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

时间:2022-03-08 17:04:19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社区分馆

图书馆分馆制建设在我国推行了多年,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成效与投入仍有一定的不匹配性,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就是无法建立一个长效的运营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基层社区分馆的通病。

一、纵观图书馆基层社区分馆服务网络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组织结构松散,只是名义上的总分馆制。图书馆对区、街道与社区分馆的人、财、物没有控制权,只是一种基于道义或全靠个人魅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结成的联盟。缺乏人、财、物控制权的总分馆制就缺少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牢靠的利益基础与明确的权利义务规定的联合终归是难以长久的。

2.文献资源的产权不统一,通借通还范围有限。由于总馆与分馆各自有不同的行政归属与经费来源,造成了文献资源互不统属。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借通还,在技术上已不存在任何问题。但要让转移的文献资源实际控制权与所有权重新统一,就产生人力资源、资产所有权、资源配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国内大多数总分馆制下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借通还的主要原因。

3.图书馆基层社区馆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基层社区分馆主要是县级以下的分馆、乡镇分馆等,人员基本是由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或社会人员兼顾管理,没有得到专业的图书馆业务培训,有些只限于简单的借、还书操作,没有规范化。按照图书馆基层社区分馆服务网络的层级结构理论,总馆只负责对下一级图书馆的业务进行指导、布点与业务辅导以及管理与监督。但由于实际层级建设的功能缺位,业务人员、场地等等条件的不到位,往往会致使服务管理的不到位。管理也将流与形式化。

二、国外总分馆制发展模式及国内的分馆制推行模式

国外的总分馆制研究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各国对总分馆制没有统一的定义与统一的模式,基本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与历史沿革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到今天比较典型的大致有三种类型的总分馆制:其一为新加坡行政机构统一管理模式,所有公共图书馆都归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管理,管理局负责全国范围内各级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各级公共图书馆按照总分馆制模式进行统一规划与布局,国家图书馆是总馆,下面依次是3个区域馆、19个社区馆、18个社区儿童图书馆。按照最初的设想,社区图书馆下还有街道这个层级的图书馆。这种高度集中,各级图书馆分工负责建立覆盖全国的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思路就叫新加坡模式。其二是纽约的多头竞争型总分馆模式,美国通常采用的是我们熟知的严格的层级总分馆制,同一个城市不同系统的图书馆可以各自建立自己的服务网络,但同一系统如公共图书馆通常只有一个总馆。纽约的情况比较特殊,有3个并行的公共图书馆系统,3个总馆DD纽约、皇后、布鲁克林各自拥有几十所分馆。其三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模式,特点是州图书馆无分馆,只有99个地区中心图书馆,中心馆各自拥有数量不等的社区分馆。州图书馆与地区中心馆虽然没有名义上的总分馆关系,但是图书馆自身没有对外开放业务,只承担对地区中心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业务,并根据对地区图书馆的业绩考评拨付专款补助,这是一种上升为纯业务协调与管理的总馆。

国内总分馆制理论研究源于上世纪末,真正付诸实践则是在2001年左右。所谓总分馆制,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区域内各类型图书馆互助合作、联合办馆的一种模式。其最初的设想是优化资源配置,寻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现在某些地区把总分馆制实践上升到图书馆发展要走社会化道路的理性高度,追求的都是一种普遍平等的知识权利。从组织结构形态表现出来的特征看,国内的总分馆制分横向联合型、纵向层级型与混合型,单纯的横向联合与纵向的层级结构很少见,大多采用跨系统不同类型图书馆的横向联合与同系统不同层级的图书馆纵向联合相结合的方式构成完整的服务网络。这种类型的联合办馆模式虽称谓不一,但其思路或最终目的无一不是希望松散的联盟能发展到紧密型的总分馆制。现有成功的模式有“嘉兴模式”、“禅城模式”等。今年是全面推进县级馆总分馆制建设之年,社区、乡镇担负分馆的具体工作,并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模式,但要真正管理好,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资源来说,还需详尽的考虑。

三、对目前总分馆制下基层社区分馆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基层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总结及总分馆制实践利弊分析,本文得出一个基本观点: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图书馆服务网络,要有更完善的组织与财力保障机制。总馆可以严格要求开放时间与业绩标准,同时认真做好各方面的管理,特别要有合格的图书馆专业人员,这是关键。其次,要将基层社区图书分馆的自有图书整理编目,进入上级图书馆的数据库,为实现通借通还做好技术准备。可以尝试采用“流动产权”概念,将文献资源的实际控制权与所有权统一起来,以解决物权转移带来的物流障碍。第三,要规范业务管理,加强对街基层社区图书分馆专职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业绩考核标准,从开放时间、办证量、流通人次、借阅人次与册次等多项指标上评定该馆的社会效益,确定服务输出能力的星级标准并据此确定扶持力度。第四,基层社区图书分馆布点上还是坚持“效益效第一、宁缺勿滥”的原则,切实推行总分馆制,发挥各级图书馆的作用。第五,争取建立三级以上的层级网络结构,让各层级都有各自不同的职责范围。第六,加强开拓创新力度,合理布局,积极尝试在人流量大的区域建立新的分馆。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设立社区图书馆在选址上遵循两大原则:一个是在社区中心,一个是购物中心。第七、兼顾建立图书自助借还系统,减少人力资源,实现自助化管理。

基层社区图书分馆开办容易维持难,要让每个基层社区图书分馆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让市民都能享受到知识普及的权利与便利的服务,最终解决方案就是要实行一元化的人、财、物统一管理,也就是将基层社区图书馆分馆办成既能管得住人,也能拥有文献资源处置权的规范化分馆。

参考文I: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2

哲学,与档案工作似乎相距甚远,必须经过档案学科理论承上启下的作用才能够应用到工作实践之中,否则无法“穿越”。但是,经过档案学科理论咀嚼后的哲学理论和方法又不能够指导档案工作实践或者到了实际部门如同嚼蜡,起不到哲学应有的作用。其实,档案学科的发生、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档案工作实践,而且要深深根植于实践,经过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科学而缜密的哲学思考,条理清晰而层次鲜明的知识建构,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才能够得以建立。因此,档案工作距离哲学并不遥远,并且孕育哲学思维,利用哲学的智慧指导着自己的工作实践,通过总结经验滋养档案学科的发展。

在档案文化事业中,不论涵盖的工作范围还是占据的历史地位,档案馆的工作都最具代表性,理应接受哲学的“洗礼”。笔者针对档案馆中纷繁复杂的工作现象,抽丝剥茧的分析,找到各种现象发生的源泉:一是保管档案以存史求真,二是利用档案以求善求美。同时,档案馆中的各种现象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档案工作矛盾,如何解决矛盾推动档案馆工作的发展,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坚持一定的哲学守则,掌握必要的哲学方法,才能够统领档案馆的工作,蕴藉档案文化事业的内涵。

二、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档案馆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档案馆工作中应该坚守的原则,从哲学意义上讲,有两条:一个是档案馆工作的真理原则,另一个是档案馆工作的价值原则。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保管档案以存史求真和利用档案以为善求美是档案馆工作者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档案馆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就是档案馆必须按照档案的本来面目去收集整理和保管,追求档案的真实性和服从档案价值实现的规律性。所谓价值原则,就是档案馆总是按照档案形成者和社会的长远需要去鉴定档案的价值和保管有长久价值的档案,使公布于世的档案为人们所利用,发挥档案的最大价值。

档案馆工作中需要坚持的这两条哲学守则,不论从工作思想上还是工作行动上都有深刻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总则中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1]这里说的“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不仅指的是档案工作领导权要统一,而且隐含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要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统领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因而,档案馆作为我国档案文化事业的重要阵地,必须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积极运用我国最新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档案工作实践。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作为指导档案馆工作的两项基本原则,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1.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真理原则要求档案馆工作的思想和行动符合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价值的规律性,即按照档案客体的尺度来规定档案馆的日常工作活动。它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客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档案馆工作中坚持的“来源原则”、“全宗原则”就是对客体档案和立档单位之间历史联系的最高尊重,美国档案学者谢伦伯格指出:允许各国在运用来源原则上存在差异,但“来源”这个核心思想不能丢掉,甚至是永恒的[2]。真理原则要求档案馆工作人员善于发现细微之中藏有的普遍真理, 1908年“荷兰手册”作者之一缪勒就说,“我们没有发明来源原则,它是在现实中存在着的。我们唯一的成绩在于,我们独立地把它思考出来并使之具体化。”[3]

价值原则要求档案馆工作的思想和行动保证大众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内在价值尺度使客体档案为主体大众服务。它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来源原则”、“全宗原则”虽然在整理与保管档案维护立档单位历史面貌上具有真理性的指导作用,但是在肯定它们是真理原则的前提下,应该承认它们不愧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整理与编目的方法[4]。那么,在方法论运用的层面上,它们又要以人的目的性为准则,在档案馆工作中灵活掌握、使用。

2.真理原则是档案馆工作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档案馆工作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客体档案所包括的内在价值及其历史背景信息,不仅是档案馆保管与开发利用的对象,而且是档案馆之所以存在与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尊重和服从这种前提条件,档案馆的有目的工作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价值原则是一种目的性原则,目的性是价值原则的核心。档案馆的工作是以保存与开放利用有价值的档案为目的,并以此调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满足社会大众的各种文化需求。因此,价值原则也是档案馆工作的动机和动力机制。

3.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档案馆的作用在于使不同人的具有不同目的的社会需求服从统一的档案馆工作规律。档案馆中档案的现实价值、历史价值的统一性,归根到底是档案馆的真理性追求在人类活动中的体现。档案馆的价值通过档案价值的多元化表现出来,不同的社会历史群体有不同的价值需求和价值原则。价值原则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利益、追求的多样化相联系,是档案馆处理社会关系、进行社会服务的原则。

这两个基本原则的差别和对立,深刻体现了档案馆工作活动本身的矛盾性。这些矛盾的存在,一方面给档案馆工作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境,另一方面对推动档案馆更深刻地认识“保管”与“利用”的关系,实践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统一的原因。其一,因为两者都形成于档案馆的工作活动中,是档案馆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并通过相互补充,结合构成完整的档案馆工作活动的内涵。只包含其中一方面的活动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其二,因为它们都是档案馆工作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档案馆必须也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两者的冲突,使之以某种经营管理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统一的表现。其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互贯通,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在档案馆的工作活动中互为前提。没有“保管档案,传承历史”的真理原则为指导,“传播档案,服务大众”的价值原则就不能成功地贯彻下去;没有“服务社会”的价值原则的推动,“坚守阵地,利在千秋”的真理原则也得不到坚持和发展。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适用。真理原则在档案馆彰显档案价值的工作中普遍适用;同样,价值原则也适用于真理问题,对于每一件具体的档案客体,档案馆也要解决它“有何价值,如何开放利用”的问题,以便发挥档案的潜在价值,推动档案馆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其二,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档案馆的发展中相互引导。在档案馆的工作活动中,总是不断地从挖掘档案的潜在价值走向更好地维护历史面貌,从永久保存档案走向为社会公众服务,实现着相互之间的过渡。其三,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检验标准的一体化。档案馆的现实工作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共同的检验标准。

3.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一,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具体的,是因为二者的统一是在一定的档案馆工作条件下达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档案馆的工作是具体的,在档案馆日常工作活动基础上档案馆认识和发现的档案价值是具体的,展示档案价值的方式方法以及档案价值所能够开放利用的程度、范围等也是具体的,由此决定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也必然是具体的。档案馆不可能一次就穷 尽对档案价值的认识,也不可能通过一次展览或一次提供利用就能满足社会公众对档案的全部价值要求,只能在能力职责所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价值需求,这些都体现出档案馆工作所坚持的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具体性。其二,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历史的,是因为二者的统一随档案馆工作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在档案馆发展前进的基础上不断打破旧的统一,实现新的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在档案馆发展的推动下,无论新的档案价值的发现,还是新的社会大众需求的形成,都会促使档案馆的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出现新的矛盾,从而在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相互引导中打破原有的平衡,建立新的档案馆工作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一章第五条.

