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慕课心得体会

慕课心得体会

时间:2022-09-04 05:40:33

慕课心得体会

慕课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慕课;思想政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52-02

“慕课”教学模式由于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已经引起了我国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在高校教育中,我国高校学生的其中一项必修课程,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是学生对马克思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主要渠道。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慕课的出现实现了其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切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将“慕课”引入其中,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中,笔者将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这一话题,展开详细的研究和讨论。

一、“慕课”教学模式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施行“慕课”教学的时候,没有实际意义的班级编制,只需要通过网络注册过后,便可以接受到开放式的大规模网络课程;接着网络的普遍性优势,一门课程在进行时,在线学习的学生可能会有数万人或数十万人。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独角戏式的教课最明显的优势有以下两点:

1.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慕课”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学习者的喜欢和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教学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主体进行设计和运行的。从而使得学生不再是单向获取课程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不再是固定的角色了,可以实现互为师生。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针对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来制定考试内容;课程的信息量较为精简,以知识点为章节进行学习,利于复习。在“慕课”教学模式中对启发式教学理念较为重视,教师扮演者导师的角色,以小组讨论替代大班授课,从而使得师生之间的地位能够平等。

2.对学习的时空界限实现了突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校园、课堂、学生和老师甚至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固定的,而“慕课”则不一样,其利用互联网将学习的大环境做了新的拓展。因为“慕课”教学模式的特殊性与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场所、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慕课”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交流问题等方面都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且更加具有开放性。

二、“慕课”与精品课程的区别

众所周知,精品课程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重要部分,其本意是希望建设一种集专业师资团队、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为一体的示范性课程。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不同级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课程。而“慕课”相比较于精品课程,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1.微观角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重申报、轻建设”是在精品课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技术含量还是创新程度“慕课”都有着绝对的优势。“慕课”教学模式绝不仅仅是优秀课程资源的共享,它还包括互联网与教学技术的融合创新。“慕课”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将视频教学,分化为若干微课程,并且在为课程中设置学习问题,类似于闯关游戏,只有完成问题,才可以继续下个微课程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学习过程中走神的现象就会减少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或是疑惑,可以实现在线提问并可以及时得到在线解答,从技术上改变了高校教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慕课”教学相比较于精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更精细更加有趣味,令人耳目一新。

2.宏观角度。精品课程从宏观角度来看,其本质就是静态的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的提供和建设者不会进行教学组织,只是将各种课程资源展示出来。而“慕课”则不仅仅是将课程资源进行制作和展示,更是通过网络使得教学过程实现全程参与。在“慕课”的平台上,学生的学习、作业、学习进度评估、考试甚至是证书获得等都包括在内,所以“慕课”实现了完整的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简而言之,精品课程仅仅是利用网络将教师的教学视频展现出来,而“慕课”则不仅仅如此,更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精品课程仅仅是一项教学视频的展示,而“慕课”则是以适合学生学习为原则,以个性化学习、互动化学习以及在线反馈等方式,最终使得课程更加生动,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参与和互动,这便是较之于精品课程来说,“慕课”更加为学生欢迎的因素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慕课”的运用方案

在上文中,重点分析了“慕课”教学模式相比较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慕课”与精品课程的区别,这其中不难看出相比较于传统课堂教学和精品课程“慕课”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也就是说,“慕课”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和运用可以很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实现“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提出了以下几项方案。

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实现“慕课”的实际运用,是非常复杂且宏大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是高校所有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和齐心协力。高校中的各部门领导也需要对“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运用工程引起高度重视,将这项宏大工程的航向把好,将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思想坚持下来,并对其课程进行设计、规划和实施,以及对工作全过程进行管控,为开展“慕课”运用工作开辟前进道路并营造良好氛围。

其次,教师需要将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不能墨守成规,努力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基础实力在于教师坚定的教学理念、厚实的教学功底、国际化的开阔视野以及娴熟的网络技术,加上不断创新改革的教学方法等因素的集合,与此同时,这也是提高教学水平、打造优秀师资队伍的必要条件。应该努力将好的形式和好的方法进行探索并实现“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这本课程对学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将高校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统筹规划,对其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利用多种不同方式对教师进行培养,实现将思想政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的教师团队打造出来,进一步实现“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效运用。

最后,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而言,需要实现“慕课”本土化,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所喜欢和接受的终生受益的难忘课程。具体而言,第一点,高校相关教师需要对政治理论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梳理并进行高效提炼,将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进行梳理,并对其中的脉络进行精准把握,将慕课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明确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慕课的运用范围和适用程度,将重点突出全面覆盖的慕课构建出来,为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更加广泛的理论课教学。第二点,实现“慕课”与理论课课堂的融合,实现更为高效、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慕课视频、小组讨论、测验考试等手段实现多元化课堂,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及丰富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课堂的乐趣,并进一步实现对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能力的激发。第三点,高校的相关教师需要将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慕课平台搭建起来,并利用该平台,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疑惑向老师进行提问,教师对此进行实时解答,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也可以利用该平台提出该教学模式的建议和意见,由相关教师对此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并结合高校的教学实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进行进一步开发和设计,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慕课”教学模式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是具有很大优势的,与精品课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为了更好地将“慕课”的优势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笔者在本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运用方案,另外笔者也希望本文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实践与反思这题话题的研究中起到些许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豪.“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4,(04):70-73.

[2]胡雨.“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与创新[J].宜宾学院学报,2015,(08):120-125.

[3]李梁.“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A]//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C].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7.

慕课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慕课教学;虚拟学习环境;社交互动;个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74-04

自2012年以来,慕课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推崇,成为继在线教育后又一次教育改革示范。慕课有其自身优势,如储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师资力量雄厚的教育资本、学术专业性的保证等。但同时,也不可否认,慕课教学存在用户完成率低、用户信息认证困难、老师与学员互动较少等问题。有关慕课的教育模式,以及慕课教学的学习环境等问题,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慕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慕课教学对推动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值得期待。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近来年,国外慕课研究学者将提升慕课质量的关注点集中在教学法及“师―生”相对关系层面,以此重新定义慕课并提出相应意见。2014年慕课研究学者Swan[1]建议通过工具将慕课教学法特征表象化,将慕课授课教师的作用分为1~5这5个层次,其中“1”代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5”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方式。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Swan提出以下四个标准:固定的授课模式;规定的截止日期;全方位的自动评分系统;单向的信息传递。相反,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提出以下五个标准:获取知识的多样化;可自行调节上课进度;富有创造性的评估方式;活跃的交流版块;指导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cMOOCs,Cormier及Siemens[2]强调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详细准确地讲述课程理念和专业概念;组织课程阅读和信息整合;辅助学员通过网络寻找社会意义构建模式;整理汇总讨论及内容里的公式定理;内容筛选及梳理;肯定学员的批判性思维;在互动中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在整个慕课授课过程中从始至终。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专家学者也从多角度对提升慕课质量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邱伟华[3]依据慕课用户的需求,将高等慕课教育分为大学慕课教育及职业慕课教育,并针对不同教育模式的特征,提出相应认证机制制定意见。胡新星[4]通过梳理我国慕课教育发展历程,发现我国慕课教育在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仍然受资金、政策、质量、设施及学分等因素的局限,并从这几角度入手,分别提出相应改进措施。邱均平,欧玉芳[5]通过构建由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五个一级指标和十四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帮助公众对具体慕课课程作出客观评价,提高慕课授课质量。林萍,陈永明[6]则结合国内外慕课精品课的发展情况,指出我国慕课教育的优势和局限,提出将慕课教学方式融于应用型本科大学传统教学模式中,也提高应用型大学的综合竞争力。俞师[7]则分析在慕课背景下,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慕课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将慕课教育方式与高校授课方式互相借鉴的教学理念。

二、慕课教学情况调研

1.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本研究从提升慕课教学质量,提高用户使用体验角度出发,设计慕课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分为6部分,全部由客观题组成,以方便用户作答。调查问卷通过微信平台、豆瓣兴趣小组、人人论坛、百度慕课贴吧等社交网站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截止到2016年3月20日,共收到319份,人工剔除无效问卷86份,剩余233份问卷视为有效问卷,纳入数据分析的范围内,有效样本率为73.04%. 问卷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2.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慕课普及程度:根据统计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仅有2/3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过慕课,而1/3的受访用户则表示从没使用过慕课,这表明目前我国慕课还远达不到普及的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些许差距。

(2)用户受教育程度: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慕课学习人群与用户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使用过慕课的受访者约1/2为在校大学生及以上学历;高中生其次,受访者中没有小学生及以下用户。

(3)专业划分方面: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占据约1/2的比例,文史类占约1/4,这也从一方面说明,理工科学生或有理工科背景的用户更倾向于通过慕课授课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

(4)慕课完成率方面:仅有12.02%的用户坚持完成慕课课程,仅占使用过慕课的受访者人数的1/10左右。这也与其他国家针对慕课完成率所作调查后的比例相似。也就是说,慕课低完成率的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的问题。

(5)影响因素方面:针对较高的未完成率,调查表最后一项是选出3项阻碍完成慕课课程的因素,通过统计分析,票数最高的前三个因素分别是:单薄的课程内容、较少的互动、语言障碍;其次是个人时间冲突、缺乏兴趣、考虑个人隐私等。也就是说,慕课教育未来的发展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从本质上提升用户对慕课教育的使用体验。

三、慕课教学的五维虚拟学习环境模型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研究调研结果,为提升慕课教学质量,提升用户对慕课教学的使用体验,笔者有针对性地建立了慕课教学的五维虚拟学习环境模型。慕课教学的五维虚拟学习环境包括课堂中心、虚拟课堂工具、社交互动、学业评估和个性化服务,如图1所示。

1.课堂中心维度

课堂中心维度指的是在线课程相关的材料、资源和活动。学员进行慕课学习的过程主要集中在课程中心维度,教师应从课程设计、授课技巧及后台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改进提高,以帮助学员更有效率地学习。

(1)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之初,要针对授课对象做一个普及调查,评估该课程的目的及学员接受程度,制定每阶段的课程安排及相应练习题库。将理论知识(可通过小视频)与实践尝试(可通过在线练习)相结合。能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提供较为紧凑的内容是吸引学员的一个潜在因素。

(2)授课技巧

尽管慕课的授课视频是提前录制的,但是还是要强调教师的授课技巧,如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语音语调要尽量清晰准确等。因为慕课教学可以面向全世界范围的学员,其中很大一部分学员并不是以授课者使用的语言为母语,这就要求授课者使用标准的语言。此外,热情的声音和较为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幽默感,不论在真实课堂还是虚拟慕课学习中,都会给参与者带来正向引导。同时,录制视频时也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教授,提高学员对该课程的兴趣[8]。

(3)后台管理

同时,慕课后台管理技巧特别重要,包括助教的管理、课程内容和其他人员管理。当视频录制完成后,相关课程要求和自动分级系统就会确立,这时就要求管理人员从另一个角度来统筹调整学员―学员、学员―老师间的关系。

2.虚拟课堂工具维度

虚拟课堂工具维度是指论坛、测试、互动工具、书签、字幕、标注、邮件和其他共享工具。虚拟课堂工具维度为慕课正常使用提供技术支撑。

(1)信息技术

信息通讯领域专家建议慕课培训机构人员要加强对信息通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只有界面简洁、友好的慕课课程网站才能让学员有兴趣注册并开始学习,同时要加强对互动论坛,资源库等数据库的实时更新与维护,为慕课正常使用提供技术支撑。

