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珍珠鸟教案

珍珠鸟教案

时间:2023-01-16 07:32:30

珍珠鸟教案

珍珠鸟教案范文1

师:(映示雏鸟图)看,这就是那只新生的小珍珠鸟。如果你用手捧着这个小家伙,会有什么感觉?

生:这个小家伙又小又圆,像个小绒球,很好玩。

生:这只小珍珠鸟全身毛绒绒的,摸上去肯定滑溜溜的。

生:这只小鸟那么小那么嫩,捧着它可得小心翼翼的。

生:小珍珠鸟真漂亮,红嘴红脚,像它父母。

师: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珍珠鸟羽色艳丽,体形娇小玲珑,叫声细柔,特别是身上有珍珠状的白色斑点,故名“珍珠鸟”。看来同学们都喜欢上了这只小珍珠鸟,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评析】教学伊始,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先引导学生走近小珍珠鸟,借助图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助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小鸟肥嫩可爱的样子让学生忍俊不禁,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学生在老师点拔下结合图文读懂了珍珠鸟名称的由来,减少繁琐的讲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片段二】演鸟,由境激情

师:小珍珠鸟的胆子渐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它到底是怎样喝茶并瞧我的呢?谁能表演一下那只小珍珠鸟?(师读句子,学生表演)

师:小鸟并不是转过头,而是把脸微微侧过来叫,你们都读懂了“偏”这个字。小珍珠鸟,你偏过脸在想什么呢?

生:这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味道呀,真怪。

生:主人,我喝你的水,你会生气吗?

生:我就要看看,你会不会赶我走。

师:原来,你这只小珍珠鸟胆子挺大的,在故意试探我。

师:后来,这只小珍珠鸟胆子更大了,索性用嘴啄我的笔尖、手指。小家伙怎么啄的呢?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换个角色,我来演小鸟,你们是作者。(师用右手做出鸟喙的样子,去啄学生的手指、笔尖)

生:我很高兴,小珍珠鸟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表达它对我的喜爱。

生:它离我那么近,却不担心我伤害它,它是多么信任我,使我很感动。

生:我感觉很舒服,它轻轻地啄我的手指,把我当作了朋友。

师:此时,作者充满了惊喜,因为小珍珠鸟再也不提防作者了,而且对作者越来越信任。

【评析】课文第4自然段是教学重点段,通过师生扮演珍珠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小鸟的内心,体会小鸟逐步信任作者的过程。先让学生扮演小珍珠鸟,感悟“偏”字用词精妙,感受小鸟的淘气可爱及试探作者的微妙心理。再由教师表演小鸟“啄”笔尖、手指的情景,让学生换位体验“啄”这一动作背后所包含的信任。就这样,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表演中,在与小鸟、作者的对话中,激情被点燃,思维被激活。

【片段三】写鸟,以情启智

师:小珍珠鸟在这个温暖的家里快乐地生活着,我们的信任在一天天加深。终于有一天,奇迹发生了。你能展开想象,描绘小珍珠鸟趴在作者肩上入睡的情景吗?

生:小珍珠鸟依偎在作者肩头,小嘴不停地咂着,好像在说:“这儿真舒服。”

生:小珍珠鸟紧闭双眼,睡得好香,小脸上写满了幸福。

生:小珍珠鸟把作者的肩膀当作摇篮,进入了甜甜的梦乡,仿佛梦见自己和作者在树林里欢快地嬉戏。

师:作者也在静静地享受着这份幸福。这温馨的画面你看到了吗?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生读)

师: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作者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生齐读)

师:这呼唤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可饱含着作者对小鸟深深的喜爱之情,对“人鸟相依”和谐画面的眷恋,对“彼此信赖”美好境界的向往。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小鸟说些什么呢?你对“信赖”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请把感受写在书上插图边。(生写后交流)

生:小珍珠鸟,你淘气可爱,给我带来了欢乐,还让我明白了:信赖,可以让人和动物和谐相处。

生:小珍珠鸟,你是只可爱又聪明的小鸟,你与作者彼此信任,竟成了好朋友,其实,人与人之间有了信赖,也会多一份宽容与理解。

珍珠鸟教案范文2

[关键词]培育生成;提升素养;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让一个超越预设、洋溢着弥香的新生命走进了我们的心中,溶进了我们的课堂,它便是生成。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发挥潜力、张扬个性、提升素养、充满诗意的心路历程,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课堂中的学生就好像夏日里“才露尖尖角”的小荷,这些含苞欲放的花朵,每开一片花瓣,就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可能,一种别样的美丽。

那么怎样让“生成”这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使课堂美丽起来呢?在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听了汪老师的《珍珠鸟》一课后,我茅塞顿开。

1 善于弹性留白,为课堂生成架设支点

叶澜老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现有通道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一节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中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预约得到的,但如果在预设时教师有了充分的弹性设计就可以为课堂中的美丽意外的发生留下了足够的时空,因为教师已经有足够的思想和智慧的准备,当这些偶然发生时,他依然能够沉着地引导学生创造出“别样的美丽”。所以,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会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元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预设要为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而设计,教学设计中弹性留白的预设,则能给课堂架起一个生成的“支点”。

在《珍珠鸟》的课堂中,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汪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从今以后他们朝夕相处,非常亲近,请想象一个珍珠鸟和作者亲近的画面或小珍珠鸟在啄作者手指时会说些什么?写下来。”学生思潮涌动,不一会儿,一个个精彩的内心独白应运而生:“小珍珠鸟说:没想到你对我这么好,我啄你的手指你一定很开心吧?如果你乐意,我就当你是我的朋友了,希望你能感受到我的诚意。“小珍珠鸟越来越亲近我了,它有时落在我的笔尖上,我摸摸它,它也不害怕,反倒低头用柔软的毛蹭蹭我。”……学生有感而发,笔尖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和诠释。这个环节的设计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直入学生心灵,给学生搭建了放飞心灵的平台,是学生个性生成、生长的支点。这样的课堂生成,基于汪老师给了学生生成的支点而丰富多彩,留白借于生成而丰满,学生在旁征博引中生成的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更智慧的精彩。这种精彩让课堂美如夏花。

2 注重阅读感悟,让生成课堂凸显个性

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的个性化和个性化的阅读都要求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在课堂上,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不是静止的、复现的“镜式反映”,而往往是结合了自己的独特体会后的一种重新构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空间,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辨,引领学生个性解读,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获得丰富的、多元的理解。而课堂生成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击,视界正在敞亮。

在《珍珠鸟》的课堂中,老师让学生交流“从哪里看出珍珠鸟对作者越来越信赖?”,学生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并深入文本情致理趣地探寻,答案多元而又合情致理,自然地实现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张显个性、放飞心灵的乐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托教材,超越教材,进行语文教材的深度挖掘,凸现教材中潜存着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感悟和情感生发,让生成课堂更具个性化。这种凸显的个性化让课堂美如夏花。

3 引导“化物为我”,为课堂生成营造氛围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的主体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去品读课文,还应该引导学生“化物为我”,把自己放入语言情境中去体验。只有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文章主要人物的情感,将自己的心与主人公的心贴近一点,再贴近一点,最后达到心与心的交融,产生心灵的共鸣,才能将学生引入一个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汇的对话环境,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实现与文本的碰撞、融合。在这种氛围中,课堂的生成会异彩纷呈,知识和创造会在灵智的火花中传递。

珍珠鸟教案范文3

一、挖掘空白、大胆想象,由“薄”读“厚”

师:有一天,作者伏案写作时,出现了一幅让人感动的画面。(出示人鸟相亲图)在这幅画面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看到作者无比爱怜地看着睡在他肩头的小鸟;

生2:我看到小珍珠鸟居然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睡得好熟啊!

