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

时间:2022-09-05 10:40:10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1

一、基本概念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它研究的对象、任务决定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研究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也不例外。对它性质的认定,综观六本教材,尽管各自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均给予明确而具体的界定: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由语言科学和教育科学两大门类接缘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性是它的基本性质。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不是一门科学,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高本、叶本、袁本、崔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周本认为它是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高本认为,这首先要辨清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前者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后者则是这一学科的局部内容,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其次要认清的是,它有自己的理论主张,有自己的概念和范畴,它的各个部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初步形成一个认识体系。它吸收了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依据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发展成为独具特征的学科,但作为一门科学,它还在形成之中。高本的分析丰富、深化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法性质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而独立存在的标志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确立。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高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周本强调,教学大纲中说明语文要教什么,教学法就应该把怎样教的问题加以阐释。叶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说明小学语文教材体系、内容和特点,二是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法。

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实际上是一门学科研究范围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重点是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既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等特殊规律。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崔本根据中师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提出,学科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袁本提得比较笼统,只是讲,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比较顺利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提得比较高。

笔者认为,在中等师范阶段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基本属于入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知道怎样备课和上课,使之能在小学顶岗上课,如果要使学生成为较高水平的小学语文教师或者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那应该是专科程度的具体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因此,袁本、崔本、周本、高本、叶本都十分强调学习方法,都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和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袁本明确提出理论与实际并重。袁本、崔本和叶本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如何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笔者认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方法,这是为本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学习方法上,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二、教材体系比较

纵观六本教材的体系,其共同点在于:教材结构的前后组织遵循从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的顺序。教材首先在绪论部分阐述学科的性质、研究的对象、教学任务、学习方法,然的着重论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教材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对识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作专题叙述。在理论揭示的基础上阐述具体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其学科独立性日益增强。

六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教材基本线索的差别。有的教材各章节之间有明显的线索,以贯穿各章,统领全书。如崔本、翟本注重以教学大纲的精神为指导,除了列专章(第一章)论述,还将教学大纲精神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崔本直接援引大纲的有关论述,就达27处之多。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全面了解大纲的内容,还附录了大纲全文。周本最后一章(第十一章)用一节的篇幅从六个方面阐述教学大纲的主要精神。袁本、高本也注重渗透大纲的精神,但未能像崔本、周本那样安排专章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师范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各项具体内容之前,先学习教学大纲这一章,可以了解大纲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明确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指导,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学大纲应成为教材的主心骨。袁本则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书。其他教材缺乏明确的线索。第二,教材的篇章构成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五个方面的内容。周本、高本、翟本、崔本、叶本分若干章进行阐述。而袁本则把上述内容纳入两章来阐述,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一)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二)列出。袁本作这样安排,主要后面有“语文课外活动”一章。第三,文章内容的构建方式不同。周本、崔本、翟本、高本采用比较自由的编排方式,崔本、袁本、叶本皆按一定的逻辑进行构建。如崔本体现得比较显著,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按照“教学意义要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逻辑顺序编排,这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任何教学方法都受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制约,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相适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探索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理论中最根本的、最为基础的有三个:一是对小学语文性质的阐述,二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三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的阐述。因为这三个理论问题对整个小学教学具有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以下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从而了解教材理论探讨的状况。

(一)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

综观六本教材,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一是都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二是都能遵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所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规定。所不同的地方表现在: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详略的程度不一样。高本、叶本阐述是很详尽,其他几本阐述得比较简单。二是对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看法不一样。有的本子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有的则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的全部工作都是受它制约、被它决定、为它服务的。

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其共同特点有:一是都强调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二是都能遵循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三是都能从个性(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共性(共同的教学目的)的关系进行分析。

六本教材对小学教学目的的阐述所取的角度不同,高本认为要正确理解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要了解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和根据,着重从新时期对人才的总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小学语文科学具有的教育、教养、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袁本从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特殊任务和共同任务的关系、学生今后的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崔本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时,紧扣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中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和一般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详尽地分析听说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培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突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抓住了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关键。叶本则从培养语文能力、学习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既基于语文科的客观性质,又基于主观要求,小学语文学教学法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要特别强调准确、全面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崔本和袁本体现得比较好。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的阐述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文革前,有少数小学语文教学法讲义提到教学原则,但内容比较单薄。小学语文教学原则真正成为大家普遍探讨的课题,是8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进步。

综观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阐述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学习规律提出教学原则。二是都能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教学原则。三是都能从“结合”上探讨每项教学原则。

对教学原则探讨的不同之处,表现在思考的角度不同:周本从普通教育阐明的各个学科应遵循的六个教学原则中提出三个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叶本依据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提出四个原则: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语文教学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相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相结合、教学的整体性和训练的阶段性相结合。崔本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四个结合。原本未提出教学原则,但从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这个角度,提出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关系、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高本则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功能以及内部关系,提出四个原则:文道统一原则,客观事物观察、思维、语言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双基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

小学语文究竟有哪些教学原则,国内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各有不同的角度,各有不同的提法,大体有十多种提法。经过10多年对教学原则的探讨,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高本所提出的四个教学原则有代表性,能放到一定关系上、一定的矛盾上加以探讨,并能从本质上反映教学规律。

笔者认为,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原则时,应明确三点:第一,要深刻认识语文教学原则同一般教育学的教学论中讲的一般原则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第二,所提出的教学原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教学规律。第三,语文学科的教学原则,应该是语文科所独有的,或者是非语文科所特有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四、应用研究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应用性。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思考、解答和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操作化两方面。

六本教材在应用研究方面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及时吸收、反映新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和新成果。多数教材重点选择介绍了影响较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黑龙江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实验,丁有宽的“读写结合”实验。二是都能重视理论的操作化研究。六本教材都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选用了一些教学实例,并努力将零散的材料加工概括,上升为规律,以便举一反三。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反映教改实验的方式有别。有的教材将改革实践置于教材的不同章节进行介绍(如崔本、翟本、袁本),有的则置于教材后面列专章介绍(如叶本、周本、高本)。第二,对教改实验的研究程度不同。多数教材缺乏对引用的教改实验的深入挖掘。而叶本不仅客观地介绍各种教改实验,而且加上主观的评析,对某一项教改实验提出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如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提出了四个研讨的问题。

五、教材特色比较

不同特色教材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状况,适应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下面试对教材的时代性、师范性、实用性、可读性等方面作一些比较。教材的时代性。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否站在提高人的素质高度,用全新的教育观点来阐述教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袁本、高本、崔本体现得比较好。尤其是崔本,它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崭新时期编就的,更能体现新的教育观点,如在“小学语文应遵循的原则”一节里,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教材的理论性。六本教材中,袁本、高本理论性较强,著者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角度对一系列语文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他几本教材虽对某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分析,但只是一般化的阐述,教材整体的理论性次之。

教材的师范性。综观六本教材,叶本和崔本的师范性体现得比较突出。首先表现在定位确当,教材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基本上符合师范生的实际。还表现在恰到好处地选取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实例加以分析,既可提高师范生的理论水平,也有助于提高从教的能力。

教材的可读性。六本教材中,叶本、崔本条分缕析、行文流畅、语言质朴,可读性最强。翟本、高本、周本语言精练,层次清楚,可读性较高。袁本重在阐发、论证,逻辑性强,对于师范生可读性较差,但对有一定语文教学经验的读者,如担任这门课的语文教研员,又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启迪性。从编排体例看,叶本在正文前加了“自学提示”,每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袁本、崔本、高本仅附有思考题。相比较而言,叶本、崔本更为规范,适合学生学习。

教材的实用性。叶本、崔本较好地处理了教学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完全摆脱了学究味,从纯理论的圈子里走了出来,着力于面向教学实际,将第一线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融入教材,语言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师范生学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六、新世纪教材建设构想

