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教师节的古诗

关于教师节的古诗

时间:2022-09-23 00:37:20

关于教师节的古诗

第1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几年前就下过一个结论:现在的中国是全世界“去传统化”最厉害的国家。这是好听一点的,说难听一点,忘祖最厉害的是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好古诗课,让古诗文的经典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融入孩子的血液,成为他们的基因,对学生成长是一件很有意思、功德无量的事情。

一、关注文体,开掘“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从小学低段就开始出现,粗粗统计了一下,低年级有6首,中年级有12首,高年级有诗12首,词3首。古诗的量从四年级开始逐渐增多,五年级开始出现词,从教科书编者看,大多是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编排的。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编在五年级的古诗两首中,描写的是西湖的一动一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六年级的爱国诗篇,《石灰吟》、《墨梅》是六年级的两首借物言志诗。

在小学进行古诗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第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第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这样叙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古诗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淀作用,老师都很清楚,可是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却让我们有喜有忧。古诗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惑着老师。于是我们在各类公开教学中经常难觅古诗的踪影,有幸听到的也是这样的课堂:要么是让孩子不停地重复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师不停地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大量的经典古诗进入课文以后,它所遭遇的命运,非常让人同情。

很多古诗课堂往往“滑进”这样的误区,“把理解诗意作为教学的全部”、“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教学千课一面。“析词――解句――入境――拓引”似乎已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模式化,年段特征不明显,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古诗教学价值的缺失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如何根据文体特征,基于学情,挖掘诗歌类文体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课堂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展现古诗词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

语文课程课标中对不同年段的古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低年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教什么?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首先是把握诗意,了解诗的内容,这部分必须扎实;其次是意境,古诗描绘的场景,怎么样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是一门艺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是体会诗人的情感。但一节课中情感体会到什么程度?教师应有所选择。古诗距今有上千年,诗的情感与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人生境遇都有联系,今天我们很难再现当时的情形。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的落脚点:关注诗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基于学情,研设“这一首”的教学内容

以《绝句》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先看教学内容。《绝句》这首诗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把夏天西湖满池的荷花作为描摹对象,前两句是议论,后两句是写景,明为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与热爱,实则抒发诗人对朋友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是“送别诗”的佳作。而且这种整首诗写景,但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作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出现,其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手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是一首“别样”的送别诗。

再看学情。《绝句》是中年级的古诗,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古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正是孩子们喜爱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高年级的一首诗,古诗学习一般分为“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悟诗情”四个环节,五年级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解决前三个环节(“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但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都在描绘西湖荷花,体会诗人如何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希望学生能通过学好这首送别诗带动这一类古诗的学习。

最后看课堂。《绝句》可以分五步教学:激情导入“期待美”,初读古诗“节奏美”,赏读古诗“画面美”,诵读古诗“情感美”,拓展古诗“延伸美”。从教学中可以看出,作为三年级的古诗教学,老师较低年级已有了明显的年段差别,这首诗具有明显的主题。学生对基本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有少数生字词需要学生学习。所以,老师在中年级古诗教学中首先侧重的是学生对诗的认知,将诗意说明白,领悟“含”字的意思。其次老师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看到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最后是引导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背诵,为将来在语文学科的发展打基础。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节中年级的古诗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可以呈现以下几个教学特点:第一,注重吟诵,让学生得其韵。读诗句时,不仅要关注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注意押韵。第二,注重情境,让学生入境。如老师出示西湖十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写其他景,而独写此景。诗人是如何写出这别样之美的?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景色的美,更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写作方法。第三,注重悟情,体会这首诗的别样之处。这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送别诗,教材中前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平时积累有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这首不同,单单诵读诗句,让人感悟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夏日荷花图,但勾连题目,浓浓送别情才浮出水面。如何在五年级初识一般送别诗的基础上拾阶而上,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不同写法呢?老师不仅要关注诗文,还要研读诗人的经历,写作的背景,这样文中蕴含的情学生体会时就水到渠成。

这节课是高年级的古诗教学,比较中年级,我们发现诗的思想感情比中年级更进一步。作为高年级的古诗佳偶写,老师教学的侧重,已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还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的独特审美能力,感受古诗凝练的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

第2篇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融的艺术境界呢?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马老师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孙老师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第3篇

“补文互联”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种策略,主要是指:改变以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孤立单独地学习一首诗词的形式,把精读的一首诗词“投放”在广阔的“诗海”,让诗与诗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诗人与诗人之间、诗人与时代之间等建立起互联与关照,以更开放更开阔的视角,更符合古诗词本质特点的形式学习古诗词,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效率。笔者就以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中选编的《渔歌子》一课的教学为例,简述“补文互联”这一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在难点突破上所发挥的作用。

