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2-02-16 23:56:45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1

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而产生这样的种种原因是由于老师的职业要求强度太大了。

一般的公司的上班是从早上8点都傍晚6点,而老师的工作强度可以说是全天候的。早上一般是从6点多就开始起床,然后工作到学生睡觉,一般也要到达晚上23点多。

二、社会适应不良

这个主要表现在那些刚开始工作的教师的身上,有一部分新老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工作的情况以及期望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良的想法,加上对社会中的现实和理想中的情况不符合,从而造成了很大的偏差,就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等不良情绪。

三、关系紧张

一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首先是和学生的关系有很大的冲突。现在的新一代的学生受到各方面信息的冲击,思想很很大的波动,自尊心很强,一些老师,特别是新老师,刚从学校出来,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样,就和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而和同事间、领导间,也由于种种矛盾和原因而不能融洽相处,与同事间发生纷争,与领导发生冲突,久而久之则就会造成关系紧张,本来可以好好完成的工作就会由于这些原因被担搁或不能完成。从而使新教师产生孤独无助、工作郁闷、伤心自卑等不良心态。

四、情绪不稳定

一些教师由于家庭,婚姻,事业等方面的种种原因,情绪经常不稳定。对于学生,可能由于学生的一句话,就马上发脾气,对学生发火;也可能由于一个学生的事情而迁怒到其他学生身上。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

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时候,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然后就恣意发泄,借题发挥,更甚至在学生之间的火发到同事的身上,造成同事之间关系恶劣。

这些恶化反过来又刺激不良情绪的滋生与蔓延,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这些老师长期处于紧张、烦躁、易怒的状态中。

五、心理不健康

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从而造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如嫉妒、自卑、妄想、愤懑、偏激,抑郁等情绪等。这些情绪慢慢的积累,就有可能达到一定的程度,从而造成了更大的行为,就会出现本文前面所发生的恶性的违法事件。

老师都被我们成为“园丁”,“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他们有了问题都不能就解决,又怎么能教好我们下一代呢?所以,无论学校还是社会,都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2]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10期

[3][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2

(一)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而积极心理学所主张的让所有人类都能够体验到幸福感或主观幸福感则是它的具体实施。积极情绪涉及三个方面: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过去的积极情绪包括满足、满意、骄傲、自豪等。现在的积极情绪有欣慰、高峰体验等。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期望、希望、信仰以及信任等。这些积极情绪是生活的强大动力,它可以让人积极地看待自己、周围世界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并且更加有利于生存、生活以及体验到幸福的关系。

(二)积极动机

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而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明确的内在心理倾向。其中,成就动机、合群动机和利他动机是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构成个体个人品质的比较重要的三种动机。成就动机可以使人们坚持自己的目标,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工作,最终取得一定的成就。合群动机使人们在群体中表现出温暖、亲密的沟通方式,给别人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自己也能够获得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利他动机则使人们以别人的利益为先,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但是由此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是不可替代的。

(三)积极自我

积极自我主要涉及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两个方面。自我评价通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体现。一般而言,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使人们对自己更有信心,会倾向于寻找有一定难度的机会挑战自我,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进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幸福。自我调节则是通过应对策略和防御机制来体现。积极的应对策略或防御机制使人们在应对压力或恶劣情境时,更加倾向于利用周围环境帮助自己,丰富人们的生活。

(四)积极改变

积极改变是人们在生活中面临各种挫折和困难时所不可避免的。在适当的时候作出调整,有利于理智地作出选择,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在此过程中,可以用积极的动机维持各种生活目标,用不断的积极自我评价来确定自己的能力,从而体验各种积极情绪。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专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工作理念,明确目标

对于所有的师范生而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也就是说,在对师范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师范生,挖掘他们身上所存在的积极品质和成长潜力,并为他们的成功提供恰当的指引。

(二)确定工作核心,丰富内容

首先,应该注重师范生阳光心态的培养,增强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步,给自己的幸福打分。每位师范生拿到一张画有十颗星星的卡片,可以用给星星涂颜色的方式表示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第二步,让师范生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解释自己所涂的每颗星星所代表的含义,以及没有涂上颜色的星星代表哪些方面感到不幸福;第三步,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贫困山区的学生或生活很艰辛的人们的图文资料;第四步,让师范生感受幸福,也可以用幻灯片展示自己所拥有的幸福,让其用心去感受、体验;第五步,重新评价自己的幸福,还是原来那张卡片,重新涂颜色,这时会发现很多师范生的幸福指数提升了。其次,帮助师范生形成积极的认知体系。具体包括三步:第一步,针对所准备的照片,描述照片上面反映的内容,并且进行分析,看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臆想;第二步,阅读故事《智子疑邻》,并回答故事中的事实是什么、臆想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后果分别是什么;第三步,分辨练习,分析现实生活事件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臆想。通过此活动让师范生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是通过臆想做选择、决定,而这些臆想往往是消极的,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加理性或积极地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再次,让师范生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成功体验是每个个体一直向往的。具体包括五步:第一步,介绍名字,能够来到这个世界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已经是成功者,感到欣慰的父母会给每个人一个代号———名字,让同学之间分享自己名字的来历;第二步,介绍自我的成就,说说迄今为止自己身上发生的最引以为豪的事情;第三步,找“缺点”,列出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第四步,积极赋义,给自己的缺点赋予积极的意义;第五步,分析讨论,谈谈以前对自己的看法,通过以上这些活动以后,自己的看法又有何改变。

(三)拓展工作途径,完善方法

1.建设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强调师范生能够找到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平台或环境,即积极的组织系统。该系统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组成,其中任何一部分都应给师范生提供一种愉快、希望、乐观、幸福的氛围,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但是,学校应该起主导作用,家庭和社会辅助。因此,学校不论在校园环境方面还是教师方面都应该体现出积极性。校园环境主要是要给师范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而教师方面则要求教师在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或出现职业倦怠时,能够掌握一些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地进行调整,给师范生做好榜样。

2.开设积极的教育课程

在师范院校开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更加实用、有特色,既要给师范生介绍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加强他们对于积极心理健康观的理解,更要通过案例解析、讨论甚至现场演示等方式,使他们将积极理念内化。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师范生的真正需要,联系实际,给他们呈现一种真实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对于幸福感的追求,引导师范生体验以幸福感为首的各种积极情绪,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3.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3

一、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1.繁重的工作压力。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她们不但承担着教育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养”的任务。幼儿正处于迅速发育的时期,身体的成长也是当务之急。因此,她们还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安全问题也始终是压在教师心头的一块巨石。幼儿们活泼好动,教师们必须时时刻刻绷紧神经,看护好他们,以防他们磕着碰着,否则,不但会引发家长的不满,也会受到园方的批评和惩罚。幼儿园的班额过大,也增加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孩子,不要说教给他们知识,仅仅是掌控住他们,就是一个难题。另外,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她们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她们极易产生倦怠、焦虑等心理问题。

2.生活的压力。收入问题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收入与其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强度并不成正比。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内,很多幼儿园也是私立性质,国家对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没有太多强制性的规范和财政保障,她们的收入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工资很难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是必然的。

3.家长的高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日趋重视。家长普遍认识到幼儿时期对孩子终生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不再把幼儿园仅仅当作一个照看孩子的地方,而是更希望在幼儿园中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特别看重,相应地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期望无形当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4.人际关系的困扰。人际困扰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心理弱点,比如:情绪容易波动,情感比较敏感脆弱,从众心理比较强,过于注重别人的评价,过于计较一些意义不大的小事等。因此,女性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相对复杂,关系也较难相处,这也增加了她们的烦恼。5.心理维护知识的匮乏。幼儿教师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往往接受了过多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或者过多的理论教育,而受到的心理教育严重不足,这致使她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在面对诸多现实压力和困扰时,缺乏有效的心理调适手段,不能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环境,重视心理教育。良好的环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因此,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可以始终保持积极、轻松的心境投入工作。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教师们的进取心才有可能被激发,她们才会通过努力工作去赢得认可和尊重,并实现自身价值。和谐民主的氛围也能满足她们的归属需要,她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单位,更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幼儿园也应主动关心教师的生活,要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努力帮她们改善生活条件,解除她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另外,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要经常借助报刊、专题讲座或座谈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也要为教师建立心理档案,重视通过心理测试等途径准确了解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应该培养专职的教育人员,注重开展日常性的心理教育活动;还可以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邀请心理方面的专家,有针对性地矫正教师们存在的问题。