师:是呀,这小家伙睡得好熟呀!想象一下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

生1:小家伙把我的肩头当作温暖的巢。

生2:小家伙把我的肩头当作妈妈温暖的怀抱。

生3:小家伙把我的肩头当作温馨的港湾。

生4:小家伙把我的肩头当作舒适的摇篮。

……

师:瞧,这小家伙睡得这么熟,这么香甜,还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它会梦到什么呢?

生1:它梦到大作家带它来到绿草如茵的公园里,它正为大作家一展歌喉,尽情唱歌呢!

生2:它会梦到大作家带给它很多好吃的东西,它正在尽情地享受着呢,这不,它正咂着嘴呢,仿佛在说:“真好吃!真好吃!”

……

师:这真是一幅和谐的画面。你们瞧,人与鸟相依相伴。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给这幅画取上一个题目吗?并简单地说说理由。

生1:《温馨一刻》,因为这个画面是那么地温馨,令人怦然心动。

生2:《和谐》,你们看人与鸟相处得多和谐呀!

生3:《信赖的魅力》,正是因为作者的喜爱与呵护,人与鸟才会彼此信赖,才会创造出如此美好的境界。

生4:《小鸟依人》,这里的“依”是“依赖、依靠”的意思。

……

【解析】 文本中的“空白”,是文本提供的想象和感悟空间。每个文本都包含着无数的空白,如果抓住文本“空白”进行感悟,更能引导学生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教科书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学习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空白”,挖掘“空白”,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进行大胆的想象,从“单薄”的语言文字中读出画外之音,弦外之意,在简洁的语言中读出生动的内涵,真挚的感情。

在感悟“美好境界”这一环节中,教者出示人鸟相亲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小家伙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这小家伙睡得这么熟,这么香甜,那它的梦一定也很美很美,它会梦到什么呢?学生想象出许多富有情趣的画面,深刻体会珍珠鸟对作者的信赖,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呵护。在想象的基础上再给画面取题目,其实是引领学生感悟与创造,从而挖掘出文本的丰富内涵。将文本由“薄”读“厚”,在读“厚”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增强语感,熏陶情感。

二、角色体验、倾听心声,将“虚”读“实”

师:第四自然段把珍珠鸟和“我”亲近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非常生动。请同学们再读读后面的句子,边读边体会边想象,并把有关的词语、句子圈画出来。

生1:我从“竟然”这个词语看出珍珠鸟的胆子又变大了,出乎作者的意料。

生2:我从“起先……随后……渐渐地……先是……后来……”读出珍珠鸟对我的信赖是循序渐进的。

师:同学们能从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出弦外之意,言中之情,真了不起!珍珠鸟为什么不一下子信赖“我”呢?这里肯定有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让我们走进珍珠鸟的内心世界。现在,你就是这只小珍珠鸟。小家伙,愿意和我聊聊吗?

师:小家伙,起先你为什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你在担心什么呢?

生:我听说,人类喜欢捕捉鸟类,所以我只在笼子四周活动,不敢靠近你,万一被你捉住怎么办呢?

师:小家伙,随后你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到柜顶上,一会儿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真是太顽皮了,你这是在干什么呢?

生:我是一方面活动活动筋骨,熟悉熟悉环境,另一方面考验考验你,看你对我是不是很友善的。

师:小家伙,有一次,你落到我的小桌子上,俯下头来喝茶时,还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你能告诉我,你心里在想什么吗?

生:我故意喝你的茶,再看看你的反应,那是我在进一步考验你呢!我要确认你是不是真的喜欢我。

师:小家伙,你用可爱的小红嘴巴嗒巴嗒啄我正在写字的笔尖,你是有什么话儿想跟我说吗?

生:我想对你说,你写字的时间太长了,该休息休息了,不然会得颈椎病的!

师:小家伙,我轻轻地抚摸你的绒毛,感觉是那样细腻、柔软。你有什么感觉呀?

生:你抚摸我的绒毛,我感觉就像亲人在抚摸我,真舒服啊!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小鸟是在作者无声的关爱和特殊的呵护下,逐渐地接近作者、信赖作者,甚至和作者成了相依相伴的好朋友。

【解析】 文字无声却有情,那是作者的心声,文中人物的心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文本,倾听作者的心声,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主人公内心世界,在文本“无声”处读出“心声”。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思维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精神的升华,从而使单薄的文本厚实起来,空泛的情感真实起来,学生的语言训练扎实起来。

为了让学生能走进珍珠鸟的内心世界,体会珍珠鸟从怕“我”到亲近“我”的心路历程,教者精心设计了角色对话的过程,以期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更全面的概括,充分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的那份尊重与信赖,深刻明白尊重与信赖是需要时间打磨的,是需要建立在相识相知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角色对话,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情感的训练。在“言”的运用过程中渗透了“意”的熏陶。

三、巧妙串缀、整体感知,把“厚”读“薄”

(在引导学生赏析了细节,体会了珍珠鸟从怕“我”到亲近“我”的心路历程后――)

师: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理解了作者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生1:我认为这里的“美好的境界”就是指“人和动物互相信任,友好共处的境界”。

生2:我想正是因为作者对珍珠鸟的呵护、关爱、宽容,珍珠鸟才会信赖作者,才会创造出人鸟相亲的境界。

生3:我认为我们也要善待动物,让动物成为我们的朋友。

……

师:是呀,一只本来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能与人亲密、友好地相处。老师读了文章,也深有感触,写下了自己的一点感受:

(出示,配乐朗读:信赖缘于舒适而又温暖的鸟巢,信赖缘于自由而又宽松的氛围,信赖缘于作者那温暖而又舒适的肩头,信赖缘于一份关爱,一份呵护,也缘于彼此间的尊重和宽容。只要我们心中充满了爱,善待身边的每一种生灵,就会给它们带来自由和快乐。让我们用宽广的胸襟去拥抱地球上那些可爱的生灵,让爱与我们相伴而行……)(在音乐中播放一组人与动物和谐友好的画面)

(师生齐读)

师:我想,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对“信赖”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对“信赖“的一点感觉、一点滋味?(出示:信赖,??????????? 。)

学生练写。

生1: 信赖,是一座桥梁,让彼此心心相连,真情相融。

信赖,是一缕阳光,让世界生机盎然,和谐共存。

生2:信赖,是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

信赖,是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自在;

信赖,是给它更多的关怀,甚至是呵护;

信赖,是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幸福。

……

【解析】 系统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语文教学应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读重点词句,读出画面,读出情感,在一点或几点处,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那些散落在课文中字、词、句、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它们连缀起来,形成清晰完整的感知,通过整体的把握促进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深刻理解。

教者将文本中散落的细节和学生个体的感受进行整合,创作了一首较为凝练的散文诗,在诵读时配上抒情的音乐,似乎随机播放人与动物和谐友好的画面,这是教者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意在引领学生由“厚”读“薄”,进一步理解语言、积淀语言、生成语言,将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更深刻更全面理解信赖的意蕴。

珍珠鸟教案范文4

[关键词]文本解读;细节;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35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事情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语文课堂教学中细节的处理也十分关键,它决定着学生阅读是浮于表面、走马观花,还是扎根文本、深耕细作。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留意课堂中每一个点滴并巧妙利用,以细节为桨,引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一、矛盾处叩问,让文本在品析中得以厚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阅读文本一定要珍视学生的体验,尊重他们的个性感受。学生个性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存在差异,有些甚至会提出一些质疑。而“差异”和“质疑”恰恰是需要教师关注的细节。珍视这些细节,鼓励学生的个性见解,支持学生的多元解读, 文本才彰显它的教学价值。如,《珍珠鸟》一课教学,师生共同朗读“珍珠鸟”的描写片段:“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一段,然后展开对话。

师:朗读了这一段,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作者把珍珠鸟写成人了,在作者身边飞来蹦去的不再是一只鸟,而是一个很熟悉的老朋友。

生2:不可能吧!我觉得文中的鸟是作者想象的,生活中鸟都会怕人,怎么会这样与人亲近呢?