(2)网络安全

出于培训认证的目的,慕课学员注册时被要求使用真实姓名并要通过视频和相关证件进行验证,以提高慕课授予证书的真实性。但是,这无疑也在另一方面暴露了学员的隐私,如果课程小组中有行为不端的学员,那么这无疑会对其他学员有潜在的影响[9]。如何能在保证用户教育权利的基础上,加强网络安全维护是未来慕课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

(3)字幕

是否为慕课课程增添字幕一直都是个争议话题。很多专家认为字幕制作不利于课程的连贯性,同时还制约了讲师的授课发挥,造成资源浪费;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字幕针对于母语非授课语言的学员有很大帮助。因为尽管在视频的下方会有该课程所有字幕的集合,但是针对语言为非英语国家的学员,一边看视频,一边在下方寻找相关字幕,会有一些难度,尤其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往往寻找字幕的同时,方程式的导入过程已经讲授完毕。学员只能暂停视频,寻找字幕,继而重新开始播放。这样的过程或多或少会影响学员学习的热情,一些学员因此而中断该课程的学习。

3.社交互动维度

社交维度是指由博客、wiki、邮件和其他工具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社团。社交互动维度是由慕课教育自身特质决定的。慕课与其他在线学习资源存在差别,首先是慕课有众多潜在的参与者;其次是其在公众论坛的教学公开化模式。目前有两种慕课教育模式,即提倡团队合作的“c慕课”教学模式,以及以视频讲座等教学资源为主导的“x慕课”[10]。但在这两种模式中,传统意义的教师角色都被最小程度的弱化,反之,自动评分、学员互动、论坛答疑是慕课运作时最突出因素。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委员Hélène Fournier[11]强调,提高慕课质量的核心是增强学员间的正向互动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慕课学习环境,集体学习的效率要远远大于个体学习,这也是慕课鼓励学员建立兴趣小组的因素。

4.学业评估维度

学业评估维度是指跟踪用户学习情况形成的评估过程。鉴于自动数据处理工具日渐成熟,系统有能力整合额外的即时反馈环路。系统可以提供以下反馈功能:自动评分、邮件自动回复、系统提醒以及学员间回答提示系统等。对于慕课授课教师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教学研究和真实课程授课中,因此他们参与学员间的互动和问题解答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助教的配合,助教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在课程相关板块回答绝大多数学员关心的问题,与此同时,助教也可以通过在论坛上与学员的互动了解课程进展情况并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参与用户学习情况的评估。

5.个性化服务维度

个性化服务维度是指通过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环节,提升慕课教学质量。系统可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记录学员学习成长的过程,并在学员完成课程后以PPT的形式发回学院的邮箱里。让学生体会到完成课程的成就感,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还有推送服务,可定期发送视频加上相关练习,还可以提供邮箱提醒功能,提醒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另外,还可建立个人学习资料库,在开始新的一个学习时,系统自动提示,是否要复习上一节课做错的题目,以帮助学员更直接地实现课程过渡。慕课网络设计师曾设想建立一个24小时的服务站,解决学员间的时差问题[12]。此外,慕课教育机构还可以设置针对特定群体的短期培训计划,如针对特定群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学时更紧凑的课程,如JAVA培训,电脑绘图,平面设计等,了解学员选择慕课的原因和他们要达成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13]。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及网上调研,得出影响用户接受慕课教育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集课堂中心维度、虚拟课堂工具维度、社交互动维度、学习评估维度及个性化服务维度为一体的五维虚拟学习环境模型,以帮助学员更有效率地使用慕课,体验慕课教育的优势。如何能提升慕课教学的质量,如何能让众多注册学员更有质量地参与慕课学习仍是需要众多学者重点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Haavind,S.The emergent role of the MOOC instructor:A qualitative study of trends toward improving future practice.International Jounal. On E-Learning.Special Issue.2015,14(3):331-350.

[2]Cormier,D.,&Siemens,G.Through the open door:Open courses as research,learning,and engagement.Educause,45(4):30-39.

[3]邱伟华.高等教与慕课市场的认证机制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3:40-45.

[4]胡新星.我国“慕课”发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5.

[5]邱均平,欧玉芳.慕课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72-81,100.

[6]林萍,陈永明.“慕课”教学提升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新校园:上旬刊,2015(2):131-132.

[7]俞师.慕课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2015(19):49-50.

[8]Riviou,K.,Barrera,C,F.,&Domingo,M.G. Design principles for the online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J]I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ICALT),2014 IEE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pp.727-731).

[9]J.Tapson,Moocs and the gartner hype cycle: a very slow tsunami,23 september,2013,http:///2013/09/13/ moocs-and-the-gartner-hype-cycle-a-very-slow-tsunami.

[10]R. Hernandez,A. Pardo and C.Delgado, Creating and deploying effective eLearning experiences using. LRN. IEEE Trans. on Education,50(4),2007.pp.345-351, november.

[11]Yuan,L.,Powell,S.MOOCs and disruptive innovation: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eLearning Papers, In-depth,2013,33(2):1-7.

慕课心得体会范文3

[Abstract] As a new teaching model in information age, MOOC has moved beyon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ethod and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s Chinese MOOC platforms appear one after another in China, MOOC is leading the reform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has gained close atten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of medical science. MOOC has also incurred a learning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Applying latest techniques and methods, changing education ideas, improving teaching design, innovating evaluation methods, enhancing teaching effects and exerting the advantages MOOC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are imperative.

[Key words] MOOC; Respiratory medicine; Clinical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本意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一经出现便成为国内外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慕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在线网络学习,更加适应信息时展,其基本信念是“将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送到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1]。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在积极推进慕课,慕课已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认为其将逐渐改变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尤其在医学教育中,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宣布共同建设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标志着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启动。面对慕课引领的教育革命浪潮,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吸取和借鉴慕课教学的优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慕课的横空出世,亦为呼吸内科临床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带来新的启迪,本文就慕课在呼吸科临床教育领域的优势及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探讨,浅析临床呼吸病学借鉴慕课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并探讨慕课对呼吸病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1 慕课的内涵及特征

1.1 内涵

慕课是一种依托互联网信息交流与大数据信息挖掘结合而成的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最早于2008 年被正式提出,其后发展迅速,慕课主要通过网络在线进行,学生不受固定空间限制,使任何人都能实现无障碍学习,充分实现学习的灵活性。慕课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其课程内容主要通过视频讲授,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将课堂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内互动两部分,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灌输而是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1.2 特征

对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慕课具有以下几点特征:①大规模参与性。传统课程常依托一个固定的场所,一般只能容纳几十个或者几百个学生,人数受到限制,而慕课对学习者数量则没有限制,因此以“学习的革命”为目的,可大规模参与。②完全开放性。慕课推崇的是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对学习者没有任何准入门槛,世界各地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顶级大学提供的优质课程中,只要想学习,都可以免费在线共享这些教育资料,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彰显了开放、自由和民主的学术精神。③网络课程但课程要素完整。慕课学习是在网上完成的,是一种网络课程,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但慕课不同于微课程,其有参与和反馈,安排作业和讨论,有考试和毕业证书,是一种完整的教学模式[2]。

2 慕课在国外发展的进程与现状

“慕课”首先在美国迅速崛起,于2008年由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和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正式提出。2012 年,在美国Coursera、Udacity和EdX 三大网络平台形成,标志着慕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很快,多所美国知名大学均宣布与慕课平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此平台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高端优质课程,期间应用于医学教育的慕课方法亦得到初步进展,因此《纽约时报》将2012 年称作“慕课元年”。2013 年,慕课呈现一路“高歌猛进”之势,欧盟建立了“立方体学院”(Academy Cube),组建了欧洲地区慕课平台联盟。日本教育通信行业联手高等教育机构成立了“日本开放在线教育推进协议会”[4]。英国推出“未来学习”(Futurelearn),德国推出慕课平台“我的大学”(Iversity),向世界各地学习者提供知名大学的免费优质课程。截止2014年8月,Coursera、Udacity 和EdX三大世界主要慕课课程提供网站共开设了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关课程共计99门。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都在积极推进慕课[5]。

3 慕课在国内发展的进程与现状

慕课作为时下热门的一种新型网络教学方式,在我国的发展起步阶段较晚,2013年才正式进入中国,首先,清华大学成为首批加盟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的亚洲高校成员之一,随之,复旦大学、台湾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慕课平台Coursera,使得中国慕课课程融入全世界慕课大家庭[6]。“中国慕课长三角论坛”召开后更使我国多所知名大学加入慕课平台,因此,2013 年被称作“中国慕课元年”[7]。我国在2014年,标志着全球首家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正式启动的“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成立,以“根植医药卫生、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服务人才培养” 作为宗旨,慕课联盟包含近200所高等医学院校、行业学会及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慕课正式成为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式。截至2015年7月,其平台上已经推出基础和临床课程共计7门,但是听课人数少,缺乏互动性,没有体现出慕课大规模与共享性等特性,分析其原因可能我国慕课教育发展时间短,普及面较窄,学习者认识不足,此外,慕课要求质量高,考核严格导致很多学生畏而不前。所以,目前慕课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我国教育部门一直鼓励各高校开设慕课课程,积极推动慕课在我国的普及[8]。

4 慕课应用于呼吸内科临床教学可行性分析

4.1 慕课应用于呼吸内科临床教学有其主要优势

课堂教学是我国长期以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虽然各种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革,但目前仍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慕课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传统模式,又不同于出现的其他新教学模式, 慕课借助网络新技术,集中优秀的师资力量发挥教育的新能量[9]。从教育发展史来看,慕课能够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得以可行有其如下优点。

4.1.1 慕课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慕课资源完全开放,免费共享,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民主和自由的精神,逐渐淡化了教育在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其次,就学生而言,“翻身农奴” 做了主人,从以前单纯听课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翻转了课堂及师生关系,可谓是学生学习力解放的一次革命。再者,新兴科技的应用使课程学习具有高效快捷性,互联网技术大幅提高了授课效率和效果,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增加与学生交流机会,使学生眼睛看、耳朵听、心里记等多器官并用达到最佳学习效果[10]。

4.1.2 慕课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慕课视频课程制作符合人们心理认知规律,编排一般15~20 min生动讲解视频提高了学习效率。慕课教师在编辑内容时,都会对知识节点进行逻辑重组,其原因在于教学的编排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可以清晰表达完整的知识框架。慕课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简化了学习条件,使学习成为“时时处处皆可学”。

4.1.3 课程内容精制并且考核方式灵活 课程内容优秀主要表现在,核心课程教师多为知名大学教授或者本领域内前沿的研究者,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制作成经典视频后传授学生。慕课课程知识分为若干单元,将单元细分为知识节点,每个节点知识通过多媒体素材和技术进行解读,而不是传统课程的简单录制,如此复杂的教育资源生产方式不是个人力量所及而是团队协作的结果[11]。慕课教学模式下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学生可以在支持服务平台学习,进行交流讨论,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可以通过电脑系统自动评阅分数;可以在师生之间互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呼吸内科临床教学借鉴“慕课”教学模式有其必然性

呼吸内科是临床内科学的一个亚支,研究对象主要是呼吸道疾病的防治。随着科学的进步,呼吸病学在医学中越来越广泛应用,因此呼吸内科学习更加受到重视,教学模式亦不断改进。慕课这场学习风暴的来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视角。医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兴趣并领悟其所传达的核心医学价值观,从而使新的医学模式的发展成为必然性。

4.2.1 慕课将改观学生学习呼吸内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慕课时代,学生改变了传统一味接受灌输记忆的教育方式,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并突出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12]。学生可以自由在网上搜寻相关的呼吸病教学视频,从中学习自己最需要、最感兴趣的部分,对复杂部分可反复观看视频学习,避免出现教师课堂授课理论都是一带而过、学生收获甚微的结果。