2.幼儿教师要热爱幼教事业。很多幼儿教师仅仅将幼教工作当做一份可以赖以谋生的职业,对工作的期待也仅仅停留在待遇、工资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等方面,一旦自己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对工作的厌倦心理。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准则。幼儿教师应该把幼教工作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并且真正热爱这项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享受工作的乐趣,体验教育者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3.重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同事的交往是幼儿教师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如果这类交往过程不顺畅,则容易产生孤独、怀疑和敌视,甚至抑郁和失落感。幼儿教师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宽以待人,善解人意,不被区区小事所困扰,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只有这样,才可能减少不良同事关系造成的烦恼。幼儿教师也要重视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溺爱的倾向。家长也常常希望在幼儿园中老师也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可能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教师的不满,给她们施加压力。另外,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也存在冲突,他们往往不理解甚至反对教师的做法,这也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与家长交流,一方面,通过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他们理智地去爱孩子,科学地教育孩子。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家长也能进一步理解园方和教师的做法,提高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度。这样,来自家长的压力就会转变为教师工作的合力,彼此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

4.提高自身的耐挫力,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幼儿教师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情绪困扰。她们应掌握以下常见的调控方法。(1)宣泄法。这是一种通过适当的渠道把心中的不快释放出来的方法。当感到烦恼时,不要把痛苦埋在心底,要通过诉说、哭、喊等方式宣泄出来,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等活动进行宣泄。(2)转移法。这是个体在遭遇消极情绪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物或活动上,以改变大脑的活动状态,降低心理的紧张度。(3)替代法。消极情绪的产生往往是因为目标难以实现,需要无法得到满足。遇到这种情况,要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降低期望值。同时,要善于自我变通,用现实可行的目标替代原有目标,在替代性目标的实现上获得满足。(4)升华法。人总会有悲伤、消极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主动地将其倾注在对单位、对别人、对自己有益的活动中,使消极向积极转化,升华自己的行为和情感。(5)学会放松。可以采用以下放松的技法来应对消极情绪。比如想象放松,可以想象自己处于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着清风、朝阳、沙滩的温暖,体会轻松、惬意的感觉;也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法来调整紧张状态;还可以借助放松疗法,通过交替性地紧张、松弛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来达到对抗焦虑的目的。

作者:吴卫东 单位:德州学院教科院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4

素质全面发展,健康积极开拓。

马丽 1965年生人,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实验中学教师。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

2001年获得教育学高级讲师职称,2003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2004年参与编写了全国幼师教材――《学前心理学》,2005年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2006年承担了宁夏地方课程《成长教育》的编写工作。

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中学心理教育的深化与研究”子课题的研究,该课题已被评为国家优秀课题。目前,正负责宁夏回族自治区立项课题“银川市直属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2007年又参与部级重点立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马丽积极投入到教改中,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心理咨询个案材料,并将15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报纸上。在“八五”到“十五”宁夏中小学校长培训中,马丽一直承担校长培训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被誉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蕊 1962年生人,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会员,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实验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州市高考心理讲师团主要成员。

创建了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辅导室,并在河南省中学中率先引进并使用中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将心理健康课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教学中,在起始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在毕业年级的团体辅导中成绩突出。

先后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执教、辅导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多次获得省、市级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参与编写的校本课程《国旗下的演讲》获省级优秀奖;参加国家“十五”规划“学生学习素质构成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在学习方式转变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研究》获得二等奖;《认知疗法在考试焦虑中的应用》、《初一新生学习状况调查与研究》等论文分别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王国香 1969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校心理教研组长,青岛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组长,青岛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培训师。2006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

积极带动同行和心理兼职教师钻研业务,多次承担学校和青岛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设省级公开课《我的未来不是梦》一节,市级公开课《帮助学生考出最好的自己》一节,市级优质课比赛中《生涯规划》获市一等奖。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原理,持续开设班主任心理沙龙,在2007年5月的“青岛市心理辅导工作现场会”上,向全市中小学推广。

参与设计、实施省级教科研课题两个、市级课题一个。公开13篇,其中《教师职业倦怠与归因的关系探讨》和《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均获省一等奖,《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在部级核心刊物《心理发展与教育》上发表,作为国内开创性研究成果,被多项相关研究引用。主编教材《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生命教育》、《牵手心灵》等书的编委。

王俊梅 1974年生人,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兼任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

近年来,主编及编著《告诉你想知道的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五十余部,发表文章《构建学校心理辅导互联网络的探讨》、《和孩子“谈情说爱”》、《构建学习型教师团体的策略》等四十余篇,参与并主持省、市、校级课题多项。在教学上,授《友谊的真谛》、《打开朦胧的心结》、《奇妙的心理暗示》等课,多次获省、市级一等奖。在咨询方面,曾辅导过的学生达几百人次,尤其在考试焦虑方面成效显著。业余时多次做客大连电台、电视台《教育百分百》、《我爱健康》等节目。

在教学方面,经历了力求总结出统一的教学模式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认识过程。其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学生活动、愉快热身;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开展讨论、寻找答案;教师总结、深化主题;心育活动,反馈强化。

王海霞 1978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育才中学心理辅导教师。青岛市教育局教研室心理中心初中组组长,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学生心理》特邀心理辅导教师,全国心理“辅导之星”。

王海霞擅长班级心理辅导、团队培训。2004年《支起心中的杠杆》获青岛市优质课第一名,2006年《做情绪的主人》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心海导航》校本课程四册;副主编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一下册;参编山东省生命教育教材《生命科学》。论文《用双手撑起一片天》获全国一等奖;《团体辅导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良好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管理情绪 享受人生》等八篇获省级一等奖。参与“对初中新课程、新教材试验的探索与实践”市级重大课题研究,负责“初中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子课题。

坚信“带来阳光、照亮他人生命的人,自己也会沐浴在阳光下”,王海霞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咨询事业,一直不懈努力给学生带来阳光,享受心灵上的共同成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海霞致力于营造平等和谐、接纳鼓励、引导启发、体验感悟、尊重个性、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助人自助的心理氛围。

田红芳 1976年生人,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开元小学副校长。

在课题方面,以邯山区总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龙头,带领各学校确定子课题,从学生心理品质、学习、生活各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使全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在课题的带动下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

她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及时恰当的评价和平等和谐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是优化学生心理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于是提出了“实行柔性管理,经营健康班级”,倡导将企业管理中的柔性管理引用到班级管理中来,尊重学生个体需要,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营造愉悦、平等、宽松、无压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性情自然流露、人格健康发展。

田红芳先后有13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她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要想使自己耕耘的土地上“多收三五斗”,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汗水。她先后获得邯郸市优秀教师、邯郸市新长征突击手、邯郸市优秀教研员、邯郸市优秀团务工作者、邯山区十佳教师、邯山区百名标兵、邯山区三八红旗手、邯山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邯郸市五四青年奖章、邯山区三等功两次。

刘春柳 1974年生人,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重庆教育学院优秀函授教师。2007年兼任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成员及三峡片区负责人。

撰写论文数十万字,并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文章。主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漫谈新教师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与技术》等十多个专题讲座,用于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设计《走进花季――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历经风雨见彩虹》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并深入部级贫困山区大巴山腹地的中小学亲自为教学一线教师上观摩课,指导的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多次获得重庆市级一、二、三等奖。承担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主研工作,负责指导全县心理健康教育的17个子课题。独立撰写的论文《打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品牌,创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山乡特色》在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大会上主题发言。科研成果《论教师价值观的改变》获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刘春柳坚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为女流,当巾帼不让须眉,求索之路,生无所息。

刘葱 1974年生人,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教师,初三年级组组长,学校心理咨询师。南昌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江西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

多年从事中学政治教学工作,担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上,被聘为南昌市中小学教学指导中心组成员,江西省“送教下乡”优秀教师。经常承担省、市级示范观摩课教学和期中、期末考试命题工作。在工作中,连续多次获得“优秀年级组长”和“优秀班主任”称号。

