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展陈设计论文

展陈设计论文

时间:2022-08-17 11:38:10

展陈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室内;陈设;寓意;形式;风格

一、室内陈设设计的缘起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伴随这建筑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室内设计既是建设设计高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具有其独特性。是由多种综合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室内设计的重要性也不断突出,逐渐的成为了建筑设计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室内陈设设计也开始形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在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下,陈设设计也是构成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室内陈设设计的风格研究的范畴和内容

室内陈设设计的风格是运用外在的表现形式,寓意设计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使室内陈设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体现其价值。在室内陈设设计的风格研究的范畴和内容上,主要以下面几点为切入点,进行风格的研究。

(一)概念认知。对室内陈设设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阐述,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体现出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使室内设计与室内陈设设计相辅相成。

(二)形式美法则。在室内陈设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的认识和利用这些法则,保障室内陈设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以满足用户对室内设计舒适度、满意度的要求,体现室内陈设设计的整体风格的协调性。

(三)文化寓意。每一个室内陈设设计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所表现的寓意。室内陈设设计作为人们精神寄托的一个场所,更是人们生活品质的一个具体的反映,在设计过程中,将设计与人文精神联系起来,使室内陈设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风格。室内陈设设计之所以运用形式美法则和表现文化寓意,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室内陈设设计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满足用户需求。

三、室内陈设设计的风格研究的角度和方法

本文是建立在现有的建筑学、造型学、美学、室内设计学等理论学科和对室内环境的本质及形式的研究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将这一风格问题扩大到形式范畴和文化领域来讨论,避免就室内设计来讨论风格问题的狭隘设计观。风格是通过形式来表现的,即 采取怎样的形式,也正体现了怎样的风格。但是风格又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文化大背景而独立存在,它们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艺术风格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为内容――评价风格,一为形式――描述风格。而我的这篇论文就是从形式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室内陈设设计的风格。通过对“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风格”这个有一定深度的小着眼点展开探讨,涉及到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展开一个横断性的广泛性、立体性研究。 本论文力图在以上所述方面作一些探索性研究,强调室内陈设设计的形式和文化寓意,并通过它们来表现风格。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室内陈设的风格不是在一般感性意义上形成的,也是有理性的规律可以依据,有法则可以判断,是理性作用于感性的,并对这种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生一定的认识。希望我的努力能对于今后该领域的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作为室内设计大军中的一个小卒,我希望能在以上所述的方面作一些肤浅的探索,试图在搭建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风格的理论框架上做出自己的努力,并期望能对后来的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力求配合设计界同仁们在设计理论趋于完善、全面的方面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结 语

室内陈设设计作为一个较新的课题,还缺乏具体理论概念,在具体的研究探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我国的室内陈设设计应结合我国的发展特点和文化背景,以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传统工艺;现代陈设设计;教学规划

现代陈设设计是当下设计院校,尤其是高职类艺术院校普遍开设的课程。高校、高职开设现代陈设设计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陈设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和活用陈设艺术设计能力。实际上,陈设设计是室内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在整体的室内环境装修后进行的更为深入的收尾工作。陈设设计除了要求设计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外,还要具备对时尚的敏感度。因此,现代陈设设计课程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文化的导向,认识生活的诉求趋势,及时地融入新的设计思维,与时俱进。之所以主张将传统工艺引入现代陈设设计是基于如下考虑。首先,我校为传统工艺美术院校,在传统工艺的研究和教学方面累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将传统工艺与现代陈设设计结合起来予以教育、教学上的考量,既延续了学院的历史文脉,又提升了学科教学发展的未来空间其次,我们这样的教学规划旨在培养有特色的室内设计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更为多元的需求。我们认为,有特色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具个性的设计人才,相信我们的教学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意识,激发其创造潜能。再次,能够唤起公众对传统工艺的审美记忆,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焕发“天趣”与“生机”,在美的轮回中呈现新的时尚魅力,成为现代陈设设计的新亮点。基于此,我们的总体教学规划方案如下。

一、人文性通识课程必不可少

我国的陈设设计多起源于工业造型设计,注重加工与技术,偏向于工科类;而艺术院校的陈设设计专业隶属于室内装潢与环境设计,涉及美学、色彩学、心理学、装饰工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虽文理交叉,艺技结合,但明显侧重于艺术型。因此,陈设艺术可以说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深化。虽然现代陈设设计专业在我国只有短短几年的发展历程,但已从早期的建筑设计脱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专业体系,在高校、高职教学中深受欢迎且初具成效,发展前景良好。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代陈设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向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亟须改革与完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也是培养一名合格的设计师的基本条件。因此,开设美学、心理学、文学,乃至音乐、艺术鉴赏课程是课程规划中通识教育必须予以重视的地方。

二、核心课程侧重“理论+技巧+实践”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陈设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陈设设计已成为当今的流行趋势,不再单纯地作为一门高校基础理论教育课程,而是要直面社会,服务于生活。无论从哪个方面,陈设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高品位、高舒适度与高工作效率的生活、工作场所,以达到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焕发视觉激情的作用,甚至能够满足与人“对话”的精神需求。但这并不是说陈设设计在环境、空间的组合与分配上毫无章法可循。在现代陈设设计课程教学中,大到风格、形式形态的搭配,小到饰品的摆设、布局等,都有一系列供以参考的美学准则和禁忌,而以实用性与艺术性、经济性与时尚性相结合为最佳效果。因此,我们的相关核心课程规划将本着“理论+技巧+实践”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自身专业优势的确立,将理论、技巧、实践作为核心课程设计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特色课程,引入传统工艺

就目前的流行趋势来看,室内空间的布置大致可分为新中式风格、西方古典风格、现代简约风格以及混搭风格。一般来说,新中式风格的陈设设计多选用具有中式古典风格的家具和装饰品来营造古朴、文雅的艺术氛围,陈设品以观赏性与功能性的器皿、家具、灯具、织物为主。这些传统工艺品通常拥有大气、美观的造型,被看作文化与品位的象征,同时,部分工艺品兼具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无疑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古典风格的首选。例如近年来在古典陈设设计风格中颇受设计师喜爱的实木家具,无论“型”“艺”还是“材”“韵”,都不愧为传统家具中的精粹。首先,高端木料价格高昂、稀缺程度决定其除了供赏、把玩以外还具有增值、保值的特性,因而受到广大投资者和红木爱好者的追捧,在古典风格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好木料与文人生活关系密切,在读书、写字、抚琴、饮茶等诸多文人活动中多选用红木制的书桌、香几等,以增加书香韵味。无论是品茗聊天还是以墨会友,拥有一件好的实木家具,总能给繁忙、紧张的都市生活带来一丝静穆。不过就材质而言,并非红木等高端木料才是家具的首要选择。价廉物美的替代品尚有很多,况且,即便是红木也有许多品种,有的价格十分低廉。关键是我们能否将各种木料物尽其用,以此装点我们的现代生活。其次,本着轻装修重装饰的现代流行理念,我们还考虑将陶瓷、雕刻等传统手工艺引入现代陈设设计,使之成为我校此类教学一大特色。古时候的文人爱好雅集吟诗,并使用精致的“美器”,这是他们生活品位的象征。而青花瓷“空灵”“素雅”“韵味”的美学特质处处洋溢着简单而有情调的韵味,完全契合现代设计美学,将会在整体陈设设计中大放光彩。时尚往往是一种美学的轮回,过去的传统工艺陈设品在现代的生活时空中同样不乏时尚的气息。在这方面,仿古家具、雕刻、漆艺等同样如此。每个设计院校则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目前来说,我们在木艺、陶瓷、雕刻均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相关课程规划的论证、落实正在进行中。

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陈设 艺术设计 发展 问题 剖析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214-01

相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陈设设计是专业进一步细化的必然结果,在我国陈设设计作为独立的行业或者专业也仅20年左右时间,可以说目前也仍处于发展初期,一方面我们能感受到市场的生机活力,同时也能明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陈设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

首先是概念杂,目前陈设设计的概念仍旧缺乏广泛共识,对于专业的发展这是相当危险的,就国内市场而言,就有诸如:软装设计、装饰设计、展示设计等多个交织的概念,尽管这些不同的称谓对应的实际工作大同小异,但概念的细微出入会导致行业长远发展的巨大差异。软装设计的概念是相对于所谓的硬装而提出的,作为传统室内设计的辅助分支,这样的理解是基于认可硬装主导,软装次之的观念之下,显然对于陈设设计的发展是不妥当的;装饰设计或者室内装饰设计侧重“装饰”的动机,随着陈设的专业化程度加强,我们很容易发现,“装饰”的概念只是陈设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也有以偏概全的问题;展示设计与陈设设计渊源已久,展示设计对陈设设计作为独立专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在陈设设计走入大众居家之前,主要应用与商业环境的营造,目前部分资历较深的陈设设计师大多都有展示设计的行业背景。总之,目前陈设设计作为较为完善准确的概念希望能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从而形成更普遍的共识。

