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产化工论文

林产化工论文

时间:2023-03-24 15:48:18

林产化工论文

林产化工论文范文1

关键词:林业机械;林业机械应用

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的生产都呈现出科技化、机械化、自动化的趋势。当代林业生产过程也体现了这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森林的培育、生产、利用等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通过林业机械的使用而带来的变化。

1 林业机械在世界的发展

探寻林业机械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19世纪末期,随着各种生产机械的逐渐问世,有部分机械开始在林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如拖拉机在美国问世后就被尝试使用在林区的生产活动中,采矿业的铁轨、木轨配合车辆也开始在林区尝试运用,而林业机械真正开始逐渐普及是在20世纪中期从欧美部分国家开始的。此后的40年间,受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生产机械不断革新,林业机械的运用也愈发频繁和普及,到20世纪90年代,林业机械进入发展成熟期,使得林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2 林业机械在我国的发展

林业机械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我国拥有世界排名第5的森林总面积和近5亿公顷的人工林,但是我国却长期处于木材产出量低,木材使用需要依赖进口的情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世界林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我国林业机械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我国现有林业机械主要包括营林机械、森林防火机械、木材采伐运输机械、木材加工机械、家具机械、人造板机械及设备、林产化工机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机械通过开发研究、引进技术及合作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现在我国林业机械发展的现状是:对于营林造林机械、木材采集机械的需求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对于人工林扶育机械、防火防病虫害机械、木材加工机械的需求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3 林业机械塞罕坝林场的应用

3.1 营林造林

营林造林机械是林业机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常见的是割灌机和植树机。 割灌机具有体积相对小,使用较轻便的特征。用于林地清理、幼林抚育、次生林改造、割除灌木、杂草、伐小径木等方面。割灌机还可通过增加附属设备,将使用途径扩大到稻麦收割、抽水、钻孔等各个方面,使用功能的多样性可以为林业生产活动带来许多好处。另外还有主要用于机械化造林的植树机,多采用和拖拉机共同完成作业的方式.取代人力植树。

3.2 护林

护林主要指保护林木,防治病虫害。常用的护林机械有热雾发生器。它是一种能够把液态油溶性药剂蒸发雾化,使高速气流与空气撞击,产生的白色烟雾扩散渗透林木,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目的的小型机械。

3.3 木材加工

用于木材加工的机械使用在伐木、打枝、造材、剥皮、削片等各环节。例如采用农业联合收割机的原理,将多个工序有机结合,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的伐区作业联合机,还有大大降低木材损伤的同时提高了剥皮效果和净度的木材剥皮机。

3.4 起重运输

这一类林业机械的功能有:集材、装卸、选材、归楞等。如森林铁道、机车车辆、林用汽车、拖拉机、绞盘机。

林业机械应用的范围,随着机械生产技术和研发水平的发展正在逐渐扩大。我们可以期待今后会出现在林业生产的更多环节,具有更多功能,更高效率的新型林业机械的诞生。我国的林业发展水平一直以来提升较为缓慢,林业机械的使用水平也依然不够高,今后大力研发和推广林业机械,让林业机械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是我国林业生产的重要课题,通过林业机械化、自动化进程,推动我国林业发展。

4 林业机械的未来

全世界林业发展依然保持着上升态势,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对木材制品的大量需求,从而直接成为林业机械发展的动力。

为了应对未来林业生产的要求,对林业机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未来的林业机械需要具备高效率、低能耗、全能、环保、人性化设计、安全、轻便、操作简单等多种特征。这是对开发设计人员极大的挑战,也是我国林业机械赶超世界水平的必然要求。

对于林业机械的生产企业来说,尤其需要关注的重点包括:

(1)林业机械的便携性。现在的林业机械,越来越重视轻便、节省空间等特质,便携式林业机械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在今后也将继续。

(2)需要林业机械提供成套化、专业化、自动化的生产线。生产线的连续性和自动化成为时展的需求,通过电脑系统控制的多个生产线,共同完成林产品的精加工,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又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生产出附加值更高的林业产品,这是今后林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因此也要求提供符合这一趋势的林业机械。

(3)深加工机械的需求增大。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其再生需要时间,全世界森林资源的短缺会是长期持续的状态。对林业产品进行深加工可以改善这一短缺的态势,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是现在各国林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尤其在我国林产品深加工机械较缺乏,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林业机械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帮助林业生产从纯粹依赖人工逐步向自动化、机械化发展。使林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浪费。林业机械已经成为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也会继续推动林业生产的发展。

林业机械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在节省劳动力资源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今后还会带来诸如保护森林资源,提升林业产品品质等更多的作用。我国的林业机械企业也应顺应这一趋势,继续积极开展和国外的技术引进、生产合作,提高林业机械的技术含量,同时也可进行自有技术研发,促进中国林业机械生产产业和林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松梅.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A].纪念第38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 2007

[2] 王海瀛.技术垄断的新趋势——专利标准化[A].福建省标准化协会论文集[C]. 2007

[3] 朱伟青.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升缝制企业市场竞争力[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 2010

[4] 李攀.多肽健康食品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问题的探讨[A].纪念第39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2008

[5] 楼高潮,楼然,刘兴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新形势下的应对举措和超越发展[A]. 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一部分)[C].2011

[6] 文豪.技术特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基于产业差异的分析[A]. 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

林产化工论文范文2

联系县(区)农林局,建设局、园林局,行业协会。

二年来,我强化学习,扎实工作,廉洁自律,团结班子,带好队伍,加大落实力度,不断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林业、园林城乡一体化,开创城乡绿化工作新局面。现述职述廉如下:

一、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较为满意四项工作

一是积极联系客商,发挥行业优势,切实搞好服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责任,第一要务,调动多方关系,多次上门造访客商,邀请客商以商引商。在土地选择、项目资金争取、银行贷款联系等方面给客商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客商信任。在胡局长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引进竣工和签约项目各1个。

竣工项目:ddd吉星针织袜业有限公司在市经济开发区投资16000万元建设博远实业有限公司,一期投资已到位,9月份正式投产,产品已远销海外。

签约项目:经过两年半的洽淡,ddd林木产品有限公司投资定向刨花板(OSB)项目,2011年10月中旬,已与宿城区签订投资合同。

二是对内全面规范管理,对上策应扶持支持,对外强化形象宣传,做好分工负责的主体工作。强化制度建设,注重学习提高。坚持每月例会制度,学习重要文件,布置业务工作,提出严格要求,形成局务会议纪要。

选举产生林业(园林)局第三届党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团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完善市风景园林协会、花卉园艺协会、木材行业协会和林学会运行机制,通过协会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水平。

定期召开党组会、民主生活会、班子碰头会,组织青年职工座谈会、主题教育演讲比赛、国防教育专题讲座、林业形势报告会、扶贫慰问、书画摄影比赛、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营造班子团结,同事配合,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多次带项目申请赴省进京,并邀请上级领导到现场办公,争取支持,二年共争取到国家和省各类项目资金逾2500万元。

深入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每年植树1000万株以上,积极引导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全市木材加工企业2587家,规模以上369家,产值达105亿元。

完成黄河景观桥及周边造景工程;建成新河滨公园;抓好春秋两季市区绿化工程;完成省第五届(南通)园博会工地建设任务;全面接管雪枫公园。

同时,借外省外市林业考察团来我市之际,积极宣传生态特色,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争先进位扛牌夺旗争一流,力取创新创优佳绩。常给同志们灌输“有牌就扛,有奖就得”意识,每年度汇总一次局各处室、单位在省市内获奖情况,张榜公布,并分不同档次再予以适当奖励,以激发大家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创其优。

2011年,局荣获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单位,林业产业先进单位,绿色建设一等奖,省第五届园博会造园艺术奖二等奖、组织工作优秀奖,《绿色实践与建设》主题生态文化建设唯一最佳组织奖,市2011年度目标管理先进集体;河滨公园荣获市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点)工作先进单

位,雪枫公园荣获市文明风景旅游区(点)称号,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已通过省初检。

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组建专门班子,配强人员,量化任务目标,责任落实到人,10月中旬,省专家已进行专题调研。

创新公园管理体制。实行“免费开放”和“公园绿地管理人”模式,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并加大园林绿化主体培育,靠大靠强,设立省建筑园林设计院分院。

创办“中国杨树推出移动农信通“杨树产业”频道,向林农和企业,传播杨树育苗、造林、营林、采伐、运输、加工等产业体系技术、产业动态、产品价格等信息。

四是全面摸清家底,理清旧帐,深入调研,编制规划,做好具有长远效应的打基础工作。林业园林工作分几大块:造林营林、木材加工、林政执法、古树名木、园林工程、绿化管养、风景名胜、湿地野保。

逐项调查摸底,逐类编制规划,近二年已完成《现代林业发展规划》、《木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骆马湖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骆马湖—三台山、古黄河—运河风光带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古树名木保护总览》;启动《野生动物保护规划》、《有害生物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植物多样性与乡土树种保护规划》、《绿地系统规划》。

就如何进一步理体系、顺体制、建制度、强队伍、上台阶,作了为期一旬的深入调研,制订出台《绿地补偿实施意见》、《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导则》等规范性文件。并组织人员对建市以来,市园林局承担的所有工程124项进行全面清理,请财政审计人员再验收核查,理清帐目,结清欠款。

二、强化理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勤奋好学、明理敏行、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一是坐得住,学得进,在理论学习上取得丰硕成果。2007年3-4月,在省委党校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2007年8月参加全国地市级林业局长培训班半个月,被推为学员代表发言受到好评,随后不少地区林业考察团来宿。