[2][4]刘国能.档案观:档案人生、档案业务、世界档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科学传播;主题式讲解;创新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20-02

1 目前科普场馆应用的讲解模式

1.1 导览式讲解

这种讲解模式是按照展览参观路线引导观众参观,讲解不要求面面俱到,侧重在引导参观讲解。在一般情况下,讲解工作在本馆规定的讲解时间内完成。如遇观众有特殊要求,条件允许时,讲解员再视情况调整讲解内容,延长或推迟讲解时间。

1.2 教学式讲解

在了解参观对象需求的基础上,收集相关讲解资料,做好讲解预案,列出讲解要点。紧紧围绕讲解内容,详细、深入、全面地展开讲解要点。

1.3 总介绍式讲解

这种讲解方式是讲解员先将观众带到便于集中观众而又不影响他人参观的地方,如展馆序厅、观众休息的地方等区域。集中概要地向观众介绍展馆和展览的概况、参观路线、服务项目、设施以及参观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2 各讲解模式在现阶段的应用情况

导览式讲解是目前景区和科普展览场馆的主流讲解模式,能够高效,按时的参观完指定路线上的展品。对于参观过程中有限时要求的团体更能凸显出导览式讲解的优点。

教学式讲解适用于需要详细了解整个展览所涉及展品的群体。特别是以学校或者家庭为单位的参观群体。当老师、家长希望孩子们能从展品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能更深层次的拓展视野时,这种讲解模式是不错的选择。

总介绍式讲解侧重于服务对象只需要粗略的了解展览或者当人多拥挤,由讲解员带领参观显得不太方便时使用。

以上的三种模式各具优势,在东莞科技馆的日常讲解中都有广泛应用。但是结合东莞科技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践摸索,东莞科技馆提出了“主题展开式讲解的创新与实践”模式。

3 东莞科技馆讲解模式新探索――主题式讲解

3.1 主题展开式式讲解模式的界定

所谓主题式讲解是指打破知识点之间的割裂状态,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使得相近知识点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整体、全面的知识。

3.2 东莞科技馆提出主题展开式讲解的背景

首先,谈一谈东莞科技馆功能定位的总体构思,在建馆之初东莞科技馆的功能定位是配合打造东莞为“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战略目标,充分展示制造业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代制造业技术水平及发展方向,宣传推介现代制造业发展观念和科技思想,建设成为一个以制造业科技、信息科技为博览重点,具有东莞地方特色和现代意义的专题科技馆。

因此东莞科技馆展厅的第一层主要是展示制造业科技以及先进制造技术,二楼展示信息科技和高新技术内容。在第一层的制造业科技主展厅分为七个展题分别展示了计算机、电话机、服装等东莞的七个支柱产业。而二楼的信息科技展区里面主要展示了信息科技的相关内容,例如虚拟仿真技术、频闪技术、高保真录音技术等等;而高新技术展区主要展示了生命与环境相关的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海洋生态知识,还有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内容。展厅的展品分布是展厅布展之初就已经一锤定音的,难以在后期再大幅调整。

在整个参观活动中,虽然展厅是按照展品的展示内容以及其内在的逻辑理论关系进行分区的,但是如果当参观团体需要获取的知识点不以东莞科技馆的展区分区一致时,也就是说并不以某一个支柱产业或者某一相关技术为线索,而是以其中某个科学原理为主线时,如果依然按照以往的常规讲解方式和路线来讲解,思路就会被中间穿插出现的其它展品打断,出现思路上的跳跃和断裂而凸显不出主题。在这种背景情况下,如果能将展示相同或者相似原理的展品,串联成一个主题来进行讲解,就能使观众在大脑中形成更清晰的知识认知结构脉络,更充分的理解并掌握展品科学原理,就参观活动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基于此背景,东莞科技馆提出了“主题展开式讲解的创新与实践”模式。

3.3 主题展开式的表现形式

主题展开式讲解需要把相关主题的形象、展示装置组合起来,再加上语言解说,通过演示手段达到表达立意的目的。让观众通过观看跳跃出现的实物、装置、形象和演示,自己再加以联想、整合,成为自己的观感。

3.4 东莞科技馆主题展开式讲解实例

例如,以东莞科技馆 “眼见一定为实吗?”主题展开式讲解为例。该主题中涉及的有视觉暂留、视错觉等知识点。然而受展厅布展等因素的影响,东莞科技馆并没有将针对这一知识点对展品进行分区。一楼电视机的展题里面有活动视镜、走马盘、诡盘和自助电影等展品,它们虽然与视觉有关,布展时却是以辅助介绍电视机的原理时作为展品设置的。同样,二楼介绍信息科技技术时,有魔幻水帘、错觉画等与视觉相关的展品。还有,东莞科技馆的趣味科普秀中“这是为什么呢?”也是与视觉、错觉有关的题材。上面提及的展品、科普秀都出自同一主题,但是它们却处于布局上的分隔状态,对它们进行归类、整合再讲解,这样就形成了“眼见一定为实吗?”主题展开式的讲解模式。这种模式的讲解以主题为界定,打破展品在位置上的割裂状态,将展品配合解说、图片和互动和知识拓展,使观众更好的对同一主题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3.5 观众对东莞科技馆主题展开式讲解的评价

东莞科技馆以“眼见一定为实吗?为例,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面向观众讲解了100多场,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观众的宝贵意见,超过九成的观众认为这种新的讲解模式生动、形象、对知识的点的理解更透彻,对于只需深入了解个别主题的观众尤其适用。

4 结论

东莞科技馆通过实践摸索,结合自身情况提出主题展开式讲解模式。将一系列零散的展品展项根据主题贯穿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将孤立的展品构成一个个小的展品群,使观众参观时思路更加清晰,提升了观众了解展品的兴趣,同时也弥补了因空间局限、展品具体形态的不同而导致的展览布局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黄时进.科学传播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9.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学 理论联系实际

实际

内涵

[分类号]G250

1 研究背景

目前,图书馆界对理论联系实际(Integration ofTheory with Practice,以下简称ITP)评价判断争论较大。争论的焦点是,图书馆学理论是否脱离实际。卢儒珍、鲍振西等认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脱离实际。但也有人认为,理论脱离实际是伪命题,如储流杰认为,脱离实际的非理性责难是图书馆学基础研究创新的沉重枷锁。更多的图书馆界人士认为,基础理论研究不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如马恒通认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应用工程技术理论研究均不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一些人之所以认为目前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不是理论本身存在此问题,而是这些人没有真正认识到理论研究的层次性和各层次的特征、目的和作用,把各层次研究混为一谈。黄宗忠认为,我们在理论研究中确实存在着某些问题,也存在着认识和理解问题,要通过讨论加以引导与澄清。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指责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对的,正确理解ITP,应对图书馆实际范围不能理解过窄、对图书馆学理论的整体结构与分工要全面认识、对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互补性及一致性应充分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这一问题甚至已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特别是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难以逾越的理论障碍。故研究理论与实践(实际)关系、判断两者现状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ITP本不是问题,理论与实际(实践)总有一种天然的联系,理论关注实际、联系实际是它的天职,离开实际来谈论理论,无论理论多么精妙绝伦,也是无意义的。凡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必然经得起实践考验。反之,则是不完善的或伪理论。但由于不是问题的成了问题,意义就产生了。这与对理论、实践、实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内涵理解有关。不同观点是从不同层面而言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两者争论是把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淆在一起,深层次是没有意识到它们在性质上的本然统一。笔者赞同黄宗忠的观点。

2 理论内涵

图书馆学理论(以下简称“理论”)所涉及的远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它从一开始就是跨学科(管理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的、难以归类的学科,所涉及的问题也早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图书馆学”问题。它包括:现代性、人、信息资源与现实、文化交流互动、图书馆的社会属性、人们对图书馆或图书馆学的认知等。可见,理论是一个综合概念。

科学的理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三大功能。解释功能包括说明和理解两个方面。当有人问:“为什么我国东西部会产生信息鸿沟”时,可能回答:“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行体制存在问题”,理论解释到这一层面是不够的。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信息鸿沟与社会现实之间有逻辑关系;某一现实出现与否的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行体制存在问题是信息鸿沟产生的充分条件,两者是因果关系。

理论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既为人们提供了图书馆本身的真实图景,又为人们解释图书馆提供了某种“原理”或“公理”;理论的知识体系中蕴含着构成该种知识体系以及相应思维的方式;规范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理论就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价值规范的统一。阮氏五定律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基层馆员)只记住五句话(结论),这显然曲解了理论。其实,这一理论体系的内涵极为丰富,如第二定律强调了“读者”,批评了等级社会,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有一个方法论问题。五定律提供了一个演绎方法,这易使图书馆人从较高的角度去认识它的意义、作用与其他环节的关系,摆脱就事论事的方法。当然,五定律也涵盖了维护读者权利、相信读者永远是对的、图书馆应承担社会责任等内容。五定律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若只把理论作为原理或结论、概念,这就遮蔽了理论的能力属性,曲解了理论的整体系统、精神气质以及它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与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所联系的“实际”往往只是演绎个别理论观念的一个范例,造成基层许多从业人员认为没有理论,照样能干图书馆工作。

理论是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理论不只解释世界、规范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使我们进行自我反思与批判、超越。这种统一包括理论与现实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距离、理论如何关注现实。首先,理论是对现实的抽象和剥离(抽象和剥离的程度是衡量一种理论学术性的重要标准)。常识、经验不能称为理想或学术,是因为它与现实太近似。因此,理论与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必要的,这表现为两者不同步(或落后或超前于现实)。这种距离才使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互动。当然,距离过大,理想可能脱离现实。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也表现为理论总是对现实的某种批判和超越。我们把正在进行的“讲座”称为“信息素质讲座”,并不是说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讲座才是“讲座”,相反,会引起我们对讲座组织、功能的思考,寻求更好、更权威的讲座。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它蕴含着更为丰富、深刻的一系列问题:人的目的性要求与图书馆客观规律、现实性与理想性、人对现实的反映与人对图书馆创造和发展等关系。吴慰慈、杨文祥、马恒通均是从理论的现实性层面而言的,但仅从现实性层面而言,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不管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其终极来源都是现实。现实中如果没有图书馆这一机构,就不会产生图书馆学。而卢儒珍、鲍振西等则是从理想性而言的。不能只讲其理想性而不讲现实性,如果理论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理论有何用?故判断争论的标准应该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

老槐在博客中阐述的某些人的错误观点,明显是对理论的误解,如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认为只是学院教授们的责任,与基层工作者无关。实际上,只要从事图书馆职业,每一个人都有研究图书馆学理论及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责任,基层工作者也不例外。因为要从事好这一职业,首先需要认识、理解它是什么,如何从事好,而这些属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基层工作者承担这一责任不但可行,而且有一批这样的代表,如马恒通在图书馆学基础研究、科学哲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很大成绩。

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不是对具体问题给出具体答案,而只是提供一种解决方法、思维方式、方向、原则。那种把理论的现实性理解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想法和做法,割裂了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是庸俗的。在网

络环境下,阮氏五定律向我们提供了维护读者权利、整体思维、图书馆是动态发展的方法,若硬套用五定律解决今天图书馆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会产生错误;不能把理论的超越性理解为理论在先。理论原本来自实际,是事实的抽象概括与总结,但若认为理论在先,理论成了先在的不容置疑的规定,然后再照着这个理论去解释实际。于是理论不再是研究的目的与结果,相反倒成了研究的起点。在尚未进人实际的研究之前,就先有了某种理论,这就会产生理论研究中的本本主义;不能把理论作为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若不符合小团体的利益,就说成理论脱离实际,“不联系实际”或“不懂国情”。

