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

时间:2022-02-07 06:23:29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1

一、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及内容

(一)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1.主体的原则。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通过开展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建设立场,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2.客观性的原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原则,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立足点。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二)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1.主体的自我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即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后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素养、意念精神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挖掘优点、找出不足,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进步。2.外界对主体的评价。外界对主体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家长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等三个方面。3.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对于校方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从自身的实践感受和心得出发,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关于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升教师、高校、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开展的效率和价值。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要素1.社会实践过程监测阶段。社会实践过程监测主要是高校和实践单位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实践风险预防能力、目标矫正能力等的动态监测和管理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实践过程监测这个评价要素,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2.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阶段。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等进行实践后的总结与经验交流,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有益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方面,务必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校方在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表彰优秀的实践成果,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评价方法1.实践开始与实践结束评价相结合。在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方面,要采取实践准备阶段、实践过程阶段与实践成果考察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与评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也增加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静态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实践报告、实践单位为学生出具的实践评语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完成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和考察,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和成长。动态评价主要是指校方和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实践单位的具体行为表现,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修正有关学生的评分或结论,记录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点滴,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在实践单位或地点的实际表现、言行举止、工作效率等进行量化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正视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两者结合分别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和考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建设国家和社会的主力军,为了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社会和高校资源的利用率,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构建完善的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还是高校自身,都要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有利的条件和技术支持,从各方面入手,有效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资金欠缺、技术困难等问题。除此之外,学生自身也要努力提升个人修养与能力素质,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胡海珠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2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XX]16号)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XX]3号)文件精神,学习今年5月3日xx在北京大学发表重要讲话,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的讲话精神。校团委决定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现将有关工作安排及要求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牵手北部湾 情系重灾区 服务现代化 提升竞争力”

二、主要内容

(一)“投身三下乡,奉献塑品格”

继续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实践活动,通过形势政策宣讲、红色教育、社会调研、科技支农、支教扶贫、文化下乡、挂职锻炼、环境保护、法律援助、医疗服务、志愿行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知识优势、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力争在形式上有创新、在内容上有特色、在成果上有突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重点开展“关注灾后重建,关爱灾区儿童”爱心支教实践活、“科技扶农,政策惠农,勤劳富农”新农村建设志愿服务行动。

(二)“你我同努力,奥运传精神”

2012年是中国奥运之年,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地感受奥运、认识奥运、宣传奥运、服务奥运。让桂电学子广泛参与奥运,也为奥运做出应有的贡献。

重点通过组织开展“奥运传精神”活动,通过采用调查、实地宣传等各种方式,开展奥运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宣传奥运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奥运。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

(三)“改革焕新颜,牵手北部湾”

借助我校电子信息学科突出、各学科均衡发展齐头并进的优势,广泛开展政策学习、科技参观、法制访谈、新城感悟、环保实践、新经济区调研等针对不同领域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重点调研“环北部湾经济开发圈”的建设与发展。力争在方法上创新、在内容上务实、在成果中求深,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在体悟祖国精彩华章的同时,树立无私为国奉献、实现自我价值的远大目标。

(四)“实践启真知,科技促发展”

党的xx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这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四种能力”建设的重要渠道。

重点开展包括“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种科技创新类的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大学生创业园”创业项目孵化等服务就业创业系列实践活动,积极提倡广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学科优势,开展各类专业实习、课程调研、项目攻关等实践活动,把专业特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争取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岗位,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平台、做好服务

三、总体进度安排

6月,团队申报、立项与活动准备;

7月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

7月至8月,开展活动;

9月,成果展览、总结表彰。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团委要主动向各院系党总支汇报,积极争取校内外各种资源,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优越条件。

2、灵活组队,优势互补。采取学校和院系两级灵活组队、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组队。鼓励院(系)组队立项和学生个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立项实践团队人员一般不超过8人,可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组队,但应有一名指导老师。立项团队的指导单位为团队负责人所在学院团委。为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每个团队只准许申报一个实践项目,每个成员只准许参与一个团队或负责一个实践项目。发现同一项目、同一成员多次申报的,取消该团队立项资格。

3、及早安排,精心策划。各分团委根据社会实践的要求和特点,结合当前的政治形势、社会热点和群众需求,及早做好社会实践的组织策划。在实践的策划、准备工作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紧扣主题,集思广益,发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要进一步灵活活动方式,将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践、教师科研课题、课外科技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和校情校史教育等工作有机结合。指导老师对策划方案进行总体把关,要整合各种资源为顺利开展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各分团委加强指导,着力解决各团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安全、顺利实施。

4、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校内报刊、广播、网站、展板橱窗等媒体作用,在活动过程中要积极吸引和邀请社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不断扩大我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深入发展。

5、规范管理,构建长效机制。要在加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申报、立项、培训、实施等各个环节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机制和学生参与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院系配套政策和文件,确保社会实践的安全、长期、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

6、配齐教师,加强指导。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确定实践类型,做好各种前期准备,在实践过程中处理各种问题,实践结束后检查和考核学生的实践成果或报告,并给出成绩。各院系应根据实践安排,配备相关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具体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

7、总结交流,巩固成果。各团委在暑期社会实践结束后,应组织开展以团支部、班级等为单位的总结交流活动,将同学们的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分享,也可通过展板、网络等形式展示实践成果让更多的同学得知。

五、操作管理

1、今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继续实行资助立项与非资助立项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申请学校社会实践专项经费支持的实践团队应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如实填写《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书》,并附有关证明材料。各单位要详实指导各实践小分队严格落实安全措施,明确安全责任人,做好应急预案。为使更多的社会实践团队得到学校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的资助,并保证学校资助的经费产生预期的成果,由学校立项并予以资助的实践团队采取学校、学院(系)和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原则筹集经费。获得资助立项的活动,在出发前给予部分资助款,余款在活动完成后,经审核“合格”后再行拨给。如没有实际进行实践活动,将收回资助资金。获得非资助立项的活动,在项目结束后,经评比为“优秀”的,校团委将给予一定资助。

2、资助立项、非资助立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仅在资助的方式上有所区别,活动结束后的评选表彰将一视同仁。

3、所有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团队需填写《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项目登记表》(见附件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安全责任书》(见附件4);个人填写《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个人项目申报表》(见附件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社会实践个人安全责任书》(见附件5)。团队和个人填报完成后以院(系)为单位于6月25日前上交至本院系团委,由各院(系)社会实践活动负责人于6月27日17:00前交至正平科技馆二楼校团委办公室,并将《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院(系)项目汇总表》(见附件3)发送至,本次不接收单独交至校团委的报名。

4、校团委将在7月初召开“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暨动员会”,同时下拨资助金额。

5、学校已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正常教学计划,规定了实践学分0.5分,从XX级全体学生开始,要求各院系在社会实践结束后,上交考核成绩,由学校教务处给予成绩认定。

六、总结与表彰

(一)社会实践总结

1、各团支部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总结,发现有体会深刻、效果良好的学生应当在班级中交流推广。

