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

时间:2022-09-11 18:02:44

化石能源

第1篇

暖气的热量主要来自锅炉房中燃烧的煤炭或天然气,电热水器使用的电能也大多源自燃烧的煤炭,也就是火力发电,风电、核电等设备的生产、运输和维修也需要消耗许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热水器的热量主要来自燃烧的天然气和火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虽然看似可以自行运转,但它的生产、运输和维修依然需要消耗许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至于人民需要加热的烹调,基本上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从煤炭和天然气中获得必须的热能。

可见,在日常生活中,21 世纪的人类已经难以脱离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生活了。这种依赖关系形成的时间并不长:大规模广泛使用煤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1 世纪的北宋,大规模广泛使用石油和天然气更要一直等到19 世纪末。

短短的几百年,人类为了自身的舒适,越来越多地消耗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构成了现代经济维持和发展的主要基础,尽管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开发出许多种新能源,却都无法取代传统石化能源的地位。究其原因,核能成本大,科技门槛高,危险性强;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发电效率低下,而且受制于天气等许多自然环境因素,运行不稳定;其他新能源技术尚不成熟,成本高,规模小。因此,近年来人类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并未随着新能源的研究而降低,反而越来越高,这些能源的价格也因此居高不下。

许多学者估计,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将没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可用,因为传统理论认为,它们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这样说来,冬季房间里没有暖气,无法泡热水澡等等的苦寒日子,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

人类在冬季随意享受温暖的好日子,真的就要到头了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搞清楚,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是怎么“生”出来的。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我们常用的自然能源合称为“石化能源”或“化石能源”。顾名思义,它们都是由远古生物形成的。换言之,它们是某种变形的尸体――煤炭是固态化石,石油是液态化石,天然气是气态化石。死亡是所有生物个体都无可避免的结局,因此健康生物都必须具有生殖能力,以维持物种的存在。生物的“生”,兼具“生命”

与“生殖”两种含义,而解决石化能源危机的希望,也许就在于此。如果能够像生产粮食、蔬菜、鸡鸭鱼肉一样,人工大规模生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岂不就变成“可再生资源”了吗?这该是多么美妙的前景。

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发明了许多方法,在实验室和企业内重复自然界形成石化能源的过程,利用动植物人工合成生物柴油。虽然生物柴油目前还存在腐蚀性强、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但这一新领域的前景相当光明。反过来,这些成功的尝试又启发我们,重新认识石化能源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和所有矿物一样,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地球上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有些地区完全没有这些石化能源,有些地区的石化能源则异常丰富。如,中国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拥有巨大的煤矿,而波斯湾周边地区则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化石能源的这种分布不均衡性,对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上,英国的文化和科技水平曾经长期落后于欧洲大陆,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一个主要原因是英国盛产优质无烟煤,而此前欧洲大陆上最发达的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的煤矿都很少,而且品质不佳。因此,质优价廉的英国煤炭广受市场欢迎,远销世界各国。为了尽可能快地挖出有利可图的煤炭,英国人经常需要从矿井里抽水,由此促成了蒸汽机的一次又一次改良,而蒸汽机又是由煤炭燃烧提供的热能驱动的,在英国的运转成本十分低廉。

西班牙和法国等欧洲列强曾经屡次打压英国,但缺乏质优价廉的煤炭资源,导致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一直逊色于英国,在长期的拉锯战中逐渐处于下风。直到18 世纪,英国的工业领袖地位才开始迎来真正的挑战:中欧发现了一系列大煤矿,即莱茵河西岸的洛林煤矿和萨尔煤矿、莱茵河东岸的鲁尔煤矿,以及波兰西南部至捷克的西里西亚煤矿。所有这些煤矿都位于德语区,同时英伦三岛本土的煤矿经过数百年滥挖滥采渐趋枯竭,德国由此成为工业革命的新明星。

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三世的法国竭尽全力想要夺取中欧煤矿,而普鲁士则依赖西里西亚煤矿,领导德意志各邦对抗法国,保护本国煤矿。尽管当时法国的整体科技、经济水平明显高于普鲁士,但本土缺乏煤矿,令法国难以像普鲁士那样,持久地制造充足的高品质武器。

随着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投降,新统一的德国获得了所有中欧大煤矿,一跃成为欧洲大陆首席强国。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为,持久占领巴黎和维也纳,并且到海外抢夺殖民地,建立一个更庞大的德国是毫无必要的,没有煤矿的地区对他而言只是包袱,因为没有煤炭就炼不出优质钢铁,也就不值得为之流血。

德皇威廉二世对这样的观点嗤之以鼻,他将俾斯麦革职,发动了八国联军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的历史证明,俾斯麦是对的。

近代史上,英国与德国的相继崛起,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的陆续衰落,都与煤矿的分布情况息息相关。这样的此消彼长格局不是几位政治军事天才所能左右的,与各国原先的科技水平、文化差异和社会制度的关系也不太大。拿破仑可以打败普鲁士一百次,但他不能把鲁尔煤矿搬到普罗旺斯来,所以他的失败是迟早的事。

在东方,煤炭也曾经多次在关键时刻决定历史的发展。1905 年的日俄战争期间,俄国海军主要使用廉价的日本煤炭,而日本海军深知本国煤炭质量低劣,不惜成本,全部使用高价进口的英国无烟煤。因此,俄国主力舰队在航行途中故障不断,航行速度缓慢,尚未抵达东亚,官兵便已极为疲惫,而日本战舰则全部状态良好,军人以逸待劳。结果,兵力、火力和吨位均占优势的俄国舰队一触即溃,交战当天就几乎全军覆没,日本只付出微小代价,便成为东亚的霸主,而沙皇俄国则江河日下,很快便被革命。

内燃机取代蒸汽机以后,石油随之取代煤炭,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能源,政治版图由此被重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协约国控制着地球上所有的油田。希特勒为了夺取当时产油量占全球一多半的巴库油田,向斯大林格勒进军;日本为了夺取印尼油田,不惜偷袭珍珠港、新加坡和菲律宾,与英美全面开战。

第2篇

作为耗能大户,石化产业将以低碳经济为契机,实现产业升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正在制定的低碳经济路线图会对深挖行业碳减排潜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的碳减排承诺,并将之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在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决心背后,作为资源能源消耗量较大的石化行业面临大考。为实现国家提出的碳减排目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正在着手制定一份全行业的指导性意见,它也被称之为石化行业的低碳经济路线图。 石化行业的减排潜力究竟有多大?该路线图将重点围绕哪些内容展开?行业协会将为企业提供怎样的指导意见?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负责这项工作的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 潜力巨大 记者:40%~45%的碳排放目标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决心很大,压力也不小,您认为石化行业的节能减排空间大吗? 王孝峰:据统计,2008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消费能源3.7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5%。其中,化工行业消费2.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合成氨、烧碱、电石和黄磷是化工行业的重点耗能产品,能源消费量占化工行业的42.5%以上。其中,合成氨能耗0.72亿吨标准煤,占28.5%。烧碱能耗0.12亿吨标准煤,占4.6%。电石能耗0.2万吨标准煤,占8%。黄磷能耗0.035亿吨标准煤,占1.4%。这几个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合成氨单位产品能耗量多14%~23%,烧碱多8%~18%,电石多15%~21%,黄磷多6%。 这组数据说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空间。根据国际经验,石化产业每排放1个单位的温室气体,可通过化工产品和技术帮助其他行业或消费者实现2~3个单位的减排量,所以石化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需要深入了解才能充分认识。 记者:看来石化产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石,潜力巨大。那您认为对于石化行业而言,走低碳经济路线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王孝峰:是二氧化碳的资源化。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0亿吨/年,各种二氧化碳的资源化途径年回收二氧化碳加起来不足1.5亿吨,因此发展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一些技术路线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并且生产工艺要求将这些二氧化碳分离出来,为后续反应创造条件。这些二氧化碳稍加处理即可实现物理利用或者化学固定。 比如利用物理法生产无机碳酸盐、利用化学手段生产尿素等化学产品是石化产业广为应用的固定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的技术路线。开发新型化工产品,促进建筑节能,降低化肥N2O的排放等是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技术手段。开发碳酸丙烯酯、聚乙二醇二甲醚等有机溶剂,开发高效薄膜材料分离二氧化碳是目前石化产业研发的重要热点,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最可依赖的保障。 门槛提高 记者:协会正在着手制定的低碳经济路线图将主要围绕哪些内容展开呢? 王孝峰:低碳经济路线图将汇总行业近期、中期以及远期低碳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撑技术以及配套体系。主要从淘汰落后产能和鼓励技术进步两方面提出要求,重点鼓励、推介一些有利于降低碳排放的先进技术。 记者:与此前发布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所提出的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相比,低碳经济路线图将设置怎样的门槛? 王孝峰:在此前发布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中,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的全行业节能减排目标是:到2015年,全行业确保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电石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至1吨标煤,黄磷下降至7吨标煤,合成氨下降至1.7吨标煤。 低碳经济路线图对于节能降耗的要求会更高。至于具体方案,接下来,我们将联合五大公司以及高耗能行业的重点企业,以协会为平台,成立专题研究组,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定位清楚中国石

第3篇

盛华仁在刘慧、王天普、戴厚良陪同下到宁夏石油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调研。记者程阳 摄

5月19日至21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天普、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戴厚良陪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出席宁夏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揭牌仪式和宁夏石油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运营会。王天普一行还听取了宁夏石油工作汇报,要求进一步突出主业、调整结构,持续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 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用实际行动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国电中国石化宁夏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是中国石化和国电集团各出资50%组建的合资公司。该公司建设的宁东煤化工园区占地8.33平方公里,园区一 期项目已于2010年全面开工建设,最终将形成煤炭―热电―精细化工的一体化产业链,终端产品为高附加值的醋酸乙烯、聚乙烯醇、1,4-丁二醇(BDO) 和聚四氢呋喃(PTMEG),是目前国内技术设备先进、产业链配套完整的煤基精细化工项目。

