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

时间:2022-12-11 11:26:01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教学计划 教学运行 课业组织 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78-02

一、引言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一直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教学管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学管理是对于高校在教学工作过程以及教学步骤的管理,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制度以及措施对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教师、课程、学生以及形式方法和实施手段的协调组织和监控管理。教学管理必须与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是保证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运行秩序的重要保证。

教学计划和教学运行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运行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2]:

1.缺乏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计划和教学运行管理没有与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2.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不高,缺乏人性化,没有体现“以师生为本,一切以师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导致教学管理工作中无法可依,不按原则处理问题,不按章办事,教学秩序混乱。

3.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业务能力、素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熟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研究对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规范了教学计划管理,优化了教学运行管理流程,提高了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

理念是先导,是灵魂。只有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管理创新。坚持“以师生为本,一切以师生为中心”,结合东北大学建设“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以及“培养和造就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教学,为了教学一切”的教学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对本科培养计划与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

教学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能够有效地节省时间、人力,提高管理效能。教学工作周期性、稳定性的特征决定了大部分教学管理日常工作内容可以实现程序化,教学管理工作程序化的合理性也进一步反映了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程度。[3]

(一)规范教学计划编制流程

学院负责指定相应的基层学术组织中具有丰富本科教学经验的教师为负责人,在科学考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修)订“本科生培养计划”,该计划由学院本科教学培养计划制(修)订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经学院上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制(修)订的培养计划一经确认,原则上不得修改,如遇特殊情况必须进行调整时,各专业培养计划制订负责人需填报《东北大学培养计划变更申请书》,经学院本科教学培养计划制(修)订工作委员会审批通过,并由教务处上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备案。

另外,若该专业有委托其他教学单位承担课程的情况,在制订培养计划时须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并签订《跨学院、跨专业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书》,双方备案。

(二)规范教学计划执行

1.严格执行培养计划,以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各专业负责人及各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应时常审查本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执行状况。

2.每学期各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根据教务处下发的《关于核实修改本科生学期计划数据的通知》组织教师核实相关专业的学期计划,该计划一经确认,不得变更。

3.二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责成各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及时组织落实本单位的教学任务,组织课程主讲教师按照《东北大学校历》、《教学环节一览表》及《教学任务书》的要求,填写《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同时向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提交电子版文档。

(三)规范教学课业组织工作流程

教学课业组织包含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制订与管理,各学期教学运行表、上课课表的制订,教学资源的调配,课程考核、学生成绩、教学档案的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学籍管理,信息反馈,教学督导等。[4]由于涉及内容多且复杂,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图1给出了东北大学本科课业组织工作流程。表1给出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课业组织工作进程。表2给出了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课业组织工作进程。

四、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做好高校的教学工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高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专业划分愈来愈细化,学生人数激增,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不断加大,导致他们忙于处理繁琐的日常事务,进修提高的时间、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从而导致教学管理队伍的教学管理知识严重不足,业务能力不高,创新意识不强。[5]

教务管理工作实质上是服务性工作,其服务对象是工作一线的教师和全体在校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只有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一切以师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才能建立服务师生的服务意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由于在工作中规范了管理流程,必须让教学管理人员熟悉掌握,为此我们编写并出版了《东北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与教学运行管理手册》,确保教学管理人员每人一本,随时学习。

由于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管理,必须让教学管理人员熟练操作,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每学期都召开一次教学工作研讨会,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为了考核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计划管理和教学运行管理的掌握程度,建立了试题库,供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学校和考核测试使用。

五、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对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研究,规范了教学运行管理,制订了教学管理流程。在此基础上,编制并出版了《本科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手册》,并面向全校师生发行;对全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和考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教学效果明显。

从实践效果看,本科培养计划管理与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研究与实践得到了全校教学管理人员、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升了教学计划的权威性,做到了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教学计划是高等学校实施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性文件。通过本科教学计划的实施,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通过研发本科生培养计划打印查询系统,保证了纸质培养计划与“教务管理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即时性,进一步提升了培养计划的权威性。

(二)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和服务态度

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师生。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实施教学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开发本科生培养计划打印查询系统,开通了网络查询功能,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的宗旨和服务态度,做到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有序、高质、高效地完成。

(三)促进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程序化,促进了教学计划管理和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优化了业务管理流程。

(四)提升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通过规范工作流程,编写并出版了《东北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与教学运行管理手册》,对教学管理人员特别是教学管理工作新人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起到了辐射、示范带头作用

近两年来,来自太原科技大学、宁夏理工大学等国内十余所高校的同仁专门来我校学习教学计划管理与教学运行管理经验,并对东北大学教学管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多所大学已经采用本管理模式,本成果起到了辐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

2012年,我校开通了培养计划网络管理平台,首次做到了学生一入学即可通过学号登录、访问本科生培养计划管理系统及时、有效地查询、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从而可以使学生一入学就可以根据培养计划科学、有效、合理规划学习生涯和发展路径。同时,本科生培养计划打印管理系统的推广,实现了培养计划联动管理,有效减少了以往培养计划修改的随意性,实现了东北大学教学管理水平整体跃升。

[ 注 释 ]

[1] 郭翠婷.论高校教学计划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66-167,170.

[2] 李志友,代洋,虚占春等.教学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研究报告[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8(7):68-71.

[3] 颜涛,郑辉.关于高校教学运行管理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8-40.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范文2

    论文摘要: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行了房地产策划师等级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探讨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1房地产策划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就业空间广阔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国房地产界衍生了一个特殊的新兴职业——房地产策划师。据住建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65%的房产企业急需策划人员,有90%的企业出现岗位空缺。”这表明,目前中国从事房地产策划工作的人员还远远不够,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在房地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随着中国城市化,城市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据智联招聘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房地产策划师已经连续三年蝉联智联招聘十大热门职位。 2005年3月为了满足对房地产策划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推出《房地产策划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将房地产策划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并将房地产策划师共分为四个等级。 

房地产策划师可在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投资分析、开发、策划、销售工作;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从事估价、咨询工作;在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经纪、销售、咨询工作;在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服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房地产交易中心、土地拍卖行、资产评估事务所从事相关岗位等等多种工作。 

2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特征 

2.1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房地产市场营销及策划理论、销售与管理基础理论、规划设计等知识,锻炼房地产市场调查、项目策划、房屋销售技能及管理等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熟悉房地产政策法规。 

2.2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 

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房地产策划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等。这无疑为创建富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3.1科学系统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知识主要课程可以设计安排经济数学、统计学、管理学、房地产概论、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市场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分析、房地产市场策划、房地产商务谈判及推销技巧、公关礼仪、房地产定价理论、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理论、房地产经纪实务、建筑概论、房屋结构与识图、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建筑工程概预算、物业管理、房屋维修与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开发经营、经济法实务、房地产法律法规等课程。 

从事房地产策划与销售管理等工作,对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房地产营销与工程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要求较多,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内外环境以及建筑工程建设、工程概预算、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材料等基础知识。房地产项目开发早期就较多涉及到与房地产营销后期的协调,如售楼处包装、样板房建设、销售培训内容等,但随着房地产营销意识的深入,房地产产品本身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市场和自身条件而确定房地产产品定位,从营销角度出发指导规划设计已成为普遍做法,这就要求房地产策划师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 

3.2加强校内“房地产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设房地产产品概念展示厅(配置房地产主题概念的模型、效果图、沙盘及展示设备),满足形成房地产概念资料库,满足专业及专业群建筑产品从认知与运营等方面的教学需要功能; 

建设概念设计实训室(配置概念设计用桌椅,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设计资料库),满足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规划等基本技能的实训功能; 

建设房地产营销实训大厅(配置楼盘沙盘,洽谈桌椅,销售管理软件及其它售楼道具),满足开展销售策划与销售实务技能实训,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房产营销业务房地产网上交易与交流平台,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样板间实训室,通过建筑构造、装饰构造节点剖析与展示,满足房地产产品销售、建筑构造、装饰构造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训需要,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物业设备实训室(配置各类物业设备,包括消防系统,楼宇智能化运行系统等),满足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设备运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提供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运行、调试、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和物业管理公司员工上岗培训需要。 

在加强院内“房地产实训中心”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通过与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物业管理企业等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已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另一方面为这些企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并储备了急需的人才。 

3.3加强《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是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对学生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策划、销售等相关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可以帮助分析房地产市场,掌握策划与销售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本课程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尝试。 

1)自编教材、建立教材群,并重组课程内容,与房地产行业对执业人员的职业认证要求结合起来。采用“双教材”教学,即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相结合。 

2)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3)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实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如讨论式教学、边讲边练、社会实践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形成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薛长青.房地产营销管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范文3

