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法文化差异论文

中法文化差异论文

时间:2022-11-13 13:30:59

中法文化差异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法律文化;物质基础;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07-01

一、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法律文化物质基础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其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相互联系的统治阶级物质生活条件和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由于中西方所处的经济模式有诸多的不同,所以中西方法律文化也就有了差异。

1.中国的由农业主导的自然经济

可以说,在古代中国,农业是法律文化产生的社会生产实践条件。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人从属于自然,“靠天吃饭”,没有充分完成人与自然的分裂,而是天人合一。而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又必然导致对群体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农业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人身隶属的依附关系,没有充分完成人与群体的分化。所以,就个体来讲,人没有任何独立和自主,依附性的活动关系又必然形成依附性的文化意识,拿中国来讲,在农业文明时期,群体本位的伦理文化就始终左右着意识形态的发展,社会需要的只是服从和“听命”,提倡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完全泯灭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即人的自由本性。这种伦理依附性的文化精神是中国人治传统的根源。而且,在农业文明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人们生活在狭小的熟人社会之中,熟人社会往往靠伦理、道德、习俗等社会规范调整人们的日常行为,对于国家制定的维护君权统治的法律却没有亲近感,更无自觉的应用意识,不可能产生出信法、尚法和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观念。

2.西方的由工商主导的商品经济

相对古代中国的农业实践,西方国家在自然经济的怀抱中兴起了独立的工商城市。例如.在希腊.一些城邦首先创造了不同于农业文明的城市文明。它们依托地中海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靠发展工商业.颁布法律.管理行政等手段进行统治并初步形成了专门调整工商贸易关系如商业汇票、海商信贷、风险融资等方面的规则。这种悠久的商品经济传统,平等主体的权利型、契约型交往,孕育了现代法治的观念。西方的工业文明更使人在对自然的关系上成为主体,市场经济的平等、自由的本性解除了人身依附关系对人的束缚,使人在社会关系上也日益独立自主,完成了人与自然的分裂和人与群体的分化,工业文明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时代,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人潜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被释放了出来,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需要法律至上的治理方式。西方法治观念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

(二)中西方法律文化的思想基础不同

1.中国“天道”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由着独特的哲学思想基础,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天道’,它主要由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天或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自然法则;二是天或神的合乎道德的意志。天道,在古代哲学理主要指阴阳之道、五行之道、仁道。所以,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规律、道理就要顺从天道、体现天道、实践天道。而天地自然阴阳五行的根本涵义是伦常之道。自然的阴阳秩序、五行秩序实为亲亲尊尊、尊卑有等的秩序。董仲舒云:“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这种人伦化的天道就产生了伦理化、等级化的中国法律文化观念和制度。

2.西方“人文”的哲学思想

西方人文精神是以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为主流,包括后来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博爱和近代民主精神。它是建立在反对宗教垄断和封建专制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对经院神学的批判,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神为本的基督精神,为“人的发现”“一切为了人”的现世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方人文精神决不是依附和追随现实统治,为之辩护;而是以批判精神为武器对抗现实的黑暗统治。它积极关注世俗生活中的人的地位、尊严、权利,但作为精神追求,又充分展示人的自由天性和潜能的理想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如自然原则、契约自由、分权制衡、民主政治等等”,后来西方兴起的法治国家和社会也就是这种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必然产物。

二、探讨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西方法律文化传统由许多优秀的精神,其中始终贯彻的正义、自由、平等权利等法制因素,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专制、特权、宗法家族关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所尊重的分权制衡、主体意识、权利本位、罪刑法定等原则,也成为现代法治社会寻求的价值目标和大众普遍服从的法律意识,使西方法律文化更能为现代社会所需要,所认同。这也是中国法律文化中急需充实和修正的部分。

同时,中国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也已有很多可继承利用的优良部分。比如: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体现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无神论精神;日臻成熟的法律艺术;立足于社会总利益的“集体本为”;行为规范的多元素综合结构等。

总之,要提倡兼收并蓄的态度,既在传统文化理搜寻精华,从理解国情里发现规律,从西方成果里汇总经验,从移植中缩短距离。利用本土丰富的法律文化资源,兼容世界一切法律优秀文化成果一定能促进中国现代法制建设的巨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龙.法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思维模式;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除了口语间的交流,书面表达也成为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交流的重要方式。而英文写作,又是我国教学中的一个弱项。对中国学生而言,对英文议论文的写作常常感觉无从下笔。中国的论文构思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学生也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在写作英语议论文的时候也常用汉语的习惯来对整篇文章进行构思,相当于将汉语的议论文翻译成中国的议论文。虽然在语法方面没有很大的错误,但是却和西方文化相差较大,使西方对论文的内容感到匪夷所思,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了解双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益于思维模式的转变,以西方思维模式来进行英文议论文的写作构思,达到中西方不同思维模式的灵活运用。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上的表现

(一)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地域文化方面的表现

中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在彼此地域中生活的民族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和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也不同。中国气候四季分明,大陆性气候中夏天是最为炎热难熬的季节。而西方的英国夏天却是温和舒适的季节。所以,面对“夏天”一词,中国人马上会想象到酷暑难耐的样子。而西方面对“夏天”一词,就反应出一种舒适宜人的感觉。虽然这仅仅是地域差异中一个小小的例子,却折射出两种地域的差异性。地域的差异,带动思维模式的差异,就如同样是“夏天”,对其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因此在英文的写作构思时,要充分考虑到双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风俗习惯文化方面的表现

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相差较远的风俗习惯。就如同“春节”和“圣诞节”,一个是属于中国的最重要的节日,一个是源于西方的重要节日。中国饮食习惯用匙和筷,西方则是刀和叉。中国崇尚礼仪,认为“左尊右次”,这一点对西方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对各国而言,风俗习惯都是复杂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影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英文写作时,要尊重西方独有的风俗习惯。

(三)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表现

人类文化博大精深,宗教文化是其总重要的一部分。不同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崇尚的、忌讳的文化也不同。中国的以佛教和道教为主。而这并不存在于西方文化。西方崇尚的多以基督教为主。信奉上帝是最高的神。在文章写作中,对词汇的理解从方面来讲也不相同。龙是中国崇尚的图腾,象征着“高贵,吉祥和神圣”。而西方英语词汇中“龙(dragon)”仅仅是一种低等的爬行动物。由此看来,在英文议论文写作中,思维模式同样要注意西方的信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英语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表现

(一)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上有着不同的偏重。也因此,汉语中动词在句子中应用较多,而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用名词多于动词,比较静态化。所以我们在写作中,要想接近西方风格,就尽量用名词来表达汉语里用动词要表达的意思。汉语追求一种语言的韵律,内容结构间的协调。又包含很多修辞方法,一些意义重复的词语被多长使用。而英语强调的是简洁,流畅,具有逻辑性。西方国家的用词要求简明扼要,避免复杂冗长。这点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二)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的句子中必须使用连接词,以体现句子的完整性。而汉语则着重于句子本身的意义。汉语句子本身不以主语为中心,而是以句子表达的意义为主题。而英语则是要求突出主语,不能将其省略。汉语中多采用主体的思维方式,常用人称来作为主语,运用主动语态。英语则对主体和客体有严格的区分,常用物称来表达事情,被动语态使用较多。因此,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中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差别,避免汉语主题的思维模式对英语的句子完整性造成影响。

(三)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文章篇幅章节上的差异

汉语的写作思维方式常采用引言慢慢引出主题,很少直接进入主题。中间内容逐点述说,最后结尾呼应引出结论。受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文章也常用辩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叙述主题。而西方文化则更习惯于直奔主题,表明态度,突出论点。内容呈直线型展开,与中心思想紧扣,讲究因果思维。在章节段落中,汉语习惯含蓄的连接,没有主题句。而英语则习惯在每个段首都有一句提纲类的语言,其余语言都为之服务。所以在写作中要注意思维模式合乎英语国家的逻辑方式,阐明观点。

四、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减少中式思维模式的方法。

如何减少中式思维模式对英语议论文写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国西方语言写作中长期探索的问题。针对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性,提出以下减少负面影响的方法。

首先,应该加强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学习,融入西方各方面文化的认知。除学习英语语言本身之外,对西方的自然地理,风俗习惯,人文风情加以了解。熟悉英语本身的语言背景。尤其重视英语的思维方式的锻炼,明确英汉两种思维的差异性,在写作中摒弃汉语的思维模式。其次,在写作中重视英文论文的结构和风格,做到论点鲜明,论证有力。不冗长,不繁杂,注重结构的紧凑。再次,充分利用范本来进行模仿写作,研究英语论文范本的结构,句型和词汇的运用,培养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拓宽写作思路,锻炼英文的思维模式。同时多阅读英文资料,强化英文的思维模式,发现和学会英语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平时注重英语思维的模仿练习,培养英语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对汉语进行准确的翻译,也可以为论文的写作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满足对写作在实践中的需要。

