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

时间:2023-05-30 10:17:30

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范文1

【关键词】文学教学模式构建主义读者反应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是近年来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着文学教与学相互脱节、文学教学与语言实践的相互脱节、文学理论研究与英语教学实践的相互脱节等难题,使英语文学课孤立于语言课之外。如何改变学生对文学经典敬而远之,如何完善文学课教学方法?现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1教学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尴尬,不少学习者将文学课或文学作品阅读看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学习文学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在于获得学位。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理性教育泛化

理性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国有坚固的基础,它具体体现为:重知识轻经验,重科技轻人文;重视人文学科的工具功能,忽视人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迷信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只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

1.2功利思想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和广泛接受,人们一方面对外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映射在外语学习之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旅游英语,和法律英语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应运而生,此类“生存英语”(survival)立竿见影,故较多学习者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实用主义风气,“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冲击着文学课教学,助长了学习者轻视与人文修养有关的课程,助长了他们对文学“敬而远之”的倾向。

1.3教学方法单一

“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景象不是英美文学课教师所愿意看到的现象。因受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英美文学有个基本了解,教师不得已采用单向输入模式,向学习者提供或灌输大量文学史知识;长此以往,学习者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学习经典作品成为应付考试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他们难以真正走“进”作品之中,久而久之,教与学双方势必产生某种不应有的距离和隔阂。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这种模式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名著选读”教改课题组认为,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此种教学模式过多注重传授相关知识,却忽视了以下特点:文学作品类属艺术范畴,文学作品的创作凝结着作家的激情;文学作品不但有其社会公用,还要给人愉悦。但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加之文化差异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加剧他们的陌生感乃至畏惧感。此外,师生之间“给予”和“接受”的人际关系使教师无形中扮演了一种貌似权威的角色,它有碍于学生自尊心和独立性的发展,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应该说,理性主义教育的泛化直接导致了学习者的功利思想;教师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方法,也折射出文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三方面不和谐关系:即文学课的教与学脱节、文学课与语言实践脱节、文学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脱节。这说明英美文学教学还缺乏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需改革优化。

2教学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名著课教学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已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但同时又厌倦以操练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方法,渴望通过更为高级的形式或渠道来提高水平。书面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但因书面形式多为个体行为,受限于学生个体与教师单向交流,影响力较为有限,难以产生大范围共鸣。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实际能力,使更多学生走进名著经典,体会其丰富内涵及艺术魅力。

3理论支持与模式界定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在众多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收效显著,尤其对培养发散性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3.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基于学习活动和语言本身的社会性和对话性之上的构建主义学习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者。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利用现有知识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及好奇心,进步的需要以及同伴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其认知兴趣,单一的外部环境刺激有时不能完全奏效;其次,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创造生产着,他们需要实际操作以激发学习动力,以信息产出为媒介促进信息输入的良好循环。具有双重身份的文学阅读课,知识和语言兼而有之,要达到有效教学,就要对它所涉及的双重社会性和对话性予以相应或更多重视。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改进文学课教学模式有着内在的关系和作用。

3.2读者反应理论

将文学界定于复杂性/松散型学科,因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期待读者通过发挥想象对作品内化,需要读者积极的意向性再创造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意向性,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唯有通过读者创造性阅读,它的意义和艺术质量才能以丰富多彩的面貌为人们所知。因此,文学作品须融入接受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和评价,它的意义和生命力体现在要求读者的参与。

读者反应理论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法和现代外语教学规律,它提倡以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思想,这恰好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不谋而合,即知识有其客观性与主观性,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共存,理论性知识与生活体验型知识共存。

上述理论为规范英美文学教学深层发展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构建“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文学教学模式及开展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白锡汉.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

英美文学范文2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转贴于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英美文学范文3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美电影;互动发展

文学与电影是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但其内部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审视文学与电影的共通点,不难得出,文学与电影都通过一定的载体(语言与文字或演员与布景)表征编剧或作家的情感或思想;文学与电影都内含着人物、情节、语言、结构等要素;文学与电影都穿插着对故事或喜或悲、或欢或忧的叙事;文学与电影都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形态以展现;文学与电影还都以时间为坐标,讲述人与人、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的情缘与奇幻。正因为文学与电影内在紧密的联系性,随着电影业的不断发展,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成为不少导演的选择,电影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深化也由此延伸。梳理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探究两者如何互动、如何发展是当前推进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继续前行的重要考察。

一、“源头活水”:英美文学是英美电影的创作源泉

英美文学是英美电影的经典素材,是其创作根基与创作源泉,从电影业的发展史来看,不难看到,《战争与和平》《简・爱》《哈姆莱特》《傲慢与偏见》《乱世佳人》《哈利・波特》《指环王》等都是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在英美电影上的成就。在此选取《罗密欧与朱丽叶》《傲慢与偏见》《德伯家的苔丝》这三部作品阐释英美文学对英美电影成功塑造的源泉之效。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该文学作品以16世纪在文艺复兴后“人的启蒙与主体叙事”不断宣扬的这一时期为时间坐标,以意大利为空间坐标,讲述两个相互敌视家族中两个儿女的情意绵长,由于家族的敌视与反对而最终走向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该作品以人世间永恒的话题――爱情为主题,以家族的矛盾与纷争为主线,以两个敌对家族儿女视爱情重于生命的情怀为主基调,将爱情的神圣与世俗的愤恨深入的刻画与展现。该作品在改编为电影后,也使同名的电影获得了很高的赞许与认同。该电影作品的素材,包括在电影中的画外音与独白等片段均来源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成为该同名电影的直接来源。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于1813年以《第一印象》为名出版发行的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的小说。该作品与19世纪普遍流行的刻意的感伤写法不同,选取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镇生活为素材,以真实的笔触写下当时保守、封闭下人情冷暖与生活动态。在封闭的英国乡镇中演绎权势阶层的傲慢与穷苦阶层的卑微,生动地将保守、世俗、狭隘的人性视角细致地刻画。该作品被拍成电影后同样风靡全球,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版本面世,在各时期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之一,该作品以苔丝这一朴实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为主线,以现实主义的批判视域在讲述苔丝姑娘的亲身遭遇中拷问时代的道德与人性的良知。以“苔丝姑娘从被恶少侮辱――被歧视――找到幸福的前序――再一次打入深渊”的叙事过程鲜明地批判当时社会的世态并拷问时代的良知与道德。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20世纪80年代将其以电影的形式在银幕上与观众见面,该电影同时在《洛杉矶时报》上获得了“本年度最佳影片”的美誉,可以说以上英美电影的成功无不来自于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源头活水”。

二、“引渠开源”:英美电影是英美文学的深化扩展

电影的改编不是对文学作品的简单复述,而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化扩展,可以说每一次改编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编码”,在新的社会场景、社会文化上进行“再叙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自16世纪至今,不断被改编为电影、音乐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其中美国导演罗伯特・怀斯执导的《西区故事》(1962)则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情节移植至美国西区这一空间场景、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间轴系,并将家族之间的敌视结合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区的社会现实转换为宗族、种族等引发的矛盾及爱情悲剧。该影片在故事的情节叙事纬语上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如出一辙,结合当时的现实改编成美国本土的喷射帮与波多黎各鲨鱼帮的敌视与斗争,并叙述两帮派中东尼与玛利亚的相爱最后因帮派与宗族间的斗争最后以双方的死亡为结局的故事,这一影响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为借鉴,以美国当时突出的社会现实为探趣,增强了其现实性与批判性。因此,可以说该电影是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文学作品的深化扩展。