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从总体上来说尚缺乏全局的、宏观的改革。面向新世纪,构建教材新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有恢宏的气魄,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创新意识。

在指导思想上要确定一个总体目标: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的教材新体系。

如何探寻构建教材新体系,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处理好我国传统教学法、现代外国教学法、新时期语文教学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博采从长、综合创新之路。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在保留传统教材精华的同时,大力吸收最新的有价值的教研、科研成果,使教材面向21世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里有四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要渗透大纲的精神。

新教学大纲(即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从客观上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又从微观上阐述了具体教学内容、方法、要求。新大纲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统领,要把新大纲的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

二要体现教育新观点。

建立“大语文教育观”,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这个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在教材各章各节中有明显的体现。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学法指导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热点,教材要十分重视反映学法研究的新成果。

三要融入教学新经验。

教材既要重视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又要有意识地吸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新经验。8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呈现一片喜人的景象,各种教学改革流派在竞争中发展,各种教学实验课题在实践探索中硕果累累,教材要充分反映。

四要增添教学新内容。

教材要相对稳定,又要适当更新。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师把握、驾驭教材,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当更新,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为了使师范生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在保留同类教材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又要注意补充鲜活的内容。

(二)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理论框架。

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应加强下述工作:

一要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

小学语文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与哲学、教学育、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逻辑学等关系密切,要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这样才能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二要体现教学理论的先进性。

教材在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诸多方面的问题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用系统论的理论阐释小学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形成,用信息论的理论解释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同特点,用控制论的理论说明如何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三要体现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先生以他的渊博学识、丰富的实践,洞察语文学科内部的规律和外部的联系,从1919年起就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有卓识的见解,特别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的有关论述,对我们编好教材有许多新的启迪。

(三)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结构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内容顺序的编排上,应按照学科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顺序组织教材,要体现学科内容的系统、完整。具体编排时,可按逻辑顺序组成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侧重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概念,起到统领全书的作用。这一板块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第二板块着重阐述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听话说话教学、作文教学等,这一板块,既要从理论上深入浅出地阐述小学语文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特点,又要对基本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第三个板块,主要介绍小学语文教学常规,论述小学语文教师的修养,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第一板块的基本理论和第二板块的实践操作交相辉映,第三板块是前两个板块的扩展延伸。三个板块浑然一体,构造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结构系统。(四)构筑中师特色鲜明的新型教材体系。

教材编写可建立两种体系:一种是传授理论知识的体系。这种教材内容要根据语文教学所需的知识结构并兼顾长远需要来确定“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构筑具有中师特色的理论知识体系。在具体运作上要明确这样的原则: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讲明为度,要避免大块头的理论分析。另一种是训练从教能力的实践技能体系。这种教材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教材作相应的确定。具体可分为:模拟实验课教材、教育实习教材、音像教材等,成为一种能力训练的新型教材体系。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时代的必然性,也是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分为两部分。一是教研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从学生学习方面、自身教学方面、专业发展方面、课程设置方面及学生就业导向方面发现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实践教学当中不断他求证和探索,从而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将这些成果表达出来形成论文或课题,进而推广得到广泛运用。二是科研能力,是指除了不断地探索教学规律之外,教师在自己研究领域能够不断地接触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动向,结合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形成论文和课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宽深理论基础和较高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应该定位在高职英语教学理论、教学规律、高职英语类具有行业背景的教材开发,以及“双师型”素质的研究,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研究能力。

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情况的现状分析

1.1高职院校英语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兴起得较晚,办学经验有限,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院校转型或合并成高等职业院校,所以高职院校原有教师多数是从中专高级讲师、讲师转型而来,之前的中专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压力较小,教学任务较重,学术带头人较少,有的几乎是零,所以转型过来的师资的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另一部分年轻教师多数是刚从学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从校门进入校门,毫无实践工作经验,虽然在求学之时做过科研,但与目前从事的另一类型的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而且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课时量大,此外还有大量的行政任务。

1.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情况分析

通过上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拥有高级或副高级职称的中年教师,还是刚毕业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都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多数身兼数职。笔者通过对我院英语教师的教科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和教科研不成比例。多数英语教师忙于英语教学、行政工作,很少能够潜心研究教学理论,探索教学规律,将研究出的方法和思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第二,英语教师教科研氛围较差。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多数任教公共英语基础课,而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加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很多专业课都有自己的课题、项目、精品课程、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室等有利条件。公共英语基础课程的英语教师很难出教科研成果,公共课英语教师对教科研兴趣就相对下降,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教科研指导和对外学术交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很难提高。第三,教研和科研成果比例失调。对我院英语教师每年所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98%的论文为教研论文,它们大多是关于高职英语教学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内容大致相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产学研结合的重复研究;只有2%的论文是关于翻译、修辞、英美文化方面的科研论文。第四,公共英语教师校外实践进方面修和教学业务进修较薄弱。高职院校强调每年暑假教师应该下企业进行实践进修,专业课教师可以进企业进行理论指导,吸取企业一线先进的实践经验,并将实践问题带入课堂形成产学研的有利结合,但是公共英语课教师多数是进外贸公司、翻译公司和星级酒店进行英语培训等,动手机会较少,同时还面临着暑期与教学业务和专业理论上进修的冲突,所以在这两方面他们缺乏系统的进修。

1.3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的反思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少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只重视教而忽略研,只顾重复而忽略创新,只想简单教学而忽视终身学习。所以想提高英语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必须用教科研为教学服务,从英语教师自身、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和政策引导上下功夫。

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的对策分析

2.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思想的引导及自身观念的转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道路上来。”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从而更加有意义地投入教学一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语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勇于尝试和关注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研究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不断采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具有行业背景的新型教材,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探索分层次教学方法;掌握现代英语教育教学和研究手段;不断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如英语教学法、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等,从而在提高教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在横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范围和研究水平。

2.2高职院校英语教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高职院校每周的教科研活动多数流于形式,变成教学管理方面的专题会议。高职院校应将公共英语教师根据所教专业或相近专业分成若干备课小组或教科研小组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切实进行教研;让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有益链条,将老教师的学术经验和青年教师的新的时代气息密切结合打造精品教学团队;定期在教科研活动时聘请外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企业一线的外贸员、译员等到校进行交流,形成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为学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和最前沿的动态知识;建立外语教学教研阅览室,丰富外语类理论研究刊物,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领域研究水平。

2.3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奖励制度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教科研奖励机制。除了与评定职称、期末奖金挂钩及对在国内CN或核心期刊上有固定的奖励外,高职院校应当有相关部门按专业组成教科研课题论文等项目评定小组对每年做的课题、论著、精品课程及发表的论文进行评比。对胜出的优秀课题、论著、精品课程及优秀论文应该另有奖励,从而在提高高职院校教科研数量的同时提高质量。

3.结语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学,要意识到教科研为英语教学服务的功能,主动参与科研,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把自己打造成新型的既能教又能研的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高霄.英语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调查与研究教学与管理[J].2006,4.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3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阶段

1.初入岗位阶段。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刚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语文教学论等都很新颖,其激情四射,对语文教育事业充满信心,但多数师范生存在教学经历少,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

2.不断探索阶段。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积累语文教学经验,在一线教学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语文的导入、讲解、板书、提问、结课等技能。另外,他们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产生了许多疑惑和不解。

3.逐渐成熟阶段。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了丰富的语文实践性知识、熟练的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能灵活地掌握并运用多种语文教学方法,能分析小学语文试题等。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能把此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水平与已评上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划等号。

4.成为专家阶段。此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特征体现为:能深入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拥有高超的语文教学技能,能精准地评课,能命制小学语文试题等。可以说,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1.订阅语文教学刊物,学习语文教育理论。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刊物有《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订阅这些期刊,积极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动态,还要浏览众多的语文教学刊物,了解语文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及发展态势。除了订阅语文教学刊物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补充新的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学理论等。

2.汲取优秀教师营养,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当向全国、乃至周边的教师学习其优秀之处,从而在不断的观摩与学习领悟中,逐渐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能力。具备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能力,并能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生成,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体现。

3.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提高语文教研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把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科研融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科研素养,让科研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小学语文教师适合开展叙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田野式研究,这些研究方式贴近一线教学,通过实证研究促使语文学科教育走向更加科学化。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4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根据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2004年工作思路,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工作,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加大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的工作力度,发挥指导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巩固我县"创强"成果,顺利实施新课程而努力工作.

