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外实训总结

校外实训总结

时间:2022-10-01 10:05:12

校外实训总结

校外实训总结范文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学校是培养企业一线人才的中坚力量,怎么培养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是摆在每个职业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职业学校发展迅速,重技能,强实训也成为职业学校的共识。实训教学、实训管理日趋规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实训效果更加显著。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改革创新,强调科学发展,学校也不例外,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管理研究等都在广泛地开展。为了更好地做好、做精、做强学校的实训教学管理工作,现将在开展实训教学管理过程中一些重要因素进行总结,为学校实现“引领技术,成就未来”的发展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实训教学管理工作应从计划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考评管理六个方面开展。

一、计划管理

各工种实训教学计划的制定基本依据:职教系统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行业技能要求(主要参考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企业和社会的用工需求。实训计划的制定是实训教师团体智慧的结晶,是广大实训教师努力、敬业的体现。计划的制定包括以下过程。一是对前一学期总结研讨,总结前一个计划的优劣,发扬优点,摈弃缺点。二是对近期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动态分析,发展方向的学习研究,调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就业状况。三是进行资料汇总、分析,得出数据,开展团体讨论,形成文字资料(实训教学计划)并建档备案。计划起着纲领的作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精耕细作。计划的实施辅以严格的监督机制,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不可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学习根据计划分阶段对教学进行分解,采取模块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为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学习通过计划的制定可以开发出相应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训校本教材、实训练习册,方便学生学习。

二、人员管理

这里的人员管理着重强调的是对实训教师的管理。在注重实训教学的今天,实训教师在学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实训教师的组成也是多层次的、立体的,既有专业实训教师、专任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又外聘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留校学生成为实训教师的。就这些人来说,年轻者居多,大体上本专业技术过硬,理论基础知识较差,教育教学水平相对欠缺。针对上述情况,学校采取“理实对接”“以老带新”“工种互换”等教学组合模式,使实训教学合理运作,新教师快速成长,老教师精益求精。实训教学强调专人负责制、分层制、奖罚制等相结合。科室领导负责并统筹安排、科学管理、工种协调、监督检查,做到制度透明、管理高效、客观公正。各工种实训教师由组长负责,组长向科室领导负责,层层有人管,制度保证,责任到人,奖罚分明,责权利明确。

制定专门的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后备力量,是今后学校发展的主力军。青年教师有活力,有想法,有勇气,但缺少知识的积累、经验和耐心,内心浮躁与功利。成长计划主要有每学期不少于二次的公开汇报课;课程教案的评比及每学期编写两门不授课的详细教案;老教师帮带计划;安排参与技能竞赛;定期安排参加校内外培训,让青年教师走出去,请企业优秀人员走进来,增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等。另外,领导关爱,同事关心,也是其成长的因素之一。

三、安全管理

根据企业用工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实训教学的特点,按不同的工种制定出完整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配套有针对性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全校上下达成共识并着重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学校始终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在进入实训车间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组织进行安全知识学习,安全事故的案例分析,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演练。学校严格掌控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机床的操作规程等),实训的纪律与要求,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安全意识。另外,科室领导高度重视,并加大监管力度,不定期巡视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有效地解决。实训教师也要加强安全责任意识,注重学生实训安全、机床设备安全,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解决。

四、设备管理

职业学校强调实训教学,实训设备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实训设备数量一般较多,因此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合理使用,正常运传,及时维护,专人负责是学校实训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谁使用谁负责”是总的指导原则。各实训工种的组长是该工种设备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负责人有权要求开机使用者进行登记,记录使用时间、使用人、设备状况等。实训处科室领导是设备使用的监督人员,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设备使用的检查,设备维护检修等。

五、成本管理

这里的成本指的是实训材料消耗的成本。各类实训教学必然有材料消耗,而且这个消耗的成本是巨大的,节约成本、降低材料消耗是实训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求学生加强对实训材料的管理,由专人负责,每月进行清查盘点,记录材料的使用情况并上报汇总。另外降低材料消耗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如车工实训,降低材料消耗主要是三个基本途径。一是实训材料购买时可以购进质量稍差、价格相对低的尼龙棒作为第一学期的实训材料,这样可让学生练手,可节约车刀成本支出,可降低车床的碰撞事故达到一举三得。二是实训材料的循环使用,如同一阶段的项目则尽可能设计为材料能重复使用多次,第一阶段加工完成的成品可以在其他班级第二阶段实训中使用。三是校企合作,进行来料加工,可以承担一些校外的相对简单加工项目(学生可以练习的工件),为企业进行代加工,企业不需要付加工费,这样可以节约实训材料的

支出。

六、考评管理

考评管理工作的对象有实训教师和学生,方法主要是过程考评和结果考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就实训教师而言,过程考评指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与师德方面,如备课、计划制定、作息时间、课堂效果、为人师表情况等;结果考评指个人的业绩、教学质量、教学完成情况等。

校外实训总结范文2

论文摘要:在阐述了目前我国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及中等卫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本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原则及建设内容尤其在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和产教结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作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建设背景及意义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呼唤护理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及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147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1.4%,平均千人口护士比例为1.113,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达到3以上;我国目前的医护比严重倒置,只有1∶0.61,而全球平均医护比为1∶2.698,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1∶6;我国目前平均护士床位比为0.4∶1,而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因此,我国护士的数量明显短缺,据此推算,至2010年,我国每年护士缺口至少在15万人。为此,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将护理专业作为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四大人才紧缺专业之一,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到建设好实训基地的重要性。2008年初,教育部和卫生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应不断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在前不久刚召开的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周济部长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还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职业教育教学要走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前头。要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所有这一切既说明了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做优、做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我校创建护理示范专业的重中之重 实训基地建设意义重大,既是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熟练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职教特色的体现。我校创建于1974年,护理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至今已培养护理人才四千多名,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不少学生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这生骨干。目前,在校的3 000多名学生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占1/3,因此,做强、打响护理专业品牌是我校既定的办学目标。2008年将申报省示范专业,并以护理专业为龙头创建省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对照护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及有关标准,学校现有实训场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有相应的实验室、模拟练习室,但仍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停留在模拟操作层面上,缺少真人实境的训练。学生的教学见习实习医院难以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机会大为减少,实习的条件受到了更多限制,从而造成了学科教育要求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一局面,显然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科学地构建校内外相互沟通的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建设目标及原则

以建设三大实训基地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以创建省级护理示范专业及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巩固我校护理学科传统优势,构建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外院校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三大体系建设。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人民群众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以三个共同发展为原则(1)校内校外共同发展原则。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构成有两个环节,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校内实训是基础、是前提,校外实训是整个实训教学的最终环节。所以我校的定位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完善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同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原则。基地建设将着重从实训基地的硬件和护理人文环境的软件设计上进行规划。硬件建设就是以工作实景为规划依据布局实训基地,同时与教学环境设计相结合做好基地的整体布局,做好实训室及实训区域的划分;实训设备、工具、材料应根据完成各实训模块任务的需要确定。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护士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规划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开发实训模块;二是把护理人文环境建设融入基地建设中。(3)通用与实用相结合原则。由于护理专业分科较细,有较强的专科性,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基础护理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所以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规划应以护士开展基础护理的各项工作为基础,设置无论在何级别的医院或社区或家庭都普遍通用的实训任务,从而适应不同护理岗位的共同需求。

建设的主体内容——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关键,根据护理专业的学科教学要求和操作技能学习掌握过程分析,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完成。第一阶段:在校内基础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反复的、无风险的练习;第二阶段:在掌握一定操作技能之后,在校内产教结合实训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实训,为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三阶段: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完整的临床实习。通过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思路,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主要内容由以下三大体系组成:

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我校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已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训基地共五层,总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八百多万元,设有医学基础实训区、基础护理实训区和专科护理实训区三大区域。医学基础实训区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陈列室、药物实验室等。基础护理实训区包括基础护理多媒体示教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护理形体训练室、ICU抢救室、模拟护理站等。专科护理实训区包括外科模拟病房、内科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健康评估实训室、母婴同室模拟病房、产科分娩模拟病房、综合技能考核室等。该实训基地投入使用三年多来,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校内基础模拟实训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护理示范专业评审、卫生部中高级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同行的好评。

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据人口调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等特点。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这些养老机构都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机构养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根据上述情况,同时结合学校近年来护理专业办学规模扩大,已有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的情况。我校以产教结合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原门诊部的基础上,创建了“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护理康复医院)。为方便学生见习、实习,基地选址在校园内,已于2008年5月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5 200平方米,总投入1 000多万元。服务对象主要为康复病人、慢性病人、家庭照顾困难的老年人,结合医疗市场状况,开设内科、外科、妇科、理疗科、康复科、心理咨询指导科等科室,有床位100张(按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分区收住),配备医师、护士、护理员等工作人员,配置相应的医疗护理用具和设备。该实训基地建成后,将造福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人民,满足各类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及老年人接受康复治疗、专业护理、维护和恢复健康的需求,同时,也可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方便。

校外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护士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是护理操作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医院临床实训是学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关键时期。早在1992年,我校就在本地六家市级医院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药)师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崭新路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更加重视抓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医院的设备资源,学校现已与周边地区三十多家综合性医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和对实习生的管理,学校和医院专门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了规范实习基地的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更好地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学校不断健全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实习医院、带教教师、实习生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为了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学校特设以分管副校长负责,由学校实训指导处、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机构,定期与校外实训基地联系沟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外实训基地临床带教工作座谈会,增进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带教教师的合作联系。平时邀请医院护理部主任等参与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通过院校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春燕.新形势下卫生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6上).