《傲慢与偏见》这一作品更是在不同的时期被不同的导演屡次改编并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如1940年《傲慢与偏见》的电影版本为契合当时二战时期人们期待祥如的期盼,将文学作品中的冷漠、冲突“去锐化”,而注重以喜剧的色彩、人情关怀的视角开展一场优雅的共同游戏。该电影版本虽然与原作品有一定的出入,但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普遍的期待并以矛盾淡化的色彩为二战的冲突抹上一层温馨的涂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980年《傲慢与偏见》的电影版本则更忠于文学本身的解读,从文学意义深度的挖掘上走近文学本身,走近文学作品反映的意义本身,因此该电影版本在对白、演员的形象、影片的细节、场景等方面都力求贴近原著,该影片也进一步推广该文学作品,并从更为形象的层面对文学作品作了深化。2005年《傲慢与偏见》的电影版本则结合现时代女权主义的兴起,注重文学作品女性权益张扬的层面,以伊丽莎白这一女主角贯穿整个电影的主线,鲜明的活灵活现的展示简・奥斯汀笔下伊丽莎白这一女主角的聪敏机智、率真真实的女性个性。《傲慢与偏见》不同时期的电影版本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也是对文学作品其主题的深化。

《德伯家的苔丝》的电影版本则将单向度的生硬的文字与唯美、凄冷的真实场景紧密的结合,使苔丝的遭遇及其对时代的批判鲜明地通过银幕展现。该影片风格细腻,将哈下描述的人物心态、动作细节、场景画面生动真实的展现,如该影片以一副布蕾谷宜人的春色、一群身穿白裙的少女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的唯美画面开始,苔丝以性感的红唇、窈窕的身姿在影片中展现,影片中恶少对苔丝的强硬、安玑・克莱对苔丝的含情、塔布篱牛奶厂的田园牧歌与棱窟槐农田的荒凉凄清等都形成强烈的对比,在细腻的绘制与强烈的对比中将文学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简单地说,《罗密欧与朱丽叶》《傲慢与偏见》《德伯家的苔丝》等英美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推广了文学作品并带动文学产业的整体发展,英美电影是英美文学的深化扩展。

三、“各抒己长”: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当代互动

文学与电影属于艺术的不同体现形式,在当代越来越多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的形势下,如何推进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当代互动是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长远发展的必要思考。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属于艺术的不同体现形式,决定其不能相混淆,其发展的路径与侧重点都不宜相混乱。文学作品注重情节、结构、注重思想的深度,电影注重视觉的感受、注重场景演技等各因素,只有有深度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才有其深度与意味,只有有视听盛宴的电影才能推广文学作品,因此两者的当代互动应认识到其差别性与独特性,“各抒己长”,相辅相成。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英美文学作品侧重语言的细腻与深度、电影作品侧重文字的真实展现与直观流露。英美文学作品在改编成英美电影时要注意到其差别,而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替代。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有其本质的区别。英美文学作品中在表达田园牧歌的惬意需要大段的文字以叙事,而在电影作品中则只需相应场景的展现即可感受到其惬意与风景。文学作品是由文字的叙事所组成,而电影语言则可通过借助蒙太奇镜头来调动时间空间,具有直观性。同时文学作品的语言相对抽象,而电影语言则更为形象与具体化,若采用同样的语言展现,则导致电影作品的索然无味或不知所云。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文学作品中两个主人公双双殉情的场景电影中通过唯美而凄凉的场景以体现,而在文学作品中却用了两者心理描写与场景描述等文字的叙述。两者的区别与转换是实现当代互动的必要前提,若忽视了其中的区别,而生硬的改编或转换既难以互相推进,还可能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是电影语言可借助造型、声音、动作、光线等传达意境,而文学语言仅以文字表达意境。电影语言与文学语在传达意境上的不同也表明文学作品在改编为电影时其意境处理的殊异。如《德伯家的苔丝》中写到“雨痕斑驳的木瓦低垂在阳台的木澎上,橡树遮住了阳光。残破的篱笆东倒西歪地守护着前院”,电影难以如文字描述同一展现,而它却可以以真实形象的镜头将此意境真实地展现。电影语言寓深情、内意于动作、场景等无形的隐喻中,而文学语言则寓思想、人物于鲜活的文学表述中,两者在表达方式、传达意境上均有不同,若简单地移植与搬迁,既是对文学作品的曲解,也是对电影艺术的异化。简言之,文学与电影有其差别,为实现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当代互动要秉承“各抒己长”的理念。

四、结语

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改编为英美电影的潮流,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体现。电影不再是一个纯粹娱乐的载体,而是能传达思想、生成感悟、回应现实的媒介。当英美电影将经典的英美文学改编,既使英美电影脱离其纯娱乐化的浮华外衣,也使英美文学赋予形象的展现。英美文学是英美电影的经典素材、源头活水,英美电影也透过独特的集视觉、听觉、时空与一体的表达方式、演员的演技与表达的技巧将文学作品的思想独特地演绎。英美文学作品为英美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底蕴、英美电影则使英美文学作品更为饱满,两者相辅相成,英美文学是英美电影的创作源泉即“源头活水”、 英美电影是英美文学的深化扩展即“引渠开源”,两者在“各抒己长”的理念下实现当代互动,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0.

[2] [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朱生豪,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3] [英]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4] 王玉括.西方文化影视欣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英美文学范文4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的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许多以理工科为特色的院校都开设有英语专业,许多没有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面向非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中也有英美文学。这种形势下,我国的英语教学和科研得到了很大发展,英美文学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英美文学课程在我们国家开设时间较短,自然而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缺乏对本门课程的人文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这门课程教学的时候施以更多的人文审思。这样一来,这门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也有利于在搞好课程教学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培养目标。

    一、英美文学的人文传统

    英美文学课的人文性特点是由英美文学本身具有强烈的人文传统决定的。在西方文化中,“人文”一词是由“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来的。从这个词原初的含义看,“人文主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研究。当时,新兴的世俗学校开设了“人文学科”(studiohuma-na),它的内容就是希腊罗马传下来的各种世俗性古典学术。与这个意义密切相联系,“人文主义”还代表古典文化中所表现的与基督教神权学说相对立的人为一切中心的精神。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早期的希腊哲学就已孕育出了西方文明中科学和人文精神。希腊哲学“最初主要是对外在的自然感兴趣(自然哲学),只是逐渐地转向内部,转向人类本身而带有人文主义性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就是古希腊人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露。对人的自我生命之价值和意义的肯定和探究,就是整个西方文化的人文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人文传统)决定了西方文学也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贯穿着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这就是西方文学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英美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表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这里就有一个文学传统的继承问题。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领袖T.S.艾略特说:“任何诗人,从事任何艺术的艺术家都不能独自享有其完整的意义。他的重要性、对他的评价同对已故诗人及艺术家的评价是联系在一起的。”西方文学从古代希腊、罗马开始,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直到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人文传统就不曾终止过。

