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美文学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时间:2022-02-27 10:10:10

英美文学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1

1)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是基于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一种审美活动。文本理解是鉴赏的前提,鉴赏是理解的必然要求。学习英美文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阶段,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英美文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主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敦促学生广泛阅读,广闻博见,在此基础上摄取录制。二是要勤于思考,充分想象。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经历想象创造的过程。最后一点是学生要对作品产生真实感悟。读者只有和作者心息相通,才能唤起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将读书升华为灵魂之间的交流,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2)审美能力。文学作品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大功能。在英美文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文本为中心。无论文本难易与否,都要要求学生坚持读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两个基本点”即在“一个中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作品形式上基本的艺术美以及内容上的基本的自然美、社会美以及生活美等。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皆为英美名家的杰作,教师应教会学生去发现、模仿文本中的音韵美、修辞美、文体美以及文本意外的思想美、生活美等。总之,“美”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文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对于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认识能力,更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英美文学课程担负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

3)研究能力。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可谓相依为命。文学作品一旦问世,文学研究便随即产生。因此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师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其从事一般文学研究的能力。郑秀恋、吴俊等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英美文学的人数最多,分别占30%、39.75%。这表明,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大类,英美文学研究因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和研究切入点而备受学生青睐。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其研究能力。在注重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研究能力时,首先,告诉学生要注意点面结合。也就是说,做学问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又要深入研究一两名作家,发展自己的专长。其次,要注重培养其批判精神。学术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学生不必完全接受教师或者其他学者的见解,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质疑,但不同的看法必须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第三,注意学习经典作家和批评家对英美文学作家作品的论述。这是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极好途径。此外,还要“勤练”,指要求学生必须经常写作小论文,持之以恒,以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写作论文水平。

二、注重文史结合,中西结合,内外结合以及详略结合,即“四个结合”。

1)文史结合。由“文史不分家”可见文学与历史关系紧密。按当今的学科分类,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的主体。英美文学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宗教色彩。因此,把英美文学作品欣赏与英美文学史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在美国,文学专业的学生进校不久就得修各历时一年的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这两门课不仅有框架,而且有纵向线索。它们帮助学生通晓两国文学的起源、发展、交际和互动,同时也为他们选修以后按时段、区域、文类和流派开设的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课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教师也应注重文史结合,相互穿插渗透,这是实现《大纲》规定的目标的必由之路。

2)中西结合。《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毋庸置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外语热”浪潮的扑面而来,我国在与外国相互渗透和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同时,民族文化主体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现在的挑战就是:在今天的中国,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认识越来越少了。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不难想象,一个具有深厚本族文化底蕴的人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主体性和归属感也更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是非常危险而可悲的。笔者曾就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常识问题做过一项试验。结果显示,多年的英语学习已造成学生中国文化常识严重缺失,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的趋势日益凸显。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堪忧的现象。

3)内外结合。根据《大纲》规定,英美文学在高年级开设。但当前许多高校都将大四学年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或者实习。这种安排导致专业知识课程的课时被人为压缩。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对于需要在课堂上处理的材料,教师要敦促学生自觉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补充理解文本所需的语境和作者的共有知识。课外阅读方面,要求每人每学期都要在老师指导下读一本英国小说,阅读过程中要摘记小说的要点,读后要撰写英文评论。对那些意义重大,但课堂上没有时间处理的重要作家作品,也要通过撰写英文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作品评价等措施进行监督,促使其课外进行广泛阅读。

4)详略结合。英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取舍可依照厚今薄古和精中取精两个原则进行。厚今薄古。之所以要采取厚今薄古,一则因为“今”的东西离现实生活更近,书中所述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二则因为“今”的均采用现代标准英语写成,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和模仿。再则学生们对古典文学越来越意兴阑珊,研读文本的能力每况愈下。教师为迎合这种趋势,也常常“薄古厚今”了。精中取精。客观地讲,凡选入文学教材的皆为精品,要再次遴选很难割舍。但是课时所限,必须精中取精,做到有主有次,有线有面有点。“主”即主要内容,“次”即次要内容。“线”是串连整个教学内容的线索,即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面”是各个时期文学发展一般情况,包括文学发展的历史条件,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点”指的是重点分析的作家作品。必须抓“主”带“次”,以“线”为纲,抓“点”带“面”。

三、结语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2

一、英美典故的发展演变及其分类

英美典故具有突出的语言特色,寓意深刻。它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英语典故的用词简练,意味深长。它不仅富有深刻的哲理性,而且还被誉为语言和修辞艺术的瑰宝屋。英语典故在英美文学发展史上可谓是历久弥新,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典籍、宗教文献,还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英美典故都占据着自己的一片天地,且广为流传,由此可见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根据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典故分为以下几类:

1、基督教典《圣经》的典故英美国家中,基督教是人们普遍信仰的宗教,它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西方社会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西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观等也深受其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教典,是西方文化形成的另一源泉,对英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也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英美典故的发展。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典故都是从《圣经》中引用的,比如圣经中的人物或重要事件。如:forbiddenfruit禁果该英美典故出自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亚当和夏娃由于抵挡不住诱惑,偷吃禁果,最后被从伊甸园中逐出。除此外,还有大量来自于《圣经》中的典故,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如:Heapcoalsoffireonone’shead以德报怨AspoorasJob家徒四壁Juda’skiss口蜜腹剑lostsheep迷途者

2.其他来源的典故有些典故产生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然后被人们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约定俗成,来象征一定的人或事。英语典故有些是存在于一些书面的典籍之中,而部分则是独创的,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特色。这些典故,如果我们只从它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往往不能真正领悟它的内涵,我们只有结合它的来源,它的文化背景,才能对它进行准确的解读。

二、英美典故的翻译方法

浓厚的民族特质和地方气息是语言的一大特色,英美典故也不例外。因此在英美典故翻译时,必须根据其来源及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选择翻译策略。英美文学典故常用的翻译策略有下面几种,重点讲2种:

1、套译法汉译中西方文化毕竟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典故如果不能够用直译策略翻译,如果要坚持采用直译,不可避免的将导致其真正内涵无法传达出来。但是如果这些典故与某些汉语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就可以采用套译的策略,通过其他汉语典故将其呈现出来。如:Crocodiletears假慈悲Cantheleopardchangehisspots江山易改,本性难移Somepreferturnipsandotherspears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2、意译法汉译意译法首先考虑与原文内容相一致,不会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要译文形式通顺即可。如:AnAppleofDiscord祸根DoubleDurch胡说八道takeFrenchleave不辞而别三、结语英美文学中典故的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的转换,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文化的转换。本文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解析了几种常见的英语典故的翻译技巧,为英美文学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王雪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3

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的产生而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生活,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促成了世界文化多元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对于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文化差异的因素对英美文学评论所产生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一 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与英美文学评论是相伴产生的,英美文学作品是将英美文化艺术性地展现,而英美文学评论则是通过英美文学这一手段重新审视与剖析英美社会文化生活。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也是必然的。因而,探本文由收集整理讨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评论影响,有必要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作出梳理。

1 英美文学发展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英美文化的表现形式。英美文学不单单是英美语言的艺术性体现,同时也是对英美人民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展现,是世界人民认识英美文化的一个窗口。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用来表达英美人的思想、情感。英国的文学发展史可谓是源远流长,英国文学先后经历了盎格鲁·撒克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以及现代主义阶段。纵观英国文学的发展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其每一个阶段在文学成就上都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文学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之下,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地向前发展。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美国文学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很深,开始只是一味地模仿英国文学。这种现象直到19世纪末才得到改观,美国文学逐渐脱离了英国文学,走向独立自主。20世纪初,美国文学达到繁荣,并与英国文学并驾齐驱,成为真正独立的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美国新旧文学之间在展开激烈斗争的过程中,推动了美国文学不断地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2 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评论是一种运用文学理论来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揭示英美文学这一特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并以此来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依据。英美文学评论的对象是英语文学作品,英美文学评论的形式根据其文学作品形式的不同分为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等。英美文学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创作风格等进行全方位的评鉴与议论,以此来提升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的水平,准确把握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不同。当然,英美文学评论要建立在对英美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基础之上,没有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就没办法进行深刻的评论,也没有资格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而对作品的分析本身也具有对文学作品评价的成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文学作品分析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属性,而英美文学评论其关注点则更多的是对英美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外在表现、文学艺术表现进行思考、进行评论。

二 文化发展载体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语言,同时,作为文化发展载体的语言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之一。因而,民族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必定会在语言这一重要媒介上表现出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其创作所使用的语言,多是作者经过三思提炼、凝聚而成,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在英式与美式两种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因而,从语言差异这个角度去切入,看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英国在文化历史的发展上源远流长,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同时,英语作为其文化历史发展的语言正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继承了其传统文化遗产,在文学作品的使用中具有良好的表现性。或许是因为这一语言原因,很多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时候,对于语言的使用显得小心翼翼,这或许是由于他们潜意识中由衷地尊敬乃至崇拜英式英语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传统,害怕语言使用上的不当而亵渎了英式英语的崇高地位。因而,文学评论家对于英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显得比较中规中矩,缺少一种文学评论上的个性自由与张狂特质。

美国英语作为英国英语的一种衍生之物,虽然在本质上与英国英语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作为一个民族独立、自由、民主的新生国家,美国在其争取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民主的文化意识都是新生的。而美国英语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叛逆和创新的特质。同时,美国的民主革命比较成功,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都没有留下任何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负担,这一些反映到语言使用的层面上,就是文学评论家在对美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比较个性张扬,没有那种小心谨慎乃至顾忌的痕迹,特别在不少时候体现了文学评论语言使用上的文学艺术创造性。而美国文学评论语言使用上的创新,与美国的自由、民主、个性张扬的创新文化氛围,与“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国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通过分析文学评论家在对英美两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所使用语言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显著影响。

三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是在传承文化和挣脱传统文化两者之间挣扎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杰出代表作,主人公哈姆雷特在复仇中苦苦挣扎,“生存还是灭亡”这个问题很好地表现出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而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似乎也具有这样的性格。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从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到荒诞的创造手法,都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评论的继承传统与打破传统之间的纠结与抗争。20世纪以来,英国文学评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于先前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思考,此时的英国文学评论作品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总的说来,英国文学评论界,除了伊格尔顿以外,没有出现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他至今在文学评论界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方向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方向发展的,这是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趋势。文学评论要对以前的文学理论成就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建构起新的、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

转贴于

谈及美国文学评论,我们就不能忽视了对于美国文学的研究,因为自从有了文学,才有了文学评论。美国作为殖民地,其文学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以及印第安文学的影响。笔者认为,美国文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性,不然也就不会有美国文学这一说法了。美国文学虽然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美国自身这一因素。英国文学在美国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结出新的果实——美国文学,虽然有着“遗传基因”,但是美国文学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与之相对的美国文学评论也是这样的。