目前,2009年“特岗计划”实施工作进展顺利,各实施省(区、市)和新疆兵团全部开通了招聘网站,已有17个省(区、市)开展了招聘报名,其中内蒙古、湖北、广西、海南、四川、甘肃、宁夏等7省(区、市)和新疆兵团已完成报名工作,湖北、重庆、贵州还初步确定了部分人选,完成了部分签约;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云南、新疆等7省区正在进行招聘报名。

2009年6月4日,教育部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会议,交流各地近期“特岗计划”实施工作进展情况,进一步加快推进计划实施工作。“特岗计划”实施省(区、市)和新疆兵团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当前,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在即,“特岗计划”实施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要结合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计划实施工作进度,确保今年秋季开学特岗教师按时上岗,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和把握好实施特岗计划的有关政策,严格按照招聘条件和程序,确定招录对象,把好招聘质量关。会议要求,要落实抓工作机遇、抓招聘质量、抓政策落实、抓管理服务等“四抓”,切实做好各项实施工作。

一是抓住工作机遇。“特岗计划”对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是制度性的根本措施。要抓住6月份大学生集中毕业找工作的机遇,创新工作机制,做到“特事特办”,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确保9月份特岗教师上岗任教。

二是抓好招聘质量。首先,要科学设岗,“特岗计划”的实施与岗位需求保持一致,提高设岗的有效性。其次,严格招聘程序,关键环节一个都不能省略,要把各个环节做细做实。如动员阶段一定要大力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再次,计划实施工作要与其他制度相衔接,如与教师资格、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考核等协调起来。同时,要抓好配套政策的实施,结合各省(区、市)实际,解决问题,尤其是处理好国家计划与地方计划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做到“宁缺毋滥”,数量服从质量,保证特岗教师的招聘质量。

三是抓好政策落实。首先,要全面推进“特岗计划”。各地在实施好中央计划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地方计划,全面加强充实农村师资力量。目前大部分省(区、市)落实地方计划都比较好,需要继续努力,更好地推进落实。其次,要大力创新用人机制。积极探索,通过“特岗计划”的实施来推进教师队伍用人制度改革。再次,要抓好三年服务期满后特岗教师的岗位落实工作。要提前研究制定专项计划和方案,做到有编有岗,落实好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特岗教师的工作岗位。同时,要落实好特岗教师的待遇,让特岗教师与当地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要妥善解决食宿等基本工作生活条件,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加强对优秀特岗教师的表彰宣传。

四是抓好管理服务。特岗教师到岗后,要加强服务和管理,让特岗教师充分感受到政府和学校的关怀。要强化政府的管理手段,改善管理措施,加强信息化服务力度,还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工作的创造性、积极性,帮助特岗教师尽快成长。

(摘自教育部师范司《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简报》2009年第13期)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范文4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有效缓解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县(市)域内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薄弱环节显著加强;教育资助制度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困难群体。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推进《学前教育法》起草工作。明确地方政府作为发展学前教育责任主体。省级政府制订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完善发展学前教育政策,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以县(区)为单位编制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和建设,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管和教育教学的指导。

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通过改造中小学闲置校舍和新建幼儿园相结合,重点加强乡镇和人口较集中的村幼儿园建设,边远山区和人口分散地区积极发展半日制、计时制、周末班、季节班、巡回指导、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完善建设、移交、管理机制。城镇新区、开发区和大规模旧城改造时,同步建设好配套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中央财政安排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支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实行分类管理。扶持和资助企事业单位办园、街道办园和农村集体办园。

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各地根据国家要求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实施幼儿教师、园长资格标准和准入(任)制度。切实落实幼儿园教职工的工资待遇、职务(职称)评聘、社会保险、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3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修订《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指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和防止“小学化”,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推动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依托幼儿园,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公益性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专栏15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改革试点

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革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途径,改进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模式。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

专栏16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以及村幼儿园,配备教育教学和卫生保健设备设施。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提高幼儿师资培养能力。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制订各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规划。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多人一铺和校外住宿以及留守儿童较多地区寄宿设施不足等问题。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食堂、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学校教学仪器、图书、实验条件达标率。通过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建立合理的校长、教师流动和交流制度,完善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到薄弱学校工作的政策措施。新增优秀师资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建立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机制。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签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等形式,推动各地明确县(市)域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开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项督导检查,对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市)予以表彰。国家和省级政府定期各地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和督导报告。

专栏17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改革试点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

专栏18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七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且人口稠密地区校舍安全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边境县、国贫县、民族自治县、留守儿童较多的县和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的中西部县。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落实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各级政府把办好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将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性普惠性教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逐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国家助学制度。

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多种实现形式。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通过专项经费、补贴和购买服务等财政政策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各地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通过合作、参股、租赁、托管等多种形式实行联合办学。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规划。以地市州或主体功能区为单位,按照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公共服务需求,整合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规模适当、竞争有序的职业教育网络。制订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生活设施。

(四)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

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推动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继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推动各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建筑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积极创造条件接受残疾人入学,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扩大“医教结合”试点。积极开展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教育。开展多种形式残疾人职业教育,使残疾学生最终都能掌握一项生存技能。推动出台和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接收残疾人就学的鼓励政策,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并在职务(职称)评聘、优秀教师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推动各地制订明显高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完善盲文、手语规范标准。完善盲文、聋哑、培智教科书政府采购和扶持政策。加强对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和督导检查,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专栏19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基本实现中西部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有1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和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

(五)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权利。健全输入地政府负责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需求纳入各地教育发展规划。加快建立覆盖本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信息服务与监管网络。鼓励各地采取发放培训券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在当地免费接受基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推动各地制订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快中西部留守儿童大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配齐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师及必要的管理人员,研究解决寄宿制学校建成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保障留守儿童入学和健康成长。

(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

扩大资助覆盖面、加大资助力度。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工作情况给予奖补。落实和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研究生国家助学制度。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补生活费制度。国家资助符合条件的退伍、转业军人免费接收职业教育。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提高资助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

完善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探索由财政出资或由国家资助管理机构向中央银行统借统还,国家和省级资助管理机构直接面向学生发放和回收助学贷款的办法。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完善国家代偿机制,逐步扩大代偿范围。

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营养水平。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餐计划,中央财政予以奖励和支持。

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到2015年基本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社会宣传和推广素质教育的理念,形成尊重教育规律的环境和氛围。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学生身心健康摆在首要位置。

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开发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指标。强化学校质量主体意识,加强自我评价,完善质量内控机制,推动学校教学基本数据信息库建设。中、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教育质量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学校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加强质量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托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分门别类建设一批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专门机构。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人员的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评估队伍素质。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大对违反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的责任制度。建立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外补习班的管理制度,鼓励家长、社区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到2015年,基本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减负的目标。

专栏20 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和规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可衡量、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学前教育质量标准,义务教育质量标准,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标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质量标准;成人和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语言文字教育质量标准;科研质量评价标准;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

“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学前教育质量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以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学科门类质量标准的研制工作。

专栏21 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订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办法,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推进素质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幼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规划德育目标、内容和课程体系,修订中小幼德育规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作用。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爱军教育,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注重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实践、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创新学校德育方式方法。坚持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开展德育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课程、教材、评估监测指标体系的系统研究。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工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少先队和学生会建设,积极发展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引导高校凝练和培育大学精神。在高等学校加强崇尚诚信、科学、创新、贡献的学术文化建设,在职业院校推动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三)落实教学改革重大举措。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和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深化语文、数学和科学课程改革,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实行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咨询制度和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的制度,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管理制度。鼓励普通高中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特别是听说读写训练。探索普通高中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加强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变革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技术手段。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推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推动建设技能教室、标准化厂房、开放式实习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办好全国和地方、行业、学校各个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并把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加大教学投入。切实落实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和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上课的制度。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实训中心、计算中心和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岗位实习和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等关键环节。启动实施“十二五”教材修编规划。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意见,按照新的目标和标准,改进方式方法,实施新一轮高等学校教学评估。

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推动各级各类学校配齐音体美教师,配足器材设备,开好国家规定的音体美课程。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运动会、艺术展演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使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学会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加强学生用眼卫生教育,改善教室采光条件,落实教室照明标准,完善中小学生近视防控责任制度,有效降低学生近视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加强校医和保健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大学校饮用水、食堂、厕所等生活与卫生设施改造力度,加强食品安全与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专栏22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

用3年时间实施10大计划,33个子项目。

10大计划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计划。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化办学推进计划。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中等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计划。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校长能力建设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体系计划。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宏观政策与制度建设计划。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推进计划。

专栏2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试点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学改革重要标准,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的机会。开展优异学生培养方式试验。

