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考察交流材料

考察交流材料

时间:2023-02-17 04:10:47

考察交流材料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1

随着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任务的增加,届中全会以后。科学考察活动,尤其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考察活动,为振兴中华肩负着光荣任务。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各类学科的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

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统称为考察报告。一种重要的应用写作文体。

人们认识过程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明: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认识依赖于实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制定政策,重要领导人的职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它内部、外部的各种联系。至于作出决策,解决问题,那就更需要通过系统、周密的考察,探寻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重要领导人亲自进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需要借助别人的考察结果来协助他制定有关政策。这样,考察活动就日趋社会化,群众化。以信息为基础,讲究决策科学化,工作高效率的新时期,考察报告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与作用了

也需要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对事物的内部的活动规律进行考察,科研人员要为某项科研任务获取科学数据。对有关资料进行考察,否则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但对自然科学的考察,国社会科学的考察工作有良好的传统。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的需要,才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工作。建国四十年来,综合考察范围遍及全国分之二以上的省区,特别是对许多边远地区,进行过数次综合考察。以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为例,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完成其中规定的有关国家边远地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考察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组织各项综合考察,先后组成十个大型综合考察队,每年有上千人同时考察。这一时期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国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地区开发方案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依据;促进了资源研究和考察事业的发展。综合考察活动开展的基础上,还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有的考察队还系统地编写了地貌、气候、土壤、植物等科学考察报告,成为学科专着。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2

听了《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很受启发,尤其对“课堂结构”深有感触。下面从材料的结构、问题的结构、活动的结构等方面谈谈对本课的认识。

一、有结构的材料支撑儿童探究思维的展开

1.材料的选择与制作,影响学生思维的展开

材料选择是否恰当、制作是否有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探究思维与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展开。教者充分认识到材料的这种作用,在“空气占据空间吗”探究环节中,创新制作了打好孔的瓶盖(两孔,孔中各有一个吸管穿过,且吸管可以上下自由调节高度)代替教材中设计的橡皮泥。用带有两个吸管的瓶盖来封闭水瓶的瓶口,这样做有多种益处:

一是更容易组装,且不易漏气。只要轻轻拧紧瓶盖,实验装置就组装完成,还节省了时间。

二是装置可活动,吸管插在瓶盖的孔中,可以任意调节位置,而吸管在橡皮泥的包裹下不易调节位置。

三是学生拿到材料后,对这样的实验装置自然会产生好奇心,引发思考:“材料为什么这样组装?”“这样的装置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就是探究思维的开始。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很快完成探究任务,在汇报交流环节,学生发现从一个吸管吹气,另一个吸管就会有水流出。同时还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现象为吹气时瓶中有气泡产生,另一种是吹气时瓶中无气泡产生。在教者的指导下,学生能快速地找出造成现象差异的原因,即一组是两吸管都在水面上,另一组是一支吸管在水面下,一支在水面上。由此可见,这个有结构的材料设计是很成功的,不仅让学生观察到现象,更引发了思考。

2.材料的组织与管理关乎课堂的效能

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发放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本节课,教者采取了先发一般材料,后发关键材料的形式,这样虽然节省了领取材料的时间,但也让学生的注意力被材料吸引,留下了“隐患”。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可以这样改进:先发一般材料,需要时再发关键材料,用后及时回收。比如,在进行“比较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环节中,实验完毕后回收注射器,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从实验材料转到实验后的交流与讨论中。

二、有结构的提问促进儿童观察、思考的深入

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学生是否能将观察到的事实,通过大脑的分析、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反映。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准确地表达与交流,是需要不断地加以训练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地思考与表达,这种指导可以通过有效的“问题串”形式来进行。

回顾本节课教学,教者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但没有按照一定的层次引导学生向一定的深度发展。如在进行“空气占据空间吗”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只展示了学生的做法,并未进行有层次、有逻辑、有目的的提问。我建议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引导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关注学生操作)

2.你们小组观察到什么现象?(关注学生的观察)

3.你们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关注学生的思考)

学生只有经过较长时间、较高频率的问题串训练,才能在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上有着切实的提高与发展。

三、有结构的实验促进儿童科学概念的建构

从本课的教学内容看,学生要形成的科学概念是空气占据空间,以及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改变(扩大或缩小),所以教材安排的两个分组实验是存在一定结构关系的。这种结构关系还体现在两个实验“做”的程度上,第二个实验“比较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是在“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经历独立、完整的探究。所以我认为这一实验,可以做如下设计:在明确实验方法后,分发材料,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同时进行两种物体占据空间能否被改变(扩张或压缩)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既能观察到两者占据空间的不同,又能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从而构建出本课的科学概念。

在引导学生探究的同时,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培养他们科学记录的意识和能力。实证意识是科学精神的核心部分,真实记录是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途径之一。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记录能力还很欠缺,因此表格填写的内容应当尽量简单,只填写数字或者一些简单的符号,尽可能避免用文字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设计合理、简化填写的表格,有利于学生有效、真实地记录。

教者在执教本课时,没有设计任何记录活动,这是一大缺憾。结合本课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在比较空气与水占据空间的不同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表格:

这个表格学生填写的量小,内容简单,重点在前面两栏数据的填写,后面的“其他发现”和“我们的解释”两栏是从记录的完整性上考虑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注意,了解完整的记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通过这样的表格设计,学生在汇报时,可以使用数据,表达观点,使交流更加准确与顺畅。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塑料模板;建筑材料;考察报告

中图分类号:TU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00-02

一、一期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考察塑料建筑模板的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交流与合作,3月中旬,我技术小组先后拜访和考察了陕西秦岭塑业的塑料模板生产车间、模板施工应用现场和河南柏林塑料模板厂。

(一)考察内容

1.施工现场

对西安市与渭南韩城的两处使用该新型建筑模板施工工地进行了参观,了解到施工前已针对工程情况制作出了模板施工详细图纸,配合每一块模板标注细致入微,能够在培训讲解后使工人很快上手操作。现场我们看到很多模板是上一工程使用过的二次模板,外表依然光滑如新,脱模干净,拆模后的墙面光亮平整,效果很好。我们看到的西安工地是支模的第二天,一层几乎竣工,效率较高。现场所用的支撑体系也在原有传统支撑体系上进行了改良,配合新型模板使用进一步加快了工效。

(二)收获与启示

1.技术是重要的生产力。从生产到现场,从产品内外结构的不断变化,从设备的不断更新、模具的不断完善,不难看出是智慧与实践的结晶创造了新型技术与产品,推动了行业的进步。没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和勤思善考的习惯断不会出现此新型模板,没有企业经营的磨砺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很难做到去对机器设备改良,促进生产技艺的不断更新。

2.注重现场管理。生产过程中,在设备的实用性与操作人员的组合分配上作了很多改进,工资报酬的差异化分配等量化细化的制度安排,都事事时时体现出现场管理对企业同样能创造出巨大利润的经营方式。

3.不能忽视的信息技术。民营中小型企业全力投入新产品的研发实力不足。为此,可以借鉴现代的信息仿真技术来辅助产品的研发生产,减少损失,提升成功机率。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技术与产品的模仿已不可避免,防范措施往往落后于破坏规则的速度,因此应不断全面了解国际国内行业技术方面信息,即时改进完善技术和产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防范竞争者分割市场。

4.多模式营销相结合。考察交流中了解到西安秦塑的销售方式是企业家营销(游击式营销),一人一力一工地逐个销售;焦作柏林是前期发展直接客户,后期把客户转变为商或专利受权生产伙伴。因此,我们将来的营销可以结合上述方式建立营销模式,一,基层销售人员以模板施工人员为主培训热情的“传道士”,学习企业家营销的创造力与激情;二,拓宽营销渠道,经销商以工程公司或施工单位为主要发展对象;商制定相关奖励制度、激励机制;直营店尽量布置在省市级重点建材市场,有目的的参与展销、展会;与设计部门联合推广、与标准部门通力合作向政府工程推广。

二、二期考察报告

4月中旬,建立在前期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技术小组围绕塑料建筑模板的设备、原材料及生产意向合作单位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参观、考察。下面分别对这次考察的对象、考察启发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作详细介绍。

(一)考察记录

1.国际橡塑展。这次到达的首站是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国际橡塑展。我们重点对挤出机械展区进行了参观了解,与前期联系过的苏州金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南京杰恩特机电有限公司的两位负责人就设备相关情况进行了交流。随后我们也分别参观了模具与原材料展区,并相应收集到部分资料。

2.设备情况(1)生产线组成:各型号锥形双螺杆挤出机系统+配套模具组+混料机组+破碎机。(2)苏州金纬挤出机械:属上海金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下属12个子公司之一,也是这次项目筹备组将要考察的尚久塑料模板企业挤出机的提供厂家。

(二)考察启发

1.国际橡塑展。塑料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塑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塑料行业是“满足内需型、出口导向型、就业支柱型、服务三农型”的产业,对相关的经济刺激政策受益较多。展会中我们看到塑料产品的发展方向不断向基础层面横向广阔开发,向高科技应用层面纵向开拓。建筑塑料制品属基础应用层面,技术、设备、原材料、产品的应用市场和行业专业人才等方面都发展地相对成熟。

2.模板厂家。对于模板的生产,无论是前期还是本次的考察来看,该产品属于塑料行业的低端产品,技术、工艺与配方等都处于塑料行业的基础水平,进入门槛低,产品实用性强。目前国内市场上还没有生产出最完美的产品,主要原因是没有专业的人才从事这种基础的研究,因此,这也给我们模板生产提供了可探索与可发展的空间。