2、各院(系)要在班级总结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差距,表彰典型,开好总结大会,并将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连同需要表彰的教师和学生报校团委。

3、校团委将进行全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总结,并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进行全校性的交流、总结和表彰。

(二)社会实践的表彰

9月下旬,校团委将根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评奖细则(试行)》(见附件6)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奖、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老师奖、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论文奖等评选,表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同时校团委将推荐一批优秀团队和个人参加广西区和全国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

七、有关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报送的要求

1、为了取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同时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请各院(系)团委务必指定人员作为联络员负责本院(系)活动的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工作,把相关人员报学校团委备案。

2、信息报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分阶段定时回报、社会各界的反映及评价等。

3、信息报送形式:新闻剪报、活动总结、活动照片、实录等。委

4、报送方式和渠道:具体项目可以通过e-mail:、传真(5606325)、信件等方式及时将各种活动信息报送校团委。

附件1: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项目登记表

附件2: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个人实践项目申报表

附件3: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院(系)项目汇总表

附件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践团队安全责任书

附件5: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践个人安全责任书

附件6: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评奖细则(试行)

附件7:《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附件8: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考课题

共青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委员会二八年六月十五日

主题词: 暑期社会实践 通知

报:校领导

送:各部、处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 2005] 5号)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作为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方式,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们能切身体会到教材当中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真实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心声。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社会需要什么, 自己缺少什么,将自身的思想与社会实际统一起来, 做到知行统一。

一、高校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为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我们现在多数的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讨论分析、小组探究、辩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所以课堂实践活动在目前的思政课教学中基本能够顺利开展,形式也丰富多样,教学效果明显,但是在课外实践的环节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 各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创新方法, 但收效却不尽人意,实践教学在现实的运作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对于课外实践的内涵认识有误区,把思政课的课外实践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思政课的课外实践富含社会实践性,因而在实践教学中确实应该把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有益延伸,但并不是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划上等号。也就是说一方面某些社会实践活动有它的目的和要求与思政课并不可能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思政课的课外实践也不仅仅包括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包括其他一些活动,譬如学校组织的一系列主题活动,五四纪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等等。

二是对思政课重要地位的认识不够。民办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少教师和领导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对专业课充分重视,对思政理论课重视不够,认为思政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理论修养,其效果在短期内很难显现,因而无足轻重,对思政课的课外实践活动更是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把课外实践看作可有可无的事,有的甚至认为是一种负担。现在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缩减思政课的理论学时,把大量的学时拿到了课外实践学时,所以为了应付检查,一方面学校要求思政教师必须要把实践活动开展起来,但同时在经费投入、组织领导等方面又缺少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很难保证思政课的课外实践真正开展起来。

三是学校内部的联动机制没有形成。思政课的课外实践要开展起来,不光是思政教师的事情,还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比如要带学生出去参观,除了思政课老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外,还要经过院系的批准,要和其他老师调课,需要辅导员组织学生,学校出车,等等。民办高校因为办学时间较短,内部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各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有限。

四是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有待加强。在刚刚我们所分析的背景之下,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思政课课外实践活动安排也就流于形式,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实践教学内容不规范,教学时数不统一,教学目的不明确,没有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 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课外实践安排形式单一,在实践过程中缺少管理,实践活动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这就导致学生对这种实践教学只是应付,也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民办高校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

民办高校虽然是高等教育阵营里的新生力量,但是无论是办学历史、办学经验、办学资源,还是办学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都与部属高校和老牌公办院校无法比拟。在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民办院校更应本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目标,摆脱传统办学模式的束缚,走上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在我国民办高校主要集中在三本类院校,高职高专类院校,学校的学生不像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喜欢学习文化课,喜欢探讨理论,但是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有民办高校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所以结合学生的特点,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让他们真心喜欢,终身受益,就要加强实践课教学。正如美国教育见苏娜丹戴克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理论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自觉地以政治理论为指导,在参观访问中让他们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深切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绩,这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油然而生,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对共产党的信念才能自然坚定。所以,民办院校的思政课也应该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坚持成长、成功、成才的教学目标,让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的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上和行动上形成共识,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

首先从学校领导层面来看,应高度重视国家相关文件规定,明确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意义。其次需要全校教师的理解和共同努力,过去很多专业课的老师不能理解在专业课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大三的学生还在上思政课,甚至有些辅导员给自己的学生灌输了“思政课上不上不要紧,考试前背一背就可以了”的理念,以至于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不重视思政课,对思政课活动的开展不积极,所以要想顺利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还要争取到其他老师的配合。最后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目前在高校思政课老师的地位很是尴尬,虽然有些老师课上的很好,也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再好的思政老师比不上最差的专业老师,尤其在民办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之下,利益至上,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比较有用,因而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配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开展。所以,要想顺利的开展思政课的课外实践教学,必须要在全校形成一种氛围,让学校领导、老师、学生都意识到思政课确实重要,思想上形成了共识才能获得行动上的最大支持,共同促进思政课课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

加大投入,保障措施要到位。

首先为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的开展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一要保证课时,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成本违反国家规定缩减思政课课时的情况并不少见,笔者认为在兼顾国家和高校二者利益之下可以在规定课时内将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做一定的调整,民办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强,理论功底弱,我们可以稍微将实践学时增多,灵活安排在课外,既保证了课时总量不变,又符合民办高校的利益需求,为学生的专业课挤出了更多的课内时间,一举多得。二要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活动方案。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到实践教学指导书的规范必须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是流于形式,而是为了让大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更好的体现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其次要加大投入,不断优化思政课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扩大思政教师的队伍,目前高校独立的思政教学部大多已成立,但是专职的思政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学生教师1:350-400的比例要求,有些民办高校聘用大量的外聘教师,管理上难度很大,学生对外聘教师的满意度明显不高,课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更不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不断丰富和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

最后就是要确保专项经费按时到位。除了思政教学部门的日常行政开支保障之外,主要就是收缴学费中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20元的标准所提取的专项经费要保证确实用在思政课的建设上。目前在民办高校中的情况主要是课外实践活动的预算不符合领导的预期,经费很难申请,活动自然也没法开展。所以,笔者建议专项经费专项支出,应该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交由思政教学部自由支配才能真正做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

建立联动机制,将思政课课外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一方面在校内可以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有效的整合资源获取利益的最大化。譬如有些民办院校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由学生工作委员会牵头联络,将学生的专业实践、“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思政课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协调资源,整合人力,各取所需。另一方面可以和社区等校外组织、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思政课实践活动的社会资源。

做好思政课课外实践活动的宣传和总结工作。

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对思政课真懂、真信、真爱,一方面靠的是理论本身的魅力,一方面靠老师的感染力,笔者认为还有不可或缺的就是对于思政课的宣传力。作为民办高校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单纯的理论宣传效果并不大,要想让学生接受思政课重要必须要让思政课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存在感。目前我们很多民办高校的思政教师也努力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反应很好,但大多没有改变学校整体思政课的现状。原因主要在于规模小,因为条件有限参与人数不多,没有影响力,很难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形式单一,大多实践活动仍然是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没有创新,学生不感兴趣,只是作为任务在完成;宣传力度小,大多数人甚至对参加的活动目的是什么,谁组织的,去干什么,为什么去都不太明确,这样的实践活动怎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思政课的课外实践活动也应该要效仿一些媒体的做法,活动开始前,利用学生社团“造势”大力宣传,画海报,挂广告标语,搞海选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宣传让学生对思政课的课外实践活动有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带着实践目的去开展活动,从而取得思政课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预期效果。同时要做好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不能虎头蛇尾,实践活动开展完了就结束了,要做好总结工作,比如实践报告的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分析,或是汇报演出等等实践成果展示,做好实践成果的考核以及保存工作,有始有终。

总之,民办高校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众多难以解决的“瓶颈”,我们更需要结合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联合各部门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曲建英.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8 .