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按照培养造就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的要求,深入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有效识别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开好普通高中各种选修课,研究开发大学先修课程,探索建立高中学生大学先修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部分高等学校探索建立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水平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加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的结合。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健全分类指导、自律为主、多元监控的质量保证监督制度。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重点建设,加快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和培养单位管理制度建设。

(五)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加强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与制度建设。推动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认证机构,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在工程教育、医学教育等领域按照国际惯例开展专业认证工作。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参加国际质量管理认证。建立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加大对提高教育质量各环节的投入。引导各级政府和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要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

专栏24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和优质特色学校、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支持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中、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设立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岗位。

专栏25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中西部地方高等学校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建设。继续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和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一大批青年学术骨干。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逐步化解高等学校债务。

八、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有效机制,到2015年,区域、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与港澳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

(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积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围绕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区域教育发展,调整区域教育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支持各经济区建立教育联动合作平台,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对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在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升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与贡献能力。加大对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在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探索实行财政全额承担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在连片特困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哈长等区域建设高水平大学群,支持成渝、西安、武汉、长沙等地区建设中西部高等教育高地。支持沿海海洋高等学校建设和高等学校涉海专业发展。支持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西部边疆高等学校建设。

专栏26 教育扶贫工程

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所确定的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快连片特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将新生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劳动者,有效缓解自然环境承载压力,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开展区域、城乡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加强片区内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建设。面向生态保护区实施教育移民,提高连片特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和扩大覆盖面。鼓励教师在边远艰苦地区长期从教。率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源,每年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专项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实行定向招生。加大现有国家教育发展项目对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

(二)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东部发达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鼓励东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扩大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支持中央部委属高等学校和东部地区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完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调整教育结构等方面为全国教育现代化起引领示范作用。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作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三)推动民族教育加快发展。

优先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201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少数民族人口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加快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双语地区学前两年教育基本覆盖。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在教育基础薄弱民族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接收初中毕业未升入普通高中就学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发展。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指导和协调各省市加强对口支援、新疆、青海教育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在双语地区建立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相衔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为补充,师资和教学资源配套,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双语教育体系。加强双语幼儿园、义务教育寄宿学校、双语普通高中建设,根据实际推进各民族学生合校和混班教学。开发双语教育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建设一批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进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向培养双语、双师型教师转变。通过增加编制、定向培养、“特岗计划”、对口支援、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民族地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并在绩效工资发放、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语教师岗位倾斜。建立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机制,完善与双语教学配套的升学考试、就业等政策措施。

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根据民族地区特点和实际,推广“9+3”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在部分地区实行“二一分段”或“3+1”初中职业教育。联合文化、旅游等部门重点支持一批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面向民族地区招生规模,到2015年普通本专科少数民族学生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达到8%。进一步完善内地民族班办学和管理体制,办好内地、新疆班,提高民族预科班办学质量。启动实施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支持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和民族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培养民族地区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人才。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鼓励内地学校与民族学校开展“结对子”、“手拉手”活动。组织修订适合各学段特点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在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将基本的民族常识和民族政策作为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地将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活动纳入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民族院校和部分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

专栏27 民族教育发展工程

落实中央要求,继续加大对、新疆及四省藏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或新建普通高中学校。加大对边境地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制订城乡学校布局规划。按照常住人口规划学校布局。统筹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科学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加强新兴城市(区)和县镇的学校建设,引导学龄人口有序流动。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局,保留和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建立布局调整规划论证、听证制度,中小学校撤销与合并要公开征求意见,严禁强行撤并。

统筹规划城镇建设和学校布局。实行城市开发建设和学校建设同步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学校建设同步规划。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延伸。探索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配套建设,形成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统一城乡教育规划、建设标准、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和管理体制,探索城乡教育联动发展新模式,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合理规划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综合考虑人口、地理资源、环境、交通、经济等多重因素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特点布局学校,确定学校服务半径,防止学生因上学距离过远而失学。鼓励采取开通校车等多种形式解决学生就学的交通问题。严格控制新建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搞超大规模学校。

(五)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提高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效。鼓励和支持港澳台地区教育机构到内地(大陆)合作办学、科研合作、互派教师授课、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及建立产学研基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内地(大陆)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港澳台地区学生的相关政策和办法,扩大招生规模。积极推动岛内全面承认大陆高等教育学历。

促进海峡两岸、内地与港澳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搭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珠三角与港澳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教育交流合作基地。支持珠海横琴新区和平潭综合试验区教育发展。鼓励和支持海峡两岸、内地与港澳地区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密切相互间的校际交流、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流。

九、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到2015年,我国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国际合作、区域合作、校际合作呈现新的格局,教育的国际、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初步建成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和有影响的国际教育、培训中心。

(一)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推动教育双边、多边和区域教育交流合作。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积极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联合国相关机构、欧盟、上海合作组织、东盟、非盟、阿盟、美洲国家组织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组织的教育合作。培养、选派高级别专家进入相关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教育政策、规则和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完善涉外教育监管体系。

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教育机构或项目。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办学评估、财务监控、信息披露和学生投诉等机制。有计划地引进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研究制订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支持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

(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到2015年全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36万人次,逐步扩大政府来华奖学金规模,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优秀学生。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支持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加大资助优秀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力度。逐步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办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国际论坛。

积极参与文化走出去工程。支持国际汉语教育。完善孔子学院发展机制,加强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推动汉语国际地位提升。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向世界宣传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三)提高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能力。

服务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强化对外贸易特别是转变外贸方式急需人才的培养。紧密跟踪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合作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努力实现投资、商品和人才同步“走出去”。加大对我国主要对外援助国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训,更好地支持受援国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国际问题研究。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区域和国别研究行动计划,组织高等学校对国家安全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加强高水平国际问题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外语好、业务精、善于对外沟通并开展国际合作的专家学者。加强对非通用语人才和对发展中国家及中小国家研究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批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为国家外交战略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咨询服务。

加强边境学校建设。优先支持边境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优秀教师,提高办学水平。支持地处边疆、海疆的高等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国家外交、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作用,扩大招收相邻国家留学生规模,加大对外汉语教学,建立对外学术交流基地。

积极开展教育国际援助。配合国家外交战略,有计划地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把培养教师、医生、管理人员等受援国急需人才作为重点援助项目。鼓励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

专栏28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

支持、引导办好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国际联合实验室。实施大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实施出国留学资助计划,到2015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达到2.5万人。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逐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规模2015年达到5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继续支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

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一)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

优化教师教育结构。调整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科学预测教师需求,合理规划师范教育规模、结构。提高师范生培养层次,根据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调控师范院校、专业的招生规模。调整师范教育的宏观结构,加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规划建设一批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强学前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开展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试点。

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师范生实行提前批次招生录取,加强录取过程中的面试环节,探索开展教师职业性向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录取乐教、适教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

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建立免费师范生进入、退出和奖励机制,改进就业办法,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到农村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专业成长和长远发展。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采取提前招生、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等办法,吸引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为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骨干教师。

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新增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调整师范教育类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推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探索“4+1”、“4+2”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强化教学实践环节,落实师范生普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积极推进教育硕士培养改革试点。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制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师范教育类专业评估,探索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制度。

(二)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教育渗透到职业培养、教师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切实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年组织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大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修订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完善国家教师表彰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国家制订基本评价标准,各地区制订具体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中小学教师业内评价机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加大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多元评价办法。

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制订高等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高编制标准。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的编制管理办法。推动《教师资格条例》的修订工作,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制订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制度。制订中小学教师、高等学校教师和职业院校教师聘任制办法。建立健全招聘录用、考核评价、培训和退出等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度建设。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不适应教学岗位需要的教师实行离岗培训,培训后仍然不能适应教师岗位要求的,可以实行调岗或另行安排工作;不符合教师资格标准要求的人员依法调整出教师队伍。

专栏29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

制订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的具体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创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模式,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扩大实施范围。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探索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新模式,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机制,建设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资源平台。完善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三)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推进《教师法》的修订工作,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推动面向教师的社会保障房建设。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推动地方采取到岗学费返还、补偿、代偿等措施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坚持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学校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师制度,完善鼓励支持新任公务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政策。

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校聘用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中青年创新团队,引进优秀外籍教师。继续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制度,允许职业院校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在职称、待遇上打破学历限制。创新薪酬分配方式,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

专栏30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实施的培训计划,五年内对全国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师以及义务教育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实施一轮全员培训。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四)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各地制订教师培训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分层分类分岗培训。中央财政支持实施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主要支持农村教师培训,到2015年对550万名中西部农村教师普遍开展一次培训。扩大音、体、美、外语、科学等学科紧缺薄弱教师培训的规模,加强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县级农村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区域性农村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落实学校公用经费5%用于教师培训的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