考察的厂家目前使用的设备基本都实现半自动化,属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低、工作时间可根据订单情况进行灵活调节,产品生产环境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小,几乎无工业三废排放,产品可回收循环生产利用,适宜我们企业发展起步阶段生产。

3.行业动向。我国塑料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并呈现集聚化态势,行业布局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为我们企业的进入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年初部分城市从建筑模板的使用周转次数、耐水性及资源方面考虑,已开始限制竹、木胶合模板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为塑料及其它新型材料模板提供了市场发展与应用空间。

4.工作计划。结合以上考察对象和启发,为使我们的项目能够顺利开展,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安排。

(1)切实掌握产品的性能,对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一切可能都要做全面详细的了解,产品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通过小面积实验来解决,物理性能在施工现场参与施工将可得到初步结论,化学性能可在实验室进行简单的实验即可得出结果。

(2)在产品自身性能得到认可的情况下,对产品的实用性能作比较,针对本产品与老产品在工程造价中的比重分析,得出产品的实用性。

(3)实用性认可的情况下,进行产品生产的成本分析,能否达到或低于行业生产本产品的最低成本。

(4)若以上条件都符合要求,与产品厂家谈合作事宜,进行投产准备。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4

【关 键 词】 写作;选材;小学;四年级

一、研究主题与内容

(一)研究主题

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写作的选材能力。

(二)研究内容

以“成长的故事”为课题进行作文教学指导。

选这个课题的原因:首先,每个孩子都在成长,在成长过程中一定有一些有趣的、难忘的故事,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话可说。其次,在成长过程中发生过很多故事,在这么多故事中该如何取舍,选出最合适的、最好的材料来进行写作,学生将在这堂课上学习如何选择材料。

二、教学规划和方案

(一)四年级学生写作时选材能力的现状调查

四年级学生的写作情况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有很多专家为此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马学林、闫继芬两位老师对吴忠市东塔中心学校四年级学生选材能力作了调查。调查学生共409名,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调研后发现,每次写作时,马上有材料可写的占8.5%;每次写作时,觉得没什么材料可写,需要借助作文选仿写或编写的占83%;完全没材料可写,甚至借助别的书籍还是写不出的占6.5%。

本课例组的执教教师也对执教班级――四(1)班,共35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四年级“写作选材”调查问卷,得出的结论是写作时觉得自己会选材、有材料可写的占18.7%;不会选材、没材料可写的占81.3%。通过座谈也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写作过程中,最令自己头疼的困难是不知道怎么开始写作文,就是不知道该怎么选择题材来进行写作。

种种数据表明,四年级学生写作的面临最大难题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无从下手,欠缺选材方面的能力,觉得无话可说,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方案设计

根据研究主题,《成长的故事》一课分为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1. 观看动画,帮助学生明白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就是选材。播放动画,动画的大致情节为:一小男孩在桌子边上看爸爸喝啤酒。一天,家里没人,小男孩拿出一瓶“三得利”啤酒,打开盖子喝酒,猛喝一口,感觉味道不好。继续喝上几口,头重脚轻。妈妈回来了,狠狠地批评了小男孩一通。小男孩一连睡了很久。随之教师点出本次的写作题目《成长的故事》及提出写作的第一个目标――选材。

2. 学习例文,帮助学生初步感悟怎样选材。在看了动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例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乐趣,感受小作者的天真和无知,感受小作者最后的明理。通过学习例文,也让学生明白小作者的选材也属于一般的童年回忆,会写一写很好笑的事情,体现出童年的天真烂漫,也能写出知错悔改的好品行。学生对这样的材料也能接受,自己也可以模仿着写。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指导选材做好铺垫。

3. 组织交流,指导学生选材。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自己会选什么材料写成长的故事。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梳理所选的材料,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如何选材,不局限于有趣的事。另外,教师再指导学生甄别材料,选择最有意义的写作素材。

4. 指导写作,当堂作文。指导学生在写作时,要写自己的事情,不能仅仅叙事,而是要在叙事的过程中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随后组织学生当堂作文。

5. 进行点评,再次帮助学生明确如何选材。教师通过点评表扬选材好的学生,从而让更多的学生明确怎样的材料才是好的材料。

(三)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1. 课堂观察重点

(1)学生对此次作文练习是否充满热情、课堂表现是否积极;

(2)学生是否会选择材料,能在较短时间内动笔写,并按时完成作文;

(3)本堂课上所写作文与学生以往作文比较。

2. 课堂观察工具

针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和课后学生问卷,希望通过定量及定性的方式统计本堂课的目标达成度。(准备工具:手表、笔等)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第一轮课堂教学实践和课例研究小组对课堂的仔细观察,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没有将选材的方法告诉学生,这样一来,教学的意义就不够了,没能达到“授之以渔”。

2.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的点拨、引导还不够。教师不能仅仅播放动画,还应该组织学生交流观后感,点出“有趣”,并组织学生回忆自己成长中有趣的事,及时交流。如果老师再适时地将学生交流中得到的好的材料加以板书,那么就能为后面的指导选材打好基础。

3. 在第三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交流选材时,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太多,即便是发言的学生,交流的材料也几乎如出一辙,都是那些有趣的、好玩的事,而学生理解的好玩的事,往往是傻事、可笑的事。尽管教师在黑板上写了生活的多味瓶――“酸、甜、苦、辣”,引起了一阵“涟漪”,但很快就“风平浪静”了。这和学生平时缺少观察生活、留意生活有关。如果教师在课前准备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校园活动照片,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同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梳理出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不同方面的写作素材的话,也许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写作素材,帮助他们理清选材的思路。

4. 第四环节时,教师让学生当堂作文,结果所用的时间太长了。而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那么就应抓住重点,集中精力,进行选材练习,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5. 在第五环节点评时,虽然学生很喜欢老师的评价,但是由于受时间限制,教师只能评价极少一部分学生的文章,绝大多数的学生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评价而扫兴。面对这一情况,当时执教教师也很无奈。可事后想想,如果能让学生互评,教师再选择评价,也许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当然在组织学生互评时,教师应当有所引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强化评价标准,减少学生评价时的随意性。

到了第二轮教学实践,教师已有明显的进步。上述问题中的设想都得以有效地落实。尤其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帮助学生明确选材方法,在指导的过程中,层次性、清晰性、多样性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上课时时间紧凑、教学重点明确。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选材能力确实有所提高。

【教学成效】

1. 提高了学生选材的能力

实际上,如今小朋友的生活是很丰富的,但是一遇到写作就不知道该写什么了,这是因为他们不懂选材。本次教学中,一开始教师就告诉了学生什么是选材,让学生明白了选材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与写作题目或者文章中心相关的材料进行写作,它也是写作的一项本领。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明确了选材的方法,先从审题定体裁开始,引导学生明白了本次写作写的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因此所选的材料一定是记事的,而且选择的材料不是一般的故事,是能从事件中有所收获的,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事情。再依次告诉学生选材要根据题目明确范围、选择角度等。这样说看似容易,可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确实不易。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组织学生观看动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安排学生欣赏照片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整理、筛选写作材料,从而教会学生学会选材,这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选材能力。虽然一节课不能完全提高学生们的选材能力,但只要坚持不懈,必定有更大的成效。学生有了写作的内容,就不怕没东西写了。

当然,在选择好内容后,教师就得适当地指导、仔细观察,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和能力。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这样的“趁热打铁”,定能事半功倍。

2.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我们都很清楚,一切学习的源泉都来自于兴趣,对于刚起步写作的学生来说,兴趣的产生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可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动画片那鲜艳的色彩,真实的场景,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这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甄别素材、讨论自己写作的素材,又通过观看照片,拓展学生的写作视角,从而使他们有内容可写,写作时,也就兴致勃勃了。

由于整堂课,教师都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学生而言,作文就变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3. 明确了自己教学的问题

通过有效的课堂观察,用数据和文字记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既科学又明晰。再加上课后学生的问卷调查,进一步帮助教师了解到自己教的问题和学生学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看来有效的课堂观察确实意义非凡啊!

【附录】

附录一:课堂观察量表

本班学生共____名,课堂举手发言学生有____人,全班共举手发言____人次。

教师指导后,在1分钟内动笔开始写作文的有____人,3分钟内动笔有____人,5分钟内动笔有____人,5分钟以上有____人。

学生完成时间统计,15分钟内完成有____人,15至25分钟内完成有____人,课堂上未完成有____人。

课堂精彩亮点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二:课后学生问卷

各位同学:

今天的作文课题是《成长的故事》,你上完课后,对自己在课堂上所写的作文满意吗?请你比较以前所写的作文,在下面的表格里打上相应的钩,答案没有对错,只为研究使用,请您如实作答,谢谢。

2. 你对今后写作文是否更有兴趣,更有信心?

A. 更有兴趣,也更有信心

B. 更有兴趣,但信心还不足

C. 更有信心,但兴趣还不足

D. 没有兴趣,也没有信心

3. 你还希望老师帮你解决哪些作文方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王礼平. 围绕中心巧选材 精挑细选出华章[J]. 优秀作文选评,2010(3).