其次是体系多元,这既是陈设设计的特点,也是其发展的难点。就以目前市场分工的主要内容来看,陈设设计涉及了艺术学领域(如美术史、美术批评、绘画、雕塑等)、设计学领域(设计史、设计批评、设计理论)、室内或建筑设计基础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因此,陈设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国外对应的职业名称是艺术品顾问或专设施设备顾问(FFE)。无论对培养教育机构还是从业者都是巨大的挑战,可以将其视作一个纵横交错的庞大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师被要求整体设计创意和提案,熟悉工程项目的运作流程和规律,了解相关产业板块的市场状况和发展动向,如业内所熟知的六大板块要素:布艺、家私、灯具、饰品、绘画、地毯。部分高端设计机构甚至还要求陈设设计师对以上要素的材料、工艺、价格知名品牌有广泛的了解。

再次是标准问题,标准既是行业发展的结果,也是行业成熟健康的约束力,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规则不能成方圆,陈设艺术设计的行业标准正处于“发育”过程中,专业标准不能过于泛化,也不能过于机械,泛化无异于没有标准,机械狭隘对专业发展不仅不能促进,反而是阻碍。鉴于陈设艺术设计内涵广泛多元,其标准也难以形成完全一致定论,标准的建立与客主双方的供需关系密切相关,是客户真实需要的现实反映和预想目标的全面优化,兼顾功能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特征,当然,过于主观化的评价标准是缺乏普遍说服力的,市场或许在优胜劣汰的选择中会逐渐使其明晰起来,不可否认,标准的建立需要时间。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人的问题,目前市场中从事陈设设计工作的人员背景复杂,严格讲来没有根正苗红的陈设设计专业人员,大多是由相近专业转向入行的,如: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雕塑、优化甚至工程类、商业类专业。之所以市场有如此大的包容度和接纳能力,主要原因还是行业本身就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暂且门槛很低,给予从业者较大的空间。尽管鱼龙混杂的职业构成让人心生忧虑,但从当前的活力和发展速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一届届新生代设计师加入和资深前辈的经验积累,我们值得乐观和自信。

总而言之,摆在行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是教育,而教育的关键是系统,随着社会分工细化,行业要求的逐步提升,一方面是知识体系化,另一方面是评价体系化,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乔国玲.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列教材:室内陈设艺术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3.

第4篇

【关键词】陈列设计 创新实践环节 校企实践基地

当今我国服装行业、时尚产业以及零售业中,国际品牌纷纷抢占中国市场,日益繁盛的消费活动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纵观名牌卖场店面,除了商品本身,商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都以一种强大的视觉表现力俘获着消费者的内心,刺激着消费的欲望。在当前国内外对陈列设计师需求迫切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艺术类高校设置了服装陈列设计、陈列展示等相关课程,培养陈列设计人才。

一、模块化陈列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和实践探索

在以往艺术类院校开设的陈列或展示设计课程中,大多是将陈列设计纳入艺术设计这一领域,主要强化学生的设计创意构思和效果图展现。如今,不仅是零售商业和服装企业,也包括了日用家居、快速消费品等各行各业对陈列设计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以市场需求为目的,以企业人才所需为核心的陈列设计教学课程,依托设计、营销管理等专业平台,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

首先,课程内容模块化,将陈列设计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模块,即基础理论教学模块、市场调研教学模块、模拟卖场教学模块、创新设计实施模块、校企实践基地模块。五个模块教学内容相互关联、依次递进。基础理论教学模块中,学生掌握陈列设计基础知识后,随之而来的是完成大量的市场调研报告,进入到市场调研教学模块。通过对市场商圈、品牌风格的分析研讨,使学生切实体会商品陈列如何影响行业品牌在市场中的形象和定位。

为了使学生切身感受商业消费氛围,精心设置的模拟卖场教学模块,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互动的陈列实验室进行卖场体验式教学。学生互相扮演消费者和销售服务人员,通过对消费者购物心理活动系列分析,明确了陈列设计对终端卖场的重要性。陈列实验室是以各种陈列展具展架、壁柜、橱窗、顾客通道、休息区、收银服务区,以及人形模特和由校企提供的大量服装服饰商品组成,便于学生学习认知和理解实践操作。

在创新设计实施模块中,以创意设计、创新材料创新工艺为教学要点,要求学生对市场某服装品牌从视觉规划到创意设计,完成最终主题性橱窗设计方案。从草图手稿到最终制作1:10的三维橱窗模型,所有道具设计、商品都缩小到1:10后放置到小橱窗内,几经讨论筛选、完善调整,再对所有即将实施制作的道具进行1:1放样,画出图纸计算用料。学生对所需材料与数量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到建筑材料市场选料,亲自动手施工完成橱窗陈列,可以说,这个模块是针对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是一场“艰辛”的教学实战环节。

经过大量的校内实验和实践教学后,让学生真正走进商场店铺,进行最终的教学环节是陈列设计中最重要的体验课程设置。笔者和一些服装企业、大型零售业达成共识,形成了校企实践基地,同时教师按照商场的需求,带领学生一起为企业品牌进行卖场商品陈列诊断和陈列规划,将实操案例融入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心、脑、手的配合,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体验式教学过程,按照美国课程理论学者古德莱德的理论,任何层次的课程最终只有转化成学生在课堂中实际体验到的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性存在。①

二、实践环节设置对陈列设计课程的有效推动

陈列设计课程与社会企业合作将商场、品牌卖场作为课堂实践的教学基地,加强了多元化的实践内容,延伸了陈列设计课程本身的深度,这也是整个教学模块中分量最重的教学环节。在实践内容设置中,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要具备大量的先期实战经验,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品牌在卖场中的整体形象和实际销售。

学生在指导教师和卖场管理者的统一部署下,在销售现场首先对品牌卖场进行陈列商品色彩诊断、卖场布局合理性诊断、卖场陈列道具设置诊断,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调整措施,形成卖场陈列调整实施方案,提交给卖场管理者进行评估,以确保对该卖场实施调整的正确性。为了不影响店铺正常的销售,通常选择实施的时间在客流相对较少的周一到周三上午,学生以团队的形式,3—4人一组进行,在销售人员的配合下完成每个品牌的陈列实践。

校企实践基地教学模块的内容设置对陈列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了推动。学生从企业陈列设计师的角度得到了全面的职业感受,体验了理论到实践的升华,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陈列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在实践中对品牌卖场进行了专业的陈列调整和设计,提升了店铺视觉冲击力,引导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高了消费几率,学生也从校企实践基地教学模块的教学中,深深感受专业知识转化成劳动成果后获得的社会认同和成就感。

从课程的理论内容到实践环节的铺设,陈列设计的教学突破了教室、学校的范围,真正达到了与社会之间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互动,并形成了多赢的教学改革之路。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证明,基于实践环节的陈列设计教学效果显著,通过举办“创意橱窗陈列设计”“品牌陈列实践案例”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成果汇报展览,面向企业、社会,以实践成果的直观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同时得到了校内外的高度评价。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程的不断加快,时尚产业服装行业的竞争也日益加剧,社会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性、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急需大量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来推动其有效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笔者形成了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使其成为陈列设计本科教学的核心教学重点。创新是成功之源,针对创新实践教学的研究,意义不仅仅在于开发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是确立了以校企实践基地作为教学资源的“创新实践环节”是陈列设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注释:

①吴支奎.论体验课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2):8.

参考文献:

[1](韩)金顺九,(韩)李美荣,穆芸.视觉·服装——终端卖场陈列规划[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第5篇

历史题材展示陈列,是以历史为主题进行的展品陈列布置,目的是通过展示陈列对观众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设计师要认识到气氛控制在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传统展厅设计理念,重视气氛在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中的烘托作用,对整个展厅起到渲染效果。同时,给人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真正体会到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的相关内涵。笔者通过论述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中的气氛控制,以期提升整体展示陈列设计水平。

关键词:历史题材;展示陈列;气氛控制

历史题材展示陈列的主题性很强。其往往是通过对展品进行展示,对观众进行教育,引导人们关注历史,了解历史。不同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所传达的主题也是不同的。设计师要认识到气氛控制在展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展厅主题和内容,对展厅气氛进行合理的控制,以达到良好的展示陈列效果,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目前,很多设计者在进行展厅陈列设计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展厅内展品的摆放设计,认识不到气氛控制对提升展厅设计效果的重要性,导致整体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很难起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1 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相关概述

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是以历史为主题进行的展厅规划和展品布置。无论是其内涵,还是想要阐述的问题都相对比较丰富。一般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都蕴含了政治因素和教育功能等。在进行展示陈列设计的时候,设计师要通过展厅的气氛控制,让其达到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所期许的效果。当观众的认知与历史题材展示大纲的思想要求和设计师的再创造达成一致,并受到了思想影响,即表明展示陈列设计的成功。历史题材展示设计并不是盲目的将展品进行堆砌,或者一味地要求美观,而是要有逻辑性,并彰显出鲜明的时代主题。让观众通过感知上的共鸣,无形中融入到展厅的氛围中。气氛控制在历史题材展示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师要学会结合展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气氛控制,以增强展厅效果[1]。