四 文化历史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对于英国文学,在文化历史发展的渊源上,其文化历史传统特色是人本主义,而英国的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而言的。在英国文学评论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比较趋于保守,这是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文化历史的不彻底性、妥协性是分不开的。例如,莎士比亚在对自身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谈到他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对人本主义的一种广泛宣传,人本主义在发展的金字塔的顶尖上,就是要实现全人类的和平、自由与友爱,没有人与人之间在阶级上的严重束缚。莎士比亚对其文学作品中人本主义观点的评价,可谓是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中的典型,对英国后续的文学评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英国比较稳定而牢固的传统人本主义评论观。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英国文学评论中的这一人本主义观点,却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人的质疑乃至否定,其原因有如下:一个社会要想获得完善、快速的发展,必须借助革命的推动作用,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为整个社会在质的发展上提供催化剂的动力支持。因而,相对于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创新才是社会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当然,社会的完善和发展不需要保守的人本主义观。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唯有在社会发展的必要时刻才会真正的有效,它是社会完善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美国文学评论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在显得激进的同时,还特别的具有独创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不像英国那样带有沉重的文化历史包袱,也没有很大的文化历史遗留问题。再加上,美国为争取独立而斗争所形成的自由、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使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上可以轻装上阵。因而,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各位作者以及文学评论者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都持比较激进的态度,甚至在很多时候还表现出独具一格的人本主义的创新观。我们可以从美国文学评论家对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评论中窥见其人本主义的观点。后世不少文学评论家一致从美国的历史去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认为他在文章中真实地描写了美国的历史。其中有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马克·吐温在文章结尾部分让黑奴吉姆获得了自由,回避了美国奴隶制度的现实问题,具有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欺骗性;也有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黑奴吉姆虽然很多时候是自由人,但从本质上看,他却是哈克和汤姆的一种有趣的玩物;但是更多的文学评论家认为,马克·吐温是在通过一种貌似带有种族歧视的描写来揭露讽刺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文学评论所具有的自由、民主、激进而独具创造性的特点。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4

一、翻译逻辑美

逻辑美是科技英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英语的核心是表述客观事物和其演变规律。这就包括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具备显著的逻辑美。因此要在原理概念上进行区分,以精密的结构和严谨的逻辑来诠释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虽然科学英语的内容略显枯燥,但这类文体却具备连贯自然的特点。只要译者抓住了文章的逻辑条理,就掌握了文章的脉络核心。理清句中的因果关系、让步关系、程度关系等逻辑关系,对原文进行再现,对本质进行握。

二、翻译简洁美

语言精练是科技英语的突出特征,科技英语的基本要求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这种简洁美不但体现词汇层,也体现在句法层。科技英语中广泛运用了名词化结构,将句子简化成名词短语。一方面,减少人称主语带来的主观性,只留下客观的科技概念,另一方面,使得句子结构更为简洁。除此之外,为了使得文章更具简洁美,各类其他名词作主语在科技英语文章中使用频率也较高,人称名词和物质名词是名词的两大组成部分。我们一般使用人称名词表明主观意愿,使用物质名词来强调表达内容的客观与准确。以非人称做主语有两大修辞功能,第一,是优化句子的结构,以清晰明了的形式表达逻辑关系;第二,就是使句子更栩栩如生。因此,在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人称代词的使用,以传达翻译的简洁美。

三、翻译转义美

我们把将原有意义转化借代出新的含义称为转义。在科技术语不断发展的今天,尤其是计算机和其他机械类领域科技专业术语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之下,对转义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增加。如今科技领域的发展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促使科技术语也逐渐更幽默,更具美感。日常词汇也融入了科技术语之中。这样的过程使得科技翻译词义更丰富,更具备想象力,同时表现着隐语的形象。例如英文中的“表兄妹”用“cousin这一词表示,而“cousin”这一词汇,还在实际生活中表达“同类型作物”的意义。转义词的使用频率升高等一系列的变化体现出日常用语转化为科技名词的现象,增加了转义的美感,展示了别样的趣味。

四、翻译修辞美

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生动有趣,而近年来,修辞手法也逐渐运用到科技英语领域。比喻是科技英语翻译中较常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运用不同现象,相同本质的事物来描画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道理。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逻辑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更生动立体。另一种较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通过将事物人格化,给予事物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使科技文更轻松自然,便于理解其含义和掌握其核心。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其审美想象力,避免生搬硬套。

五、结论

翻译美学博大精深,在科技英语工作不断进步的环境下,对翻译美学的研究应该更深入,以此来促进翻译质量的提升和翻译水平的发展,提高科技文章的美学价值。科技翻译的重点在于科技术语的准确表达,科技句法的熟练应用,综合美感的增强,使得科技英语和翻译美学的结合更充分,更合理。

作者:王海燕单位: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美文学;文学评论

前 言

英美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研究英美文学著作,对其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对文章展现的主题思想、表现形式、写作风格进行评析,从而为以后的英美文学创作提供蓝本和依据并且提高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欣赏水平。英美两国的文学评论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中会对文学评论产生不同的表现,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一、英美文学发展史与特点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写实主义、实验主义等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艺术价值。不同时期涌现了创作风格不同的著名的大作家,如莎士比亚、萧伯纳、拜伦等。英国文学做早的时候多以诗歌形式展现,以后逐渐发展成小说、散文等多样化的形式,慢慢的英国文学逐渐发展出一种浪漫理性的风格。英国文学作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文化艺术这座大山中屹立不倒的一座傲人的山峰。

美国文学史主要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分别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主要有马克吐温、狄金森、爱默生、惠特曼、海明威、庞德等人。美国文学因早期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原因,曾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并一直致力于模仿英国文学,但是随着美国文学的不断发展何美国独自自主意识的增强,美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开始脱离于英国文学。美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独立意识被激发,再加上大批优秀文学家和作品的出现,让美国文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文学分支并开始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独立革命是美国民族文学诞生的背景。

二、英式与美式英语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思想是文学作品的心脏,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躯干。语言这一载体能够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英语,英语能够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以艺术性和象征性表达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是一种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英美两国的英语在某些方面略有不同,这些不同所具有的内在意义是除其自身外的其他国家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其创作所用的语言是作者精心的提炼、汇聚而成的,英式与美式语言的差异无疑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分析文学评论家在进行文学作品评论时所使用语言特点、风格的差异,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式英语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可以说它击沉了传统英国文化的遗产,是英语正宗。一直以来英式英语在文学评论中呈现出一种中规中矩的状态,很多评论家在进行文学评论时显得小心翼翼。究其原因,可能是顾忌其英语正宗的地位和对传统语言神圣性的膜拜,害怕过于锋利和大胆会亵渎了英式英语的传统地位。