校外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校本研训;学校;教师;实效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实施,广大基层学校针对新课程实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活动,其中开展校本研训活动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在新课程中学校和教师从以往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主人,教研体制从以往自上而下的任务布置,转向上下合作中的自主研究,教研层次从过去的教材教法研究提升到教育文化建设,教研重点从关注教师活动的形式转向教师过程的体验。这些转变对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江苏省宿迁市开展的新课程教师培训活动,对参加培训的42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419份。现将调查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校本研训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欢迎与肯定

校本研训是以学校为研训基地,以本校的教师为研训对象,紧密结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研训资源,为了促进学校、教师共同发展,实现本校办学目标服务的在职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其实质是把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对学校理论界提出的“校本培训”进一步提升。尽管校本研训是近年才被人们重视,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对于校本研训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你喜欢校本研训活动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59%的教师选择“比较喜欢”,“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比例高达89%。教师最喜欢的校本研训类型依次为:实践探究类占31%、观摩体验类占28%、研讨辩论类占21%、反思总结类占i4%,可见教师喜欢的研训活动类型呈现出多元的趋势。

为什么校本研训活动能够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56%的教师认为校本研训活动更能体现他们的主体性;62%的教师认为校本研训能快速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校本研训优势体现在:校本研训以校为本,由学校组织实施,形式活泼多样,易于接受;校本研训的内容开放性强,有利于发挥每个教师的个性特点,挖掘潜力,张扬个性;校奉研训的过程突出探究,让教师大胆进行研究性学习;校本研训重视学校的实际,使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能够及时地成为研究的主题。

二、校本研训开展的情况不窖乐观

1.校本研训缺乏规划,随意性强

从调查问卷统计,认为所在的教研组教研活动“无目标”和“目标不明确”教师的占66.1%,对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认为“一般”和“需要提高”的教师占68,5%,对自己所在学校的校本研训管理制度选择“有制度、但落实不完全到位”的教师占45.8%。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是流于形式,多数学校的校本研训缺乏有效的长期发展规划,即使有发犀规划,也没有结合学校的规划进行设计,特别是管理制度不0S落实,说明校本研训的随意性强。

2.校本研训实效性不强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有37.9%的教师认为目前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无关;43.2%教师认为缺乏连续性;64.3%的老师认为本校“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或“有办学目标,但不完全清楚”。校本研训的内容广泛,但实施过程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连续性和主题性。校本研训的目标确定后,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将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教师培训、本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有机地结合,并保持校本研训围绕一个个主题可持续向前发展,是保证开展校本研训的实效性的关键。

3.校本研训形式相对单一

调查问卷统计,59.5%教师认为校本研训的主要形式是全校讲座式、听课、说课、评课。校本研训的目的、形式、手段和内容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种校本研训的内容要得以实现,并取得实效都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适宜的形式。从目前校本研训形式与手段来看,缺少个体培训、校际研训;缺少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设计、实践、反思的共同参与活动形式。

三、影响校本研训开展的主要因素

1.观念落后

一部分领导和教师习惯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理解不够,甚至不能接受,仍喜欢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教育科研意识淡薄,习惯了拼体力、耗时间的教与学,而认为开展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究仅仅是花拳绣腿,搞搞形式而已,对校本研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观念陈腐,不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思想畏难

由于校本研训以各种活动为载体,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探索、实践,通过活动强化知识、获得经验、锻炼能力、提高专业素质。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参与到活动中,更需要学校的领导和组织部门创造性开展工作,并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是,有一部分教师和领导知难而退,不愿操心费神。

3、行动犹豫

组织一次专题校本研训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如:场地器材的保障,活动时间如何保证,活动必要经费如何落实,活动场所怎样选择,如何争取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支持,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组织者缜密思考,科学安排。这往往也使部分组织者顾虑重重,行动上瞻前顾后。

4.知识陈旧

整个新课程改革本身就是摆在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前的一份沉甸甸的试卷,就是对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一次严峻考验。教师因为在长期的指令性课程与教学中生存。已经虚为课程消极的执行者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者,这种角色使许多教师面对新课程无从事事,其知识结构也势必不能适应随着新课程改革而产生的校本研训。

四、提高校本研训实效性对策

目前,学校教育界对校本研训既有理论上的多种阐述,操作层面也有成功的经验介绍。从校本研训的多维视角出发,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校本研训实效性一定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校长和教师的认识,争取教师主动参与

校本研训以学校为基地,由校长直接策划、指导的,学校拥有充分自主的一类培训。校本研训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一支能适应本校教育发展需要的优质师资队伍,并以此推动学校快速发展。作为校长必须把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实现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的总框架中予以考虑,从学校发展目标出发,制定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全面规划本校教师研训工作。

同时,要提高教师对校本研训的认识,在教师中树立依法参训既是每位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应享有权利的意识,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的。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教师获得自尊、获取更多的认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强的自信和更大的成就感的源动力。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回避“强制性”的研训活动的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展,要尽可能触动教师“我要学”的学习动力,而不是“要我学”。教师有了强烈的主动参与动机,校本研训,中的自主学习活动就更容易进行和得到保证。

2.向教师渗透学校办学的基本思想

目前在许多学校校本研训主要内容有:教育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以及新课程理念等,而向教师渗透学校的办学思想或办学理念往往在许多学校校本研训中被忽视,这主要是对校本研训基本理念认识不清造成的。其实,校本培训,是源于学校发展需求,由学校自行发起、规划和组织实施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成员的工作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校内培训研究活动。大家都知道校本研训的含义包括:一是基于学校,二是在学校,三是为了学校,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却丢掉校奉研训的重要基础――“学校”,也势必造成学校校本研训内容缺乏有效的针对性。

校本研训的框架下,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应该是围绕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而开展的,而不仅仅只是个体自我的学习行为。所以,校本研训的展开,必须是在促进教师个体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教师群体的发展,由此促进学校的发展。要建立基于学校发展目标的校本研训,必须在开展培训之前就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

3.倡导共同学习与研讨

新课程实施后,校本研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几乎在所有关于校本培训的理论阐述和成功经验介绍中,大家都特别重视教师个体自我学习(反思、总结、教育叙事),认为教师只要认真做好自我学习(反思、总结、教育叙事),就一定能达到预设的所有目标,把教师的自我学习(反思、总结、教育叙事)看成是万能的,人为夸大了自我学习这种方法的功能。

实事上,学校中的所有教师都处在一个相同的教育环境下,面对着同样的受教育者,需要完成相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相同的教育目标而工作。因此,尽管教师个体间存在差异,但这些教师必然都会遇到相似的伺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群体中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就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学习与研讨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所产生的作用不仅只是学习到书本的,或者理论的知识,更在于学习到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这是个别学习所无法实现的。所以我们在强调教师个人的自我学习(反思、总结、教育叙事)的同时,更应重视与他人的共同学习与研讨,这里共同学习的人主要有本校的同事,采用的形式有:一帮一、一带一的师徒结对、共同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牵动式、课例研讨交流式、专题报告等等。同时,共同学习的人也应该有校外,采用的形式有:由学校组织的和外校的校际之间教师研训交流、学校派出参加学习、外请专家讲座等等。

4.重视师德研训与业务研训并重

勿庸置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包括其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还应当包括其职业信仰、师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内涵。重视教师专业业务素质培训,轻视教师道德修养、思想素质的培训,是目前学校校本研训中最普遍现象。因此,在校本研训中要注重教师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师德修养等方面的培训,倡导团结、改革、创新、实干、奉献、进取精神,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学习型组、室建设为重点,来推进本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保证校本研训工作在一个较高的思想认识平台上开展。

5.建立校本研训的管理制度后要重落实情况

搞好校本研训,提高其实效性要重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必须建立必要的校本研训制度。首先是学习制度,如业务学习制度、自学制度等。其次是建立交流制度,进行信息共享、专题研讨、课堂观摩、教育论坛、师徒结对、外请高校或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到校讲学、开展与其他学校进行校际交流等等。三是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四是反思制度,课后写教学随笔或反思日记,每学期写教学实践反思总结。五是奖励和约束机制,将校本研训的绩效纳入教师业务考核重要内容。