4.2.2 慕课将改观教师教授呼吸内科学教学理念和方法 慕课可以有效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改变教师“教”的主导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使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和创新,提高自身水平和教学质量,使教学的本质充分体现出来。崭新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对促进高校呼吸内科医学教育质量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3]。

5 强化慕课式教学模式改革在呼吸科临床教学的途径

5.1 转变教学理念,接轨国际思想

对我们来说,转变思想,摒弃传统理念,树立正确的接受新事物及新思想的能力至关重要。在呼吸课程教学中,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地位,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模式,发挥学生本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1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节省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实效[15]。充分应用慕课平台的先进技术手段,学习其他同行的慕课课程,主要关注国外最新技术发展,促进同行交流,充分体现教育的国际化。

5.2 改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

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核心知识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合理安排教师授课。在教学中运用现代网络媒体,将课程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主动学习,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师更应该注意课程内容、时间、着重点教学分配。改进教学设计同时优化其内容,逐渐摒弃以往平铺式理论教学,应该突出慕课教学特点,联系世界范围内呼吸疾病的变化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开拓学生视野,不必完全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借助慕课完全开放性特性,取其经典教学内容充实自己。

5.3 强化慕课整体建设及整合课程资源

慕课要坚持政府、企业与高校三位一体的整体发展[16],国外的慕课建设主要依托大学财团或大学附属机构,因此西方慕课的发展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成果,政府作为第三方对慕课的校企合作进行管理。政府宏观统筹,企业资金支持,高校出成果,三者缺一不可,整体建设才能达到慕课完美发展。在慕课整体建设时应该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目前有着多家不同的慕课平台,我们应该对各平台慕课资源重新进行整理,取其与我校目前教学情况相适应之课程。

5.4 加强自我能力,创建新的评价及考核方式

慕课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慕课;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缩写。慕课于2011年秋天发端于美国,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纷纷加盟慕课。具有大规模、精品、开放、在线、免费等特点的慕课,在短短一两年内便席卷了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给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视觉元素为导向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抓住慕课带来的机遇,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一、慕课对高校教学的影响

1.提供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慕课有着丰富且优质的教学资源,大量名校名师推出的专业核心课在网络平台上免费供学生自由选择,并且以极快的速度不断更新、丰富。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联合发起的edX、斯坦福大学创立的Coursera和Udacity并称为慕课的“三驾马车”。以Coursera为例,其首批合作院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名校。目前,已有数十个国际知名大学分别加入了edX和Coursera。我国的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于2013年5月加入了edX,并有多门课程上线。慕课让优质教育全民共享、全球共享,使将世界各国大学的优秀课程资源引入教学课堂成为可能。2.开拓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慕课的学习场所是互联网,不受实体校园、教室的场所限制。不论学生身处何地,只要有一台电脑和良好的网络环境,便可随时随地与世界各地名校课堂对接,与在线的数万名学生一起互动交流。慕课是开放式的自由学习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不受传统高校教学计划拟定好的课程限制。慕课课程是10分钟左右的视频课,方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在慕课视频课程播放中,学生可以自由回放或快进,可反复观看视频直到理解为止。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惑,学生可以在线提问,5分钟左右就会有教师或学生在线解答。慕课从学习的地点、时间、内容、过程与交流等方面给予了学生灵活、自由选择的权利,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想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3.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慕课提倡自由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慕课模式下,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或者更短的微课程,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学生好像经历电子游戏的通关过程,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继续深入学习。一道道关卡的设置使学生必须始终保持积极主动性和冒险精神,杜绝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开小差或睡觉的不良现象。同时,在课堂上实现慕课在线学习,这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分离状态,没有教师的现场管理和监督,没有优秀同学的带动和激励,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自主学习意识是慕课获得较佳成效的前提。4.给高校教师带来挑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慕课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慕课平台上,世界范围内的名校、名师、名课同台竞技,学生在慕课平台上学习相同课程时,会与当前教师的授课进行比较,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学生选择的主要指标,如内容的讲解是否有用、知识是否丰富、讲解是否生动、上课的节奏是否合理等。这可以激发教师进一步自我完善、提高,认真准备所讲授的课程。目前,大学的教育主体为1990年后出生的人,他们在网络的陪伴下成长起来,更容易接受慕课自由且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如果高校教师仍然固守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因此,高校教师要适应慕课浪潮,不仅要准备好精品教学内容,还要转变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需求。

二、抓住慕课机遇,促进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设计引导生活和消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互联网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慕课作为开放的教学平台,为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改革契机。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和技术紧密结合的专业,创新和实践的一体化是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相关技术层面的技能创新实践应是艺术设计教学的本源与核心。当下,艺术设计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室内或者图纸上,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必将失去实践和开阔设计视野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专业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继而影响学生的就业。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往往相近、重复,社会提供给学生的实践基地也较为有限,慕课可以很好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使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课堂的实施成为可能,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当前,慕课席卷全球,虽然它并不会彻底颠覆传统教育,不可能完全替代校园教学,但是,它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在学习方式上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方便学生自主选择,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对传统教学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宁波举行的“201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指出:“面对异军突起的‘慕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学方法手段必须改革。”各高校应深化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好慕课这个在线平台,使之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组成部分。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慕课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慕课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自。慕课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借助多媒体的照本宣科方式。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有大量的实践课,但这些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大多由教师安排好,演示一遍后再统一交给学生练习,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导学模式转变,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在教育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必须完成的历史性变革,慕课契合这一要求。2.建设慕课课程,组建优质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资源信息时代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高校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以外的非正式学习,通过互联网访问大量的教学资源。高校教育者应顺势而为,进行基于课堂云平台的教学设计与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组织,提供专业的教学支撑服务,使教学更加有用、有效。目前,慕课的线上课程主要是欧美一流大学的课程,但部分艺术专业的学生不具备英语听课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慕课视频适合计算机软件课程和理论课程内容,却不适合需要实践操作的工艺课程和需要面对面互动交流的创意课程,因此,可以相应地开发艺术设计专业软件微课视频和艺术设计专业理论基础微课视频。这类慕课课程开设在低年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学生通过课程考核方可修学专业实践课。慕课有以往课堂不具备的随时性,而我国的一些高校仍采取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不妨将慕课融入课堂教学,让它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固有的高校课堂基本是教师讲授知识的“独角戏”,教师既是主导又是主体。慕课让我们开始思索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从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启发者与激励者,而学生也从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学习将变得更加高效,教学质量也随之得到提高。3.慕课教学手段灵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技能。慕课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用优质的视频课程资源替代面对面的讲授。“翻转课堂”指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在课堂外先观看和学习教师做好的教学视频,课堂变成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研讨、解决问题的场所。“翻转课堂”具有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学习流程重新建构、复习检测便捷的特点。慕课要求教师在这股浪潮中要适应和学习,不仅要学会在线教育技术、方式,还要学会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人从头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并没有完全消失,把黑板换成白板,把多媒体作为“机灌工具”的新填鸭式教学方式仍然流行。因此,大学教师应以慕课浪潮为契机,加强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技能。4.学习方法改革通过课堂云慕课“翻转课堂”的新型学习环境和各种有趣且灵活的学习形式,如社区化、学习者协作、即时评测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慕课还遵循学生的适合性原则,以交互式练习、社区化互动、个性化服务和及时反馈等方式,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和互动。

结语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以往的教学模式虽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在线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不可能取代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会促使高校加快教学改革。将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引入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慕课浪潮可以促进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设计前沿信息,开阔设计视野,拓展设计思维,从而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震.慕课及其给上海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世界科学,2014(3).

[2]衣霄.信息时代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装饰,2013(6).

[3]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软件导刊,2013(6).

慕课心得体会范文5

1 我国民办高校慕课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慕课的现代教学方式为民办高校改革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开放而??质的慕课教学资源弥补了民办高校既定和已有课程教学资源的短板,有利于节约办学成本,但是由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导致了慕课课程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急需关注的问题。

1.1 民办高校处于节约办学成本而盲目引进慕课课程

民办高校由于缺乏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经费投入,在办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费作为主要经费来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运行经费占据了收入来源的重要部分。随着学校领导层对高等教育趋势和潮流认识的不断变化,在线教学活动将会是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方式,并且教学内容一旦在线,大规模开放共享的成本就会变低,这也是校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2]。慕课课程的出现和运用为民办高校节约办学资金提供了有利契机。但民办高校往往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而盲目引进慕课课程,从而减少开设传统模式课程和聘任教师,继而减少经费支出。引进的慕课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为民办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免费的优质学习资源,但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相对薄弱一些,面对名校的课程教学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由于师资紧缺,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给予及时解答和指导,因此如果一味为了节约成本而盲目引进慕课课程,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1.2 一味扩大学习者人数规模

慕课的英文缩写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论及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3]。其规模之大可能由几百人到几万人不等。师资紧缺是民办高校的突出问题,在慕课课程教学方式未得到广泛应用之前,民办高校的专业课程多以行政班或选修课程组成的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教室由教师进行集中的统一授课,授课班级的人数规模从10人至200人不等,有的民办高校由于部分专业招生人数较多,甚至合班上课。随着慕课课程的出现,部分民办高校从一些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引进了学校层面的公共必修课程,一味地扩大学生人数规模。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加之缺乏教师指导,学习效率和质量较为低下,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更是停留于理论层面,无法落到实处。

1.3 对自主建设的慕课课程缺乏技术支持与指导

在民办高校引进慕课课程的同时,部分学校也逐步尝试自主建设慕课课程,但是在慕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却忽略了慕课课程制作的技术支持与指导。慕课课程不仅与任课教师相关,教师主要承担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分解等。课程的呈现还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及其制作软件的支持,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对于慕课的制作和呈现,在专业技术和软件应用方面的能力显得非常欠缺。目前在我国已经正式上线的慕课平台,例如,清华大学推出的中国本土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好大学在线”中文慕课学习平台、吉林大学“慕课”平台―――“吉大在线学堂”等,都是以学校作为主体进行建设的。而这些学校大多都是国内的一流大学,经费充足,慕课制作团队庞大,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较为先进和成熟,所以在制作慕课时具有明显优势。相比较而言,民办高校往往因为经费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而忽略了对教师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导致了教师对于慕课课程建设无从下手的局面。

1.4 对慕课课程教师教学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民办高校师资紧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学校积极倡导教师开设慕课课程,但是教师却不能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更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设计和制作教学软件。而且学校对于开发、建设和承担慕课课程教学的教师的工作考核评价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仍然按照传统的工作评价考核机制进行,这必然影响教师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慕课课程的教学质量。

2 民办高校慕课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2.1 学校层面应当循序渐进地引进和自主建设慕课课程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当“立足自主建设。发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传统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4]。MOOC在学校的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定位何在,按照什么样的策略向前推进,这些均是MOOC开设之前工作的关键点[5]。在慕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是慕课课程引进和开设的主体。如图所示,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环境中的一种具体形式体现,这些慕课课程来源于公共网络平台(例如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等)以及一些知名高校借助优势师资和技术支持而建设的一些慕课课程(例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等)。在第三个层级中,笔者将范围限定到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成了慕课课程引进和开设的主体。只有以学校为主体,引进或自主建设的慕课才能够投放到学校网络平台上作为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当前大部分公共网络平台上的慕课课程教学资源处于开放免费使用状态,但是民办高校在引进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循序渐进,避免盲目大批量引进,同时应当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引进慕课。从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来看,民办高校多为地方性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与地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民办高校引进慕课或者自主建设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以此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民办高校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图 民办高校慕课层级图