众所周知美式英语是从英国语言中衍生而来的,但是由于美国这个新生国家本身文化、制度、思想等的全新性,虽然语言的核心没有改变但是美式英语充满了创新和不同。与英国语言不同,美国在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也处处充满了创新精神。1930年以后,美国文坛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有人才。相比英国文学评论的保守而言,美国的文学评论则更为自由、大胆、创新。美国文学评论的这种特点无形中激发了作家的激情,促进了整个文坛思想的开化与前进,为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后来后来居上打下了基础。

三、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可以说是挣扎在接受传统文化影响和挣脱传统文化影响之间。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评论从具有宗教主义到逐渐荒诞的创作手法,都体现了该阶段英国文学评论家们在传统与挣脱传统之间的挣扎和徘徊。莎士比亚的经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似乎就无形中展现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评论的性格特点,文中的主角哈姆雷特苦苦的挣扎在复仇的道路上,对于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问题很好的展现出哈姆雷特那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性格。到了二十世纪以后,英国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自身及其文学评论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种走出现状的全新的审视与反思使英国文学评论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方向前进的。

文学评论是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对于美国文学评论的研究也要建立在对美国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受其殖民地历史因素影响,其文学受到欧洲大陆文学的极大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仍有其特性,不然也不会逐渐发展成独特的一支。美国文学评论也是特立独行的完整个体,其虽携带英国文学的基因,却结出了全新的果实。

四、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文学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是相对于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而言的人本主义。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比较保守,究其原因与英国资产阶级自身在文化历史中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分不开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在说到自己的文学作品时认为其更多的是在多人本主义进行一种宣传,人本主义是要实现人类的和谐、自由、与爱,消除了人和人之间的阶级束缚。莎士比亚的人本主义观点的作品的评论可以说是英国文学评论中的典型,对英国后续文学评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观点逐渐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人们认为社会要快速发展是离不开革命的催化作用的,创新是完善社会的必要条件,人本主义观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显得太过于保守,而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只有在某些特殊时刻才会发挥其作用。

同样是对于人本主义观点,美国文学评论就显得比较激进。前文提到过,美国的文化历史不像英国那样有太多的顾虑和沉重的包袱。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所形成的的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同时也渲染了文化氛围,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可以呈现出一种轻轻松松的状态。

结束语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文学评论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独创性,而英国文学评论虽略显保守却是更加具有传统性的。英美文学评论的差异与英美文化的差异是紧紧相连、不可分开讨论的,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更是深远的。英美文学评论虽各有其特点,但是却都是无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王巍.英语语系下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作家,2010(03):12-14.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6

英美文学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通过文学作品中对英语的艺术化使用体现的,英美文学作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类型。纵观英美著名文学作品可以体会到其风格迥异,或是高雅、或是庸俗,或是涵蓄婉约,或是奔放狂野,丰富的表现力给予英美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文学评论家通过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个人阅历、个人喜好、文笔风格等自身因素,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产生的。可见,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对该民族人们生活的不同层面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骨干,文学作品的灵魂通过文字语言得以实现。英语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通用语言,其发展大约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在英语发展早期,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同根同源的,两者在语言特点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的英语语言文化与印第安土著语语言文化逐渐接触,为更好地适应北美大陆的文化环境,美式英语中出现许多新词汇,使得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之间产生很多不同,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虽然英美国家都以英语作为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是两个国家的英语都受到各自国家及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英式英语历史悠久,秉承一贯的文化传统,具有庄重严谨的特点。英国的评论家进行文学评论时使用的语言中规中矩,庄重、沉稳、不随意。他们以对文学作品尊重、崇敬的态度进行文学评论,这种语言运用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传统的影响,是对本民族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尊崇的体现。不同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是在英国语言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不具有英式英语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历史背景。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标榜“一切皆有可能”,这也使得美式英语在语言使用上更为自由、开放、标新立异。表现在文学评论上,其文学评论作品有很多创新,充满创新性和自由性。通常,美国文学评论的观点独到,对人们会产生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由于发展过程中历史背景不同等诸多原因,因此其文化历史传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极为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这也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及其具有的妥协性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人本主义色彩在早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表现为评论中对人本主义的观点持保守态度。随着英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评论标准,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遭到大多数人的质疑甚至否定。虽然美国文学是从英国文学发展出来的,但美国文学受自身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独创性,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作为一个年轻国家,是一个勇于突破的民族,在独立战争和后期发展中,美国逐渐形成以独立、自由、民主为主的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的发展受文化传统遗留问题的影响较小。这种历史文化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富有创造力、勇于突破传统、善于表达新观点。

(三)人道主义差异带来的影响人道主义从十五世纪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人道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地丰富。从广义上来说,英美国家的人道主义通常把上帝作为信仰的对象,具有浓重的人文指向,而这一指向对英美文学评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度,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使得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关于人道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人道主义的理解趋于保守,但理解得更为成熟;美国文学评论家与之不同,他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更具创新精神。

二、结语

在英美文学评论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其中文化差异对其产生影响极为深远。本文着重分析英美国家的语言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以及人道主义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研究发现,英国文学评论受其文化影响,表现得更为成熟、理性;美国文学评论在其文化背景下则表现得更具有创新性、自由性。

作者:孙宇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英美文学 人文思想 渗透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日渐突出。但是以往的英语教学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反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致使学生对欧美文化的理解较差,经常将语法和语意混淆,实践水平也始终无法得到提高。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思想能够显著改善这类问题,使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产生感性的认识,从而发自内心的热爱英语,主动配合英语教学工作,英语学习也会更加的事半功倍。

一、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虽然教育部门积极提倡在英语学科中开设英美文学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纵观大多数高校的英语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轻思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教授英语知识上,却没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学生对英语的认识较为浅薄,不能很好的学习和理解英语文化知识。中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学生辨别和区分中西文化差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如果英美文化教学仍然一味的遵循传统,将思想教育排除在外,那么学生未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英语教学也会失去意义。