5月19日,盛华仁,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袁家军,王天普,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虎共同为公司揭牌。

王天普在致辞中说,发展煤化工产业是中国石化深化调整结构、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造公司新 的竞争优势,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宁夏能源化工公司广大员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工作,把项目建设好、运营好,争取早日竣工投产 并产生效益,努力把公司发展成为央企合作典范、煤化工行业标杆,为增强股东双方竞争实力、促进宁夏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宁夏塑料制品项目是中国石化在宁夏吴忠红寺堡区的援建项目,总投资1.34亿元,总生产能力7800吨/年。该项目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响应西部 大开发战略、履行国有企业“三大”责任、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盛华仁、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刘慧、王天普、戴厚良出席5月20日 举行的生产运营会,并参观了生产车间。

王天普一行还考察了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万亩枸杞园和宁夏石油银川德胜加油站,听取了宁夏石油工作汇报,对该公司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 定。他指出,要按照“经营一元钱,节约一分钱”的要求,控制人员数量,压缩管理费用,提高单站销量,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到低成 本完善网络建设;做好油非互动、油气互动,进一步优化做强枸杞产品,持续发展加气业务,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把廉政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抓 紧抓好,要更加关爱员工。 (记者宁彬 白应珍)

页岩气中国开发存巨大“水危机”

[石化新闻网] 在页岩气革命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当中,水资源管理是最受关注的争议话题。

页岩气开采的核心技术主要是水平钻井法和水力压裂法,而在美国超过一半的天然气都是通过水力压裂法获得的。这种方法促进了页岩气的快速发展,但也引来了接连不断的争议。

水力压裂法,简单说即借助高压将大量水、沙子以及化学物质的混合物通过钻孔打入地下,压裂页岩层,使其出现更大更多裂缝,从而将其中的石油或天然气储备释放出来的开采方法。

这种方式引发争议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在美国,根据页岩构造的地质特性,一次水力压裂作业就需一千多万升的水耗,同时开采所产生的大量废水会威胁到地表及地下水体水质。

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2011年天然气报告,回顾了有关天然气井钻探事件公开报道的三项研究,发现在2000-2010年十年间,对有关 天然气井钻探进行“广泛报道”的水体污染事件有43起。在此期间,大约钻探了2万口页岩气井,几乎所有气井均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在所有地下水污染事件 中,48%与天然气或钻井液有关;33%涉及井场表面泄漏,10%涉及取水和空气质量以及井喷问题;剩下9%涉及井场外的处置不当问题。

因此,在中国复制美国页岩气的革命经验过程中,其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尤其值得注意和借鉴。

一口井耗水量约1000辆卡车运水量

淡水供应不足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严峻问题。

水力压裂需要大量的水,这成为页岩气生产中水资源管理的首要问题。

根据埃森哲最近出版的《水资源和页岩气开发》(以下简称《水资源》)报告显示,在页岩气生产过程中,各井的需水量迥异。

一般而言,一口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和压裂所需水量达到约500万加仑,相当于1000辆卡车的运水量。其中,用水量最大的是压裂过程,最大时用水量可达总用水量的90%;用水量较多的是钻井作业,淡水是钻井液的主要成分;在压裂后的设备冲洗和清洁环节,用水很少。

因此,淡水供应不足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严峻问题。《水资源》报告分析,在面临水资源日益枯竭的干旱地区,或是水流和供应受季节变化影响的地区,运营商的水资源获取可能受到更加严重的制约。

例如在宾夕法尼亚州,夏季需要保持最小水流量,因此获得许可可能是一个艰巨挑战。2012年7月,由于萨斯奎汉纳盆地的水流减少,萨斯奎汉 纳河流域委员会(SRBC)暂停了取水许可,这一政策涉及大多数页岩运营商,其中包括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和塔利斯曼能源公司。在德克萨斯州的干旱地区,页岩 气生产用水需求被认为与灌溉用水和家庭用水相竞争。

根据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杨葳介绍,在开发初级阶段,美国也在对无水压裂液(包括液态丙烷、液态二氧化碳、氮气泡沫和凝胶)进行研究。然而,目前这些液体也面临自身挑战。例如,在使用液态丙烷时,因涉及在地下使用爆炸性气体,因此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地表水体污染风险

单井的生产废水总量可达数百万升。

在水质之外,页岩气对水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水质方面,如果管理不当,水力压裂开采所产生的大量废水会威胁到地表及地下水水体水质。

根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完成的报告《借鉴国际经验:中国页岩气资源环境友好开发之路》(以下简称《友好之路》)介绍,在注入水力压裂液 体并且释放压力后,10%-70%的原注液体量,或大约1万-6万桶(160-960万升)液体会返回地表,俗称“返排废水”。有些气井也会产生“生产废 水”(指在地下地层自然存在,与油和天然气共同开采出来的水),从长期来看,每百万立方英尺的燃气产量通常会伴随200-1000加仑的生产废水(每百万 立方米的燃气产量会伴随3-13万升的生产废水)。因为每个页岩构造不同,一口页岩气气井的生命周期最长可以达到40年,这个单井的生产废水总量可以达到 数百万升。

这两种类型的废水包涵了用于减小摩擦的有毒化学剂,用于抗腐蚀和防细菌滋生的添加剂,以及自然生成的污染物,如碳氢化合物、重金属、盐分以及自然生成的放射性物质(NORM)。其中不少都是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如果废水排放前的处理工作不到位,地表与地下水就会受到污染;化学物质会渗透到浅层土壤,然后进入含水层;水力压裂液体和废水在储存和往返于钻井现场的运输过程中会出现意外的地表溢漏。

为了减少上述风险,美国在页岩气开发中已经积累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方法。根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报告《水力压裂开采来势汹汹:需要制定 新规定来保护我们的健康和环境免受废水污染的侵害》(以下简称《来势汹汹》)介绍,对于在页岩构造中开展天然气生产所产生的废水,通常有五种基本的管理方 法: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废水量;在天然气钻井作业中进行循环回收和再利用;储水池或储水罐以及生产场地内的处理;处置以及作业外的有益再利用。

其中,“反排废水”的处理通常采用前三种方法,而“生产废水”的处理往往采用后两种方法。

根据杨葳介绍,在“生产废水”的处置中,地下注入的方法是传统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普遍做法。运营商可以采用将废水注入到地下注水井或II类 井,或聘请第三方商业处理公司,将废水注入到处理井等方法进行处理。在美国,如采用这种方法,任何类型的井必须按照地下注入控制(UIC)计划由州级机构 或州环保署批准。根据要求,被注入的地下多孔岩层大多位于地下数千英尺。

然而,这种方法却存在导致地震的风险,因此监管机构增加了限制在注入井中进行废水处理的压力。2011年,自盖伊镇附近发生地震后,阿肯色 州石油和天然气委员会(AOGC)关闭了费耶特维尔页岩区块的四口处理井。在没有地下注入井的情况下,马塞勒斯的运营商纷纷不再采用地下注入的方法,而是 开始采用水资源再利用的方法。

在地下注入之外,另外一个常用的方法即水处理技术。根据《来势汹汹》介绍,水处理是最为复杂的废水管理方式。既可以在生产现场内或外处理, 也可以与循环回收/再利用、排放和处置等一起进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废水处理重点是去除造成井内污染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成分。

《来势汹汹》对此举例。某些地区的页岩气作业者,包括马塞勒斯区块作业者,会将废水运到公共污水处理厂(POTWs)进行处理,但是这种做 法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恶果。马塞勒斯页岩气废水中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是盐分,而公共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并未考虑去除可溶固体物,因此这些设施完全不会对盐 分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处理。

压裂液化学物质需对外披露

多数州曾允许给予被视为“贸易机密”的化学成分信息的披露豁免待遇。

由页岩气引发的水污染风险,不仅存在于地表水,也可能存在地下水。

《友好之路》介绍,来自气井的甲烷、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压裂液体和其他污染物可能会通过多种潜在途径流出,从而污染地下水资源。劣质套 管、水泥灌注和完井工作都可能成为污染物流出的通道。此外,液体通过自然断层、裂隙、透水岩层、附近不恰当的弃井和完成井向上迁移以及向地下蓄水层内或者 上方的直接灌注都可能对地下水造成威胁。

根据中国能源网的研究报告《中国页岩气开发与未来监管框架研究》,出现污染可能在三个环节:钻竖井阶段,会穿过地下水层,未将井和地下水层 很好地隔离,压裂液会泄漏到地下水层;压裂阶段,强力压裂可能破坏气盖岩层的压力平衡,增大裂缝或出现断层,使压裂液向上渗透到地下水层;废水排返阶段, 未经处理排到地表,也可能会渗透到地下水。

不过,一般来讲,由于页岩气(如-1000米以下)和地下水(如-300米)在不同的深度,页岩气开发不会污染地下水。关于污染事件,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关于2011年天然气报告指出:“过去十年已钻探2万多口页岩井,虽然大多数页岩气开发保持较好的环境记录,但重要的是应认识到,一次不当操 作就可能引发潜在的风险和损害……不过,在调查研究中,没有发现有关压裂液对浅层存水区造成污染的相关报告。”

《友好之路》介绍,在美国,很多州都没有要求公开水力压裂液体的化学成分,多数州条例都允许给予被视为“贸易机密”的化学成分信息的披露豁免待遇。这些豁免待遇的具体实施各不相同。这使得管理风险比较困难。

尽管目前,尚未发生环境污染事件,但考虑其环境风险很大,美国各方机构也在加强对压裂液的管制。目前已有一些州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例如,怀俄明州曾经是美国第一个要求披露所有水力压裂液体化学成分的州,无论是有害或无害成分。企业可对所用化学成分提出商业秘密保护,但前提是必须获得权威机构的核准。

