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

时间:2022-12-17 16:56:14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范文1

一、工作目标

按照整顿与规范相结合、监管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全面加强出口食品添加剂监管,侧重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问题,建立健全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规范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长效监管机制,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范出口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领导,成立检验检疫局严厉打击出口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

主要职责:负责传达贯彻国务院、国家质检总局、局及地方政府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部署及指示、会议、文件精神,负责进出口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的统一部署、指导和监督工作。

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小组:

主要职责:研究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方案的制订及实施,负责专项整治行动相关信息的沟通及工作总结的上报。

三、工作部署

㈠全面排查

1、组织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专项排查。工作小组集中力量对辖区内所有出口食品生产企业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的专项排查。通过查生产环节、查溯源制度、查高风险项目监测、查食品添加剂符合性等“四查”,摸清辖区出口食品中添加物质的实际情况。在6月30日前,将“四查”活动开展情况及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汇总,并报送局主管处室。

2、全面核查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食品添加剂及辅料使用情况。按照局通知要求,对辖区已备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进行重新核查验证登记,重点核查新企业新出口产品和新使用添加剂。对企业使用辅料进行核查,必要时对风险高的辅料开展监控检测。在5月30日前,将重新核查验证登记的食品添加剂及新核查完成的辅料按规范表格汇总,并报送局主管处室。

㈡清理整顿

1、严格执法查处。加强对食品非法添加和食品添加剂滥用两类行为的处罚。凡发现生产原料、辅料及食品添加剂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以及任何掺杂使假行为的,均应在发现当天上报行动领导小组,从重、从快处理,对食品添加剂或其他添加剂物记录不规范、不完整的,应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在整改期内加强产品抽查检测。加强辖区出口食品退货后续监管。对退货原因涉及食品非法添加和食品添加剂的重点予以调查,对上述原因造成退货或通报且确属企业责任的,积极配合局主管处室对责任企业进行处理。

2、加强专项督察。结合辖区出口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情况(包括番茄酱罐头、蜂蜜、榨菜等),加强“飞行检查”,根据产品的生产特点进行检查,突出针对性,可结合企业定期监管同时进行,切实加强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后续监管。同时,应力争发现监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提高监管有效性。

㈢巩固提高

1、提高检验监管人员能力。按照“一转变,五加强”要求,积极参加岗位能力培训及其后续培训、业务专题培训和岗位技能大比武等活动,参加局组织的“检验、检测人员双向交流”活动,及时将检验监管过程中发现的敏感产品或项目通报给检测部门,提高检测针对性,拓宽检验监管人员知识面,熟悉相关流程,增强工作协作,提高一线检验监管人员工作能力。

2、完善重点产品风险监测。一是要认真执行总局及局出口食品残留监控计划,做好农兽药本底调查与残留物质监控工作。二是要针对辖区风险高的重点产品,结合掌握的风险信息,制定针对性监控方案,及时遏制系统性、和行业性问题的苗头。三是要完善监测信息的分析与通报。对获得的监测信息,要及时汇总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或存在问题苗头的应进行上报局主管处室。

3、严格注册备案企业监督管理。结合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备案)企业后续监管工作,要以“六个严格”的要求对获证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监管,检查企业能否持续符合卫生注册要求。对专项整治行动期间新申请备案企业和申请出口产品扩项企业应要求对其产品开展风险评估并提供相应资料,注重对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两类行为的风险分析,严格准入门槛。在11月中旬前,将注册备案企业后续监管总结上报局认证处。

4、加强原料基地管理。充分发挥辖区4家“区域化”管理基地的行业示范作用,稳步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原料区域化管理模式。同时推进“三个结合”即区域化管理与风险管理结合、基地分级与企业分类管理结合、基地管理质量水平与检验检疫措施结合,在严控基地原料风险的同时,落实区域化基地检验检疫优惠措施。

四、工作要求

1、注重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及管理能力的提高。开展法律法规进企业、检验人员进企业活动,在5月31日前,在辖区所有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张贴本次专项整治行动的宣传材料,并结合日常监管、年定期监管等深入企业宣传,做到企业应知尽知。树立1家质量档案标杆企业,建立通用管理模板,促进辖区中小企业质量档案管理能力提升。以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在辖区出口食品企业中逐步普及风险分析理念,推动企业确立风险管理意识,开展企业出口产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通过上述活动,提高企业质量安全主体意识及管理能力。

2、注重信息收集处理。通过在企业张贴举报公告、在局网站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收集社会各界举报信息。在检验监管工作中注意与行业专家、品质管理人员、检测专家等交流,获取潜规则线索。注重从网络、报纸等媒体中获取线索,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增强潜规则的发现能力。在专项整治行动期间,要加强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及报送等工作,并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巩固专项整顿成果,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范文2

摘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本文在分析南京市雨花台区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三高两低”企业现状和关停搬迁中存在问题基础上,对如何治理“三高两低”企业问题提出五点建议意见。

关键词 :工业污染;三高两低;高消耗;高排放

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产能过剩的行业开展清理工作。江苏省发改委、经信委、国土资源厅、环保厅制定了对全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制造等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清理目录清单。南京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南京市“十二五”期间控制能耗和煤炭消耗实施方案》,通过关、改、转、控等方式,控制全市“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耗总量,并决定用10年左右时间对金陵石化、大厂、梅钢、南钢等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全部搬迁各片区的重点耗能企业,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布局。南京市雨花台区紧紧把握这次战略机遇,结合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趋势,顺势而为,加快推进全区“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全区城市化建设,为创建现代化创新型生态新城区拓展更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雨花台区“三高两低”企业现状

“三高两低“企业是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企业简称,主要集中在石化、钢铁、电力和水泥等行业。在雨花台郊区经济发展期,这些行业企业在加快全区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雨花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企业带来的资源上消耗过大、产能严重过剩和环境保护压力等问题,已经严重不适应新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关停和搬迁,腾笼换鸟,促进区域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换代。1.工业企业现状

随着雨花台区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全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行业在全区的比重逐渐减少。以2013年为例,雨花台区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1:36.8:63.1,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只有近37%。全区全年工业总产值为258亿,仅增长0.2%,全区工业投资为32.3亿,同比下降26.6%。

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全区工业企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将会越来越少,现代服务业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全区经济发展模式将真正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

以2013年为例,全区共有近9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258亿元。

从工业总产值排名来看,排名前10名的企业总产值共有125亿,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近50%。其中,雨花钢铁22.03亿,中船绿洲19.37亿,徐工汽车14.17亿,华润热电13.62亿,双龙集团12.28亿,梅山能源12.04 亿,龙源环保9.79 亿,高精齿轮9.01 亿,圣迪奥制衣6.85 亿,曙光硅烷5.77亿。

这10家企业主要集中在钢铁、船舶、电力、机器制造、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

这些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大多数都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问题。有些企业的总产值也在逐年下降。

以2013年为例,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总产值1900万,增长为-89.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1.39亿,增长22.1%;石油加工、炼焦行业总产值1.24亿,增长55.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12.23亿,增长-25.4%;船舶制造业17.9 亿,增长-20.9%;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总值2.4亿,增长-42.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总产值25.7亿,增长7.9%。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都呈负增长,尤其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幅下降巨大,达到-89.3%。

从耗能方面看,2013年全区综合能耗消费总量116 万吨标准煤(不含梅山钢铁)。耗能在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是:华润热电综合能源消费量6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2.7%;梅山能源30万吨,同比增长-10.2%;宏伟资源7万吨,同比增长-22.4%;江苏雨花钢铁3万吨,同比增长-40.9%;圣戈班玻璃2万吨,同比增长-52.6%;梅宝新型建材2万吨,同比增长65.2%;板桥水泥厂1.2万吨,同比增长-34.8%;双龙集团8900 吨,同比增长53%;旭建新型建材8200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8%。这10家企业中,有8家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超过标准。这些企业给区域能耗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也不断加大,需要通过工业布局调整对环境进行根本性的整治。

2.全区开展“三高两低”工业企业整治推进情况

全区高度重视产业布局调整,始终把“三高两低”工业企业搬迁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积极部署、强力推进。2012年以来,已关停17家,搬迁主城区工业企业近10家,提前完成欧米亚化工、宏伟资源、雨花钢铁等企业关停任务。2014年4月,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战略部署,决定用10年左右时间,对金陵石化、大厂、梅钢、南钢等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全部搬迁片区内的重点耗能企业。通过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区域竞争力。雨花台区梅钢片区总面积约为24.1平方公里,主要有上海宝钢集团下属的梅山钢铁公司、上海宝钢化工梅山分公司、华润热电等大型企业和周边配套钢铁加工、建材等一批中小型企业,工业用地867公顷。

经过初步摸底调查,片区内共有工业企业82家,其中规上企业20家,规下企业62 家,占区域面积的36%,职工总数约3万人。通过工业布局调整,实现片区由传统工业向产业高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根本转变。目前,已经制定《雨花台区梅山钢铁及周边地区工业布局调整实施意见》,并立足于现有条件加快推进工业布局调整的工作计划和长期规划以及具体实施方案等有关工作。

二、企业关停搬迁存在的问题

1.搬迁企业资金缺口大

“三高两低”企业大多历史长、设备旧,搬迁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由于许多企业在原地区发展有一定的年限,企业及其职工的住房已经和企业配套设施融为一体。关停整治工作涉及到关停企业职工的安置补偿、危化物品处理、被污染土地生态修复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搬迁。企业搬迁或关停必然带来工作地点改变、生活不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居住环境改变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和职工需求和愿望很多。很多企业还有大量离退休人员、欠薪欠费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作为被搬迁企业难以支撑搬迁费用,作为责任主体的街道(园区)也无力支撑高昂的搬迁费用。

2.整治工作相关政策尚不健全

政府支持和鼓励企业搬迁的有关政策是加快企业关停和搬迁的重要动力。对整治搬迁任务,不能仅仅只通过一道行政命令,强行命令企业关闭或搬迁就了事。目前,主动提出关停申请或者愿意实施产业转型的企业毕竟不多,需要相关的奖励扶持政策。只有政府、企业和职工都有积极性,才能快速推进相关工作。一方面,需要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特别是对主动愿意实施产业转型的企业,在项目规划、审批、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要有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搬迁关停才会有积极性。另一方面,街道(园区)要积极有所作为。列入搬迁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所在地区的纳税大户,关停搬迁这些企业,短期内必然会导致这些地区税收流失,造成地区财政收入减少,少数街道(园区)服务企业搬迁的积极性也不高。

3.关停整治的标准仍然不够明确

在关停整治企业具体标准把握上,还存在一定差异。同类型企业在一个地区被列入关停范畴,在其他地区却未予关停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部分企业对整治工作标准存在异议,不愿主动配合工作。外地注册本地经营或者作坊式生产“三高两低”企业未被纳入整治范畴,也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4.搬迁片区开发工作难以快速推进

片区开发建设有利于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和城市面貌的改善。片区搬迁工作需要整体规划、同步搬迁、同步规划、尽快建设。比如,在梅山片区工业布局调整企业搬迁问题上,目前按“分步走,先易后难”原则,先关停搬迁梅钢产业下游一些小型企业。这些企业2015年或2016年关停或搬迁,土地或厂房闲置待开发,需等到2025年梅山钢铁整体搬出后才能大规模开发建设。大概有近10年闲置或待开发期。关停这些小型企业腾出的土地、厂房运作及产业引进都需要研究。尤其是搬迁关停企业位置可能东一处西一块,不一定成片,土地也难以整块整理。由于片区开发建设困难和问题繁多,涉及资金量较大,缺少大开发商介入,搬迁关停后,片区整体开发推进工作缓慢。