2.2 应当适度控制慕课课程的学习人数规模,应用多种形式开展慕课课程教学活动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单门课程学生人数规模的过度庞大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民办高校开设慕课课程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为了师资紧缺而过度扩大学生数量,应当尽量提供丰富的慕课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以此避免由于课程门类稀少而导致选课人数集中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要应用多种形式开展慕课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性质和学习要求的不同,应当在传统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学习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翻转课堂、SPOC(小规模限制性选修课程)以及o + o混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从而保证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也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

2.3 对学校内部自主建设的慕课课程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只有在学习和借鉴引进慕课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自主建设慕课课程才可能更加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在自主建设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必然要购买硬件设备,但是更主要的是慕课制作软件和专业技术的指导,而后者正是当前民办高校的硬伤。正如图所示,在“民办高校慕课层级图”中,民办高校自身是慕课课程建设的主体,软件和硬件投入必须由学校层面牵头、教学管理部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多部门合作,为慕课课程的任课教师和技术团队提供制作技术的指导和培训,提升任课教师和制作团队的制作理念和技术水平。民办高校必须意识到,只有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和建设慕课课程,才能增强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对于自主建设的慕课课程应当给予积极地支持和指导,从而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和后续的教学活动质量。

2.4 对慕课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应当进行科学评价

慕课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慕课 高职 篮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82-02

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型在线课程开发模式,自诞生起就广受关注,随着在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已被很多高职院校引进。该模式以网络化学习理论为基础,课程覆盖了多个专业,丰富了教学方式,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方向,而且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从国内高职院校教学情况来看,相比其他课程,慕课在篮球体育教学课程中的应用较少,很多地方尚不完善。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慕课的重视

大规模、开放性、与网络信息技术密切相连,这些都是慕课的基本特点。大规模可以保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而且是很多人,可以给不同的人多种选择。开放性则降低了高等教育的门槛,很多慕课课程都是免费,学习者只需利用计算机或其他工具联网,便能学习相关课程,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通过考核后,还能获取证书。可见,这些特点决定了慕课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必然很受欢迎。

而高职教育近些年迅速发展,为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的优秀人才,应当跟紧时代潮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体育是高职院校一门很重要的课,能够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但由于过去不受重视,体育课程安排较少,且教学方面弊病甚多。素质教育改革提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真正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实现高职教育目标。

以篮球体育教学为例,教学水平偏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方法单一、讲课枯燥等。这表明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有所创新,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我国已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高职生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如果利用这一特点,相比传统教学方法,他们更容易接受慕课这种新型模式。而且,慕课课程可以下载,随时随地都可观看,遇到关键动作,还可以慢放、重复播放。所以,为促进高职院校篮球体育教学,需加强对慕课这一新模式的重视。

二、遵循规则,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发挥慕课的优势,实际教学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设计。首先,科学控制时间。不管是国外慕课网站,还是国内平台,每段视频课程的时间都不会太长,通常会控制在8―15分钟,甚至更短。因为当前社会节奏很快,如果按照传统课堂的时间设计,难以体现慕课的优势,学生也没耐心看完。10分钟左右的视频正合适,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碎片时间,且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

其次,内容高度凝练。因为时间限制,视频课程讲述的内容应本着全面、实用的原则,灵活选择知识点,剔除不必要的内容。对于一些关键点和难点,尽管没有时间详细解释,也要提及,给学生留下疑问,促使他们自己查找资料,或者及时与教师沟通,也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往篮球教学中,多是从实际技能直接开始,导致很多没接触过篮球的同学兴趣淡薄,那么在慕课视频中,就可以介绍一些基本规则、动作,由浅入深,在学生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后,再进行技能训练。

此外,合理运用多媒体。比如三步上篮,如果教师当面讲解,动作太快,在说明一些细节时,教师无法及时停止。慕课中可利用动画代替,将三步上篮的动作放慢,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掌握动作技巧。不论是兴趣,还是技能,女生都要弱于男生,这就必须考虑其差异性。慕课视频起点不能过高,应该照顾到全体女生,在测试和练习中,应划分两种标准。最后,还要遵循互动性原则。慕课本质就是在线课程,师生处于同一平台,交流渠道众多,教师和学生应当经常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构建平台,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慕课的应用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即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削弱,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理论知识方面,教师除了体育专业,还要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医学,如果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受伤,应当掌握一些自救技巧;如计算机网络,有些素材资源可以在网上搜索,但多数视频还是教师自己录制,所以教师还要熟悉相关软件,保证画面清晰,色彩适宜,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愿意继续观看。在制作视频时,教师不妨尝试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能有效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所以教师应调整自身知识结构,接受新兴事物。

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慕课平台也基本实现了信息共享,教师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进步。一方面,学校应构建师资学习平台,搜集与篮球教学有关的视频,或者录制优秀体育教师的讲课,放在平台上供教师观看下载。过去教师深造多是参加培训班,经常会遇到时间冲突、时间段不适合、成本高等问题,慕课则可以随时免费学习,帮助教师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应有进取心,积极与同校以及其他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交流,交换想法,分享经验,学习对方的教学方法,抓住其中的亮点,将其融入自身教学中。也可以联合本校体育教师商讨,制定出一套健全可行的教学体系和慕课制作方法。

四、增加功能,创新网络考评模式

目前,国内已有学堂在线、腾讯精品课等多家慕课平台。高职院校可以联合其他院校,共同打造一个专门针对高职教育的慕课平台,创建理念和内容设计都尽量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为高职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平台要想吸引学生,首先要注重首页设计,如果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他们才会去看各个模块。

体育课只是其中一部分,又可分为篮球、排球、武术等小模块。在篮球体育教学模块,网页设计要简单清楚,让人一目了然,基本上可设置篮球教学、篮球赛事、篮球新等部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有一定的娱乐。优化搜索功能,提高反应速度,学生可以按照关键词、教师名字,瞬间搜到所需信息。

在新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人,学生之间可以互评。慕课平台有用户的交流讨论区,供用户进行交流,分享心得和学习经验。教师也会留作业,用户需按时提交。不少学习者因为慕课的在线开放,自控力下降,经常变得拖延松散,利用网络评价手段,则能给其施加一定的压力,督促他们按照课程安排进行学习,并按时完成任务。

高职院校篮球体育教学在当前很受重视,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不合理等原因,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急需进行改革。慕课便是顺应改革的一次新的尝试,基本实现了大众网络化教学,须注意的是,该模式并非万能,也不意味着传统教学模式就因此被淘汰。今后教学中,在促进两者结合的同时,还应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以取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曼颐.慕课(MOOC)视野下高职院校篮球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3)

[2]刘少华.慕课引入篮球教学的改革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6(9)

[3]任璐.慕课视野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难题及初步构想[J].当代体育科技,2015(18)

慕课心得体会范文7

关键词: 慕课;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3.017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 2012 年“慕课元年”以来,慕课正酝酿着一场教育界颠覆性的革命,冲击着我国高等教育,使其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1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多种问题

1.1 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以及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学活动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凯洛夫教学理论中,其格外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学生只要听教师的指示就够了,学生只需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多使用凯洛夫教学六个环节教学程序,其教学过程僵化、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地注重教师的作用,容易引发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1.2 传统教学模式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热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设定学生期末成绩的比例,将优秀成绩控制在30%左右。这种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潜能和热情的挥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身的局限性,它将教学目标过分地限定于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单一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做法忽视了获取知识时所使用的过程和方法,也忽略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做的后果无疑就是将知识变成生硬死板的教条,将教学变成“填鸭”。

1.3 传统教学模式缺少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操作由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六个步骤,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课上讲授新的知识,留下学生需完成的任务。心理学理论指出,知识的学习主要有三个过程:知识的领会与获得、知识的巩固与保持、知识的提取与应用。由此看来,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似乎不够合理,最容易的环节在课堂上和老师一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课后完成作业时,很容易遇到难点和棘手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积极性不够、缺乏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大大减少了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一个学生问题的机会,导致了有的学生会因为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答而造成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慕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2.1 慕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慕课突出“以学为本”的特点,其核心注重的是“学”,就是学生的“学习”。 慕课的核心理念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再必须将一位教师的讲授作为唯一,不再必须坐在教室里作为一个容器被不断注入所谓的知识。可以看出,慕课将“以学为本”的教价值取向诠释的淋漓尽致。这就迫使教师们摒弃“学问是用来教的”的固有观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深入研究教与学的过程及其规律,努力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2.2 慕课转变学生学习中的角色

慕课进一步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自由掌握学习进度,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积极转变;再者,慕课强调网络互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学生与知识系统的沟通,实现了学习的及时反馈,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2.3 慕课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有关研究显示,人的最佳专注时间在 15―20 分钟,每节慕课课程视频正是在若干 15 分钟左右的短视频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发生“走神”现象,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持续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 慕课存在的缺陷

3.1 慕课课程自主性强,学习者无人监管

MOOC 的首要表征便是它的“大规模”(Massive),这就直观、通俗的揭示了 MOOC 课程的学习者不受数量限制,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进度,设定学习时间并规划学习计划,无人监管完成课程的程度。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学习习惯决定了其在无人监管的前提下难以完成课程。

3.2 慕课对技术性的要求高

慕课而是通过一定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者可以实现与教师在线问答,与其他学习者互动交流等,将整个教学过程搬到了网上;其间充斥着许多必须回答的客观题,系统及时评价,回答正确才可以继续学习;慕课以云计算平台为核心的技术运用,实现了海量课程资源的存储与共享;慕课基于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个性化教学服务。这就需要高级网络型人才的管理,一般教师难以实施。

慕课带来的冲击,决定了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然性和迫切性。然而,开设慕课所需经费多难度大,缺少对学生的有效监管,难以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展。因此,本课题尝试将慕课形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寻求适合大学体育课程的线上微信平台学习和线下课堂学习相结合的开放式课堂教学。

4 微信公众平台有利于实现信息化的移动学习

4.1 微信已在大学生中普及

中国社科院的《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中指出,微信注册用户量已达6亿,其中大学生占主体地位,微信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重要的APP。微信在社会经济领域呈现欣欣向荣的繁荣态势,但在教学领域,却没有的发挥它的功效。

4.2 微信公众平台有利于教学改革

教师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课程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线上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计划引导下,最少完成某一课时的自主学习,鼓励全学期课程的学习。线上学习包括看课程视频、学生间简单碰撞交流、师生间及时反馈学习中的信息等。有利于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学习求索性、积极性和开创性,进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

5.结论

借鉴慕课的教学模式,推动应用微信公众平台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进行大学体育的教学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课堂翻转、引导学生注重课下学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将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有利于将知识学习过程整体上从课堂、课后移为课前、课堂,课堂上老师同学一起互动探究共同完成,解决学生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技能;此外,还有利于调动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达到锻炼身体提高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庆峰. 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4.2.

[2] 余孟辉. 基于“慕课”视野下的大学生学习研究――兼论大学教育如何以学生为中心[J ].学术论坛,2016.3.

[3] 卜彩丽, 孔素真 . 现状与反思: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评述[J] .中国远程教育,2016.2.