3 中国图书馆学实际内涵

3.1

中国图书馆实际

中国图书馆具体实际(简称,“实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是含特定时代中国图书馆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总和,是对特定时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总概括。实际形式上包括:①中国社会的当前实际;②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实际(包括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图书馆本身的实际),也包括组织机构、个人的历史和工作的实际,每位所想的、做的都是实际;③图书馆学研究的实际,包括学科发展实际和研究实际。学科发展实际朝着中西文化交融、自然科学与相互渗透、人文与科学结合方向发展。可见,ITP具有多样性。实际内容上包括:①图书馆学研究所把握的实际不是价值中立的既成“事实”,而是寄托和凝聚了图书馆学家的价值关怀与理想的“真实”;不是对现存状态的消极肯定与默认,而是通过对现存状态的否定和批判所实现的一种新的生存境界的澄清;对实际的关注不是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提供某种现成的技术性和工具性的策略与方法,而是要通过反思,为理解图书馆生存状态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和境界,促进图书馆和谐发展。因此,图书馆学对实际研究应具有不崇拜他人的批判精神、实事求是的超越精神。这种批判和超越精神是实际最重要的方面。②当前实际、中国文化传统或图书馆文化传统是一个时空概念,有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规定性。今天中国图书馆学是历史的发展,不应当割断历史,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建立和研究国内图书馆界著名学者的“思想库”是这一内容的重要形式。作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中国图书馆的当前实际不仅传承和积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包蕴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与趋势;而作为一种空间性的存在,当前实际与当前世界图书馆界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它既以当前世界图书馆界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又是世界图书馆界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空间不只是一个地域概念,还包括理论(包括中外图书馆学理论)、文化传统的影响范围。实际之所以包括未来是因为实际既具有“当下”“现存”的性质,还蕴涵着“理想”规定。图书馆学确立基于历史活动条件下反思的视域,又要破除主观意识,确立历史地分析问题的维度。既对现存图书馆或图书馆学研究肯定理解,同时包含对它们否定的理解(必然发展的理解)。这意味着它们是在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同时又是在历史实践活动中不断向着未来发展的。

3.2 图书馆学研究实际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实际中的问题可概括为5个方面:①理论研究上,缺乏对一流经典深入研究,对各种学派学说、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不多,即使有也限于图书馆本学科范围内,“自己讲”,“讲自己”,没有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理论,这些理论对实践产生怎样的作用等问题;社会发展与图书馆关系、中国图书馆学与西方图书馆学融合度等研究不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学研究水平相比我国较低,表现在简单移植国外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或结论、研究规范不够、理论体系不完整、自觉意识不够、有些方面研究不足(观念、制度、服务、服务质量评价、读者行为)甚至空白(馆员的胜任能力、读者忠诚度)。有鉴于此,范并思提出了研究观念而非概念,研究制度而非机构的呼吁。②理论工作者、基层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前者以关注图书馆在社会实际中的处境为价值导向;后者以关注理论要能够直接解决图书馆具体实际问题为价值导向。前者研究成果影响着后者的可操作性,而后者的经验和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检验与吸收采纳;前者缺乏理解图书馆实践的基础,而后者因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足够动力去寻找实践相应的学术观点。笔者注意到基层馆员较少关心图书情报类期刊中的理论文章。这样难免产生理论与实践的隔阂,解决隔阂的关键(选择何种价值取向)是由图书馆学研究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这种不同解读使前者把后者进行的图书馆学研究仅仅看作是“工作总结”;反之,后者看前者取得的图书馆学成果是没有用的“理论空话”。由于实际内涵极为丰富,故认识实际是困难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图书馆或图书馆学研究的现状并不完全清楚,这为图书馆决策和研究带来了不利。③研究边缘化(这不是图书馆学被社会所抛弃,而是自我放逐,凸现出实际和理论自身的危机。)、功利化、利益化。④移植国外较多,而我国走出世界很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西方化和唯学科化。⑤大量的重复研究,创新性、原创性研究成果较少。

4 理论联系实际内涵

理论与实践是一种本然统一的联系。从解释学上看,理论将依照图书馆本质,在实践领域而不仅仅是作为认识去回答“图书馆究竟是什么?”这种回答不是仅仅以概念做出表述,而是以实践自身为目的,在践行中得以显现,因此而体现一种基于实践层面的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理论与实践分离,根源不是在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而是在于没有意识到它们在本质上的本然统一。理论要始终保持它应有的实践品格,让实践完整地表达自身,而不应是对实践的抽象反映,实践也不是理论的机械应用。根据理论原始本文,理论与实践都是参与的关系,理论总是表现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参与的人与人之间实现着自身。故图书馆学理论既是理论,也是实践;理论不仅认识到什么,更是实现着什么;理论不仅得到一个概念的认识,还是一个对其不断的实现过程。理论和实践就在参与和实现中表现出本然的统一,理论正是在这种参与和实现中获得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表现为图书馆存在论,然后才是认识论。从存在论来看,两者一致在深层次上不只是我们一种主观努力的目标,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状态。即理论是对实践的表达和反映。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5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建设;重要作用

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文化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向人民群众供给相应的服务,且不收取任何的费用,同时也为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建设以及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1 世纪是互联网迅猛成长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步伐也在持续不断地提升,进而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较为匮乏。因此,如何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怎样使得群众文化活动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成长是打造新时代文化馆所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一、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职能与特征表现

(一)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职能

针对文化馆来讲,其作用是为了传播群众文化以及发扬优质群众文化精神,通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为人民群众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文化实践活动,使人民群众在文化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以及社会成长的力量。同时在参与文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自我修养,通过人民群众的个体力量将群众文化的积极影响传播出去,为形成优质、浓厚的社会风气做出相应的铺垫,促使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不仅能够将文化实践活动扩大相应的发展规模,同样也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持续加入,继而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

(二)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特征

文化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文化馆具备服务性、主导性以及公共性等特点。针对服务性来讲,文化馆的存在是为了组织人民群众参加规模更大、功能更多的文化实践活动。所以,文化馆中最为显明的特点就是服务性,在服务好人民群众的基础上,才能将文化馆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针对主导性来讲,通过文化馆组织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时,文化馆的主导性就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不管是文化实践活动的计划还是实行的过程,文化馆对于组织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针对公共性来讲,文化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公益机构,面向所有的人民群众,所以,文化馆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人民群众,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等方面具备更加宽泛的特性。

二、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引导作用

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实践活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引导、启发的作用。由于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的组织具备较高的自发性,但是自发组织的群众文化实践活动又没有受到相应的监督与检查,所以,文化馆就需要对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的内容有着深入地分析与安排,让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贴合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综合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示范作用

在社会的成长过程中,群众文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示范作用。一个社会发展的完善程度与社会当中硬件设备的投入以及优良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社会优良的氛围又跟人民群众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所以,全面将群众文化素质进行相应的提升,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就表现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文化馆来组织群众文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实践活动的效用,同样也能更加确定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的成长方向,文化活动内部的结构也就更加完整,而且也可以通过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形成一种优良的社会风气。

(三)服务作用

文化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向人民群众供给无偿的服务,在群众文化实践活动中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通过挑选优良的文化活动形式,使得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以及综合素质。在群众文化活动从组织到开展的过程中,文化馆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所有的都是面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文化馆是为了将服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中,为不同阶层的人们供给公益性的服务,最终让群众文化实践活动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四)监督作用

由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缺少相应的监督、审核的机制,在进行每一次的群众文化实践活动时,都没有办法保障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品质。当通过文化馆去组织群众文化实践活动时,就多了一层文化馆的监督,能够对文化实践的内容进行检查,进而确保群众文化实践活动形成优良的风气。

三、优化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工作思路

(一)数字文化馆建设

21 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化、数字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文化馆的创建是社会成长的必然要求。为了创建出高质量的数字文化馆,需要各个部门分工合作、及时沟通、共同完成。数字文化馆的创建就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所以需要相关创建部门重视人民群众对于文化馆的需求。与此同时,为了使得数字文化馆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用,在建设之初,需要相关的部门对人民群众的意见进行调查,了解并掌握人民群众对于数字文化馆的需求,进而对数字文化馆的功能进行有意识地划分以及设置,最终打造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数字文化馆。

(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

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而群众文化实践活动是为了充实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公共文化产品,为了使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通过知名度、赞誉度以及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进行策划,通过激励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享受文化成长的成果。与此同时,群众文化实践活动品质的打造,需要特别凸显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以及艺术特色。以及在策划相应的群众文化实践活动品牌时,同样也要遵循接近生活、接近时代的原则,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树立优良、统一的三观意识,将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实践活动的中心,继而设计出更好的群众文化实践活动。

(三)群众文艺团队建设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不仅丰富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样也提升了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对于群众文艺团队来讲,是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载体,不仅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同样也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文化实践活动来宣扬优质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的弘扬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如今,国家对于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高度重视,各个地区也在持续组织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展现各个地区所特有的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继而打造出具备地域品牌特征的群众文艺团体,充分激发人们对于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四)文化馆总分馆建设

通过对文化馆总馆的标准、规模、体制、运转的方式以及布局等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重视文化馆总馆对于分馆上的业务引导和资源调配等工作,同时文化馆分馆也要严格遵照总馆的安排和要求去工作,面向所有的人民群众供给相应的基础服务,继而慢慢钻研文化馆总馆管控分馆的人力、物力以及财产。将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标准化创建,将区、街道以及社区三层公共文化设备的网络进行优化与完善。

(五)舞台美术设计方面

在群众文化实践活动中,同样也需要重视舞台美术设计,而舞台美术设计又包括制订一个文化活动主题以及将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时代特征相融合这两个方面。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题来讲,不仅需要符合人民群众对于美的追求,同样也要满足导演以及制片人对于舞台美术的设计需求,确保舞台美术的造型符合大众审美,在此基础上又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来讲,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应该有着多种形式的表现,并且与时代的特征相融合,继而基于大众审美的基础上,将整个舞台的情感充分地传递给人民群众,培养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意识,有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有利于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总之,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群众文化实践活动就显得愈发重要,不仅能够帮助人民群众开展相应的群众文化实践活动,同样也能促进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所以,为了使得文化馆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加大文化馆在社会中宣传工作的力度,将文化馆的无偿社会服务性质充分地展现出来,提升文化馆基本设备的配备,让文化馆的效用在群众文化实践活动中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李莉.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强文旅融合改革创新――以海南省三亚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为例[J].文化月刊,2020,(10):106-107.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6

        省科技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和省科协的要求,省科技馆党支部高度重视,认真贯彻,狠抓落实,力求实效,在省科协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圆满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整个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整体情况及主要做法

省科技馆支部共有在职党员23人,在参加省科协召开的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后,省科技馆党支部严格按省科协的要求明确责任、明确任务、明确措施、明确标准,按照三个阶段各关键环节的工作任务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1.落实领导责任,认真组织实施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省科协安排,在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中有四项工作任务,十条具体要求。对此,省科技馆支部严格要求,认真组织,保证每项工作和具体要求落到实处。一是省科技馆全体干部职工于10月9日参加了省科协召开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认真聆听了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同志做的动员讲话及活动安排。二是省科技馆支部研究、部署省科技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制定下发《关于成立省科技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省科技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两个文件,明确领导干部参加、指导分管部室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三是牢牢把握“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这个主题。着眼于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省科协党组提出的“围绕中心做服务,整合资源建平台”的工作布局,努力实现省委提出的“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四个工作目标。四是突出领导班子的带头表率作用,在各阶段工作中,要求党员做到的领导班子成员必须率先做到,并对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学习、进行辅导、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活动、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进行工作总结和开展评议等各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公布了领导干部的工作内容,形成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工作机制。六是推选2名群众代表和5名入党积极分子全程参加活动,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做到代表有知情权、建议权,发挥代表监督的作用。通过制定以上措施和经过充分准备,在征得省科协的同意后,省科技馆于10月17日召开“省科技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徐东向同志作了动员报告,省科协副主席杨琦同志作了讲话,广泛动员与会的全体干部职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扎实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2.抓好学习培训,提高活动质量

