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规划设计论文

环境规划设计论文

时间:2022-08-01 19:51:23

环境规划设计论文

第1篇

一、环境艺术设计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态价值观。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遭到破坏为主要表现形式,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根本价值取向。(2)生态伦理观。积极构建生态伦理观,在坚持人类平等观的同时积极树立人与自然平等观,以尊重生态环境为根本宗旨,从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出发,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3)生态美学观。应用生态学与美学原理,培养人们的生态审美观,进而完善生态价值观。就环境艺术设计基本原则而言,必须要注意五个方面的内容:(1)人本性原则。人属于环境的主题,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进而创造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品质,增强生活环境质量;(2)整体性原则。将人类生活空间内的技术圈与生物圈纳入人类生态系统中,从环境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环境设计各要素,促使人类生态系统能源、时空结构、物流均处于最佳状态;(3)地方性原则。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从地方特征着手,了解各个地方的水文、地质、日照、气候等地理环境,掌握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彰显地方特色;(4)生态原则。设计中要把握生态原则,坚持再利用、循环、可再生等原则,提升资源利用率;(5)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协调。环境质量依靠于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契合,在设计时,不可将二者割裂或对立。

二、环境艺术设计要素。

环境艺术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主要以空间为基础。从本质上来讲,积极利用空间,可制造城市内空。构建亲绿空间,赋予绿化文化品位;构建亲地空间,室外场地可促使高楼居民与地面亲密接触;构建亲水空间,营造休闲近水空间,形成不同功能区,可提高居民活动的多样化。而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可节约土地,降低能源消耗;(2)绿化。在生态城市中,绿化属于关键点缀,对二氧化碳与氧气具有平衡作用,可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居民游憩空间获取更多生物能。(3)水体。水对城市温湿度、小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可涵养地下水源,改善城市景观质量,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4)声。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声、自然声、生活声、人工声、交通声等,可营造一个优美的声环境。

三、环境艺术设计材料、技术与能源。

以往环境艺术设计追求机械美学,强调功能与形式的协调统一,以形式美为设计原则。现阶段,一些设计作品以彰显高科技成果为指导原则,综合各种设计手段,从多种角度诠释环境自身生命周期变化。而中间技术作为一种介于传统技术与先进技术间的技术,在设计中得到了不断应用,其主张应用小型技术,采用风力、地热等非再生性资源,借助封闭式再循环技术,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材料角度出发,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多采用生态环境材料,其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与环境协调性,能改善环境。具体而言,材料从制造至再生利用都与环境相协调。从能耗角度出发,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尽可能应用自然能源,在建筑构件节能上,可择取建筑朝向最优化方案,促使采光与遮阳平衡,依靠自然通风与传热等措施,增强建筑舒适度。

四、案例分析。

以东方之珠居住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以“城”为理念来展开,按照当地实际状况,沿街布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形商业外城,与以居住为根本目的的内城进行了明确划分。建筑立面重视细部构造处理,小高层、多层、低层住宅立面造型极富生动性,基于整体协调前提下彰显了个体间的变化特征。另外,居住区主要应用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实现了物业、公共设备等管理的自动化,同时提高了小区安防的自动化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积极构建多层面城市环境体系,重视环境与交通的协调统一,保证配套设施完善,从而构建一个集文化艺术功能、生态功能、使用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环境,有助于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作者:王颖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2篇

一 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 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 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 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转贴于 三 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 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 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 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第3篇

我们既然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包括人、城镇、城市乃至城市连绵区,都归类为人居环境,那么把这样庞大的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多学科理论分析称为人居环境科学,就是所谓的“人居环境”理论。“人居环境”要求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规划设计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主要任务

(1)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研究。

(2)对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职业、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发展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分析,提出改造措施。

(3)利用仪器和已有研究的资料对城市规划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制约和促进居民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具体原因。

三“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绝不仅仅是绿化或美观的问题,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首先就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是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却富有意义的工程。比如:在城市规划生态资源开发方面使用不当,这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资源的浪费严重,造成资源相关环境的破坏,就像在非典期间,我们能感受到很多的难处。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垃圾处理和污染处理的力度不高;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不安全感增加;城市规划的建筑盲目模仿国外、丧失了城市的文化和个性,体现文化特征的古建筑历史大批消失,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城市中大量钢筋、水泥破坏了绿色生态;城市建筑能耗高、浪费严重;城市人口密度过大,遭受灾害的系数增加,公共安全凸现。把这些在这里再给大家罗列一遍,是想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人居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是相当广泛,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关系、历史文化、健康生活等各个层面,这个不但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