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周固定时间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来访,为学生排解在学习、与人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困扰。开设心理信箱“飞扬信箱”,并长期在“课程导报”上刊登,为学生提供了袒露内心、宣泄烦恼的机会。在本校及其他学校举办多种心理讲座,有面向学生的、有面向老师的、有面向家长的。针对学生的有如何排解考试焦虑、如何培养学习兴趣等,针对老师的有面对职业倦怠、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等,针对家长的有做孩子的朋友、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等。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等。此外,撰写心理论文二十余篇,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或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

孙秀莉 1976年生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教育硕士。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学能手,黑龙江省心理学会会员,哈尔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曾经师从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专门学习团体心理咨询。

承担中国教育学会“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规划项目“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实验”,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子课题。撰写的科研论文《关注心灵施暴》、《首先你是健康的――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等文章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级奖励,并在《哈尔滨教育》、《教书育人》、《青年教师》等杂志发表。编写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语之约》现已公开发行。

在实践中能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实践了不少有意义的团体心理辅导。现在学生的团体心理训练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的心育品牌,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独具特色的“心灵小天使”(心理课代表)一直在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心理成长记录册”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搭建了一个特别的平台。工作七年来,不断成长和进步,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孙雪玉 1963年生人,天津市复兴中学心理教师。

擅长人际沟通与交往、学习潜能的开发、情绪情感的提升、时间管理和生涯规划等发展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有大量成功的心理咨询辅导案例,在心理教学和咨询辅导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和学生的喜爱。

2007年担任天津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学困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及培养的调查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课题研究。自2006年起在每年的校园文化节期间独立筹备、策划、组织大型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及校园心理剧的展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孙雪玉多次荣获全国及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主要成果有:2006年《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辅导对策》和《一个高三厌学问题的咨询辅导》,获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评比二等奖;2007年《强迫心理倾向心理咨询辅导个案》获天津市 “教育创新”论文评选一等奖;2007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困生心理咨询辅导模式的实践与分析》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2007年在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论文、刊物、课件共获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九个。

吴琼 1969年生人,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五中学心理健康教师。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摸索,探索出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心理讲座、开展咨询活动、融入集体建设、课题研究理论提升、渗透各学科教学等,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框架。

在课题研究方面,参与教育部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家庭教育观念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2004~2007),研究成果获一等奖。参与铁力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获市级二等奖。吴琼还多次在省市开展的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并多次在大会上交流展示。2007年在教育部规划课题“边疆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子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中,《众人拾柴火焰高》获部级心育优质课;《“融”、“容”二字筑心桥》在中国教育学会心育课题组科研成果评审鉴定会上,被评为渗透课类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此外,吴琼撰写的多篇研究论文在部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李月芝 1964年生人,北京市大兴区第五中学心理教师。大兴区心育先进工作者,大兴区骨干教师。

大兴五中在心育方面起步较早,为了使学校的心育工作得到延伸和发展,李月芝注意在教材教法上选择突破口。通过调研,了解到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心育教材和教学教法。如针对高三年级的团体辅导讲座,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应对考试压力。此外,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积极采用多种形式,不仅有个别面询、电话咨询、回信咨询,还增加了网上咨询。同时,设计的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育课堂中运用心理测验、课件讲座、辩论会、录像、音乐、心理剧、讨论等多种手段,使每位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如,为了让学生们加强右脑的锻炼以及左右脑的配合,她精心编了一套“手操”,不但锻炼了大脑,而且增进了同学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

李月芝先后有六篇文章在三届“健康杯”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奖。2004年在“全国中小学心理教师高级研修班”现场作观摩课《探讨学习心理》。2005年为全区的中小学心理教师作题为《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专题报告。2006年在区第五届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三优”评选中,获得课件三等奖。

李岚 1976年生人,江苏省苏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副主任,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州中学“新生代名师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骨干教师。

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九十年代以来,参与了七项重点心理课题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校园心理剧的研究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编写了国内最早研究心理剧的专著――《校园心理剧》。此外,多年来对考试心理进行了实践研究,为广大考生及家长开设中高考心理讲座近三十场。

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参加过多次社会公益咨询活动。被聘为苏州市总工会女职工维权指导中心指导员、苏州广电总台生活广播网“阳光地带”特邀嘉宾、《姑苏晚报》“小荷名师团”成员、沧浪区社区心理矫治中心专家志愿者、友新街道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顾问,并长期担任《苏州日报》“辛菲热线”栏目的特约撰稿人。

历年来,被评为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先进个人、苏州中学优秀德育工作者、苏州中学教学能手。发表文章五十多篇,十篇论文在全国及省市获得一、二等奖,参与编写心理教育著作共五部。

李远 1969年生人,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兼职教研员。

2001年9月开始在金尚中学执教心理课并开展学校心理咨询等工作,成为厦门市第一位专职的中学心理教师。

李远编写福建省第一本中学心理校本教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目前全国有几百所学校以此为教材或参考书。2003年首开厦门市第一堂青春期性教育观摩课《当花季到来时――性仪式的觉醒》。2002年至2006年期间,参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共获得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 项、三等奖一项。

李远主持参与多项部级、省市级课题,如“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研究”、“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调查与研究”。由她主持的部级课题“厦门市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调查与研究”的子课题“厦门市流动人口未成年人自卑心理的调查与研究”等获各方面的肯定。

李远认为青春期教育应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不是中学阶段的专利。为此,她给学生、家长、教师作了多场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讲座,反对性教育无师自通论及性教育是教唆论,认为老师或家长应该与孩子大方自然地谈性,提倡青春期性教育要做早、做好,要以健康正确的知识代替不健康的知识。

李海燕 1973年生人,现任教于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中学。北京教育学院助教,北京教育学会会员。

心理课《是墙还是桥》荣获2007年北京市心理健康示范课一等奖,入选北京市好教师视频课堂。2007年4月参与北京市“十五”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骨干研修项目;担任市级研究课题“亲子沟通”,研究论文 荣获三等奖。除教学外,李海燕还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家庭治疗等工作,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她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2003年撰写的论文《合理设计写作活动提高英语写作兴趣》一文,在北京市基础教育“外研社”杯英语教与学展示活动论文评选中荣获市级一等奖;2006年撰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鼓励策略对提高教学成绩的研究》一文,获得市级心理健康杯征文一等奖;2006年撰写的《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育渗透》一文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2006年优秀论文一等奖。《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育渗透》一文经“世界杰出华人教育家协会”和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编委会检索、初审,入选《中国21世纪教育思想文献》, 全文刊入。

李海燕的培训、课例、论文等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李海燕教师专辑”。

杨红霞 1967年生人,广东省汕头市D滨职业技术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社会心理学会会员,汕头市阳光心理咨询热线和蓝天义工心理咨询辅导老师。

主持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十五”规划研究重点课题“教师关注效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撰写十多篇教学科研论文在全国、省、市级教学期刊上发表,获国家、省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取得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A证”、“B证”证书,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教师。

杨红霞一直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谈心坊”工作,注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示范,时时教书育人,累计心理咨询课六百节以上,个别咨询人数近四百名。是汕头市八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心理、礼仪专业培训讲师,培训人员三万余人。杨红霞特别关注农村妇女心理素质,编写《汕头市农村妇女学校实用教材》,免费发放基层并为她们提供心理、礼仪培训。

由于工作能力突出,杨红霞多次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曾获广东省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广东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一等奖,汕头市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广东省骨干教师、汕头市优秀青年教师,汕头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家。

陆海涛 1960年生人,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陆海涛每周承担12~15节课的教学任务,每天下午课后为学生提供咨询。除了教学与咨询任务外,陆海涛还有多篇文章在各级比赛中获奖。《高一新生适应状况调查分析》获第二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山西省第二届课堂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学生吸烟行为调查》获第三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关于阳泉市22所中小学(含职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刘成福、赵之云、陆海涛)获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陆海涛连续三年参与阳泉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教学工作。2005年编写了二十多万字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参与学校的部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能力”的专项研究。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业绩突出,陆海涛所在的阳泉一中成为“阳泉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许多兄弟学校纷纷来校参观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心理咨询水平得到了全市的公认。2004年陆海涛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彰,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5年被学校评为省示范高中建设先进个人。

陈彦 1980年生人,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中始终秉承“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一个痛苦两个人承担就变成了半个痛苦”的服务宗旨,努力做到“多一份努力,少一份遗憾”,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拓与创新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几年来,积极撰写论文,论文《浅谈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上发表;教育案例《老师,您说“谢谢”了吗》在《现代教育报》上发表;《给学生一个健康的“摇篮”――心理辅导案例引发的家教思考》等多篇论文在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选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合理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等多篇论文在厦门市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在“首届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专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辅导之星”。