(此言一出,教室里顿时哗声一片)

教师看到眼前的情景,决定抓住这个极好的细节,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这句话:“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然后师生共读、学生齐读,最后学生终于顿悟。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在矛盾处叩问,顺藤摸瓜,在循序渐进中将课堂推向高潮;而学生们也在逐层叩问中理解了“信赖”的真谛,实现了与文、与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增加了文本的厚度。

二、细微处感知,让理解在延伸中得以提升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犹如课堂上的精灵,如不及时把握,就会稍纵即逝,给人徒留遗憾。因此,教师除了要善于预设细节之外,还要灵活捕捉课堂上生成的细节,并沿着学生的思路拓展延伸,给学生更真实的体验。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在朗读“40年过去了……嘴已经歪成了S型”这一片段时,班里的几个调皮鬼在座位上挤眉弄眼,龇牙咧嘴地学起了霍金的样子,逗得其他学生忍不住笑起来。这明摆着学生没有走进文本。这是一个极易被忽视,但又极其关键的细节。

师:同学们,你们得了感冒会怎么样?(学生说)

师:对啊!得了感冒本来就不舒服了,可是还要打针输液,对不对?

生:最难受的是感冒了,输着液,还要写作业呢!

师:是啊!一个小感冒就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困难。而霍金呢?他的人生路怎么样呢?

生1:霍金的一生太艰难了,尤其是嘴巴歪成S型。

生2: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他依然思考宇宙,他真的很伟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抓住细节,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发现学生只看到文字表面,而没有深入文字“里面”的时候,教师就创设情境,还原生活,给学生们真实的感受,从而提高他们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三、情浓处留意,让心灵在碰撞中得以成长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然而要让生活经验比较匮乏的学生嗅出文字的香、品出文字的味儿,还需要下一番真功夫。教师可以在浓情处切入,沿着文本的思路引领,让学生入其境、生其情,感受情感的美好,触摸文字的细腻。如,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教师让学生自主酝酿情感。

师:文中有些词很普通,但是也很深情,你能找到它吗?

生:我从“直奔”一词中读出了爸爸为妈妈病情而着急的那份心焦。

……

师:这些琐琐碎碎,这些平平淡淡,是什么?

生:是爱!

师:这种爱悄无声息,却无处不在;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从情浓处入手,精心打造细节,让语文课堂流淌出飘逸、透露出恬淡,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迸发,学生的心灵在碰撞中成长。

珍珠鸟教案范文5

一、利用语言描绘,带入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一样,导入新课,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石。如教学六年级上语文《怀念母亲》时设计这样的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考考你们:哪位同学知道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天是什么日子?

母亲节,是呀,在这一天,广大母亲都能够收到儿女们的祝福。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都沐浴着母爱长大。

你脑海中浮现的母亲形象是什么样的?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一分独特的爱。所以许多国家设立母亲节――感谢母亲的节日。著名的学者季羡林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

通过语言描述,将学生带信情境,勾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恩情怀,大家的学习主动性自然而然地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可以说,好的导语是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导语设计的好与不好,将直接影响整节课的课堂效果。

二、利用课文朗读创设情境

朗读是很好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感情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课文情境一定层面上的再现。它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对帮助学生加课文内容理解和加深情感体验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一些感彩浓、有气势的文章或句段,尤其适合用朗读情境。朗读分为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个别读等方式,根据具体的文章来选择。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设计这样的朗读情境,让学生朗读告别,想像说话,体味情意绵绵:

师:鸟儿历尽艰辛,只找到了好朋友化作的灯火,鸟儿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1)朗读15-17自然段。

(2)想象说话。

师:听完小女孩的话,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此时此刻,鸟儿在想什么呢?

学生说一说。

回文朗读,加深体验。朗读他们离别时说的话――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此时此刻,鸟儿又在想什么呢?

学生说一说。

回文朗读,加深体验。朗读他们离别时说的话――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通过感情朗读,将课文故事情节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亲自置身其中,自己就像是其中的小鸟、大树,小鸟和大树之间的情谊以及它们相互信守诺言的品质自然而然地感染了学生。

三、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课文内容情境

将课文内容所表现的事物、场面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给学生,对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上有很大的作用,其效果是被所有人认同的。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的精神,应该让学生亲眼看看泸定桥究竟险到什么程度。录像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看到了连平时有木板时走起来都像打秋千似的险桥,自然地想到红军战士却要在只剩下铁链的险上加险的泸定桥上边铺木板边冲锋,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耳畔似听到了似真枪实弹的呼啸声……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那激动的心情,那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便由然而生。由此,?学生进一步领略到了课文中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是能战胜任何困难的无畏勇士的形象。有时,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可以在课题的引入上动脑筋,采用电教手段尽快使学生一接触课题就能入情动情。

四、利用问题创设探索、求知的学习情境

珍珠鸟教案范文6

我读了一本书,它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名是《根鸟》。

《根鸟》主要描述了主人翁根鸟为了追求别人都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白日梦,经历了诸多磨难终于找到梦想。从小就不知道母亲在哪里的根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有一天,他进森林捕猎,射死一只极为罕见的白鹰,它发现鹰腿上有一张求救布,他朝思夜想,想救出那个女孩,他去了县城,没找到满是百合花的大峡谷,回家的那天晚上,他在梦中找到了答案。第三天,他就背上旅行包,将一切安顿好,踏上了西征的旅途,途中他遇到了许多人,有好人,也有坏人。但经过曲折坎坷的寻找,根鸟终于来到了梦想中的大峡谷——个充满百合花的大峡谷。

是什么力量促使根鸟为梦用了整整四年的青春岁月而去寻找呢?可以这么认为是根鸟那颗火热赤诚的心,让他在艰辛地路途中与人为善,真势待人的诚意感动了很多人。他接受了困难的挑战,凭着永恒的目标、长久的信念,为了自己那不切实际的梦想,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在幸福中遭遇苦难,在苦难中品尝幸福。梦,激励着根鸟一步步迈向成功。

"好人有好报"这句古话在《根鸟》中得到了应验,它不仅仅教育我们:人要具备爱心和善心,才能有更多更好的朋友;而且还要有坚定的信念,有力的精神支柱是达到彼岸的彩虹桥。借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我的信条:"当一个人拥有自己珍惜的感情,并可以在一切困苦中找回信念,那么他的心里已经存有无人能比的财富,这财富,也可以净化他的灵魂,并且让今后的人生路更平坦和温暖。"

根鸟读后感500字(二)

这几天,妈妈给我买了曹文轩的《根鸟》。我被书里面的主人公根鸟那种尽管遇到千难万阻,却一直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

书里讲的是一个少女紫烟到悬崖上采花,掉进了峡谷,她出现在一个叫根鸟的少年的梦里,根鸟出发去寻找紫烟的故事。

根鸟在寻找紫烟时,遇到了一个叫长脚的人,他被长脚骗到了矿场背矿。因为想去救紫烟,他就逃跑,却被抓了回来,并被双手反剪吊了很长时间。长脚给他吃能让人忘记一切,只记得背矿的一种植物果实——红珍珠时,他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逃跑,去救紫烟!"就这样,他装成白痴,麻痹了长脚一群人。终于在大家都喝醉了的那天晚上,他又一次逃跑,并在独眼老人的帮助下,烧毁了一大片红珍珠!好!根鸟终于逃出来了!我长舒了一口气。如果他的意志稍微有点儿不坚定,就只能一辈子在山沟里背矿了。