2011年2月起,坚持学习南林大森林培育专业研究生课程。

组织人员编写《杨树良种繁育与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组织完成的《市木材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市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及应用研究》,均荣获“第二届(2011年)省优秀软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合作撰写的《市森林资源现状、特点及培育技术措施探讨》在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河北林业科技》2011年第二期发表。

合作撰写的《杨树产业在平原地区现代化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在《中国林业》2011年第4期发表,收入《中国林业论坛(论文集)》并获论文二等奖。

撰写的《杨树林地高效复合经营模式研究与初步实践》被收入科技论坛分论坛优秀论文集。

二是严要求,常警省,在廉洁自律上做到警钟常鸣。作为局领导班子班长,作为年轻干部,我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受委托行使的公共权力,只是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个人炫耀的资本,更不是谋取个人私利或小集团局部利益的工具。

要求自己政治上不软,经济上不贪,工作上不浮,生活上不奢,纪律上不散,管理上不松;要守住的绿线,守住自律的底线;要健康而充实,善思而踏实,肯干而廉洁。

平时,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及省、市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执行工作纪律、“禁令”等规定,坚持自省自警,并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同时,履行监管职能,严格要求教育管理监督好干部职工,努力使集体成为团结进取阳光向上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团队。

林产化工论文范文3

【摘要】本文从建设的重要性、规划的科学性及效果的综合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论述了林业生态省建设是林业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河南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谋划林业工作,为实现林业更高水平、快速度的发展,建设文明生态,加快中原崛起,及时决策规划建设林业生态省。

构筑中原崛起的生态屏障,增加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满足第一人口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强劲需求,是河南省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加快中原崛起的一个关键问题。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率先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科学决策。

一、林业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河南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扎实开展林业工程建设,林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林木资源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全省林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高于河南省同期GDP的增幅,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400多万立方米,大枣、板栗、苹果及茶叶等林产品生产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影响。河南省实现了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的“四增长”,“缺林少绿”的现象已成历史,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河南林业对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人民群众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薄弱环节。河南林业基础低,人口多,人均林木蓄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还有1100多万亩的宜林荒山荒地,447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802万亩平原区沙化土地。因此,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全新的视觉,重新规划林业建设。

河南省地处中原,自然条件较好,南北植物并容,树种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的优势和潜力较大。2007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着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林业建设的正确思路、丰富内容、有效措施和实际效果,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科学决策,谋求林业更高水平、更快速度的发展,并通过林业减排作用拓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通过林业防护作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二、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科学性

河南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林业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关键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发展,集中民智,调查研究,并科学编制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作为今后5年全省林业发展的总蓝图和行动纲领,使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切实体现在规划的目标任务、建设工程等具体内容当中。

1、规划程序的规范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组织专家编制《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采取以县为基本单元,经过了自下而上、科学计算、逐级汇总、平衡优化、专家论证等环节,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规划体系。对涉及到的林业与粮食安全、节能减排等重大问题认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科学咨询论证,并及时吸收农业、水利、国土、城建、环保等有关行业的科研成果和业务规范。河南省政府邀请国内知名院士专家进行了论证评审,给予了高度评价。评审委员会认为“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指导思想科学,建设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处于国内同类工作的领先水平”。院士专家的论证评审意见,为省委、省政府的及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目标设计的系统性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的基本要求。规划的目标任务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具体目标,既有数量指标又有质量指标,既有造林规模又有效益价值。规划提出经过5年努力,巩固和完善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了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了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有林地面积达到54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84%,森林和湿地资源年固定二氧化碳能力达到8600万吨,林业年产值达到760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100亿元,使全省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林业生态省。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700亿元。所有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建成林业生态省。这些目标任务均经过集思广益,民主讨论,分析研究,科学计算,是科学可行的。

3、建设工程的合理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谋划生态省建设工程。在山区和平原区,统筹安排部级工程与省级工程,统筹安排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在突出宜林荒山荒地营造林木工程的同时兼顾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村镇绿化工程,在注重造林的同时兼顾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的改造。在规划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基础上,计划启动8个省级林业生态工程和4个省级林业产业工程。5个省级重点生态工程规划总任务5151万亩,包括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扩建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4个省级林业产业工程规划总任务324万亩,包括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经济林建设工程、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建设工程、森林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相互衔接、合理布局,形成了涵盖全省的林业工程体系。

4、保障措施的操作性

把良好的发展设想、科学的目标任务、合理的建设内容等变为现实,有赖于可靠的保障措施。为保障《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河南省政府文件明确提出了操作性强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规划执行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上级政府监督,严格考核。二是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确立林业投资机制。文件规定省本级财政对规划建设的投资,按照一般预算支出2%的比例列入预算。省辖市、县(市、区)分别按1.8%、1%的比例列入同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三是制定检查办法,强化核查稽查,完善工程管理机制。河南省制定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检查验收办法》、《河南省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作业设计编制办法》、《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稽查办法》等,把投资安排与《规划》实施情况和验收结果直接挂钩。改下达项目同时下达资金为检查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改单一的工程核查为核查与稽查相结合的复合型抽查,改林木休眠期核查为林木生长期核查。

三、林业生态省建设效果的综合性

林业生态省建设是林业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通过认真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加强资源培育、保护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落实责任,改革创新,贯彻科学发展观,现已取得林业生态省建设阶段性、综合性的显著效果。林业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生态建设协调推进,改革创新实现新跨越

按照《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全面启动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把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与省级重点生态工程统筹设计、协调推进、一起安排、一张图纸、一同督查。突出抓好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城市林业生态和村镇绿化等4个林业生态工程。坚持改革创新,实行全过程的“阳光林务”,对年度计划、投资标准、核查结果、奖励资金等一律在河南林业信息网公开。把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林业生态省建设的突破口,与林业生态省建设同步研究部署、同步落实责任、同步组织实施。对纳入2008年、2009年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的新造林地,及时明晰产权,颁发林权证。经过核查和稽查,2008年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601万亩,是2007年的2.2倍。2009年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715万亩,创历史最高。两年来,森林经营进一步加强,共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460万亩,提高了森林生态质量和综合效益。有52个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全省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到20.16%,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加上灌木林、四旁树等林木资源,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6.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产业发展逆势而上,优化结构达到新水平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河南省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特点,着眼于实现林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逆势而上,优化结构,积极推进林纸林板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促进林业产业前伸后延,拉长产业链,加强管理和服务,增强林业企业的竞争力。近两年,每年完成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30万多亩,全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已达800多万亩。新发展经济林16.5万亩,全省经济林面积达1330多万亩,年产量670万吨。大力发展的苗木花卉总面积达85万亩。2008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27亿元,同比增长21%,高出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8个百分点。农民来自林业的人均收入达762元,比2007年增长9.6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7.1%,在林业发展中得到了较大的实惠。2009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3、生态文化异彩纷呈,丰富内涵彰显新魅力

依据河南省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紧密联系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设施。2008年、2009年,新批建部级和省级森林公园4处,完成了5处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组织了以“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为主题的“世界湿地日”活动;以“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的“爱鸟周”和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牡丹已成为洛阳经济建设的友好使者,牡丹文化已经成为河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鄢陵县是闻名遐迩的花木大县,是“中国腊梅文化之乡”。国家林业局与河南省政府在鄢陵联合主办了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参展客商650多家,参会客商2000多家,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及美、日、韩、荷等国,既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花木产业展示交流平台,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花木经营管理者探讨生态文化、花木产业发展的高层论坛会。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洛阳牡丹花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驰名中外。“洛阳牡丹花会”吸引八方来宾,以花为媒,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盛况空前,不仅是河南省确定的全省性重大节会,而且成为全国著名的地方节会之一。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编: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林产化工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斯大林;党的理论创新;列宁主义

[中图分类号]A83[文献标志码]A

斯大林是列宁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人,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他十分注重联共(布)的思想理论建设,从总体上对联共(布)理论创新进行了科学诠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斯大林思想。当然,斯大林在积极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也留下了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他的个人崇拜和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以及高度集权的政治领导等,导致对党的理论创新路径的封闭和阻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僵化和崩溃。已有的斯大林研究多是从党的纲领理论、执政党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等角度对斯大林及其思想进行研究,本文拟从党的理论创新的视角切入,探讨斯大林对此的科学诠释及其给予我们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历史条件斯大林对联共(布)理论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创新是在一系列主客观条件下实现的。

1.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个人素质

斯大林能够推进并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与斯大林优越的个人素质是分不开的。首先,斯大林勤奋好学,这为他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基本条件,因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有效实现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和认知。其次,斯大林在列宁身边“受到了第二次战斗的革命洗礼”,“成了革命事业中的一个帮工”,这无疑为斯大林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领导经验,让斯大林“懂得了做伟大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一个领导者是怎么一回事”[1]。最后,斯大林先后担任过《火炬报》《时报》《汽笛报》《真理报》《工人之路》等联共(布)重要报刊的主编,并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具备了能够有效地将党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进而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能力。

2.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理论资源

斯大林对联共(布)的理论创新的探索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实现的。首先,在斯大林看来,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组织起来并实施无产阶级,这是对列宁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斯大林指出:“列宁说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内容’……无疑是正确的。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列宁主义的根基,就是无产阶级问题。”[2](P398-399)其次,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论列宁主义基础》《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等文章中,多次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为指导,强调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念推进党的建设,这充分地体现了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最后,斯大林的政治思想工作研究也体现出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斯大林强调:“我们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的任务是:(1)把党的理论水平提到应有的高度;(2)在党的一切环节中加强思想工作;(3)在党的队伍中不倦地宣传列宁主义;(4)以列宁的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党组织及其周围的非党积极分子;(5)不要掩饰而要大胆地批评某些同志离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倾向;(6)不断地揭露敌视列宁主义的派别的思想体系及其残余。”[3](P341-342)由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斯大林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

