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上课材料

教师上课材料

时间:2022-09-17 20:18:17

教师上课材料

教师上课材料范文1

关键词:建筑材料;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创新策略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作为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计划的重要课程之一,教育意义重大。教师在为职业高中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所教内容的实用性,从生活实际出发创新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课堂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其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知晓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作为职业高中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接受并掌握有关建筑材料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之后的课堂学习就会变得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在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设备,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建筑材料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这一部分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好计算机、幻灯片、放映仪等这些新式的教学设备,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把事先准备好的关于历史上的建筑材料以及当今建筑材料现状与发展的幻灯片投影到大屏幕上供学生观看学习,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他们对于建筑材料发展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提倡实验教学,对知识进行深度认识

建筑材料作为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于各式各样建筑材料的结构与性质有一定的理解与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实验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以此来增强自己对于有关建筑材料结构与性质的判断与认识,从而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建筑材料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章节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学习相关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可以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建筑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与水的性质、材料的热工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以及材料的耐久性。教师可以用常见的建筑材料――石膏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其做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掌握石膏这种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三、延伸建材课堂,课后建筑材料的自我探索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筑材料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可能新式的建筑材料就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教师在教授完建筑材料专业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寻找建筑材料,并使用教师实验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分析该种材料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式建筑材料。这种课后自我研究的教育模式,不仅延伸了建材课堂,而且让学生对于课上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细致的复习与巩固,从而达到完善他们建筑材料知识体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绝热材料”这一部分的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寻找新式的绝热材料并对其做实验研究,以达到延伸建材课堂的目的。

建筑材料是一项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对于课堂实践又是要求极高的,通过课程的学习,既要求学生要深入地了解课程理论知识和一些必要的建筑材料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求注重本门课程的实践性以及实际应用。建筑材料的种类纷繁复杂、内容量大,而且彼此之间的跳跃性差别也比较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接受的时候心理出现抵抗情绪,继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就为教师的授课增加了一个难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自己主体地位的提升,发挥其主动性,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在正式的教学中要学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等,配合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尽量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总的来说,每个改革都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合理设置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准,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教师在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提倡运用实验教学与课后自我探索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的建筑材料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教师上课材料范文2

关键词:复合材料概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了选修课制度,给学生提供多重的选择,以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复合材料概论》是我校材料学院材料物理,材料工程等非复合材料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之一。此课程作为材料学科专业选修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多个专业课程,如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成型加工等,涵盖材料学科的许多专业知识,如材料测试方法、材料界面科学、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及力学等。因此,此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特点[1]。但本课程涵盖的知识体系宽广,涉及多个领域,内容繁琐,与许多选课学生所学专业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学生普遍对选修课重视不足,而该课程名称又是“概论”,导致学生更加无法对其认真看待;其次,选修课通常课时较少,而该课程内容繁多,导致教师无法将知识点一一阐述,且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难以进行深入的学习;再次,与其它课程相比,该课程多为陈述性内容,缺少以核心理论、定理、公式等作为佐证的推理性和计算性的内容,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容易陷入乏味的陈述之中,间接导致学生无法对课程提起兴趣。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课程组结合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2],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在前面的报道中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3]。在此,笔者在前面的基础上,就这门课程中进行的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形式做出进一步的总结。

一、调整教学内容,确定复合材料概论的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确定教学重点。课程本身被设计为40学时,在这个指定的教学时效内很难完成原有教材17章的教学任务[4]。因此,课程组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合并,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归纳优化。合并和优化后的内容仅包括原教材的绪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复合材料的界面、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和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共10章框架。秉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摒弃过时的、落后于目前材料发展水平的内容,添加一些复合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优化教学内容。经过优化的章节,彼此间好像相互独立,其实保持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得如何突出其内在联系成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复合材料概论课程中介绍的所有的复合材料类型,都可以衍生成基体材料、增强材料、加工方法、界面及性能五个方面,前四个方面决定材料的性能,而性能则决定材料的具体用途。因此,在讲授每一种材料时,教师要注意强调各方面与性能的关系,始终将各方面与性能相联系,分析相关的内容,将复合材料的各方面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便于学生把知识“吃透”。众所周知,大学课堂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抽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发掘学科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5]。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同时,深入钻研本课程的理论、应用以及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教师只有深入钻研课程,对课程有感情,才能够深入揭示并领会到学科的思想魅力和理论力量,并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来感染学生,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学科知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首先,帮助学生对知识脉络进行整理,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如在本课程的绪论部分,告诉学生本课程中的每种材料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包括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生产工艺、技术性质及应用。而在分章节中讲授每种材料的具体内容时,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按照知识结构对材料进行理解。经过对几种材料的认知后,学生就基本能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在对后面材料的内容讲授时能够快速认知和掌握。其次,在教学环节设置上采用循序渐进的形式,即理论讲述、实例分析、参观考察及课题实践。具体如下:①理论讲述:讲授基本内容,例如材料的组成、结构、复合机理、性能及用途等。②实例分析:分析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实例解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用途之间的关系。③参观考察:在学生对不同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有初步了解后,教师带领学生对材料市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对材料本身和由材料制造出的产品有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材料的认知。④课题实践:在学生对不同复合材料有深刻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一到两个课题,让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进行独立地思考,通过查阅文献撰写出内容详实的科学论文。通过课题实践,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既深化了对材料的认知,也让学生学到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科研素质,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与化学学科相同,材料学同样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践证明,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对材料的认知实体化,获得更多的对材料的认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教师通过开展复合材料制备方面的实验,能够利用实验操作课程的形象、直观的特点,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如在讲解不饱和聚酯树脂基复合材料时,教师可以开设模压成型实验课程,让学生亲手制造一些模压成型的片状模塑料,学以致用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

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利用课件、视频和教具等教学工具,能够使得教学变得直观形象,将抽象的知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搜集合适的素材,利用科学的人机互动教学模式,运用具有直观效果的动画、图片来进行理论的讲解,使学生能够融入到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6]。例如,在上绪论课之前,精心搜集一些关于复合材料应用的图片和视频,运用多媒体技术,介绍复合材料的概念、实例和发展历史,展示复合材料在日常生活、休闲、体育、工业甚至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让学生对复合材料有初步的了解,并认识到它们的先进性。同时制作相关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特点,了解与传统单一材料的区别。为了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学中要适当穿插小故事和工程应用实例,同时也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笔者的教学中发现,教师通过运用实物、视频等教学媒体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开设“第二课堂”也能够加深学生对复合材料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目前,笔者所在课程组在“第二课堂”中主要使用以下形式:①企业课堂:将教学理论融入到生产实际中,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理论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②举办学术讲座:课程组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课程相关的专题报告,与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③综合性创新实验:由教师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复合材料相关的综合性创新实验,制备出新型的复合材料,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四、拔高教学层次