一、补文互联一个词牌,明诗词之独特韵律

在目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关于诗词的特殊韵律的知识常常“缺席”,最常用的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和节奏感。《渔歌子》是小学课本中选录的仅有的三首词中的一首,相对于《如梦令》和《清平乐 村居》,学生更容易把它和诗混淆。“在中国文学中,词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文学样式”(叶嘉莹语),其语言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具有不同于诗的独特的节奏感、音韵美。如果,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独特的节奏、音韵后,再辅以反复诵读,更有利于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层面进行鉴赏,培养阅读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故而,《渔歌子》一词的教学中,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有关词的知识是词牌和长短句,它们有助于学生对这首词的节奏和音韵有所领悟。但单凭教师的讲述,无疑会显得枯燥、生硬,不易让初步接触词的小学生所接受。如果巧妙地运用“补文互联”的策略,无疑为教学打开了一扇窗,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豁然开朗之感。教学中,教师依据“渔歌子”这一词牌,补文出示明代刘基以这一词牌填的另一首《渔歌子》,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自主发现“渔歌子”这一词牌的特点。学生很快在浏览中发现第三句“三字断开”的特殊节奏,教师则可顺理成章地指出这就是“渔歌子”这一词牌所特有的节奏和长短句的特点,顺势介绍词牌名的特殊作用,并指出其中的“子”读第三声,为“曲”之意,“词”具有“歌”的特点。在学生能感受这首词的韵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诗词表现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的默读、有声地读、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还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渔歌子》的吟唱版、歌唱版,甚至在学完后学着吟,学着唱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或更多的以“渔歌子”为词牌的词。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成功地“补文互联”另一首《渔歌子》进行结构上的对比,又引入吟唱和歌唱进行吟诵形式的突破,比较轻松地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词的基本知识,丰富了古诗词诵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创造了古诗词学习的特定氛围,可谓一举多得。

二、补文互联诗外传奇,见诗心之出世情怀

王国维曾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教学中就须把作家的情感内容所产生审美趣味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悦心悦意”的情感体验效应。由于时空的交错,对当时情境的疏离,对诗人本身的陌生,使学生对诗真正意蕴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适度的古诗相关资料的补充、拓展,让学生实现时空的跨越,真实地走到诗人的身旁,懂其心、明其情,古诗词也就成为学生可亲可近的对话者,古诗词学习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一首古诗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幅优美的画面、一种独特的心情。

三、补文互联渔翁形象,展垂钓之文化意蕴

以开放的眼界看古诗词的教学,一首诗词教学的结尾不是结束,应该是一组诗词教学的开始,彼此串联,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诗词世界,把学生引向更丰富奇妙的古诗词感悟和积累,如饮一杯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每一条血脉都受到古典诗词文化的滋养。在文化阅读的高度,古诗词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这一课,而是一系列诗词的学习,一阶段诗词的学习。在足够充裕和合适的教学时间,在彼此关照互联的诗词系列中刺激学生的想象,得到美的熏陶和思维上的跳跃,让这份诗意在孩子的心灵上不断“点染”,从而爱上古诗词,爱上古诗词中的形象和情感,爱上古诗词的学习。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补文互联”策略的运用,意味着教学更关注和重视古诗词的本质特点,意味着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意味着“蜻蜓点水”学习过程的摈弃,意味着小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激发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意味着教师古诗词教学素养的不断提升……不管是体察诗之韵,想象诗之象,还是感悟诗之情,“补文互联”的策略改变了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程式化”和“快餐化”的倾向,把古诗词读“厚实”,更有效地留存了古诗词教学的“蕴味”,何乐而不为呢。

第4篇

一、强化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语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近三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也加大了对古代诗歌考查的力度,有“积累及运用”部分的默写考查,有“阅读理解”部分的古代诗歌赏析考查,分值占中考试卷的总分比例也逐渐增加。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诵读古诗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会诵读古诗,培养热爱学习古诗的美好情愫,培养良好的古诗文语感,培养诵读古诗的能力。诵读古代诗歌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我认为初中古诗教学主要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读好古诗的句读