慕课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慕课”建设;教育改革;本土化;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6)06-0086-06

doi:10.19366/ki.1009-055X.2016.06.015

“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简称,是目前国际上最受瞩目的在线教育模式。如果说“慕课”受孕于2008年Siemens和Downes教授开设的《关联主义与联系知识》[1],按照《纽约时报》所称,2012年是它出生的“慕课元年”,2013年则是“慕课中国元年”。[2]这个诞生于web2.0时代的产儿,一出生便深深烙印上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的特点。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冲击,短短两年多时间“慕课中国”便声名鹊起、成果丰硕。然而,“慕课中国”只有两岁,自身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慕课本土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我国教育改革探索很有必要。

一、慕课本土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2014年是美国“慕课”走向成熟的一年,是中国“慕课”活跃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年底统计里,全球有超过400所大学和机构开发了将近2500门“慕课”课程。[3]同时,“慕课”平台增加很多,全球有报道的“慕课”平台至少超过40家,虽然Coursera依旧是最大的,但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在此时期,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运营平台,比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联盟的“好大学在线”。而到了2015年,以阿里云为依托的“华文慕课”也成功上线。

根据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表明[4],截至2014年底,中国内地至少32所高校的197位教师建设“慕课”并开展“慕课”教学,已上线课程共计233门(不完全统计)。问卷调查结果中指出,截至2014年12月10日,我国内地“慕课”的选课人次累计近51.6万。而到了2015年,更多的高校参与进来,比如华南地区的中山大学(12门课)、华南理工大学(23门课)等。

北大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通过对上线233门课程的分类统计得出,自然科学类课程达到68%的比例,多于社科人文类课程;课程分布主要集中于大学专业课,占比67%,但社会课程也占比例18%,呈现出向未开设课程探索的趋势;授课教师多是教龄高于20年的高校教学骨干。在综合性大学中,“慕课”资源常被用于翻转教学,而作为学分课程的多为基础学科或通识类“慕课”课程。不区分类型来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慕课”建设数量超过了清华大学和吉林大学,已建成58门,正在建设42门,未来五年预计建设300门。“慕课”被官兵们亲切称为“梦课”。出现该差异可能是由“慕课”学习时间碎片化,更符合官兵紧张快捷的训练任务等原因引起。

至于“慕课”建设的经费现状,201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每门课的制作费用在39000~325300美元之间,而最简制作的“慕课”课程与传统网络课程开发费用相当。在国内,经费投入每门“慕课”基本是在5万~20万之间,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建设额度基本持平。根据经费情况的不同,“慕课”制作采用的方式也有所差异。经费高于20万或者低于5万的高校,基本选择外包或者自己制作,而居中经费的高校则一般选择学校专业部门制作。

除了经费支持外,“慕课”建设的政策支持还包括:教改项目立项支持、工作量认定支持、宣传支持和奖教金名额等。目前来说,北京大学给予的政策支持是最全面的,一般高校主要提供经费支持,越来越多高校开始为鼓励校内教学改革而采用教改项目立项支持的方式。国外“慕课”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创新设计,诸如模拟、游戏和动画等,而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国内授课教师也将向这个方向发展,“慕课”的升级对技术和经费预算会有一个新的考量,也会需要更多的政策性支持。

最后是“慕课”建设的心态现状。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慕课”建设并没有清晰的定位,仍旧是基于形象工程,“跟潮试水”的心态并不利于课程建设,需要更多地思考“因校制宜”问题。真正的“慕课”具有生态系统特性,可以不断运行发展下去。国外出现了部分有偿支持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慕课”业务模式,值得国内进行研究并借鉴。

二、“慕课”本土化难题

收获“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革新”盛誉的“慕课”风潮在为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诸多好处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和挑战。面对如此新生事物,基于国内“慕课”建设授课者和课程设计者的角度,设身处地、科学合理地分析思考其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实操性。而针对种种不足之处再结合自身在“慕课”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适宜对策和建议则是共同完善课程建设,保证反馈机制运行和相互学习借鉴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研究跨学科创新难

截至2015年9月底,在“中国知网学术总库”中以“慕课”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期刊检索,可以搜集到共4915篇文献,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等高水平期刊上的文献共计534篇。从这份数据来看,我国“慕课”研究进展仍旧较慢,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不过在大趋势下,针对“慕课”的研究已逐步成为国内教育研究中极其重要的论题之一[5],“慕课”关键词检索中,2014年的文献为1698篇,而到了2015年便突飞猛进为3128篇(仅大半年时间的数据)。虽然“慕课”教学研究中出现重复论述、深广度不足、借鉴性不强等问题,但从“慕课”建设者的角度来看,大家都是第一次,是在进行“慕课”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研究观点。这都不足以诟病。而影响教学研究的本质问题是跨学科创新。

我国学术界讨论改善“学科割据局面”也非一朝一夕,但它的问题仍客观存在,并影响着“慕课”的教学研究。在美国,大学教师的理论基础由学科性和跨学科性知识共同建构,相比之下,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跨学科知识便显得很薄弱。“慕课”是一种跨学科性质强烈的教学模式,自身没有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很难把握住研究精髓,而理论创新却离不开人类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故跨学科创新成为“慕课”教学研究的一大难题。

(二)教学模式课联网突破难

“慕课”教学的基础便是课联网。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评价方式、交互活动甚至学分认证都与网络分不开。都说“互联网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然而在整张大网笼罩之下,却让我国的“慕课”教学模式很难有所突破。

首先是课程内容建设转型危机,“慕课”是以现代教学代替传统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结构因此也会发生转型。而问题也源于此,教学设计者们“心有余力不足”,整个团队知识结构和人员配合都困扰着工作的开展,导致课程内容设计要么太过传统框架式,要么太过知识散乱式,不利于教与学。另一方面是视频设计和其他创新设计元素的缺乏导致“慕课”教学没有取得较大突破,学习者常常会因缺乏学习兴趣而放弃课程。

其次是教学评价方式困难。课程一旦联网,学生便成千上万。如果教学评估都由教师亲力亲为,显然不科学。此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便凸显出来,但也仅限于标准答案的快速评价,却不能对主观性较强的测试作出反应,这里边又隐藏着真实度的问题,计算机无法识别是否为学习者本人的操作。而“慕课”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同学互评模式有效性还值得商榷。测评者的专业水平、态度等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6]教师们也绞尽脑汁设法完善,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再次是交互活动设计不足。“慕课”依托于网络平台,师生、同学之间的联系大部分也是依靠网络课程的互动,因此交互活动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还要设计新颖有趣,互动性十足的活动,是有较高操作难度的。这又反过来使得交互活动的设计过于平凡,不够创新。

最后是学分认证不够完善。学分认证作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校际交流的手段而被广为重视,但实际应用仍处于探索期。互选课程、转换学分的操作规则和流程制定本身比较麻烦,高校之间,尤其是课程设计者之间的沟通又很有限,无法高效地进行课程评估。另外还涉及考核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的考验。目前采用得较多的方式是签发课程合格证,相对来说操作简便,但离“大融合”的期望设想还有很大差距。

(三)教学主体新模式适应难

“慕课”教学的主体由授课者(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习者(学生)三大主体组成。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一讲“慕课”的制作时间大约为23小时,是传统课程制作的2~4倍,这给授课学者的科研造成了很大干扰,很多学者表示不愿继续开发“慕课”,这成为“慕课”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慕课”需要教师们重新审视自己教育生涯总结出来的一套教学方式,同时肩负学校教学质量要求和声誉的双重压力,还得再三推敲课程设计,配合视频录制工作,跨学科知识的再学习也大大增加了教师们的隐性工作量。另外,作为教师的权威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失控”。这些都成为“慕课”授课者适应新模式的难点。

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者虽作为“慕课”课程建设的牵头人,却在“慕课”建设上鲜有经验,很难做到统筹协调好课程建设各方面的工作,也无法抽身去系统全面地支持授课者教学的工作、把握课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双方沟通不便,导致一些行政问题的出现,进而影响做课程设计的授课者们开展工作。

而另一主体――学习者也面临着课程低完成率的问题。之前果壳MOOC的中文用户“慕课”调查中指出,全部完成选课的人数仅占6%左右。[7]如此低的完成率不仅与学习者适应力、自制力或客观条件受限有关,还与课程学分认证、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吸引程度密切相关。这些原因又与授课者和教学管理者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体来讲,“慕课”全新教学模式仍处在教学主体的过渡适应期。

(四)教学设施本土化配合难

本文所指的教学设施比较宽泛,主要包括:资金、政策和基础设施。国外“慕课”融资渠道较为多样,且社会资金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社会募捐、基金会赞助等。而国内资金来源单一,国家财政拨款、校办企业收入成为经费主要来源。政府教育投资不足成为“慕课”在中国发展的“战场粮草”难题,资金约束了高校“慕课”建设的步伐,无法很好地支持配合教学工作者们的想法实施。而我国“慕课”已发展有一段时间,但相关法律法规几乎仍处于空白。“慕课”想要持续发展则需要系统的政策框架(融资方案、考评制度、学分认定和版权保护等)支持。

除此之外,依托网络技术和视频制作技术的“慕课”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较高,而我国这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网络运行速度缓慢、技术人才缺乏,还有本土的“慕课”平台稀缺且运营不善,都造成学习者的体验不佳,无法获得大规模流量。其中,技术人员不仅包括课程开发人员,还包括整个宣传、维护过程的专业团队人才,而我国在此相关方面的人才较为缺少。至于本土的“慕课”平台,陆续也出现很多,但与国际性大平台仍有一定差距,在融合本土特色和中国文化方面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资金薄、政策少、基础设施弱,如何更好地配合“慕课”中国特色化的目标成为现阶段“慕课”建设的重要问题。

三、“慕课”本土化对策

(一)跨学科团队组建

引进美国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后,高等教育学逐渐扮演起中间学科的角色,社会学、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等学科被高等教育这个“端口”连通起来。[8]“慕课”同样承担着这份使命,我们知道知识的融合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慕课”建设的创新要求的迫切性将加速推进跨学科性知识的大融合。既然个体知识存量不足、研究创新不够,那么组建跨学科团队将是“慕课”教学研究的最佳路径。通过跨学科知识交流和技术资源共享,缩短知识获取时间、提高知识融合效率、增加知识创造机会,解决创新困难问题。而如何组建“慕课”的跨学科团队呢?

首先是统一目标追求。为了规避将来的团队矛盾(比如知识共享意愿问题),跨学科团队组建之初就应该实施战略化,由科研院或者高校牵头,健全和完善支持政策以及强化协调力度,确立“慕课”教学研究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以致力于同一“慕课”研究项目为纽带,达到汇聚已有研究成果、知识技术和其他创新资源的效果。具备战略、前沿、公益性质的“慕课”教学研究是跨学科团队实现价值的隐性目标,结合经费资助和荣誉奖励等显性目标,从而促进跨学科团队形成和巩固。

其次是组建“慕课”教学研究团队。除了要求跨学科组合、取长补短、互补协作之外,还应注重整体研究风格的匹配,避免“貌合神离”。“金字塔式”的团队结构不再适宜互联网下的“慕课”创新团队,相反游戏化思维下的“队员招募”更有助于团队自发式创新。具体来讲,利用互联网科技扩大成员搜寻范围,以专业知识和研究风格为匹配项,积极寻求校内外、国内外人才联合,相较利益捆绑的“任务联盟”团队,所组建的志同道合的“组队打怪”团队更具有自发性和参与感,创造力无限。

最后是实行教与研结合的运行机制。很多科研团队或项目中心成立之后,便逐步将重心放在项目研究之上,“慕课”的实践性质不允许教研分离,“慕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研究问题,而研究成果也必然需要转化为教学创新内容。总之,针对“慕课”本土化的教学研究跨学科创新难问题,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是整合知识技术,激发创新创造的可行方法。

(二)课联网运营管理

当今很多传统企业想要实现互联网转型却格外困难,互联网大佬们解释其为不懂互联网思维,没有真正搞懂用户需求。同理,“慕课”教学模式课联网难以突破现状,原因就在于教学工作者们的教学理念转变不到位,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新兴的教学模式,那么在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学生互动和学分认证等一系列实际操作中就会困难重重。那教学理念怎样转变呢?从教师转向学生,投入课联网运营,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学生感兴趣的受益最多的课程内容、活动和个性化指导。“网络视频,再造教育,发掘数据,分析需求,运营管理”,是“慕课”教学的趋势和应用[9],当我们深刻理解“慕课”教学理念之后,再来全方位学习“慕课”建设实操,并不断进行测试纠错,通过数据分析和课程运营,更新上线。

