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货币论文

数字货币论文

时间:2023-03-27 16:55:54

数字货币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区块链 比特币 数字货币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正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经济学家预测,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周小川行长指出需要密切关注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对金融Ю吹挠跋臁S纱耍支撑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研发的关键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引发多方关注,各方对区块链的关注程度甚至不亚于对数字货币本身。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从数字货币领域逐渐进到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国内外正掀起一股研究和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热潮。

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内涵

作为支撑比特币的重要技术,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提出。以比特币应用为例,区块链是指一串使用密码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结构,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比特币交易的信息,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并生成下一个区块。

有学者(秦谊,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公开的总账数据库。它的特点是数据库可以记录区块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将其记录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网络并保存,每个参与维护的节点都能复制获得一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完整数据库储存,这就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数据库,这种数据库能够在无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与人之间点对点式的交易和互动。

也有研究(穆启国,2016)认为,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这种数据库方案以涉及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把一段时期内系统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关数据,通过特殊的算法和密码方法计算并记录到一个数据区块(block)中,同时产生该数据区块的防伪识别码用于链接(chain)下个数据块及校验,系统的所有相关节点来共同验证交易信息记录是否为真,生成的数据区块不可篡改。实际上,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类似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的出现有望实现互联网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的突破。区块链技术最大的颠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储存的数据区块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务器,使全部数据信息都被记录并储存在云系统之上,无须第三方验证即可实现数据的自我证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币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的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因此无须基于信用来实现货币的发行和交易。

对于数字货币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王永红,2016),数字货币是“法定电子现金”,即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的价值载体。数字货币区别于与银行账户相关联的电子货币,与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虚拟货币不同。同时,从数字货币体系建设的需求的角度来看,数字货币要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须具备区别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显著特点,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复性、系统无关性,并且要在开放互联环境中达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谢平和石午光(2015)认为数字货币是基于密码学和网络点对点(Peer to Peer)技术,由计算机程序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发行和流通的一种货币。

二、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货币的优势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分离,比特币的应用可以被视为此观点的一次尝试。该理论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在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货币的情形下一样存在,基础货币的记账和交换职能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前者仅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化的记账单位,可以同所有的经济交易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而后者则是内生的,可以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实现交换。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比特币或许只是货币职能分离的一次大胆的实践,离诞生真正意义上能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还有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如何,基于数字货币的比较优势,创建一种成熟、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体系是未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无疑,区块链技术为创立稳定可靠数字货币提供了技术基础,受到了各国央行的关注。

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数字货币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学者(蔡钊,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货币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较高交易流通价值,并能够通过开发对冲性金融衍生品作为准超货币,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数字货币建立了货币背书下的数字货币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频繁,数字货币交易信用就基础越发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区块链信用体系,数字货币自然会成为类黄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使得货币变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统容易遭受电脑黑客的攻击,安全成本高且难以防御。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立数字货币,它去中心化的特点能够实现全网络记账,有效预防故障与攻击。另外,区块链信息的时序记录、不可追溯和难以篡改的特点,使得货币防伪变得十分简单。这一防伪特性在与数字货币相关的票据、凭证应用上有更为广阔的前景,这使得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邓迪,2016)。

有学者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的优势(肖风,2016),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联盟链发行数字货币,这种联盟链是由几个中心化机构共同发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时让分布式网络节点得到控制的区块链。在这种区块链中,让所有参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共同构建联盟链的分布式网络,单中心变成多中心,从而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另外,零知识证明技术和共识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保密,链条各节点网络通过账本网络共享机制确保达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结合。这种设想一旦实现将十分有利于人民币有序、可控地实现国际化。同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外接端口将认可的全球金融机构接盟链,可实时监控人民币流动,并且可以节省人民币印刷和储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据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实时结算、逐笔交割与无间断运行,初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币登记结算与支付清算网络,这将极大提高人民币结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反洗钱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作用突出。秦谊(2016)认为,借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交易都必须有客户提供电子身份信息(私钥)同银行掌握的公钥共同验证,并且与用户地址进行匹配,确保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记录。在这种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机构间实现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环节都无法脱离监管机构的视线,黑钱将无法洗白。

但是,也有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于货币创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块链在货币方面的应用只能是被设计为一般等价物的分布式系统,但如果未来货币的发展不再是一般等价物,那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货币发展从贝壳到黄金再到纸币一样,只是货币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未来货币的流动性将必须在利用、使用、服务应用中体现价值,表现在更为具体的价值体现。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比特币上,相当于设计了信息量机制,却没有设计信息流速机制。吴晓灵(2014)认为算法货币目前只是解决了货币信用问题,但尚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调节需要。在当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传递。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货币创新的实践:比特币

区块链技术最广泛也最为成功的应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从中本聪开发出第一个创世区块开始,到比特币区块的诞生,再到比特币作为投资工具价格飞涨,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广受追捧,凸显了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的广阔前景。英格兰银行的研究认为中央银行未来可以考虑发行流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操作得当可以增强金融的稳定性。

对于比特币是否为数字货币的判断,Yermack(2013)的研究结论比较具有代表性。作者认为,比特币在履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币的流通范围小;从价值尺度看,比特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因而尚不能视为具有稳定的价值尺度;从支付手段来看,比特币仍未被广泛接受。Forian et al.(2014)分析了比特币的货币和资产属性,认为持有者更多视比特币为一种投资和资产。因此,比特币从根本上来说仍不是货币。

不少学者肯定了比特币对于创新货币形式的重要作用,张春霞(2016)认为去中心化、非国家化是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之一。货币去中心化是指一种货币不通过中央银行等中心机构发行流通,交易过程不依赖银行或中央清算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协助。类比特币的非国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机构造成的货币多发,以及信用风险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货币危机,从而根本上保证了币值的稳定与流通的自由。比特币去中心化、数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最为成功的应用。姜立文等(2013)认为比特币有效解决了在经济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与交易费用的问题。交易可以实现全球同步,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学者(闵敏和柳永明,2014)从货币价值与职能的角度分析认为,比特币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价值,在当前的比特币的交易中,衡量商品价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货币。现实中绝大多数可以使用比特币交易的实体店都同时使用法币和比特币标价,实际上是法币提供价值尺度,而比特币充当流通手段。从这个方面讲,比特币实现了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分离。而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分离,则价值尺度退化为记账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避免受到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

许多外国学者从比特币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Ron et al.(2013)通过跟踪分析比特币持有者的数量、账户变动、交易和储蓄特征,发现大多数的比特币从产生到现在,并没有参与流通,大多数的比特币被少数人集中。Smith(2014)对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发现比特币同直接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套利行为,同时比特币与其他货币的直接汇率波动更加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受比特币数量的稀缺性、升值预期和流通限制影响,比特币的持有者愿意选择持有而不是交易,价格波动也更为剧烈。

四、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货币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创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优势。尽管如此,应用区块链技术创立一种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安全性仍是区块链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比特币遭黑客攻击失窃和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在技术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飞跃(2016)认为,虽然实际系统中为掌握全网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远超成功实施攻击后的收益,但受攻击的安全性威胁始终存在。另外,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机制也将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变的越来越脆弱,隐私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安全。

从法律上看,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受现有的国家制度的制约。益言(2016)认为,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国家和监管的概念,对现有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冲击。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对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威构成严峻挑战,而且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与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缺乏相关法规的保护,增加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从监管上讲,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让中心化的政府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变得非常困难。孙建钢(2016)认为,虚拟货币数字化的价值代表属性决定了其很难确定监管主体,去中心化的属性使原中心化的传统监管模式不再适合,跨国界市场参与及交易的属性更是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从而给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陈一稀(2016)的观点比较独特。文章认为,区块链技术存在与传统货币银行学中相类似的“三元悖论”,即无法同时达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个要求,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同时,文章提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去中心,而是换中心或是多中心。

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强势崛起,新兴的区块链技术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编程等特点,使其在数字货币的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多数研究集中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货币创新的重要意义,与传统货币的比较优势,以及未来面临的安全、法律认可、政府监管的挑战,但都没有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未来数字货币如何实现一般货币职能,构建数字货币与现有货币体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实现数字货币广泛流通的分析和讨论不够充分。本文对有关区块链技术用于数字货币的创新做了粗浅的归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穆启国.区块链技术调研报告之一:具有颠覆所有行业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解析和应用场景畅想[J].川财研究,2016,1.

[2]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01:1-15.

[3]邓迪.数字货币的前奏[J].金融博[,2016,03:9-10.

[4]姜奇平.区块链与货币哲学的发展[J].互联网周刊,2016,04:70-71.

[5]陈一稀.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6,02:17-20+66.

[6]肖风.从公有链到私有链:区块链回归现实[J].当代金融家,2016,Z1:35-37.

[7]秦谊.区块链冲击全球金融业[J].当代金融家,2016,Z1:43-46.

[8]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J].中国金融,2016,08:14-16.

[9]姜立文,胡h.比特币对传统货币理念的挑战[J].南方金融,2013,10:31-35+92.

[10] 吴晓灵.从信息网络到价值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三亚・财经国际论坛,2014.

[11]Forian G.,Z.Kai,H.Martin and W.M.(2014).Christian.Bitcoin-asset or currency? Revealing users’ hidden intentions.The Twenty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12]Ron D.and A.Shamir.(2013).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4.

[13]Smith J.(2014).An Analysis of Bitcoin Exchange Rates.SSRN Working Paper,No.2493797.

第2篇

有多种理论来解释通货膨胀和赤字之间关系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Barro(1976)在讨论李嘉图理论体系中持续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时认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赤字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

二是Sargent和Wallce(1981)就时间、利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进行了详实的论证,指出对于给定现值的财政赤字,如果现在较少地采用铸币税(也即货币发行)弥补,即一部分财政赤字由国债发行弥补,则将来势必要用比原本更多的铸币去弥补。

三是Dornbusch(1998)等提出的分析框架,认为通货膨胀对债务存量的实际价值和实际利息率具有显著影响。

四是Wray(1997)等提出的成本效应理论,认为赤字影响总供给。

五是阎坤(2000)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

这些理论研究表明了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之间的理论关系,并为实证检验提供了理论根据。当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国家背景进行的不同时期的观察与研究,在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后,得出的结果必然有差异。但是至少能说明的一点便是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之间的相关性值得研究与探讨。

2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2.1研究方法

2.1.1单位根检验法

单位根检验是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一种正式方法,在序列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下,对参数估计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量不服从常规的t分布,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给出了检验用的模拟的临界值,所以称该检验为Dickey-Fuller检验,简称DF检验。后MacKinnon又改进了单位根临界值。但在DF检验中,常常因为序列存在高阶滞后相关而破坏是误差值的假设。AugmentedDickey-Fuller(ADF)检验对此做了改进。

(1)无漂浮项且无趋势项:

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一组稳定的时间序列资料。假设数据是一组非稳定的时间序列资料,如果序列的ADF检验t统计量大于使用者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一非平稳序列。反之,如果检验t统计量小于使用者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序列是稳定的。最终的数据资料需要具有稳定性,以符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要求。

2.1.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的一种方法。先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验证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称为序列x是y的GrangerCause,此时x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通常还要考虑序列y是否是x的GrangerCause。其检验模型为:

检验零假设为:X是Y的非Granger因,即H0∶β1=β2=^=βα=0。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通常可以依次多滞后几阶,看结果是否具有同一性。Granger因果检验同时要求数据资料具有稳定性,非稳定的数据资料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会出现“伪相关”问题。所以本文要对数据二阶差分,以确保数据资料具有稳定性。

2.2数据搜集与整理

本文以各年的国家统计年鉴为依据,收集了1990年到2006年17年间的数据,我们选取以各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减去100代表通货膨胀率变量(GRTI),以各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代表财政赤字变量(DDEF)。全部数据均来源于有关各年的《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见表1)。