校外实训总结范文4

一、按照医药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校内建立实训中心,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双管齐下加强高职医学实训教学的目的

实训教学是高职药学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可以说是实训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措施。但是,就近几年的发展行情来看,校外实习基地的组建并不是很乐观。一是企业出于对技术环节的保密考虑,很少有企业愿意接受学生来实习;二是由于实施GMP和GSP的管理,企业考虑到安全问题,不愿意接受学生来实习。在这种形式下,学校必须要改革办学措施,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校企联系,实行人才就业订单式培养计划,实现校企的互利互惠。在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一个集教学、训练、技术开发于一体的新型教学基地。同时,可以根据药学专业特点组建不同的实训中心,比如:按照药剂制作、检测等相关流程组建药剂实训中心、检测中心等等。

二、组建一套完善的实训模式

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必然会促进相关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地变革,使着相关的实训模式不断地完善。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要改变传统地教师教———学生学的教授模式,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由教师布置任务,提出问题,讲授具体的指导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方法来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总结讨论。再由教师指导教授,实施再教学、再实践。最后,由教师在课后进行总结提炼。就拿《片剂的制备及其释放度试验》来讲,老师首先按照“乙酰水杨酸的制备—乐来的合成—苯乐来的片剂制备—测定片剂中苯乐来的含量及其溶出度”的操作流程来一遍,详细介绍其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布置学生实际操作,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把遇到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学生间讨论,老师就讨论的结果给于解答和解疑,同时,再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做到师生互动,等到师生间讨论结束之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实地地仪器操作,最后做到人人都会操作的目的,达到真正掌握技能训练的效果。

三、完善师资队伍,构建“双师型”教师

师资队伍的质量是高职药学教育实训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构建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对于改善高职医药教育实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对于专业教师来说,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使老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专业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校内实训中心的平台,承接社会或者是企业课题、项目,使教师在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技术开发和科研的实践能力。对于设备实训的老师来说,要求相对来说就要高一点,首先加强教师在仪表、器械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其次就是熟悉制药的各个具体程序和工艺,熟练掌握各项技能;最后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对设备进行具体的技术改造。

四、不断规范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实训教学的管理,确保学生各项技能的学习。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1)强化实训过程的监控,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当实训项目落实之后,要根据项目的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把训练计划落实到每一个训练日上,并做好相关的日记记录。在教学管理上,要对学生的实训日记做好管理监控,以确保每日的实训内容落实到实处。

(2)制定标准,严格技能的考核力度。对每一个实训项目要制定技能考核大纲,学生在教育实训结束之后,学校要依据考核大纲进行技能测评,对达到标准的学生予以通过,没有达到标准的则要重新进行训练。

(3)要求学生做好总结,吸取经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能顺利完成任务的情况。会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方面中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予以指导和改正,要求学生在指导和改正中不断进取、巩固和提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训练的过程。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学习内容。

校外实训总结范文5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校三年来秘书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原则、实施过程、实训效果等诸环节的分析评估,探索适应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实训教学的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秘书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秘书实务实训教学

我国高等教育秘书专业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秘书专业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现代文秘职能从过去专注于文书写作转向综合辅助管理,文秘专业教学要从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向综合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

一、我校文秘专业实训模式的探索

文秘专业实训要充分体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切实贯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具备更广泛的适应能力来应对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要考虑尊重学生的发展期望;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修养。

以往在教室或实训室的实训教学空间太小,大部分同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印象不深。所以我校秘书专业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大部分实训活动,在校内和校外都建设了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校内部资源为学生接触社会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安排学生接触社会,为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做好准备。我校实纲明确:秘书专业的实训分成实训室模拟、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三块。

(一)实训室模拟

第一、第二学期,配合课堂理论教学,教师设计实训项目,提供项目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小组轮流角色扮演。一部分学生扮演领导、办公室其他人员、来宾等,学生轮流扮演秘书。假设处于某种办公环境和工作事件当中,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要求学生在实训室中模拟秘书实务的动作、语言以及处理各类突况的技巧,强化实务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秘书工作的特点以及职业定位,使理论学习成果得到初步检验。全过程用摄像设备记录下来,在角色扮演完毕之后,进行过程回放,教师与学生共同加以分析、点评,强化对秘书职业行为的理解。

(二)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选择校内与秘书工作贴近的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各系部办公室等部门,在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到这些部门实习,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工作环境,使学生适应秘书工作,进一步强化秘书工作技能。

校内实训要求涵盖秘书实务的所有内容,在校内实训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实训日志,把一天中最有感触、印象最深的一点记录下来,并尽可能结合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索和独立的判断,这对教师指导实训,学生总结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校内实训结束阶段进行实训总结。实训总结采用口头报告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在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讨论,加深印象,锻炼演讲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表达的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校外实训

校外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校外实训一方面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景。另外校外实训基地也是对校内实训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在校外实训前的准备阶段召开一系列的实训工作小组座谈会,研究、确定本阶段具体的实训方案。落实实训督导老师(每个基地安排一个督导老师),并对实训督导老师进行督导培训。召开实训基地、实训督导双方座谈会,商讨实训的有关事宜,以总的实训方案为依据,根据督导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督导方案和要求,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以及合作的方式。

校外实训前召开学生实训动员大会,向学生说明实训的目的、要求和安排,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实训方向和对即将到来的实训和实习做出充分的准备。

我校要求学生在校外实训中完成一份秘书职业调查报告,让学生通过对现代企业的考察了解,熟悉专业和职业的具体情况,了解秘书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现代社会企事业单位对秘书人员的要求,同时锻炼学生的调研能力和观察模仿能力。学生在有聘用意向的单位实训,如果在实训、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与学生双方都非常满意,则可以顺利签订就业协议书,实现就业。

我校一方面不断完善实训管理制度,成立实训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实训的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从事秘书实务,提高教师指导实务的能力。针对实训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应付、拖延和不按规定要求完成实训任务的情况,我校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评估制度,包括实习学生的自我评估,实习督导老师的评估,学生对督导老师和实训部门的评估等,通过评估及时发现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督导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对我校秘书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反思

在实训课程建设中,我们也遭遇了实训指导难、实训基地建设难、实训成绩评定主观性强等方面的困难。文秘实训很多过程难以量化评判,办公自动化操作、档案管理可以根据实际操作步骤和结果给予量化评判,其他实训,如接待训练、会务管理训练、公共关系训练等属于行为、观念的范畴,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根据现实环境加以调整。因此难以做出量化评判,容易导致评价实训质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弊病。

三年来,我们从无到有的建立了将近10家校外实训基地,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与实习单位相互了解、深入合作的过程。和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合作给专业教学带来的好处也是巨大的。首先,学生能得到正规的实训指导和大量的实习机会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其次,我们的教师得到了深入实际的机会,有利于其从中提高专业素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再次,实训同时是一种向社会宣传和展示学生素质的窗口,而且也是学生就业的极好宣传。

指导教师是实训教育成败的关键,有效的实训督导应该做到:第一,有系统地安排整个实训的内容,包括考虑实务工作是否适合学生的能力,在有需要时提供适时的支持,保证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得到专业水平的训练;第二,促进学生的学习,熟知学生处理问题的经验、弱点、强项和疑虑,协助学生克服实训中的困难,提供情绪的支持,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给学生有益的教导,包括协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理论,教导学生在实务方面的工作技巧,帮助学生不断在技巧及能力上得到锻炼及提升的机会,促使学生建立个人对专业的认同;第四,给学生做好实践的示范,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仿效自己排除困难以及推动同事间合作的技巧,并在模仿过程中,让学生慢慢理解自己的工作技巧的优势与不足;第五,不断对自己的督导方式及学习表现做出反思,包括描述自己在督导过程中所做的,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实训中成长。

高职高专实训教学开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我们的尝试是局部的、初步的,认识是粗浅的。我校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发展力度,不断总结经验,把高职高专文秘实训教学开发建设工作健康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校外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国高校;全球化;国际化;行动

全球化是一个涵盖多层面、多主体的复杂现象,包括从全球、区域、国家、地方、大学、院系到个体的全球化[1]。有研究指出,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实施已经由“国家-政府主导型”逐步转变为“政府-院校协作型”和“院校主导型”[2],全球化行动的主体和重心正在下移。关于“行动”,词典的解释有三种:(1)行走,走动(动词);(2)指为实现某种意图而具体地进行活动(动词);(3)行为,举动(名词)[3]。生物学中的“行动”(locomotion),指生物在空间的整体移动,不包括被气流、水流或其他生物带动所造成的被动移动。在心理学中,“行动”指有意识的动作。社会学家把“行动”称为互动,即社会行动(韦伯);一切行动都是行为,但并非所有行为都是行动(帕森斯)[4]。文章将高校的全球化行动理解为从计划、组织、实施到结果的一系列过程,侧重考察其国际化面向①的制度建设、条件保障、交流活动等几个方面。