再如,德克萨斯州要求企业向一家在线数据交换中心披露水力压裂液体的化学成分;宾夕法尼亚州最近修改了条例,要求企业将每口非常规气井所用的化学物质清单上传到网站上面。

此外,阿肯色、印第安纳、路易斯安那、密西根、蒙大拿、新墨西哥、北达科他、俄亥俄和西弗吉尼亚也出台了化学物质披露条例。

《友好之路》建议,应该要求全面披露水力压裂液体的化学成分,以便负责监管地下水和地表水源质量的政府机构,例如环保部、水资源部以及国土资源部,可以开展适当的监管工作。

中国页岩气开发中将临“缺水”难题

西南区域的页岩气开发可能会出现与工农业争水的问题。

目前,中国也正在大力开发页岩气,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风险控制,亟待引起决策层的关注。

2012年3月,中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页岩气开采计划,提出页岩气产量在2015年将达到65亿立方米,而到2020年的产量更高达600亿-1000亿立方米。这也意味着页岩气的开发,即将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监管问题。

首先的挑战来自水量。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并不均衡,根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的研究,辽河中下游和辽东半岛、黄淮海平原、山西能源基地、山东半岛、四川盆地、浙东与闽南、天山北麓和河西走廊为我国的重点缺水地区。

而四川盆地也是我国页岩气丰富的地区。它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面积为21.1万平方公里,拥有我国40%的页岩资源。因此,有专家预计,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或许该区域的页岩气开发会出现与工农业争水的问题。

第4篇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一方面重点高耗能行业总体规模面临转折点,能源需求侧面临结构性变化;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能结构优化与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效应叠加,将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清洁化,总体看来后期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将继续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这也同时意味着本次峰值实现后再次出现更高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一旦趋势确立,说明该峰值的实现较以前的普遍预期大幅提前。而与之相对应的各层级能源与气候政策目标、发展路线等一系列顶层设计也有待作一定程度的调整。

一.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放缓,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整体放缓,而结构持续优化。2016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公布数据预计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约43.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4%左右,预计能源生产36.5亿吨标煤,同比下降5.1%。《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能源消费总量在2015年增速已降至为0.9%,与之相对应的是煤炭消费自2014后再次出现负增长。而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总体保持高速增长。图1显示了自1990年到2014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组成以及各能源品种增速情况。从增速来看,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在2002年-2006年达到顶峰,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度降低至3%左右,2008年至2011年受大规模投资拉动,增速反弹至7.3%,2012年及以后则再次回落到4%以下,并且增速逐年降低。其中结构性差异显著,煤炭消费开始负增长,石油消费受低油价影响回升至5%左右,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增速尽管波动明显,但总体仍保持高速增长水平。根据各品种比重及含能系数推算,如未来几年煤炭消费持续回落,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停止增长甚至开始下降的可能性较大。

从能源消费总量的角度,即使增长停止不能简单理解为峰值到来,化石能源消费量及其对应的碳排放量则更有可能提前达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从图1看,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总量比重经历了多重变化。由九十年代初76%左右下降到2000年68.5%,而到2005年再次上升到72.5%,2014年则再次回落到65.6%。据《统计公报》数据,2015年煤炭消费量比重降至64%,2016年则可能降至62%。全国能源工作会议预计2016年非化石能源比达到13.3%,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由此估计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约为37.8亿吨标煤,与2015年基本持平。考虑各品种含碳系数的差异,推算由化石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已经开始下降。

能源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2017年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0%,非化石能源比重进一步提高到14.3%。这也意味着《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所制定的2020年我国能源发展目标部分将提前实现,尤其是煤炭消费总量不超过42亿吨、比重控制在62%以内的目标可以认为提前实现。其他目标包括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5%,天然气消费比重达10%也极有可能顺利实现。

二.重点高耗能产业规模面临转折点,而单位产品能耗持续降低

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根据能源统计年鉴数据,其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超过50%,占工业总能耗比重则接近75%,其煤炭消耗则占全国煤炭总消耗量的80%以上。电力热力行业是煤炭使用的最主要部门,占全国煤炭消耗总量比重超过40%。近年来我国发电结构持续向清洁化发展,火电比例由十年前超过80%下降至73%左右。

六大行业总体上均面临产能过剩问题,部分行业相当严重,也因此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除电力与热力生产外,其余五大行业属于制造业,不仅大量消耗初级能源,同时也具有大量电力、热力等次级能源需求。数据显示五大高能耗制造业总能耗占全国能耗约45%,电力消耗占全国比重约33%。这些行业的生产规模、技术结构等情况直接影响全国整体能源消费量,也同时影响电力行业等能源供应业发展。

自“十五”时期开始,在产能升级、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目前仍保持下降趋势。但由于前期这些行业生产规模扩张幅度远高于能效提升幅度,能耗仍快速增加。因此一旦生产规模增长势头得以遏制,或者生产规模增长幅度小于单位产品能耗下降幅度,则预示着这些行业能耗峰值的到来。事实上,从分行业能耗数据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已经于2011年率先达到峰值,电力行业能耗也于2013年达到峰值。图2显示了粗钢、水泥、电解铝、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之和)等代表性产品产量变化情况。由图可知,2015年粗钢、水泥产量已经开始下降,2016年则同比基本持平。而根据2016年初步数据,电解铝和成品油增速在2016年进一步放缓,其中成品油各品种差异较大,汽油煤油受民用交通影响而继续保持较高增速,而柴油需求则受工业整体影响已开始回落。总体看来,各代表性品种产量拐点正在陆续到来。根据节能潜力评估结果,上述重点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仍有较大下降空间。因此如后期生产规模拐点确立,则未来总体能耗必然持续下降。

三.供给侧改革加速低效产能退出,进一步遏制化石能源需求

上述重点行业均属基础原材料加工行业,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制造业本身等实体经济主要投资领域的影响。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行业划分来看,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分别占比为32%,24%,19%,三者之和达到75%,是投资中最主要的部分。

重点高耗能产业目前普遍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前期这部分过剩产能形成的过程本身就已“透支”了能源及重要资源型产品消费量增加。如果外部需求没有增加,一旦投资规模见顶,这些行业的能源及资源消耗将下降到某一程度并实现新的平衡,而不太可能继续维持在高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增速已由2010年25%下降到2016年3%左右,房地产投资增速由31%下降到5%,仅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在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仍保持20%左右增长。总体投资规模增速放缓已成事实。近年来包括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油化产品等多种能源与资源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反映出基本面严重的供需失衡。

第5篇

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flue gas drive oil is briefly discussed. From aspects such a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gas source condition and oil increasing potentia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spect of Shannbei light permeability oilfield's implementation of flue gas technology. At last, despite of the certain development of flue gas oil drive technology, there are still some constraints for its large scale application and the work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many areas.

关键词:烟道气;EOR;腐蚀;气窜;数值模拟

Key words: flue gas; EOR; corrosion; gas channe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318-02

0引言

面向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更加突出,同时,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如何高效、清洁、经济地开采油气资源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提高油层的最终采收率,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向油层注入CO2、N2和烟道气开采原油国内外有了较大发展。据报道,美国、加拿大已有33个油田注CO2气开发,有5个油田注烟道气二次采油,预计采收率可提高到65%以上。在所有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中,注CO2气强化采油应用最广泛,效果较好。但气源有局限性。烟道气的注入效果介于注CO2气和N2气之间。特别是注烟道气适用于浅层稠油开采,在气源保证的条件下成本低,切实可行。

1烟道气驱油基本原理[1-5]

烟道气驱油是将高压蒸汽锅炉烟道气经过处理、增压后,作为溶剂注入油层,与油层中的残留原油混溶成一种流体而驱替产出的三次采油方法。类似于生活中用汽油清洗油污,使原油从油层孔隙中洗出。国外油田注入烟道气,大多用于提高油藏采收率。烟道气通常含有80% ~85%的氮气和15% ~20%的二氧化碳以及少量杂质,也称排出气体,处理过的烟道气,可用作驱油剂。烟道气的化学成分不固定,其性质主要取决于氮气和二氧化碳在烟道气中所占的比例。烟道气具有可压缩性、溶解性、可相性及腐蚀性。根据烟道气中所含气体的组成,提高采收率机理主要是二氧化碳产生的溶解气机理和氮气产生游离气机理。

1.1 增溶作用烟道气溶于原油之后,会使原油体积膨胀。从而增加了弹性能量。气体使原油体积膨胀的效果与气体在原油中的溶解度有关,溶解度越高,原油体积膨胀效果越好,获得的弹性能量就越高。

1.2 降粘作用烟道气中的CO2将使原油和水碳酸化。原油碳酸化后,其粘度随之降低,增加了原油的流度。而CO2溶于水中,水碳酸化后,水的粘度也要增加,从而降低水的流度。这样油和水的流度趋向靠近,所以它能够改善油与水的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面积。

1.3 混相效应气体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当前缘气体G1被富化到一定程度时,会与地层油之间形成溶解一抽提过程的动态平衡,即达到混相状态。达到混相的两种流体能以任何比例构成混合物,并呈单相存在。驱替相和被驱替相间不存在界面(界面张力趋于零),若原油与烟道气达成混相消除界面张力后,残余油饱和度将降到最低值,可动油比例增大,提高原油采收率。

1.4 增强岩石的渗流能力烟道气中的CO2溶于地层水中可形成弱酸――碳酸。CO2的酸化作用会使岩石中一些矿物成分(如方解石、白云石等)被溶蚀,使得矿物颗粒间隙变大,增强了岩石的渗流能力,使注入井周围的油层渗透率提高。

1.5 重力分异作用若油层垂向上的连续渗透率较高,向油藏顶部或已存在的气顶或者气顶下的油柱注烟道气时,气体与原油间存在密度差而产生油气对流作用(重力分异作用),从而保持油藏压力。