3.1.1 城市规划设计忽视“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的。没有对小区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及使用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关心居民身心与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邻里关系变成得陌生;忽略了形式与功能的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活规律等特点出发来考虑小区的规划设计;不顾居民的生活需求,片面追求高容积率的住宅利润,盲目压缩居住小区内的生活环境,使得建筑之间太过紧密,居民没有生活的私密性。这样的小区规划设计很难达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埋藏了很多安全健康的隐患。

3.1.2 忽略原本的自然环境,过度盲目的破坏自然资源。

在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开发商只是打着“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口号去追求过高的利益,而没有从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等多方面角度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原有环境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地形资源、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人为的生活困难,很难达到居住小区与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所谓的园林绿化也仅仅成为了规划设计的形象点缀而已。

3.1.3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缺失,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难以维持。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有些居住小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就占到这个小区总用地的 75%~80%,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有关的标准,从而真正留给公共服务空间的用地真是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被压缩了。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一些体育设施表现不突出,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陈旧的设施缺乏修葺或者更新,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应该合理地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强调居住小区的人文和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功能的需要再确定配置标准。

3.1.4 缺乏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来直接指导城市的规划设计。

近些年来,国外内一些学者及业内人士围绕可持续发展观、生态观,或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关于城市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影响居民舒适度的综合因素、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居民从物质到心理需求等等,这些能够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安全健康的重要问题却常常被忽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实践层次也更是不为多见的。

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高速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因此,人们对人居环境意识的认识开始不断理性化地觉醒;在住房和居住小区环境双重选择上,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正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大。有人买大买平方,有人买高买空间,有人买地段买升值,有人买小区自然景观,有人买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等等,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到精神的更高层次的综合追求。为了突出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理念,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叫做“人居环境”,“人居”就必须先要“安居”。本文通过这些现状和背景的认识分析,提倡运用“人居环境”的先进思想对居住小区进行规划设计,这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导则

第4篇

【关键词】宜居城市 园林规划 设计理论 方法分析

宜居城市是较为复杂的城市系统,涉及到环境、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主要包含城市的规划、园林建筑的设计以及环境的艺术发展等,要想建成宜居型城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对于宜居城市来讲,利用园林规划设计手段进行处理是最为合适的方式之一,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的污染程度,改善局部的气候,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宜居城市的建设一定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而园林规划设计水平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1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

从严格意义上讲,宜居城市应该融合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种,形成一种特殊的结合体,在这样的城市中,自然环境主要是由原始型自然与人工型自然共同组成; 人文环境主要是由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元素组成。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对园林规划设计进行系统的研究,相关的理论建设应该坚持“践行规划先行”的原则,以建设园林型城市作为城市发展与规划的最终目标,并科学合理的布局宜居城市园林,要以美化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从而制定出完美规划蓝图。

1.1 站在高起点进行规划设计

在宜居城市进行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是坚持“高起点”理论,站在起点较高的位置进行来整体布局,将发展宜居城市当作一项艰巨的任务放置在全国这样的大环境中,让宜居城市的整体发展空间能够更为广阔、更具思想、更有韵味。

1.2 品味极高的编制与规划

除了上述理论之外,在宜居城市进行园林规划与设计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品味,在高品味、高水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如此一来,城市可以向社会广泛征集建议,如果有更好的条件,相关的设计决策机构还可以向国家园林设计院或者是一些极富经验的设计专家请教,提高设计水平,更新设计理念。除此之外,还可以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设计团队,为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提供方案。

1.3 高标准、严要求的园林规划

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应当坚持“树木为主、花草为辅、自然融合、美中取胜”的原则,将“绿色”与“美丽”贯穿到园林设计当中。同时,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要因地制宜,保证整体的规划具有实践性以及可操作性。