本文对这两部分数据取自然对数后进行单位根检验,说明数据是非稳定的。在对其二阶差分的数据再次检验,则拒绝假设,显示二阶差分数据是稳定的,符合GrangerCausality检验的要求。表1为ADF检验结果。表1的检验结果显示,经过二阶差分的数据是稳定的数据资料,符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的要求。

2.31990-2006年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模型设定及样本数据选择。财政赤字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当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增加量超过经济增长要求的货币需求量时,超过的部分才会引起货币的非经济发行,即成为没有物质保证的空头票子。财政用这部分借款安排支出,无疑会造成社会需求总量的膨胀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此,本文拟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1990-2006年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相应构建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有:

由表3可见,对于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61205,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因。第二个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39958,说明通货膨胀也不是财政赤字的格兰杰成因。可见,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不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通过对表1的观察,我们也可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例如,1996年和1997年财政赤字率为这一时期最低,但1996年通货膨胀率却达到6.1%;而2002年财政赤字率为这一期间最高,为2.64%,但1991年的通货膨胀率却仅为-1.3%。笔者认为,虽然这期间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但并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在于: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幅度还远没有超过由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的增加幅度。根据我国在此期间的实际经济情况,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测算:(1)1990-2006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而货币流通速度(GDP/M)由1990年的1.224下降到2006年的0.6129,即平均每年下降4%左右,因此,在此期间,我国由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货币化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的平均增加幅度为ΔY/Y-ΔV/V=10%+4%=14%。(2)1990-2006年我国的货币乘数平均为2左右,而财政赤字占货币供给量的比重平均在1%左右,因此由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幅度为M(Dgc-Dgc-1)/M=2*1%=2%。(3)综上所述,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幅度2%远远小于经济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14%,因此,在此期间财政赤字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构建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联系机制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对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研究结果,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利用VAR模型,我们进一步对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这个时期财政赤字虽然对货币供给量都有一定的扩张性作用,但由于无论从财政赤字率或是财政赤字占货币供给量的比重来看,我国财政赤字的规模仍然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幅度还远远小于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因此,这个时期中财政赤字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虽然从现阶段看,我国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机制。但随着今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债市场的逐步成熟,财政赤字规模的增长有可能与利率上升建立必然联系。如果此时政府仍然任由赤字与国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那么由此引起的利率的持续上升必将迫使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以维持利率水平,而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将使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此外,当财政赤字与国债规模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政府信用的可持续条件将会被打破,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结果,那么就只有靠铸币税来弥补所有的财政赤字,那么同样最终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今后我国政府至少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好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风险的防范工作:第一,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给予法律的保证将有利于割断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量的内在联系,从而限制政府直接通过向央行透支来弥补赤字的可能性。同时,中央银行将“币值稳定”作为首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将可以有效控制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间接发行。第二,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以有效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作为今后我国财政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即使有财政赤字化的情况出现,如果财政赤字能够控制在较小的规模内,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非常小。因此,我国政府应以目前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为契机,通过建立健全现代税收征管体制、优化政府支出结构以及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手段,为逐步缩减财政赤字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Barro.RelytoFeldsteinandBushana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6,84:343-350.

[2]Sargent,Wallace.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1,5:1-17.

[3]Sargent,Wallace.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1,5:1-17.

[4]Uribe.Afiscaltheoryofsovereignrisk[R].Europeancentralbankworkingpaper,2002,187-196.

[5]阎坤.积极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分析[J].税务研究,2002,(6):10-14.

[6][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财政赤字与物价上涨[J].世界经济译丛,1982,(3):4-10.

[7]Darby.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4,24:32-37.

[8]Giannaros,Kolluri.InflationstabilizationandBOPcrisesindevelopingcountries[R].NBER,1985,WorkingPaper6925.

第3篇

[关键词]货币危机;中东欧;东南亚;汇率制度;经常账户

[中图分类号] F82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6-0059-04

一、引 言

2009年以来,中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深陷金融危机,关于中东欧是否会爆发区域性货币危机的讨论甚嚣尘上。[1]在中东欧国家中,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匈牙利、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12个国家已经加入欧盟,金融危机在这12个国家加剧,势必会影响到整个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无疑会使欧洲受到强烈的冲击。而且,这12个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货币的汇率都受到很大的冲击,如果金融危机在中东欧进一步演变为区域性货币危机,则其影响的程度和广度都会大大增加。在中东欧的非欧盟国家中,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国也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欧盟国家不同,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大多数与美元关系密切,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东欧的非欧盟国家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情况下,评估中东欧国家爆发区域性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虽然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经常同时发生,但货币危机不同于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发生过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从中可以发现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货币危机爆发与一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密切相关,并且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大多数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金融危机中,由于日元自由浮动,汇率具有较大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资本的过度外流,金融危机并没有引发货币危机。1992年英国、意大利的货币危机说明,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难以抵御国际资本外流的冲击。1994年墨西哥货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墨西哥常年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和国际资本流动,在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墨西哥成功克服了货币危机。1998年俄罗斯的货币危机是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在汇率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由于国际资本在金融市场崩溃时迅速撤离,卢布汇率发生了大幅度贬值。1998年巴西爆发货币危机与其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有关,由于巴西具有良好的银行体系和外汇储备,使巴西金融体系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货币危机没有引发金融危机。1999年阿根廷货币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为了确保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独立性,不得不放弃货币局制度,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尽管在日本、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爆发了金融危机或货币危机,但是并没有引发区域性的货币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只有在东南亚地区爆发了区域性的货币危机。东南亚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由泰国货币危机引发,作为一个经济小国,泰国货币危机能够引起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振荡,其深层次原因与当时东南亚国家汇率制度密切相关,东南亚国家经常账户的长期赤字也为爆发危机埋下了隐患。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对于分析当前处于金融危机中的中东欧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二、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东南亚与中东欧的比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出口导向型的新兴经济体国家选择了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中央银行为本国货币汇率提供“名义锚”①,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在这些国家爆发的几次货币危机,其深层次原因几乎都与汇率缺少弹性相关,证实了“名义锚”的缺陷。这也引起了理论界对汇率制度和货币危机的广泛关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为分析汇率制度与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框架;“三元悖论”则从汇率选择的角度分析了新兴经济体国家可能的汇率选择;“中间制度消失论”则认为汇率制度会逐渐向“超级固定”和“完全自由浮动”的两级方向发展。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指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对资本项目实行有效管制,国际资本无法对本币汇率形成冲击,本币汇率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即使经常项目出现赤字也不会引发严重的货币危机。但是在资本项目开放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汇率一旦受到国际资本的冲击,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经常会失败,最终只能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在资本项目开放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自由浮动能消除国际资本的套利空间,汇率也不会因国际资本的冲击而发生大幅度贬值的情况。因此,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情况下,应当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这样才能避免本国汇率受到国际资本的冲击,防止货币危机发生。

克鲁格曼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提出了“三元悖论”,即资本项目开放、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在资本项目开放的国家,固定汇率制度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可能同时存在。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不同,克鲁格曼认为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情况下,有两种汇率制度可以选择:第一种是选择浮动汇率制度,这样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能够保证;第二种是选择严格固定的汇率制度,即货币联盟或货币局制度,但是中央银行将失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无法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

当前关于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汇率制度的两难选择,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学界的“新共识”――“中间制度消失论”。[2]这种理论认为固定汇率制度容易引起本币实际汇率的升值,汇率的“名义锚”容易受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进而引发严重的货币危机。正是由于货币联盟和货币局以外的固定汇率制度“名义锚”无法保持稳定,在汇率安排上出现了“中间制度消失论”。即在容易爆发货币危机的国家,只能在浮动汇率制度和汇率超级固定(货币局和货币联盟制度)之间做出选择,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汇率制度②都应当消失,因此这种理论又被称为两极汇率制度论。尽管当前两极汇率制度并没有被所有国家采用,即使向两极汇率制度转变的国家,大多数经济规模也比较小,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仍然有很多实行中间性的汇率制度,中间制度消失论也因此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都调整了汇率制度,实行更具有弹性的汇率制度。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汇率制度的动态演变过程中,“中间制度消失论”仍然能够反映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这一理论对于分析货币危机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综上所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三元悖论”和“中间制度消失论”都认为固定汇率制度无法抵御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容易爆发货币危机,而具有较大弹性的汇率制度能够有效预防货币危机。如果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则只能选择货币联盟和货币局制度,才能有效预防货币危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将失去调控本国货币的独立性。

(一)1997年东南亚国家的汇率制度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都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伴随着大规模的资本撤离,各国货币都纷纷贬值,当中央银行以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失败之后,出于对货币贬值的预期,又加剧了国际资本撤离的动机,从而爆发了区域性的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爆发之后,泰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都使汇率制度向着更加自由浮动的方向改革,只有马来西亚把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改为固定汇率制度。但马来西亚不得不于1998年9月1日重新开始对资本项目进行管制,以保护其固定汇率制度免于受到国际资本的冲击(见表1)。

(二)中东欧欧盟成员国的汇率制度

在欧盟第五轮、第六轮东扩后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共有12个,当前这12个中东欧国家已经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考虑到这12个国家的资本项目都已经开放,汇率制度的选择就成为了防范和预防货币危机的重要因素。如果以各国汇率制度的实际情况来评估12个欧盟新成员国,可以发现,尽管金融危机在中东欧地区持续蔓延,各国都出现外国资本撤离、汇率贬值的现象,但这些国家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并不相同。

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已经加入欧元区。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中,尽管欧元区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欧元兑美元汇率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但作为世界第二大货币,欧元区显然不会发生货币危机。因此,已经加入欧元区的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三个中欧国家的汇率制度相对自由。波兰在2000年开始实行单独浮动汇率制度。捷克的汇率制度本身就是为了防范货币危机而改变的,捷克在1997年5月发生货币危机之后,为了降低国际资本套利空间,捷克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3]罗马尼亚实行不事先规定汇率轨迹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其汇率弹性比较接近于单独浮动汇率制度。从这三个国家的汇率制度来看,尽管当前各国货币兑美元的贬值幅度较大,但这其中有欧元兑美元贬值的因素,这些国家的货币兑欧元并没有出现大幅度贬值。由于其汇率波动本身能够抑制外国资本的持续撤离,汇率的弹性也有利于提高外资对这些国家货币的信心,这几个国家货币兑欧元并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贬值。考虑到外国资本主要来源于欧盟国家,对外贸易的伙伴国也主要集中在欧洲,只要各国货币能够相对欧元保持稳定,就不会发生货币危机。

立陶宛、爱沙尼亚和保加利亚都实行货币局制度。在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实行货币局制度符合“三元悖论”原则,也是“中间制度消失论”所倡导的汇率制度。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资资本在冲击中国香港外汇市场时,中国香港的货币局制度就较好的抵御了外部冲击。当然,货币局制度并不是防范货币危机的充分条件,中国香港完善的金融体系为香港提高利率水平奠定了基础,为防止资本外流,中国香港在1998年隔夜拆借利率曾经达到300%。[4]而1999年同样执行货币局制度的阿根廷则陷入了货币危机,这与其金融体系脆弱性有很大的关系。爱沙尼亚、立陶宛、保加利亚三国的金融体系显然无法与香港相比,具有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但是作为欧盟的成员国,这三个国家的货币局都以欧元为盯住对象,欧盟能够给予强大的货币援助计划。尽管发生了金融危机,但为了加入欧元区,爱沙尼亚、立陶宛、保加利亚这三个国家不会轻易改变其汇率制度,而是极力维护汇率的稳定,在欧盟的帮助下,爱沙尼亚、立陶宛、保加利亚实现这一目标并不难。