三、有关建议

推进“三高两低”企业整治,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的迫切需要,是改善全区群众人居环境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发展战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的重要举措。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雨花台区深入推进这项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全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负责,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当前推进“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制定扶持政策,缓解搬迁资金的压力

企业是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组合,企业搬迁不仅涉及厂房设备的转移,还涉及职工的安置问题。为增强企业搬迁积极性,减轻企业搬迁过程中的资金压力,政府应着眼于更富有成效地推进“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工作,尽快科学制定并出台扶持、补偿和奖励政策,合理安排整治工作专项资金,鼓励、引导、支持企业自愿搬迁、自动关闭和自觉整治。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从大中型企业补贴入手,通过鼓励大中型企业搬迁,带动整个搬迁工作顺利开展。对升级转型再创业的企业,在项目规划、审批、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要给予一定政策支持。二是要着力搭建政、银、企对接协调互动平台,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搬迁资金困难。并通过融资对接、信用信息等平台,以产业链融资、隐含贷款、担保、政府扶持等各种融资渠道,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着力减轻企业负担。

2.统一整治标准,制定公平的搬迁准则

在摸清企业基本情况前提下,根据被列入关停范畴的同类型企业,制定统一的关停和搬迁标准。例如,关停立窑,多少立方的需要关停,什么状态下才算关停,需要明确相关标准;有多台立窑的企业,需要关停几台合适等等。在全市范围内,同类型企业,应有大体一致的标准,避免同类型企业相互类比的现象,减少部分企业对整治标准提出异议,从而主动配合工作。同时,制定纳入整治范畴的企业类型相关指导性文件,将作坊式生产、规模小的“三高两低”企业纳入整治范畴,做到主城区内工业企业全覆盖,确保整治工作公平、公开、公正。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整治程序,对不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提前发放关停整治通知书,为企业的整改提供一定的政策缓冲期。逾期未达到整治要求的,一律无条件实施关停。

3.突出规划先导,坚持同步整治同步开发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以规划为先导,合理规划传统产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挥资源要素作用。整体科学规划搬迁腾出的土地,借助企业搬迁腾出的空间,作为承接产业转型的主阵地,将搬迁地域的产业发展纳入全区的产业布局体系中进行统一规划,使之与周边区域的产业环境匹配。在新的区域内,以产城融合发展为目标,按照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向新规划区域集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创立具有雨花特色、对相关产业体系具有控制力的高端产业。将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框架,实行统一规划、综合配套、联建共享,保证功能区、园区与邻近主要交通线路、交通枢纽之间有效衔接,合理布局建设与园区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最大限度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利用效率。

4.增强服务意识,创造和谐的整治环境

企业搬迁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转变部门办事作风,营造高效、规范、和谐、便民的行政服务环境。一是重点处理好关停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积极组织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用工单位等,多方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应适时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实施就业援助工作,切实做好职工转岗培训和分流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区域的和谐稳定。二是处理好污染企业的生态修复问题。关停企业的废水、废渣要及时有效处置,造成的污染要进行生态修复,以确保环境安全。三是加强服务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相关企业负责人、企业工人、周边群众等了解企业整治涉及的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从而理解和支持整治行动。从源头上预防纠纷发生,依法合理解决问题,稳妥处理善后事宜,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防控;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8-0058-2.5

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暴露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管上存在的诸多漏洞和风险,为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监管,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出台,从此世界进入内部控制时代。2008年6月我国借鉴融合COSO内部控制框架,并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由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相关配套指引出台,要求2011年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起扩大到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目前大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正在逐步推进,有关内控建设的相关理论指导和具体实践操作经验都在逐渐研究和摸索之中,是学术界讨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企业实务界,内部控制建设尚属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本文在调查研究上市公司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经验基础上,收集分析和整理相关数据和资料,对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思路进行归纳整理。对确立以风险防控为导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内控建设的操作框架和实践应用进行总结,构建出企业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操作思路与方案,供企业参考。全面推进内控建设大致可分为下面四个阶段。

一、内部控制建设前期筹备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一)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必须取得企业高层的充分支持

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具有全员性,不是针对员工的内控,也不是针对管理层的内控,是企业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准确的说,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的过程和机制。企业在全面推进内控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因此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企业现有工作流程,改变原有管理习惯,甚至杜绝一部分人的不正当利益,这些个人的不正当利益往往会侵蚀企业整体利益,无益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根据经验,全面推进内控建设必须首先得到企业高层(决策层)的充分支持和重视,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内部控制建设举步维艰,很可能半途而废。

(二)确定内部控制职能的归属

企业可以自行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也可以委托专业的内控建设咨询机构,但由于全面推进内控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和非常专业的系统工作,对于未有过系统的内控管理背景的企业,建议选择委托咨询机构来进行内控建设,目前多数企业也是这样操作的。选择好内控咨询机构的同时,还要在企业内部选择(或新成立)某一部门来承担内部控制职能,处理内控日常事务。即使是委托咨询机构,也要有某一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控建设工作(即牵头部门),因为初步建立好内部控制体系之后,咨询机构便会撤出,而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工作,企业的很多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这些后续工作需要由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来独立承担。

在实践中,确定负责组织协调内控建设工作的职能部门一般有四种情况:1.财务部门牵头;2.内部审计部门牵头;3.企管部门牵头:4.组织成立联合部门牵头内控建设工作。目前认为比较理想的模式为:前期内控建设阶段组织成立联合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控建设工作,联合部门属于临时机构,可以从审计、财务、企管、人力资源以及业务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内控的后续日常工作放在企管部门,审计部门负责定期对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审计和监督。当然,具体确定由哪一个职能部门负责、采用哪一种模式,还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内控建设完成后,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要求,企业每年要委托社会上独立的内控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这里建议内控审计机构和前期内控建设咨询机构保持一致(可以实现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重复工作,减轻企业的负担。

二、内部控制全面建设工作

(一)组织召开项目启动大会

以内部控制建设相关职能归入企业的企管部,同时委托专业咨询机构为例,在全面推进内控建设工作前,应由企管部牵头组织召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项目启动会议,对全面开展内控建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提升企业各级人员对内控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部署具体工作安排和时间进度。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均要出席会议,如果是企业集团,所属企业主要负责人也要出席。会议部署工作后,正式进入内控建设阶段。

(二)流程梳理和现场测试

内控建设咨询机构按照18项内控应用指引,首先对企业现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归纳和梳理,18项应用指引分别是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其中前5项属于控制环境层面的,是内控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后面13项属于业务层面,涉及具体的工作流程。流程梳理以13项业务层面对应指引要求为主要依据,由于多数大型企业都采取总分机构的组织结构,或者是公司总部下设不同事业部,或者是集团总部所属若干分、子公司,公司或者集团总部作为管理中枢,主要涉及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5个领域,而所属企业以其余13项业务流程为主。

在流程梳理中以财务指标为主要风险导向,识别上述不同流程的固有风险,评价风险等级形成风险清单(风险列表与相关描述)。对应内控应用指引将13项业务流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细分为若干子流程和三级流程,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个描述现有制度和现行控制,与风险描述和指引要求进行逐一比对,一方面获取内控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证据,另一方面找出对应内控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同时参照风险清单及描述确认流程关键控制活动即风险控制点,作进一步穿行测试及控制测试,最终形成书面差异分析、控制矩阵等内控文档记录控制活动。

一般来说,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的书面文档记录采取的形式至少要有:风险清单、流程描述、以及风险控制矩阵等内控文档。流程描述应保留足够的细节,让其他不了解该流程的人能够了解、进行评估,并为检查流程中控制的执行有效性设计测试,下面的表1为以通知结账为例进行的流程描述示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细分出来的子流程及相应的风险描述可见表2:细分流程与风险清单示例。至于控制矩阵,就是将流程中所涉及的风险和对应的控制活动进行汇总,以发现控制缺陷的一种矩阵图表,控制矩阵是针对每个业务流程记录的关键文件,控制矩阵一般格式可见表3。

完成企业现场测试工作,形成书面差异分析、控制矩阵等内控文档,找出企业现有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在此基础上同企业管理层探讨制订内控缺陷整改方案,随后进入缺陷整改阶段。

三、按照整改方案推进整改工作并跟踪验收

现场测试和流程梳理中发现的内控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制度缺失或者制度不适用,不符合流程实际需要)和执行缺陷(设计完好的控制制度没有按照意图运行或者运行不到位),汇总内控缺陷和咨询机构提出的整改建议,并与企业管理层探讨制订整改方案。

此时企业开内控建设工作阶段总结会议,所有涉及内控建设的公司和部门负责人均应出席会议,按照不同业务板块(下属事业部或者分、子公司)逐个总结内控建设阶段工作,通过不同业务板块间横向对比和经验共享,使相关负责人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的影响,分析如何通过内部控制建设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与咨询机构反复沟通,形成最终的整改方案和整改期限。

内控建设突出以控制风险为目标,不同企业客观条件不同,针对缺陷整改的具体措施无固定模式,采取何种措施和手段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即可。跟踪整改验收时,检查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完成整改率,针对未能及时整改和整改不到位的内控缺陷同管理层再次进行讨论并分析原因。

实践中未能整改的缺陷主要涉及几种情况:相关制度的修改订立仍需讨论研究或报送总部审批,程序仍在进行中;出于成本效益考虑,由内控设置增加的成本企业目前不能接受;一些内控设置降低了工作效率,为兼顾运营效率暂时无法执行;尚需时间进行流程测试和整改验收。上述情况也是出于内部控制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企业结合实际情况权衡各种因素后的结果,有待以后不断调整和改善。

四、确立日常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保障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企业内控建设已初步完成,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按照确立的内控流程和风险控制点,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审计部门要定期进行内控自我评价,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并进行控制测试,检查内控制度执行有效性,增强内部风险管控。同时每年还要接受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

内控自评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按照18项内控应用指引的要求再次全面梳理业务流程,着重考虑内控建设阶段发现的控制缺陷和弱点,做重点测试和跟进,重新确认内控缺陷,最终出具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如果是上市公司,每年3月份对外披露内控自评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控有效性审计报告。

内控自评报告一般要包含以下内容:1.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包括内控目标和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从五要素角度阐述);2.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和范围;3.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4.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情况及重大缺陷采取的整改措施;5.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诚然,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逐步深入的过程。按照上面阐述的操作思路和实现方案,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要基于上述工作成果,通过内控机制逐步深化日常内部监督机制和风险防控体系,强化规范运作意识,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和运营效率,协助管理层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志国等.写给企业家的内部控制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范文4

论文关键词:金牛区,新型工业,总部经济,发展路径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又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后提出的一个新任务、新课题。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而言,通常表述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成都金牛区工业发展取得瞩目成绩,整体已处于工业化中前期水平,并呈现出产业结构多元演进的态势,工业已是长期支撑金牛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十一五”期间,金牛区牢牢抓住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决策。全区从实际出发,抓住工业化加快升级的机遇,努力把工业做强做大,重点围绕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通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新型工业发展在金牛区已初具规模。

一、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成都金牛区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总部经济为主线,突出抓好高科园区建设,加快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生产总值314.3亿元,利润总额达18.7亿元;全区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17.5亿元,同比增长14.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1亿元,同比增长20.5%。这些为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一)新型工业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3家,主要分布在高科园区。产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现代医药、饮料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其中属于新型工业的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的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5.31%。2008年,园区工业集中度为71.7%。园区5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52.14亿元,其中园区内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的总产值分别达到70.2亿元、24.8亿元。