实践中,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分别参与省级重点课题“优化学习心理 开发学习潜能”、区级课题“湖里区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区级课题“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几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组织编写了校心理健康教育文集《心海导航》。由于工作能力突出,陈彦还被评为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

陈艳 1983年生人,浙江省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校心理辅导站站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获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

2007年3月,《浅谈青少年自杀心理危机的干预》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辅导方案《生命的美丽乐章――抑郁心理的个案辅导》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案一等奖;辅导方案《给自己一片广阔的天空》获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优秀辅导方案二等奖。

工作至今,本着从学生的角度来体察学生的需要,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品质,让每一位学生都奏响和谐的青春旋律”为主要工作理念,接待学生个案辅导上百例,为不少学生解除了心中的困惑与烦恼。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陈艳力求以课堂为主渠道,不断开发新型课件,在课堂中增加有意义的心理游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以活动为载体,创建了“心灵氧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陈艳希望,通过努力,尽量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艳萍 1975年生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NLP专业执行师。四川省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成都市妇联、共青团成都市委、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援助中心及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等多个组织机构特约专家。

陈艳萍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与实践十年。率先在成都市中小学引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广。首建“小组协作教学”模型,开创“‘1+1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陈艳萍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理念的传播。过去十年,大约为三万名全国各地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和中小学生进行过咨询或演讲。

在课题、论文、辅导课研究方面,其主研的部级心理教育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辅导”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烦恼的故事――寻找内心的不合理信念”获2002年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等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获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与高一学生谈适应》和《孩子住校以后》发表于《心理与健康》;著有《讨厌的高考――高中学子心路历程与专业心理辅导》一书。

周兆伦 1970年生人,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学校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

以“助人自助,自觉觉人”为工作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为终生追求,在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内容和操作模式等方面独树一帜。利用“以课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以课题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整合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形成了“搭平台普及推广,抓龙头入室登堂”的工作风格,在省市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作为科研课题“尊重平等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和“农村中小学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略研究”主研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体验教育模式研究”负责人,课题成果获“十五”课题部级一等奖、省三等奖、市一等奖。

二十多篇,其中获部级一等奖四篇。《高起点助推新境界》等12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当代教育思想文库》等书刊上。创办学校心理协会刊物《心理论坛》、《托起心中的太阳》、《绿色心地》、《心晴》、《心灵之声》(获全国校报校刊评比一等奖)。参与编辑《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通讯》。

姚立新 1966年生人,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毕业,2002年取得浙江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

参与编写的心理读本主要有:《初中生心理辅导》、《开启心灵之窗――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教育》、《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师心理调适》等。研究成果主要有:《初中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浙江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等。

2004年论文《区域提升初中教育整体水平的策略研究》获杭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中小学教师压力管理的研究》获杭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完成专著《教师压力管理》;2005年“初中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获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第六届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18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工作,接待来访学生和家长逾千人次。姚立新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学生需要成长,而成长中有困惑、有矛盾,他们需要关爱和帮助,这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理由。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帮助和成长,也使她的人生变得更充实和丰满。

赵晓捷 1962年生人,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市卫生学校心理学讲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牙克石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学会会员。

赵晓捷自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较早地提出了要“注重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1993年发表于《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995年全国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上的报告)。至今,她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余篇,专著两部,参编教材四部,参与部级、省市级课题六项,并多次应邀出席全国性心理教育交流会议并讲话。

赵晓捷于1993年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随即,带着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与当地林业管理局和教育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研究,很快受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经过六年之久的科学探索,基本上找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更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编写出了体系完整、内容简练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目前该成果不仅填补了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空白,而且正在稳步地进行推广。

唐烨 1972年生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教育学硕士。黑龙江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黑龙江省第八届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自1995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哈尔滨市第一位专业毕业的专职心理教师。现在为高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高二举行每月每班一节专题讲座,为高三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教学形式力求多样、生动、亲切又有实效。

创造性地探索多种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组建学生心理自治委员会,招募志愿者,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团体训练和心理游戏,并且鼓励他们将学到的技能技巧运用到寝室生活和班级管理中,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经过四批培训,如今高一学年的志愿者达到了120余人,学生热情很高,辐射面比较广。

在开展课题方面,唐烨参与负责两个部级课题,一是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被评为课题先进个人;一是“面向二十一世纪高中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研究”,此课题已经结题验收。主编了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部级课题的子课题一等奖。此外,唐烨还参编六本图书,发表文章近百篇,在省市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和讲座近二十场,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

高永金 1981年生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首师大桂林附中专职心理教师。广西心理学会会员,桂林市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中心组核心成员,《中学生心理》杂志“特约心理辅导教师”,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辅导教师导师,桂林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大学本科毕业生心理学科组考评专家。

现为教育部专项课题“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系统的应用研究”核心成员,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系统研究”核心成员、校级重点资助课题“民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组组长。

近三年来,高永金在《中国教育报》等近二十家部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独著论文六十余篇。其中,《走进象牙塔》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专著《中学生心灵自助丛书》(共三册),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

高永金曾受邀到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市荔浦中学、桂林市田家炳中学(四中)、桂林市十七中、桂林市十九中和桂林市全州二中等多所学校讲学。多次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评为“优秀心理辅导教师”,被桂林市教科所评为“桂林市优秀心理教师”。多次展示全省、全市的心理公开课、优质课。参加第四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荣获一等奖。

黄海燕 1973年生人,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网特聘心理咨询师,陕西省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中心特聘讲师,陕西省心理学会碑林分会副秘书长。

现为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心理网特聘学习指导专家金洪源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治疗与潜能开发。曾先后接受过樊富珉教授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申荷永教授的心理治疗提高班、胡佩诚教授的“性心理治疗”、丛士的“精神分析”等若干个学习科目。

2006年被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先进个人。

2006年个案《我战胜了自己――阅读障碍》获西安市教育个案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征集评选一等奖,同时获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课件《情绪的认识与调节》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二等奖。2007年《特殊心理问题咨询案例――强迫性思维》获西安市2006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二等奖。

彭玉华 1968年生人,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2003年至2006年主持市级课题“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优化的研究”,从撰写开题报告,到指导教师开展研究,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2006年11月在北京市“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德育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上代表怀柔区心育教师发言,介绍了心育教师在心理咨询室建设中的作用,受到专家和与会领导的好评。

几年来彭玉华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近二十篇文章获国家、市、区级奖,如教学设计《人际关系辅导》获中央教科所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让我们成为好朋友》获怀柔区中学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示范课《情绪调节》的教案和课照被怀柔区德育网选用。教学设计《战胜考试焦虑》入选《辅导个案和活动方案》一书,论文《别开生面的班主任培训》入选《育德心篇》一书,论文《学生绘画的心理分析》入选《探索的足迹》一书。编辑《高中生心理健康读本》和《红螺心语》,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活动和阅读的素材。

因在教科研方面的优良表现,2004年彭玉华被评为怀柔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3年6月被评为怀柔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2004年7月被评为中学心理高级教师,2005年9月被评为怀柔区中学骨干教师。

曾莉 1968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青岛市心理学会理事,青岛市家长学校讲师团讲师,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兼高中部负责人,青岛市“名师公益课堂”教师。

曾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青岛市家庭教育先进个人、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等称号。在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论文20篇,并有多篇发表。开设省、市级公开课各一节,在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连年担任青岛市、淄博市、威海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讲师,应邀在青岛、济南、淄博、潍坊、威海、滨州、烟台等地作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六十多场次。多次应邀到青岛电视台、青岛交通广播电台做青少年心理和家庭教育的专栏节目。

任山东省地方课程《生命教育》(初中上、下册)的编委,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心路》编委,青岛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牵手心灵》编委。承担多项省、市级教研课题,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被评为先进个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充满艰辛,也充满希望。在这项救助心灵的伟大事业中,曾莉老师与更多的同仁一道,与来访者一起,携手共成长。

董艳菊 1975年生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北京市丰台区教师资格认定专家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上岗培训专家,北京市沙燕心理网热线咨询教师。