古代诗歌的源头是《诗经》,而《诗经》又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在诗歌的源头时代,诗歌是劳动号子,是歌唱的产物,有着其内在的节拍和韵律。引导学生诵读古诗一定要抓住这种韵律和节拍:古代诗歌以五言诗、七言诗为主,兼以杂言。五言诗诵读基本以23节奏为主,有时也可以按212的节奏朗读。如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可读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如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可读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七言诗大都以223的节奏朗读,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可以读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又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以这样划分朗读节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当然,五言、七言诗的朗读停顿远不止上面所说,还可以变化出其它节奏来,但无论怎么变化,按照诗句的意思进行停顿的原则都是不会改变的。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按照规律来判断诗句朗读节奏,又要不拘泥于所谓的规律,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灵活地进行朗读节奏的划分。划分出来还要多朗读、多体会,有没有读破句的现象,如有,还需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这样,久而久之,读准诗句的句读这个难题是肯定能解决好的。

2.读好诗句的重音

重音是朗读的另一个难点,读出重音能很好地体现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凸显诗歌表达的重点内容。在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时,语文教师要注意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再将规律运用于实践加以检验。

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应该这样分析:国家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的春天满目凄凉,到处长满青青的野草。“破”是残破的意思,“在”是尚存的意思,和“破”构成鲜明的对比,极言沧桑巨变一瞬间,所以这两个字要重读。“溅泪”和“惊心”,是在安史之乱后,作者目睹京城长安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满目的凄凉涌入心扉的真实感受的写照,只有这两个字读重音,才能强调出这个意味。基于此,一般而言状写作者情感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都需要重读,只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多揣摩,多尝试,多总结,朗读重音问题虽有些难度,但还是可以解决的。

3.朗读诗歌要注意语调、语气

除了需要注意停顿、重音外,朗读诗歌还需要根据内容确定合适的语调、语气。注意根据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选用升调、降调、平调及曲折调和不同的语气来加强朗读效果,渲染诗歌强烈的感情,震撼听众的心灵,达到作者、朗诵者和听众的心灵共振的目的。

二、注重理解,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要表达的内容,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读懂古诗,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诗歌的能力。

如教学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时,我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重点理解这样几个词语:“戟”、“销”、“将”、“铜雀”、“二乔”,在此基础上,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时还联系三国时期赤壁之战这个著名战役来理解:诗的前两句是叙述,从小处着笔。后两句是以小见大式的议论,表明一个偶然的原因可以改变历史的发展的方向,作者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我让学生通过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全诗,联系赤壁之战周瑜获胜最重要的客观条件“东南风”,进而感悟到诗歌所要阐明的哲理,提高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能力。

三、引导品味,培养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古诗词体裁短小而魅力无穷,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应有效地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从小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古诗词的熏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笔者结合自己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泊船瓜洲》的教学,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研究。

一、激趣导入,自主了解诗人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古诗词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古诗词时,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学习,根本没有兴趣可言。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可以采用“以图说诗句”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图片,让学生用一句诗来表达,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都是学生已学过的古诗,所以他们都能够准确地表达。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配乐,让学生融入浓郁的教学氛围中,然后出示本诗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从图片中看见了什么。当然,最好让学生把图片上的内容说完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引入本课: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幅图可以用哪句诗表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这样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步骤导入新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英国小说家本杰明・迪斯累利说过,“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想要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心灵的,就必须了解诗人。在结束导入后,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对于我们的诗人王安石,你有哪些了解呢?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王安石的了解,让学生走进诗人,了解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出这首诗的。这样就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教师只能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二、吟诵诗文,合作赏析诗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吟诵是非常重要的。

1.反复咏吟,体会节奏、韵律

诗歌相较于其他体裁而言的一大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想让学生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朗诵的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配乐的诗朗诵,让学生根据录音划分本诗的节奏。

比如,《泊船瓜洲》这首诗中的节奏是“二二三”。明确节奏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吟诵,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感情、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最后,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配着音乐和图片再进行情境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读出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2.合作探究,感受诗意、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并结合多媒体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入感悟诗情,感受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千古名句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千锤百炼为一“绿”》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绿”字的来源,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增长知识。以此让学生了解“绿”字作为本首诗的“诗眼”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 “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还”字体会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 盼望回家的感情。教学中虽有教师引导,但还是得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与“生成”。

三、展开想象,探究意象意境

第6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学校及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古诗词作为体现和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虽然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优良的精神,但如今初中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想要学习和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而在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智慧等总体表征,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了历史上多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具有凝聚性和兼容性的特征,而且其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价值,以期起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学习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诗词内容基本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杜甫、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怀,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爱国主义精神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古诗词及诗人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如诗人陶渊明仕途坎坷,但它所写的诗词却悠然自得,体现了陶渊明乐观的精神。另外很多诗词中都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宣扬,目前学生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少,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2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初中学生由于阅历和年龄的原因,其价值观、道德观还极容易受到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人们最基本的情怀,语文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从众多古诗词中精心选出的优秀作品,很多诗词都表现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诸葛亮在《出师表》描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崇高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杜甫、文天祥、陆游等诗人均纷纷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爱民之情,语文教师加强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及诗人的伟大情怀。另外初中语文古诗词还提倡崇高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如孟子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重视正义的思想和精神,并斥责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群体,同时告诫学生要明确义和利,不要因利而失去本心。