3.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斯大林执政时期或者说斯大林推进并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历史时期,正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布尔什维克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党的组织、纲领、制度等已初具规模,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理论创新工作有了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自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党的建设同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紧结合在一起,党的理论创新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与提升。1927年1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一致赞同中央委员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批准了党在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的总方针,并责成中央委员会同一切破坏党的统一的企图进行坚决的斗争”[3](P438)。斯大林在《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中强调:“党从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而我国的国内市场又是社会主义工业的基本市场出发,认为应当在不断改善基本农民群众(更不用说工人)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实行工业化,认为工业和农业间、无产阶级和农民间的结合以及无产阶级在这个结合中的领导,是像列宁所说的苏维埃政权的始终和……建设胜利的全部。”[3](P529)可见,列宁时期党的建设实践、斯大林时期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及执政实践等,都是斯大林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此外,斯大林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还有着其他众多有利条件的支撑,譬如社会条件、制度条件以及时代条件等,可以说,斯大林对联共(布)理论创新的有效实现是各种历史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结果。

二、斯大林对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科学诠释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无产阶级的工具,“无产阶级所以需要党,不仅是为了争得,而且更是为了保持,为了巩固并扩大,以求取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2](P268)。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尤其注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可以说,他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献给联共(布)列宁格勒组织》《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危险》《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等著作中,科学地阐释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必要性、重点、方法及途径,总体上实现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诠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斯大林思想,将联共(布)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

1.从实际出发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

任何创新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的创新。基于此,斯大林强调无论是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斯大林看来,党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最大实际。在这个意义上,从实际出发指的就是将党的理论创新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社会主义者在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基础,因而他们的活动是脱离实际的,没有根基的。工人则没有领导者,没有组织者,因而他们的运动流为混乱的骚动。这就是社会主义者争取社会主义的英勇斗争没有结果和他们非凡的勇敢精神在专制制度的坚壁上碰得粉碎的主要原因。”[2](P2-3)由于社会主义者同劳动人民结合起来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作为党的思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阶级中的形成和发展也必将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主义思想在俄国发展的途径差不多也和在西欧一样。在俄国,社会主义者也是盲目徘徊很久之后,才达到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即科学的社会主义。”[3](P1)由此可知,党的理论创新是基于实际需要并从实际出发而推进的思想理论建设工作,绝对不是在实验室中玩文字游戏就能够炮制出来的。对此,斯大林进行了深刻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宣扬摒弃文化遗产,鼓吹走脱离实际的‘实验室的道路’来创造‘纯粹无产阶级的’文化。他们以‘无产阶级文化’作幌子,贩卖哲学上的马赫主义,艺术上的颓废主义和未来主义。列宁在《论无产阶级文化》等著作中批判了他们的错误理论。”[3](P522)可以看出,斯大林对党的理论创新的关注和重视,其根本立足点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是斯大林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

2.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

党的理论创新不是盲目的创新,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更确切地讲,是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遵循一条根本原则,那就是必须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斯大林看来,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必须反对教条主义,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字句和本本。“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知道,书呆子和死啃书本的人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在自己的发展中不能不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丰富起来,——因此,它的个别公式和结论不能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不能不被适应于新的历史任务的新公式和新结论所代替。马克思主义不承认绝对适应于一切时代和时期的不变的结论和公式。马克思主义是一切教条主义的敌人。”[3](P534,P538)其二,必须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某一个国家内不可能胜利,它只有在所有的或大多数的文明国家里进行共同的攻击才能胜利”,这一结论后来成了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的指导原理,但它并不适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列宁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出结论:在新的发展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完全可能胜利……因为在这些国家内革命的成熟是不平衡的”[3](P533-534)。其三,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并不是要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3](P508),因为这是以反对经验主义和庸俗主义为前提的。在斯大林看来,任何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做法。“因为他们不是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去引证马克思,而是以不深入问题实质的书呆子的习气去引证马克思。”[3](P509)从这些论断不难看出,斯大林在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是以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原则的。

3.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

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体现,同时也是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现在的问题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到底是以经典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在斯大林看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但更应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列宁解决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直接实践问题,对俄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处在革命(我们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时期……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列宁却处在发达的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开展起来的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在一个国家内获得了胜利、打破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开辟了无产阶级民主制纪元即苏维埃纪元的时期。”“列宁主义不仅复活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更进一步,在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下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P185-186)。斯大林进而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为指导,因为这个党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就是一个“战斗的党”、“革命的党”和“有充分的随机应变的本领”的“列宁主义的党”[2](P260-261)。所以,斯大林认为,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

4.党内争论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党的理论创新是党的指导思想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而作出调整、充实、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尽管从实际出发可以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第一手资料,可以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有效实现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但党的理论创新不可能仅是第一手资料的简单堆积,因为党的理论创新作为一个由实践形态上升到理论形态的发展过程,是在不断推进党内争论的过程中实现的。斯大林指出:“已经展开的争论不是党软弱的标志,更不是党瓦解或蜕化的标志,而是党有力的标志,党坚强的标志,党的成员质量改善的标志,党的积极性提高的标志。”[2](P145)这也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和党的理论创新有效实现的重要标志。当然,党内争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党内民主。对此,斯大林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党内民主,指出:“有两种民主:一种是党员群众的民主,这些党员群众极愿意发挥主动性并积极参加党的领导工作;另一种是有不满情绪的党内要人的‘民主’,这些党内要人认为民主的实质就是用一些人代替另一些人。党一定会赞成第一种民主,并且要坚决地实现这种民主。党一定会抛弃有不满情绪的党内要人的‘民主’,因为它和真正的党内工人民主毫无共同之处。”[2](P164)在斯大林看来,在确保党员群众民主基础上的党内争论是党的活力的体现,也是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斯大林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从1925年开始,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近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4]在斯大林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内在地包含着一种独具特色的党建模式,在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问题上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有着惨痛的教训。

1.斯大林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

斯大林在积极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前进方向,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为指导。其次,积极总结党的理论创新的经验及规律,努力实现党的建设规范化、模式化,开创了具有苏联特色的党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党的合法性维护、执政地位巩固和领导权威提升。再次,斯大林十分注重开展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即“斯大林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在成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5]。最后,斯大林注重将党的理论创新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结合起来,与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同时注重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互动。

2.斯大林在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过程中留下的问题

首先,斯大林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概括上存在教条化、实用化的倾向。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科学预测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与俄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斯大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却把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套用于本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念作了教条式的照搬”[6]。这也背离了他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的初衷。其次,斯大林在实践中搞个人崇拜、追求高度集权的政治领导,阻碍了理论创新的健康发展。最后,与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领导相适应,“高度统一的思想文化体制禁锢了思想文化的正常发展,意识形态中的专制主义妨碍了正常的理论和学术探讨,严重混淆学术探讨与政治问题的界限”[7]。当然,这是斯大林在积极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过程中留下的问题和所犯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于他个人,也是彼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然,尤其与当时国际资本主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有关。

[参 考 文 献]

[1]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56.

[2]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吴东华.论斯大林对党的纲领理论的探索及其经验教训[J].社会主义研究,2005(2):20.

[5] 江先锋.苏联时期斯大林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经验与教训[J].实事求是,2011(3):46.

林产化工论文范文5

关键词:林业标准化 森林经理 作用 意义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37-01

森林经理作为林业管理者,主要是通过对林业现状的分析研究,对林业资源进行区别划分、制定相应的经营计划、决策和管理等工作。森林经理职业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基层林业单位正在走向规范健全的经营理念。本文论述了林业标准化的意义和作用及森林经理在林业标准化中起到的作用及其未来发展展望。

1 林业标准化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人类对环境科学的重视,生态环境已经上升为为我国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林业最为环境建设的根本,发展林业,保护林业,如何规范的使用和管理林业已经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

1.1 林业标准化的作用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外越来越多的经济技术交流,林业部门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发和生产决定了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林业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已经逐渐由木材生产向生态环境建设方向转变,这是一个跨越性的转变,由于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转变中会存在很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群众对林业给予了高度期望和重视。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国家相关部门也提出了转变过程中需要的整体战略。在建设生态环境的战略部署中,应把林业标准化放在首位,赋予林业最根本的地位。从而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构建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最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1.2 林业标准化的意义

林业标准化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连接林业科技生产和经济的重要纽带,能够促进林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实现林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实现林业科学技术向生产力方向的转变。

1.2.1 提高林业产品的特质

林业标准化,使生产和管理者对标准严格于心,从而确保了产品的特质,既提高了质量又加快了速度。

1.2.2 有效降低成本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用途。林业标准化的推行,可以加快林业科技的发展,提高林业产品的效益,有效的降低资源的浪费,加快林业现代化的步伐。

1.2.3 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市场的分析,确定市场需求,规范生产标准,收获既得利益,是每个企业适应发展的表现。通过对标准化的实施界定,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林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 森林经理的定义与发展方向

2.1 森林经理的定义

森林经理作为林业建设中的技术支持者,为林业标准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森林经理在林业生产的工作中承担着对林业调查与规划设计的工作,组织编制林业经营方案,指导林业生产的工作。通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分析林木资源的特点,运用相关的科学理论,总结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促进林业发展的动力。

2.2 森林经理的发展

森林经理作为林业生产的管理者和技术支持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林业生产的变化,森林经理应该涉及到科学经济的管理方面,森林经理也应不断的完善自身所学的理论和技术的完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实现对林业技术科学的实践,从而从自然科学角度去寻找经营林业的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给予有利方案,使林业收益有效提高,与当代林业国际化融合一起,加大森林经理在林业标准化建设工作中的力度,推动可持续化经营,使森林经理这一职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和壮大。