二,工作要点和策略: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

1)认真组织好第三次县级学科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整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努力探索与教研,科研及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

2)研究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评价.

3)召开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专题研讨会,组织"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的教师论坛活动.

4)试行《湖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

5)积极探索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内容,方式的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学业评价方案.

6)配合市,县教育局,积极做好"省课改成果巡礼"的参展准备工作.

2,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是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工作.

1)完善一日集体调研制度.本学期在调研活动中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帮助总结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推广

2)配合市教研室,加强对高中段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研究05年高考对策,收集,整理和研究新的高考信息及其措施,供学校,教师参考.

A)组织中学教研员对高中段学校进行集中教学调研(重点是昌硕高级中学);各科教研员根据各校学科的实际情况,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指导,帮助高三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B)组织好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

C)重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指导工作.要与各校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切实加强对高一,高二年级的过程管理;组织好高一,高二"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以保证高中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新课程理念,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管理的指导工作.做好中,小学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4)加强对学科教研活动质量的管理,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A)本学期的各学科教研活动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攻方向.通过活动切实促进教师业务提高,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B)加强教研活动的策划和运作.活动前要有充分准备,要有目的,有计划,活动后要总结.

C)各学科教研员,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组织好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评议课和实验课等多形式课型的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个性化";"课堂时空拓展延伸化";"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

5)继续加强初,高中学科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改进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的测试办法.配合督导室,基教科等科室做好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6)组织中,小学教导(务)主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7)继续重视全县各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使教研组,备课组团结协作,较好地发挥群体效能.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各学科要建立和建好学科教学基地;各校教学要逐步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8)科研向教研落实,教研向科研提升.积极做好省,市,县三级教学教研系统课题的实施工作(申报,立项,过程管理和成果推广),在学科教学科研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9)加强对高中会考工作的领导,思想重视,操作规范,切实提高各会考学科的合格率,优良率,降低会考工作的差错率.

3,加大教师培养的工作力度

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课改新形势的要求.

1)配合教育局做好"名师工程"的实施工作.

2)继续做好对新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3)对重点培养和指导对象,要按计划搞好培养,指导活动.

4)建立,健全学科教师业务档案.

5)各学科在教研活动中除要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工作外,更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组织好学科的各类评比活动.

6)继续进行各级教学明星,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送教上门等活动.

7)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教师的培训,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辅导和研究,争取更好成绩.

4,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提高教研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研室不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到学科教研员个体,都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才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1)组织教研员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真正在学习,研究和指导服务上下力气.

2)完善教研室内部管理制度及岗位工作目标,岗位考核等办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本学期要完成几个有质量的教学调研报告.

3)办好《安吉教研》安排好每期内容,职责落实到人.

4)继续关心和改善教研人员的工作条件,确保教研人员全身心投入教研工作.

5)加强教研室工作作风建设,密切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强化服务意识.虚心听取意见,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

三,2004学年第一学期教研活动安排

(八月份)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

初中科学新教材培训

初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中学政治教师理论学习

初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及调研工作

(九月份)

初,高中语文教研大组会议

高三语文高考总结分析会议

初中学校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高中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省初中数学优秀课评比

组织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活动

召开初中科学,高中化学大组成员会

物理教研大组长会议,高三物理竞赛

高中(各完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10,中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1,高一与高二英语备课活动

12,初,高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大组会议

13,各完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调查

14,市初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

15,传达省高中劳技信息

16,县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成员会议

17,布置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事宜

18,新教师听课(职教)

19,中小学成绩统计分析表下发

20,全县教科室主任会议

21,小学高段语文大组成员活动

22,组织召开小学低段语文大组成员

23,小学低段语文"重培"组活动

24,小数(高段)教研大组活动

25,小学常识大组活动

26,县新课程备课活动(小学思品)

27,县小学思品大组会议

(十月份)

1,初中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阅读能力竞赛

2,高一语文教研活动

3,初,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4,全国高中数学竞赛

5,高一数学教师集体备课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情况交流

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

市级初中自然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比武推荐活动

高三化学2004高考试卷分析研讨会

10,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比

11,初中自然中考复习分析会

12,高一物理新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

13,高二新教材(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4,初中新课程教案评比(历史与社会)

15,高中历史教学片段评比

16,市地理学科论文评比

17,高三生物教研活动

18,总结03年度体育健康标准实施情况和布置下届……

19,课堂教学指导(职教)

20,高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21,教科研成果推广

22,小学语文作文序列研究活动

23,小学语文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24,小学语文第二册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25,小学数学,小学常识命题竞赛

26,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7,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一)

28,小学思品培养对象活动

29,1—6年级思品命题竞赛

30,小学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十一月份)

高二语文教研活动

高三数学教学研讨会

初中数学课改研究小组活动

召开高二化学教学指导研讨会

高三物理研讨活动,初二自然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初赛

高三英语教研活动

初中社会优质课评比

体育高考研讨会

10,体育青年教师教法培训(中,小学)

11,期中高三语文教学评价(职教)

12,初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13,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指导)

14,小学低段语文命题竞赛版权所有

15,实践新课程的论文评比(小学低段语文)

16,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二)

17,一年级教师上课比赛(小学思品)

18,骨干教师外地学习(小学思品)

(十二月份)

中学数学优秀教研组评比

湖州市高二数学竞赛

初三数学竞赛

初中科学第三批培养对象会

高中综合理科复习研讨会

初中科学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高二物理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决赛

新课改评价研讨会(历史,社会)

10,高一历史教师县外教研活动

11,高二生物教研活动

12,生物优秀论文评比

13,中小学体育检查辅导

14,职教语文教师公开课

15,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结题)

16,承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活动(小学语文)

17,小学高段语文第二批"重培"对象课堂教学汇报活动

18,小学4—6年级数学竞赛

19,小学低段数学教案评比

20,小学电脑课教研活动

(05年一月份)

做好期末考试工作(物理)

《历史与社会》教师教材教法竞赛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体验式教学角色转变

一、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突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性、体验性已经成为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体验知识,锻炼能力,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现有学情、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创设现实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使小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文化知识、发展自身能力、产生情感的升华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以小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关爱并提升他们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体验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该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能够有效地调控课堂。可见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其成败的关键所在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关键的关键要看语文教师能否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体验式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实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残缺的教育教学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三维目标得不到全部的实现,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情感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学习目标等同起来,一般都是重知识,轻能力和情感教育。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设置不到位,不能涵盖每位学生。小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语文课实施体验式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设置课堂内容,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随意性和情绪的难控性,再加上老师的耐性不够,也使得体验式教学难以有效的开展。

(二)较低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有效实现体验式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因为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是与教学研究密不可分的,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和教学科研能力较低。虽然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但所学的内容不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并且理论学习后没有认真的感悟,没有有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能采用与本班语文课体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科研,但是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就是他们进行教学科研的实验基地,没能很好地利用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和研究完全脱节。

(三)教学管理的负担

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会面对一些困难,这样就会使得部分教师不愿意开展体验式教学。虽然绝大多数的教师其教学管理观念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赞同体验式教学,但是,也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不想加重课堂管理的负担,其还是愿意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自然教学观念也是没有成就的。