五、结语

写作对语言方面涉及很广泛,不仅包括语言的表达,还有思维方式等多种方面的能力。英汉之间的各种文化差异,决定了中心思维模式的差异,极大影响了英语议论文的构思。在今后的英语议论文写作中,要增强文化间跨越的意识,减少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写出让西方人民理解和认可的英语议论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第3篇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 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 horse(吹牛); 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 “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 “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一)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第4篇

一、对文化“他者”的两种立场

(一)“他者”的界定

“他者”(Other)是相对于“自我”(Self)而言的。“自我”必有“我性”(selfhood)或“同一性”(Samenessoridenti-ty),“他者”必有“他性”(otherness)或“他异性”(alterity)。牛津英语词典中,“他异性”指的是“不同、成为他者的一种状态”(astateofbeingother,differentorotherness)。在后现代语境中,“他异性”包含了尊重“他性”的伦理诉求[2]6,是后现代思想家反思、批判现性的一种话语方式,有其道德和政治意义。Simon(1996)认为,对文化“他者”的立场有两种:(1)化的,认为他者仅仅是主体某种欲望和情绪的投射,是“另我”(alterego)。这样,“自我”就作为主体、普遍性、同化、整体而出现,而“他者”作为客体、异己、特殊性、差异而出现,是附属的、次等的。(2)伦理化的,体现了“自我”对“他者”的责任与义务,这样的一种“自我———他者”关系破除了传统上的等级次序,“他者”是绝对的“他者”,是不能还原、同化为“自我”的[3]130-132。

(二)现代性与“化”“他者”

鲍曼认为,“他者”是现代性的产物[4]7。因为在现代以前,是一个没有“反思性”的世界,神统治一切,没有认同的自觉和身份疏离的焦虑,因此,也就没有“他者”的范畴。而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世界建构了一种理性文化(鲍曼语),即追求人为的、理性的现代完美秩序,排斥混乱,把不符合建构理性秩序要求的其他事物“他者化”,这样那些与“我性”、“相同性”不同的代表否定价值的“他性”、“相异性”等必将铲除或重整、同化,即对他者去合法化[5]1。而这种“总体化”、“同一化”、“本质化”的现性,如福柯所言,是一种压迫性的力量。所以,现代性过程也是“大屠杀”、“清洁化”、“消融”“他性”的过程,处处弥漫着暴力的痕迹。当然,即使在现性的重压下,“他性”也从未销声匿迹,矛盾性、偶然性是伴随秩序性、普遍性共生的,“他性”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的“抵抗”话语贯穿始终。在质疑“同一逻辑”、诉求“差异性”的后现代哲学思潮的运动中,“他者”问题得以“前景化”,“他者”思维模式业已形成。

(三)后现代性与“伦理化”“他者”

1.后现代哲学的“他者”思维“他者”思维是后现代哲学的主要特征,是哲学家们用来批判“人类学主体主义”(福柯)、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遗弃“宏大叙事”(利奥塔)、构建“他者”伦理学(列维纳斯)的理论资源和话语实践之一。福柯站在后现代主义立场上,认为现性是一种压迫性的力量,在权力的介入下对疯狂、等进行“他者化”知识的生产。他秉着尊重差异的诉求,采用系谱学的方法展开对“异”的追求,否弃“同一”逻辑,旨在“打破中心”,从而使人们确立差异意识,即认识到:“我们是差异。我们的理性是话语的差异,我们的历史是时间的差异,我们的自我是面具的差异。”[6]198德里达基于索绪尔的“差异”原则,从解构的立场,提出了“延异”策略,以此来反对同一性和本源性。他认为,“延异”即为延迟,是根本的差异,符号的意义就是在差异的游戏中始终被搁置,被延误,被闲置的,其意指行为(sig-nification)也始终在差异游戏中产生张力,无限播撒和延伸的。延异也是一切存在者的原初的存在方式,它既不能被消解,也不能被扬弃[7]。而无论“延异”还是“意指行为”,都要由文本或主体间性,隐约指向“他者”,“每一个他者”都是充满了完全、绝对、鲜明、无限的“他异性”(alterity),是“全然的他者”(thewhollyother)。正是这种“绝对的差异性”、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绝对的他异性才是意义产生的源泉。这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世界的意义注定是在世界之外。”[8]94利奥塔,后现代哲学思考“差异”的主将,对现性和总体化的传统哲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现代性的合法性理据来源于“元叙事”,即一些形而上学理念。这些“元叙事”之所以合法,是因为它们被认作是普遍适用的、对人类具有指导意义。鉴此,具有普遍性价值的理念是现代性合法的理据[9]212。而在“元叙事”下的偶然性(或他者)因不具有普遍价值而被排除在外,“他者”的地位是附属的,与自我是一种“主奴”关系,在这样的哲学框架内,“差异”在合法化的宏大叙事中被“同化”或抹去。随着元叙事本身发生信仰危机,现代性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利奥塔从多方面解构了现代性的知识规则,确立了后现代的语言游戏规则。他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语言游戏”,各种语言游戏之间只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不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因为语言是无限生长和丰富着的,故语言游戏本然地欢迎异质性和非同一性。为此,要反对元叙事和基础主义;要回避宏大的合法化图式;要向“总体性开战”,就需拥护异质性、多元性,激活差异性且为差异性正名,以差异哲学、悖论逻辑取而代之。总之,利奥塔反对任何绝对性、普遍性的存在。

2.勒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深受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的影响,列维纳斯通过反思、批判现象学的有关“他者”学说,形成了对他者问题的独特理解。他认为“他者”是“彻底的他者”、“无限的他者”或“绝对的他者”。其特点是“他者”绝不能还原为“自我”或“同一”。“他者”的唯一内容就是“他性”、“相异性”,是超越“自我”、外在于“自我”的,与我“相遇”的是完全不同于我的“他者”。在1961年的《总体与无限》中,他站在伦理的立场反对本体论存在的立场,提出“伦理学是第一哲学”的命题。而伦理最终指向的是“他者”,是“自我”对“他者”的责任和义务。正如德里达所说,列维纳斯在《总体与无限》里展示给我们的是他的伟大的“好客”原则(hospitali-ty),而好客意味着欢迎他者、陌生人,把陌生人的他性看做是绝对的他性,而不是在自我翻版[10]21-23。为了颠覆西方长期以来的“自我”压制“他者”的学说,他把优先性给予了他者,甚至牺牲自我而向他者张开双臂。为了限制单一逻辑的个人主义,反对挪用或在同一性(sameness)和差异性(difference)范畴内同化“他异性”(alternity),他强调主体之间的交互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是后现代的,这对全球化中隐含的普遍主义暴力和文化霸权提出了警钟,为异质化与反霸权、为多元文化、民族文化提供了哲学理据,为文化“他者”的流通、生产与消费提供了指南。

3.对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的反思后现代性在于解构那种本体论存在的思维方式,从内部置入“他者”,反对普遍主义的暴力,树立他异性伦理观(anethicsofalterity)。然而,我们对后现代思潮须加以批判性反思。后现代思潮促使了文化“他者”的凸显,为他异性伦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同时过于夸大差异。凸显“差异”并不是要以消灭“相同性”为代价,自我与他者绝非截然对立,我们既要反对差异“本体化”或“自然化”,同时又要警惕差异“夸大化”,既要反对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对文化“他者”的同化,又要反对那种文化不可通约性,极端的“他者”观。尤其是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之间要加强互动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重建世界文化秩序。