2.2.1 森林经理的改革

森林经理作为一个新型的技术和管理职业,涉及到科技经济和社会经济方向。森林经理学在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学和与自然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当今的森林经理学已经实现了从理论上的了解和探索林业经营管理向依据社会现实与林业生产相结合的实践方向转变。顺应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和林业发展的趋势。

2.2.2 森林经理在研究领域上的扩展

我国林业生产已经转向了以生态经济收益为目标的生产形式。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对传统森林经理的要求从简单的技术和理论层面转向了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新型林业发展趋势的新标准。创新和改革研究领域成为了对现代森林经理的新标准新要求,森林经理应该通过分析现在林业资源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林业道路。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去分析和研究现在林业资源的规律和特质,结合人与自然科学知识,结合生态建设,推动我国林业的发展趋势,使之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3 森林经理在林业标准化的关系

随着现在林业的发展,在推进林业标准化过程中,森林经理的工作有着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始终以基层林业生产部门为基础,完善林业生产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森林经理的工作主要是对林业的区划与调查,提出林业的规划与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有章可循的工作态度。国家也为林业制定了一些列的标准。体现了国家对林业的重视,强制性的执行,使林业在生产中得到认真的贯彻和落实。

森林经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是逐步完善基层林业标准化的规范经营理念的过程。森林经理通过对现有市场的分析,林业资源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的分析,确定经营理念、方针和目标,依据现有的法律条款及经营制度规定,为生产经营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工艺流程,使森林经理的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推动林业标准化的可持续发展经营。

4 结语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构建生态环境实现林业的转变发展已成为首要问题。林业标准化成为现代林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林业的新标准新概念。森林经理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管理作用。要建立标准化的经营管理体系,执行经营管理理念,推动我国森林经理学科的发展,从而能够为我国构建生态建设、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石保权.关于标准化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00(3):4-7.

林产化工论文范文6

摘要:林产化学加工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包括树木提取物、木材热解、植物纤维原料水解、木材制浆等专业研究领域。同时森林健康状态又成为林业工程的基础,本文根据这两方法进行浅析

关键词:林业工程森林健康基础

一、未来林业工程发展方向

林产化学加工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包括树木提取物、木材热解、植物纤维原料水解、木材制浆等专业研究领域。 1、从树木的根、枝、叶、果实、果壳中用提取法得到的产物称为树木提取物,主要包括:天然树脂、天然多酚类物质植物单宁、天然香精香料等。重视高产脂树种的选育,建立松脂工业的原料基地。我国采脂树种有马尾松、云南松、思茅松、南亚松、油松等,引种国外的有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等。要改进采脂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松香、松节油再加工产品的开发研究,开发一批材料工业、塑料工业、有机合成工业、香料工业需要的新产品,扩大松香、松节油的应用范围,使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

2、木材热解是以农林副产物为原料,在隔绝空气或通入少量空气条件下,使天然多分子化合物通过分解及二次缩合的途径制取多种林产化工产品的方法。活性炭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如化学药品活化法生产活性炭的工艺与设备的改进,目的是消除目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气相与液相污染;廉价活性炭的生产与开发,适应废水、废气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此外,活性炭新用途、新品种的开发,在国内外都受到重视。 3、植物纤维原料水解是将原料和催化剂一起加热,使其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加水分解生成单糖的过程。单糖经过化学或生物化学加工可制得酒精、饲料酵母、糖醛和木糖醇等产品,水解后剩下的残渣,可制成活性炭和木素衍生物,用作塑料工业和橡胶工业的填料,也可直接用作燃料和肥料采用多种原料,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大力开发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同时开发糖质饲料生产技术。 4、制浆造纸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职能。纸和纸板的消费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制浆造纸原料将逐渐地由非木材纤维原料向木材纤维原料转变,培育速生优质树种,发展造纸丰产林基地;调整企业规模,提高大型企业的比重,改进制浆造纸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解决制浆造纸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森林健康是林业工程的基础

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1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 1.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森林系统稳定性、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能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1.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保证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地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2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3.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 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3.2以生态调控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有害生物进行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防治;暴发成灾的,在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3.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林产化工论文范文7

关键词 森林资源;现状;特点;安徽潜山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146-02

潜山县属亚热带自然气候带,具有丰富的森林动植物资源,林地面积为92 282.7 hm2,活立木总蓄积为4 905 591 m3。近年来,潜山林业生产建设成绩显著,森林资源增长显著,森林资源具有林业提质增效空间大、林产品加工资源充足、森林生态效益显著等突出特点。

1 森林植物种类

潜山县属亚热带自然气候带,具有复杂的植被类型和多种植物种类。目前,已发现的森林植物有银杏(Ginkgo biloba L.)、雪松[Cedrus deodara (Roxb.) G.Don]、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 Cheng et Law)、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槲栎(Quercus aliena Bl.)、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等1 857种,分属173科748属,其中木本植物740多种,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12种,登记古树名木215株。

2 野生动物资源概况

潜山县森林动物种类以东洋界为主,掺有古北界种类。据初步调查,哺乳类有6目14科40种,鸟类有12目26科87种。其中珍惜动物主要有豺(Cuon alpinus)、水獭(Lutra spp.)、赤貂(Martes zibellin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豹(Pant-hera patrdus)、麝(Moschus moschiferus)、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娃娃鱼(Audrias davidianus)等26种[1-3]。

3 森林资源现状

3.1 林地现状

潜山县现有国土总面积为168 606 hm2,其中林地面积为92 282.7 hm2,非林地面积76 323.3 hm2。林地中,有林地面积为86 356.9 hm2(占93.58%),疏林地面积6.7 hm2(占0.01%),灌木林地面积4 345.6 hm2(占4.71%),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36.4 hm2(占5.58%),无立木林地面积859.3 hm2(占0.93%),苗圃地面积49.2 hm2(占0.05%),宜林地面积78.7 hm2(占0.09%),辅助生产林地49.9 hm2(占0.05%)。

在有林地面积中,乔木林地面积为79 354.7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91.89%;竹林面积为7 002.6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8.11%。

3.2 林木蓄积现状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4 905 591 m3,毛竹20 833 400株,全县四旁树株数1 322 226株,蓄积121 368 m3(表1)。

3.3 森林类别现状

全县92 282.7 hm2林地中,商品林面积为60 587.5 hm2,占林地面积的比例为65.65%,商品林蓄积2 903 586 m3;公益林面积为31 695.2 hm2,占林地面积的34.35%,公益林蓄积1 873 888 m3。

现有生态公益林面积31 695.2 hm2,蓄积1 873 888 m3。其中,部级公益林22 672.3 hm2,省级公益林9 022.9 hm2。

3.4 各林种面积、蓄积现状

全县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及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合计为91 245.6 hm2,其中防护林29 789.1 hm2(占32.65%),特用林1 394.5 hm2(占1.53%),用材林53 500.5 hm2(占58.63%),薪炭林34.6 hm2(占0.04%),经济林6 526.9 hm2(占7.15%)。

全县有林地和疏林地中林木蓄积量之和为4 777 474 m3,其中防护林1 754 597 m3(占36.72%),特用林119 291 m3(占2.50%),用材林2 903 586 m3(占60.78%)。

3.5 乔木林分树种、龄组面积蓄积现状

潜山县共有乔木林面积79 354.7 hm2,其中乔木用材林树种为75 770.6 hm2,蓄积4 777 398 m3;乔木经济林树种面积为3 584.1 hm2。乔木用材林中,幼龄林面积3 012.5 hm2,蓄积83 155 m3;中龄林面积28 298 hm2,蓄积1 736 966 m3;近熟林面积41 902.6 hm2,蓄积2 724 694 m3;成熟林面积2 011.5 hm2,蓄积171 549 m3;过熟林面积546 hm2,蓄积61 034 m3(表2)。

3.6 乔木林人工林资源面积、蓄积现状

在75 770 .6 hm2乔木用材林树种林分中,人工林面积为70 797.9 hm2,蓄积为4 387 572 m3。 天然林面积4 972.7 hm2,蓄积389 824 m3。

3.7 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

潜山县森林覆盖率为53.29%,林木绿化率为55.05%。

4 潜山林业生产现状

潜山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潜山县油茶基地面积达到9 000 hm2,产值达到1.2亿元;毛竹丰产林培育面积2 000 hm2;花卉苗木基地面积达到866.67 hm2,建成盆景园12处,面积达到13.3 hm2,各类盆景5万盆,年产值达1.25亿元。发展林下经济10 800 hm2,林业企业128家,年产值达5.7亿元。

绿化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潜山县完成建成区绿化40 hm2,环城绿化17 hm2,速丰林工程1 056 hm2,经果林885 hm2,森林提质工程4 134 hm2,植被恢复工程4 hm2,农田林网250 hm2,绿色长廊工程45 km。完成“三线”提升线路绿化11 km、林带建设100 hm2,补植林带2.98万株,完成“三边”绿化新造林133.33 hm2,森林经营300 hm2,农田林网200 hm2。

营造林工程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潜山县积极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完成人工造林8 066.67 hm2,封山育林 2 400 hm2,森林抚育提质6 533.33 hm2,完成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7 866.67 hm2,示范带动全县森林抚育提质面积达20 000 hm2。

5 潜山县森林资源特点分析

5.1 林地面积大,林业提质增效空间大

在潜山县各龄组林地面积、蓄积总量中,近熟林单位蓄积大,中幼林单位蓄积偏小,全县森林提质增效的空间大,需要加大森林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资源产出(表3)。

5.2 针叶林资源比重高,林产品资源充足

潜山县乔木林资源以针叶树为主,占比达到93.19%,其中又以松类为最多,占88.56%,松木产品加工资源充足,全县以生产松木制品的木材加工企业能够得到持续稳定发展(表4)。

5.3 经济林建设初具规模,已经建成“四大板块”基地

全县经济林面积6 526.9 hm2,初具规模,已经建成“四大板块”基地,即“以水吼、龙潭、源潭、官庄等地为重点的板栗基地,以龙潭、水吼、天柱山、王河、梅城、油坝等地为重点的“三竹”基地,黄柏、槎水、塔畈、水吼等地为重点的茶桑基地,以五庙、水吼、官庄等地为重点的中药材基地。

5.4 森林植被良好,突显生态效益

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和良好的森林植被,对蓄水保土、改

善小气候和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森林保护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实施,境内皖水、潜水、大沙河、长河等主要河流,遇暴雨天气沙压水毁农田的现象已经不多见。旱季林区水源不断,保障了人畜饮水及农业用水,对生产生活用水起到了很大的调节作用。天柱山风景区周围优良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可以说,潜山丰富的森林资源环境,将持续促进天柱山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群众收入[4-14]。

6 参考文献

[1] 储永东,张国庆,江峰,等.试论潜山县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安徽林业科技,2000(3):9-10.