省科技馆为了抓好学习培训,明确了层层发动、人人参与、丰富形式、结合实际、领导带头、营造氛围、加强宣传的工作原则。省科技馆支部按要求制定学习活动计划,保证开展学习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为每名党员配发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读本,确定了学习内容。二是省科技馆党支部按计划在学习培训阶段,全面做到学习人员、学习时间、学习任务三落实。同时开辟了学习活动专栏和简报,保证学习培训不留死角。三是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听取省科协组织的学习辅导报告会的基础上,邀请省委党校教授进行专题辅导。四是编发活动简报2期、制作学习活动专栏一期,及时迅速地传递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信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开展专题调研,理清发展思路

(1)确定调研题目,深入开展调研。根据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省科技馆支部确定《结合实际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调研》课题后,馆支部全面展开调研工作,并根据调研情况,写出书面调研报告,上报省科协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审阅。

(2)广泛征求意见。一是省科技馆办公室设计《省科技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民意调查表》,就“学习实践活动,馆领导班子工作,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科技培训、科技展览”等大的方面向各部室和全体职工发放征求意见表60份,收回42份,归纳意见建议18条。二是馆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全体党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自身工作,纷纷剖析自我,谈体会,找问题,对科技馆如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征求意见期间,为实现新馆内容建设创新设计理念,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做好新馆建设这件惠及民众的大事,通过媒体面向社会各界发放##科技馆“内容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公众调查表13000份,广泛征集各方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省科技馆召开了专题讨论会,认真研究和细化征求意见建议工作,并提出了制定整改方案的思路。

4.围绕科学发展,深化思想解放

去年7月初,省科技馆根据省科协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这项活动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形成了干部职工广泛参与、紧密结合实际谈认识、说想法、讲见解、找问题、议思路的良好学习讨论氛围,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省科技馆党支部进一步明确两个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要求各部室要继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握和落实学习实践活动三个阶段各个关键环节的主要工作,要以找准差距、推进工作、创新工作、促进发展的程度来检验解放思想的成效,要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来巩固解放思想的成果。围绕这个要求,科技馆支部深入剖析,认为我们在新时期的科普工作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观念尚未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复杂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形势要求和发展步伐。没有从新时期对科技馆工作的新要求的高度来认识科技馆肩负的重要职责。由于思想认识上的滞后,工作的超前性、主动性不足。二是缺乏不断开拓创新的意识。在科普工作的推进中,把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开展科普工作的活动中,没有从形成大科普机制方面去探索新思路、破解新难题。共4页,当前第1页1

开好支部组织生活会

按照省科协有关召开组织生活会的要求,省科技馆支部经充分准备,按照程序请示后,于12月23日召开省科技馆全体党员参加的组织生活会。

明确会议主题,做好会前准备工作。为了开好支部组织生活会,省科技馆支部下发了《关于召开2009年省科技馆支部组织生活会的通知》和《省科技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工作方案》两个文件。

(1)           认真安排组织生活会的各项工作,确保会议达到坚持科学发展、寻找差距、分析原因、促进团结、明确方向、推进工作的目的。

会前,省科技馆党支部经过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的集中学习、研讨交流、调研分析,进一步认识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找准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上,采取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广泛地开展了征求意见工作,在活动转入第二阶段后又深入到干部、职工中听取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的情况,将各类意见建议进行分类梳理和归纳,共汇总意见建议18条。

其次,认真撰写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各位党员认真撰写发言材料。班子成员的个人发言材料送交省科协学习实践活动小组审阅。

(2)           召开组织生活会的情况。省科技馆支部组织生活会有如下议程:一是通报省科技馆学习实践活动征求意见建议的全面情况;二是党支部书记、馆长徐东向同志做组织生活会专题发言,并作个人发言;三是省科技馆副馆长张英虎、张晓蕾和各位党员依次做个人发言;四是党员相互之间进行评议发言,与会成员和代表对支部组织生活会进行发言;五是省科协副主席杨琦同志做讲话;六是省科技馆副馆长张晓蕾同志做会议小结。

12月23日下午,省科技馆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召开了第二阶段组织生活会,会议由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徐东向主持。省科协副主席杨琦、科技馆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及群众代表一人参加了会议。

徐东向同志先宣读了会议的议程。然后由张英虎副馆长宣读前段时间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向广大干部职工征求意见建议的情况汇总,《意见汇总》主要从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新馆内容建设、开展科普工作、自身建设四个方面汇总出意见建议18条,这些汇总的意见建议不但内容详实、贴近实际,而且很有代表性。接着由各位党员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工作方案”的要求,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自我检查剖析。徐东向同志率先进行了自我剖析,他从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谈到要坚持学习和工作两不误,还要坚持“发展观”,并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和概括总结;对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坦诚、细致、深刻的剖析,表示今后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做廉洁、实干的模范。张英虎、张晓蕾副馆长和其他党员也先后做了认真、细致、深入的自查剖析。

随后进行的相互评议环节,要求大家畅所欲言,参加会议的党员、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纷纷进行了认真的评议,部分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表示通过参加这次的组织生活会,对自己帮助很大,受到了很多启示,在今后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省科协副主席杨琦同志谈了自己的三点感受和要求,一是各位党员发言材料准备的很充分,查找问题比较准确;二是归纳汇总的“18”条意见很贴近实际,提得非常好,一定要抓好落实;三是科技馆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是一个素质较高、团结奋进的班子,科技馆的班子和团队是让党组放心的团队。希望大家加强学习和培训,首先要干好本职工作,并严格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成好各个阶段的各项工作。

最后,由科技馆副馆长###同志做组织生活会的点评,她指出:下一步要按杨琦副主席的要求,认真抓好学习和落实,绝不能满足于现状;本次生活会也呈现出两个亮点,一是各位党员本着真诚负责的态度,敢说话、讲实话;二是为开好组织生活会,大家准备充分。

学习实践活动第二阶段的支部组织生活会中,党员们一致认为,会议准备充分,务实深刻,气氛活跃,达到了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政治氛围,实现了通过会议学习提高、交流思想、查找问题、互相帮助的预期目标,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志们的发言贴近自身、贴切实际,力戒官话、套话,多讲真话、实话,能够紧密结合个人思想作风和工作实际,谈问题、找原因。如一些老党员从加强学习、保持工作激情说起,讲艰苦奋斗、解放思想;一些年轻党员从加强学习锻炼进行分析,讲坚持理想信念、勤奋工作、虚心求教。每名党员都根据各自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条件情况谈思想、找不足。同志们整体上都能够在组织生活会上敞开心扉谈思想,开诚布公找问题,达到了实话实说、自我批评、明确方向的目的。

5、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根据省科协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领导班子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是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环节,也是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的依据和努力的方向。按照省科协的要求,省科技馆党支部从学习实践活动的第一阶段就对写好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工作进行安排布置,明确党支部书记“主持、把关”的职责,力求把深入理论学习、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调研、深入进行谈心、开好组织生活会的成果集中体现在报告中。共4页,当前第2页2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科技馆支部书记多次主持召开“碰头会”,深入讨论,明确了撰写报告规定六个方面的内容和把握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制定措施、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等方面的要点。

报告初稿完成后,省科技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2月10日向各部室下发《通知》,征求对报告的修改意见和建议。12月29日徐东向同志主持召开了省科技馆中层干部参加的意见征求会,结合征求到的意见,研究讨论了修改报告的具体问题、具体事项,会议要求再下功夫,努力按省科协的要求,进一步写好报告。在此基础上,省科技馆支部经充分吸收修改意见、多次修改后,1月4日经徐东向同志修改审定后形成了报告评议稿,并送交省科协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审阅。

6、组织开展评议工作

1月6日,省科技馆在征得省科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同意后,按要求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集中评议。评议议程是:提前3天将分析检查报告印发参会人员;张英虎副馆长介绍省科技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形成情况;徐东向书记介绍省科技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要点,说明“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评议测评表”填写要求及测评注意事项;参会人员就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讨论并进行评议发言;工作人员向参会人员发放测评表,填写完毕后进行统计。

会议由省科技馆支部书记、馆长徐东向同志主持。徐东向指出,在进行评议时要重点把握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调查研究和听取意见的范围广不广;领导班子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领导班子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清不清,制订的工作措施实不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措施有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会上,部分同志对《报告》进行了评议。与会同志认真填写了省科技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评议测评表》,参加评议的有18人,发放测评表18份、回收18份,统计的结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是否深刻一项中,深刻16票,比较深刻2票;查找问题是否准确一项,准确15票,比较准确3票;原因分析是否透彻一项,透彻16票,一般2票;发展思路是否清晰一项,清晰16票,比较清晰1票,一般1票;工作措施是否可行一项,可行16票,比较可行1票,一般1票;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总体评价一项,满意16票,比较满意2票。评议后,科技馆支部根据评议意见进一步加以修改完善,将定稿后的报告分别报送省科协领导和省科协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7、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1)明确整改方向,制定整改方案。按照省科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提出的整改落实阶段的主要任务,馆党支部认真组织学习,明确要围绕科学发展抓整改,围绕为群众办实事抓整改,围绕班子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抓整改,围绕履行科技馆职能和构建和谐社会抓整改。

馆党支部在前二个阶段边学边改、边议边改的基础上,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召开支委会、工作会讨论本单位的整改落实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目标,在整改中突出单位公益性的特点,在改进工作、提高质量、加强服务上下功夫,使整改方案成为推进科技馆建设和促进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

(2)认真落实整改工作。省科技馆为了将整改方案落到实处,真正收到实效,公布了整改落实方案,自觉接受监督。馆党支部根据已确定的4项18条整改项目,着手抓整改。积极落实建章立制工作,修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1项,并装订成册,印发各部室学习和进一步落实。并以科技馆新馆建设和举办“第九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为契机,力争在这些方面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出科技馆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凝聚全体干部职工的力量,形成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1.加强领导,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线,力求活动取得实效。

在这次活动中,省科技馆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达到了省科协提出的工作目标,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好评,圆满完成了三个阶段的各项任务。班子成员在各个阶段,除参加省科协组织的中心组学习外,都参加馆支部的学习并负责馆里的工作指导、辅导和督促,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素质,使广大党员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提高了广大党员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更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强了自身建设,使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三是进一步强化了领导班子建设,加大了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力度,增进了团结,增强了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四是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五是进一步促进了各项工作,坚持“两不误、两促进”,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中心任务,边学边改、边议边改、边整边改,有效地解决和改善了一些制约科技馆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干部职工反映的突出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共4页,当前第3页3

2.存在的不足。

一是在大科普、大协作上存在思想跟不上,路子不宽广的问题。二是在探索新时期科技馆工作新方法上,还存在创新不够,调查研究不深入的问题。三是在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上和党的要求仍有差距,在一些方面工作还没有走到前列。

三、明确措施,进一步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成果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把科技馆的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普教育阵地的职责,突出实践特色,强化实践载体,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紧紧围绕科技馆工作的实际,继续解放思想,立足科学发展,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等方面的新路子;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以开展活动为重点,开展一些有特色、有实效的科普活动;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不断扩大科技馆工作的力度和影响力,推动科技馆整体工作向深度延伸,向广度拓展。

(二)按照《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制定规划,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科普工作。

围绕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服务的工作定位,按照《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要在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上下功夫,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利用“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活动日”和我省的传统节庆日,在广大社区和农牧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并努力使之群众化、经常化和社会化。加快##科技馆的建设和展品的考察和布展工作;通过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狠抓自身能力建设,突出科普教育,履行职责,真正把科技馆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组织和领导科技馆工作的战斗集体。