改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研修、远程教育、学术交流、海外研修和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培训与教师考核、教师资格再注册和职务聘任等相挂钩的机制。制订校本研修计划和管理制度。将学校业务骨干所承担的培训工作计入本人工作量,并在工资待遇、考核评定中予以充分体现。

加强教师专业实践。依托大型企业和高等学校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落实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资助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并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依托高水平大学建立一批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推动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工科专业教师的实践研修。

十一、加强教育条件保障

完善教育投入保障、使用和管理机制,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学校运行保障,提高学校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支撑国家“十二五”发展目标的保障体系和教育强国的物质基础。

(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切实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预算和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推动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算教育资金的政策,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拓展社会投资渠道。推动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推动有关部门出台教育捐赠便利性措施,落实公益性捐赠所得税前扣除政策。支持设立各种形式公益性教育基金会和学校基金会,拓宽社会教育捐赠的渠道。完善教育捐赠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制订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调整的程序和办法。各级学校收费标准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逐步加以调整。

专栏31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改革试点

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探索高等学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机制。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

(二)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加强教育规划与经费安排的衔接。坚持以规划引领投入、引领建设,通过科学规划提高教育投入的宏观效益。认真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宏观结构,通过科学安排增量,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制订并严格执行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制度,严格按照规划安排教育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

明确新增教育投入重点。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央安排的教育建设项目对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取消县级配套资金。省级财政重点支持本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学校预算管理,提高学校经费管理水平。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对重大财务支出实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稳步推行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加强经费监管,完善监督制度,对虚报数据、套取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大查处力度。严格教育经费审计制度,重点完善各级学校校长特别是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定期公开财务收支的细则,确保各级政府和学校用好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三)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学校基本建设制度。政府保障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投入,公办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推动地方各级政府统筹学校布局规划,完善“十二五”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科学安排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并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建立中央预算内投资教育项目绩效评价制度。鼓励各级政府出台对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规费的优惠政策。

化解学校建设债务风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基本化解中央部属高等学校债务风险。统筹研究解决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债务。通过中央财政予以奖补等措施,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化解学校债务风险。防止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出现新的负债建设。

落实学校建设标准。继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学校建设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制定和完善校园建设规划。加强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校舍安全、适用,防止追求建设豪华学校。

改进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积极探索“代建制”,鼓励各级政府探索学校基本建设融资机制。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健全项目实施程序,做到程序公开透明,使所有教育项目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估。

(四)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各地政府制订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和地方高等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创新学校拨款体制机制,促进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发展政策有机结合。在完善经费监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学校经费使用自。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完善高等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

(五)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建设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探索数字校园、智能教室建设,建立沟通学校、家庭、社区的学习网络。到2015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实现班班通,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推动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出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启动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支持、引导、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保护中华语言文化资源。

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强化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建设“未来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组建多种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到2015年,85%以上的教师基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推动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鼓励各地大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试验。

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大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建设全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育统计和基础信息系统。建立国家教育基础信息库,开发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监测分析系统和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在建设和应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教育基本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专栏32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提高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水平,为农村中小学75%的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中西部农村地区有计算机教室的中小学达到50%以上。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开发和引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部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深刻变革。

十二、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教育规划实施的领导。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并将落实“三个优先”的情况、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本规划情况,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的学校、联系责任和工作情况向社会公布。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扩大覆盖面。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并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等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开展一轮面向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校长的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与媒体和社会沟通及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基本形成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惩治腐败和治理行业不正之风,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树立和维护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加强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二)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落实责任分工。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方案。对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并向社会公布。加强国家和地方教育规划、教育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的衔接。

加强监测评估。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跟踪监测。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收集编辑教育改革发展案例,及时总结各地在实施规划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广先进经验。

加强社会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宣传。

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宣传工作的领导,推动各地各高等学校指定专门的通讯员、观察员、评论员和新闻发言人,通过培训、组织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教育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发挥教育电视台、报刊社作用,建立教育系统新闻宣传联络协调沟通机制,按照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关于宣传工作的要求,形成横向和各类媒体密切联系,纵向与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有效对接的立体化宣传网络。

做好宣传工作。提升各级教育宣传部门的组织策划能力,组织各级教育宣传部门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感人事迹,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成功做法,大力宣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先进典型,以典型人物、典型经验推动教育工作。制订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普法教育。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权威信息力度,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本规划的思路、举措、方案,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加大对重大教育政策的宣传与引导,支持媒体对教育事件的全面准确报道,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确保校园稳定安全和谐。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范文5

为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015〕43号),建立并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从教,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就做好2016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实施工作通知如下:

一、政策要点

(一)实施范围。2016年中央特岗计划实施范围与2015年相同,具体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四省藏区县,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地区原“两基”攻坚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及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特岗计划设岗县(市),必须是教师总体缺编、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县(市)。

(二)招聘数量。2016年全国计划招聘特岗教师约7万名,各省(区、市)招聘名额见《2016年中央特岗计划各省份设岗名额分配表》。

(三)招聘条件。1.符合招聘岗位要求,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条件。2.本科或高等师范专科毕业。3.年龄不超过30岁。4.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四)财政支持。中央财政继续对特岗教师给予工资性补助。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地2016年设岗计划和往届特岗教师在岗人数核拨2016年特岗计划中央补助经费,2017年根据2016年度实际在岗教师人数进行结算。

(五)工作重点。切实加强乡村学校教师补充,优先满足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村小、教学点的教师补充需求,县城学校不再补充新的特岗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体音美、外语、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向本地生源倾斜。

二、报送材料

(一)请研究提出设岗县(市)、设岗学校和设岗数量,填写《2016年中央特岗计划各县设岗名额分配表》,将纸质版和Excel电子版于2016年3月30日前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核定后实施。

(二)请按照申报县教师队伍编制等情况填写《中央特岗计划申报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表》,按照实际需求填写《2017年中央特岗计划设岗需求申报表》,并于2016年9月30日前将两表的纸质版和Excel电子版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三)请全面掌握特岗教师基本信息和在岗、流动、留任等情况,使用教育部特岗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网址:http://.cn/teacher,以下简称特岗系统) 对2016年新聘和在岗特岗教师信息进行更新。特岗系统于2016年9月1日至9月30日开放,时间为工作日8时至17时。请各地务必在规定时间完成信息更新工作,系统岗教师在岗数据将作为核拨中央补助经费的唯一依据。

三、工作要求

(一)各地要按照核定的岗位数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快启动2016年特岗教师公开招聘工作,务必按计划完成,确保新录用特岗教师秋季开学时按时上岗。

(二)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好特岗教师的工资与补贴发放、周转宿舍安排等工作,切实解决其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确保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与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各地实施的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应将相应岗位的特岗教师纳入实施范围。

(三)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特岗教师培训,尤其是针对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做好入职前的师德教育与教学培训工作。要在“国培计划”实施中统筹安排,开展特岗教师专项培训,帮助特岗教师尽快成长。

(四)严格按照教师〔2006〕2号文件要求,采取切实措施确保3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全部入编,落实工作岗位,做好人事、工资关系等接转工作。同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服务期满特岗教师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硕士研究生等优惠政策。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范文6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1年许多重大改革、发展项目已经启动,有些已取得良好开端,今年要下大力气继续推进落实。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民生的重大问题。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中,教育是重要方面,涉及6项,务必坚决落实好。第一,扎实推进学前2011年行动计划实施,完成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任务。要在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调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及时向社会进展情况,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在推进硬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第二,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的备忘录、省政府与地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各项承诺,以国家标准化建设项目为牵动,以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坚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消除薄弱学校、大班额和择校。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建立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稳妥进行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积极落实校安工程资金,新开工建设、加固学校216所,完成校安工程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化学校400所。加快推行县域内“学区化办学”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新机制,召开“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现场工作会。积极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第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下,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省级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以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的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的意见。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22所部级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今年争取新增6所部级中职示范校,组建4个职教集团。第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继续深入实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1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和支持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我省高校科技创新系列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落实深入推进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配套文件。启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改进科研评价。推动5所高校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第五,启动实施农村义教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财政安排7 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县政府也要适当配套,对1 2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补贴,加强管理。寄宿制学校食堂一律不准外包。同时,加强对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餐桌”监管,让孩子吃上放心餐。第六,探索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明确和落实教育承担的责任,从实际出发,多形式、多渠道解决乘车问题,保证孩子们上下学安全。