    文学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人是文学描写的核心,展示人的生存状况、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是文学的作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都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奢侈品。谈到文学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下,草木的生机总是欣欣向荣,长得枝条茂畅,“情感思想便是人的生机,生来就需要宣泄生长,发芽开花。有情感思想而不能表现,生机便遭到窒塞残损,好比一株发育不完全而呈病态的花草”。英美文学自然也着所有文学都普遍具有的表现人生的作用,这也是英美文学人文性的表现之一。美国文学虽然历史不长,但发展较快,尤其是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翻译的第一首西方国家的诗歌就是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这一选择也体现了我们很早就对美国文学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

    二、人文审思视角下的教学误区分析

    由于受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对英美文学的人文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英美文学在教学方式和内容各方面还存在种种误区。首先,教学内容主次不分,主要表现在文学教学仍重视语言训练和知识传授,忽视文学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其次,教学方式模式化,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宰着文学课教学,不能让学生结合文学理论多维地、立体地认识本来具有开放性的文学作品。

    (一)教学内容主次倒置,把握不住文学课的精髓

    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人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所以,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是文学教学的着重点和优先考虑的因素。与之相比,知识传授应该排在第二位。长期以来,开“文学史”课还是开“作品选读”课一直是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界存在的争议问题。对英美文学课应该怎么组织教学,传授哪些内容,颇有分歧。宏观和系统是“文学史”强调的重点,而微观和具体是“作品选读”的着眼点,正是考虑到二者不能兼顾,又出现了“文学史+作品选读”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也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任课教师首先是讲授大量的文学史知识,然后对支离破碎的不系统的作品选段再作语言点分析,这就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学背道而驰了。部分教师把英美文学误解为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课程是因为他们认识不到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内涵。他们在讲解具体作家作品的过程中,总是浓墨重彩地大讲特讲作家生平、时代背景等文学史基础知识,这样一来,文学课的精髓也就偏离了,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也就无从实现了。比如,在讲莎士比亚时,重点讲解什么是悲剧、喜剧或正剧,它们的内涵、区别和联系以及文学史知识。事实上,文学课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和排演剧本的过程中去体验莎剧、感悟人生。莎士比亚写剧本的首要目的是反映人生,这从莎剧里的一句话“世界是一个大舞台”中可以得到佐证。通过读作品,我们对别人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了解别人更好地了解自身和感悟人生,从而具备了相应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莎士比亚精神”才能被我们真正把握,我们教和学莎士比亚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事实上,英美文学课的精髓就是对作家或作品精神的把握。

    (二)教学方式模式化,文学理论不能融入文学课堂

    很多教师在讲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学生对这种被称为“四段论”的程序化了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不能激发起他们对文学的学习兴趣,文学的精髓更难以触及。这样一来,多元化的文学理论在文学课堂中得不到体现。不难看出,我们传统的文学学习方法———孟子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的“知人论世”的文学观,在这种“四段论”的程序化了的教学方式对文学背景知识的强调中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多元化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明显发展趋势,批评家们重点分析的内容呈现出的就是多元化的态势,他们分别从作者心理、作品形式和读者反应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文学批评。要把不同的理论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上,他们对文学的认识也就相应提高了。

英美文学范文5

关键词:英美文学;微环境

1引言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英美文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1],提高学生跨国的文化交往和交流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是学生学好“应用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英语教育”重要支柱,虞建华教授认为,“外国文学是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途径”[2]。但是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英美文学的课时少,英美文学的选读作品多是名篇名著,作品本身及涉及的文化背景、语言等高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微环境(微课、微博、微信)中来改革英美文学的教学,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微信及其可实现的教学功能

通过微信(WeChat)能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作为沟通工具的微信兼具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还可以同时对多个使用微信的用户发送自定义内容,也正是上述强大功能让微信运用在英语教学中成为可能[3]。智能手机携带方便,网络无处不在,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学习,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学生的学习也可在任何地点学习,突破了课堂和教室的限制,可实现课堂和课外,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微信具有以下教学功能:1)教学内容推送功能。学生个人学习进行追踪,给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从数据中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技能以及根据数据对学生进行个别引导的技能在教师的教学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2)交互功能。利用微信的聊天功能,可以设立多个微信圈,微信群是一个即时的交流平台,在群中可以发文字、视频和音频,实现良好的交流效果。微信圈创建简单,可以设立学生群,师生群,学习互助群等,微信群交流方便,可实现语音交流和视频交流,学生可以针对学习的疑惑随时向同学和老师求助,教师和同学也可随时进行回答,是释疑解惑的绝佳平台。

3微信在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3.1利用微信订阅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推介

英美文学课程涉及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英美文学史、经典作品选读。在大多数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最多只有两学期,授课时间大致是每周2-4节,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讲,英美文学的课时严重偏少;而传统的仅仅依靠课堂传授知识的方法,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对课程量的需求。笔者认为,英美文学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微信的订阅号来实现。英美文学的微信的公众平台可包括以下几个内容,“e课堂”“电子教材”和“课后练习”。“e课堂”主要作用是提前预习,提供大量有关本课程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内容,教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上传学生可以提前观看的教学视频,视频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推送必须以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以学习者兴趣为中心、以学生能力与个性最大发展为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电子教材”板块是对e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可以提供e课堂的电子文本,学生在没有纸质材料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复习学过的重点知识。同时近年来出版的各级规划教材都是延续以前的文学史+作品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以“文学史为中心”,忽略了文学作品,而学文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高人文修养而非掌握文学史实,“电子教材”版块可提供文学经典的教材,克服这一矛盾。“课后练习”版块,可包括知识练习题、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微信公众平台可对学生的这些练习进行追踪,教师可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提供的数据对学生的作答进行归纳,了解学生的不足,以加强课堂教学。

