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摇篮曲教案

摇篮曲教案

时间:2022-12-20 11:40:46

摇篮曲教案

摇篮曲教案范文1

(浙江师范大学,321004)

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是以课堂形式展开的儿童文学教学活动,其教学准备、展开等既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儿童文学特殊的文本和艺术特点来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文本、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学方案等。

如今,课堂教学形式在儿童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出于教学目的、教学材料等方面的不同考虑,其教学展开的方式也十分多样。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的“回望生命开始的地方——《摇啊摇》”一课是一堂关于摇篮曲的童谣教学课,采取的主要是主题单元教学的形式。也就是说,这堂课所选择的教学材料不是单篇儿童文学作品,而是一组相关文本。

选取相关文本作为教学材料的长处,是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容纳更丰富的阅读内容;同时,通过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和比较,进一步拓展文学分析和体验的广度,帮助学生领略相关文体的艺术特点及多元艺术面貌。

但这一形式也有它的难度。在教学活动的准备和展开过程中,如何恰当地选择关联文本并使这些文本构成一个有机的阅读整体,如何引导学生完成从文体到文本、再从文本到文体的艺术分析与综合——这一切既考验着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和欣赏的素养,也考验着教师对这一特殊的儿童文学课堂的驾驭和把握能力。

我以为,周益民老师的“回望生命开始的地方——《摇啊摇》”一课围绕“摇篮曲”阅读和分析,彰显了一定的高度,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品味。

一、艺术的品悟

这是该课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学活动主要聚焦于童谣文本的细读和欣赏。教师紧紧抓住摇篮曲的语言韵律特征,引导学生从对摇篮曲文本的总体语言感觉、气氛和意境的初步感受出发,一步步走向更细致的韵律表现技巧分析。

首先是总体的语言声韵特征。教师通过“想想,小宝宝听着这样的摇篮曲为什么会睡着”的发问,引导学生认识了摇篮曲最显著的语音特点,并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摇篮曲的这种安静、柔和”的声音感觉。

其次是具体的语言节奏特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首摇篮曲里,有不少反复的词句”,并让学生比较反复这一修辞手法的有无在艺术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进而结合学生的发现指出:“歌词的反复就像摇篮反复的摇动,就像不断地轻轻拍抚。这就是语言跟动作的协调,这就是语言的节奏”。

最后,由节奏的分析再度回归到更细腻的声韵体味,以深化学生对摇篮曲韵律特征的认识。“既然是反复,三节是否就应该读得一样呢?”教师的这一提问让学生意识到了摇篮曲的反复修辞与其声韵特征之间的彼此成全和相互衬托。通过这样的解读和分析,短小的摇篮曲的韵律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掘。

在引导学生了解摇篮曲声韵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将他们带入相应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分析中。在“研究摇篮曲特点”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大自然里的景物”,作家创作的摇篮曲所选择的意象通常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一个“柔”字,简洁而生动地概括了这类摇篮曲的“诗意”特征。

当然,所有这些语言艺术的分析始终与摇篮曲独特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论是针对作品文本的语言声音、节奏还是意象、意境的分析,无不导向着对作品情感的内在体验。这也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艺术品悟的核心所在。

二、情感的迁移

文学的精神核心是情感,文学教育归根到底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本课教学中,教师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文学阅读中从“他”到“我”的移情,通过动作扮演、移情想象等,唤起学生对清浅的摇篮曲背后那深厚的“爱”的情感的切己记忆和体验。

教师十分注重这种情感迁移的自然性,比如谈到一些传统摇篮曲中带有一定吓唬性质的“狼”“麻胡子”等意象时,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小时候,妈妈有没有这样吓唬过你?”这个问题既是对摇篮曲的生活实践内涵的补充阐述,同时也引出了学生与摇篮曲有关的最寻常的情感记忆。通过这样融会在艺术分析中的情感唤起和激发,课堂最后“爱的反哺”环节的教学总结和延伸练习,就有了充分的情感铺垫和积累基础。

三、视野的拓展

这一拓展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摇篮曲,但并不局限于艺术本体的分析,而是在艺术的分析中自然地融入与摇篮曲有关的开阔的文化知识中。例如,在认识并体味了摇篮曲的语言韵律特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这类童谣蕴含的地域文化内容。这一引导从亲切的本地文化和方言开始,拓展至更为阔大、丰富、多样的他域生活,既以有趣的文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文化眼界,也让他们更深切地体认到了简单的童谣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实际上,这一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烙印,也是传统童谣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其次,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摇篮曲,但并不只局限于该文体的文本,而是将授课内容拓展至电影、音乐、诗歌、故事、散文等各类艺术文本。这一互文的拓展,一方面由单一的摇篮曲教学延展开去,大大丰富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增添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拓展了课堂学习的视野;另一方面,又反过来证明、烘托了摇篮曲的艺术及其情感的广度与宽度。

四、思考的延伸

本节课教学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课堂研究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提供特定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民间传统的摇篮曲与文人创作的摇篮曲在艺术面貌上的不同,以及不同摇篮曲所体现的地域生活和文化特征。这是从一般的文学欣赏进入到了更深的文学探究层面,尤其是前一个问题的思考,已经由文学的欣赏上升到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层级。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遭遇的某些表达困难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教学环节的难度。不过,依托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分析,师生共同顺利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就此作出总结:“刚才有位同学说,民间摇篮曲更单纯、更质朴,作家创作的摇篮曲常常更优美,更富于意境。作家文学我们经常说是‘雅文学’,民间文学我们经常说是‘俗文学’。‘俗文学’‘雅文学’是文学中的两道风景、两条河流,各有风采,就好比公园里的鲜花和山沟里的野花一样。民间文学滋养着我们一代一代人幸福成长,形成了久远的文化,也永远滋养着作家们的创作。古老的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段带有一定理论性的话语,以通俗、简洁、生动的比喻道出了两种文学类型的不同风格和价值,既是对学生的研究发现的一种总结和提升,又反映了教师本人的文学修养。对学生来说,这类看似一笔带过的理论阐说,包含了文学发现的独特乐趣和文学知识的最初熏陶。

上述艺术的品悟、情感的迁移、视野的拓展和思考的延伸,在本节课教学中交融为一体,落实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它们互为依托,彼此借力,共同呈现了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及其独特的教学效果。

儿童文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周益民老师的这一课案只是其中一种具体形态的呈现。事实上,与一般课堂教学活动相比,儿童文学的课堂为师生开辟了更多教与学的自由空间,教师在其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规划、设计适合教学者和学习者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附:《摇啊摇》教学实录

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时间:60分钟。

师 首先和大家讨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你想长大还是变小?

生 我想变小,长大了会有烦恼,变小了就无忧无虑。

师 这也是很多成年人羡慕孩子的原因。

生 我想长大,长大了有自由。

师 (追问)你现在缺少自由?

生 是的,总被大人管这管那的。

师 孩子的身后总有一双警察一样的眼睛。不过告诉你,大人有时也有人管着的。(众笑。)一、感受摇篮曲风格

师 有的同学想长大,有的同学又想变小。下面,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闭上眼睛,安安静静地听,感觉自己长大了,还是变小了,或者是否看到了一幅画面。(播放影片《乡情》插曲——《摇篮曲》。)

师 有什么感觉?看到画面了吗?

生 我仿佛看到一位妈妈怀里抱着一个小宝宝摇啊摇,是小宝宝睡觉时的情景。

师 妈妈怀里的小宝宝怎么样呢?

生 小宝宝闭上眼睛,很舒服的样子。

师 哦,你看到宝宝在妈妈怀里甜甜地睡了。谁能做做妈妈摇宝宝的动作?(一

生 演示,众笑。)

师 嗯,有点意思。你们看到妈妈的眼睛、妈妈的手了吗?

生 妈妈一直注视着小宝宝,目光那么慈爱。她的手轻轻拍着小宝宝。

师 轻轻地拍,叫拍抚。还有谁看到的画面不太一样的?

生 我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正躺在摇篮里,妈妈唱着好听的摇篮曲。

生 从妈妈的摇篮曲中,我感受到妈妈对小宝宝的一种期望。

师 是啊,摇篮曲抒发了妈妈的爱,抒发着妈妈对宝宝殷切的期望。

生 我看到小宝宝睡在摇篮里,妈妈一边摇摇篮一边哼着摇篮曲。

师 “哼”用得好,妈妈的声音那么轻柔。你们看到过摇篮吗?

生 摇篮是小宝宝睡觉时用的,有点像篮子。

生 摇篮是可以左右摇摆的,可以让宝宝在里面睡得更安心、更舒服。

师 对,摇篮是给宝宝睡觉用的。我们小时候都睡过摇篮。看,这幅图上就是一种摇篮。(出示摇篮图片)摇篮有很多样式,小宝宝躺在里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摇啊,摇啊,小宝宝就甜甜地睡着了。我们一起来摇摇篮。伸出手,扶着摇篮,摇过来,摇过去。(学

生 一起跟着教

师 做摇摇篮动作)妈妈就是这样,一边摇着摇篮,一边哼着一

生 (齐)摇篮曲。

师 刚才我们听到的就是老电影《乡情》中的《摇篮曲》。(出示《摇篮曲》歌词。)

摇啊摇,摇啊摇,

宝宝快睡觉。

摇啊摇,摇啊摇,

宝宝快睡觉。

盼儿快长大呀,

盼儿快长高。

好宝宝,好苗苗,

快呀快睡觉呀,

睡觉了。

师 摇篮曲,又称摇篮歌、催眠曲,古代曾经称作抚儿歌,主要是哄孩子入睡时哼唱的。

师 想想,小宝宝听着这样的摇篮曲为什么会睡着?