(二)产业发展定位明晰,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根据成都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布局和金牛区的实际情况,成都市确定了金牛区“一区一主业”为轨道交通产业。成都市曾有“铁半城”之称,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数仅次于北京,在全国位居第二位。而金牛区又是成都市从事轨道交通产业单位最集中的区域,有中铁二院、中铁二局、中铁八局、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西南交大等单位。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年产值在800亿以上,金牛区范围内产值在600亿以上,约占全市的75%以上。随着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规划的逐步实施,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总部,将加速促进研发及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企业聚集。

高科园产业园区的规划是新型工业发展的“催化剂”。属于新型工业的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是金牛区的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以企业44家,占金牛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7%,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31%,销售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35.6%,对金牛区工业发展贡献突出。金牛区高度重视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规划高科园区一期产业园区集中打造以科技商务、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为一体,以高新技术为特色,以现代服务为业态的“成都西部科技商务中心”,重点突出电子信息服务业,做精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为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部经济平稳起步,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高科园区已初步形成总部项目聚集态势。自2007年以来,单纯生产制造型企业不能再进入高科园区发展,园区围绕总部经济发展方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总部项目聚集和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迄今为止,产业园一期已有黑格中心、雄龙实业、特拉克斯、海南天元等总部楼宇型企业17家,并以其建成的总部楼宇为载体引进总部企业88家;产业园二期已建成西联钢铁物流港总部孵化楼1座,引进总部企业60家。

2008年,园区内部分总部企业或总部楼宇纳税情况良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步增大。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蓝灵、雄龙、汇源、特拉克斯、黑格中心、西汇商贸等八家总部楼宇已集中了66家企业,2008年实现税收2,825万元,预计2009年实现税收3,300万元左右。由此可见,高科园区的总部经济产出效益整体已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二、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转型面临诸多问题

金牛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总部基地战略的实施,导致金牛区中小企业外迁,影响金牛区工业产值的增长。截止08年底,全区工业企业数比上次普查减少了278户,其中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迁24家,09年将外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左右,由此,预计将减少产值65亿元,相应减少增加值约17亿元;面对高科园企业多出少进,经济指标下滑的局面,发展方向突显迷茫。

(二)产业凝聚力度不够

金牛区的新型工业产业资源整合力度不足,企业之间没能进行有效合作,导致产业集聚效益没能充分发挥。目前,虽然金牛区的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正在积极组建,但是中铁二院等牵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另外,由于主导产业链的缺乏,金牛区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没能建立起合作平台,未找到资源有效整合的切入点。

金牛区的新型工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没能充分发挥。中铁二院、康弘药业集团、中汇制药有限公司、国嘉生物科技集团、中电10所、中电29所等金牛区新型工业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支撑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企业与金牛区其它相关企业的合作不太紧密,对金牛区的新型工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三)总部经济竞争加剧

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竞争加剧。2007年,根据成都市的统一布局,包括金牛区在内的五城区及高新区全面转型,全面发展总部经济。短短t几年,成都市6大总部聚集区初具规模——高新*区总部聚集区、成华总部聚集区、武侯总部聚12Sn$3Ux8FNpvoYsvoKDc2uptZhE#AQSSAWCpDxeXRdB8Oo集区、青羊总部聚集区、锦江总部聚集区、金CxD5hU7$&牛总部聚集区。由于大多数总部基#2ENwTw4bbsndxmT78&+^tJDsgrsxarTiOf(Nf0u-(@zN63P PZNe6KuA地在发展定位、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对象等诸FJ0O(%JN0sgoK0yijf2+Es)2*b#DRb多方面大同小异,成都总部基地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格局已显现。而金牛区高科园的土地价格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是企业入驻的极大障碍。随着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成都主枢纽建设的加快实施,金牛区区高科园区的位优势将逐渐消除,竞争优势还将会进一步下降。

三、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的发展路径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是传统工业结构的优化与工业实力的加强,又是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增强工业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工业发展新路子。布朗(2002)认为,新的工业发展思路和模式,应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史清琪(2003)提出,新型工业化当中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二是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工业化,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三是在跨越式发展中实现工业化,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缩短工业化历程。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的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笔者认为,以此上述为指导,结合成都金牛区工业发展现状,金牛区新型工业应该以总部经济为主要业态,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丰富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并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实施“1234”工程,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多元组合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新的发展动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业态:以总部经济为主要业态;

二载体:以园区经济和楼宇经济为载体;

三产业:规划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支持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巩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四战略:实施资源整合战略、产业集聚战略、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产业空间拓展战略;

——资源整合战略。一是整合轨道交通产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资源,打造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二是整合轨道交通、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资源,加强产业间横向合作,利用互补优势,发展交叉产业。如轨道交通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交融合作可以发展交通电子产业等。三是整合政府、金融、会展、物流、中介服务等相关社会资源,营造企业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四是整合区域外部资源,加强区域间产业合作,做大做强优势竞争产业链。

——产业集聚战略。一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产业链条上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形成物理集聚;二是以项目载体,建立企业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化学集聚;三是通过政府特殊政策引导相关企业集聚,加速产业集聚。

——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一是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提高产业信息化能力;二是以企业为中心,构建产学研联盟,通过企业研发、科研院所和高校来创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围绕产业战略链条的培育和延伸、产业链条的优化重组来升级产业。

——产业空间拓展战略。一是要盘活园区的闲置土地资源,有效拓展存量发展空间;二是发展工业楼宇,从立体空间上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三是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拓展产业空间。

四、结论

成都金牛区地域广阔,高科园区的占地面积位居五城区榜首,是发展新型工业的最佳空间载体。金牛区产业相对集中,成都市确定了轨道交通产业为金牛区的“一区一主业”,西南交大、电子科大、铁二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实力强、人才资源丰富,为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此,笔者建议围绕新型工业的发展思路,金牛区要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规划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总部经济,打造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新兴产业都市;支持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巩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并用现代信息技术升级改造传统工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提高新型工业对我区经济的贡献度,实现新型工业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金牛区政府课题——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耿学志,走新型_T-业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J].学理论,2008(10)

【2】王彬彬,攀西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2)

【3】[美]J菜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顶岗实习;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教学方案

[DOI]10.13939/ki.zgsc.2016.02.189

1总论

1.1研究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二十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实现任务的两大保证。

教育的改革创新是破除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多种积弊的一剂良药,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职业教育领域,顶岗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以说,顶岗实习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字方针之“育人为本”方面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将顶岗实习视为准就业,将其纳入学校的就业工作来实施;学生和家长把顶岗实习理解为就业;企业把顶岗实习理解为新员工的试用期,以此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而企业实习内容与学校专业教学内容又存在一定差距,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所学与所用无法有效对接,学不致用,由此而来的厌学情绪、读书无用观念冲淡着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学校对学生实习中掌握的技能状况没有系统的考核办法,实习期满,学生常常以一份毕业论文应付了事。这种现象,是当前众多中等职业学校共有的教育缺陷,即顶岗实习阶段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具体体现。

如何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促进学生就业,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指导,是我国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课题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顶岗实习阶段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将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建立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创建四维模型,从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维度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构建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创新实施方案,为我国职业技术院校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管理提供一种方法指导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2研究内容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将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是当前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流方向。

建立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创建四维模型,从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维度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构建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创新实施方案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3研究方法

1.3.1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理论的研读、分析、探讨和应用,研究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建立。

(2)行动研究。柏莱克威尔说:“所谓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中的问题,其研究人员是学校教职员,其研究目的是改进学校的各项措施,其重要性在于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配合,且能给予实际工作者以深刻隽永的印象。”还有不少的提法,但它们基本上大同小异。把它们概括起来,可以认为,行动研究法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课题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顶岗实习管理阶段的教育功能缺失现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

1.3.2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骤和创新

行动研究过程的五个步骤:

(1)明确问题。解决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顶岗实习管理阶段的教育功能缺失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确立解决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是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顶岗实习阶段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将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建立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创建四维模型,从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维度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构建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创新实施方案。

(3)按设计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集资料。本课题是按照制订研究计划、实施、评价和总结四个阶段开展研究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都有书面记录资料。

(4)对实习改革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改革研究报告。

(5)在学校实习管理中实施、验证和修正。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以北京市交通学校物流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专业、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汽车商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100名实习学生作为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方法。

1.4研究假设

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中等职业学校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1.5研究成果

(1)建立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

(2)创建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实施模型。

(3)构建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2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是在工学整合式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方法。工学整合式学习被西方学者界定为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融合的岗位学习,它要求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在企业工作现场创造新的学习环境。为了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进学习者的成长,这种学习应列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根据职业技术院校顶岗实习的特点,从学校、企业、学生和教师四个维度开展顶岗实习教学改革,实施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

3.1四维模型

以系统方法为指导,建立四维模型(见图4),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

表2学习结果评定表

图4四维模型

3.2实施方法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开展应分为实习前布置、实习中指导和实习后总结三个阶段(见图5)。

图5实施流程

下面就从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四个维度阐述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实施。

3.2.1学校维度

(1)组织建设。

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和实施。学校应成立“顶岗实习管理中心”职能机构,整合学校各方资源,为全校所有专业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提供全面的方法指导,同时促进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提升。

组织方式可以采用矩阵形式,如图6所示。

图6组织结构图

(2)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

①创新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对于与学校合作、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应负责推荐校外辅导员,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与工作配合学校给予指导。即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

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可以集合学校教师与企业辅导员的合作优势,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任务。包括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划,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学习,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学校对企业推荐的校外辅导员进行审核,对于审核合格的校外辅导员发给正式的聘书。

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改变了过去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单一进行管理的状况,可以说,创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实习生进行管理的新模式是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前提。

②确定选聘校外辅导员的标准。学校选聘校外辅导员的基本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辅导员所在企业是学校的长期合作伙伴。企业择优推荐。辅导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技术能力。

③建立校外辅导员管理办法。对于给予学生认真指导的校外辅导员,应给予适当的课酬补助,在学生实习结束时,进行优秀校外辅导员的评选,对于当选的优秀校外辅导员,学校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3)教学管理。

学校对于学生实习的教学管理可以分为四条线索,三个阶段实施。

四条线索是专业教研室的专业指导教师、校外辅导员、德育教研室就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三个阶段为实习前培训、实习中控制和实习后总结三个阶段。

①实习前培训。第一阶段,学生顶岗实习前,实习管理中心对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班主任和校外辅导员四方面人员进行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内容培训。培训计划见表4。

对学习领域课程学习的指导是从就业指导课导入,对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教学和布置。使就业指导教师了解和掌握学习领域课程内容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培训内容。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学习指导由专业教师和校外辅导员共同实施。专业教师和校外辅导员对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和指导方法的掌握是关键的。

班主任是学生的管理者,掌握学生实习阶段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他们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

表4培训计划

a.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方案。

b.学习领域课程讲解,包括目标、形式、内容、学习媒体、评价方法。

c.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指导包括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流程图(见图7)及学习领域课程表格讲解。

图7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流程图

表5顶岗实习学习领域课程

②实习中控制。第二阶段,实习过程中顶岗实习教学管理中心对专业指导教师、校外辅导员指导情况的定期检查是这一时期工作的主要内容。检查途径包括:下企业实地考察、收取学生作业检查教师指导效果、通过每月返校召开的学习交流会检查指导质量。

③实习后总结。第三阶段,实习结束时,由学校方面和企业方面共同组成联席评审小组,对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优秀校外辅导员、优秀专业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奖励。

上述这三个阶段,既相对独立,保持各个阶段各自独立的工作内容,又前后接应连缀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链。

3.2.2教师维度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实施按照实习前布置学习任务、实习中 指导、实习后评价和总结三个阶段进行(见图8)。