此外,还有高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育与艺术教育等我们也都要作为教育民生的重要问题大力推进,不断提高惠民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能否继续推进,决定新一轮改革的深度和进度。已启动实施的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教综合改革等国家和省改革和发展项目要着力推进,进一步深化。未启动的项目今年要加快启动实施,并且看到成效。推进改革我们要始终坚持: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确立师生员工的改革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主体责任来推进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利益;必须坚持系统设计、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推进各方面的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实践;必须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争取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改革的合力,增添改革的动力。第一,积极稳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义务教育继续完善就近入学制度,扩大初中升优质高中的定校配额比例。要优化高等教育招生结构,继续控制和稳定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民办和高职倾斜。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支持国家示范高职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先招工、后入学现代学徒制试点,制定实施优秀中职学生保送高职政策,适度扩大中职对口升学比例,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稳定成人高校招生规模。第二,合理调整高校布局结构。颁布实施院校设置“十二五”规划,稳妥做好有关高校更名、升格、合并、转设的论证和推进工作。具体包括:黑龙江科技学院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更名;黑龙江科技职院并入黑龙江工商职院;组建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等。第三,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加强对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管理和政策协调,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具有特色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争取省级财政设立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的500万元增加到1 000万元。鼓励行业、企业多种形式参与高校办学活动。制定关于加强职教集团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文件,发挥职教集团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进我省高校的省部共建。加快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再建创新基地10~15个。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改革。起草贯彻实施教育部第31号令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订高校章程制定工作方案。做好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开展选聘委派高校总会计师试点。深入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全面推进民主管理、社会参与。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对俄、日、韩等国家的地缘优势,搭建交流平台,提高交流层次,努力建设国家面向东北亚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指导学校做好本科项目评估的前期工作。启动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项目,加快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品牌孔子学院,完善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才库。创新和发展公派出国留学模式。推进我省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快黑大中俄学院改革试点推进步伐。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改革试点,加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启动实施高校与境外机构建立联合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三是优化配置资源,着力提高教育改革发展保障水平。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是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完善教育投入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投入政策,测算核定建立分解落实机制,确立4%目标的政策框架。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按国家要求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进一步完善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增长机制,预计今年,省属本科高校拨款可达到62亿元(省财政拨款增加12亿元),生均经费拨款达到1.4万元。进一步规范本级部门预算,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继续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审核报表备案制度。巩固高校化债成果,全力完成今年的化债目标。继续对高校贷款进行风险测评及监控,加强银行贷款的审批与管理,严格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结合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统筹做好普通高中化解债务工作。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师德建设常规管理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加强特岗教师管理。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评定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落实省政府转发的《黑龙江省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通过事业编制调剂、中小学富余教师连人带编划转、新增事业编制等办法,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细则。继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并精心组织实施“龙江学者”计划,认真做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员的遴选和推荐工作,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学术领军人才(院士后备)培养支持计划”,以青年骨干教师、高层次战略后备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员为重点,通过国家、省级、校级培训等形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开展基础教育“龙江名师”评选及培养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开展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和做好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的协调、准备工作。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加强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优秀导师海外研修计划”。加大对学科领军人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积极做好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第三,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研究制定我省十年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继续探索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积极参与国家教育信息化各项行动计划。第四,加强依法治教,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启动立法项目前期调研,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开展教育“六.五”普法,推动“法律进校园”常态化,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教育行政处理效率。建立健全政府依法行政问责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并完善教育纠纷的解决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维护教育管理秩序。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依法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好教育政务信息公开,增强教育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教育政务信息。加强宣传,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环境。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民办高校 服务创新 教师管理创新

一、引论

关于我国民办高校管理和发展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较集中在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优化。认为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应同等对待,且要制定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优化民办高校发展的环境,支持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阶段的重点较集中在民办高校发展的内部管理规范。认为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外部政策支持外,还在于内部管理的规范。第三阶段的重点较集中在民办高校发展的内部管理创新。认为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除外部环境优化、内部管理规范外,更重要的在于管理创新,以形成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将服务创新管理理论应用于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创新研究,探索我国民办高校服务创新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为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1]

二、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概念是在熊比特的创新理论上发展的。主要是利用熊比特对创新判断的两个标准:创新是被应用于实践的新思想、新方法;创新能给它的实施者提供收益。Bilderbeek 等学者在1998 年提出了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模型是一个适用于服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一般创新模型。该模型将服务创新的概念具体到四个维度,是服务创新内容的深入和细化,该模型的提出给企业服务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维度1:新服务概念。在制造业创新中, 产品和过程是有形可见的, 但在服务业中, 创新大多具有无形性, 创新结果并不是一个有形实物产品, 而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新的概念或方法, 因此服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概念化创新”。

维度2:顾客界面。服务创新的第二个维度是顾客界面的设计, 包括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方式以及与顾客间交流、合作的方式。

维度3:服务传递系统。“服务传递系统”维度主要指生产和传递新服务产品的组织。该维度侧重于服务企业的内部组织安排, 即通过合适的组织安排、管理和协调, 确保企业员工有效地完成工作, 并开发和提供创新服务产品。

维度4:技术选择。由于服务创新可以在没有技术参与的情况下发生, 因此技术并不是服务创新的一个必要维度, 它在模型中只是一个可选维度。虽然不是必要维度, 但技术仍在很多服务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基于服务创新的民办高校教师服务管理创新

服务创新的概念及方法是面向企业提出的,其目的是通过创新对企业的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保留和吸引更多的顾客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那么,要把服务创新的理念引入民办高校的管理以增强民办高校的市场竞争力和形成办学之特色,首先要明确民办高校的服务对象。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市场正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买方市场”的典型特征之一便是存在着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者为吸引更多的需求者而展开的竞争。在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其服务概念必须有新的拓展,应对入校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有特色的教育服务,以吸引生源,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高校,为学生提供服务的主体是教师,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来培养一支符合民办高校教学特色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本文将服务创新的理论与民办高校教师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分析民办高校教师服务管理的“四维度模型”。

1. 服务概念

服务创新的第一个维度是服务概念的创新。那么,在民办高校中,什么是服务概念呢?如果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在校学生应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什么是高品质的教育服务?教育是-个特殊的服务产品,它有-个提供和接受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适应性。笔者认为,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应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供适应的教育计,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进入民办高校(本科)的学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本科):有一定的基础,有较强的上进心,且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希望在大学阶段学到有用的知识; 第二个层次(本科): 基础一般,上进心一般,学习积极性不强; 第三个层次(专科): 基础较差,缺乏上进心,学习积极性较差。 这些生源的特殊性在公办二本以上的高等院校是较少遇到的,然而,民办高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从公办高校引入,而公办高校的生源由于录取分数线的限制,基本上要高于民办高校学生的层次,这个高层次的教学模式用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自然会给教和学带来一些问题。据调查,在给民办高校本科学班上课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大概是1/3,较认真学习但还是到课的学生大概也占1/3,而经常逃课,即使到课也讲小话或睡觉的学生也占1/3。而在给专科班上课时,听课的可能只有1/4的学生了,绝大多数学生是在辅导员的要求下来到教室的,书包有时都不带,只带一个手机上课玩。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讲到中途往下一看,听课的学生屈指可数,教学的积极严重受挫。有些教师在公办高校任教,到民办高校兼课,感受更深。一名教师讲,他在公办院校很受欢迎的本科课程,到了民办高校反应一般,难以达到共鸣,再给民办高校专科生上课,情况就更差了,讲课时眼睛不敢往下看,若往下看,听课的寥寥无几,讲课的兴趣荡然无存,课都无法讲下去,只好自我陶醉,望着窗外或望着天花板讲,一鼓作气地、不停顿地把课讲完,讲台上是教师大汗淋漓,声音不断地讲课,台下是讲话的讲话、睡觉的睡觉、玩手机的玩手机,真是教与学的两重天,这名教师讲,他一进专科班的教室就心里害怕,不知道这两节课如何完成。

究其原因,应是教学模式与教学对象不适所造成的,进入民办高校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这个群体在学习上有他们的特殊性,最主要的特征是基础差,但产生基础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想学好,但能力有限的; 有不愿意学的; 有受环境影响而没学好的等。其次是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因为基础差,学习不是他们的强项,在学习上较难超越他人和超越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丧失了。对于这样的群体,用公办一本的教学模式来应用于他们,自然会产生教与学不适应的现象,其结果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4]

要办好民办高校的教育,形成民办高校的教育特色,必须从民办高校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入手,应用服务创新的概念,重新设计民办高校教育模式。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和多年的教学体会,再结合服务创新的概念,提出以下三种教育服务概念:

(1)考研型教育计划

对进校的本科学生,按其高考成绩,在班级较多的专业中编-个高考分数较好、以理论学习为主、 以考研究生为主要目标的学习班。这个班的教学模式可按公办高校教学模式实施,并且加考研指导和考研课程的开设。