匈牙利实行外汇走廊制度,福林兑欧元汇率上下波动幅度不超过15%,尽管大多数国家的外汇走廊制度更为接近固定汇率制度,但与其他国家队的外汇走廊相比③,匈牙利设定的波动幅度较宽,因此其汇率弹性较大。在当前的金融危机面前,福林兑美元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贬值,因此匈牙利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美元贷款,以维持国内外汇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尽管与浮动汇率制度相比,匈牙利在克服货币危机方面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匈牙利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处于较高水平。但匈牙利一直希望尽快加入欧元区,因此匈牙利不会放弃福林兑欧元汇率的稳定。

拉脱维亚实行的是传统的盯住汇率制度,汇率的固定使拉脱维亚在金融危机中处境被动,以外汇储备来维持汇率固定的难度较大,而中央银行一旦宣布放弃对汇率的干预,又很容易引起外资的进一步撤离,引发货币更大幅度的贬值。因此从汇率的弹性方面看,拉脱维亚在应对货币危机方面相对被动,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高。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立陶宛经济联系密切,如果货币危机在拉脱维亚爆发,则必然对波罗的海三国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中东欧地区影响都会很大。

如下表所示,从汇率制度的角度来看,中东欧的12个欧盟成员国发生货币危机的整体可能性不尽相同,其中最为安全的是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四个欧元区国家;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很低;立陶宛、爱沙尼亚、保加利亚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处于中等水平;匈牙利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较高;拉脱维亚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最高(见表2)。

三、经常账户与货币危机――东南亚与中东欧的比较

(一)1997年东南亚主要国家的经常账户情况

在东南亚货币危机爆发之前,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经常账户都出现了赤字情况,为了弥补经常账户的赤字,这些国家不得不依靠国际资本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东南亚国家经常账户的赤字曾经引起国际观察家的担心,认为长期的赤字会使东南亚国家发生1994年墨西哥一样的货币危机。[5]这些国家中,泰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最大,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经常账户的赤字也接近GDP的5%,经常账户的赤字使各国货币汇率在危机之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更重要的是会刺激国内的外国资本对本币贬值的预期,东南亚国家经常账户的赤字给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见表3)。

(二)中东欧地区欧盟成员国国家经常账户情况

中东欧地区的欧盟成员国经常账户大多处于赤字状态,但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赤字不同,中东欧12国贸易赤字主要集中在欧盟内部。2004年欧盟27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在第五轮东扩后,欧盟25国开始出现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赤字,其中主要是新加入欧盟的10个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赤字,而原欧盟15个成员国经常账户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如下表所示,10个欧盟新成员国对欧盟以外的其他国家赤字规模并不大,2006年时达到90.8亿美元。因此,可以发现尽管中东欧大多数国家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但是主要是在欧盟内部的贸易赤字,对欧盟以外国家的赤字规模并不大。欧盟内部贸易赤字以欧元结算,这就意味着经常账户的赤字不会对各国货币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使有影响,如前文所述,在欧盟救市计划的援助下,不会引起大规模的货币危机。从理论上看,由于欧盟以外的贸易赤字需要美元结算,这部分赤字规模较小,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赤字需要以欧元结算,如果欧盟能给予一定的支持,经常账户赤字对当前中东欧国家而言,不会引发区域性货币危机(见表4)。

四、结 论

综上所述,从汇率制度的角度看,在12个欧盟新成员国中,大多数国家的汇率制度能够有效防范货币危机,部分国家具有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在经常账户方面,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以发现,经常账户的长期赤字给货币危机埋下了隐患。尽管中东欧的12个欧盟成员国处于赤字状态。但中东欧12国的贸易赤字主要集中在欧盟成员国内部,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赤字规模并不大。从汇率制度和经常账户方面可以发现,这12个中东欧国家需要欧 盟给予提供援助,如果欧盟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持,这12个国家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对于这12个欧盟成员国来说,也有一些不利的外部因素存在。1997年东南亚国家发生的货币危机是由泰国引发的,泰国的货币危机影响了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的货币危机,因此货币危机在一定区域内的传导同样值得关注。在中东欧地区,除了12欧盟新成员国以外,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等国也深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欧盟国家不同,这些非欧盟国家的货币与美元关系更密切。这就意味着,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东欧的非欧盟国家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更大。如果这些国家爆发货币危机,也有可能引发整个中东欧地区的货币危机。

[注 释]

①名义锚:是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水平可以起到一种驻锚的作用,稳定经济主体对汇率的预期。

②按照汇率自由浮动程度的高低,汇率制度分为八种:a、货币联盟;b、货币局;c、传统固定汇率制度;d、外汇走廊;e、爬行盯住汇率制度;f、爬行盯住的外汇走廊;g、不宣布汇率波动轨迹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h、单独浮动汇率制度。这里的中间汇率制度是指第3-7种,但这种划分方法并不绝对,有些国家尽管不实行单独浮动汇率制度,但波动空间较大,例如浮动范围较宽的外汇走廊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其汇率的弹性仍然很大,因此本文中认为这种汇率制度更接近浮动汇率制度。

③例如俄罗斯在1995年设定的外汇走廊波动幅度仅有1.5%,这种外汇走廊制度更接近固定汇率制度,而匈牙利的外汇走廊制度波动幅度相当于俄罗斯的10倍。

[参考文献]

[1]通行的标准认为本币贬值25%以上就发生了货币危机,参见余永定.中国应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汲取的教训[J].金融研究,2000,(12):1-13.

[2]张志超.汇率政策新共识与“中间制度消失论”[J].世界经济,2002,(12):14-21.

[3]龚方乐.捷克、丹麦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J].浙江金融,2003,(5):4-8.

[4]欧阳宏建.从亚洲金融危机看港币联系汇率制的前景[J].亚太经济,1999,(3):33-35.

[5]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64.

[6]中经网统计数据库.OECD国家年度数据[M/OL].202.112.118.59:82/,中东欧10国不包括2007年加入欧盟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On the Possibility of Regional Currency Crisis in EU New Member Stat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m and South-Eastern Asia in1997

WangZhiyuan

(Institute of Russian, East European & Central Asian Studies, Chinese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7, China)

第4篇

【关键词】数字货币 商业银行 区块链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将争取早日推出数字货币。会议就数字货币发行的总体框架、货币演进中的数字货币、国家发行的加密货币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此后,数字货币以及与数字货币关系密切的区块链技术引起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准备推出数字货币

(一)我国数字货币的定义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王永红给出定义如下,数字货币是指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并能够逐步替代现金和银行账户相关联的记账式货币的价值载体,即“法定电子现金”。我国央行研发的数字货币将具备可流通性、可存储性、可离线交易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不可重复交易性、不可抵赖性七大特征。

(二)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数字货币的目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的观点,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数字货币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在国内构建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完善我国支付体系,提升支付结算效率。二是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可以构建一个大数据系统,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我国数字货币发行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兼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姚前提出,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由国家保障,由央行主导,在保持实物现金发行的同时发行以加密算法为基础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是M0的一部分。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完成,中央银行负责数字货币的发行与验证监测,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申请到数字货币后,负责面向社会提供数字货币流通服务与应用生态体系构建服务。

二、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数字货币的发行将基于新技术,以央行数字货币为主的金融创新可能引发商业银行内外部营运模式和行业规则的全面重大变革,目前央行提倡商业银行早日加入我国数字货币的探索研究和发展推动工作。

(一)商业银行现金存储方式变化

现金存储方式变化是数字货币发行后必然发生和最直观的改变。虽然以信用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成为目前社会的主流货币形式,截至2016年11月央行发行的6.49万亿?q?流通中货币(M0)是以传统纸币形式发行的,物理存储空间巨大。数字货币发行以后,人民银行在其数字货币私有云存放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基金的数据库,商业银行存放数字货币可以存放在央行的数字货币私有云上或者存放在商业银行本地。

(二)现行基础信息系统需要重新构建并不断完善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会建设一套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虽然央行尚未给出发行数字货币的具体时间表,但是央行表态会加快推出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发行初期将出现实物货币与数字货币并行流通阶段,届时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为满足实物货币和数字货币的流通要求,需要在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商业银行为满足数字货币存储需要在央行私有云的基础上建设银行私有云和数字货币数据库,实现实物货币与数字货币系统的并网运行。

(三)对商业银行系统安全和操作规范提出更高要求

商业银行现行信息系统是以满足以纸币货币为基础货币的交易和流通为目的,现金交易过程没有数据痕迹可追踪,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以后,货币初始形态变为数字模式,从发行到交易流通全程使用数字化模式,在数字货币流通过程中引发的数据传输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和交易安全性,对商业银行的系统安全性和操作规范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四)商业银行业务运营模式巨变

数字货币的认证中心和登记中心由央行统一管理,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机构以及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以后,商业银行通过申请获得数字货币,向用户提供服务,资产负债表变化、货币流入流出等客户服务方式会发生巨大变化,大量柜台业务工作人员可能会被电子自助终端取代。

(五)法律法规、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化与调整

数字货币与纸质货币在形态、存储、流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变化,央行在纸币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需要做出修改和调整,商业银行需要在新的监管政策下进行正常业务营运。

三、商业银行需要做的举措

人民银行提出要发行数字货币以后,各商业银行应该关注央行政策导向,尽快开展数字货币影响研究,提前规划布局数字货币运营体系,全力做好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研究工作。

一是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对商业银行内外部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启动数字货币发行的影响评估工作。由于发行数字货币的具体操作尚未公布,数字货币发行将对我国的货币体系、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造成全面影响,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关注央行公开的信息,加快数字货币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是商业银行加快数字货币使用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发行数字货币相关、发展相对成熟并且应用前景广泛的区块链技术、加密算法技术、云技术、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应该被商业银行尽快纳入系统建设的基础性技术研究和实践范畴。商业银行在研究初期应该加强与同业和科技公司的合作,积极组建或参与国内外相关技术联盟,争取制定行业应用标准的主动权,降低研发成本并实现研究成果共享。

三是产品和服务模式的重新构画。数字货币发行初期,将出现数字货币和纸质货币并行流通阶段,随着数字货币接受度的提升,传统纸币使用频度可能会越来越低,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客户交易习惯的变化,根据客户行为习惯的变化构建灵活的服务模式,这对商业银行分析、应变和服务能力提出新挑战。

四是商业银行重构大数据技术应用。由于数字货币发行采取“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原则,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构建央行大数据体系,商业银行有机会借助央行大数据体系打破信息孤岛,利用大数据和云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数据实时分析和应用能力,构建全新的应用场景,实现金融创新。

注释

?q?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16/12/2016121615160267237.pdf 。

参考文献

[1]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J].中国金融,2016(8):14-16.

[2]盛松成,蒋一乐.《央行数字货币才是真正货币》[J].中国金融,2016(14):12-14.

[3]姚前.《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原型构想》[J].中国金融,2016(17:)13-15.

[4]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J].中国金融,2016(17):15-17.