二、趋向文化“他者”的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使异质他者具体化?是“静默”或“抹去”、“同化”,还是凸显原文中“他者的绝对他异性”?由于对他者的文化焦虑和矛盾心理,文化“他者”的翻译旅程布满荆棘。虽然要去除翻译的政治(depoliticize)是很难的,文化霸权主义和翻译暴力随处可见,但是为了抵制文化霸权和文化“同质化”,重构世界文化地图,解构文化定型化,文化翻译者应该借鉴后现代哲学的“他者”思维,树立一种趋向文化“他者”翻译的“差异”伦理。因为正如伯曼所言,翻译的本质是要把“他者”当作“绝对的他者”来接受,拥抱“他者”(embracingtheOther)[11]4。可喜的是,趋向“他者”的翻译话语早已萌芽,并与“我族主义中心”主流翻译话语及实践相抗衡。早在施莱尔马赫之前,歌德在《维兰德的兄弟般的记忆》[12]13中就已暗指翻译有两种方法:把外国作者带到我们这边和我们主动去体验具有异域色彩的外来文本。之后,施莱尔马赫(1813)在《论翻译的不同方法》中,明确提出了处理“异质性”文本的两种方法: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13]74。之后,伯曼(AntonieBerman)提出了“翻译伦理”,并建立了趋向“他者”翻译伦理学。1984年初,在反思和批判西方翻译界长期以来以“意义的传达”为中心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翻译伦理”,并出版了《异的体验———德国浪漫主义时代文化与翻译》。他认为西方的翻译传统大多表现为一种“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翻译与原文缺乏契约关系,过渡诠释,如再创造的文本,原文的异域色彩全无。为了反对这种我族中心主义的、顺畅式的翻译,他借鉴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认为翻译的伦理在于面临“他异性考验”时,译者应该在目的语语言和文化中把“他者”当作“绝对的他者”来接受,不可在“自我”的范畴内同化“他者”。他认为所有关于翻译伦理的认识都必须以“通过译文得到体现的本土和域外文化(foreigncultures)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好的翻译是那种力图通过在译文中“打开缺口,引起对话,促成杂交,实现去中心化”等手段,强迫本土语言文化将外源文本的外异性记录下来,最大限度地抑制自己的种族中心主义倾向。而坏的翻译以“达意”(transmissibility)为掩饰,“系统地消除外源作品(foreignwork)的怪异性(strangeness)”,促使在本土文化中形成一种针对域外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态度。好的翻译则“集纳了各种异化倾向”,通过在译文中提供与源文本的某种对应,“使译入语言发展得更大、更广、更加丰富多彩”。而坏的翻译不仅对译文采取了一种“彻底归化”策略,而且还掩盖了自己在实行这一策略时对外源文本所动的各种“操控手段”(manipulations)[14]130。所以,伯曼这种“尊重差异”的翻译伦理对如何认识自我(同一)与他者(异质性)的关系,对警惕“他者”被工具化,被“利用”的危险,对凸显文本的绝对异质性(他者)都有很大的意义。深受本雅明和伯曼的影响,韦努蒂深化了对翻译文化他者的认识,并在《翻译之耻》(1998)中提出了“差异的伦理”。他从语言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翻译行为的性质以及译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等三个方面阐明了研究翻译伦理的绝对必要性。他认为“顺畅式”或“透明式”译法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挪用、操控文化“他者”是英美文化霸权的体现。为此,他提出“阻抗式的”“异化”的翻译策略来抵抗文化霸权。他认为翻译不是“同一性”的伦理,而是“差异的”伦理。“好的翻译就是用译入语来表现异域文本的异域性。”[15]81所以,在如何处理霸权或主流文化与附属文化的关系时,韦努蒂极力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同一化”,大力提倡保留源文本的“他异性”。这对反对翻译暴力,颠覆文化之间的不对称关系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然,差异是翻译存在的基础,但不是翻译的全部,我们要持一种辩证的态度,警惕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包容文化“他者”,加强文化对话。

第5篇

(1.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内蒙古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 要:因各自处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发展历程,东西方文化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一直是国内体操教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入手,重点分析了如何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看待体操教学国内文化,并对这种差异性给文化体操教学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东西方;文化;差异;国内文化;体操教学

中图分类号:G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61-03

1 引言

随着体操教学的普及,运动健身需求的增加,体操教学的需求率呈大幅度的增加.无论从城市郊区,还是乡镇农村的需求率日益加强.众所周知,由于国内体操业普及在国内相对较晚,并且,以城市体操教学作为基点.从时间来看,时间可以归结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主,蒙东地区的体操教学的大幅度增加,也大体上在这一时间段.从体操传递的角度来看,广播体操教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得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由于体操教学与体操资源化的发展,给体操教学提供了丰富了后台资源.给个体学习者带来体操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近几年来,体操教学的出现,通过社会化服务提供更为快捷的通道.将现场教学,转化为电脑联合传输,从而,形成了与国际体操远程教学的通道.然而,体操教学涉及健身群体的个体利益,部分体操教学不能良好的执行,体操教学所对应的健康质量必然出现问题,使体操教学的接受者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对体操教学的日常维系与管理成为关系个体切身利益.国内文化与国内体操教学的相生相伴的,国内文化是将西方文化较为艺术性的展现出来,而国内体操教学则是经由国内文化这一方式进行分析和审视了西方文化、体育与生活.因此,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

2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中华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也越来越频繁,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则成为训练者所重点关注的对象.

第一,结构和内容的一致性,但其中心和重点则又各不相同.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这是由二者精神文化的不同所决定的,是最为明显的差异之一.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注重的是人文传统以及对人的思考,而欧美文化则强调的是科学精神,是理性的思想.

第二,身体语言则成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因二者身体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东西方人们日常思维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这是由于人们的思想和语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思维方式不能独立在语言之外,而语言则受思维的制约和影响.在中华文化中,最基本的身体语言是难美类体育项目,诸如武术,其有着一定的意向美,需要通过人们的思维来感受其内在意义.而体操作为西方身体语言,则表现的更为严谨、直接,因此体操无法真正解读武术中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思想境界,缺少一定的感情色彩和韵味,与武术有着巨大差异.

第三,东西方文化中蕴含的艺术特点不同.众所周知,东方文化强调的是艺术的整体和谐统一,写意特色较为强烈,在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手法也表达了训练者的主体思想,展现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形成了一种意境美,这也是东方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的创作境界.而写实性和科学性则是西方身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因此在身体表现的过程中,形式成为艺术家们所追求的东西.总之,东方文化强调的是写意,而西方文化强调的则是写实.体操与武术则正是两者的诠释.

第四,学习内容差异明显.体操教学实际上可以说是艺术的体操教学、文化的体操教学,因此,文化也成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大家都知道,东西方文化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不仅仅在风格特色上,其精神内涵也不尽相同,并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抒情占据着核心地位,是训练者主观思想的具体表达,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在西方文化中,反映客观事实则占有重要地位,是教训练者对社会对自我状态的反思,表现更多的则是对生活中真善美以及假恶丑的认知.这种差异在古典诗歌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我国,大部分古典诗歌都是以抒情为主,叙事只占有极少一部分,而在西方古典文化中,则绝大部分以叙事为主,抒情比例较小.因此,对身体语言的理解上也有所差异.

3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体操教学国内反思

事实上,种种大学生的畸形健身心理诉求体操教学心理归咎于大学生本身也不尽合理,我们必须要同时考虑时代及社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但从社会体操教学“速成”心理学范畴来看,这种畸形健身心理诉求观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原因可以归咎大学生本身.大学生是准成年人,他们的健身心理诉求需求具有合理性.但因为他们对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认识、理解事物理论成份偏多,导致他们会僵化地运用书本知识来理解成人社会,所以,健身心理诉求时,他们的非理性成份会更多一些.而成人社会中的种种不确定性也一直在诱导、左右着大学生们的健身心理诉求行为,这就会导致他们进行健身心理诉求时,呈现某种程度上的畸形健身心理诉求倾向.正确的体育健身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减轻其个人及家庭经济负担,而倡导一种正确的健身心理诉求观念同样也会对社会的正面发展具有主导性作用.

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近乎疯狂的健身心理诉求行为已至其非正常健身心理诉求体操教学心理展露无遗,呈现出一种畸形健身心理诉求现象,比如攀比健身心理诉求、从众健身心理诉求、透支健身心理诉求、品质健身心理诉求、无原则的情感健身心理诉求等,究其根本原因,可能来源于多方面,而其后果则可能更严重.因为,上述种种畸形健身心理诉求体操教学心理已超出了大学生健身心理诉求能力与健身心理诉求需求,更多时候会体现出其盲目性、无意义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会为这部分学生自身背上沉重的损伤,在校园内外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久而久之,必然给大学生本人、家庭、社会造成有形或无形负担,因为,有能力进行速成式健身心理诉求、超前健身心理诉求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跟风现象都已严重超过其本人及家庭、社会的承载能力,显然,这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利于家庭和谐,不利于社会发展.这些非理性或者说畸形健身心理诉求现象正致使部分大学生沦陷于健身心理诉求泥淖无法自拔,以至道德滑坡、人格堕落、精神颓废、漠视法治.

掌握不同的文化理论是进行体操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运用不同的文化理论可以更好的发现文化发展规律,加大对体育文化创作的指导力度,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教学的思想内容和训练者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引起强烈共鸣.托马斯和杨威是国内外体操的代表人物,下面我们就以这个人训练为例,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国内体操教学带来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托马斯地位卓越,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动作,分手跳、全旋等都是其代表动作.在他的动作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对个体性格动作的经典表现,同时还可以感受到训练者丰富的思想内涵.西方文化体操教学家之所以给了托马斯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在他的动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即人类对精神家园的美好憧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人类体操教学心理的深度剖析.托马斯的动作注重更多的内容,而非文化艺术.比较之下,中国文化体操教学家们也分析了其动作的主题思想,他们则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认为托马斯的教案内容具有荒诞性,但是艺术形式却很新颖,表述内容虽然具有严肃性但表现手法却极具特色.在托马斯的动作中,训练者展现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现实,探析了生存的哲理,并对现实世界作了深刻的剖析.然而从东西方训练者对同一动作的截然不同的体操教学评价中可以看出,两者不论是在体操教学角度还是体操教学内容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懂法重在写意,对其内在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关心,西方则重在写实,强调的是对动作自身哲理性的分析.

