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时间:2022-08-28 17:16:55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第1篇

一、初中音乐课堂流行音乐教学的现状

首先,受到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都是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教材的内容就决定了流行音乐很难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教学生学习流行音乐。就算学生有类似的想法也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其次,教师的教学理念十分传统,对流行音乐有一种偏见,认为流行音乐没有展现艺术性,演唱缺乏科学指导,流行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也没有古典音乐正式,那样振奋人心。因此,很难将流行音乐贯穿到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最后,初中生学习流行乐的热情没有那么高,教师对流行音乐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正确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会导致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社会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听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分量,这对引进流行音乐有一定的帮助。流行音乐在当今社会的传唱度比较高,音乐形式新奇,对初中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接受起来也比较快。教师在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筛选,选择有积极健康的音乐元素的曲目,提高教学的质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让学生在学习流行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主观能动性,充分提升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死板,教学模式单一,学生长时间受古典音乐等音乐形式的影响,禁锢了思维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引入,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新的音乐体验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不同音乐视角去鉴赏艺术,在全新的领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音乐虽然不是重点的学科,但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仍然有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音乐教育提升的是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长时间的音乐熏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的音乐能促进人的性格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

三、流行音乐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探讨

(一)创新教学内容

流行音乐在初中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流行音乐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育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引入流行音乐的教学模块,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教学内容的手段有很多。首先,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结合他们学习的实际状况,尊重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意见,在教学中尽量引起和学生之间在情感上的共鸣,不断地进行音乐上的交流,在讨论中增进了解,提升课堂的效率。其次,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音乐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作,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能够从音乐中获取情感意志,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由于初中生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对是非判断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尽量引入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旋律和歌词的流行音樂,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跟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被作者的积极一面所影响。

(二)选择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在不断改变,流行音乐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筛选,选择有积极意义的流行音乐,引导初中生从音乐中寻找情感共鸣,今后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通过曼妙的音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里长大。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听取学生的意见。如果双方在流行音乐的理解和选择上发生分歧,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能独断专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交流发展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三)科学设置课程,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不是取代传统的音乐,而是二者在交融中发展,流行音乐符合时代的趋势,传统的音乐对人的艺术性的提升更不能忽视。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进行穿插,以传统音乐为主,流行音乐为辅。同时要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变对流行音乐的偏见,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对两种音乐形式进行授课,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全新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流行音乐教学,将音乐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充分展现流行音乐的魅力。

(五)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精神需求也不同。初中生的年纪处于叛逆期,心理上容易受一些波动。这时候青春向上的音乐更加适合他们,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性,这样的歌曲旋律欢快,情感真挚,没有复杂的感情,适合初中生。

(六)运用形式要注意

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流行音乐也是一样,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是注入了一定的情感的。因此,教师在教授音乐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更好地理解流行音乐的内涵。

第2篇

教师在教学音标时,应把音标单独提出来让学生系统、集中地学习,而不应把音标教学分散在各个单元,因为分散学习,学生容易学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使音标教学的过程变得很长。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是有能力集中进行系统的音标学习的,我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方式,让会读的教不会读的,一个星期后我亲自检测学生学习音标的情况,让学生一个个地读给我听,结果出乎意料的好。由于在教学时我强调了元音的发音,检查时我发现学生对元音的发音很理想,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初中生已有好几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了,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对音标学习的关注不够,很多学生都是鹦鹉学舌一般跟着教师读,发音的准确率不高。虽然小学阶段零散地也进行了音标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初中阶段尤其是七年级是学习音标的最佳时期,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学习也有足够的信心,此时进行音标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二、应反复强化对音标的学习

当学生学会了音标,能用音标拼读简单的单词后,很多教师松了一口气,开始准备进行英语的阅读、语法教学了,殊不知,应不断强化音标教学,否则如果长期不接触音标,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对音标的驾驭能力就会下降。那么,如何强化音标训练呢?

1.制作音标卡。在课堂上用2-3分钟时间让学生认读音标卡,或者将音标卡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时时刻刻看得见,加强记忆效果。

2.强化模仿训练,让学生多听国际音标磁带的发音,教师讲解发音的要领、口型、舌齿的位置,学生边听边读边体会。

3.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多读多拼单词,朗读音标不要一次花费很长时间,反复机械地读,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应高频率、多次数地带读。

4.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标的热情,将原本枯燥的变得生动有趣,可采取记忆游戏、比赛拼读生词等方式。对于拼读能力强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要关注拼读能力弱的学生,多鼓励,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音标的信心。

三、音标教学可以结合汉语拼音

由于英语音标和汉语拼音在形式上比较相似,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掌握牢固的拼音来帮助他们学习音标。音标是一个字母或字母组合在具体单词中的发音,而拼音字母的发音就是它在词语中的发音,很多拼音的读音和音标十分相似如:“bird”中“b”的发音和拼音“b”一样,“study”中“s”的发音和拼音“s”一样,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因此,我们不妨利用已学习的拼音知识学习英语。

第3篇

初中音乐课堂实施流行音乐的原因

1 传统音乐教育的局限性

传统的音乐教材内容以民族歌曲和内涵深奥的古典乐曲为主,很少甚至没有涉及流行音乐,而金典的艺术歌曲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才能产生共鸣,初中生的审美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我们的音乐课,形成一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矛盾现象。这不利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是一个值得时刻关注的音乐教育现象。

2 初中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心理

中学生具有从众心理,总是认为大家都听的流行音乐,一定就好听,古典音乐对他们来说不过瘾,不能满足要求。从音乐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说,流行音乐或强劲有力、或优美抒情的旋律,浅显易懂、直诉心声的歌词和现场表演对于感官的冲击力等,都与青少年这一时期的心理、生理期等不谋而合。