因为妈妈的声音很轻柔,加上她不停地摇着小宝宝,小宝宝感觉非常舒服,就睡着了。

因为摇篮曲中有妈妈的爱。

师 妈妈的爱表现在声音里就是一

生 歌声很甜美、温馨。

师 又安静又美好,叫作恬静。有这么美妙的歌声陪伴,小宝宝当然甜甜地入睡了。据德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摇篮曲催眠的效果胜过各种安眠药物。人们在摇篮曲的陪伴下睡得特别香甜。摇篮曲的这种安静、柔和,我们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学

生 练习朗读后,指名读。教

师 提醒学

生 声音要轻柔,“不能把小宝宝吓哭了”。)

师 这首摇篮曲里,有不少反复的词句。妈妈为什么不这么干脆地唱——(出示改编的歌词。)

摇啊摇,

宝宝快睡觉。

盼儿快长大,

快长高。

快睡觉。

生 我觉得这样唱就缺少妈妈温柔的情意,重复的话可以让宝宝感到很舒服。

师 重复能让宝宝感到舒服,我们来体会这个重复就像什么?摇啊摇,摇啊摇——

生 就好像妈妈在一次一次地抚摸宝宝。

师 怎么都爱抚不够。还有别的体会吗?咱们一块儿做做动作,再感受一下。你可以是拍抚小宝宝,也可以是摇小宝宝。一边摇一边说歌词。

生 我感觉这个重复的话就像妈妈在反复地拍抚孩子。

生 我感到这个重复就像妈妈在不断地摇着摇篮。

师 歌词的反复就像摇篮反复的摇动,就像不断地轻轻拍抚。这就是语言跟动作的协调,这就是语言的节奏。

师 说到反复,下面这首就更加明显了。(出示陈伯吹的《摇篮曲》歌词。)

风不吹,

浪不高,

小小船儿轻轻摇,

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

树不摇,

小鸟不飞也不叫,

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

云不飘,

蓝蓝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师 大家看看,既然是反复,三节是否就应该读得一样呢?(指名一

生 读。)

师 想请问你,为什么三节越读越轻柔?

因为这三节感觉越来越美,读起来越来越让人痴迷。

师 越来越美?小宝宝快要入睡了,妈妈轻轻地摇着他,摇啊摇,摇啊摇,小宝宝有什么变化吗?

生 小宝宝慢慢地慢慢地睡着了。我明白了,所以,三节要越读越轻柔,越读越缓慢。

(补充)妈妈开始摇宝宝的时候宝宝很有精神,在妈妈的歌声里,宝宝越来越痴迷,就越来越想睡觉,最后就沉睡了。如果这时妈妈声音再高的话,小宝宝就被惊醒了,所以要越来越轻。

师 可见,声音的高低起伏都是有感情在里边的。刚开始,这位同学说到是因为感觉三节“越来越美”,那么,这儿的“美”可以理解为宝宝睡得——

生 甜美。

师 说得好。我们一起来读这首摇篮曲。第一节,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二节请一、二两组同学读,第三节请这一小组读(教

师 指一小组)。(学

生 齐读这首摇篮曲,注意到了声音的变化。)二、诵吟摇篮曲作品

师 刚才我们听着摇篮曲,体验了一把长大或变小的感觉。听着这样的摇篮曲,是否让你想起了谁?

生 我想起了妈妈。我小时候,妈妈经常唱着摇篮曲哄我入睡。

师 一天的疲倦随着摇篮曲而烟消云散。妈妈唱过、奶奶唱过、小姨唱过,其实爸爸也会唱。摇篮曲,是儿歌中的一种。不过,大部分的儿歌都是小孩子游戏时吟唱的,叫“儿戏”。(板书:儿戏)摇篮曲不同,是大人主要是妈妈唱给孩子听的,也叫作——“母歌”。(板书:母歌)只要有母亲、有孩子的地方,就会有摇篮曲。我是江苏海门人,在我的家乡,就流传着这么一首摇篮曲——(出示海门童谣《摇摇摇》歌词。)

摇啊摇,

摇啊摇,

一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

横一抱,竖一抱。

又有饼来又有糕,

吃得宝宝眯眯笑。

(教

师 用海门方言念诵,学

生 边听边笑。)

师 刚才我是用海门话念的。海门话是吴方言的一种,跟上海话很接近。走近一种方言,其实就是了解一种地域文化。我想请各位同学跟着我,来说说海门话,念念这首摇篮曲。(教

师 逐句领着学

生 用海门话念摇篮曲,气氛活跃。)

师 真希望各位宝宝能够在这样的摇篮曲中甜甜地、安然地入睡。摇篮曲的世界是非常丰富、非常美妙的。接下来,请拿出讲义,选择你特别喜欢的一首,念一念,可以随着做做动作,也可以填上熟悉的曲调唱一唱,待会儿交流。(学

生 阅读讲义,而后组织交流,学

生 或念或唱,教

师 强调要体现摇篮曲的感觉。)三、研究摇篮曲特点

师 接下来,请各位来做一点小研究。(出示小研究的要求。)选择研究(可以合作):

(1)1~6首和7~11首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类?(小提示:注意7~11首中的景物描写)

(2)1~6首是同一个地区的摇篮曲吗?

能否从其内容体会出?

(学

生 或独立或伙伴间开始思考、比较、研究,而后交流讨论。)

师 我们先来交流第一题的研究情况。要求语言简洁,不重复别人的话。

生 我觉得1~6首是某一个地区流传下来的,而7~11首是一些作者给作词的。

师 是有创作者的。1~6首是各地流传的,是传统童谣.我们都不知道作者是谁。其实,这也就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区别。你们更喜欢哪一类呢?

生 我更喜欢民间的。因为民间的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能让人更好地体会它。

师 是什么特点能让你更好地去体会?(学

生 一时表达不出。)

师 太丰富了,可能一下子无从说起?选一 首说说吧。

比如第3首四川童谣,它就写了日常

生 活中,大家都比较流行的哄宝宝的一种形式。

师 我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觉得传统童谣更质朴、更自然,是吗?(该

生 点头。)

生 我更喜欢7~11首。因为它们比较富有诗意。

师 具体说说怎么有诗意。

比如第7首中的“月儿明,风儿静”,这些都是写景物的。

师 这一首尽管是民歌,但也是由一个叫郑建春的作者填词的,所以也具备了一些作家文学的特点。我们来具体看看,作家创作的摇篮曲里是怎么写景物的。(出示郑建春的《摇篮曲》歌词。)

月儿明,风儿静

树叶儿遮窗棂

风不吹

浪不高

小小船儿轻轻摇

明月静悄悄

把你摇篮儿照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小鸟儿早已回去

花园里多么安静

小羊和蜜蜂已休息

天上月亮笑眯眯

生 写了月亮、风、浪、船儿,还写了摇篮、白云、星星、小鸟、小羊、蜜蜂。

师 为什么这么写?

生 因为这些都是大自然里的景物……

师 那我这样写:太阳照,大风吹,海浪高又高,那也是大自然里的景物啊。

生 月儿明,风儿静,这些都是写比较柔的场面。

师 “柔”,这个感觉抓得准!这样写就——

生 都是写轻柔、柔和的景物,可以让宝宝更容易熟睡。

师 全体女同学试一试,把这种柔和宁静的感觉读出来。月儿明,风儿静(女

生 齐读。)

师 看来,作家文人创作的摇篮曲更注重意境的营造,讲究语言的优雅。

生 我更喜欢传统的,因为传统的流传更广,它们是单哄孩子睡觉的。7~11首还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希望之情,比如,第7首就寄托着对孩子的希望。

师 你更喜欢单纯一点的,作家创作的内容上一般更丰富一些。你们发现了吗,民间摇篮曲里还常常提到什么内容?它要叫孩子睡觉……“麻胡子来喽!狼来喽!”

民间摇篮曲里面经常说,“狼来了!狼来了!你要不睡觉,妈妈就不抱你,你睡觉了妈妈是护着你的”。

师 你小时候,妈妈有没有这样吓唬过你?

生 妈妈没有这样吓唬过我,怕我胆子小。

生 爸爸吓唬过我的,我有时候不睡觉,爸爸说,你再不睡我就把你喂给狼吃了……(众笑。)

民间摇篮曲常常用怪物吓唬小孩儿。“你们再不睡觉,麻胡子来了!狼来了!”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另外,有很多民间摇篮曲其实没有具体内容,就是随口哼哼。请同学们听——(播放宜兴原

生 态摇篮曲。)

师 这是江苏宜兴的原

生 态摇篮曲,里面的歌词没有任何内容,就是妈妈、奶奶在哄着宝宝睡觉,在哼鸣。

生 我觉得,各个地方的东西比较俗气,每首都有每首的特点,可以传诵很广,不识字的妈妈们也可以唱给孩子听。

师 换个说法,不用“俗气”,叫有乡土气息,或者泥土气息,好吗?刚才有位同学说,民间摇篮曲更单纯、更质朴,作家创作的摇篮曲常常更优美,更富于意境。作家文学我们经常说是“雅文学”,民间文学经常说是“俗文学”。“俗文学”“雅文学”是文学中的两道风景、两条河流,各有风采,就好比公园里的鲜花和山沟里的野花一样。民间文学滋养着我们一代一代人幸福成长,形成了久远的文化,也永远滋养着作家们的创作。古老的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师 第一道题同学们思考研究得很不错,注意通过比较来发现问题。咱们接着讨论第二个问题。1~6首是不是同一个地区的摇篮曲?

生 肯定不是同一地区的,不少题目下方就标明了,比如四川童谣、河北童谣之类。

师 如果不标注,我们光从内容上能不能看出来?