2 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中的气氛控制

2.1 改变传统设计理念

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到的设计要素也相对比较多。气氛控制是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中的重要方面。气氛控制效果与设计师的个人素养、设计理念和设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它能够增强整个陈列设计的表现力,使其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同时,在无形中提升了展示设计的整体效果和感染力。年龄、喜好和文化构成等,决定了观众对展厅的关注度不同。但是气氛控制能够在无形中引导观众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传统的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中,设计者没有认识到气氛设计对提升整体设计效果的重要作用。他们只通过单一的文字、图像和历史文物的简单摆放和陈列来进行展示,导致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缺乏感染力。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和布置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认识到立体性和综合手段在历史题材展示设计中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展示陈列主题,对展厅的气氛进行合理的营造和控制,确保气氛与展厅主题统一,以强化整体历史题材的展示陈列效果。比如,设计师在进行展厅陈列设计的时候,要与展厅相关负责人进行全面的沟通,对展示主题和展示内容具有明确的了解。结合展厅主题和内容,选择与展厅主题相协调的音乐,并进行展厅色彩的搭配和灯光的变换,以及造型设计等。让观众真正融入到设计师所营造的氛围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和音响等,真正感知到历史题材展示陈列所要表现的主题,以达到良好的陈列设计效果[2]。

2.2 空间和设计表现手段

气氛对人的感知有很大的影响,能够让人真正融入到所要渲染的主题中。在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认识到空间表现力和设计手段在展厅气氛营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设计师要结合历史题材展示设计的主题,对展厅灯光、布置和设计材料等进行合理选择和规划,以确保其与所要表达的问题和阐释的内容相吻合,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重视对展厅的空间布置和设计,加之气氛的渲染和控制,能够加深人们对陈列设计的印象。同时,也能够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特定时代的文化内蕴。设计师要结合展厅的具体情况,将新材料和新技术等应用于展厅的设计中,时刻为观众营造与展厅主体契合的氛围。目前,我国很多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中,设计师不重视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应用,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整体设计效果都缺乏创新,影响历史题材陈列设计的整体效果。设计构思和氛围控制也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设计师要针对不同的展厅主题,进行不同的规划和设计[3]。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其展厅陈列设计过程中所渲染的气氛也是不同的。春秋战国时期,标志性的符号是竹简、青铜器、兽骨等。而唐朝时期,标志性的符号则是诗歌、服饰、马球等。设计师要结合历史题材的展厅主题进行陈列设计布置,在对展厅进行布置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展厅素材的选择,又要突出不同时代的个性化特征,加之空间氛围的渲染,以达到文物展示和宣传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进行服饰陈列设计展示的时候,设计者既要注重空间的布置和灯光的设置,同时,也要注重音乐的渲染。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和视频、图案等,将不同时代的着衣特色展示出来,并配以音乐,让人们对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和文化风俗具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以达到展示陈列设计的目的[4]。

2.3 社会文化

设计师在进行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应用。同时,设计师也要对社会文化和社会哲学具有明确的认识,以确保从整体上促进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和完善。社会文化既能够彰显一个时期的特色,也具有教育意义。在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中,重视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才能确保展品主题和内容搭配设计的合理性。历史陈列展示设计要通过不同的展品,表现不同的文化主题和历史内涵。设计者要让观众通过展品,看到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从而真正领会到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深层次内蕴。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冲击,人们的心灵感官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设计师要结合展厅主题和历史人文脉络等,以确保展示的艺术成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引导人们真正认识到社会文化内涵,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达到宣传和教育的目的[5]。

3 结语

历史题材展示陈列设计,是我国陈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者要认识到历史题材陈列设计的教育意义和宣传作用,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将全新的设计理念应用于历史题材展示陈列中,重视气氛控制对历史题材展示陈列的重要作用。结合展厅主题,进行合理的音乐、色彩搭配和气氛控制等,以提升展示陈列设计效果的同时,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丁津津.浅谈博物馆展示空间意境营造中的符号学运用[J].东南文化,2015,(04):118-121.

[2] 黎亦准.浅谈纪念类博物馆陈列展览如何走出“千馆一面”的困局[J].文物世界,2015,(06):61-64.

[3] 王炯.浅谈历史类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49-150+170.

第6篇

在传统文化饱受冲击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继承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设计行业陈设艺术设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甚至直接影响室内设计的成败。本文把传统文化和陈设艺术设计相结合,探究“新中式”风格下陈设艺术设计的运用原则。

陈设艺术设计作为室内装饰的重要手法之一,在当今“轻装修,重装饰”的设计环境下,对室内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风格氛围的营造。当今,传统文化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身为一名新时代设计师,也应用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使其与现代生活的需要一致,创造出新的民族风格。在这以新中式室内设计为例,探究陈设艺术设计的运用原则。

“新中式”与陈设艺术设计的内涵

(1)新中式――首先“新中式”是一种设计风格,是在传统“中式”风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设计风格在2004年被正式提出,中国现代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也曾将把建筑分为四大类:“中而古,西而古,西而新,中而新”,并认为其中处于最高境界的是“中而新”,可见,新中式风格是最能体现这一境界的精神本质。

(2)陈设艺术设计――现代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范围极广,概括地说一个室内空间,除了四面墙加天棚与地面以外,其余的内容均可以称为陈设。如:家具、饰品、软装饰、植物、灯具等。陈设既是独立的,又依赖于围合的空间关系而存在,陈设、摆设的实现过程,就是陈设设计的具体体现。

(3)“新中式”陈设艺术设计的呈现――要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和探讨“新中式”陈设艺术设计。首先对于传统要选择性的继承,挑选传统文化中精髓的部分加以传承。其次,传承的过程不能单纯的、简单的照抄,生拉硬套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而是要与时代结合,提炼创新,是多种要素的综合运用。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才能使我们民族艺术的个性得以保留和发展。

“新中式”陈设艺术的设计与运用原则

1.创新与传统的互补

作为“新中式”室内中的陈设艺术设计,实际上就是在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条件下,以传统人文要素为精神载体而进行。因此在创新设计的同时还是要运用好传统人文要素,具体需要参考以下几点:

①适中原则――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注重“适中”的原则。这种原则主张在遇到和处理矛盾时,要防止偏激和走入两个极端,在追求“新中式”风格的陈设艺术设计中,如果脱离时代,只是盲目极端的追求对传统古典元素的简单复制与堆砌,就会让设计本身失去时代特征,不符合现代的审美,显得不伦不类。而是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整体性,注重平衡协调发展。

②整体统一原则――中国传统的思维强调和谐与统一。在“新中式”陈设艺术设计中,同样注重对整体的把握,注重对和谐氛围的营造,在设计中,要有对整体的综合把控能力,各要素之间要统一和谐,否则就会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

③人本主义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提倡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围绕着人而形成和发展的。设计的根本就是以人为本,无论是满足功能还是审美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新中式”陈设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它的一切设计根源都是满足人对环境的需求,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室内的一切陈设都是为了人的需求而存在。

2.功能与要求的满足

①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新中式”陈设艺术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精髓的现代室内陈设空间,是为了给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创造一个具有民族内涵的美的环境。但是这个美的前提是建立在对使用功能的充分考虑和满足之上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通过人性化设计全面提升空间环境的合理性,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健康和舒适。

②满足审美功能的要求――“新中式”陈设艺术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还要满足审美的功能要求。任何一个好的设计作品,都是二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审美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过分强调“功能”则营造的空间就会缺少美的艺术氛围,仅仅停留在对“用”的满足;同样的如果只是强调“审美”而忽视功能的作用,则营造出的空间就像一个“花瓶”华而不实只能看不能用。因此,陈设艺术设计要做到审美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结合。在满足使用的同时,也要给人以美得享受。

③满足个性化的要求――设计本身是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量体裁衣”式的过程,是以客户的要求为标准。因此,在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缺乏个性的设计终将会被淘汰,就要求设计师坚持个性化的设计原则,要有勇于打破传统的勇气,不拘泥于传统的装饰形式与方法,敢于创新设计。

④满足环保性的原则――在“新中式”陈设设计中,从细节入手,选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强调绿色无污染的生产,是激发设计师与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之一,更能让人们意识到绿色设计是热爱地球、热爱生命的前提。因此,绿色环保的设计原则是我们要坚持和倡导的。

第7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 金属艺术陈设品 艺术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设计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陈设品在室内设计中具有审美环境塑造和知性彰显等积极作用,它可以缓解家居空间的单调乏味感。陈设品的材质众多,其中,金属因为装饰性超强、功能齐全而深受人们喜爱。这就要求设计师准确把握金属陈设品的用途和艺术理念,通过金属陈设品传达时代审美趣味,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进而推动室内陈设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1金属艺术陈设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历史