洪堡关于大学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倡导大学以科研为主导、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方针[7]。讲授《复合材料概论》的课程组成员,均为博士以上学历,在教学的同时,也进行此领域内的科学研究,这就为拔高此课程教学层次提供了有力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积极介绍自己的研究项目,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把握复合材料领域中新技术,新知识的水平。不仅如此,在讲授过程中,授课教师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动向主动介绍给学生,比如,早在2009年《“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中已经指出材料为关键领域之一,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国材料发展存在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等问题,这点在国家材料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8]。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将复合材料知识讲授给学生外,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印入脑海。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以性能为依据,合理选用基体材料、增强材料和加工方法,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尽量设计低污染、可回收、环境友好型的复合材料。这样一来,教学层次有效地被提升了一个层次。

五、改进考核办法

考核是教学质标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不仅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评定,也是对教师教的质量的检验,更是加强教学反馈,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传统考核中,考试是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但往往学生只关注成绩,而不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并且,考试的一个重要弊病是无法全面评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最近几年,笔者所在课程组采用综合考核、灵活应试的办法,通过期末考试、课堂发言和讨论、书面作业和科研小论文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包括以下考核手段:①加强课堂提问。②加强平时考核。③在科研实践活动中,采取抽查的方式。④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最近两年的专业书籍及期刊,找出最新的复合材料概念和专业技术,或者对最新技术进行总结成科研报告,或者从实务中选择一个综合案例进行研究分析。⑤加强期末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总之,教学要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目的,通过本课程有望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及敏锐专业意识的材料专业人才,为学生以后从事技术或研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综上,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本课程组对复合材料概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三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研究及表达等多种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相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参考文献:

[1]丁会利,曹志萍,瞿雄伟,等.“高分子材料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43-44.

[2]史博,梁亮.聚合物复合材料教学浅析[J].广州化工,2010,(37):171.

[3]马庆宇.复合材料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53-55.

[4]周祖福.复合材料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5]杜希娟,王洪斌.基于中美比较的大学课堂教学特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0):24-25.

[6]唐鑫,钟胜奎.探讨多媒体手段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应用[J].广东化工,2009,(36):237-238.

教师上课材料范文3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院校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实用性强是其突出特点,对这门课程的掌握对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建筑材料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要掌握好这门课程,不仅仅要有建筑力学、高等数学、化学等学科基础,还有结合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管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建筑工程材料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是建筑材料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知识点多,但逻辑性差、理论内容多、实际案例少等特点,教学和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因此,如何改进建筑材料课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高职院校课程教师一直在探究的一个课题。

一、目前建筑材料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教学难度更大,教学方法不合适,就很难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内容广泛、叙述性强、经验案例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是建筑材料课的主要特点,同时课程内容还存在知识点多、散、逻辑推理缺乏等特点,导致课程在整体性、严密性、连贯性不强,因此,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对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归纳和总结都很难。对于这种情况,教师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方法来看,大多教师仍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以讲为主,实施灌输式教学,教学方法僵硬、单一,根本不符合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知识点难以掌握,教学目标更是难以实现。

2.理论与实践缺少有机结合,教学效果差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方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建筑材料课程授课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讲解,轻实验实训的情况,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机结合,教学效果差。许多教师在授课课程中,由于课堂教学本身、实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只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理论讲解上,却很少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实训操作。这种情况下,在教师的僵硬理论讲解中,学生不但很难做到在实践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还会逐渐失去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3.实验教学流于形式,辅助理论教学作用受限制

不管是从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说,还是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上来看,实验实训在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中有着很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而从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来看,许多教师往往过分强调理论讲解,而较少进行试验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也组织学生实验,但是只是由学生自主操作,缺少演示和指导,因此,总的来说,目前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发挥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

二、提高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

1.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创新教学体系

基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繁杂、知识面广,且内容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偏差等特点,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创新教学体系。首先,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进行创新,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亮点,以实现在设计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由于建筑材料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来创新理论讲解模式,这样在讲解过程才能够结合各个面进行充分的讲解,避免讲解的枯燥乏味。最后,建筑材料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各种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实验的辅助教学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课理论知识的最好途径。因此,要有效提高建筑材料课的教学效果,就要全面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材料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讲解轻实验实训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实验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合理安排理论讲解和实验实训的时间,不能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理论讲解上,而很少进行试验操作;其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进行充分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后再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疑问;最后,为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试验探索学习,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条件,对学生进行分组,实现实验的有效组织,让学生在小组中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总结。这样,理论结合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上课材料范文4

【关键词】口腔材料学;有效教学;学习兴趣

口腔材料学是口腔医学领域的一门新型学科。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交叉的学科,口腔材料学逐渐成熟,并独立成为口腔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口腔医疗活动历来与口腔材料的应用几乎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一名专科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系统掌握口腔材料学中理工科知识及应用知识,了解口腔材料与口腔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口腔疾病的防治提出理论依据和合理设计,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正确选择和使用口腔材料。然而,在口腔医学专科教学中,因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加之授课内容的单一,致使学生对口腔材料学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效率低下。有些同学存在着听一听课,大致了解一下就行了的思想,也有少部分同学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听课,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的知识及其有限。针对上述这些现象,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通过口腔材料课的学习,能够学到对临床有用的东西,使口腔材料课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笔者进行了分析。

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有效教学不是指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考虑学生学的情况,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收获。学生通过上课收获了新的知识或技能,那这堂课就是有效的。要做到口腔材料学的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需要,形成恰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启发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专科口腔医学专业的口腔材料学教学,讲述的内容要以常见的、使用广泛的材料为主,如口腔印模材料、石膏材料、充填粘固材料等。教学时在理论上注重材料的原理、性能,在应用上注重材料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其次,口腔材料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因此,在理论课后应安排一定的实验课,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口腔材料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口腔材料的性能有较深的了解,才可以在临床工作时对口腔材料作出正确的选择并进行正确的操作。

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教的好,学生学的才会好,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呢?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教学内容,还要熟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将本专业知识的科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真实的病例和生动的事例举一反三,循循善导,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如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其次教师要能够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的想学,对此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图片、动画以及视频与文字结合,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使课程生动形象,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三、增强师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才会去追求、感知、去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的产生除了取决于教材内容、教师的讲授得法外,师生的情感交流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以良好的意志、兴趣、情感等博得学生的好感与信赖,在教学中应注重课堂“视觉语言”的发挥,用生动、准确、优美多姿的“视觉语言”去打动、吸引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