3.2利用微信圈来创建新的交互模式

微信群是一个即时的交流平台,在群中可以发文字、视频和音频,实现良好的交流效果。建构主义认为,交流可以实现意义的建构,交流是为了检验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或确证自我观点,获得某种认同。社会建构主义坚信,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参与者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的协商过程,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对话/交流在知识建构群体或学习共同体中最为有效。KafaiResnik(1996)强调在交流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4]。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互多囿于课堂,交互的时效性、灵活性不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且交互大多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较少。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可以创建以下群作为交流的平台:1)文学作品阅读交流群英美文学课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一门阅读课,需要读者的解读才能生成意义,阅读是读者的心灵与文本进行的对话,这种过程是一个思辨和创造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明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7]。2)课堂互动群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先介绍相关的文学史知识,如作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思潮,作者的生平,创造思想,然后解读其代表性作品,透过情节、人物和主题来把握作家的写作风格,总结作家作品对文学界的影响和意义。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作品本身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使得文学课变成纯粹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一考完全忘记。”[5]英美文学课程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学生,不是教(teaching),而是学(learning)。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理解、欣赏、分析文本,培养对文学的感悟力、审美判断力和鉴赏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学的价值。文学具有认知价值、审美价值、普世价值和比较价值,需要学生去涵泳、体认。设立课堂互动群,教师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上,将文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跟生活相关的文学,采用问问题的方式,按照事实性问题、阐释性问题、实用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的顺序,一步步激发引导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影视作品欣赏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要克服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同时还要发挥想象力把语言词汇想象成场景,但电影是视觉化的,具有形象的直接性,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能让学生在短时间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基本内容,感受作品魅力,如《简爱》中,既有男女主人公对爱情坚定不渝的追求,也有对当时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的描述,如果仅通过课堂上刻板的形式讲授,很难将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展现给学生。设立影视作品欣赏群,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激起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热情,而在群里交流对作品的看法,则有助于学生培养的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范文6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美文学;一体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在国际上的使用,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之间的交谈过程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人都已经认识到英语的重要程度。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民族文化来加强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开始重视英语的学习。那么如何让英语教学更加高效,大多数英语教育研究者在不断地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本文对英美文学的特点,将其知识运用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之中。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更加快速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二、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在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了解了西方文化,而如今的大学生在学习英语之时,对于西方国家的英语知识仅有片面的了解,只学习到其表层的文化,如果我们想要对西方的文明与当代的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那么学习英美文学这门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需要了解其学习的人群以及相关的文化内容,我们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需要对西方文化的概念以及观念等等有一个较清晰的态度,对于我们无法理解的西方文化都可以在许多的英美文学名著中学习到。当我们对于西方文明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学习英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中的相应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对文化视野的开阔,这样将更好的理解英语语言中的特征,在学习之中,我们需要通过对文章、段落以及句子进行学习,对其使用的语法,规则以及技巧等等。这些英美文学作品充分反映了西方社会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美文学具有丰富的资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学的介绍时,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并且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对大学生们的英语教学过程之中,要对英美文学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在未来学生面临四六级的专业水平考试之中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同时,要积极的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将英美文学充分的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相信会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更加好的作用。

三、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在文学作品中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一种语言的本质。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英美文学作品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到英美文学知识,并且要让他们提高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准,让他们充分的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进一步的提高其个人的素质,在文学知识中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

(一)通过讲述英美文学作品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据调查,大学许多学生在上英语课时,表现的极其不情愿,许多学生不感兴趣,他们拒绝上大学英语课,在上大学之前,他们已经习惯了英语的教学方法,老师会讲解知识点,之后学生们死记硬背。而当他们上了大学之后,会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不符合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而且,高校的课堂管理相对宽松。从长远来看,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兴趣会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首先,在文化方面,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学生将对英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文化知识的博大精深,使得学生们更加喜爱并且渴望学习文化知识。所以说,如果能够将这些文学作品充分的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就会让大学生觉得大学英语课堂是极其丰富的。这样会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我们说提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实现一定程度的丰富教学,将西方文学的教育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同时,对提高大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以及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之中,老师需要更好地让学生们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充满自信,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自然会有所上升,学习的效果将会越来越好。

(二)英美文学的讲解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现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由于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不了解,再加上有许多的生僻单词,以及复杂的句子结构,这将导致英语阅读的学习非常困难。另一种情况,即使学生能够成功地翻译文章的内容,他们也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在学习的课堂之上,教师要对学生们普及相关的英美知识,这样才能提高上课的效率,当学生们对课文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之时,他们就会更加的容易掌握英语的相关知识,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英美文学作品知识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质量

英语教学的过程之中,一些教师只是为了应付教学,只是按照教学的大纲简单的完成教学,忽略了真正教学的意义。这就导致了大学英语的课程质量不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还是停留在高中。所以,只有让大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知识以及语言表达技能,才算是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众所周知,英美文学包括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人文、历史、宗教等方面,而这些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所以,我们为了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对学生们的教学进行深入,使他们更好的对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进行了解。这样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习英语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学习文学背后的文化背景。

四、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我们已经认识到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现在我们将讨论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英美文学知识,试着在英语课上介绍其知识。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现,需要对以下几点进行重视:首先为了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上课之前老师要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有趣生动的西方故事。例如,一些英美文学中的短篇小说等,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学教学的差异。在教学中,一定要有计划,使得这些短篇小说均在大学生中的接受范围内。我们知道,老师需要及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且,老师要在课上推荐几本具有价值的西方书籍,供学生们进行阅读学习,当然,老师所要推荐的英美文学名著要符合学生们的英语水平。除此之外,其作品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以及代表性,让学生们在阅读之时,不仅能够了解西方的人文历史,并且对其音乐美学等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之中。要适当的引入英美文学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进一步的扩大他们的英语知识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运用英美文学故事,让学生们充分的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方法以及国内外文化与底蕴。同时,我们也需要扩大学生们的词汇量,之后用自己的理解向学生们解释西方的思想、习俗和文化。最后,大学生学习的方向还是要指向课文的内容,教师通过英美文学知识能够使学生结合所学的。让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五、总结

英美文学范文7

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的产生而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生活,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促成了世界文化多元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对于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文化差异的因素对英美文学评论所产生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一 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与英美文学评论是相伴产生的,英美文学作品是将英美文化艺术性地展现,而英美文学评论则是通过英美文学这一手段重新审视与剖析英美社会文化生活。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也是必然的。因而,探本文由收集整理讨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评论影响,有必要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作出梳理。

1 英美文学发展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英美文化的表现形式。英美文学不单单是英美语言的艺术性体现,同时也是对英美人民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展现,是世界人民认识英美文化的一个窗口。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用来表达英美人的思想、情感。英国的文学发展史可谓是源远流长,英国文学先后经历了盎格鲁·撒克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以及现代主义阶段。纵观英国文学的发展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其每一个阶段在文学成就上都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文学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之下,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地向前发展。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美国文学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很深,开始只是一味地模仿英国文学。这种现象直到19世纪末才得到改观,美国文学逐渐脱离了英国文学,走向独立自主。20世纪初,美国文学达到繁荣,并与英国文学并驾齐驱,成为真正独立的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美国新旧文学之间在展开激烈斗争的过程中,推动了美国文学不断地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2 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评论是一种运用文学理论来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揭示英美文学这一特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并以此来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依据。英美文学评论的对象是英语文学作品,英美文学评论的形式根据其文学作品形式的不同分为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等。英美文学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创作风格等进行全方位的评鉴与议论,以此来提升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的水平,准确把握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不同。当然,英美文学评论要建立在对英美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基础之上,没有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就没办法进行深刻的评论,也没有资格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而对作品的分析本身也具有对文学作品评价的成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文学作品分析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属性,而英美文学评论其关注点则更多的是对英美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外在表现、文学艺术表现进行思考、进行评论。

二 文化发展载体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语言,同时,作为文化发展载体的语言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之一。因而,民族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必定会在语言这一重要媒介上表现出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其创作所使用的语言,多是作者经过三思提炼、凝聚而成,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在英式与美式两种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因而,从语言差异这个角度去切入,看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英国在文化历史的发展上源远流长,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同时,英语作为其文化历史发展的语言正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继承了其传统文化遗产,在文学作品的使用中具有良好的表现性。或许是因为这一语言原因,很多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时候,对于语言的使用显得小心翼翼,这或许是由于他们潜意识中由衷地尊敬乃至崇拜英式英语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传统,害怕语言使用上的不当而亵渎了英式英语的崇高地位。因而,文学评论家对于英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显得比较中规中矩,缺少一种文学评论上的个性自由与张狂特质。