生 我从第6首中“我的小牛犊啊”这句看出,这是西藏或者新疆地区的,因为那里才有大草原,才有小牛犊儿。

师 牧场体现了西藏风情。

生 而且它们的风格也不一样。

师 请讲。

比如海门童谣,感觉很……(这位学

生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语。)

师 海门以及江南一带的,比较柔和、抒情,是吗?(该

生 点头)童谣反映出了地域的文化特点。

生 我从内容看,第1首《摇啊摇》,唱的时候有一种幻想,这摇篮就像小车一样,把宝宝摇到外婆桥,宝宝非常开心地吃到了饼和糕。第3首让人感觉不清楚,也许是掺杂了一些地方俗语。第4首整个读不懂,什么猫推磨、狗烧锅啊。

(其余学

生 大笑。)

师 读不懂是正常的,这些传统的地方童谣都是从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打上了浓郁的地域烙印。刚才我们说到的摇篮曲都是轻柔、舒缓的,但是,有一个地方的摇篮曲却是大声喊叫。满族地区小孩儿睡在悠车,也就是摇篮里。很久很久以前,这悠车有时挂在行进的马匹上,有时挂在野营的树权上。晚上,营地野兽吼声四起,妈妈为了孩子安静地睡下,就呼喊着唱起摇篮曲,声音大得盖过了野兽的吼叫。小孩子感到了安全,幸福地睡着了。直到今天,在东北有些屯子里,妈妈们还是用力地推送悠车,大声地唱摇篮曲。这就是地域文化特点。

四、体验摇篮曲情感

师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摇篮曲的故事,题目叫“温情的狮子”。(出示图画书,教

师 讲述)在一个动物园里,有一只失去了爸爸妈妈的小狮子。小狮子孤苦伶仃,整天浑身发抖,哆哆嗦嗦,大家都叫它“哆哆”。动物园给它找了个狗妈妈,狗妈妈胖乎乎、圆墩墩,大家都叫它“胖墩儿”。狗妈妈力培养小哆哆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爱。你们看,教他吃饭,教他学本领。狗妈妈唱摇篮曲给哆哆听:“小哆哆,乖宝宝,宝宝快睡觉。好好睡觉睡好觉。宝宝要喝奶,好好喝奶喝好奶。小哆哆乖宝宝,宝宝睡觉啦!”小哆哆长成了一头大雄狮,可狗妈妈却一天天老了。我们看,尽管小哆哆已经成了一头又壮又高大的雄狮,但是在妈妈的身旁,他永远是个孩子,是个宝宝。他和妈妈多亲热啊,尾巴都缠绕在一块。有一天,哆哆被送到城里的马戏团,哆哆和狗妈妈分别了。狗妈妈站在路边,目送着哆哆远去的方向,泪流满面。好几年过去了,狮子哆哆现在是马戏团走红的大明星了。可是到了晚上,哆哆就会想念狗妈妈,想起那首温情的摇篮曲。这一天,哆哆又在笼子里睡着了。这时,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了那首熟悉的摇篮曲。那是苍老的妈妈,苍老的狗妈妈哼唱的摇篮曲。同学们,大狮子已经那么高大了,狗妈妈为什么还在唱摇篮曲?

因为在所有妈妈的面前,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女儿无论多大了,他们仍然是个孩子。

师 妈妈一直在想着他,在念着他,就在这个夜晚,苍老的妈妈又唱起了摇篮曲,唱给远方的儿子听。狮子听到了,感应到了一是妈妈!哆哆使出浑身的力量,撞坏笼子冲了出去。快跑!哆哆如同金色的风!快跑!哆哆就像发光的箭!快跑!哆哆的鬃毛迎风飘动!快跑!快跑!快跑!

师 我们同学一起读——(

生 合作读。)

生 (齐)快跑!

师 哆哆如同金色的风!

生 (齐)快跑!

师 哆哆就像发光的箭!

生 (齐)快跑!

哆哆的鬃毛迎风飘动!

师 快跑!快跑!快跑!(学

生 也一起喊。)

师 城里一片混乱,端着来复枪的警察在追赶狮子。在小城边白雪覆盖的小山坡上,哆哆找到了狗妈妈!狗妈妈已经老态龙钟,奄奄一息了。“妈妈,这次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永远

生 活在一起吧。”可是,警察端起了枪了——同学们,你想对警长说什么?

生 警长,她是我妈妈,我已经跟她分别多年了,是她把我从小养大的,我不能离开她,不能离开她!

生 妈妈养育我多年,她对我的爱是十分伟大的,我不能离开她。

生 不要开枪,我自己的妈妈没有了,是狗妈妈养育了我。

师 但是,警长的命令下达了。哆哆是一只温和善良、有情有义的狮子,可是——可是——哆哆把狗妈妈紧紧地抱在怀里倒下了。狗妈妈在哆哆的怀里,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她笑了。奇怪的是,脚印在小山坡的中央突然不见了。有好多人说,当天晚上他们看见一头狮子背上驮着一只老狗飞走了。同学们,是什么使得狮子不顾牢笼的禁闭,冲了出去?

生 是狗妈妈的那首摇篮曲。

师 是温柔的摇篮曲。是什么使得狮子不顾被警察开枪打中的危险?

生 是摇篮曲伟大的力量,里面倾注着狗妈妈对小狮子哆哆的爱!

师 是温柔的摇篮曲!有时候,最柔软的往往最有力量。这堂课一开始,我们就听了影片《乡情》的插曲。这是一部差不多30年前的老电影,主人公是个叫田桂的小伙子。革命战争年代,才

生 下不久的田桂被亲身父母寄养在别人家,被农村妇女田秋月抱养了。田秋月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解放后,田桂的亲

生 父母在市里当了领导干部,他们打听到田桂的下落,把田桂接到了城里。离开养母,来到城里的第一个夜晚,田桂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你们猜猜,他的耳边回响起了什么?

生 他耳边回响起了妈妈的摇篮曲。(播放课始的《乡情》插曲。)

师 那是我们

生 命里听到的最早的歌谣,是我们最初的家园。所以,古今中外,有那么多成年人去写作摇篮曲。著名作曲家舒伯特、莫扎特、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就在全世界唱响。难怪诗人们这样说——(出示,

生 齐读。)我最初的世界/是外婆唇边的摇篮歌——傅天虹《摇篮歌》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上具有吸引盘据的力量。

——泰戈尔《我的童年》

五、爱的反哺

师 摇篮曲摇着我们最初的世界。当我们逐渐长大,当我们的翅膀逐渐丰满,你可发现,当年给我们唱摇篮曲的奶奶已经衰老,妈妈的脸庞开始有了浅浅的皱纹。她们为我们、为家庭而辛劳。夜晚,月亮爬上了树梢,星星眯起了眼睛,你可愿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唱一支摇篮曲?请愿意的同学回去后,仿照着写一首《唱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摇篮曲》。这堂课一开始,问过各位同学想长大还是变小。其实,这是一个可以追问一

摇篮曲教案范文2

一、第一轮教研活动

在第一轮的教研活动中有三位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

A教师:活动开始,以诗歌中四位宝宝“开门见山的形式”直接导入,先引导幼儿观看屏幕画面(小宝宝睡在摇篮里),在问问答答中对摇篮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提问“还有好多宝宝也想要睡觉,他们是谁呢?他们的摇篮在哪里?”然后出示图片(星空、海浪、花园、妈妈和宝宝),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想像他们在哪儿睡觉?谁是他们的摇篮?活动过程中教师先轻声诵读,用恰当的体态语言,再配以动态优美的画面给幼儿一个恰当的引导,幼儿很快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段朗读时,教师配上轻柔的摇篮曲,一下子就给幼儿营造了一个优美、温馨的意境,激发了兴趣,孩子们自然而然加上动作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创编环节中,这位教师请幼儿欣赏小动物的叫声,猜一猜是哪只小动物(小鸟、小羊、青蛙等),启发幼儿根据这些小动物进行创编诗歌。于是“提供具体的图片和动物,是否限制一部分幼儿的思维”成了我们分析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B教师:出示一个可爱的“布娃娃”导入活动,用动作(边哼摇篮曲边摇宝宝睡觉)帮助幼儿感知摇篮的用途后,将诗歌的最后一段提到开始部分,也就是从幼儿感受最亲切的妈妈入手,引出课题。因为妈妈和宝宝是主题的升华,会唤起幼儿对妈妈的爱,点出了诗歌的情感部分。活动过程教师着重给幼儿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幼儿互相讨论,启发幼儿理解“为什么歌儿要轻轻唱?白云要轻轻飘?浪花要轻轻翻?”、“他们是怎样哄宝宝们睡觉的?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等,教师有针对性和递进性的提问拓展了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并且对词语的正确使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和教师支持、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想说、敢说。在创编诗歌时,B教师出示大树、土地为背景的画面,启发幼儿积极创编,有的说“大树是摇篮,摇着果子宝宝,歌儿轻轻唱,果子宝宝睡着了”;有的说“土地是摇篮,摇着虫子宝宝,风儿轻轻吹,虫子宝宝睡着了”……其中有一幼儿这样说“马路是摇篮,摇着车宝宝,歌儿轻轻唱,车宝宝睡着了”,于是,针对这首诗歌是否符合逻辑,教师应给予否定还是肯定,就成了我们分析与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C教师:开始部分以游戏“送宝宝回家”导入活动,接着出示四幅色彩鲜艳的挂图,每个幼儿手中拿着一个贴图(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和小宝宝)。教师让幼儿根据角色事物进行匹配贴图,幼儿带着问题自己观察,作出判断,把宝宝送回各自的家。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中,为下一步学习诗歌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在配乐朗诵诗歌的环节中,教师再一次完整出示四幅挂图,进一步帮助幼儿完整梳理了整首诗歌的顺序和内容,教师在幼儿基本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组、分角色表演和创编诗歌。整个活动层次清晰、环环紧扣,充分表现出“我、诗歌、音乐”的共鸣。

二、第二轮教研活动

第二轮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的,除了上次活动中留下的两个问题,又探讨了教材本身重点、难点的定位,如:诗歌“摇篮”的第三句较难,有的幼儿忘了念,这与幼儿本身经验不足有关。因此,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帮助幼儿了解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大小包容关系等。为此在第二轮教研活动中,如何把握学习诗歌和创编诗歌的度以及开放、启发式的提问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在第二轮同课异构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造自由表达的时间和机会,除了运用分组、个别朗诵外,有的教师选用分段跟诵法,因上例活动诗歌“摇篮”写了四个不同的场景,分段跟诵法避免了完整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记忆,分句又会破坏诗歌的完整性这一现象;创编活动的时间也作了相应的增加,幼儿充分体验创编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三、分析与反思