总之,要搞好三年制专科口腔医学专业的口腔材料学教学,不能单纯强调教的方法,而且还要增强学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做到正确引导,加强学生对学习口腔材料学的正确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各种临床实例使学生既熟悉口腔材料的临床应用,又要深入了解口腔材料与口腔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口腔材料学的热情,使口腔材料学的教学步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教师上课材料范文5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运用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单一的课程和单一的教材,使得不少教师把教材当成了“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不少英语教师把“统编教材”当成了“圣经”,不敢增删,盲目地遵循着其规定的教法。其结果是:扼杀了教师的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得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英语学习的热忱度下降,即使内心有更好的想法或者对教材中的问题产生了疑问,也不敢大胆提出,失去了灵活学习的空间。与此同时,教材的多样化带来了新的观念,即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并对教材进行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正确对待高中英语教材,确保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教师运用教材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做到对所教材料了如指掌;认真研究学情,做到因材施教;认真规划课堂各个环节,并使之和教学内容的传授有效结合起来,做到课前成竹在胸,课后不留遗憾。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几点运用教材的原则,具体如下:

(一)以课程标准为本

高中英语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时,一定要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相吻合,保证计划使用的材料在词汇、话题、语法项目等方面与其目标和附录相符,以保证教学活动不偏离教学方向。为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前不但要将教材与课程标准对照,还要把即将补充的材料与之对照。

(二)紧扣教材主题

教材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教学的工具,还代表着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现实教学中,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为了应付考试,大量删减教材中训练学生能力的内容和活动(如warming up或speaking),将大量应试题取而代之,忽视了教材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巩固作用;二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补充过多与话题无关的材料,让学生如走马观花般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教材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材主题与宗旨,克服随意性、主观性。

如人教版Module 6 Unit3单元主题为“健康饮食”,那么,无论教师想要怎么调整、解构,都一定要围绕“健康饮食”这个主题展开,而不能“另起炉灶”,选几篇有关汽车引擎结构或木材砍伐的文章。

(三)确保难度适中

教师在运用教材时有充分的自主性,可以对教材进行材料补充,但是教师要在研究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处理教材,选择难度适中的材料来补充和调整课本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材料难度过大,即生词量超过3%,听力材料超过1%,就不要选用;如果材料非常优秀而又有使用的必要,就要将其简化――采取用同义词替换或给中文提示的方法。另外,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多媒体资料等都属于教材,而在编写过程中,材料本身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应有水平的要求进行筛选的。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分析和参照教材的难度,不宜盲目地拔得过高或降得太低。

(四)突出重点

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内容按照语言技能交叉分类,平衡、整合输入技能(听读)和输出技能(说、写),如听说类、听写类、读写类等。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应分析内容的重点,突出重点,如果是阅读课,就要看教材的重点是材料理解还是思维训练,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如果是理解,可要求学生从所读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一系列任务。

(五)增加背景知识

经过三年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处理教材宜以调整、整合和适当补充为主,各个单元都可以补充适量的背景知识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各个话题都能找到大量适合学生水平的相关文章。因此教师在每教学一个单元时,都可以选择一到两篇适合的文章,并加以整理,久而久之,这些文章很可能会成为校本课程的教材,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让他们乐意沉浸在英语中。

二、教师有效运用教材的具体措施

第一,在处理教材的问题上,教师要加强主动性。首先,由于新教材在词汇、结构等方面都与旧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备课,教师也要花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教辅资料的“售后服务”日趋完善,常常提供一些课件(这些课件往往是将教材的活动输入后附加一些图片制作而成),可以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再次,教师的合作日益增多,加上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资源共享也很普遍,这使得英语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与借鉴。同时,教师也一定要对这些课件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在研究教材重点和了解学生实际后,灵活地进行调整,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切忌生硬照搬。

第二,对教材的处理要讲究策略。以课后练习为例,新教材提供了充足的课后练习,一方面,教师可以按“必做”“选做”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作业布置,做到因材施教,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挑战选做题,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只做必做题;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课后练习要进行有选择的点评。其好处在于:让学生重视课后作业。因为任何作业练习都存在时间投入的问题,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同时教师的点评还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预习一听课―复习一练习(运用)”这样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教师上课材料范文6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全英语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9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与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早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1]。近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O年)》中明确提出,“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增强上海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凸显了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英语教学问题的重要性。全英语教学,是指用英语进行全程授课,让学生在全英语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与一般的双语教学相比,全英语教学对学生和师资队伍的要求更高,教学难度也更大。尽管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英语授课,英语与中文两种语言的运用比例如何把握,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但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双语混合授课既不利于专业课程教学目的的贯彻,也不适应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需求[2]。因此,推广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全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3]。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培养国际化、工程化人才的宗旨出发,自建院起即开展了本科专业全英语教学的探索。“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作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全英语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强调全英语授课,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英语的专业知识教育,有利于培养英语思维的习惯及通过英语交流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该专业的基础课主要由“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和“材料结构与性能”三门课程构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方面,力求完美体现材料学科“成分―结构―加工―性能―应用”的主线。在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层面上进行全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虽然符合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但是对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五年来在专业课程全英语教学方面的经验,不仅对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国际化人才至关重要,而且可为其他专业类似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特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由“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和“材料结构与性能”三门全英语课程构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参考了美国有关大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并选用美国犹他大学Callister教授编写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要参考教材。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彼此关联,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材料学科基础的知识体系。其中,“材料科学基础”作为先行课程,主要介绍金属、陶瓷与聚合物材料的组成、结构与缺陷等基础知识和概念;“材料工程基础”作为衔接课程,涉及不同材料的分类、加工方法及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材料结构与性能”作为后续课程,侧重于金属力学性能及其强化机制与材料的光、电、热、磁性能的介绍。通过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并且可熟悉有关专业名词的英文表达,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出国深造与攻读研究生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创新

对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展全英语教学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充满挑战与争议的工作。一般而言,专业基础课是高校中设置的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作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承前启后的桥梁与纽带,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4],因此不宜采用全英语教学。然而,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完全有可能在不牺牲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兼顾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首先,为了保证全英语授课教学质量,学院以具有多年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为骨干组成专业基础课的全英语教学团队,通过定期的教学研讨总结教学经验、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学院通过邀请海外高水平师资来华授课、骨干教师观摩教学的方式,使教学团队成员获得了宝贵的全英语授课经验。材料学院经过近五年来的全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授为骨干、讲师为后备力量的教学梯队。考虑到三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学院成立了全英语专业基础课教学协调组,由主管教学的领导担任组长,三门课程的负责人为组员,通过定期开会,协商不同课程间知识内容的划分,并针对每学期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开展讨论,既避免了各课程授课内容的重复,又有效实现了不同课程间知识结构的连贯性。例如,当教学中涉及到先行课程有关知识时,教师注意梳理知识脉络,通过回顾先行课程基础知识的方式,逐渐引出后续课程的重点讲述内容。