[2]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3] 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2/3):108-111.

[4]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5]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6-03-13].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bllmra3.attach.

[6]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7]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8] 袁传生,张国庆,朱学文.潜山县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对策[J].安徽农业,2004(7):59-60.

[9] 孙瑞谦.森林旅游对自然保护的影响及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4(2):48-50.

[10] 吴章文,吴楚材,谭益民,等.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条件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4-19.

[11] 张祖荣.四面森林植被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J].四川林业科技,2001(4):71-74.

[12] 王迎.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林产化工论文范文8

在目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宁夏如何抓住机遇,迅速崛起?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的举办将为宁夏经济带来怎样的发展契机?

近日,我们就以上问题,采访了一直以来关注宁夏经济社会建设的宁夏社会科学院综合经济研究所所长段庆林,请他来谈一谈个人观点。

记者:在您看来,是哪些优势条件促成了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定居”宁夏?选择在宁夏举办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的意义何在?

段庆林:之所以选定宁夏来承办中阿经贸论坛,我想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以西北穆斯林地区文化优势加强中阿合作的考虑。正如回良玉副总理所说 “中阿经贸论坛是中阿合作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阿经贸论坛选址在宁夏,是中国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

举办中阿经贸论坛,宁夏具有政治、人文、区位、产业四方面的优势。其中人文优势非常明显,宁夏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回族是人数超过1000万、全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起源与阿拉伯人有着密切联系,在、生活习俗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其次是政治优势,回族历史上就被称为“绿皮红心”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却对祖国中国有很高的认同感。宁夏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的一个典范地区,也是民族团结示范地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是宁夏能够举办中阿经贸论坛的重要因素。

虽然宁夏在中阿经贸合作中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还不够明显,但宁夏的中阿经贸论坛是我国继广西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新疆的中国―亚欧博览会、吉林的东北亚博览会之后,中国地方政府主导的第四个国际区域合作,而且是唯一的内陆开放型国际合作。区位方面,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是我国继沿海、沿边开放之后的重要开放战略。宁夏地处中国内陆,选择宁夏作为内陆开放与“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可以变区位劣势为地缘优势,变内陆劣势为中心优势,变文化优势为经贸优势,可以带动西北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开放与发展;产业方面,通过确立宁夏在清真产业、伊斯兰金融、穆斯林文化创意产业等特色产业的地位,为宁夏及西北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记者:2010年第一届中阿经贸论坛的成功举办给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好处?

段庆林:第一届中阿经贸论坛成功举办的最大意义在于正式确立了宁夏作为中阿经贸论坛永久举办地的地位,为中阿经贸合作、为中国加强与穆斯林世界的广泛关系搭建了一个战略平台,基本形成了以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和新疆边疆开放型经济为主的我国“向西开放”双核心格局雏形。但短期内其对宁夏的社会经济意义还有待观察。

记者: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已顺利闭幕,您认为本届论坛的焦点是什么?

段庆林: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及其他伊斯兰国家政府要员、商界精英和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中阿经贸、金融、投资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建立起宣传经贸政策与推介合作项目、发展多项互动与信息交流的国际性合作新机制。我想这就是本届中阿经贸论坛的核心吧!

记者:王正伟主席曾说,“十二五”期间宁夏有两项大的活动:一是正在打造沿黄经济区,二是举办中阿经贸论坛。您如何看待这二者之间的联系?面对我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您认为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的重点应放在哪些方面?

段庆林:打造沿黄经济区与举办中阿经贸论坛是开发与开放的关系。沿黄经济区必须充分利用中阿经贸合作提供的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仅仅依靠宁夏资源和市场没有发展前途,要加强对西北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中阿经贸论坛也要紧紧依靠沿黄经济区,开放必须以开发为基础,要在产业合作上取得成就,要形成开发与开放相互促进的格局。

中阿经贸合作战略重点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中阿经贸合作存在三个布局错位:一是中阿能源合作受益重点在沿海地区,而西北地区目前主要是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二是中国清真产业的经济优势在沿海地区,而文化优势和群众基础却主要在西北地区;三是中阿消费品贸易、工程承包和服务业贸易的重点在沿海地区及其大城市,而西北地区严重滞后。

我认为,宁夏应把握机遇,在中阿经贸合作中重点发展这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寻求与中东和中亚的能源化工战略合作机遇。中阿经贸合作重点是能源合作,但宁夏对阿拉伯国家能源合作存在区位劣势,在积极寻求加强与中东阿拉伯国家能源化工合作机遇的同时,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巨头的合作,抓住丝绸之路转变为油气之路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中亚和新疆的原油、天然气建设石化基地,争取把石化产业作为宁夏支柱产业之一。

二是围绕中阿经贸合作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中阿国际合作的部级服务平台。宁夏作为中阿经贸合作平台,不是仅仅召开中阿经贸论坛,不是赔本赚吆喝,近期要把发展面向中阿经贸合作的现代服务体系作为重点。建设中阿经贸合作的生产服务体系和生活服务体系。要积极完善与向西开放相适应的金融、交通、物流、科技、商务等服务业,要积极形成具有穆斯林特色的旅游、餐饮等体系。要把培养中阿经贸人才和文化人才作为宁夏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是抢占全国清真产业设计、认证、博览中心制高点,提高清真产品加工、物流中心的地位。由于食品产业的特点,宁夏清真产业规模、竞争力和区位劣势及阿拉伯国家贸易壁垒等等原因,宁夏不应该急于把清真产业作为中阿经贸重点突破口,近中期应该更加注重国内市场。宁夏清真产业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有限,应该积极组织西北地区清真产业生产,以认证、设计、博览中心带动加工、物流中心建设,强化清真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宁夏清真产业在全国的产业地位,逐步走清真产业国际化道路。

林产化工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工学研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69-03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进行高等教育又要注重职业的培养教育,坚持服务的宗旨,面向就业,坚持科学研发和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研究”和“学工结合”想结合,把学习、工作还有研究探索相结合,互惠互利,并且解决当前各高职院校和职业技术培养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和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开发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符合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

一、高职院校中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职业院校关于农林类的课程多数设置为:园林生态学,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和观赏植物学这几大专业课;并且,还有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这几项课程安排,包括:理化基础,艺术设计基础和植物学基础。这些课程的设计未能摆脱学科模式,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结构只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课程的设置没有能够体现行业的发展,教学内容明显滞后;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化,偏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忽视实践技术技能的评价;校企合作缺乏利益协调机制,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思路

在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种植业核心技术标准,分析园林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标准。学校应按照园林企业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是构建合理、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有别于普通职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等培养的技工人才。“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具备全面的从事园林工作的职业素质,掌握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技术技能,从事园林领域内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融合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开设园林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诗词鉴赏、摄影、茶艺文化等限选课程。

(三)课程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合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专业的发展变化,将时下最时髦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对不符合时展的课程和内容进行调整,并引导学生关注专业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

(四)科研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

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课程与配套科研项目结合,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项科研试验设计,并顺利实施试验项目。通过点(实训课)―线(课程实训)―面(生产性实训)―体(顶岗实习)一整套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科研与毕业论文(设计)融合

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必须与校内或校外指导老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或设计施工项目挂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直接深入到科研或设计施工一线,负责具体的一项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行3年来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工作。

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教育体系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并且作为一种办学特色,这是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载体,这就要求该体系要注意课程质量和课程特色,这对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这些年江苏省各部门对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重视、支持和改革,要求学院不断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中各工序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针对园林行业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根据一个完整的生长季(一年)来安排人才培养内容,最终形成以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景观项目设计、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为核心能力的“四融合项目化的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分四个阶段安排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另外,要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教学上来说,要由浅及深;从项目来说要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实训练习来说,要由简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增加学生的实践,“四融合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认知实训、非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组成。

(一)认知实训,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

在第1学期安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军事训练、安全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诗词鉴赏、摄影等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的认识实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通过园林绿地、城市公园和园林企业现场参观、企业专家讲座、职业规划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和工作环境的感观认识,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行业、融入行业和规划职业。

(二)非生产性的基本专业技能实训,将现代园林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

在第2~4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绘画、中外园林史、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测量等职业基础课程和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种苗生产、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一)、园林工程(二)、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职业核心课程。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积极引入时下最流行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紧扣行业脉搏,帮助学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运用能力。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按“任务驱动+阶段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江苏中药科技示范园、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园林园艺系校内实训基地,合理轮流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通过项目训练掌握专项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素质。