另外一个就是中国的硬汉训练者杨威,在西方训练者眼中,杨威的动作更多的强调了对英雄式的硬汉人物的崇拜,充分表达了训练者个人的一种思想寄托,这在他的代表动作“空翻”中有着完美的体现.然而在现实中,杨威则是通过这类硬汉的形象来表达一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是对社会现实活动的一种体现手法.而在东方训练者眼中,杨威的动作不仅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他们看到更多的则是硬汉身上那种正直勇敢、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一个时代与一个民族的生存哲学观.相同的人物形象,却在东西方训练者眼中形成了不同意义的解读.东方称之为隐喻哲学,更加注重对人自身的思考,而西方则将其看作理想化的展现,追求的是事物的真实性.

4 东西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体操教学理念的导向作用

评论体系的态度是东西方文化对各自文化体操教学的导向作用中的最大差异.在中国历来的文化体操教学评论中,大部分是对单一动作自身的研究,这主要表现在对动作思想及艺术手法的探讨,对人生态度和社会问题的剖析,他们更注重的是将动作中的精神内涵进行升华之后再做体操教学,这一点也同样被作用于国内文化的体操教学评论中.而反观西方文化的体操教学评论,西方人更喜欢用务实的态度去体操教学和比较不同文化动作之间的差异,并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化评论体系,这也是西方文化动作流派丰富,且都具有代表性理论的重要原因.此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西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析手法多样、分类细致、思辨性强”的文化评论体系,这也是东方文化评论体系中所欠缺和亟待建立的.在广大体操教学心理健康学生及教学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体操教学心理健康运动已取得较大成效.十年的发展体操教学心理健康历程中,涌现了张力为、尚清赫、毛志雄等一批批名声显赫的体操教学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

同时,在进行体操教学与教学编制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新时期大学生《体操教学心理健康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其课程教育途径要与时俱进,要与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结合起来,在做好一般性的工作后还需要考虑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环境、时展背景和民族发展政策等因素.不能用一刀切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具体体现在教学途径上,在教学要求上要与新时期学生实际相统一,创新教学方式,变单一理论教学为多元化的生动教学,加大财政支持倾斜力度,对师资流动进行宏观调控,克服师资困难.

并且,对于引入其他学科方法,可以弥补国内体操教学心理研究上的缺失,来促进整个学科体系的跃进式发展.客观上来说,学科研究方法是研究核心,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系统训练法、强度训练法与核心力量三大方法的剖析,给主观与客观上的材料以新的调整与规范.通过三大方法与应用的介绍,可以给学生以历时性与共时性观点的构建,也是当前国内体操教学心理实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对“他者”方法的审视与借鉴,则形成带有本土性的实验性关照.高校体操教学心理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在这方面是有所不足的,这一点是无法回避的.

从国家与政府层面上来讲,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是生产力的革命性的促进,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其推动效应不是单一的横向问题,而是带动其行业发展纵向性实现问题.从方法的引导,则可以改善或改变整个科研实践的角度与内容.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国外体育教学方法论的引入,也带有强烈的积极意义.诚然,方法论是人类共有的经验,只是发现者在相对固定的领域内所获得,对其应用必然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共同经验的获得.

5 结语

总而言之,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国内体操教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影响深远.尽管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体操教训练者自身的艺术修养等都对国内体操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发现,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说在进行国内体操教学过程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文化差异的关注力度,仔细研究其具体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国内体操教学工作.

同时,体操教学心理学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了,纵观体操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不可否认,体操教学心理学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重要的改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通过体操教学心理实验法研究人的体操教学心理现象,就已经取得了硕果累累.我们知道实验方法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研究现象指导人类行为,任何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导、服务实践的.在体操教学心理学中,不同的学派对不同的体操教学心理现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而我们长提的体操教学心理实验三大法:实验内省法、实验行为分析法和实验生理描记法,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有其必然性的.它们的产生对人类社会也产生了不可抹去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它们所存在的一些明显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黄建华.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国内体操教学[J].芒种,2012(2).

〔2〕缪胤.浅析文化差异对国内文化动作评论的影响[J].作家,2013(6).

〔3〕周丽.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国内体操教学[J].语文建设,2013(10).

第6篇

关键词:归化异化习语翻译

 

1.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性

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本土人能轻易明白的习语内涵,外国人却会不知所云。语言学家伊思·罗伯逊在其《社会学》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根本,没有它,文化就无法存在;而习语又是语言的精髓,所以习语更加能够折射和反映文化。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错综而又复杂的体系。如果不了解习语的文化背景,及易造成对习语的错误理解。例如:在不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将汉语中“龙”错误等同于英语中“dragon”。因此,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必须对英汉文化差异有所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地理环境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其日常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所以,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海洋的习语,例如:He is all at sea as to what to do next.(他惘然若失,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all at sea”指在海上漂泊,以致船上的人都不知身在何处。如今这一习语意为“不知所措”。此类短语在英语中大量出现,如 “a drop in the ocean”, “plainsailing”,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feel under the water”。而中国自古以农业为主,对航海知识所知甚少,却有很多习语与农业相关。例如:“瑞雪兆丰年”、“枯木逢春”、“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瓜熟蒂落”。

1.2. 风俗习惯

习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国人饮食和养宠物的习俗就对英语有很大影响,一个典型例子是对狗的态度。人们对狗有深厚的情感,“狗”在英语中没有任何贬义色彩。发表论文,归化异化习语翻译。在习语中,人们常以狗喻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而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在习语中多含贬意,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虽然近些年养宠物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其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文化中。如此看来,英汉语中狗的形象差距甚远,这给英汉习语的互译造成一定困难。如长期来很多译者将“走狗”译为 “running dog”,这必定在英汉语读者中引起截然不同的感受。

1.3 文学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该民族语言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文学巨匠们锤词炼句,使文学作品中的精彩语句在民间广泛流传,最终形成习语。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妙语连珠,许多语句脍炙人口,逐渐成为习语,例如《奥赛罗》中“green-eyed monster”。“green”的概念意义与中文“绿色”含义相同,但联想意义却与中文大不相同,含有“嫉妒”之意。如:Robert is a green-eyed monster but he tries to hideit.(罗伯特是一个嫉妒鬼,但他总试图掩饰这点。)

1.4. 社会历史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如英法在历史上曾发生百年战争,法国在历史上曾是英国的死对头,很多习语反映了英法曾有的矛盾。如“take a French leave”意指“不辞而别”,类似习语如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Dutchtreat(各自付费,AA制)。而汉语中的习语很多来源于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驴技穷”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1.5. 宗教信仰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许多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美人信奉基督教,《圣经》中一些故事和人物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逐步形成了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又如“as old as Adam”,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而在中国,佛教传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佛”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五体投地”、“大慈大悲”、“不看僧面看佛面”、“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发表论文,归化异化习语翻译。

2. 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

2.1. 归化与异化

所谓归化,即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言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派代表人物奈达 (Nida) 提出了“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主张。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采用“功能同构”策略以寻求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同等反应。其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流,翻译过程注重人们从译文中获得什么,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完全自然的。通顺的归化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所谓异化,即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采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美国解构主义翻译家韦努蒂 (Venuti) 主张异化译法。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他提出一种反对原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即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韦努蒂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在翻译中表达出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简言之,异化就是承认并容忍差异,并在目的语中表现该文化差异。

2.2. 习语的翻译策略

总体来说,归化法以译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主张使用读者熟知的译语表达方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完全相同或相近的认知和感受,从而克服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异化法则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在翻译中表达出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异化法无疑更能表现异域文化的不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笔者认为翻译过程中应以异化法为首选考虑。当然,作为不同的翻译手段,归化与异化都有其优势和不能尽善之处。因此,在对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习语的特点及人们的心理接受程度,灵活使用翻译策略。具体说来,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2.2.1. 异化直译法

异化直译指在不违背目的语规范和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尽量保留原习语中的比喻、形象、民族和地方色彩,同时又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不仅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而且在修辞作用与风格上与原文相符,即目的语的习语可用与源语相应的习语来翻译。例如“失败是成功之母”译为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祸不单行”译为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发表论文,归化异化习语翻译。这样即保留了字面意义,又生动形象。

2.2.2. 异化直译加注法

翻译中,原文中的一些喻体的内在含义是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的,仅仅直译会造成理解困难。但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对典故、喻体加以注释说明,既不会歪曲原文的形象,又有益于文化交流。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为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equal ZhugeLiang the master mind.” 对中国人而言,诸葛亮是智慧大师,但英美人未必知道这一点,译文中以the master mind加注,使译文含义一目了然。有人认为,加注会影响阅读,但既然读的是外国的作品,肯定有不懂之处,通过加注可以更好了解外国文化,因此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2.2.3. 归化意译法

英汉习语毕竟属于不同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有时过分强调异化法,会加重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使读者难以接受,最终妨碍文化交流。故根据目的语的民族心理,在异化译法无法表达的情况下,可采用归化意译法,即舍去形象而重在喻义的表达。比如 “lucky dog” 只能译为“幸运儿”。如果对国人说“你是一只幸运狗”,料想会遭来一场争吵。发表论文,归化异化习语翻译。再如:“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给玉山捎个话。”译为 “If any 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let YuShan know.”