另外,在层次规划上,应当保证错落有致,提倡敞开化、景观化、艺术化的园林设计理念。如果是选择树种,一般可以考虑采用速生树种配合长寿树种、常绿树种配合落叶树种等方式,要坚持本地树种为主,外来引进的树种为辅,进行树木种植。在布局与搭配方面,必须要保证乔、灌、花、草之间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重点突出自然景色,彰显出宜居城市中的独特韵味与特殊风格。

1. 4 复合型规划,坚持宏微观结合

宜居城市在建设中的重点应当是为普通居民提供生活、休息、工作的优质空间,这就需要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与设计。

宏观的规划设计主要表现出区域演变的真实规律,以及人类、城市、园林本身、自然环境之间的影响方式,宏观的设计应是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整体认知; 中观的规划设计重点表现出的应该是依照系统逐渐演变,呈现出来的规律性,以及不同结构、不同层次、不同布局的特殊的规划方式,中观设计应是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所在; 微观的规划设计重点表现出来的是园林设计的主要方式,微观设计就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基础所在。

2 在宜居城市中进行园林规划的具体方法

2.1 依靠城市自身的条件,架构绿色体系

建设宜居城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方式,充分地依靠城市本身的自然条件,通过科学的整合与规划,架构绿地的实际分布。主要的自然要素应该是河流、湖泊、丘陵等,这些都要同城市的生态景观相连,如公园、林荫道等,从而形成一个布局合理且层次分明的

绿色框架。例如: 早期的巴黎城市,以罗马古道穿过塞纳河的位置最为中心,以罗马古道、塞纳河作为两条主线,逐渐发展,形成巴黎城的主要框架。

2.2 加强城郊建设,提高城市内部绿地规划水平

宜居城市的建设不能够仅仅围绕某一单一领域,要依靠城市所有的绿地,无论是市内还是郊区,都要容纳进来。在城市内部的绿地应当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决不能单独进行设计,而割裂了整体的环境建设。除此之外,在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整合相应的管理职能,形成一个统筹全局的管理体制,让城郊建设以市内建设能够真正的融为一体,保证园林规划设计能够在统一的环境下完成。

2.3 保证区域联系,建设绿色系统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面积会不断增加,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国绝大部分的城市都要依赖与城市周围的大面积自然区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保证城市环境的良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扩张已经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这一定会给宜居城市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要保护城郊区域的自然景观,尽可能的保证景观的原始结构,在此基础上将城郊景观同城市内部景观相融合相连接。同时,城郊区域被誉为是城市周边的原始型绿色空间,将其当作是城市绿地发展的延伸区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其引入到城市内部,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绿地与城市周围环境的高度统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系统的分析了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及其有效方法,并在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见解。园林是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在,更是重要纽带,要想打造宜居型城市,必须要加强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保证园林与城市的相互依存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为我国、为人们打造出更多更好的宜居型城市。

参考文献

[1]白丹.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

第5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景观建设学;讨论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of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discussed how to apply the urban des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Key words: urban desig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无论是在社区规划设计和徒弟开发设计中,景观建筑学的重要的领导性有了很大的体现,并且逐步的增长。尤其是在桑拜特和沿西海岸乡村的一些迅速发展的地区。(这里所说的社区规划开发,意指那些够强调环境和现已建成环境优点的合理驾驭开发。)

1 景观建筑学的实践

景观建筑学近年来发展日益强大,其必定与城市设计学具有很大的联系。例如景观建筑学是城市形体规划的基础。在美国,早期建筑的大多数形体规划都是由景观建筑师 和建筑师进行的。与此同时,景观建筑师在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工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就体现在很多景观建筑师的作品出现在很多城市的分区规划和总体规划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整个城市的规划和设计。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景观建筑学事务所的数量占据了专业规划设计事务所中大部分,在这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蓬勃发展,而今呈现出景观建筑学的与众不同和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这些事务所参加了内容广泛的社区设计和规划项目,包括:新区开发;社区和居住区规划;内城(inner city)再开发(改造)和插建开发;公共性的形体规划,其中又包含综合规划、总图和城市设计 以及城市设计指南。

城市设计、景观建筑学和建筑学三者均属于城市规划,而景观建筑学是介于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得到快速广泛的发展。而在很多城市场景中逐步的体现出城市设计与景观建筑学的具有很亲密联系,这是因为景观建筑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而这种影响产生的效应在当今社会上已然变得愈发的明显,而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对于景观建筑师而言,这不是一种新型的行业,只是在时代转换中也同时变化着。换句话说,许多景观建筑学事务所做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居住区规划设计(平均 35%)。这样的发展步伐还没有停止,而且其发展的区域正在逐渐扩大,直到达到预想的规划范围为止,总体规划和总体规划的部分(16%)。