其次,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全英语授课均采用小班化教学,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小班化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根据学生的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可采用主题讨论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全英语授课中,教师普遍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例如,针对“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中的复合材料,可让学生列举所熟知复合材料的特点及用途,并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对复合材料概念及其设计思路的理解。针对“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中的力学性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提高金属的综合力学性能及各种强化方法的微观机理。另外,对已讲授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在每一章节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自由分组讨论的方式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并在课堂上对有关内容进行阐述和讲解,然后由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对讲述内容进行点评。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及主动学习的兴趣。

再次,授课过程中我们综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针对学生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困难的现状,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精练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针对重点的概念和理论,通过反复强调、辅以中文解释的方式,帮助学生准备理解和掌握。课件制作时避免大段的文字描述,加入大量的图片、视频与动画,以直观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日常教学中,强调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我们为每门课程都建立了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有用的知识与网站链接,并定期上传课件。每次上课前,教师都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回顾总结上次课讲授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然后,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现。除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关注他们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团队协作、课堂问答及课后作业中的综合表现,即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课堂表现的优劣在平时成绩中体现,占到课程总成绩的40%,从而改变了以往完全由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及教学效果的方法。

三、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材料学院成立五年来,一如既往地坚持开展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授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三门全英语课程均获得了上海市有关教学内涵建设项目的支持。其中,“材料科学基础”与“材料工程基础”先后获得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材料结构与性能”获得了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同时,三门全英语课程都被列为校级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的规划、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课程网站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另外,在专业基础课开展全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材料学院进一步拓展了全英语教学专业课程的范围,陆续开展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全英语教学,包括“现代材料分析方法”、“高分子科学基础”、“功能材料学”、“纳米材料学”、“复合材料学”等。通过上述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实践,我们不仅向学生传授了专业知识技能,而且从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即培养其专业英语的能力,因而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我们相信,随着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国际交换生与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我们的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胡梦红,刘其根.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推广全英语教学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105-106.

[2]隋铭皓,盛力,高乃云.基于开展《给水排水工程概论》全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初步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22-124.

教师上课材料范文7

关键词: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案例库 能力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212-03

我校为师范类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后大部分是各类高校、高职、中职的教师,所以被誉为“职教师资的摇篮”,基于我校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所以对培养的学生的要求是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师范性和技能性[1-2]。师范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口才,能给其他人讲清楚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同时还要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管理能力,能尽快地融入到一个新的集体中管理将来可能面对的众多的学生;技能性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我校对学生的这些要求也体现在所授课程的教学中。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是我校机械类、材料类、汽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阐述的是关于工程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工艺四者关系的一门学科,课程内容多而繁杂,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实践性都很强。该课程之前的教学采用的是“板书+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存在一些不能克服的问题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中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学生其它综合能力的培养等[3-4]。针对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该课程的性质以及我校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并为了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建立该课程的案例库,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改革的内容涉及到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重新梳理、课程大纲的重新修订、教学方法的改变等多方面,详细如下。

1 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

1.1 课程教学队伍的现状和教学队伍的壮大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授课的技术基础课程,受众面大,学生人数达到3000人,之前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仅有三四个,教师年龄偏大,学历最高为硕士,授课时生师比非常高,授课时多采用的方法是4班合班授课。这就造成教学时教师教学压力大,学生众多,教师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困难等问题,导致的总体教学结果是学生不及格率高,每年有很大比例的学生进行补考。

针对上述的教师队伍方面的问题,学校提出了教师队伍的倍增计划。对于该课程也实施了此计划,每年有计划的引进新毕业的博士学位的教师,新引进教师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新毕业的新加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既包括理论教师也包括实验实训教师,这样从年龄结构、职称分布、学缘结构、理论和实际操作等方面都对教师队伍进行了改善。目前,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授课教师达到12位,其中理论教师10位,实验教师2位。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35岁,新引进的理论教师学历都为博士学历,实验老师都为硕士学历;这些教师中有2位具有出国经历、2位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职称结构如表1所示。

1.2 新授课理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能力和将该课程讲授得更精彩,建立了一套培养新教师的制度。第一,建立该课程的教学组,由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组长,组长全面负责新授课教师的培养事宜。第二,建立了老教师带新教师、新教师要进行至少一年时间的助课制度。通过助课,使得新教师有机会和时间学习该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课堂的管理等教学基本能力。第三,年轻的理论教师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教师技能大赛培训”活动,通过技能培训加强年轻理论教师的动手能力、工程能力以及课程中所要求的各种技能,培训结束成绩必须为良以上。此外,还要求理论教师必须参加实验课程的教学,以使得理论授课和实验课程无缝对接。第四,要求新授课的年轻老师开始上课前两年必须先采用板书教学,以培养教学基本功,而且授课前几轮结束时要求学生反馈对授课教师的意见,以让教师自己从学生的角度和意见反思自己教学能力不足之处以及以后教学中要改进的方向。第五,建立了定期安排学校和院级两级的督导组听课制度,以督促和保证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第六,年轻教师必须每两年参加学校和天津市组织的“教学基本功大赛”,通过参赛的形式让新的年轻教师通过培训和观摩优秀教师授课来提高教学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目前,课程组的教师中,年轻教师中获得“天津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一名,校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奖一名,除上述成果外,学生评教获得“A”级教师一名,其余教师教学评价良好。由以上成绩可以看出,这些培养新教师的措施具有显著效果。

2 课程体系的重新梳理

上述已经提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一门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中成分、组织、工艺和应用四要素之间规律的学科。为了更好地统一不同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的老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的授课思路,同时也为了统一学校里不同本科专业对该课程不同学时的要求,对该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重新梳理后的课程内容可分为四部分:材料结构及材料性能、热处理原理及工艺、常见工程材料以及材料的失效分析与选择,四部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见图1所示,这为后面建立课程的案例库奠定知识体系的基础。图1自左至右分为四个层次: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总课程为第一层次,总课程所包含的四部分内容为第二层次,每一部分内容中稍详细的内容为第三层次,最后一层次是详细的章节内容。这四个层次的划分对于制定《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CDIO大纲具有重要意义。

3 课程大纲的重新修订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在新梳理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根据CDIO标准制定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将按照CDIO的标准进行建设,新的大纲为案例库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把课程内容所能培养的能力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技术知识和推理、个人的和职业的技能与特质、人际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在企业与社会的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作[5-6]。每个方面的能力又可以划分成更详细的子能力,如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又可以划分成基础科学知识、核心的工程基础知识和高级的工程基础知识三个子能力。课程的CDIO大纲的撰写就是把CDIO所要求的各种子能力具体到课程内容中的每一章每一节。这就将课程所能培养的学生能力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具体如下。