[2] 黄忠敬. 课堂观察:让老师拥有一双“慧眼”[J]. 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14).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5

一、   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业务能力。

我分管的专业是信号、车辆、车辆段工艺设备,都与运营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在各个专业的学习上不敢懈怠。初设文件是轨道交通建设开工之前的重要文件,相当于工程建设的脉络主线所在,只有掌握了“脉络”的各个要点,才能清晰的明白将要做什么,需要开展哪些工作。利用3-4月份的时间我对三个专业的初设文件进行了学习。通过对1、2号线信号、车辆段工艺设备初设文件认真的学习与对比,共找出 10条设计方案差异,并在5月份会同总工办、设计院、咨询院进行了方案确定,在为我市轨道交通1、2号线的设备选型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   开展技术交流,全面深化知识体系

在对初设文件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组织开展与呼市轨道交通1、2号线设计院的信号、车辆段工艺设备专业设计总体及轨道交通业绩优良且实力强的厂家(车辆:中国中车;牵引:株洲时代科技、常牵庞巴迪;信号:卡斯柯、泰雷兹、众和科技、交控科技;车辆段工艺设备:唐山百川、新联铁、运达科技、主导科技等)之间的技术交流会议,3个系统专业技术交流合计19场。通过设计人员的讲解,我对信号、车辆段工艺设备、车辆的初设文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尤其在车辆段工艺设备、牵引、车辆方面,通过交流在车辆段工艺设备布置与各设备功能、牵引系统的组成、车辆的系统组成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好的理解。与厂家技术人员交流的过程中,使我在对设备参数、设备功能、行业情况等方面学习到很多。通过交流让我对相关专业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并准备在7月初完成信号系统和车辆系统汇报材料。

三、   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建设经验。

通过对广州地铁、长沙地铁、石家庄地铁、成都地铁较为成熟及新建地铁运营线路以及厂家设备情况的实地考察与交流,学习了很多非常宝贵的经验知识,尤其是与新建地铁建设公司进行交流,他们会撩开自己的伤疤,讲述自己的痛,比如:与石家庄地铁交流时谈到的,车辆段检修库框架起来后就要进行起重机安装,否则厂地、和安装安全都会受到影响;与长沙地铁交流时提到的车辆段设备要分为四个包进行采购,方便管理,合理分配设备安装时间。等等这些经验很宝贵,为避免我们以后走弯路提供了参考,所以我们千里迢迢去考察、去调研是很值得的。经过4次实地考察,完成了4份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意见。

四、   有效推进工作进展,完成公司交办的各项工作。

1、完成甲供设备招标打包方案

在PPP招标文件的基础上,针对各系统设备的特点、经过反复研究与论证,最终将信号系统打一个包由一个集成商负责便于控制。车辆段设备分四个包,第一个包为基础性大型设备,与土建关系密切,需要先期招标,第二个包为车辆基地厂架修设备,设备的运用时间为通车几年以后,因此单独打包,可以先招标后供货,或者后期再招标。第三个包和第四个包分别为车辆段和停车场的运用设备,通车时就必须用,因此第三个包和第四个包需在通车前招标、安装完成。通过后续的考察,很多地铁公司的打包方式基本相同,前期完成的打包方案,为后续甲供设备的招标采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整理完成各系统甲供、甲控设备材料概算清单

为了全面掌握信号系统设备及材料的构成,我细致地整理了信号专业的甲供、甲控设备材料概算清单。信号专业有甲控设备,与俩设计院进行沟通后,除与系统安全相关的设备外,电缆、线槽、支吊架、地线等甲控。通过这项工作,使我对信号系统的构成,各设备之间的关联有了更加细致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

3、整理完成了各系统设备安装的接口问题

各系统设备安装之间的接口问题也是重中之重的关键所在,如果处理不好接口问题,会导致很多建设工程中的问题出现,所以部门早做预想,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共整理出信号专业接口15项(其中土建安装2项),车辆段工艺设备中各库55项。

4、参与完成了1号线一期工程甲供、甲控设备材料PPP划分合同谈判事宜。

在呼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PPP项目招标文件的基础上,对没有明确甲供或甲控的设备材料进行了甲供、甲控设备材料划分。尤其是信号专业,中铁对电源设备及继电器等设备甲供有歧义,但是从系统完整性及系统安全性等角度与中铁据理力争,最终按照我们的甲供清单执行。

5、开展学习其它地铁项目用户需求书、招标文件等

在组织编制用户需求书之前的这段时间,我学习了兰州地铁一号线信号用户需求书、招标文件,并与信号用户需求书范本进行了对比学习,对不同的城市、不同情况根据实际编写。

6、收集厂家信息,了解市场行情

通过4次的外出考察,主要对车辆段工艺设备集成商的服务情况、车辆供应商供应车辆的使用情况及后期服务情况、信号设备供应商在运营中设备是否稳定,设备调试及项目执行能力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对各厂家的设备质量,服务及项目执行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我部门不仅是在建设期发挥作用更要为地铁开通后的安全运营负责,所以在考察过程中对LTE承载技术、综合培训中心、弓网监测系统等已经在各新建地铁使用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了考察,提早为安全运营、提高维修效率着想。

五、   下一步工作计划

1、  静下心来,学习专业技术。

通过前段时间的交流,已经对各项设备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知识接受的有些快,有些杂。目前需要将收集了信号、车辆、牵引的维护手册,与前期的交流资料相结合,将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的巩固、融会贯通。

2、  与设计院进一步沟通,捋清专业接口。

车辆、信号、车辆段工艺设备接口繁多,除了与通信、电力、轨道接口外还有很多土建接口,这就要在土建工作开始之前与设计积极沟通,把土建接口进一步捋清晰,将预留位置、孔道、安装方式等弄明白,方便下一步的管理。

3、  积极与施工单位接触,提前学习设备安装知识。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6

一、观察课

观察课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描述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获取丰富、具体的自然知识,达到培养他们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目的。小学自然教材中,低年级的《看一看》、《你怎么知道》、《各种各样的叶》、《蜗牛》、《金鱼》、《天气》和中年级的《怎样认识物体--水》、《植物的叶》、《植物的茎》、《太阳和影子》、《青蛙和蟾蜍》等都属于观察课。论文百事通

复式班的观察课教学,一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动:明确观察目的,提示观察方法和观察重点。教学开始由教师告诉学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然后出示小黑板说明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并指明观察重点。如上九义教材第四册《蜗牛》一课时,观察方法应是:①观察蜗牛身体上长着什么?②仔细地看蜗牛各部分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观察重点)③用手摸一摸蜗牛各部分有什么感觉?④蜗牛怎样爬?⑤蜗牛吃什么?(用菜叶、树叶、食物等分别试一试。)

(二)静:学生分组或个人独立观察。这一步骤要给学生比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和板书的要求认真地进行观察。

(三)动:1.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具体地描述出来,交流观察印象。2.教师小结。突出重点,系统小结,讲解通过观察应该明确的问题。3.布置作业,提出进一步观察的问题或自学要求。

(四)静:自动作业,把观察后的结论抄写在作业本或观察记录本上。

二、实验课

实验课是以简单科学实验为主的自然课,它一般是先通过师生的实验,反复再现某种现象,同时进行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引起讨论和研究,然后概括结论,最后又用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在亲自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在小学低年级自然教材中《磁铁游戏》、《沉和浮》、《影子》、《镜子》等和中年级自然教材中《怎样认识物体--空气》、《热胀冷缩》、《物体的运动》、《人的消化》、《磁铁》等课,都属于实验课型。

复式班自然实验课的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动:明确实验目的,讲解演示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开始实验前,教师应详细告诉学生本堂课要做什么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尤其要交待清楚是观察某种现象,还是验证某种假设。

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沉和浮》一课实验前,教师要告诉学生实验时要把各种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放一个,观察一个,记录一个,不能把一堆东西一下子全放入水中。

(二)静:学生分组实验。

(三)动: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2.用讨论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3.教师小结,讲解通过实验应该明确什么问题,肯定学生实验的成果或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

三、技能训练课

技能训练课是让学生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亲自动手,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的一种课型。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属于技能训练课型的有:《种大蒜》、《种花》、《叶画》、《各种各样的种子》、《制作叶的标本》、《种向日葵》、《养蚕》等课。

在小学阶段,技能训练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栽培、饲养、制作等技能。在复式班可把低、中年级相近的教学内容统一组合在一节中采用合--分--合的结构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以高带低的作用。如低年级《叶画》和中年级《制作叶的标本》这两课就可以安排在同一节课,其教学程序可以这样安排:

(一)合动(4分钟):教师展示做好的叶的标本和叶画,激发学习兴趣并提示中年级学生注意制作标本的程序。

(二)分(15分钟+15分钟):低年级先“动”后“静”。“动”时教师示范拼叶画的方法和要求,“静”时让学生用采集来的叶拼摆叶画并用胶水贴在纸上。

中年级:先“静”后“动”。“静”时学生用压制好的叶按要求制作标本。“动”时教师予以检查和指导。

(三)合动(10分钟):各年级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评价作品;教师总结,并选出优秀作品给予鼓励。

这类课型还可以和另一个年级的语文或数学课搭配,利用学生有较长实际操作的自动作业时间,去突破另一个年级的教学重点。

四、科学考察课

考察是人们为着一定的目的,到自然界中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考察课就是以此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型。其基本教学模式是:现场考察--取样分析--共同研究--作出结论。小学自然教材中,《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怎样认识物体--土壤》、《水?土?植物?人》、《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土壤的保护和改良》等课都属于这类课型。新晨