2陕北油田注工业烟道气提高采收率前景分析

2.1 从延长油田的油藏特点看,开展注烟道气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巨大首先,陕北属于典型的低饱和、低渗透、低产量的浅油层油田,以背斜圈闭为主。烟道气混相驱替要求的压力和温度介于N2和CO2之间,因此较浅层适于注烟道气。背斜圈闭利用重力分异作用在油藏顶部注烟道气,以利于油气分异。低渗透油藏可提供更充分的混相条件,不易导致早期气窜,而且陕北油田油层非均质性和裂缝非均质性程度较低,注烟道气较为适宜。其次,陕北油田中70%的原油藏在有“磨刀石”之称的岩石中,而且在已探明的储量低渗透储量占80%。在已开发的油田中都已经进入二次采油的后期,大多数油田进入了高含水、高压力、高采出程度的临界开发阶段,但是有85%未能开采出来。如果不采用新的技术,单单依靠开发新的油田已经不可能满足提高原油产量的目标。低渗透砂岩油藏在形成条件、孔喉特征、渗流机理等方面与中高渗透油藏有显著的区别,使油藏在开采方式、油井生产动态等方面也表现出某些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单井产量低,甚至不压裂就没有自然生产能力;产量下降快,稳产状况差;注水压力高,而采油井难以见到注水效果;开采速度和采收率都比较低。另一方面,延长油田一些开发较好的老区块(指中高渗透油藏),其综合含水接近90%,个别单元综合含水已达97.9%,已达到或接近注水开发极限。这些老油区也急需开展三次采油工作,以寻找继注水开发后的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技术。因此,从延长油田的油藏特点和开发现状来看,开展注烟道气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巨大。

2.2 从延长油田气源和经济条件看,开展注烟道气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巨大陕北是国家计委于1998年批准的我国唯一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包括陕西省榆林、延安两市。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由府谷火电区、榆神煤化学工业区、榆横煤化学工业区、鱼米绥盐化工区、延安石油化工区和靖定天然气化工区等工业区组成,这些工业园区内主要以火电石化企业为主,2007年不完全统计全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约927.36亿标立方米,工业SO2排放量约11万吨。因此油田矿区及其周围城市烟气资源十分丰富,延长油田烟道气回收不仅改善了对当地环境污染造成的压力,还能为油田带来创收,开展烟道气在油田应用意义重大。

2.3 宏观计算注烟道气提高产油量前景巨大目前,延长油田各主要油区一次衰竭式采油和二次注水采油的采收率平均为10%-15%左右,而临近的同一整体区域构造上的长庆油田通过区块综合治理开发,总体采收率一般为15%-25%左右,按照国外目前油田的开发技术水平,低渗油田的一次、二次和三次采收率累计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30%~40%左右,延长油田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还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截止2007年底,延长油田的采收率按11.24%计算,可采储量为1.56×108吨。如果能将现有采收率高5%,将新增可采储量0.6945×108吨;如果将现有采收率高10%,将新增可采储量1.389×108吨,相当于几乎将延长油田现有可采储量翻一翻,新建成一个延长油田。若按照12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计算,相当于可将延长油田的稳产开采年限再延长10年以上。

3结论与建议

开展烟道气驱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污染,又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无论是从环境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考虑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烟道气驱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因素,还需在多方面加强工作。

①防止溶解气腐蚀。烟道气与原油混相压力比CO2高,杂质中含O2、NO、CO、SO2等, 当含有水分时易造成设备腐蚀,而不含水烟道气基本不具备腐蚀性,所以应进一步研究在不同烟道气组分情况下,含水量对管道设备腐蚀速度以及腐蚀机理。

②加强烟道气对低渗透轻质油藏(如陕北油田)在注水开发后期三次开发经济适应性进行评价研究,如进行室内岩心驱替试验,研究达到混相驱替条件以及机理,国内目前为止只对蒸汽吞吐或蒸汽驱后稠油油藏就行烟道气驱研究,对低渗透轻质浅层油藏研究较少。

③应分析烟道气对地层原油组分岩心驱替效率的贡献率,研究原油组分对采收率影响,可以揭示地层原油各组分在驱替过程中相态变化,从而在微观上了解N2和CO2驱替机理和区别。

④对于渗透率较高的油藏,容易产生气窜,不易见效;在应用前,应对油藏进行详细描述,充分了解油藏状况,选择合适油藏开展工作

⑤烟气的关键在于烟气的净化处理工艺,应包括脱硫、脱硝除氧、除尘、干燥以及输送等环节,针对本地区烟道气和油藏特点,对流程和关键设备进行筛选研究,对含氧量、水量以及泄露报警进行不间断PLC自动控制监管。

⑥对输气管网进行优化,在油田引进并建造1座专业富集烟道气注入站,提高系统注入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Robert M.Tittle .Success of Flue Gas Program At Neale Field [J].SPE1907.1967,1-4.

[2]Harish R.Anada.State-of-the-art-review ofNitrogen and flue gas flooding in enhanced oil recovery[J].U.S.department of energy DOE/MC/08333-2,december,1980.

[3]Bjorn Fossum.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ot-Water and Flue-Gas Injection UnderTypical North Sea Reservoir Conditions[J].SPE24168,1992.

第6篇

关键词:竞争;石油行业;改革;能源安全;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TE-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一、引言

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之一,在我们的能源消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2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27103万吨,原油生产量为20700万吨,对外依赖度达56.7%,超过了50%的国际警戒线,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仅仅依靠现有的三家国有石油企业,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2014年5月,中俄签署了一份4千亿美元的天然气合同,加之年初与其他国家签署的能源合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的能源供需矛盾,保证了我国未来几年的能源供给,却使我国能源的对外依赖程度增加,能源安全形势变得更复杂。为适应新的国际环境,深化石油行业改革已刻不容缓。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出现了许多大型的跨国石油集团,如荷兰的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英国的阿莫科公司等,他们以高效率和低成本,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各国石油企业间的不断竞争,促进了世界石油行业的发展以及石油技术的不断进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作为我国石油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与同级别的他国国有石油公司相比,在制度、技术、管理、生产等方面较落后。如何建立健全我国的石油行业,已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我国石油行业的局限性分析

(一)技术的开发和管理水平落后。技术作为企业基本生产要素之一,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石油行业的技术服务水平与国际同行业大公司间的差距比较大,国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大多由市场提供,与原油的开发相独立,受到市场的调配。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隶属于油田,只能在油田范围内实现技术共享,减小了技术知识的传播,导致技术的重复开发和科研资源的浪费。低共享的技术管理体制,阻碍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双重管理体制,导致规模不经济。1998年对石油行业的重组,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现有的经济体制,形成以国有石油企业为主体,其他石油企业为补充的基本格局,国有石油企业对我国的油气开采有绝对的垄断权,形成规模庞大的三家国有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的选择和制约,石油企业的管理既具有市场性,又具有行政性,管理体制混乱。三家石油企业是通过行政的方式划定,完全没有考虑规模经济的市场条件,在行政力量的制约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总成本和短期的平均总成本不协调,企业失去自我调整能力,石油企业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

(三)人力成本过高。表1是2013年的全球500强企业中的著名石油公司,其中包含了各企业的员工数量、利润和人均利润。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员工数量是其他国际著名石油公司的数倍,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人均利润是其他著名石油公司几十分之一,如此多的企业员工,使企业创造的价值过多的用于人力成本的支付,过多的企业雇员间接导致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混乱,生产收益减少,人力资源大量的浪费。

(四)石油企业间的竞争性不强。自1998年通过行政的方式重组后,成立的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家公司,继承了以前计划经济体制所赋予的市场势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两家石油公司的主要业务都在自己的势力区域内进行,之后成立的中海油,定位于海洋和海外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三家石油公司虽发生过小规模的竞争,但从未进行过激烈的竞争,也就缺少了提高技术水平、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力。

(五)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技术层面来看,由于未能形成有效的技术共享平台,部分油田的生产技术依然落后,不能高效的利用石油资源,致使资源浪费严重,并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环境污染。管理层面来看,管理职能叠加、职责不明确、人员浮肿、问责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企业的效率低下。环境保护层面来看,在进行原油开采、运输、炼化等规划设计时,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保方面的投资不足,投入生产时的环境污染不可避免。

我国国有企业还有很多突出的问题,如腐败、国有资产的流失等。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石油行业的天然垄断。石油企业在享受政府赋予的优惠政策下,逐渐失去了创造价值的动力,所肩负的社会职能也在不断的退化。近些年来,石油行业也在缓慢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下,这种缓慢的变革,已很难适应国际化的竞争,也就无从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石油行业需要市场的力量来引导其健康的发展,需要竞争的环境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三、竞争型石油行业分析

大部分国际著名石油公司是经历市场重重竞争后成长起来的,而我国的石油企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重组而来,具有极强的垄断性,不可否认国有石油公司在重组后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国际贸易来弥补自身能源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国际化的石油大公司来保障我们的能源供给。现有的国有石油公司,在技术、管理、生产等方面虽在缓慢的进步,但无数案例告诉我们,缓慢的发展经过时间的放大就会变成落后。因此,我们需要深化石油行业的改革,增加石油行业的竞争性,通过市场力量的引导和选择,塑造出适应国际竞争的大企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 ASA)成立于1972年,由挪威政府出资设立。作为国有控股公司,起初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享有很多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直到在20世纪80年代,政府停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开展国际石油业务。2001年挪威政府开始对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实行部分私有化,不断减少其在国有石油企业的持股比例,逐步实现了去行政化,使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市场的引导下,参与国际石油竞争,并不断的变强,成为世界公认的优秀企业。

挪威政府根据本国资源储量不多的国情,及时对国有控股石油公司改革,引进非国有资本,减少政府对公司的直接干预,将其推向国际市场,使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成为世界级的石油公司。其一流的技术、高超的管理水平、高的资源利用率,尤其在环境保护方面,得到世界广泛的赞誉。我国的石油资源储量丰富,石油行业有自己独特的情况,不能单纯的照搬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改革,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失时机的深化改革。但有两点是明确的:一、为满足我国的能源需求,石油行业必须进行改革;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深化改革的最佳方式。