在图1知识体系结构中对于所属第二层次的第三层次中的最上部分即基本理论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第三层次中除去最上部分的基本理论外的其余部分用于培养学生个人或职业的技能与特质,人际技能的培养则在授课模式方面体现,而在企业与社会的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能力则在课程的最后综合题目或课程设计中进行。

举例说明,热处理原理与工艺部分分为热处理原理和热处理工艺两部分内容,热处理原理属于基本理论,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热处理工艺部分用于培养学生个人或职业的技能与特质;热处理试验过程中则能培养学生的人际技能;热处理部分内容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一种常见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则是对学生在企业与社会的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能力的培养。

4 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4.1 与时俱进,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材料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删除了一些已经过时的旧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关注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

整合内容如下。金属学方面将工程领域较少应用的纯概念、理论删除,在热处理与材料学方面侧重删除过时内容或减轻其比重,融入更符合近年来国内外金属材料品种与加工工艺实际发展的新知识,增加高分子、陶瓷材料等非金属材料的课时比重,开发《金相显微镜的使用与金相样品的制备》《45钢热处理及组织、性能分析》综合性实验,使教学内容在保持经典理论、跟随时代步伐的同时更符合我校学生实际发展的水平和需要。

4.2 建立了课程案例库,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案例库中每个案例都是按照CDIO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思路进行设计,内容包括案例问题、案例引入、案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案例分析四部分。案例问题首先提出一个工程或实际生活中所常见的问题,引入部分则指出案例问题所含的核心内容,引入部分后面的内容则是解决案例问题所需的工程材料的知识,案例分析部分则是用刚刚学到的工程材料的知识对案例所提问题进行分析。举例如下。

案例:室温下,纯铁的抗拉强度为200 MPa,纯铜为60 MPa。

引入:纯铁、纯铜都是晶体,但它们的性能却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课程内容:三种常见金属晶格结构(即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晶格结构相关内容,详细请见相关教材,在此不再累述)。

案例分析:室温下,纯铁为体心立方结构,纯铜为面心立方结构,两者晶格中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不同,故性能也不相同,纯铁的强度优于纯铜,但塑性比纯铜低。当同一种金属(如Fe)从面心立方晶格向体心立方晶格转变时,其性能也会改变,例如:体积将膨胀,就是钢在淬火因相变而发生体积变化的原因。

在上述案例中,“室温下,纯铁的抗拉强度为200 MPa,纯铜为60 MPa。”即是案例提出的问题,引入内容“纯铁、纯铜都是晶体,但它们的性能却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则指出案例问题所含的核心内容是纯铁和纯铜的性能不同,并且引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能力不同”,第三部分即引入和案例分析中间的内容是解释为什么纯铁和纯铜性能不同所需要的课程内容,即金属的三种常见晶体结构。最后的案例分析则是用三种常见金属结构来解释为什么纯铁和纯铜性能不同因为结构不同金属的性能不同。

该课程建立了如上例所示的案例库,这些案例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教学时数的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教师上课材料范文8

【关键词】美术,课前准备

美术教师都会清楚一这样个问题,做好课前准备决定着这节课的优与劣、成与败。但同时我们也都会遇见这样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在下节美术课准备的材料,学生总是带不齐,使得美术课的一些活动内容总是开展的不够全面,对此,笔者就美术课课前准备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现就对如何做好小学美术课前的准备,谈谈自己的浅显体会:

1.课前准备分两个层面

1.1 教师层面的准备。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只有经过精心的准备,才能充满信心地上好每一节课。就教师层面上的准备而言,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根据教案为上课进行的有关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物质准备,如电教设施的调试待机、准备教具、温习教案、教学的主要教学流程、调整自己的心绪等。

1.2 学生层面的准备。

①教师率先垂范。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工作、做好学生的榜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以实际行动和榜样示范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

②宽容、理解对待学生。学生有天生的玩性,很容易将教师课前布置的准备学具事项遗忘,学生没有准备美术用具时,其心理已是着急、害怕教师的责备。此时,教师应以委婉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叮嘱学生在今后提前准备美术工具,如果教师批评指责学生,影响师生关系,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形成对教师的抵制情绪。教师应做到点到为止,充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切不可妄加指责,否则适得其反。

2.学生课前预习、课前材料的准备、材料的摆放等

2.1 课前预习:美术课需要借助很多材料才能进行正常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得对新课进行预习。学生在预习中根据自己想创作的作品来准备材料。比如《吹泡泡》一课,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游戏不但时间不够,场地可能也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但是,如果学生做好课前学习,在家里玩吹泡泡游戏,仔细观察吹出来的各种泡泡,充分体验泡泡的乐趣,甚至能了解泡泡的各种相关知识。这样的课前学习能充分满足不同智能的学生的发展需求。

2.2 课前材料的准备:材料的准备又是一门学问,老师在布置准备材料时会考虑到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材料准备的难易,并结合地方资源进行教学。尽管如此,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准备用具材料的能力不同。

我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老师下课前在黑板上用拼音和一些简单的字写出下节课要带的美术用具,让学生家长为学生准备好用具。②利用校讯通、短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他们课前预习的习惯。③提前一天提醒+课前检查相结合的形式。

3.师生做好课前教、学工具准备工作,收获也愈加显著

3.1 有助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

一节成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是少不了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要对教学过程要有全局的把握,教师有了课前教具的准备,对于教师也是一种的提醒,是一种帮助,是一种自律,能让教师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为上好一节精彩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曾经在一年级上过《面具》这堂课。一(1)班和一(2)班的基础差不多,在两个班的教学中,我的教学过程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我让一(2)班的同学做了课前预习。结果一(2)班的学生采用了多种材料来完成作品,有毛线、纽扣、彩纸、皱纹纸、用彩带折的星星、羽毛,还有一些漂亮的贴纸等等。而一(1)班的学生只采用了手中仅有的一些用了彩纸、皱纹纸。作品差距很大,也切实的体现了美术课预习工作的重要性。

2.2 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中短短的40分钟教学,乃是学生完成学习及任务的主要时间。学生做好了课前学具的准备,就有了完成学习及任务的前提和条件,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事可干,而对于美术作品成与败与优与劣学生是兴奋、愉悦的,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有助于构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教师上课材料范文9

关键词:课程改革;社会需求;理论与实践

作为教师在我们通常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展示不同材料的使用性能同时带入材料的图片学习。由于课堂上理论学习过多,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装饰材料与施工技术课程有一下三点的教学改革:

第一、加强教师的自身能力

教师作为教授者,本身应该对装饰材料的价格、性能、如何使用了如指掌,同时对材料相应的施工技术、新材料的也要熟练掌握,此外与材料施工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应全面掌握。教师的全面丰富的掌握教学内容,才能更好的规划教学课程内容、难易程度,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程度灵活调整授课内容与教学进度。另外,教师也要调整好时间参与课外实践学习,特别是专业核心相关的项目设计与预算的工程,加强实践经验,进行自我总结把握好设计重点部分,分析学生今后在就业过程中需要哪些职业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就安排好。以这样的方式能更好的促使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避免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同时也能把实践中需要掌握的带入教学。