美国英语作为英国英语的一种衍生之物,虽然在本质上与英国英语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作为一个民族独立、自由、民主的新生国家,美国在其争取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民主的文化意识都是新生的。而美国英语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叛逆和创新的特质。同时,美国的民主革命比较成功,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都没有留下任何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负担,这一些反映到语言使用的层面上,就是文学评论家在对美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比较个性张扬,没有那种小心谨慎乃至顾忌的痕迹,特别在不少时候体现了文学评论语言使用上的文学艺术创造性。而美国文学评论语言使用上的创新,与美国的自由、民主、个性张扬的创新文化氛围,与“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国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通过分析文学评论家在对英美两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所使用语言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显著影响。

三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是在传承文化和挣脱传统文化两者之间挣扎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杰出代表作,主人公哈姆雷特在复仇中苦苦挣扎,“生存还是灭亡”这个问题很好地表现出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而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似乎也具有这样的性格。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从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到荒诞的创造手法,都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评论的继承传统与打破传统之间的纠结与抗争。20世纪以来,英国文学评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于先前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思考,此时的英国文学评论作品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总的说来,英国文学评论界,除了伊格尔顿以外,没有出现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他至今在文学评论界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方向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方向发展的,这是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趋势。文学评论要对以前的文学理论成就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建构起新的、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

转贴于

谈及美国文学评论,我们就不能忽视了对于美国文学的研究,因为自从有了文学,才有了文学评论。美国作为殖民地,其文学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以及印第安文学的影响。笔者认为,美国文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性,不然也就不会有美国文学这一说法了。美国文学虽然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美国自身这一因素。英国文学在美国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结出新的果实——美国文学,虽然有着“遗传基因”,但是美国文学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与之相对的美国文学评论也是这样的。

四 文化历史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对于英国文学,在文化历史发展的渊源上,其文化历史传统特色是人本主义,而英国的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而言的。在英国文学评论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比较趋于保守,这是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文化历史的不彻底性、妥协性是分不开的。例如,莎士比亚在对自身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谈到他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对人本主义的一种广泛宣传,人本主义在发展的金字塔的顶尖上,就是要实现全人类的和平、自由与友爱,没有人与人之间在阶级上的严重束缚。莎士比亚对其文学作品中人本主义观点的评价,可谓是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中的典型,对英国后续的文学评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英国比较稳定而牢固的传统人本主义评论观。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英国文学评论中的这一人本主义观点,却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人的质疑乃至否定,其原因有如下:一个社会要想获得完善、快速的发展,必须借助革命的推动作用,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为整个社会在质的发展上提供催化剂的动力支持。因而,相对于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创新才是社会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当然,社会的完善和发展不需要保守的人本主义观。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唯有在社会发展的必要时刻才会真正的有效,它是社会完善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美国文学评论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在显得激进的同时,还特别的具有独创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不像英国那样带有沉重的文化历史包袱,也没有很大的文化历史遗留问题。再加上,美国为争取独立而斗争所形成的自由、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使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上可以轻装上阵。因而,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各位作者以及文学评论者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都持比较激进的态度,甚至在很多时候还表现出独具一格的人本主义的创新观。我们可以从美国文学评论家对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评论中窥见其人本主义的观点。后世不少文学评论家一致从美国的历史去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认为他在文章中真实地描写了美国的历史。其中有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马克·吐温在文章结尾部分让黑奴吉姆获得了自由,回避了美国奴隶制度的现实问题,具有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欺骗性;也有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黑奴吉姆虽然很多时候是自由人,但从本质上看,他却是哈克和汤姆的一种有趣的玩物;但是更多的文学评论家认为,马克·吐温是在通过一种貌似带有种族歧视的描写来揭露讽刺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文学评论所具有的自由、民主、激进而独具创造性的特点。

英美文学范文8

前言:在当代多元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因素有很多,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应当是文化差异的因素。因为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学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寄托,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因而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也存在着极其突出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与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是民族文化展示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各族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而英美文学是让世界人民认识英美文化的一个窗口。

英国文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多个阶段,其在每一个阶段上都绽放着独特的光彩。自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文学逐渐趋于多元化。美国文学起源于英国文学,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刚开始只是一味的模仿其他民族的文学,直到19世纪末才脱离其他民族的影响,走向了独立。到20世纪初,美国文学达到繁荣状态。自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旧文学的激烈斗争,引导美国文学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英美文学评论是以对作品分析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之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和评论,也因为英美文学评论比一般的文学分析更加的深刻,因此其并不等同于作品分析。英美的文学评论所注重的是对作品的文学艺术表现和外在表现进行思考和评论,而文学分析则关注的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二、英美文化差异对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美文化差异主要在文化发展载体差异,文化内涵差异和文化历史差异这三个方面对英美文学评论存在着影响。

1、文化发展载体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之一。所以从语言这一载体之上就可以看出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文学作品当中的语言大都是作者经过提炼而产生的,所以作品当中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更为突出。该种文化差异对英美的文学评论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从语言这一载体去理解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就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英语是英国历史发展的语言正宗,正因为这个原因,英国文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对语言的运用上更加精炼。也正因为考虑到这点,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之时,其语言的运用会异常的小心翼翼。在笔者看来,这应该是文学评论者在潜意识中就将英国文学所使用的语言作为英语的正宗,自己作为外来者语言很容易使用不当,从而亵渎英式英语的正统地位。因此他们在评论英国文学之时会缺少了评论英国拥有的个性张扬。

美式英语是从英式英语发展而来的,与英国的英语相比,在本质上并没有差别。然而,美国在争取成为独立自主国家的同时,也对语言进行了必要的改变与发展。美式英语作为一种新式语言的存在,在通过文学作品展示之时,就受到了文学评论家的反感。具体的表现就是针对美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之时,就具有较强的张扬个性,没有了在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中的小心翼翼。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总是在传承文化与挣脱传统文化束缚之间犹豫不决。尤其是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所采用的手法都体现了继承与打破传统文化之间的抗争。进入20世纪之后,英国文学评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的文学评论家通过对文学评论的历史经验进行整理与审视,继而所出现的文学评论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评论家对文学评论历史经验进行总结,重新构建了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

美国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文学体系。即便美国文学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学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文学有着独特的魅力。正因为美国文学收到了多种文学的影响,它的独立性才更加引人注意。美国文学起源于英国文学,却与英国文学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份独立也彰显着美国这一个国家的独立。而相对应的美国文学评论也有着明显的独立特色。

3、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化历史有着人本主义的传统特色,但是该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神权主义和金鱼主义而言的。由于英国在文化历史方面的革命具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因此英国文学评论对人本主义趋于保守。随着社会的发展,英国的文学评论家逐渐认识到,创新才是社会文学发展的条件之一,保守的人本主义并不能引导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发展。

与英国的态度不同,美国文学评论对于人本主义持有较为激进的态度。不仅如此,美国也拥有其一贯存在的独立特性。因为美国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因为美国所特有的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令美国文学评论家发展中能够更加的轻松。

结语:文化差异是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英美文化差异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的,英美文化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有着支配性的影响。在读者接触英美文学评论之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英美文化差异对它们所带来的影响,以便对文学作品内容有着更加准确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浅谈影响中国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因素[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02).