根鸟十一岁离开家乡寻找紫烟,十六岁时因为想家,又回到了家乡菊坡。可是他父亲于半年前就病倒了,在根鸟回来的七天后,父亲就去天堂了。办完了丧事,过了一段时间,根鸟又踏上了寻找紫烟的路途。小小的年龄却找了那么长时间,扪心自问,我能坚持到底吗?以后,我要像根鸟那样,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根鸟读后感500字(三)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根鸟》

《根鸟》这本书主要写了根鸟在第一次打猎时遇见了一只白色的鹰,发现在鹰的爪子上有一个纸条,知道了一个叫紫烟的女孩到悬崖上采花,掉进了一个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她出现在根鸟的梦里,根鸟为了救紫烟出发了,荒漠,草原,大山,村落,峡谷,小镇……一个个场景奇异而玄妙。根鸟成长在现实与梦幻之间,他决定以梦为马,度过他的成长阶段。

《根鸟》这本书总共分成五章。第一章菊坡主要写根鸟第一次打猎时遇见白鹰,知道一个叫紫烟的少女掉进峡谷,根鸟为了救紫烟,离开了他的家——菊坡。

第二章青塔主要写了根鸟在路途中遇见了一个同路人,他叫板金,板金是因为他们家的人一到18岁就不再做梦,所以就去寻找自己的梦。三天后他们来到一个叫青塔的地方,板金先走了。根鸟在那儿生了一场病,病好后想挣钱买一匹马,但是被黄毛给骗走了,一个老人送给了他一匹通人性的马,然后根鸟又走上了西去的路。

第三章鬼谷主要写了根鸟被长脚骗去搬矿,他用机灵的智慧躲过了疤子为了让他失去记忆而给他吃"红珍珠"的陷井。鬼谷四面都是悬崖

作法中规中矩只有那片长"红珍珠"的地方通往山下,根鸟在长脚家族举行庆祝的一天把"红珍珠"给烧掉了,并且逃出了鬼谷。

第四章米溪是讲根鸟在西去的路上想家了,他又回到菊坡,他见到了他的父亲。那时他的父亲病得快要死了。父亲死后,他把他和他父亲住过十二个春秋的茅屋给烧了,又往西去了。他遇见了一个叫秋蔓的女孩,同秋蔓一起到了她家——米溪。秋蔓家是个富庶人家,有田地百余亩,水车八部,磨坊两座,还有这一带最大的米店。过了很长时间后,根鸟又离开了米溪上路了。

第五章莺店主要写了根鸟在莺店学会了喝酒,还认识了一个演戏的女孩,她叫金枝,一次她睡在火炉旁,一股风把她的长裙吹到火上,转眼就烧掉了一大片,根鸟为了不让金枝被打,把他的钱一大半都给了打她的班主。后来他又回到了米溪,听说秋蔓跟她表哥结婚了,他就回到了莺店。在旅店他遇见了板金,板金由于得了重病就死了,根鸟在他身上洒满鲜花离开他和金枝又去寻找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去了。不几天,他就找到了一片百合花丛,不一会儿就来到他梦中的大峡谷,只见一群白色的鹰在往上飞。山风将根鸟吹醒时

珍珠鸟教案范文7

一、选材――覆盖面广,但重心突出

1.朝代――唐、宋主选。19首古代诗歌涉及了唐、宋(金)、明、清五个朝代。比去年有突破的是,今年没有选元曲。但作为我国古代诗歌时代的唐、宋的作品(如例1、例2)几乎占到了80%,主选地位非常突出。具体考查情况如下:

朝代唐宋(金)明清合计

篇数4首12首1首2首19首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解: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他们流出的眼泪能变成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参考答案]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确已化为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2)“珠中有隐字”,寓意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是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的血汗。

[例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桃花流水鳜鱼肥。(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2.体裁――近体诗、词主阵。19首古代诗歌覆盖了诗、词二种主要体裁,但近体诗、词(如例2)所占比例超过了90%,主阵地位非常突出。具体考查情况如下:

体裁

古体诗近体诗

绝句律诗词合计

篇数3首2首6首8首19首

3.作品――非名作主打。19首古代诗歌,名家的作品(如例1、2)占13首,非名家的作品占7首,名作家占60%;但无论是名家作品还是非名家作品,“非名作”(相对于考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所占比例超过了90%,主打地位非常突出(原因主要是避免猜题、押题)。具体考查情况如下:

名家非名家

姓名杜甫、李白、梅尧臣、白居易、韦应物、陆游、朱熹、辛弃疾(2)、贺铸、欧阳修、苏洵唐庚、张、钱继章、招兵问、张炎、江、

作品合计12首7首

二、考点――考查面全,但以“思想内容”为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今年18道诗歌鉴赏题对“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三大考点进行了全方位考查,但对“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考查居多;而在对“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又以“思想内容”(如例2)为重。具体考查情况见下表:

鉴赏角度思想内容

“文章内容”思想情感语言

表达技巧

人物、景物对比、对照、衬托其他表达技巧

题量5124549

合计17418

三、设计――保持自我,但稳中有变

今年18道诗歌鉴赏题,在设计上基本保持了各自2012年的格局,只有个别省市区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1.组卷方式――近两年相对平稳。今年比较赏析的方式只有安徽一家,而2012年高考中,也只有浙江一个省市采用了比较赏析的方式,与往年相比诗歌鉴赏组卷方式上倾向于单篇赏析。这是在同学们鉴赏水平、老师指导水平不断提升和命题技术日趋成熟支撑下的一种平稳的发展趋势,注重考查知识点的把握,答题的规范性。具体考查情况见下表:

组卷方式单篇赏析比较赏析

卷别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大纲卷、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辽宁、重庆、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山东、四川安徽

合计17份1份

[例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安徽卷)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珍珠鸟教案范文8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中,面对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在多元解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做到正确的指引,让文本解读既能张扬学生个性,又能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文本;评价;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中,面对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而坚持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知识的科学性是必要的。结合学生学习起点,在多元解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做到正确的指引,让文本解读既能张扬学生个性,又能完善人格,提升阅读能力。

一、突破难点深入理解

学生理解文本时往往片面或缺乏深度。对课文难点,他们易产生一些错误甚至荒谬的信息。教师可因势利导,运用适当的评价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理解《白杨》含义深刻的最后一句话。学生往往只体会到小白杨在恶劣的环境中能茁壮成长起来!但是这样浅层次的理解显然不够,老师可巧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里的小白杨仅仅指树吗?这高大的白杨树又有什么寓意呢?在深入思考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这句话是说爸爸希望孩子们也能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又如《孔繁森》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在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师:为什么孔繁森在夜里悄悄地去呢?生:他怕孤儿知道不让他去,所以等他们睡着了孔繁森才去的。师:对,感动吗?谁来读读。孔繁森夜里去献血,难道仅仅只是怕被孤儿知道吗?让二年级的学生去体会时代中优秀人物的崇高品质本来就有难度,凭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如果教师在此时适当地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就可以很快唤起孩子们对人物的崇敬之情。如果仔细看看教学参考书,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这次献血之前,孔繁森为了抚养孤儿,已经去医院献过两次血了。他的司机为此抱住他失声痛哭,说:“您身体不好,再难咱也不能卖血啊。”作为一个地委书记,每天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可孔繁森不顾自己的身体,心里装着的全是别人。如果在教学这段时教师把这一背景介绍给孩子们,学生对孔繁森夜里悄悄去献血的原因就会有更深层的理解,对文中人物的崇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文章背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运用评价技巧能唤醒学生认知,能激活学生理智,引导学生去挖掘文本的深度,从而促进对文本的深刻感悟。