在这两轮“同课异构”活动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分析与反思:

1 鼓励孩子敢说、想说、有机会说。

《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在日常的语言教学中,不难发现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有时还有一问到底的现象。如上例诗歌“摇篮”创编活动中,A教师注意鼓励幼儿大胆的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但对幼儿创编时出现的“假设”准备不够充足,如:“马路是摇篮,摇着车宝宝,歌儿轻轻唱,车宝宝睡着了”当幼儿创编出类似诗歌时,教师不知如何进行评价,这是因为教师过于注意内容的逻辑性和准确性,这样做实际上就影响幼儿的创造性语言运用和发展。创造性语言运用环境,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使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只有让幼儿充分的去看、去想、去说、去体会、去发现,幼儿才会更快、更好的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的能力发展,既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倾听、喜欢说的习惯。

2 把握好学习诗歌与创编诗歌的度。

在学习诗歌和创编诗歌度的把握上,存在着一种“轻学习诗歌,重创编诗歌”的现象。在上例同课异构活动诗歌“摇篮”的第一次设计方案中,幼儿完整欣赏及学习诗歌两遍后就开始创编诗歌了,于是存在幼儿在没有完全掌握原有的诗歌内容,没有充分理解诗歌的情况下就开始创编诗歌,幼儿无从下手,这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创编效果。同样上例活动的第一次设计方案中,A教师在启发幼儿诗歌创编的环节中,大多数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动物叫声和画面能顺利创编活动,但对能力较强的幼儿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的思维,使这部分幼儿的创编活动不够尽兴。教师只单一追求课堂上所谓的“完美”这一角度去设计活动方案,而忽略了语言教学的关键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幼儿能力的个别差异。

3 开放、有效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幼儿思维。

教师开放、有效的提问会引导幼儿自由发挥,同时增进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忌随意性提问和无意性提问,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同时提问要有启发性,不只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是”。如:上例诗歌“摇篮”的第二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朗读过两遍后,没有像第一次活动那样问诗歌的名字是什么、喜不喜欢这首诗歌等问题,而是抛出了一个引发幼儿思维碰撞的问题:“听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觉?”、“白云、浪花、风儿、歌儿为什么都是轻轻的呢?你喜欢诗歌里的那一句?为什么?”等。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有效的运用提问,不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还影响到幼儿是否能够向更高的水平上探索问题。为此,教师的精彩提问是语言教学设计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4 丰富准确的评价语言能激励幼儿产生情感共鸣。

当孩子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不要对孩子的回答进行重复而应给予概括和总结,进而提升为一定高度。如:同课异构诗歌“摇篮”第一次活动时,老师评价时出现“棒棒棒,你真棒;×××,你真棒”,无论孩子回答什么,都是“很好”。这种不加分析的评价,使幼儿无法辨别是非,频繁的掌声打乱了正常的活动秩序,频发的语言也使评价失去了针对性。第二次教研活动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如:“多细心的观察:你编得很完整,想象力很丰富,还真像个小诗人;我请这个小朋友,他是第一个举手的,你很勇敢,给他点掌声”等,评价要指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准确性是教师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就没有生命力。

四、“同课异构”中教学价值的聚焦。

1 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思考。

一是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贴近幼儿生活,又提炼还原为幼儿的生活;二是关注学习内容的内涵与价值。如上例诗歌“摇篮”活动要重视课件呈现的顺序方式和情感教育的体现,还可以有延伸活动,如在区角里可以继续创编诗歌,并把创编诗歌的内容用绘画形式表征出来等。

2 教师对幼儿学习的分析和思考。

一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重视提问的目标指向和幼儿开放性思维培养;二是关注活动的组织策略和教师的指导方式。

3 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和体会。

摇篮曲教案范文3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也是我们在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音乐不仅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具思维灵活性。在新课改的推动和促进下,中职学校教学要将学生思维的培养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抓,利用音乐来完成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当学生的音乐思维逐渐形成,我们就能够为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利用联想对音乐进行感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具灵活性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聆听音乐,对音乐的表现力进行感悟,体会音乐的创造性价值。学生感悟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操得到陶冶、审美情趣得到培养的过程。初中英语教学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单纯的音乐技巧,而是要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看看他们在音乐方面有什么天赋。并且,音乐的学习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音乐,让音乐陪伴他们的一生,分享人生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使他们对艺术产生一种由衷的热爱与追求,利用自己的方式对音乐感受进行表现和创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常用的是歌唱和鉴赏,并通过表现和创造的方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美感。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我们可以从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入手,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如进行《摇篮曲》的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舒伯特的经典名曲———《摇篮曲》,大屏幕上,几组亲子互动的照片缓缓地滚动着。学生没有像以往那样嬉笑打闹,而是静静地坐着,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神全部融入了音乐之中。笔者用轻柔的声音为学生背诵着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的爱总是那么深厚,那么慈祥。你们感受到了吗?听到了教师的问题,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有人回想起了与母亲之间温馨的往事,母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有人举手说起了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小故事,于细微处感受到了母爱。笔者随之又说:“我们现在能够说出自己的对母爱的感受,其实,在我们的孩提时期,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任何记忆了,母亲仍然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母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小时候,我们都会苦恼,妈妈哄我们入睡的时候便会唱一些温柔、动听的歌曲,现在我们将这些歌曲称为‘摇篮曲’。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哄自己的小宝宝睡觉吗?”随后,我就用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将学生带入一种静谧、祥和的气氛中,教师里流淌着柔美的旋律,学生的心也逐渐被音乐所打动,有的学生陶醉其中,轻轻地跟着老师一起哼唱。笔者趁热打铁,顺利地将歌曲的学唱引入,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歌曲的学习。在唱的过程中,学生很受触动,有几个家长外出务工的学生还偷偷地抹起了眼泪。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音乐触动,激起了他们的联想,使他们与音乐产生的共鸣。这种情感体验是源自学生的内心,学生的思维也有情感而激发,在演绎这首歌曲时就会充满了情感,温婉而动人。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在现象中再现音乐,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新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见解,它认为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资源,是辅助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工具。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纲要,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可以利用提问和课后作业的机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以多元化的答案鼓励学生的丰富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都是不同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他们创设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音乐中畅想,在想象中感悟音乐,在感悟中推动思维。如对《小鳟鱼》进行鉴赏时,笔者并没有让学生听音乐,而是为他们讲了一则小故事:几条小鳟鱼生活在一个清澈的小湖里,他们每天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生活的既幸福又快乐。有一天来了一个垂钓者,他把鱼食扔到水里,想要钓一只小鳟鱼……讲到这里,笔者停了下来,让学生闭上眼睛,自己对故事进行想象,并为他们播放了舒伯特的《小鳟鱼》音乐。当音乐停止时,学生都很激动,都想要和其他人分享自己头脑中出现的画面。有的学生说:小鳟鱼看到鱼饵,忍住了美食的诱惑,高兴得上蹿下跳。有的学生说:小鳟鱼不喜欢这个口味的鱼饵,摇摇尾巴游走,和小伙伴一起快乐地玩耍去了;有的学生说:小鳟鱼太饿了,他没有抵制住诱惑,刚把鱼饵吞到嘴里就被鱼钩钩住了嘴巴,好疼啊……学生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他们口中的故事不仅有很强的戏剧性,还有浓重的童话色彩,给笔者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三、利用教学创新对音乐进行全新的演绎,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有效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进行创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激发和拓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激活和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就是进行音乐创作。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对其他人的作品进行体会,也要利用音乐来倾诉自己的思想情感,培养和提升创作音乐的能力。开展音乐创作学习,主要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机会。如进行《丰富多彩的江南音乐》的鉴赏学习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湖北民歌《龙船调》,并向他们提出了问题:在本首歌曲中,你能提出哪些人物来?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向教师描述着自己想象中的画面,笔者随着提议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可以利用哑剧的形式进行。教师的提议很快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望,积极准备表演,教室里的很多东西都成了他们的道具———教鞭变成了烟斗,扫把变成了划船用的桨。无论是土家幺妹儿的娇羞,还是驼背艄公的幽默,都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满堂喝彩。在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完成了音乐创作,拓展了思维的灵活性。总之,教师要采取新的思路和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让学生从中感悟美、表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拓展。

摇篮曲教案范文4

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想象力培养是创造教育的重点。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应当努力探究的问题。我认为音乐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想象热情

创设情景就是依据想象的条件,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采用故事、音乐、歌词、表演、录象、挂图,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等,对学生的感官加以刺激,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展开想象,从而实现创造教育的目的。

案例:

在一堂欣赏课中,欣赏的内容是《瑶族舞曲》,乐曲共4个主题音乐,欣赏后,我分别让学生谈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感受,这是一段很抒情、很宁静的音乐,我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描绘你想象的画面。有的学生说听了这段音乐,仿佛感受到在黄昏时分来到了小河边静静地散步;有的说是像在走在软软的沙滩上;有的说像是一位美丽的瑶族姑娘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其中有一位学生的答案很特别也很有意思,他说像是一位妈妈在为宝宝唱摇篮曲。这让我很意外,但却非常高兴。我表扬了这些同学,特别赞扬了这位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同学,同时也趁机鼓励全体同学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能够对音乐的理解产生“奇思异想”,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之后老师出示瑶族人民跳舞场面的图片,让学生边看边欣赏音乐,在这种情景中,他们把文字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在大脑中构建出新的形象来。

二、运用比较法,重新组合,构建新形象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现实的比较或想象的比较,并在比较的过程中将其重新组合,可以构建出新的形象来。