第二、加强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

学生掌握课程的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这门课理论知识多、难以掌握,教学的设计安排是关键点。关于这部分可以分四块说明。

(一)调整理论知识教学的方式

对于装饰材料与施工技术课程来说,课程的开篇部分需要大部分的理论知识说明具体材料的性能特点,学生对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容易疲劳,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进行理论教学的部分时,应”带入”的方式为主。首先,引出学习兴趣,教师提供一个具体材料施工的案例或材料的样品深入分析说明,其中一种或几种材料的运用和施工,让学习学习到材料知识同时重点关注老师分析材料与施工的步骤与思路,如分别列出重点、难点、创新点等,做好笔记与总结。接下来教师设计安排难度适中的相关的案例要学生自己按教师总结的思路步骤分小组找资料分析,自我学习自主思考,完成分析报告或PPT的找针对某种材料的分析说明,分组上讲台说明。每组学习报告或PPT讲解完成后教师现场点评打分总结之处不足予以修正。用此“带入”的学习方案让学生有压力的自主学习,同时在分组打分比赛的竞争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建立自我风格的教学创意点

装饰材料与施工技术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材料性能最终要落实到每个室内设计的方案中。不同的设计风格的营造是要靠不同材料搭配使用体现的。所以,本门课程的重点最终落在:室内设计风格的是哪些材料的搭配组合形成的上面。学生需要学会材料搭配组合以及施工的能否实现。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看到学生做的设计作品各种家具材质胡乱搭配形成所谓的“混搭”风格,而实际上是学生本身不知道体现一种风格具体需要的材料,家具、做的造型施工能否做到等实际的问题。所以,在我的课程后半部分重点说明室内设计几大设计风格(现在流行的风格不是传统的设计风格)以及材料搭配组合、重点的造型的使用与施工,软装与硬装的结合。

教师总结好每种风格所需要的材料,哪些材料组合较好、哪些材料不适合此种风格 同时材料的品种、价格与施工方式等都要体现。学生边学边记录要点,课后马上安排风格材料搭配软装作业、效果图作业完成,在结合具体的室内设计案例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把知识全面掌握并巩固。

(三)增加校外教学实践

学校、系部以及教师建立校外实践、校企合作的网络体系,让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设计操作之后有施工现场或设计公司实地踏查学习、操作,特别是一些较为生涩的施工技艺,在施工现场由工人演示施工流程方式,教师指导观察作为设计师、施工监理等不同职业需要掌握与了解的重要知识点。同时,建立校企长期合作定期在寒假暑假输送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毕业后也有就业的大方向。

(四)创新网络学习方式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许多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学生也喜欢在网络上寻找资源。教师可以把学生这一兴趣点延伸到专业的学习上。如推荐经常更新作品的优秀设计师、网络很火的设计网站等,指导学生重点关注哪些专题,同时安排相关作业练习在制定的网络资源上寻找完成。

网络学习能避免一些带学生外出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可以由系部或专业教研室公共挖掘搜集资料,由于很多视频制作类网络资料需要收费,系部或专业教研室能够以教学需要的理由申请到一定的经费掌握资源库,安排好内容交给学生。这样现在较为流行很“火”的材料施工设计不一定跑遍全国各地也能在教室里学习到。而且这些方式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从他们的角度去“好玩的学习”。

现在很多现代高校图书馆也建立了很多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有在课后的跨学科自由交流,同时没有上课时的学习压力。

第三、日常教学环境的调整

材料与施工的课程的作业一般都以绘制施工图,在教室做方案是主流路线。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单一。但很多专业院校硬件设施齐全,配备工作室让教师可以小班教学、分组指导。在没有专业工作室的情况下,如果能把1到2间教室固定分给一个班级并同意老师和学生自由规划里面的座椅和布局,这样也可以营造出小班、分组教学的工作室气氛对教学是很有益处的,学习设计的同学也能感受到从改变身边环境开始的设计之路。

以上三点是本人针对装饰材料与施工技术课程在改革上的一点建议,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教师上课材料范文10

关键词:生活性; 趣味性; 代表性;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02-001

材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必要条件,但因条件限制造成的材料不充分、针对性不强、结构性不足、组织不合理、出示和运用欠缜密等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去优化实验材料结构,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形成完整形象,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一、生活性

调查发现,材料的选择脱离学生的生活,既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又可能会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在一次评课活动中,课题是《溶解》,有一个教师提前半天为学生准备食盐、高锰酸钾等十多种实验物品,逐一分包、标上号码,最后还要准备标上号码的试管和水。一切准备就绪,学生来上课了,教师向学生逐一介绍纸包中的物品名称、性质,说到小苏打时教师虽然费了一番口舌,然而学生依旧表情漠然,因为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结果可想而知。而另一个教师做溶解实验的物品都是教师和学生从家里或学校里搜集的,都是他们熟悉的,连菜油、醋之类也进了课堂,每人还带了水杯。这些带有生活性的材料,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好心地剥夺学生的权力,独立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务,而应当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因为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

二、趣味性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在探究型教学中,教师对材料进行设计和加工,增加在形式上的趣味性,学生在接触材料时,便能使他们探究乐此不疲,兴趣盎然;增强在内容上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那些富有童趣的、更容易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材料。

如《观察水的特点》一课,考虑到水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事物,如果我们直接把一杯水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观察方法来概括出水的特征,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不浓,势必会影响探究的效率。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适度设置一点悬念:用干净的深色瓶子把要观察的水“包装”起来,让学生对瓶中的液体感到神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可以这样设计:先依次出示酸奶、油、雪碧、可乐这些学生熟悉的液体,让他们很容易根据包装认出来,然后出示装在深色啤酒瓶里的纯净水,这时有的学生说是啤酒,但马上就引来了其他学生质疑,是酒?是醋?是酱油?是油?还是水?学生们争论不休,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瓶不明物质上。学生迫切地需要去研究它!这样就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卷入”到了科学探究中。

只有保持探究的欲望,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走向高效。

三、代表性

科学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材料大多是具有普遍性的,不一定能满足每一个实验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实验材料,更多地根据实验教学活动的需要选择和使用。