3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3.1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中考制度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仍然会受到考试内容的影响,对于考试内容之外的知识讲解比较少。而一般语文考试中,很少涉及到古代文化相关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较少。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古诗词中对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如作者的名、字、号、籍贯等。语文教师在教学《公输》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公输是字,班是名,而公输班之所以又叫鲁班,则是指“鲁国的班”。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或组织学生自行了解古文中的宗法礼俗、音乐、年龄称谓等古代文化常识。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通过古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引导出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如教师在教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时,可以向学生传统“仁政”治国思想,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治国策略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3.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兴趣:

由于很多古诗词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古诗词产生兴趣,也就无法了解中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传统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兴趣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电视、电影、小说及英雄人物比较感兴趣,而《三国演义》的电视、电影作品较多,教师可以从电视、电影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另外《三国演义》中包含诸葛亮、关羽、吕布等人物,而诸葛亮作为《出师表》的作者,教师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描写文字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兴趣,继而对《出师表》产生兴趣。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蕴含的意境和智慧,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学生在理解诸葛亮的情怀后,会被诸葛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从而投入更对的精力了解相关知识。

3.3把握古诗词精髓,加强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及诗人的精神,还需要学生通过品味古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气息。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语调、语速、节奏、重音等朗读方式,体会和品味古诗词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渔家傲•秋思》时,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词中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表现出来。每一首诗词都有中心思想,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向学生讲解作者在诗词中融入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可以体验到诗词和作者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李清照的词《武陵春》时,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整篇词的忧愁之情,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如何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从而使学生在体会到诗词情感的同时,了解李清照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4加强游戏、竞赛等教学形式的应用:

初中学生古代知识储存薄弱是导致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较少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中国古典读物的任务,如《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当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促使学生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另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接龙、古代文化常识竞赛、对联比赛、经典名言默写等,从而起到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徜徉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海洋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教师可以通过策划成语故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比较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在成语故事接龙过程中,不仅需要及时回答出正确的成语,还需要讲出该成语的涵义及典故由来,从而使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并加强对相关传统文化的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语文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等方式,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庞宪文 单位: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中学

参考文献

[1]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58-160.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3]唐舒敏.品味古典诗词意蕴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2:47-49.

[4]马丽丽.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6,10:138-139.

[5]白丽娜.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127.

第7篇

《古诗二首》是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8课的内容,其中收录了《村居》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浅显易懂,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贴近孩子的生活,学生爱读、易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能读、背两首古诗,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和童真童趣。

3.感受古诗的魅力,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古诗,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寄语,初尝诗味

教师寄语:(出示幻灯片,教师诵读并伴唱《新学堂歌》)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3)“多熟悉一些古诗词,你将终生受益。多听一听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你将会熟悉更多的古诗词。”(汪国真)

师:《新学堂歌》已经将20首优秀的古诗谱成音符,供我们边哼着曲调娱乐,边轻松地背诵古诗。(大屏幕出示: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

(二)诵读感悟,读准背通

1.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8课《古诗二首》(板书,仍伴唱《新学堂歌》)继续用古诗来美化我们的心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预习作业(幻灯片)。

预习作业:(1)网上查找关于两位诗人的信息及关于风筝的信息。(2)读这两首古诗,尽量把字音读准,查找相关词语的解释。(3)有能力背诵的,就把这两首古诗背下来。(4)试着用“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或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方法理解诗意。(5)想办法弄清楚“鼎”和“垂”的书写笔顺。

师:老师要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是:读――背――问――诵――唱 (幻灯片)。

师:谁能把古诗的题目和诗作者书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的同时,老师问:谁来介绍你掌握的诗人信息)。

2.读准诗句,读出诗韵

(1)指名读,教师指导,使其明白:会读,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有节奏、不唱读,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试读。(4)学生配乐表演读,教师评价。

3.循序渐进,背诵诗文

进入古诗学习的第二步――背。

(1)看着这些词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蓬头稚子、路人、鱼……(2)分行背(看哪行背得又正确、又整齐、又有节奏)、(两行,每行一首)。(3)接力背(看哪位同学声音洪亮、有节奏)、(老师指定诗题,一对一句背)。(4)指名背。

(三)问读理解,融情于景

下面我们继续古诗学习的第三步――问。

以《村居》为例。

一问:这首诗高鼎描绘的是江南春景,那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知道春天的?说明理由。

二问:如果为《村居》这首诗题画,你会画些什么?怎样表现“草长”?(草尖上的新绿)说说你的理由。

师:江南的早春二月,小草、黄莺、杨柳、儿童都精精神神的,谁来精神十足地读出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一读:生机勃勃)

三问:“醉”是什么意思?(沉迷,过分喜爱)高鼎“醉”了还是杨柳“醉”了?