[2]谢洪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含义和形式研析[J].文化建设,2008.

[3]杨菲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

[5]吕慧萍.浅谈“两课”社会实践的实效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4

在高职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音乐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检验教师授课效果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关键手段。本篇论文主要从高职音乐教育对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阐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形式,分析了音乐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总结了音乐实践活动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音乐实践活动;高职;音乐教学;重要作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高职院校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全面转型,并且在近年来快速发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高职院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丰富课堂内容,才能够实现学生综合事业的全方位拓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音乐素养,使学生们能够在音乐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成为社会需求的音乐人才。

1 音乐实践活动的概述

所谓音乐实践活动,是指音乐类的学生以专业理论为中心点开展了各类实践活动,是音乐课堂的拓展和延伸。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课堂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能够巩固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是结合了理论和实践的必备音乐课堂教学活动。

我们常见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类。校内的音乐实践活动主要以学校开展的文艺节目为主,包括学生的校内个人独唱音乐会,学生的校内合唱团排练,以及学校组织的艺术节、音乐比赛、汇报演出、专场音乐和毕业晚会等等,丰富多彩的校内文艺活动,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校内音乐实践活动的平台。

所谓校外音乐实践活动就是指学校外举办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校外获得一些音乐实践的机会,比如说有的学生可以参加当地的社会单位或者是文化艺术机构主办的大型歌唱比赛、各类文艺汇演,还有的学生可以跟随学校的合唱团进行校外的演出或者是歌唱比赛,还有的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或者是寒暑假的时间,在校外参加一些文艺演出、艺术培训,还有机会参加到学校组织的民间采风、校外实习和校外观摩的活动中,这些都属于音乐专业学生的校外音乐实践活动。

2 音乐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2.1以技术训练为教学基础

丰子恺在《音乐土门》一种就曾表达出基础巩固在音乐鉴赏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重视艺术技能的训练。洪野政雄这位日本的音乐教育家也强调必须将技术练习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高职音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表现能力还是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要将音乐知识技能的培养作为重心。虽然技能不是产生创造和表现的直接原因,但也是产生这些才能的前提条件。所以,在高职学生的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愉悦的教学艺术对学生进行相对枯燥的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的过程中有出色表现。

2.2实现课堂与实践的融合

每一门艺术都有独特的要素,音乐中的主要因素就是旋律、节奏、和声,绘画中的主要因素就是线条、质感和色彩,诗歌中的主要因素就是韵律、比喻和形象。每一种艺术都可以与其他的艺术要素相互借鉴,互相融合,所以,从来就没有独立的音乐,只有和语言、动作和舞蹈共同存在的音乐。教学艺术本来就应该将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艺术融合为一体,音乐的教学则应该实现两点融合,一种是内部的一致,一种是外部的联系。在高职音乐的欣赏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该与其他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渗透到一切的演出计划和音乐创作中去;声乐和器乐的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有效而且密切的整体,从而相互增强活力指数。在高职音乐的教学体系中,必须要注重音乐与语言、动作、舞蹈综合的动态的音乐课堂。

3 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3.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扎实学生专业技能

音乐实践活动具备了普通音乐课堂无法实现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掌握到课堂上无法学习的音乐知识。很多学生为了在音乐实践的活动中呈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不惜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精心准备、专心训练,所以,音乐实践活动不仅仅激发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

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音乐实践活动都为学生们提供了积累经验的舞台,通过大量音乐实践活动,学生们的表现从开始的紧张局促直到后来的轻松自如,从原本的幼稚到最后的成熟,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锻炼。学生们在各类乐队的组建过程中和各种节目的策划编排时,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都是十分有利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必然会收到校内师生和校外社会给予的评价,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促使学生们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自我提高。总而言之,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3.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升华整体教学质量

通过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音乐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就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客观评价,指导学生对自身的调整和完善,及时给予辅导和建议,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

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缺点,从而进行反思,升华为理论知识,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进步,因材施教,实现了教学方案的优化。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实践活动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

4 结束语

当今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于音乐人才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音乐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功底,还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等社会实践能力。音乐实践活动是高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为学生们提供了与社会联系的优质平台,是学生们适应社会的主要渠道,所以,音乐实践活动在高职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继续坚持,不断创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晶.音乐实践活动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四川,2014

[2]钱甜.试论艺术实践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地位[J].才智,2012(7)

[3]湛频洁.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1.20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5

“冬季农村室外水龙头防护技术革新”自立项以来,经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小组全体成员的努力,我们通过了冬季农村室外水龙头防护技术的收集、立项,计划,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又通过收集、走访完成了新技术“管道截止放水法”的设计和校内实验的跟踪实践,终于到了新技术的宣传推广阶段,现在实践活动小组书写了新技术的可行性报告书,对新技术的实用价值进行了介绍并对下一步的宣传推广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计划。

一.新技术名称“管道截止放水法”

优点是:是晚上水管不怕冻,白天照常用,并且一劳永逸,安装方便,价格低廉,便于推广。设计图纸:

具体操作原理方法是:每天傍晚,室外水龙头用完后,先关闭总阀门,然后从放水口放出在室外水管中的水,然后覆盖安装槽,从而有效的避免室外水管冻裂,防止水资源的浪费,达到冬季白天照常用水的目的。

具体的安装方法是:

安装材料:管道约一米、总阀门、放水龙头、砖、水泥、沙、水泥板一块

安装用具:镢、铁锹、管钳、瓦刀、割丝用具

安装步骤:

a、距室外水龙头一米处挖坑,见水管为止;

b、安装好总阀门、放水龙头,距离约20厘米;

c、用砖砌成安装槽,约半米见方;

d、用水泥板覆盖安装槽,安装完毕。

“管道截止法”的费用大约是100元人民币,与被工厂广泛采用的防冻法原理是一样的,但价格相差10倍以上。经过我镇专业人员的实验认定,认为该方法适合在本地推广使用,我们实践小组决定向学校申请开展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具体工作计划。