初中音乐课堂实施流行音乐的必要性

以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加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致。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为指导思想和原则。在现代教育的形势下,流行音乐作为一支强有力的音乐生力军,不可否认已在音乐的大舞台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特有的、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因此初中音乐课堂有必要实施流行音乐。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因此把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势必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音乐课堂氛围,也更有利于音乐教学。

2 优秀的流行音乐有利于中学生学习

对于长期处于紧张学习状态的中学生来说,欣赏音乐可以消除大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分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地出现,可以很好地调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同时可以宣泄情感,使心理得到平衡,培养出学生完整健康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以及观察、思考的能力等。

初中音乐课堂实施流行音乐的要求

在如今流行音乐泛滥的时代,如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将流行音乐有機地渗透到中学生的音乐课堂中,在选择流行音乐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流行音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

初中生处于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对事物的感知,包括对音乐的感觉、认知、思维、情感逐渐形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流行音乐,更多的是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中学生对生活、人生有所领悟,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2 流行音乐的内容要健康向上

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学习音乐歌曲的兴趣爱好,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要趋于积极向上、有丰富文化内涵、健康励志类歌曲,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情感,培养中学生对人生与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 挑选适合中学生演唱的流行歌曲

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对流行歌曲的难度选择要把握适度。尽量多选择一些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流行歌曲。而对于音域宽、音调高、作品难度又大、学生又特别喜欢的歌曲,教师可采取多听与作品分析的方法让学生鉴赏歌曲,多体验音乐中情感的表达,理解音乐中所体现的内涵。

4 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教学中的比例

凡事都有个度,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也需要一个度。个人认为以课本的主流音乐为主,流行音乐可作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或者辅助主流音乐来讲解歌曲作品调式调性、分析歌词等方式来理解音乐。如浪漫的钢琴诗人肖邦一课中,可用周杰伦《十一月的肖邦》作为导入,给学生讲解周杰伦从小练习肖邦的作品,并用周杰伦成名后多次表示自己今天所取得的音乐成就是靠从小培养的古典音乐功底而得来的故事来拉近中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距离。

第4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困境;教学方法;教学观念

一、现阶段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来看,现阶段许多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困境:

1.音乐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缺乏兴趣

结合实践来看,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目前许多农村初中音乐教学普遍存在着过于理论化的现象,即不少音乐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更多的是进行音乐理论知识讲解,只是偶尔利用播放设备放一些音乐给学生听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学成为一种形式,学生无法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提起兴趣,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音乐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受影响。

2.音乐教学重视程度偏低

受长期应试教育、中考升学压力以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等影响,当前农村初中将现有的不少资源投入语、数、英这类中考重点课程中,对音乐课程往往重视不足,这不仅表现在音乐教学硬件设备较为匮乏,同时课时安排少,且往往容易被其他课程所占用。在这种重视程度偏低的情况下,要想确保农村初中音乐教学得以有效开展就显得十分困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更无从谈起。

3.音乐教师专业水平有所欠缺

根据笔者研究发现,农村初中音乐教师专业水平有所欠缺原因涉及多方面,比如,相比于城镇地区优势教育资源以及教师岗位待遇,很少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愿意到农村初中去任职,造成当前部分农村音乐教师属于“半路出家”或由其他文化课程教师所兼任。他们不仅在专业的音乐知识上极为匮乏,同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大多照搬其他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做好音乐教学工作就是一件难事。

二、解决农村初中音乐教学困境的出路探析

鉴于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结合农村地区初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现阶段农村初中音乐教学困境。

1.采取多元化音乐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对于农村初中音乐课程来说同样适用,对此笔者建议广大农村音乐教师应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首先,针对现阶段不少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过于理论化这一情况,广大教师在上课前可结合课程时长、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理论知识点,并控制好理论教学时间,从而避免出现“一言堂”式音乐教学。其次,教师在备课阶段需结合具体的音乐授课内容选择一些辅助教学方法,比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播放,这样可以借助视频、图片或者动画等声影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为保障音乐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重视音乐教学

受到魍秤κ越逃的影响,大部分学校都比较重视文化教

授,而往往忽略了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的教学。随着新课程体制的不断革新,学校应该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和其他国家的音乐交流也在不断增多,为了不断提高我国音乐的竞争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到我国的音乐特色与形式,必须对音乐教学予以充分重视。这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能满足我国对音乐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所以,我们应当充分重视音乐教学,并且应当对其与其他文化课程教学一视同仁。

3.加强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建设

教师作为音乐课程的实施者,其专业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如何。因此,要想提升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质量,加

强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进一步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倾斜与支持力度,从而使得更多专业性音乐教育人才深入农村初中去。其次,在农村初中当前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建设上,我们应制定长效教育培养机制,聘请高等院校专业教师或一些优秀的音乐教师定期对其进行培养,从而为提升农村初中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鉴于音乐课程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性,广大农村初中应正视自身音乐教学的困境,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从

而保障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质量及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媒体技术;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94-01

新课标下,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要摆脱先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不相宜”的尴尬局面,就要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结合在信息时代初中生对于音乐的特殊诉求,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笔者在本文中就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

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2、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二、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擅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物质保障。信息化时代,要擅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单一的、教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摆脱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为实践改革和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教学之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结合,也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光盘、课件等软件,都可以成为初中音乐教学媒体的主流,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

例如在《春江花月夜》这节课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自制的教学课件,将画面与音乐充分结合,情境交融,通过视、听的完美演绎,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并通过关联画面及配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乐曲内涵,学生在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充分读懂了乐曲内涵,体验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相关传统文化那一脉相承的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践行“自助化”教学理念