三、体验式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分析

为了贯彻新课改教育教学的理念,实现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体验式教学已经迫不及待,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转变自身角色也是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小学语文课教师要想在体验式教学中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是关键。学习不但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是深挖教材,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一些课外内容,使自身的素养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不但担任着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还担当者小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要想实施体验式教学,转变自身角色,只有提升了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上述转变。

(二)参与校本教研,增强科研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有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语文的体验式教学,就要坚持以体验教学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实践性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他各项研究,增强其科研能力,以辅助自身的教学。

(三)转变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教师要想在体验教学中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体验式教学设计确立的以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为结构的课堂设计,加大创新力度。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教学策略主要有教学方法构成,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策略是以体验教学思想为基础。它重在使学生认知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达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不同程度的感悟和体验,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在体验教学过程中语文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关注学生的体验。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开展体验式教学是贯彻国家新课改的理念,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和小学语文课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想实现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实施体验式教学是其必然选择。研究小学语文课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是希望为其教学注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活力,让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6

关键词:语言暴力;教师;中小学;述评

新修订的《未成年保护法》于2007年6月1号正式实施,该法律明确规定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随着新版《未成年保护法》的实施,我国中小学校园中教师体罚学生的这种行为暴力现象也在逐渐减少,但与之相随的是一些诸如侮辱谩骂、讽刺嘲笑等方式逐渐呈上升的趋势。这种方式被称为语言暴力。它虽不是体罚,但却比体罚更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教师这种语言暴力现象和其导致的后果也常有披露,希望借此让人们对语言暴力这一现象有足够的重视。但即便是这样,教师语言暴力在目前的中小学校园中也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以中国知网为资料来源,对所搜集的近十年来15篇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综述,以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教师语言暴力现象,为应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概况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对近十年来15篇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除了河南大学孙彩霞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并辅以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张雪梅撰写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运用了调查法这个研究方法外,其余的13位研究者都是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来研究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个问题。

研究视角是社会立法、执教环境这个社会视角、教师自身素质积累与提升这个学校视角和家长监督反馈这个家庭视角相结合。社会视角的文章有《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和《教师课堂暴力浅析》;学校视角的文章有《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教师课堂暴力浅析》和《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浅探》;家庭视角的文章有《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及其对策》、《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和《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由于研究者们在进行问

题研究时所采用的是多视角相结合,所以文章的视角分类也是有交叉的。

从所搜集的15篇文章来看,除了张雪梅所撰写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研究者们的研究路径基本一致。开篇先对语言暴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它的成因和对策。张雪梅的调研报告则是以调研情况和对应的统计图表开篇,然后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内涵研究

对于语言暴力概念的内涵界定,研究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主要从表现形式、表达途径及形成后果这三方面来进行综合界定的。但桑青松的界定更为科学、全面。他认为,语言暴力是指诉诸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暴力行为教师语言暴力是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 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1]

(二)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研究

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形成原因,研究者们的分析虽然或宽泛或细微,但其观点都基本一致,综合起来有教师自身素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方面:

1.教师师德修养缺失。

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快速发展,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多元化。这样的大环境,使得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匮乏和缺失,师德素养出现了“知行背离”。[1][4][5][6][11] 在执教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本位的思想占据了主导,甚至会把自己的个人负面情绪宣泄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施以语言暴力。除此之外,受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当,[2]认为教师就应掌控一切话语权,在师生关系处于绝对的主导者、权威者。

2.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由于生活待遇相对较低,生活节奏较快,以及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过高期望和要求,教师普遍心理压力过大。[2][4][13] 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缓解途径,教师便把对学生使用暴力性语言作为一个宣泄压力的出口,以对学生实行语言暴力这种方式来排解自身压力,以此来求得心理的平衡。这也是几乎所有研究者都关注的一个因素。

3.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存在一些与实际的教学不相吻合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5] 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使得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否,以及在校表现的良好与否都与教师的晋升和职称等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屡教屡犯的学生失去耐性,进而采用语言暴力就不足为奇了。[6]同时,我国的“应试教育”造成的激烈的教育竞争,使得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容易恶言相向,使他们更容易成为语言暴力的受害者。[6]

4.传统文化观念的负面影响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对教师的一切言行必须无条件服从,稍有冲撞和冒犯都是大逆不道,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同时,家长也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教,认为教师的责骂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在这种大的社会期望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暴力也就持续并生长着。

这一点在桑青松的《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和陈燕红的《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浅探》都有所提及。

(三)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对策研究

对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对策研究,归纳研究者们所提出的种种对策,可综合为教师自身方面研究和社会环境方面研究两个大方面:#p#分页标题#e#

1.提升教师师德修养

在教师的再教育过程中要以德育为重,德育的加强是减少教师语言暴力的基础。因此,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2][4]培养教师个性品质的健康。同时,教师应树立对话意识,培养对话精神,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5] 此外,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还应研究批评的艺术,充分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共创师生和谐。

2.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健全的心理机制,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保障之一。要使教师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就应该在学校建立心理辅导机构,每个老师要上好心理辅导课,并聘请心理老师帮助化解潜在危机。[6]对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呵护方面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5]

3.营造良好的执教环境

良好的执教环境是减少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学校社会要通过政策调控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执教环境,引导社会更新教育理念,[4]改善教师聘用机制,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变应试教育为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完善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4]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和教育规章中,能够看到对教师行为包括语言的一些限制性规定,但没有明确将禁止语言暴力纳入其中,相关条款亦缺失。在立法遏制教师语言暴力方面,地方法规已先行了一步。《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 23 条的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不得有侮辱、诽谤、歧视、恐吓、贬损等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言行。”[9]除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应更完善外,教师也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家长则要依法实行监督机制,[1]对于学生,更应该加强他们权利意识教育,进一步落实依法执教。[4]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已有的研究对将来针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和对策问题的深化和细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相对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弥补和克服这些不足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走向。

(一)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

研究者们对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普遍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只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经验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来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缺乏将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的研究与相应独立学科的理论间的合理联结。教育科学研究在理论层面首先应该指向教育理论本身,如果没有适当的概念框架,科学研究要么是盲目的,要么是无效的。因此,在今后对此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寻求适合的理论来支撑所进行的研究过程及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二)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多采用定性描述分析,只有河南大学孙彩霞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和张雪梅所撰写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采用了定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但她们所做的定量研究的调查范围小、样本少,其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而且这些定量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描述和比较分析上,假设检验式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这不利于研究的深入、细化。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将定性讨论与简单的描述分析提升到更为严格的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

(三) 多学科综合研究不够

从研究学科看,介入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学科还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的范畴内进行,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使得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与深入。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是一个具有多学科性质的领域,单从某个学科介入研究虽有重要的学科意义但也难免存在本学科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加强各相关学科的交融,在突出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同时,也应考虑采用经济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四)缺乏对教师人文关怀的研究

纵观有关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所有文献,每个研究者在进行问题研究时的着眼点都是学生,都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谋求学生的利益最大化的。所分析的原因大都是教师自身素质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也大都是如何从教师自身做起。对教师自身的身心、教师的执教环境和当前的教育制度虽然都有所涉及,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还是有所缺失,今后的研究中,可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可行性对策来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五)深入的个性化研究不足

现有的所有研究都是基于中小学教师这个群体进行研究的,缺乏分层分类的视角。群体的研究注重了共性,但同时也忽视了群体不同成员的个性。这使得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例如在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可以对于教师的性别、年龄段、教龄、学历和职称做一个分层研究。显然,不同层次的教师对学生所采取的语言暴力程度是不同的,暴力的成因和需要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也是不同的。研究者们现有的研究还没有对此问题做出区别性的分析探讨。今后,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可采取分层研究,可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可行性。

对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学界的研究成果颇丰。这些成果体现了研究者们严谨的态度和开阔的思维。但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个现象仍然存在,并且,会在将来的一段时期继续存在着。研究者们所分析的原因是否透彻,所提出的对策是否可行,这些仍有待检验和反思。也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个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仍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桑青松.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7,12.