2.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很多教师将英美文学课当作是普通的英语课,用传统落后的方法实施教学,教师依然位于教学主体地位,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很少向学生提问,也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学生只需要带着耳朵听课,并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记录即可,不需要对教师作出任何回应。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溜号,也无法认同教师的所有观点,心中的疑问不能得到解答,从而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人文思想的形成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3.英美文学教学存在功利性。英语不仅是学生用来交流的语言,也是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只有学会英语,了解英语的内涵,学生才能独立阅读英语书籍,对英美文化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英美文学课的开设为学生学习英语找到了突破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感同身受,从西方国家的历史中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进而由衷的产生自豪感,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教学,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更加的客观、全面,英语学习也会更加的得心应手。然而当今的英美文学教学没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淡薄,不利于良好品格的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颇,会严重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的对策

1.在教学目标中融入人文思想。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挑选富有代表性的、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人文思想与英美文学的教学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教师应为自己制定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细化到每堂英美文学课,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所有课堂活动都要严格遵循课堂方案来展开,使英美文学课更加系统、有序。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质量如何,以此为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案,修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帮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领悟人生,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在英美文学课上能够真正的有所收获。

2.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英美文学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在英美文学课上与学生讨论家喻户晓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切忌以偏概全,人云亦云,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学生形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与学生一起共同创造和谐有爱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还应研究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培育学生先成人后成才,最终达到培养人才的理想目标。

3.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教育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教师应将英美文学课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下加大英语阅读量,逐渐积累和拓展英语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将中西方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使学生由已知推导未知,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结:人文思想的渗透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的思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将人文思想全面渗透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改革和创新,将英美文学课转变成为集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和语言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课程,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英美文学 跨文化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93-02

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公开的文化层主要指已暴露的物质文化,包括服装、道路、建筑物、街道、村庄等。而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其揭示之物。美国符号学家迪利在20世纪80年代把文化看作是“后语言结构”,包括绘画、建筑、民俗、文学、仪式、音乐、电影、其他等等(Deely,1986:xii)。对表层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也是深层研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体现在民族思想观念等十分隐蔽的领域,在众多研究目标中,文学宝库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顾嘉祖(2002)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对象。浏览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文化意识与英美文学研究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而在语言学习者所学的众多科目中,英美文学属于有着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课程。如果对西方文化一窍不通,那么英美文学的学习势必枯燥、晦涩难懂,这样作品的美感和作家的独到就无从领会。因此英美文学的学习与文化学习相得益彰。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的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语文化的体现

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战后英国文学浮现出从写实到试验和多元的走势。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文学文本以外的各种现实、历史、政治、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呈现着反映。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不再是英国文学的分支,美国作家在创作风格和体裁上找到自我,进入20世纪更是日趋成熟,战后历经50年代新老交替,60年代的实验学说,70年代到该世纪末的多元发展阶段,形成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点和特征。文学的发展趋势鲜明地反映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沉淀。

(二)英美文学的认知功效、艺术价值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关系紧密

文学作品隐含对生命的思考、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西方人对其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名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艺术技巧,孕育着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有助于养成高尚的人格。同时英美文学是英语使用者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较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样,有的高雅、通俗,有的含蓄、明快,有的婉约、粗犷。这些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文学作品里得到了详尽的发挥。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领略和感受英语富有音乐性的语调和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词汇。

(三)英美文学作品的剖析有助于了解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英美文学就要开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剖析,这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懂得外国文化,增加我们的知识,启发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方法。与此同时,更能品味异域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消除交际障碍,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世纪多元化发展,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中,从而促进了处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语言学习者蜕变为语言使用者,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我国现阶段高校英美文学的学多还依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文学教学以外部研究为主,教师往往罗列文学史实,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这使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独特性认识不够,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作品往往处于“千文一面”的尴尬境遇。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使文学课成为各种史料和纯理论的简单堆砌,使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失去生机。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会有多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力的锻炼。

另外,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大多是讲授式,也就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是主体,承担所有的解释责任,从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内涵、人物分析、意象等。这种教学使学生不能主动地与作品交流,而作品的生命力是读者和作者共同赋予的,如果读者不去更多地接触作品,只是聆听和记忆作品及其相关内容,那么再好的作品也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批评能力。

再者,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过多注重文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文学所折射出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很在意学生是否在一定的文化意识基础上研习英美文学作品。这样原本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就有些单薄且略显晦涩。

针对上述英美文学课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新时期的文学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改进方法:

首先,利用随机通达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进行“多角度切入”学习。随机通达教学是让学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使用这一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可避免抽象地谈文艺理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多角度意义探讨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

其次,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样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又不忽视师者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然而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不客观,因此课堂上教师应侧重欣赏作品的方法讲解。课堂上教师重视作品阅读与分析,更多、更具体地向学生示范各种理解策略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适当介入到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适时刺激学生的好奇感,使其主动去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另外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堂,恰当地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可以直观地领略西方文化,形象地欣赏文学作品。

最后在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上,应尽量减少甚至放弃传统的闭卷考试,用不同的题型考核学生对不同文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应多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读后感。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学生若能主动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寻找、创造过程中,势必养成敏锐的感受力,掌握分析方法。学生的英语水平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英美文学的研究应包含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两个目的,从文学的性质上看,利用英美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英美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英美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化学习者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的学习者要不断地强化文化意识,才能成功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而且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能更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免受交际障碍的干扰,因此,英美文学的研究要有文化意识并逐步展开、深入。

【参考文献】

[1]Deely,J&B.Williams,F.Kruse(ed).Frontiers in Semiotics[C].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2]Hall,Edward,T.The silent Language[M].Doubleday:Anchor Press,1973.