香港比较教育学会2014年度学术年会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呈现出高校的国际排名日趋上升、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等显著特征[5];同年,西南交通大学“高校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交流、文化传播交流、国际显示度、国际化保障7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对112所高校进行了国际化水平排名;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通过国际化战略、组织与管理、教师、学生、课程与教学、科研、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9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94个三级指标,对1205所高校进行调查[6]。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状况日益引起各级政府关注并进入政策议程。

文章根据本研究的目的进行独立问卷调查,主要从制度建设、条件保障和交流活动三个方面分析中国高校全球化现状,探讨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一、问卷设计

问卷除基本信息外,共包括3个部分40个问题,其中包括制度建设方面7个、条件保障方面16个、交流活动方面17个。制度建设是固化的活动,也是系统化的保障条件,它在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化制度的有无和健全程度反映了一所高校对全球化的重视程度。这里的制度涉及全球化战略、管理规定、例行安排等;条件保障往往与制度相配合,完善的制度一般有诸多的措施来保障落实,制度缺乏或不完善的高校,其保障条件也是零散乏力的;交流活动是全球化制度的具体实施,是其目标得以达成的关键,也是条件保障的对象。如果说制度与条件都是静态的,那么交流活动无疑是动态的,是全球化的实现形式和现实路径。

问卷经过前期试测后发放,一部分是通过QQ群和邮箱找到不同高校的教职人员,请他(她)直接登陆“问卷网”(http:///)填答;另一部分是通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培训班(两期)发放纸质调查问卷。除这两者之外,网上自愿填答者很少。

“问卷网”回收有效问卷207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培训班(两期)共发放问卷118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合计有效问卷324份。其中,“985工程”大学47份②,占14.5%;“211工程”大学46份,占14.2%;地方普通院校213份,占65.7%;民办院校和其他高校分别为4份、14份,各占1.2%和4.3%;没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人员参与答卷。

考虑到作为学校的高层,校长掌握相关信息较为充分,在具体分析的时候,如果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与总的结果有较大差异,则以括号的形式说明。当然,我们并不能轻易做出判断,认为校长的回答比其他人的回答更为客观准确。因为调查结果表明,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国际化(全球化)行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作为一项重要战略议程与学校的其他活动分离开来。

二、调查结果

(一)制度建设

超过一半(两期校长班的问卷统计为47%,略有出入)的高校制定了学校层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有70%高校制定了资助师生出国(境)留学或参加国际会议的管理规定;有80%高校制定了来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管理规定(超过了相应的出境规定比例,似乎说明高校整体上更倾向于引进而不是送出);一半的高校定期召开全校外事工作会议,暂未考虑和不清楚的占到40%;绝大多数高校(96.6%)重视或开始重视与国外教育、科研机构、企业等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有超过一半的高校在提拔干部和评聘教师时把国际教育经历和背景作为考核的因素;只有33.6%(两期校长班的调查结果为22%)的高校定期评估学校在国际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计划评估、暂未考虑和不清楚的占到66.4%,这说明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启动这项工作。

(二)条件保障

大部分高校(72.2%)设有专项经费用于国际化(全球化)建设;多数高校(45.6%)每年用于国际化(全球化)项目的实际支出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之间,但也有同样比例(两期校长班的调查结果为10%)的回答表示不清楚,说明这项支出要么是不够透明,要么是与其他开支混杂,没有单独列支(值得注意的是,该项支出达到上亿元的只占0.9%,而两期校长班的调查结果为15%,这么显著的差别,可以进一步佐证上述“不清楚”的原因)。

只有30%多的高校建起了比较完善的外文版官方网站,还有近3成尚未建设(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统计结果分别为34%和24%);约6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47%)高校已经修建了留学生宿舍及活动场所,这是一种可见的国际化(全球化)硬件投入,可以推测的是,应该有一半的高校在这个方面采取了实质性行动,但仍有2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23%)高校尚未进入议事日程;在修建外教外专公寓及活动场所方面,调查结果与上题一致(包括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说明两者在规划建设上是配套进行的。

在是否有成型的外文版教学大纲和学生培养计划方面,回答“是的”和“尚未制订”的各占约30%,这说明1/3的高校已经行动,1/3的高校尚未行动,1/3的高校处于中间状态;在购置外文书刊和电子资源的经费占图书馆建设总资源比例方面,近一半(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38%)的表示不清楚,在10%以下的占多数(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30%);全英文或双语授课的课程数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一半以上的高校在10%以下,不清楚的占近30%,2.2%的明确回答没有开设全英文或双语授课课程;70%以上的高校只有个别院系或少部分院系开设了全英文或双语课程,20%的(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18%)高校覆盖了大部分院系,近10%高校尚无院系开设全英文或双语课程;全英文或双语课程主要涉及的专业领域,以理工类为最,一半以上的高校都有开设,其次是语言类和社科类,占到近40%高校,人文类占不到30%,相对来说,中国特色文化类占比很低,不到10%(占比指在324个回答者中,该专业开设全英文或双语教学的情况,所以总比例会超过100%)。

外籍员工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约1/2的高校(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49%)在1%以下,1/3的高校在1%以上,20.7%(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5%)表示不清楚,4.3%的高校没有外籍员工;师资中有在国(境)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的人数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40.4%的高校在1%~10%之间,37.0%的高校在10%以上(这个比例显然高于上题外籍员工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这是否成为驱动各高校加大引进外教力度的原因,有待调查),22.6%的表示不清楚或者没有;管理人员中有在国(境)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的人数占管理人员总数的比例,60%的高校在1%~10%之间,23.5%的表示不清楚,5.2%明确表示没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师资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在20%以上和20%以下的高校各占40%,20%表示不清楚或者没有;70%多的高校每年都为教师提供外语培训的机会,尚有超过10%的高校暂未计划或正在计划;高达84.3%的高校每年均拨专款用于资助教师赴国(境)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或研修,但仍有12.7%的高校尚未开展过此项工作。

(三)交流活动

境外留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1%以下和1%~5%的各占约35%(占大多数),占到10%以上的高校不到1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3%),10%~2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17%,20%)的高校为0%;留学生的留学费用主要来自国家基金、学校资助和自筹3项(各占20%以上)③,其次来自地方政府和留学生来源国(校)的资助(各占10%以上),其他资助占比在10%以下;留学生主要来自亚洲(占5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41%),其次是非洲(占20%多),然后依次是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留学生来源的国家或地区数,大部分高校在10个以内,13.4%的高校在30个以上,国际化(全球化)程度较高;与国内学生相比,大部分高校(67.9%)的留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待遇更高,只有30.1%的高校一样,2.0%的高校不及。

派往境外合作院校的交换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一半多的高校在1%以下甚至为0%, 3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27%)高校在1%~5%之间,少数(15.8%)高校达到5%以上;每年由学校资助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竞赛的学生数,大部分高校(70.7%)在1~100人次之间,约占1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9%)的高校在100人次以上,15.7%的高校没有开展此项活动。

每年来校交流访问的境外考察或交流团数量,以1~10个居多,占5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60%),10~100个的占到40%,近10%的高校达到100个以上,1.9%的高校未有此项外事活动;有40%的高校(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34%)每年安排来自境外的大学生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而近60%高校只是偶尔安排一次或未曾安排;在组织学生赴境外进行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方面,与上述结果类似。

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达成与境外高校的学历学位学分互认协议方面,90%的高校已经或正在行动,只有10%的高校尚未启动;类似地,在校园国际文化活动(如系列讲座、文艺表演、比赛等)方面,一半的高校经常举办,逾40%的高校偶尔举办,只有不到10%的高校未曾举办;在开展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或高校/高层管理论坛方面,每年举办或承办多次的高校有50%(占多数,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34%),每年或几年一次的高校占30%,计划举办和尚未纳入计划的占20%,这个比例略低于校园国际文化活动的调查统计结果,可能与我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地位整体偏低有关;已签约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高校占到96.9%,其中有几个、十几个、几十个至上百个项目的高校各占约30%;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数与项目数呈正相关,大部分高校在十几个之内(占74.4%),也有超过20%的高校在几十个以上;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占学校科研项目的比重,约50%(两期校长培训班的调查结果为46%)高校在逐年增加,但暂时还没有的占到10%多(两期校长班的调查结果为19%),20%表示不清楚;目前在境外高校或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的人数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近90%的高校在5%以下(其中近40%在1%以下甚至根本没有),还有10%多表示不清楚。