(1)实习前布置学习任务。将实习阶段学习领域课程纳入德育教学中的就业指导课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工作的方法,为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职业人提供一条科学的途径、一种科学的方法。

①教学内容(见表6)。表6学习任务讲解

培训教师

培训对象

培训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实习管理中心人员

学生

(1)学习领域课程

・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

・基本形式

・学习内容

・学习媒体

・学习成果评价方法

四步教学法

①举例讲解岗位学习流程图

(2)学习领域

课程学习流程

图讲解

案例教学法

②讲解学习领域课程形式――学习领域表续表

培训教师

培训对象

培训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3)学习领域课程表格讲解

案例教学法

③讲解表格填写方法

(4)完成工作的六个步骤

案例教学法

④讲解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建构方法――任务中心式

⑤介绍完成工作的六个步骤

②教学步骤:

a.举例讲解岗位学习流程图(见图8);

图8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流程图

b.讲解学习领域课程形式―学习领域表;

c.讲解表格填写方法;

d.讲解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建构方法――任务中心式(如图9)。

图9任务中心式

e.介绍完成工作的六个步骤(见图10)。

图10完成工作的六个步骤

(2)实习中进行指导。

①根据学生实习岗位确定学习领域名称;

②根据学生工作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③指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再应用于企业工作实践;

④指导学生发现企业运作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实习后总结。

实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和在企业中的表现进行总结。

①每名学生进行答辩,学校教师和企业辅导员共同参加;

②对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表现和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给予毕业成绩,同时对在实习中表现优异\学习任务完成优异、答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

3.2.3企业维度

(1)实习前培训。

介绍企业历史、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环境、学习目标、岗位要求、安全事项。

(2)实习中指导。

①工作过程指导。

a.讲解工作过程要素:工具;工作方法;人员;产品。

b.讲解工作对象和工作要求。

②知识和技能指导。

讲解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实习后总结。

企业对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进行总结。

3.2.4学生维度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顶岗实习教学改革的目标。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分析、总结和掌握企业运作流程;第二阶段围绕工作任务学习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第三阶段是按照六个步骤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实现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整合。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提高(见表7)。

表7实习指导内容

培训教师

培训对象

培训内容

教学方法

专业

指导

教师

学生

(1)企业运作流程

四步教学法

(2)围绕工作任务建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

案例教学法

(3)用六个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案例教学法

(1)实习前学习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实习前学习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对顶岗实习学习领域课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是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

(2)实习中完成学习领域课程。实习中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是围绕工作任务学习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第三阶段是用完整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第一阶段学生每两周填写一次表格,同一岗位,不断深化,如果换岗位,完成不同岗位的学习内容。每两周学生给自己在学习过程评价表中打一次分,检查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改进。

(3)实习后总结。学生实习后要进行学结,总结学习收获,完成毕业设计,并进行答辩。

4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意义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是一项校企合作计划,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的有机整合。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内容载体是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为校企合作建立了一个平台,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和实习管理;学生学习学习领域课程的效果检验是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

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实习、去学习,有了努力的方向,提高了实习的效率和质量。学生们来自企业一线的学习资料又可成为教师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实习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使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都受益,使学生实习有目标、有方向,提高了顶岗实习质量,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依据,收获的具体内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1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4.1.1促进了学生结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学生通过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够熟悉实习企业的工作过程,掌握所在岗位的工作方法、技能技巧,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相关的技术本领,丰富理论知识。

学习中,关于工作信息的获取、工具的选择、工艺过程的制定、工作步骤的确定、项目任务的实施以及项目成果的评价等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经过多次反复培训、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4.1.2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一种方法指导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岗位实习中学习掌握工作技能要领的一套方法,即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入手,通过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基本组成要素学会如何工作(见图11)。

图11工作过程组成要素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不同企业的工作过程,都是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这几个要素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使其达到要求的工作成果。

通过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获得相宜的工作方法、善于与其他员工协作,进而完成自己岗位的工作任务,逐步实现从“新手”到“进步的初学者”的过渡;同时为学生今后的转岗或再就业提供长效的学习工具,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铺就前进道路。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为学生岗位学习提供了一种方法指导,即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学习企业的文化、组织结构、工作过程、工作环境,从而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合。

通过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知识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4.2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对教师的意义

为学校的课程开发提供了教学素材,为教师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手资料。

通过学生所在企业、所在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为学校专业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内容的确定提供了基础,学生完成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可以作为学校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进而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贴近企业运作实际,有利于实现工学结合。

4.3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对学校和企业的意义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要求实施校企交流的合作教育计划。在实践中,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划,共同指导学生有效实习。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促使学校的实习管理水平和学生实习质量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因为合作过程,企业认识到学校实际上是在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学校已经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库。校企共同合作,能够为企业培养一批能力强、适应面宽、技能扎实、知识全面的合格员工。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既是学校的育人工程,又是企业的员工培训工程,这是双惠互赢的教育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又增强了学校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自觉性,为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顶岗实习阶段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变革:

(1)学习过程的变革。改变了以往实习阶段撰写实习报告的机械僵化形式,将实习考核设计为岗位课程的全过程学习,使学生实现向企业合格员工转型的优化塑造目标。

(2)教学过程的变革。将以往指导实习报告的撰写,改变为全部实习过程的岗位工作认知指导,履行着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使命。

(3)评价过程的变革。实习质量评价,改变以往由学校教师单一评价,整合为教师、学生和企业共同参与,突出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化了学校与企业联袂育人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3]黄尧.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范文6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为依据,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通过整治进一步推动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促进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步好转。

二、工作目标

通过整治,摸清化工企业和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规划的、专门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区域(以下简称专用区域)数量,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督促化工企业加强管理,持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依法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化工企业实施停产和关闭,促使一批化工企业转产、兼并和搬迁;清理在建和拟建的化工项目(系指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规范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安全许可工作;加强化工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教育和培训;督促化工企业建立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进一步落实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化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模式,进一步推动政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的落实,有效遏制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努力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三、整治的范围和重点

(一)整治的范围

全国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和化工建设项目。

(二)整治的重点

领域: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工作。

产业:氯碱(包括氯酸钾)、合成氨(包括尿素合成)。

重点地区: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等9省(市)。

四、主要内容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各省级安全监管局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本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做出全面部署,动员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辖区内化工企业,积极开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

(二)全面调查,摸清底数。要对化工企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专门区域内的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状况,以及在建的化工建设项目逐一核查和登记,清理在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的情况,核查化工企业和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情况,查清化工企业事故状态下防止"清净下水"污染水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调查化工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查找化工企业采用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情况。

(三)自查自纠,依法整治。化工企业要严格对照现行的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全面自查本企业的执行情况,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安全投入情况,隐患查改、人员培训情况,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情况。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督导化工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对未取得安全许可的在建和新建项目,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号)实施安全许可;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化工企业,依法责令停产,限期整改;对经整改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予以关闭;对未落实事故状态下防止"清净下水"污染水环境措施的化工企业,继续按照《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字〔*〕10号)的要求督促限期整改;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化工企业,依法予以查处;对采用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化工企业,依法责令其限期淘汰。

(四)认真研究,加强许可。各地安全监管局要根据整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提高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准入门槛的条件和措施,为制、修订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奠定基础。各省级安全监管局要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换发的准备工作,尽快制定和公布换发工作方案,在新一轮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工作,要严格依照《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原国家安全监管局令第10号)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对申请换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认真、全面审查。同时,要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通过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进一步推动危险化学品登记和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的化工企业的搬迁工作。

五、步骤和安排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分准备部署、调查摸底、整治检查和考核总结等4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部署阶段

⒈*年5月中旬前,各地制定其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部署和动员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

⒉5月底前,各省级安全监管局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危化司)报送本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和部署、动员工作情况。

(二)调查摸底阶段

⒈4月至7月,各省级安全监管局对辖区内的化工企业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情况和专门区域进行摸底调查;各化工企业对自身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进行全面自查。

⒉8月至10月,各省级安全监管局对辖区内的化工企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进行全面检查。

(三)整治检查阶段

⒈*年6月至12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组织督导组到部分地区,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督促各地区切实抓紧、抓好整治工作。

⒉*年7月至*年3月,化工企业对其自查和安全监管局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有关安全生产的问题进行整改。期间,各省级安全监管局要每2个月组织一次辖区内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进展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督促各地认真做好整治工作。

(四)考核总结阶段

⒈*年4月中旬前,各省级安全监管局根据各地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可采取交叉进行的方式,完成辖区内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考核和总结工作。

⒉*年6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完成全国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考核和总结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分析本辖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任务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开展化工企业和专用区域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各地安全监管部门可根据本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成立由政府或者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挂帅的整治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化工企业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各地要根据整治工作的进度安排,加强调度,积极组织开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的各项工作。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各地要组织熟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或者化工安全管理的相关专业的专家,认真检查每个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情况,排查存在的事故隐患和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各地安全监管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提请同级人民政府认真落实有关部门参与整治工作的责任,并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联合执法,统一行动,及时、妥善处理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社会稳定。同时,各地安全监管局要加强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督促、指导。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工程项目;总承包;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

1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概念

1.1工程项目总承包的含义

所谓工程项目总承包,主要指的是从事工程总承包的相关企业受业主的委托,并根据相关合同的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全过程或者部分阶段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承包过程。它是一项以向业主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为宗旨,并对整个工程项目实行整体思路、整体安排以及全面协调衔接工作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总承包企业需要依据相关合同的约定向业主负责项目质量、工期、成本等工作,同时工程总承包企业也可以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将所承包工程中的一些工作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此外,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宗旨是在节省造价成本以及满足业主对产品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规定工期内,凭借总承包企业的管理和技术能力,完成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

1.2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特点

1.2.1尽管业主招标环节是发生在项目立项之后,但是总承包企业一般都会在工程项目的立项前,就开始给业主做详细的项目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等工作。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使总承包企业与业主建立良好关系,同时还便于总承包企业更好掌握业主的意图,进而在项目投标过程中开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报价来中标。

1.2.2由于总承包的项目往往都是工程量非常庞大的,往往不是一个企业就可以独立完成,因此就必须考虑加强资源的优化组合,综合各个承包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而有效地形成横向和纵向的供应链,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投标和报价,进而实现工程项目的效益最大化。

1.2.3在总承包项目中,业主更多的是关注工程需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于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只从总宏观的角度进行一定控制,进而使得承包企业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项目实施,尽管可能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但也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在设计、采购、施工、项目管理等环节的创新能力。

1.2.4总承包企业拥有完整的责任体系。总承包企业对项目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的协调责任是一体化的,这也就使得在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各专业工程之间的责任都非常的明确,不存在责任的盲区。

1.2.5由于总承包企业不仅需要负责项目整个生命期,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各个专业工程在工作中的协调,进而全面分析、研究和处理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工程项目总承包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总承包方式是现阶段国内外建设过程中使用广泛的发承包方式,这种承包方式对于处理工程建设中业主与承包商、设计企业与业主、总包与分包、执法机构与市场主体等各种复杂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工程项目总承包不仅降低建设过程中资源占用和管理成本,同时也使得业主避免了各项繁杂事务的困恼,使得人力资源以及成本的合理化利用。此外,承包企业也减少了因变更、纠纷以及索赔的繁琐,使得成本、技术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更加紧密。

2.2利于提升履约的执行力,确保工期和质量

由于采取项目总承包,可以让承包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力量、管理能力以及丰富经验的优势。而且在总承包企业的指挥下,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综合协调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进而促进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和进度。