同为国有石油公司,很多国有石油公司赢得了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尊重,有的石油公司却被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所诟病。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有石油企业是一个国家能源安全不可缺少的,问题的核心在于政府应该如何管理国有石油企业。回顾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石油行业从零星分布到成体系的行业,基础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98年石油行业的重组,石油行业部分市场化,增强了国有石油企业的活力,石油行业得以再次发展,强力的助推了我国的经济。时至今日,国有石油企业出现了很多问题,石油行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开放石油行业,引入非国有资本,增强行业内的竞争,通过市场的力量选出最优秀的企业和管理制度,保证石油行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深化改革精神,进一步规范国有石油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确立企业在市场的主体地位,确保企业决策和经营自,构造竞争型石油行业,是深化改革的方向。为达成该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一)逐步减持国有石油公司的股份,容许非国有资本的进入;(二)推进国有石油公司的人事制度改革,确保企业的人事任免权和经营自;(三)对非国有个体发放行业准入许可证,打破现有国有企业绝对垄断地位;(四)容许石油企业间的正常兼并重组;(五)重新组合行业的科研力量,成立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石油行业的监管;(七)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石油企业;(八)增加石油储备,设立石油基金,保障石油安全。

四、竞争型石油行业下的能源安全

能源问题是全世界关注的五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对外的依赖度在不断的增加,每天都有大量的原油从世界各地运到中国。世界原油市场的微小变化,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国通过三家国有石油公司实现对石油行业的控制,政府主导石油企业的发展,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企业担负了很多社会职能,失去了市场主体的地位。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已经不能很好的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在全球化的当下,保障本国能源安全已不是国有控制所能完成的,需要转变过去的理念,运用经济学的理念来发展。从长远来看,石油资源是有限的,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价格的上涨,石油终将被其他能源代替,唯一不变的是能源企业所具备的技术储备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我们需要竞争型的石油行业,通过石油行业的高收益和市场竞争,不断的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国家未来的能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短期来看,开放石油行业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但也是解决国有石油企业问题的有效方式,也是石油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保障当下国家能源安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不在于储备能源的多少,而在于能源自给和通过外贸所能得到能源的能力。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储量大国,增强本国能源企业的活力,就是在提升本国能源自给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从他国源源不断的得到资源。我们需要石油企业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增强石油行业的活力。深化石油行业的改革,构建竞争型石油行业,将石油企业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的力量选出优秀的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贸易,参与国内的石油生产,能更好的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近期,我国与多国签订能源合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能源供给。能源供给的多元化,给我们提供了最佳的改革机遇,深化石油行业的改革,构建竞争型石油行业,已是历史之必然。

参考文献:

[1]余箐,王欣,渠慎宁,常蕊.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与“竞争中立”原则――兼论中国国有企业如何适应国际社会的制度规范[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14(3).

[2]杨庆昌.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竞争与合作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2(14).

第7篇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形式,尽可能地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以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将环境与经济放在同等位置上的经济模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一)化石能源紧缩

就全球趋势来看,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在逐年看涨。从世界能源结构上来看,化石能源的使用成为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但是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已经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因此,就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的有限能源,并加速开发新能这一方面,人类已经达成共识。

(二)发达国家的经济过渡与发展我国家的经济转型

“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众多发达国家一跃成为国际经济水平层面的佼佼者。然而享尽自然给予的各种“恩宠”后,这些“先进者”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从工业发展历史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转型,即发达国家已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高碳经济阶段,在转型结束后开始降低能源消耗量,并在全世界都提倡低碳经济的时代,成功完成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过渡。而发展我国家高碳经济阶段的起步就比发达国家晚,此时的发展我国家的经济正处于高碳经济的高潮阶段。也正是此时我国的能源储量和环境状况也亮起了警示灯,因此,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向低碳经济转型。

(三)温室效应向人类提出的挑战

全球变暖使得气候异常,暖冬、酷暑等极端的恶劣天气频繁出现。冰川融化使得大量北极熊失去栖身之地,甚至会因为捕不到食物而溺死海中。水平面上升,大陆板块随时都可能被大海吞噬。由于气候异常,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影响了生态平衡。如果这种气候持续下去,食物链断裂,灭绝的厄运迟早会降临到人类的头上。这是自然对人类的“回礼”,面对自然的愤怒,人类不得不为自己所做过的一切付出代价,所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也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

作为发展总国家,面对低碳经济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发展?作为我国能源支柱的石油企业又该如何发展,下文将分析低碳经济给我国石油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石油企业是我国化石能源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石油企业应为先驱。

(一)优势

就我国现在的经济形势而言,石油企业要发展低碳能源,仍应将重点放在石油和天然气上。而发展这两种资源,石油企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源于能源开采、运输方面经验的积累;其次,在能源技术方面我国大多数的石油企业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再次,为了鼓励石油企业大力发展海内外的资源开发,国家在财税政策上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最后,天然气已经成为我国石油企业能源发展的亮点,近几年来在天然气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同时,国内的大型石油企业已筹备着向煤层气和海上天然气进军。

(二)劣势

石油、天然气虽然相对比较环保,但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维持现状,未来的能源结构还是要以可再生的新能源为主。但是石油企业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基本集中于常规能源的产业链上,对于可再生新能源的研发,技术层面上还是稍显落后。我们的节能减排只能通过节水、节地以及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装置等技术性较低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发展绿色经济的渠道去谋求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所以在新能源的竞争中,不具备竞争优势。

(三)机遇

从长远利益来看,低碳经济有利于推动石油企业的发展。首先从我国化石能源的特点分析,煤多、油气少一直都是我国化石能源的特点。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石油产量远远无法与消耗量持平,这使得我国对石油进口产生了过分的依赖。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还是无动于衷,石油公司的保供压力会持续增加。但是在低碳经济模下,原来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就会转向排放量较小的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有了新的消费增长点,石油企业就可以转变生产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均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其共同点就是实现油气企业向能源企业的转型,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加速新能源的开发。在产业和业务结构上进行调整,根据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企业的转型将带动起经济增长新高潮。

(四)威胁

石化能源总量在持续减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日后必然会主宰我国能源市场,新能源种类繁多,所以我国能源市场在未来将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即石油企业由传统化石能源创造出来的市场份额必然会被瓜分,很难重复往日的市场主体地位。此外,国家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发展,必然会以税收等政策形式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加以限制,总体看来经营前景不是很乐观。此外,由于石油产量低,为了满足社会生产需要我们仍需依赖石油进口。但是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会以低碳为借口加大贸易壁垒,加大了资源进口的成本就意味着加大了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缺少了成本优势,国际竞争力会明显下降。

三、我国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石油企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因此,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石油企业应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发展低碳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意义非凡。

(一)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

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而短时期内,新能源还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我国石油能源储备量虽然不大,但是天然气能源的储备量却是相当的丰富。这种形势下石油企业应立足于自身实际,在保持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天然气业务的开发,作为清洁型能源,天然气可以充当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过渡能源。所以走绿色发展之路,石油企业首先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

(二)有序发展新能源业务

化石能源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新能源的开发将成为石油企业未来经营战略的重点。目前国际上很多大型石油企业都将战略主场转向了生物资源的开发,如道达尔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开创了生物燃料开发的先河。又如壳牌石油,早在1997年就建立了独立的生物能源部,其生物能源业务在世界石油行业范围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2000年以后,该企业又加大了对生物能源方面的投资。再如巴西石油,企业预计2007-2011年在开发生物能源领域投资3亿美元。我国石油企业要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实践中起到先锋作用。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在开发非常规油气能源领域表现突出,加大了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气的开发力度,同时加大可燃冰开发技术的研发,在生物资源领域重点加强非粮乙醇和生物质柴油的开发与生产,不断提我国清洁型油气资源的保有量。

(三)牢固树立节能减排主体意识

石油企业虽然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但是就生产而言,它也是我国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企业。所以,积极探索低碳能源开发,保质保量地为社会提供清洁型能源是低碳经济下石油经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树立节能减排的主体意识,大力推广余热回收等资源再利用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

(四)发展二氧化碳处理技术

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低碳不等于二氧化碳的排放为零,因此,推行低碳能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的二氧化碳处理技术有回收在利用和永久封存两种,已经投入到广泛的应用之中。现在很多石油企业都在石油开采领域加入了二氧化碳强化技术,这种技术对于挤压地下油气资源十分有效。此外在化工领域,将二氧化碳回收并加工成可降解的环保塑料或是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甲醇、碳纤维、沥青、建筑材料等等。可以将回收来的二氧化碳充分再利用,在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同时,也提供了新型的物资原料。此外,石油企业还可以凭借现有的地质技术,在已经枯竭的油田寻求有利于永久封存二氧化碳的地质构造。无论是回收还是封存,都可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但是这一切都依赖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各石油企业要积极合作,从源头上实现低碳减排。

第8篇

【关键词】石油产业 安全战略 问题 对策研究

一、当前制约石油产业安全的问题研究

从当前我国石油资源的开采及应用来看,其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油气资源衔接矛盾较为突出,在供需上难以维持有效平衡。从人均上来看,我国石油资源人均量仅有1.58吨,人均天然气为1852m3,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从资源赋存来看,油气藏类型相对复杂,过半石油资源埋藏在2000-3500米之间,还有三分之一的石油资源分布在沙漠、高原、滩海等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由此带来的开采难度加剧了供需失衡。据BP预测,未来中国作为石油需求量最快的国家,将面临更大的石油资源供需矛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二是石油进口率所占比重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近些年来,我国作为原油净进口果,每年以6%逐年升高。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原油产量2.03亿吨,净进口量为2.36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3.7%。三是以管道和海上运输为主的石油运输风险更大。从当前石油运输通道建设来看,单一的通道方式,有限的运力,加之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于运输风险来说严重制约着石油的安全供应。四是当前石油储备相对不足,抗风险能力有限。作为稳定石油供需平衡的重要战略,石油储备管理体系相对落后,截止2008年首期建成的四个石油储备基地,仅能完成30天的原油进口量,与国际战略储备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五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引进,对于高层次核心人才的流失问题等,往往制约着石油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难题。再加上当前石油企业在管理体制上的不协调,对于人力资本的发挥及充分利用仍是较大难题。