2 对公共和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设计部分之所以能够接纳景观设计师,是因为城市内部的公共环境如公园、娱乐空间等,景观设计师对其都有很深入的了解,掌握城市设施的基本情况,并具有丰富的经验。然而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很多专家只是认为城市设计就是为用户这一单一的元素去服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开发,他们忽略了城市设计过程的本质是尽可能地为公共服务,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城市的局部,而忘记了与其相映衬的城市这个大环境。而在这一点上,景观建筑师的特点就尤为突出,他们能够将多元素结合起来,将政策的规划和环境意识考虑到设计中区,那么其设计的规划就很容易成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景观建筑师由于对自身与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合作有着丰富经验,所以能更好地诠释这种为公共服务的精神,能够实现城市一体化,局部与整体遥相辉映,政策与自然意识、公众的意愿相结合,这样就配合的天衣无缝。威廉·怀特 曾认为,就为人而设计的目标而言,景观建筑学比城市规划更能产生共鸣。无论基于以上哪一点,形体设计正在被规划领域的这种发展趋势所脱离,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目共睹的,而无需争辩的。

让人意味深长的是景观建筑学工程项目正在不断融合人的维度,这就如同它关心城市尺度的形体和经济一样。由沙沙奇(Sasaki) 事务所 1982 年所做的达拉斯艺术区城市规划设计就是这样一种市场零售计划与城市设计要素的综合。“为达拉斯艺术区所做的规划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亦即,各种不同的、但却有联系的文化艺术活动与其它闹市区的用途———办公、小卖、旅店和住房———在形体上的结合会有助于加强在达拉斯的城市生活质量……为这一地区做的形体规划综合了区域设计和零售/概念,表达力整个达拉斯艺术区的设计潜力”

3 对理论的发展

当今,城市设计艺术和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景观建筑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作的对象并不只是局限于早期的公家企业,同时其范围已经扩大到公司合营和多家联营的工程。能够做到与大众人民进行沟通交流。第二,是关于公共开敞空间的设计,由传统的向把自然和建筑环境和具有环境意识的社区规划转换。在对于理论的发展上,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自然设计”,威廉·怀特的城市公园理念与公众意识相结合,以及劳伦斯·哈尔普林的“循环和参与”,这些优秀设计师的作品都体现了城市开发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融会贯通,然而实践是从理论出发的,于此同时设计师们还用他们的实践丰富了理论,毫无疑问是对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 对环境的关注

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环境建筑师的出现,是形体环境和脆弱的经济过程被大家所认识,而其也成为环境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环境被人们所关注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的,不是一时兴起,其魅力在于其专业本身。景观建筑学的专业魅力在于它能将城市中的各种场景一体化,使得城市环境变得和谐,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其专业的优势日益显出。保尔·施普赖雷根(P.Spreiegen)认为,景观建筑学的定义是“一种与诸自然过程相关的及这些过程经过设计与人合社会需要产生综合的土地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建筑对城市规划的贡献已经呈现在人们眼前,而且是时间越流逝,其特点越突出,不容忽视。综合来说,这个范围包括:在城市中心复兴废弃的土地、重新设计使用不足的地段、土地规划、新社区设计、制定设计导引、研究设计概念和区域景观。将城市开发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这种工作能力是这些贡献的本质。爱德蒙·培根(EoBacon)对于城市空间的开发有了另一种完善。他认为,景观建筑学专业的本质与“土地设计”有关,他强调说,规划已变得过于抽象,规划与忽略自然系统的造型和法律程序的关旭过于密切了。他又说,景观建筑学在城市设计和规划体系中,那种持续的,而且是日益增长的作用的焦点乃是土地设计的问题。这就说明了,在土地设计的问题上,大家应该予以重视,既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枝散叶,这样才能将城市的开发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5 取向与机遇

随着城市设计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以及景观建筑学理论的逐渐深入人心,这无为是为景观建筑师们提供了大好的前景。虽然在城市规划活动中,城市设计领域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将城市设计与景观建筑学捆绑授课。目前,建筑学并不完善,有待优秀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们在实践中查缺补漏,将政策的规划和后现代的建筑运动的不足弥补,在规范化的设计(moldingdesign)和非设计(nondesegn)的争端中产生一种良好的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自然设计》花园城,1969.