我国金属艺术陈设品的应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常见的金属艺术陈设品以青铜器为主,当时在贵族阶层盛行的铜鼎、铜尊、铜编钟都属于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范畴。在封建社会时期尤其是宋、明、清时期,我国金属艺术陈设品的风格、造型和种类不断发展变化,金属艺术陈设品也达到了发展高峰。不过,在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我国金属艺术陈设品大都以实用性陈设品为主,且金属艺术陈设品较为难得,只在达官权贵阶层流行。这是由金属的材质、价格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如在宋代,金属的主要用途是铸币,加上制瓷业比价发达,寻常百姓多以瓷器做生活和摆设之用。不过,这并不妨碍宋代金属工艺的发展,宋代的铜镜,无论是挂镜还是柄镜,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明清时期,随着采矿业的发展,金属艺术陈设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2金属艺术陈设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重要的室内陈设品,金属艺术陈设品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但从用途来看,金属艺术陈设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单纯做装饰之用的工艺品,如金属雕塑(金佛)、金属摆件(马踏飞燕)和金属壁饰等,这些陈设品只具有单纯的观赏价值、装饰作用或文化意义,却没有使用功能。一是实用性金属艺术陈设品,如家具、食具、洁具等。古代金属材料品种众多,有金、银、钢、铁、铜、铝等,这些金属材料具有轻盈、耐久、易加工、表现力强等金属共性,还具有各自独特的金属特性,如铁厚实沉静,青铜沧桑厚重,黄金雍容华贵,白银色泽亮丽,用它们制成的金属艺术陈设品也深受人们喜爱。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利用金属材料的特性,又制作出了许多兼具实用性和观赏价值的物品,这就赋予金属艺术陈设品以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功能,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金属艺术陈设品也越来越多地被用到室内设计、装饰中来。

3现代室内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理念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一门热门行业,民众也不再满足于具有其所的基本需求,在“住的舒适,有品质的生活”理念的驱使下,室内设计和装饰也成为大众消费热点。室内陈设是随着室内设计发展起来的一门专业学科,陈设设计的领域非常广,单从陈设品来讲,现代室内陈设品从功能上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功能性陈设品和装饰性陈设品,陈设品的材质又可分为金属、木质、陶瓷、玻璃、树脂、纤维等几大类。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的材料和技术都较之前有了飞跃性的进步,金属陈设品作为陈设品大军中的一员,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公众在选择金属艺术陈设品的时候,口味、需求和眼光都更加多样。在诸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理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就目前来说,我国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理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3.1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虽说艺术类金属陈设品的种类越来越多,风格也更加多样,但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绝大多数金属艺术陈设品都兼具实用和艺术双重属性,如一些灯具、果盘、钟表、烛台,既可做摆设又有实用价值比。因此,如何创造出更多兼具实用和艺术功能的金属陈设品,也成为许多艺术家、设计师努力的方向。欧美国家自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就开始了“实用与艺术相结合”艺术实践与探索,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非常看重美术、技术与实用功能的结合,如家居设计家斯各特以及阿什比、格林兄弟设计的金属器皿都兼具实用和艺术摆设功能。至包豪斯时期,功能主义已经成为室内陈设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指导理念,并逐渐演变成为家具材料设计的美学原则。那个时期的艺术家、设计师在制作咖啡壶、桌椅、灯具、楼梯、镜架等日用品时,都会遵从功能主义原则,尽可能多地摈弃一切“无用”的装饰,力求突出物品的功能性、简约性。与此同时,受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设计师在陈设品设计中,常常会运用简单的直线、几何造型来彰显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感,即便是在对传统产品进行外观改造时,他们也会从艺术和科学的双重角度对产品形态进行重新认识和开发。今天,这一艺术理念也被更多的设计师所接受并运用到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设计中去,如鬼才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柠檬榨汁机、WW椅,就在充分考虑这些物品的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赋予其雕塑艺术的品质,从而颠覆了人们对于榨汁机、椅子的想象。

3.2崇尚视觉上的愉悦感

金属艺术陈设品是现代室内常用装饰用品之一,金属材质与其他材质相比,有着更加丰富的材质语言,如金银可以给人以典雅、富丽堂皇的感觉,铝合金可以精致柔美,也可以坚固豪放。金属材料的这一特性,赋予了金属艺术陈设品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也决定了它必然会有极其广泛的用途。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通消费者已经成为金属艺术陈设品的主要服务对象,在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也不得不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去设计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反映大众价值取向的作品。受此影响,更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与时展步伐一致的艺术设计语言,设计出更多舒适、美观的金属艺术陈设品。

在工业社会,以功能性为主的金属艺术陈设品早已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并且,为了适合批量生产,绝大多数功能性金属艺术陈设品都造型简洁,风格朴素。现代功能性金属艺术陈设品在生产和设计方面都深受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影响,酷爱用几何形体和简约的色彩来概括客观对象,这正好与工业社会大机器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要求不谋而合。其次,许多金属艺术陈设品在设计中还从人的角度出发,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和感观需求,有目的地突出了陈设品的装饰性存在。

美化生活,提高环境品位,是以人的生活审美需要为本的金属艺术陈设品设计和生产的目的,这类陈设品都非常关注物品本身的装饰意义和创新功能。虽然这类装饰性金属艺术陈设品古已有之,但是,当代金属艺术陈设品无论是在造型、风格和品位上都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许多金属艺术陈设品都紧跟时代艺术潮流,吸收了现代美术、绘画、雕塑艺术的精华。此外,一些设计师还大胆创新,或赋予坚硬的金属以生机和活力,或将自然元素融入到金属刚性之中,试着通过有趣味的创意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环境,满足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思想需求。运用现代工艺处理手法,许多经过处理的金属材质不仅色彩柔和,并且质感更细腻、现代感更强,如高级工艺美术师方学斌创作的《汴河客舟》,采用的虽是传统金银工艺,但是其中也用到了许多运用现代手法处理过的铜材,因此,制作好后的成品色泽和视觉效果也更好。

3.3鲜明的艺术观念

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现代艺术家的参与,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艺术面貌,也有了更加丰富的艺术理念。现代艺术家、设计师大大改变了金属艺术陈设品的价值观,使其成为鲜明的艺术观念的直接载体,使其在内涵、风格和表现力上不同于一般的陈设品,使其功能又不同于一般的装饰品。就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风格来说,与其说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是为了美而被创造出来的,不如说它们是为了体现和传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而被创造出来的。进一步来说,不论其表现手法如何,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是为其价值理念而服务的。虽说许多为了传达理念而创造的金属艺术陈设品,都保留着鲜明的器皿使用功能,但是,也有许多金属艺术陈设品直接摈弃了陈设品的功能性概念,以2009当代国际金属艺术作品展中的参赛作品《胸针》(作者唐绪祥)为例,这里的胸针根本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它纯粹展示的就是集材料、色彩和肌理和谐之美于一体的人文艺术。

3.4艺术理念的多样化

社会与艺术对多样化的认可和包容,为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现代艺术环境中,设计师们可以立足于传统,对异质文化进行吸收、移植、借鉴和加工,也可以借助异质文化打开本民族封闭发展的文化大门,赋予金属艺术陈设品全新的面貌和气质。在金属艺术陈设品设计领域,人们都非常认同这一说法,个体的行为固然不能代表时代趋势,但是个体的思想和作品,无不是时代艺术的反映。受此影响,金属艺术陈设品的创作思维也更加独立和多样化,从个体需求出发,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已经无法保持原先固有的固定的面貌,它只好顺从社会发展潮流走上综合社会、心理、经济、技术、艺术等多种因素的艺术发展道路,并以丰富多彩的面貌改变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如今,随着现代大众追求个性、崇尚原创心理趋向的日益明显,许多艺术家都走上了文明大融合的道路,一些人在金属艺术陈设品设计中,一方面吸收了传统工艺的创作手法,一方面着力挖掘金属艺术陈设品身上所蕴含的那种被非人格化的技术所摈弃的自然情感,从而有效丰富了金属艺术陈设品的存在方式。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室内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设计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民众的金属艺术陈设品需求量也会不断加大。鉴于此,我国现代金属艺术设计是和艺术家要积极吸收世界艺术文化的营养成分,努力提高设计水平,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金属艺术陈设品,促进民族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新路.现代室内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理念[J].装饰,2005,06:79-80.