第5篇

“货币支付综合体”构成为现钞+银行卡+手机移动支付。2015年年初至今,通过对使用不同货币形式群体的调研,提出“货币支付综合体”概念。作为自然人与经济法人,会采用多种支付形式。第一大领域为广义“货币支付综合体”,联行同业往来,同城与异地支付结算使用的纸质支票、本票、汇票或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上运行的电子汇票、银行卡与手机移动支付形式,使用者多为国企和民企。第二大领域为狭义“货币支付综合体”,个人金融消费者,一般采用银行卡、手机移动支付和现金三种形式进行货币支付行为,即构成“一机一卡一票”的“货币综合支付体”。经常状态下,不论买方卖方,交易者均属于“货币综合支付体”中的一员。特定条件下则不同,一些情景则处于“货币综合支付体”缺项状态。其一,买卖交易者只采用现钞支付,即缺少手机移动支付和银行卡支付两大项;其二,只采用现钞和手机移动支付,不运用银行卡,即缺少十分关键的大项;其三,只采用银行卡和现钞支付,不采用手机移动支付。上述方面不乏排斥银行卡和手机移动支付的现象,但目前的支付方式却都不排除现钞。一些小规模的超市公开申明,10元以下消费不刷卡,因为还不够缴纳多项费用的成本。显然,成本、效益、利润是支付形式选择的依据。

交易中介――货币――也存在着既背离又融合的两个独立“货币综合支付体”,针对唯一标的物货币的支付结算形式存在的“完整共性”也呈现差异。“完整共性”指可以采用支票、本票、汇票、银行卡、手机移动支付等货币运营工具和现钞等。而相关的“月有圆缺”特指买卖与交易双方,在不能实施“完整共性”支付结算前提下,致使货币的运营方式与形态出现欠缺。买方作为甲方可以用银行卡刷POS机、手机微信支付扫二维码、现金全方位进行付款,即为完整的“货币综合支付体”。作为乙方若亦如此,买卖双方构成完整完美的“货币综合支付体”。假若他们以种种理由不刷银行卡,不用手机微信支付,那么就是“货币综合支付体”缺项状态。

“法定数字货币”与

“现钞实体货币”博弈

从货币承担的职能考察“法定数字货币”与“现钞实体货币”,它们从形态到本质率先的特性在于透明与隐匿。“现钞实体货币”看似有形有态、有声有色,实则是看不见的战线,尤其它们在体外循环时是流通中货币(M0),其实往往销声匿迹无法明晓去向,而可能形成一股暗流。“法定数字货币”较“现钞实体货币”支付更快捷,可在遥远的异地直接清算,可控制体外循环酿就的弊端。

“法定数字货币”与“现钞实体货币”的博弈,还有行政干预因素,诸如国家部委机关有明确财务规定,报销差旅费和医药费均不再支付现钞,而是将现金打入工资卡。这样一个行政举措即可大量减少现钞的使用数量。“法定数字货币”与“现钞实体货币”博弈,实质上是虚实之间的较量,对落后的事物必然大浪淘沙,只不过存在时间与空间的过渡,“现钞实体货币”将渐渐被取代,未来交易媒介的“法定数字货币”也属于“现钞实体货币”的范畴。

“法定数字货币”与

“数字科技”

本人在《从贝币到“数字货币”》一文中将法定数字货币置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库,提出实施中央银行发行库、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库与“货币自然人和法人钱袋”三位一体模式,即“一库一人一密钥”。中央银行发行库是“法定数字货币”之源,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库是“法定数字货币”中转站,“自然人和法人钱袋”是“法定数字货币”的使用者。三位一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清楚“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状态和数量,但是作为中央银行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则无权动用。在每个“法定数字货币”钱袋中需要放多少钱,何时支出由钱袋主人决定。放在“法定数字货币”钱袋里的现金与纸币、硬币一样。但是它们优于“现钞实体货币”,放入钱袋的“法定数字货币”享有利息收入,相同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活期储蓄存款。同时在支付时,一般无需付管理手续费。在非现金支付系统体系下,上述是“法定数字货币”市场化与科学生成的基础。

“法定数字货币”一般无需付管理费用,是指日常小额支出;一次性资金汇划百万元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20万元人民币,现钞支取5万元人民币,即需严格遵守带有法律效应的货币运行规则。譬如,“法定数字货币”钱袋单笔支出1万元,在短暂数日内累计到10万元,即应承担对应的费用。应根据“法定数字货币”使用人所在地城市的平均收入与消费水平制定对应收费标准。

“法定数字货币”看似是在包括支票、本票、汇票、银行卡、手机移动支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货币支付工具家族中新增的一员,其实“法定数字货币”与它们截然不同。不同处就在于“法定数字货币”本身就是货币,其貌似虚拟抽象,实则百分之百等同现钞,是隐身钞票。自然人或法人使用“现钞实体货币”成本基本由国家承担。“法定数字货币”基于现钞又高于现钞,是由实体到抽象的货币,是否得以顺畅发行和流通,关键在于使用成本能否优惠于大众,只有仿照现钞发行办法其才有生命力。

第6篇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内生化;欧元区;经济趋同

[中图分类号] F8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2-0065-04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2008)和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07457203D-7)的阶段性成果。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是由蒙代尔(Mundell,1961)在其论文“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中提出的,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最优货币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在此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蒙代尔最先提出了最优货币区这一理论,他从劳动的流动性、刚性价格、特定货币的交易成本及冲击等几个方面对最优货币区进行了分析。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经济学家很大的兴趣,他们对蒙代尔提出的以要素流动性来衡量OCA的标准提出质疑[1];麦金农(Mckinnon)提出了经济开放度标准。他指出,若一个地区高度对外开放,即可贸易商品占总产出和总消费的比重非常高,浮动汇率作为对外平衡调节器的作用就会下降。在外部价格同样稳定的前提下,那些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开放区就应该组建一个共同的货币区,从而有利于实现内外经济的均衡和价格的稳定;凯南(Kenen)提出了产品多样化标准。他假设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由于需求的波动。当外国对进口品需求发生变化,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将越能抵御外部冲击对经济总产出水平的影响,产品多样化国家和不同出口产品的国外需求相互交叉,足以消除国外需求的波动,汇率波动几乎不再必要。因而,在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之间更适合于实行固定汇率制,组成共同货币区;英格拉姆(Ingram)提出了金融市场一体化理论。他认为,在解释最优货币区标准时,有必要考虑一国的金融杠杆。他提出以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20世纪70年代初,哈伯勒(Harberler)和弗莱明(Fleming)分别提出以通货膨胀的相似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Tavlas(1993)提出的最优货币区国别标准,用以判断一国是否具备加入一个货币联盟的条件,以及Bayoumi和Eichengreen提出的最佳货币区的联盟标准用以判断数个给定的国家是否能组成货币联盟[2] (见表1)。上述关于最优货币区的理论重点是强调组建一个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随后,关于最优货币区的研究转为加入货币区的成本收益综合分析。

二、最优货币区的内生化

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加入欧元区,特别是随着欧元的诞生,关于最优货币区的研究从事先标准的讨论转向货币联盟事后效应的讨论。通过对货币联盟效应的研究发现,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所提出的“事前”标准,实际上可以在货币联盟组建之后逐渐趋同,这就是最优货币区的“内生化”。

Frankel和Rose(1998)在其“The Endogeneity of the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3] 一文中首次提到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化,他们从贸易一体化和经济周期相关性的角度出发,指出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假说,即如果一国“事先”不满足加入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加入货币区后可使其“事后”满足。

关于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已经有很多文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Rose(2000)、Rose和Engel(2001)、Glick和Rose(2001)发现货币统一对贸易的促进效应很大,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Frankel和Rose(1998)认为,随着贸易的增长,需求冲击更容易在贸易伙伴之间蔓延,从而导致各成员国商业周期更加相关,并且政策冲击也变得更加相关,即一体化的发展导致经济冲击的对称性更强。Blanchard 和Giavazzi(2001)在其著述中表明劳动力市场的管制会因商品市场管制的取消和竞争的加剧而逐渐取消,有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弹性具有一定的内生性[4]。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为欧洲货币一体化特别是欧元的引入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支持[5],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实践的不断发展,最优货币区理论也有了更深入的进展。本文将就欧洲货币一体化实践过程中,各项主要的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内生化理论,并且对未来新的欧盟成员国加入欧元区后的状况进行预测。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

(一)测量指标的选取

本文拟对欧洲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的趋同性进行分析,特别是考察引入欧元后各国宏观经济的趋同,以验证最优货币区内生化是否存在。因此,根据上述最优货币区的各种理论及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化,结合欧元区①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实践,本文拟选取以下指标进行测量:

本文拟选取不变价格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财政赤字与GDP比率(%)以及经常性账目与GDP比率(%)等宏观经济变量②,通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来检测成员国在这些宏观经济指标的表现方面是否趋同。本文共考察了欧元区现有的13个成员国,包括最新加入的斯洛文尼亚。本文选取1990-2007年这一时期的数据进行计量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欧共体/欧盟开始了货币一体化进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制定了三阶段的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即始于1990年。选取这段时期,可以考察从欧共体/欧盟着力于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以来,各成员国宏观经济的表现状况是否趋同,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是否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以及是否存在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效应。

(二)本文采用的计量研究方法

在衡量各成员国宏观经济趋同性时,本文拟对所选取的欧元区国家的五个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1990-2007)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其基本检验模型为:

yit-yjt=α+β(yi,t-1-yj,t-1)t+μt+δkΔ(yi,t-k-yj,t-k)+εt

这里yit和yjt代表是否趋同的两个经济变量;α,β,μ,δ为模型参数,Δ代表差分,ε代表随机干扰项。在检测中,我们令yit代表被检测国家的宏观经济变量,令yjt代表欧元区成员国该宏观经济变量的平均值。我们的假设是单位根存在,即β=1对应β

(三)数据来源及数据的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网站(省略)。数据处理运用的是Eviews 5.1软件,在滞后项的选取中,本文采取SIC(Schwarz Info Criterion)原则确定,在“接受”或“拒绝”原假设时本文依据最终计量结果的t值水平来确定在什么样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四、本文的实证结果

基于上述研究框架,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如下:

表2. 欧元区国家宏观经济指标的ADF检验结果 a. 斯洛文尼亚不变价格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ADF检验从1993年开始检测,经常项目与GDP比率从1992年开始检测;

b. 卢森堡经常项目与GDP比率从1995年开始检测;

*表示在10%的置信水平拒绝原假设;**表示在5%的置信水平拒绝原假设;***表示在1%的置信水平拒绝原假设。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从1990年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开始启动以来,欧元区成员国的宏观经济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同。在不变价格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两项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中,仅有约半数的欧元区成员国表现出趋同,其它的国家并未有明显的趋同表现。在失业率方面,不到一半的国家有趋同表现,在财政赤字与GDP比率和经常项目与GDP比率方面大多数的欧元区成员国都没有趋同表现。财政赤字在欧元区现有的13个成员国中,仅有葡萄牙和新加入的斯洛文尼亚有趋同的表现,其它成员国均未表现趋同。如我们所知,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与GDP的比率是欧元区两个极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是价格稳定,以通货膨胀率不超过2%为目标;在财政赤字方面,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规定成员国年度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不得超过3%。因此,欧元区成员国在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占GDP比率方面应该有趋同的趋势,但是实证结果却表明成员国在这两个宏观经济指标尤其是财政赤字占GDP比率方面趋同性很弱。这一方面说明了欧元区成员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彼此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也表明欧元区宏观经济的发展实践并不支持最优货币区内生化的假定,即在组成一个货币区之后,各成员国的宏观经济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从国别来看,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和卢森堡等成员国在宏观经济表现方面较为类似,他们在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中趋同或非趋同性表现相似;作为欧盟经济的“领头羊”,德国的宏观经济并未表现出与其它成员国的明显趋同性;值得一提的是荷兰和斯洛文尼亚。荷兰在所有选取的宏观经济指标中的表现都是非趋同,斯洛文尼亚除了GDP增长率之外其它几项指标都表现出了与欧元区平均水平的趋同性,这也印证了斯洛文尼亚何以在入盟后两年多的时间就能够加入欧元区。