二、扶正文本偏离方向

小学生由于年龄还比较小,语言积累也不丰富,他们在进行个性阅读时经常会出现偏离文本理解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进行有效引领,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而回归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教师运用教育机制,指点迷津,能更好地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深度搭建桥梁。如阅读《狐狸和乌鸦》时称赞狐狸的聪明,阅读《麻雀》时批评老麻雀的不自量力等,要指出这是对作者创作极不尊重。当回答出现偏离文本或疑惑或错误时,教师适当追问,探究原因,学生就会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自主建构新知识,经历自悟自得的过程。如,《一株紫丁香》这一首诗中用了九个“你”字来称呼教师,在抽读课文时,其中一个学生把诗中的“你”字读成了“您”字,并且指出作者在这里用“你”是不对的,因为教师师比他们大一辈,所以应该用“您”字。这个学生的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并且是对文本语言的个性体验,但是,却偏离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于是,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是呀,对老师的称呼应该用‘您’字,而作者在这里却用‘你’字,是不是作者错了呢?”这个问题有效地引发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思考。有学生说:“作者用‘你’字是有道理的,因为‘你’字更能够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同伴式的友情,而‘您’字则拉远了老师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是一首诗,诗读起来要琅琅上口,在这里用‘你’字比用‘您’字读起来更有节奏感。”就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对比中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真正理解。

三、多元理解梳理提炼

话题交流时,答案往往是多元的。抓住时机,针对学生的话语及时梳理,引导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深入思考,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深入、全面地感悟文本。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交流作者为何不愿放弃鲈鱼?除了从鲈鱼的大、美舍不得放弃,还有钓了好长时间,何况当时四周无人等多种答案。此时教师及时提炼,梳理,引导孩子多角度发现“我”不愿放弃的原因,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文中的一句话:“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然后教师设计了下面的h节:师:想象一下,作者被小鸟啄得疼吗?生:不疼。师:为什么不疼?生:从上面的学习我知道珍珠鸟很喜欢作者,所以这是珍珠鸟表示对作者的友好,所以它不会使劲啄的。师:你说的真好。能把这个“啄”字换成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词吗?生:可以换成“吻一吻”。生:还可以换成“碰一碰”,表示珍珠鸟对我很友好。生:还可以换成“亲一亲”。……师:这是一种多么特殊的吻啊,同学们,让人鸟之间的友情伴随着我们的朗读悄悄流淌吧,齐读这一段。教师抓住“啄”这个词,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在孩子们不同但却精彩的解读中,将爱的种子埋在了每个孩子的心里,真正让学生走入了文本。

语文教师要结合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课堂评价艺术,相信课堂也会因评价而更精彩。

珍珠鸟教案范文9

关键词:衣;婚恋文化;文学书写

衣服除了防寒保暖、护卫身体的基本功能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诸如美的装饰、身份的象征等。其中,婚恋象征是衣服较早承载的文化意蕴之一。衣服的婚恋文化意蕴是远古人类原始思维和行为方式综合作用的文化沉淀。作为一种文化沉淀,“衣”的婚恋象征直接呈现在并影响到古代文学的书写,一方面文化意蕴往往借助于文学来传达和表现,另一方面文学书写又往往受到特定文化观念来导向。这样,文化与文学就处于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本文正是通过个案研究来展示这种双向互动关系。

以衣服来指代人体,象征婚恋内涵,很早就出现了。《周易·归妹》卦记载:“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1]乙是殷帝,纣之父,嫁少女于周文王。“君”是周文王之后,“娣”是帝乙少女之妹,是“君”的陪嫁之人。在帝乙嫁“妹”这件事情中,嫡妻(君)的衣袖(袂)不似乎没有妻妹(小姨子,娣)的衣袖来得漂亮。其深层含义就是说,夫君更爱随嫡妻从嫁的媵女身分的妻妹,妻妹对夫君更具有诱惑力。这里,女子的衣袖(袂)就成为女子身体的隐语了。同样,在《焦氏易林》卷十四也有将女衣作为女身的借喻之句,如《归妹·贲》:“耕石不生,弃礼无名。缝衣失针,襦袴弗成。”一位男子想和一位姑娘约为婚姻,但失于通媒之人,仿佛是欲制衣却无针线一样,因此这位男子就得不到梦中之衣。

作为指代人体的衣服,一般是特指那种贴身的内衣。如《左传·宣公九年》载:“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衵服,即为贴身内衣。杜预注:“衵服,近身衣。”陆德明《经典释文》曰:“衵,妇人近身内衣也。”陈灵公、孔宁和仪行父都与夏姬有之私,都得到了夏姬送的贴身内衣,因此都拿到朝廷上来炫耀。《楚辞·湘夫人》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袂”,衣袖也;“褋”,内衣也。《方言》卷四曰:襌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褋,关之东西谓之襌衣。有袌者,赵魏之间谓之袏衣;无袌者谓之裎衣,古谓之深衣。”“袏衣”、“裎衣”都是内衣的指称,即“深衣”,区别在于前者有前襟,后者无前襟。“襌衣”,亦称单衣、内衣。“褋”与“襌衣”之异只是方言的区别。屈原,楚人也,所以称内衣为“褋”。捐袂遗褋于江浦之中,即表达了湘夫人对湘君的一片痴心和忠贞之情。所以洪兴祖说:“捐袂遗褋与捐玦遗佩同意。玦佩,贵之也。袂褋,亲之也。”[2]所谓“亲之也”,就是指衣服为贴身之内衣,故能指代人体之身,表达贞爱之情。

贴身内衣为什么可以指代人的身体,从而象征爱情婚姻的文化内蕴,其原因大概有三:

其一,根据古代灵魂观念,认为人的生命是元气变化而成的,魂是阳气,魄是阴气,魂魄合一从而构成一个具体的生命体,而内衣由于长期贴近人的生命之体,因而与人的魂气具有黏附关系。如《仪礼·士丧礼》就讲到了用亡人的衣服来为新亡者招魂的礼仪:

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扱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复者降自后西荣。

郑玄注:“衣尸者,覆之若得魂反之。”贾公彦疏:“覆之,直取魂魄反而已。”复者即招魂者登上屋顶,拿着亡者生前穿过的贴身内衣,面向北方连叫三声亡者名字,招呼亡魂归来,然后将内衣投于前庭的竹箧中,前庭受衣者则将招魂的衣服覆盖到亡者的尸体上,一场招魂礼仪便完成了。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七《徭人》记载了壮族男子娶妇迎亲过程一种特殊的“收魂”仪式,迎亲途中,巫者持篮,“脱妇中袒贮篮中”,“盖欲其妻悸畏而无他念也”。“中袒”即内衣,以竹篮贮内衣即为收魂,收魂的目的就是为了收住妻子的灵魂,使夫妻和谐,婚姻长久。这些古老的仪式都证明了内衣与人的魂气具有很强的黏附关系。

衣不仅与人的魂气具有黏附关系,而且有时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重要载体。如《史记·刺客列传》载豫让剑击赵襄子衣以报仇之事,司马贞索隐引《战国策》佚文曰:“衣尽出血,襄子回车,车轮未周而亡!”这里的衣就是赵襄子的生命载体。又如《聊斋志异》卷九《云萝公主》叙狐女与安生相爱怀有身孕,但作为人的异类是不能生育的,于是狐女“乃脱衷服衣英,闭诸室。少顷,闻儿啼声,启扉视之,男也”。“衷服”即内衣,是狐女的生命载体。