[2] 辛学伟.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浅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

[3] 张雪梅.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J].中国教师,2006,2.

[4] 孙彩霞.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5.#p#分页标题#e#

[5] 付志娟.教师课堂暴力浅析[J].教师教育探索,2008,12.

[6] 陈华安.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7,4.

[7] 曹虹青.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及根源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8] 文清.教师语言暴力源于心理压力[N].北京科技报(健康•心理),2004-02-25(B26).

[9] 朱磊.立法应向教师暴力说不[N].法制日报(立法•人大),2006-02-28.(003).

[10] 韩宏莉.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探析[J].教育探索,2009,1(211).

[11] 陈燕红.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浅探[J].教育理论研究,2008,1.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7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97-0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改革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 即课程结构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必须引起重视。

一、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 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二、教材建设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知识;教学技能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作为培养合格教师的高师院校却依然冷寂,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目前高师院校小教本科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多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疏离了实际教育实践,结果培养出的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小学教育岗位的人才素质需求出入较大。特别是高师院校学生在实习后往往更能体会到所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式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社会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在发展,而小教专业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等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内容,这些矛盾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尽管近年来国内各师范院校对实践教学逐渐重视,但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及其教学功用仍然难以体现,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实习形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专业技能衔接不连贯等,这些因素无不影响小教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出路。因此,我们急需构建一套基于就业导向的小教本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使毕业生不但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意义

(一)提高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面对社会急需高水平师资的这种需求,作为高等师范专业来说,我们应该大力改变职前教师教育现状。相对于中师水平、大专水平的小教学生,我们的小教学生应体现出自己的本科优势从而具备核心竞争力:不仅应该在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养成等技术层面略胜一筹,更应该在教育信念教育理想等软件层面显示出我们的优势。只有这样,我校的小教专业才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

(二)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文科课程的重置,有利于师生焕发人文情感。教师厚积薄发,构建文科专业特色;学生学有所长,追求个性发展。

(三)小学教育的专业特点和文科内容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小学教育要重视训练。一定要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讲解,转换教学思路,赋予人文性内容以情感的内涵。

二、目标

小教本科专业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能熟练运用教育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培养优秀的职前教师。[1]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布鲁姆)我们首先要知道,小教文科究竟要培养什么人。

小教文科培养的是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而不是一批文人;小教文科本科的学习不是小学语文教师单纯的学历进修,而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提高;小教文科本科培养的不仅是既有一定文科专业水准又有一定小学教育知识的老师,而且还应该是懂得将二者有机沟通并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师。换言之,这样的老师,必须具备两种眼光:一是用本科的文科专业水准去把握和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二是用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来强化、提本科段的文化学习。

介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改革目标是:以专业课程发展为核心,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好文科特色;即培养具有丰厚人文素养、从事小学文科教育教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具备从事小学文科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三、构想

(一)整合课程结构,突出师范性

以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由此确定专业课程的结构配比,建立起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发展到专业研究课程的有机的、呈梯度分布的课程体系。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当前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求;同时,也突出了“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这一专业定位。

(二)颠覆教学方法,突出示范性

侧重理论的课程,如《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和《汉语通论》等,采取“教-学-做”的“三合一“的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基于研究的学习,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重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多组织讨论课。

侧重实践的课程内容的,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口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和《阅读与写作》等,采用”观摩-评议-体验”的“三合一”教学模式。其中“观摩”指三方面内容: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教师本人的现身讲解、当地名师或新教师等上课说课、或者多媒体的视频材料等,以示范性影响、改变大家。

(三)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其特色性

首先,加设特色课程:如《民间手工制作》等,作为专业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其次,对学科内部加设特色内容,比如《唐诗宋词选读》就可以以唐宋诗词作品为依托,研究诗词鉴赏的方法,品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还可以分成以下语文特色小组(分组设置组长。联合素质学生会,定期搞活动)(以下小组名称暂定):语言训练小组(演讲、朗诵等语言类)、设计训练小组(书法类、主题班会设计、班徽设计)、制作小组(板报制作、网页设计、手工制作等)和歌舞小组(填词作曲、影视配音等)、综合组(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

(四)优化培养途径,突出实践性

教育实践的内涵包括: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究。把终结性实习转变为过程性实践,使教育实践贯穿整个学程。学生入学后,将学生分到实验学校对口班级。主要任务是见习课堂教学、班队工作,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表现,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实施情况,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走进小学课堂,走进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活,还要参加当地的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亲自体验并现场研究小语教学。从日常教学,到集中的实习上课,都要着力突出实践性。

只有这样,我们的小教专业才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在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同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改革研究,从小学语文方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施配套改革,使我们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和坚定的教育信念,使他们有一种教育者的胸怀,这是他们现实就业和终身发展的可靠基础。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9

1.淮安具有极为丰厚的地方乡土教育资源,可供师生在作文的教与学中来开发和利用。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是开国总理的故乡,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英雄豪杰辈出、名胜古迹众多;这里是也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是运河之都,吴越雅韵、楚汉雄风交相辉映,这些得天独厚的乡土教育资源都可开发和利用为作文教与学的资源。

2.楚州实验小学具有较为优秀的语文教学师资队伍,许多教师具有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能力。

楚州实验小学是江苏省级实验小学,学校具有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其中语文教学师资队伍更为优秀。以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科研教师、淮安市十项全能标兵、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为主体的语文教学骨干教师队伍具有较强的语文学科教育科研能力。可以说完全具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能力。

3.新课改为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烈地呼唤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正呼应了新课改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强烈呼唤。

二、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探索小学习作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途径,对于强化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2.提高师生在作文教与学中的人文素养、文化修养,对于开拓师生作文教学智慧,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增强作文教学育人功能,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人的发展将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2.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对于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语文学科建设以及特色学校创建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论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论。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关于作文教学的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学生方面

拓宽小学生习作选材的广阔视野,激发小学生学习写作的浓厚兴趣,培养小学生具有相应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提高小学生练习写作的基本语文素养;丰富小学生练习写作的多样化题材,培养小学生热爱写作的语文情感,提高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母语的人文素养;发展小学生的习作思维,培养小学生认识事物、收集整理资料、处理运用并有效进行文从字顺、表达真情实感的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生命成长中人的全面发展,并为其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写作能力基础。

2.教师及学校方面

提高语文教师从事习作教学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增强学校发展、培养教科研师资团队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并引领教师真正地从开发和利用教科书的教育学走向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资源的教育学,为学校的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索新路,并为其他学科、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有益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开发和利用本地乡土教育资源为载体,以组织和引领师生从本地丰厚的乡土教育资源中汲取写作教与学的素材,激发师生热爱写作教与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和提高师生写作教与学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练习写作的水平、能力和提高教师习作教学的水平、能力为主要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属应用性课题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行动研究法。即组织和引导师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大学校中去参观访问、考察,收集作文素材,包括节假日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去旅游等活动中随时随地地参观、考察、收集写作素材,进行书面表达。

2.文献法。即通过对本地乡土教育资源的收集、筛选、整理、编写等开发和利用,为师生的写作教与学提供丰富的写作参考资料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以及乡土文化母乳的滋养。

3.总结法。即通过组织实施、过程管理、阶段总结、结题总结、展示成果、评审论证等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的系统总结和全面总结,并进行理论概括和论证,形成研究报告、教师优秀论文集和学生优秀作文选等直接的和间接的课题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主要的理论成果