2.2.4. 归化解释性翻译法

由于汉英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因此汉英的很多典故习语必然带有强烈的历史文化色彩。发表论文,归化异化习语翻译。翻译中如舍弃原文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形象而代之以平淡的概念,不仅译文单调,失去原汁原味,更无特色可言。而解释性翻译可解决上述矛盾,即在译文里既保持原文的典故、喻体,又加上简要的解释,以突出其形象特征。这样可省去繁琐的注释,使译文读者获得鲜明的印象,抓住原文中所用典故的精神实质。如 “This hopeful young person soared intoso pleasing a Cupid as to constitute the chief delight of maternal part of the spectators.”(Dickens,Hard Times) 译为“这个很有希望的年轻人就扮成极其讨人喜欢的插着双翅的爱神丘比特”译者在保持形象的基础上加一些注释性的词语,既完整地表达了原意,又增强了修辞效果。发表论文,归化异化习语翻译。丘比特的形象是个手挽弓箭、长着双翅的美貌男青年。如译文只直译其名,则显得枯燥,读者也许还得查看注释。

2.2.5. 异化归化结合法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种种差异,有的习语在目的语中难以找到和源语中相对应的喻体,译文难现原文含义。即使用异化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和形象,但显得生硬,且容易造成语用失误;如完全采用归化译法,则牺牲了原文的生动形象和异域文化色彩。因此可采用异化归化结合译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这样既保留形象,又为读者所理解。例如 “He is wealthy. To give him money issimply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 可译为“他很富有,给他钱简直是往纽卡斯尔运煤——多此一举。” (纽卡斯尔是产煤盛地,往纽卡斯尔运煤无疑是多此一举。)

3. 结语

文化的交流最终是为了增进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融合。习语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其翻译尤应表现出民族特色。笔者认为,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考虑到习语的特殊性及翻译的文化交流目的,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特点。除忠实表达原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它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及民族特色。译者须深入全面地把握习语文化内涵,灵活运用异化归化翻译理论和技巧,才能实现准确而得体的翻译;而同时进行长期扎实的翻译实践,努力提高译者自身的双语能力和双重文化能力亦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谭载喜.新编奈达翻译理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费小平.翻译的政治.[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罗开成.谈英汉习语的互译.[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 (4).

[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 中国翻译,1999 (3).