这类课型的教学因需到室外考察取样,在复式班较好的做法之一,就是把各年级有关的教学内容统一在一起进行,也可结合春游、秋游或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上考察课,应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做好考察前准备。使学生明确考察目的,向学生传授考察的方法,提出考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二)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考察,认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考察,使他们通过考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学到实地考察的本领。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7

关键词 磷酸化肽; 反相/强阴离子交换材料; 富集

1 引 言

磷酸化修饰是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蛋白质的磷酸化能够调控细胞的增殖、发育、分化和信号转导等重要的生命进程[1], 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然而, 在通常的质谱分析中, 磷酸化肽的信号会被其它高丰度的非磷酸化肽所抑制, 导致磷酸化肽难以分离鉴定[2,3]。因此有必要选择性地富集磷酸化肽[4]。目前, 富集磷酸化肽的材料主要有固定金属螯合色谱(IMAC)材料[5~7]、氧化钛(TiO2)[8~10]、离子交换色谱(IXC)材料[11]、亲水作用色谱材料[12]等。强阴离子交换色谱(SAX)在磷酸化肽选择性富集中效果显著。然而, SAX在富集磷酸化肽时, 带有相同电荷的肽会被同时洗脱;另外, 单磷酸化肽信号会抑制多磷酸化肽的信号。因此, 发展能兼顾单、多磷酸化肽选择性富集的材料非常重要。

反相/强阴离子交换材料(C 18/SAX)是一种能够同时提供疏水和强阴离子交换作用的新型色谱材料, 采用极性共聚的合成方法将十八烷基键合相和季铵碱按照一定可调控比例键合到硅胶表面[13]。研究表明, 此材料对于极性不强的阴离子小分子(例如马兜铃酸)具有较强的保留[13], 但尚未有用于磷酸化肽的选择性富集的报道。就结构特点而言, 磷酸化肽在一定pH条件下也以阴离子形式存在, 但其分子量相对较大, 在C 18/SAX上的保留机制应该与小分子有一定差异, 因此有必要考察C 18/SAX对磷酸化肽的富集效果以及保留机制。

本研究以标准蛋白α.Casein酶解物作为模拟样品, 考察不同流动相条件(乙腈含量、甲酸浓度、缓冲盐浓度)对磷酸化肽在C 18/SAX材料上的富集选择性差异, 优化了分离富集条件。在此基础上, 对牛奶中的磷酸化肽进行富集和分析, 效果良好。本方法有望用于实际样品中磷酸化肽选择性富集。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肽的分析在Nano.LC.ESI.Q.TOF/MS仪器(英国Waters MS Technologies公司)上进行, 离子模式为正离子模式, 喷雾电压为2.0 kV。一级质谱数据采集范围为m/z 500~2000, 二级质谱数据采集范围为m/z 100~2000, 二级质谱的碰撞能为20~40 eV。

乙腈(ACN, 质谱纯, 德国Merck公司); 甲酸(FA, 色谱纯, 美国Acros公司); 醋酸铵(NH4Ac, 美国Tedia公司); NH4HCO 3、二硫苏糖醇(DTT)、碘乙酰胺(IAA), α.酪蛋白(Casein)、人血清白蛋白(HSA)、尿素(美国Sigma.Aldrich公司); 质谱序列级胰蛋白酶(美国Promega公司); GELoader小柱(德国Eppendorf 公司)。C 18/SAX材料为实验室自制[12];ZipTip C 18色谱柱(美国Millipore公司)。实验用水为超纯水(美国Millipore纯水系统);脱脂牛奶购自本地超市。

2.2 蛋白质的酶解

α.Casein的酶解:1.0 mg α.Casein溶于1 mL NH4HCO 3 (50 mmol/L, pH 8.0)溶液中, 按照α.Casein/胰蛋白酶=40∶1(m/m)的比例加入胰蛋白酶, 37℃下酶解反应18 h后, 加入0.5%甲酸终止反应。酶解液最终蛋白浓度为1 mg/mL, 在

20℃保存, 待测。

HSA的酶解:将1.0 mg HSA溶于100 μL含8 mol/L 尿素的50 mmol/L NH4HCO 3, 56℃变性10 min。 加入20 μL 100 mmol/L DTT, 于56℃反应1 h。冷却至室温后, 加入20 μL 200 mmol/L IAA, 在暗处反应 30 min。用 50 mmol/L NH4HCO 3稀释至1 mL后, 按照蛋白质/酶=50∶1(m/m)的比例加入胰蛋白质酶, 37℃酶解12 h后, 加入5 μL甲酸中止反应, 酶解产物于

20℃保存。

脱脂牛奶的酶解: 用Bradford assay法测得脱脂牛奶中蛋白质浓度为20 mg/mL, 用50 mmol/L NH4HCO 3稀释至2 mg/mL, 取100 μL上述溶液按照HSA的酶解方法进行处理, 但是酶解时间延长为16 h。

2.3 磷酸化肽富集条件

按照文献[14]的方法制备GELoader小柱, 每个GELoader小柱装填有1.5 mg C 18/SAX材料, 用于富集磷酸化肽。条件优化实验:α.Casein酶解液86 pmol上样后, 分别用0.1% FA 溶液, 10%、20%、30%和40% ACN/0.1% FA 溶液各20 μL进行洗脱, 考察流动相中乙腈浓度对富集选择性的影响;α.Casein 酶解液上样后, 依次用50% ACN/0.1% FA (pH 4)、0.5% FA (pH 3)、1% FA (pH 2)、2% FA(pH 1)溶液各20 μL进行洗脱, 考察流动相甲酸浓度对富集选择性的影响;α.Casein酶解液上样后, 依次用50% ACN/10 mmol/L NH4Ac、20 mmol/L NH4Ac、50 mmol/L NH4Ac、100 mmol/L NH4Ac、200 mmol/L NH4Ac溶液20 μL进行洗脱, 考察流动相中醋酸铵浓度对富集选择性的影响。优化实验中各个洗脱液, 离心、浓缩干燥后, 用50% ACN/0.1% FA溶液(10 μL)复溶, ZipTip C 18脱盐, 取5 μL进行质谱分析。

在优化的条件下, 进行α.Casein/HSA=1∶20 (n/n)模拟样品以及脱脂牛奶的磷酸化肽富集。将α.Casein与HSA酶解液以摩尔比为1∶20进行混合, 上样量按混合液中α.Casein为86 pmol计。取6 μL牛奶酶解液与20 μL上样溶液混合作为脱脂牛奶的样品溶液。富集后, 收集洗脱液, 离心、浓缩干燥后, 用50% ACN/0.1% FA(10 μL)复溶, ZipTip C 18脱盐, 取5 μL进行质谱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乙腈浓度对磷酸化肽富集选择性的影响

考察了流动相中乙腈浓度对磷酸化肽富集选择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10% ACN/0.1%FA洗脱馏分中能够检测出5条磷酸化肽的信号, 分别是m/z 770.29 (2+), m/z 797.83 (2+), m/z 831.37 (2+), m/z 907.26 (3+), m/z 912.53 (3+), 参考文献[8,14]并根据二级质谱结果确定磷酸化肽的结构信息(表1)。在20% ACN/0.1%FA洗脱馏分中检测出9条磷酸化肽信号, 分别为m/z 733.80(2+), m/z 770.29(2+), m/z 797.84 (2+), m/z 830.88 (2+), m/z 889.44 (3+), m/z 971.47 (2+), m/z 976.45 (2+), m/z 979.55 (3+), m/z 991.53 (2+), 均带有1~3个PO3

4。在高有机相浓度40% ACN/0.1%FA洗脱液中检测出5条磷酸化肽信号, 即m/z 706.69 (2+), m/z 865.32 (3+), m/z 924.32 (2+), m/z 979.36 (3+), m/z 1339.48 (2+), 均带有2~5个PO3

4。值得注意的是, 通常情况下, 由于多磷酸化肽极性较强, 其在反相色谱材料上保留弱于单磷酸化肽。而在本研究中, 多磷酸化肽保留强于单磷酸化肽。这可能是磷酸化肽在C 18/SAX材料上的保留是疏水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的协同结果。20% ACN/0.1% FA洗脱馏分中少有多磷酸化肽信号出现, 这可能是因为溶液pH=2.5~3.0, 材料表面基团带有正电, 多磷酸化肽pKa值小于流动相pH值, 带有负电, 此时磷酸化肽的保留主要取决于阴离子交换作用, 而单磷酸化肽pKa值大于流动相pH值, 不带电性或带正电, 此时保留主要取决于疏水作用。上述结果表明, 通过改变流动相中乙腈浓度能够实现单、多磷酸化肽顺序洗脱, 磷酸化肽的保留受到疏水和离子交换作用力的双重调控。然而仅通过改变流动相中乙腈浓度进行选择性富集, 存在非磷酸化肽的信号干扰较强、磷酸化肽富集选择性不高的问题。