构建主义起源于心理学领域,由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演变至今,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利局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囿于固有的教学理念,研究、学习并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并转化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构建主义”学习的环境和课堂条件,让学生通过这种“自助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第6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 教学活动 存在问题 对策

前言:

初中音乐,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加强初中音乐教学的力度,对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初中音乐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有着负面影响。正视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改革初中音乐教学十分必要。因此,笔者选择当前初中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初中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

1.初中音乐教学理念不尽科学

在素质教育得到广泛推广的今天,初中音乐教学的地位也不断提高。然而,改革之后的初中音乐教学水平与质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许多初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与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教学的认识还有不足之处。正是音乐教学理论上的缺陷使得初中音乐教育改革的实际价值不大。初中学校的管理者没有给音乐学科教学以充分地重视,仍然利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音乐学科教学。初中音乐教育也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地于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使得初中音乐教学的成效不足。[1]

2.初中音乐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的做出了明确规定,音乐教学需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音乐这习观念,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但是,在初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与学生仍然较为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与学习,忽略了音乐学科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利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完成音乐教学任务而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一些音乐教师的工作热情较高,配合学校进行音乐教学改革,但无法正确把握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使得改革后的音乐教育质量不足。

二、初中音乐教育的改革对策分析

面对初中音乐教育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初中音乐教育改革方法的分析已经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下面,我们就来对初中音乐改革对策进行几点分析:

1.加强初中音乐教学理念的改变

受到初中学校管理者以及音乐教师对于音乐学科的偏见,许多学生忽略了音乐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对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推广,使初中学校的管理者与全体教育认识到平衡发展与素质提高对于初中学生的意义,加强其对初中音乐教育工作的认识。初中学校的教学理论需要进行转变,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利用音乐、美术之类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爱好。[2]

在日常的学校团体活动中,学校应当加强音乐学科知识的宣传,组织不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学习对于自己发展的重要性,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学校可以利用五四青年节或者国庆节等,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唱比赛,让学生在演唱比赛中找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建立起正确的音乐学习目标。这样的宣传活动也可以使音乐教育认识到其教学工作的重大意义,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音乐教育工作中,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

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教师只有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在开展音乐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与优势进行认识,全面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初中音乐教育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学生的音乐学习实际出发,为学生量身订做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创新元素融入到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爱上音乐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音乐学习进行思考。比如在学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一个小组选择自己的方式对这首歌进行合唱处理。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小组学习成果的出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学方法的改革会很大程度上促进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3.利用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培养与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对音乐之美进行认知。在初中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特点与性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学生对美的理解与掌握。对于不同的曲风,初中音乐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审美体系进行建立。

比如在学习《歌唱祖国》这一作品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对音乐作品风格与内容进行了解,为学生讲解一些背景之事,让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培养与激发,促进学生爱国心的建立。而在讲解《青春舞曲》的时候,教师要让初中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对自己的青春进行欣赏,找到个性化青春的魅力,鼓励初中学生享受自己不可多得的青春时光。在丰富的课本教学内容中,学生会从多个角度对社会进行认知,对生活进行认识,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完善学生的审美态度。[3]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模式的重要实践,也是初中教育工作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初中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当代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以及音乐水平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初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对策。希望当代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初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梅彦.中学音乐教育浅析[J].文学教育(中).2011(04)

第7篇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栋梁,教育部门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开展了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培养。而初中音乐课程对初中生的美育和欣赏能力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初中音乐教师,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多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开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只有不断及时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音乐价值,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此外,《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重以音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可以结合音乐课程自身的优越性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提高初中音乐的教学质量。

一、营造互助氛围,开展分组式研究学习

目前,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倡开展研究型教学,即由音乐教师引导,提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得最终结果。最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音乐教师进行评价与总结。此外,该标准还明确指出:“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我们在开展初中音乐合作学习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初中生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提高初中音乐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适时开展一些小组合作的竞赛活动,如小合唱比赛、“我爱记歌词”、“歌词大接龙”等音乐竞赛活动,将学生分成几组合作小组,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援同时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初中音乐的教学质量。

二、注重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大多数被收录的都是经典老歌,与初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不符,难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对教材中的歌曲内容不能理解,更无法体会歌曲的意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音乐教师应灵活使用教材,选择易被初中学生接受、理解并可产生情感共鸣的内容,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初中学生学习《手拉手》这首歌时,音乐教师可将其与2008 年北京奥运会相结合,先让初中学生欣赏开幕式会歌《我和你》,让初中学生了解历年奥运会中的优秀音乐作品,这样既实现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也可激发初中学生的音乐兴趣。

此外,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学带来的冲击,初中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教师应该认真分析现在的流行音乐,尤其注重筛选流行音乐中不适合初中生的内容,让初中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欣赏流行音乐。

如大多数初中学生喜欢的歌手周杰伦,对于他写作歌曲的风格、曲调和曲风特点、演唱技巧等都是初中教师可与学生交流、学习的内容,通过初中教师的正确引导,也会让初中学生改变过去一味追求流行歌曲的态度,避免盲目跟风,真正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水平与音乐素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学

审美是音乐教学的基本特点,是通过音乐对初中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音乐教学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该理论并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初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音乐课堂教学呈现立体化,将抽象的音乐更直观、更形象地表现出来,可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极大的促进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基于信息化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将逐渐的成为初中音乐教育的主流。基于良好的多媒体平台,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对于初中音乐教学情境的设置,多媒体技术有着其独到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的历史背景,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例如,初中音乐教师在对贝多芬《月光》片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创设出基于音乐本质的情景。同时;基于多媒体的视听平台,初中教师可以自如的进行音乐教学的转变,以及可以进行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教学模式开展。