由于衣服黏附着人的魂灵,甚至是人的生命载体,所以衣能够指代女身或男身,进而演绎婚恋的文化蕴涵。

其二,根据古巫术观念,以衣指代身体是一种接触巫术。所谓接触巫术,就是根据接触律原则而建立起来的巫术,如一个人的脚印、衣物因为曾经接触过这个人的身体,施术于脚印、衣物,这些脚印、衣物也能与人体互相感应,其人将受影响。[3]“巫术思维的特征就是心与物不分,物象和观念合一,呈现为神秘的一体感和混沌性。它总是借用某些具体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即使表述较为复杂的内容也是依靠‘象’的组合,从中产生超出象外之‘意’。它不仅使物象和观念融为一体,而且使想象和事实融为一体。”[4]正是通过以衣代人的巫术思维,从而把异类之人与现实之人合而为一,推进婚恋故事的发展。对于那些现世存在的人来说,通过以衣代人的巫术思维从而达到掌控对方,如壮族脱妇中袒以贮竹篮中就是如此。《红楼梦》中晴雯脱下贴身的红绫袄赠予贾宝玉也残存着一定的巫术观念,她剪下指甲给宝玉则属于交感巫术中的另一种——顺势巫术的行为。因此,巫术思维赋予了衣服代人演绎婚姻文化蕴涵的思维原则。

其三,远古御衣礼的孕育仪式直接促使了得衣为婚的文化内涵。前面两重原因主要是分析了以衣代人的原因,而得衣为婚的原因则要追溯到御衣礼的孕育仪式当中。《礼记·月令》记载,在古代野合求子的高禖仪式中,有御衣礼:“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文选》卷一一何晏《景福殿赋》:“玄辂既驾,轻裘斯御。”李善注何晏赋引蔡邕《月令章句》曰:“凡衣服加于身曰御。”蔡邕《独断》卷上亦曰:“御者进也。凡衣服加于身,饮食入于口,妃妾接于寝,皆曰御。”因此“御”就是穿衣礼,这种穿衣礼是与“接于寝”的男女交接的高禖仪式相联系在一起的。《论衡·吉验篇》曰:“后稷之母,履大人迹,或言衣帝喾之服,坐息帝喾之处,妊身。”闻一多认为“衣帝喾之服”即是“行夫妇事之象征”。[5]这种御衣礼在盘瓠故事中得到进一步继承,据《搜神记》卷一四载,高辛氏(即帝喾)“令少女从盘瓠”,“盘瓠将女上南山,草木茂盛,无人行迹。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竖之结,著独力之衣,随盘瓠升山入谷,止于石室之中。”高辛氏之少女脱去自己的衣裳,披上盘瓠之衣,“经三年,产六男六女”。穿衣即是行夫妻事,由这种远古的高禖仪式推演出得衣即婚的文化蕴涵,所以后世中的“衣”故事中就承载着婚恋的文化意蕴了。那些羽毛衣或兽皮衣被藏的女子而为男子所娶的故事里,实际上也暗含着御衣礼的孕育遗质成分,因为鸟女或虎女与男子结合后都生下了儿女。

综上所述,衣的魂灵黏附关系、巫术思维原理为以衣代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维原则,而古老的御衣礼则为衣载婚恋蕴涵提供了契合点,这就是古代文学中“衣”承载着婚恋文化意蕴的原因所在。

“衣”的婚恋象征直接呈现在并影响到古代文学的书写,以小说为例,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书写题材来看,通过具有婚恋象征意义的“衣”的勾连,拓展了现实人类与非现实人类的婚恋描写题材。一般来说,婚恋只能发生在现实人类当中,但是通过“衣”的文化象征,把非现实人类进行化幻为实、化物为人的文化改造,从而塑造了人与鬼神、动物等非现实人类的婚恋故事。前者如《搜神记》卷十六《卢充》,此篇小说是叙述鬼女赠衣给男性的婚恋故事。小说叙卢充外出打猎,误入崔少府墓中,卢充穿上崔氏鬼女所 “投一袱新衣”,在鬼府中结为夫妻。三日后,卢充回家,鬼女有娠,“送至中门,执手涕零”,并“传教将一人,提袱衣”赠给卢充。别后四年,鬼女抱一个三岁男孩又与卢充相遇,此三岁男孩即是卢充与鬼女的婚姻结晶,是为“幽婚”。这里鬼女所赠卢充的“袱衣”即是女身的象征物,虽然崔氏鬼女已为亡灵,此一袱衣则为鬼女真身的替代,卢充穿上此袱衣就意味着男女两情相悦、鱼水相欢。

后者如那些“窃衣成婚”或“得衣得女”的婚恋故事,《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玄中记》曰:

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鸟,脱毛为女人。名为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钓星,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人养小儿,不可露其衣,此鸟度即取儿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鸟。扶匐往,先得其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各走就毛衣,衣此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取衣,在积稻下得之,衣之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飞去。

豫章男子窃得姑获鸟的毛衣,从而与姑获鸟变化而成的美女成婚,并且育有三女。不幸的是鸟母后来得到毛衣后又化为鸟带着三个女儿飞走了。这则故事后来又演化为句道兴《搜神记》中田昆仑窃衣成婚的故事。故事叙述田昆仑家贫娶不起妻,禾熟之季,遇见了三个由白鹤变化的美女在池中洗浴。田昆仑窃得最小女子的“天衣”,此女子就成了田昆仑的妻子,生下一子叫田章。[6]这是“羽毛之衣”的故事模式。还有一类是“兽皮之衣”的故事模式。如《太平广记》卷四二七引《原化记》叙天宝年间有一选人入京,日暮入宿村中僧房,天明临别之时于院后破屋之中,“忽见一女子,年十七八,容色甚丽,盖虎皮”,选人于是“掣虎皮藏之”,女子醒后甚为惊惧,“因而为妻”,数年之间,“生子数人”。后来选人无意间泄露虎皮所藏之事,虎女得到虎皮,“披之于体”化为巨虎,“哮吼回顾,望林而往”。在这两类故事中,无论是“毛衣”还是“皮衣”,男性得到它后都可以得到脱去毛或皮的禽兽变化而的妻子,而一旦男性失去了这些毛或皮则失去了妻子。因此,衣与妻子或者说婚姻有着直接的对等关系。

上面列举的都是“女衣”为媒介的题材,其实还有“男衣”为媒介的婚恋题材。如《列异传》叙谈生婚娶一鬼女,鬼女被迫离开谈生时,“裂取生衣裾,留之而去”,鬼女也“以一珠袍与之”。后来鬼女之父得知情委,“召谈生,复赐遗衣,以为主婿”。这里的男衣也一如女衣一样,成为人的身体的象征,得衣即为婚姻。又如五代何光远《鉴戒录》卷十《求冥婚》叙曹晦面对庙里三座神女像,相中第三位神女,欲与之婚姻,巫者要曹氏“留着体衣一事,以为言定”,曹氏“遂解汗衫留于女坐”,巫者又取“女红披衫”给曹氏,并且约定二十年后当为婚姻。此后曹晦逝不婚娶,二十年后果真车马“骈塞曹门”,曹晦“升车而去”,以应“华岳灵姻”。衣服就是定情物,双方交换衣服则是交换定情物。