第8篇

黑龙江省社科信息政策的思路 李景正,马海群

论信息产业集团化发展模式 刘昊

电子信息环境下文献演化的新模式 王知津,吴凤玉

信息伦理论纲 沙勇忠,王怀诗

论信息商品的价格理论 林平忠,张建松

信息化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互动关系 钱刚,黄可心

现代社会与信息经济学 仍然

论情报生长的动力机制 陈广杰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及其加工配置 孙淑琴

论我国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 李敏

知识经济与情报科学 黄宁燕

信息技术对企业再造工程的作用分析 吴秉勤,姚广义,桑娟

图像信息基于内容检索方法的研究分析 赵丹群

利用《中国科学引文索引》对我校部属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的调查分析 吴正荆,刘莉,陈茜

INTERNET网上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 朱晓红

通过TELNET进行LOCIS信息查询 梁翎

1994-1997年我国哲社领域"信息高速公路"研究论文的时空分布 刘玉一

我国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进展研究 韩秀兰

INTERNET公共图书馆 方曙,杨志萍

信息化中的区域问题:对苏南的实证分析 周毅,高峰

中国医学情报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医学情报事业诞生40周年 柳晓春,涂启建

数字化图书馆检索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王勤池,乔建行

网络环境下获取灰色文献的若干思考 高淑华

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政策研究及建设策略的思考 陈雅

计算机网络策略研究 李亮先

高校图书馆主页的设计 刘冲娇,王桂珍

企业信息化 王欣,张培英,陈巍

信息资源构成研究 周晓燕,代根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评价 王东,张文娟

培育发展我国信息市场的建议与对策 孟雪梅

推进吉林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议与对策 温平

试论信息商品需求的理论基础 王斌

关于信息管理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探讨 杨文祥,要红如

科技论文摘要、关键词及参考文献的规范化 马妍春,黄可心

图书馆自动化设备管理的分析 解钧

网络环境下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 韩宪荣,王晓玉,李杰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期刊工作中的应用 陈晓华

图书馆的信息咨询功能 田丽娟

高校图书馆建立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可行性研究 刘万国

高校图书馆样本书库的读者服务工作 谭月生

高校《文献检索》课程建设实践和探讨 李莹

新世纪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势在必行 王玉冰,李瑛

增强《文检课》教学中学生的情报意识 王雪珍

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检索教学 李小平,张晓华

论我国信息化中的跨越式战略选择 刘凤勤,孙光明,张秀珍

浅谈高校网络化教学 李长春

论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方法 霍文杰

建设有特色的资料室藏书体系刍议 吉平平

《数学学报》1989-1998年论文及作者统计分析 关科,叶伟

从网民罢网看我国的因特网发展 刘文云

概率标引模型研究 李培

从《Plant Physiology》的引文分析看植物生理学国外核心期刊的分布 沈波

我国20所高校基金论文产出统计分析 刘彦庆

关于科技期刊半衰期计算的商榷及SAS软件计算程序 缪建兰,郭盈,管荣展

如何在网上免费检索并获取美国专利全文 李秋实

浅议查新咨询中的新颖性 逄大欣,刘莉

经济史文献分类标准化探索 宫占凤,宋玮

信息对风险决策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吴秉勤,姚广义,桑娟

基于超文本技术的税收法规查询系统开发设想 王北星

电子文献采访技术研究 黄海

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 陈巨,刘俊武,谢培铭

生物信息学的原理、应用及前景 王发生,毛君莲

科技文献出版延迟对文献时效规律的影响 杨静,邹梅

知识创新与高校图书馆 韩甬生

我国新一代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的建设构想 姜曼莉

浅议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 苏丽

图书馆与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叶丁,朱俊红,高世军

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与实现 徐宽,王永胜

关于建立水利学科网上虚拟图书馆的构想 施国良

建立高校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环境 于剑波

知识经济与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 郑莉,姚广义

数字化时代对传统图书馆的挑战 葛桂梅

图书馆发展与计算机网络环境 陈榕

关于21世纪高校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思考 吕作坤,胡伟

面向内容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几种新技术探讨 傅湘玲,甘利人

Intranet网Web信息组织与管理的模式研究 靖培栋,米茜

论我国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开发与管理 辛春华

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陈青苗

论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 陈敬全

浅析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存储技术 臧国全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思考 周凤飞

区域网络下医学信息的传递 杨秀梅,邸铭

CN—MARC格式中并列题名子字段的著录 罗衍松,仇滨

专业搜索引擎的开发研究 王玉波

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研究 杨传斌

基于内容的数字图书馆检索技术 亓淑琴,东野广升

图书馆为企业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模式 刘丽梅,范敏

创建大学图书馆电话咨询业务 李莘,金岩

"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田凤江

迈向网络环境中的兴馆之路 周铁柱,马慧

数字图书馆 杜惠平

关于构建吉林省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 戴磊

核心期刊评价及其负面效应 李玉进

我国《计算数学》学者的引文统计分析 赵亚莉

Metadata与数字典藏 李郎达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服务 张秀珍,裴非

Internet网上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 段其宪,宋锡荣,陈艳春

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及其馆藏宣传 万庐山

对联采统编的CNMARC数据利用的探讨 陈越,周学敏

QUIC--一个智能超文本导航系统 毕强,刘甲学

基于Web资源的信息抽取技术 郭志红

基于Web信息检索的自由度拓展与收缩 王文华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的数字化期刊的检索 陆宏弟

数字图书馆资源的访问控制问题 李爽

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超文本技术 吕晓凌

建立在信息集成基础上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支撑技术及其体系结构 黄微,牟冬梅,赵启民

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技术的原理分析 孔祥琴,阎放,叶丁

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构成要素研究 杨谦

XML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王志丽,樊玉敬

军校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建设探讨 王丽文,唐金国

我国数字图书馆探索及实践 朱茵

数字图书馆中数字对象的概念、作用及其命名与标识 刘友华,张福炎

数字图书馆及其实现技术 刘成山,赵捧未,窦永香

科学交流模式探讨 李国红

第9篇

关键词:陈云农业发展现实意义

陈云整个思想理论体系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坚决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国农业则是陈云农业思想的基本特征。在长期经济建设工作的实践中,陈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并随时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提出和制定了许多今天看来仍具有先进性的建议和政策。在新中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他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他的农业基础地位思想,就是敢于挣脱既有成说的束缚,实事求是地发展中国农业的表现之一。但是,仅仅在理论上强调或证明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和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些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起到发展农业的目的。因此,陈云进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措施也确实发挥了作用。所以,尽管“”使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但经过短短几年就恢复了元气并飞速发展。当然,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也由于中国农业确实先天不足,而后天又营养不良等原因,陈云在农业的计划与市场关系上,一向强调计划的重要性。他认为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应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但陈云并未因此而轻视市场调节的作用,主张应以市场调节为辅,而且强调市场调节的比例应逐步扩大。这些观点和提法虽然与我们现在的提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则是一致的。它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云对农业发展的理论探索

陈云是我党的一位卓有声望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更是一位颇负盛名的经济理论家。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战斗在经济工作战线上,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摸索、总结和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客观规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这一思想大大地突破了前人窠臼和外国现成模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到农业上,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陈云农业思想的前提和出发点:农业基础地位的客观性。这也是和陈云对当时中国国情的娴熟了解分不开的。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实现国家工业化战略目标就必须确立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否则,农业就会扯工业的后腿。因为陈云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农业好转了,工业和其它方面才会好转”.如果“农业搞不好,就一定会扯我们的后腿。”因忽视农业基础地位客观性而导致国民经济建设的大挫折从反面证明了陈云“农业基础地位”思想的重要性、正确性。仅从陈云对国民经济的两次大调整就可以看出,陈云农业思想的出发点就是承认农业基础地位的客观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安排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建设发展.:

陈云农业思想的落脚点:为人民群众谋福利。陈云在分析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工作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与经济问题时,总是把安排、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放在首位。这就是陈云思想的人民性、群众性。早在战争年代,他就认为,要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是不可能的。共产党如果不去关心农民生活,不为农民利益去斗争,甚至里农民的痛痒于不顾,要发动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革命战争是很困难的。战争年代是这样,建设时期也是如此。因此,陈云一贯坚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1](P.348)当我国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人民生活极端困难时,他心情沉重地说:“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把革命搞成功了,千万不要使革命成果在我们手里失掉。现在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2](P.201)重积累,轻消费,重基本建设而轻生活的作法是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在“吃饭”和“建设”关系问题上所奉行的原则。对此,陈云反复强调,生产与建设不能离开为人民谋福利这一基本点,不能为生产而生产,应该是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生产。

陈云农业思想的主线:一切从农业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贯穿在陈云思想的所有方面,成为其中的一条主线。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陈云总是强调要注重国情。指出,中国是“大国小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而且不平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建国几十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1980年12月陈云在《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建设。”[2](P.253)各项工作不能离开这个基本国情,否则就会走弯路。

陈云农业思想的创新点:坚持计划经济为主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市场调节作补充。外界的印象认为陈云是坚定的计划派,因为陈云是50年代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确立者之一,似乎与市场调节沾不上边。其实不然,早在50年代陈云就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这本身就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怀疑与挑战,在许多方面已经有很大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已经开创了中国经济改革理论之先河。陈云是最早将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结合起来的中共领导人之一。甚至可以说,正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思想的提出,才会有后来的计划与市场的大讨论,进而彻底冲破把计划与市场和社会制度紧密相联的樊篱。因此,陈云在这方面的观点,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对近十几年来改革理论的形成与完善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自然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陈云对农业发展的实践举措