案例:在听勃拉姆斯的大提琴曲《摇篮曲》时,让学生比较乐曲中不同弦乐器的音乐特点,想象所表达的音乐意境。学生听后一般都能根据乐曲主题想象出这是母亲宽厚的胸怀,让人感受到一种伟大的母爱。小提琴的音色清澈明亮,就像酣睡在摇篮中的孩子,使人感到幸福的童年需要伟大的母爱。最后大小提琴合奏,表出人们对童年与母爱那种交织在一起真挚感情的赞美。

比较的方法给人的印象深刻,易于理解作品。在比较时应做到以艺术想象为中心,精心选择比较内容,细致处理和反复练习,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防止简单地处理和枯燥平淡的语言。

三、运用联想法,培养想象力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里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一定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

案例:在欣赏《春之声》圆舞曲后,我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一定对美好的春天充满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这时,学生立即展开了想象,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之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想象力给音乐插上了翅膀,同时也给音乐欣赏增加了无穷的魅力。我们可以从传统乐曲《百鸟朝凤》中对鸟鸣的摹仿,想象出群鸟竟鸣的美丽图画,从打击乐合奏《老虎磨牙》中鼓梆的刮奏、大鼓鼓面上抓奏等技法,想象出猛虎长啸震山川,扑击撼五岳的威猛形象。更可以从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之一《小矮人》中,双簧管悲凉凄切的旋律,圆号迟缓的节奏中,想象出孩子们孤独伤感的情绪和森林里令人不安的寂静,产生强烈的共鸣。

应用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反之就难以取得较好效果。以上是培养音乐想象力的几种方法,但又不局限于这几种,各种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各有特点、互相联系的,往往几种方法可以结合运用。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灵活把握,更好地实现创造教育目的。

摇篮曲教案范文5

当春天到来时,爱就在慢慢地编织,像那春雨的缠绵;当春天到来时,您在摇篮边,轻轻地哼着没有词的歌谣。待到孩子安睡时,您看着孩子的笑脸,叹了一口气,便又拿起了棉线,继续为孩子织编,摇篮里梦的乐园。玻璃窗在泛着黄晕的灯光边,映载着您的身影,直至鸡鸣的翌日清晨。

你看着孩子的眼神,那是什么眼神,为什么瞳孔间闪烁着光芒?那光,是爱吗?温和得像窗外的春风,细腻得像池塘边的春雨,这应该就是母爱了。为这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此时的我想跟着摇篮边的母亲哼唱,那用爱填词的歌谣。

请原谅我的五音不全,但我还是要唱,在我看到窗前的另一个身影时。

红笔在纸上滑过,一会儿您欣然地笑了,一会儿又紧锁双眉轻摇着头。一叠叠的作业改完了,教案本的白纸上又开始写出一个个工整的字迹。您仔细地写着,认真地想着,一丝不苟地改着。明天的课堂上,您还要为孩子们朗诵,教会他们一首美丽的诗。放下钢笔,您开始练习,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您已经非常熟练时,天已很晚了。

你朗诵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动人?是因为您想到了第二天孩子们充满希冀的双眼吗?当您看到他们时,我知道,您的心里肯定是喜悦的吧!您所给予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真诚的爱。这是能滋润万物的爱,这是能让祖国的希望茁壮成长的爱。我要唱,就用这爱来为感人的诗篇谱曲。

我是站在春天的大地上,站在祖国的土地上,所以我还要唱,为祖国而歌唱。

在国家的领土被侵犯时,面对敌人,您奋勇向前,最后倒在了一片血泊里;在祖国的建设举步维艰时,身处异乡的您,面对眼前优异的条件,毅然离去,回到祖国的怀抱,却死在了工程建设中……火光中的鲜血,犹如不死的七彩凤凰,在夜空中永生;钢铁里的灵魂,仿佛屹立不倒的巨人,凝望着大地。

这鲜血与灵魂,为什么会照亮大地?那是爱,那是对祖国的忠贞的爱。只有这份爱,才能与时间共存,才能指引需要光明的人们。我要唱,就用这份爱来为您演奏。

用爱填写爱,用爱谱出爱,用爱来演奏爱,用心来倾听的,那就是我要唱的——爱的音乐。

爱的音乐,让我们一同来唱响……

摇篮曲教案范文6

我曾想一败涂地的跟你去,却拖延到现在的如今。我一直那么说,天淡了,云了了。事情才开始落地发芽,而今才明白,那只是我们彼此的曲子。拥有着快调和慢调。才慢慢地摸了底,慢慢的开始情窦初开。

我不想离开,请给我温暖。

———那开始旅行的前题.

期中考的哪天,你牵着我的手。

——叁。考试靠快点,给我小纸条。刚过没几个时辰,不再像一切那样手心出汗,紧张连题目都能看错。心里慢满揣摩答案。然后把答案抄在小纸条上,再描上一圈花边。丑小鸭也有美丽的时候。

你说,你很想我,你天天都在想我。我笑了,笨蛋,这哪有的事。我忽然想到考试的小纸条竟让我抄错了答案。我对不起你了。期中考靠的好的并不多。大多都是在语文出了问题,而你却落在了全班二十几名。

该怎么向你交代。

期中考过后不几天,你便慢慢摇头说早知道就不抄那小纸条的答案了。天真的很蓝,我不想你不开心。

拿回试卷递给父亲,父亲满意地笑了。变刷刷地签了所谓的家长签名。你该怎么办?父母为你做苦工,只为供你读书,你能行吗?

世上有时光机这东西吗?你不紧不慢地拍打着篮球。我摇了摇头,如果有时光机我立刻搭起它,慢慢把那答案抄好来。

「慢调曲,分步行」

你说,假如在人生的慢调曲中,你会选择快调吗?我说不会,因为我情愿慢慢像个蜗牛一样,也不愿像时光机一样慢慢冲淡我梳洗的过程。这样多没意思呢,看来,我们不是同道中人。

当你翻篱笆墙来到我家时,你说,你要走了,转学了。我有多么在每本小说,每个故事会听到转学这个名词,却发生在我身边。我仍记得我那天疯狂地哭了一整个下午。

“不知是你的眼神,共享满天星辰。。。”你曾在麦田里混乱不杂地唱着你说很好听的歌《心愿》。走音,尽失,齐整,你每一样都不充实。时间不愿意等待,似水年华。你转学不到几个星期,我又开始想念你了。

会在每天傍晚在彩带下写下我们的秘密,把挂在风铃,让风儿倾听你那片心意。这是你教我的,我每天发疯地写,差不多挂满了,却把你给忘了。肆意的掉下了眼泪。

「快调曲,慢慢走。」

你说每个童话的结局都是美好的结局,那你我呢?白雪公主还不一样最后跟王子在一起,丑小鸭不也是曾了美丽的天鹅。

生命中拥有快调很慢调。我说时光机,为什么你不干脆带我去你那里。这样我们又相见了一次。

快调和慢调,始终是在曲子中走。只不过快调比慢调快了一步。而我们却消失在视线了。

摇篮曲教案范文7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有效导入 导入法

导入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衡量“有效”的标准主要是学生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有效教学(文朝辉,2007)。有效教学的具体表现是: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总结几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常用的有效导入法。

一、“看”导入

小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较强。当教师呈现一些直观的教具及其英语表达时,学生会对这些表达方式产生新奇感,并从中体会英语和母语的异同,充分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其学习动力。能“看”到的教具包括实物、绘画、肢体语言和视频等。

案例一:教授水果名词

1.授课教师出示水果实物

T:You know these fruit in Chinese.But 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 in English?(Ss:No.)Ok,if you want to know,you can ask me...(Ss:What’s this/that?)

2.个别生上讲台拿水果问老师:What’s this?师耳语回答该生。

3.其余学生问该生:What’s that?该生大声回答。

在此教学环节中,实物或绘画成为沟通两种语言的中间媒体,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词汇的音和义。

肢体语言可以准确表达实物和图画不易表现的内容,如果运用恰当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二:教授有关表示动作的词汇

1.授课教师边原地向上跳边对学生说: I can do many actions.Look! Jump, jump, I can jump.I can jump.Can you jump?

2.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边跳边说:Yes.Jump,jump .I can jump.

3.类似方法教授其他词。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肢体语言,学生动、静结合很快就理解并掌握了jump等动词。

二、“听”导入

“听”导入有听歌曲、听模拟声音、听故事等。

教育心理学表明:音乐教育与智育相辅相成。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曲调活跃和丰富听者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在音乐声波刺激下,思维活动处于敏捷和活跃状态。可以说,唱歌不但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案例三:教授身体部位和器官的单词

1.听歌曲Head,Shoulder,Knees and Toes.

2.学生边唱边根据歌曲内容触摸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

3.学习表示身体部位的新单词。

本环节既复习了歌曲中的单词,又为继续学习表示身体部位的新单词做了铺垫。

案例四:教学运动项目和乐器单词

教师可以录制或模拟跑步、打篮球、打乒乓球的声音,以此刺激学生听觉,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学生通过听声音学习run,play basketball,play table tennis.也可以通过听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习乐器的英语单词。

故事的形象性、情节性和趣味性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了宽广的想象的空间,同时为其外语学习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宝库。故事教学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激趣和增效作用。

三、“说”导入

“说”导入即与学生交谈导入,是小学英语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它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通常是师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话题娓娓道来,既能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引出更多新的内容,又能拉近师生关系,消除距离感,使学生更放松地进行英语学习。

案例五:教学句型“... is my hobby.”

某授课教师与学生进行如下问答练习:

T:I like playing football.Do you like playing football?(问一爱好篮球的男生)

S1:Yes,I do.

T:Oh,you like playing football,too.So playing football is your hobby,right?

S1:Yes.Playing football is my hobby.

T:I like running,too.Running is my hobby.What’s your hobby?

S2:Read is my hobby.

T:Listen carefully,please.Running is my hobby.Running or run(板书)?

Ss:Running.

T:So reading or read?(板书)

Ss:Reading.