(三)生产性实训,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教师科研、企业技术与职业拓展课程融合

在第5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室内绿化装饰、园林机械、园林艺术、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监理、花艺与盆景技艺、茶艺文化等职业拓展课程,项目实战方面以单个项目生产任务的形式落实综合技能训练,在职业拓展课程中将教师科研、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企业技术研发项目与课程融合,以真实科研项目为依托来设置课程,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技研发过程,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园林校企合作单位的研发生产计划,种苗生产方向学生分组安排到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腾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江苏同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花卉的培植与研发,培育品种有兰花、蝴蝶兰、杜鹃花等多种;规划设计方向安排到泰州市格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工作;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学生分组江苏星美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万润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施工与管理、项目竣工图的测量与绘制和园林工程结算书的编制等工作。

(四)顶岗实习,将科技服务于顶岗实习融合

在第6学期,在高年级学生定岗实习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工作任务,联合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共同组建“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师生混编科技服务团队,采用“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深入企业一线提供专业科技服务。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各项培训和训练,提升他们的技能知识,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性,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胜任本专业的工作,增加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保障

(一)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是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他是“工学研融合”的一种形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联合地方政府、园林行业协会和园林龙头企业,打造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现已建成占地1500亩的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占地1200亩的江苏中药科技园和占地100亩的园林校内实训基地,使基地与实训室相得益彰,形成“课堂―试验场―种植场”、“学习―研究―工作”两个系统有机结合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发展的资源的教师,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创建双师工作站、设置“教学―科研互动岗”和实施“333”计划,鼓励教师申报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参与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将“科研”这一指挥杠杆完全纳入到师资队伍培养和考核体系中,促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本质上有机统一,科研在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将“研”融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全过程,拓宽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才是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努力将科研成果与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吉文林,何正东,董海燕,等.农业高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

[2]彭龙慧,曹茂琴,丁菲.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共享结合课程体系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1,(6).

[3]姚连芳,等.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2).

[4]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5]丁金昌.科教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3).

林产化工论文范文10

培养林业初、中级人才的林业专业学校及专业明显减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省有培养林业科技人才的学校六所,而目前仅剩两所;专业由原来的“林业”、“经济林”、“木材加工”、“食用菌培养”、“园林”、“装演”等十几个专业,至目前的“园林”、“装潇”等几个专业,社会适应力逐步减缩。

林业科技论文的数量及质量锐减。以某林业学校为例,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该校每年都有许多教师发表有一定影响的林业科技论文。而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学校教师发表的林业科技论文数量明显减少,并且许多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并不是因为有重要的科学发现或科研成果,其创作目的也不是为了引导、指导生产、促进生产,而仅仅是为了评职称,凑足论文数。真正主动出击,动手研究的林业科技论文减少,科技含金量明显降低。

林业学校的生源明显减少不仅仅是应届的初中、高中毕业生读林业学校的人数明显减少,在职职工继续教育选择林业及相关专业的也明显地减少,职工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按理说,湖北省的林业教育应该不致如此。一是我省每年的中、高考报考人数及录取比例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来说,应该是排在前列的,如果学生愿意选择林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的话,生源问题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成为中等林业学校及高等院校办学的首要间题。前几年我省中等学校多,且每个学校的学生都不少,而现在许多原来以“林”字开头的专门学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都先后将专业重点转移到其它方面,也就是说,学校办学的数量较前阶段相对较少。照理说,学校数量减少,那么剩下的学校的生源,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生源,应该不会如月前的门庭冷落的状况,而应该是人满为患才是。二是我省的学校教育较邻省发达,湖北省的中、小学教育,无论是在校生人数、适龄儿童的在校率,还是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靠前的。如果我省的林业产业及林业科技有重大成就,也就是说,如果目前我省的与林业相关的企业在全国或是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林业科技成果在转化上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让林业职工或是农民得到切实的利益,高等院校的生源及中等专业学校的生源也不应该有困难。三是我省的交通,无论是在航空、公路、铁路还是水道都很便利,横贯我省的长江素来被称为黄金水道,京广、京九铁路又纵穿南北;而以湖北邮电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在电子信息的某些领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又处在亚热带,属于半湿润气候,适宜许多速生树种及多种经济作物以及花卉的栽培、繁育,在如此优厚的自然条件、信息及物流条件下,我省林业行业应该在我省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在考生心目中的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四是我省处于长江中游,是长防林建设的重要省份,国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经费投人,国家从一九九九年开始在林业行业中实施的“六大工程”,显示对林业生产及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加大了对我省林业产业的投人。

也就是说,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的不断转变,人们要求回归自然、重视环保的呼声愈来愈高,我省林业教育应该获得长足进步。一方面,我省林业教育发展中,有较其它省份更为有利的地理、气候、教育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我省林业发展现状,应该对林业科技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林业学校教育应该不致出现象目前这种“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窘状。

但实际上,这状况却还在持续,并且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那么,这一状况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呢?笔者以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学校教育与实际需求严重脱离,教育本位思想明显。学校教育者没有一种大林业观。以某林业学校为例。学校在七、八十年代出现一大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有专长的林业教育专业教师,这些教师能够写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科研论文,其原因在于这些从事林业教育的教师对湖北省的林业资源状况及林业产业、湖北省林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的大致方向、对基层单位在生产中有何难题等等都比较熟悉,因而他们能够结合实际写出大量的优秀科技论文,为湖北省林业资源勘探、林业生产等作出积极的贡献。但现在,许多从事林业专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及林业科研的工作人员,对林业生产的基本情况不够了解,不太明了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学校专业该如何设置;社会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哪些方面的人才相对过剩;在生产中,哪些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更新等问题。学校的决策者心中不明了,学校的林业教育工作者不清楚,那学校怎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呢?

其二、学校的教育所产生的价值未能很好的与林业生产实践结合,林业教育的价值未能被社会所重视、所认可。由于我省林业产业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没有形成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企业,林业产业结构也未能迅速调整、转换,一方面是许多林业企业、科技推广部门没有找到可利用的新项目,未能利用新科技、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优化产品,另一方面是大量新的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中或科研论文中,找不到它存在的价值,林业人才及林业科技产品大量闲置。

其三、科技研究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一是体现在林业教育教学手段相对滞后,学校教育主要还是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偏少,使用不普遍。严重滞后的教学手段,使许多先进的技术在教学中无法讲授,最新的科研成果无法在教学中进行演示,这极大地限制了教师教学内容的延伸,无法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常讲常新、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发挥,从而降低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二是科研经费相对偏少。许多有志于、有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专业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科研活动经费,不能在实验中得到求证,许多好的,可能在生产中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难以用有说服力的理由,实现它可能产生的,对林业产业的积极的推动力。教育科研经费投人的严重不足,挫伤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其四、缺乏必要的林业教育科研及产品开发利用的激励机制。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首先发展林业科技,而科技水平的提高,又要依赖科技人员主动、积极的投人科研工作中,去寻找在林业生产中和林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和发展理论,从而使科研成果成为林业生产,林业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这种结合林业生产、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科研成果,对林业生产的理论指导或实际操作的指导,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而科技成果的产生,是科技人员个人或是集体的长期、艰苦劳动获得的,一方面要对有成果的人员或单位及时地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也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投人到这种对国民生产有积极意义的科研活动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科技创新,使林业生产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使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走科技创新的林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人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林产化工论文范文11

关键词 现代林业;科技创新;技术;生态;木材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23-02

具有高投入、高潜能、高竞争、高智力、高效益等特点的林业科技创新,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主要是指建立在牧业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林业新技术”运用推广的过程。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利用、乱砍滥伐,即使推出了退耕还林、绿化造林、天保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仍严重不足,人均森林蓄积量9.42m3,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3公顷,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22%,人工林生产力水平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20%。可见,我国的森林资源同发达国家、世界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另外,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致使林业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林木抚育、林木生产,还是林木加工等,其生产力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然而,据测算,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39.1%,低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与林业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差距更大。再加上各国对原木出口的限制越来越严格,使得我国木材及林产品供给问题十分突出。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林业既面临着难逢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鉴于林业科技创新具有改造传统林业,推动林业生产力发展,促进林业由量变上升到质变,提高林业发展速度的功效,同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和“市场波动”给林民增收、林业增效带来的巨大风险,有助于实现林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面对林业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进行林业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幅度地提高木材自给率和综合利用率,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大力加强林业科技创新为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1 突出重点领域

1)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国林木良种培育滞后、林业生产良种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培育高产、多抗、优质的优良林木新品种,以此丰富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种质材料;

2)森林生物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国森林生物资源破坏和流失严重的问题,在有效防止林业生物遗传资源流失的同时,加强森林生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进一步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管理;

3)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建设,重点开展防沙治沙、重大森林病虫防治和有害生物控制、重大森林火灾预警与防控技术、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关键技术;

4)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利用生物技术,发展高效生态恢复和利用技术、高效生物生产和利用技术,以此加大在困难立地造林技术、高产速生抗病虫害良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5)数字林业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林业数字化管理薄弱的问题,大力研究推广高效的林业信息管理技术、调查规划技术,建设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数字化的数字林业应用体系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采集、综合监测等方面研究。

2.2 完善科技体系

1)建立推广机构

建立和完善中央、地方(省、地、县、乡)一体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科技社团、林业合作组织等社会资源优势,加强林业名、优、稀、特品种推广示范、引种。

2)建立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不同生态―经济类型的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县、示范点以及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为林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建立服务中心

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可通过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和林业技术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政策、有技术、会经营的林业科技骨干和新型林农。

3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3.1 切实加强领导

要切实加大林业科技工作的领导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科技创新的思想落实、投入落实、政策落实、组织落实以及措施落实。因此,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建立和完善科技支撑领导责任制,层层落实,进而把推进林业科技进步作为战略措施贯穿一切林业和生态建设全过程,从投入、政策和规划上保持林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2 坚持自主创新

真正意义上的林业自主创新,就是把林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地结合。为此,应加大对林业科技创新力度的投入,重点解决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及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等问题,并着重突破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在林业中的应用理论和方法,更多地发明生物制剂、植物新品种、林产加工业等领域的专利。

3.3 合理引进吸收

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就要“闭门造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明多元化趋势的引导下,根据我国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需求,在广泛参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积极探索引进技术新模式,力求尽快转化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发明专利、植物新材料和新品种,进而大力提高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

4 结论

总之,在建设现代林业进程中,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清醒认识林业科技发展与现实需求之间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林业科技创新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扎实工作、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加快林业科学技术发展,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不断推进我国的林业科技工作和林业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宋卫平,钱洪涛,秦建强.宜兴林业科技创新的途径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05(17).