陈云不仅仅是一位卓越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家,而且更是一位执著的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执行者、实干家。在长期的财经工作实践中,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仅从他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几个紧要关头,为把我国经济从危局中扭转过来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中就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

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陈云根据当时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经济上的重点恢复首要的是农业的恢复,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诸如实行,解放农村生产力,减轻农民赋税,发放农业贷款,疏导供销,推广农业技术等的政策措施。在陈云的力主下,国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大批资金用于水利建设。由于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的制定及实行,我国的农业恢复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国民经济建设进入正常轨道奠定了重要的物资基础。

粮、棉、油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建国初期,伴随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进行,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供求之间出现了紧张的矛盾。为了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顺利实施“一五”计划,陈云首倡了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落后的保守的传统农业跟不上大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建设的步伐。陈云制定此策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陈云认真负贵、殚精竭虑,力图使它真正达到稳妥的程度。现在回过头来看,在我国农业极端落后、工业化刚刚起步、粮食等供应不足的困难情况下,实行这一政策,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别无选择惟一可取的抉择。

“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在三年恢复时期的1951年,陈云就考虑编制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从1951年酝酿,到1955年公布执行,共编制了5次,其中有4次是在陈云亲自主持下编制的。“一五”计划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无可置疑。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陈云对农业也十分重视。表现在,强调农业是基础,要注意强本固基,才能顺利实现工业化;在资金投入和财政支持上,农业也必须占一定份额并且其比例要逐步增加;尽量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工业化发展并不意味着排挤农业,而是更应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缺一不可。这从陈云“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就能够表现出来.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其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不会改变,况且农业紧密牵扯到农村和农民问题。而“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3](P.1)因此,如何正确而妥善地解决“三农”难题,对于能否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能否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和研究陈云农业思想的真正目的和现实意义所在。

陈云农业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获得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国农业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一系列新的难题。如人口总量居高不下;耕地锐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业投入减少,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农民负担沉重,生产积极性严重下降。所以,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3](P.2)这就要求::

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农业,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决不能削弱。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的实践表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农业上不去,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阻;粮食上不去,社会就会失去稳定。大力发展农业不仅是保障人民生活的要求,也是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需要。要确实调整国民投入和分配格局,在投入和分配政策上向农业倾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坚决摒弃和反对“口号农业”,即明则重视实则忽视甚至歧视的错误做法。尤其重要的是,要加强农业立法和执法,支持和保护农业,真正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政策。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必须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农林牧副渔并举,并且把发展多种经营同支持和促进粮食生产结合起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年粮食需求量几乎占世界总产量的1/4。如果粮食一旦出了问题,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必须抓好粮食生产,保证粮食能自给或基本自给。在这个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坚决摆脱传统落后的单一农业生产结构模式,适应当代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江总书记指出:“发展乡镇企业对农村的建设是一项有革命性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4]乡镇企业的兴旺发达以及其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1995年,从事乡镇企业的农村劳力1.26亿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3.7%,乡镇企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占75%,乡镇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47%。在一些乡镇企业发展好的地方,农民收入70-80%来自乡镇企业。[5]可见,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才能多渠道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的富裕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积累巨额资金,弥补“以工补农”,“以工支农”的缺陷和不足,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农民收入来源,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是保护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村稳定的大事。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近年来,农民负担“一重二乱”,主要表现在:农村税收增长过快,重复征税,过度征税、错征税收问题较为严重;农民提留统筹费负担增幅较大,承担的“两工”数额过多;各种集资性摊派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增长过猛,“三乱”久治不顺,甚至边治边乱;农民负担日趋隐性化、复杂化,农村税费收取的不规范现象较为盛行。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已经影响到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因为在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的背景下,增加农民负担的负面影响更大,往往成为农村引发恶性事件的导火索。因此,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已是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对此,江总书记明确指出:“减轻还是加强农民负担绝不是少拿多拿几个钱的问题,而是保护还是挫伤农民积极性的问题,是促进还是阻碍农村生产力的问题,是增强还是丧失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问题,”[4]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绝不能掉以轻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目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来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一是人口基数庞大,已接近13亿。庞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环境造成很大压力,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二是资源相对短缺。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比较低,加上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浪费,加剧了资源短缺。特别是水资源紧张状况尤其突出。三是生态环境恶化。突出表现是荒漠化,沙化面积扩大和水土流失严重。四是环境污染严重。7大水系中,1/3以上的河段水质不能达到使用功能要求。各大淡水湖泊均为中度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成灾,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因此,必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注重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只有真正贯彻上述措施,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无疑,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和难题,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前的长时期内也曾经出现过,只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比过去更加复杂。但不管怎样,陈云提出的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思想,其指导精神对今天我国的农业仍然是适用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全国人民为实现农业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关键时刻,重温陈云的农业思想,结合当前实际,对于发展现代化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陈云文选(1956-198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继续坚定不移抓好农业[N].人民日报,1996-7-15.

第10篇

2.对明代徽州典商兴盛的新观察郑小娟,ZhengXiaojuan

3.徽商经营文化研究综述李少玉,LiShaoyu

4.集聚与整合: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模式——以义乌为例孙祥和,SunXianghe

5.三明制造业发展的探析苏红霞,SuHongxia

6.浅议精确营销的实现模型及应用——以短信泛滥为视角刘秋连,LiuQiulian

7.我国数码相机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陈述,ChenShu

8.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新经济增长模型的探讨王晓蕾,WangXiaolei

9.商业银行开通"绿色信贷"的风险控制设计张号栋,ZhangHaodong

10.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优化贸易结构的若干思考薛少莹,XueShaoying

11.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的薪酬模式设计徐思,XuSi

12.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探讨魏仁兴,WeiRenxing

13.会展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路吴彩莲,WuCailian

14.从德国职业教育看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探索张华,ZhangHua

15.从国外经验谈我国高职高专财务管理的改进陈旭晖,ChenXuhui

16.英语写作教学的若干问题及应对初探高玲,GaoLing

17.从文化角度积极影响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动机陈雯,ChenWen

18.《消法》修改视野下的格式条款浅析蔡代鹏,CaiDaipeng

19.第五媒体在3G时展成型周晨芳,ZhouChenfang

20."纵横"和"纵向"的文学情感——试比较唐七夕诗歌和万叶集中的七夕和歌念华龄,NianHualing

21.《寻找中国城》:美国华裔的真实文化身份陈静,ChenJing

22.基于分析服务智能平台就业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林葵,LinKui

1.论三坊七巷的"精·气·神"林彬,LinBin

2.闽商精神的社会学视角解读陈红,ChenHong

3.农户主体行为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张慧祯,廖桂容,吴远华,ZhangHuizhen,LiaoGuirong,WuYuanhua

4.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的制度创新李静,冯勇,LiJing,FengYong

5.浅析当前我国公共财政的应急反应机制张超,ZhangChao

6.关于央行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林裕宏,张慧祯,LinYuhong,ZhangHuizhen

7.上市银行高管报酬与银行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比较蔡维菊,CaiWeiju

8.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金融资产中的应用郑婕,ZhengJie

9.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露徐颖,XuYing

10.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探讨李惠阳,LiHuiyang

11.福建省实现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跨越的若干建议王林心,WangLinxin

12.房地产服务顾客满意度研究付月,FuYue

13.我国地方高等学校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张杰,ZhangJie

14.提高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若干思考陈红梅,ChenHongMei

15.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积极分子示范岗建设黄旭东,HuangXudong

16.闽东南地区中小企业文秘人才需求与培养分析林苹,陈春梅,樊燕琴,LinPing,ChenChunmei,FanYanqin

17.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我校学生为例林文艺,LinWenyi

18.对工作过程导向的《成本核算岗位实务》课程开发的探讨池巧珠,ChiQiaozhu

19.古希腊人眼中的海洋形象及其美学意义林辰,LinChen

20.论历史叙事的可靠性刘少丽,LiuShaoli

21.基于Domino+J2EE平台的协同办公系统设计林颖,LinYing

22.极限计算中无穷小量的应用张数清,ZhangShuqing

1.当前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向琳,李季刚,张超,XiangLin,LiJigang,ZhangChao

2.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存在弊端探究袁青峰,YuanQingfeng

3.台湾地区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及启示蔡秋玉,CaiQiuyu

4.成功实施六西格玛的若干因素探析林纾,LinShu

5.电信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以漳州电信行业为例张巍,ZhangWei

6.浅析生产制造业的渠道运行机理姜越宇,JiangYueyu

7.探析中国女性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特点吴贵明,WuGuiming

8.企业员工时间管理倾向的实证述评江燕,JiangYan

9.论影响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李莉,LiLi

10.加强新办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若干思考陈秋燕,ChenQiuyan

11.我校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廖晓华,LiaoXiaohua

12.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张蓉,ZhangRong

13.构建"校企合一"、"工学双全"的职场化教育新模式——以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为例陈柏良,何巧利,郑艳芳,周宝玉,ChenBoliang,HeQiaoli,ZhengYanfang,ZhouBaoyu