1.对淮安的本地乡土教育资源有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

通过对介绍淮安、研究淮安,反映淮安历史、党史、文史、文物古迹、建设成就、衣食住行、诗文作品、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等书刊书面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收听收看、收集广播、电视、影视、网络等视听影视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实地考察、调查走访、旅游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资料的采集整理,收集到了大量的乡土教育资源资料,并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课题主持人编著了《壮丽淮安》等乡土教育资源成果集,供研究班师生在作文教与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使用。

2.对作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作了可行性和创新性的探索。

通过对小学习作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课题研究,引导和组织师生、发动家长参与广泛收集、系统编写乡土教育资源资料,引导和组织师生、家长参加调查访问、考察参观、旅游观光等社会实践活动,并进行现场指导学生收集记录整理写作素材,将课堂中学到的写作知识进行指导运用于写作实践,较好地将作文教学置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维度的交叉点上,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课程资源进行多方面的有机整合和综合运用,初步探索出了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可行性方法和途径,即以学校教育中的作文课堂进行写法指导的国家课程为中心,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家长协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体对作文教学中的乡土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较好地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整合、对接,统一到作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课题研究上来,这对于作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是探索出了一条可行性的方法和创新途径,对于作文学科的课程建设和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强化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无疑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3.师生在作文教与学中的人文素养、文化修养与教学智慧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通过对小学习作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课题研究,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有目的地在自然大环境中和社会大学校里以及人文大背景下的广阔天地里认知和收集写作素材,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文教学,达到有效训练,不仅有利于师生作文教与学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而且更有利于开阔师生的文化视野,有利于拓宽师生的知识空间,有利于启迪师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陶冶师生的人文情怀,较好地培养了师生以热爱家乡为起点的爱国主义人文素养和提高了师生以作文教与学为重点的亲近母语文化修养。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班师生于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在诸多报刊上发表和获奖的几十篇论文、教学案例以及研究班学生的作文簿、优秀作文集等数以千篇的学生作文等都是有力的佐证,师生的人文素养、文化修养、教学智慧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可从中窥见其一斑。

(二)主要的实践成果

1.直接的实践成果。本课题研究最直接的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发表和获奖的教师优秀论文、课例和学生的优秀作文集等之中,编印成集的就有《壮丽淮安·教育课程》、《结题报告、优秀论文、教学课例集》、《学生优秀作文集》、《研究班资料集》和《研究班学生优秀作文选集》等数十本,以及先后两次在《同学少年》报出版了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3个专版等。有关集中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专著出版工作也在积极筹备之中。

2.间接的实践成果。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10

关键词:科研能力训练 英语专业本科生 学术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99-02

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的要求,由在校大学生为核心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从而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该项目旨在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美国高等教育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部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69年创立并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美国众多大学开展本科生创新或创业能力培养计划,诸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的“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和“伯克利贝克曼学者计划”、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本科生研究机会”等,鼓励独立完成研究项目,为学生直接参与研究机构的工作提供机会。

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展开了本科生科研活动,如清华大学于1996年正式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浙江大学于1998年开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计划已经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北京多所高校以及重庆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众多高校展开。

1 个案分析:“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

美国大学十分重视让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形成了以创新为主题的计划或组织。笔者于2013年8~12月在美国东部一所公立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对该校“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进行了初步了解,总结特点为:

(1)成立专门机构,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术科研活动,本科生科研类型丰富。该校设置本科生科研办公室,鼓励学生深入挖掘本学科知识并促进知识理解,科研机会面向不同系不同专业学生。学生既可以参与由政府、私人基金会、公司或社区资助的教师科研项目,也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2)为原创性或创新性的科研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本科生科研办公室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为本科生科研提供帮助:科研拨款;旅费拨款申请;小型项目奖励拨款。

(3)重视学生科研成果的认可与发表。该校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的网站推荐适合学术的期刊,为学生科研成果发表提供信息渠道。此外学校每年举办本科生科研成果展示会,学生通过口头报告、艺术展览、技术展示、电影展映等多种方式展示参与或独立完成的学术研究和成果,既使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科研努力在校园范围内得到认可,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为学生今后学术实践提供锻炼机会。

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引文和参考写作问题

笔者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英语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根据本次实践和结合以往指导体会,发现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引用和参考写作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引用和参考知识的系统认识,或虽具备学术英语写作的引用意识,但格式不规范。部分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知识体系不完整,引用和参考使用规范模糊不清,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略去来源标注;或者虽具备了一定引用意识,但混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没有使用双引号标注,擅自改变直接引语中的内容、标点、大小写及基本格式等。引用文献来源随意,对信息源出处可靠性和准确性缺乏辨别,有时对引用的文献没有认真阅读和领会,信息获取不全面。这些行为都可能造成无意抄袭他人的成果或发现。

(2)学生毕业论文中的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比重失衡。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术论文存在大量的二手引用,可能是我国的学术资源与可用性均不尽人意,很多文献资料无从得到,学生只有通过二手引用这种间接手段来获取有关资料。另外,学生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对毕业论文撰写往往采取“拼凑”想法。

(3)参考文献条目内容不完整,与文内引用不匹配。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要求文章中出现的引文必须在参考文献中列出,通常根据书籍、期刊、纸质来源、数据库来源、网络来源等规定了不同的文献条目格式,还涉及条目内容大小写、斜体、标点、页码等细节。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条目排序杂乱无章,没有按照姓氏拼音排序,文献条目内容遗漏重要信息,期刊来源、页码、以及中英文标点混淆使用。

(4)不符合学术英语写作的撰写格式规范。国际上论文写作常用的文献引用的规范通常为MLA格式(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APA格式(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和芝加哥引文格式(Chicago citation style)。这三类格式在文内引用、夹注和参考文献方面均有不同要求,研究者通常选择不同的格式作为论文撰写格式规范。另外,绝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本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及格式规范供学生参考,但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各种文内注释交叉使用、脚注使用不贴切、文内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不统一、文献条目格式不准确等现象,不符合学术论文写作的科学性。

3 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探讨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经过近四年学习后提炼和产生基本科研思想的过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科研训练指导和美国大学本科生科研模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等考察,培养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并提出以下举措:

(1)将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训练纳入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置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可能在初级和高级阶段都有系统讲授。高校英语专业相关英语写作课程明确学术英语写作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实施计划、评估方式等。

(2)强化对学术英语写作要领的掌握。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平时写作练习主要是小论文,字数要求较少,没有引用等格式要求,写作练习机会较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美国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对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极为重视,往往从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学术论文写作基本技能,美国大学的课业要求大部分采用学术论文形式,是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

(3)充分利用师生“一对一”辅导、学术讲座、讨论会、书籍、互联网资源等给学生提供各类学术英语写作支持。美国众多大学都设有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目的是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中心的辅导员(tutor)以“一对一”方式面授辅导,主要服务内容涵盖学术类和非学术类英语习作,如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报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小说、新闻故事等,提供文章组织、风格、内容、文献编辑、语体连贯等方面帮助,但绝大多数写作中心不提供校对服务。美国大学的写作中心为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提供了借鉴,“一对一”辅导,学术写作课程、研讨会、学术写作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源(如美国普度大学线上写作中心、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写作中心),是便捷和高效的教学辅助平台,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要求指导教师以自身为准则贯穿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启发学生搜索、归纳、总结和科研活动思辨能力。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帮助英语专业本科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学术英语论文写作规范,促进学生采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搜集、引用和评价相关研究问题的文献资源,从而使论文的研究结果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IWCA:Starting up[EB/OL].Retrieved from.http:///basicsteps.htm,2006.