师:这迷人的春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高鼎沉醉,醉得把“杨柳”看作了能传情达意的人,并把这份“醉”的情绪赋予了杨柳。怎样读,才能把高鼎这份特别喜爱春天美景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试试)(二读:特别喜爱)

四问:“纸鸢”指什么?(风筝)“鸢”是什么?(老鹰)关于风筝,你知道哪些信息?

幻灯片出示风筝简介。(略)

师:这该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呀,纸鸢天上飞,儿童地下跑;纸鸢天上唱,儿童地上喊。请把这种热闹、欢快的场面读出来。(同桌互读)(三读:热闹、欢快)

五问:你们读得很投入!欢快、热闹之后,老师要问个深奥的问题,看看谁特别聪明!认真听:

草长莺飞、杨柳醉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其实人生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放纸鸢的儿童就是人生的春天,你们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

高鼎在诗中描写儿童放风筝,有什么用意?再欣赏这幅画,再品味这首诗,思考一会儿。

老师引导:

儿童――人生的春天;这幅图、这首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春天。

人生的春天融入了大自然的春天――

就更让这幅迷人的春景图,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生机)、无限的(活力)!

带着这份激情、这份希望,我们一起齐读全诗!(四读:激昂、希望)

(四)诵读感悟,体悟情境

下面我们进入古诗学习的第四步――诵。

(1)自由“诵”

诵是“熟读成诵”,诵是“背诵”;更重要的,诵是像“念”一样的背,就像眼前有这首诗的文字;就像眼前有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试着诵一诵)。

(2)指名“诵”

自然哼唱,享受古诗

猜猜下面我们该进入哪一步了?(唱)(放歌曲:《小儿垂钓》、《村居》重复播放)学生自然跟唱。

(五)灵活选择,乐在学中

1.推荐书目:《小学古诗词70首》

2.作业:选择自己想做的

画:画出你喜欢的诗句,并将这句诗写在上面。

唱:自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古诗或者学唱作曲家谱曲的古诗歌曲。

编:把这两首诗编成小故事讲给亲人、朋友听。

背:背诵这两首古诗的同时,自己归类查找其他的古诗背诵,如风筝类、春景类、小儿生活类等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人生的春天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可以去放风筝,也可以去学垂钓;更要怀抱诗书润泽心灵,以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生!

第8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阅读记诵;还原现场;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诗不仅反映不同时代人们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古诗,小学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感受古诗词中蕴藏的智慧,增强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领悟到古诗的美并从中受到祖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熏陶呢?

一、阅读记诵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是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要以阅读记诵为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不正说明了通过反复诵读,把别人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吗?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吟诵,借助书中的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只有经过充分、反复的诵读,进入诗的境界,细致地感受诗的形象美,学生才能深入领悟作品中的情致与趣味,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面对不同的古诗词,要求学生首要的还是要诵读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读,永远不能触及心灵的深处。

二、指导朗读悟诗情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抓住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品味诗的意境,感受诗的语言美。古诗的语言极富韵律美,它合仄押韵,本身的节奏和音律就给人以美感。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正确朗读,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所表达的意境。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注意掌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古诗千百年来吟诵不衰,是因汉语之美形式多样。古诗内容有歌江山美、吟边塞情的,感情基调或清新明丽,或缠绵婉转,或悲凉慷慨、或豪放豁达等。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如重音、语速、停顿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读,自己练读、全班试读、同学间互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句的音律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

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够透彻地理解古诗内容,感悟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还原现场入诗境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学生入“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距离我们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民俗、情感以及社会、人文、地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储备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要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或让学生穿越时空,还原现场,拉近距离。不能够实景实物进行观察,可借助多媒体、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动态演示,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其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通过把诗描述成散文等方法,唤起学生心中的意象,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美。教学时还应指导学生想象诗的情节、场景。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借助视频资料或图片,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和画面,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顺理而下,学生自然就领悟诗中的意味:晴空万里,一叶孤舟于浩荡的江面上扬帆而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驶向天水相接的地方,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直到望不到帆影。通过想象画面,还原场景,学生在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中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教学实践表明,借助多媒体手段还原现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例如曹植写的《七步诗》,据古书记载曹丕因嫉妒弟弟曹植的才华,害怕他与自己争夺王位,就命令其弟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来,否则就要用刑罚来处治他。七步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诗人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责问。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还原历史,把一行行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让作品在想象中得到复活,让学生置身于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四、情感体验品诗韵