林产化工论文范文12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时代背景已经逐渐清晰,低碳经济与产业转型将成为发展的必然方向。10月30日,在山西太原召开的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自然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贺 信

欣闻由求是《小康》杂志、中国生态小康论坛组委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即将在山西召开,我因公务在身,不能亲自到会,特致此信,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

保护地球、爱护环境、避免资源枯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已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发展经济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和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也成为我们大家必须做出的选择和承担的责任。中国政府曾做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这就要求我们快速实现产业转型,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转变。

“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顺应“低碳经济”的时代潮流,以低碳经济与产业转型为主题,集合官、产、学、研诸方,探讨热点、难点问题,可以说为中国的产业转型贡献了自己的宝贵力量。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励,把论坛越办越精彩。

预祝“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取得圆满成功,预祝与会同志们都能获益良多!

陈昌智

2010年10月30日

聚焦太原官、产、学、商热议转型

如何打造低碳城市?如何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把新能源产业投资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山西等中国传统煤炭大省如何应对?

2010年10月30日,在山西太原迎泽宾馆召开的“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上,与会政府领导及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本次论坛以低碳经济与产业转型为主题,并借助山西省启动全面转型的契机,延请各有关国家部委和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在我国传统能源大省山西,探讨低碳经济和相关政策,探讨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领域部委相关领导、专家出席

出席此次论坛的主要领导和嘉宾云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山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郭良孝、原副部长龚心瀚、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林业局原局长李育材、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求是杂志社编委葛洪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国家环境保护部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赵华林、全国政协人口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局长白煜章、国家林业局林业资源司司长汪绚、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副司长李近如、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王信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副主任熊华文、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房庆、世界能源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李隆兴、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求是《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等。

因公务在身,不能亲自到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给论坛发来贺信,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贺信中指出,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顺应低碳经济的时代潮流,以低碳经济与产业转型为主题,集合官、产、学、研诸方,探讨热点、难点问题,可以说为中国的产业转型贡献了自己的宝贵力量。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励,把论坛越办越精彩。

原山西省委第一书记谢振华将军也托专人转达了他对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的祝贺。

山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郭良孝在致欢迎辞时坦陈,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在经济运行过程当中,仍有很多让人非常忧虑的问题。他希望藉此契机,与会代表为山西的转型和生态建设出谋划策。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在论坛上指出,作为能源大省,山西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煤炭的开采、转化、运输等,导致了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发展不协调、不全面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本届小康论坛在山西举办,探讨低碳经济和产业转型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求是杂志社编委葛洪泽在讲话中说,论坛在历史名城太原举办,恰如其分。不久前,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文章,明确提出了“山西的转型发展,就是要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援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要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型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的主张。我们这次论坛就是要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为促进山西的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献计献策,为落实山西省委提出的“建设绿化山西,建设气化山西,建设净化山西,建设健康山西”贡献智慧和力量。

《小康》杂志社社长舒富民在欢迎辞中说,本届论坛以“低碳经济与产业转型”为主题,为低碳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探讨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我们认为很有必要,相信各位领导和嘉宾的精彩演讲,必将为社会各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带来重要启示。低碳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涉及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需要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创新。所以,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转型。

官员、专家聚焦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森林面积锐减,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生存,发展低碳经济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关心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成为出席本届论坛的相关部委司局领导、专家热议的焦点。

在论坛的主题演讲部分,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原副部长龚心瀚、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林业局原局长李育材、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国家林业局林业资源司司长汪绚、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副司长李近如、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王信建等与生态发展相关的中央各有关部委、司局的领导和专家也纷纷从各自专业领域发表了精彩演讲。

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发表了题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演讲。他指出,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当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健全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和体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

原副部长龚心瀚在大会上指出,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树立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方式和发展模式。他同时强调了加强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经济的好处,鼓励公众采取节能减排,扩大公众的参与程度,每一个公民都要树立低碳的生活理念。同时,宣传节能减排和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引导公众践行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林业局原局长李育材则就低碳经济为何要发展、如何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环境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在演讲前讲述了一段在参会路上的见闻――负责接送的司机师傅向他询问低碳是不是就是拉闸限电,周长益倍感诧异,于是在演讲开始就强调:拉闸限电是不符合五中全会关于要顺应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的。

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方面,周长益认为,如果美国的浪费形式不转变,全球环境就不会有改变。如果发展中国家都去学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尤其是像中国、印度这样人口多的国家,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司长汪绚发表了题为《十二五战略机遇期森林保护与发展》的演讲。她指出,总体而言,我国森林资源的增长和森林功能的提高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加强林业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副司长李近如在发言中则重点谈了林权改革的问题。他说,林权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林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承包到农户,使农民成为承包山林的主体。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王信建介绍,目前中国的防沙治沙在国际上是领先的,成果也是显著的,“防沙造林看中国”已经为国际所公认。

献策产业转型

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许多能源大省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畸重性、资源性的特点。如何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是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房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副主任熊华文、世界能源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李隆兴、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山西社会科学院教授寇宗基、山西省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教授许向才等专家就“低碳经济的瓶颈与对策”展开交流、讨论。

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房庆在发言中强调,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有制度保证。房庆说,将来,政府还应在鼓励低碳消费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补贴,以此推进节能减排国策的落实。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副主任熊华文则就山西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在本次论坛上,为了表彰在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贡献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由中国生态小康论坛组委会推选出的“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市)”、“2010中国低碳创新品牌”获奖单位也一一揭晓。

大会颁出了“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分别由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的威海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桑干河上游的朔州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的吕梁市和位于四川盆地西缘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雅安市获得。

“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市)”也同时揭晓,山西右玉县、重庆九龙坡区、湖南长沙雨花区、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安徽霍山县、山东五莲县、四川蒲江县、陕西志丹县、江苏扬州邗江区、江苏淮安清河区均名列其中。

而同样饱受众人关注的“2010中国低碳创新品牌”,则由雷士照明、中绿环保和戎子酒庄获得。

最后,本届论坛在主办方精心准备的答谢晚宴的欢乐气氛中结束。在晚宴上,与会嘉宾与企业代表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有着浓郁山西地方风味的大型歌舞、曲艺表演,以及知名书画家即兴书画创作等精彩节目。

张维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2010年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指出,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方面逐步形成共识,这标志着人类开始迈向生态文明的发展时期。

张维庆说,生态文明深刻地反思了工业文明牺牲环境的高成本代价。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有效控制的奇迹,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一奇迹的创造,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总体恶化和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如果不尽快改善我们的发展方式,经济快速发展是难以持续的。”

避免以低碳名义盲目建园、上项目

面对这一现实,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共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把履行低碳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思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张维庆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涉及到对新的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认知,涉及到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涉及到教育、创新、公平、正义,以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政府与市场的科学定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以上各项领域的改革和深刻的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对于眼下的潮词“低碳”,张维庆不无担忧地指出,中国好刮风,也好贴标签,一天之内,大家就能把新的口号记住,但实际上里面装的东西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我想强调一点,顺应低碳潮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更多地从体制、机制上去研究、去实践,避免以低碳的名义盲目地建园区、上项目,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浪费。”

在山西举办生态论坛有现实意义

张维庆指出,应该看到,作为能源大省,山西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煤炭的开采、转化、运输等,导致了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发展不协调、不全面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格局为世所关注。如何打破困局,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护已经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山西省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本届小康论坛在山西举办,探讨低碳经济和产业转型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曾经在山西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张维庆主任在论坛上饱含深情地说,我是在山西成长起来的干部,对山西有很深的感情,也希望看到山西能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下,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我真诚地希望山西省委、省政府率领山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特别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让认真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上奖台,有本事的老实人大有作为。要对各级干部的权力实施有效监督,坚决斩断权钱交易的利益链,铲除公权私化的滋生土壤,遏制买官卖官等腐败行为。

王守荣:今年冬天不会出现“千年一遇”的寒冷

2010年,世界范围内气候灾害频仍,“2012预言”让网民将信将疑,气候变化前所未有地成为全世界人民极度关注的话题,也无可争议地成为本年度的一个关键热词。也因此,10月30日,出席“2010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的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成为很多媒体记者追访的热点人物。

王守荣就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相关问题,接受了《小康》记者的专访。他指出,具体而言,中国气象事业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现代气象体系,即实现气象业务、气象人才、科技创新等各个体系的现代化;同时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全国其他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提高预报准确率,应急防灾的有效性与及时性,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另外,对于今年冬天,全球是否将如欧洲一些科学家预测的那样经历“千年一遇”的寒冷,王守荣表示,“千年一遇”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因为目前的科学还无法预测一千年内的寒冷事件。

王守荣认为,今年应该是个正常的年份,冬天有可能像2008年一样,局部地区出现寒冷和雨雪天气,但是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其间即使发生寒冷事件也不会是“千年一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并不意味着一味变冷或变热,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将会有所增加。

周长益:节能减排不是拉闸限电

记者去机场接到周长益的时候,太原这座城市已华灯初上。面对这位主管全国节能与综合利用的工信部领导,我们有太多疑问想请教。就连司机师傅都忍不住问道:“周司长您是搞节能减排的,你说这个节能减排要搞到什么时候?”周司长正纳闷,司机师傅接着说:“节能减排不就是拉闸限电么?”