二、工作计划

1.宣传阶段:

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管道截止放水法”,召开全校师生大会,由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介绍“管道截止放水法”的安装方法和优点,并向全校全体同学发放管道改造的示意图和改造说明书。实践小组在《红领巾报》进行宣传报道;书写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在校内宣传栏张贴;为尽快的在附近的村庄推广,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分批带领家长参观考察。

2.推广阶段:

召开实践小组成员家长会,向他们介绍管道截止放水法的安装方法和优点,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带领家长参观学校室外水龙头的改造情况。:

3.实际安装阶段

为尽快的让“管道截止放水法”在附近的村庄推广,我建议向率先安装的用户,每人申请100元的安装补贴费用,并派专人实地指导完成,并做好完成检查工作。

4.扩大宣传推广阶段:

学校扩大宣传指导。学校根据推广的进程,在各个村庄的主要街道,张贴标语,从而在周边村庄掀起活动的高潮;由辅导教师牵头,实践小组学生为成员,建立村级管道改造联系站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党建;评价体系;高职院校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应该集中在“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实践建设”三方面。以上三方面内容,除了在继承具有传统建设思路外,还应该融入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求适应新形势。工作评价体系与之进行对口建设,目的就是“除旧布新、查找疏漏、及时反馈、创新改革、形成特色”。因此,党建工作体系应“以事实为依据,以实用为原则,以效果为目的”,不断改进,协调有力。

一、宏观与微观的双向建设与推进――党建组织工作评价体系研究

党建组织是力量的凝结,是活动的场所,是交流的平台,是党建工作开展的基础,其工作评价体系也要从组织开始。我认为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组织,相应的评价体系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并且两方面要相互配合支持,才会收到效果。

1.“大组织”与宏观体系外部评价

高校党建工作的两个核心就是“针对学校”和“针对学生”。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大组织”,这就是集体组织,数量可以有多个,但必须是统摄全体和大部分人员的。组织内部要有领导层次,分工细化,能起到统摄的作用。

(1)宏观大组织建立的必要性。新形势下,高校与社会的接触频繁,特别是学生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对外学习交流等。这些活动的特点是事务繁多,多头并进,相互交叉。一个“大组织”体系的建立,可以以分工的形式应对不同的事务,并且有几个部门进行统筹规划,最后集中到一起统一安排。党建组织在其中就起到了领导作用,通过主管学习事务及学生的活动,将党的教育思想和政策融入其中,在实践活动中展开教育。

(2)党建组织外部评价体系的切口。例如我们成立“学校活动党建理事会”,社团中组织“大学生党建交流理事会”等,将大部分的人员集中到一起,发挥力量,同时便于宏观体系的外部评价。组织外部着力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创造安全、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培养科学文明的工作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等,都是组织建设的题中之意。

像这种组织评价体系,要成立“学校、学生、社会”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切入点,校内由专门的部门进行收集与反馈,起到内外的连接作用。评价体系从组织各要素入手进行评价,学校方面像“学生的参与度、组织的及时性和多样性、党建政策内容的融入”等,学生方面“自我的认同感、从中获得的教益、自我能力的发挥”等,社会方面像“集体风尚、组织纪律、活动内容、影响效果”等,征求社会意见,将其反馈到学校和组织中,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和完善。针对学校党建组织和学生党建组织及其活动,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展开评价。

2.“小组织”与微观体系内部评价

党建工作组织体系,除了大组织和活动外,“小组织”开展也必不可少,这是建立在大组织的前提下,党建工作内部的评价和反思,通过开展“总结反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展开。

(1)微观小组织建立的必要性。微观的党建小组织,是以十人以内为单位,或根据分工各个部门为单位,进行自我内部的反思和工作总结的组织,包括学校党建工作的小组织与学生活动的党建组织,目的就是针对细小的问题进行相关评价研究。

(2)党建组织内部评价体系的切口。内部评价体系,通常是以小组和个人为单位展开,针对阶段性的党建工作展开自查。本组织的自查评价,重点是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人员配备的合理性,以及党建组织活动开展的反思等。内部评价体系发言权要交给全体成员,做到“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及时谈出自己的看法,不怕出错,从而获得各个方面的建议,以求日后改进。

二、引导与感悟并存――党建思想工作评价体系研究

有了有力的组织后,党建思想工作成为指引行动的灵魂,也是党建工作的核心。主要是结合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成员党建思想的引导与学习感悟,以此作为评价体系的对象。党建思想的建设首先是对院校发展方向的指引,再者是对学生思想的推进,因此,党建思想工作要做到引导与感悟的并存,前者是指外部的力量触发,后者是指内部力量的推动。

1.党建思想引导建设工作评价体系

党的思想建设,主要是将党的方针政策进行理论化宣传,促进思想的与时俱进与创新。高职院校党建思想工作,还要融入学校自身的内容与理解,将以上两方面统一到一起,途径就是学习,巩固思想,继而提升党性修养。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掌握马列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提升政治高度。通过学习新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新事物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够博采众长,合理运用。在思想的引导下,增强党性修养,以德修身,提高境界言行一致,根据不同时期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党支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成员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途径的系统学习,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认清当前形势,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使队伍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状态。

根据以上思想工作方法,与之对应的工作评价体系就是“思想建设内容的分类与量化、思想建设内容的反馈”两个重点。将其分类量化评价,主要是从党建内容的具体程度和细节划分入手,全面考察政策内容传达程度,通过表格和分值的形式具体化,以便扬长补短。评价对象要从党建工作实施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指标的量化处理,对“授”与“受”两方面进行考察。

2.党建思想工作感悟评价体系建设

思想建设工作除了从外部引导之外,更要从内部去反思感悟,才能不断补充和完善。感悟主要就是从自身出发,进行理解和深化认知,对学校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分析思考,从中获取思想和行为准则,这是评价体系建设重点。

对自我思想建设体系的评价,首先要做到全面和谐。从宏观把握,统筹兼顾,找到要反思评价的各个反面,也可以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分类和量化,进行自我对照和他人对照,进行自评和他评,找出问题,寻找原因。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我们可以编配相关的负责人进行监督指导,注意评价的工作的“过程、效果和质量”,每一个流程都要进行“点对点”的分析,做到流程的动态评价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做出自检经验总结报告,相互交流讨论,取长补短,互补有无,提出整改措施,并向上级领导汇报。

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反思,要落实思想教育内容,要看能不能做到“深化了科学理论,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塑造了高尚的情操,树立了求真务实之风”,反思本阶段的内容是否全面丰富,自己对政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否有了全面理解等。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找准了切入点,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为大家接受、拥护和欢迎,认可指数才会高。

三、实践工作的开展与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党建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指融合党的政策的活动,通过对外交流、活动开展等方式进行,学校要组织学生多参加公益性活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感情与关心他人的内心,将党的政策融入当中,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性,在这其中,就是结合学过的理论进行,并且做到事后的反思和总结。