“慕课”建设团队主要角色包括:策划编辑、主讲教师、摄制和运营团队。一方面,团队成员都需要关注国内外比较有成效的“慕课”和“微课”制作培训,“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培训,“交互活动”设计方法的培训,取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慕课”业务模式之精华,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慕课”建设和应用方案。这是“慕课”建设真正能推动校内教学改革的关键,同时也是突破课联网困难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整个课程策划制作团队应该相互配合,统一课程整体风格,保证课程运营顺畅。教师们可以通过教研组合作,集体备课以达到充分交流的效果,提出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优选方案,制作高水平课程小视频,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知识点间的关系脉络,从而进行深度自主学习。此外,利用大数据特点,根据“慕课”网络课程的后台,记录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停留点、停留时间,完成习题的时间、顺序、结果以及正确率,还有交互讨论、评价及私信内容,通过运营团队对这些数据记录的分析来评价听这门课的学生整体表现和个人状态,不仅可以了解学生个性化需求,从而提供1V1指导、改进更新课程内容以及设计策划有针对性的交互活动,而且可以将数据记录拟合成特定指标来解决教学评价方式有效性问题和学分认证全面性问题。

(三)新模式场景激励

在互联网产品设计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叫作用户学习成本,是指用户对一款产品从认识到熟练操作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是互联网产品,只要是接触新事物、新知识,我们都有学习成本,[DK]“慕课”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正因为通过衡量学习成本,才会有部分不适应的授课者、教学管理者和学习者退出“慕课”。而要让教学主体比较容易地接受这种新模式,需要做的便是降低学习成本。试想,当我们把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经历、经验和感想、感情搬到新事物中,很多时候学习成本便降到几乎为零,比如微信红包的设计和应用。因此,“慕课”新模式的学习和适应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习惯,进行场景激励。

我国推出了诸多慕课共享联盟,比如深圳大学发起的UOOC全国地方高校“慕课”联盟现已有90所左右高校加盟[10],通过国际国内联盟高校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资源置换、翻转教学、监督评比等,对于“慕课”的教学管理者和授课者来说是一种再学习场景的激励,鼓励自身不断努力学习拓展新知识,加强本校的“慕课”建设。而面对高校“完全学分制”的逐步改革计划,学生完全有机会毫无顾虑地在“慕课”教学模式中体验到满足个人需求的学习场景,如此自然能够真正接受新模式。

还有考核评价场景的激励,“慕课”不是无聊打发时间看的视频,它仍旧有着传统课堂的纪律和考评,这既是督促亦是激励。教师可以借鉴传统课堂的反馈测评形式――同学之间相互反馈测评情况,并进行统一作业多次测评的形式,一方面激励学习者坚持学下去,另一方面避免同学互评的有效性缺失弊端。教师的评价应该逐步从定性评价转入定量评价为主,比如奖项、文章、经费和课时量化等。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标准值得参考,比如协作情况、创新能力、受欢迎程度等。教学管理者也可以加入评价场景中,三者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评价、反馈调整,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的重要形式。

另外,还应包括人际交往场景的激励。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教学管理者与学生之间能有多少交流互动?了解多少彼此对对方的意见和想法?人都有社交需求(除极少数人以外),“慕课”平台本身就是一种场景激励,通过线上交互工具的设计运用,线下交互活动的策划执行,借助新媒体技术,建设分兴趣、分地区等维度的“在线班级”,打造个性化小班互动交流形态。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们可以进行人际交往,共同进步,挺过“慕课”的过渡适应期。

(四)本土化生态建设

“慕课”一直致力于打造成为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学习平台,而互联网平台思维讲“开放、共享和共赢”,“开放、共享”体现在“慕课”课程建设上,那么“共赢”呢?面对教学设施中资金薄、政策少、基础设施弱等问题,可以意识到,“共赢”意味着“慕课”的本土化建设必须致力于多方互利共赢的生态建设。

首先是资金支持方面,扩大“慕课”资金来源渠道,转变单一经费筹措机制,可以通过“产学研”政校企多方合作协同募资,实现共赢。设立专项资金,并按照绩效资助模式来提升使用效率。而学校也可以推行一些“慕课”商业模式,诸如以颁发课程结业证书形式筹措一定的考试费用等,或者招商引资、嵌入广告等直接吸收经费,也可以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培训或开发筹措资金。

其次是“慕课”的政策支持问题,因为“慕课”兴起时间不长、发展却极为迅速导致政策支持跟不上,但“慕课”既成事实的提醒、众多联盟成立的倒逼,促使改革者需正视新事物,用开放的心态来直面难题,促进社会各方利益平衡。《上海专车改革方案》就是破除创新阻碍、实现社会共赢的一项例子。应以政府为主导,教育主管人员、技术专家等辅助,根据我国“慕课”现状、问题和未来规划讨论制定规章制度,同时与高校实践团队形成灵活的反馈机制,细化政策。另外,“慕课”基础设施也是必不可少。加大我国互联网覆盖率的前提下,提高上网速度和服务质量,积极进行专业人士的培养工作,涉及内容制作、动漫剪辑、商业模式开发、公共关系维护、大数据分析等方方面面,为“慕课”在国内发展打造本土化专业人才。最后还需要建设我国自主特色的“慕课”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慕课”生态环境,在继承之前的远程教育和精品课堂资源的基础上,提炼特点,做出创新点。

结束语

“慕课中国”这股力量推动着中国教育变革。它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审视,同时它也让人们需要面对“慕课”建设本土化的诸多待解决问题。本文分析总结了“慕课”本土化建设现存问题和挑战,并从跨学科团队组建、课联网运营管理、新模式场景激励以及本土化生态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促进“慕课中国”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尹铁燕,彭羽.“慕课”研究述评[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5(1):76-80.

[2]陆赛茜.慕课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新媒体与社会,2014(1):309-323.

[3]汪琼,张桐.2014年美国慕课发展回顾[J].电化教育研究,2015(4):35-43.

[4]崔璨,刘玉,汪琼.中国大陆地区2014年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情况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5(7):19-24.

[5]李亚员.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基于2009―2014年CNKI所刊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7):55-60.

[6]许涛.“慕课”(MOOCs)专家访谈――全球视野下的“慕课”发展与未来[J].现代教育论丛,2015(3):2-6.

[7]马丹.中国学生慕课“辍学率高”仅6%完成课程[N].新民晚报,2013-11-27.

[8]朱少英,李彦勇,张国卿.知识整合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团队创新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9-81.

[9]邓睿.慕课与大数据时代:基于教师团队的教学模式再造[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5):63-64.

[10]李海英.地方高校如何科学推进MOOC建设[J].科技风,2015(24):214-215.

慕课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 慕课;教学法;医学教学改革;启示

一、慕课的含义

慕课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是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创立的初衷是建立任何人都能随意学习的平台。“将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送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是慕课的信念。慕课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交流与大数据信息挖掘的开放性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1-3]

二、“慕课”的主要特点

慕课发端于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但不同于包括电视、广播、电讯等在内的传统远程教育。因为慕课可以完整系统地在线实现教师对课程的传授、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它有以下特点:

1、大规模

这是MOOCs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课程能支持大规模的参与者,一门课程可以有上万人的参与者。[4]

2、开放性

慕课具有开放性的显著优点,它具有开放、自由和民主的学术精神。在线教育资料完全开放,学习者可以免费在线共享这些教育资料。任何想学习的人只需要在线用一个邮箱注册就可以进入慕课平台,完全不受地域学籍的限制。更好的教育资料也可以随时更新补充。

3、在线学习、时间灵活

因为慕课的学习方式是在网上进行,不需要按时去教室上课,所以学习时间可由学生自己灵活掌握。同时,学习媒介也多样化,支持的媒介途径包括Twitter、Youtube、Blogs、及其他社会性软件。

4、碎片化学习

慕课课程将知识内容分割成小的碎片来学习, 之后通过一个主题串联起来重新构建知识,避免了缺乏教学过程的弊端。慕课学习以链状形式循环推进,最终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得以建立。[5]

5、翻转课堂

慕课采用的是翻转课堂[6],即:学生在课外在线通过微视频进行学习,而后在课内学生与老师进行深度互动,老师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学生一起进行团队学习和实践。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引入和讲解新知识,而是对知识点的运用和反复消化吸收,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6、价格低而共享性高

慕课一般都是免费。免费注册参与会给高校教育带来一定冲击。

慕课平台教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高度的共享性。任何注册者都可以免费学习慕课平台资源。

7、形成学习社区

学习者之间可以形成学习小组或学习社区,进行互评或互助。[7]

8、评价系统及时灵活

慕课既使用在线评价系统,学生收到即时评价信息,教师也可课堂评价或学生互评。慕课系统也逐渐与学分认证挂钩,很多高校已开始实行。[8]

9、有别于微课程资源

微课程是通过PPT、黑板、微音频、微视频的方式来传授知识点。而慕课是以问题将很多由名师主讲的10分钟的小视频串联起来,学生答对才能继续下一个视频。学生的问题在平台上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老师解答。与微课程还是有区别的。

三、“慕课”的类型

慕课的类型划分,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分类:Clark将慕课分为两类:斯坦福模式与交互模式。[9]斯坦福模式所提供课程及课后评价系统更为正式和完整,此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较为类似,学习过程中学员之间缺乏积极互动,这不利于学生更深度理解所授知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质量的授课水平和定制化的配套测评对斯坦福模式慕课更为重要。而交互式模式的学习方式更加社会化。学生之间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讨论。

第二种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来分类,分为三类:cMOOC强调对知识联结与学习网络创建;xMOOC强调对知识的传播与复制;mMOOC强调对复杂技能的掌握。[10]xMOOC保留了常见规范性课程的基本环节,与主流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为接近,因此,xMOOC是目前全球普遍采用的“慕课”形式。[11]

四、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1、教学理念先进[12]

(1)慕课促进教育公平。慕课资源完全共享开放,具有不同背景(人种、地域、经济和文化)的学习者都可在慕课上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利于实现教育公平。而传统大学医学教育质量与地域、经济等关系密切。

(2)慕课以学生为中心。慕课的“翻转课堂”使学生在课外自己学习知识点,课内师生互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导者。

(3)信息技术应用。慕课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平台,在平台构建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信息技术。

2、课程内容优秀

(1)名师授课。慕课平台的核心课程大多是由知名大学教授来授课,授课者能讲授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2) 仔细讲解。慕课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知识节点,录制成8-12分钟的视频片段,生动仔细地进行讲解。

(3)精心制作。慕课视频力求“精品化”,视频制作精美,课程通过多媒体素材和技术进行生动的解读和呈现。

3、教学设计科学

(1)最佳授课时间。慕课视频课程的时长与人的最佳高效专注时间(15-20min)正好相符,学习者通过碎片化学习更有效的掌握知识。

(2)合理编排顺序。慕课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知识节点进行构建,可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知识框架。

(3)优化教学过程。慕课课程通过设置评价关卡、考核游戏、虚拟实验等技术,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慕课通过教学互动环节来连贯知识点;在观看视频同时插入评价试题,答对后才能继续学习;可以及时提供在线即时答疑解惑。