第7篇

一下论文涉及到文学、文化、翻译、语言学、广告、法律、教育、教学法、经贸、商务等方向,内容绝对原创论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别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IdiomsDIY运动的兴起及其对西方青少年的影响TheRiseandInfluenceofDIYinWesternYouth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TheStudyontheManagementofOlympicVolunteers从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ACulturalInsightintotheTranslationofIdioms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文化差异ReflectionsonDifferencesofSino-USCultureinthePerspectiveofCostume中外人名的对比研究TheComparativeStudybetweenChineseandEnglishPeople''''sName中英姓名文化对比CulturalComparisonbetweenEnglishandChineseNames中美青年价值观对比分析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andAmericanYoungGenerations’Values在华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TheEnterpriseCulturesofUs-basedMNCsInvestinginChina-TheCombinationofChineseandWesternElements浅谈非语言交际中身体语言的特点及其在交际中的运用APreliminaryApproachtoBodyLanguageonNonverbalCommunication浅谈中西方非语言交际中身体语言的特点对比及其在交际中的运用AContrastiveStudyofBodyLanguageinChineseandWesternCountriesonNonverbalCommunication西方思想意识对中国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TheNegativeInfluenceofWesternEthosuponChineseYouthanditsCountermeasures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习语中的体现CulturalConnotationsofColorWordsandTheirReflectionsinEnglishIdioms从不同文化角度对身势语的应用对比研究AContrastiveStudyofBodyLanguageCommunicationfromDifferentCulturalPerspectives笑话何以产生幽默WhatMakesaJokeFunny?论动物在英汉词语中的文化差异OntheCulturalDifferenceof“Animal”inEnglishandChineseExpression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inEnglish-ChineseCommunication人力资源外包在中国的应用HowtoAchieveEffectiveDevelopmentofHumanResourceOutsourcing&LeaseinChina论美语词汇中的民族中心主义AmericanEthnocentrismandEnglish浅谈中英委婉语的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inChineseandEnglishEuphemisms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aandAmericainFoodCulture从中西习俗看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SeenfromtheChineseandWesternCustoms浅谈文化与广告翻译AnalysisontheCultureandAdvertisementTranslation论网络交际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AStudyofInternetCommunicationEnglishFeaturesandTranslation中式英文在中国流行的分析TheAnalysisofChiEnglishbeingPopularinChina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ThesisontheDifferencesandMergenceofWendingCustomsbetweenChinaandtheWesternCountries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ThesisonCultureandLanguage英汉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方法ThesisontheCulturalConnotationofEnglishandChineseNamesandItsTranslationMethods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StudyonInfluenceofCulturalContextonTranslation浅谈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TentativeReflectionsonBusines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ndEtiquette透过春节与圣诞节的比较来看中西文化差异ABriefComparisonofSpringFestival&ChristmasDay体态语在对外商务谈判中的作用OnBodyLanguageinForeignBusinessNegotiation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Games浅谈中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性Onthe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inTermsofSymbolicColors论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OnCultureTeachinginEnglishLanguageTeaching中国香港和法国学生对接受自愿安乐死立法观点的比较AComparisonofHongKongChineseStudents’andFrenchStudents’AttitudestoandAcceptanceofVoluntaryEuthanasiaLegislation浅谈美国快餐文化TheAmericanstyle-Fastfood文化差异及其对习语形成的影响CulturalDifferencesandItsInfluencesontheFormationofIdioms1,中国香港和法国学生对接受自愿安乐死立法观点的比较AComparisonofHongKongChineseStudents’andFrenchStudents’AttitudestoandAcceptanceofVoluntaryEuthanasiaLegislation2,论一人公司的债权人保护StudyontheProtectionoftheCreditorofOne-ManCompany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中国死刑存废4,论我国居住权立法的必要性5,试谈中国法官的独立浅析英语双关ReflectiononEnglishPun浅析英语委婉语AnalysisofEnglishEuphemism英语称谓词的性别含义TheSexConnotationinEnglishAddresses论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StudyontheImportanceofContextinTranslation中英文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AContrastiveStudybetweenSomeFrequentlyUsedFiguresofSpeechinEnglishandChinese浅谈二语习得中的社会因素ThesisontheSocialFactor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论英语写作中的措辞用语OntheDictionoftheEnglishWriting浅谈中西委婉语对比AComparisonbetweenChineseandWesternEuphemisms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TheLinguisticCharacteristicsofAdvertisingEnglish谈商务英语及其翻译中的委婉表达方式EuphemisticExpressionsinBusinessEnglishandTheirTranslation浅谈中英委婉语的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inChineseandEnglishEuphemisms笑话何以产生幽默WhatMakesaJokeFunny?试论因特网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辅助作用TheAssistingFunctionofInterne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系统ValueSystem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论动物在英汉词语中的文化差异OntheCulturalDifferenceof“Animal”inEnglishandChineseExpression论美语词汇中的民族中心主义AmericanEthnocentrismandEnglish场依赖性和场独立性对英语学习者听力的影响TheEffectofFieldDependenceandFieldIndependenceonEnglishLearners’ListeningAbility论英汉翻译中汉语方言的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ofChineseDialecton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语言的歧义性:究竟是福还是祸?LanguageAmbiguity:ACurseandaBlessing论英汉影视翻译中不同文化意象的处理OntheDispositionofDifferentCulturalImagesinFilmTranslation商务语境下表述语言的性别差异AnalysisofSexDifferencesinExpressivesinBusinessContext英语商业广告的词法特点分析AnAnalysisofMorphologicalFeaturesofEnglishCommercialAdvertisements英语广告的词法特点分析AnAnalysisofMorphologicalFeaturesofEnglishAdvertisements从句法角度对官方语言的初步探究APreliminaryStudyofOfficialLanguagefromtheSyntaxPerspective中式英文在中国流行的分析TheAnalysisofChiEnglishbeingPopularinChina外贸英语句子的特点对翻译的影响InfluenceofFeaturesofTradeEnglishSentenceonTranslation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ThesisonCultureandLanguage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StudyonInfluenceofCulturalContextonTranslation对言语交际中的语境的认识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简明性表达方法ApproachestoAchieveConcisenessinAcademicPaperWriting浅谈英语修辞的用法TheUsageofEnglishRhetorical双关在广告英语中的运用TheUseofPuninEnglishAdvertisements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性主义SexualDiscriminationinEnglishWords英语报刊标题的特色与文体风格大纲StudyonFeaturesandStylesofEnglishNewspaperNews’Titles从皮尔士的符号学研究符号学的意义AStudyofMeaningsofSignsfromthePerspectiveofPeirce''''sSemiotics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玩偶之家〉AnalysisofADoll’sHousefromthe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英汉复合词的对比分析TheContrastbetweenEnglishCompoundsandChineseCompounds从哈姆雷特性格分析看他悲剧的必然性ACharacterAnalysisofShakespeare''''s“Hamlet”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分析TheReasonAnalysisofHamletTragedy论哈姆雷特的悲剧CommentsontheTragedyofHamlet论约翰济慈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TheBeautyintheWorksofJohnKeats浅谈阿甘正传中所折射出的女权主义TheFeminismReflectedintheNovelForrestGump圣地亚哥:伟大而非完美的老人-对《老人与海》中老人的性格分析TheOldManandTheSea-Santiago-AGreatOldManNotPerfect依莎贝尔阿彻的婚姻悲剧-对淑女的画像的主题研究OntheMarriageTragedyofIsabelArcher-AThematicStudyofthePortraitofaLady论淘姆索亚的性格特征ThesisontheCharacteristicsofTomSawyer美国社会文化的缩影-浅谈淘姆索亚历险记中淘姆索亚的人物性格特征TheMirrorofAmericanSocialCulture-RemarksontheCharacteristicsofTomSawyerinTheAdventureofTomSawyer论飘中的人物魅力OntheCharmofCharactersinGonewiththeWind论飘中的女性生存意识ThesisonFemaleSurvivalisminGonewiththeWind分析飘中斯嘉丽的个人魅力AnalyzeScarlett’sPersonalFascinationinGonewiththewind浅谈《乱世佳人》中的创业精神RemarksontheBusinessSpiritinGoneWiththeWind对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四个人物的性格分析CharacterAnalysisontheFourCharactersinMagrettMitcell’sGonewiththeWind斯佳丽的性格分析PersonageAnalysisofScarlett从希斯克里夫的性格演变过程看他的艺术价值AnalysisonHeathcliff''''sArtisticValuethroughtheEvolutionProcessofHisCharacter从白鲸看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ionshipbetweenMankindandNature-fromAnalysisofMobyDick简评夏洛特.勃朗蒂的《简爱》OnCharlotteBrontё’sJaneEyre浅谈美国文化在小说阿甘正传中的反映TentativeReflectionsofAmericanCultureintheNovelForrestGump保尔·莫瑞尔永不消逝的恋母情结—对儿子与情人中男主人公的心理研究TheNon-passingofPaulMorel’sOedipusComplex—AStudyoftheHero’sPsychologyinSonsandLovers浅析玻璃动物园中劳拉的玻璃心AnanalysisonLaura''''sGlasslikeHeartintheGlassMenagerie论《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人物性格特点CharacterAnalysisofDarcyinPrideandPrejudice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分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自私自恋性格的分析AnalysisofSelfishnessandNarcissisminHeathcliff’sCharacters-OntheThemeofWutheringHeights浅谈简爱中的女权运动FeminisminJaneEyre回到小屋-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象征意义及其特点BacktotheCabin-analysisofsymbolsandcharactersinUncleTom''''sCabin《双城记》中西德尼伯尔顿的人物性格分析ABriefAnalysisofCharacterSydneyCarton“ATaleofTwoCities”普拉斯诗中的死亡意象TheDeathImageinSylviaPlath’sPoems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亨利的性格分析OntheCharacterofFredericHenryinAFarewelltoArms心路历程-论雪莱的自由之路TheHeart''''sProgress---AboutShelley''''sFreedomRoad浅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TheSymbolismintheGreatGatsby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TheSymbolisminTheOldManandtheSea双城记中的仁爱主题ThesisontheKind-heartednessthemein“ATaleofTwoCities”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对种族主义的误解OnMisperceptionofRacismin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论《傲慢与偏见》与《德伯家的苔丝》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AnalysisonLoveofProtagonistsinPrideandPrejudiceandTessofthed’Urbervilles简爱中女主角的性格分析AnAnalysisoftheCharacteroftheHeroineinJaneEyre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发展的分析AnAnalysisoftheDevelopmentoftheHero’sCharacterinAFarewelltoArms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宠儿》中的弑婴母题OntheMotifofInfanticideinBelovedfromaBlackFeministPerspective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伍美琴的吃中餐中的母女关系ReflectionsontheMother-DaughterRelationshipintheEatingChineseFoodNaked“神性”与“人性”冲突引发的爱情悲剧德伯家的苔丝悲惨生活的根源TessoftheD’Urbervilles―ACommentontheSourcesofTess’TragicLife海明威,“失落的一代”的代言人ErnestHemingway,theSpokesmanofthe“LostGeneration”试析《还乡》命运驱使下的人物性格OnCharactersundertheInfluenceofFatalisminTheReturnofNative《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LoveandHateinWutheringHeights夏洛特和简爱性格对比研究TheComparativeStudyofCharacteristicsbetweenCharlloteBronteandJaneEyre苔丝的悲剧原因分析OnCausesofTess’Tragedy论呼啸山庄中人性的复苏TheRevivingofHumanityin“WutheringHeights”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对待婚姻的态度JaneAusten''''sAttitudetowardMarriageinPrideandPrejudice浅谈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性格特征OntheCharacterofShylockinTheMerchantofVenice浅谈飘中斯嘉丽的人物形象TheFiguralAnalysisofScarlettinGonewiththeWind浅谈艾玛的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ofEmma论简爱的独立性格TheIndependenceofJaneEyre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玩偶之家>AnalysisofADoll’sHousefromthe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

第8篇

【关键词】英语翻译 归化 异化 文化差异

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刘英凯通过列举归化的种种弊端及其表现,大力倡导移植法,认为异化应在翻译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他率先对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的挑战。10年之后,许钧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起对《红与黑》译本的读者调查和讨论,直接引发了归化派和异化派的交锋,从而使中国译坛归化和异化的对话进入高潮阶段。在西方,归化和异化的交锋之火也从未熄灭。Today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着作中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结构主义归化翻译理论体系。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在1995年出版《译者的隐形》(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率先对归化翻译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他从文化、文学和政治的高度,力倡异化式或阻抗式翻译,以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归化与异化孰是孰非,至今尚未定论。笔者认为,作为翻译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译者,不同读者,不同文本以及不同文本承载的文化信息来灵活运用。

一、翻译的归化

奈达说:“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特质和模式有所差异,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即文化具有共性。文化的共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说不同语言的表达有相似之处,即语义的对应。例如,西方戏剧里长着翅膀的天使会使我们联想起中国舞风飘带的飞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令英国人发出“He is as [!]wise as Solomon(Solomon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国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最强盛的时期)”的赞叹。当我们在翻译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不由自主地会用一种语言特定的词句去表达另一种语言与之相对等的意思。比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等。汉语中有很多表达法,不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体,比如“找麻烦”与“look for trouble”,“雨后春笋”与“like mushroom”等等。奈达是语言的共性论者(a universalist),他认为,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中,都存在“共核”(common core)。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尽管他承认语言毕竟是有个性的,但他一贯主张归化的翻译方法。由此,他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二、翻译的异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有其内在物质和模式上的独特性,即存在文化的个性,这种文化个性也即文化的差异性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这就为语言翻译中采用异化翻译法提供了基本依据。鲁迅一贯主张从外国文化中输入新的内容、新的表现法,他主张:“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是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怡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很相像,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在这里,所谓尽量保留外国文化的异质,实际上就是提倡翻译中要采用异化的手段。1813年,德国着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提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前一种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异化”,后一种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归化”。美国解构主义翻译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认为,西方的翻译传统是以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的价值观来塑造外国文本的,因此他提出归化的翻译。而异化翻译可以成为抵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种形式,以维护民族的地缘政治的关系。