14.浅论高职高专校企合作的集成管理李冰,LiBing

15.基于海外合作的"托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牧,ChenMu

16.教师-新闻从业人员-学生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讨张香萍,徐少华,ZhangXiangping,XuShaohua

17.浅论多媒体与英美文学教学余美君,YuMeijun

18.法律英语中的雅式结构及其谋篇功能邱志芳,QiuZhifang

19.新时期青年文化的发展动因及其现实意义研究丁斌,郑孝华,DingBin,ZhengXiaohua

20.从裴铏《传奇》管窥晚唐社会现实陈春梅,ChenChunmei

21.基于网格的并行数据挖掘体系结构的研究张恺,ZhangKai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林日,LinRi

2.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研究生党建工作戴娟,DaiJuan

3.福建省农村妇女病医疗费用补偿调查报告吴贵明,蔡桂英,WuGuiming,CaiGuiying

4.泉州半城市化特征与机制研究陈良波,王金演,李丽桢,ChenLiangbo,Wangyinyan,LiLizhen

5.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李双喜,LiShuangxi

6.金融危机引发的社保基金变革林舒航,LinShuhang

7.浅析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现状陈锦峰,ChenJinfeng

8.基于蚁群算法的农产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钟晓燕,ZhongXiaoyan

9.我国商业网络银行的营销环境及策略研究范露华,FanLuhua

10.我国商业银行境外汇款操作风险管理骆敏,LuoMin

11.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的思考方杰,FangJie

12.新时期闽台旅游合作发展战略思考陈健平,ChenJianping

13.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探析俞霞,黄远水,YUXia,HUANGYuanshui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4.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探讨孙淑芹,SunShuqin

15.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之我见邱晓青,QinXiaiqing

16.我省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林如枫,LinRufeng

17.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试论订单式培养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陈函,ChenHan

18.财政学的跨学科属性及教学方法多样性刍议高玉强,张磊,GAOYu-qiang,ZHANGLei

19.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陈艳平,ChenYanping

20.WIN7平台ARP网络攻防薛彦斌,张景林,XueYan-bin,ZhangJin-lin

1.美国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詹明月,陈赛蓉,ZhanMingyue,ChenSairong

2.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若干问题研究蔡志忠,CaiZhizhong

3.我国税收选择性执法现象研究——由国税发[2009]85号"关于加强税种征管促进堵漏增收的若干意见"引发的思考张磊,韦霄青,ZhangLei,WeiXiaoqing

4.精品商务酒店经营管理创新陈函,ChenHan

5.双因素理论视角下软件企业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智力资本的管理研究刘薇,LiuWei

6.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林玉英,LinYuying

7.基于新型模糊神经网络的信用卡审批发卡的信用评估模型研究梁晓雯,LiangXiaowen

8.次级债危机的缩影——雷曼迷你债事件探析谢啸风,XieXiaofeng

9.金融危机对福建漳州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分析刘洪仁,LiuHongren

10.浅谈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庄宗荣,ZhuangZongrong

11.会展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探讨陈明生,ChenMingsheng

12.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技能训练设计与研究陈瑾,ChenJin

13.浅析中英词汇的不同联想意义及其对外语教学的重要启示黄爱芳,HuangAifang

第11篇

在陈云同志诞辰**周年之际,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深切缅怀陈云同志的不朽业绩,学习他的光辉思想、崇高品德和革命风范,这对于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和研究,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切实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进一步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代表党中央,对这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并通过你们向全国广大理论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在20世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以辉煌业绩、深邃思想和崇高品德,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陈云同志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党、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在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陈云同志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关头,创造性地提出许多正确的主张和建议,为党和国家渡过一道又一道难关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胆识,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观点。他的重要思想观点,成为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中央历来重视对陈云同志的思想和实践活动的研究和宣传。20世纪60年代初,刘少奇同志曾指示编辑陈云同志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来的讲话和文章,供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成员以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同志阅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了《陈云文选》。经党中央批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陈云年谱》。这次,为纪念陈云同志诞辰**周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又编辑出版了《陈云文集》和《陈云传》。1995年,同志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陈云同志的历史功绩,精辟阐述了陈云同志的许多重要思想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明天,总书记将在中共中央召开的陈云同志诞辰**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对紧密结合当前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陈云同志的思想和实践,作出重要的指示。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

当前,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正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纪念陈云同志,加强对陈云同志生平和思想的研究,更应努力汲取他的政治智慧和精神财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和求实精神,学习他的始终心系人民、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第一,加强对陈云同志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研究和学习,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陈云同志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特别是处理那些事关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把握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冷静地判断形势和分析问题。越是在发生困难和曲折之时,越是显示出他独特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这与陈云同志善于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分不开的。

陈云同志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延安时期,他就提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口号。他认为,在干部别在领导干部中提倡学哲学有根本的意义,多次强调:“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学习理论,“首先要学习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他的切身体验是:“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陈云同志在长期革命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高超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既唯物又辩证,始终实事求是。正是由于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领会、正确把握和纯熟运用,陈云同志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思想和理论认识不断产生新的飞跃,思维十分敏锐,视野十分开阔,观察和分析问题全面透彻。许多深谋远虑和国策大计,都是来自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精神的精妙运用。

陈云同志从他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十五字箴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概括提出了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是对同志的实事求是思想的创造性阐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这十五字箴言,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陈云同志曾多次作过解释。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才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要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克服片面性。比较,就是做结论要经过上下左右的比较,要设想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反复比较,作出最佳选择,防止匆忙下结论。反复,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决定问题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听听不同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避免草率做决定。这些都是陈云同志多年的经验之谈,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都很有指导意义。

陈云同志是全党公认的善于作调查研究的楷模。他有一句名言:“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因为“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吃透两头,一方面对政治路线要有正确的了解,另一方面对具体情况要有切实的了解。他还特别要求领导干部要有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以便广泛了解真实情况。陈云同志的讲话和文章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掌握材料十分具体周详,注重靠准确的事实和数据说话。他解决问题,总是深入实际,先做周密的调查,在对各方面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准备几个方案,反复权衡,慎重决策,因而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薄一波同志曾经说过,陈云同志从全面的调查研究入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种领导工作的方法,就是善于抓住牛鼻子,因而进退自如,疾徐由我,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当前,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陈云同志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经验,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努力掌握运用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全面真切了解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基本功;不断提高求真务实的自觉性,打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用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客观规律,加强和改进党和国家以及各个部门和地方的各项工作。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责任。

第二,加强对陈云同志经济思想的研究和学习,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陈云同志的经济建设思想,是他长期领导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工作的结晶,是很深刻很富有特色的。这些具有创造性的思想贡献,丰富了思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同志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他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顺利开展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胜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建立全国统一的财政经济体系和制定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党的前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陈云同志为这条道路的艰辛探索殚精竭虑,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例如,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他提出“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又例如,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方面,他强调必须按比例发展,认为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反对不顾现实条件的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这一时期,陈云同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关于综合平衡的思想。他深刻论述了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制定经济计划必须做好财政收支、银行信贷、物资供需和外汇收支的综合平衡。即使在“”期间,陈云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也没有间断。“”后期陈云同志在协助同志抓外贸工作时,他根据历史发展的新情况,主张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利用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功地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陈云同志经过对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提出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还不行,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理论上的一个突破,使人们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在认识上大大推进了一步,为后来逐步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作了重要的历史铺垫。陈云同志还提出了关于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和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的观点,关于“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观点,关于国家建设必须全国一盘棋、中央应该集中必要的财力的观点,关于经济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力争有较快的发展速度的观点,等等。陈云同志大力主张和坚持改革开放,赞成和支持办好经济特区,开发浦东、开放浦东。他在晚年时还说:“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规模,比过去要大得多、复杂得多,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很多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他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善于总结,不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贡献。

认真学习和研究陈云同志的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加强对陈云同志党建思想的研究和学习,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陈云同志对建党学说和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延安时期,陈云同志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达七年之久,对党的干部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都有重要建树。建国后,陈云同志根据党的地位和任务的变化,对执政党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陈云同志担任中央纪委书记近10年,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问题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陈云同志从延安时期起就提倡在党内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并把能否坚持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内政治生活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他特别强调要加强党的纪律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认为在改革开放中,“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同时,他又强调要尊重和保障党员的民利。要允许党内不同意见存在,防止“一言堂”、“一边倒”。陈云同志还强调必须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制度,“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经过集体的充分讨论,以便减少失误,少走弯路,把事情办得更好”。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陈云同志积极支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战略方针,并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他反复强调要大力培养和选拔成千上万的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并提议建立第一、第二、第三梯队,使党连续不断地保持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他认为这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的一项战略任务。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是陈云同志根据改革开放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新的考验而作出的精辟论断。陈云同志认为,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谋利益。党群关系是党风问题的核心。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切实维护人民切身利益,二是坚决反对党内不正之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