三、结语

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高校的自觉追求并得到强化。各高校很大程度上还囿于旧的国际化框架,他们作为行动者的自主空间有限,但从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受全球化进程的推动,近年来各高校的国际化行动日趋活跃,并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化、制度化特征。从重点到普通,从沿海到内地,从公办到民办,各高校自主活动的空间在扩大,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高教政策的进一步放松管制,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各高校之间,以及重点大学与地方院校、公立高校与民办院校、东部高校与西部高校、内地(大陆)高校与港澳台大学之间,无论是教师国际化(外国长短期师资比与层次、出国三个月以上的师资比等)、学生国际化(规模、层次、结构)、教学国际化(双语课、国外原版教材、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引进、中外合作办学等),还是科研国际化(国际会议、国际、国际科研合作、国际研发平台等),发展很不平衡,存在明显差异。当然,具体、全面而又有说服力的结论,还需要专门的比较研究来完成。

研究也反映出当前中国高校全球化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没有专门系统的国际化战略和国际化经费预算,也少有对国际化建设成效的自我评估,即使有内部评估,评估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存在问题;国际化发展参差不齐,国际化开放度不够;国际化的外部(政府和学校行政部门)意愿明显,内部动力不足,国际化成效不显著;以人员(师生)交流为主,教学和科研国际化程度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形成对等或平等的交流格局,合作层次较低。此外,按照国际服务贸易标准,目前各高校的国际化以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为主,还没有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这两种服务提供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高校国际化的现状和水平。

注释:

①全球化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与复合。本文侧重考察中国高校的国际化面向,其本土化面向将被忽略。

②全国“985工程”大学共有39所,某些大学存在多人填答的情况而无法剔除,故保留原始数据。

③由于部分高校没有留学生,所以Q25-Q28题的实际填答人数为286人。

参考文献:

[1]Gavin Sanderson. A Found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cademic Self[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8(3):276-308.

[2]黄福涛.“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93-9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56.

[4]曲钦岳.当代百科知识大词典[M].江苏 :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67.

校外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化工 实训基地场景化

一、前言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之一,是服务社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抓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增强综合竞争力的着力点和重要途径。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努力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实体。

在当前“工学结合”不十分紧密的情况下,要培养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学生,就需要研究和实现具有特色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外实践性教学的成功实例也很多,许多国家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

德国“双元制”培训模式: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喻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独具特色而且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国家立法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践与理论并举的职业教育制度。这是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上的、综合性的并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实践证明,“双元制”培训模式体现了学校、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分工合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原则。

美国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创举。社区学院立足于社区,致力于社区服务,布局分散,人学条件宽松,收费低廉,课程实用性强、灵活性大,能适应各种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社区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双方签订合同,学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每周有一段时间或有专门假期到企业工作或实习,企业提供劳动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并沟通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要求。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发展模式,对我们国家总的来说还是新的课题,总的来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感觉到这个时期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环节,这是我们认识和积累的过程。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实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主体教学的地位已经确立。

西南师范大学的辛治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国外的三种培训模式,(1)学校模式;(2)“双元制”模式;(3)以企业为主的培训模式,另外还有工学交替模式。壮国祯在《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中,分析了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指出我国应在方法、机构设置、投资模式等方面做出改革。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工学结合”的基地建设模式。

总的看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我国高职教育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己特点的实训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的实训现状有如下的缺点和不足: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训方法机械;实训项目缺少完整系统分析,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只重视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忽视实际生产前的任务分析、原材料和设备备选方案的论证,忽视工艺方法和员工素养、人员组织的优化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也不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以及对产品工艺及设计的改进等。以为把企业引进学校以后,只要组织学生实训,生产出产品,就达到了引企业人校的目的。

三、化工实训基地场景化研究与实现

1.企业场景化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现

研究高职化工实训基地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现,在化工实训基地控制区域内,引人企业管理理念、安全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共融,建设全真企业场景,教师和学生、学员真实体验化工厂氛围,亲身体验石油化工优秀企业文化。让文化渗透在教学环境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

2.企业场景的化工实训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与实现

依据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规范、企业操作技能评价方法、安全应急预防体系、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建设专业标准案例库、多媒体课件库、试题库、现场图片库、现场教学录像库、化工生产操作事故案例库、企业文化展示库等,介绍国内外石油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新技术和新工艺、产品及人才市场信息、应用技术研究成果等行业信息;涵盖典型生产装置的岗位操作规程、现场应急处置预案、HSE监督工作方案、安全操作技能的国家职业标准;包含“化工总控工”、“精馏工”等工种职业资格鉴定试题,实训操作考核评分表,实训操作方案编制模板。开发典型生产装置实景模拟仿真及培训考核,培养化工生产规范操作意识,提高学生和员工的观察力、逻辑判断力、紧急应变能力。

3.服务于企业场景化实训基地的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现

研究提高教师实训项目设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利用教师自主研发的油田化学品技术实施全真油田化学品生产实训,建设三师型实训教学团队。

四、小结

化工类高职院校在已建成的高标准的硬件基础上引智,引人真实企业场景,统筹基地功能,深化引企人教,把企业生产和发展的诸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各方面,以求达到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学员实施个性化的实训。除满足高职学生的实训要求,更要满足企业员工培训及技能鉴定的要求。因此,研究实现真实场景化的实训基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合理有效地管理实训基地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2]刘旭慧.我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张齐坤.铁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4]方向红.谈高职化工实训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1) .

[5]翟秋喜.辽宁省高职院校教学服务型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7) .

校外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生产性实训 基地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开展实训教学的有效手段,已逐渐被高职教育所采用。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院校项目建设期间,项目院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设了一批产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立项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年9月完成建设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期间,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企业共同建设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等多个集模拟、生产为一体的实训基地。本文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等方式,对其建设过程、管理模式、实训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相关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1.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情况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创办于2000年,是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中的重点建设专业,得到了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建设期间,该专业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项目化、生产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改革,先后投入300万元资金与企业合作建设了汽车运用技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

1.1基地概况

基地按一类汽车维修企业的标准改造场地和配置设备,结合教学需要建设了兼具实训教学功能和对外汽车维修服务能力的厂区,成为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学研结合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中心,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训基地。目前,基地设备总值近200万元,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员工39人。对外承接汽车大修、总成维修和各类汽车专项维修、维护保养等业务;对内承担学生企业见习、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同时还是教师挂职锻炼和学校开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的重要场所。

1.2基地建设与运营管理

①建设模式

因学校教学与管理人手紧张、缺乏经营经验及客户资源等原因,学校从基地设计伊始便制定了“筑巢引凤”的建设计划,决定引进一家规模较大,具有经济实力和丰富客户资源的企业参与建设及承担经营管理。经过公开招标和多方筛选,学校与海南宝驹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基地于2011年9月正式对外营业,称为海南宝驹乐(博世)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汽车维修站。目前,基地已成为德国博世公司授权的博世汽车维修站。

②经营管理

按双方合约约定,合作企业向学校支付风险抵押金和年度管理费用,负责实训基地日常经营和教学所需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和保管,添置各类耗材配件等。学校选派人员担任基地的副总经理,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双方在责权利明确的基础上,及时沟通解决各种问题。在保证生产经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确保基地完成实训教学任务,承担提供教师挂职岗位、推荐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及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优惠的汽车维修服务等合同义务。

1.3实训教学项目的开发、实施与保障

按合约规定,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教学项目开发团队,负责设计和开发实训项目。既保证了本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主要开展的实训项目有以下几类:

①专业见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和询问等方式了解企业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要求,认识各类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熟悉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环境等。

②现场教学。任课教师在实训基地工作现场开展教学工作,包括案例教学、课内实践和专项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典型故障处理能力等岗位技能。

③顶岗实习。经实训且已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学生,将以合作企业员工的身份按企业要求带薪顶岗实习,增强综合实践能力,为就业做准备。

1.4保障机制

① 合约保障。在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中,除了对资金、设备、场所、人员、项目管理等作出约定外,还明确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如基地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时间、多少项目用于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等。

②组织机构与制度保障。学校专门成立校企合作处,负责指导和协调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制定了配套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保障各项教学任务顺利实施。

③工作机制保障。为融洽基地经营与教学关系,学校指定专人负责学生跟岗见习、顶岗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等事宜以及双方的协调工作。

1.5教学效果

为了解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过去一年的教学效果,特针对该专业学生和教师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经前期测试,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可信度(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85和0.72。今年5月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共收到教师问卷8份,学生问卷75份,其中三年级学生9份、二年级学生37份、一年级学生29份。调查结果如下:

①实训教学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学生主要参加的是专业见习类实训;二年级学生在已完成多门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开展了专业见习、课内实践和专项训练等实训教学;三年级学生已进入毕业实习阶段,部分学生被安排在该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②学生对基地的满意度