从构建情节来看,那些以“衣”为媒介的婚恋故事中,“衣”往往是构建情节的重要构件,曲折的婚恋故事往往因“衣”的得与失而变得起伏跌荡、摇曳多姿。如上述《玄中记》中豫章男子、《原化记》中天宝选人、《列异传》中鬼女、《求冥婚》中神女等,都是得“衣”得婚,失“衣”失婚,“衣”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推进因素。话本小说《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以“衣”为媒介把情节构建的艺术推向了极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故事叙蒋兴哥与王三巧结婚,把祖传的珍珠衫赠给王三巧;兴哥外出经商,三巧耐不住寂寞,与另一商人陈商好上,珍珠衫被赠给陈商;陈、王私情败露后,三巧被休,改嫁给吴知县,陈商惊吓病死,珍珠衫被其妻平氏收藏起来;平氏改嫁蒋兴哥,珍珠衫又重回到主人处;蒋兴哥失手伤人吃官司,吴知县审案,三巧求情,在吴知县的开明下,兴哥不仅没有吃官司,还重新与三巧团圆,最终演绎了一夫二妻的大团圆结局,珍珠衫又重新赠给了王三巧。“衣服”珍珠衫的“得”与“失”昭示着婚姻的成与败。珍珠衫从蒋兴哥赠给王三巧作为婚姻见证开始,中经陈商、平氏,又回到蒋兴哥手上,并最终以蒋兴哥重新赠给王三巧作结,再次见证破碎的婚姻重归于好的美好结局。一珍珠衫把一个悲欢离合的婚姻故事演绎得一波三折、跌荡起伏。

从文学审美来看,以“衣”为媒介的婚恋故事中,“得衣”或“失衣”的故事情节还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喜剧或悲剧的文学审美情感。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浓郁的喜剧或悲剧的文学美感就是伴随着“得衣”或“失衣”而渲染出来的。文学审美最具悲剧色彩的当属于《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写贾宝玉去看望生命垂危的晴雯时,这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丫环清醒地认识到此生无缘与身为贾府二少爷的贾宝玉在结为夫妻,于是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递给了宝玉,以此来表达她对宝玉的恋情与忠贞。这件贴身的旧红绫袄就是晴雯死后身体的永恒象征,是她企盼得到宝玉爱情而又不能的悲怆控诉!

总之,“衣”的婚恋文化意蕴对于相关小说书写具有文化导向作用,而小说的文学书写又对其指向的婚恋文化意蕴具有展示与体现的作用,两者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当然,这种双向互动并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文学书写在传达“衣”的婚恋基本意蕴时,同时也会传达其他一些文化观念。如由“衣”的身体隐喻演绎出妻子等同后,后世的文学书写常常表现了对作为女性的妻子的歧视。《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叙曹豹与吕布里应外合夜袭徐州城,张飞不但丢了城池,还使刘备夫人陷落在城中,面对关羽的责难,张飞痛苦万分拔剑欲自刎谢罪。刘备夺剑掷地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玉茗堂批评新著续西升仙记》卷上第四折法聪也说:“衣服可(与人)共,妻子亦可共。岂不闻‘夫妻如衣服’?”[7]清代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初编卷二《冯埙》也说:“兄弟手兄也,妻子衣服也,宁为手足去衣服,忍为衣服间手足?”在妻子和手足之间作二者选一的决择时,往往是弃妻子选手足,体现了古人重手足的血缘关系,而轻视夫妻的婚姻关系,这与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特殊宗族制度密不可分。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193.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68.

[3][英]弗雷泽.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19—21.

[4]万晴川.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8.

[5]闻一多.姜嫄履大人迹考[A].闻一多学术文钞·神话研究[C].成都:巴蜀书社,2002:44.

珍珠鸟教案范文10

图文结合,在“朦胧处”明晰

叶圣陶先生认为:“图画不仅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教材中大量绘制精美、色彩艳丽的插图,是阅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这些插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由此展开想象,从而将课文中一部分较为朦胧之处变得明晰、鲜活起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珍珠鸟》一课时,文中“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存在朦胧之处,即是什么触动了作者,使得他笔尖一动呢?教师为学生出示了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想象。一方面可以从图中观察到,珍珠鸟在作者肩头“咂咂嘴”的憨态可掬;另一方面,学生注意到作者在面对珍珠鸟时,脸上流露出的由衷微笑。通过对于图中人与鸟的观察想象,使得学生明晰了作者是由心头一动到笔尖一动,有感而发,从而深刻认识到信任是互相依存的。

情境引领,在“空白处”丰满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通过提供具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形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在情境的引领下,可以帮助学生揣摩作者的发表意图,感受文本的情感内涵,全身心地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从而将课文中的留白之处填充丰满的色彩。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翻越远方的大山》一课时,文中“在数万观众的呐喊声中,我有点迷糊:我打败了约翰逊?是真的吗?”这一段话给学生留下了空白,即在刘翔夺冠的时候观众是怎样的欢腾?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刘翔夺冠时的情景,教师通过为学生播放了当时比赛视频的剪辑,同时把当时对于这场比赛的现场报道文字等资料也相应地展示出来,如此,学生一下子仿佛进入到了刘翔夺冠现场的情境中去。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对比沸腾的现场与刘翔的迷糊之间展开对比想象,感受刘翔在赢得冠军后的心理,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由此逐步明晰文本主题,凸显了“翻越大山”的主旨。

情感朗读,在“跳跃处”驻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 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当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情节的跳跃之处、情感的断层之处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富有情感地反复朗读,使得他们的情感血液流动起来,在跳跃处驻留,感受抽象的文字符号中所折射出的情感光芒,在朗读中延续作者的情感脉络,从而用想象力将断续处进行缝合,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做好支撑。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母亲的恩情》一课时,文中《游子吟》诗句中存在着触景生情,同时又借物抒情的跳S之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在投入真情实感在朗c读中展开想象,使得学生仿佛目睹了母亲在诗人即将远行时为其缝制衣服的情景,从中感受到母亲对于孩子深沉的爱;进一步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文中的最后两句,扣住“寸草心”和“三春晖”展开对比,感悟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角色体验,在“兴奋处”品味

通过角色体验来帮助学生提升想象力,贴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文本自身契合学生兴趣爱好倾向等能够唤起学生热情的兴奋处,组织学生展开角色扮演类活动,让他们通过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通过想象力将文字转化为神态、言行等外化表现,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少年王勃》一课时,文中的“当那位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是本文中的兴奋处,学生读到此处,都会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抑扬顿挫。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体验中展开想象。让学生分别扮演都督或者宴会中的其他宾客,让他们从不同的角色身份中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从而烘托出王勃的年少多才、才华横溢,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异常高涨。

珍珠鸟教案范文11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应想法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巧妙激活语文课堂,为一向被学生视为“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增添几分生趣,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课文

教师要引导学生心中真正喜欢读书,心中所好,才是探究学问的源泉。而在读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入情入境,他们才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之中。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文章是作者心声的流露、情感的结晶,诵读的关键在于一个“情”字。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情感丰富,是“情感的王子”,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作者心灵跌宕起伏的旋律与自己的感悟、感知结为一体,充分体验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完全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意境中。读朱自清的《春》就要带领学生走进朱自清心中生机勃勃、美丽如画的春天,和他唱一首春天的赞歌;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要让同学们“变成”小弗朗士,去上学,去认识韩麦尔先生,去上这激荡着爱国主义情感的最后一课;学吴晗的议论文《谈骨气》,先别忙着把它拆卸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要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去感受中国人的骨气,以此增长自己的骨气,学生对于论文的知识也自会瓜熟蒂落,这样的瓜一定比强扭的要甜。这样的诵读因文生情,学生不再读的干干巴巴、“千人一腔”,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为了更好的入情入境,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可以先放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去感触文章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熏浸感染,立标树本;可以分小组去读,形成竞争气氛;也可以分角色朗读,用声音去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为了使感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在多样的形式之中装载的是兴趣、语感和思想情感的陶冶。