二、对当前石油产业安全战略的研究

纵观我国石油产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从资源赋存、内外环境、市场结构、技术实力等方面来看仍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国家竞争下的石油市场变化频繁,对于油气资源衔接上的矛盾加剧了供需失衡,还有石油开采效率及可替代资源开发较少等问题,也对国内石油资源带来更大的冲击。总的来看,优劣势分析结果表现在:一是在优势区域表现出较大的市场需求和众多的外部机会,特别是石油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劳动成本也呈现降低趋势,石油资源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对于石油勘探、石油产业技术领域的创新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也给我国石油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在不利环境上,国际竞争加剧带来的对石油依存度的逐年升高,给我国石油供应带来更多不安全因素,特别是石油输送环节上面临的风险,石油产业人才资源的匮乏,使得石油企业在技术上、管理上受到威胁。三是在劣势表现上,良好的发展机会下却因内部条件的阻碍而影响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国际化战略合作中仍显不足,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较大,迫切需要从人才战略、技术战略上降低安全风险,提升竞争力。

三、构建石油产业安全战略的对策研究

(1)加大石油资源勘探,优化资源衔接战略。从石油资源勘探技术及开发上,要注重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及应用,特别是对页岩油气的开发,要从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中优化资源接替战略,提升产业安全度。如加大对东部老区的勘探,提升采收率;加大对西部油气资源的勘探,做好西气东输工程;加大对勘探项目的资本优化,引入风险管理,促进石油产业稳步推进。

(2)注重对外合作,提升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在石油企业国际化油气项目实施中,尽管海外份额有所增加,但对于全球范围来看占有率还较低。因此,需要从战略上积极开展对外协作,强化中国油企的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中国油企走出去,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以降低国内石油生产压力,提升应对危机能力。

(3)注重可持续发展,协同好新能源与可替代能源的衔接问题。对于石油资源的短缺问题,不仅要节流,更要开源。围绕油气勘探实际,从节能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油气资源价值。再者,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入和研究,推广节能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性。另外,加大对能源结构的调整,积极寻找可替代能源,从整个能源战略上大力发展天然气和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型能源,以缓解石油供给压力,促进生态经济的有序发展。

(4)注重产业多元化战略,完善石油战略储备模式。石油战略储备是提高产业安全度的关键,为此,通过对石油生产及供给模式的研究,不断拓宽石油资源渠道,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增强自身的供给能力。如加大勘探,对国内石油资源进行整合,特别是在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上,不断构建油气商业储备战略体系,增强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应对。针对海外石油市场资源,通过参股、并购、投资等方式参与国际石油的开发与合作。如与中亚国家展开战略合作,实现石油资源进口多元化、积极开辟新的输送渠道,促进通道多元化,降低输送风险。

(5)注重人才战略培养,激活人才活力。人才是构建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要从石油产业核心人才的引进及管理上,强化对人才风险的防范,特别是对于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特殊人才的保护,要从契约上加以约束,维护油企权益。如建立核心人才库,对关键岗位及人员进行多人化设置,降低对关键人才的过分依赖,保障企业人才流失后及时填补到位;构建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薪酬管理及改革,从人才价值、劳动贡献上进行优化薪酬。如加大对核心人才的薪酬投入,对于引进的优秀人才要进行必要的投入,增强企业的吸引力。

(6)注重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创新战略。石油企业竞争离不开技术上的创新,要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安全系数。如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一方面做好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加大对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从石油产业科技上提升企业竞争力。如加大对油砂、页岩气、油页岩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加大管理体制创新,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增强市场化管理,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企业资本的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尔博王,杨希峰.国际战略石油储备的层次分析[J].中国能源,2011,(05).

第9篇

现在虽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石油石化行业呈现需求增长、供应紧张、政策影响加大、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企业在发展中需要把握好“生产经营国际化、产业链条一体化、业务结构多元化、发展方向低碳化”的战略方向。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挑战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石油需求将迅速增长,供应趋于紧张,国内外政策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加大,市场竞争越发激烈。

当前,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已出现企稳和复苏态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市场信心开始增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逐渐活跃,石油石化市场逐步回暖,国际金融危机基本见底,以经济周期性复苏为标志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已经到来。中国石油企业如何把握大势,发挥优势,顺势而为,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是后危机时代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石油需求增长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石油需求将持续增长,国内石油需求快速增长。

20__年和20__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石油需求分别下降0.6%和1.6%。但从20__年三季度开始,出现了环比回升走势。预计20__年全球经济增速由20__年的-1%增至3%左右,2020年前保持年均3%以上的增速。由于全球经济发展拉动石油需求刚性增长,20__年开始世界石油需求将由负转正。2020年前,世界石油需求年均增长将维持在1.2%以上。

我国国内石油需求也会保持较快增长。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持续较快发展,1978-20__年年均增速为9.9%,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__年和20__年还分别增长9%和8.7%,预计20__年将超过9%,2020年前年均增长为8%。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由20__年的7619万辆增加到2020年的1.5亿辆以上,城市化率将由20__年的46.6%增加至2020年的60%左右。20__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超过了4亿吨,按照石油消费强度系数为0.5计算,我国石油需求将以每年4%以上的速度增长,年增量在1600万吨以上,预计20__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4.3亿吨和6.5亿吨左右。

国际石油组织欧佩克在20__年3月的报告中说,预计今年全世界的石油日需求量为8524万桶,比上一年增长90万桶。报告说,对石油行业来说,20__年的石油需求情况是上世纪8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最糟糕的。全球石油需求一直高度依赖靠各种政府刺激计划支撑起来的世界经济。这些刺激计划对于启动能源等诸多经济领域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各国政府还能够支撑其经济多久,这依然是个问题。该组织说,如果这种支持减弱,世界石油需求当然会受到影响。它特别指出,如果美国在其经济全面复苏之前减弱刺激经济的力度,有可能在世界其他地区产生打击需求增长的多米诺效应。欧佩克对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情况的预测比美国能源部要保守。该部下属机构能源情报署3月预测说,20__年的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将增长150万桶,这比它2月份的预期高出30万桶。它认为,世界石油需求的上升主要是靠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拉动,欧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20__年的石油需求不会出现明显增长。

三、石油供应趋紧

美国《油气杂志》20__年底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球石油估算探明储量1855.23亿吨。《bp世界能源统计20__》数据显示,全球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716/,!/.2亿吨,可供开采42年。由于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石油供给的客观规律是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步递减,并最终走向枯竭。从实际情况分析,全球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在多年增长后最近五年已连续处于基本稳定和负增长态势,储采比在1左右运行,资源接替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近一年多时间国际油价的低位运行,主要资源国和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投资减少了19%,产能建设速度明显放缓,石油供给能力进一步弱化。20__年全球石油产量下降3.2%,欧佩克下降8.4%,预计20__年欧佩克石油产量与20__年大体持平或略有减少,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小幅增长。预计20__年后全球石油产量进入高峰平台,2020年后开始出现产量下降走势。

再看我国情况,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地质资源量765亿吨、可采资源量212亿吨。20__年,我国生产原油1.89亿吨,同比下降0.4%;预计20__年和2020年分别为1.93亿吨和2亿吨,远低于国内石油消费量,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由20__年的52.6%上升到20__年的55%和2020年的65%,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四、长期油价预测

在今后一段时间,国际原油价格将震荡攀升,国内油气价格逐步理顺。20__年至20__年7月,国际油价逐年攀升,由23美元/桶升至147美元/桶。20__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全球经济急剧下滑,石油需求严重缩水,国际油价快速回落,最低时降至32美元/桶,触底后震荡上升,20__年均价62美元/桶,目前大体在80美元/桶左右震荡。后危机时代,伴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和持续增长,受石油供需、美元汇率、投机炒作、地缘政治、欧佩克政策、环境保护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国际油价将呈现短期低位震荡、中期再次

走高、长期高位波动的特征,预计20__年均价在70~80美元/桶之间,“十二五”期间为80~100美元/桶,“十三五”期间在100美元/桶以上运行。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在原油价格已与国际接轨和20__年开始实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基础上,我国将继续加大政策调整力度,进一步理顺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使油气价格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生态环境成本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五、政策影响加大

后金融危机时代,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有关油气的财税政策、合作条款都会有较大变化。随着全球范围油气供需的逐步趋紧和石油价格的逐步攀升,国际油气合作将进一步由资本主导向资源主导转变,一些资源国可能会在前几年国有化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对外油气合作战略与政策,通过修改和颁布法律、调整对外合作合同条款、改变合作模式、提高资源国股权和收益比例、增加税种税率和税额、要求投资方加大对资源国公共事业投资等办法,挤压外国石油公司的利润空间,维护本国国家石油公司利益和主导权,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油气资源的控制,实现国家利益和资源收益的最大化。比如,20__年,伊拉克两轮对外招标均采用服务合同模式,这种方式既利于资源国利用外资尽快有效地开发利用本国资源,又使国际投资者不能掌控资源,不能获得油价上扬带来的溢价收益,很可能成为今后资源富集国对外合作中采取的主要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国家油气政策调整的力度会更大,节奏会更快,包括调节绝对地租的资源税、调节级差地租的石油特别收益金和所得税、引入约束性指标的环境税、适应低碳绿色发展的碳税和鼓励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配套政策等,对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资源税的调整、碳税的征收等话题已经成为行业热点问题。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征收对象为在生产、经营等活动过程中因消耗化石燃料直接向自然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是因消耗化石燃料所产生的,因此碳税的征收对象实际上最终将落到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化石燃料上,对石油石化企业将带来巨大影响。