校外实训总结范文9

高校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应高度重视分党校工作,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及各学校的《党校工作条例》,加强党校规范化建设,不断夯实分党校组织管理基础,确保分党校组织机构健全,条件保障得力,教师队伍建设优秀。

1健全组织机构

院系党委(总支)要把分党校的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将分党校的工作列入党委工作计划,并定期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听取分党校工作汇报,研究分党校工作。院系分党校要制定院系分党校规章制度、分党校工作总则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成立院系分党校校务委员会,院系党委书记和副书记分别担任分党校校长、副校长,院系党委成员、教工党支部书记为分党校校务委员会成员,配备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具体的教育、培训工作。分党校校务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2提高条件保障水平

院系分党校要有相对固定的办公、教学场地,办公设施和社科图书资料要比较齐备。同时院系应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党员活动、培训资料的购买、培训的课时费和党支部书记补贴。同时要建立至少一到两个教育基地。在资源分配上,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合理安排。除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学习、时事教育和工作技能培训外,还要按照“走出去”的教学思路,到革命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参观学习,拓展了党员教育培训空间。

3建立三支队伍

院系分党校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兼职为主的三支师资队伍:本单位专家教授、外聘党建专家和优秀学生党支部书记。首先,院系党委(党总支)、分党校成员要坚持带头上党课、做讲座或培训,带动专家教授参与其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目标。其次,要求党外、校外知名人士给师生做专题讲座培训,从更广、更高的角度给师生输送精神食粮。再次,鼓励优秀学生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这不但是一种创新性的尝试,更能突出自我教育、朋辈辅导,这样效果会更加显著。为提升师资水平,分党校成员要带头专题研究党建工作,申报相关课题,发表相关论文。同时院系党委要注重分党校教师的培训,选派、推荐一批教师参加中央、省委和市委党校、教育部思政司等各级培训,选派分党校校长、副校长参加教育部的网上远程培训,选派优秀学生党支部书记参加学校党校的培训,以不断促进师资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分党校教育培训系统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院系分党校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严管理,强化学风,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针对学员的特点和需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人才。

1教育培训坚持“四个结合”

院系分党校要树立“大规模、多角度、多层次、全覆盖”的教育培训理念,在把握主体共性教育内容的同时,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党员以及支部书记等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方案,明确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坚持集中培训与平时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教育与党课教育相结合,坚持教师传授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思想的先进性,培训方法的科学性、政治教育的严肃性,注重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的显著性。在分党校集中党性教育培训的同时,积极组织各类专题培训,强化教育培训效果的集成。如针对师生中治学不严谨的问题,可开展主题为“为人与治学”方面的讲座;针对大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的问题,可开展主题为“塑造阳光心态,感受校园幸福”的讲座;针对诚信缺失的问题,可设置主题为“诚信与成才”方面的讲座;而针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模糊的问题,可开展主题为“人格理想与人生修养”方面的讲座,等等。主题可因时、因势、因人而定,这样,使教育更有目的性和实效性。

2培训过程把好“四个关口”

院系分党校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中,加强学风建设,严把“四关”。一是把好动员关,在党校培训前,认真做好学前动员工作,以保证学员培训过程中,严格按照党校有关要求进行学习实践,提高其自觉性。二是把好考勤关,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要求与评分制度,切实保证学员上课效率。同时分党校负责人也会进行不定期检查。三是把好考核关,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为目标,建立了教学考核、反馈、总结制度和党校结业考核办法。四是把好质量关,做到理论学习、专题党课、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相结合。

3党课教学做到“五个统一”

院系分党校每次要根据教育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和学校中心工作,并将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学全过程。党课教学要规范,切实做到教材、大纲、课时、考试、发证五个统一。任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综合应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和交互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案例式的讲课会吸引学生而深受学生喜爱,交互式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而结合各自研究深入浅出的讲授方式和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切身体验使学员更容易接受,等等。这样,不但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教学方式也很有吸引力,教学效果会更理想。

4党员教育确保“三个100%”

院系分党校在教育培训中,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致力于坚定学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提高学员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院系分党校协助院党委(党总支)每学年要围绕学校党建中心工作开展一次党员教育活动,确保党员参训率达到100%。每学年开展一次新生党员培训工作,确保参训率达100%。每学年开展一次毕业生党员爱校教育活动,确保参训率100%。实现了这“三个100%”,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等就会有大幅度提升。

三坚持分党校教育培训多层次化,优化教育培训效果

院系分党校要根据校、院两级党委的要求,紧紧结合校、院两级党委的中心工作,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中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增强学员党性修养。

1以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为抓手,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支部领头人队伍

对支部书记的教育培养注重“三早”,即早重视,早发现,早培训,也就是说,将学生支部书记的配备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在低年级发现好苗子,对好苗子进行教育、培训,着眼于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为他们在高年级时担任党支部书记打下坚实的基础。

院系分党校每学期要对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一次集中培训,重点是加强党支部书记的四种意识(政治意识、奉献意识、协调意识和创新意识)和五种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说服引导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及基本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更好的起到组织协调和骨干带头作用。对教工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主要采用校、院两级的业务知识培训和中心组学习的形式进行。

2以党员的继续教育为抓手,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院系分党校协同院党委(党总支)开展党员的继续教育,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一是注重党员理论知识学习。党支部按照要求,每学期初制定学习计划,做到支部每月开展一次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要讲话和重要会议精神等,做到学时有记录,学后有心得。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分党校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时事政治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通过探讨时事来加强党员间思想意识沟通,通过优秀典型的先进事迹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三是严格党员学习制度。分党校对支部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杜绝迟到和无故缺席现象,的确有事,必须提前请假。对迟到和无故缺席者支部予以点名批评,并由分党校通过谈话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思想上入党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党员的继续教育活动可以有力地促进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3以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为抓手,提升学生干部的执行力

对学生干部的培训着眼于他们的思想定位、工作方法、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党课、讲座加强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通过演讲、作文、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组织、沟通和协调等实际工作能力,通过督促、检查和评比促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工作习惯、敢想敢做的工作作风、敢于负责的勇气、任劳任怨的思想境界、勇挑重担的工作态度。把干部培养成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辨是非的学生中的领头羊,从而有效的开展工作,提高学生干部的执行力和工作的高效率。

4以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为抓手,把好入口关,保障党员发展质量

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在坚持党课集中教育的同时,分党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还严格坚持“五个必须”的标准:即每学期必须参加1次党课学习,必须担任一项工作或组织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必须参加一个理论学习小组,必须在班级做一次理论学习汇报,必须每月向培养人汇报一次思想学习等情况。与此同时,加强与入党积极分子的交流,了解第一手资料。

5以党员的先进性为抓手,扩大党员的影响力

院系分党校要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党员继续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有影响、有实效的公益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有效地提升党员的影响力、感召力和教育的覆盖面,更好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的先进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党组织中来。

总之,院系党委要坚持把分党校工作作为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分党校这个大熔炉的锤炼,使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院系分党校要经常性的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使师生思想高度统一,认识高度一致,为院系的建设和发展尽心尽力,从而促进学院党建工作的提升,进而促进院系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晓燕,游江.对创新高校二级学院党校培训模式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2]吴頔,季海群.高校二级党校建设初探[J].时代教育,2008(10).

[3]张向菊,沈研妍,杨薇薇.对高校二级学院分党校运行模式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6).

校外实训总结范文10

Abstra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ccounting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and mode of the teaching, and the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im and pra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difficult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poor actual effect is the problem in front of higher vocational accounting teachers. It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 会计实训;职业教育;岗位

Key words: accounting practice;vocational education;post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194-02

0引言

会计类专业(含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实务等专业)是一类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理论够用的同时,如何体现以能力为本位这一特色,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商科高职教育特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本人了解的情况看,在组织实训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些是重视不够,重理论而轻实训;有些是组织过程中存在问题,不够周密细致;也有些是客观因素的影响。总之,虽然都进行了实训,但结果却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这也是引发我们对这一问题思考的原因。本文结合自己在指导实训中的一些体会,就如何加强实训教学谈点认识。

1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强化实训教学环节

1.1 把握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鲜明的职业针对性,普通教育是培养以学科为本位的精英型人才,而高职教育是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型人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依靠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性更强的职业技能去从事会计工作。

1.2 加强管理,保证实训教学到位

1.2.1 增加实训教学时数教学过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职业经验的基本途径。因此,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基本要求,应增加实训教学的学时比例,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满足教学过程中实训时间上的够用,进而确保按照课程标准的安排、教学内容的不同和不同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特点,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和职业岗位上,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具体、有序的操作,进行反复的训练活动,真正实现学做结合、学有所用、学有所专,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1.2.2 将实训课与理论课同等对待进行考核与理论课一样,不仅要重视实训考核成绩的评定,从制度上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实训的重视,而且还要保证实训效果,从根本上解决实训效果差的状况。