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引导该生正确表达:Reading is my hobby.水到渠成。

四、“玩”导入

“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最成功的教学方法,“小孩子生来就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教学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也就是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适合小学生玩的英语教学游戏种类繁多,如TPR活动,猜一猜,找朋友,藏东西,等等。

猜一猜游戏,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结论。在猜测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猜谜游戏时,教师可以在很多方面为学生设置悬念。

案例六:在学习表场所的名词,如:Chinatown

我在教授《新标准英语》第七册Module 2 Chinatown in America时,我先用下面这个谜语导入:There are many teachers and students.Where is it?(school)There are many students’ desks and chairs.And there is a teacher’s desk.Where is it?(classroom)It’s in New York.There are lots of Chinese shops and restaurants there.And there’s Chinese dancing.(Chinatown)

There be句型是本课要复习的重点内容,通过这些谜语,既很好地引出了课题,又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There are...,There is....语言输入,为本课的复习做好了准备。

除了猜谜语外,教师还可设计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进行导入。

案例七:学习表示家庭成员的单词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些简单的问题:Who is mother’s mother?Who is father’s father?Who is mother’s sister?Who is mother’s brother?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My father has a daughter,but not me.Who is she?(your sister)My aunt has a sister,but she isn’t my aunt.Who is she?(your mother)There are two fathers and two sons.They want to go to the cinema.How many tickets are they going to buy at least?(three tickets)

用脑筋急转弯导入,利用学生已学英语单词引出新的词汇,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能力,提高其快速反应能力。一个难度适当且极具趣味性的猜谜游戏,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参与和深度思考。

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途径最多的是看、听、说,偶尔在课堂上让学生闻一闻、尝一尝也是不错的尝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案例八:教学饮料词汇

课前我准备了water(水)、cole(可乐),coffee(咖啡),orange juice(橙汁),并把它们装在不透明的容器里。课堂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闻一闻,甚至尝一尝这些饮料。本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生学习兴趣倍增,他们在异常兴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五、“演”导入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情境的创设,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英语情境和语言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只有要求于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皮亚杰)新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演一演”能够体现英语的交际功能。

案例九:《新标准英语》第八册Module 1 “I want a hot dog,please.”复习点餐

这是一节公开课。授课教师课前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张餐桌,准备了一些食物。一生围上围巾,戴上帽子,扮演服务员,师扮演顾客。

S:Welcome! Can I help you?

T:I want some rice,vegetables and soup,please.

S:Ok! Here you are.

T:Thank you!How much?

S:It’s ten yuan.

T:Here you are.

S:Thank you!Enjoy your meal!

这种生动活泼的导入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新奇感,而且使学生自然地融入了学习情景之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六、“练”导入

练习导入法,即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引起学生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急于听教师讲解的导入方法。注意练习中既要包含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要穿插一些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在师生共同解题时,学生就可以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点,上课时便会集中精力听讲,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出新课内容。

案例十:教授《新标准英语》第三册Module 4 Unit 1 “What are they doing?”这课时,我先出示选词填空练习:

1.She is ?摇 ?摇 (write/writes/writing) a letter.

2.―What are you?摇 ?摇(do/doing/did)?

―I?摇 ?摇?摇 ?摇 (is listening/am listening) to music.

3.―What ?摇 ?摇(am/is/are)Tom?摇 ?摇(do/doing/did)?

―He ?摇 ?摇 (is watching/am watching) TV.

4.Look! The people ?摇 ?摇(is doing/are doing/am doing)the taijiquan.

4道题都与现在进行时态有关, 1―3题检测学生对Module 3 Activities内容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巩固,涉及的人称是单数,第4题是Module 4新授的内容,涉及的人称是复数,people应是本题解题的关键,学生为能真正选出正确的答案,课堂上特别注意老师对people这个词的讲解。

导入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拓宽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英语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课始引导得法、引人入胜,课堂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文朝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7(9).

[2]顾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活动例谈[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5(3).

摇篮曲教案范文8

为了让孩子懂得“爱”与“被爱”的双重情感体验,我们开展生态体验教育活动:“做蛋宝宝的爸爸妈妈”,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做了报道。活动为五个小活动,渗透五大领域,科学活动:认识蛋宝宝;美工活动:打扮蛋宝宝;社会活动:给蛋宝宝看病;语言活动:做蛋宝宝的好父母;健康活动:照顾蛋宝宝;最后我们进行谈话活动,让孩子进行反思性表达活动。

二、亲近自然

我国著名学者、自然之友主席梁从诫先生曾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中说:“没有孩子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护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漠然,那么现代都市生活对童心的歪曲,孩子们亲近自然,在大地尽情游戏,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应有的和谐与平衡,这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而且是对稚嫩心灵的抚爱与陶冶。”工作中,我们解放幼儿的时间、空间,让孩子用激情拥抱自然。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认识自然,用心灵体验、感悟自然。自然中,小草有生根的土地,花儿有开放花蕾的空间,鸟儿有歌唱的平台,孩子也有了放飞心灵的时刻,他们扑进自然的怀抱,和各种生命打成一片,认真地观察昆虫,用泥土为蚯蚓盖房屋,拯救小沟沟里的蝌蚪,倾听花儿的言语及树叶的吟唱,感受着自然万物中一切鲜活的生命形象。我们遵循生态教育理论,认真挖掘自然中的教育因子,着力培养孩子强健的身体和完善孩子的人格。每年的登山活动、春游、秋游,我们不断扩大教育的内涵,灵活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增加活动难度,让孩子得到丰富的体验,以培养多种能力。登山时,孩子们你拉我、我推你;过小河沟时,男孩拉女孩,大的牵小的。他们那么认真、那么负责,人性中的善良熠熠生辉。

三、节日主题活动

我们除了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环保教育内容外,特别在国际国内一些主要的,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里,更积极地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一年中,有很多环境节日,如何深层次挖掘教育资源,让每个节日都闪光,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也是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在3月12日植树节活动中,我园组织了“小手牵大手,共同植树护树”活动。孩子们把自制带有文字和图案的卡片挂在小树上,如“请珍惜一片绿”、“我要发芽,别动我!”等,通过劳动实践让孩子明白人与万物息息相关、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及环境人类生存的意义,从而使孩子对自然产生崇敬心理、仰慕之情。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里,我们举行了“争当绿色小卫士”系列活动。孩子们手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小旗,远足到公园。通过活动,家长也深深地认识到了“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整个活动真正起到了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作用。我们还带领孩子们将关在笼中的小鸟重新放回到自然的怀抱中,激发了幼儿爱护小鸟的情感,并让幼儿们知道小鸟是我们的朋友。

四、习惯的养成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洛克说得好:“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丑恶的习惯会把人引向痛苦,甚至毁灭。幼儿可塑性大,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马卡连柯说:“再教育需要更大的力量,更多的知识,更高的忍耐。”的确,一个人要摆脱陈规旧习比建立新的常规和习惯要花更多的时间。我们教育孩子明确“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观念,他们在日常洗手时会将水龙头关紧;喝水时不把水洒在地上、衣服上;回到家里会告诉家人在洗脸、刷牙时让水龙头开小点,垃圾要放到指定的地方;叫爸爸、叔叔、爷爷等不要在幼儿园吸烟以免形成污染;喝完饮料的塑料瓶会叫妈妈帮忙洗干净收集好,用收集好的塑料瓶做个有趣的玩具。

五、家园互动

有人说“摇动摇篮之手是推动摇篮之手。”还有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操在母亲之手。”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摇篮,家庭生活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注重把环境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以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为依据,根据互动原理,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直观、有趣、积极、愉快的活动中主动活泼地接受教育。如在垃圾分类的活动中,在幼儿了解了一些关于垃圾的知识后,我们再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如何做好垃圾回收工作,以减少垃圾,保护资源。首先,我们要求幼儿与父母在家中进行调查,注意在家中扔垃圾的情况;其次,由教师引导幼儿拟订出在家设环保箱、垃圾箱,回收可利用垃圾,定期送回收站等方案;最后,鼓励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活动。

摇篮曲教案范文9

一、激趣是基石

激趣的方法有很多,因材施教,应视教学内容而定,根据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设计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教学,迅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例如诗歌《小雨点》的教学片段: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读诗歌:放配乐,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诗歌《小雨点》。

3、试试看:你们想读一读吗?会几句就读几句。

4、看一看:多媒体出示卡通小雨点,老师轻点鼠标,轻柔的雨声音乐飞入屏幕,并朗朗读出。

5、引一引:小雨点去旅游啦,我们想不想一起去看一看啊?如:多媒体演示:(花儿乐得张嘴巴)师:谁能用好看的动作来表示花儿高兴的样子?

6、记一记:小雨点啊,它到过了这么多的地方,想把他去过的地方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那我们一起来念念这首儿歌好吗?我们还要加上好看的动作,这样啊,才能表现它很高兴的样子。

7、编一编:小雨点还到哪些地方呢?我们试着编一编。

在这个案例中,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配乐、配图的诗歌,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与欢快的朗诵,深深地吸引了幼儿,雨的意境让他们陶醉。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孩子的学习情绪,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的氛围中,幼儿思维活跃,愿意展示,这样的课堂氛围,幼儿必然会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学习热情。

二、领悟是关键

幼儿毕竟是幼儿,他们对诗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一是要选择浅显的上口的诗歌引导孩子去学:二是将文本、声音、动画三结合,适当借助多媒体有效地烘托、渲染诗歌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三是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大多还是不求甚解的,这时作为幼儿教师不要求全责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自会有新的感悟。

如《风在哪里》诗歌教学片断: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风在哪里吗?