异化翻译的前提是文化的差异性,它的作用如下:第一,有助于读者扩大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英语中很多说法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表达独特。如:“In the count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盲人国内,独眼为王)”。汉语中同样存在大量独特的说法,异化翻译成英文,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One doesn’t expect ivory from a dog’ s mouth)。”第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比较两国文化,增强对原语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两国文化中的语言形象,有的形义对应,如: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yet the sea is not full,“百川归海,而海不盈”。有许多形义不对应。诸如“狼吞虎咽”eat like a horse,“笑掉牙齿”laugh off one’s head等。第三,极大地丰富了译入国的语言。一方面,许多英文表达流入中国后被中国人接受并广泛流传,甚至被认为是中国本土化的语言。如dark horse“黑马”,flea market“跳蚤市场”,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另一方面,一些中国式表达进入英语国家后,也成为约定俗成的习语。如:旧瓶装新酒“New wine in old bottles”,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门户开放政策“the open door policy”。这是中国的语言文化融入了讲英语的国家,为讲英语的国家的语言文化带来了生气,增添了新鲜血液。

三、结论

这场从语言层面的直译意译之争到上升到文化层面上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可能还将继续下去。但是,异化与归化这对矛盾是对立统一而又共生并存的,完全归化和完全异化都不成其为翻译。所以译者必须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要复写原作的“思想”,忠实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笔调”,“思想”与“风格和笔调”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翻译中必须采用异化的方法,而要求译文像原作一样“通顺”,译者在语言表达中,又不得不作必要的归化。因此,归化与异化是并行不悖的,任何译本都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结果。

对于一个具体文本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手段,取决于诸多因素。以读者为例,如果他们是想最大限度地了解异域文化或者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可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手段,如果他们只是想通过阅读来领略外邦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则可采用归化为主的翻译手段。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2]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论理论精选.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3]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长

第9篇

关键词:制造业;地区差异;自适应加权核密度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4-0085-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在扩大。这种差异长期存在并持续拉大会影响到整体经济效率,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影响各省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差异能否缩小以及如何缩小,都成为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许多学者对我国地区差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这方面的文献已经相当丰富,但仍然没有形成一致认识。有文献在研究思路上和方法上还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其一,绝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传统的收敛分析法。而根据Ouah(1997)的批评,传统的收敛分析法仅仅关注于分布的均值(β收敛)或者离差(σ收敛),并不能充分地解决收敛问题。他认为回归方法只是关注于单个经济体是否趋近于自身的稳态,而不是关注所有经济体收入分布的变化,因此他提出用核密度分布法来描述横截面上的分布状况,再对比不同时点上分布图形的变化来考察增长是否趋于收敛。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核密度估计法的优点是并不需要假定收敛的形式或者设定收敛的条件,而是基于数据驱动的,可以通过动态的、直观的分布图来识别地区差异的变化。Jones(1997)用该方法研究了世界收入分布的演进。Kumar&Russell(2002)也用该方法考察了57个国家在1965~1990年劳动生产率的分布变化,得出劳动生产率的分布由单峰向双峰演进。在Quah和Jones等人的推动下,核密度估计法已经成为研究经济增长分布和地区差异演进的重要方法。然而利用该方法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分布问题的文献还鲜见,仅见于Aziz&Duenwald(2001)、徐现祥、舒元(2004)和H.Sakamoto&N.Islam(2006)等人的研究,他们基本上肯定了人均(劳均)收入(产出)分布从“单峰状”逐渐演进为“双峰状”。其二,在分析的层次上,现有研究集中在省区整体经济的差异上,缺乏针对具体行业的分析。Bernard&Jone(1996)的研究表明,不同行业之间在地区收敛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只是在总体水平上分析,会得到错误的结论。Julie leGallo.Sandy Dall'erba(2005)对欧洲145个地区在部门水平上的收敛分析也证实了不同行业收敛方向和速度差别很大。魏后凯(1997)、林毅夫等(1998)、范剑勇和朱国林(2002)等人的研究发现,第二产业是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如果这些结论确实反映了地区差异的事实,那么占据第二产业绝大部分份额的制造业部门实际上主导着地区差异,因此制造业部门层次上的地区差异变化,有助于在更细致的层面上捕捉地区差异变化趋势,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正确的导向。

本文采用考虑规模因素的自适应加权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布变化及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

二、研究方法

1 标准核密度估计

假设一个序列x:(x1。x2:xn)的真实密度函数为f(x),通常,核密度分布可以视为的良好近似。核

三、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分布形态及地区差异演进

1 数据说明

本文计算各地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指标所使用的数据指标为制造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数量,这需要从各地区分行业统计数据中汇总而成。劳动力数据通过直接汇总而成;而增加值数据需要按行业,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将现价增加值缩减为以1990年价格表示的可比价后再汇总。由于1988年、1989年和1991年三个年份所有省份采用了全国水平上的该指数,另外个别省份的个别年份缺乏该指数的也以全国水平代替。本文基础数据来源于全国和各地区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直报网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由于数据不全,本文没有纳入;重庆的数据归人四川。需要说明的是1993年前工业产出并没有核算增加值,我们用净产值加上折旧额的办法来取得近似值。此外为了应对统计口径的变化,我们将研究期间划分为1988~1997年和1998~2005年两个时期,使得1997年之前和之后的统计口径保持了一致。

2 规模因素对分布估计的影响

我们分别采用标准和自适应加权的核密度估计法刻画了1988~2005年劳动生产率分布的动态变化(图1)。为了便于观察和分析,我们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水平(RPC,以全国平均水平为1)作为观测变量。首先我们考虑经济规模因素是否对分布形态有所影响。观察图1,相比未考虑劳动力规模因素的分布图,加权后的分布曲线有整体向右漂移的趋势,但在各种劳动生产率区域的变化有所差别。

在低水平区域(RPC<0.8),加权后分布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这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考虑了规模因素后,低收入区域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有所下降;第二,低收入区域劳动力规模相对较小,因而加权后该区域密度下降。在中等水平区域(RPC[0.8-1.2]),加权后分布曲线均向上凸出,这表明中等水平区域总体上拥有相对较大的劳动力规模,加权后该区域的密度得以增大。而该区域峰形却出现了阶段性变化:1988~1997年,加权与未加权的峰度差异在逐步缩小,且峰形从相当尖锐到逐渐放缓,这表明中等水平区域劳动力规模的相对优势逐步下降,而且区域内部各地区劳动力规模的异质性由强转弱。而在1998~2005年,峰度差异又重新拉大,峰形又逐渐陡峭,表明中等水平区域的劳动力相对规模上升,但区域内各地区的劳动力规模差异重新变大。并且劳动力相对规模的转变方向正好和前一个时期相反。在高水平区域(RPC>1.2),发现加权后的分布图在该区域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在“一般”高水平区间(1.2<RPC<1.6)时,加权后曲线明显向右上方凸起;而在“极高”水平区间(RPC>1.6),本来存在的峰度被向下削平了。这表明同样是高水平区域也具有规模上的异质性,并且相对而言,“一般”高水平的区域较“极高”水平区域有更大的劳动力规模。事实上,我们发现“极高”水平区域一直为云南省和上海市,上海

市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高水平不难理解,而云南省则是得益于其高度发达的烟草工业(增加值率极高)。这两个地区制造业的劳动规模均较小。

综上所述,劳动力规模对分布图的形态有较大影响,使用考虑了规模因素的加权核密度估计法更适合于描绘真实的劳动生产率分布。在下文中,我们以加权后的分布来描述分布动态和地区差异的演进趋势。

3 劳动生产率分布动态和地区差异的演进趋势

图2给出了代表年份的制造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分布,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分布以及地区差异的变化动态。

1988~1997年,相对劳动生产率分布图的形态从1988年的比较集中且并不明显的双峰状演进为1997年的较为分散且较明显的双峰状。1988年绝大部分区域的劳动生产率集中在全国平均水平的0.8至1.2倍之间,即大部分地区为中等水平,地区差异较小;但到1997年“中高”水平区域和低水平区域均明显分化出来,低水平区域和高水平区域均向外扩张。此外,从左右两尾覆盖的区域来看,高水平区域与低水平区域差异幅度不断拉大。因此,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在这个时期两极化增长趋势明显,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整体水平上的收敛,反而地区差异水平逐渐扩大。

1998~2005年,相对劳动生产率分布图有两点显著的变化趋势:首先,分布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向中间收拢,表明不管是高水平区域还是低水平区域,均有趋向全国平均水平的集中态势。尤其是图形左尾覆盖的区域明显减少,表明随着经济增长,低水平区域出现明显的追赶势头。其次,分布曲线由1998年近似双峰的形态向单峰演进,到2005年分布曲线在中等水平区域向上凸起形成顶峰,覆盖范围扩大,反映出中等水平区域逐步扩大,这有利于消除地区差异。因此,在这一时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收敛性,这也与该时期劳动生产率变异系数的下降是相符的,并且这种收敛体现出了非条件特征,没有出现双峰形态的“俱乐部”特征。和前一个时期的两极化增长不同的是,这个时期内的经济增长体现了均衡性,有逐步消除地区水平极化的趋势。