四、活动式音乐教学

活泼、生动是音乐本身最优越的特性。然而初中生在课堂上接触的都是理论知识,其记忆力也有限,而且音乐课在中学一般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者是下午最后一节,课程这样安排的初衷在于缓解初中学生学习的压力。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应想办法在缓解初中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让学生接受音乐,喜欢音乐,懂得欣赏音乐。此外,传统的理论硬性教学,也就是俗话说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可以运用音乐课程的活动性,以活动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

如:在初中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歌曲时,音乐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提前让初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准备上音乐课的相关资料,在音乐课堂上让小组之间进行讲说、竞争,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让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对于初中生的音乐素质提高以及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代初中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加强教学思想的更新,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初中学生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使初中音乐教学可以服务于初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初中音乐学科的发展才能更加长久。

参考文献

[1]袁杰.初中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黄河之声,2011(14)

第8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

初中音乐课堂开设较早,但课堂器乐教学发展缓慢。器乐教学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掌握乐器基本演奏技能,在音乐理论的基础上对音乐理解和再创造,使学者具有体验美、表达美等能力的教学形式。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课堂器乐教学的实践还需不断努力。

一、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现状概述

1.关于课堂器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器乐教学在国外起步较早,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产生了很多精华的东西,对外国器乐发展的研究对我国器乐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美国自1994年至今,颁布了《国家艺术教育标准》,提出“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不完美的教育”这一观点,后来美国小学阶段要求每位学生都学习一种乐器。日本课堂器乐教学在小学就占很大比重,学校较重视器乐教学的发展。

于1927年创立的国立音乐院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转型。此后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小学和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有了一定的发展。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将器乐正式列为初级中学乐歌,与乐理、唱歌并重。1932年至1948年相继出台新文件提出培养儿童唱歌奏乐的要求。建国初期,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等不少文献要求学校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乐器表演等音乐实践进行审美教育塑造感性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中把器乐教学进入中小学课堂写进了文件。

2.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的特点

(1)乐器使用简单。乐器是学生对音乐进行实践的载体,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使用的乐器应适合随堂学习,所以,应具备携带方便、演奏简单易学等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不同基础上快速学习。

(2)课堂随堂教授。音乐课是初中生学习乐器的主阵地,必须随堂进行器乐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巩固学生器乐演奏基本技巧,而且有利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和学生互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乐器学习的乐趣。

(3)注重培养器乐基础技能。初中学生器乐基础水平普遍不同,课堂器乐教学应重视学生乐器演奏基础的培养,为更好地学习器乐演奏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在中学音乐的学习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提高音乐修养。

3.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器乐学习兴趣有限。器乐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和刻苦的训练,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学生对器乐的兴趣也各不相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对没有兴趣的学生强制要求学习器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则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

(2)学生器乐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器乐学习要依靠乐器来实现,由于个人兴趣不同,家庭对乐器学习的教育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学习过乐器机理,而有些学生没有接触过乐器,有的学生对乐器的学习比较深入,有的学生只是略懂皮毛。乐器基本功的不同就导致了课堂难易程度的不同。

(3)课堂教学设计不规范。器乐课堂教学也需要制订合理有效的计划。教师需要规划教学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避免在短短几周教完一学期内容,避免随心所欲地讲,期末还完不成进度,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无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

二、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策略分析

1.选择适合学生的器乐

学生的兴趣是开展课堂器乐教学的前提。因此,选择适合学生的器乐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乐器不仅是一种演奏器具,还是一种学习的学具。通过学习演奏课堂乐器,了解基本的音乐知识,掌握简单的演奏技能,提高音乐鉴赏素质和自身音乐修养。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选择合适的器乐:

(1)乐器简单易学。比如,挑选七孔竖笛、口风琴、口琴等简单而又容易固定音高的乐器让学生学起,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突显学校音乐教育特色。学校可以成立艺术团队来配合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让学生除了课堂外有机会学习。

2.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课堂器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从而创造美。如果学生对一课堂没有兴趣,每节课都味同嚼蜡,如此煎熬的学习事倍功半。如何培养学生器乐的兴趣呢?重在激发学生对器乐课堂的好奇心,要抓住学生最初的好奇心,在学生学习乐器之前,运用语言和示范展示,吸引学生调动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多多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喜欢这个课堂。

如,课前教师演奏一曲《赛马》让学生聆听,并让学生思考是在表现什么场景、表达什么感情、如何用音乐表达情感等问题,演奏结束后大家讨论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兴趣。

3.努力克服困难

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想办法积极克服困难。乐器学习也是如此。正因为乐器的学习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并非人人都是音乐家。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多加观察,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分析每个学生遇到的困难,相应给予指导和帮助,不可一概而论。技术方面的问题,要告知学生勤加练习并悉心指导;谱面上的问题要灌输节奏音高的知识,还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再如《赛马曲》中,音阶较高,节奏较快,比较难奏的部分学生能流利地演奏时教师就可给予肯定和鼓励。

初中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学生在学习读谱、唱谱、演奏的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水平。但我国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起步较晚,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经验还不丰富,学校、家长、学生的器乐教育和器乐学习意识不高,使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存在很多缺陷。希望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努力使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走上良好的发展道路,为音乐教育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 键 词:师范 音乐教育 新潮