从上述实证结果来看,欧元区成员国在经济趋同方面的表现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统一的货币带来市场的统一,从而各国之间将会实现经济上的趋同。现实情况是,各国在经济增长方面的表现差异巨大,不仅从过去几年的经验看如此,从当前这些国家的经济表现来看也是如此。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欧元区成员国深受危机影响,特别是几个大国,如德国、法国等经济受到很大打击。由于各国受危机影响程度不同,并且大国和小国面临危机的反映也有所区别,因此在采取统一行动时各国之间的协调存在很大困难。欧元区作为一个货币联盟区域,因其缺乏“最后贷款人”,在应对危机时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各成员国各自采取措施挽救本国经济,这对于欧元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和考验。对欧元区而言,实现经济趋同意味着在遭受经济的内外冲击时,各国经济反映应当较为一致,从而在应对冲击时可以采取统一的措施进行应对,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欧元区想要达到经济的趋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总之,尽管从理论上说来,最优货币区内生化是可能的,欧盟成员国可以在加入欧元区之后,采用同一种货币,在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的管理下,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将表现出趋同性,但是,这将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目前欧元区经济发展的实践并不支持最优货币区内生化的理论,欧元区的经济趋同将是一个漫长的、反复的、曲折的过程,在趋同过程中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成员国共同克服。在当今国际经济形势变幻莫测的背景下,欧元区面临着来自区域内外的各种压力,要想实现经济的趋同性,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五、新入盟的国家加入欧元区的前景

从2004年至今,欧盟已经增加了12个新的成员国,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的斯洛文尼亚已经在2007年1月1日成为欧元区的第13个成员国,塞浦路斯、马耳他已经于2008年1月1日起成为欧元区成员国,斯洛伐克将在2009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其它的欧盟新成员国,有些已加入汇率机制Ⅱ(ERMⅡ),有些还未加入,与欧元区现有的成员国相比,这些新加入欧盟的成员国经济大多比较落后,市场机制也不尽完善,并且这些新的成员国中大多数是原中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多数国家都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因此,这些国家在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方面与现有的欧元区成员国相比有很大差距(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加入欧盟的新成员国从2004年入盟以后,GDP增长率比以往有了提高,从2004年5.8%增加到2007年的6.3%,人均GDP也有了显著提高,从不到9000美元提高到13000多美元,提高了约50%,这表明这些国家加入欧盟后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和经常项目赤字在入盟后也有了提高,特别是经常项目赤字,从2004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11.2%,即这些国家经常项目恶化,有着较高比例的赤字。

尽管新入盟的这些国家在入盟后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济增长率也比欧元区国家要高,但是,与欧元区国家宏观经济的平均水平相比,这些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新入盟的国家人均GDP仅相当于欧元区成员国平均水平的30%,通货膨胀也比欧元区平均水平高出许多,经常项目赤字方面,新成员国比欧元区平均高出近十个百分点,并且从入盟后这些国家经常项目赤字呈恶化的趋势。因此,这些新成员国如果想加入欧元区,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同样,这些国家在加入欧元区之后,如果想与欧元区国家经济呈现出趋同,也将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

另外,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背景下,新入盟的成员国加入欧元区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困难。欧元区原有成员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都遭到了打击,各国目前纷纷忙于采取措施自救,尽管彼此之间存在沟通与合作,但在经济萧条时各国往往更加倾向于保护国内市场,货币联盟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在危机背景下能发挥的作用将大打折扣,这就意味着新入盟成员国在加入欧元区后可能并不会像先前预期的那样从中受益很多,成员国经济尚自身难保,更遑论对新成员国提供更多支持。并且,此次危机一个显著特点是国有化趋势,这对于刚实施完私有化改革的新入盟成员国而言是一个难以接受的选择。这些新入盟成员国在加入欧元区后如何抉择,如何最终实现新、老成员国的经济趋同将是一个难以预知的过程,至于新成员国何时能实现向老成员国的趋同将有待于实践的发展加以证明。最优货币的区内生性若想从实践中得到检验,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注 释]

①本文选取欧元区13个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于2008年1月1日起加入欧元区,由于其加入时间较短,经济效应不明显,顾本文在研究欧元区经济状况时未将其考虑进来。

②欧盟成员国如果想要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必须满足事先标准,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趋同标准,这些趋同标准只是名义上的趋同(nominal convergence),本文考察的是货币区的实质趋同(real convergence),即通过选取的这些宏观经济变量来体现。

[参考文献]

[1]陈雨露,边卫红.最优货币区衡量标准的进展[J]. 世界经济导刊,2004,(4):22-25.

[2]Barry Eichengreen. Europe, the euro and the ECB:Monetary success, fiscal failure [J]. Journal of PolicyModeling, 2005:427-439.

[3]Frankel, J. and A. Rose. The Endogeneity of the OptimumCurrency Area Criteria[J]. Economic Journal, 108, 1998: 1009-1025.

[4]Olivier Blanchard, The Economic Future of Europe[J]. th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4:3-26.

[5]周华. 最优货币区是否内生?――以欧盟为例的实证检验[J].德国研究,2006,(3):20-24.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ndogeneit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Based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ruo Zone

Jiang Yanxia1,Ye Chenyi 2

(1.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2.Shijiang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第7篇

关键词:货币创造权;内涵; 电子货币;国家

中图分类号:F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50-02

货币是国内法的建构,是一国行使最高权力之一 ――铸币权的产物。国际常设法院认为,一国有权规制自己的货币已是一个公认的原则。货币如同关税、国内税和允许外国人入境一样,在本质上属于国内管辖之事项。国内法确认国家在货币领域的这一权力,有一个不为其他国家反对的、行使这一权力的国际权利。国家对其货币享有。

一、国家货币创造权的提出

国家享有货币已为公认,但对货币的内容却理解不一。如张庆麟教授认为,国家货币包括“发行独立的国家货币,确立本国的货币制度,确定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的关系,独立制定本国的货币政策等几个方面”;韩龙教授认为,“从一个国家货币的构成来看,其主要包含以下三项专有性的权力:发行货币的权力、决定和改变币值的权力,调整一国货币或任何其他货币在其境内使用的权力”;杨松教授认为,“在货币事务中,每个国家在其国内有发行和管理本国货币的最高权力,在国际上有独立执行其对外的货币政策,平等参与处理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权利。这就是国家在货币领域内的体现,即国家货币的基本概念”;刘少军教授及其学生王一轲认为,“货币的创设权、发行权和规制权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拥有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具有独立的发行自己的货币的权力,以及它发行的货币能得到国际法的承认”;国外学者一般认为,国家享有铸造、发行、定值等权力。

综上,虽然对国家货币的内容理解不一,但都认为国家享有货币发行权。不言而喻,国家对货币发行前的货币设计与生产也享有权力,只是是否明确提出而已。国家对货币发行前的货币设计、生产享有权力已经为学者所注意到。①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货币发行前的货币设计与生产权作为一项单独的权力提出,理由是其他货币权力不能涵盖货币设计与生产权,如,创设权更多是指创造性地设计货币的权力,但不能包含增加货币数量权力的内容;铸币权包括了生产货币的权力却不能包括设计货币的权力;货币发行是“货币由发行银行发行库支付给商业银行业务库,从而投放市场,进入流通领域之过程”,货币设计与生产是货币发行的前提,因此,货币发行权不具有货币设计与货币生产的权力内涵。

笔者认为,国家享有货币设计与生产的权力可使用货币创造权术语来概括,因为货币创造②意指一个新币种或新币式的诞生,或者货币数量的增加,也即是国家创造了货币的种类或货币的数量。所谓的国家货币创造权是指国家享有设计、生产货币的权力,即国家可以运用权力使创造一个新币种、新币式或增加货币的数量。虽然自有国家以来,国家就享有设计与铸造货币的权力,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国家货币创造权这一概念。明确提出国家享有货币创造权的意义在于:首先,创造货币是最高权力的特征,可以运用这一最高权力实现货币重量与衡量尺度的统一,国家理应明确享有货币创造权;其次,明确提出国家享有货币创造权可以为电子时代电子货币的设计与生产提供权力基础,为金融全球化下的共同行使国家货币创造权创造国际货币提供权力来源。IMF的特别提款权(SDR)就是一种有限的国际储备货币,是成员国共同行使国家货币创造权的结果。

二、国家货币创造权的内涵

货币设计权是国家货币创造权的一部分。货币设计首先意味着国家有权选择货币价值或符号的载体,如,金、银等贵金属,也可选用铜、铁等贱金属或金属合金,还可选择其他商品如,石材、海贝、纸张等材质制作货币,可称为币种创造。其次,国家有权创造货币的外形与样式、决定主币与辅币的不同形态。再次,国家有权决定载体上的图像、文字、货币单位与名称等内容,有权决定防伪标识。后两者可称为币式创造。中国的南北朝时期,“货币的币材广泛,金属与谷帛并行”,金属与谷帛就被用来作为货币价值的载体。主币与辅币材质可能不同:主币使用纸钞,而辅币用铜镍或其合金制造。秦代的货币外形为圆形方孔。元代时期的元钞,“体形较大,为长方形,上有蒙汉文,版别很多,书法文字各异。各钞所用币材,先后不一。初期中统钞以棉质纸印造,边缘饰以绣金绸;后改用桑皮纸印制。”1250年,苏格兰的当权者亚历山大三世发行的第一批铸币,采用镂空的长十字设计,使用国王的侧面头像图案,北面刻有星星或星形图形,背面刻有钱商或铸币厂的名字。

货币生产权是国家货币创造权的重要内容。货币生产在金属货币时代被称为铸造货币,因为金属币的制作需经过冶金锻炼的过程。货币生产在纸币时代被称为印刷或印制货币,一般由国家指定的印刷厂印制纸币。货币生产权在古时就为国家享有,其重要性就已为国家所意识:铸币权(the coinage prerogative)在古代的波斯国就已经被国家严密专控,视为国家的特权。生产和控制货币权是一国独立和享有的清晰标志;博丹认为,铸币权是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家的货币生产权可由国家直接行使,也可授予私人制造,只要在国家的控制范围即可。

三、电子时代的国家货币创造权

货币经历了由商品货币向信用货币的转变。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为国家信用发行的纸币。电子时代的到来为货币载体由纸质转变为电子数据提供了可能,这种载体的转变将极大地节约货币创造的成本。“如果说由实物货币向信用货币的深化体现了货币由价值载体向价值符号的运动,那么电子货币的发展则不仅超越了货币的物质概念,而且超越了货币的符号概念,新的电子支付方法使货币超越其物质和符号形式。”但是,“人们所说的各种各样的‘电子货币’,实际上大部分是资金支付的电子化,而非真有电子货币的使用。”只有“数字现金型电子货币则是一种全新的货币形态。数字现金采用了全新的信用方式,且在形态上从有形的纸质变成无形的信息数字,但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表现出来。”

迄今,没有任何国家以国家的名义发行数字现金型电子货币。数字现金型电子货币现今只是依靠发行者的个人信用,在发达国家内的小范围发行与使用。数字现金型电子货币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克服,同时相应的法律制度还需设立。国家可以行使货币创造权,在技术成熟与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创造国家的电子货币体系。新的国家电子货币体系将有自己独立的名称与计价单位,极大地降低了货币创造与发行的成本。

参考文献:

[1]F.A.Mann. The Legal Aspect of Money[M].Clarendon Press,1992:461.

[2]Serbian and Brazilian Loan case: Publications of the Court ,Series A,Nos.20-1,44.

[3]the Foreign Claims Settlement Commis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Re Boyle,Annual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for 1968:81.

[4]张庆麟.欧元法律问题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6-47.

[5]韩龙.国家货币的构成与限制问题[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3.

[6]杨松.国际法与国际货币新秩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5.

[7]刘少军,王一轲.货币财产(权)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80.

[8]生柳荣.货币基本法[M].香港:香港商业出版社,1993:34.

[9]H.Varnum.Money and its laws[M].GreenwoodPress,1877:43-44.

[10]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7.