一要加强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从而使领导班子更加坚强团结,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工作规范建设与管理,摈弃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管理,改进管理,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技馆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领导班子成员要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集中精力抓大事、议大事、干大事,努力促进各部室相辅相成,形成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格局。三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服务能力;全力支持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放心大胆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一支掌握现代管理技能、适应现代科技馆管理需要的干部队伍。

(四)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切实把领导班子廉政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7

当前我国体育场馆建设飞速发展,社会对体育建筑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体育场馆管理相关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实际应用能力。如何培养通晓体育建筑工艺知识、具有较强体育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体育建筑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2000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旨在培养体育建筑管理人才的社会体育专业。但如何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如何构建与新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建筑管理方向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特点

(一)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和体育场馆建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教学科研、体育场馆建筑运行管理以及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不同的需求和变化,结合建筑类院校自身特点,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体育建筑管理方向人才的课程体系。

2.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知识学习必须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学生体育建筑策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立足于体育建筑建设全过程及整体系统,以掌握体育建筑的客观规律为宗旨,以现行的建设法规、体育规则为依据,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对体育建筑管理领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4.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原则。采用模块化课程的组合方式,合理安排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各个课程群之间的比例,拓宽基础学科的范围,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课程体系特点

1.以体育场地建筑为切入点,确立培养目标。针对体育建筑管理社会需求量大,能力要求高的现状,提出培养目标是具有大学本科水平的应用型、技术型,从事体育建筑管理的专门人才。学生在专业上应具有体育建筑管理能力,具有参与项目决策分析能力。

2.以教材编写为支撑,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由于课程体系内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开设前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较好的教学大纲或教材,因此根据专业的发展,以教材编写为重场戏,编写了主干课程急需的教材已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

3.以课程整合为改革面,促进专业的与时倶进。在理论教学体系上突破传统教学和课程界限,突出专业的特色,实施模块教学。在专业方向课中提出以体育建筑识图为基础,以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和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为重点,以体育建筑管理主线,强调体育和建筑的结合。

三、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体系内容和学时比例

依据现代课程理论,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以“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目标设计,构建框架,重组模块,整体优化”为过程构建了以学科与术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2大类6个平台,总课时为3056学时,总学分为195.5学分;其中通修课程846学时,545学分占总学分的2788%学科基础课656学时,41学分,占总学分的21.00%学科方向课608学时,38学分,占总学分的19.44%通识课程144学时9学分,占总学分的460%选修课352学时,22学分,占总学分的11.25%实践教学28学分,占总学分的6个平台分别为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课、通识课、选修课、设计、实习。通修课注重综合性、多层次;学科基础课突出基础性、技能型;学科方向课体现先进性、扩展性、专题性的特点。设计包括课程设计(体育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体育场地设计、管理设计)、毕业论文等。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规则裁判法学习)、生产实习(比赛的组织编排)和毕业实习。根据课程内容划分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基础理论类、技术技能类等5个专业模块。如体育建筑模块包括体育建筑概论、体育场地建筑工艺、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体育管理模块包括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育领域计算机应用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场馆智能化控制。体育传媒模块包括体育新闻写作、体育摄影与摄像。

(二)课程体系实施的主要途径

针对体育建筑管理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划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学科基础阶段进行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讲授,主要设置“通修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模块,用于解决“厚基础”的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前1/2时间。方向阶段进行学科方向课的讲授和毕业设计实习,主要设置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模块,以实践和实习课教学为主线,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用于解决“针对性、适应性”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后1/2时间。

学科方向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较多,接触实际工程较少,对实际的体育场馆施工过程比较陌生,对于体育场馆结构、设备等也缺乏认识。我们在教学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含案例分析)+多媒体录像教学+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的模式,联系实际项目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是拍摄工程照片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演示等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理解。

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注重将设计(论文)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选题紧扣实际。通过来自实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的设计和科矾强调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创新的能力明显提高。

四、结语

经过几年探索和研究,结合建筑类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我们认为夯实基础知识、区分教学重点,如何把建筑与体育有机地结合是办好体育建筑管理方向的关键。建议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把“体育建筑管理”作为该专业的内涵和主题思想。在体育学科方面,重点放在场地规格和布局等方面;在建筑学科方面应着重突出识图、体育建筑施工管理、体育场馆环境与设备管理、体育场馆智能化控制等方面,从而使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实践体验站;课程探索

一、背景

未成年人是苏州发展的未来,也是苏州文化的分享者和文明城市的创造者。为进一步培养苏州的未成人,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实事工程“家在苏州e路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将各类公益文化场馆作为学生社会实践体验站,组织未成年人深入各体验站开展自主实践,在体验和感悟中认知认同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开展一年来,大多体验站的体验活动,或停留在参观讲解水平,或由于内容高深而束之高阁,大多数学生走马观花,为求得“护照盖章”而跑馆签到,无深层次的体验收获。学生的体验活动呈现出:重形式,轻实质;重参与,轻体验,未达到整个项目设计的初衷。显然,从现实需要来看,体验站的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学习的诉求、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关照,进行活动化设计、课程化建设,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提高面向未成年人的公共服务水平。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理论与技术上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生成性、实践性、体验性、综合性的课程,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当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其实施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而各类公益文化场馆、体验站可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地方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民族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课程资源。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下,对社会实践体验站进行课程化开发,是符合理论与现实需要的。社会实践体验站是资源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是内核灵魂。聘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担任课程导师,协同体验站、联盟学校共同设计课程,用这样一股专业力量来设计课程,包装出新,既能让校外体验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社会化学习,也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二、课程设计

苏州目前112家体验站,结合体验站特色,分为红色印记、名人先贤、历史文博、艺术品鉴等12个门类,课程总体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认知认同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社会责任、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发展。课程内容的设计,遵循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课程的特质,一方面以课程总目标为纲,根据学生学情,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设计课程;另一方面着力体现各体验站场馆特色。具体活动设计,突出一个中心,即以学生视角、学习任务为中心;五条主线,即活动设计贯穿知识学习、动手操作、探究实践、合作交往、自我发展,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样、资源整合、有所习得、多元发展。课程设计者,由体验站工作人员及联盟学校老师主要负责,一名课程导师指导把关,最后由各界组成答辩专家小组,进行答辩审议,完善后才形成最后的课程。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馆内藏品丰富,博物馆课程既有全馆普及性的,也有单主题深入体验的。如青花瓷,作为苏州博物馆的特色馆藏,可精心设计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品鉴青花之美。以《青花瓷文博课程》(7-8年级,活动人数16)为例,其活动目标和主要活动流程如下:1.知识层面培育目标:学习从陶至瓷的演化发展历程以及陶和瓷的区别和联系;了解陶器的起源、不同时期的代表器形,青花瓷器的不同装饰图案及其文化内涵等。2.能力层面培育目标:亲身体验泥料拉坯、瓷胎制作、设计并绘制青花图案等青花瓷器制作过程,锻炼动手能力。3.过程和方法层面培育目标:通过展厅观察青花瓷展品、分小组制作青花瓷器的过程中,培养分工与合作精神,提高探究与思考意识,锻炼交流沟通和应变管理能力,理解精美的青花瓷背后复杂的制作工艺,并掌握正确的青花瓷制作步骤。4.价值观层面培育目标:体会文物的魅力、感受历史气息,从而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兴趣,从小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课程实施

为更好地提高社会实践体验站的服务水平,苏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指导中心成立;为保证体验站课程开发专业性,聘请全社会各界专业人士为专家顾问,聘请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为课程导师;为解决社会实践体验站师资问题,建立社会实践体验站志愿者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定期开展有关培训活动;为提供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的信息资讯、咨询交流和数据对接,“成长苏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云服务平台建立,种种举措都为体验站课程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鉴于体验站活动课程的活动性质,课程实施采取网上预约制,家长和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及微信公众号上,了解活动信息,明确活动时间和人数,并进行活动预约、微信签到、手机答题、查询个人社会实践记录等。体验站师资来源,包括体验站工作人员和联盟学校中小学志愿者教师。学生网上报名后,根据时间安排,自行前往体验站参加活动。如苏州博物馆《青花瓷文博课程》,暑期每周1次活动,学生网上报名后,来到苏州博物馆大厅集合,体验活动老师给学生发放任务单,然后带学生在青花瓷展厅参观,之后来到“教育活动室”完成后续任务。

四、课程评价

1.学生活动情况评价评价作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一个手段,贯穿活动实施的全过程。每个体验站的课程活动都会结合“任务单”设计相应的评价。一般来说,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语言激励、打星集章、颁布证书等,贯彻整个活动,集过程性、终结性、表现性评价一体。学生完成任务后,根据活动参与情况,会收到及时反馈。如苏州博物馆《青花瓷文博课程》,评价方式与“任务单”设计于一体。每一个任务后,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打星自评,教师要根据学生任务单完成情况和参与体验活动情况,敲章评价。比如学生在展厅找到各类青花瓷展品,按年代先后排序准确,就能获得“识宝新技能章”;学生积极参与“拉坯”、“画青花”体验并回答问题,能获得“制宝新技能章”等。2.课程开发实施情况评价为进一步完善课程的开发,提升课程的实施水平,并不断开发出不同系列的课程,社会实践指导中心会邀请学生参加活动后,及时在网上活动评分、活动感受及活动建议。根据反馈建议,体验站工作人员也会与课程导师不定期的沟通,不断完善课程内容。社会实践指导中心领导小组也会定期对各体验站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正向激励,对达不到要求、影响项目有序推进的单位追究责任。

五、成效

1.开发了学生社会化学习新领域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他主张“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在杜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主张“社会即学校”,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生活的联系,学校应该带着孩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另一方面社会应该向学生打开。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教育更多的是科学世界的教育,而走进社会实践体验馆,可以获得生活世界的教育,相对而言,这种真实情境中的教育更具有奠基性。社会实践体验站课程,以丰富的内容,立体的文化,开辟了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新领域,让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联结,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运用学校内学习的知识、方法,学以致用,迁移运用,成为未成年人快乐学习和成长的摇篮。2.扩大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亮点课程,作为经验课程,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课程价值。但由于无教材、无专职师资、无考核等特殊性,使得课程的实施和推广困难重重。此次,社会实践体验站课程开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导向设计课程,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去探索去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到知识,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更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这样的课程获得学生、家长、社会的一致认可,并体现了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学生,让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主体,享受着真实、朴素、完整的生活化教育。这样的肯定也必将推动更多的学校、教师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建设,有利于课程的长效化实施,彰显出课程的多元化价值。3.亮出了苏州人文化教育新名片2017年,苏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站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成为苏州市的实事项目,课程化建设使得社会实践体验站的活动内容更为生动、丰富和立体。2017年暑假,全市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站的活动,更鲜活地了解苏州的前世今生,更轻松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使得这一年“苏州学生的暑假不一般”。如苏州博物馆这些公益文化场馆本身也是苏州文化、历史的代言,如今在教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苏州教育闪耀着人文的光环,让苏州人文化教育成为城市新名片。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9

【关健词】群众路线 学习型 党组织

学习型党组织的三大特征是:学习特征、管理特征和文化特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理念伴随党员一生,同时,学习型党组织以学习带动整体建设,从而使党员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彰显一种持续学习、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党组织文化。高校图书馆作为窗口部门,建设好学习型党组织有着天然的优势。党员通过自身的学习起到引领、示范、教育、感化的作用。当然要建设好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尊重群众,依靠群众,认真分析群众意见,及时采纳群众意见,把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做实、做好,达到预期效果。