(2)应用型教育计划

对于没有编入考研教育计划的其他本科学生,全部编入应用型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应以应用型的课程开设为主,全面采用案例或实验教学。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皆要重新设计,不能完全采用公办高校的教学模式。

(3)操作型教育计划

对于专科的学生全部编入操作型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以实际操作为主,设置-系列的实际操作课,以动手为主。该教学计划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皆要针对专业特点进行重新设计。

为了实现这三种民办高校的教育服务概念,需要有三支不同的教师队伍来完成不同的教育计划,这也是民办高校教师管理创新的前提。目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基本上采用公办高校教师管理模式,并没有体现民办高的教育特色。针对从上提出的三种教育计划,本文提出如下三种教师服务管理创新的概念:

(1)科研型教师管理计划

这类教师主要承担考研型教育计划的授课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其教学工作量应是应用型教育计划和操作型教育计划的倍数,对进入这个管理计划的教师应有一定的学历和职称要求,其主要任务是科研工作,承担较少的理论型教学工作量,实行科研目标管理,为民办高校科研主要力量。

(2)应用型教师管理计划

这类教师主要承担应用型教育计划的授课任务,科研上作基本要求。其教学工作量应是操作型教育计划的倍数,对进入这个管理计划的教师应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其主要任务是应用型教学工作,实行教学目标管理,为民办高校教学主要力量。

(3)操作型教师管理计划

这类教师主要承担操作型教育计划的授课任务,科研不作要求。其教学工作量为基础工作量,对进入这个管理计划的教师也应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其主要任务是操作型教学工作,实行教学目标管理,为民办高校教学辅助力量。

2.顾客界面

服务创新的第二个维度是顾客界面的设计, 包括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方式以及与顾客间交流、合作的方式。那么,在民办高校中,什么是教师服务管理创新的顾客界面呢?笔者认为,以上三种教师服务管理计划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内容的创新性设计就是民办高校教师管理创新的笫二个维度。科研型教师管理计划、应用型教师管理计划、操作型教师管理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是提供给民办高校教师的具体管理服务。此三个教师管理计的建设和实施,可以满足民办高校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地学到知识和技术,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成一体。

3. 传递系统

服务创新的第三个维度传递系统主要指生产和传递新服务产品的组织,即实现服务创新概念和计划的组织保证。那么,在民办高校中实现教师管理创新的传递系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科研型教师管理计划、应用型教师管理计划、操作型教师管理计划实现的传递系统和组织保证是学校与学院两级教师管理组织。民办高校的现有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二是公办高校的兼课教师;三是民办高校的自聘教师。前两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经验自然只适应于笫一种教学计划,笫三类自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很大程度受一、二类教师的影响,与一、二类教师的教学模式基本无异。所以,要实现民办高校教师管理创新,实施科研型教师管理计划、应用型教师管理计划、操作型教师管理计划,学校与学院两级教师管理创新至关重要。[5]

4. 传递技术

传递技术的选择是服务创新的笫四个维度,在民办高校的教师管理创新中,其主要体现在科研型教师管理计划、应用型教师管理计划、操作型教师管理计划管理技术的选择和创新。如何充分地应用现代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先进技术对三种教师管理计划进行高效率的管理是民办高校教师管理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6]

参考文献

[1] Aa, W。vander & Elfring T。Realizing innovation in services [ J ]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2(18):155 - 171

[2] Gadrey, J。, F。 Gallouj & O。Weinstein。 New modes of innovation: how services benefit industry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995 (3) : 4 - 16

[3]Bart van Ark, Lourens Broersma & Pim denHertog, Service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policy: a review [ EB /OL ] http: / /www1ggdc1net /pub /SIID_papers/ synthese%20paper1pdf, 2003

[4] 孔颖. 我国民营高校发展中的热点研究问题.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1): 18-22

[05] 孙广勇. 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变化与政策调整.高教探索,2008(3):84-88

[06] 周彬. 民营高校办学策略探析. 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4-37

作者简介: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 卓越计划 教师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 构建原则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6月25日,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在南京正式启动。金陵科技学院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两个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南京建设世界软件名城的战略部署,试点专业需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卓越应用型工程人才。

对照“卓越计划” 的总体目标,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卓越应用型工程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是最关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卓越计划”的各高校都加强了对教师的督促和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各高校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学术水平起着根本决定性作用。在诸多的管理模式中,教师评价体系是各高校教师岗位聘任、教师晋升、教师考评、人才引进等各个环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直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追求,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①

1 现行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1.1 缺乏合理的工程教育教师培训机制

通过调查实施“卓越计划”的各院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发现各院校基本没有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制度。没有一系列的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各院校不能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或者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项目开发,②再者各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大部分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尚未形成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机制。

1.2 缺失评价和激励工程教育教师的制度

实施“卓越计划”的各院校对工程教育教师的评价仍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且对工程教育教师的评价面临着不少困惑。如果学校在收入上向着“双师型”教师倾斜,则会导致出现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是否公平的问题;如果在职称晋升时具有行业背景、企业背景的教师优先,却导致评价效率低下;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如果学校优先考虑有两年以上(可累计)企业(或社会)一线实践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实验、实训等专业实践活动;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已被企业应用,效益良好;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验教学设备的设计工作,使用效果好等等,但实施起来都较困难,从而对工程教育的教师激励不够。上述措施都有其可取性,缺乏整体观,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教育教师的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激励制度缺失,从而阻碍了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1.3 评价主体片面,企业未列入评价主体

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为了对教师的评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在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已采取现代企业广泛采用的360 度评价法(即全方位评价法)。通过不同的渠道,按照不同的权重确定多元的评价主体,包括学校及院系领导、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专家、同事、学生和教师本人等。但在众多的评价主体中,企业没有参与对教师的评价。而“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并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所以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企业参与实施“卓越计划”院校的工程教育教师的评价已势在必行。

1.4 “卓越计划”特色没有体现

目前参与“卓越计划”的大多数高校对实施“卓越计划”的思想认识高度不够,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没有强化,缺乏教育经验。而且实施“卓越计划”的院校对工程教育教师管理、评价、考核、培养等有相当一部分继续延用普通工科院校的模式,最为突出的,一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过低,甚至没有这一评价指标;二是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缺少对教师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等指标的评价。

2 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教师评价体系主要层面

(1)教师自我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都有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内驱力。自我正常的发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所以实施“卓越计划”的学校要与教师共同协商,使得教师的自我评价取向一致,从而使得教师主动反省而不是被动接受评价,教师经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最终得到自我提高。

(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应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人才培养定位、办学特色等因素,根据“卓越计划”的特点及其完结,以教师的学历、职称等为基本条件,重点发展性评价教师的自身发展能力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胜任能力,通过评价对教师提出改进的要求与新的发展目标。

(3)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卓越计划”旨在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卓越应用型工程人才,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工作的重心和目标,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交流有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所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有发言权。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水平,使自己能够胜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4)企业对教师的评价。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而教师如何才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并对其进行评价,则要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参与工程设计、研发等实际工作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则由企业安排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业组来进行,以着实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在企业参与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企业对教师的评价方案,企业对教师的评价工作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展开,微观上以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评价为辅,在宏观则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评价工作。

2.2 教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普适性与差异性并存的原则。目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没有体现出“卓越计划”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理念,反映不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性。“卓越计划”为高校教师提出了新挑战,要求尽快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既要注重教师的综合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又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等。因此,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既要考虑到高等教育标准的普适性,也要体现出其差异性。

(2)适应性与超前性并存的原则。“卓越计划”宗旨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教师评价体系的指标与内容既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要有超前意识,在培养、进修、晋升等方面为工程教育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引导和激励教师既要提升学历、职称、学术水平,更要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教师评价指标的设置要预测到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教育变革中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在调整完善中实现教师的发展,促进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3)静态性与动态性并存的原则。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师标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静态的资格标准,如学历、职称、工作经历、业绩、成果等;二是动态的考核标准,不同的发展阶段工程教育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与要求,考核标准要注重参与“卓越计划”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工程解决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等。工程教育教师的认证应坚持资格标准静态性与考核标准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才会有序地发展、合理地发展、健康地发展。

(4)系统性和导向性并存的原则。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必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由若干指标组成,且每一项指标均具有明确的权重。指标体系既能体现高等教育教师的通用能力,又能体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师的鲜明特色,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

(5)学校发展与教师自我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在构建和实施时,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需求,兼顾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我发展的统一,重在促进教师以自身发展带动学校发展。通过评价活动帮助和支持教师的自我发展,从而引导教师自我规划、自我反思,主动调控和完善自我,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3 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的结构框架