[3]毕继万.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1.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英美文化 渗透

一、引言

跨文化意识不仅要求语言学习者能够对异国文化进行主动了解,还要求其将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间的相同点和差异化,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度。英语语言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和人文风情,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英美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根据教学实践发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学习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对其倾听、口语表达、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能够间接地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具体地说,对于英美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一种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民俗习惯、语言方式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现实中,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语言的不同,而在于双方文化的差异性,一旦在交谈中把握不好,则极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比如,中国人在见面问候时惯于使用:“吃饭了吗?”“要去哪里?”“干什么去?”之类的疑问句式,以此让人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随意感;然而,此种问候方式在英美文化中则涉及个人隐私,属于一种干预举动,所以,在与英美国家友人相互问候时,应选择类似于“今天天气不错”这样的寒暄句式,这就是文化差异。如果不了解上述文化差异,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英语学习与交流中询问天气的行为,而且容易在与外国友人的交际中出现不礼貌的冒犯行为。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透路径

(一)中西文化礼仪差异比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照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更多有意义、有趣味性的深层次文化教育素材,并将素材与教材知识连接起来,有机地进行语言知识技能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教学。据调查,目前高职英语教材一般是按照功能、结构的顺序编排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容易被学生理解并接受,且重点知识也较突出,素材基本来源于日常生活,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实践锻炼。而且,课文旁注的相应插图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英语的文化背景或内涵。如,在学习英语礼貌用语时,可以发现,其反复出现的次数要比汉语多得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尽量多地使用“Excuse me”“Thanks”等礼貌用语,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欧美文化礼仪知识;又如,在介绍西方食物时,可以举例说明西方人们喜爱的hamburger、sandwich等,与中国传统食物rice、noodles进行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在。

(二)创设文化情境,深化认知

仅依靠简单的课堂学习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完整地了解英语文化的。对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课外有利渠道积极学习英语文化,例如英语杂志、英文歌曲、英语频道节目等,帮助学生巩固英语语法知识,同时锻炼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拓展英语文化知识,使其对英语文化的形成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比如,遇到西方国家节日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富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文化情境,亲身体验外国文化氛围,实现对英美文化知识的内化。

(三)名著赏析,端正文化倾向

英美文化虽不比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博大精深,却也是十分广博,无所不包。教师可以通过欣赏英文类书籍来使学生全面了解英美国家的名人逸事、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科学发展等,并积极开设阅读课,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各种体裁的文章,使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中感受到不同的英美文化。当然,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一般,词汇量较少,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浅显的英文类书籍,比如“书虫系列”等有中英文对照的书籍,并适时进行指导,以便扩展学生英美文化知识,使其更深入地了解英美国家的语言思维与文化习俗。

四、结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各国之间的文化渗透与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顺应时展要求,避免异国交流中因缺乏对彼此文化了解而产生误解,适时地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寻求自身获得更好发展的必然需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单单是词汇的简单组合,还包含了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对其学习并非仅是单词的识记和句型的运用,其中还包括英美文化的体现,是不同于东方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所长,巧妙灵活地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的渗透,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跨文化意识,从不同维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温晶晶.英美文学研究与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J].长城,2013(08).

[2]邢金凤.试论高职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知识的导入[J].环球人文地理,2014(02).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10

当前,在英美文学步入后现代语境时,其关注的焦点也在向文学的边缘转变,个性和唯美的文学品质日益显现。相反,现代语境下英美文学的道德内核日趋淡化或消失。这种渐变是进步还是倒退,有待时间和事实的检验。但纵观英美文学史可得出一个事实,不论是英美古典文学时期,还是处于现代文学时期,所诞生的文学经典作品都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都是道德的厚重载体。后现代英美文学走出道德范畴,或走在道德边缘,能否承载起英美文学的历史责任,并连接成某种意义上的命脉,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这首先要求学界必须重新审视英美文学中的道德地位。在此基础上再来诠释几个英美文学层面与道德的关联性问题。或许能够抓住些蛛丝马迹,隐现出当前英美文学价值的后评判性。

一、道德在英美文学中的现状与地位

康德美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对世界的美学评介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某些文艺领域创作和作品评介的主流和标准。在当前英美文学的范畴内同样隐现着浓郁的康德美学创作色彩,传统的伦理诉求不再是作者的核心价值诉求。相反唯美形态成为作品的骨骼,甚至血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文论是与传统英美文学形成悖论的最典型的形态例证。它们抛开伦理道德,把触角延伸到形式美学视域里,关注文学本身,雕琢和体味修辞、词藻、叙事、结构、基调等形式升华的美学境界。无形中,这在文学与伦理道德之间制造了一条深深的断痕,继而两者历来的血肉关联性被突破了。那么应如何看待这种突破呢?

从源头来看。文学最初起源于人类的神话传说,主要关注于人类生活状态,对美好生活的幻想和祈求,以及人类与大自然进行坚强斗争的社会现状。其根本在于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注。在表达方式上,多以叙事为主,由于文明文化的欠缺,人们能够通过简单的形式,把社会现状描述下来已经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了,很难在结构、语言、修辞等表达形式上过多讲求。因此,关于人的伦理道德在文学的起源时就成为了核心元素和叙述的根本。而随着文学的发展,关注人、发展人、描写人越来越成为文学的根本,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标准。

从文学的本质来看,文学即人学,是关于人文形态、思想、哲学的表现形式,同样是美学形态的文艺样式。美学形态多种多样,包括形式美学、伦理美学、写意美学,也可以分为抽象美学、具象美学。就当前英美文学的最佳美学追求而言,抽象与具象美学完美结合是最高的文学创作境界,而抽象美学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正是因为抽象美学里包涵了伦理道德、人性天良、生命哲学的人本价值思想,以人学的永恒美学活力铸就着经典文学旺盛的生命力。若结合具象美学范畴内的形式包装,那么文学里的人性赞歌就会更加高昂。道德的魅力也就在于它比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等关系更为普遍、深沉、显明,更为民间化,因而也更为人们重视。英国女作家弗吉妮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到灯塔去》,正是因为其真切的描述了自己童年时的生活情景和生命历程,感情真挚,才感动了世界,成为不朽的名著。同时,作者通过“窗”、《时光流逝》、“灯塔”三个层面的外在写意、点缀,使得整篇小说里的人物在思想和情感活动上更为深入、细腻、独特,作品的生命价值油然升华。