[11]生柳荣.货币基本法[M].香港:香港商业出版社,1993:34.

[12][英]约翰・F.乔恩.货币史[M].李广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17.

[13]R.A.Mundell.Monetary Unions and the Problem of Sovereignty[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Science,January,2002:122-133..

[14]Jean Bodin,The Six Books of a Commonweale[M].1606,Impensis G.Bishop,176-177.

[15]刘颖.货币发展形态的法律分析[J].中国法学,2002,(1):86-88.

[16]F.A.Mann.The Legal Aspect of Money[M].Clarendon Press,1992.R.A.Mundell.Monetary Unions and the Problem of Sovereignty[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January,2002:122.

[17]周光友.电子货币、货币创造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9):61.

[18]孙国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J].经济研究,2001,(2):29.

[19]杨力.试论商业银行适应性的货币创造[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8):84.

[20]生柳荣.货币基本法[M].香港商业出版社,1993:50.

第8篇

一、为什么要印钞?

现代 西方主流经济学(我把它归为短缺经济学)始终信奉一般均衡理论,认为货币仅仅是交换的媒介,货币的需求量取决于交易货物的多少,货币没有任何价值。尽管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作了补充,但仍然没有彻底摆脱一般均理论的框架。

一般均衡理论其实就是牛顿力学式的均衡理论,仅仅是一种美好的猜想,绝对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尽管阿罗、德布鲁等人声称他们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但是,通过考察一般均衡存在的几个必要条件,我们会发现,这些条件几乎没有一个是符合事实的。比方说,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假说,就根本违背了现代国际贸易的事实。再比方说,消费者欲望无穷大假说,就严重违背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也是 自然 规律 )。因此,一般均衡是不存在的。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写道:“一般均衡理论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中,纯理论家们已经成功地(也许是顺便地)证明:该理论的含义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但是,他们还未能把这一信息传达给教科书的作者,或传达到教室中去。”(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册373页)埃及经济学家阿明把一般均衡理论比喻为“现代巫术”。

现代主流经济学家鼓吹的完全市场化政策建议,其理论基础就是一般均衡理论,由一般均衡理论得出了“市场万能论”。因此,了一般均衡理论,也就等于了“市场万能论”,基础没了,“市场万能”的大厦就会轰然倒塌。放弃一般均衡理论,也可以看成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

近展迅猛的系统 科学 理论告诉我们,现实的宏观经济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系统,这样一个非平衡系统,我们可以称为耗散系统。举例来说,河流是非平衡的,但装在河坝上的水力发电机却是一个稳定系统,它通过不断消耗水的势能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转。再简单一些,一壶烧开的水,如果要不断维持沸腾状态,就要不断地加热,不断地消耗能量。这就是非平衡稳定系统,要通过不断消耗能量或物质,来维持系统的稳定。

美国经济学家福斯特和卡靖斯在《利润》(1925年)一书中指出, 企业 按照成本加利润的办法定价,而市场仅仅具有相当于成本的那部分购买力,于是,多出来的相当于利润的那部分,永远实现不了。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认为,“资本家得到他们花费的,工人花费他们得到的。”《过剩经济学》对这些理论进行高度地概括,提出了非常严谨而精巧的模型,提出了货币耗散理论。

打个比方。从高处扔一个小球到地上,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小球和地之间是弹性碰撞,货币会像小球一样,永远持续地弹跳下去,不衰减。而货币耗散理论认为,小球和地的碰撞是非弹性碰撞,货币虽然会弹跳一段时间,但其过程是衰减的。并且认为,工资越低,货币的衰减速度越快。这里说的货币衰减,是指用于交易的货币逐步从流通领域退出,转而担负起价值储藏的职能,用来满足公众的资产需求。

既然货币是衰减的,是耗散的,那么,为了维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就要持续不断地补充货币,就像水电站的运行要持续地水流,水壶的沸腾要持续地加热,一个道理。

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小球模型顺便介绍一下神秘的乘数效应的问题。小球运行的总路程,除以小球的高度,就是乘数。在一般均衡模型里,小球的运行路程是无穷大,乘数也就是无穷大,没有 计算 的意义。在非均衡模型里,小球的运行的总路程是收敛的,是可以计算的。现在教科书仅仅考虑了一个弹性系数(边际消费倾向),没有考虑空气阻力(分配)。如果考虑了弹性系数和空气阻力,就成了两步法。两步法计算乘数,在凯恩斯《通向繁荣的道路》一文中使用过。

我国 目前 的乘数可以用两步法大致可以估算如下。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9,可支配收入占全部国民产出的20%(见社科院李志宁的 网络 文章),那么乘数就等于1÷(1-20%*90%)=1÷0.82≈1.2。由此可见,乘数很低。乘数低是导致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根本原因,而乘数低的根源在于工资低。

二、印钞的现状

一提到补充货币,可能有的人会立即站出来反驳,说货币供应量多少多少,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但是, 现代 银行的信贷制度,在正常情况下,只能创造流通手段,而不能创造储藏手段,也就是说,现代银行制度,只能满足公众的流通需求,而无法满足公众的资产需求。 研究 表明,在一个非均衡的 经济 系统中,资产需求远远大于流通需求,公众对货币的需求,主要是资产需求,而不是用于实物和劳务交易的流通需求。举例来说,如果一个 企业 需要流通手段,那么,他贷一笔钱,用来购买市场要素,如购买设备、发工资等,等他把产品销售出去了,再还给银行。这就是正常的信贷过程。但是,如果出售设备的企业在出售设备后,不购买这家企业的产品,而是把钱用于储藏(目的是为了优化资产结构),那么,前面那家贷款的企业就无法收回成本,无法归还银行贷款,于是就出现了坏账。坏账的出现,就是一种满足资产需求的非正常途径。

目前 ,用来满足资产需求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 财政赤字。以政府债券向央行借款,用于弥补政府开支,或者搞政绩工程,等等。

2、银行坏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政府官员物色几个地痞流氓,把钱贷给他,扶持为当地“首富”,从中捞一些回扣,然后由他们上一些“项目”。他们在贷款签字的那一刻起,就根本没有打算还钱。因此,这种事情是一般人干不出来的。

3、国企亏损。国企亏损,应当归于银行坏账,但由于它比较特殊,就单独提出来。银行贷款给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由于国有企业在用工上相对私营企业要规范一些,因此,它支付的成本就要高于私营企业,于是,在市场竞争中,它就处于劣势,经常亏损。正是国营企业的亏损,为私营企业创造了利润。没有国营企业的亏损,就没有私营企业的盈利。现在有些人看见私营企业赚钱,就要 学习 私营企业,搞私有化,如果真是那样,就谁也赚不到钱了。

以上三种途径,都是代价极高的办法,是非正常的办法。满足公众的资产需求,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拿钱出来,给人家赚,是做冤大头,是像耶稣一样,替人受罪。就拿企业贷款来说,没有任何一家正常的企业,会把钱贷出来,主动地让别人赚走,银行知道了,也不会答应。实际情况是,你赚我的,我赚你的,每个企业都是看戏的,同时也是演戏的。最后是一个零和博弈。话到这里,我们似乎要感谢那些“见义勇为”的地痞流氓了,是他们舍生取义,搞钱出来,让大家赚。

最后,有必要提一下外资的 问题 ,因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被动收购美元。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外资换了人民币,绝不是跑来做冤大头的,他们绝不会把钱奉献出来,让大家赚的。因此,外资的进入,对满足资产需求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因此,货币供应的现状,可以概括为:流通手段严重过剩,储藏手段严重短缺。

三、如何印钞?

财政赤字、银行坏账、国企亏损,这是政府不愿看到的,但又是迫不得已的。因此,现代货币制度,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这就是:它无法通过正常手段满足资产需求,根本没有这项功能。但是,经济 发展 又迫切地需要这项功能。如果以上述三大非正常途径来实现,会造成极高的成本。于是,政府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么是一大堆坏账和赤字,要么是经济停滞不前。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满足资产需求的途径。

实行货币配给制,按人发钱,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它可以让 社会 代替政府完成他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自由主义的哈耶克认为,政府垄断印钞,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市场不需要货币,但政府大量供应货币(如很多人提到的金圆券),造成通货膨胀,而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市场需要货币,政府却要赚钱,不供应货币。于是,加剧了经济危机。很显然,政府不可能长期大量通过赤字、坏账和国企亏损为私营企业创造利润,推动经济的发展。

赤字、坏账和国企亏损,一方面导致货币利用率低,利用率低就要多发货币,于是积累了 金融 风险,同时也导致政府腐败与社会分配严重不公。

实行货币配给制以后,只要央行根据社会过剩的多少,统一把钱印出来,再平均分发给国民,就可以甩掉包袱。现阶段以每人每月50元为尝试,每年也就7800亿。少了可以继续增加。

实行货币配给制,可以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可能刚开始资本家有疑虑,不理解,但等实行一段时间以后,他们会尝到甜头,他们还会抱怨配额太少。反对货币配额制的资本家,我想不出来。

实行货币配额制,可以让一大批人迅速从极度贫穷中解脱出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很有帮助。

实行农货币配额制,也可以看成是国企给其全民股东的红利。名义上是全民所有,但从来不分红,性质就变了。实行货币配额制,可以纠正这一严重问题。

第9篇

[关键词]贝币;海贝;商族;金属货币

贝币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在中国大范围内最早流通的物品货币。研究贝币的发展历史,不仅对了解我国货币的发展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团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贝币兴起的历史条件、贝币的发展历程等问题进行探索。

一、贝币兴起的历史条件

(一)生产力的发展

“贝”泛指海贝,它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在全国大范围内流通的物品货币。利用天然海贝作为货币,在世界上其它的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产物。而商品的出现又是生产力发展、劳动产品出现剩余并用于交换的结果。因此,要了解贝币的兴起,就必须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根本就没有剩余产品,不存在着商品交换。原始社会晚期,人类学会了培植谷物、驯养家畜,生产力得到巨大的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使商品交换有了可能,并引起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畜牧业部落和农业部落之间经常互通有无,以物易物,有力地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但此时的商品交换仍是以物易物。随着社会消费日益增强,剩余商品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商品交换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使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商品生产交换的日益增多,商人不得不寻找一种较为简单的交换方式,以使商品获得大量而又尽快的流通,于是交换媒介――货币,便应运而生。总而言之,货币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二)海贝的天然优势

原始货币为实物货币,生产工具、布帛、皮张、粮食、牲畜、龟壳、齿角、珠玉、海贝等都充当过交换媒介。但在我国大范围内最早流通的物品货币,非海币莫属。此皆海币本身天然优势之使然。

一是海贝产于东南暖海,从海边运到中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因此,它是有价值的。二是由于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海币的运量是有限的,物以稀为贵,因此更受欢迎,且不会供给过多,以致泛滥。三是海币小巧玲珑,色彩斑阑,是华丽的装饰品,具有使用价值。四是海币质地坚硬,易于保藏。五是贝币不用分割,自身就可以成为天然的计算单位,将其打磨穿孔,用绳子串起来,既易于计数,又便于携带。

二、贝币的兴起――夏朝

贝币兴起于夏代,可以从诸多史籍记载和考古发掘得以证明。首先,是史籍中对夏代贝币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1]。”可见,虞夏之时,贝币成为流通货币之一。桓宽在《盐铁论・错币》中载:“故教与俗改,弊(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2]。”玄贝,即黑色的贝壳。由上可知,夏代已经用玄贝充当货币了。

其次,在考古发掘中亦发掘出少量夏代贝币。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12枚夏代天然海贝和仿制的骨贝与石贝[3]。夏代贝币的发掘出土量虽少,但至少可以证明贝币于夏代已经出现了。反之,亦可推测,夏代贝币的流通量较少,流通范围较小。从史籍记载和考古发掘看,可以确定中国贝币起源于夏代。