[2] 刘艳艳;周玉忠.英汉差异与翻译的局限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3] 江万灵.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合作”[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英美文学范文9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活动;英美文学元素;价值;策略

一、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引入英美文学元素的价值

英美文学元素引入高职英语教学活动就是英美文学元素和高职英语进行一体化的过程,高职英语教学活动是英美文学元素传播的重要途径,英美文学元素也能够促进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整体来看,英美文学元素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水平和促进高职学生英语交流的应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英美文学元素为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料价值

英美文学是高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语言材料资源,英美文学是一种体现在文字上的语言艺术,英语口语又是对英美文学进行塑造的重要工具。英美文学能够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从各个方面来展示整个英美世界的各种文化元素。英美文学是英语口语的精炼、整合,它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表达人物情感、事物的变化等,并且英美文学中使用的英语单词都是非常恰当、华丽和优美的,这些优点能够让高职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的时候吸收应用,从而让学生在英语表达上更加贴近英美人们的生活,也能够让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够更强。所以说英美文学元素为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料价值。

(二)英美文学元素为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恰当的语境价值

英美文学都是在描述一定的情节或是进行情感表达,所以英语单词在英美文学中应用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作为背景的。现在很多的高职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都是在死记硬背,根本没有结合单词应用的语境进行记忆和掌握,一方面这会导致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非常的低,学生掌握好的单词很容易忘记,另一方面学生掌握好的单词在具体英语交流中不知道怎么应用。但是在英美文学中学习英语单词就会改变这种缺陷,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根据英美文学作品提供的英语使用语境重复的学习英语单词,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好英语单词,学生在语境中掌握的单词也会在英语交流中进行应用。

(三)英美文学元素为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素材价值

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到的英语知识需要大量的重复应用和练习,但是因为我们的母语和国语都是汉语,所以高职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进行运用和练习。英美文学作品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机会,高职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其中的语言交流语境和场景,学生还可以通过朗读英美文学中的优美句子进行语言交流练习。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作品中拥有大量的口语对白,学生可以进行大声的朗读从而提升自己的交流能力,学生还可以进行话剧表演,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语言交流、对白,这样增加了学生英语口语练习的机会。另外,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心得体会,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还会主动的用英语把自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感触写下来,这样学生就拥有了更多的英语书写练习的机会。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英美文学元素的策略探讨

(一)让学生懂得英美文学元素在学习高职英语中的重要性

英语能够在整个世界中广泛的传播和应用这就说明它拥有较强的生命力,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对英语生命力顽强的重要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英美文化和英美人们的思维逻辑习惯,这些对学生学好高职英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要积极的为学生讲述英美文学在高职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英美文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英美思维逻辑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高职英语的认知和应用等等。例如,高职英语老师可以让那些在学习中学习英美文学的学生为学生们讲解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意义,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信服和认可。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分阶段制定学习目标

当前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不再是仅仅体现在英语试卷的高分,这种传统的教学目标根本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所以,高职英语教师要明确英语教学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英美文学元素在高职英语中的应用目标也应该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正确应用英美文学元素。另外,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元素的引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学习效果为学生分阶段的制定学习目标。英美文学作品都有着一定的难度,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学习的时候老师要为学生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向,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深入学习英美文学作品,这样才能让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事半功倍。例如:老师可以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为他们选取适合他们自己能力水平的英美文学作品。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同一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但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明确阅读目标任务。

(三)积极探索高职英语课堂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在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上,老师要为学生选取那些比较有时代感、趣味性的英美文学作品,这些选取的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有更强烈的兴趣去学习,而且让学生学习中更加契合生活实际。另外,选取的英美文学作品也要和高职学生的专业相契合,学生可以学习到英美先进的技术,还能够掌握好工作实际运用比较多的英语知识。例如:在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选取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文学作品。其次,在教学形式上老师也要积极的进行丰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看书、读书,这种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感觉非常的枯燥,从而让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现在科技正在进步,教学形式有科学的力量作为后盾会越来越丰富,老师要积极的进行挖掘、开发。例如: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丰富教学形式,这种拥有声、图、像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会让学生非常的感兴趣。在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则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英美影片。最后,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虽然是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但是也要突出学生的主题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引导作用,时刻保障课堂的顺利进行。例如:在阅读《麦琪的礼物》这个作品的时候,老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积极的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四)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学习中要重视作品的选取

高职英语学习中并不是什么样的英美文学作品都可以学习,学生在选取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选取那些与学生相适应的作品。学生的英语成绩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一刀切的学习同一个英美文学作品会致使部分学生不适应。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作品的选取,对于那些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选取的作品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英语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要选取难度系数较低的作品。再者在英美文学作品题材的选择上,尽量照顾到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教材内容相关同时篇幅适中、情节丰富、词汇多样的文学作品。另外,老师也要经常为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学习,例如《都市报告》、《警察和赞美诗》等等,这样的文学作品,会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文学的精彩以及文学带来的诸多益处。

三、结语

英美文学范文10

高中英语教学旨在通过感情、意识、能力、思维等方面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继而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创造力的全面提高。英美文学是一种英美文化浓缩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将其渗透与英语教学,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欧美文化、民族风俗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因素,更直观而深刻地学习英美文学,拓展英语知识面。

一、有意识地普及英美文学知识,拓展视野

英美文学知识是枯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汪清泉,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给学生清凉舒适之感,让学生在繁重、晦涩与抽象的英语学习中找寻一点乐趣。一般来说,英美文学知识可读性较强,具有故事性与哲理性的双重内涵,渗透英美文学知识,对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纵观当下高中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很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严重缺乏,而教师也并没有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渗透英美文学知识,以此来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普及英美文学知识。

诚然,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词汇、句型、语法、阅读、写作、听力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充实学生的英美文学基础知识,即要有意识挖掘每个词、每段文字以及整篇文章背后的深层文化底蕴。例如,人教版高二(必修三)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是以古今中外的许多节目为研究话题,单元不仅介绍了各类不同节目的由来、意义、习俗,更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本国节目的同时,更系统而全面地了解国外很多节日,乃至节目背后的文化元素。但是课文介绍的文化知识嘈杂错乱,需要教师渗透其他知识作为辅助理解。例如,在讲解墨西哥的“亡灵节”时,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渗透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拓展学生英美文学知识,让学生对“亡灵节”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在听、说、读、写中强化锻炼,提升能力

英美文学是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英美文学渗透于高中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并注重在听、说、读、写中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唯有如此,英美文学才能循序渐进地影响与感染学生,让学生备受英美文学的熏陶。因此,教师要在听说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等各种英语训练中渗透英美文学,在学生在英语实践训练中感悟英美文化的独有魅力。