一、问计于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走群众路线

重庆文理学院图书馆党总支现有正式党员21人,占全馆职工人数的28%。总支下设二个支部,以党的章程为准则,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理论学习,抓好总支队伍建设。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就要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就如何健全学习制度、改进学习方法、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实效等问题须向普通党员学习和群众学习。

(一)问计于党内,实行党内民主

制定规化时,问计于党内,实行党内民主。每年年末,图书馆党总支要为下一年的总支和支部计划提前作好准备,通过发放意见表、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全体党员的意见,征求意见主要内容有:如何丰富学习内容、如何创新学习形式、支部学习存在问题、党员存在问题、组织生活动的开展形式、如何进行整改等,与党员达成共识,为新的一年制定计划打下坚实有基础。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党员的学习存在的问题,党内提出的主要意见有:党员学习存在形式主义,学习不深入、不系统,不能学以致用,没有将理论自觉履行到行动自觉,针对提出的意见,党总支进行了疏理,并建立了以下几条整改台账。

1.强化政治学习,以提高学习成绩为落脚点。图书馆党总支积极开展理论学习,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根据学校党委工作部署,党内意见和建议,及时制定学习计划,严格学习和考勤制度。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对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进行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文件,由党总支委员和科长等组成的二级中心组成员完成,通过学习材料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党员学习,二级中心组成员主动率先发言,引导党员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使党内的民主气氛更加活跃。

2.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认真研究、讨论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形势和新任务。每一年,总支书记和支部书记要为党员上1至2次“党建基础知识讲座”党课, 从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奋斗目标、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等方面作了深刻讲述,支部书记上党课培训党员和党的基层工作者,全体党员形成了积极研究党建工作面临的热潮。

3.积极组织党员观看警示片,通过观看和讨论,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受到深刻的教育,不断学习,加强自我约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立足本职,做好表率,自觉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4.组织党员开展党的知识竞赛。

(二)问计于党外,倾听群众意见

科学安排,问计于党外,倾听群众意见。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职工政治学习,读者自主学习,党外群众提出的主要意见有:开会多,学习时间多,效果却不明显;读者自习室占座位学生多,影响到了读者正常的学习,问计于党外人士,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设后,图书馆进行了以下改进。

1.改变会风。图书馆总支在扎实推进党员学习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职工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认真听取了群众的意见,缩短会议时间,改变会风,具体做法是:

集中学习――对党员和群众都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再重复学习。此项工作由党总支委员牵头进行,每次集中学习前,事前做好各项详细部署, 应由党总支委派一名总支委员,对学习前相关的党的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分析。党员和群众集中学习时提出并讲解重点难点,让听者更简单容易的理解党的号召。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设立学员自主讨论的时间环节,提倡民主,平等,自由的讨论,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同时通过组织学习和参与讨论进一步加强了职工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合并会议――缩短会议时间,合并相同的会议。如“群体路线回头看”,参加人员要求由全体党员、派、高职称代表、工会主席、学生代表等组成,就将党内和党外的会议;职工与读者的会议一并召开。这样党内会议积极邀请党外人士参与,通过总结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广泛听取了党内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有利改进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2.对读者自主学习的引导。图书馆是一个服务部门,党员的学习也是为了带动读者的学习,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对读者开展优质服务,要求广泛听取读者意见,问计于读者。在党总支的牵头下,围绕读者提出问题进行改进,以人为本地开展工作。首先为读者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宽敞、明亮的环境中学习,切身感受到这种人文关怀。其次各种软硬件配置齐全,馆藏资源丰富,管理实现藏、借、阅、检一体化,让读者感到自在温馨的阅读的感受。在添加文化设施,营造文化氛围下,让读者也能感受到浓厚的读书文化。比如,在图书馆大厅利用现代化的大屏幕读者应知应会的相关信息,配上 “品读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文明”等积极有力的大幅标语。从读者踏进图书馆大厅,就能激发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提升自我价值的动力。同时在图书馆桌面增添座牌文化,让读者一边自主学习一边接受名家座右铭的劝学。

二、问政于民,学习活动开展时走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价值的主体,尊重群众的创造,满足群众的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价值观的基础。

(一)密切联系群众,满足群众的利益

图书馆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围绕3个主要内容:为民、务实、清廉。突出解决作风问题。在图书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从群众中提出的主要问题有,馆领导班子与群众和读者的联系不紧密,没有真正与读者、职工等群众交心。馆领导班子为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发展,服务态度的长远进步思考不够,调查研究工作也不够深入。新生入馆时的教育应更加细化。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馆领导班子成员互相评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根据查摆出来的各种问题,馆领导班子和图书馆党总支全体党员进行了改进。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至少对群众兑现“五条”承诺事项,每位党员在制定或修改新的承诺时,并将科学发展观与创先争优有机结合起来,党的群众路线与承诺和践诺相结合。图书馆班子成员由馆长、副馆长、总支书记、总支副书记制定了“联系阅览室制度”,每人关心几个阅览室,了解职工和读者的思想动态,放下身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改进工作作风。

(二)提升党组织的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图书馆党总支每年为两个支部的党员购买了一批新书,各支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党员的读书座谈会,座谈会上全体党员纷纷发言,畅谈读书感想和读书体会。通过分享自身的学习心得,感染读者。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了拉近党员与群众的联系,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图书馆党总支第一支部全体党员多次到重点调整馆藏的室进行帮忙,帮助图书的排序、上架工作;帮助了现刊室老师及时更新报刊标识,解决了新报刊的及时上架问题。图书馆党总支第二支部全体党员在图书馆编目室开展了“党员办实事办好事活动”之“帮帮”贴书活动。活动中党员们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坚持“保质量,不出错”的原则,整齐有序地贴标上胶,帮助编目室老师们减轻工作任务。 图书馆党总支的一系列帮扶困难职工的活动,增进了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帮扶基层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拓展报务领域,扩大示范范畴

图书馆党总支不仅在校园内起到的先锋模范作用,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还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扩大示范范围。

1.扩大示范领域,开展服务社区工作。每个党员示范的作用不光局限在本校校园内,也可以通过建立流动图书屋,扩大示范范围,在各个中小学,生活社区让群众通过书本和党员交流。

2.建立农村书屋,用高科技充实书屋。图书馆党总支党员积极开展贫困社区服务,帮助农村建设农村书屋,用科技和知识来武装农民的头脑。图书馆借助自身丰富资源的优势,对广大农村实行知识和技术服务。

3.结穷亲,建立社区服务窗口。为了方便社区阅读,图书馆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为社区读者送书上门。通过先征求社区读者意见的方式,根据读者需要送书上门。请进来――图书馆单独开辟社区阅览室,免费为社区读者办理借阅证,接待前来借阅的社区读者,方便社区读者阅读。

三、问需于民,成果与民共享

我们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当我们做出成绩,改革取得成果时,我们要想到群众,问需于群众,将成果与群众共享。

(一)共享五个好党总支荣誉

图书馆党总支在全体职工和党员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提高为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创先争优活动学习中,坚持做到:学习实践活动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学习实践活动与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相结合;学习实践活动与提高服务质量相结合。学会用创先争优来指导自己的各项工作,用创先争优来衡量学习的成效。

(二)共获读者好评

为满足读者需求,图书馆大力购买图书,在资源建设方面为读者和学校的学科建设做基石。为方便读者,图书馆及时调整了馆藏分布,以便读者及时查询需要的资源。为打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图书馆弘扬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服务,不断完善服务职能,努力为广大师生提供人性化的全方位的服务。由于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连续两年图书馆被学校评为一等奖。

四、建设好学习型党组织成功的标志:群众测评

群众测评是检验党组织建设的成功标志,测评的目的是为更好的激发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力,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保垒的作用。

(一)测评范围

图书馆党总支将测评范围确定为:图书馆党总支、党总支下的党支部、党支部的每位党员。通过测评基层党组织和每位党员的工作成果和成果反映,积极改进党组织工作。

(二)测评形式

测评采用以无记名填写的形式,由党总支纪检委员和组织委员对群众发放测评表,原则上给予群众一段时间考虑,思考填写时间为3至5天为佳,方便群众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填写。

(三)明确党组织和党员测评标准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测评标准尽可能要全面,操作方便易行。主要有以下标准:1.群众满意不满意。主要细化项目为:群众很满意、群众满意、群众基本满意、群众不满意;2.群众认为合格不合格。主要细化项目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3.党员发挥先锋作用主要细化项目为:好 ,较好,一般,差;4.基层党组织在创先争优和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基层党组织在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保垒的作用细化项目为:好、较好、一般、不好以及你对该基层党组织的建议和希望。测评完成后,对基层党组织和每位党员的测评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对测评成绩特别突出的党支部和党员,图书馆总支给予一定的表扬或奖励;对不合格党支部和党员要给予批评,并指出存在问题并限期进行整改。

综上所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只有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政策,我们党一定能能够始终走在前列,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 郭爱枝.对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思考;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

[3] 赵刚印.错位与重构:对群众观念与群众路线的几点反思[J] 探索,2012,(6)

[4]刘遗伦.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党员测评制度[J]当代党员,2005,(5)

作者简介: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0

根据《全市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实施方案》(广办发32号)文件精神,为深入查找和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第一阶段“挂、包、帮”活动抓好、抓实、抓具体,博物馆(市文物局)结合自身实际,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活动的重大意义,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把这次大走访主题实践活动抓好抓实。

一、领导高度重视,抓好三个结合

我馆(局)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开展“挂、包、帮”帮扶活动,“千人”大会后先后3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此项工作,并确定挂职干部。为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馆(局)专门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张同志为组长,陈同志、邱登成等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博物馆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挂、包、帮”帮扶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履行第一责任,亲自抓,负总责;组员是各下属部门责任人,与组长紧密配合,各尽其职。

在大走访主题实践活动中,馆(局)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代表率先垂范,带头深入田间地头去“听民意、了民情”,并加强与及村委会的沟通与联系,认真抓好三个结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头看”相结合,与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相结合,与落实“挂、包、帮”目标任务相结合,确保了下一步帮扶规划的科学、合理和实用。

二、统一思想,明确责任

博物馆党总支在开展“大走访活动”前,专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省、市委相关文件,领会精神,统一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开展“大走访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活动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投身活动的热情,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展开讨论,明确责任,确定帮扶对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带头贯彻落实活动精神,加强与相关单位与帮扶村的沟通与联系,努力让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让活动与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头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把“大走访活动”的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三、精心组织,落实帮扶

自月日起,博物馆(市文物局)主要领导及党员干部及挂职干部先后数次赴开展“挂、包、帮”帮扶活动调研,并与召开对接会,听取该村“两委”班子工作汇报和拟定的初步帮扶计划。

月日,博物馆(文物局)领导班子张同志、陈同志及工会、党员干部代表及挂职干部又集中到进行走访调研,研究解决该村加快发展事宜。党委副书记尹同志陪同调研。走访组一行访组进户,与村社干部、贫困农户亲切交流,详细了解该村及贫困户实际困难,鼓励他们多搞特色路子,多想产业链子,多谋发展方子,并将慰问金分送到3户贫困农户手中。在实地查看村、社道路和该村相关产业发展现场后,博物馆一行来到村委会,听取了支部书记廖禄林对全村情况的详细汇报,并对该村的发展规划进行了现场研讨,进一步明确了帮扶思路和措施。文物局局长、博物馆副馆长张同志表示,博物馆高度重视对的“挂、包、帮”工作,对该村的发展事宜与项目争取,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尹同志副书记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他指出: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争取上,大家务必通力配合以惠民生;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建议将打造成特色兰草培育基地,希帮扶部门酌情解决相关问题;对该村贫困家庭、贫困党员,特别对家庭困难的,望加大力度尽量考虑照顾。随后,博物馆一行就该村的发展,均提出了可行的意见,建议坚持结合自身实际,着眼长远,考虑未来,大胆引进符合本村实际的农产品,大力发展本村基础深厚的兰草培植业。通过走访调研活动,基本为又好又快的发展理清了思路,也极大的鼓舞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发展好、建设好本村各项事业的信心。