3.2 甲酸浓度对磷酸化肽在C 18/SAX材料上保留的影响

考察了流动相中甲酸浓度(pH值)对磷酸化肽在C 18/SAX材料上保留的影响(图2)。在保持乙腈浓度(50% ACN)不变的条件下(此浓度能够洗脱出大多数肽), 考察了流动相中甲酸浓度(0.1%, 0.5%, 1%, 2% FA)对磷酸化肽在C 18/SAX 上保留的影响。当甲酸的浓度为0.1% (pH 4)时, 以单磷酸化肽为主的信号出现, 如m/z 733.79 (2+), m/z 770.30 (2+), m/z 797.83 (2+), m/z 830.43 (2+), m/z 924.34 (2+), m/z 964.31 (2+), m/z 976.43 (2+), m/z 1029.45 (2+)。当甲酸浓度增加到0.5% (pH 3)时, 多磷酸化肽得以洗脱, 如m/z 1339.98 (2+), m/z 1002.26 (2+), m/z 983.29 (2+), m/z 964.31 (2+), m/z 893.65 (3+)。当甲酸浓度增加到2% (pH=1)时, 仍然有多磷酸化肽信号出现, 如m/z 964.36 (2+), m/z 1312.43 (2+), 但信号强度很低。上述结果表明, 采用C 18/SAX富集α.Casein中的磷酸化肽, 随着溶液中甲酸的浓度逐渐提高(pH值逐渐降低), 磷酸化肽保留减弱;上样和洗脱溶液中的甲酸浓度分别为0.1%和2%为宜。通过调节流动相pH值能够实现单、多磷酸化肽的分段洗脱, 是因为单磷酸化肽的pKa值大于多磷酸化肽的pKa值;当流动相pH值小于磷酸化肽pKa时, 磷酸化肽不电离, 与SAX材料的离子交换作用减弱, 从而得以洗脱。

3.3 盐浓度对磷酸化肽在C 18/SAX材料上保留的影响

保持流动相中乙腈浓度(50% ACN)不变, 考察了流动相中醋酸铵浓度对磷酸化肽在C 18/SAX上保留的影响(图3)。采用50% ACN/10 mmol/L NH4Ac为流动相时, 洗脱液中主要出现带1~2个PO3

4的磷酸化肽, 如m/z 651.63 (3+), m/z 733.78 (2+), m/z 797.82 (2+), m/z 830.87 (2+), m/z 841.86 (2+), m/z 865.30 (3+), m/z 971.53 (2+), m/z 976.94 (2+)。 随着流动相中NH4Ac增加到50 mmol/L, 这些磷酸化肽仍然能够洗脱出来。而当流动相中盐浓度提高到100 mmol/L NH4Ac时, 带有3~5个PO3

4的多磷酸化肽得以洗脱, 如m/z 893.65(3+), m/z 916.90 (2+), m/z 924.3294 (2+), m/z 964.31 (2+), m/z 983.28 (2+), m/z 1002.26 (2+), m/z 1339.95 (2+), m/z 1373.91 (2+)。这是因为在离子交换作用下,多磷酸化肽比单磷酸化肽在C 18/SAX上的保留更强, 提高流动相盐浓度能够减弱PO3

4与C 18/SAX材料的离子交换作用。上述结果表明, 盐浓度的逐渐增高能够实现单、多磷酸化肽分段洗脱, 溶液中盐浓度提高到100 mmol/L NH4Ac时,大多数多磷酸化肽能够被洗脱。

3.4 C 18/SAX材料的富集选择性

将α.Casein酶解液.HSA酶解液(1∶20, n/n)配制的混合样品溶液作为模拟样品, 以20% ACN/0.1% FA和50% ACN/2% FA/100 mmol/L NH4Ac分别作为两步洗脱条件, 分段洗脱单磷酸化肽和多磷酸化肽, 结果如图4所示, 单、多磷酸化肽得到分段洗脱, 其中单磷酸化肽主要出现在20% ACN/0.1% FA馏分中, 共检测到4条单磷酸化肽信号, 如m/z 797.86 (2+), m/z 830.89 (2+), m/z 924.69 (2+), m/z 976.99 (2+);而多磷酸化肽主要出现在50% ACN/2% FA/100 mmol/L NH4Ac馏分中, 共检测到14条多磷酸化肽信号。与文献[14]的结果相比, 大量非磷酸化肽去除, 磷酸化肽信号强度显著提高;在优化条件下, 单、多磷酸化肽在C 18/SAX材料上能够被同时富集并分段洗脱, 此结果未见文献报道。上述结果表明, 采用优化后的分离条件, 对模拟样品的磷酸化肽富集效果较好。

3.5 牛奶中磷酸化肽的富集

将牛奶样品进行酶解, 然后采用C 18/SAX进行富集和洗脱, 并用纳升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系统进行分析。从图5可见, 20% ACN/0.1% FA馏分中出现了4条单磷酸化肽信号, 包括m/z 733.81(2+), m/z 797.86 (2+), m/z 831.39 (2+), m/z 976.98 (2+)。50% ACN/2% FA/100 mmol/L NH4Ac馏分中出现了8条多磷酸化肽信号, 包括m/z 915.96 (3+), m/z 928.95 (3+), m/z 964.34 (2+), m/z 983.33 (2+), m/z 1002.30 (2+), m/z 1333.47 (2+), m/z 1339.51 (2+), m/z 1373.43 (2+)。从牛奶中鉴定出的多磷酸化肽数目高于文献[5]的结果, 表明所建立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4 结 论

本研究将新型分离材料C 18/SAX用于磷酸化肽的选择性富集, 以α.Casein酶解液作为分析样品, 系统考察流动相组成条件对富集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磷酸化肽在C 18/SAX上的保留受疏水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的共同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多磷酸化肽的同时富集和分段洗脱方法, 其中20% ACN/0.1% FA洗脱馏分中主要为单磷酸化肽, 50% ACN/2% FA/100 mmol/L NH4Ac洗脱馏分主要为多磷酸化肽。采用本方法可从α.Casein酶解液和HSA混合液(1∶20, n/n)中分离检测到4条单磷酸化肽信号和14条多磷酸化肽的信号, 从牛奶中共检测到4条单磷酸化肽和8条多磷酸化肽信号。本研究结果表明, 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

Reference

1 Benjamin R, Simone L. Expert Rev. Proteomic., 2014, 11(3): 259-267

2 Li X S, Yuan B F, Feng Y Q. TRAC.Trend Anal. Chem., 2016, 78: 70-83

3 Kailasa S, Wu H F. Microchim. Acta, 2014, 181(9.10): 853-864

4 LI Juan, JIANG Wu.Hui, XU Xiao.Ying.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4, 35(10): 2073-2077

李 娟, 姜武辉, 徐晓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4, 35(10): 2073-2077

5 Zhang L Y, Zhao Q, Liang Z, Yang K G, Sun L L, Zhang L H, Zhang Y K. Chem. Commun. 2012, 48(50): 6274-6276

6 Susy P, Anna Laura C, Chiara C, Francesca F, Roberto S, Salvatore V, Aldo L. Anal. Chim. Acta, 2016, 909: 67-74

7 ZHANG Yu, QIN Hong.Qiang, WU Ren.An, ZOU Han.Fa.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10, 28(2): 123-127

张 宇, 秦洪强, 吴仁安, 邹汉法. 色谱, 2010, 28(2): 123-127

8 ZOU Li.Juan, LI Juan, WAN Hui.Hui, LI Xiu.Ling, LIANG Xin.Miao. Chinese J. Anal. Chem. 2011, 39(12): 1781-1786

邹丽娟, 李 娟, 万慧慧, 李秀玲, 梁鑫淼. 分析化学, 2011, 39(12): 1781-1786

9 Deng J R, Iulia M L. J Am. Soc. Mass. Spectrom., 2016, 27(4): 686-698

10 SUN Li, ZHAO Hai.Feng, GUO Hong.Hua, YANG Guang.Yuan, HE Cheng.Yan, SHI Qing.Hong, WEN Xue, WANG Xiao.Ting, ZHAO Li.Chun. Chinese J. Anal. Chem. 2012, 40(10): 1500-1506

孙 莉, 赵海丰, 郭宏华, 扬光远, 何成彦, 师庆红, 文 雪, 王小婷, 赵丽纯. 分析化学, 2012, 40(10): 1500-1506

11 Dai J, Wang L S, Wu Y B, Sheng Q H, Wu J R, Shieh C H, Zeng R. J. Proteome Res., 2009, 8: 133-141

12 McNulty D E, Annan R S. Mol. Cell. Proteomics, 2008, 7: 971-980

13 Wei J, Guo Z M, Zhang P J, Zhang F F, Yang B C, Liang X M. J. Chromatogr. A, 2012, 1246, 129-136

14 Zhao Y Y, Li X L,Yan J Y, Guo Z M, Liang X M. Anal. Methods, 2012, 4: 1244-1251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8

一、美国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教育

美国重视科学素质培养始于60年代初,到90年代提出2061计划更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就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而言,60年代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和技能,教材中的体现是增加大量的实验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放在首位。如《生命科学的概念与挑战》,第一单元为“科学方法与技能”,讲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生命科学、什么是科学技能、什么是科学方法、什么是科学实验、什么是测量系统、你如何用测量系统进行测量、显微镜是什么、显微镜的结构。在整套教材每一章后面都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内容,它们是:生命科学生涯、科学联系、科学研究人员、科学与社会、(学校)活动、科学回顾、课下活动。

又如《生命科学的焦点》,它也将“科学方法”作为独立的一章,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并将相应的训练体现于教材中心。[1]其对科学方法训练的目的要求为:

1.使学生了解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包括: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接受或摒弃假说——得出并报告结果。

2.使学生掌握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系列过程技能。其中基本的过程技能有:观察、分类、推论、交流、认识和利用空间关系、测量、应用数学方法;复杂的过程技能有:解释资料、形成假说、分解和控制变量、实验、构建模型、形成操作性定义。[2]