众所周知,我国师范音乐教育早期的发展,有几件标志性事件:1897年盛宣怀创办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拉开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序幕,音乐教育亦迎来一次发展机会①;1904年两级《师范学堂章程》出台②,标志着师范教育正式纳入制度化轨道;1907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师范音乐教育身份合法化;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从制度、实施、师资到教材、设备全面变革,由此奠定了我国师范音乐教育的基础。而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早期发展,又有两种新的教育潮流深刻影响了它。这两种教育新潮是:学堂乐歌与音乐新知识。本文即从此考察我国早期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展示其基本状况。

一、学堂乐歌与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有一个现象,即师范音乐教育与普通学校学堂乐歌相伴发展。这种现象反映了二者存在某些一致性:如起步与发展的同步性、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和相互促进与制约的互补性等。分析上述关系,可以加深对师范音乐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从起步上看,学校“教歌乐”与“设师范”相互关联。1898年,康有为上《请开学校折》,提倡新学。他在呼吁“广开学校,以养人才”,学堂设“歌乐”课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设师范、分科学、撰课本、定章程”③,即师资培养问题。而后,清政府颁布学校法令,兴办学堂与开设师范亦联系在一起。1902年《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高等学堂应附设师范学堂一所,以造就各处中学堂教员。”[1]同样,《钦定中学堂章程》亦规定:“中学堂内应附设师范学堂,得以造成小学教习之才。”[2]

1904年的“癸卯学制”有17个系统文件,其中的《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同样是与《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一并制定并颁布的。其共同特点是,二者皆无“音乐”一科。1907年,学部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音乐被正式列入课程。从两部文件看,师范学校和普通学堂的音乐教育也是同步的,只不过前者定为正式课程,后者则为“随意科”而已。从教育规律讲,教师教育超前于普通教育,是好理解的。到民国初期,《师范学校规程》与《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也同在1912年出台,师范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也是被一并考虑的。

新学的创办,一切皆新,师资更是当务之急。所以,《奏定学务纲要》要求急办师范学堂:“学堂必须有师。”[3]出于当时师资缺乏的考虑,该《纲要》进一步指出:“此时大学堂、高等学堂、省城之普通学堂,犹可聘东西各国教员为师。若各州县小学堂及外府中学堂,安能聘许多之外国教员乎?此时惟有急设各师范学堂,初级师范以教初等小学及高等小学之学生;优级师范以教中学堂之学生及初级学堂之师范生。”[4]可见,各级师范学堂开设的原因明确,培养的目标清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中小学教员了。

既然师范教育服务于中小学,那么当学校音乐教育的主体是“乐歌”课时,师范学堂教习“乐歌”也是必然的了。1907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立学总义”中培养目标是,“养成女子小学堂教习”,“学科要旨”中乐歌要旨是,“感发其心志,涵养其德性,凡选用或编制歌词,必择其有裨风教者。”而《女子小学堂章程》之“学科要旨”亦是,“使学习平易雅正之乐歌,凡选用或编制歌词,必择其切于伦常日用有裨风教者,俾足感发其性情,涵养其德性。”在这里,二者音乐教育的“学科旨要”如出一辙,都是“择其有裨风教者”,“感发其性情,涵养其德性”,虽然师范音乐教育没有明确提“乐歌”,但就当时情况看,也就是“乐歌”了(师范教学内容当然会更宽泛些)。十分清楚,师范音乐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联,更多是因教学内容的相关所致,这是二者相互促进和制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在1907年乐歌正式进入课堂后,有些乐歌教材为师范和中小学所共用。叶中冷《女子新唱歌·三集》(1907年出版)即“浅者适于幼稚、小学,深者适于师范、中学”,蒋维乔《新撰唱歌集·初编》(1909年出版)亦是“凡小学校、师范学校、中学校皆适用焉”。可见,普通音乐教育“乐歌”课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即决定了师范音乐教学的内容。

二、西方音乐理论的输入与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必然涉及其音乐的理论基础。近代,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涉及选择系统的音乐知识。我们知道,清初康熙时期,葡萄牙人徐日升用汉文写就《律吕纂要》,系统介绍西方乐理,康熙钦定《律吕正义·续编》亦有西方乐理介绍,但这些西方乐理并没有对中国音乐产生实质性影响。西方音乐理论真正为国人所广泛认识和接纳,还是在清末,还是与新式学堂的乐歌活动有关。尽管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知识和学术已陆续输入我国,但西方音乐知识的普及性输入则要后推到20世纪初。出于对西方学术了解的增加,当时不少国人对自己的音乐传统深感失望,对其当代意义失去信心,甚至还加以猛烈抨击。

学界领袖梁启超认为:“中国乐学,发达尚早,自明以前,虽进步稍慢,而其统犹绵绵不绝”;乐理的衰靡在清朝:“本朝以来,则音律之学,士大夫无复过问,而先王乐教,乃全委诸教坊优伎之手矣。”曾志的看法略有不同,认为我国音乐的衰亡从汉代开始,“汉以来,雅乐沦亡,俗乐淫陋,降至近世,几以音乐为非学者所当闻问。”匪石的批评更是尖锐、一针见血。他认为国乐“无学理”,有两大问题,一是“乐谱”,二是“乐理”。乐谱方面:我国古代,乐谱“未尚不特别发达”,但“奈沿流昧源,谱曲尽佚”;而今乐之谱,“深奥难喻,习者盖寡”。乐理方面:“‘班志’‘乐律’二书,足称是矣”,但“理与器违,非适于用”,于是便造成“旧乐日益消灭,而新作亦复绝响”的局面。关于我国音乐的重建,匪石提出“必以学理为基础”,而且必须改弦更张。其革新之路,如他所呼吁的那样:“西乐哉!西乐哉!”