(4)简化学习条件。慕课既可在线学习,也可下载到平板电脑、手机等便携移动终端上学习,简化了学习条件。

4、评价方式灵活

慕课模式除了电脑自动随时评价判分外,师生互动也较多,教师可以及时评价。此外学生也可以在网络论坛等平台上互相评价,方式灵活。而传统模式由任课教师完成考核评价。

五、与传统教学相比MOOC教学模式的缺陷[13]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MOOC有以下三方面的缺陷:第一,慕课课程中学伴之间虽然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线讨论,但毕竟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学生们可以在大学校园中一起学习交流一起成长进步,校园的沟通环境和学习环境是慕课无法替代的。第二,因为慕课的学习方式比较松散自由,不像大学正规的课堂课程,学生如果自律性不强,往往不能有规律的学习,能坚持学完所有课程的学生比率较低。[14]慕课需要在如何增加学生的自律性上再多做研究和改进。第三,当前的慕课教学效果还未能被权威机构认证。虽然慕课课程学习结束后应该获得学业证书,但由于当前的慕课教育平台无法证实是学习者本人,而不是别人替代他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学习和考核考试,所以慕课网络教育目前还难以得到权威机构的认证。慕课系统需要在学习者实名认证方面下大功夫来解决这个问题。[15]

六、慕课对医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虽然慕课有它自身的瑕疵,但它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对现在的医学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目前的医学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虽然也一直在改革,但以“学”为本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实现。在慕课体系中突出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导地位。慕课这场风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来临,为医学教育改革吹入了一阵春风。以后的医学教育应该以慕课为契机,充分发挥慕课平台的优势,充分利用慕课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慕课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显得十分必要。2014年3月全国182家医学高校已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 慕课在医学高校教育中会逐渐普及发展。

慕课教学体系给现代医学教学带来以下启示,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医学教学改革。

1、转变教学理念

(1)采取新型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慕课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我们可以在肿瘤学教学中将两者结合,互相补充,可以针对不同的肿瘤学知识点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两者结合,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16]

(2)应用先进技术手段。现代肿瘤学飞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MOOC可提供海量的肿瘤学教学资料(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题库),如何能够使医学生成为这些信息的受益者?MOOC为肿瘤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慕课教学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而自主学习驱动性恰恰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关注学生的共性,个性化学习不足。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得不到发展。我们需要借助慕课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对肿瘤学的自主学习主动性。

2、改进教学设计

医学生需要了解常见多发肿瘤,高等医学教育对罕见稀有肿瘤不做特别要求,肿瘤学教学可以将常见多发肿瘤按照肿瘤病种为主线安排课程。将最新前沿的肿瘤学教学资料(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题库)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足够的兴趣。PBL、CBL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举例式教学法等可以灵活地运用于肿瘤学教学实践。

3、优化教学内容

慕课教学平台可以充分的将最新的肿瘤学的教学视频库、教学课件库、教学试题库这些信息构建于慕课网络平台中,并不断的进行更新、补充、完善。目前肿瘤学的各种诊治指南在不断的更新,慕课平台可以不停顿的把这些最新的诊治指南更新在网络数据库中,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最新的肿瘤学资讯和前沿动态。

4、增强人力资源

目前国际慕课平台都在招募高校知名教授在慕课平台上授课,但都为英文课程,国内的慕课平台应该尽快多开设中文网络课程。但是好的慕课课程需要很有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来开设课程。国内医学慕课平台发展缓慢的原因就是受到优秀教师的限制,要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就需要培养经验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5、创新评价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医学教育的要求,人机考试已成为常态。通过MOOC教学数据库可提供丰富的考核病例和环境。另外慕课微课程是由穿插的问题连贯而成,就像通关游戏,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做及时的评价,评价系统及时灵活,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第三,在慕课网络学习时学生之间成立网上学习小组,同学之间进行互测。所以慕课教学平台为医学教育提供了创新的评价方式。教师应该抓住这些新式评价模式,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互动,以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在设计评价题库时,要多动脑筋多用心思。质量评价体系将是慕课平台开发和设计的重点。

6、加大MOOC制作力度

要想迅速的使慕课平台作为医学教育的常态,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MOOC制作力度,这需要专业的MOOC制作团队。也应该注意稳步推进,避免一窝蜂上马。

7、MOOC与传统教学互相取长补短

慕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各有利弊,可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才是关键。[17]我们认为,最合理的教学模式应该将慕课模式与传统模式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慕课作为传统模式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发展,这才是医学教育的最佳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宋专茂.慕课何以致高校教学方法革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4)55-8.

[2] 聂光辉,杨莉.“慕课”(MOOCs)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西北医学教育(http://),2014.10.22.5.947-950.

[3] 张宇婷.微生物学课程在药学教育中的思考.经营管理者,2015(5)417.

[4] 陆慧,王建明,陈峰.“慕课”风潮下我国医学教育网络化发展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4.4.160-164.

[5] 孙福万.短信、即时通讯、微博和碎片时代的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10(16).

[6] 张金磊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7] 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8] 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21-23.

[9] Clark Q.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MOOCs[EB/OL].http://www.tonybates.ca/2012/03/01/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MOOCs/.

[10] Lisa.Three types of MOOC[EB/OL].http:// /2013/03/27/ Three types of MOOC.

[11] 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A.3-7.

[12] 王丽梅,姜泓.慕课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启示.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3.10.3.附1.

[13] 赵亚,黄豫晓,李英辉,刘学武,沈燕,梁姣,王军,张帅.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在慕课浪潮中的为与不为.教学研究与改革,2015.Vol.6 No.4.45-47.

[14] 吴爱华.大规模网上开放课程(MOOCs)的优势和不足及其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32(3)125-128.

[15] 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 2014(5)92-99.

慕课心得体会范文10

关键词 慕课 高中英语 教学改革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英语人才,为此,高职院校作为替社会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应加强对高职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就业后的毕业生能熟练运用英语与人交流。

1慕课的概述

慕课即MOOC,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的一种。自2008年提出慕课概念以来,至2011年秋慕课风暴席卷全球,而所谓慕课,实际上就是网络课程资源,其由兼具分享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散播,能够增强知识传播,并集开放网络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资源为一体。高职院校引用慕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不必前往教室去听课,不仅大大节省了院校的教学资源,也为教师与学生合理安排课程提供便利。

2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问题

2.1教学改革有待加强

当今教育领域最关键的一项转变,即从对“教”的关注到“学”的关注,所有教学改革都是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思想开展。并且随着认知科学及脑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促进着学习科学的诞生。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发展毫不关心,缺乏对学习目标的有效指导,缺少对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的合理关注及设计,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更是单一乏味。从学校角度来说,只有创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让学生围绕学校开展学习,促使学生茁壮健康的成长,并最终成长为有益社会的人,才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优势。

2.2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虽然21世纪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步入教育改革热潮之中,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方式方法始终过于落后陈旧,由于传统培养模式难以跟上时展步伐,其不断产生大量的负面作用。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从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到教学目标及教材教法,都摆脱不了传统人才培养规格一致的特征,但却缺少对新时期所需综合能力的关注,即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实际能力。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难以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企业要求。

3基于慕课背景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3.1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可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出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更能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例如,英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利用思维导图法呈现具有主题性的词汇,要求学生围绕该词汇展开“头脑风暴”游戏,在思考过程中找出相关词汇。比如,词汇“personality”,针对这个主题性词汇,让学生进行思考,如“Easy-going, cheerful, honest, generous, kind……”,围绕某个中心集体进行思考,才能丰富学习的成果。而且,当学生道出独立思考的成果时,不仅自己能获得成就感,也能启示其他学生,激活整个课堂的氛围。

3.2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的有效结合

时代的进步发展,推动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但事实上,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目前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模式,其存在形式单一枯燥,教学效率较低等缺陷,不利于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慕课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不仅能有效结合教师讲解内容与慕课教学资源,还能起到促进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丰富完整的作用,大大提高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英语教师在《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port》教学中,可针对句子They say as many as ten of the seventeen kinds of penguins may be in danger of disappearing结合慕课形式详细地进行分析。比如,大部分对penguins都极为熟悉,但却不甚了解seventeen kinds of penguins(十七种企鹅)。为此,英语教师不妨通过互联网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seventeen kinds of penguins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获得新知识。而这种教学方式,兼具教师讲解和慕课播放的整体优势,既能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seventeen kinds of penguins,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针对性。

4结语

慕课教育模式席卷全球各个国家,包括英、美、日、奥等国均在自主研发推广该模式,我国自然也并不例外。高职院校及其英语教师更应积极有效地从操作层面探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途径,对传统教学价值错误取向进行合理改变,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崇多元化教学模式,以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慕课心得体会范文11

“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慕课时代的来临使高校师生以课堂为互动空间,以教材为传播信息载体的传统教育模式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好奇心强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基础技术的大学生群体成为了慕课最主要的参与群体。而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顺应慕课发展的潮流,提炼增强自身管理和教学的优势和魅力,协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更新理念,顺应慕课潮流汲取有益成分

根据Coursera的数据显示,2014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达到了65万人,增长幅度远超过其他国家。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和董事长吴恩达(Andrew Ng)谈到,现在每8个新增的学习者中,就有一个人来自中国。慕课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多元和立体,这是与大学教育希望受教育者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目标相一致的。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应该为优质慕课尤其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高水平学校科研机构开发的慕课提供购买、播放、认可学分等的便利。另一方面,从事教学的老师也需要积极地投入到与自己所教课程相关慕课的学习中,从优质慕课课程中学习分析问题的角度、思路以及课程开发的技术。大学教师要正视慕课必然会把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从传统课堂转向网络课堂的现实。而大学教师要做的不是悲观叹息而是要从慕课中学习能够提升自身教学的内容和技巧以便改进课堂教学。如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开场用了一个结论多样化的案例作为开场白引起了学生的广泛讨论,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也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往往选取的案例是生硬地为某一个知识点作为解释的,主要是由教师按照案情分析-知识点讲解-案例解读的方式进行,基本形成了教师主导全程的局面,学生往往参与讨论的热情不高,因为认为教师始终会把唯一正确的答案告知学生。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降低了课堂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调动学生充分参与思考纳入课程设计的范畴,让学生的思维变化成为课堂的主要推动力。

三、为课堂及时补充新信息,增加学生实际操作内容

由于慕课从制作、包装、上线再到认同推广往往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这就会使慕课中所传达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现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信息及时更新是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课堂教学对新近信息的及时更新恰恰体现了慕课不具有的优势。同时,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能让教师清晰地即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态,以便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这也是事先已经设计包装好的慕课所不能胜任的。因此,作为传统课堂具有慕课所不具备的信息更新和师生互动的优势是高校教师可以进行积极作为的方面。同时,高校教师还可以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以后发展方向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慕课。对于慕课中所涉及的知识师生间还可以进行讨论研究。总之,教师要积极成为慕课的掌握者和引导者,不能被动地让慕课成为抢占传统课堂“侵入者”。

四、注重师生课堂外的互动,营造亦师亦友的良好氛围

高校教师在教学课堂外应该和大学生进行面对面接触,了解大学生真实的心灵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了解世界的困惑。这种情感的交流以及指导会让大学生感受到高校以及教师独特的成长帮助作用,深化对大学教学的认同感并且会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起到长期的积极影响。这也是包括慕课在内的所有网络虚拟教室不能替代传统大学教育的地方。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融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可以共同探讨有兴趣的话题,可以进行自由的讨论,可以共同进行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这些过程都会使大学生和教师共同收获精神上的愉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和更好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也包括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大学的社团和实践活动也应该更加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吸引大学生走出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进行积极的接触和从中获得成长的动力。

总之,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积极反思调整管理和教学的现状,从慕课中学习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技巧,强化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交往活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慕课心得体会范文12