古诗在表达上多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无论是写人、记事、绘景还是状物、抒情的诗,无一不是语言的精练浓缩和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于短短数语中表达无尽的意韵。如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这首诗的意境中,进行情感体验。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诗歌的韵味十足。教学时要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量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入手,进行点拨、启发,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歌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记忆,品味悠远的意韵。

学习古诗词有利于学生从小了解祖国传统文化,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古诗能向学生阐事明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爱诗、读诗、学诗,让学生在诗词的海洋中细品其意,放飞心灵,陶冶性情,让古典文学精华芬芳在学生的心田上。

参考文献:

(1)郑淑红.关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05):18-19

第9篇

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的古诗文,都是古代文化名人的佳作,都具有意蕴深刻、词句优美、韵律协调等特点。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蕴含在古诗文中的知识、文化、意境及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就需要教师借助有效的教学措施充分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使他们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逐渐品味出其中的韵味与价值。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文诵读教学实效,是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环节是学生了解新课学习内容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将学生注意力从涣散状态集中到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导入的内容与形式,使其较好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兴趣爱好,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把目光从课外投放到新课学习中,并自觉参与到古诗文教学中,从而为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及语文基础,把学生的兴趣当成设计导语内容与形式的主要依据,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刘禹锡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同一时期的著名诗人,两人除了在文学造诣方面有很多的相似点外,在为官仕途上也有很多共同点,都有过被贬的经历。有一天,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期满后回京途中,在洛阳城遇到了白居易,白居易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送给了刘禹锡,诗中表达了他对刘被贬二十三年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刘才华的赞赏。当刘禹锡看完诗后当即回赠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回赠诗中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一遍。这样的导语迎合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可快速把学生的诵读兴趣激发出来。

二、大?创新诵读教学方法以提高古诗文教学质量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初中语文诵读教学质量始终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单调,这与学生活泼爱动、热爱表演的性格特点相抵触。针对这种情况,为切实提高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大胆创新传统的诵读教学方法,积极把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深度参与诵读教学活动的机会。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竹里馆》这首古诗时,教师就可用多媒体教学法组织诵读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并在屏幕上展示与诗文内容相匹配的图片,使学生产生置身诗文所描述的环境中一般,从而使他们自然以故事作者的身份诵读故事,并较为恰当地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其中,最终更透彻地理解诗文的内涵及情感。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都很大,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感知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结构、探究作者情感,有助于诵读质量的优化与提高。

三、适当补充创作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诵读出感情

古诗文的作者所生活的年代过于久远,与初中生所生活的时代及社会环境等有很大差异,再加上语言形式的表达和意义也有了较大变化,因此,要想让学生精准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还有很大难度。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借助互联网搜索、查阅资料等形式尽可能获得与古诗文创作背景有关的资料,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而恰当地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等有较多了解,进而可较为准确地揣摩出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思想,最终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这首古诗文,是作者曹操北征乌桓在归途中路过碣石山时有感而发所创作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曹操的经历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缺乏了解,他们难以做到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依据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情况,适当为他们补充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他们把握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境与情感,使学生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心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可做到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

总之,古诗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成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诵读教学导语、大胆创新教学模式、适当补充背景资料,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最终为构建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高效课堂创造条件。

第10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小学低年级;课程标准;情感体验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诗对于低年级来说是比较难上的,因为古诗深奥难懂,老师上深了学生听不懂,上浅了,又让原本优美的古诗缺少了诗情画意。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呢?读懂古诗的同时,又能让他们对祖国的古典诗歌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呢?

一、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教学的认识,强化自身古诗教学的能力。教师的范读,要求字正腔圆,节奏清晰,感情丰富,让学生一开始就体会到古诗的美。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指导他们读懂古诗基本意思。比如:“乡音” “鬓毛”等。在教学中,教师从关键词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话,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听乡音”,来理解“乡音”就是指家乡的口音;“摸两鬓”,按照教师的指引,知晓“鬓毛”就是面颊两边的头发。理解了关键词,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读懂了诗句的意思。

二、读懂诗意,体会诗情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而不同于偏向分析的西方文化。”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情呢?多媒体音乐《游子吟》响起,创设出情境:

师:同学们,如果你现在离开父母,到很远的地方去,十年、二十年都没法回来,你会怎么样?