2.3利于政府部门打破行业垄断

不仅可以集中力量去处理激烈的建筑市场当中突出的各项难题,同时还可以加强风险保障制度的落实。

2.4便于加强工程造价的控制,提升招标的档次

在落实工程设计责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概念设计和成本的双重竞标,把“投资无底洞”的现象扼杀在工程发包当中。2.5利于组织结构的优化首先,实现了组织形式从单一的形式转变为综合的形式,进而有效地整合成资金、技术、管理的大型企业;其次,建立了工程总承包、施工承包、分包三大梯度塔式结构形态;最后,不仅扩大行业市场的份额,同时还提升了参与BOT的实力。

2.6利于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采用项目总承包模式作为建设协调中枢进行项目建设,就需要建立计算机系统,进而确保建设施工的各项工作能够实现信息化、自动化、规范化,进而有效地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3建筑施工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现状

3.1相关法规不健全

首先,根据当前国家在工程总承包方面颁发的法规和资质体系来分析,现阶段我国在建设行业中的各项法律法规都还不够完善健全,尽管在《建筑法》当中提倡加强建筑工程实施项目总承包模式,但却没有明文规定该怎么样进行总承包工作的开展,也没有颁发相应的法规文件;其次,在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管理法当中,都有详细地对项目的施工、设计以及监理等分别招标投标的相关规定,但对于项目总承包的招标投标方面没有做出相关的条文规定,并且还没有相关的总承包招标文件、合同的范本;最后,在项目监理、咨询、设计以及施工单位资质的分割方面,依然存在着政策性的问题,进而导致项目总承包还处于提倡阶段,没有实际的应用,从而游走在项目承包市场的边缘。

3.2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在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当中,专业的管理人员比较缺乏,尤其是在当前先进的科技、管理技术等多重基础素质的要求下,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人才就十分的缺乏,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新技术、与国际交流的管理型复合人才也非常的少,进而导致管理人才在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上存在问题,无法满足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工作的要求。

3.3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在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建筑行业传统机制的影响,导致建筑企业存在着部门分割和行业分割的各项问题,使得一个施工企业的内部无法有效地进行协作,更无法以专业化的方式来促进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提升,因此这种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3.4工程项目管理技术有待提升在实践中,跟一些国际型的建筑公司合作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许多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在项目管理技术方面与国际上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内的许多地方,还没有意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有效地采用信息管理进行工程建设的沟通交流,比如采用互联网利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工程管理。

3.5技术创新与管理责任的落实工作有待加强

部分国内的大型工程企业虽然学习了总承包管理模式,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同时还没有有效地重视总承包的管理,不仅对WTO的相关资讯不了解,同时还对国际承包企业的条例不了解,进而导致对总包和分包的责权管理混乱。此外,还有许多的建筑企业在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的学习流于形式化,导致企业当中缺乏有效的竞争和创新机制,在技术创新方面严重不足,进而使得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当中处于不利地位。

4改进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的措施

4.1提升项目信息化管理,加强总承包管理

在项目总承包管理工作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项目网络化和虚拟化的管理,同时还可以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在一些管理软件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本工程的软件及管理方案,进而起到充分发挥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总承包管理的水平的作用,最终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

4.2调整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组织结构

对于调整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组织结构,我们可以采取提升总承包施工资质的标准,进而降低符合总承包资质的企业数量,并对一些大型施工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措施,进而有效地培养出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国内外与国际承包商抗衡。

4.3明确承包责任和质量责任

对于承包责任,首先,在项目实施前期,要保障社会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协助业主完成规划、设计、报批等手续,做好拆迁工作;其次,要协调设计环节,主要是在施工图的设计阶段,要加强协调结构与建筑设计,在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的专业系统的设计工作;最后,要加强采购设备的协调,其内容主要是一些设备的外贸、报关、开箱、索赔等。对于质量责任,主要是要明确各级质量责任制及岗位责任制,以《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为主要依据,加强总体施工组织设计、总体质量目标设计,对技术、质量管理的权威和责任,并根据ISO9000标准的相关要求,对各分包单位的技术方案、质量设计方案、重点设备材料供应方案进行严格审批,进而保障总承包实施的整体质量。

4.4加强复合型人才综合技能素质的培养

当前,我国存在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各项人才综合技能和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学习一些发达国家在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方面的经验,并结合当前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等,同时从政府着重培养建筑公共管理人才,企业着重培养建筑工商管理人才,项目部着重培养项目管理人才等方面来培养复合型人才,使之既拥有坚实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拥有较强法律知识、外语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等复合型管理人才。

5结语

总之,在我国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制度实施已经有20年左右的历史了,在努力实施建筑行业的改革条件下,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其经营的质量,是当前每个建筑施工单位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伴随着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经验的不断积累,需要不断把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重点放在强化组织结构、落实承包责任、质量责任、理赔管理等重要工作中,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建筑行业特色的总承包体系,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袁蓓蓓 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范文8

现在,我代表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第七届理事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监事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总社和各级联社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城镇集体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联社职能创新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城镇集体经济稳步增长。2014年,全国集体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79.6亿元,同比增长4.09%;利润总额1837.8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轻工集体控股企业实现主营收入6266.6亿元,同比增长5.25%;利润总额402.9亿元,同比增长4.67%。据对10个省市联社调查统计,所属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366.33亿元,同比增长11.88%;利税总额1635.06亿元,同比增长7.32%;利润总额1062,12亿元,同比增长6.76%。

――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各级联社和所属企业深化改革、改制,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力度,整合盘活各种存量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大力推动工艺美术等特色经济的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认真研究解决中小企业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政府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落实,扩大社会就业。深入基层,化解矛盾,处理来信来访,帮扶困难职工,保障职工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联社职能创新迈出新步伐。各级联社加大转型创业工作力度,巩固发展现有主营业务,积极开拓新的业务,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和合作,部分省市恢复联社机构,加强对成员单位的指导服务,推动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取得新业绩。

总社和各级联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及时反映诉求,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

积极向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反映集体经济和集体企业的情况,多次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组织召开的经济运行分析会、专题研讨会、工作协调会,以及通过向政府部门报送行业信息、专题信息,反映小微企业负担重、扶持政策不落实、企业经营困难等集体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总社、联社机构改革中的问题,集体资产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积极参与有关法规、政策的制修订。对发改委、工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有关年度关税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进口技术产品目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所提调整出口退税率的建议被采纳,涉及轻工12个行业、34项产品,惠及一批集体企业。

总社召开两次专题座谈会,就当前联社和城镇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总社还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集体资产出资人等问题,同省市联社联合进行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编发了《我国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将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料编辑《联社动态参考》,供领导参考。

各地联社及时反映集体企业改革、产业发展、职工生活及历史遗留的突出问题,推动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

(二)深化改革,增强城镇集体经济活力

深化产权改革,实现转型发展。浙江联社推进“二次创业”战略,将深化产权改革与完善企业经营责任制、期权激励等办法相结合,对重点企业实施直接注资、与企业经营团队同比例增资、向企业经营团队定向增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的增资注资,提升企业资本实力,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省联社加强资本运作,带动转型升级,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首家注册发行短期融资券的集体企业。密切关注文化传媒、环保节能、创投基金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机会,通过股权投资、资本收购等方式实现对新兴产业的直接或间接持股。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取得大幅提升。全年营业收入75.76亿元,同比增长21.26%;利润总额4.49亿元,同比增长79.19%;母公司净利润2.82亿元,同比增长48.91%。上海工业联社新工联集团五个业务板块调整转型:商贸板块“资源整合”,酒店板块“做实做强”,金融服务板块“做稳做大”,房产板块“有保有舍”。集团连续11年盈利,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2亿元,净利润5800万元。北京市联社在深化改革中着力优化资本结构,提高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联社净资产逐年增加,连续七年对联社在职会员(职工)进行奖励分红。去年,联社所属的轻工集团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

制定改革措施,推进深化改革。吉林省联社制定实施全省联社系统加快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升级的若干意见,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帮助改制后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武汉联社加强指导,帮助企业细化改革改制方案,解决改制启动资金,与政府部门协调,化解困难企业金融债务,妥善解决职工社保欠费等遗留问题。西安联社加强对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的分类指导,起草上报《关于进一步深化市属工业集体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争取相关扶持政策。

(三)强化服务职能,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完善服务平台,推进转型升级。总社和各级联社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和科技奖励,推荐重点节能技术,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编制技术标准体系,组织完成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培育和共建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拓展展会功能,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积极为集体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山东省联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编制家具、家电两个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总结推广两化融合典型经验,促进集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联社系统经济总量占到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10.51%。上海城镇联社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成员企业“专、精、特、新”产品的培育开发。去年,投入技术改造和创新资金1.5亿元,开发新产品567个。所属嘉定联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共同改造开发高品质创意产业园区。组建股权投资基金,依托专业投资机构,瞄准智能制造、高端医疗设备、环保节能、互联网经济等产业开展股权投资,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物业资产经营业、金融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连续6年保持净利润10%以上和净资产收益率8%以上的增长率。广东省联社通过搭建“政策宣传、对标管理、联合发展、权益维护、行业协会”平台,指导和助推各地联社和企业的改革发展。山西联社提出从十个方面指导全行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及相关的配套文件,推动全行业转型发展,继续加大对直属单位和联社资产两个资源的重组,完成了山西工美集团和山西城联资产管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工作。新疆联社推动以生物发酵为主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新兴业态。

发展工艺美术产业和特色经济。各地联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工艺美术产业和特色经济。广西联社营造特色区域发展的“政务”和“产业”环境,着力打造和培育特色区域品牌,建成18个产业特色区域。荔浦县年产衣架20亿只,销售额18亿元。产值、税收分别占当地工业产值和税收的30%和80%。山东省联社召开全省工艺美术行业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促进全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具体措施。通过政协提案,积极争取工艺美术保护资金。与省人社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艺美术专业职务资格评审体制促进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意见》,开展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工作。广州、江门、肇庆三市在品牌推介、产业服务、产业集群、会展等方面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推动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福建省工美中心建立全省工艺美术人才专家库,积极引导工艺美术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参与第三届中国福州海峡版权(创意)产品精品博览交易会。

(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就业、民生、维稳服务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吉林联社借助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行业协会,围绕组织生产、项目建设、企业创新、民营经济、信息化五个方面,做好服务企业联系点工作,注重发挥“联”的优势,坚持“手拉手一起干”,帮助企业开拓就业门路。截至去年底,全省联社系统共吸纳从业人员94957人。山西联社编辑出版国家和地方有关中小微企业政策汇编,在全省开展“百强项目建设”活动,建立了项目库,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服务。江苏联社积极反映企业呼声,通过网站刊物介绍国内外合作经济发展模式和经验,行业发展的趋势,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新疆联社实施民生工业促进计划。创建和田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6个民生工业示范基地和4个民生工业公共服务平台,安排就业人员7000余人。青海联社加大对全省民族手工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用品生产企业。

努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广东联社搭建权益维护平台,指导各市、县设立管区,全省已建立各种形式的管区41个,统一经营管理退出企业的残存资产约29亿元。五年间管区所辖关停企业员工养老保险覆盖率由35%提升到66%,医疗保险覆盖率由27%提升到79%。上海生产服务联社通过修改章程等,解决退休员工和离开企业员工的股权退出机制,做好联社的维稳工作。西安联社加大对困难职工扶贫帮困力度,开展重点案件“百日大化解活动”。