美国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及技能教育,科学方法的训练内容也比较全面。2061计划中指出:各种科学领域中知识的探索和技术的应用都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出现而不断变化,但各种科学探索的过程是相似的,科学研究都需要有证据、可以进行操作的假设、逻辑及理论上的分析、得出并解释理论结果、努力识别和避免偏见。[3] 因此,美国更注重行为教育而非单纯的理论学习。例如,对喝生水会引起疾病问题的学习,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生水里有细菌、不卫生,而是让学生对生水进行卫生检查、测定,并提供多种有关的数据和材料,然后由学生分析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材料,回答为什么不能喝生水。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些简单的科学研究过程,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并懂得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正是美国的科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

此外,通过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回顾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也可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联系及科学的本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和结果,要求学生各自报告结果、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怀疑,体现了科学态度的培养,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英国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教育

与美国相同,英国也是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科学方法训练和科学态度培养的国家。在6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英国推出的纳菲尔德生物学就具有此明显的特点。如它的教师指导书中指出:要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计划的方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特别是应用对照);使学生懂得生物学不仅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怀疑、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及互相交流的基础上。[4] 在教材的编写上也体现了这种要求。如《生物学引论》[5]即是其中一套教材, 其中充满了科学研究的气氛。

1.将“探究—发现”教学理论引入教材

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每章教材的开始总是以谈话式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然后,指出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样的结构反复出现,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己获取有关的知识。例如,第四章“生命是如何开始的”,连续让学生进行如下活动:观察煮熟的鸡卵、观察生鸡卵、观察开始孵化了的鸡卵,在暖房参加鸡卵孵化的管理工作。随着这些活动的逐步进行,学生的知识逐渐增加,最后达到对鸡卵的结构、受精卵的产生、鸡的个体发育等知识的学习。在一些不易安排学生活动的地方,教材采取对可能进行的活动、可能发生的现象等进行描述的方式,提供学习的背景知识,然后提出问题。所以整套教材没有纯粹的学术知识的介绍,而是提供了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材料。

2.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首先,教材用两章的篇幅将研究生物的方式、方法交给学生,这里包括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步骤和方法。第一章“研究生物”分为以下几部分:(1)研究什么。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 及我们可以在哪发现生物体;(2)你发现了什么。 使用放大镜分类鉴别所观察的生物体。给出近30种动物的图画,让学生按这些动物进行观察,并试着进行分类;(3)从其它方面研究生物。观察动物的结构,研究动物的运动,寻找动物活动的证据;(4)观察研究动物的各种行为。 这里以研究动物为例,介绍了两种研究方法:观察法、分类法。提示了科学研究应从问题开始,首先应明确研究什么,接下来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使学生明白研究内容及相应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测量、记录、数据处理、分析等方法,学生练习列表、填表、绘图表等技能。

其次,将观察、实验有机地融入课文中。课文的编排是按提出问题、实验活动,再提出问题,再实验的方式,处处闪烁着科学研究的火花。

第三,每章后都提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介绍有关的科学发现过程,这是可供学生阅读的学习材料。在这些资料中,包括了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更重要的是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过程。

不难想象,教材的这种编写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8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政府开始制订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其科学课程中主要关注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教育,对于概念学习的要求层次并不高,对于科学方法训练的要求比较全面。如1995年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11~14岁学生的实验与调查能力要求是:设计实验过程;收集证据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认识所获资料中的优点与不足。[6]北方考试与评价委员会制定的1998 年《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有关的评价目标为:在进行实验和调查活动中,学生能设计活动程序,用正确而系统的方法进行测量、观察、分析和评价资料,并将其与科学知识相联系;交流科学观察的结果和思想,用一系列科技术语及恰当的科学和数学方法进行讨论;评价有关的科学信息,并从中作出有见解的判断。[7]

可见,英国的生物学课程不仅重视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还将设计实验及科研过程纳入教学要求,要获得中学普通证书,学生还必须具备进行科学交流及评价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勇于并能够提出独到见解。这些要求将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品质培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科学教育在重视训练科学方法的同时,重视科学态度教育。如实事求是、独立思维的科学态度;加强学生的集体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等等。如初中的科学教学目标中规定,在一系列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在成员不同的各种小组中活动,发挥各种作用,包括领导作用,小组可以由两人组成到由全班学生组成;鼓励学生自省他们对小组活动有何贡献并发展合作精神及集体工作能力。教学目标还规定,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认识并报告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和不准确的根源,识别异常结果并在可能时予以考虑;鼓励他们意识到他们探索活动的局限性,从而知道并非所有的探索活动都能获得保险的、“正确的”解答。

三、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美英中学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及科学态度教育,在以下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全面而完善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训练。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步骤,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我国中学生物教材中,在体现科学方法训练方面还不够全面,主要是简单的具体方法训练,如观察、分类、实验等,对于如何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假说、设计实验、模型化、给出定义等则没有体现或体现不够充分。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力是科学素质之冠上的一颗明珠,科学方法教育的成功导致创造力的提高。英国生物课程中对于实验设计能力的要求,美国生物教材中大量的学生“课下活动”,这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另外,他们都注重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畅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这一点在我国的文化及教育中是极其薄弱的,甚至是被压抑的,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应在这方面勇于革新和突破。

3.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能力训练和集体协作精神教育。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将是信息时代公民的生命,与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时展的重要基础,美英的科学教育都看到了这一点。如他们都提倡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学生既要进行语言交流,还要写出各自的研究报告进行书面交流;要求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美国2061计划关于“科学的思维”中专门提出交流技能,要求从一般阅读到能清楚地以口头和书面的方式阐述基本观点、指示和信息;用表格和简图组织信息,绘制草图;阅读和理解大众媒体中出现的科技新闻。我国的教育往往把交流能力的训练归于语言课、把集体精神的培养归于思想品德课,这种泾渭分明的划分是无益的。我们的生物课程教材改革,应打破这种框架的束缚,在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上有所加强,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上有所体现。

4.注重科学史教育。美英教材中都有大量的科学史料,以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正如美国的2061计划所说,科学训练的详细知识本身即是一系列有说服力的世界观。2061计划还指出:科学素质包括按照文化和智慧的发展史来看待科学探索。它包括知道科学世界观来源于长期积累下来的许多小发现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的迅速改革;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特殊事件及我们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有益的;懂得一些被证实了的重要思想,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产生原理是非常有用的。我国的生物教材改革在此方面有所改观,但只是出现于阅读材料中极少量的内容,阅读材料应去掉一般性科普知识介绍,加强生物学发展史、生物学家生平、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物学知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介绍。

【参考文献】

[1]charles h.heimler constultant t. davik lockovrd, focuson life science,published by chauls e.merrill publishing co.1981,22—34.

[2,4] 王志宏.将科学方法训练纳入初中生物课程[j].学科教育,1998,(10):9。

[ 3] j. rutherford, project 2061: promoting science andtechnology literacy, innov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education,edited by edgar w.jenkins,unes co.publish,1997.

[5]crace monger, introducing living things, published bylongman group limited,1982,page 1—29.47—61.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践;反思

古人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地理教学中应经常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地理思维分析原因,设计方案,开展研究,提出对策。为贯彻新课标这一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创新能力,今年寒假期间,利用乡土地理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前期准备

1.课题选择

学习中图版教材“工业区位理论”后,星子籍学生就当地石材厂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成立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星子县石材工业布局优势的实践活动。学生充满兴趣,决定以此为研究课题,进行探究学习。

2.合作分工

课题选定后,小组决定采取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考察线路为:九江城区―星子县金鹿石材城―东牯山采石场,如图1所示。本次活动由六名星子籍高二学生和三名教师组成,成立现场采访、实地观察和社会调查三个小组,各组均有一位教师加入。前期工作由学生准备,如设计考察线路、访谈内容、调查项目、搜集相关信息等,同时还制定应急预案。教师适时指导并做好服务,如安排交通、饮食等,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二、实地考察

1.第一站:金鹿石材城海天石材厂

(1) 现场采访组:采访组学生就预先准备的问题,对海天石材厂老板进行采访(图2),采访过程中又临场生成新的问题。厂长很热情,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耐心、详细的解答。通过访谈,小组成员从石料加工到成品类型,从产品销售到工业废弃物处理,从资源开采到获取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破坏等各个环节都有了整体认识。通过实地调查,学生加深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环境污染的忧虑,采访结果见表1。

(2)实地观察组:观察组学生深入车间,一方面了解生产工序,用手机记录产品生产过程,一方面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耗水、污水排放、污水处理等情况,观察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状况,同时采集数据,如用分贝仪测量噪声的大小(图3),观察结果见表2。

(3) 社会调查组:社会调查组的学生对石材厂工人发放了调查问卷,由于部分工人文化水平较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问卷内容改为访谈,以便更快获得资料,调查内容涉及户籍、性别、收入、权益、业余生活等。调查结果见表3。

2.第二站:石材原料地――东牯山

石材城至东牯山大约3~4千米的路程,山路蜿蜒曲折,崎岖不平。当天正逢雨过天晴,一路走过去,干处尘土飞扬,湿处泥泞不堪。成员们发现,山路附近植被低垂,蒙灰负重,有的已经枯萎。爬上山岭,举目眺望,山地更是遭到重创。巨大的“天坑”深陷,泥沙、碎石混杂,不见植被踪迹;高高的碎石堆上,电线横七竖八地拉扯着,存在安全隐患,偶有卡车来这里装碎石。年关将至,工厂已停业,大型碎石机虽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仍然感受到大地在颤抖、万物在。

翻过山岭,来到采石场,山顶乱石峥嵘,山体三面悬崖陡壁,呈“U”型,地面积水成潭,都是大型切割机自上而下采石所为。这里毗邻庐山景区,过去也曾是山清水秀,如今满目疮痍。

通过两站的观察,大家了解了石材产地的生产工艺、当地地貌特征,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冲击,在这里大家亲眼目睹有人对资源的疯狂掠夺、对环境的无情摧残,也深切感受到有些人环保意识的淡薄以及科学监管的不力。

三、成果展示

实践调查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建立了QQ群,在群里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归纳,就石材工业的区位因素、发展的弊与利、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之路等四个专题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全班展示、交流,使全班对工业区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探究成果见表4。

四、活动反思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10

关键词:瑞香狼毒;伞形花内酯;东莨菪内酯;提取工艺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1-0204-02

Research on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Slellera chamejasme L.