生:我会难过,我会想回家。

生:看不到家乡,看不到亲人,多难受啊!

生:我会每天都思念父母的。

教师将课文插图做成PPT展示出,启发学生想象:“这两个儿童叽叽喳喳、指手画脚的,仿佛在跟诗人说什么。”学生看懂了图再读后两句诗,理解起来就水到渠成了。接着对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变成诗人,又设情境:“你回到家乡,当你看到天真可爱的儿童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使学生产生回到家乡时的快乐、激动中夹杂着淡淡忧伤的情感体验。

三、熟读成诵,想象诗境

古诗教学中,要创设多种朗读古诗的形式,如:齐读、师生接龙读、玩回音壁、肢体语言辅助读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想象诗境时,如果采用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那是虚无缥缈的,不如情境再现来得直观些。教师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年迈深情的诗人、天真活泼的孩童上场,再现诗中的场景,升华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符合学生喜欢参加活动的特点,给了学生把古诗编成故事的启示。

四、识字写字,巩固重点

古诗的阅读理解是难点,而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则是重点。因为古诗篇幅短小精悍,所以识字教学宜进行分散识字。如教师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读准字音,初读完毕,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将生字组成的词语等与生活对接,结合说话练习理解:(识字片段)

师:下面我们来过第一关,打开书,自由读生字、读课文。(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师:有一个笔画最多的字――

生:鬓

第11篇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提升他们的诗学素养。古诗学习不论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的意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一味地让学生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学生恐怕很难体会诗的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因此根据古诗的基本特点,我们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古诗教学。

了解背景,理解诗意。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引导学生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这首诗正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的作品。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内心压抑,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这首诗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容易多了。值得注意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启发想象,体会感情。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大意后,教师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教师可以让学生随着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

加强诵读,提高能力。古诗教学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因此,古诗教学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学生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拓展学习,积累语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含课文),并且第一次推荐了70首古诗词背诵篇目。因此,古诗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在学习了教材中的古诗后,不妨再引进一些与所学古诗有关联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帮助理解又扩大了学生古诗文的阅读量,便于积累语言,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

传授方法,培养习惯。由于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古诗学法基本可概括为四个字:查、连、换、加。查:查书下注释、工具书、课外补充材料,了解创作古诗的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连: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看看意思是否通顺,表达是否准确。换:古文、古诗中有些句式和现在的句式不同,叙述顺序需要调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也要更换。加:由于古诗用词凝练,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增添内容。

当然,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感悟,使他们获得思想的启迪,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古诗文教学中耕耘出一片乐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策略;诵读;思与辩;演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9-0021-02

【作者简介】唐靖霞,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江苏常州,213164),二级教师,常州市语文骨干教师。

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教学的流派与策略可谓层出不穷,然而由于时空的阻隔、生活经历的不同,儿童在学习古诗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学诗又是直指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成长的,探索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任重而道远。

一、吟诵,挥洒古诗的魅力

古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一种文学体裁,反复吟诵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词教学是朗读教学。诵读,能让学生的情感飞扬。古诗教学,应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诵读。从我教学现场的朗读指导来看,吟诵这种既常见又实用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感知古诗整体的韵味。

1.初读时吟诵。初读时即介入吟诵,主要的缘由来自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这种文体的节奏,不可忘怀古诗固有的音律,有了这样“似懂非懂”的吟诵,才能为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韵味做好铺垫。教学时,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当然,初读时的吟诵也是对学生诵读能力的一种考量,不妨采用个体读、集体读、示范读等多种形式进行组织。

2.体会时吟诵。如果将课标中“自然地朗读”在古诗教学中进行解读的话,那就是“深情吟诵”。有节律、有情怀地吟诵,既可以突破学生对古诗主题的理解,还可以将其作为反馈其整体感悟水平的一种手段。这种吟诵可能在形式上与初读时的吟诵一致,但带着理解的吟诵与初读时把握节律为主的吟诵,绝对是两个层次的吟诵,需要作为“听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判断,当然,也可以通过适时追问进行诊断。

3.积累时吟诵。当然,学生个体的课外古诗文积累更可以采用吟诵方式。它可以是学生已学古诗文的一种巩固,也可以是学生新学古诗文的一种方法。经典诵读,是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事。