1.2.3 在学生实训管理上实行“三结合”方式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形式的结合和互补。

其一,在实训时间安排上,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即对主要专业课的教学,应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与该课程内容所对应的岗位的具体特点和要求,采用分散实训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每个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胜任这一岗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操作的基本要领;在学生毕业前再安排集中综合实训,在专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或在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岗位实训操作,或在实训现场观摩以及顶岗操作,进行集中综合职业技能实训。其二,在实训教学方法上,讲评与交流相结合。即在分散或综合实训结束时,把学生集中起来,教师先把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和好的方面进行讲评,然后再让学生相互之间把在实训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或心得体会等进行充分交流,最终使实训成果变成学生们共同的宝贵财富。其三,在岗位技能实训上,把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与会计基本岗位进行一对一整合,实行单一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方式。

会计岗位群中的有些岗位涉及到职业技能的面较狭窄的,属单一职业技能,如出纳、工资核算等;有些岗位涉及的职业技能的面属较宽的综合职业技能,如稽核岗位、总账岗位、会计报告编制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等。在组织实训教学选定的职业岗位群中,要兼顾这两类职业岗位,并在实训教学中安排学生轮岗进行,使学生既能获得单一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又能获得综合职业技能培养的机会,这样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以务实的思想,建立规范的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会计专业除了加大对教学实验设备建设的投人,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必要的模拟实验外,重要的是建立稳定可行的校外实训基地,把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起来。实践表明,建立校外现场实训,是各类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对实训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发挥了较大作用。同时,这种方式也解决了有些学校让学生自己出去找实训单位,而实际上等于对学生实训过程及效果失去监管这一问题。

但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和运作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表现为实训基地建立难。即使是过去已经建立的实训基地,由于领导人员更替、单位经营不善、会计资料的保密性及由于学生实训而给单位会计工作带来影响等原因,非特殊关系都不愿接收学生去实训,使得校外实训的第一步很难迈好。其次,实训效果不尽人意。主要原因:一是多名学生在一个会计部门实训(很难实现一个学生去一个实训单位),本身就给接收实训的单位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接收单位也就难以或不会放心地让学生顶岗操作,从而使实训变成了参观;二是实训时间是按照教学日历的顺序来安排的,而会计工作循环有自身的规律,使得实训的起始时间难以正好与会计循环的起始时间相一致,从而客观上很难保证实训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三是现场会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与规定的实训内容和要求不完全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实训地点较分散,而各个实训地点的规模、企业类型、业务内容等有所差异,提供的条件不同,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也就不完全一样,不一定能达到实训的要求,给学生在实训中理论联系实际带来一定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只是在做法上考虑得周到一些。一是确定可靠的、能保证学生实训效果的、其业务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近或一致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训单位。只要学校和实训单位,带队教师、学生与企业会计人员之间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实训单位自然就能做到热情接收学生、严格管理学生,进而取得良好的实训效果;二是在实训内容和要求上,除了完成一般性的实训外,主要是完成综合实训内容,应该要求学生按照分组、分人选题的不同,对企业会计实务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的会计处理做出切合实际的报告;三是为保证实训的真实性、有效性,杜绝走过场,对实训报告要提出要求,即实训结束后,要求有企业的鉴定结论和学生自己的实训总结,根据实训技能考核标准、严格评定每个学生的实训成绩,计入成绩档案。

3制定规范具体的《实训指南》,引导学生重视实训

3.1 使学生明确实训活动的任务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是实训教学的核心问题,要把学生当作实训的主角,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此,必须把实训计划及安排以《实训指南》的形式载明,让学生知道实训做什么,如何做,做成什么样,等等。

3.2 规范学生参与实训活动的行为在实施实训过程中,无论是集中进行的实训,还是分散进行的实训,也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有时做不到指导教师所有时间在现场指导,因此极易造成学生松散的局面。尤其是校外实训,还存在着许多不安全、不可靠的因素。这些都需要事先把有关实训的组织安排(包括分组情况、教师指导安排、学生实训进度要求等等)、纪律要求甚至奖惩规则等在《实训指南》中明确告诉学生,要求每个学生自觉遵守,自我规范,这是完成实训任务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

3.3 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好专业理论实训教学是实际岗位技能的一种训练,应以专业理论作指导。理论知识是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的,对岗位技能起着指导作用,技能训练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就应掌握什么样的理论。通过实训教学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岗位技能培养与专业理论运用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对此,在《实训指南》中应帮助学生把那些与技能训练相适应的专业理论加以整理和确定,有利于在完成实训时正确运用好相关的专业理论。

3.4 告知实训评价标准,促使学生认真完成实训考核是确保实训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它不完全等同于课程考核中的“试卷”考核方法,而应根据不同的实训情况,分别采用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相结合、实训过程与实训结果相结合等方式。这些考核标准和要求要在《实训指南》中预先告知学生,向学生详细说明实训的考核要求、等级和标准,以使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和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评价自我,做好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力争成绩优秀。

4对实训教学的其他思考

4.1 通过校外实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实训内容,还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校外实训基地都是正在经营中的企业,学校依靠企业的实训条件、真实环境下的技术指导力量、职业工作氛围,除了完成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外,还解决了学校办学资金短缺和实训条件不足的难题。同时,在这种方式下,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除了要求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规范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现场指导与协调能力外,还要求指导教师熟悉企业的实际运作程序。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定期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或观摩学习,以积累实训教学技能和经验,从而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锤炼中,使自己的“双师”型技能得以提高。

4.2 通过学生校外实训,可以提升专业办学水平通过校外实训,开拓了校企合作渠道,使专业和课程直接介入经济社会领域。能从中分析和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专业建设中应改进和加强的方面等,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能使专业建设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

4.3 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可以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和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鉴定的时间及标准,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训教学,然后根据实训情况,鼓励学生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关考试考核,以获取相应的证书,为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希旗.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

校外实训总结范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 产学研结合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83-03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更多强调应用与实践。实训教学是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而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载体和平台,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就业质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满意度。如何规划和建设实训基地,一直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1994年开办中职教育园林专业,2000年经广西教育厅批准开办高职教育园林绿化专业,2005年按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目录改称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办学时间较长、比较成熟的专业,已成长为学院主体专业。一直以来,该学院坚持走“以专业为依托,以科研为纽带,以产业为平台,以教学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特点,采取“项目引领,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即以真实或模拟的园林工程项目引领教学过程,并作为纽带把生产、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这一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取得较显著成果,对同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试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做一探索。具体而言,加强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围绕课程教学建设,构建“一站式”校内实训教学平台

在校内建设高标准、多功能的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学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按照园林行业生产过程及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理实兼容、工学对接、学做一体”的高标准、多功能“一站式”校内实训教学平台,覆盖园林设计、施工技术、项目管理、植物繁育等园林工程建设全过程,实现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一)完善学做一体的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学院原有园林工程、植物栽培养护、工程测量、园林CAD、画室、花艺、植物生理、工程造价、植物标本室等9间实训室。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将这些实验室进行整合完善,新建和扩建园林工程制图、园林盆景制作、景观模型设计与制作、园林景观设计、工程招投标模拟、园林景观多媒体动感沙盘观摩室、大师工作室等实训室,建成体现园林行业企业生产及管理工作特点的园林工程实训中心,能同时满足200-300名学生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需要,体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点,凸显人才培养的功能与特色。比如由大师工作室、景观设计实训室、CAD实训室、园林工程制图室、园林景观多媒体动感沙盘观摩室等组建的园林设计实训中心,按设计公司的真实场景设置,与广西艺景园林工程公司、钢星园林公司等紧密合作,以设计公司方式运作,对外可以承接真实的园林景观设计和旅游规划项目,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氛围浓郁,满足学生实训和企业培训的要求。系主任既是主任又是设计中心负责人,教师既是教师又是设计中心的设计师,学生既是学生又是设计中心的学徒或助理设计师。可以根据园林设计流程完成园林平面图设计、效果图绘制、施工图设计、园林工程概预算、设计文本编制及设计方案汇报等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尽量与行业设计任务紧密相联,有利于培养园林设计精英。

(二)充实校园花木识别养护实训基地。以校园绿地建设及养护管理等生产任务为载体,与学院后勤处共建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共育平台。学院校园面积1000多亩,其中校园绿地150亩,有园林植物257种93科183属。植物标本园60亩,拥有从广西各地引种栽培的植物98科312属600余种2000多株。学院下属的君武森林公园800多亩,有园林植物160科400属720种。校园绿地成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花木树种识别的实训场所,同时承担树木绿篱整形修剪、打孔、梳草、施肥等园林植物栽培养护项目的实训,也是绿化工进行技能操作考核和农民工进行花卉知识培训的重要场所,可同时容纳800多人进行学习和考核。前些年,学院投入经费在校园绿地中引进各种花卉苗木300多种2500多株,很大程度上充实了实训基地的内涵。