在制定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时要广泛征求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意见,参考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人事考核的标准,将定量与定性分析进行结合,更加注重定性分析与系统方法的应用。既要重视结果性评价,又要做到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强调工作完成的质量和工作发展的过程,要将教师岗位胜任能力与素质的表现进行全面反映。先选取一定范围评价试点,然后根据反馈结果修订指标体系,以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结合研究与实践,初步构建的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分成三个层次: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 21个三级指标,具体见表1。此体系只是教师评价的一个总的指标体系,所列指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指标内容需视参与“卓越计划”的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但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及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

4 结束语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需要理论上的探讨,更需要长期的实践。金陵科技学院是首批“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之一,信息技术学院承担了软件服务外包试点工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注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合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IT行业背景、项目开发经验、敏锐的行业发展预测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其与“卓越计划”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基本一致。目前信息技术学院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专兼职教师有39人,文中构建的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已在此范围内进行了试点,结果表明此教师评价体系比较合理,但仍存在诸多缺陷,说明教师评价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探索,着力解决关键性问题,不断思考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才会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从而真正实现教师评价的目标。

注释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范文9

[关键词]人才培养;卓越计划;卓越会计师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7-249

1 问题的提出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在天津发起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服务,这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以及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010年教育部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标志着我国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始。其后,教育部又陆续推出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农艺师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希望通过该计划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因此,对于本科会计学专业也应该以“卓越计划”为契机,转变办学理念,完善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卓越会计师成为会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49万人,应届毕业生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会计学专业作为近年来求职者数量进入前十位的专业之一,更遭受激烈就业竞争的挑战。会计行业要想立足国内市场且发展国际市场就需要一批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现行会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与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任,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校重新调整会计专业的办学模式,使会计本科人才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2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 从社会需要角度看

会计既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也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会计人才的培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变而转型,培养高端的会计人才不仅要能适应行业的需要,还要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世界经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大幕下,中国企业一边努力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一边勇敢迈向国际舞台。一波波的经济大潮中,会计人才的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日益明显,会计人才竞争已成为国家、地区和单位间竞争的焦点之一。

我国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数量逐年稳步增长,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全球会计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注册会计师占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不高。我国现有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近30万人,不足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3%,其中执业注册会计师近9万人,占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仅为0-9%左右。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占会计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近20%。相对而言,我国注册会计师总量依旧不足,其中具有国际认可度的高端人才更为紧缺。随着2005年财政部启动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以及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我国急需大量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端会计人才。因此,“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成为社会的现实需要。

2-2 从政府及行业主管层面看

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对高素质会计人才建设高度重视。在国家卓越计划推行的背景下,2010年6月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2010年9月,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

2011年9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深化人才培养战略,按照结构优化、专业精湛、道德良好的要求,在行业人才建设上取得质和量的突破”。到2015 年要实现“注册会计师达到12 万人,与此同时,在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培养350 名领军人才、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5000名新业务领域复合型业务骨干”。

2-3 从高等院校角度看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服务三大功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性高校的责任和发展方式。“卓越计划”强调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一场重要变革。卓越会计师是由高校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和支持下,将在校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毕业后很快进入工作角色,胜任会计工作,并在行业中具有较高业务能力与水平的实践型、应用型优秀人才。因此,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卓越会计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

3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3-1 组建“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作为一种新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组成由会计系优秀教师与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专家组,对“卓越会计师”实验班的招生规模、培养目标或培养方向、培养程序及具体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并参与实验班学生的实践实习全过程,进行就业指导等。“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充分考虑会计学专业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CPA(中国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科目融入课程体系中。“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的培养在突出学生会计岗位模拟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学生有一定时间在企业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岗位工作,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会计系选拔高质量的教师作为“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的校内导师,此外,学校还将聘请企业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财务经理等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工作能力。

3-2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会计课堂教学体系

多层次、立体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归纳为“一个中心三个课堂”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即一切以培养五能(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考证能力、参与科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并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中心。“三个课堂”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是指计划内专业理论教学,即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指计划内实践教学,包括会计模拟实习、财会软件操作、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第三课堂是指计划外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企业(事务所)实习、财会知识竞赛、创业指导、课外科技活动、学生成长沙龙等。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架构

3-3 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职业素养

面对企业对会计的需求,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强烈的职业意识,是一用上手、一用对路的职业人才;二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靠前”的职业素质――所谓“靠前”是指这些专业人才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熟悉企业的运作、贴近企业的实际、胜任企业的操作。前者与企业用人的忠诚度和专业性契合,后者与企业的成本效率和价值追求一致。总之,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职业素养,是当今高等学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艰巨任务。

3-4 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现在的会计专业人才都是由各个学校自行教学、考核,学校充当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事实上,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体系安排、教学资源配置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为此,要改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素质能力三大内容。该评价体系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并有助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选用和评价,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需要。

3-5 实施“产、学、研”结合,构建创新平台

目前产、学、研方式是世界公认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为切入点能提高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的质量,也能促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采用全新的手法,通过社会支持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也通过与社会的合作产生经济效益。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将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实践科研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最终,企业与学校将形成相互依托的良性格局,培养出优秀的会计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嘉龙-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现状与培养思路[J].财会月刊,2009(8).

[2]宋海霞-“卓越会计师实验班”的特色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7).

[3]李远艳-全球化背景下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从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视角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6).

[4]李启平,王冠-培养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途径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范文10

关键词:卓越计划;地方工科院校;环境类;实验室建设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xperimental lab under excellence plan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Chen Tianming, Ding Cheng, Yan Jinlo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Plan for Cultivating Excellent Engineers” of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ubject,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lab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Exploration was made on the theory and activity of the demonstrated teaching lab center construction, which include establishing idea, sources reun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new courses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and personnel group development.

Key words: excellence pla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 environment; experimental lab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也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1]。我校于2011年被遴选为卓越计划第二批培养高校,其中环境工程专业于2013年列入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属于教育部优先支持参与高校申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

1 卓越计划培养背景与培养目标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旨在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和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服务平台,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发扬“校企合作、平台共享、项目引领”的人才培养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环境保护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环保卓越工程师。

在我校卓越计划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在环保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四方面的工作。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于2010年6月开始筹建,从建设伊始,就秉承为卓越计划服务的理念,满足卓越计划对实验教学环节的要求,打造卓越计划特色。中心目前主要承担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保设备工程等专业的实验教学工作,同时还兼顾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部分教师的科研工作。

根据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传统的实验中心配置和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要求,因此,我们抓住实验中心筹建的机遇,彻底改造现有实验中心的配置和管理制度,配合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对大学生在校实践环节的要求,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对环境实验中心硬件(资源配置)和软件(管理模式)的建设进行改革,是我们努力实现卓越计划的关键一步。

2 适应卓越计划体系的实验中心建设内容

2.1 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

2.1.1 建设仿真教学实验室,培训环境保护工程师

注册环保工程师需要具备工艺咨询、方案设计、设计计算、工程制图等方面的能力,其中大部分能力的培养需要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场所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环保工程师的专业培训[2]。

在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实践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计算和编辑,而现有课程中仅有16课时上机时间;部分环评软件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有密钥,其在公共机房的使用受到限制。因此,教师无法将自己积累的环境影响评价经验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建立和配置环境实验中心仿真实验室(机房),建立环境专业专属机房,开放环评软件的使用权限和范围,可以灵活安排学生上机实验,甚至可以将实际环评项目的仿真计算工作放在实验室进行,让学生参与实际环评项目,积累工程经验。

2.1.2 建设环境监测实验室,培训环境监测工程师

根据实验室认证条件,配置各专项监测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并对学生进行监测培训。例如:对水中COD,BOD,SS,氨氮,总磷和挥发酚等常规因子和部分特征因子的监测,对大气污染物中SO2,NOx和TSP等污染因子的监测,对A声级及频谱分析等方面的噪声监测。由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认证等申报工作,以实验中心为对外服务的平台,锻炼学生承担实际监测项目的能力,培养毕业即可参加实际监测工作的环境监测工程师。

2.1.3 建设工程教学实验室,处理水气固废等污染

为培养合格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型人才,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水、大气、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防治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能适应环境保护多方面的需求[3]。实验中心需要配置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实验室、噪声控制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方面的工程教学实验室[4]。

2.2 改革与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2.2.1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实验教学中,使实验不但能够验证环境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能让学生了解有关工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如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可将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以及水质监测等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专业综合性设计实验[5,6]。由于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线,使实验项目更具有针对性,实验内容更显鲜活,学生不仅能了解具体细节,更能掌控全局,提高了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7]。