当吟诵成为我们引领学生整体感知古诗韵味的常规活动时,我们还需在日常教学中关注以下几点。

(1)把握好学习的节律:吟诵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常态,其功能显而易见,但并非是随时可用的“万能钥匙”,她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依据学习的节律适时地铺陈。《小儿垂钓》的课例中,我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采用“平长仄短”的规则进行指导。实际教学中,千万不可拿来就用,否则就会使吟诵这种以唱读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失去其最原始的功能。

(2)长期应用方显成效:吟诵除去其在古诗教学课堂中的优势以外,她同样是项工程,是我们促进学生提升整体感悟能力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件事。试想,我们的学生,见到古诗文,就会情不自禁地进行吟诵,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若其间,还有多人进行“深情吟诵”,那么对于古诗的整体感悟能力的提高而言,该是很美妙的回应。

(3)师生同吟效果更佳: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自觉地加入到吟诵的队伍里,与学生一起吟,一块诵,无疑会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二、思与辩,体味古诗的精妙

只有回归原点去思考诗歌文本,寻求支点解读价值,带领学生共同咀嚼古诗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内在含义、传递的情感,才能真正体悟古诗的精妙。

1.突破“难点”中进行思与辩。难点突破的手段可以有无数,教学此课中的“遥招手”,学生往往会出现“招手”“摇手”的观点之争。这里我将引导学生围绕是“招手”还是“摇手”展开讨论,在趣味中学习,在趣味中发展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与辩的能力。

2.解决“疑点”中进行思与辩。由于时空阻隔、创作背景无所知晓等多方面因素,学生在整体感悟古诗意象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困惑,此时引导学生进行群体的思考,是一种较好的解决策略。当然,有时可以凭借教材进行引导,本课教学中的“蓬头稚子”“莓苔”“草映身”等词,以及课文中“诗配画”的形式让我可以有效地利用好这一教材资源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来理解“草映身”等词语。

3.理解“观点”中进行思与辩。每首古诗都会有一个主要“观点”,而学生在整体体悟这一观点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过早介入,而是给学生辩论和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着教材主体价值去“辩”,在“辩”后进行整理与归纳。

思与辩作为提升学生感悟能力的一种手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选好“辩点”是重点:并非所有的古诗学习都通过“辩”的方式进行,有很多时候教师需要为选“辩点”做好铺设。如《江雪》中那个“钓”字,如果教师不先提供给学生创作背景的资料,就贸然进行“辩”论,那么十有八九会是一场无用功。

(2)给个结论方更好:诗歌创作者都会赋予每首诗歌以一项鲜明的主题,思与辩的过程中,应当有个“异中求同”的结论为好。这既是对诗人原创主旨的回应,更是古诗作为教材所必须承载的价值。固然,一首诗可能有它表面的主旨及含隐的意图,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情进行分解落实,不必每诗必究。

(3)体味精妙是方向:作为学习过程,教师不可模糊了思与辩环节的主要教学价值。它可以成为理解古诗主旨的一种手段,但教学需要得其意,得其形,思与辩这一环节可以承担起体味古诗的精妙此项任务来。

三、演绎,感悟古诗的意味

古诗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感悟古诗的意味,需要在课堂中进行内化与反馈,这才是学习该有的环节。《小儿垂钓》的课堂现场,同样有演绎的情境。

1.演绎情节。古诗文不是无情物,诗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情节在古诗中即是情境,入境是古诗学习的一个阶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想象当时的情景,把学生带到诗境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培养学生鉴定古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演绎人物。人物或者诗歌的主角演绎,可以增加学生对主要角色的体悟,以人物为主要角色的古诗尤其可以采用此法,有力地推进学生整体感悟古诗的主要情感。小学阶段的许多古诗都以贴近儿童的形象出现,《小儿垂钓》就是一课可以演绎人物,也值得演绎主角的古诗。

3.演绎作者。还有些古诗将作者自己作为主要角色来进行创作,我们也不妨来让学生“演一演”。此类演绎当然需要以体悟主要大意为前提,毕竟对于小学生而言,走近作者是件不易的事。

作为一种课堂学习的形式,古诗课堂的演绎需要关注几种现象:

(1)不可不防的“笑场”:课堂中的演绎,对于儿童而言,需要“观众”厘清自己的角色,在体悟诗情、诗境的思维中去关注演绎的过程。但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会不自觉地发笑,甚至还可能是嘲笑。如此,教师必须及时地组织,或在演绎开始前进行规定,以便课堂演绎得以有效实现。

(2)不可或缺的“评议”: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对演绎的讨论很有必要,有助于学生在演绎中、演绎后进行感悟的深入整理,教师则可以在评议中掌控班级学生群体感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