一次随堂听课,课题是《一杯水的观察》,新教师采用的是这样的设计方案:圆形透明塑料杯5个、方形透明塑料盒1个、木筷5支、一瓶浑水和一瓶清水。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想象出5支筷子有什么用,只好把它扔在水里看它像船一样地漂。实际上,作为新教师,他在上课前,可以把材料给其他教师看一下,看他们能否在短时间内看出它们的结构。如果成人都不能看出,就肯定不能给孩子们做了。事后了解这位教师的原意是用筷子放在水中反映光在水中的折射现象。这明显偏离了本科的探究主题,难免导致在这位老师再三提醒大家“看看桌上准备的材料”后,孩子们仍然一意孤行地要研究筷子会不会在水里沉下去、水的用处等问题,结果可想而知。

作为教师,应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看待所提供的材料是否会影响到课堂中的学习。上述案例中为学生提供的筷子明显分散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维逻辑,因此,材料应尽量避免引起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行为,提供的材料要立足提示科学概念,体现探究材料的引导性和暗示性。

四、艺术性

材料的运用也很有学问。劳伦斯说过,准备好最精炼的上课材料,并且思考材料出示的次序和步骤,这是我们老师在做课前准备的时候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在课堂这个认识的环境里,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他们的认识就不会产生。而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组具有典型结构的材料,他们就会对材料产生兴趣,那么这些材料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在琢磨材料与材料之间会存在什么关系的时候,认识就产生了。

章鼎儿老师《液体之间的溶解》一课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他事先准备好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液体,在讲清了实验的相关步骤与注意事项后,将三种颜色的液体同时发给了学生,期望让学生通过不同颜色液体的勾兑和不同量的勾兑,观察会出现哪些不同的颜色的液体。章老师满以为学生会很理性地勾兑,但事实是,学生们把三种颜色的液体全混在一起了。他们一直在不停地勾兑,只注意倒液体,却忘了量的多少并及时停下来观察。第二次上课,章老师没有把三种颜色的液体一起发下去,而是先发两种颜色的液体,让学生操作完并汇报后,再发另一种颜色的液体。结果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设想进行操作、观察,课堂走向了理想的境界。这就是控制材料的艺术!一样的材料,一起发放就混浊一团,分开发放则精彩纷呈。材料出示的时机、次序、步骤,材料的位置、发放、控制,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去探索的课题。

教师在选材上的做法反映了教师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师应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前后,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探究历程,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建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2]陈华彬,梁玲编著.小学科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

[4]郁波主编.科学教师参考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教师上课材料范文11

历史是高中学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学科。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比较讨厌历史考试,因为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比较繁杂琐碎,课下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记忆,但试卷上大部分题目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呈现,背诵的知识点用到的相对比较少,面对大量的历史材料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因此高中历史成绩普遍偏低。而史料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通过史料教学,学生可以直观的感知历史课本中的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历史课堂当中,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堂上引入史料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发展现状

高中历史试卷命题中对史料的应用要求比较高,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对历史史料不够重视。高中历史课时相对较少,为加快课程进度,很多老师忽视了课本史料的讲解,课堂上以课本知识为主体,课本中的史料经常被赋予例证的角色。此外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认为补充课外的史料太劳神费劲,进而导致学生对课外史料了解太少,这难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在新课标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提高对非课本上历史史料的重视。高中阶段,学生有独立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历史教学中贯穿史料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二、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教学,不仅能对老师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还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史料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学生所生活的时代与课本中所讲的历史事实之间有一定的时代差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感觉历史对现代生活没有什么作用,加之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不恰当,使得历史课堂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史料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还能让历史知识更形象生动。通过史料,学生能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这可以缩短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进而活跃历史教学的课堂气氛。其次史料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老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史料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让学生对史料的内容与核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三、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史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提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历史老师需要对课本知识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课本中提及的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因课堂时间有限,老师需要对课文中的史料进行合理筛选,所选史料要更贴近课本的历史知识。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老师主要讲解课本主要的知识点,而忽视了史料的讲解。在课堂上引入史料教育,老师可以将历史史料放在知识点之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并对材料中提及的答案进行圈点勾画,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结合史料进行深入分析,进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探索历史,进而参与到历史课堂上来。

(二)及时调整教学史料随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对历史的接受能力与思考能力也会逐步上升,这时老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适量引入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历史材料。老师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依靠课本教材上的历史资料,因为课程的局限性和延伸度只能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知识点,不能让够帮助学生完全理解这段历史。合适恰当的历史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一些课外的史料来帮助老师的教学,不断调整自己的史料教学计划,根据所学内容所需选择一些图片史料、视频、音频史料,通过不同形态的史料,把一段历史讲解的更全面,更真实、更通俗易懂。

(三)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自己总结,老师可以纠正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偏差,这对提升历史教学效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时应做好以下几点:所选取的历史材料是否具有代表性,如同一历史事实的史料较多时,尽可能选择最为典型的历史材料,这样的材料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在借助史料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史料教学的高效性。除此之外,老师的讲解结束后,可以设施相应的提问,问题围绕史料进行。通过对史料进行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历史事件。

(四)尊重学生发展,布置个性化课后作业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意识不以老师的意识为转移,因此对同一段历史,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关注点与兴趣点。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合适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材料,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究一些史料,找出一些历史的分歧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历史疑点,老师需要客观、真实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读,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这一点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上已经系统的学习了教材中的内容,课下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拓展,通过自己查阅历史资料,寻找新的发现。

(五)提升历史老师的学习能力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历史,同时促进学生的延伸阅读发展。首先高中历史老师需要在整体教学思路上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自我完善学习史料内容、扩充历史知识延伸度、细化历史知识点结构。其次,高中历史老师运用不同教学模式,设计不同的历史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应用好历史知识。

教师上课材料范文12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前教育 声乐集体课教学

一、选曲要合理。难度要恰当

中职学校三年制的学生,其在校学习的时间仅两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是参与到幼教工作中。而事实上,学:生很少会在幼教工作中教授其在中职学校中所学的美声歌曲、民?族歌曲和一些通俗歌曲等,大部分所教授的只是一些节奏简单、旋律鲜明、朗朗上口的幼儿歌曲或儿童歌曲。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该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音乐作品。例如:在中职第一:年的声乐课中,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幼儿歌曲上,同时,适时穿插?一18一一些篇幅简短、节奏性强、难度较小的艺术歌曲。

二、概念要正确。声音要清晰

譬如:很多时候,在发声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歌唱的呼吸,学生便对发声的位置模糊;在歌曲演唱中,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情感处理,学生对声音的共鸣又变得模糊了。这是因为学生的概念不清晰。