董艳菊在开展心理辅导课方面经验丰富,多次开展国际、国家和市级公开课。主要成果有,200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智能”研讨会上作公开课“亲子之间”;2006年为新加坡教育部部长及其他随行教师作“竞争与合作”公开课。为了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几年来,她的课对区内其他兄弟学校完全开放。

在论文和论著方面,2000年论文《开启学生心灵之窗》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七届学术会议部级二等奖;2004年论文《心理教师的舞台》发表在《基础教育参考》第六期上。2006年参编《叛逆不是我的错》,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07年主编完成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分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副主编的《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 2006年董艳菊被授予丰台区优秀青年人才称号,并获三万元奖金,当时她就把三万元捐给十二中作为贫困生基金。2007年她还被光荣地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韩鑫桐 1977年生人,2002年毕业于东北师大教科院,教育硕士。现任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兼任吉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理事,市心理学会会员,北华大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特邀助理研究员,曾任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特聘咨询师。

从教六年来,先后六次作省级以上观摩课,十余次作市级公开课,多次获省、市级奖励,数次赴北京、长春等地参加培训。2006年获吉林市“教学能手”称号,2007年获吉林省“教学新秀”称号。

本着“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她热情、执著地为了自己喜爱的事业不辍地耕耘着。

教学中,她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形成了生动活泼、亲切幽默、游刃有余、收放自如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

咨询中,她从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倾听、感受、欣赏和思考的对象,有效帮助千余名学生和家长解决了心理问题。

工作中,她注重学习、勤于反思,带领全组成员多次承担或参与部级、省级科研课题,均圆满结题。先后参与编写十余部教辅书籍,撰写的多篇文章在省、市获奖,其中两篇发表在《教育科研动态》、《教学案例》上,九篇被收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一书。

教育感言:工作着,快乐着;付出着,收获着;成长着,幸福着……

李代远 1972年生人,北京市新源里职业高中德育主任、团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2006年被中央教科所及中国伦理学会“十五”国家重点课题组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2006年10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课题研究中获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4月论文《论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朝阳区职成教育论文中获一等奖。在工作的同时,作为多个科研课题子课题的负责人进行研究,有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职业高中德育活动课的实践和研究”、市级“十五”重点课题“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2005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朝阳区先进德育工作者。自1997年起,在学生中设立“开心信箱”,回复过上百封书信。2001起成为学校开通的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的值班老师之一。同时积极开展各种与学生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006年起,在朝阳区教委的指导下,与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系统地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该校这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目前,“健心计划”已进入深入开展的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王春玉 1972年生人,黑龙江省大庆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后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大庆市“关爱工程”专家组成员。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5

一、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年,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6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发展现状

1、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幅度成正比。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人们的关注。

2、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层次已由幼儿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承担)逐步提高到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

3、随着我国内外交流活动的加强,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互访活动愈加频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代中外学术交流中比较活跃的学科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使得我国与国外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上的差距日益缩小。

4、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使得某些学科的科研水平有可能在国内外实现同步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国外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也仅仅有几十年。因此,随着现在教学设置的日益完善和家庭电脑与世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就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质的飞跃。

(二)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重视不够。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划(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提出过“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主观上有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幼儿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认识:

(1)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他们常常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更多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者认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没有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

(2)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3)传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

2、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虽然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因为国家的重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当了保姆的角色,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进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还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体体现为,各个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幼儿园、托儿所及相关的幼儿教育实验机构等)用于指导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内容分散、零乱、不能自成系统(大多穿插于其它内容中)的文章和书籍,甚至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它中小学或相邻学科的经验,效果不佳。

3、幼儿教育师资方面的问题。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儿园教师,但是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并且,许多幼儿教师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得少且肤浅,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专业知识的匮乏成了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不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有可能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念

幼儿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达成幼儿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着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二)形成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系统

幼儿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幼儿的心理发展环境,主要是指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由于人文环境以“人”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因此,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幼儿教师和父母,与幼儿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幼儿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幼儿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通过幼儿教师和父母对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可以预防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间接的社会环境有时虽然与幼儿不直接发生关系,但是它对幼儿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搭建幼儿园与高校合作的桥梁

当前,幼儿园的师资培养工作主要由各级中等师范院校和一些高校的学前专业来承担,幼儿园教师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也主要由他们自己独立摸索着解决,缺乏更加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而高校开设的一些涉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大多是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性。因此,要改变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搭建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的桥梁。可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

1、幼儿园可以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合作,高校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定期到幼儿园培训幼儿教师,帮助他们了解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定期指导,减少其盲目性,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幼儿园可以成为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研究材料。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问题中的一个部分,它是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的广泛开展而出现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强烈愿望,也是对他们的较高要求。由于诸多原因,此问题还没有引起较高的重视,我们通过查阅以往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还非常少,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适当的开头,以期引起讨论和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主要教育任务的教师。其出现具有时代紧迫性和必要性,他们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益严峻的形势和社会各界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呼声下应运而生的,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需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大多是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较少,但是他们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展现。

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和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具有教师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是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都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科学的选聘、任用、考核和培训,似乎是所有的教师只要看过几本心理学书籍、听过几次心理健康讲座就都可以、都能够有效从事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工作。现今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由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或班主任兼任,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由这些教师承担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其理论准备、教育方法与角色意识等都应该与其原来所授学科有所差异。实际情况是:他们中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开展教育与辅导工作,常常套用德育的、说教的模式进行所谓“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没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社会地位和权利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社会地位与权利是依附于教师社会地位与权利之中的,教师社会地位与权利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一个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已开进了学校课堂,心理咨询室已纷纷建立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已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敬,但同时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学的开展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至今没有权威地论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内容、方式、评价手段,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安排:到底是每两周一节还是每周一节;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评价,等等。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专业人员和教师进一步探讨。由于认识还有待提高,因此本就十分少的课时经常被中考、高考的所谓“主科”挤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得不到保证,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渴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由于中考、高考的压力,许多学校为了完成升学目标而不得不搞题海战术,打“时间战”,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却没有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仅仅落在范围极其狭窄的面对面心理咨询上,并且更多地趋向于障碍性心理咨询,对发展性、教育性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涉及极其有限,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现今,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更多的学校却只是当作一种摆设,作为学校招生宣传、提升学校档次和名气的工具之一,许多学校的咨询室软硬件均达不到相关专业的最低要求,有的咨询室除了冰冷的沙发或者硬椅外什么也没有。对软件的建设则更加忽视,没有培训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的意图和规划,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能像其他科目教师一样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完成工作任务。殊不知,心理咨询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很强的学科,人员素质这一软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有序进行。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甚至连基本的专业图书、期刊参考资料也没有,工作的盲目性非常大,全凭心理咨询人员的主观行事。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边缘化,开展工作处处遇到困难,“两不管”处境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地位非常卑微和尴尬。随着“普九”的基本完成和高中的扩招,很多学校都实行了年级管理制,将所有的老师分到不同的年级,可是一所学校为数不多、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由于没有固定在某个年级上课或根本就没有上课,那么很难划分到某个年级。于是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生硬地划为后勤,作为教辅人员看待,可由于没有在后勤从事相应实质性工作,后勤又把他们当作教师看待,这种两不管的处境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一种极大的打击。不仅如此,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切身利益的经济待遇问题还经常被边缘化、被忽视。对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心理高消耗”职业来说,极易产生“心理枯竭”、职业怠倦和不思进取。许多心理健康教育从业教师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尴尬,根本不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和钻研,或者干脆改行教政治、历史等考试科目以挣取课时费,这种状况不仅不能很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甚至对心理健康教育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专业地位和权利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体现。究其原因,与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有较大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应该具有比较严格的专业标准、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专门的认定制度和聘任制度,不是任意科目的教师都可以担任,更不是一些素质较低的教师的最后归属。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和尊重,其职业吸引力就较低,从而很难吸引更多更好的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进而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举步维艰的局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自己扎实的专业思想和意识,在工作中处处体现专业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功底——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才可能有专业的行为和表现,最终才能有专业化的体现。在工作中,应注意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思想,将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活、融入环境,潜移默化地表达,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熏陶作用。笔者曾在2005年11月参与组织、协调在巫山高级中学举办的“渝东片区政治优质课大赛”活动中,书写过一条简单提示标语——“温馨提示:请将你的手机改为振动!”大赛后得到大赛评委、专家和参赛选手的一致好评,认为我校将一条冷冰冰的警示语用一个简单的“温馨提示”表现出注重人性、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巫山高级中学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办学思想。笔者在后来反思这一微小举动产生的较大反响时认为,这是长期形成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的结晶,是一种专业化的体现。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和核心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素养的专业化。丰富的理论准备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其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应该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理想的建立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量的拓展、知识的质的变化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专业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心理咨询和治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专业自我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心理健康教育风格的总和。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问题,因为这是当前应该着力研究和解决的。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已基本上进入了课堂,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站得住课堂,应该具备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广大教师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具备作为一般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必须具备自己独有的专业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是简单的心理学知识或者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它更多的是一种体悟式教学,重在学生的体验,十分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积极的、健康的、和谐的体验。因此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不局限于机械的规则“框框”,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作出即时的应对策略,根据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不同学生设计教学,最大限度地进行教学创新。