幼儿1:风在外面,门一关,风就没了。

幼儿2:风在天上,天一打呼噜,就刮风了。

幼儿3:风在手上,我一扇,风就来了。

教师:风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做些小实验。(如风车啦,手鹿扇风啦……)

讨论后,教师配乐朗诵《风在哪里》这首诗,然后引读,如师引读“风在树上,它的枝叶——”幼儿接着说“翩翩起舞”“摇来摇去”然后让幼儿操作图片,朗诵诗歌。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头饰,哪些小朋友能上来演一演。(请幼儿带树、花、草的头饰进行表演,配以轻音乐朗诵诗歌中的优美语句。)

然后进入儿歌仿编,带幼儿外出观察吹风时我们周围事物的变化,鼓励幼儿大胆联想这些变化的形态像什么,引导幼儿学习用诗歌的语言表达。

领悟是关键,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以使用教学挂图、选择了视觉图像或者简单明了的图示,帮助孩子们理解诗意和诗情表达,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幼儿认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有利于早期的童年记忆。

三、共鸣是提升

要和文本共鸣,吟诵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反复吟诵是积累美文佳句的绝好方式。教师要引导孩子读,无论是真情迸发的诵读,还是声情并茂的表演,或低吟浅唱的回味都要能读出诗的韵味和意境。如《春晓》的诵读节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韵脚:“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有吟诵的味道,“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让幼儿体会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语调:用柔和、舒缓的语调吟前两句,像刚醒来的样子,后两句中的“花落知多少”,“知多少”渐读渐轻,表示惋惜;整体把握:音量不要过大,是早上醒来后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经过老师恰如其分地吟诵,让幼儿刚开始接触、欣赏古诗就受感染,表现出对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他们根据教师的指导,也会在抑扬顿挫地朗读、吟诵中提升,在提升中产生共鸣。

要真情表达光会读还不行,对幼儿来说,最好能舞,歌舞不分家,这是幼儿教育的常识。如诗歌《摇篮》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一个布娃娃躺在小摇篮里,播放歌曲《摇篮》;活动二:利用大图片进行了分段跟诵;活动三:运用优美舞姿,将自己喜欢的部分配动作,达到诗中有舞、舞中有诗的美妙境界。

摇篮曲教案范文10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创设情境 教学方法

一位著名学者说过:“要提高教学吸引力,关键是创设知识与情感结合的美妙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成功地创设教学情境,会使教学生动有趣,跌宕起伏。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情境教学的实质就是教育回归学生生活,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效结合起来。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氛围,还要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感受、想象、创造音乐,进而主动、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强化音乐教学效果和加速音乐教学进程,而且可以通过长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可引入或创设的课堂情境是非常广博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一种身临其境、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呢?

一、激感,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而情境导入就是教师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如果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要精心设计适宜的、与课本内容相对一致的课堂教学环境,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调整到最佳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还记得在讲七年级《摇篮曲》一课时,记得那天刚好是阴天。我就提前关掉了教室里的电灯,把窗帘也拉了起来。教室在我的设计下变得很暗,营造出了一种夜晚的感觉。同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一幅夜空的画面,边播音乐边描述:在一个布满星星的夜晚,周围寂静极了,一位母亲正轻轻地摇着摇篮唱着《摇篮曲》,哄她的小宝宝入睡呢。接着我问学生:这位妈妈唱得怎么样?学生有的说很柔和,有的说很轻很缓慢,很优美。之后请同学们也来哄小宝宝入睡,整堂课畅如流水、衔接自然。

这种先入为主的情景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对学习歌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生活,渠清源自活水来

生活,是音乐课上“永不枯竭”的生命和动力。很多时候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往往把情境设计当成一件外衣,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仅仅为情境而情境。一位老师在教授欣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的时候,欣赏前没有告诉学生作品名称,而是直接播放了该作品,然后问学生:这首作品描述的是怎样的画面?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但都没有回答出正确答案。如今的学生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还有谁见过蜜蜂群舞的场面呢?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一些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掌握运用新知识。

音乐本是最受人们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而现在学生学习通俗歌曲速度很快,但老师所教的歌曲不乐意学。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通俗歌曲通俗易懂,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有,随时都能听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能实际,让情境与学生贴近;应来自学生关心喜爱的生活中,同时积极转变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至情至理,防止“乱花渐欲迷人眼”

教学情境既要蕴合特定的“情”,又要注重不变的“理”。换句话说,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自始至终都要围绕教学内容,将目标融入情境中,不能只图“喧闹”而游离教学目标。

上过一节关于《青春舞曲》的课,在情境创设时我讲授了很多新疆舞蹈的基本动作,还带领大家跳起新疆舞。在这节声乐课中加入舞蹈这个教学环节后,我发现学生“动”了起来,基本上是全员行动,热闹非凡。但是课后反思时我发现,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新疆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演唱歌曲,欣赏歌曲的基本技能。我把舞蹈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与歌唱教学同时教授,不仅冲淡教学目标,而且教学内容未得到真正落实,学生对基本知识未能扎实掌握。

因此我意识到绝不能一味地追求创设“眼花缭乱”的情境,在创设情境时必须思考和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必须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情境”不是音乐教学亮点的包装,只有追寻“理性”的根,才能在音乐课堂中烁烁生辉。

四、打造细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心理“动力场”理论指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磁力场中发生的,这个动力场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前进。当你怀揣着自己的教学设计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却被突然而至的情况打乱了教学节奏,你该怎么办呢?当你正沉浸于自己的理想课堂时,却有“节外生枝”的状况让你措手不及,你又该如何是好呢?教师如果只选择自己熟悉的,且想当然地以为学生也感兴趣,那么结果可能就是吃力不讨好。杜威斯说:“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教师应巧用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动态资源,可能是某个学生心直口快冒出的一句话,也可能是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这里往往蕴含着学生的问题或困惑,教师如果处理得当,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是开放的师生互动过程。音乐课作为一个完整、真实的过程,必然存在偶然性、随机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细节,让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在上八年级的《美丽的村庄》时,开始我滔滔不绝地讲着我们的家乡如何美丽,企图感染学生,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这时突然有个声音传出来:“一点也不美,我们家前面的河可臭了,还有……”我一下子愣在那不知所措。犹豫片刻后就立即请同学们先说说他们的家乡现在是怎么样的?他们心目中的家乡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然后在学完歌曲后请学生分小组讨论“环境保护”这一主题,为歌曲重新填上歌词,用自己的方式唱出心中美丽的村庄。在最后课堂展示环节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教学细节的处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在课堂上使用的是学生感觉新奇同时又符合其认知和情感需要的资源时,新奇的感受就会转化为兴趣,学生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而且由于话题是学生自己挑选的,对学生会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者,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营造课堂深入讨论的氛围,指导学生沿着吸引力的方向前进。课堂是多变的、不确定的,可能会有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情况需要应对解决。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才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展示出驾驭课堂的能力,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五、升华情境,曲终收拔当心画

升华情境可以激感,提升道德境界,起到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之效。例如在七年级《七子之歌》的教学中,结束部分学生始终不能唱出澳门离开祖国的那种层层递进的呼喊。对于初一新生来说还不是太能理解歌曲中“早日实现祖国大业”这一主题,我就从实际出发设计播放了一段母子悲惨分离的视频。在悲伤的背景音乐下,孩子呼喊着与自己即将分离的母亲,谁会愿意离开自己的母亲?通过这一情感铺垫,再让学生体会歌曲中澳门离开祖国的那种层层递进的呼喊。这样既拨动了学生心弦,升华了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庄重神圣的爱国之情溢于脸上。在音乐课教学中,创设这样“情理交融”的情境,动情晓理,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和震撼,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教育是艺术,艺术总有缺憾。但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体验,音乐课堂一定会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摇篮曲教案范文11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素养;幼儿教育;歌唱;乐器;韵律;舞蹈

中图分类号:G612;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80-02

音乐是知识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艺术,要通过声音来表达事物,展现情感和思想,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要更好地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就要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中感受音乐之美。教师要利用各种有趣的游戏来充分激发幼儿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幼儿在歌唱教学、打击乐教学和韵律舞蹈教学中都有所收获,全面地提高音乐素养。

一、歌声朗朗,声情并茂

歌唱学习能够让幼儿在歌唱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尝试在歌唱中感受音乐之美。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要教会幼儿掌握正确的吐字和换气方法,学会基本的唱歌技能,做到歌声朗朗,声情并茂。

1. 设置情境,唱出情感

良好的心理情境能够促使人在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提高自己对环境的感受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将幼儿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幼儿的联想,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唱出自己的感情。《摇篮》是一首具有情韵的歌曲,在歌曲中凝聚着对大自然的喜爱,给人一种恬然、宁静的感觉。要让幼儿更好地感知这首歌曲的内在情韵,教师可以运用设置情境的方法,让幼儿一边听歌一边闭上眼睛,在想象中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给人的感觉。接着教师可以用语言来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启发,可以说:“同学们想象一下,坐在摇篮里是什么感觉啊?如果整个天空就是一个摇篮的话,那么星星是不是就好像睡在摇篮里的小宝宝呢?”用话语来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歌曲中的情韵。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绘制图片,画出星辰在静谧的蓝天中闪烁,白云随风飘荡的场景;又或者是画出大海中小鱼浮在海面上,周围是朵朵浪花的场景;还可以画出花篮中花朵在风儿的吹拂下轻轻摆动的姿态。在这样的情境触动下,幼儿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歌曲带给人的情韵,感受到深藏在歌曲深处的细腻的情感。运用图片、故事等方法都能够很好地起到设置情境的效果,让幼儿在感受情境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歌曲的意境,抽象化的意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感知。

2. 角色扮演,唱出内容

角色扮演的游戏是幼儿十分喜欢的一种游戏,歌唱教学中也可以融入角色扮演的内容,因为有很多幼儿歌曲都是具有一定的故事性的。教师可以让幼儿将自己想象成是歌曲中的主角,然后在演绎中理解歌曲的内容,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幼儿更容易地记住歌曲的内容。《理发店》这首歌曲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却也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情节性。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让幼儿将歌曲的内容展现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想要扮演的角色,如理发店的店员或者是去理发的人,然后两两配对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结合歌曲的内容设计一些动作,并一边做动作一边唱出歌词的内容。如在唱到“理发店的叔叔阿姨咔嚓咔嚓”的时候,扮演顾客的小朋友可以蹲下身子,将手放在自己的胸前,而扮演理发师的学生则在其背后,用手在其头顶做出剪刀状。在唱到“已剪好了呀”的时候,扮演顾客的幼儿可以站起来,做出拍打身上的碎头发的动作,而扮演理发师的幼儿则可以在一边举起双手大拇指,做自豪状。在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给幼儿一些适当的启发,如让幼儿思考一下这首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对幼儿说:“在用剪刀做剪头发的动作时,如果能够按照歌曲的节奏来进行,那就更好了。”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得歌曲更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教师不用详细解释歌曲的内容,幼儿在理解和尝试演绎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感受歌词的内容,并融入到歌曲中去。