(五)依法维护权益,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摸清家底,加强监管。天津联社对集体企业投资情况等进行了全面清查与核对,摸清了底数,完成了联社资产情况清查报告,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产结构,做好不动产经营、会展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及股权投资。内蒙联社就审计部门提出二轻联社资产归属问题,经请示总社正式批复后,明确资产属性及联社管理资产的合法性,成立了资产管理组织,建立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联社资产不流失。河北省联社依法恢复了对全省轻工集体企业及资产行使管理的职能,积极开展维权确权工作,努力保全省联社资产,并积极调研各市、县联社发展状况,使河北省联社的职能得到相当程度恢复。重新恢复职能的河南轻工集体联社,恢复与地市、县级联社的联系,积极开展资产的保全和盘活存量资产工作,抓紧企业改制准备,争取资金,解决所属企业困难职工的安置等问题。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总社召开了财务工作会议,就严格预算管理,强化监督管理,防止金融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行了部署。浙江联社全面开展规章制度体系建设,完成34项制度的新增和修订工作,推进联社和集团公司规范运营。北京联社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完善颁布制度44项。上海城镇联社研究探讨联社系统预决算管理办法,指导区(县)联社健全理事会和监事会,组织开展监事会干部培训,加强对集体资产的有效运作和权益维护。武汉联社加强对直属单位和改制企业的财务检查和审计,企业实施改制和处置资产做到必审必评,并按规定程序办理审计评估备案手续。

(六)探索职能创新,增强联社实力

适应形势新变化,扩大服务功能。上海生产服务联社积极承接政府机构改革中下放的职能,承接国有企业剥离的集体资产,逐步实现对国资委系统集体资产、集体企业的集中统一管理,着力把市联社打造成为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服务集体经济的平台、集体资产流动平台、集体企业监管平台。以市联社、化工联社、医药联社为母体,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了上海上谊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市城镇联社针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及时组建上海城联投资发展公司,会同区(县)联社和直属成员企业共同投资开发租赁、机动车回收拆解等项目。

拓展服务范围,加强队伍建设。吉林联社提出“拓展成员,延伸手臂,注重服务,促进发展”的方针,拓展服务范围,扩大联社经济总量。广西联社创建了自治区联社、市县联社之间的服务工作机制。打破所有制界限,鼓励各市联社扩大成员单位,目前20个特色区域成员达2478家。

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提高集体经济和总社、联社的影响力。总社与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等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集体合作经济创新发展”征文活动,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集体合作经济的实践和创新之路,上海工业联社等单位开展集体经济发展中政策法律环境等调查研究,形成一批理论新成果。总社继续加强同国际合作社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扩大总社和各级联社的国际影响。

二、2015年工作总体思路和要求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我国城镇集体经济在新常态下正在发生深刻而积极的变化,呈现出经济总量所占比重减小、质量提升、增速放慢、结构优化等特征。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依然突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正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产业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口。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持续回落,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增速分别由2011年的19.9%和15.52%回落到2014年的8.7%和5.2%,其中轻工集体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的增速同期分别由19.95%和23.08%回落到5.25%和4.67%。城镇集体经济既面临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共性问题,又面临自身的特性问题。

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增加,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利润增长空间进一步压缩,一些企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不强,质量效益型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多年积累的历史负担尚未完全解决,企业经营困难增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由于集体资产监管法规不完善,出资人不能依法确定,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存在不少实际问题,加大了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难度。

同时,我国城镇集体经济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城镇集体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各地联社和集体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改制、转型发展,闯出了一条发挥集体经济优势和特色的发展路子。城镇集体经济正由传统轻工集体经济转向跨行业、跨产业、跨城乡融合发展,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商业等新业态发展迅速。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正由单一形式转向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等多种形式,增强了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和韧劲。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蕴藏着集体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城镇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电子商务、“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为适应个性化、定制化、柔性化生产和服务方式的小微企业、集体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2015年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两会”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加突出稳增长同调结构、转方式的有机结合,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更加突出发挥优势和特色,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总社和各地联社深化改革、创新职能,提升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促进城镇集体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城镇集体经济结构和各地联社管理体制呈现出多样性,做好今年工作,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按照问题导向,做好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要着力把握以下几点:

(一)牢固树立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集体经济同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判断没有改变,集体经济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没有改变,党和政府始终坚定不移支持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决策没有改变。

从近几年总社每年召开的部分省市联社座谈会反映的情况看,尽管遇到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各种困难,参加座谈会的近20家省市联社,每年都实现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效益稳步提升,在企业改革转制、资产重组、资本运营、职能创新等诸多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联社工作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展示了新形势下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显示了对发展城镇集体经济的自信。我们要学习借鉴先进联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牢固树立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以改革发展来解决集体企业和职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二)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把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

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年面临的困难比去年还大,稳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合理区间的增长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基础,稳增长是城镇集体经济保障供给、促进就业、繁荣市场的硬道理。要在稳增长中优化结构,用经济平稳运行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和产业升级,把稳增长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要发挥优势和特色。巩固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主营业务,积极发展适销对路、有市场前景的日用消费品、老字号特色产品,进一步发展工艺美术、手工业等文化创意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新业态,努力使产品和服务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二是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技术结构,加大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高端装备、高端材料、进口替代技术的攻关,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三是实施绿色发展。变压力为动力,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破解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四是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协调解决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和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环境。

(三)以消费者为中心,培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我国消费方式正由模仿型、排浪型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定制化转变,商业模式正由传统的店商向线上线下结合、体验互动等多种方式转变,产品普及和升级换代相互交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要紧紧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加大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力度,紧紧抓住两化深度融合和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增强创新动力,密切跨界合作和融合发展,发挥消费者的主体作用,满足和创造新的需求,培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思路,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项目为抓手,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工程,推进经济合作、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总社、联社内外之间、相互之间的项目合作,总社要为相互合作创造平台,提供协调服务。

(四)增强法制观念,切实维护集体资产合法权益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增强法制观念,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依法治理、依法维权的具体工作和内容。我国《宪法》、《公司法》、《物权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对城镇集体资产的性质、产权归属、行使权利都有明确规定。各级联社和企业要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集体资产合法权益,防止集体资产被平调、侵占和流失。

(五)创新完善职能,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准确把握深化改革、创新职能的总体要求,围绕发展壮大城镇集体经济的大局,坚持为成员单位服务的宗旨,坚持集体经济基本属性和优势、特色,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联社职能,选择和完善切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

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研究解决企业改革改制、联社拓展服务领域、集体资产整合、资本融合、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在法规建设等外部环境不完善情况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进程中推进环境的改善。

始终把提升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把发展作为最主要的职能,作为第一要务,以提升服务能力增强发展的动力,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三、2015年重点工作

做好2015年工作,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从全面深化改革中获取发展新动力,提高集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总社和各级联社的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调研,推动城镇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加大调研力度,密切跟踪经济运行变化和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加强集体经济运行分析和信息统计服务,及时了解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提高反映诉求的前瞻性、针对性,促进城镇集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抓住政府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及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的各项举措,积极提出和实施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重点就改善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环境、及时解决影响稳增长的共性和突出问题,改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降低进口原料关税,对资源再利用实施鼓励,扶持出口等实际问题,提出建议。

继续开展轻工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及推荐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平台的作用。

(二)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围绕消费者需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设计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质优、时尚、环保、实用的新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着力开发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产品,满足和创造不同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培育发展自主品牌,做好优势品牌产品、品牌培育管理先进企业推荐、评审表彰和宣传。

加大两化融合和“互联网+”进程,优化技术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密切产学研用结合,针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瓶颈和短板,加强联合攻关,加大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进程。用装备和技术替代人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用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

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把产业有序转移同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发展新型制造业基地、文化创意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大向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转型力度。继续做好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共建复评工作,提升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建设水平。

结合“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和“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总结城镇集体经济“十二五”期间的成绩和经验,分析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提出“十三五”期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三)深化企业改革,增强经济实力

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推进集体企业深化改革。总结前段集体企业改革成果,分析研究集体企业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就解决城镇集体经济深化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指导意见。从实际出发,采用资源整合、资产组合、资本融合、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优化企业结构和资本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借鉴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经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合作和融合,增强集体企业的活力和经济实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总结完善职工持股制度,探索合理股权结构,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的利益共同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四)进一步推动工艺美术等手工业产业发展

对工艺美术、手工技艺等手工业指导协调服务,一直是总社和各级联社的重要职能。多年来,总社和各级联社为推动工艺美术、手工技艺等手工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产生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

2015年,要切实加强指导、协调、服务工作,推进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作品创作同市场运作、产业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和精品,培育更多优势产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和园区建设,进一步做好工艺美术、手工技艺等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培育共建和规范管理。

积极承接政府下放职能。做好工艺美术专业职称、荣誉称号的评选表彰和奖励工作。《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明确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交给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总社同轻工联合会合署办公,总社和各地联社要认真抓好承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职能下放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搞清产业和人才分布现状,完善科学分类,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和落实工作。

(五)研究解决总社、联社深化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总社和各地联社进入深化改革新阶段,必须从实际出发,转变观念,转型发展。

认真总结和巩固发展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实践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按照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本着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挥总社和各地联社的作用,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发展的要求,研究解决深化改革的实际问题。

一是始终高举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旗帜,保持总社和各地联社机构、队伍稳定,依法维护集体资产权益,推进城镇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管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如何变动,这一点始终不能变。要主动加强宣传,增进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总社和各地联社职能的了解,增强总社和各地联社的影响力。

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搞好职能定位。根据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的要求,以及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深化改革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按照最大限度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和联社自身发展的原则,明确职能和机构属性。

三是构建新形势下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努力提高总社和各地联社的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夯实基础工作,积极探索受成员单位、政府和社会欢迎的有效工作方式,以有为才能有位的思路和实际工作业绩,赢得各方面的认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完善科学决策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加强领导团队和员工队伍建设,加快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依靠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集体经济和总社、联社自身的发展。

(六)营造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和要求,落实总社《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妥善处理好集体资产等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发挥各级联社监督职能,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法制宣传,依法维护集体资产权益。

充分利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契机,继续推动解决城镇集体经济法规不完善、出资人不能依法确认等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推动有关集体经济、集体资产法律法规的修订,积极参与同集体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

总结宣传各级联社改革发展和职能创新经验,深入开展对联社职能创新与改革发展模式、集体经济产权结构与改革趋势、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城乡一体化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等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编辑出版《集体合作经济干部读本》,推进政府有关部门对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了解和认识。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范文9

关键词:电力;结构性缺员;研究

作者简介:段茂环(1963-),女,重庆人,宁夏电力公司宁东供电局人力资源部,政工师。(宁夏?灵武?750411)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30-01一、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解决该问题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主要环节,也需要各级单位负责人给予大力支持,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加强用工管理、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转岗培训机制等手段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经过分析,当前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专业管理基础较为薄弱,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国有企业用工一直以来遵循上级单位招聘,下级单位接收使用的用工方式,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用工专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各级单位的领导始终坚持人多好办事的原则,导致大多单位用工总量超员,人员分布很不合理,过多集中于专业性较低的岗位,而专业性较强、技术复杂度较高的岗位又很难寻觅到合适的人选。

二是没有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机制,企业现状认识不清晰。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进行战略性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电力企业缺少较为系统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特别是五年或者十年的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的决策还主要是临时性和自发性的决定,企业内部也很少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大多企业做的决定缺乏规划性和计划性,企业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一定程度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企业不能对现有专业的人员布局进行合理有效界定,也没有形成人员调整的内部规划机制。

三是培训体系不健全,人员转岗存在难度。培训是员工提高技能水平,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很多企业已将培训工作纳入企业的重要工作范围,也得到企业各级领导的重视,但由于培训结果难以量化,有些电力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企业的培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对企业的现有培训资源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大量培训计划没有有效执行。由于电力企业又是技术复杂度较高的行业,人员转岗培训持续期较长,培训成本较高,转岗难度较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人员的整体布局。