2.心理咨询和简单心理治疗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学生展开心理咨询和简单的心理治疗,不仅要对有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学生展开障碍性咨询,而且更要对广大健康学生展开发展性、教育性咨询以及团体辅导与咨询,以预防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在目前情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很难与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分开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简单心理治疗这一较高专业能力,能对全体学生展开比较专业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简单心理治疗。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是多维度、方式多样的,单一的方式很难促成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多种方式中较为有效的就是开展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领悟心理健康的内涵,懂得如何维护、促进心理健康。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较强的活动策划、组织能力,这些方面都是当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和发展的要求。

4.较强的科研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8

一、健全网络,明确分工职责

几年来,学校一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并坚持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之中,建立较强的组织网络,成立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不断调整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已基本形成了校长室、中层、教师、家长、学生、后勤六级组织管理教育网络,做到层层把关,职责分明。

每学期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辅导技能、技巧的培训。由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心理咨询室的个别辅导及心理放松室的工作,建立“秦老师信箱”,并设立“欧阳热线”。召开心理骨干教师会议,明确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任务。结合区教育局进行“导师制”的研究工作,培养受导学生写好“成长日记”,“导师”认真记载辅导过程,记录成功个案。由大队辅导员负责学生辅导委员会,利用红领巾广播、红领巾电视,利用大队部黑板报,大中小队活动等阵地开展富有趣味的、轻松愉快的心理健康活动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组织开展好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优秀的心理教育方法,让每个家长都能初步了解心理教育的知识和途径,避免不良问题行为的发生。2003年至今,共举办12期“优质家教,心理健康公民道德教育”专题辅导班,其中包括聘请“知心姐姐”杂志社专家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聘请成功家长亲历讲授育儿经验。

多层次、全方位唤起师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使孩子有个水晶般美丽、可爱的心灵。

二、营造三大氛围,陶冶愉快心境

为让学生在舒适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我们着力营造三大氛围: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亲切友善的人文氛围以及赏心悦目的环境氛围,让孩子们从中拥有快乐的心境。

1.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我们的“三唱两跳一队日”活动,早晨,周一唱国歌,周二唱队歌,周三周四跳欢乐健身舞,周五唱校歌。午后校园响起轻松愉快的音乐,这是“小小心育团”的成员为大家播放的音乐,让大家在音乐中舒缓、调节半天来的紧张心情。美妙、动听的音乐中,学生时而欣喜、时而低唱、时而陶醉、时而遐想……此时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放学时,悠扬的萨克斯旋律“回家”送孩子们离开校园。

2.营造亲切友善的人文氛围。我们提倡师生之间民主相处、朋友相待,对于不良的问题行为,也建议教师正面引导,用心去交流,以情染情,让学生在温暖和亲切,尊敬而又友好的氛围中自觉地变得健康、守纪、活泼。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还必须在同学间创设友好热情、温暖而无歧视的氛围,我们在大中队干部中设立学生辅导委员会,让委员会的学生和大中队队干部发动队员开展“营造友善、温暖、文明而无歧视的环境”、“手拉手,为需要帮助的伙伴出力”、“让世界充满爱”等系列活动,让一些缺乏家庭温暖和孤僻的儿童、家境贫困的自卑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感受到同学的亲情、集体的温暖,从而变得自信、开朗而健康。

3.营造赏心悦目的绿化氛围。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高高的树、平整的草坪,还有一块块写着各种名言和富有诗意的优美句子、立在花丛中的各具形状的牌子。那是后勤处的同志为了让学生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美丽的绿色,领略到大自然之美和校园环境之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营造愉悦的心境而布置的。

三、优化阵地建设,健全学生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自己的阵地,我们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让心理专职老师欧阳玲在心理咨询室接待,对于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进行记录和资料积累。另外,我们对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放松室,让学生在课间、午后去心理放松室捶捶沙袋、玩玩扑克和玩具,进行正常的心理宣泄,减缓心理压力。

其次,我们建立了“秦老师信箱”和“欧阳热线”,让学生有什么心理困惑和疑问可以直接给“秦老师信箱”写信或与欧阳老师通电话。对于学生来信,秦老师都一一找他们谈话进行了个别心理辅导。对学生的电话咨询,欧阳老师也进行了耐心而亲切的辅导,使受辅导的学生大多都解决了心理困扰。

再次,我们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的阵地,每周三中午通过广播教全体学生学做心理保健操,让全体学生从中获得舒畅平静的心情。由大队辅导员秦老师负责学生辅导委员会,利用红领巾广播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专题广播,利用红领巾电视播放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品,利用大队部黑板报出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大队活动,布置并辅导各中队长开展富有趣味的、轻松愉快的心理健康中小队活动,并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设心理健康专栏。

四、抓好“心辅”队伍,提高心育质量

一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更在于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全体学生充分发挥潜力,达到最佳水平。为了对全校三千多名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重视抓好班主任队伍,努力提高心育质量。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培训

我们在每个学期初对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培训,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孙义农教授作专题讲座,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心理健康专家报告”录像;由持心理上岗证的钱琴副校长和辅导员秦老师以及教科所主任、心理骨干教师倪学文、教导主任吕雁南等为大家分别上了《教师怎样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心理辅导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心理辅导优秀教案举例》、《人际交往的良好方法》、《教师礼仪》等。逐步引导教师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一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同时我们还采用聘请心理教育专家来校作讲座,邀请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团沈农华教授作《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讲座。让专家站在理论的高度引领大家高起点看心育,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搭建心育工程。同时学校还派教师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研讨活动,让外出学习回来的教师采用讲座、示范课等形式向全校教师作汇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书自学考试。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教师的心教理论水平和辅导技巧,从而涌现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土专家”。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操作

在各班主任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该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让心育真真正正地服务于学生呢?为此我校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结合科研课题注重经验积累,平时让教师写教育随笔,让学生写成长日记,每一学期上交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优秀教案。注重资料的积累,成果的展示,每个教研组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集》、政教处编的《导师制案例集》等成为我校心育工程的成果推出,更是成为引领教师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3.做好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工作

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无疑取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2002年11月倪学文老师和章九英老师的两堂课《学会合作》及《笑对人生》,作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起步,使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学生的重要性和实效性,于是大家一起尝试、探索。终于在2003年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大规模展开,四五年级每班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别是在2005年5月举办的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大展示和五六年级的心理健康小品设计和拍摄中,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实实在在地走进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同时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仅限于对本校教师的引领,同时也引领了南浔区的心理健康教育。

4.每两周上好一节心理辅导课

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的“服务学生”宗旨中得到普及,取得更广泛的作用,每学期,各班主任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自己的班级管理计划。每两周结合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举行一次高质量的心理辅导课,及时有效地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释放心理,获得一份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结合团队活动,开展同伴辅导

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重活动、重体验。为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队员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塑造完美的心灵和人格,我们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社团活动、少先队密切结合起来,使之具有可行性、生动性、活泼性和可接受性。

在活动中,开展孩子们喜爱的同伴辅导活动,如“赶走烦恼小妖精”、“快乐你我他”、“幽默笑话赛一赛”等生动有趣的小队活动。在中队活动中,如“欢乐大本营”、“争做自信的好队员”、“面对挫折我不怕”等生动有效的中队活动。本学期我校还在各中队心理辅导队活动地基础上,开展了“感受快乐好处多”的大队活动。活动中,大队长对各年级的队员代表分别抽查了各方面的心理知识,队员们应答如流。队员们还谈了自己怎样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的心理感受,从而呼唤每位队员都大胆自信地喊出:“我能行,我很棒”,把大队活动推向高潮。