三、贝币的兴盛――商、西周

贝币兴盛于商、西周,主要变现为贝币成为当时流通全国的主导货币。其证据如下:

首先,是出现大量以“贝”为构成部分的汉字。商代和西周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常用的大多数汉字,都成型于此时期。许慎《说文・六篇下・贝部》[4]收录以贝为主要构件的字多达59个,如价值功能方面的:赐、赏、财、资等,流通功能方面的:买、卖、贸等,支付功能方面的:赎、贡、费、赋等。通过许慎的解说,参之以先秦典籍及其注疏,辅之以其它层面的汉字构形与分析,便能窥测到商、西周时贝币已经成为当时流通全国的主导货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流通、支付的功能,渗入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次,是考古发掘方面的佐证。在已发掘的商周时期墓葬中,大多都有发现随葬的贝币,按身份等级的不同,少则几枚、十几枚,多则成百上千枚。如1965―1966年,东益都苏端口屯一号亚字形商代晚期方伯墓,随葬贝壳就多达3790枚;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墓中,随葬的贝币更是惊人,多达6680余枚[5]。

第三,从相关史籍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贝币的流通非常之大。朋是贝币的计算单位,先民们就将贝打磨穿孔,“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6]。根据商、西周时期的铭文记载,赐贝是当时君主赏赐臣下的常用手段。赐贝少则几朋,多则几十朋、上百朋。《诗・小雅・菁菁者莪》[7]就有“既见君子,赐我百朋”的记载。一朋十枚,百朋就达千枚之多。

四、贝币的衰退――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贝币日渐衰退,金属货币崛起。

首先,是随着商品交换额的扩大,原先的天然贝币供不应求,人们开始寻求贝币的替代物。其次,青铜铸造技术高速发展和青铜本身所具有价值高、易于锻造等优点,使青铜货币脱颖而出。第三,周朝分封的众多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扩大自己的经济力量,都纷纷制造自己的货币,如齐鲁的刀币、晋魏的布币、楚的蚁鼻钱等,加速了金属货币的崛起。此时,贝币由主币地位逐渐退到了次币的地位,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完全退出了流通领域,为金属币所替代。

秦统一全国后,废除贝、刀布等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制度,从法律上规定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充当货币,只有黄金与“半两”铜钱才具有法定的货币资格。秦朝以后历代王朝再没有正式规定以贝为币,不过也有例外,汉莽曾一度恢复使用。而且在中国的一些边远地区,例如云南一带,贝币一直延用到清初才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

五、小结

综上所述,海贝是我国大范围内最早流通的实物货币,它兴于夏,盛于商、西周,衰落于春秋战国,终于秦,行用了近2000年。在中国的一些边远地区,它甚至一直延用到清初才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贝币的长期行用,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一些悬疑问题还有待考古发掘做出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桓宽著.白兆麟注译.《盐铁论注译》[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06.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八区发掘简报》[J].考古,1975,05.

[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0.

[5]尹继志.陈小荣.《试论贝币在我国的行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03.

第10篇

春秋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作为流通货币的国家是楚国。在此之前,虽然有关于黄金作为交换的文献记载,但要把一定量的黄金铸成一定的形状,并印上一定的文字标记,则是从楚国开始的。楚地盛产黄金,因此所铸的"爰金"是我国最早的黄金货币。

秦始皇统一六国,将黄金正式宣布为法定货币。"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①],于是黄金货币便在全国流通。建国以来,在陕西兴平念流寨出土秦代金饼1枚,含金量达99%,径5.1厘米,重量260克,底刻"寅"字;以后又在陕西临潼武家屯窖藏出土秦汉金饼8枚,其中原编号96的1枚重量253.5克,刻有"益两半"三字[②]。很显然,这里的"益"与秦朝"黄金以溢为名"的溢相通。溢与两,都是秦朝的货币计量单位,陕西地区秦国金饼的出土,说明黄金货币不仅在楚国通行,而在其他地区也有黄金货币在流通。

如果说,由于秦朝二世而亡,因而出土的黄金货币很少,那么到了汉代,黄金货币出土的数量与范围就相当可观。根据本世纪以来载诸报刊的考古出土资料进行初步统计,汉代的黄金货币出土的报导共有26处,遍及14个省市[③]。具体地点是:陕西省:西安、咸阳、兴平、临潼。河南省:洛阳、荥阳、郑州、扶沟。河北省:满城、定县、邯郸。湖南省:长沙、湘乡。湖北省:宜昌。北京市:怀柔。广西省:合浦、贵县。广东省:德庆。山西省:太原。辽宁省:大连、新金。安徽省:寿县。江苏省:赣榆、铜山。浙江省:杭州。山东省:即墨。由上出土资料说明,汉代黄金货币流通范围已远远超出战国时期楚国的领域而遍及全国。

汉代的黄金货币与楚国的"爰金"有所不同。楚国的爰金形状大致分为二种:一是饼状,如1982年在江苏盱眙南窑庄有25块金饼出土,四周上翘,中端微凹;另一种是版状。版有三式,即平面呈长方形、平面呈长方微弧、平面呈龟版状凹弧边四角形而边角上翘[④]。版的正面打上若干方印或圆印,印内有地名文字。郢是楚国的国都,因此郢爰出土的数量最多。楚国的黄金,虽具有一定的形状,但仍处于称量货币的阶段。楚墓中经常有天平与法码出土,即是明证[⑤]。汉代的黄金货币,由于统一王朝的建立,楚国的黄金货币特色也随之消失。

西汉的黄金货币大多是饼块形状,大小不等。1968年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金饼40块,呈不规则圆饼形,厚缘,中心内凹,背面粗糙。经鉴定,含金量为97%,每块大小、重量、厚度不等,共计719.4克,平均每块有17.99克;在满城二号坟墓出土的29块金饼中,含金量为95%,共计438.15克,平均每块只有15.11克,比满城一号墓出土的金饼每块少2.88克。值得令人注意的是,满城二号墓出土的不规则饼状,周缘留有切割的痕迹,有的经过锤打[⑥]。很显然,这种饼块状的黄金货币,根据交易的需要,可以任意切割,仍处在比较原始的称量货币阶段。河北满城汉墓,系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墓,当为汉初的黄金货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汉初法令规定,黄金以斤为计算单位,但河北满城出土的黄金货币都在一两(15.62克)左右,这可能与汉初经济凋蔽,黄金货币流通量较小有关。

到汉武帝时,黄金货币有了较大变化,那就是对马蹄金与麟趾金的铸作。《汉书·武帝纪》记载:"诏曰:有司议曰,径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niǎo@①蹄以协瑞焉。"对此,应劭注曰:"获白麟有马瑞,故改铸黄金如麟趾、niǎo@①蹄,以协嘉祉也";师古注曰:"既云宜改故名,又曰更黄金为麟趾、niǎo@①蹄,是即旧金虽以斤两为名,而官有常形制……武帝欲表祥瑞,故普改铸为麟足、niǎo@①蹄之形,以易旧法耳"。这就是说,到了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时,黄金货币有了比较固定的形制。

关于niǎo@①蹄、麟趾的形状,当时的史书没有具体记载。这里所指的"niǎo@①",是古代的一种良马。应劭注曰:"古有骏马,名要niǎo@①,赤喙、黑身,一日行万五千里也"[⑦]。蹄即蹄的本字。一般认为,马蹄呈椭圆形。所谓"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祥兽。汉代人传言麒麟有"五趾"[⑧]。据此可知,"麟趾"黄金货币呈瓣状,圆形。唐朝颜师古在注汉武帝铸行马蹄金时说:"今人往往于地中得马蹄金,金甚精好,而形制巧妙"[⑨]。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还对马蹄金与麟趾金的形状作了具体描述:"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niǎo@①蹄作圆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乾柿,上人谓之柿子金"。由此看来,不论是马蹄金还是麟趾金,都是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饼块状货币。

建国以来,汉代的马蹄金、麟趾金以及相似的金饼屡有出土。这些黄金货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饼块状黄金货币,已具有相对的固定重量。根据近年考古出土的黄金货币统计,饼块状黄金货币大小不一、厚薄不等,重量各有差异,其中最重的达462.2克[⑩],最轻的只有207.57克[①①]。但是,从总体来看,当时的黄金货币,重量大致在250克左右。例如1974年在陕西西安鱼化寨北石桥遗址发现西汉金饼6块,重量分别为257.65克、258.8克、249.55克、261.9克、246.4克、245.6克,平均每块253.31克,大致在250克左右上下[①②]。又如1971年在河南荥阳古城村遗址出土西汉金饼四块,重量分别为244.6克、248.3克、248.5克、250克[①③]。其他如山西太原东太堡、湖南长沙杨家大山、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河北易县西干坻与满城贾庄、辽宁新金县花儿山张店等出土的金饼,重量也大致在250克左右。这与汉代黄金货币以斤为计算单位是相一致的。

(二)汉代金饼,大多刻有各种文字或记号。例如1951年在长沙伍家岭与杨家大山各出土1块金饼,各自有"辰"字、"君"字及即有凸出的"黄"字[①④];1963年在太原东太堡出土的6块金饼,其中原编号34的1块金饼刻有18字,有"令"、"吉"以及数字等,大部分不可识[①⑤];广西合浦县在1971年出土金饼2块,各自底刻"位"、"阮"与"大"、"太史"等字样[①⑥];1983年在辽宁新金县出土金饼2块,在底中心凿有""圆印,侧刻"××××川"记号[①⑦]。有的金饼,不但刻有各种记号,而且还刻有重量。如1982年在江苏盱眙南庄出土金饼25块,其中原编号Ⅲ.28的1块重246.7克的金饼,在不规则圆底部刻有""、"@②"、"十五两十五朱"字样;原编号Ⅲ·32的1块重421.4克的金饼,底部刻有"上卜1二"、"斤十两廿三朱"的字样[①⑧]。其他如陕西咸阳毛王沟出土重284.095克金饼,底刻"斤一两廿三铢";另一块重244.34克的金饼,底刻"十五两十铢"的字样[①⑨]。

(三)汉代的黄金货币,虽然以斤为计算单位,但也可剪凿分散使用。在大量出土的金饼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金饼,已被剪凿。例如1975年北京怀柔出土金饼2块,其中原编号2的一块已剪凿压扁,只有金饼的1/2强,重148克,底刻有""、""字样[②⑩]。又如,1971年在湖北宜昌前坪七号墓出土金饼1/4块,重量为62克(原金饼应为248克,相当于1斤)[②①]。1974年河南扶沟古城村出土西汉金饼6块,原编号Ⅰ·17的一块只有金饼的1/2,重量为89.5克;原编号Ⅲ的一块已剪凿变形,底背相贴,只是金饼的1/4,重63.66克;原编号Ⅳ·3的1块只有金饼的1/2;原编号Ⅳ·10的1块只是金饼的1/4。此外还出土大量的黄金碎块,少则7块,多则166块[②②]。这些黄金碎块,显然是剪凿后留存下来的。

第11篇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作为基于网络的支付结算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文章从电子货币概念出发,不仅分析了它的发展情况,而且针对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对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研究。最后提出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子货币网络金融电子商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电子支付工具越来越多。这些支付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电子货币类,如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等;另一类是电子信用卡类,包括智能卡、借记卡、电话卡等;还有一类是电子支票类,如电子支票、电子汇款(EFT)、电子划款等。本文将针对电子支付的工具之一——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形式