GAO Zhanyan, GUO Yanhua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alian 116600,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In establishing the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ingredient content of benchmark basis,we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stellera chamaejasme L. Methods: For extraction times, ethanol concentration, than liquid material single factor investigation ,the optimal extraction procedure was selected based on the total contents of umbelliferone and scopoletin from Stellera chamaejasme L. to extract the best selection of Stellera chamaejasme L.Conclusion:We get the best extraction technology:heating 20 times 80% ethanol and extracting backflow 1.5h, 1 time.

Key words:Slellera chamejasme L;umbelliferone;scopoletin;extraction technology

瑞香狼毒是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lellera chamejasme L.)的根,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东北及河北等地。瑞香狼毒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香豆素类、二萜类、三萜类、木脂素类和苯丙烯酸醇苷类等[1],其中香豆素类化合物是瑞香科植物的特征性成分,瑞香狼毒中主要含有伞形花内酯和东莨菪内酯,瑞香狼毒具有抗肿瘤[2]、抗菌[3]、镇痛等作用。

1 材 料

1.1仪器

日本岛津公司LC-10AT液相色谱仪(LC-10AT泵,CBM-10A数据转换器);LC-Solution色谱数据工作站;U-3010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YB-系列电子天平;SHB-3循环水多用真空泵;DK-S24数显恒温水浴锅;RE-52系列旋转蒸发仪;101-IABS电热鼓风干燥箱;KQ2200型超声波清洗器。

1.2试剂

试剂:乙腈、甲醇均为色谱纯,水为纯净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对照品:伞形花内酯对照品(批号:111739-200501),东莨菪内酯对照品(批号:110768-200504)均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 方 法

2.1提取方法考察

精密称取4份瑞香狼毒药材粉末(过40目筛)每份2.0g,分别加入到具塞锥形瓶、圆底烧瓶、索氏提取器中,加入95%乙醇20mL,分别采用冷浸法、加热回流法、超声提取法、索氏提取法提取1h。过滤,浓缩。用95%乙醇定容至10mL的容量瓶中,摇匀,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伞形花内酯和东莨菪内酯的总含量。

由表1可知以回流提取法提取样品所得指标总含量最高,所以采用回流提取法提取样品。

2.2单因素考察

2.2.1 提取次数的考察 精密称取4份瑞香狼毒药材粉末(过40目筛)每份3.0g,加入95%乙醇60mL,分别提取1次,2次,3次,4次,每次1h。放冷,过滤,浓缩。用95%乙醇定容至10mL的容量瓶中,摇匀,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伞形花内酯和东莨菪内酯的总含量。

2.2.2乙醇浓度的考察精密称取5份瑞香狼毒药材粉末(过40目筛)每份3.0g,分别加入50%,60%,70%,80%,90%乙醇60mL,加热回流提取1h。放冷,过滤,浓缩。用95%乙醇定容至10mL的容量瓶中,摇匀,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伞形花内酯和东莨菪内酯的总含量。

由表3可知乙醇浓度是影响瑞香狼毒指标性成分的因素,选择60%,70%,80%为水平进行正交实验。2.2.3物料比的考察 精密称取5份瑞香狼毒药材粉末(过40目筛)每份3.0g,分别加入30mL,60mL,90mL,120mL,150mL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h。放冷,过滤,浓缩。用95%乙醇定容至10mL容量瓶中,摇匀,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伞形花内酯和东莨菪内酯的总含量。

由表4可知物料比是影响瑞香狼毒指标性成分的因素,选择10倍,20倍,30倍为水平进行正交实验。

3正交实验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对乙醇浓度,物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考察,见表 5~7。

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当α=0.05时,B物料比有显著性差异,B>A>C>D,即物料比>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最佳提取条件为B2A3C2D3,但D因素无显著性差异,考虑到经济效益,最终选用B2A3C2D1,即20倍80 %乙醇,加热回流1.5 h,提取1次。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98.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11

半年,在院党组和政治部的领导下,干部处围绕全院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各项干部工作职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干部人事工作,为检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组织保障。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机构编制情况。

经市编委批复同意,1月份,对我院内设机构进行了整合:撤销刑检一、二、三处,设侦查监督处、公诉一处、公诉二处;撤销综合处,设侦查指挥中心办公室;增设侦查三处;合并申诉检察处、控告检察处为控申检察处;设案件管理处(加挂检察委员会办公室牌子)。整合后,机构总数保持不变。下半年,为了加强打击违反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整合检察情报职能、创新检察工作机制,拟增设侦查监督二处及检察情报处。相关机构及编制申请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人员调配情况。

1、组织岗位交流,盘活人力资源,办理干部交流117人。

与机构整合相结合,在院党组领导下,组织了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内部人员交流。共组织市院干部交流总人数117人,占全部在编检察人员364名(副局级以上领导除外)的33.2%。此项工作自去年底酝酿至今年年初组织实施,实现了平稳过渡,干警反映良好,上级主管部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岗位交流后,市院人力资源得到较有效的配置,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市院业务部门的人员数量、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如反贪部门由74人增加到93人,刑检部门由71人增加到82人,有力促进了业务工作的开展。

2、适应招考权限变化,严把人员进出关,办理人员调配46人。

本年度,因组织招考权限上提,我处招录工作的工作量骤升。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我处工作人员通力合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市检察机关招考计划编制、报考咨询、资格审查、面试、考察、申报等招录具体工作。在工作中,把握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全市检察人员招录把好“入口关”。2月份,全市检察机关共公开招录应届毕业生17名、往届毕业生9名。6月份,公开招录13个职位,其中10个应届生,3个往届毕业生,已进行笔试,其他相关招录工作正在进行中。市院因人员编制原因,上半年没有新招录人员。

此外,还办理调入干部手续1名,聘用雇员4人,调出干部1名,办理干部辞职手续1名。

(三)人事任免情况。

严格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办理各项人事任免工作,共任免干部80人。

根据院党组和政治部的工作安排,办理反贪局副局长任命手续1人;正处级领导干部提任手续3人;正处级非领导职务提任手续1人;正处长转任手续8人;副处长转任手续22人;确认干部职务5人;确定干部职务10人;任命助理检察员8人、书记员11人;报请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任命区院检察长2人、批准同意辞去区院检察长职务1人,提请任命检察委员会委员1人、检察员4人,免去市院副检察长1人,检察员3人。

在院党组的领导下,5月份,认真做好对院党组委任的办公室主任、研究室主任、侦查三处处长3个职位的民主测评、考察、公示等选拔任用工作。6月份,经市委组织部批复同意,对空缺的5个中层副职领导干部职位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任用。为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院党组研究制定了科学、合理、严密的《中层副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对竞争上岗的报名、资格审查、笔试、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面试、组织考察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在程序设计上亦有所创新,如考官对竞职者评分低于60分或者高于95分的,应在评分表上说明情况并署名,以示负责。良好的组织工作保证了竞争上岗的顺利进行,也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

(四)老干部服务情况。

继续加大了对老干部的服务力度。一是做好春节慰问工作。新春之际,召开了茶话联谊会,联络了老同志间的感情;春节期间,陪同院领导对部分离退休老领导进行家访慰问,体现了组织的关怀。二是落实老干部各项待遇,做到双保证:老干部集体活动、急诊、因病住院用车保证及福利、待遇保证。严格按政策规定及时为老干部办理调资、社保、医保等手续,及时发放福利物品。组织老干部体检、疗养一百余人次,安排老干部服务出车126人次。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活动,活跃老干部生活,使老干们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五)其他干部日常管理工作。

开展调研工作。对6个基层院领导班子现状、职位管理工作等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研,

按照规定办理检察官等级申报工作。共办理全市检察官选升手续164人。

准确、及时地完成劳资管理工作。共办理在编人员工资晋升、调整手续523人次,办理各类社保手续76人次。

严格规范证照、休假管理工作。共新办、换办工作证397份,办理普通干部出境备案手续89人次,干部休假备案手续115人次。

精简临时工队伍,规范管理。解聘临时工16名,新招录临时工5名,现有临时工61人。与全部临时工签订了今年的劳动合同,适当提高了临时工的待遇。

加紧进行档案清理工作:共收集人事档案材料982份。此外,根据市委组织部档案工作要求,我院干部档案需查补缺失材料约2100份,查补工作正在进行中。其中,需外单位配合查补的正处级干部档案缺失材料已基本补充完毕。此外,协助其它单位查补原我单位工作人员档案63份。

及时维护人事信息,为干部管理工作提供了电子化服务。及时完成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高检院要求的各类人事信息报表。对新录用的人员、岗位、职务等变动的人员对照其人事档案材料录入、更改其电子信息,在及时和准确上下功夫,积极开发利用人事信息资源,为干部管理工作提供了高效的服务,制作完成其它各类报表、名册、信息表格约436份。