1.实践活动开展的评价体系研究

党建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到实践当中,特别是在高校之中,要将理论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这是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学校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学校党委提出的号召等,都是党建实践活动的好方式,都可以融入和联系党的思想展开。

高校党建实践的评价体系,要做到“全面观察,重点突出,听取意见、综合评判”,对象就是活动者和组织者,例如活动发起人等。一要看活动开展的多样性,人员参与的全面性;二要评价活动的等级,总结评价活动的优秀经验,找出不足进行改进;三要听取社会的意见,对实践活动的看法及对策 等;四要结合各个方面的信息来源(学生自身、社会反馈)进行综合的评判。

2.实践活动反思的评价体系研究

实践活动不仅仅要做,更要反思和反馈,这是党建工作得以进步的基础,也是党建评价体系建立的重点,是体系研究的关键内容。

党建工作和活动在全面开展之后,为了获得最终的过程效果管控,发现问题不足,需要进行反思评价,这是发之于外,得之于内的一种结论,也是日后参考的依据。反思评价体系主要是以自我的总结形式展开,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自我演讲、对话交流、民主评议”的形式展开,组织人员进行主题的讨论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总结时鼓励个人谈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形成论辩的环境氛围,最后形成集体的民主评议,个人写出实践总结,从而发现自身和集体的不足以及优势所在,其中对党建工作和理论的开展与融合,可以进行量化的分析,在每一项实践活动中,存在怎样的过程和意义,形成“内外有序、齐抓共管、内外融合”的双向沟通交流体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结论,高校党建工作评价体系主要是从“组织、思想和实践”三个方面入手,而且这三者有一定的规律性,要做到循序渐进,最后再加以融合。其中,组织是思想和实践的基础,思想是组织和实践的衔接与沟通,实践是组织和思想的外在体现,三者统一于党建工作之中,与之相对应的工作评价体系建设也要协同进行,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方位的反馈与评价,不断改进与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东方治.高校党建工作手册[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2]刘川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陈潮光,刁振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张勇志,刘永吉,李玉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党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7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方案,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一)成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责任。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明新超同志任组长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的开展。实行了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把握总体要求,确定活动目标,落实方案。认真把握上级文件精神,分析“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广大师生得实惠”这一总要求的深刻内涵,确定了以“突出特色、形成亮点”为工作目标,研究出学校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工作安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的活动实施方案和第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及日程安排。

(三)分解任务,明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制定出第一阶段学习培训计划和课题调研方案,明确细化第一阶段学习调研活动的任务,将学习实践活动任务总结归纳为“六十四字”总要求,即“深入动员、家喻户晓;制定内容、分类指导;专题讲座、培训辅导;上好党课、做好报告;个人自学、集中交流;组织竞赛、检查指导;深入调研,形成成果;创新思维、上报特色”。分层次要求:领导班子开好“两会”(党总支委员会和调研座谈会)、做好两题(调研课题、分析检查报告);各支部开好“三会”(支部动员会、党员座谈会、学习心得交流会);党员干部做到“三好”即“读好、写好、说好”(读好学习教材、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并积极为交流会上发言做好准备)。

二、以“四深、四实”为基准,努力做到“四个到位”

按照市委叶露中部长对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示精神,结合市教育局的动员部署精神,我们对学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和深刻的体会。确定了以“四深”、“四实”、“四个到位”为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的工作目标要求。“四深”即“深入人心、深有领悟、深受教育、深得实惠”;“四实”即“实有目标、实有行动、解决实际问题、实有发展”;“四个到位”即“高度重视、认识到位;精心组织、动员到位;丰富形式、宣传到位;多点联动、责任到位”。

(一)高度重视,认识到位

活动伊始,我们就认识到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战略意义。学校领导班子深刻意识到: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领悟的深浅程度直接决定着活动开展的深浅程度,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加深理解,早学一步,学深一点,领引全校党员干部及全体教职员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以指导学校工作。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把我校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精心组织,动员到位

按照市教育局党委安排,我校于2009年3月26日召开全体党员动员大会,布置学习教育活动。党总支书记明新超作了动员讲话,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学习科学发展观第二督导组组长郭成华作了重要讲话,增强了大会的动员号召效果。随后各党支部分别召开再动员会,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

(三)丰富形式,宣传到位

认真做好宣传发动,丰富创新形式,推动活动深入开展。活动办公室认真制定了学习实践活动宣传方案,统筹安排活动宣传事宜;在校内外悬挂10多条标语并定期更换,营造浓厚气氛;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橱窗等进行大力宣传;在校园网站开设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链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官方网站,及时报道全国各地及我校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在每周一升旗仪式和每周五的部门联席会上,对学习实践活动有小结、有布置。在第一阶段活动中,共出刊科学发展观专题简报20期,充分报道了第一阶段活动进程,总结出活动中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四)多点联动,责任到位

校党总支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中层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办公会、党政联席会议等形式进行了集中学习。普通党员由各党支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分层组织落实学习。建立了领导班子联系指导点工作制度,领导班子成员5人定点分工,深入基层指导各党支部学习实践活动。通过集中培训、集中讨论、上党课、形势报告、专题讲座、观看教育影视片、网络在线、问卷调查和个人自学等丰富的形式,形成多点联动,点面结合,责任落实,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

三、学习培训既务求实效,又突出特色

在第一阶段工作中,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学习培训,既突出特色,形成亮点,又确保学习教育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坚持学校领导干部带头学。在处理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集中学习4次。此外,学校党总支书记明新超及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对党员和班子学习活动分别进行辅导、讲课,为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落实严格的学习培训制度,确保学习参与率达到100%。学校制定了活动的出勤、请假、补课等各项制度,并严格落实,对因病、因公外出等原因不能参加学习的责成专人进行补课,保证了学习时间和效果。

(三)第一时间将3本学习教材发放到全体党员和干部手中,并统一发放了读书笔记本,按照“八有”要求,认真抓好自学。在学习活动中,我校党员干部共完成学习笔记,人均达一万字。

(四)学习教育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党员干部一边学习,一边认真进行对照分析,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全体党员干部共完成学习心得体会80篇,人均达3000字以上。由活动办公室统一打印,制作成学习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张贴栏,供全校师生阅览、切磋、交流。

(五)更新宣传专栏2期;制作专题简报20期;观看《沧桑正道--科学发展观纵横谈》等大型专题片。

(六)各支部在活动中积极响应,做到了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

1、教学党支部组织发动各教研组通过教研教改、教学交流、研究讨论等形式深入实践。文化基础组还通过德育课将科学发展观思想引入课堂,实习指导教师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

2、学生工作党支部组织成立了师生心理健康指导协会,学校心理指导教师将科学发展观与学生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指导广大师生爱岗敬业、热爱学习、关注心理健康,建和谐平安校园。

3、离退休党员干部由离退休党支部根据实际情况,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支部讨论会调动离退休党员同志积极为学校发展和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