“我一听就坏了,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就是我们有个别的地方,现在一直通过拉闸限电来完成“十一五”的目标!”在接下去的论坛主题演讲上,周长益特意强调了这一点:“节能减排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如果只是拉闸限电,停止人们对生活的享受,是违背节能减排初衷的。”

随后在记者的采访中,周长益表示,在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方式应当是做好工业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说,对于能耗低、效益好的企业要鼓励生产,把分母做大;而对于能耗高的企业要制定出节能标准,鼓励他们使用新材料、新技术,降低能耗,最终转型为节能企业。如果是分子分母一刀切,实际上是走入了节能减排的误区。

周长益说,和美国、日本等国家比起来,中国节能减排空间还有很大。例如和日本相比,中国的经济总量和日本基本持平,能耗却是日本的5倍,所以说,中国的节能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发掘。

>>集锦:智慧的碰撞

在本届生态小康论坛上,来自国家各相关部委的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演讲发言他们以及之间的圆桌对话,不仅是相互间智慧的交流,也是思想的碰撞

山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郭良孝:希望为山西小康生态建设出谋划策

山西是我们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煤炭资源的储量、产量均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山西为国家的建设和很多省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证。同时他也表示,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在经济运行过程当中,仍有很多让人非常忧虑的问题。他真诚地希望在此次论坛上,大家可以结合山西的实际,为山西的转型发展,为山西的小康生态建设出谋划策。

原副部长龚心瀚: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使这个问题更加凸现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林业局原局长李育材:

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大有可为

我国要实现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5%的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大有可为。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木制林产品与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固碳减排作用,林业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林业成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求是杂志社编委葛洪泽:论坛为山西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历史名城太原举办的此次论坛就是要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为促进山西的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献计献策,为落实山西省委提出的“建设绿化山西,建设气化山西,建设净化山西,建设健康山西”贡献智慧和力量。

《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生态小康论坛是生态文明交流重要平台

低碳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涉及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需要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创新。所以,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转型。

作为求是杂志的子刊,《小康》杂志将认真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和产业转型。“中国生态小康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三届,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话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司长汪绚:“十二五”国家将在林业建设有所作为

总体而言,我国森林资源的增长和森林功能的提高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我国还面临着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森林质量不高等问题。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加强林业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建立森林资源的流转制度、改善树种结构、抓好碳汇林、生物园林的培育,以及建立全国森林碳汇计量和检测体系等。

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副司长李近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义重大

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步带来了“民富林兴、生态好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可喜局面,一是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是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三是资金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农村流动;四是农村基层政权得到巩固;五是林权纠纷调处效果明显,促进了社会和谐。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王信建:碳储增汇必须防沙治沙

加强防沙治沙是碳储增汇必须的。只要造林防沙工作能继续快速有效开展,中国就有望在森林储碳和发展林业经济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房庆:不能只喊口号,要政策措施

在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或者节能减排成为国家重要国策的时候,我们不能只喊口号。比如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了节能的能效标准,制定了100多项。在这些能效制度实施五年以来,共节电大约1500度,1500度相当于6000万吨的煤,同时也减排了1.41多万吨的二氧化碳。这就是一个制度建设,国家也没有为这个花很多的钱,就实现了很好的效率。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副主任熊华文:三个建议解决山西瓶颈

山西目前存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能耗结构等三方面的瓶颈。对此,我提出三个建议:首先,山西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与产业转型相结合;其次,推动资源税费改革;第三,政府引导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平衡发展,改善政绩考核机制。

世界能源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李隆兴:能源界在技术上还要寻求突破

中国现在走的这条路,能源消耗呈直线上升趋势,如继续如此发展,未来将难以为继。因此,能源界在技术上还要寻求突破。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试点碳配额交易 化解中国碳市场构建难题

构建中国碳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创造稀缺性,解决流动性。对于如何解决稀缺性难题,目前国内存有两种思路,一是在现有的三大目标基础上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交易产品,也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碳汇、节能量交易以及碳强度交易;二是在特定行业、特定领域进行碳配额交易试点。

山西社会科学院教授寇宗基:山西实现转型发展需要三个解决

山西实现转型发展需要三个解决,即解决质量与效益的关系,解决观念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问题,解决非均衡发展问题。

山西省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教授许向才:应该树立低碳典型

本次论坛在宣传低碳经济、普及生态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把在低碳减排方面有突出作为的地区树立为典型,使其在山西省以至全国起到带头人的作用。

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

山东省威海市

山西省朔州市

山西省吕梁市

四川省雅安市

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市

山西右玉县重庆九龙坡区湖南长沙雨花区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安徽霍山县

山东五莲县四川蒲江县陕西志丹县 江苏扬州邗江区江苏淮安清河区

2010中国低碳创新品牌企业

雷士照明

中绿环保

戎子酒庄

>>低碳先锋专访

本次论坛揭晓了“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市)”、“2010中国低碳创新品牌”。在分享获奖单位的喜悦之余,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获奖单位,听听他们是怎么谈自己引以自豪的生态经。

山东威海

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

用“新”点亮低碳经济

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的威海市获得大会颁发的“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荣誉称号。

威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鞠宏宇在论坛现场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对于威海来说,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影响这个城市的低碳步伐,原因在于最初做城市规划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了低碳,无论是花园建筑也好,还是造船业、养殖业也好,都是把循环经济充分地考虑了进去,所以,如今的威海,不仅经济发展了,也因为其宜居,威海的房产成为了京津和东北地区投资客看好的黄金楼盘。

新能源、风能的运用在鞠宏宇看来是威海节能环保、发展低碳经济的又一成果。如今的威海,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风车,风起时,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也成为了一道景观。对新能源的运用,鞠宏宇认为,威海会积极尝试,因为新能源最大的特点就是节能环保。

因此,威海节能减排的过人之处,被誉为就是在“新”上做足了工夫,新材料、新设备、新能源,让这个城市有新的低碳环保。

四川雅安

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

熊猫首都,生态天堂,世界茶源

“我所理解的低碳,就是最大程度的环保。”在荣膺“2010中国低碳先锋城市”的称号后,四川省雅安市委宣传部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主任杨铧用朴实无华的言语恳切的说。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连接地带,一直以来,雅安市政府都致力于打造一个“汉藏民族走廊”的城市,争取早日融入成都经济圈。

究其获奖原因,杨铧介绍说,雅安多雨湿润,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55%,居民和企业生产生活以清洁、无碳排放的水电为主。“熊猫首都,生态天堂,世界茶源”是雅安着力打造的生态城市形象。

杨铧还认为,低碳不仅是一种发展理论、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消费方式。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这些年来,雅安一直以“低碳经济新材料、绿色循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光源”为发展方向,积极将低碳经济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安徽霍山县

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生态立县”促发展

作为“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市)”获奖单位代表的安徽省霍山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力芳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霍山坚持“三个不得引进”,即不得引进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不得引进掠夺开发资源的项目,不得引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近年来先后拒绝项目达100多个,总投资30多亿元。

如今,全县上下已经呈现出了“生态兴”、“产业兴”、“文明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霍山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一无区位优势,二无大型矿产资源,三无大中城市辐射,四无国有大中型企业支撑。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霍山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构建了政策考核机制及领导推进、执法保障、社会参与等“四大体系”,着力实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以及生态文化等“六大工程”,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其中,霍山县的生态工业搞得红红火火,尤其值得关注。在实施“工业富县”的主战略中,霍山始终把发展生态工业放在首位。

四川蒲江县

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最大差异化优势是生态

在获奖之后,蒲江县副县长赵卫东接受《小康•财智》的记者采访时说道,蒲江的最大差异化优势是生态条件,过去发展不足形成的生态条件,传统农业形成的生态条件,山水风光形成的生态条件,是蒲江加快发展的后发优势。扬长避短,打造“三基地一轴心”,即大力打造现代食品及轻工业制造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成都休闲旅游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将是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

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走“生态发展”之路的蒲江县作为成都市第三圈层,生态环境优良,西南部群峰竞秀,东北部绿野平畴,森林覆盖率高达48.31%,且地处“成渝经济区”西部扇面重要增长极,背靠成都、重庆两个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这是蒲江发展独具的资源禀赋和优势。

雷士照明

2010中国低碳创新品牌

继续致力推广绿色照明

“感谢把中国低碳创新品牌的大奖颁发给雷士照明。”雷士照明品牌公关部长陈艺飞认为,这是对雷士照明多年来持续发展绿色、低碳、节能照明产业的充分肯定。

陈艺飞说,今后,雷士照明继续致力于推广绿色照明,通过自主研发,开展持续节能环保、创新运动,为大众提供高品质、节能、优美的人工照明环境,践行节能减排的低碳行动,带领中国照明企业走节能环保、低碳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绿环保

2010中国低碳创新品牌

获奖鼓励我们走的更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