综上可见,伦理道德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始终是不容忽视和替代的,文学的生命价值经过历史的洗礼,最终还是要由伦理道德的意指表现来体现。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缺乏道德”的行为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和唾弃。毫无疑问,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已成为文学作品吸引读者,深入心灵的必要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能够“召唤和激励人们追求终极关怀和终极理想,鼓励人们科学看待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不断完善人格,升华精神境界,协调精神需求的即时性和终极性之间的矛盾。”虽然当前英美文学在解除沉重的历史、文化、政治枷锁的束缚上存在着积极意义,但其负面作用是直接导致道德丧失,缺乏信仰,迷失方向,真理和价值的飘渺不定等。这也必然引起诸多学者对当前英美文学的深层忧虑。

二、作者与作品里的道德关联

“文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把文学作品最具魅力的东西展示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就作者与作品内容的关联来看,无论是作者思想、人格、性格与作品内容保持了一致性,还是两者呈现了相背性,道德都成为了英美文学历来关注的焦点,也是读者欣赏美的焦点。

在外语教学里。经过学界不断审视英美文学教学的价值后,关注文本,关注作者被共同摆在了教学的重要位置。学理认为。通过文本能够透析出作者的价值观念、性格、思想,从而有利于促进对文本深刻的理解;通过认识、分析作者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容易理解和发掘作品隐藏的深刻内涵;否则,仅就文本而论,很难实现全面掌握一部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既然分析文本与认识作者,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是密切相连的,那么分析作者的思想、价值取向、性格、兴趣等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出发点。而这些与道德的哲学内涵结构是分不开的。读者若对于一部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必然会摄取更多关于其作者的相关信息,这也必然指涉于对作者人性道德的关切。美国著名作家富兰克林是一个用一生追求完美的人,同样有着真诚、谦逊、执着等性格诉求,这些在依然被人们奉为书之经典的其作品《富兰克林自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流露。无论单从哪一层面去理解字里行间中的道德深邃,都无法取得完满的成就。

此外。作品与作者意识范畴相背相离的情形也往往是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相背的是作者的观念、价值评判、思维形态通常与作品的人物设定,特别是主人公的立场观念相背。这往往在教学中被忽视,也往往让学生无法辨别,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相离的是作家道德水准的高低和理想信念并不直接决定着作品的艺术价值。因此,教学中既要认真分析两者的关联性,又要谨慎审视两者的相离性。

面对作者与作品复杂的关联性,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明确事实真相?这必然要求学生首先应具备深厚的道德评判意识、观念、标准,紧贴文本,运用伦理道德和文艺批评理论,审视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意图,独立地对文学作品进行正确的学习和判断。道德及其与作品的价值和关系得以凸显。

三、文学与美学里的道德关联

转贴于

英美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承载人类文化、文明,给人精神享受。也在于时刻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思维和形态,充分展现着美学的欣赏品质。而这种美学价值与文学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由道德构成的道德美学形态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形式呈现道德美学成为了一直以来作家最为重要的追求;美学是道德的承载形式,两者在文学的艺域里升华的道德美学变幻多彩,魅力无穷;文学包含道德诉求,但优秀的文学既需要超越道德判断的经验层面。又不能过于脱离道德范畴,否则华而不实,失之本真。同时,文学作品的艺术品质虽然不能束缚着道德的必然决定性,但其思想力量的原核还是来源于道德。因此,两者的关联性是当前英美文学无法抹去的文学史特征。

英美文学史上虽然有不少经典作品,如《红字》、《觉醒》等成为伤风败俗的代表作品,似乎与文学里的道德诉求格格不入,但这些文学作品恰恰是通过道德的悖论诠释着世俗的形态。“19世纪的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深刻剖露了西方人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撕掉温情脉脉的面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人们疯狂地聚敛财富,追逐金钱,进入了一个金钱拜物教的时代。”从表面上看,似乎也与伦理道德无关,但正是通过拜金主义形态诠释了优秀精神道德的背面道德,依然无法脱离道德美学的身影。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11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教学 文学作品 电影 互动

一、英美文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学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英语专业学生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英美文学系统地反映了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基本情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有助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好其他的专业基础课。

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对英美两国文学史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点;通过阅读、分析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发散思维,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文化的理解,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英美文学课教学缺乏趣味性。

由于历史跨度大,英美文学流派众多,作家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加之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和单一的“教材+黑板+粉笔”的灌输式教学,这些较为单一的方式通常难以产生多种的感官刺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容量的知识,往往感觉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常因此而事倍功半。

(二)数字化影像教学虽然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之前,学生往往不能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积极进行深入有效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得到了一定改进。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中,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辅助教学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电影提供了直观的艺术形象,使文本变得形象、具体、生动,从而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善了课堂气氛。通过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学生可以直接感性地了解相关作品,提高自身对作品的感受力及英语听力。因此,电影教学具有可行性及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作为形象文化的影视与作为文本文化的文学毕竟是有差距的,若只停留在看电影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影视只是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不应成为教授文学作品的“快餐”。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重其实效性,只有正确借鉴电影这一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将电影与文学作品、欣赏电影与欣赏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并使其互动,才能使学生成功地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体验到经典文学的美妙。

三、实现电影与文学的结合,兴趣与内容的统一

虽然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属于艺术,但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它们的表达方式存在着差异。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和语言,它们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是间接的。而电影的传达媒介则是直观运动着的影像。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素材,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电影的成功又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应让学生了解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绝不能用电影去代替文学作品。

(一)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一定要把好选片关,尽量选择那些忠于原著的影片,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原著精神,从语言、情节到主题都对原著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一些经典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反复观看。