我们的结论与现有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对我国人均(劳均)产出(收入)的地区差异和分布动态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Aziz&Duenwald(2001)发现1978~1989年,人均收入的地区差异缩小;但1989~1997年,地区差异扩大,而且在沿海地区与内地逐步形成了二元分布,预测到2010年这种两极化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徐现祥、舒元(2004)也发现1978年以后劳均GDP分布在1978~1990年为单峰状,而在1990~1998年逐步演化为双峰状。类似地,H.Sakamoto,N.Islam(2006)发现改革后人均产出的地区差异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8~1991年差异缩小;1991~2001年差异拉大;2001~2003年地区差异有缩小的趋势,不过他们认为这种趋势是否会持续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可见,在整体经济层面上所得到的研究结论非常接近,即人均(劳均)产出(收入)在1990年以后趋向双峰形态。地区差异拉大。他们的结论与我们在制造业层面上得到的劳动生产率在1988~1997年双峰形态日益明显,地区差异显著扩大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在我们把研究期限扩展到2005年后,却发现1998~2005年双峰形态逐渐消失,地区差异趋向缩小。

四、结论

第10篇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 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 horse(吹牛); 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 “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 “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一)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 “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 “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05-115.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企业跨国经营

一、引言

企业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何在多元文化下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是每一个跨国经营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二、文化差异的表现

要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首先要识别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就差异程度而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最大,也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观念的差异。中国文化中把时间看作是无穷尽的资源,在中国,提前完成工作或超额完成计划是一种应该受到表扬和值得提倡的行为。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是大自然固有之物,是有限的资源,可以像商品、金钱一样获得和使用。为了充分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商务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应制定详细计划,时间单位被划分得很细,而且应该严格按照时间。

2.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西方文化是以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竞争和独立。企业鼓励雇员个人奋斗,不断创新。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具有很强的个人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

3.决策方面的差异。中国文化中决策过程是平衡过程,习惯于把让步作为决策手段;而西方文化中决策过程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过程,一方获胜,另一方则单方面妥协。

4.沟通形式的差异。中国人沟通经常使用含蓄而不直接的语言,这种沟通往往依赖于接收者的诠释;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使用发送导向型沟通,信息的发送者有义务向接收者正确传输信息。

5.管理理念的差异。中国的管理重视人情,讲究关系;而西方的管理则是以“法”为中心,在管理上表现为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从而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中国的人情化管理遇到刻板的法制化管理,就会发生冲突。

6.培训方面的差异。中国人重视就业前获取的文凭,常常把人才和高学历者划等号,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而西方的培训则完全以企业的需要为导向,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三、文化差异对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是多层面、全过程的。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国际企业,在经营目标、管理风格、市场选择、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上有显著的差异。

1.文化差异对市场选择的影响。“创新波及理论”认为,新思想的传播或交流在文化背景相同的群体内比较容易,否则很困难。对一个国家文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其对市场领域的选择。例如,在国际化市场选择上,美国企业一般首选加拿大,而不是文化迥异的亚洲国家;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时,一般首先考虑香港特区;而日本则首先考虑韩国。

2.文化差异对市场进入方式的影响。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进入新市场的方法。哈佛大学“多国企业研究项目”对180家以美国为基地的大跨国公司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目标国家与母国的环境差异越小,则参与程度越高,采取独资方式的比重就越高。如美国企业对加拿大、英国等地大多采取投资进入的方式,而对尼日利亚、肯尼亚、象牙海岸则主要通过许可证协议方式进入,这一方式所占比重高达60%以上。

3.文化差异对协调管理原则的影响。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中,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在一起工作,管理原则与方法各不相同,如美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而日本则强调共同合作、团结共进。因此,在母国文化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原则与方法,在异国文化中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文化差异对产品、服务的影响。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各国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因而在决定向国外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例如,在欧美国家很受欢迎的电动牙刷,在亚洲市场上却不受关注;在美国销售状况一般的加州牛肉面,在中国却有很大市场。

5.文化差异对营销策略的影响。由于人们文化背景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市场的成熟度也不同,消费者对各种营销方式的接受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国外的消费者常常无法意识到美国常用的复杂营销策略。因此,在跨国营销时需要充分考虑东道国市场的文化环境因素,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四、结束语

企业进行跨国经营,能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给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并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创造竞争优势,给企业带来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5

[2]范静秦 霖:跨国公司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4(1)

[3]张素峰: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J].长江论坛.2003(4)

[4]于俊秋:克服跨国公司中的管理障碍,做好跨文化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5]龙建辉:企业跨文化管理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第12篇

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契合点 解决对策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程度的高度普及,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联系逐渐增强,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然,每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和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导致相互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困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的差异,这就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产生。英语翻译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中的一种共通语言。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也大量包含了理论知识和各个领域的专业语言特点以及各种国际商务文体的行文和专门表达法,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差异,包括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等方面,在掌握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对外翻译,准确切合的找准语汇和词语,那么就会很好处理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达到交流、沟通的顺畅。

一、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

1.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对事物的不同认识会导致翻译上的很大差异。“龙”,在中华文化中是天子的象征,“龙”在中国文化备受瞩目,代表职高神圣的帝王形象,象征着吉祥,比如有“真龙天子”、“龙投大海,虎奔高山”的说法。在西方则决然不同,龙成了邪恶的化身,在某些西方国家还有“泼妇’的意思。从这些就可以看出由不同地域文化导致的差异,单在龙字的翻译上就要特别注意,否则会引起沟通交流的不和谐局面。另外比较突出的,在西方,“13”是不祥的数字,原因是在圣经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因此在西方人看来,“13”就尽量避免,就如同中国“4”字的忌讳一样,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说法,而“8”就是“发”,这个数字就非常吉利,被大家所争抢,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听见,某个带“8”字的车牌,电话号等吉利号为众人高价哄抢。但是像这样的做法在西方却没有,他们的仪式观念里没有这样的说法。

2.语言表达的差异性。不同语言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每一种语言有着自身的词汇和语汇体系,同时表达习惯也不尽相同。英语中有一个词语,叫做Chinglish,中式英语。我睡得很好,我们经常会翻译到,I slept very well,这就是明显的中式英语;地道的英语说法是I had a good sleep.汉语口语习惯使用动词时,地道英语口语更习惯使用少数动词加名词。

3.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中外国家文化交流受到了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的差异,这就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产生。他们在颜色的认知上相同,但是感觉会有所不同或者是大相径庭。比如说,“红色”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在英语国家视为残暴、不吉利,红色象征着流血。中国传统结婚时要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剪彩,就是剪红色的彩带。“红利”、“红包”等带红字的词儿都是大吉大利的意思;在西方国家红则完全没有此类意思,反而恰恰相反,是不吉利的象征。而“白色”在中国是不吉利的象征,只是会在人去世的时候,才会现白;在西方结婚的礼服婚纱就是纯洁的白色,白色在西方人眼中象征着纯洁美好之意。

4.心理特点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的心理特点呈现不同,在西方人们忌讳被问到收入和年龄,特别是女性被问到年龄会是件十分反感的事情,在我国人们的日常谈论都会涉及这样的问题,放的很开。这样的差异在商务交往和商务翻译中必须要重视,以免沟通失误。所以,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或商务活动都需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词汇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差异,在这个基础降低商务交往中的失误,获得最大化效益。

二、了解文化差异,找到解决对策

英语翻译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中的一种共通语言。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包含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差异,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准确切合的找准语汇和词语,较好处理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奈达先生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达到交流、沟通的顺畅,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

1.中英文词语理解要够深入,不能只浮在表层,要深入内涵,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领悟词语的含义后要进行恰如其分的修饰后译出。

2.翻译追求原汁原味,体现文化的表达,这就需要了解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文化差异的形成是长期积淀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这就需要翻译者找到双方文化的契合,从这个切合点人手,降到最低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翻译失误。

3.丰富自身文化涵养和文化常识。文化是长期的积淀,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特征,文化包含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反应了社会属性。文化特性决定翻译不能直接翻译,需要不断丰富自身文化涵养和文化常识,更好的解决跨文化商务翻译出现的问题。

4.正确掌握和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翻译是对两种不同文化间进行的传播,但是不同于简单的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它产生了文化换码。所以在对外翻译过程中正确掌握和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真正冲破跨文化翻译的冲突。

三、总结

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包含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差异,在掌握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对外翻译,准确切合的找准语汇和词语,达到交流、沟通的顺畅。

参考文献:

[1]蒋晓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