第6篇

关键词: 园林城市 绿色空间系统 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第7篇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第8篇

[论文摘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的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和认识所在城市中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分析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第9篇

关键字: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

TU984-4

一、引言

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1-2]。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不断膨胀扩大的同时,资源、生态、环境、公众健康等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雾霾、水体污染、“城市看海”等诸多“城市病”问题严重困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3-4]。因城市发展规划不合理而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新区的环境规划,对于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5]。

环境规划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环境规划目的在于有目的地预先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资源浪费与破坏,预防或减缓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发生,从而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6]。环境规划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城乡规划专业及环境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并具有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的显著特点,涉及到水文学[7]、数学[8]、经济学[9]原理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单纯的理论课程学习,无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而课程设计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方案,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优化,对于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探索。

本文结合武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对本环节的选题、内容、方法及考核等环节进行系统的优化,以提升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质量。

二、《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选题的确定

环境规划是针对某一规划区,在搜集社会、经济、环境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对规划区内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从而明确出主要环境问题,制定合理的环境目标及相应的污染防治方案[6]。规划区小到城市内的一个住宅小区,大到一个城市、区域、流域乃至整个国家,规划的对象及范围存在明显差别。环境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规划区内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数据资料的调查收集;2)规划区内未来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3)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的确定;4)污染防治规划方案的设计;5)规划方案实施与管理。就本科生而言,由于其所学内容及搜集信息资料的范围、能力有限,课程设计所选的规划目标区域不宜过大,且环境不宜过于复杂。因此,从规划区的规模及环境复杂程度来讲,城市内住宅小区及校园是较为合适的规划对象。

(一)城市内住宅小区的环境规划

城市住宅小区是市民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住房成本的快速增加,人们住宅小区的舒适度及环境要求也随之明显提高[10]。小区内的环境问题按照环境要素来分,主要有生活污水排放、城市大气污染、交通噪声及小区居民的活动噪声、生活垃圾等几个方面。其中排放的污水直接进入市政污水管道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可不考虑次问题。小区空气质量、噪声污染及生活垃圾的堆放及转运是小区居民主要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在该选题下,学生需对小区的楼栋布设、居住人口数量、垃圾的日生产量、噪音的来源及强度、空气质量状况、小区绿化率及小区周围环境状况等基础数据信息进行搜集、调查、实测等工作。

基于收集、实测的现状数据,对所规划的小区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物来源及强度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对小区未来的环境发展状况作出预测分析,并制定合理目标。并针对主要环境问题,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方案。

住宅小区的污水直接进入市政排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因此,学生不需要对污水的排放及处理措施等进行相关调查、研究。而水环境污染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也是环境学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大气污染方面,小区的住户的厨房烟气统一经烟道高空排放,对本小区大气环境影响较小。噪声污染方面,新建小区绝大部分都是人车分流的设计,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于小区周边马路或其它邻近场所,小区内噪声污染相对较轻。因此,小区的环境规划所需数据尤其是实测数据相对较少。

(二)校园环境发展规划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自己生活、学习的校园进行环境规划,选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另外,与住宅小区不同的是,校@的水、大气、噪声、生态环境相对复杂,学生需要自行设计实验,来获取现状数据。需要实验测定及走访调查的数据主要有:

1.人工湖湖水水质情况;

2.实验室废水的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

3.校园内NOx的浓度;

4.食堂灶头数量,燃料类型及使用强度;烟气NOx的浓度;

5.校园内车流量;

6.校园绿化率及主要植物类型;

因此,相对于住宅小区,以校园环境规划为选题,更加有利于学生锻炼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校园环境规划均更适合做为学生的课程设计选题。

三、“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体系

整个校园作为规划对象,要求学生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完成整个课程设计内容。需完成的内容有:1)基础数据的调查、实测;2)现状综合评价;3)环境预测分析;4)规划指标的确定;5)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6)保障措施制定等。