事实上,近代音乐教育是在传统音乐处于所谓“流于卑靡”和“无学理”的双重困境下,接受西方音乐理论的。学堂乐歌的性质,目前研究已十分清楚,是以日本学校歌曲或欧美曲调添以新词而成,学堂乐歌的理论基础就是西方音乐理论。1904年,我国最早的学校唱歌教材沈心工《学校唱歌集》出版,其中就附有《乐理摘要》。据《中国音乐书谱志》,从1904至1909的6年间,西方音乐理论专著就有:叶肇昌《方言西乐问答》(1903年)、[英]爱爱拜尔《乐典教科书》([日]铃木米次郎校订,1904)、[日]铃木米次郎讲授《音乐学》(陈邦镇译,1905)、[日]铃木米次郎《乐典大意》(辛汉译,1906)、伍达《(最新)最新乐典问答》(1907)、沈彭年《乐理概论》(1908)、李燮羲《乐典》(1909)7种,其后又有高寿田《和声学》(1914)、徐传霖、孙《乐典教科书》(1917)、徐保仁《乐典》(1919)、王黄石《普通乐典》(1919再版)等。此外,西方音乐理论的知识还发表在期0刊、杂志上,如1904年曾志在《醒狮》第1、第3期上连续发表《和声略意》。1905陈邦镇译《音乐学》作为湖北师范生教材,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本师范音乐教科书,而伍达、沈彭年和李燮羲等人的教材也为师范教育所用。

音乐理论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曾志在《乐典教科书》自序中指出:“音乐之入门曰乐理,或曰乐典,非此不足言音乐。”“音乐者不知其理或典,不可以作曲,不可以用器。”“故欲言音乐,当先读音乐理论或乐典。”甚至认为中国音乐衰亡亦与音乐理论有关:“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实行而不知其理论,亡吾中国者其在此乎。”“知音乐之为物,乃可言改革音乐,为中国造一新音乐。

有了西方音乐理论,还必须推广。1904年曾志在《教授音乐之初步》序中谈到《乐典大意》的意义:”欲发达吾国学校唱歌一科目……所刻不待缓者,幼稚园(闻北京、上海、湖北均有是举)及小学唱歌也。既不能缓,又不能速,是非假用欧洲通用乐谱,而和以本国歌词权以应用,势不能也。既用西谱矣,而不知乐典(Musical Grammar),不知教授法则,教授者无从下手。”高寿田在《和声学》编辑大意中指出,“征异国之乐理”,是“应时势之需求”。可见,学习和推介西方音乐理论大势所趋。该《和声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教育部审定并加以推介,其评语为:“是书体例明晰,文笔简达,准作为师范学校、中学校教科书。”这部正式由教育部审定的和声学教材,自1914年至1922年前后共发行5版,可见使用十分广泛。

近代以来所出各类教材,皆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其基础。据《中国音乐书谱志》载,在乐歌教材方面,仅1904至1910年7年间,就有沈心工、曾志、黄子绳、金匮华、李叔同、寿龄倪、辛汉、沈庆鸿等人所编乐歌集25种之多。在声乐教材方面,1918年出版索树白编撰《乐歌基本练习》。在器乐教材方面,随着欧洲乐器的传播,早期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中开始出现风琴、钢琴等教科书。1911年,由铃木米次郎编撰、辛汉翻译的《风琴教科书》就是一例。此外,1918年,商务印书馆发行了一部为钢琴用的《进行曲集》(编著者未注明),包括《马赛曲》《土耳其进行曲》《丧礼进行曲》等共36首,是目前所见最早在国内出版的钢琴曲专集[5]。1919年索树白编《风琴教科书》,是较早出现的师范学校器乐教材,编者例言中写明“本书遵照教育部令中学校师范学校音乐科课程器乐练习”。[6]

总之,近代师范音乐教育,一方面应普通音乐教育的需要产生,另一方面也对推进普通音乐教育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接受西方音乐理论指导后,在促进学校音乐教育深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深化主要反映在对普通学校单一歌唱的不断超越方面,同时也反映在促进学校教学对西方音乐知识和理论的不断学习和传播方面。

注释:

① 其时,南洋公学的教学科目为国文、算学、舆地、史学、体育五门,没有音乐

② 即《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

③《请开学校折》,见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

[1][2]琚鑫圭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第10篇

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历经近百年,从时间纬度上对当代中国音乐哲学教育研究作一归纳。当代我国对于明确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起步比较晚,从三个历史时期进行研究。中国音乐哲学教育美育一、美育研究与哲学观的觉醒20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育作为音乐教育哲学最主要的实践途径和落实方式,在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意义上受到关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陷入危机、经历变革的现实基础上确立、发展,正是以改良人心、改造社会为目标。在抗日救亡的历史境遇中,音乐教育对情感、精神的作用,在激发凝聚民族生命力、能聚战斗力的意义上,得到关注阐发并推向实践。1.“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提出――通过古籍研究发现,自春秋以来,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即在音乐教育中重视音乐的政治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这种特点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2.真正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提法,实际上是我国上个世纪初蔡元培所主张“美育”认识的深化。他在民国元年任教育总长后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l912)一文,首次提出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美育作为“育人”目的实现的基本保证。1923年六月教育部颁发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中强调了美育情感教育的重要性。193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将音乐欣赏列入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唱歌、乐理、欣赏、乐器四方面为内容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这一音乐课教学内容模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直到2000年起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研制,才开始有所改变。新的音乐课提出了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3.蔡元培音乐教育思想代表了中国代新型音乐教育最初的理想目标,至今仍具有现实的启示。这在本世纪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设置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也与美国提倡的官方音乐教育――审美教育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并且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不难窥见审美哲学在我国有它存在的内在历史的原因。二、风起云涌,百家争鸣改革开放后近20年,随着国家宏观环境的变化,音乐教育又转而强调智育功能。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界又先后引进“世界五大音乐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以教学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和美国的综合乐感教学法),此后,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获得深度的了解,势必要超越单一学科的范围,采取跨领域的研究方式。所以综合学科内容教学,成为发展多元智能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和戈尔曼(Gorman)的“情商理论”(戈尔曼的情商理论认为,与传统智力理论不同,情绪智力强调能力的情绪因素,他的研究动机在于运用情绪智力概念去解释个体的绩效和成功)又席卷我国,它们虽都从不同角度为证实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终因其只是从智力和情感技术训练角度立论,因而无法证实音乐教育是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从而不能成为音乐教育最本质的核心理论。受后现代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音乐教育专业内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如音乐教育者对于审美哲学的理智审视,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人们对哲学问题研究兴趣的高涨,以及艾利奥特创立的新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等等,致使人们急于追寻一种新的哲学思想来批判不断引起人们质疑的审美哲学观。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哲学观便应运而生。即在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出现了多元化的声音,在国内出现了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提出哲学批评的学者,充分肯定了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思想,提出要构建“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直至当前,中国的音乐教育的现实还是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指导下在发展着,但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这种局势在慢慢出现改变。作为多元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多元文化的交流所存在的悖论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诸文化之间如何既互相交流和理解,又能保持文化的多样化和发展固有文化的特色,是一个严峻而艰深的课题。三、批评与反思2009年,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承办的音乐教育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中,来自国内及港澳台20余位专家和代表,齐集一堂,分别作了相关学术报告,对音乐教育哲学及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等领域的相关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当代的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研究。其中,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朱玉江提交的论文《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哲学反思》一文中,对当代的中国音乐教育主体性哲学进行了反思。他认为,20世纪的我国音乐教育的百年历程始终未能走出“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思维定势中。在全球化时代的西方哲学、教育学、文化学研究、音乐教育学发生重大转型的时候,主体性哲学主宰的音乐教育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境。作者总结为4点:(1)以音乐语言为基础的交往活动;(2)音乐教育是一种主体间的理性对话和理解的过程;(3)音乐教育的意义在生活世界中生成和发展;(4)音乐教育归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主要以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作为其研究对象。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余丹红教授的文章《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若干问题思考》中,围绕所提出的三个问题,点出了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1.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领域往往将音乐教育哲学的纲领性、原则性与普遍性原则暂搁置一边,而搜索、提取一些口号式的“核心问题”“可操作程序”,并不甚顾及上下文关系地将之应用于音乐教育的体系建构、标准制定、甚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使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偏离“大地图”原则而趋于实用主义。2.如何辨清哲学与美学的区别,是我们在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中首先应该理顺的基本概念。毫无疑问,音乐教育哲学中包含诸多美学问题,但是美学绝对不是音乐教育哲学的全部,或绝大多数内容。3.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历史上下文关系中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其合理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淡出理论研究的核心地位。音乐教育哲学变革、突破的要求,不仅来自音乐教育实践,来自我们所处的整个时代及文化环境。几十年来,我们的耳边不断地在喊着:音乐是情感的符号,“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等等,这些音乐教育主张并非都是绝对的真理,但至少他给我们的音乐教育者提供了很多参照,或引起我们的反思,让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音乐教育哲学自身是否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也许正是在这种反思中,加上音乐教育哲学实践的影响,萌动了音乐教育哲学的改革、突破的欲求。

参考文献:

[1]吴淑元.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第11篇

摘 要:文章以香港历史为背景,以各专业音乐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内容、演奏技巧、作曲技法、电子音乐等方面的研究,指出香港音乐教育在技巧或技法上模仿欧美,忽略了理论和修养方面的培养,对中国音乐和欧美音乐以外的音乐文化,仍然未够重视。并以此探讨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定位问题。

严格地来讲,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始自1927年成立的上海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而“专业”这个名词,其内涵是十分现代化的。从这个角度来探讨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本文在时期上的上限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香港在割让给英国(1941)之后论文直到抗日战争(英国称之为“太平洋战争”)战胜(1945),不仅没有专业音乐教育,连中、小学音乐教育都可有可无。假如“专业音乐教育”是指从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成后可以在社会里各个音乐行业从事实际工作,如演奏、指挥、作曲、音乐行政管理、主持广播节目、为电影配乐、灌制音乐录音,等等,那么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算不算“专业音乐”人才?若依照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等专业标准来要求,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还不能算是合格的专业人员,因为他们没有像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师等专业那样,在大学毕业后经过一两年实习、考牌及格后成为正式、拥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音乐学院毕业的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系学生当然可以算是“专业音乐”人才,但音乐学系和大学音乐毕业生则只能算是“学者”,不是“专业音乐”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伯恩斯坦、马友友等人读完哈佛大学学位后,还跑去寇蒂斯、朱莉娅音乐学院进修演奏技巧。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音乐教育界的决策者,在制定高等和专业音乐教育策略上分清学术、理论和技巧等不同领域、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依我个人之见,学作曲、演奏、演唱的用不着去念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大师”(Maestro);学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和理论分析的则需要攻读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学者”、“教授”。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音乐教育”,是指香港中学教育以上的音乐教育,包括大学音乐系,演艺学院里的音乐学院、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和私立音乐学院。