慕课是英文MOOCs的音译,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的简称,意思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是在网络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网络课程作了许多改进,它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慕课的规模大,注册人数众多。如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主讲的《思辨的艺术》课程有 58 万人注册学习。这远远超过传统课堂的几个或者几十个学生的规模。

二是慕课是开放的。它对任何人开放,无门槛要求,无论学习背景如何,只要进行简单地注册即可参加学习,这与大学的高门槛形成鲜明对比。

三是慕课是网络式的课程,每天 24 小时在线,从而可以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灵活地学习,学生可重复听课。

四是慕课的内容丰富、过程完整。它包括教学的全过程,即它包括教师上课、随堂测验学生、批改作业、师生分享观点以及学生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等。五是互动性强。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大规模的互动,师生在互动中习得知识、创造知识。学生提出问题 5 分钟后就能得到反馈。慕课出现于几年前,在2011 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慕课发展至为关键的一年确是 2012年,这年甚至被一些人称为慕课元年,这主要是因为慕课在2012 年取得巨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012 年1 月,斯坦福大学的 SebastianThrun 教授成立了公司 Udacity,该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力图与一些一流教授合作推出一些课程,并免费向全世界学生开放。慕课不断推出新的课程,注册课程学习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同时,对于慕课的投资也不断增加。2012 年 5 月 2 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各注资3 千万美元成立了非盈利机构 edX,以免费提供两校的课程,并欢迎全球各国的顶尖大学加入,此后,加入的大学不断增加。在2012 年里,慕课本身得到不断完善,注册的人数不断增加,接受的投资迅速增加。2013 年 2 月 7 日,Coursera 宣布其五门课程已经进入美国教育理事会推荐名单,学生选修的学分可获大学承认,从而开启慕课进入正规高等教育体系的通道。慕课不仅在美国迅速发展,而且在世界加速扩张。截止 2013 年 11 月 2 日,加入Coursera 的学生有 5364793 名。③在美国已经存在多个慕课,但最主要的是三个,即 Coursera、Udacity和 edX。世界上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入,如 2013 年,英国开放大学也发起了 FutureLearn 项目,加入到MOOCs 的潮流当中。2013 年 5 月 21 日,edX 发展了亚洲首批成员,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等高校加入其中。④但慕课是一个新生事物,它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监控较难,容易舞弊。由于学生都是在线学习,师生常常不见面,而且学生人数众多,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监控存在较大难度。二是慕课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没有大学那样集中的学习地方,不存在大学那样的学习气氛和人文环境,而良好的学习气氛和人文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三是慕课不像传统大学那样有教师现场监督,学习者自行通过网络学习,因此,学习者必须有很强的自制力,否则难以坚持学习,容易受到干扰而放弃学业。四是慕课的发展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慕课中的教师大都是著名的教授,教师和相关人员因此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需要得到补偿,相关的设施维护也需要资金支持,因此,慕课得以持续发展必须有持续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支持慕课的资金大多是捐赠的,这是难以支撑慕课长期发展的。这些因素制约着慕课的发展,使慕课难以取代传统的大学教学,至少近期没有可能。但是慕课仍将继续发展,它对传统大学教学的冲击也是无疑的。

二、慕课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教学的冲击慕课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对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教学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以教为主的传统法学教学模式受到的冲击

1. 教师将传承法律知识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传统上,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式有限,一般来说,教师在知识、阅历等方面都比学生丰富。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法律知识量也在不断增加,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法律知识。在一些领域里,教师几乎和学生一起站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起点上。因此,教师在一些领域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并不一定比学生多,教师在知识上的优势逐渐丧失。慕课迅速发展后,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轻易地听完相关的课程,获取相关的法律知识。当学生已经在课外学习了相关课程后,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讲授知识上,也就难以受到学生欢迎。因此,法学课堂教学不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传承上,而应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这对现行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学教学来说,是一个挑战。

2. 大班教学不适应师生互动的要求传统上,我国的法学教学大都实行大班教学,高校扩招使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大班教学更为普遍。班级人数众多,教师也就难以在课堂中与各个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承担了科研等方面的任务,因而在课外与学生交流也少。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讲授法律知识,而学生之间在课堂中没有多少时间交流,在课堂外交流很少。但是慕课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向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随时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师生不仅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同时还可在交流互动中产出新的知识。这既能容纳众多的学生,又能为师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保障了师生的互动。慕课这种比较优势必将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对现行的法学大班教学产生不满。

3. 单一内容教学时间过长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现行法学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大多是四、五十分钟,而且两节课连上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不可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学习,长时间教授单一内容更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慕课根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精巧设计,大多把课程分成一节一节的小课,每节小课大约十分钟,每一小节课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这样的课就像游戏那样吸引学生。学习过慕课的学生很难再接受单一内容长时间的传统教学。因此,现行法学教学课时安排也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至少应该更加灵活。

( 二) 同质化教学受到的冲击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传统法学教学基于标准化、一体下的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呈现同质化,而同质化的学生在找工作时竞争压力大,在一起工作时也难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成长,对社会发展也是不利的,这种状况正是学生人数众多与差别化、个性化教学的矛盾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表现。慕课课程的片段化更适合学生需要。传统的法学课堂教学中,一个班里的所有学生都听一样的课,这样可能使学生感觉到: 自己想学习的内容太少,而不喜欢的内容太多,又不能不学,学生的学习态度因而受到影响,这样教学常常出现所学非所用、脱离学生实际的状况。而慕课却将一节课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片段,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自己不需要、不喜欢的课程片段可以不学习,而集中精力和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片段学习。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喜欢的课程内容来学习,其学习积极性自然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这样使学生将课程学习和自己的需要结合起来了,这对于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是很好的。慕课课程的强互动性使课程内容向着学生需要的方向具体化发展。

传统的法学课堂教学实行大班制,且在规定的几十分钟里进行教学,师生互动难以得到充分展开,教师常常将这些时间用来讲课,而不是用来互动,形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默笔记的现象。慕课是开放的,师生之间互动性强,教师首先是向学生提供一般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互动。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互动,从而使课程内容逐渐与自己的需要、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互动越强,课程内容越向学生需要的方向具体化发展,这就解决了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的一般化与学生人数众多且学生需求多样性之间矛盾的问题。慕课学习时间、地点、内容的灵活性,满足不同学生对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学习的需求。传统的法学教学只在规定时间、规定的地点开展,所有的学生必须到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学习规定的课程内容。通过这种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工业化流水作业生产的商品一样同质化,而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各个学生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样的教学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也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色,因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慕课可以让学生灵活选择时间、地点以及自己学习的内容,可以使学生选择最佳或者最喜欢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来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是各有差异的,是能够培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生的。

(三) 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冲击教学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和开展的活动,是教师对教材等教学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在教学中呈现的结果。我国对于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了规定,如2007 年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认法学学科核心课程为16 门,但这只是规定了各个学校法学专业应该开设的课程,而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则没有规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校、各任课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教材、自主决定具体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至于其他的课程则根据学校的教师的情况而设置,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每门课程的教材众多,其内容不一,一些教师选择全国规划教材,但是这些教材不一定适合其所教学生的实际,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根据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而消化就径直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而一些教师采用自编的教材来教学,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不一定都能得到保证。

即使选择了合格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即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法律实践训练与法律理论教学以及法律知识教育与普通常识教育等问题,⑤这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影响很大,因为不同类型的教学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现行教育实践中,教师比较普遍地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训练的倾向。这样选择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即现行法学教学中,法学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现实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大规模网络课程采用贯通式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课程教材本身,学习过程更多的转向如何理解问题情境、如何界定问题、如何提出问题、从何处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⑥慕课吸收了网络课程的优点,并作了进一步发展,慕课都是由一些名校的著名教授讲授的,其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得到广泛的认可,更重要的是: 在慕课中,学习者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教师进行交流。在实际的交流中,学生可不断提出个性化需求,从而引导教师与学生不断将教学内容具体化,进而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实际的合理的教学内容,最终使教学内容逐渐与学习者的需要一致,即将教学内容的一般性与学习者需求的个别性相一致,从而解决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与社会不断发展及学习者个性化的矛盾。这显然比传统的更具有吸引力,进而对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教学构成挑战。

三、借鉴慕课经验以改进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教学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教学应借鉴慕课经验并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我国的教育法律、政策积极应对挑战,目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一) 更新并贯彻法学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对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引领教学的发展方向。面对慕课的冲击,我国首先应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正确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开展教学。

1. 在法学教学中真正树立和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们应借鉴慕课的经验: 让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此体现其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即将知识传承交由学生自行观看教学视频等资料来完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将讲授法律知识作为重要任务; 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短小精悍完整的教学片段,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在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这样,教师就真正从繁琐的知识讲授中解脱出来,并将其主要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与学生互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产生新的知识等方面。另外,应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让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真正地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 树立差异化教学的理念慕课通过差异化教学解决了学生人数众多与学生差异化之间的矛盾。扩招后的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法学学生也与慕课的学生具有相似的特点:法学专业每年招收的学生多,学生的成绩、学习背景( 许多学校除了招收文科学生外,还招收理科学生)相差较大; 扩招后,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教学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学生毕业后不再走纯精英化道路,毕业生更多地是到法律实务部门工作,一些学生甚至不再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学生对于法学教学的期望就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法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设计,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增长才能,并最终为学生理想的实现奠定基础,如学校应让学生在学习完基本的课程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选择、什么时候选择学习某些课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由地探索、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学习在社会中的应用价值,真正领悟学习的精髓。

(二) 促进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化慕课中的教师一般是著名大学的著名教师,他们的教学内容经过了精心选择,深受学生欢迎,一系列慕课课程的推出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余地。慕课重视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些频繁的互动,不断演绎出具体的课程内容,从而弥补学生的巨大差异性和课程内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值得借鉴。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缺乏著名的教师,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如教材大多不是自编的,而采用名校名师的教材,这对于保证教材的内容质量是比较好的,但是它也很可能存在着不符合某一具体院校及其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期望、就业等方面与名校是不同的: 地方本科院校的法科学生毕业后,比较多地从事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

因此,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地方本科院校应更多地让学生学习事务方面的课程( 如司法考试、司法实务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将社会上的免费公开课程引入自己的教学之中,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课程,从而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料,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可通过网络等平台收集学生的意见,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然后选出合理的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选择逐步合理化。具体来说,教学内容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基础性原则,即应选择基本性、全面性和易迁移性等方面的法律知识,为学生成为优秀的法律服务者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二是适当性原则,即应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掌握的、适合学生多样性发展的内容。三是综合性原则,即应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法律知识。四是主体性原则,即应充分考虑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来选择教学内容,以便教学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开展。

(三) 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面对慕课的冲击,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教学必须从教学模式、方式和方法上作出反应,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实行小班互动式教学在小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较大的空间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参加到互动当中,使学习背景、旨趣等方面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除了课堂教学外,也应注意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 如通过电子邮件、QQ 群、微博等方式) ,加强课堂外的交流,使学生的法学理论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教学可借鉴慕课经验: 教师尽可能少讲授知识,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让学生通过视频等途径掌握一般的法律知识,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培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又能满足学生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的法科学生也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3. 依不同课程类型、不同授课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法学课程对教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法学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纯粹的理论法学课程,教师可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师生的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找到分析法律、解释法律的方法。而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法学课程,则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审判、法律诊所等方式来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掌握理论、培养司法实务能力。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因此,可借鉴慕课的经验将现行的一节课分成几个片段,每一个片段解决一个小的法律问题,同时各个片段又相互联系,共同解决一个大的法律问题,每个片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相关资料,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最终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背景、旨趣等方面是多样的,法学教学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教学( 如教师可通过个别辅导、小组讨论、讨论课、课堂讲授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合,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