4、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校团委在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广泛开展“科学发展、青年争先”主题实践活动。发放学习资料到学生干部手中,让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知识竞赛活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广大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上科学发展观专题党课;组织全体教职工和广大团员同学走出校园,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和素质拓展活动,积极为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添砖加瓦。

四、抓好课题调研,形成思想共识

(一)深入调研,形成了高质量的报告。

在本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围绕解决学校发展方向、解决学校突出问题为目的,经过学校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认真讨论,确定了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创建全国千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这一主题,立足我校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际,学校上下解放思想的关键点到底在哪里?”、“如何进一步推进迎评促建,深化教学改革,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存在哪些差距,如何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体制,增强办学活力?”三个调研主课题。为切实搞好调研,成立了课题调研组,班子成员带领部分党员老师进行深入调研,积极开展校内调研和校外兄弟学校学习调研工作。通过4月20—24日到浙江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永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月26日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不定期到××市各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调研,利用问卷调查、电话调研、专兼职班主任会、师生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校内调研,撰写出多篇较高质量的课题调研报告,为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立足发展,学用结合,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共识。

1、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优势:保持并发展数控专业的优势,实现拳头专业的多样化。巩固并加强原已有的专业工种,如机电专业类的钳工,铆工,电工,焊工,装配钳工,强电调试工;电子技术专业类的工业企业一线装配工等。开发出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新专业。

2、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倾力打造思想素质、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生的职业纪律教育,加强学生的择业观的引导,加强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强化学生勤劳务实的工作态度。加强就业安置工作,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搭好起飞的平台

3、建立学生资助机制,扶贫济困,保证学生完成学业,避免学生流失。

五、紧密联系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逐步提高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领导带队针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后勤保障、作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目前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边学边改,已经完成和正在加紧完成的工作有:

(一)加快中央国债项目实训楼建设,增强学校各专业实训能力。

(二)制订更加优惠的措施激励教师和学生勤钻技能,在全市全国技能大赛取得名次,为校争光。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实践; 学分制

一、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学分制的意义

(一)贯彻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实行社会实践学分制,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

(二)促进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将社会实践统筹为“一盘棋”,划分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学术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等八个模块,并据此确定八个课程科目,分别规定学时,并赋予相应学分。课程内容的确定既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又因地制宜,即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课程安排柔性设定,紧扣学生的专业、年级等特点。在学分制主导下,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他们不仅获得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阵地,也获得了一个给予他们的量化肯定。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学分制能打通教学环节与实践活动联系的“最后一公里”,促使专业的设置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从而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

(三)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课程科目以高职学生能力发展为宗旨,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增强高职学生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高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加速社会化进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社会服务,从而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另一方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竞争实力,在社会实践的合作中进行良性竞争,提高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面对职场竞争会显得更加从容。

二、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运行机制与运作模式

(一)组织领导机制。

高职院校在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思政部为主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联合各系部及辅导员,保证社会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课程师资队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党团干部、行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社会各界有关人士吸纳到社会实践课程师资队伍中来,使实践课程师资力量得到有效保障。[1]

(三)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阶段,实施分类分段教育。一年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如进行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理论学习;二年级以培养能力为主,注重促进学生的实践锻炼,如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工作、勤工俭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三年级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总之,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应始终不渝地贯彻以社会服务为主,融合思想教育、专业素养形成和能力培养于一体,广泛开展教学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和社会调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课程的质量与水平。

(四)课程体系实施。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的领导下,教务处制定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实施;学生处、团委做好舆论氛围营造和宣传报道,统筹教学所需设施条件;思政部及各系部负责协调各单位组织开展活动,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奖惩和实践资料的归档,抓好总结评比工作。各课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负责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活动方案,并授课和指导学生参加实践,在规定时间内评定成绩,向学校推选先进典型。教学大纲经教务处审批后,各课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

(五)评价考核机制。

社会实践课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社会实践课程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重修,否则不能获取学分。在实施学分制条件下,对实践课程的学分有总体要求,未达到规定学分的学生不能毕业。此外,社会实践课程成绩还应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并作为推优入党、奖学金评定、评奖评先的参考依据。每学期举办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大会,对表现优异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把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课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计算入教学工作量,发放相应的课酬。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讲授社会实践课程和指导社会实践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

这里所讲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主要针对除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以外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部分社会实践课程由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两部分教学安排均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执行计划。社会实践教学部分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进行。

(一)社会实践的课时计划。

社会实践每学期8学时,共计32学时。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分别为寒暑假期社会实践,第三学期为校园文化活动,第四学期为社会公益活动。

(二)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

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应依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通过便民服务、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以形成和确立自我同一性为指引,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学生创新创业等活动的开展实施相结合,鼓励带课题、带项目参加实践,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职业生涯探索,真正增强创新和就业创业能力。寒暑期社会实践按照发动、培训、体验、总结、分享、评比等步骤进行。

(三)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

社会实践的形式分为组团实践和个人实践两类。组团实践由学生处、团委、思政部及各系部共同负责,通过自愿组团,确定主题完成社会实践。个人实践可通过对某一区域的某一项调研或社会服务等方法参与完成;具体活动形式可分为社会调查、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等。

(四)社会实践组织管理。

高职院校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负责对全院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筹划安排、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和总结表彰。各系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各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指导,注重创新,突出亮点,体现专业特色,努力增强社会影响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团队申报立项活动,要求每支团队根据实践情况安排组队,人数一般为8至12人。提倡团队跨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保证团队成员的互补性,每队配备一名指导老师,社会实践活动实行指导老师负责制。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原则上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为30人左右。学院各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备条件和安全保障。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这是高职院校的常规工作,已有成熟的做法,本文不再赘述。

四、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考核管理及成绩评定

高职院校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社会实践考核管理及成绩评定,应按照“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又能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原则进行。

(一)社会实践考核命题。

社会实践考核命题由思政部负责,拟定每学期学生社会实践的参考题目、活动形式及具体要求安排等情况,并上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审定实施。

(二)社会实践评阅方式。

每学期社会实践结束后,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在开学一周内由社会实践课程任课教师或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老师收齐整理,并由任课教师或指导老师评阅,根据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反映的其参与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具有的社会意义、取得的成果及报告的质量等进行量化评分。任课教师或指导老师遴选出优秀社会实践报告,提交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审核,经公示无异议后,进行表彰。

(三)成绩考核计分方法。

社会实践课程成绩评定采取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级;个人或实践团队负责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取得突出成果、有杰出贡献、见义智为等,由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出具鉴定材料,载入学生档案。因故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社会实践者,必须有足够理由,由本人提出申请并附上相关证明,经辅导员、班主任核准后,提前向系部提出缓修申请。申请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批准者,所耽误的社会实践可自行安排在顺延的寒暑假期间补上。

参考文献:

[1]梁庆周.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探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01):82-84.