[2] 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11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师 全科型培养模式 专业能力 课程设置

1.目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了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应重点探索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在于努力培养大批优秀教师。一般认为,全科小学教师是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按照这个定义,全科型小学教师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特征[1]。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我国,全科教师部分地解决了地区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在这种培养模式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受到限制,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

目前一般把职前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课程、课外活动等类别。科型教师的培养既要追求素质综合,又要顾及学科专业,既要彰显师范性,又要确保学术性。如何在固定学程内科学安排好五类课程的确比较棘手。就英语学科来说,专业课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五分之三以上的课程主要为听说读写等技能课程;英语语言教学理论课程和语言学课程的设置几乎一片空白,外语教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缺失,无法高屋建瓴。在职前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中,英语课程类的考试基本以理论笔试的终结性考核为主,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缺乏形成性评价和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人才的发展。

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时,重其学业的广,而没能顾上学科的专。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与情感态度这五个维度存在一定缺失[2]。全科教师入职英语教学后,大部分教师感到很难用英语写完整的教案,很难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结构完整的英语句子;由于职前对教师准确语音语调、地道的英语口语能力培养不够,以及在培养过程中未能紧密联系小学英语实际教学,职前教师缺少英语教学言语能力的综合实践平台,致使这方面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入职后甚至很难用课堂英语进行流利教学。

尽管全科型教师安排了教育实习及教学实践课程,共有近两个月的实习时间,但学生上英语课的机会远远少于语文和数学,因学校领导层面对小学英语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有时课表中的英语课甚至可能被其他课占用。由于缺乏平台,职前教师很难学以致用,职前专业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因此难以实现入职时的有效衔接。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经历,教学反思成了无源之水,从而导致职前教师在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科教学知识及情景知识等方面的欠缺。长期以来,高等师范教育重视语言知识的培养,忽略对语言职前教师科研全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型思维能力的培养[3]。

2.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存在的问题,培养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对应标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

2.1细化专业课程,培养语言教学专业能力。

全科型教师的职前培养方案中需增设英语语音课,对准教师语音语调和口语从严把关。第一学年应单独开设语音课程,要求每位准小学英语教师务必过好语音、语调关,未达要求者将采取淘汰制;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除了大学英语必须达到一定等级的规定外,须增加“英语语音”合格证书。第三学年针对选修英语方向的学生增开语言理论和语言学课,使得专业课程开设有广度和深度。增开外语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让学生了解语言输入输出、语言习得等理论,这些理论对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开设语用学、语义学、话语分析等语言学课程,让学生接触语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驾驭语言教学。我国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培养师范生国际意识和视野的重要性,但在我们培养方案中没有明显的体现,在日程教学中也有待切实实施[4]。因此,建议在第四学年增开语言与文化、跨文化沟通课程,开阔准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2增设教学研究类课程,提升教学研究和反思专业能力。

尽管我国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科研方法和毕业论文课程,但因课时、学分少,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与实践的联系。许多学校在科研方法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忽视学生实际训练,导致准教师们的毕业论文结构松散、逻辑不严密,论文写作缺规范,大部分论文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复制现象严重。特别是英语方向的准教师们,由于平时缺乏规范训练,毕业论文短短几行英文摘要中出现的问题不少,如人称代词使用不当或指代不明;句子成分缺失,如缺少主、宾语;时态语态运用不当;句子结构混乱等既明显又频现。针对现实问题和未来教师的发展需要,建议在我国职前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培养中要加强教学研究课程的建设,融学、教、研为一体。通过学习此类课程,准教师们既能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又能熟悉小学外语教与学甚至研究的最新动态,既开阔了视野又形成了教学研究专业能力,为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卓越的研究型教师奠定了基础。

2.3增开信息技术课程,提升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的专业能力。

数字化环境给准英语教师开启了信息共享、智慧互联的平台。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给小学外语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而谙熟信息技术是驾驭这个平台的前提。数字化教学的大背景导致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教学内容存储的数字化,准教师们学习专门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信息技术已迫切成为这一职业的专业性要求。

2.4保证英语学科的教学实践时间,切实提高准教师的基础英语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目前,我国小全科型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教学实践课程设置,但一方面设置的目标和评价过于笼统和粗线条,体现不了准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时间短而集中,一般只有8-10周的实习,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观摩,真正上课的时间一般仅为2~6个学时或甚至更少。根据访谈得到的数据,近80%的准教师没有上英语课的机会,少数几个幸运者即使有机会也是流于形式,因指导老师缺位,准教师仅把实习当做一个任务去完成,导致课堂教学和实习效果的双低。《意见》反复强调将教育教学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由教师教育院校教师和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充分发挥高校指导教师的理论与研究优势、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优势。基于此,培养院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延长实践时间,保证小学英语课的教学实践比例;同时,由培养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小学英语教师共同指导,切实提高准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因此,教师职前教育要提供丰富的教学实践背景,使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多样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际训练发展专业能力[5]。

3.结语

优质的小学英语教育呼唤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全科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课程教学是这个系统的内核,因而高等师范院校应与时俱进,聚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这一根本点,完善当前课程设置,制订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楠.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新疆教育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物,2013. 11.

[2]周丽.关于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C].新教育时代,2015.10.

[3]颜东.职前英语教师反思能力培养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黄英,女,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教师资源是第一教育资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事业的成败。当前,在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为了解我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推动地方高校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成效提供现实依据,笔者对重庆市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的主要情况

以重庆北碚区、巴南区、南岸区、南川区、永川区、丰都、开县、奉节、秀山等37个区县的一线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主要采取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随机无记名调查。对北碚区、南岸区、巴南区等部分教师进行了300份纸质问卷调查;其余地区进行了100份网上问卷调查。共收回纸质问卷291份,网上问卷96份,共387份,其中有效问卷335份。同时,为获得全面而丰富的调查数据,我们还采用访谈、询问等方式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问卷内容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等基本情况;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价值取向与工作态度;教研与科研能力状况;教学现状;专业发展机会和方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1.性别。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31.3%;女性占68.7%,这表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性别具有明显失衡的现象特征。

2.年龄、语文课教龄。

调查对象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教师占79.5%,40岁以上的占20.5%;任语文课教龄20年以下的占88.2%,20年以上的11.8%。由此可见,中青年教师仍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精力充沛,具有继续提高自己语文综合素养的条件和基础。

3.学历、专业与编制。

调查对象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1.2%,专科占39.4%,中专(中师)占8.1%。可见,重庆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水平偏高。但通过访谈得知,他们当中的第一学历大多是中师或专科,而大部分教师的现在学历是工作后,通过自考、函授、电大等方式获得的,非语文专业毕业的占21.9%。这表明农村小学教师中还存在学历高背景下的学非所用现象。

(二)知识结构

调查结果表明,熟悉度最高的是“专业知识”,除了“语文最新发展动态与研究成果”的熟悉度只有43.9%以外,其余各项的熟悉度均在70%以上,其中“语文基础理论知识”的熟悉度还达到了82.8%。其次是教育科学知识,除了“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熟悉度是49.9%以外,其余各项熟悉度均在60%左右。排在第三的是“相关学科知识”和“人文与科学知识”,熟悉度均只有40%左右。对于“工具性知识”的熟悉度也不容乐观,“信息技术”是49.4%,外语只有33.9%。由此看出,重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比较老化。

(三)能力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教育教学能力较强和很强的占60%左右;“创新教育能力”和“信息技术教育能力”较强和很强的占50%左右。但从对历届顶岗、支教学生的访谈、询问中得知,大多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较强,而创新教育能力和信息技术教育能力较差。而教研能力现状则是喜忧参半。79.0%的小学语文教师认为有必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参加过区县及以上级别教学论文交流的占64.9%,从没参加过的占35.1%;有79.0%的教师主持或参研过校级和区县级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课题;63.8%的教师获得过区县及以上级别的小学语文教学成果奖;有51.4%的教师近3年从没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21.7%的教师在工作期间从没写过论文;有60.6%的教师是因为学校领导要求或评职需要而写论文。可见,绝大部分教师教研能力水平不高,而部分从事教研的教师的动力具有功利性和行政指令性色彩。