陈云同志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强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一起抓,并突出强调党风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关键是执政党要有好的党风。”

当前,我们正在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两大根本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陈云同志关于执政党建设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全面推进执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仍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四,加强对陈云同志理想信念和崇高风范的研究和学习,进一步把握和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陈云同志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浪、挫折和压力,他都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他特别强调共产党员要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人生观。他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客观真理,要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必须做到三件事:一是要把握这个客观真理;二是要为实现这个客观真理而奋斗;三是在奋斗中要有决心,要干到底。他还指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更加要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领导干部要做出表率。重温陈云同志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每个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是大有裨益的。

陈云同志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心系群众福祉。延安时期,他就指出:“当权的党容易只是向群众要东西,而忘记也要给群众很多的东西。”我们党执政以后,陈云同志又反复强调:“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为了人民的利益,他敢讲真话,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政治品格。他强调,领导者要经常了解群众心理,把握群众情绪,从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从群众最高兴的事情做起,根据群众需要和自愿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这些论述对于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进一步坚持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的自觉性,始终不忘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很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陈云同志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本色。全国胜利前夕,陈云同志在给一位干部子弟的信中严肃指出:革命党人的行动仅仅是为人民服务,否则就没有当共产党员的资格;我们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切记真正的革命功臣是全国老百姓,你们必须安分守己,束身自爱。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多次指出:“人们常常容易在胜利时因疏忽、骄傲而犯错误。”“一个人在人家鼓掌时,他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是小心谨慎,一是昏头昏脑。昏头昏脑就很可能是跌筋斗的候补者。”“一个人的成就,要靠群众的判断和历史的考验,不是靠自称。”陈云同志的这些论述,丰富了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居安思危、拒腐防变、艰苦奋斗、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陈云同志是久经考验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品格风范,堪称楷模。同志曾经评价陈云同志说: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看问题有眼光、尖锐,能抓住要点。同志指出:“在陈云同志身上,我们看到党的老一代领导人的精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生机蓬勃的创造精神,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看到无产阶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严格求实的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陈云同志的深邃思想,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陈云同志的崇高品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陈云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思想和精神是永存的。

第12篇

[关键词]新时期;博物馆;陈列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45-01

1 引言

陈列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的结果展示,对陈列的研究能够对实际的陈列内容结构和表达样式产生深刻影响,从而进一步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以期使博物馆陈列更适应社会和用户的需求,更好的发挥职能。

2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设计技术

2.1 陈列内容按照主题分类

博物馆内的主体就是所陈列展览的文物,因为每件文物都有他们不同的结构和特点,所以这些文物并不能够随意的陈列,应该按照合理的规划进行分主题陈列展览。一座博物馆就相当于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里面包含了历史文化中政治、地理、文明许多个不同主题文物,每一类的文物具有他们独特的艺术特点,如果被随意的摆放,将会使每件文物之间看不到任何联系性,显然失去了文物本身的观赏价值。因此,这就需要在陈列展览时将博物馆分为几个主题区域,将同一类主题的文物放置在同一块区域。

2.2 展览顺序具有故事性

历史的变化是无比奇妙的,我们现在所了解知道的历史故事完全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经过对历史文物的分析判断所得出来的故事形态。但是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可以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将历史文物按照顺序一一的陈列展示出来,使得关于同一件故事的历史文物能够按照顺序的排列在要一起,让观众经过一件一件有故事顺序的历史文物能够简单地推断出历史的进程,从而能够真心的投人到文物所表达的故事中,让每一个观看陈列展览的外界人士能够深深的被历史文物以及他所表达出来的历史故事吸引,如此就达到了博物馆对陈列展览的设计要求。这就是博物馆陈列展览按照顺序的关键原因,能够将每一件文物赋予它一个美妙的故事,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

2.3 陈列展览环境对观众的感受

不管是建设博物馆的目的,还是研究陈列展览设计的目的都是让观众得到更好的视觉冲击,从而能够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真正的融人到历史文物的观赏中去。通过激发出观众心中对历史文物的兴趣,让他们能够铭记永远过去的历史,以便共同建设美好的未来。然而能够吸引观众的不仅是博物馆陈列文物的艺术价值,还有博物馆里陈列展览的灯光、音乐、科技特效等能够从侧面影响你对陈列展览的历史文物的专注,例如战争的文化内容需要黑色的背景加上低沉的音乐,并且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再加上高科技制造的战争场面,制造符合主题的博物馆整体的环境氛围,让人们能够真实地、充分的体会到陈列展览的历史文物所代表的艺术内涵。

3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艺术内涵

3.1 对历史文物的尊重

博物馆是一个人民了解历史文物的重要平台,要想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了解,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博物馆的建设。历史文物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已经足够代表一段时期内当地文化发展的状况,能够陈列展览到博物馆内用来加强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说明政府部门已经拿出足够的诚心去为人民服务,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对陈列展览出来的历史文物有最基本的尊重。因此,在进行陈列展览的时候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对历史文物尊重的心,在观赏先烈为我们留下的艺术瑰宝的同时去承担起对历史文明的传承的责任。

3.2 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加深

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部门对文化发展越来越重视,各地区城市都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本地区城市的、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博物馆,通过这种方法来呼应中央政府所说的加强文化建设的主题,这就从侧面上体现到了博物馆文物对整个城市区域的重要意义。博物馆具有地理位置位置上的差异,不同地区有着他们不同的历史文物和历史文化,因此不同地区的博物馆展示的历史文物反应的自然是当地的历史事件,这就会使本地的观众在观看陈列展览时会一种产生对自己城市的更加独特的感情。

3.2 对未来文物发展的提升

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要求全人类长期对此进行思考与研究的话题,并且在思考的同时不断地加强对他的提升和进步。加强对现在陈列展览的思考,仔细地对每一件历史文物陈列展览,能够从历史文物的点滴里找寻到历史文物本身所蕴含有的文化魅力,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历史文物的陈列展览,将这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长久的传递下去。我国的文物发展进程是极为坎坷的,到了当今技术发达的社会,我们应该能够通过对历史文物的陈列展览的不同设计,对现在历史文物发展进行提升,使我国文化发展再次达到进步的顶峰,实现对未来文物发展提升的目标。

4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新体系

4.1 动态艺术设计

在现代博物馆陈列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中,动态陈列是当前最受欢迎的展示形式,通常会从活动、互动和操作等方面进行展示。比如历史性博物馆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思维,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运用现代科技向观众展现古文物的风貌。同时,为了博物馆在陈列形式上能够实现从静态向动态平稳地过渡,就需要采用动态效果充分调动观众的好奇心,再结合可视化的文物形象让观众更加直接、方便地来了解展品的作用和特征,更加充分地领悟文物所展现的文化和风貌。

4.2 情景展示设计

情景展示对文物陈列效果具有深刻的影响,它通常展示的主题就是重塑场景,再通过细致的手法让观众从多个方面体验时间、生活和科技的前进历程。在情景展示中一般会运用文物、场景、地面、墙壁、模具、声音和光线等重要元素,从声、光、色三个角度来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通过观众与模型、标本的接触,让参与的观众享受更多展示的乐趣,也起到了良好的展示效果。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做情景展示一定要运用得当,展现出其中的重要内容即可。否则,会使展览整体失衡,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4.3 色彩艺术设计

色彩设计在展示中所用的成本虽然比较低,但它对展品的视觉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展览成功的关键。在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当中,通常会合理地利用色彩来增强展品陈列出的视觉效果,烘托出文物展览的主题风格,营造独特的展览环境。由于红色给人以力量和胜利的感觉,蓝色给人以超脱和宁静的感觉,黄色给人以明亮和烦躁的感觉,黑色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因此通过对色彩进行合理的调节,可以有效地掩饰材料、陈列和空间的缺陷,制造相对和谐的展览情景。另外,人的精神活动是复杂多变的,色彩感觉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对展览环境色彩设计的工作中,需要设计师站在观众的角度来进行视觉效果和心理需求的设计,通过色彩的调配来加深展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5 结束语

随着21世纪新时代的建设和发展,在让各地人民告别历史的同时,也激发出了他们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综上所述,陈列展览不是简单地随意展览,而是按照不同的模式对博物馆的整体形势进行设计,不仅如此,陈列展览中还具有博物馆文物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内涵。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张博.简谈现代博物馆陈列布展设计[A]..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C].:,2015:10.

[2] 王进修.博物馆陈列空间中的平面设计[J].大舞台,2015,02:66-67.

[3] 姜涛.浅谈新时期博物馆陈列工作[J].丝绸之路,2011,08:102-1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