[2]魏玫玫.高职院校试行学分制探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42-44.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9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主要是人类对社会、自然全部活动的改进;从狭义角度来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指高校的大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校园外展开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各项举措。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接触,其为社会做出贡献,长才干,接受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从精神和物质活动两方面给予大学生充分的成长帮助。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是为了配合所学专业的课堂教育,结合实践应用来进行对理论知识的考核。社会实践行为是其艺术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极为必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校督促学生了解、认识社会,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融入社会中去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艺术类大学生可以明确找出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而社会实践本身同样也可以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學、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艺术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该提倡什么、发扬什么,反对什么、限制什么,不但教师要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教师身体力行,通过各种形式教育,使学生认识清楚,在大的原则面前、是非面前,切不可含含糊糊。要旗帜鲜明地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和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其作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需要为中心,让人民喜闻乐见,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做出贡献。 

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特点是活动内容主要围绕艺术专业展开。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教育计划范围内的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公益劳动、生产见习等。另一部分主要是课程之外的实地考察、走访参观、技术咨询、支教援助等。相对来说,艺术院校大学生实践的内容主要偏重艺术专业性,但形式表现比较多样化,其中学校作为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倡导者,主要对社会实践的内容进行统一的组织、安排、策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志愿服务、音乐汇报、文化下乡、慰问演出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等。同时,学生也会自行参与各种艺术类的培训、创意制作的设计,通过在社会上艺术表演的形式或者在互联网上文艺创作的形式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第二个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态度主动积极。艺术院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为了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实际中进行比对,以迅速完成对自身艺术专业技能的提升。坚持进行此类社会实践行为的学生对本专业极为热爱,并期待自身的社会实践可以为其毕业后的工作提供机会。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完成对社会提供服务的目标,又能展示艺术类大学生当前的精神风貌,其身心健康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提升,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对其自身技术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他们也更乐于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态度是主动的、积极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服务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方式,推出艺术院校的特色。在活动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用艺术的力量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实施艺术精品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艺术服务。 

当前,以人民为中心强化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提高学校的组织和策划能力。艺术院校要旗帜鲜明地把中央的要求在学生中深植厚培,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紧密结合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积极探索,锐意创新。第二,加强专业教师的指导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特色要求他们在入校初期就会选择专业导师,此专业导师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一直保持到毕业时,因此专业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趋向的选择以及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本身具有很大的影响,这同样也是艺术类院校在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和指导之处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实践活动中,专业指导教师需要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指导,但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指导教师只根据自身的专业性进行指导,而对学生的交际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这就会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与自身之间存在直接利益的社会活动以外很难保持持久的动力。学校要加强导师的培训,让导师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导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觉悟,明大德、识大局,追求高线,守住底线,远离红线,努力提升思想境界,培养道德情操。第三,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学生家长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看法和态度也是影响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因素。一些学生家长思维和观念比较保守,他们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不看重。相对而言,他们更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程度。在这样的认知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共同联动教育方式就会被打破。此外,学生家长对于学校所倡导的社会实践有可能产生学校以此为创收方式的想法,学生家长的此类想法同样对学生本身和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制约。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思想,以好家风涵养学生的好作风。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使他们主动为学生联系社会实践的单位和提供途径,在这样的支持下,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10

梁启超曰:穷则变,变则通。要想让秘书行业教学适应市场发展,文秘就必须结合实际深化改革。为了解决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必须尽快明确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通过教学改革破解当前困境。

(一)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一件件任务,利用学习过的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实践,自己探索。在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承“活动主导、任务驱动”的课堂实践教学法。参考现代教学理论,结合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出符合应终身学习思想和学生实际的即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整个教学围绕任务的解决展开。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由教师指导或者组织进行的任务分析是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的文秘工作问题。

(二)工学结合

我国高职教育就是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和理念。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它是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在学校和企业、学生和个人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就共同担当起“顶岗实践”中的内容、形式、纪律、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中职学校能够吸引行业、企业有丰富经验员工担任兼职教师,制定职业岗位标准、开发实训课程、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人才需求信息等。这种利用无形资源培养人才的模式,既为学校节约了大量财力和人力,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开辟了道路。

二、中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措施

(一)校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课堂实训。课堂实训的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推广模拟案例教学的方式,以这种方式来让学生运用实际的文秘知识,让学生尽快熟悉职业环境,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养成一定的职业技能技巧。例如:开展课堂实训的案例教学方式,请同学们解决“客人说着就要往里走。遇到这种情况秘书应该怎么做?”的情境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找出和平探讨,和平沟通的方式方法。课堂实训的内容还包括许多技能的训练方式。例如:计算机速记实训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进行课堂竞赛,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以后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技能的同时,最终形成专业能力。

2.实训室实训。为了更好地开展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要利用实训室。实训室就是指专门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室,这里面主要是要进行秘书工作项目的单项训练与综合项目的训练。例如:在实训室内进行接待来访者的礼仪、接听拨打电话等情境的模拟,然后利用实训室中的数码摄像机录制下学生练习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表现,作出相应的改变。其实实训室内的训练就是仿真的模拟训练,让学生能够在校内就能充分了解企业等各种机构的运作,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现实操作,起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3.校内见习。校内见习活动是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重点,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到科研处、人事处、宣传处、各系部办公室等部门进行训练,让学生熟悉文秘工作环境与具体的工作内容,进一步强化秘书工作技能。但是在开展见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是明确派遣的见习任务,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与见习目的。二是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文秘见习工作,这样学生就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文秘知识,协助老师处理文档和教研室工作。同时,鼓励办公室的同事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直接的指引,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找出自己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小事中锻练自己,争取提高自己。另外,学校的指导教师也要定期到学校各部门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解决实习中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记录、撰写实习报告。

(二)校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校外见习。校外见习活动要进行真实的企业内文秘工作。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校外见习活动,可以选择的岗位包括:办公室文员、计划部、采购部、业务部的工作人员等。在见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派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评价。同时,要联合企业设计相关的企业内部指导教师作出见习指导和见习评价。主要的评价内容就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合作工作能力、接待技巧等。例如:协助经理处理日常工作,包括客户来访的预约、拜访其他客户的预约工作;代经理起草一些简单的公文文书;将职员及客户反映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经理,让经理了解目前公司员工的精神面貌及所遇到的问题、困难,做好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等工作。总之,整体的训练过程中要重视工作任务的布置,请同学们进行整体见习,然后进行整体工作评价,最后再回到学校后进行经验推广报告。

2.竞赛活动。校外时间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竞赛活动。例如:在校外场地组织开展“我爱文秘专业”的主题演讲竞赛,然后聘请企业内的管理人员辅助参与竞赛评委。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又如:组织“秘书面试模拟大赛”活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包括:第一,制作基本要求和面试技巧等书面材料,请同学们精心准备。第二,请专业人士讲解在面试时的基本要求及细节技巧。第三,参与面试表演,学生积极展现自己的文书写作能力、会务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竞赛的活动场地、活动模式要越多样化越好。