在走访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实际困难,比如该村有的帮扶对象年龄偏大,已无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脱贫,有的帮扶对象长期因大病或慢性病无法劳动,丧失劳动能力,有的帮扶对象儿女长年打工在外,不尽赡养责任,也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等等。给帮扶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

在下一阶段,我馆(局)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府“挂、包、帮”活动相关要求,坚持早谋划、行动快、出真招、促实效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本单位文化知识、信息、人才、文化等优势突出、帮助理清发展思路,选择一条适合村情的发展路子,扎扎实实地推进“挂、包、帮”活动深入开展。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1

虽然现在网络化、电子化遍地开花、飞速发展,但是想要图书馆全面地实现电子化,仍然需要较长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电子资源与纸质图书资料将并存,所以,纸质图书管理仍然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空间。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都是按照自己院校专业特点和自己图书管理便利,拥有自己的馆藏特点。关于B类美学类图书的管理,很多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都将与其本院校专业相匹配的美学纳入自己专业馆藏,这是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分类标准“专论美学与某一学科的关系的著作入有关各类”进行分类的标准馆藏,像艺术与美学入J0,建筑美学入TU-0,美育入G40。但是很多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却不接纳其他的美学类图书进入专业馆藏,哲学类美学是研究人的生存和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于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精神方面的作用。所以,其他美学类图书也应该作为专业馆藏被重点关注。

一、美学内涵

美,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即肥大的羊为“美”。说明美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有直接关系。那么,一开始人类就认识到花草树木的曼妙美好、老虎的雄壮威武、萌宠的善良可爱了吗?从历史考古上来看,事情并不是这样。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动植物并不是那么和谐并存的,人与动物是狩猎和被狩猎的关系,经过长时间实践经验的积累及狩猎技巧和工具的提高,食物慢慢充足,人开始圈养比较温顺、对人伤害性不大的动物,对那些凶猛的虎豹豺狼,也就开始慢慢有了欣赏的心态;对植物来说,经过神农尝百草,人有了赖以生存的五谷杂粮和治疗百病的中草药,不再时时被饥饿和疾病困扰,人才有了对花草树木形态和香气的探讨。所以说,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经过与自然的不懈斗争,慢慢掌控自然的结果。就是说,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上说,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才使得一些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美学”一词最初来源于日本,是对Bauingarten的Aesthetics一词的翻译,而对Aesthetics更准确的中文翻译应该是“审美学”。近代美学是由德国的哲学、英国的心理学、法国的文艺批评三者构成,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结合,美学是认识学和伦理学的最高层次[1]1-133。按照美学与其他方面知识的关系来划分,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分类标准,美学可分为五个方面内容:一是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是美学流派及其研究;三是美学与政治;四是美学与社会生产;五是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按照美学的内容来划分,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哲学美学、理论美学、科学美学(各实用美学)。哲学美学包括美学流派及其研究、美学与政治、美学与社会生产和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理论美学包括审美意识史或趣味流变史、艺术风格史和美学史。科学美学包含有:基础美学和实用美学、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像建筑美学、装饰美学(包括园林、环境、服饰、美容等)、社会美学(涉及社会生活、组织、文化、风习等)、教育美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美学、分析美学。从内容的分类可以看出,理论美学和科学美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将理论美学和科学美学的大部分内容收纳进专业馆藏,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很多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却将哲学美学等其他美学排除在专业馆藏之外,我们的教育不光是技术能力上,更应该体现在思想上,所以本人认为其他美学类图书也应该作为专业馆藏被重点关注。

二、哲学美学成为艺术美术院校专业馆藏的理由

哲学是对人生的哲理思辨,是探讨这个世界中存在的真、善、美,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寻人类存在价值、人的命运等永恒问题。哲学美学是从哲学角度来对美和艺术的探讨,对各种美所应有的共性和理想的研究。人类在对美的不断探究中,不断的挖掘和认识中,把美提高到理论、上升到思想层面,于是就出现了美学。通过哲学这一层面对人的本性、人类生存价值、人类命运的不断思考,融合认识学、伦理学和美学,先哲们提出了真、善、美的统一论。真是指现实客观世界自身存在的内在规律性、客观必然性;善是指人类的主体实践活动所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社会普遍性质的目的性。真是客观存在的,不会依照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人必须遵循、符合真的客观规律,才能掌握它,才能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也就是说善必须符合真,才能在现实中得到实现。能够实现,并得到肯定的善才能谈的上是美,所以,真、善、美包含、存在于人类主体实践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角度看,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它存在于、出现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的过程之中,是自然的人化,通过悠久历史实践活动行程,在人类主体方面萌发和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同时,在自然界客体方面即成为美的根源。哲学美学不仅是从哲学的角度探索、研究美的根源和本质问题,寻找美的真理存在,更是结合现实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人类的生存问题和教育问题,等等,从心理方面、从精神层面给予更高的指导建议,去根本地解决人类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茫茫人生中的指路灯塔[2]32-77。当然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各个时代都会存在自己不同的时代问题,所以各个时代的哲学美学也有各自的理论标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从根本上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社会生活的发展,标志真与善统一的尺度加大,标志着美的不断向前发展。自由,是人在掌握运用自然中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说,真与善相统一而实现的美是自由的形式。通过哲学类美学,个人更能认识到自己生存的意义,更能以冷静、平和的心态来处理身边的人和事,不会碰到一点琐事,一时气愤不过,就拿自己的生死这么激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美学表达的不只是情感,而且也是高度自觉性的思辨,是人意识其自己存在的最高方式。它不光是涉及让艺术为生活服务,满足人的基本审美需求,更有心灵塑造和人性培育的问题。所以,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的收集和传播场所,应该从自身能力出发,把哲学美学作为专业馆藏去引起读者的关注,潜移默化地提高哲学美学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3]。第一,哲学美学对美学的精神指导作用。哲学美学是从哲学角度来对美和艺术的探讨,是在总体上去把握和了解世界以及了解、完善自己。哲学的各类名著因为它的高度自觉思辨性,因为它表现的是作者那个时代、社会的人们的主观意向、欲求、情致,代表着哲学家们在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或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命运的探索和解答,是人意识其自己存在的最高方式,所以和著名的文艺作品一样,拥有无量的价值,闪烁着永恒的光辉。不同种类的哲学观点,影响着人们对各种艺术作品、艺术创造的欣赏与评价;必然决定或影响着艺术家在自己作品创作中对人生、对真善美的深层次理解与表达。全国各个艺术、美术院校是大部分艺术家的摇篮,为未来的艺术家们储备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和精神营养是各个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的本质使命。所以说,哲学美学应该收纳进专业馆藏,受到重点关注,在这个世界电子化时代,图书馆更要把纸质阅读服务做到位,应将美学相关的图书集中排列在专业书库中,方便学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取书浏览、借阅[4]。第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哲学美学知识的了解。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学校弘扬“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校训精神,以素质教育为基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和美术专业人才。工艺美术属于造型艺术,用以美化生活和生活环境,它的特点是创造作品与美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工艺美术作品的生产,受其年代、所在区域、当时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期的民风民俗的历史积淀的影响,表现出自己的不同的风格特色。工艺美术作品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水平,同时在精神文明方面又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和趋向。所以说,本学校对高素质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和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光是让其拥有相当的科学精神和技术能力,还应要求学生去学习和了解社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禁忌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要求对社会生产、生活,对人生,对人的命运有一定的理解,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引起人们共鸣、震撼心灵的作品。这需要学生对哲学美学有一定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应该去认识和了解什么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挖掘美的本源,既要扎根于社会生活实践,又要跳脱出来,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概括美的本质,通过思想的沉淀,用细腻的笔触来表达对这个世界深层次的思考[5]。所以,作为社会培训的精英人才,必须有对美学和伦理学的基本认识,况且美学也作为基本专业课程编入课程表,所以说B类美学被作为专业馆藏是必要的。第三,满足不断提高的大众读赏需求。现在我们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们的精神饥渴就显现出来,不再满足于解决生理上的饥饿问题,而是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寻求自我生存价值,寻求人生意义,追逐人生美学。周日去看艺术展览、去美术馆、去博物馆、去郊游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孩子从小就上美术班、音乐班的也比比皆是,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重新踏进大学的校门,这些都充分地显示了人们物质富裕之后,对精神的追求、对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从美学中的社会美学方面,作品还要满足大众人群的欣赏需求。因此,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创作阶段,就应该考虑到受众的需求、欣赏水平、审美观念,同时也要引领受众走向更高层次的真善美。艺术是用来陶冶性情、塑造心灵、培育人性的,所以说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塑造人的心灵以建设精神文明的艰巨任务。这要求艺术家对美的本质的了解,对社会的真善美、对社会美学的深刻把握,去创造出更能适应大众需求的作品。所以,哲学美学应该被作为专业馆藏重点关注。

作者:刘玉秀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2

[论文摘要]澄清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和本土化、中国化和全球化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从西方图书馆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学理结构上论证中国化将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永恒课题。认为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其中的重点应放在努力发现中国当今特定时空下、特定图书馆实践的新问题,去证明那些一度作为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心的西方通则。

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问题,是目前图书馆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什么是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图书馆学研究为什么要中国化?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内容有哪些?在这些“关于”中国化的基本问题上,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这三个议题事实上涉及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概念、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何以必要以及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何以可能的问题,从逻辑学角度讲,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逻辑周延关系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必然性,因而是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所无法绕开的基础性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辨析。

1、概念的澄清

1.1“本土化”是相对宽泛的上位概念,建议使用更为准确的“中国化”术语

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更多地被表述为图书馆学研究的“本土化”。如吴慰慈先生1998年在(《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要本土化》一文中的倡言Ⅲ以及刘兹叵先生对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思考的一组论文等。那么,什么是图书馆学本土化呢?“图书馆学本土化是使来源于西方的图书馆学中的合理成分同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图书馆学对本土图书馆现象的认识和在本土图书馆实践中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方法的一种学术活动和学术倾向”。这个定义预设了图书馆学学术落后国家引进和借鉴图书馆学学术发达国家理论的事实。但落后和发达是相对而言的,如19世纪美国曾派出大批学者“留洋”德国学习先进的图书馆学思想;又如,印度以阮冈纳赞为旗旒的图书馆学思想对英美有着一定影响,后阮冈纳赞时期的印度图书馆学界同时又提倡自己的“本土化”,并形成了印度特色的图书馆学“本土研究学派”。

显然,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本土化诉求是学术落后国努力摆脱对学术发达国的依附地位、追求学术话语独立权的行为,具有学术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运动色彩。而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是世界范围内的“本土化”的一种类型,提倡使用“中国化”这一术语,将有助于把问题局限在个案的水平上作出恰如其分地剖析。

1.2社会全球化和图书馆学中国化的关系

图书馆学本土化是图书馆学学术发达国和落后国在学术交流中的必然产物,并不是社会全球化的今天才导致的结果。同样,作为本土化特殊类型的中国化问题也肇始于西方图书馆学“东渐”的晚清。早在1925年梁启超先生就呼吁建立“中国的图书馆学”。1926年,刘国钧先生也强调:“本新图书馆运动之原则,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总之,图书馆学中国化问题渊源久远,历史上从不鲜见关于本土化问题的探讨。当然,问题的存在是一回事,该问题是否被关注又是一回事。当中国化问题并不被关注时,实质上是默认西方理论在面对中国图书馆实践时不存在效度边界。但任何西方图书馆学理论都是源自西方图书馆实践的局部真理,当它们“外推”到中国实践时仅有参考价值,而绝非全面真理。可以说,当历史上的某个时期,“中国化”问题不为学界所关注时,也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匮乏之时。