(四)专业认同感

从调查来看,70%以上的教师觉得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意义,并喜欢且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对于“为了适应教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和时展的需要,您制订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吗?”,只有25%的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关于“对自己目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看法”,66.9%的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要不强烈,只有28.7%的教师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专业水平;仅有33.4%的教师比较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和实践探索能成为一名“专家型”小学语文教师;仅4.4%的教师对专业发展充满热情。有48.9%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常常感到紧张、焦虑、压抑、疲劳。可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数喜欢自己的职业,但职业期待不足,满足现状、缺乏动力、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

(五)专业发展机会和途径

从调查中看出,92.6%的教师参加过小学语文教师培训;62.8%的教师参加过区县及以上级别的公开课或优质课比赛;24.5%的学校每周1次主题明确的校本教师培训或校本教研,28.1%的学校每两周1次,25.4%的学校每月1次。15.1%的学校每学期1次;34.4%的教师认为任职期间学校提供的专业发展机会比较多。同时也发现6.8%的教师在任职期间从没获过任何专业发展机会:37.2%的教师从没参加过小学语文公开课或优质课比赛;35.7%的教师没参加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或学术会议;有7.4%的教师没参加过小学语文教师培训;6.9%的学校从没开展过校本教师培训或校本教研。

(六)教师培训现状

有85.8%的教师认为参加教师培训或学历进修有时间、学校管理制度、经济、地方教育部门管理制度及家庭等方面的障碍(由大到小排列);有32.2%的教师认为参加科研活动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时间,26.2%的教师认为是资料缺乏信息闭塞,21.9%的教师认为是缺乏教研能力,11.1%的教师认为是缺乏合作交流的人际氛围,8.6%的教师认为是领导不重视;67.4%的教师认为参加教师培训最适宜的时间是寒暑假或上课期间的短期集中培训,不希望安排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及业余时间;对培训效果的考察方式,80.5%的教师认为最佳的是“教学设计案例、课件制作、课题研究(小论文)、课堂教学展示等”。

调查中,“特别希望获得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内容”排在前三位分别是:课例分析、教育科研方法和科学教学评价、教法指导和课程标准解读;“认为最有效培训方式”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名师现场课堂教学示范、互动研讨交流、案例教学;“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途径”排前三的是:参加专业培训、专家指导、教师同行间的交流和课题研究;“影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排前三的分别是:缺乏专业培训、专家没有专业背景、工作负担过重;认为“提高我国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最迫切任务”排前三的分别是:制定并严格执行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认定和准入制度、加强在职教师语文基础和技能专业培训、国家出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

最后37.6%的教师“对贵校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感到满意,26.4%的教师不太满意乃至很不满意。由此看来,我们教育相关部门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的培训和以人为本的管理。

三、重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建议

(一)正确价值观的回归

1.科学评价,减少教师“职业不良情绪”。

教师的思想会通过其言行表露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调查中发现仅有37.6%的教师“对贵校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感到满意,50%的教师“在工作中常常紧张、焦虑、压抑、疲劳”。评价及评价结果是教师产生职业不良情绪的重要源头,应寻其根源,断其源头。所以评价时注意量与质的结合、横向与纵向的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的结合等,“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1]使教师从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让他们变得“乐观、豁达、幽默、自信、进取”,提高工作效率。

2.提升认同,降低“骨干教师流失”。

据调查,45.3%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当今社会最易流动的职业之一,48.3%的教师认为教师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成熟一个走一个”,出现了“乡村的涌向城市、城市的涌向发达地区”的现象,或者“直接跳槽流向其他行业”,造成了农村语文骨干教师的严重流失。当被问及“离开的理由”时,绝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工作环境艰苦、福利待遇低、教育观念陈旧、培训机会少、信息闭塞。生活质量差、经济收入明显低于其他行业、“根深蒂固的‘官场文化’”[3]加快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流失的步伐。所以,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创设良好工作环境、优化学校办学理念及办学方式,让农村小学语文们从精神和物质上都切实感受到他们在学校“有地位”,是学校的“主人”,提升教师们对学校的认同感,让他们在农村小学幸福地教育生活。

(二)专业发展意识的提高

据调查,66.6%的教师没有“通过直接努力成为专家型小学语文教师”的欲望、65.6%的教师没有制定直接的专业发展计划、66.9%的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要不强烈,乃至无所谓或有倦怠感。可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满足现状、缺乏动力。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要获得真正实现,还必须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一是找准差距,获得新动力。让城里的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顶岗,从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带动农村教师;让农村教师到城里、到发达地区学习、接受优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洗礼。通过支教顶岗活动,让农村教师感受差距,增强自身专业发展意识,真正意识到要用广博的专业知识来支撑自己的职业。二是规划方向,明确发展。不预则废,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有了自身专业发展意识后,还得对自我发展有详细的规划,循序渐进地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专业知识的完善

1.制定并严格执行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认定和准入制度。

在对“当前提高我国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最迫切的任务”的调查中,教师们把“制定并严格执行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认定和准入制度”排在了首位,认为这是作为提高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水平“最迫切”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相关教育部分严把“入口关”,让进入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大门的教师在职前就应具有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第一步,也是较关键的一步。

2.加强在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

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标是国家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4]等的科学依据,教师对课标应非常熟悉,做到胸中有数。其次,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据调查,31.4%的教师对“语文基础理论知识”很熟悉、22.9%对“语文应用知识”很熟悉、11.3%对“语文最新发展动态与研究成果”很熟悉,而对于其他相关知识很熟悉的就更低了,只有百分之几到十几。优质高效的教学不仅需要明确的纲领,还需要“真材实料”的填充,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等等都需要我们边工作边充实,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建立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并与教师资格再认证、聘任、薪酬、考核、晋升、奖励进行有效“挂钩”,[5]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还可提升教师们的积极性,改善农村教师无计无划、自身自灭的状态。

(四)教学能力的提高

1.督促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调查数据显示,坚持每天或每周写教学反思的仅占34%。每节课后进行“课后小结”,每周、每月“小总结”,每学期“大总结”,这有利于教师们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教学个性,最终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

2.多听、多上公开课。

“无论是上还是听公开课,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6]。各级公开课,特别是部级、省市级,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借鉴和模仿的样本;教师上公开课可迫使教师全方位地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进行教学设计,克服“流于浅表和凌乱的常态课堂产生的惰性、倦怠感”[7],这是教育战线的领导和一线教师的一致观点。可调查数据却显示,我们有37.2%的教师从没展示过公开课或优质课。

3.积极开展多种竞赛。

优质课竞赛、教育教学论文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说课比赛、课件比赛等多种竞赛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信心和专业水平,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展示进步和成长的平台。

4.改变传统备课方式,提倡集体备课。

以前的教师独自抱着教科书和参考书闭门“独创”教案,上交的教案如有雷同,轻者重新“创作”,重者“重创”加批评、检讨。现在有部分学校已推行集体备课——担任同门课程的教师分担任务精心备课;然后大家共同讨论、修改,形成共同教案;课前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实际进行准备。集体备课不但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快年轻教师前进的步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大大减轻了教师们的负担。

5、“师徒结对”不能丢。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对于独立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会非常吃力,师徒结对能让“初生牛犊”迅速度过“生存期”,快速进入“发展期”。

(五)教师培训的强化

1.提供均衡的培训机会。

据调查,重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挺多、途径也不少,但机会不均等,如有35.7%的教师就从没参加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或学术会议”。培训机会的不均等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发展不均衡、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流失、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学校评价机制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机会多,应均衡实效;途径多,应规范引导。

2.选择科学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前沿性。培训过程中,结合我国及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水平都得到真正提高,让培训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