例如,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英语教学内容,让学生光看欧美电影,并仔细揣摩欧美电影中人物对话的神态、思维、语调以及语速等各种因素,并将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一些对话视频截取下来,让学生反复观看,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用的地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话模仿,在对话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Life in the future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与“未来生活相关”的欧美视频,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师还可以自己制作视频,但要确保原汁原味。在给学生播放后,让学生通过对话了解英美文化,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重视英美文学学习,并强化课堂鉴赏交流

重视英美文学学习,将其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进行重视,不仅能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更能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营造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趣味学习氛围,这对学生英语成绩以及英语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意义。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引荐优秀的课内或课外英美文学读物,让学生自主选择式地进行阅读与学习,当然,对于特别经典而具有代表性的英文读物,教师可以拿到课堂上鼓励学生集体品读鉴赏,提高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Jane Eyre《简爱》、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The Kite Runner《追风筝的人》、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内容与难度都比较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作品。当然,更多的课外英美文学作品需要学生独自在课下完成,对于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或某一段话、或整体思想内涵等),教师可以拿到课堂上进行鉴赏评析,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视野,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学知识,并学以致用,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高中生繁重的学习压力使更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英美文学知识的积累与拓展,于是很多学生英美文学知识匮乏,无法说出“原汁原味”的英文语句。鉴于此,教师不断渗透英美文学,将英美文学作为重要教学内容高效传授显得至关重要。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日常普及英文知识、在听说读写的中强化锻炼、重视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交流等方式来促使学生爱上英美文学,最终真正实现英语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当然,英美文学的渗透是一项繁琐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提升。

英美文学范文11

关键词:英美文化;大学英语教

一、英美文化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大学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英美文化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密切相关,它在英语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知识除了对日常交际和口语教学非常重要以外,它对英语教学中的听力、阅读及翻译写作也有很大影响。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专家、学者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张姗迟(2011)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突出文化教学,重视和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帮助学生在了解该语言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和应用语言。陈海生(2011)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李琼(2011)在《试论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中提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较好的掌握英语,必须熟练掌握英语背后承载着的文化,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语言知识教学时,要高度重视对文化的导入。

二、英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调查清楚英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研究者对北京,武汉,厦门,郑州,新乡几所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新视野大学英语》和《大学体验英语》。因本研究主要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而其在大学学习阶段基本上为两年,所以这次调查对象主要是针对大一,大二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首先研究者对大二学生的英美文化基本做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发现其文化知识非常薄弱,基本上只知道一些主要的节日名称,如:圣诞节(Christmas),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情人节(Saint Valentines Day),万圣节(Halloween),

至于这些节日是如何来得,为什么要庆祝,大约只有10%的学生能回答出来。

研究者从这些学校中抽取200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发放200份英美文化测试卷,回收了194份,有效率为97%,结果发现80%的大一新生知道这些节日的存在,50%的可以说出来这些节日的具体时间,但只有3%的同学可以回来出来这些节日的相关故事。由此可见,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只是存在一个浅显的听闻阶段,具体信息知之甚少。

就教材来讲,《新视野大学英语》共四册,每册共十个单元,每个单元分Passage A和Passage B,因课时有限,大部分学校只讲Passage A,所以这里研究者只关注Passage A的四十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基本上每册课本都有文化的涉及比如第二册Unit1Time-conscious America,第三册Unit4 Five Famous Symbol of American Culture,以及第四册Unit9 Make Euro Disney More European。而另一套主要教材《大学体验英语》也是四册,每册八个单元,同样只取每单元的Passage A来做调研,研究者发现四册课本,每册都有英美文化方面的介绍。由此可见,英美文化在大学英语课文中的比例可以达到15-2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中国与世界的接轨越来越密切。这一发展趋势,促使大学英语教学也应有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培养熟悉西方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增加英美文化的导入,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当你讲授一门语言的时候,你就是在传递一种复杂的文化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行为系统。”[1]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加强英美文化背景的介绍和文化导入,不仅能够更好的促使学生掌握和应用英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可以改善当前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整体水平的需要。

三、英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1.改变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使文化教学有的放矢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以及现在科技的广泛应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一直处于匮乏状态,适当引入英美文化可以弥补精神世界的空缺。比如西方节日母亲节(Mothers Day),父亲节(Fathers Day)的引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节日的来源,不仅可以增加文化修养,更是可以促进家庭团结和睦。

中国人一向以含蓄著称,很多话都会藏在心里,不愿表达。而英美国家崇尚开放,自由表达内心感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英美文化常识,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扩充学生知识面,文化教学有的放矢。

2.开展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就笔者所采访的这几所高校来讲,基本上每个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安排是一样的。一周四个学时,两节听说课,两节读写课。课堂时间如此有限,英美文化方面的融入时间更是有限,因此必须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课外,展开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实践氛围。

有组织的开展一些关于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讲座,竞猜,电影,录像,晚会,以及话剧表演。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电影配音,自己录制最感兴趣的一个节日,在课余展示给同学等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自觉参与实践文化活动,提高做人做事的自信和勇气,形成踏实的学术态度,高尚的做人理念,最终获取文化养料,达到教育目的。

3.挖掘教材文化教育的切入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就研究者所采用的这两套教材内容来讲,大学英语教材涉及面极为广泛,实用性也很强。如《大学体验英语》第一册Unit1 My First Week at Harvard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哈佛的建筑,教学理念;Unit3 Clubs and Societies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的社团,以及该如何加入这些社团,第二册Unit4 Death of Dream介绍了美国滑冰运动员梦想的陨落,它们分别涉及到世界名校学校,社团,美国梦等等,对大一新生来讲很有帮助。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抓住课堂文章中所体现的英美文化切入点,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随时把所学知识融入实践。当然这就需要老师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这些切入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四、英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1.扩展学生知识面,加强中西文化的共融性

作为非英语专业的教材:大学英语教材,课文里面也经常会有英美文化的体现。如果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及时抓住这些文化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去领悟,学习,并和中国文化知识点相结合,那么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加强中西文化的共融性。

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 读写教程》第二册Unit6中,Passage A的题目是As His Name is,so is He.这句话来自《圣经.撒母耳记上》(I Samuel)第二十五章,原文:“Let not my lord,I pray thee,regard this man of Belial,even Nabal:for as his name is,so is he.”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如其名,它来自古老的《圣经》,而其所对应的中文:人如其名,也是我们中国的祖先早就创造出来的词语,由此可见中西文化是存在共融性的,两种文化有相通性。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语言是一门有历史的,发展的,不断更新的学科,所以它的趣味性也非常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可以巧用文化背景知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会活跃起来,学生学习效果自然也随之提高。

在本论文中所涉及的两套教材,无论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还是《大学体验英语》,里面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文化背景不在少数。如《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Unit5 My Advice to Students:Education Counts的主人公是比尔盖茨。作为微软的总裁,盖茨的成功引起了无数人的崇拜和追随,这样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是如何看待教育,自己的教育经历又是怎样,究竟是高中就辍学还是大学开始的?而他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辍学这件事,如果能加上其背景的介绍,定能引起学生兴趣,把盖茨的经历和学生现在的经历作对比研究,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3.加深学生对语篇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研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共识。如果对语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所以,在语篇教学前,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或提供提取这些背景知识的途径,扩大其知识面,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所读的语篇。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夏天”常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作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在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竟是如此迥异,这是由于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娇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有了这种背景知识,对莎翁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2]