(一)基础数据

与校园未来环境变化有紧密关系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基本概况;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现状等,详见表1。由于所要收集的数据内容广泛,数据量较大,可让学生分组完成数据收集、测验内容,每组3-4人,不能过多。具体时间安排参照表3-2。

(二)设计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校园的规划设计内容,并最终以规划方案的形式给出结果。规划期内校园的主要环境问题要明确体现,污染防治方案要详实且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内容及要求表3-3。

(三)考核标准

1.考核方式:

考勤、环境规划报告,加上平时提问,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考核。重点了解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及效率、综合知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评分办法:

根据所给实验进度表,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需提交校园规划报告书及相关材料,并按评分标准进行批阅最终给出综合成绩。

参考文献:

[1]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C5

[2]都小尚,阳平坚,盛虎,刘慧,郭怀成,刘永,于鲁冀.城市新区环境规划的“响应C调控”模型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1(5):913-922.

[3]段小梅.城市规模与“城市病”: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反思.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4):133C135.

[4]Hezria AA,Dovers SR.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policy and governance: issues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60(1): 86C99.

[5]孙慧洁,陈可石. 荷兰环境规划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开发研究,2013(6),40-43.

[6]郭怀成,尚金虎, 张天柱. 环境规划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欧阳志宏,郭怀成,王婉晶,高伟.1982--2012年滇池水质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的影响.中国环境监测,2015,31(2):68-73.

[8]李敏.线性规划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应用的探讨.中国水土保持,1987,7(8):44C47.

[9]盛虎,刘慧,王翠榆,等.滇池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优化与情景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4):648C656.

第10篇

关键词 理论及现状 结构设计 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规划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小区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而小区规划又是小区建设的先行,是影响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等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的居住小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另一个角度加以考察虽然多年来避免“就城市论城市”“就小区论小区”等观念已得到共识,但这些观念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并未得到真正贯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区的观念并未切实融人城市规划的各个过程和各个层次中。应当说建立城市规划的小区规划或许与城市规划范围扩大而成为小区规划同等重要。规划设计出一批居住环境良好、社区功能完备,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水准的居住小区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相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现有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现状

1.1现有设计理论的缺陷

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发展共同目标小区规划模式的消极性显现,科技发展使工作与生活空间能够实现重新融合,城市空间需要新的组织方式,经济体制的转轨,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面临危机,城市发展演变呈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城市规划方法亟待创新。小区规划模式的树形结构的组织方式本身固有的封闭性、自足性和确定性等性质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快速变化趋势相背离。城市规划需要新的规划方法,来适应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形势。

1.2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近一个时期以来,受利益驱使,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不断涌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小区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大小的楼盘拔地而起。由于未预先进行市场调研和建筑策划,无序开发建设产生了很多“问题小区”。在金融经济危机冲击的这种状况下,研究探索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符合市场开发运作模式的小区规划设计方法非常重要。同时可以极大提高小区的质量,减少“问题”小区。

2小区规划的结构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2.1高度重视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首先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得以体现。无障碍设计关注、重视残疾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但它并非只是专为残疾人、老年人群体的设计。它着力于开发人类“共用”的产品――能够应答、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产品。

2.2构筑有序的空间

按照不同领域的各自属性和室外空间层次划分,组织由外向内、由动到静、由公共性质向私密性质渐进、符合行为逻辑的良好空间序列,由此把室外空间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四种。在构筑空间序列时要突出功能性、观赏性、经济性及生态性的特点。

2.3组织便捷的交通

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在设计中根据居住小区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地面、地下和室内等不同的方式合理停车。

2.4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良好的、自然形态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基本要素,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在对小区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和地貌的特点,在尽可能不去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树木、河流、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对这些条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且富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

3有关小区整体性规划的建议

3.1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相互组合

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是小区空间按功能要求所划分出的四个等级。

3.2小区规划应注重灵活布局

小区规划应注重加强建筑色彩的运用,注意建筑小品的安排,加强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以及小区绿化。当前一段居住建筑多是小开间,并采用定型预制砼建筑构件,形式比较雷同。