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毕业前对学生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的检验,是实现教与学、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途径。因此毕业实习活动的组织要特别受到中职学校的重视。一是要让毕业生能够充分认识岗位特征,由专业教师带队,结合理论教学,分若干个模块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二是通过各实践环节,让学生掌握文秘专业技能。在工作人员的具体指导下,在各个单位做文秘工作,要求能解决文秘工作遇到的问题。实习期间应抓紧时间完善毕业论文,与指导老师通过电话、手机、e-mail等方式保持联系,接受指导老师的指导与监控,为毕业论文收集资料。

三、结语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11

要想培养出实践性与应用性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就必须要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与指导。近些年来,随着应用型教育理念的提出与传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正在经历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又以应用型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最为突出。

1 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正确的认识是正确的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才能切实体会到其重要作用与效用。

(1)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与缺陷需要实践教学来弥补

在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关注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与计算机知识水平,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很难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很容易出现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断层现象。因此,实践性教学是对传统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还能够有效地将课堂与社会衔接起来,为学生在结束校园生活走向社会之后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而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认识到,在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活动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共同开展、交替进行、互为补充。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脱离实践的学习是不切实际的,是不可能具有长久生命力与强大竞争力的。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浪潮之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向着应用与实践方向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其实践性主要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所决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活动的重点与中心,也是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与关键因素。

2 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性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一套合理完善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大量专家学者与高校教师的实践与研究已经证明,应用型实践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着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标。除此之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必须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的将专业教学活动与社会行业结合起来,可以展开与计算机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实时接收行业需求信息,开展“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活动,以培养能够适应企业一线岗位的专业人才为主要宗旨,构建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2)增强体系科学性与系统性

任何一个完善的体系的内部都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的,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同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定要以科学性与系统性为首要前提。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与系统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连接,实现和谐与统一;实践性教学贯穿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活动的始终,并与理论性教学互相渗透,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整体。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方略

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指导整个专业教学活动过程的中心机制,其教学设计必须丰富多样,能够适应不同教学阶段的多种需求。

(1)注重课程实验的构建与开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课程实验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教学设计。课程实验,顾名思义,是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利用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实验探索。课程实验作为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第一步,是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原则和首要前提。所以,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必须将课程实验的课时比例增多,提升?n程实验成绩在学生总成绩中的占比,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课程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2)“产学研”有机结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企业实践项目引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工作。目前,在整个高等教育界已经兴起了一股“产学研相结合”的浪潮,很多高校主动引进校外企业的实践项目,旨在引导学生在完成当下最具代表性的实践项目中来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引进企业实践项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承担企业的项目实践,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计算机技术研究;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承担对于人才实践性培养工作,促进实践性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除此之外,企业实践项目进校园还能够有效的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堂教学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真正达到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

(3)加大校外实习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比重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注重校外实习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活动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校外实习活动的开展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导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程度不足。因此,我们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要注重加强校外实习的时效性,不能流于形式。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校外的相关企业、各个实习基地以及各种科研机构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实习工作,建立起学生实习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对实习中的收获进行总结,使学生切实体验到将来所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由此可见,实践教学体系中必须建立起丰富的教学设计体系,以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实践需求,真正培养出实行社会现实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12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要求落实实践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军事理论课教学主要置身于静态的课堂讲授中,忽视了实践知识教育,造成了知识教育外在化、灌输化、强制化,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被动服从的状态,甚至有些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或做作业、或考证、或开小差等,总体上缺乏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探究。而理论知识归根于实践,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教育与学生具体的、主体的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理论,并最终自觉发扬爱国主义,履行国防的义务。

 

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从理论出发最后落实到实践中去。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如果单从书面理论出发,其枯燥与复杂性会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而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能够较好的实现从理论到到实践的飞跃,消除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强制化”、“外在化”等的缺陷。

 

二、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

 

(一)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大学生通过参加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在观摩、体验、讲解中不断增加对国防的了解、在结合自己经验的基础上认识自我,找到课堂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契合点、个人与国防教育的结合点,深刻理解国防教育开展的意义,成为自觉推动国防教育全民化、社会化的一员。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首先,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作用。国防教育基地具有历史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革命遗址、战地观光园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科技馆时,可以结合课堂中讲解地道、火炮、坦克、战例等方面内容,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其次,开展军民融合的一些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一些接触了解军人、军队的机会,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国防不仅仅是军人的职责,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国防离大家并不遥远,并借此机会提高大学生爱军、拥军、参军的自觉性,主动投身于国防建设。由于军训持续时间短且四年只有一次机会,因此可以组织大学生到军队中参观体验,在与军人相处、训练中体会保卫国家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切实体验军营文化。除此之外,也可以参照美国在这方面的成熟经验。美国自1910年起就建立起童子军和后备军官训练团制度,并以立法进行保障。军队官兵融入到学生的户外活动中,如野营、登山等,从小开始就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渗透式国防教育。

 

(二)推进国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什么是校园文化呢?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环境文化四部分组成。对高等教育整体环境起着一定的作用。思想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除了每周一次的课程教育之外,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国防观念。首先,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电台、报刊等形式加强宣传,同时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军事爱好者协会、时事热点论坛等社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可以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定期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可以举办户外野营、定向越野、军旅夏令营等活动,在增强大学生体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大学生一定的军事行动能力;也可以邀请政客、将军等进校园对时事热点进行讲解,提升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融入感。其次,积极开展“国防文艺”活动。有时候一部好电影、一部好的纪录片带给学生的影响比课堂听讲的作用还要大。

 

三、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探索

 

本文从实践哲学的本质要求出发,在反思总结现有军事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尝试打破军事理论课的单一理论教学模式,提出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具体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三个方面。试图将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理性思考与情感体验统一起来,综合协调知情意的发展;辩证统一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道德培育。具体到国防教育上,此种模式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社会之中,突破教育等同于学校的狭隘认识,拓宽教育的时空界限,突出教育的实践原则,把教育当作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方式,改变教育的非生活化、唯理主义倾向,使教育回归生活,学生回归教学主体,在学生生活中进行国防教育。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避免社会实践教学拘泥于形式,可有可无的状况,更好地发挥内外教育资源的综合作用,形成一个整体,要始终坚持以下实践:(1)将实践教学常态化。首先把社会实践课时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实行考评机制,把社会实践的成绩记入到期末总评成绩,或者可以实行实践成绩一票否决制,即若无此项成绩,纵然理论考试成绩再高,依然记军事理论课不及格处理;还可以与校团委、学生处等组织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将此课程列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并记有学分。其次保障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除设置教学经费之外,学校还应该保障经费专项使用,不得挪为他用。三是将实践教学活动日期落实到教学计划的同时,明确活动地点、内容等具体细节的安排。(2)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进行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当地资源或者附近省市的实践基地策划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军事理论课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各高校的军事教研室可以根据各自设计的教学目标,有目的性地选择相应的基础平台实施实践性教学活动。总之,基于实践哲学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是改变军事理论课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希望走出一条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统一的道路,真正树立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自觉履行国防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