六、低碳发展趋势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低碳发展成为国际化大趋势,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热门话题,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的基本共识,特别是20__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19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标志着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和欢迎低碳时代的到来。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世界主要国家将逐步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大力推广低碳发展技术,综合配套低碳发展政策,将新能源、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其中也不容忽视一些发达国家以低碳发展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壁垒问题。

我国也将从法律、标准和政策上积极推进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尤其是鼓励发展天然气、非常规油气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产业,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逐步形成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和一次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对石油企业而言是把双刃剑,有利于加快发展天然气和新能源业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也面临着低碳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市场冲击、高碳能源逐步趋紧的财税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和技术挑战等问题。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虽然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却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共识。为此,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__年下降40%~45%的目标。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启动石化行业低碳技术示范工程建设。专家表示,低碳经济的来临对石化产业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280亿吨/年,各种二氧化碳的资源化途径回收大约为2.5亿吨,不足排放量的1%,因此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二氧化碳的回收无论物理法和化学法都离不开石化产业的技术支撑,石油和化工领域在低碳经济方面一定大有可为。

七、市场竞争激烈

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国内石油市场呈多元化走势。

后危机时代,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和石油资源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国际石油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石油产品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特征更为明显,国家之间、国际石油公司之间、国际石油公司与国家石油公司之间围绕石油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资源国与消费国国家石油公司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竞合手段会更加灵活多样,非经济、非传统因素的影响会越来越多,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会进一步增多,竞争领域不断扩大,竞争环节从终端销售逐步向中上游延伸,形成国有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民营石油企业和其他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上游竞争地域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炼化主要集中在环渤海、东南沿海、华南和西南地区,储运销售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东南沿海高效市场。

20__年,随着中海油惠州大炼厂的投产,中海油大举进入国内成品油市场。同时,中航油正谋划内陆油品销售;中信、北方工业公司在成品油仓储方面已有突破,下一步计划开展成品油零售业务;陕西延长石油打入陕西高速公路加油系统,并与壳牌联合拓展在陕西和四川的油品销售终端业务等。今后,随着内资外资、国有民营,特别是一些国外石油巨头和大型国有企业加快进入国内石油终端市场,市场竞争形势将会越来越激烈。

八、石油企发展新“四化”

在后危机时代,企业应该把握好“生产经营国际化、产业链条一体化、业务结构多元化、发展方向低碳化”的战略方向。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近几年来,我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的变化,制定了各自的战略目标。中国石油的战略目标是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确定了重点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中国石化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企业集团,确定了重点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一体化“四大战略”;中国海油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确定了协调发展、人才兴企、低成本、科技领先“四

大战略”。对比分析三大公司战略目标,其共同点主要体现在“国际化”和“能源公司”两个方面,立足于我国油气资源和市场需求实际,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掌控资源的能力,逐渐完成由国内大企业向国际大公司的转变;立足于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加强煤层气、油砂、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和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完成由油气公司向能源公司的转变。通过“两个转变”,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更高的发展质量和更宽的发展道路。

结合后危机时代国内外石油市场发展趋势,立足于我国国有石油公司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还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发展战略问题。

九、生产经营国际化

石油石化企业应该按照战略布局、油气并举、规避风险、互利共赢的总体思路,抓住国家大力支持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机遇,从国际化发展和全球化运作的战略高度,在现有海外五大合作区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科学布局,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全面提升规模实力、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此过程中,应始终把石油和天然气业务作为核心业务,立足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资源实际,坚持油气并举,生产与贸易并重,规模有效快速提高海外油气当量产量和供应量,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和保障能力;针对海外生产经营风险的范围越来越大、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影响程度越来越深的复杂情况,强化对资源国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的综合评估,完善合同条款,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尽可能寻求与国际石油公司、国际金融公司、资源国商业银行和东道国国家石油公司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规避各种风险;在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要坚持互利多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既要加强与资源国合作,注重实现资源国的经济利益,又要开展与石油公司合作,重视合作伙伴的利益,也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会,关注资源国社会公益事业,实现与当地社会的互利共赢。

十、产业链条一体化

企业应按照发挥优势、注重协同、利益互补、高效运作的总体思路,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石油企业的资源、市场、技术、管理和文化优势,以上游促下游,以资源拓市场,不断优化产炼销结构和完善国内外油气产业链,加快强化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全面提升企业实力和竞争能力;充分发挥集团化企业的一体化优势,以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业务为龙头,加快发展炼油化工、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工程建设、石油装备制造、油气销售贸易以及相关业务,相互保障,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经济效益、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大力实施勘探开发与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设计施工一体化、炼化一体化、上中下游一体化、产销一体化、国内外一体化,逐步实现从生产一体化向规划一体化、资源一体化、技术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的有效延伸,将一体化发展战略贯穿于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实施一体化战略,对石油企业具有发展优势和增长潜力的业务或产品,沿其经营链条在纵向或横向上扩大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实现石油企业的规模有效可持续发展。

十一、业务结构多元化

要按照一业为主、相关多元、有序推进、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现有业务为基础,突出并优先发展油气业务,始终坚持把油气生产作为石油企业发展的主线,作为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和效益之源,统筹老区与新区、陆上与海上、国内与国外的关系,努力实现做强做大做久的目标,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立足油气资源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立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超前研究和适时开发利用煤层气、油砂、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生物质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其作为石油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逐步实现由油气公司向能源公司的转变;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重视发展石油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矿区服务产业以及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开发等相关业务,形成有效的替代产业群,打造综合竞争优势;发展相关业务的过程中,要从战略上进行总体部署,在实施中主要是选择技术成熟、市场较好、有经济性和发展空间大的项目,建设一些示范工程,择机有序推进,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石油贸易;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贸易流向综述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 000,合计为9 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 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

棋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 蔡睿彦.中国对外贸易流向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第11篇

在当前国民经济突飞猛进,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的新形势下,国家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能源产业的石油产业,尤其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型企业,这就要求石油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增长集约型促资源节约型发展。

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不断健全完善国家石油市场机制,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基础。石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要加强对国家石油市场的宏观管理。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市场体系,适度进行石油经济宏观调控,规范管理国内石油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家石油市场稳定和国家能源安全;进一步改革石油价格体制,改进石油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使价格尽量与国际价格接轨,市场决定和指导石油价格导向,创造资源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保持石油市场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开放石油市场,建立规范、有序、高效石油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国家控股石油企业、合资合营与私营石油企业、外资及外国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运作行为;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向跨国公司及跨国经营发展,重视私营石油经济等非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规范外资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和管理,形成公平竞争、共同繁荣的环境,为石油产业及企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政策支持和宏观环境。

按照石油市场国际化要求,健全石油产业经营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积极推进石油产业改革,把石油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前沿,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加大兼并联合和企业合作力度,扩大实施石油产业建设跨国公司及国际化经营,积极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实施国有石油优势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国际化战略;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国家控股石油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历史债务负担和职工再就业两大难题,做精主业,带动辅业,发展副业,推进上中下游一体化,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天然气利用等产业、企业,促进石油产业协调、持续、有效发展;实行有效资产剥离,逐步实施股权分置,稳步实施产权多元化,为石油企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完善国家控股石油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现代管理体制,搞好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实施产权多元化和股权多元化,形成符合石油市场经济的产权组织基础;学习和创新石油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推行扁平化管理,采取精细管理方式,形成精简、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建设持续、有效发展的石油企业,为推进石油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组织基础。

遵循石油市场运行规则,实施适度宏观调控,规范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政府在转变石油经济增长方式中的积极作用。要按照石油市场经济原则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相关政府机构,建立能源统管组织,加强和改善石油宏观调控,完善石油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国家和控股公司的政府职能和监管作用,完善国有石油产业资产归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在力争比较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规范和完善石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促进石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采取及时有效配置、价格、调节等措施,拉平石油经济波动,保持石油价格长期稳定;推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约能源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市场机遇,扩大石油进口和出口,鼓励优势企业国际化经营,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和发展国家石油经济,保护产业安全和国家能源安全;采取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进石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石油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石油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有关石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改、完善和废止工作;建立健全石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推进石油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

发展石油科技教育,利用国际石油先进技术,推进石油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抓住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国家和石油企业要加大石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实施“科技兴油”战略,推进石油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以石油市场及石油经济发展趋势为导向,加强石油教育和科研工作,加速石油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石油科技和教育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多渠道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投入,作好预测可研和评估论证,算好投入产出比及科技贡献率经济账,精选技术和项目,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和改造,支持石油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建立以国有大型石油产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多方位引进、吸收、消化、应用国际石油领先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研制、开发、利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改造和更新中国石油产业,特别是深化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天然气利用等支柱产业的技术、工艺、装置及设备;多层次加大投入,强化石油劳动者教育、培训和再教育、再培训,建设学习型石油企业,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石油科技和产业员工,不断提高石油劳动者素质,实施“人才兴油”战略,培养和造就石油科技人才,为推进石油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先进科学的技术装备物质基础和优质的人力资源与人才支撑。

转变石油经济管理观念,逐步放开和扩大石油市场,提高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要转变石油产业经营管理理念,明确石油产业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国际化、大集团、低成本、有效益战略,深化国际石油大市场观念,注意把握国内石油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在低成本,高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两个市场上的竞争效率;深化石油国际化经营和外贸体制改革,抓紧建立统一、规范的石油外贸市场体系,加大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油措施的力度,加强国内与国际石油产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优化石油外贸结构,实现石油进出口产业的战略升级;提高石油外贸引进及其运营质量,使石油外贸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搞好石油国际贸易,掌握石油市场世贸规则和国际惯例,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环境条件,以加快发展中国石油产业经济。

实施石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石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石油资源配置利用,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疏通渠道。