一、历史背景专业音乐教育在香港最初是以业余兼时形式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一些共产党员音乐工作者于1947年4月初在香港成立“中华音乐院”,院长由着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担任,但实际工作由从上海南下的赵和李凌负责,真正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党委。这所音乐院集中了为数颇多的音乐家任教,也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以声乐歌咏为主,电影音乐为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院的部份教师留港发展,大部份则北返大陆,成为中国内地的音乐干部。中华音乐院结束后,另一所夜间“以培养宗教音乐基本人才,促进圣乐布道工作”为宗旨的“基督教中国圣乐院”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邵光于1950年在香港教育署立案注册“基督教中国圣乐院”为专科音乐学校。这所专科音乐学校于20世纪70年代中自置校舍,并改名为“香港音乐专科学院”,现以培养中级音乐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名继续深造进修,有的则返回东南亚国家工作。上述两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在香港经济非常因难的时期成立的。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官方”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政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二、目前的专业音乐教育目前,香港培训专业音乐人才主力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香港大学音乐系、浸会大学音乐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四院系负责。在上文提及的《香港的音乐(1841~1993)》一文里,我已交代了这四个院系从成立到90年代中的教与学以及研究的情况,下面将谈谈他们的近况。

1.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成立于1965年的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是香港专业音乐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学府,目前设有:(1)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2)兼读学士课程。(3)硕士、博士学位课程。现简略介绍如后。修读三年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的本科生,在毕业前至少修毕123学分。除特别注明外,所有科目均为学期学科目:3学分,每周授课3小时。凡属两学期科目,第一学期科目是第二期之先修科目。供选修的科目如下:合唱训练(1)至(8)、音乐术科(1)至(16)、中国戏曲专论、音乐之材料与结构(1)至(3)、音乐学导论、西洋音乐史(1)至(4)、对位法(调性及现代)、曲式及音乐分析(1、2)、配器法、听音训练(1、2)、乐器教学法及作品研究、中国音乐历史及理论(1)至(3)、中国民歌专论、世界音乐导论、中国说唱音乐专论专题研读(1)至(4)、西洋音乐史专题(1、2)、毕业音乐会、音乐讯息科技、室内乐(1)至(8)、电子音乐、当代亚洲音乐、指挥学、20世纪音乐材料与技巧、中国音乐历史专题、圣诗学及比较礼仪音乐、记谱及分析法概论、作曲技巧、中国音乐专题研究(1、2)、对位法(调式)、圣乐专论、作曲(1)至(3)、西洋歌剧专论、中国器乐专论、管弦乐团及管弦乐专论、管弦乐合奏(1)至(8)、记谱法、19世纪前的演奏传统。

据统计,中大音乐系本科毕业生在海外考获博士学位的约在13%,考获硕士学位的更多。有毕业生现任教于美国密芝根大学和夏威夷大学、香港大学、中文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及教育学院等;还有些毕业生任职于电台、电视台、香港政府音乐事务处和教育署以及其它艺术及行政机构,或从事专业演奏及作曲工作。除一般中、西音乐基础科目外,专研范围包括理论、作曲、演奏、欧洲音乐史、民族音乐

第12篇

教会音乐的省思(初论) 教会音乐的省思(初论) 教会音乐的省思(初论)一、教会音乐的现况 教会音乐的省思(初论) 教会音乐的省思(初论) 教会音乐的省思(初论)恩》及其创作理念。

[6] 引自「基督教圣诗史略,陈罗以著,第19页,道生出版社出版。

[7] 「颂主新歌第450首,浸信会出版部(香港)。

[8] 教会音乐与神学观念的结合,因篇幅因素暂不于此探讨。

[9] 张真光牧师于怀宁浸信会讲授「司琴的预备一题时,强调「好的音乐教育系统必须能提供学生不受限制的发展空间,并引领学生进入水深之处,发掘神所赐的才能,协助学习将最好的献给主;而许多速成的教学方法,易使学生的天赋能力遭埋没。殊不知自己拥有群牛的财力,仍以为是个仅有两只鸽子的穷人家,试问当奉献时会拿出什么呢?鸽子或牛犊。[11] 此处的概念性及经验性,参考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吴丁连教授「音乐中无声表情与创作的(二)音乐的材料─概念/经验,第3页,他是以概念世界/经验世界来称呼。

[12] 在此引用「当代音乐崇拜第48至49页,赫士德(Donald P. Hustad)著,谢林方兰译,校园书房出版。[14] 师徒制的学习请参阅2000年四月份的台湾浸信会神学院院讯,由谭国才牧师撰写的「学院式神学教育的教义与重要性,提到学徒式(师徒制)及学院式两者之间不同的学习,本文不再此处论述。

[15] 这一点是透过怀宁浸信会诗班顾弟兄的提醒。之前自己曾担心过多的要求,会使人在服事上裹足不前,甚至造成伤害。其实教导专业的部份,需要以高标准严谨的方式教导,让服事者明白什么是将最好的献给神;严谨的教导并不意味著必须行为严厉(如斥责方式等),只要言语用得当,用爱心以温和平稳的态度要求弟兄姊妹,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机会教育。

[16] 初次到教会服事,私下与张真光牧师聊天时,他谈论到:「教会应该提供弟兄姊妹有学习的机会,以建立他们的自学能力。[17] 这当中有些是诗歌作曲者,对于中国语文在音乐创作处理上的缺乏,而导致弟兄姊妹凭著一般说话的词句声调唱诗歌,而与原谱有些出入;例如节奏与歌词的安排,中文的咬字、音韵等等;因限于篇幅,所以在此申述的目的是提醒领会者在诗歌方面的选择,而非本文探讨的范围。

[18] 引用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吴丁连教授「音乐中无声表情与创作的(三)结构化表情,第15页。[20] 作者目前服事的教会,正尝试将头影片的字幕上标出简谱或五线谱,实际在主日崇拜当中做出来,尚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