我们还充分利用少先队宣传阵地进行教育,如利用广播进行“心灵之约”专题广播,教《快乐属于你》等轻松活泼的歌曲;利用大队部板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红领巾电视向全体学生播放心理健康教育小品,这些小品都是队员在辅导员指导下自编自排的,既培养了队员的能力,又行之有效地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教育。结合“书香校园”的创建,本学期全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表演比赛,61个班,61个节目,精彩纷呈,在经典诗文的或歌或诵中,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陶冶健康的情操。

此外,我们还注意发挥红领巾小记者的作用,让小记者们积极向新闻媒体宣传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和成果,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外界的交流。

六、辛勤浇灌心花,结出累累硕果

在长期的、全面的、系统的、务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中,取得硕果累累,具体表现在:

1.教师心理素质增强、心育理论和技巧日益丰富

“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就拥有世界的一切”,教师在心理辅导孩子的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心怀感激和心存幸福的教师越来越多。这份心境使得教师能从正面,亲切、友善地对待孩子,使孩子们心灵得到阳光的照耀,让孩子倍感温馨和快乐。

其次,教师的理论水平也获得提高,各级各类获奖甚多。其中,倪学文老师的公开课《放飞想像》获市首届心理教育辅导课赛课一等奖,优秀教案《学会合作》也获市一等奖。《放飞想像》、《我的朋友在哪里》、《学会合作》等课在区、市观摩课中或好评。陈小乡老师的心理教案《我能行》获市三等奖,个案设计《让孩子心里充满阳光》获市二等奖。章九英老师的优秀教案《笑对生活》获市二等奖。秦玉琴老师的论文《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心》在市少先队论文评比上获奖,秦玉琴老师的论文《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多彩的活动之中》在区心理健康交流会上交流。周建荣老师《谈健康心理品质和培养》、《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等多篇于《小学教学改革小实验》等报刊。2007年学校有9位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还在全国“健康杯”中获二、三等奖。学校同时还被评为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2.学生身心得到发展,自信心得以提高

许多学生在教师的心理辅导后,情绪变得积极了,自信心也增强了,人在积极的情绪下总能把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于是大多数学生的潜力都发挥出来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区里每年的学科质量抽测,我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学生不仅具有乐观、向上、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身体的发展,使身心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深入细致,学生问题性、攻击明显减少

学生偶尔发生的攻击,教师能及时进行个别辅导,以心辅心,以情染情,使学生在良好情感的熏陶下变得正气、健康、活泼、开朗。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校学生呈现自信向上,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

4.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美育的发展

自信活泼开朗的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各项艺术类的比赛,如“十佳小歌手”、“十佳小乐手”比赛,舞蹈比赛,小品比赛,合唱比赛及鼓号队、铜管乐队比赛。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好,各项竞赛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舞蹈获市区一等奖,鼓号队获市、区金奖、一等奖,田径、三棋获区比赛第一名。学校连续多年获区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回顾心育历程,滴滴汗水,点点收获,我们深感成果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日子,我们深感心育永无止境。相信有我们的精诚所至,一定让校园更亮丽,使水晶般的心灵更熠熠生辉。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69-01

初中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方面有自己特殊的任务,但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其基本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初中学生心理的自组织过程,加强初中语文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初中学生心理素质,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自我教育,就能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但不影响文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初中生心灵世界的初中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作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开发初中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发展,而且可以矫正和预防初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3.对预防和解决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有积极影响

初中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成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比如教师对学生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情况,以往只是将这些问题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以及对假恶丑的鞭挞与摒弃。因此,深入挖掘教材的主题内涵及作者所表达的高尚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的途径。

在语文课文中,不乏各种各样优秀的、感人的、引人向上、摧人泪下的人物形象。同时,作品中也还有令人厌恶、遗臭万年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

2.将作文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文是探测思想情绪的雷达,具有敏锐、迅速、集中反映心理活动的特点。学生对老师、对家长、对社会、对学习的心理反映,一定会最先在作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学生的逆反!对抗情绪,懒惰、马虎的习惯也必然会在作文过程中凸现出来。

另外,指导学生写好日记,以建立学生心理保健的一条“绿色通道”。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心理具有闭锁性,学业上的沉重压力,社会适应的不良,使得他们内心充满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是一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

3.不能忽视课前5分钟演讲和课堂辩论会

组织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可以是情感的倾诉、人生的宣言、才识的展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胆量,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外,召开辩论会,对心理的较量、智慧的交锋,精、气、神的碰撞都有积极意义。通过辩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又由于所选的论辩的话题中,有许多又和心理教育相关,因此,学生在论辩中得到了心理教育。

4.要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或个人自身的原因而出现心理问题是自然的事。但作为教书育人的特殊的社会角色,教师更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心理。当然,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教师作为拥有丰富知识的成年人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侧重点与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所不同,更应讲究技巧,否则,不但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10

【论文摘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却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重视不足、师资匮乏等几方面。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等几方面入手。

随着我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比例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感棘手。因此,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解决对策就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近年来,在整个社会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相继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对于帮助高职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实践来看,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加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重视不足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没有颁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式文件,在高职教育各项评估中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列入评估的条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形式上有实质上无,理论上有实践上无”,加之许多升格后高职院校秉承传统中专教育的作法,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过时,学校仍然只把知识、技能的灌输当作中心任务,只重智育,而且尤其重理论教育,轻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学校领导认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根本没有“心育”的地位;有的认为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学校要抓大事,抓教师和教学质量,学生只要不出大事就行了;有的认为现在学生难管,借鉴部队军事化管理模式就行了;有的认为学校有政治课,有政治老师,可以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再搞什么心理健康教育等于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存在种种疑虑和模糊认识。

2.师资匮乏

缺乏专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心理辅导教师的也不具备执业资格。没有一所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国外和香港的大学,平均每 1000个学生就有一位专职的心理咨询医生,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开展还很薄弱,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之低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不重视形成巨大的反差,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机构和场地,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心理咨询师多为兼职教师担任,有的是医生、德育老师,有的是班主任甚至离退休老同志,从心理学或者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心育”专业教师很少,作为兼职老师他们无法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身份和形式极大地束缚了“心育”作用的发挥。

3.手段落后

许多学校仅限于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水平,数据收集和档案整理完全停留在手工阶段,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原始,没有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也没有科学的理念和技术作支撑,既没有订阅心理健康教育刊物杂志和各类心理测试软件,也没有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去培训进修。有的学校仅仅依靠“心育”教师自己的主动性,任其自由发展,有的心理咨询辅导室仅是一种摆设,对“心育”工作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等。

二、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其正常有序地运转,就必须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首先,国家教育部应正式出台有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明确规定和要求;组织国内心理学专家、学者,以及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评价和指导;组织编写师资培训使用的正式教材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及科普读物;组织建立可操作性的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评价结果作为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训练的检验,对未达标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具体任务,各地教育科研部门、高等师范院校也应积极配合,做好专业指导及师资培训工作。第三,学校党委、行政部门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第四,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提高专兼职人员的素质,对专兼职人员的岗位要求、职称待遇做出明确规定。第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辅导中心等专门机构。

2.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一方面,积极开展对从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从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逐步做到持证上岗。

3.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高职院校应该综合运用各种资源,采用灵活多样而又被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把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社会实践以及学科渗透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多学科、多层次、多手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如课堂渗透,挖掘本学科、本专业教学内容中丰富的具有育人功能的资源,使其潜在价值外显化。有意识引进、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改变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受感染;开展心理咨询,把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咨询扼杀在萌芽状态,消除消极因素干扰,卸下心理重负,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发展;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研究学生中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通过讲座,澄清认识,纠正错误的观念,鼓励学生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乐观积极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心理科学,2007,(02).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 课程改革

当前,随着高院职校施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掀起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致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但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

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9-0008-04

当前,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专业途径,有以学科教学为主体的“全面渗透”的基本途径,此外还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途径。其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无论从教育时空、教育资源还是从课程建设、师资方面来看,学科渗透都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以具体的某一学科的渗透研究较多。本文主要是对全方位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有益地探索。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简称学科渗透)是指在学校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积极措施。