1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

电子货币作为当代最新的货币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其应用形式越来越广泛。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上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以商用电子机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存储的信用货币。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金融电子信息交换,电子货币与纸币等其他货币形式相比,具有保存成本低,流通费用低,标准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等优势。尤适宜于小金额的网上采购。电子货币技术解决了无形货币的存储、流通、使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美国的MarkTwain银行是美国第一家提供电子货币业务的银行,早在1996年4月就获得了一万个电子货币客户。

2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

电子货币有两种主要形式:智能卡形式的支付卡和数字方式的货币文件。前者主要用于网下的支付,后者用于网上的支付。

电子现金,它的主要用途在于取代日常小额消费的钞票及硬币。Mondex卡除了拥有现金的特性以外,同时还具有一个比现金更优良的特点,即是它能安全地通过电子管道(如电话、因特网等)来作为人对人、人对商家、人对银行的远距转值。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在起步,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Mondex是目前最接近于现金的电子货币。

E-Cash是由Digicash开发的在线交易用的数字货币。它是一种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为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通过这些序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用户在开展电子现金业务的银行开设账户并在账户内存钱后,就可以在接受电子现金的商店进行购物。

二、电子货币的发展

1.电子货币的发展概况。

电子货币的产生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电子货币的使用,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取代现金的发行,使得货币的发行费用降低;二是发行主体将由中央银行向其他主体转变。

目前的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现在,银行卡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对于客户来说,利用银行卡购物付款、提现、存款、转账,方便快捷、安全高效,而且可以获得咨询和资金融通的便利。同时,世界上由网上电子货币带动的网上金融服务正在迅速发展。据统计,网上金融业务在2004年占传统金融业务量的10%~20%,其中美国的网上金融业务发展最快,欧洲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在亚洲,新加坡等是发展电子货币的先进地区。新加坡货币委员会的官员称,该国将力争于2008年全部改用电子化货币,货币将包括一种“电子数字脉冲”,发射装置安装在手机、掌上电脑甚至手表上,然后发射脉冲信号进行支付活动,届时所有商业和服务机构都将依法接受电子货币。欧洲央行也指出,电子货币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推广电子货币将成为欧洲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

2.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

从总体上讲,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由于国情的缘故和信用概念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没有市场基础,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被推向市场,商品经济的生存竞争意识才迫使中国的银行界开始思考电子货币的发展策略。

在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主要仍在信用卡业务上。我国的第一张银行信用卡,是1985年6月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与国外相比,银行信用卡发展历史很短。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到2001年6月底,全国共有55家金融机构开办了银行卡业务,发卡总量达3.3亿张;银行卡账户存款余额3742亿元,仅2003年上半年交易总额达485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全国受理银行卡的银行卡的银行网点12.9万个,商户约10万户;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4.9万台,销售终端33.4万台。

3.电子货币的发展趋势。

目前电子货币的发展十分迅速。据专家预测,美国在近十年内可能有12%~15%的交易将以电子方式进行,并且该发展趋势仍将不断加快。2000年有约10%的人用电子货币进行商业交易。在我国,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电子商务将会蓬勃的发展。可见,电子货币将会朝更便利、更安全、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支付方式也会趋于简单化和统一化,电子货币必然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面对已经到来的数字化时代,随着金融电子化和Internet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贸易领域正在逐渐成为商务的一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系统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电子货币的优势,建立和完善电子货币系统,才能真正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1电子商务流程的简单描述。

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买卖方式。整个电子商务过程并不是工业经济阶段商务活动的翻版,电子商务是将“通信服务”、“数据管理服务”、“安全服务”等三项基本服务融为一体的商业服务。在电子商务过程中,消费者和商家(即买卖双方)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电子商务网络,电子商务网络便会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寻找相关信息并提供给消费者多种买卖选择。一旦消费者确认,电子商务就会协助完成合同的签定、分类、传递和款项收付等全套业务。同时,为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认证机构对在互联网上交易的买卖双方进行认证,确认其真实身份。电子商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交换场所。

2.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

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电子商务中,网上银行、在线电子支付和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其中,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通过电子商务的流程可以看到,电子商务不仅包括商品流、信息流、物流,同时也涵盖了资金流的范畴。在支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利用电子货币可以安全、灵活地把货币采用匿名的形式存储在自己的硬盘上,并在支付过程中使用。它将消费者和商家(买卖双方)与银行联系在一起,消费者可以在有关银行开立账户,在需要使用电子货币的时候,可以安装相应的软件或预存现金,但消费者与商家洽谈好以后,签定订货合同,就可以使用相应的电子货币支付所购买商品的费用。其中认证机构保证了交易过程的安全。

3.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电子货币的应用和发展使网络上现货、现金交易成为可能,促进了企业营销结构、营销方式、结算方式的创新;而方便、快捷、轻松的购物方式,也将极大地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给零售商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由于实施开放式的网络经营,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为市场提供优质价廉的商品、优质高效的服务。

在电子商务中,使用电子货币进行支付与传统的货币支付方式相比有许多的优势。首先,在同样的空间内,电子货币可以存储的面值是无限的;而传统货币面值是有限的。其次,电子货币受时空的限制比较小,能够通过通讯系统在短时间内进行远距离传递。第三,电子货币可以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弥补了传统货币管理成本高的缺憾。第四,电子货币的匿名性比传统货币要强,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易。另外,作者还认为,电子货币与传统的货币相比具有信息承载量比较大的优点。通过在交易过程中使用电子货币,商家、厂家以及消费者都能够从中得到比传统交易方式更多的信息。例如,商家可以在网络上迅速、及时地统计热销产品的销售量,可以通过用户注册信息准确地看出参加浏览或购买的用户资料,甚至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后续的市场调查,以便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快捷的反馈信息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

但是,就目前而言,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于电子商务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这一问题上,普遍存在着很多观点。比如,安全问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很成熟、系统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数字认证技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将会对电子货币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要使电子货币能够迅速、健康的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同时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进而带动电子货币的发展;另外,也要尽快出台并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给网络安全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规范网上交易程序,正确使用数字证书。

另外,作者通过对电子货币的研究,认为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应用对传统的价值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发展,将会由于电子货币的应用,使得中央银行不能再通过调节货币的发行量这一手段来调节市场经济,新的价值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将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也将会有新的诠释,以适应未来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货币将会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冲击经济金融界的传统理论、理念。

四、结束语

拓展电子货币的业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货币金融体系电子化的实现将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电子商贸、电子商务、基于安全数据交换协议的各类网上购物系统、供应链管理以及网络营销等活动的不断兴起,使得原先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系统、贸易体系结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带动下,电子货币也将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旭涛,沙济彰.电子货币的技术问题.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5(1)

2.翟凤荣.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价值工程,2004(5)

3.白静.试论电子货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甘肃理论学刊,2005(5)

第12篇

关键词:货币主义  现代货币数量论  单一规则

        1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的形成

        “货币主义”一词最先是由美国货币主义者卡尔·布朗纳提出的,其中心命题是认为货币是推动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价格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管理来加以调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一段时期内也的确出现了经济增长较快、失业人数较少,而又没有严重通货膨胀的所谓战后“繁荣”景象。在美国,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在一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实行了好几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特别是在1964年,大量削减税收,使社会经济从衰退中摆脱出来,增加了社会就业。但是,好景不长,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起至八十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出现了“滞胀”的局面。这种现象使凯恩斯主义走上了穷途末路。于是,西方经济学界在货币理论和政府官员在货币政策方面的观点有了显著的改变。在理论方面,更趋向于早期的货币数量学说,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而不是强调其交换媒介的功能;在政策方面,重视利率与信用可能量的政策被放弃,而趋向于管理货币数量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弗里德曼在1956年发表了《货币数量理论的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了一种富有创新精神的重新表述。

        正是在这里,弗里德曼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现代货币主义的发展,是以早期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主义流动偏好理论相混合为特征的,但它重新强调货币和货币政策的首要作用,抨击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同时竭力反对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实行的固定汇率制,积极主张通过市场的自由活动以实现有伸缩性的汇率。

        2 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基本理论观点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量论,早在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的研究》中就认为。正如我们所知,现代货币数量论是历史上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发展,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把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相联系的“货币数量论”在二三百年前就出现了。英国经济学家休谟是这个命题的早期解说者。在休谟看来,货币的价值取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是由流通中所存在的货币(金属、纸币)总量决定的,所以流通中所存在的货币总量,就代表了流通中所存在的商品总量,在商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货币总量减少了,那么全部商品便以较少量的货币表现出来,即:首先,一国中的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其次,一国中流通着的货币代表着国内现有的所有商品,按照代表即货币增量增加的比例,每个代表所代表的被代表物就有多有少;第三,如果商品增加,商品的价格就降低,或货币的价值就提高;如果货币增加,那么相反地,商品的价格就提高,货币的价值就降低。

        货币主义的中心论题是:货币至关重要,货币供应的变动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动,而且是影响这些变动的主要因素和根本原因。弗里德曼把通货膨胀、失业、生产停滞、经济波动等简单地看作是货币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所起作用的结果,因而他的政策主张也很简单,即货币供应量按照4%-5%的固定增长率有计划地增长。现代货币主义是从反对凯恩斯主义“起家”的,是从古典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那里移植而来的,如萨伊定律、自由市场均衡论、货币数量论等也并非什么发明创造。美国希伯来大学的帕廷金用周密的方式重新阐述了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和许多他过去的学生提供了货币数量分析的框架,使人们能够对货币数量的变化制约收入变化这个命题进行实证的检验。

        3 现代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它使现代货币主义的发展达到了极致。1950年,弗里德曼公开发表了《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从分析方法上来看,现代货币数量论不像早期货币数量论那样把充分就业下的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固定的和货币流通速度也是不变的情形来研究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而是认为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水平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现代货币数量论一方面论证了早期货币数量论中说明的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认为货币存量取决于国民生产总值,强调了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凯恩斯主义流动偏好理论中关于货币需求不仅取决于利息率,也取决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的看法。关于现代货币数量论所要阐释的问题,弗里德曼有过如下表述:首先,在区分名义货币量与实际货币量的同时,强调货币数量论是反映货币需求的理论。弗里德曼曾多次申明,货币数量论“首先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而不是关于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的理论”。其次,弗里德曼通过分析利率变动的复杂性,具体阐明了货币传递机制的形成过程。

        4 现代货币主义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政府的适当干预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要求,尤其在当前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前提下更是如此。从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与借鉴。

        4.1 必须正确认识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货币供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经济发行与财政赤字发行。当货币的发行量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时,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当货币发行超过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流量或因财政赤字要发行货币来弥补时,就会因为这部分货币没有物质保证而贬值,导致通货膨胀。因此,经济发展使进入流通的商品增加,一方面要求有一定增量的货币投入,否则货币供给过少不利于流通;另一方面,又防止超经济发行货币所带来通货膨胀的不良后果。

        4.2 宏观经济调控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要协同配合 货币主义所主张的“单一法则”货币政策,以及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都不能单独起到控制通货膨胀、抑制物价上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只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做出“相机抉择”,才能起到综合积极的调控经济的作用。如果过度控制、大量削减货币供给,势必会造成经济发展的停滞乃至滑坡;如果采取高赤字财政,大量发行货币又会出现高通货膨胀,使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

        4.3 把握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度”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过热和工资改革等原因,国内贷款增长率、现金发行量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都大大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货币发行超量,零售物价指数居高难下,这是今年高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也不能“急刹车”,搞“一刀切”,否则会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滑坡。就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而言,在总量上应继续保持一定的调控力度,抑制不合理的需求膨胀,工作重点应放在结构的调整上,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以及效益高的产业仍要增加投入,促进社会有效供给的增长。在宏观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控制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的过度增长,使之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保持合理的比例;加大对农业及基础产业的投入,缓解“瓶颈”效应,增加有效供给;采取措施消除国外资金的短期套利行为,缓解由于国家外汇储备过度增加而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