区域协调,结构调整,是中国石油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强竞争力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必由之路。实施“开发西部、稳定中部、发展海上、振兴东北”战略,加强石油区域经济协调;实施“深入国内勘探开发、扩大国际资源市场、发展炼油化工天然气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能源石化企业”战略,加快石油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升级;实施“西油东调、西气东输、北油南下、外油精进、平稳市场”战略,优化油气资源配置和合理利用;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适度储备、确保安全”战略,切实搞好石油国际化经营和国际贸易,及时调节石油供需平衡,确保国家石油及能源安全。同时要加强对国有几大石油公司,国有、国际和民营石油公司的管理、协调和监督,建立和形成竞争、有序、共同发展、促进经济的新格局。实施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循环经济战略,扭转单一能源资源型经济及损害污染环境的被动粗放经营模式,实现石油经济增长方式彻底转型。

深化石油企业改革创新,推进生产专业化、产业多样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精细化,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奠定基础。

中国石油企业深化改革创新,挖掘内部潜力,激活发展要素,增强核心实力,势在必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结构重组,精简机构定员,推行扁平管理;优化投资结构,大上技术改造,提升科技水平,提高科技贡献率,增强核心竞争力;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产业多样化程度,增加和改进产品种类和质量,降低消耗和能耗,降低成本和费用,集约经营,精细管理,提高资金增值率、单位生产率和人均利润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勘探行业要学四川油气田“向科技要速度、要效益”的“磨溪经验”,科技勘察、精细勘探,多找储量、多找资源。开发行业应像华北油田“依靠科技创新,实施精细管理,实现增储上产”,“在低渗透油田开拓油气新天地”那样,树立科学发展观,运用科技天地宽。炼油化工行业当如镇海炼化、独山子石化、大连石化、西太平洋石化一样,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坚持内涵集约经营,形成石化规模经济,优化特色产品结构,实现做强、做优、做大。

总之,中国石油产业经济要标本兼治,花大气力,从改善石油产业经济发展因素做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外延型向内涵型、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根本转变,以确保中国石油工业及企业的资源节约、持续有效、快速健康发展。

第12篇

根据学术界对产业融合条件的研究,结合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属性,我们认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条件主要有政策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文化资源条件。

1.1政策条件

国家从宏观方面制定的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十七大以来,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从文化体制、财政、税收、金融等各个层面支持文化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如,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提出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产业关联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传统石油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强化节能优先战略,严格行业准入管理,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标志着国家从宏观战略决策、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行业管理和产业管理等多个层面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鼓励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融合。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降低了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壁垒,使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和作用成为可能。

1.2技术条件

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与文化生产技术和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密不可分。文化产业是最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的产业,而科技革命必将带来一场变化深刻、激烈的产业革命。根据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没有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与设备,就没有先进的文化,就不能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提供技术保障。在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产业融合实质上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两种产业合并为一体,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过程。技术工艺与设备是生产力状况与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先进文化的前提条件,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研发、引进和使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整体结构,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需求,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整合知识、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的能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能力。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油气文化产品以多种方式和形式得以传输,并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照相摄像机、投影仪、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为文化产品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提供了设备保障;等离子电视、电影院线、视频网站、网络游戏、微博、微信、微视、期刊等传播渠道的拓宽,满足了人们对网络文化产品和油气电影电视、杂志精品的个性化、特色化、精神化的需求;电信业、传媒业、影视业、音像业、出版业等产业在技术上的创新与联合也大大促进了产业间的业务交叉与合作,使文化产业的生产模式与经营模式更加多样化。先进的文化生产设备、处理技术及传播渠道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条件,拉动着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推动着文化产业与石油产业整合发展。

1.3市场条件

石油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是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源泉,推动二者不断改革创新,重塑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催生大量新产品与服务、新技术与设备。石油产品消费者对石油文化产品巨额而高品质的需求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市场条件。一方面,石油市场规模巨大。石油是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和原料,目前,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化工产品已达7万多种,石油产业带动了军事、国防、机械、化工、运输、医药、建筑等产业的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石油市场需求和规模十分巨大。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汽车生产量和消费量不断增加,大量工业品消费和出口,都需要强大的石油能源来驱动。从石油的产业链与供求两方面来看,我国的石油市场规模和需求十分巨大。另一方面,石油文化市场前景广阔。进入21世纪,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步提升,闲暇时间逐步增多,生活观念不断改变,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后,对精神层面的文化产品需求日益强烈。我国巨大的石油文化市场需求赋予石油产业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要求不断开拓石油文化市场,推动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4文化资源条件

文化资源是可供主体利用和开发,形成文化实力的各种文化客观对象,包括前人创造积累的文化遗产库,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形式库,以及作为文化活动、设施与手段的文化载体库等。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形成的基础条件和核心。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沉淀,石油产业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机械制造、工程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产业链中积累了丰富的石油文化资源,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的、可深入挖掘的基础元素和源泉,能有效拓展石油文化产业的发展广度和深度,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文化资源包括:以石油企业多年的发展历史,石油工人传承下来的民俗风情、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资源;以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员工的知识、技能、智慧和创造力等汇集的智力文化资源;以油气产品及企业员工遗留的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等文物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为新形势下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入融合提供了充裕的基础元素,石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是石油文化产业形成的基本过程,通过对石油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利用与创新,实现二者的互动与融合。

2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

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指能够实现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与方式。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国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支持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与协调发展。以国家主导形式促进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文化产业、石油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等产业融合;以市场主导形式促进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中的网络文化市场、娱乐文化市场、演出文化市场、电影文化市场、艺术品文化市场等组成的文化市场体系的融合及融合成果的市场转化。

2.1以国家主导形式促进产业融合

以国家主导形式促进产业融合强调从公共服务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

1)塑造核心价值观。国家应从宏观层面塑造石油产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铁人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石油企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用石油产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产业发展。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包括自然环境,企业生产和经营相关的所有物质设施,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设施等,是石油文化产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体现石油文化的个性特征,是石油产业文化的外在形态。国家应积极投入资金加大石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优化文化企业的物质配备和设施条件,搞好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的技术系统建设,积极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及先进手段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

3)培育公有制试点企业。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入手找到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发展点,政府推动建立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石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通过融合兼并、战略重组、区域合作等方式和手段组建新的石油文化产业集团。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规模集聚、协同创新及先行企业良好的示范效应,促使整个行业观念及企业行为的转变,提升石油文化产业融合创新能力,在石油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做出引领和示范,树立榜样与标杆,并提供决策、信息、管理、政策、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4)提供经费支持。通过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扶持石油产业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石油文化产业,制定税收优惠与资金支持政策,降低石油文化相关产品的税收,建立石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直接注入资金支持,鼓励贷款利息补贴、无息贷款、融资担保等方式提高石油文化产业融资能力。

2.2以市场主导形式促进产业融合

以市场主导形式促进产业融合强调从市场角度出发,消除产业限制和地区分割,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成熟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降低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障碍。

1)允许私有企业进入,打破地域分割。通过鼓励私有企业与民间组织尤其是文化企业进入垄断产业,打破地域分割,鼓励跨地区发展,实现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公平、有效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用。

2)降低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的壁垒。适当放松文化产业规制和干预,建立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规制,特别要搞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商行政、物价管理、税务税收、海关、商检、公安机关等部门的管理与协调工作,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3)政府行政各个部门应该积极遵守执法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定,严格禁止国家执法人员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和个人职务,用不正当手段和方法为自己谋取私人利益,阻碍石油文化企业产生与运作的正常竞争机制。4)保护技术创新专利。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激励技术创新,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因此,应重视和鼓励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交叉部分的技术创新,从国家层面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专利申请,提高知识产权自我保护的能力,加强专利保护,创造良好的石油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推动文化在石油产业上的应用和发展,抓住知识经济的主动权,掌握市场的制高点,提升石油产业的竞争力,通过更好地利用知识产权为个人、为企业、为社会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石油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3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模式

产业融合模式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该模式是否适合并有利于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需要合适且可行的操作模式指导,本文提出以互补增值型和开发创造型两类模式实现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由互补增值型融合模式实现石油产业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中的设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营销产业及文化保护产业等产业融合;通过开发创造型融合模式将石油产业的各类资源与文化产业中的电影产业、文化艺术服务产业、群众与社团文化服务产业、文化研究产业及文化休闲娱乐产业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石油文化产业。

3.1互补增值型融合模式

互补增值型融合模式要求充分挖掘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产业特色,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互利共赢。

1)石油产业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始终把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修复与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民族融合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是文化的载体,潜移默化的渗透在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石油产业拥有巨大的文化资源和技术条件,可以给文化产业中的影视业、文学创作业、媒体业、文化演艺业等产业提供充足优质的文化养料、创作素材、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丰富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魅力,供其迅速发展,在相互扶持和促进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文化产业可以指导石油产业实现文化升级。新时期的石油产业发展将以文化引领为指导方向,将彻底贯彻国家的大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为石油产业提供连续不断的文化创意,包括品牌建设、形象塑造、产品包装与宣传、发展模式创新等文化创意,石油产业利用文化产业的平台整合石油文化资源,开辟新的消费市场,传播优秀石油文化,塑造良好公众形象,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例如,建立石油产业品牌;加强石油产品宣传;提高石油文化对舆论的引导能力。

3.2开发创造型融合模式

开发创造型融合模式要求石油文化产业建设者具备开阔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打破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自身的运作惯性,对石油产业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和再利用,提炼石油产业文化、石油产品文化及石油工人优秀文化品质,实现传统石油产业与新型文化产业的对接,使得石油文化底蕴为新的竞争优势。通过对石油产业所拥有的石油勘探、开采、储运、处理工艺与石油精神、石油文化底蕴合理的保留和运作,使之转化为石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元素。例如制作石油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等文学影视作品;打造石油类综合性网站;策划石油文化活动或赛事;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建设和开放石油文化产业博物馆。通过深化石油产业文化,展示石油企业形象,弘扬石油工人精神的同时,围绕着石油文化,衍生出更多的周边产品,增加石油文化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