3.3小区规划布局中居民体现的需求

不同的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居民的生活需求不同,呈现着动态变化过程,这就需要规划设计人员不断地从实践中寻找答案,并且要有科学的预见性和正确的规划观念。居民的各种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便造成心理负担和失落感,直接影响到城市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不利因素。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要建设功能全面且符合城市环境需要的住宅小区,需要设计者在做小区的规划设计上要遵循原则但不教条,要保证小区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还需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勇于创新,努力设计出具有特色且能与周围环境、城市风格吻合较好的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方案,思路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态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直接影响了城市人们的生存条件,为此,要运用生态学等多学科的观点和途径进行园林规划布局,使园林在生态上合理,构图上符合要求。中国的园林文化博大精深。园林景观设计对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塑造城市景观特色、体现城市文化氛围,都起着重要作用。它要求园林设计师不断提高水平,对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反复推敲,创造出温馨的环境。对园林规划设计的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园林规划设计应主题明确

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设计不同特色的园林景观。论文大全。在园林规划设计前,设计者必须巧运匠心,仔细推敲,确定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意图和动机,也就是先立意。意是通过主题思想来表现的,意在笔先的道理就在于此。另外,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必须同园林绿地的功能相统一。如某一公园以松竹梅为主题,设计为老年宫小院。在配置植物时,院外环绕草坪,草坪上种植常绿松树,并设鹤舞雕塑象征常乐、长寿。而另一公园以春花烂漫为主题,则在广场中央设置喷泉、花坛及迎新春的雕塑。两个主题,两种景色。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规划设计框架,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定位,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题办法和手段,找到一条综合性的创作路径。

园林规划设计应主题明确,要做到:第一,要有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和适度的文化品位,利用独特的创新视角和与时俱进的新思维,体现出人文关怀。方案确定之后,要透过细部进行传达,要经得住推敲。第二,要善待、慎待园林建筑。由于建筑构筑物、雕塑等硬件往往是公园绿地的要素,这些建筑在公园绿地中有时处于主景、点景和主题地位,因此在园林建筑设计中,要十分重视园林建筑构筑物的形象、体量和尺度,以及由此传达的思想文化,利用有深度、有品位、独特的形象来加强文化与生活的积累与沟通。第三,要重视原有绿地的减法设计,突出园林中的大树景观,尤其是对植物和过繁建筑物的删减,保证植被景观和植株的形态美、个体美,在提高绿地艺术质量的同时做到植物群落科学合理。

二、园林规划设计应体现人性化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人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

三、园林规划设计应注重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论文大全。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论文大全。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竞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四、园林规划设计应体现生态性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地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具体地来说,园林绿地建设,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在生态原则和植物群落原则的指导下,注意选择色彩、形态、风韵、季相变化等方而有特色的树种进行绿化,景观与生态环境融于一体,或以园林景观反映生态主题,使城市园林既发挥了生态效益,又表现出城市园林的景观作用。

五、园林规划设计应体现经济性

现代园林设计应该汲取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通过色彩、材料、质感、造型等种种因素,结合相应的场所、环境、文化等要素,与植物、山水、建筑等统起来进行综合设计,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环境景观感受,满足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要求和愿望,适应人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充分利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优势,创造出具有时代印痕的建筑艺术。在景观材料的选用上盲目跟风,包括大树、热带景观树种和其他一些新材料,有许多中看不中用,或根本不能“入乡随俗”的舶来品,导致保养负担过重。

独特的中国园林是把中国的文学、哲学、艺术和建筑融汇成一体。中国传统园林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把山水、树木花卉、建筑,揉合在一起,并以大自然的山川地貌为蓝本,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把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古朴、典雅、自然、清幽,意境深邃的中国式写意山水园林。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园林有其历史局限性。而国内现代园林的发展,也正在进行着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这既需要秉承传统,又要适应现代。

参考文献

[1]任梦非.园林规划设计步骤(一)[J].园林,2000(1):14.