二、器乐铿锵,敲出节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不适合学习难度较高的乐器,但是打击乐器却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利用打击乐器可以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敏感性,同时也能够让幼儿在分辨打击乐器的音色中提高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力。

1. 结合肢体,了解节奏

教师在指导幼儿使用乐器的时候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运用声势游戏法,让幼儿结合自己的肢体动作来了解乐曲的节奏。教师可以安排幼儿先不要使用乐器,而是用不同的动作来代表不同的旋律,融入念白来按照乐器的节奏进行演绎。《玩具国》是一首十分有趣的音乐,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如何使用打击乐器来给这首乐曲进行伴奏。在具体使用乐器之前,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先结合肢体动作来感受整首乐曲的节奏,让幼儿根据乐曲的不同段落来辅助不同的动作。例如,在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将双手放在胸前,等待音乐的响起,随后则可以在每一拍上拍一次手,在下一段中则改成每一拍拍打一下腿,在接下来的小节中则可以改成一只手拍胸口,一只手握成拳头。在这样的练习中,可以很好地考验幼儿是否能够准确地辨认出乐曲中不同的音乐段落,并且根据不同的要求来拍打出节奏。这样的联系虽然没有用到乐器,但是却能够给幼儿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肢体运动中感知节奏,并做出相应的举动。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节奏也能让学习增添趣味性,更能引起幼儿的关注和喜爱。结合肢体的方法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节奏,让他们在运动身体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乐感,增加自己对于节奏的掌控力,为下一步使用真正的乐器来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运用图谱,体验律动

对于幼儿来说,要读识抽象化的乐谱很显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却对图形和符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将图形和符号融入到读谱教学中,运用图谱让幼儿更好地感受乐曲的律动。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不同形式来设计安排图谱,要让幼儿能够通过图谱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节奏,这样能够有助于他们使用打击乐器来进行伴奏。例如在学习《这是什么车》这首歌曲的时候,由于这首歌曲采用的是一唱一和、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师在进行教授的时候就可以让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唱提问的部分,而另一组则唱回答的部分,并在同时辅佐乐器来进行伴奏。在绘制图谱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提问和回答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将提问的部分用红色标注出来,如:“丁零零,丁零零,这是什么车呀”,在回答的部分则用黄色标注出来,如:“丁零零,丁零零,这是自行车、自行车”,这样可以有助于幼儿的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代表不同的乐器。如需要幼儿用铃铛伴奏的时候,则用小铃铛的图案来表示;需要用小鼓的话,则画上一个小鼓,这样也能够有助于幼儿记忆。图谱教学法显得形象化,能让幼儿更好地感知乐曲的律动。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认读图谱,了解不同的符号所代表的乐器和节奏,并在实际操练中不断地体验打击乐器铿锵的律动感。

三、舞姿翩翩,天真烂漫

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韵律舞蹈的方法,让幼儿随着音乐的旋律来有节奏地运动身体。这样,可以让他们在运动身体的同时提高想象力和辨别力,同时对于他们动作的协调性也有一定的帮助。

1. 结合韵律,萌发审美

在韵律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节奏鲜明的音乐,在设计安排动作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一些相对简单易学的动作,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这些简单的重复性动作,并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身体协调性,感知音乐节奏韵律之美。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倾听《水族馆》这首乐曲,然后在乐曲的律动中辅助进行各种动作,感受音乐之美。教师可以让幼儿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扮演水草,一个小组扮演水中的小鱼。扮演小鱼的幼儿要根据音乐的律动来摆动身体,并在水草丛中来回穿梭,双手放在身体两侧,随着音乐的旋律做出鱼儿划动水波的动作。而扮演水草的幼儿则原地不动,如果扮演鱼儿的幼儿来到他的身边时,他们则要随着音乐的旋律而扭动身子,模仿水草扭动的样子,而当扮演小鱼的幼儿离开他们的身边时,他们则慢慢地恢复平静。等幼儿的动作掌握得比较熟练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加大动作的难度,让扮演小鱼的幼儿变换不同的动作,如对水草点头、嘟嘟嘴等,而扮演水草的幼儿也要在扭动身体的同时做出同样的动作来回应。这个韵律舞蹈动作相对比较简单,每一个幼儿都能够轻松地掌握动作的要点,同时他们也能够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旋律,学会要如何随着音乐的旋律来有节奏地摆动身体,初步感知音乐之美。让幼儿从容易做的动作做起,在翩翩起舞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这可以促进幼儿更好地协调身体,并逐步在动作中掌握乐曲的结构,感受乐曲的特点。

2. 自编动作,尽显创意

幼儿也具有一定的创造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韵律舞蹈的时候也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自编舞蹈,显示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通过不同的动作、表情和造型来表达自己聆听音乐之后的感觉。《茉莉花》是一首旋律优美且具有一定情韵的歌曲,教师可以选择这首歌曲让幼儿自编舞蹈动作,展示出创意。教师可以事先给幼儿一定的启发,如给幼儿设置一定的情境,给他们展示一些茉莉花的图片,并且告诉他们:“在小河边有一丛美丽的茉莉花,太阳升起的时候,小小茉莉花就会睁开眼睛,彼此打招呼。小朋友们,现在大家就想想自己是一朵小小的茉莉花,你们想想自己在清早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周围的同伴,会如何和他们打招呼呢?大家用舞蹈来展现出来吧。”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们各自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力,编出了属于自己的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然起舞。有的幼儿做出了对同伴招手、点头的动作;而有的幼儿则做出了弯腰的姿态,表示羞怯状;有的幼儿将手放在下巴处,慢慢打开,做出了开花的姿态。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各自展现出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在音乐的伴奏中表现出了自己对歌曲独有的理解。在自编动作的过程中,幼儿也可以相互交流,他们可以在相互讨论动作和创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幼儿的素质发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陈淑琴教师曾经提出,幼儿往往是好动、好玩的,他们的思维具体形象,一切从兴趣出发。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也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用幼儿园音乐课程的游戏化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审美和感知,在游戏中体会和触摸音乐。《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指出,在幼儿园工作中必须以游戏作为活动的基本内容,各种教学活动都要融合在游戏中。只有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才能让幼儿园一派莺歌燕舞,让幼儿全面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巨瑶.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03).

[2]颜艳.教师音乐感染力的产生与培养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5(23).

[3]王胜先.音乐游戏的特点、分类、及运用[J].早期教育,2013(03).

[4]田元.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教育,2015(12).

摇篮曲教案范文12

为了在发生紧急情况需要疏散时,有序、安全组织全校师生员工疏散,预防事故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二、组织机构:##中心小学突发事故应急小组

组长:

副组长兼总指挥:

成员:德育处成员

参与人员:全体师生员工三、演练时间、地点、信号

时间: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下午校园活动课。地点:学校教学楼-----操场。信号:学校统一发信号,学校广播系统统一指挥。四、基本要求

1、为了积极、有效地应对危急情况,临阵不乱,各班主任务必高度重视,事先作好演练动员工作,以确保应急演练安全、有序地进行。全体学生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参加活动。2、疏散期间全体学生应做到镇定而有序,认真听取疏散老师的指点,保持镇定,并做出正确判断。下楼梯时服从统一指挥,尽量靠右行。到指定地点后马上按班级集中,班主任清点人数。3、本次活动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任何人不得扭曲本次演练的意义,否则一切后果自负。广大学生要把本次演练作为学会在紧急时刻自救自护和掌握逃生技能的一次重要机会。

五、演练注意事项

1、校园发生突发事故紧急疏散时,在教室的教职员工是该班(楼层)的直接负责人,教育学生要冷静,稳定学生情绪,严禁高声喧哗、制造恐慌,有序组织学生从教室撤离,按学校规定的分流路径疏散,一楼人员就近在教室前后出口处离开教学楼,二楼以上的班级就近各分左右楼梯顺扶杆下楼。要求其他教职工在楼梯口旁指挥学生撤离。杜绝拥挤踩踏事故,直到学生撤离后才能随学生一起撤离。2、学生撤离后,必须服从于学校和相关人员的统一指挥,迅速到操场集队站好,班主任迅速清点人数。3、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指定人员照顾特殊学生。

六、应急疏散路线及人员安排:

1、警报响起,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迅速组织学生在走廊按出操要求集合,并按指定路线撤离。四(3)班、四(4)班、四(5)班同学从含蕊楼东面的楼梯下,经跑道到足球场。四(1)班、四(2)班同学从含蕊楼西面的楼梯下,经跑道到足球场。一(3)班、一(4)班、一(5)班同学从童乐楼的楼梯下,到西面的篮球场。二(2)班同学从童心楼西面的楼梯下,到西面的篮球场,二(3)班、二(4)班从童心楼东面的楼梯下,到西面的篮球场。3、部分教师安排:张卫红在童心楼的楼梯转弯处监督,杨秋红在童乐楼的楼梯转弯处监督;袁建明在含蕊楼西面的楼梯转弯处监督,王银华在含蕊楼东面的楼梯转弯处监督;吕正飞在蕴杰楼西面的楼梯转弯处监督,袁伟娟在蕴杰楼中间的楼梯转弯处监督,周春卫在蕴杰楼东面的楼梯转弯处监督。徐鹏飞负责东面篮球场的秩序,何涛负责西面篮球场的秩序,张峰负责操场的秩序,重点负责引导学生有序撤离(在楼道严禁学生蹲下系鞋带等)避免踩踏事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