(一)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1.从教育队伍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学校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全员性”工作,单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未免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充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

2.从师资方面来说,目前我国心理辅导教师的师资严重缺乏。有专家统计,如果按照美国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计算,中国所有的大学均设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至少50年才能满足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量的需求。实际上,许多学校没有设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位,而是由一些代课教师临时充当,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让所有教师担负起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否则,心理教育无法落到实处。

3.从心理学学科层面来说,学科渗透涉及到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诸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它可以使这些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并可使这些理论在应用研究领域中找到发展的生长点。同时,它使教师从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的了解,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方向转变,即教师从传授型的教书匠变为研究型的教育家。

4.从课程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命题的提出,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标志,也是现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逻辑。这样说是因为,(1)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在西方课程发展进程中许多学者都曾致力于“课程心理化”的研究,亦即要把“心理的目标”渗透到课程之中, 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例如,美国学者杜威认为,“一个教师如果考虑的不限于教材本身,他是把教材作为在全部的和生长的经验中相关的因素来考虑,这样看来,就是使教材心理化。”除了杜威外,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等都曾对课程心理化问题进行过探索,力图使心理目标渗透到课程目标之中。(2)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各学科课程如何实施,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目标体系,但仅限于自身的结构和目标是不够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培养要求是综合的,因此,在各学科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课程自身的积极建构,是课程实施策略的一种改进和提升。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组织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各科课程教学,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这里的“一般发展”实质就是心理发展。赞可夫指出:“在传统教学法条件下,学生的心理发展远不是已到极限,还可能有得高多的发展,有可以视为最理想的一般发展,已经建立的新教学论体系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显然,赞可夫的研究已经蕴含了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表明了用学科渗透的途径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二)学科渗透的可行性

1.从教育时空层面来说,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如果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

2.从教育资源层面来说,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论是工具课、人文课,还是自然课、技能课都有许多显性的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资利用。如果将这些资源白白流失,不仅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而且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完全的。由于学科教学的多样性与特殊性,更使得我们能全方面、多角度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从而通过课堂教学,有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从教师层面来说,几千年的“教书育人”观念已深入至每个教师心中,并且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这种“渗透”式的方式更利于广大教师接受。

4.从学生层面来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濡染性”教育,对他们的认知起到一种内在无形的导向作用,且这种力量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目标设定层面:科学设定学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灵魂。传统的教学目标只简单地定位于知识、技能的传承,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知、情、意三个领域。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学科内容传递的质量以人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服从心理规律,使学科内容心理化,这是解决教育过程中学生与课程矛盾问题的正确策略;另一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是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的,即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的。因此,注重情、意因素是近年来国内外现代化课程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当前流行的“情知课程”、“情知教学”,强调的就是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该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双轨式”统一。

科学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内在规定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而不能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硬要贴标签式地为心理健康教育而教育,那就不会真正达到预期目标。(2)客观针对性。各科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有差异、有针对性地设定目标,并且要像学科教学中的知识目标一样事先已经了如指掌,对本节课的心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无目的地随意而谈。例如,同样一节教学课,甲班可设定“自学互助”教学目标,乙班可设定“增强学习意志力”教学目标,丙班可设定“使学生有成功的愉悦”教学目标。其目标之不同,皆因各班实际情况之不同而异。(3)濡染整合性。既然是“渗透”,就应该是曲折的、暗示的、濡染性的。简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可以与知识传授同时完成,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以是在美的体验和愉悦中净化心灵。因此,在目标设定时不宜过“实”、过“板”、过于“线性化”。(4)学科差异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学科可资凭借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真正认识各学科间“质”的差异性,把握好其间的区别。如文科类较多直接引用相关题材,理科类则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

(二)内容资源层面:充分运用学科课程蕴含的资源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是艺术体育类课程,尽管它们自身都有特定的、不可互相置换的认知内容,但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

利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内容资源,还是从教学过程来看,都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表现在:

1.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性。如小学语文教材有几百篇课文,不仅每篇课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认知心理教育,且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充分利用其进行非认知心理教育。例如,《荷花》、《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就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感;《挑山工》、《我的战友》、《群鸟学艺》等课文可进行不怕困难,锤炼意志的教育;《小木船》、《会摇尾巴的狼》、《一个苹果》等课文可进行交往,合作方面的教育;《童第周》、《陶罐和铁罐》、《雷锋日记二则》等课文可进行自我意识方面的教育。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有几个方面的教育作用,只不过有所侧重而已。此外,在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中也涉及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散性。学科类课程不可能像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教材那样,分阶段,分层次,分单元地编排,而是以系统编排的。例如,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级训练、分项安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蕴涵在语言文字之中,分散在各个年级,这就形成了分散的特点。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全面理解教学目标,理解全册教材,充分把握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对学生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性。许多学科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非直述出来,因此,老师必须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文章字里行间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以语文为例,《挑山工》一文,在挑山工的话中包含着坚韧不拔的哲理;《我的战友》一文是以趴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动作、神态描写,来揭示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如果教师能选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是不难发现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再以地理学科为例,整个教材体系从了解家乡开始,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人口、资源等自然状况,经济、文化等人文状况等,这样便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祖国的繁荣紧密联系起来。

4.心理健康教育的濡染性。例如,一位地理老师在讲到“环境危机”的专题时,他详细地论证了地理教育对促进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并要求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的环境问题,做成小报告,然后集中起来共同讨论。显然这既使得学生学会了地理知识,又使他们懂得了尊重自然、关爱环境,遵循客观规律,促进人地和谐共生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层面:切实提高教师素质

1.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现代教学观。现代教育理念将教学的本质定义为“交往”,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者。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2)树立现代学生观。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潜力的人,决不只是装知识的容器。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不断发展、逐渐成熟之中,他们需要尊重、理解、鼓励,他们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又需要真诚的帮助。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是所有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立足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尊重、关心、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起到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师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会缩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会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间最佳的 “心理场”,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2.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全部身心积极参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是封闭性的,只重视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只注重学生的接纳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只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行为以及自尊、自信的人格不是在教师的说教中,而是在自我积极参与的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践、锻炼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有自主的权力,激发其创造性;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自我实现;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让他们能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行为,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体验多方面的锻炼,其心理素质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做到有机、适度、灵活地渗透

(1)要讲究有机渗透

教师应当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教师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进行渗透,或者寻找的“渗透点”是为了方便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这显然是走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学科教学渗透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应尽量避免生硬渗透。

(2)要讲究适度渗透

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只能利用3~5分钟),如果一节45分钟的学科课有20分钟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不叫学科渗透,该叫心理健康教育课了。所谓“有度”,一是要注意渗透高度,即渗透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二是要注意渗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要注意渗透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把握渗透的效果。

(3)要讲究灵活渗透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存在“渗透死板”的问题。如我们在各种“公开课”中最常见到的一幕,往往是教师在该节课结束前集中渗透几分钟,或者让学生在稿纸上写心得给听课者看。显然,这样的渗透方式“痕迹”太重,过于呆板,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课堂管理层面:努力创建人性化课堂环境

课堂管理也被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渗透,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要实行良好的课堂管理,使学生在课堂中有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状态”,能经常体验良性的情绪,从而有助于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勒温提出过三类领导方式,即民主型、专制型与放任型领导方式。这些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在多数情况下,民主型管理方式应该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课堂管理模式。这是因为民主型管理模式比较容易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师生互动较为自然、和谐,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当然,这种管理模式也特别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质。

2.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涉及课堂秩序的建立、课堂活动组织与反馈、课堂中的表扬与惩罚、课堂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处理等诸多方面。譬如,在课堂秩序建立方面,埃默等人对有成效和成效差的教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差异对学生的行为、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此外,无数的教育实践业已证实,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使用以及能否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手段、教师能否使用恰当的策略处理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正确的学生观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努力形成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

3.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这种“心理背景”的优劣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所指出的:“教师工作本质上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要想方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师所教授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学习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

综上所述,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而且还要激活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开展起来, 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得到有效保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渗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只是其中的途径之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还需要多渠道、全方位的配合。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卫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莫雷,任旭明等.中小学心理基本原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5]李佑顺.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设计.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

[6]蔡永红,林崇德.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反思.心理学,2001(11).

[7]廖立兵.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教学研究,2005(1).

[8]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苏]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广州: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10]陈筱洁编著.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