四是激励机制不足,员工队伍安于现状。当前电力企业内部的人员进退机制和人员晋升机制不健全,员工工作压力较小,很多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想在企业内部盛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结构性布局。

五是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加速了人员布局的调整。由于电力行业专业性、风险性较强,电力设备的安全使用和人身安全的防护是行业的头等大事,为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新技术的研发、新产品的应用得到各方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新的电力设备在企业内部得到了广泛应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投入,导致部分专业人员总量过剩,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人员布局上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解决方法

影响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较多,针对不同的企业要进行具体的系统性分析,在分析和总结问题的基础上,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积极寻找解决的方式,针对当前电力企业存在的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是查找问题,统筹规划,认真梳理工作流程。解决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工作流程,积极分析问题所在,查找原因,统筹规划。要对当前企业结构性缺员问题进行专业分析,细化解决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实施方案,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有计划、有组织的调整一线职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鼓励员工一线岗位成才。要以解决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为契机,完善人力资源系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运营水平,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是调整优化组织机构,加强员工入口管理。企业高效协调稳定运作是企业发展不断追寻的目标,企业要力争缩减组织层级,建立起集约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加强内部运营管理才能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在解决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优化机构、加强员工入口管理,控制员工总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一线结构性缺员的压力,能进一步规范电力企业岗位设置,优化人员结构,严格控制管理人员和生产辅助岗位人员编制。另外,采取岗位竞聘,压缩管理岗位职数和合并一线班组也能够减轻电力企业岗位结构不合理和人员总量超员的问题。

三是开展转岗培训,力争人员结构平衡。建立企业内部统筹调配机制,调剂人员冗缺,加大针对定员范围外人员和超员岗位人员的转岗培训力度,充实生产一线岗位,促进内部人力资源均衡配置。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学历层次高、能力水平高的人员较为缺乏,而学历层次低,业务能力相对较差的人员又过于集中在技术复杂度较低的工作岗位,导致部分岗位人员过剩,而工作复杂度较高的岗位人员总量匮乏,因此,企业要建立起规范系统的转岗培训机制,集中力量将冗员的岗位人员转移至专业复杂度较高的工作岗位。对于在转岗培训过程中,培训成绩不合格的人员要通过合法合规的措施进行减员处理,通过转岗培训的方式来实现人员结构性平衡。

四是严格绩效考核,确保结构性缺员问题第一时间解决。绩效考核工作具体执行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工作目标的达成,因此,电力企业要适时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将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解决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工作范围内,通过严格考核制度,确保工作目标的达成。要建立起详实细致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对劳动定员管理不规范、解决结构性缺员工作推进不利,影响企业整体工作进度的单位,在绩效考核中要进行严格考核。绩效考核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通过不断细化基础管理制度,加强员工管理等手段不断深化绩效考核基础性工作,切实提升绩效考核管理水平,重视绩效考核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将绩效考核与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五是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重视一线队伍稳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各项劳动用工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逐步加强生产一线岗位人员配置工作,科学合理的选派人员充实生产一线,确保一线人员布局合理。企业要制定员工管理办法,特别是生产一线员工管理办法,在人员布局合理的情况下,对生产一线班组人员要约定一定的服务期限,达不到调动标准的员工不得随意调动,确保一线生产岗位用工需要,促进员工队伍团结。另外,在企业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企业要建立起相关激励制度,吸引和鼓励一些优秀员工在生产一线工作,避免出现员工队伍不稳定造成的人为结构性失衡。

六是建立监督机制,适时跟踪人员使用情况。一些企业一直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侥幸心理,在人员使用过程中不够规范合理,也不站在企业战略层面考虑企业整体运行情况,而是随心所欲的用工,人为的导致了较多岗位用工总量结构性不平衡,影响企业整体运行效率。企业的政策制定部门要从企业全局出发,采取人为监督和制度约束双重手段对各基层单位实际用工情况进行实施跟踪,对于出现用工不规范、不合理的单位要进行及时的纠错和指导,引导和规范企业所属各级单位科学的进行人员的配备和使用,坚决杜绝混岗用人机制,也要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群众监督作用,鼓励员工反映各级单位的真实配置员工情况。

三、总结

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现已成为各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人力资源战略课题,该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效率的高低和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企业要将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寻找问题解决措施,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通过不断调整优化组织结构,调整用工方式、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转岗培训机制等手段来解决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将成为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安鸿章.面向21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2]赵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3]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范文10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标准、提高技术水平为重点,强化监测监控、预报预警、隐患排查治理措施,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完善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构建“企业自查自纠自报、专家现场检查诊断、政府实施挂牌督办、部门执法督促整改”的运行机制,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借助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上半年率先在高危行业企业(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冶金、船舶修造、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及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和存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实施,下半年逐步在所有行业企业全面展开。年内高危行业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隐患自报率达到100%;其他行业企业隐患自报率达到80%以上;年达到90%以上。隐患整改率达到100%。通过开展企业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经营行为,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企业自觉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明显下降,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二、职责分工

(一)企业职责

企业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防控和报告的责任主体,要认真履行相关法定职责,根据行业部门制定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标准,编制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适合本企业岗位、工艺、设备要求的隐患自查标准,并按照标准定期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要按照管理层级和行业分类,通过网格化监管系统及时上报有关部门。要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发挥专家作用,定期聘请专家进行“诊断式”检查,形成群众参与、专家诊断的排查治理机制。

(二)各级政府、经济功能区职责

各级政府、经济功能区要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本级监管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指导、督促区市行业监管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做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现场审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本辖区内事故隐患集中或危险性较大的领域进行专项整治,对重大事故隐患实施挂牌督办、集中整治、验收销号。

(三)行业监管部门职责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制订本行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标准,组织本级监管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每季度按比例进行现场核查,组织开展行业内互诊和区域间互查;定期对企业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情况统计分析,结合执法检查情况,找准本行业领域薄弱环节,适时开展专项整治。

(四)综合监管部门职责

充分发挥综合监管职责,抓好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的协调、监督、考核;聘请有关专家对各行业部门制定的指导标准进行评审、及时。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模块功能,实现条块结合、信息共享,增强安全生产预警和辅助决策能力。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3-4月)

1.宣传发动。市政府安委会组织召开动员会议,对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各级、各部门要结合任务分工和行业实际,制定实施方案,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宣传发动,使企业充分认识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隐患排查任务,掌握排查标准和上报程序,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

2.制定标准。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或修改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指导标准,并适时予以。

3.培训教育。分层次开展培训。市政府安委会负责组织区市安监部门、市直有关部门、市直及中央、省驻企业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各区市政府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培训计划,抓好属地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市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自行组织行业内相关人员的培训。通过全面培训和严格考核,使有关人员熟练掌握隐患排查标准、网格化操作、自查自报程序等,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4-12月)

1.企业自查自纠自报

——隐患自查。企业依法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按照企业事故隐患自查标准,排查事故隐患,建立隐患排查档案。

——隐患确认。企业按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定义及分级》,组织安全技术负责人或聘请相关专家对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隐患等级。

——隐患自纠。企业对排查发现的一般事故隐患,应立即予以排除;对不能及时排除的重大事故隐患,应依法组织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及时组织实施,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重大事故隐患整治过程中的安全。

——隐患上报。企业对排查治理的事故隐患,通过因特网登陆网格化监管系统上报隐患自查自纠情况,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高危行业企业要于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前、其他行业企业于每季度最后一个工作日前,将排查出的事故隐患综合分析后,上报安全监管和有关部门。对排查出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行业分类、监管层级,即时将隐患现状、危害程度和治理方案等内容的专项报告,通过网格化监管系统上报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

——隐患评估。企业重大隐患整改结束后,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隐患整治情况进行评估。重大隐患整治评估结果、连同评价报告等相关材料,通过网格化监管系统上报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

2.政府部门监督管理

——组织重大事故隐患现场确认。各级、各部门接到企业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审查确认,根据事故隐患危害程度,督促企业采取防控治理措施。

——抽大事故隐患整治情况。各级、各部门要综合分析重大事故隐患整治情况,每季度按照本级不少于50%、下级不少于10%的比例,对所监管领域的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情况进行现场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或问题,应立即制止或提出整改措施。

——实施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对企业自报和执法检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通过网格化监管系统和新闻媒体等形式,实行分级挂牌督办。公布督办责任部门、整改责任主体和整改时间,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重大事故隐患及早整治完毕。本级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应报上级政府安委会备案。

——组织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验收。企业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应向挂牌督办部门提交验收销案书面申请和评价报告。挂牌督办部门接到申请后,应组织相关人员或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情况进行验收。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验收不合格的,依法采取相关措施。

——定期报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各级政府、行业监管部门对本领域企业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情况每季一总结、每季一汇总,形成专题报告,填写《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汇总表》,一并上报本级或上级政府安委会。

(三)总结阶段(年10-12月)

1.总结提升。各级政府、各部门按照全市统一要求,及时总结提炼企业开展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分析隐患排查治理规律与特点,研究提出阶段性工作对策和措施,不断提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水平。

2.考核评估。从年10月至12月,市政府安委会将组织对区市政府、部门落实企业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进行考核。利用网格化监管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评估,确定考核档次,纳入年终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同时,根据工作运行情况,科学制定下年度工作计划,不断规范管理,实现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常态化监管。

3.总结表彰。以企业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和标准化工作为重点,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示范企业”评比活动,评选标准和条件,对达到标准和条件、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年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事故隐患排查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监管系统。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属地为主和“一岗双责”要求,把企业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确定责任部门,明确专人负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城乡建设、公安、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等部门参加的重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加强组织协调、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和新情况。市安全监管部门要根据企业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需求,不断完善网格化监管系统相关功能模块,融企业隐患上报、统计汇总,以及重大事故隐患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分析,评估结果和整治效果为一体,以便各级各部门适时掌控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范文11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在去年X月下旬深入X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今年X月X日至X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X带队组成调研组,采取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等方式,先后深入X等企业调研国有企业改革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国资委和我市X户(集团)公司负责人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从X年开始,先后历经了三轮大的改革。前两次改革因种种原因都没有进行到底。X年X月,启动了第三轮改革。当时有市属国有企业X户,其中,停产半停产企业X户,有经营发展能力的X户。为了彻底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从事关X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果断决策,启动新一轮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采取“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双轮驱动、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分企指导”的办法,一手抓停产半停产企业改制,一手抓经营性企业重组整合。

按照“两步走”的思路,第一步首先以处置僵尸企业、盘活国有资产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对X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全面进行改制,妥善安置职工、化解债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用两年多时间完成改制任务;第二步对X户有经营发展能力的企业,通过重组整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式,推动实现裂变扩张、做强做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四年多的改革实践表明:

(一)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取得重大进展。我市涉及剥离办社会职能中省市企业X家,其中国企办教育X所、医疗机构X家、社区机构X家、市政设施X项,除洛川县政府未实质性接收X炼油厂两所学校外,已全部通过移交当地政府管理和自行撤销方式完成剥离任务。“三供一业”涉及X个小区、供水改造X户、供电改造X户、供热改造X户,分离移交和资产划转全面完成,签订正式分离移交协议X份,签订率X%;按规范要求完成项目立项备案X项、招标X项;已完成X个小区X户供水维修改造,完成X个小区X户供电改造,完成X个小区

X户供热改造,使国有企业卸下包袱、轻装前行。

(二)“僵尸企业”改制全面完成。通过关闭清算、兼并整合方式,圆满完成X户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安置困难职工X人,解决X户职工住房困难和近X名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X名参改人员实现统一托管,X名遗属得到认定,X名退休职工领到了统筹外费用,为X名内退及“X”人员补缴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改制企业资产实现集中统一运营,X.X亩土地、X.X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物委托X城投集团统一运营管理,X钢厂、第二毛纺织厂、石油机械厂X.X