4.加深学生对材料理解,提高听力水平

学生听力水平若想提高,必须有两个基本功:一是单词,语音,句法方面的功底,而是有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功底。听力材料中有很多来自英美本国的时事新闻,如果对当地的人物,民俗有一定了解,必定可以加深学生对整个听力材料的理解层次。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听力教程》有很多材料是介绍西方演艺明星、著名作家和画家等人物的,分别是:美国流行歌手猫王及其女儿、美国作家海明威,英国喜剧演员卓别林等等。在《大学体验英语》中也有很多材料是对英美名校哈佛,耶鲁,以及一些名人比尔盖茨,滑冰运动员的介绍。学生及时了解到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理解这些篇章就会轻而易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从英美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英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融入策略,最后论述了在这些策略引导下,英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所能取得的效果。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知识,帮助学生用英语交流信息。(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美文化融入与大学英语教学》(2014-QN-23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3rd edition.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

英美文学范文12

自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以来,电影突然闯入文学领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但深化了文学的主题,促进了文学作品的推广,还推动了文学产业的发展。当然,电影是建立在文学的基础上的,经常需要文学作品来提供创作源泉。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亦是如此,两者之间是一种唇齿关系。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根基,是电影的创作源泉,英文电影是英美文学的延续,反作用于英美文学。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虽然联系紧密,但二者不可等同,二者在语言等方面有诸多不同。《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女作家哈珀•李的自传体小说,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62年,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取得很大成功,并于1963年获得多项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功离不开小说提供的优秀素材,它又借助电影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小说中浓厚的种族歧视得体地包装成美国南方白人的辩护词。本文就是以《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探讨了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之间的唇齿关系。

一 、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根基与创作源泉

电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门艺术。电影的发展历程离不开文学,英文电影往往是由英美文学(尤其是小说)改编过来的。比如《乱世佳人》《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在路上》《母女情深》《沉默的羔羊》等,都是由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电影的文学剧本往往是编剧根据文学语言进行的创作。影片中涉及的人物对白和一些画外音也都要借助文学语言进行加工与润色。[1]这表明文学是电影创作的源泉。

文学作品为电影改编提供素材,改编后的剧本是否忠实原著是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改编自同名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该电影很好地忠实了原著的创作动机。哈珀•李创作该小说的目的是针对外界对美国南方人的种种“误读”,通过塑造白人律师芬奇的正义、勇敢的形象试图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南方白人正义的一面而非不正义的一面。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创作意图就是根据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改编,将一场对一名黑人青年不公正的审判演变成一场南方白人律师高大形象的大展示。其次,电影中的人物对白也需要经过文学来进行加工和润色。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借助大量的人物对白,将芬奇的正义、汤姆的善良与无辜、梅亚拉与她父亲的邪恶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后,电影基本采用了哈珀•李在小说中使用的叙事技巧,以律师芬奇女儿的回忆进行展开,采用倒叙的方式,以儿童的视角将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观众随着这种叙事方式,仿佛被带入了童年的回忆画面中,淡化了种族歧视的丑恶,凸显了美国南方白人精英的高尚。因此,英美文学是英美电影的根基,离开了英美文学,英文电影就没有了故事情节与叙事,也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就不能称为艺术了。

二、英文电影对英美文学的深化、推广及作用

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经典文本被束之高阁,人们仿佛对其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一时刻电影凭借其生活形象的画面不断刺激人们的眼球,电影成为文学的延续,对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电影拍摄的形式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电影能够直观地、形象地展示故事情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电影常常利用蒙太奇、快速场景变化、特写等常用技巧来侵入文学的领域,能够加深观众对小说主题的理解。首先,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在拍摄时采用成年斯考特的声音为画外音的形式,向观众回忆起整个故事。影片从孩子们的视角进行拍摄,观众的立场显然受孩子们立场的影响。孩子们的视野是有限的,该电影为观众展示了孩子们所在的白人社区里面人们对审判的反应,借助孩子的视野,观众看到孩子父亲的正义勇敢、秉公执法的英雄事迹,而看不到审判前后所发生的种种事情,这使得观众只留下了白人精英的高尚形象,这无疑凸显了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主题。其次,电影将小说中几年间发生的故事改编成审判前后几天发生的事情,在情节处理上,让布•拉德力的故事为辅,汤姆的审判为主,同时向观众展开。这样处理,将观众的目光都引向了审判场上芬奇的慷慨陈词,这种拍摄形式,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即彰显了以白人精英芬奇为代表的“南方白人”的正气。第三,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采用了漫画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展示里面两个负面人物形象:梅亚拉•尤厄尔和她的父亲罗伯特•尤厄尔。影片夸张地将两人塑造成美国南方的偏执狂,使得他们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正常人。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从侧面表达了汤姆的被歧视以及他最后的死,其实都可以看做是这对偏执狂父女的偏执行为所造成的。这种电影的表现形式,也从侧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即美国南方并不是像大家所误认的那样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最后,电

转贴于

影审判结束时,律师芬奇离开法庭时,将镜头对准了黑人,镜头里面的所有黑人都起身默默向芬奇表示敬意,这种无声的敬意更加凸显了芬奇的英雄形象。也是这个镜头,加深了观众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观众认为南方白人对黑人一直非常照顾,黑人也对南方白人的照顾一直怀有感恩。

(二)电影促进文学作品的推广

电影促进文学作品的推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英文电影借助外语教学促进英美文学作品的推广。为了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一直是英语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一般而言,高校英语专业多采用英美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名著作为教学题材。然而由于对经典名著的学习兴趣不大,学生往往不愿意自愿去阅读英美文学。因此,高校一般采用放电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介绍英美文学,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加深对英美文学的理解,[1]大大促进了英美文学作品的推广。第二,电影能够更立体地展示文学作品的人物特征和故事情节,有效促进文学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上映以来,一下子让小说作者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掀起了阅读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热潮。家长们阅读它,把它视为教育孩子的法宝;孩子们阅读它,将它视为一本有趣的儿童读物;法律人士阅读它,将它当做法庭上总结陈词的学习宝典,等等。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借助电影,不断传播开来。

(三)电影带动文学产业的发展

电影成为一种艺术后,带动了文学产业的发展。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上映时,哈珀•李的故乡门罗维尔在《门罗杂志》上就开展了广告宣传,“我们为哈珀•李感到骄傲……为她的杰作感到自豪,我们愿意与她一道分享这艺术获得胜利的时刻”[2]。这带动了杂志的发展。其次,作者哈珀•李成为被世界熟知的作家,被淡忘的老作家再次走进公众视野,并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奖,并破例进入白宫接受荣誉勋章。再次,电影的成功,使得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变得炙手可热起来,人们纷纷购买小说读本。而且电影上映获得好评如潮后,业内人士对电影纷纷写起了影评,甚至出书立说进行解说,这不但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更是带动了出版业、印刷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