针对我校对环境专业的培养计划,我们依据卓越计划要求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发展的方向确定为:对于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以实际工作需要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如在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中,在对常规水、气、噪声等监测实验项目设计时,尽量与环境监测部门实际监测项目一致;对于专业实验,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鼓励教师带着实际项目和课题进入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鼓励实验教学走出课堂,深入工厂、企事业单位等实际工作现场[8,9]。

2.2.2 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根据卓越计划要求,在“本科3+1”培养模式中,学生需要有累计1年的企业学习,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同程度地落实到企业实习中[10]。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变“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根据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11]。通过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和新技术研发等工作,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加大教师在企业项目研发中的参与度[12]。

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实习单位的遴选、校外培养基地的建立、学生企业实习的管理等[13]。

我校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在多指标水质分析等综合性实验中,需要比较昂贵的仪器及大量的设备维护费用,在实验中心有限的经费条件下难以实现。特别是对于部分进口仪器,中心购置回来后,由于对仪器不熟悉,实验开出率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实验中心与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共建实验室,请仪器厂家的工程师参与教学实验,为学生进行仪器培训,为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实验耗材。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在为中心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了校企的双赢[14]。

2.2.3 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

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与有效执行,是保障实验教学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卓越计划对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离不开管理体制的保障。我们采用PDCA管理模式,在制度上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15]。

实验室开放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实验室开放包括时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和服务对象开放[16]。为配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我们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环节的灵活度。通过实验室资源开放,提高了设备使用率,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卓越计划体系下实验中心建设的改革探索

实验中心建设三年以来,中心框架基本形成,但仍需要不断优化和提升。随着卓越计划的深入实施,改革工作仍然需要继续进行。实验中心的建设与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

3.1 实验中心建设改革与卓越计划的适应性关系

抓住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契机,在实验中心筹建过程中,从实验中心规划开始,以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推进实验中心的资源配置、管理制度等方面较大范围的改革和试点,建设有卓越特色的环境实验中心。

3.2 实验中心建设的改革探索

实验中心为配合卓越计划的落实,率先提出改革措施,并付诸实践。从中积累的经验将为我校其他专业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也可以为类似高校环境类实验中心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

3.2.1 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结合我校卓越计划的目标,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一线工程师,让学生具备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管理能力。实验中心根据学校卓越计划要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社会培养卓越人才的目的。

3.2.2 体现地方特色,拓展对外服务的能力

我校已获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很多教师借助学校和企业的平台,开展社会科技服务工作。随着实验中心实验室认证和相关资质的申请,可以拓宽中心对外服务的领域和能力,又使实验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实验室分析测试水平得到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

4 结束语

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我校突出工程应用,加强学生工程意识、背景和能力的培养[17]。针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利用实验中心建设的契机,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实验中心建设模式,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2] 彭永臻,马勇,王淑莹.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的结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4):153-155.

[3] 彭永臻,曾薇,王淑莹.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5-7.

[4] 刘光虹.环境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252-254.

[5] 崔芳.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39-144.

[6] 雷中方,刘翔,郑志坚.环境工程学实验室的特点与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4):33-34.

[7] 彭永臻,崔有为,王淑莹.环境工程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4-18.

[8] 江昔平.高校“卓越计划”中有关实践性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0(12):27-28.

[9] 方强,钱瑜,杨柳燕.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133-136.

[10]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11] 龚克.转变观念 大胆试验 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

[12] 张好徽,王红涛,.卓越计划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校企合作[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4-25.

[13] 扶慧娟,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55-158.

[14] 施鼎方,徐竟成,唐贤春.环境监测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287-289.

[15] 徐静,王秀芝.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8-10.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范文11

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业务,丁字帐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偏重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由于教学过程简便易行,故至今仍是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会计学科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要求培养对象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技能。因此,本项目通过对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改变现行会计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闭门造车的现状。开发研究适应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课程建设;编写适应高职教育的会计实践系列教程;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

1、开发研究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但是良好的实践教育必须以理论教育为切实的保障。21世纪的经济是技术迅猛发展,由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迅速转化的济济。,我国大多数单位原有的人工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已逐步为机所取代,而会计的管理、决策、预测等高层次职能也日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会计高职毕业生只有既具备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又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因此,在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要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同时不能忽视会计的理论教学;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制定出符合高职会计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建立以全国助理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为依托,适应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的“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会计实践教材改革

针对高职高专特点,分批编写适应高职高专需要的会计实践教程。第一批已出版的会计实践教程有:《会计学原理实践教程》、《成本会计实践教程》、《财务会计实践教程》。新编写的会计实践教程,以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事项以及与产生和形成这些经济事项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的传递程序作为模拟实验对象,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得到学生的好评,在我院会计专业普遍推广和使用。

(3)建立与会计实践环节相适应的企业实习基地

充分发挥我院企业办学的优势,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习。教师组织实习小组定期到企业的财务会计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里发生的各项业务,这种实习组织方式,能使学生们能身临其境,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配合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练习,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合作和研究经济领域的课题,为企业财会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效果。

(4)完善校内手工模拟实验环境,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和强化电算化的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针对该课程的主要开设模拟实验;为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应尽量采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材料进行实验,使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如同置身的真实业务环境中,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同时,提高学生机应用能力,强化会计电算化应用,积极推广会计实用软件、多媒体课件、软件的使用。教师利用会计核算软件教学,能全面、形象地介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加强对会计核算程序的理解,还可以进行练习,在计算机环境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会计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制作成画面、图象、文字和声音等为一体的,具有智能结构、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利用考试软件,自动生成考试盘、考试试卷、自动阅卷、成绩查询和试卷。

(5)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等职业事业的基础和主力,加强对教师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训练,有计划有步骤的鼓励教师到企业现场实习,并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另外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来校兼职,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校内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我们与淮南矿业集团企业财劳部合作,由其财劳部资深的电算化专家来校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将企业最新的财务软件及其应用,及时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真正了解会计电算化技术在企业的操作,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总之,“会计实践教学改革”项目,自2003年9月应用以来,普遍反应效果较好:

(1)在会计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改革方面:突破了原有的固定体系,使之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制定符合高职会计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规划和课程体系结构;以全国助理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为依托,建立适应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的“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调整后,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全国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合格率达到25%以上。

(2)在实践教材方面:编写的实践教程结合企业实际,尽量采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材料编写教材,进行实验,使学生有置身企业真实业务环境的意境,达到实验目的。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我院高职企业办学的优势,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达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效果。

(4)校内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强校内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兼顾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形成会计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操作同步进行的模式。

地理教师业务工作计划范文12

1  师资队伍建设

1.1 师资培训

1.1.1 工作内容----企业调研及学习

调查了解太原市乃至山西省对会计、计算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为学校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根据调研结果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重点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技能。

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实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调查了解本行业发展状况,增强实际操作技能。鼓励教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1.1.2 工作方法----引进来,走出去

外聘企业技师到校授课,组织专业教师认真听课和研讨。

积极发挥老教师的 “传帮带”作用,鼓励年轻教师拜师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水。

1.1.3 工作分工----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负责编写专业教师培训计划,并监督培训过程,检验培训效果。

1.1.4 工作进度--- 2019年度完成

2019年度,根据学校总体安排和资金预算,分批安排。

2  加强常规教学管理

2.1 教学管理

2.1.1 工作内容----实施专业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

按照教学进度安排,进行教学监督与检查。

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组织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教师授课情况,征求学生建议和意见。

组织、协调学校及省市各级技能训练及大赛工作。

2.1.2 工作方法----安排布署,监督检查

利用教研组活动,安排工作任务,组织和配合督导组进行监督检查。

2.1.3 工作分工----专业带头人和教研组长分工合作

经济信息部负责组织及协调,教研组负责实施,专业带头人负责按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并监督教学过程。教研组长组织教科研活动,并配合教学督导组进行监督检查。

2.1.4 工作进度--- 2019年度完成

2019年度完成会计、计算机、电子商务各班的教学任务。

3 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及积极推进示范校电子商务重点专业建设

3.1 专业建设

3.1.1 工作内容----农经实训基地建设及电子商务重点专业建设

根据实训基地任务书要求,在原有完成的基础上,完成市场营销实训室、创业实训室、农经实训室的建设的实训基地建设任务;根据示范校电子商务重点专业建设任务书,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工作,配合推进示范校建设中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内容。

3.1.2 工作方法----安排布署,监督检查

根据项目建设分工,利用内部会议和项目建设专题活动,安排工作任务,组织、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3.1.3 工作分工----专业带头人和合作企业分工合作

专业带头人负责,配合项目合作企业共同做好项目建设工作。

3.1.4 工作进度--- 2019年度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