其次,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读原著,这样可以避免先看电影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弊端。而且,电影作为改编后的艺术,存在忠实性的问题,即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背景、时间、空间等不一定具有完全一致性。因此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看改编的影视作品。既可以对作品和影视艺术有双重了解,又能受到视听冲击力,从而激感,启迪想象和联想,增强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饶有情趣的状态下进入作品意境。影视作品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升华,可以加深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播放影片前,教师应围绕作品的欣赏重点,将背景知识、剧情梗概和艺术特色、作家等相关内容简要介绍给学生,导人对该作品精彩片段的阅读与欣赏,并就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并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这是正式进行课文教学前的必要铺垫。可以避免学生在观看影片时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加思考的被动状态。如在欣赏《飘》时,首先应向学生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即美国南北战争,在此社会条件下,学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主题。

(二)教学中,情节与教案相结合。

观看影片时,可以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把光盘上的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师分析情讲解后再欣赏相关的电影剪辑,学生能更充分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了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另外,除了从头到尾地为学生放映影片外,可以摘取一些精彩片段重点讲解,作为作品中最精彩内容的节选,它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学欣赏的重点,这些经典的画面、语言和镜头,足以代表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准。对于这些精彩片段,教师可以把电影节选和文本选读结合起来讲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内心独自时就可以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段,这比教师朗诵或让学生朗诵的效果要好得多,能收到声情并茂和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教学后,布置作业及其他教学活动。

观赏完影片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影片,选取不同的切入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分析评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展开探究和讨论。如在欣赏《阿甘正传》时,要让学生重点体验剧中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就阿甘成功的秘诀进行深入讨论。学生通过分析能得出,阿甘的傻,其实是一种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电影通过阿甘的传奇经历,重新定义了愚钝与智慧,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另外,通过将影视与原著欣赏相结合,可以使用比较法。首先要从主题方面比较。影片是否忠实于原著精神实质。比较的目的应是强化原著的主题,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突出电影的主题。其次要从语言上比较。一般而言,名著的语言都有精炼、个性化、生动等特点。改编成电影电视后,不仅具有原来的色彩,而且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处理,常常是更加精彩感人,富于魅力。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加了解语言的表现力,也更能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之处。另外。还可以对由同一作品改编成的不同电影版本进行比较。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12

英美文学的学习在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中的学习,是一项经常被忽视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英美文学学习与英语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英美文学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升,以及创新、思辨能力的拓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习;人文素养

一.引言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通行全球,可以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随着社会经济乃至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它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学者、商人,乃至处于整个社会人群所认同。著名教授胡文仲先生也指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发扬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可见,英语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么,对于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就不需要进行英美文化的学习呢?其实并非如此,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英语教学来说,英语课程不仅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也应该成为学生了解西方社会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英美文化在非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辅助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英美文学对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

1. 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语言,作为随着人类文化程度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出现的产物。从根本上说,它就是对文化最重要的体现。我们所学习的发音,词汇,甚至还有语法这类基础知识,不得不说是由一种民族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所决定的。语言的存在很好的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是人类得以实现其价值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表现形式。只有通过语言的交流,才得以让人类的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无限的发扬和传承下去。那么。作为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这门语言的同时,也就顺其自然的接受了它所承载的文化精髓,无形当中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英语作为沟通工具的这种技能,同时也能更多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大大刺激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素养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动机。拥有一定的英美文学相关知识背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背景,正确的判断适用场合和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一点的指导意义。所以,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作为语言的学习者,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了解文化背后的底蕴,也只有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文化才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因此,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对于高等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课程实施的标准和要求里就明确了英语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以便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得以进行必要有效地交际。因此,对于大学英语课本的选材,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是以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文体来进行学习的,题材较为广泛,那么教师就可以在结合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延伸。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为教师提供大量丰富的教学素材之外,也能更好的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大大的提高,让他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有价值、有意义的书籍。我们通常所说的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除了听、说、读、写、译,这五种最基本的语言应用技能外,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底蕴,对于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标准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往往不是通过简单的技能训练可以达到的。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大量的输入后再输出的一个循环过程,文字的多样性和精致与否,涉及到很多书面语和口头语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可效仿的模版。通过这些词汇和语句的大量积累,不仅扩充了学生的词汇量,也使学生接触到了处于真实语境中的语言本身,在增强了语感的同时,也指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英美文化知识的本身就很好的为学生提供了可参考的素材,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 锻炼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

文学的存在形式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方式来实现的。来自于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经过文学作家和巨匠们的文字凝练,无疑很好的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空间。这些富有生活特征的文字十分的通俗易懂,也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障碍。那些丰富的故事情节、典故、甚至人生的哲理,在他们的笔下,通过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很好的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反之,如果我们的英语学习,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而忽视对英美文学这个文化宝库的学习的话,英语说得再流利,也谈不上真正了解和掌握了这门语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双方都不可能离开和超越对方而独立存在。通过感知这些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评判视角,才能很好的对他国的文化进行理解、包容、尊重、甚至学习和效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适应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4. 满足对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创新、思辨能力方面的培养

人文素养,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等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世界观。它是个人的外在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所以一个人文素养好的人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当代大学生来说,人文素养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对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文字记录着人类的历史、社会生活中的智慧和人类的文明成果,阅读这样的文字是能够起到陶冶人的情操,引发人类情感上的共鸣,甚至升华人格的作用。学生在阅读所有的文学作品时,会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崭新的自己未知的世界,实际上文学也是学生透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所以,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品味不同作家的文体和写作风格,从表层的语言学习逐渐深入到深层的文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把文学阅读作为一种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去认真的感受,独立的思考。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辨、创新过程,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去体会作品中的真、善、美,将德育融入到了文学作品赏析的同时,无形当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也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结语

目前,随着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素养的逐渐提高,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鉴于文化素养在大学生个人素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确应该充分的认识和发挥文学对于语言学习的能动性作用。撇开传统教育模式的干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词义、句义的基础之上,引领学生更多的去理解和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内在意义。将这种开放式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既能使学生很好的扩大获取知识的来源,将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很好的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这样既提高了他们学习文化和语言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能很好的将从作品中学来的语言能力应变为日常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I[J].外语研究,2002(1).

[2]刘富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三维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

[3]文秋芳.文化之旅―――英国(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徐浩.英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张雪峰.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