教师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声音概念,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正确的声音,只有靠自身主动地去聆听、去领悟,才能对正确的声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范唱。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距离是最近的,老师应该及时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声音作为参照。当学生听到正确的声音时,首先会进行模仿,然后在不断的练习中找到方向,从而慢慢向规范靠拢。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正确声音。声音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老师应该清楚地告诉学生不应该一味地模仿任何一位歌唱者的声音。而是应该多思考、多练习,在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展现出自己的音色。再次,由于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相对比于高中阶段的特长生差些,所以,老师要对学生多加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不断的练习和强化下,学生的正确声音才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三、兴趣要盎然,热情要高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结构比较单一,时间长了,学生容易产生厌恶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耐心地对待学生,做到循循善诱。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声乐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开设声乐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其性质的特殊性。同时更要明白学习是枯燥、艰苦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课堂要重视言教身教的作用,老师的亲切和对学生的信任,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声音的闪光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进一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教学方法形象化、多样化,教学结构合理化,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选择教材方面,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选择,由易进难,做到循序渐进,灵活对待。在选择歌曲时,尽量挑选些旋律优美、容易上口且风格多样、体裁各异的歌曲,使学生在歌唱的同时也了解到不同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体现的风土人情,让他们觉得内容新鲜有趣,对歌曲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歌唱的欲望。总之,要根据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四、信息要反馈,评价要及时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留心学生上课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如多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或情绪的变化,多注意学生的声音体现,从而了解自己讲解的知识点能否被学生接受、理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地对每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作出评价,例如:学生在歌曲演唱时,出现咬字不准确,老师应及时地指出并纠正。同时要求学生多练习说好普通话,尽量做到歌唱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进而达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程度。

在一个集体中学习,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手段,多给予学生肯定的表扬,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学习,就会更有信心与勇气面对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下的的课程评价标准已成为困扰和扼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1]。因此重塑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关于建筑材料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早已展开[2,3]。在德国,由于其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各种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完善。而在国内,笔者在诸多高校调研后发现,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应用中,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处于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阶段,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完全由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笼统的考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太大的促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有效的处理工程实际中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

建筑材料课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主要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强调工学结合办学特色的高职高专“建筑材料”更是侧重于学习建筑工程用各种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和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技术课[4,5],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岗位的核心课程之一。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点,实践教学包括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材料检测技能和材料质量鉴别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中强化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炼。包括安全教育、质量意识强化、突发事件应对、各工种之间的协作,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等。

二、当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笔者从对历年来毕业生的回访情况和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大三顶岗实践答辩情况发现:好多毕业生懂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但却并不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他们不会正确取样、不会检测、不会判别更不会合理应用,也不能做到正确储存材料。

1.注重试验过程考核,忽视现场应用考核

建筑材料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告诉学生材料的检测实验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试验材料,由学生亲手操作试验仪器按照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来试验,这样学生就清晰的记住了试验过程,但前期的材料的现场取样和后期的材料质量事故分析做的不足。而在真正的实际施工中,材料的试验过程往往是由质检站来完成,而材料员、施工员们的主要工作做的还是材料的取样送检和合理应用,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时感觉到关于材料的知识似懂很多但却不会用到实际中。

在施工现场材料堆放,贮存的方面,同样存在不正确的做法,目前在教学中在讲到每一种材料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贮存和堆放的注意事项,没在现场干过的学生往往学了就忘,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场地狭小经常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材料堆放形式,这些细节忽视后会给以后材料使用中带来很大的不便,造成材料浪费甚至由于错用材料而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如果能有一个仿施工现场的材料场地,让学生在试验前从材料料堆上自己按规定要求取样、标记,按要求贮存,那就能真正培养学生现场处理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了。

2试验项目的开出率不高,考核难

目前我校建筑材料实训室开出的项目主要有水泥的强度、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检测,砂子堆积密度和筛分析试验,混凝土和易性和强度的测定等试验,总体开出率并不高,像水泥的体积安定性,防水卷材的相关试验,以及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性等常用材料的性能检测都无法开出,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试验大都所需时间长,两节课学生无法完成,指导实训的老师较少,各班级实训时间冲突大,关于这些实训项目的考核就没法进行,如果能建立开放性的试验室,有专职试验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时间预约试验,试验项目就能多开出,学生实训的机会也会增多。

3.施工现场教学考核实施难

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是为实际项目服务的,由于受到工程施工进度、时间、地点和交通的限制,学生很难在恰当的时间进入现场学习,而且现场与课程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有限的工地学习完全满足不了课程的教学要求,现场教学考核就没法实现。

4.考评体系不完善

目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的考评主要从试验过程和试验报告两方面进行考核,由于我院建工类学生每班学生人数较多,试验时每组成员较多,这就使有些学生在试验时插不上手,不爱动手的学生更容易在其中浑水摸鱼,蒙混过关,试验结束后互相抄袭试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一定能全面提高。如果制定一套严格的考评体系,从实验准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或者让学生互评,自评,严格的考评体系必将促进学生试验时认真完成,相互协作,从而有利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提高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

1.研究制定一套严格、完善的考评体系,

在沿用建材材料课程理论和实践双向考核的基础上,将原有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实践四六分”(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考核方式调整为“理论实践五五分”(理论考核占50%,实践考核占50%),而实践考核从鉴别材料、材料取样、实验准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材料贮存、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在学生互评,自评的基础上给出教师评价意见,让学生明确只有真正学会了才能通过考核。从教学目标而言,学生通过了考评其必然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达到零距离上岗。该考评体系大致指标构成、所占分值及考核场所如下:

2.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关于建筑材料的检测推行了好多项新的标准,而我校所用的建筑材料实训指导书是按原有旧标准编制的,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也与该研究的考评体系不一致,结合目前建材实训室能开出的实训项目和即将要开出的实训项目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书中应涵盖实训任务、实训过程指导、实训总结考评等内容,便于学生在实训时参考和课后总结学习。

3.设置开放性实训室

有些实验及考核不能在2节课内完成。如:水泥的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的检测需要较长的测定时间,则可采用开放实验室,学生利用课间、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验,这样既保证了重点知识的学习,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完整性。同时开放实验室,也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平台。

4.进行综合仿真实训:

综合实训模拟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从材料的进场、验收,取样和送样检测的工作过程和检测单位对送检材料的检测的工作过程的仿真训练。如施工方:水泥材料进场水泥的验收水泥取样水泥送检;检测方:水泥取样水泥细度检测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检测水泥胶砂标准件制作水泥抗折、抗压强度检测等的工作全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使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岗位的工作有基本的认识与实践。

总之,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改革是将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划分为实验检测、现场应用及考核评价三大模块,按照先开展理论教学,再开展实验教学,最后向施工现场教学推进,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建筑材料实践教学重实验过程,轻材料取样和实际应用的模式[6]。通过实验检测部分培养学生分析检测常用建筑材料的能力,通过现场应用及考评模块使学生学会在施工现场如何取样,如何堆放储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从而真正地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兰芳,高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研究[J] 《山西建筑》 2010年6月 第16期

[2]杨玉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11月21

[3]穆忠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05期

[4]吴丽琴;付春松;新时代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