(三)扩建园林工程实景仿真施工训练场。2011年学院在原有基础上扩建面积6000平方米实景仿真施工训练场,集建筑小品材料、施工机械和工具、施工平台为一体,贴近生产、工艺及技术,突出教学做一体的特点,能同时满足2-3个班的学生按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开展地形设计、土方施工、园路放样、水景创作、假山堆砌、地面铺装工程、建筑小品工程、栽植工程等项目仿真施工训练,同时开展园林工程施工员、测量放线工、假山工等技能培训及鉴定。这种仿真施工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四)新增园林教学苗圃和大棚。学院与柳州市南方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产学结合的形式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即30000平方米园林教学苗圃和2880平方米标准大棚。学校提供苗圃用地,并基本完善三通一平基础设施,企业负责苗圃生产所需种苗及栽培耗材的费用投入,主要培育中大规格绿化苗,兼顾小规格绿化苗生产,实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经营模式。由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生结合教学及实训进行花卉苗木播种、扦插、嫁接繁殖和盆花生产技术实训,产品销售主要由企业负责。一方面,实训内容直接与生产接轨,实训成果直接进入市场,使人才培养与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生产技术及管理等得以实现“零距离”对接,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生可按企业订单承担更多的生产任务,获取劳务报酬或利润分成,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市场意识,有助于增强其求职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依据专业岗位需求,办好学院附属园林企业

学院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紧扣专业特点,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指导思想建设产学研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下设广西艺景园林工程公司、生物技术中心和广西森态工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3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校办园林企业。通过积极承担社会生产任务开展“项目教学”,以工程项目为纽带,以校办产业实体为平台,将工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发展和产学研结合工作。

广西艺景园林工程公司是学院注册的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二级资质企业,下设工程施工管理部、工程资料管理室、苗圃管理部等部门,可以对外承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养护、苗木花卉生产等业务。以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带动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生积极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掌握项目谈判、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技巧和技术。每年有教师10多人次、学生50多人次承担园林工程的施工任务,该公司已成为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实训的重要平台,真正实现工学任务对接,学研互动,产学一体,有利于培养园林行业骨干和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下属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由学院投资建设,拥有组培苗生产厂房和生物技术实验室3000平方米,花卉生产基地250亩,示范林基地1500亩,形成职业氛围浓厚、设备先进、设施配套的生产性实训环境,可以承担速丰桉组培苗、国兰和蝴蝶兰等高档名贵花卉、阴生植物的研发和生产。中心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0多项,年产优质花卉等组培苗3000万株,成品花800万盆以上,每次能承担4个班160名学生的教学实习,每年安排600名以上学生开展园林植物组织培养的试验操作与技能训练,真正成为集生产、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综合研发机构,凸显实训教学、技术培训、生产科研及技术服务等功能,彰显了“校中有产,产中有校,校产一体”的办学特色。

广西森态工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拥有乙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以真实的企业环境氛围及职业资格为标准打造新型人才培养平台,融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于一体。拥有先进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多种GIS、遥感数据处理应用软件,ACCESS、FoxPro等数据库管理开发软件平台,AutoCAD、PhotoShop等工程设计软件,可以对外承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监测、工程测量及园林资源普查等业务,是学院组织师生参加林业、园林调查的重要基地,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快速发展。

三、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夯实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校连接社会的桥梁和合作办学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教学,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校企合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学院近年来与部分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实施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花木经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工程测绘四种类型:

(一)花木经营类型校外基地。花木经营类型校外基地主要以柳州青茅花卉基地为合作共建平台,还包括柳州园林科研所、柳州龙潭公园、桂林园林植物园等单位。柳州青茅花卉基地是柳州市重点工程、自治区重大项目,项目总体规划面积13000亩,总投资5.25亿元,毗邻广西生态学院,是政府搭台,企业出资,学校出技术,农民出让土地的方式共同建设的校外产学研结合生产性实训基地。自2010年起,学院重点与柳州青茅花卉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学院下属的生物技术中心是柳州市青茅花卉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中心主任出任公司总经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兼任公司设计总监。校方主要通过师生承担企业委托项目,提供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场地设施及部分生产任务,供学生课程实习、顶岗实习,同时提供一定就业岗位。比如项目开工建设以来,专业带头人以设计总监身份,组织多名教师带领学生在子项目申报、工程设计、设施建设、技术指导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提升了教师社会技术服务能力,部分教师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被企业聘为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通过与柳州青茅花卉基地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基地建设、经营密切结合起来,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成为学院特色鲜明的“政校企社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二)规划设计类型校外基地。规划设计类型校外基地主要与柳州市园林规划建筑设计院合作。一是教师直接参与或承担完成设计任务,二是教师带领学生承担完成设计任务。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参与接触到较大型的园林规划设计项目,比如广西园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等。

(三)施工管理类型校外基地。施工管理类型校外基地主要是与柳州市南方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柳州新科园林发展公司、柳州市神秀园林工程公司、桂林市锦秀园林工程公司、广西景和园林工程公司等单位合作,一是利用寒暑假安排青年教师到公司挂职锻炼,帮助其提高业务能力及职业素质;二是根据公司业务需要,派出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或施工建设。

(四)工程测绘类型校外基地。工程测绘类型校外基地主要是与柳州市蓝宝工程测绘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承揽的工程测绘任务较多且无法按时完成时,将部分工作任务交给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生、或由公司技术员与专任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可以使用公司的技术平台、学到更新的专业技术方法,教师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提高。

此外,积极探索校企共建使用实训基地的合作机制及运行方式,不断完善实习管理制度,规范实习质量评价标准,保证校外实习质量。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对学生顶岗实习起到了强大的保障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载体和平台,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物质保障。为此,应积极探索研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及具体举措,以促进高职院校园林类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海军.本科院校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8)

[2]翟志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6)

[3]陈翠玉.园林植物多样性在高校景观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2(5)

[4]陈尚玲.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1(14)

[5]张学洪.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7)

[6]王瑞兰.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C类课题“基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高职《测量》课程项目考核方案的研究”(2011C0206);2015年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园林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应用研究”

校外实训总结范文12

一、探索创新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确保教师学生齐受益

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利用实施“国培计划”的契机,我区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置换脱产研修的“四阶段”模式。

1.过程规范,重在落实

第1阶段:前期准备。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备课、试教等准备工作;高师院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下,进行选点和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第2阶段:岗位适应。支教生到达实习学校的第一周,在“双导师”(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和被顶岗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之后在被顶岗教师的帮扶下进行一周实习,保证支教生尽快进入角色,并能有效地独立开展工作。

第3阶段:顶岗置换。第三周开始,支教生开展独立教学和班级管理,被顶岗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脱产研修。充分发挥支教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成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转变;农村教师能真正走出去,接受高水平的培训。

第4阶段:总结反思。最后一周,被顶岗教师培训结束回工作单位,与支教生一起开展教学研究,总结和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效果显现,“三方得利”

我们认为该模式做到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加强师范生的实践环节、有利于促进师范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置换脱产研修解决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使他们能走出农村到高水平的培训院校安心学习;在培训模式上,采取“集中研修+影子教师”等方式,为他们量身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形式和内容,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乡村教学能手。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解决师范生实习走过场的弊端,使他们真正了解将来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强化专业思想、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习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同时,使师范院校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真正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促进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二、精心实施远程培训,确保低成本高收益

在我区2010年“国培计划”的三个类别培训中,远程培训占总培训教师数量的92.7%,培训经费仅占费用总额的23%,实现了低成本、高收益。为确保大规模远程培训质量,我们采取多家竞争的策略和坚持必须“落地”的原则。

1.明确标准,公开竞争

我区通过招标遴选了五家具备资质的远程培训专业机构承担任务。在确定承担培训机构时,明确提出,当年的培训效果将作为下一年招标的最重要依据。评判标准就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受训教师对培训服务的满意度。为了做到客观公正,除了当地师训部门进行过程监控之外,自治区组织了专家组进行巡回检查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总结反馈。在今年评估中,五家机构有四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2.针对需求,确保落地

为做到远程培训落地、切合当地实际需要,我们明确提出了“三线支持”和“三居于”的原则。“三线支持”,即“行政推动、专家引领、技术支撑”。为做好行政推动,我区将远程师资培训学分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办法,要求各地大力推进远程培训的实施,以解决工学矛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为实现专家引领,我们要求远程培训机构与当地教师培训资源紧密结合,构建三级专家团队,辅导一线教师进行远程学习,做到网上、网下相结合。为确保技术支撑,我们要求远程机构和当地电教部门紧密结合,确保教师的远程学习网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