另外,中国化并非源自对全球化的学术反弹。作为图书馆学中国化的核心,西方图书馆学理论在面临中国图书馆实践的具体问题时表现出了某种错位甚至无能,因而,图书馆学中国化并不是作为全球化的反弹才出现的学术诉求。以经济一体化为基本动力的全球化作为一种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西方化,或仅仅是向欧美运动的向心化。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指出:“全球化概念所传达的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世界事务的不确定、难驾驭和自力推进性;中心的缺失、控制台的缺失、董事会的缺失和管理机关的缺失。全球化其实是乔伊特的‘新的世界无序’的别称”。鲍曼又说,“全球化过程缺乏人们所普遍认为的效应的一致性”,它“既联合又分化。它的分化不亚于它的联合——分化的原因与促进全球化的原因是相似的。在出现全球范围的商务、金融、贸易和信息流动的同时,一个本土化的、固定空间的过程也在进行之中”。也就是说,全球化本身就意味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存在,并由此滋生出包括图书馆学在内的基于民族本位立场的本土化学术关怀。同样,作为全球化技术平台的互联网也不支持一个超国界、去民族化、以欧美为中心的单一世界秩序。查尔斯·艾斯认为:“网络空间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文化认同、传统、意见、习惯等方面广泛的多元性”。就图书馆学而言,全球化所导致的世界中心的缺失,意味着建立多极化图书馆学理论的可能。

综上,全球化伴随着本土化的运动,提供了各种能动创造的可能。中国图书馆学界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基于中国当下图书馆实践并借鉴西方图书馆学成熟学理,构建出“中国制造”的、因而也更能解释中国图书馆现实的学术理论。强调“中国制造”并非出于狭隘的民族自尊,而是因为图书馆学中国化将会成为生生不息的永叵课题。

2、图书馆学中国化将会是生生不息的永恒课题

作为一门科学,中国的图书馆学是在近现代借鉴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问题正像在图书馆学建立之初就存在一样,它也必将会永远存在直到图书馆学消亡。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图书馆学研究都必须、也只能中国化,而根本不需要等到梁启超、刘国钧、吴慰慈或其他哪位大家的呼吁。西方图书馆学产生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化必将是永恒的课题。众所周知,德国学者施莱廷格于19世纪初提出“图书馆学”的社会背景是欧洲工业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传统社会的重组,学术背景则是欧洲启蒙运动以来自然科学理性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延伸。这决定了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无论是在历史向度上抑或是在现实向度上,都与中国图书馆实践颇多凿枘。总体而言,虽然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本身内涵丰蕴,并随着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变化多端,但其指涉的内容不外乎特殊理论和通则理论。

在特殊理论方面,正如学术界所总结的那样,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理论可以大致概括为源自德国的技术学派,源自英国的管理学派,源自美国的社会学学派、交流学派、新技术学派、信息管理学派等;而俄罗斯、印度、日本等也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取得了个性特色十分鲜明的研究成果,如后阮冈纳赞时期的印度即有知识组织学派、管理学派、信息技术学派、本土研究学派等。它们无一例外地表明,所谓图书馆学“理论”,总是特定时期和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某个或某些学者的思想。因而,“理论”更多地取决于时空的特殊性和个体视角的差别,而理论内涵和解释者的知识前定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图书馆学作为人们对图书馆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总结,与人类的精神现象须臾不离,近年来人文图书馆学的活跃正表达了对人类的精神现象和图书馆理论之间相关性的关注。人文图书馆学强调人与人之间(包括馆员之间、读者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理解沟通,从而实现对图书馆实践规律的人性把握。而人的实践活动是受到时代和环境的时空二维关系制约的。简而言之,时空结构比具体图书馆学理论更为根本。因为在历史向度上,随着历史时间的变迁,“时过”的图书馆学理论必将面临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在共时向度上,随着社会空间的移易,“境迁”的图书馆学理论必将面临如何与世偃仰的问题。这样,在源流上作为西方学术的图书馆学对中国具体图书馆实践的制约意义肯定是值得怀疑的,只要“时过”和“境迁”永远存在,西方图书馆学如何中国化的问题也将永远存在。因为理论可以移植,但背景永远无法移植。

在通则理论方面,和其他学科的通则性问题一样,图书馆学的通则性主要包括本体论层面和逻辑学层面。

图书馆学的本体论层面涉及到图书馆理论和实践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以数学为例,“l+1=2”是一般化和非时间化的,在秦始皇时代或路易十四时代,在美国白宫或阿富汗平民窟,“l+1=2”都是真命题。然后,你研究“1+1=2”干什么?“1+1=2”有没有超数字游戏的具体应用?在这些体现研究目的和研究价值、涉及主体立场和观念体系的问题上,却因研究主体的不同而大相径庭。价值论是不能被证伪的,它与近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理性背道而驰。作为社会科学或管理科学的图书馆学,其价值论空间远远大于1+1=2。几乎可以断言,图书馆学研究中完全的“价值无涉”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纯技术研究,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刻意追求某种“客观立场”,但在立题伊始和研究成果的最终用途上还是不可避免地回归某种价值判断。历史上,图书馆学中国化始终存在知识理论的价值选择和判断问题。一个显例是,1949年建国后对前苏联的图书馆学理论的引进是有选择的,鲁巴金关于自学和阅读问题的研究以及图书馆藏书补充理论(后者又称“图书核心”理论)尽管更具学术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但出于政治价值的考虑,我们却更加迷恋丘巴梁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学说。

图书馆学的逻辑学层面涉及认识论和方法论。图书馆学在追求知识信息的编码与解码一致性时所创造的原则(如杜威十进分类、元数据理论等)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显现出了人类思维能力的稳定性。然而,图书馆学理论并非来自逻辑思维的简单演绎。以图书分类学为例,以杜威十进分类为代表的西方分类表面上是以文献主题概念的学科属性和逻辑类项的划分为两翼构筑的,具有“天才着作和下流作品同样都是分类表中的一个号码”的“客观精神”。但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来源上看,它乃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信念的产物。所以,我们从杜威十进体系中可以轻易找到它与哲学家培根知识三分论的有机联系。而我国自刘向以来的图书分类也一直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吻合。所以,逻辑只是图书馆学科学活动的条件而不是科学活动的验证对象本身。换言之,图书馆学理论都是对不同时空条件下、基于特定图书馆实践的理性概括,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源于图书馆实践的。西方流派纷呈的图书馆学理论表面上都具有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逻辑预设,实际上却深受社会习惯的制约,使理论的纯粹性大打折扣。可以断言,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历时社会传统和共时文化思潮都从不甘于寂寞,它们总是“主动”和自然科学理性一起影响图书馆学理论的生成。

综上,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生成机理决定了西方学理永远存在中国化问题。“中国化”不是一个有朝一日终将解决的任务,而是中国学者在图书馆学研究中永远应该坚持的根本方向。

3、中国化所指涉的内容

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精髓是,既然西方学理是特定时空背景下基于特定图书馆实践的理论总结,它在面临“时过境迁”的中国时空和中国特定图书馆实践时,必然存在一个理论有效性问题。总体而言包括下述三个方面。

3.1基于不同历史传统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中国五千年历史大致可以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而划分为大小两个传统。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大传统,它与西方文明的差异突出表现在科学精神的缺失上,即缺乏从下定义到通过实验或逻辑推导得出一般化和非时间化的结论、要求结论可证实或可证伪的整个科学研究程序。从西方“科学”来审度,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既没有图书馆更没有图书馆学。这就像从“西装”来审度,中国古代没有衣服一样。显然,中国古代是有衣服的,只不过没有西方式的衣服(西装)。同样,中国古代既有“自己的”图书馆实践也有“自己的”图书馆学。如北宋程俱的《麟台故事》就较系统地表达了图书馆理念,对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图书馆的基本内容、馆舍建筑、馆员的管理等有较全面的概括。事实上,离开了古代图书馆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的丰富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明。而基于大量图书馆实践,中国古人也不可能没有对图书馆学的理论思考。如中国古代关于文献政治教化功能以及藏书对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促进作用的洞见,比之现代西方图书馆学“社会学学派”的相关理论也绝不逊色。因此,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一方面要“洋为中用”,借鉴西方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实践做总结、对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学理论做修复,以增益其“科学”的成分;另一方面要“古为今用”,从中国古人的图书馆学智慧中吸取养分,改进业已独步天下的西方式的图书馆学理论。

1949年后形成的中国社会小传统因受政治单一性话语的影响(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比重在下降),而与“科学主义”经验研究意义上的西方图书馆学颇多隔膜。如何对待西方图书馆学的学术话语和中国小传统所特有的社会主流话语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图书馆学中国化的重要议题。它包括:①图书馆学者如何在坚守应有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将西方式的学术话语转换为政府和大众都可以接受的话语。②政府职能部门如何信守“价值无涉”原则保证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程序和表达方式的独立性。③大众作为图书馆的读者或潜在读者如何自觉接受西方科学主义图书馆学学术精神的洗礼,以便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甚至参与中国化的图书馆学理论的创造。

3.2图书馆学理论传播和普及过程中的中国化

西方图书馆学作为与中国图书馆实践有一定距离的学理结构,其输入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中国的现实需要,这是前提。从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中国先贤对西方图书馆的宣传介绍,到前后学习西方创办新式图书馆,到清末新政时期公共图书馆观念的传播和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对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引进,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理论和实践过程始终伴随着如何学习西方的问题。这其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在当今图书馆学研究如何中国化的问题上仍有参考价值。②传播普及。即努力突破西方图书馆理论的纯粹学术层面,引起官方和大众的广泛关注。这首先涉及到语言转换和理解转换的问题,意味着学者们不仅要在学术层面上一展身手,还要在学术层面之外有所作为。③发现问题和证伪通则。即西方学理在面对中国图书馆实践时,到底表现出了哪些错位甚至无能。这是中国化研究过程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一环,集中体现了中国图书馆实践的现实需要与西方学理之间的张力。

图书馆学知识体系现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全国高校设立的图书馆学本科、硕博士教育已初具规模。如何在普遍性工作大发展的基础上,对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图书馆事业新问题作出新理解,这是目前中国化问题的重中之重。遗憾的是,学术界目前津津乐道的仍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话语在图书馆学中的嫁接和应用。技术图书馆学、科学图书馆学和人文图书馆学,作为当前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三大话语类型无一不是在亦步亦趋于西方的学术理论。如图书馆哲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即起源于1986年卿家康等翻译了美国学者谢拉的《图书馆哲学》。

3.3西方图书馆学科学主义经验研究的中国化

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是具体的,同时也因具有西方科学主义经验研究的传统而具有“通则”性。然而,这些具有“通则”生的理论虽然“科学”,但不一定符合中国的国情。这样,通则如何在中国经验下被证伪,就成为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那些在西方形成的“科学”理论,在相关论域中只能作为分析中国问题的参照,无可避免地体现着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之间的紧张。如,元数据作为一种微观知识组织法,其理论所强调的对各种复杂形式的知识的格式化描述,在现实知识组织过程中并不为中国人(尤其是普通用户)所接受和理解。早在《七略》时代,中国图书分类的类名就不是“格式化”的。如“六艺略”这个一级类名其实下分“九种”文献,人们是根据先秦以来关于“六艺”(它的组成、它和孔子的关系、它在政治教化上的功能等)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一“略”的所有文献的;又如《四库总目·集部·诗文评》类以《文心雕龙》为核心文献,人尽皆知的“《文心雕龙》”参与着人们对“诗文评”类名含义及其下分所有文献的理解。虽然以“科学和民主”为信念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但饱受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知识分子仍然更多地倾向于诸如“六艺略”或“诗文评”那样的经验感受而不是西方科学主义演绎下的抽象理解。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西方自信心爆棚的各种知识管理方法,当运用于中国图书馆实践时几无成功案例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