二、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声情并茂

语言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要想让课堂气氛不再死气沉沉,就必须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使自己的语言既能显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气魄,又能表达缠绵悱恻、凄清婉约的情怀。这样学生就能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美中,产生心理愉悦感,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出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上,教师与教材融为一体,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教师的语言富有魅力,就像一股清泉流入沙漠,浇出了绿洲;又像一线晨光穿过云层,给林中飞鸟带来黎明的信息;教学过程中,有了起始的光亮点,有波澜起伏的教学情境,有让师生思维活跃的教学高峰,有余韵悠长的教学结尾,整个过程如一个富有魅力的磁场,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教师的教学机智得到充分的张扬,少了预设的牵引,多了智慧的生成,学生则如精彩剧目中的演员,与文本作者同喜同悲,或朗读或讨论或沉思或质疑。整个课堂成为一个体验、审美、创造的地方,成为师生共同的享受,成为智慧生成的地方,成为生命成长的地方。

如在教读《春》中的“春花图”一段,在学生无法品出春的美时,教师结合课件声情并茂的做了这样的一个小结:“同学们,读到这段文字,我们仿佛看到:杏花绽放,粉亮亮像朝霞一样灿烂;梨花吐蕊,“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净净象雪花般纯洁!它们争奇斗妍,‘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争春!近看,花丛中蜜蜂、蝴蝶飞舞,它们在闹春!从上看,花海一片;往下看,野花满地,像眼睛,像星星,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置身在这花海中,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已被教师的讲述吸引了,陶醉了。接下来学生的品读,也会如教师一样入情入境。教师的语言智慧让人叹服,课堂也会让人体会到一种艺术的美。

三、课堂教学应巧妙设疑,制造悬念

教学上,教师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布下空白,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这时的课堂表面虽寂然无声,学生实则处于“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心理状态,他们会带着关切渴望的心理去探寻答案。如讲《皇帝的新装》,可以对故事的开头进行分析,把发展和高潮设计为空白,让学生推测皇帝和大臣们在“任何不称职或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的驱使下,会上演一出怎样的闹剧,也就更能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与虚伪。讲《变色龙》,可以在小说的“尾声”设置空白:“奥楚蔑洛夫亲自将小狗给席加洛夫将军的哥哥送去,席加洛夫将军的哥哥却大怒道:‘我们家怎么会有这样的狗?’奥楚蔑洛夫将如何变化?”这种尾声处的空白,从旧知识中引发出了新知识的增长点,会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极大欲望,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本文的主旨。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给学生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把一枚青橄榄留给学生自己去品尝,让学生在苦苦的咀嚼后享受获得知识的甘甜。运用空白艺术,要掌握恰当的时机,要留下必要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领悟回味,不能为追求表面的气氛热烈、发言踊跃,在学生的困惑尚未形成或思维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将结论和盘托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个道理。

四、制造推波助澜的教学高潮

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如果课堂上总是水平如镜,微波不兴,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恹恹欲睡之感。所以,要想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善于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潮涨潮落、波澜起伏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要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技巧,使出浑身解数,搬出十八般武艺。可以制造矛盾,引起争论,在唇枪舌战中明事理;可以激情抒发,口如悬河,在深情倾诉中动人心;可以质疑问难,探幽发微,在热烈讨论中有发现;可以展开联想,大胆想象,在发散思维中有创造……如在讲《斑羚飞渡》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人所充当的角色;讲《安塞腰鼓》时可激情表述陕北汉子的粗犷、豪放、阳刚甚至野蛮,并通过对陕北与江南的对比探讨,以歌颂那方厚土所承载的力量;又如在《珍珠鸟》一文中,“我”是一个爱鸟有情、养鸟有道的人,对鸟的爱很有理性,不盲目,才创造出人与动物和谐自然的境界,也就是有理性的爱使珍珠鸟由怕人到与人亲近,由于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如果学生能够谈出,家长和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如果是理智的爱,不急于求成,同样也能建立起和谐自然的关系,那将是这篇文章的高潮部分,也是这篇课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没有高潮的课必定平淡无奇,但一堂课一般只能有一两处高潮,都是高潮就没有高潮,一味的狂热激动会使学生思维劳累或抑制。教师既要勇于引导学生在在高潮中扬帆冲浪,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波平浪静中泛舟徜徉,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的高潮才愈加令人惊心动魄,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巧妙运用课末十分钟

珍珠鸟教案范文12

关键词:教师;学生;文本;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新课改的旗帜下,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伊甸园”。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在教材培训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教学的方法、策略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教师分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确实,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哪谈得上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于是,我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如何实现与文本有效的对话呢?笔者认为:

一、潜心文本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众所周知,课前学生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是敷衍了事还是真的钻进文本去读了?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初读课文后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是否搜集了一些课文相关的资料?是否在课本上有圈画批注的痕迹?这是学生初步与文本对话的结晶。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精彩部分进行品读,就游刃有余了。在学生饶有兴致的研读中,课堂不再是波澜不惊的“一潭死水”。正如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我先翻来覆去地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立意,读出自己的惊喜,才敢进课堂。”可见,教师备课时潜心于文本,反复研读,也是上好课的前提。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我紧扣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初读课文时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海鸥有哪些令人吃惊的举动?为什么会做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组织学生深入文本去探究。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我灵活地将课文打破常规顺序,重新整合,趁势而导,在引导中动情地介绍“海鸥老人”节衣缩食,步行到几十公里外的翠湖喂海鸥的背景资料,学生从真切的课外资料中加深对老人的了解,明白了海鸥之所以有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表现,那是因为老人用心关照海鸥,人与海鸥间形成一种默契,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学生还透过文本就海鸥当时为老人守灵的心情,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从而升华了内心的情感。其实,理解就是一种“视野融合”,师生视野与文本视野的整合,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文本在师生的追问下不断产生答案,师生在文本中扩展自己、提升自己。课堂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系统文化,学生在历练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紧扣文本是有效对话的关键

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学生在反复研读中体会其“妙”,在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学生深入与文本展开对话,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去进一步揣摩人物的心理。分别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个角度,解读诸葛亮,从诸葛亮的“笑”中悟到他可能笑不同人物(鲁肃、周瑜、曹操)的不同品性。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甚至是创造。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紧扣文本适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体验文本的情景。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珍珠鸟由很怕人到一点点与作者(冯骥才)亲近,产生信赖。我十分注重创设理解、感悟语言的情境,用生动的导语让学生切换角色,变成珍珠鸟,我围绕珍珠鸟活动范围的变大,发问:你怎么敢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又怎么敢俯下头来喝“我”茶杯里的水呢?这样,学生自然进入文本角色,在换位体验中与文本情感达成共鸣,这一互动点燃了学生对话的欲望,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尊重文本是有效对话的核心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强化个性体验,发表独到见解。这就更需要深入地研读文本,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各自的看法。如,在教学《海上英魂》一课中就邓世昌与舰队共存亡的价值取向方面,曾有学生质疑:既然当时有士兵向邓世昌抛去救生圈,他完全可以获救,只要拥有生命,他还可以东山再起,为国效力!从珍爱生命的意义上说,此学生的质疑不无道理,但从尊重文本出发,显然学生的质疑是偏离了文本人物的价值取向,此时作为教者面对此类解读应切实把握作者选文的意图,深入理解题目“海上英魂”,让学生从中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之处。这样,我们的探究是因文本而展开的,文本与读者思维发生碰撞,产生真正独到的见解。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就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法在实践中积淀,在互动中运用,在运用中拓展。这样的语文课堂因有效对话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