[2]陈满.论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风景园林网,2009, 9(16)

[3]孙华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规划简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8):150,154

第12篇

1.1形态方面的问题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在形态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形式大于功能。受传统观念影响,在平面构图中更多地追求轴线与构图的绝对对称和场面的宏大,而对校园环境满足人性化需求的使用功能关注不够。另一个方面是缺乏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空间体现。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就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对比而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建设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紧密,故在校园形态的规划设计上应具备更多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可变性。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要有别于普通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既要体现“高教性”,又要体现“职业性”。

1.2人文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建设普遍存在新校区位于市郊的高教园区,校园历史传承缺乏,师生及校友对新校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低。就内部而言,新校区历史延续性不足,人文气息不够。从外部环境来看,新校区花草树木仍然幼小,自然环境缺乏浓郁的绿色,而且缺乏师生口口相传、有故事的建筑和景观等人文历史元素。另一方面,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规划建设普遍存在着论证、设计时间短,建设、施工速度快,传统特色、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从深层次的角度看,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建筑风格趋同,崇尚流行的设计手法,缺乏对学校人文历史元素的有效延续,更无法达到追求空间精神价值的哲学高度。相比之下,百年老校那饱含沧桑感的古建筑,满身垂须的参天巨木,都给人以震撼人心、充满归属感和催人向学的空间魅力。

2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意义

从理论上看,随着大规模建设高教园区、建设大学校园时期的过去,学界出现了大量的对于普适性大学校园环境规划的研究,但缺乏对细分类型尤其是对高等职业类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研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普遍遵循的是与本科院校同样的规划设计要求、原则与方法,遵循以教育层次结构来代替教育类型结构和人才结构的指导思想,用高等教育的一般模式代替了“职业类”办学层次模式。从实践而言,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有着“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发展模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上,要以“高教性”和“职业性”为立足点来进行规划设计,合理地布局教学、实训、活动空间,满足职业教育的相关诉求,将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上应以实验实训区域为核心进行规划设计布局。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是工学结合,带来企业与教学的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工厂流线与教学流线之间的关系。

3协同发展视角下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对策

3.1功能系统布局规划功能分区是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中最基础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决定着整个高职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成败。时至今日,高校校园功能分区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变化:一是校园功能分区的复合化,即各个校园功能分区之间复合存在混合使用。二是新兴的功能分区开始出现。因此,就高职院校而言应该系统地对功能分区进行整体的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高职院有着普通高校所没有的面积庞大的实训区,实训区与教学区相比同等甚至更加重要,它是衡量一所高职院办学实力的最重要区域,也是投资最大的功能区。故在设计当中应以围绕实训区、打造功能复合、预留发展空间为原则,以实训区域为中心组织校园空间,成品字形格局整合教学、生活、活动三个区域,使得实训区与其他区域形成高效的联系,各个功能分区具备多功能多相性。此外,在环境规划当中,还应充分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在系统完整地规划设计校园道路网络的基础上,在各区均预留发展用地,为日后的发展留有空间与余地。

3.2交通系统布局校园交通网络,是师生校园生活出行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高职院校校园交通系统一般可以分为道路(主路、次路、小径)、广场、室外机动车停车场三大分系统。由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办学主体不同和办学层次差异,因此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规模比普通高校要小,校园步行交通圈仍然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师生校园生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在规划设计当中要强化步行组织,营造交往环境。即从使用功能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交通便捷,又从人文环境诉求方面考量,创造人性空间特征与宜人尺度,使校园道路从机动车的控制中回归到公共、开敞的开放空间,在校园交通系统中营造良好步行环境更重要。在规划道路系统时,还应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训区域上。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的特点进一步加强,联系也更加紧密。企业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场地也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这种深度的融合已成为当前浙江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因此实训区的人车分流、道路宽度、转弯曲率和校门的宽度等方面还应加以区别。此外,针对不同性质的高职院校,交通流线的规划布置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必须根据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来规划道路交通体系。

3.3景观系统布局一方面是绿脉与文脉的有机融合。绿色植物能够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遮阴蔽日,并为校园建筑提供丰富的背景色彩,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绿脉组成部分的水体也是校园景观构成的重要元素,在校园环境的水体规划设计中要做到有聚有散、有动有静,聚水如辽阔湖面,海纳百川;散水似山边小溪,曲折萦绕;动水如泉如瀑,激流奔涌;静水似湖似潭,波光涟漪。高职院校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既要体现学校特色和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又要表达高职院校育人的场所精神,使得两者交融相契。另一方面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相契。在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要从建筑形态和环境景观两个维度上,注重体现学校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与校园文化特点。通过小桥流水、雕塑长廊、地域特色景观等元素,营造自然与人文、生态与文脉的融合。通过特定地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设计营造,能使身处校园环境的师生产生特有的地域情结,思考校园与城市的关系,进而发挥校园环境作为第二课堂对学生起的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