亩土地移交市土地收储中心,有效解决了僵尸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三)公司制改革重组整合深入推进。一是吃清了底子,实现了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制定出台《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实施方案》等X个配套政策,明确了国资委、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义务,由市国资委统一监管有经营能力的X户市属国有企业,解决了企业各自为政、多头管理问题。建立企业财务快报制度,按月收集、审核、汇总、分析企业运营情况,对企业进行动态监测。对X户市属国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除南泥湾农场外,X户企业已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审计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家底,做到了改制重组心中有数。

二是明晰了政策,使改革工作有章可循。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国企国资改革攻坚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方案》《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总体方案》等文件,形成了国企改革“X+X”政策体系,为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有序推进提供了保障。

三是理清了思路,重组整合工作稳步推进。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资本集团化、经营集约化、主业归核化要求,今年提出将X户市属国有企业优化重组为X户(集团)公司方案,除X户主业单一的企业单独保留外,剩余X户重组整合为X户(集团)公司。目前,X户单独保留企业已完成主营业务及内设机构调整,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新公司已挂牌运营。X户重组(集团)公司中已有X户集团企业完成了业务划转、人员归并、财务并表、公司章程制定、内设机构调整等重组整合工作。另外X户制定了公司章程,正在进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工商注册登记、业务划转、财务并表等工作,其内部的X个二级子企业公司制改革任务已按章程规定全部完成。企业党组织由原X个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的

X个党委、X个总支、X个党支部、X多名党员转隶由市国资委党委统一管理。改制企业X市煤炭出口公司产权整体转让、X市环保公司固定资产公开拍卖及X汽车工业总公司、X石油机械厂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出让项目已在西部产权交易所成功挂牌转让。

二、存在问题。(一)企业负债率普遍偏高,还本付息和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压力增大。截至X月底,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X.X亿元,负债总额X.X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X.X%,接近X%的警戒线,累计对外担保余额X.X亿元。X城投集团负债率X.X%,今年要还本付息X亿元;市保障房建设公司负债率X.X%;新区投资发展集团、高新发展集团及南泥湾农场集团下属X户企业负债总额X.X亿元,总体资产负债率X.X%,同比增加X.X%。市水务环保集团每年仅南沟门水库、黄河引水项目就要还本付息X亿多元,企业负债率过高给重组整合后的经营发展带来了风险和困难。

(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滞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配备尚未到位。目前,企业重组只是形式上将X户企业整合成X户(集团)公司,并明确为承担有限责任,业务整合、资产并表、人员分流还没有进行,还没有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起新型企业制度,没有形成由职工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有效运转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生产经营、研究开发、质量控制、劳资薪酬等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整合后的X户(集团)公司中X户企业党组织、董事会、监事会全部空缺,X户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重组后的整合工作没有管理层牵头抓总,直接影响着重组整合后续工作推进。

(三)企业人才短缺,经营效益差。现有企业多数机构臃肿、冗员过多,人员结构不优,人才流动性差,管理人才、经营性人才严重短缺。普遍存在紧缺的人才招不来,重要的人才用不好,优秀的人才留不住现象,企业家仍然是稀缺的市场资源。市属国有企业主业不精不强,创新能力偏低,大多属于传统行业,新经济新业态占比小,企业运营成本较高,核心竞争力弱,缺乏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截至X月底,X户市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X.X亿元,同比减少X.X亿元,降低X.X%;成本费用总额X.X亿元,同比增加X.X亿元,增长X.X%;盈利企业仅为X户,占X.X%,实现利润X.X亿元。其中X能化集团“一家独大”,实现利润X亿元,占X.X%;亏损企业X户,占X.X%,累积亏损X.X亿元;X户盈亏持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尚未实现市属国有企业全覆盖,X年、X年、X年上缴财政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别仅为X万元、X万元、X万元。

(四)企业资产的实物边界与价值边界、政府债务与企业债务边界不清晰。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过去的许多项目融资都是通过国有企业融资平台完成举债,由企业还本付息。而国有企业为了能多贷到款,按照出资人要求,采取资产并表形式,将市属国有企业的资产统一并表到有融资平台的企业,以壮大其账面实力,提高融资能力。比如X城投集团,X年并表后资产X亿元,跻身全国城投百强第X位,实际自身资产只有X亿元;负债中并表占X.X%,不并表占X%;累计融资X.X亿元,X%的贷款是为政府项目融资,真正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非常有限。另外,该集团公司还垫资为政府代建了凤凰广场、南门广场等公益性项目,这些项目不仅财政资金未到位,而且项目受验收、审计及土地手续复杂等因素影响,至今也难以计入集团公司固定资产,导致财务成本增加。资产并表融资造成企业资产实物边界和价值边界不清、企业负债与政府负债边界不清,严重影响了被并表企业自身的融资发展。一些企业自身被并表、名下有贷款,这次又要求被整合,这给重组整合明晰产权带来了阻滞和麻烦。在去平台化的大背景下,导致一些企业发展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等渠道融资,既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和潜在资金风险,也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三、几点建议。(一)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加快企业管理层配备和重组整合。尽快研究设立企业集团党委,抓紧配齐重组企业管理层,确保重组后续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确保改革方向不走偏。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加快企业重组整合,严把时间节点,加快工作节奏,做好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划转、人员归并、业务调整等基础工作,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内部布局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与发展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厘清政府债务与企业债务边界,强化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依法规范资本运作,明晰产权,积极稳妥化解以企业债务形式形成的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解决融资平台政企不分、责权不清问题,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切实提高对企业债务风险的重视程度,正确处理好举债与发展、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全面摸清债务底数,按照企业债务性质分类研究化解。抓好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积极推广市场化债转股和永续债等模式,强化PPP项目管理,控制债务规模,逐步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防风险能力。

(三)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与企业运行相适应的企业法人治理体系,深化企业内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人才吸引、培养、使用的激励机制,切实做好招才引智工作,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防止企业人才流失。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努力培养一批擅长经营、业绩突出的优秀企业家。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范文12

材料总库是2005年6月由原材料总库、基建库、冶炼站、原料站、合并成立,现有职工182名(男:94人,女:88人)少数民族21人,党员71人(男党员46,女党员25人)经公司几番整顿后,现存有基建库、冶炼站(原总库西院)、原料站三部分。担负着公司生产、建设、大中修工程的物资验收、供应、配送等工作。总库历史悠久,建库几十年,至1990年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综合仓库,是直接为公司各单位和公司协作单位提供生产建设材料及储备物资的主要仓库,储备物资有钢材、五金、化工、建材、工具、轴承、电气、油脂、涂料、劳保、橡胶、杂品等,上千个品种,近万种规格。材料总库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发展过程中,曾多次荣获材料处,公司,冶金部及全国的表彰,1977年材料总库出席了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代表大会,在当年开展红旗仓库竞赛中,仓储管理以“四懂”、“六会”,“三准确”基本内容,库存材料做好数量管理,达到四号定位,五五摆设,标志明显,过目成数,保持物卡一致,做好库存材料的质量管理,维护管理,账目管理等,以高标准,严要求,保证了生产需要,成为公司的文明窗口。2003年3月,因包钢发展需要,成立管加工车间,需占用材料总库场地,材料总库组织职工搬库,有色库、化工库、标准件库、工具库、橡胶库分别搬至7道、8道。2005年2月,管加工车间占用材料总库西院,同时也为库站合并做准备,材料总库钢材及有色三材整体搬迁到基建库,材料总库只剩东院,保留油脂库、五金水暖库、有色原料库、丁字库、电气库等仓库18间。2011年6月,库站合并,原总库保管一、二组合并入冶炼站;原总库其它各组并入基建库。现材料总库是2005年6月由原材料总库、基建库、冶炼站、原料站、合并成立,现有职工189名(男:97人,女:92人);经公司几番整顿后,现存有基建库、冶炼站(原总库西院)、原料站三部分。担负着公司生产、建设、大中修工程的物资供应、配送工作。基建库部分概况:

1.库房、料场、办公情况。基建库现有库房,钢材库(9000㎡),电缆库(9000㎡),水泥东库(2170㎡),水泥西库(简易)(7300㎡),钢材料场(34500㎡)及两座办公室,维修间,锅炉房,浴池等设施。总占地面积9.76万平方米。

2.物资仓储及供应情况。基建库现仓储有钢材、钢材制品(钢丝绳)、电缆等三大类物资。钢材主要有工字钢、槽钢、角钢、焊管、无缝管、优质钢、板材等几个品种,年吞吐量5.7万吨(收3.1万吨,发2.6万吨);钢材制品年吞吐量为400余吨(收200余吨,发200余吨);电缆主要有控制电缆、电力电缆、船用电缆、通讯电缆等几个品种,年吞吐量190余公里(收90公里,发100公里)。年物资周转资金为4.7亿元。年平均物资仓储资金占用7000余万元。主要供应包钢各生产厂矿的生产维修用料和各建设单位的工程用料。

二、仓储管理的含义

一般情况下,仓储管理是根据其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扩大而逐渐变化。仓储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仓库本身以及对仓库中的物品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仓储系统在整个企业物流系统中作为不可缺少的子系统,起着查缺补漏的作用。根据客户的需求,物流系统的最低成本运行才能得到客户的支持与信赖,并能够长期合作。在与客户业务往来中,仓储活动能够有效为客户做好服务,并提高服务质量。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下,仓储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应从静态的管理模式向动态管理方向发展,才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确保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企业仓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仓储技术落后,信息化水平低。很多企业对提高仓库作业自动化、机械化的认识不足。一些大型企业的现代化仓库拥有非常先进的仓储设备,包括各种先进的装卸搬运设备、高层货架仓库、自动化立体仓库等。而很多企业的仓库作业仍旧靠人工操作。这种仓储技术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会严重影响我国仓储行业整体的运作效率。信息化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企业对物流信息化认识和了解不足,物流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推进慢,整体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其信息化建设也很少从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出发进行规划。

2.仓储结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目前,许多企业在生产流通中,因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自动化仓库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产品利用率低,没有突出其优势,规模小造成相当资源浪费。还有一些企业,产品数量小,产品结构单一,没有因地制宜,生搬硬套地使用仓库自动化管理,导致成本上升,资源浪费。

3.仓储布局不规范。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市空间逐渐升值。于是各行各业不从自身实际出发,只要是经济集中地区或交通便利的地方,就盲目建立自己的仓库,结果导致仓库数量过多。而有的地方出现仓库数量过少,无法满足当地企业的实际需要,这样过剩和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4.仓储管理人才缺乏。发展仓储行业,既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仓储管理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物流行业更需要这三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不少高校在培养物流人才方面,只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投入经费不足,实施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没有落到实处,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符合企业实际需要。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仓储管理的未来趋势

1.“零库存”未来趋势。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同行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开始接受“零库存”。零库存并不意味没有库存,只是为了降低成本、方便管理,把自己已经生产的产品转移给供应商或者零售商,实现相对的零库存,并根据客户的信息反馈不断做出产品调整,最终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例如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丰田汽车,其公司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只要产品出厂就直接运送世界各地汽车销售商手中,减少流通环节,大大降低成本。我们平时提到的零库存包括两方面:一是库存的产品数量趋于零,二是库存的设施设备数量以及库存劳动的消耗趋于零。后者其实是对库存结构的合理配置,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做好整合化有效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为整合化管理就是企业把自己的供应商、制作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的仓储设备进行有效的整合,达到库存优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