(六)职业化改革工作。

检察人员职业化改革是我院近几年来的调研课题和工作重点之一。我处根据院党组工作部署,积极配合有关方面,稳步推进职业化改革的工作进程,按组织部要求,向市改革办、市人事局等有关部门提交了职业化改革材料并多次进行汇报、沟通。

二、主要做法

(1)围绕制约干部队伍建设的瓶颈环节开展工作。

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就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干部流动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些机制的不完善或缺失,是制约干部队伍建设的瓶颈环节。年初,在院党组的部署和领导下,我处具体组织了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内部人员交流,按照人尽其才、加强业务部门力量以及多岗位锻炼成才等目的,对我院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并形成相应的制度,解决了干部内部流动难、工作积极性不高、长时间同一部门工作产生职位惰性等问题。在年初的工作计划中,我们进一步提出“将干部管理规范化建设与检察人员管理机制改革相结合,在优质完成干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基础上,重点推进职业化改革、年度考核制度、职位管理规范化等建设,推动队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进程”的工作思路。据此,我们围绕职位管理和年度考核两大工作目标,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包括在部门内部进行工作分工,制订上述工作的工作步骤、时间表;收集国内外公共行政部门考核评介体系、职位管理相关资料;向已有实践经验的兄弟单位考察取经;试拟本部门职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初稿等。我们将以下半年“职位管理研讨会”为契机,加快建立职位管理制度、考核评介制度的进度,争取年底形成相关制度。

(2)扩大干部工作透明度,提高干部参与度。

根据部领导的工作思路,干部管理工作要注意避免神秘化。扩大干部工作的透明度,使广大干部广泛参与到干部管理工作的各环节中来,是检察政工工作坚持公道正派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我们注意做到:第一,放宽视野,拓宽渠道,把干部的意见反映到制度、政策的制订过程中来。比如,根据部领导的指示,我们在制订竞争上岗方案时分别召开了有意参与竞岗的各“界别”代表的座谈会以及深检论坛版主座谈会,充分提取各方面的意见。第二,发扬民主,扩大参与,落实好干警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申诉权等。如在干部任用中,我们严格按《条例》推行民主推荐、民意测评、考察预告、考察结果通报、任前公示等制度,并尽量将各阶段工作做细,保证不出差错。第三,虚心听取,积极回应,解答干部对我处工作的疑问或质询。比如,深检论坛中接连出现对我处工作证管理和工资管理提出的疑问。我处负责相关工作的同志马上在网上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

(3)建立健全各项干部管理规章制度。

在去年制订了《岗位交流办法》等多个干部工作规范后,今年下半年我处将建立健全各项干部管理规章制度作为工作重点。首先从规范本处各岗位工作出发,编制了《干部处主要工作依据、流程及要点(初稿)》,列出了各工作环节的主要规章依据,对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程序、要求,各岗位的工作衔接等做了较详细的说明,成为具操作性的“工作手册”。此外,我处正着手制订《基层院领导班子考核办法》、《人员调配管理方法》、《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职位管理、年度考核等制度基础工作,也正在准备中。

(4)坚持团结奋战,认真仔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干部管理任务相对繁杂,并且时间性紧、保密性强、压力大、准确性要求高。我处正、副处长以身作则,亲自承担着多项的具体工作任务;并且注重培养全处求真务实、团结奋战的精神和吃苦耐劳、认真仔细的作风,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如年初的干部交流、组织招考等都是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但通过全处同志团结奋战,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三、下半年主要工作

1、着手进行职位管理制度以及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工作。争取形成4方面材料:(1)职位说明书;(2)各部门工作流程;(3)绩效评估量化标准;(4)考核办法。其中,职位说明书由干部处提出要求和样本,由各部门编写,干部处统稿。工作流程和绩效评估量化标准由各部门根据所担负具体业务情况设计。考核办法由干部处负责制订。

2、继续制定、完善一些干部管理规章制度。

(1)基层院领导班子考核办法。

(2)人员调配管理方法。基本思路是今后招录人员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其他调入人员主要从区院遴选;向区院临时抽调人员应纳入制度管理。拟制订人员调配管理办法。

(3)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办法。

3、继续跟进职业化改革工作。提前做好相关汇报材料的准备,着手进行配套管理制度如检察官管理、检察官助理管理制度的调研和草拟工作。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12

1设计思想

绿色高吸水树脂是人教版新教材《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最后一节“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内容,单纯作为科普介绍课堂易显单调而空洞,作为绿色高吸水树脂的代表物――尿不湿,学生既熟悉又陌生,让学生对探究日常生活用品尿不湿及其活性成分很容易产生认知兴趣,而且经过了较为完整的有机化学基础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尿不湿中的活性成分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因而,本节课宜定位为以学生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通过对尿不湿产品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将探究的问题回归到生活实际,激发了课后继续探究的学习动机。

2 教学过程

[回顾与思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合成纤维的“六大纶”,其中有一种纤维材料因具有较好的吸水性,被称为“人造棉花”,它是什么物质?

[学生] 维纶,聚乙烯醇。

[教师] 维纶具有吸水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高分子中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羟基。

[设置问题情境] 聚乙烯醇因具有较好的吸水性,曾被用来制造“尿不湿”,那么现在婴儿广为使用的尿不湿的吸水材料还是不是聚乙烯醇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容易产生认知共鸣,进而创设问题情境,一气呵成。)

[实验探究] 尿不湿填充物和棉花的鉴别和吸水能力的比较

[分组实验1] 仔细观察分别盛有0.5 g棉花和尿不湿填充物的烧杯,初步鉴别。

[观察交流] 外观相似,棉花的体积明显大得多,仔细观察,尿不湿填充物中有小颗粒。

[分组实验2] 在烧杯中分别加入25 mL的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现象。

[观察交流] 棉花中明显看见水,尿不湿填充物“棉花”状逐渐消失,体系呈凝胶状。

[教师演示] 迅速将课前准备的盛有尿不湿填充物的加水烧杯倒置,无水流出。

[实验结论] 尿不湿填充物的吸水性比传统吸水剂棉花要强得多。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1,对比观察实验,相似性为后续小组讨论创设情境,细微差异性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分组实验2和演示实验,淋漓尽致地展现尿不湿填充物的高吸水性,尤其是教师演示实验现象的出乎意料,给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反思:上述教师演示实验的成功效果,需要在尿不湿填充物中加水几分钟之后进行,教师课前准备好,课堂演示,节省了教学时间。由于等一会儿学生自己也能做,因此,学生对教师演示的实验结果,异常惊奇又深信不疑,这样的精心设计对其他的慢速实验也可借鉴。)

[问题讨论] 尿不湿中的填充物是“人造棉花”吗?

[学生] 应该不是,“人造棉花”和棉花的吸水性应该较接近。

[教师] 为什么?

[学生] 因为聚乙烯醇和纤维素分子中都是平均每两个碳原子拥有一个羟基。

[投影] 棉花与“人造棉花”的吸水性分析(图1):

[思考与交流]是什么样的强亲水基团使得尿不湿填充物具有高吸水性?

[分解思考1]常见亲水性基团有哪些?

[学生]-OH、-COOH等。

[分解思考2]如何增加它们的亲水性?

[学生]将其变成钠盐。

[分解思考3]有证据表明改良后的基团亲水性增加了吗?

[学生]苯酚钠、苯甲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苯酚、苯甲酸大。

[实验探究] 聚丙烯酸钠吸水性的研究

在盛有0.5克聚丙烯酸钠的烧杯中加入25 mL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静置后呈凝胶状,倒置后无液体流出。

[思考与交流]如何理解聚丙烯酸钠的高吸水性?

[学生]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比羧基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要强得多。

[投影]带有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有负电荷的羧酸根离子的亲水性比氢键要强得多。

[实验探究]尿不湿中的填充物是聚丙烯酸钠吗?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聚丙烯酸钠和尿不湿填充物,加入5 mL蒸馏水,分别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聚丙烯酸钠溶液中加酚酞试剂显红色,尿不湿填充物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不显色。

[实验结论]尿不湿中的填充物不是聚丙烯酸钠。

[资料在线]尿不湿填充物聚丙烯钠通过保留一些羧基而使其接近中性。

[思考]尿不湿填充物中为何要保留部分羧基,使其接近中性?

[学生]接近中性刺激性小、安全、舒适,适于婴儿的娇嫩皮肤。

(设计意图:本实验就教材提出的尿不湿填充物的活性成分――聚丙烯酸钠展开探究,体现了用教材的思想,课堂探究的结论令同学和听课教师感到意外,但仔细想来,应更加感激产品设计师对婴儿的一片关爱之情。)

[观察与思考]用玻璃棒挤压棉花、聚丙烯酸钠和尿不湿填充物,观察比较它们的保水性。

[实验结论]保水性强弱次序:尿不湿填充物 > 聚丙烯酸钠 > 棉花

[分组讨论]人们想了怎样的办法来增强高吸水材料的保水性的呢?

[小组交流](1)亲水基团含量越多、亲水性越强,保水性越好。

(2) 适度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思考与交流](1)下列绿色高吸水树脂的交联剂是什么?交联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 丙三醇, ,通过酯化反应进行交联。

[教师] 除了丙三醇通过酯化反应进行交联外,还有其他的交联原理,请看思考2。

[思考与交流] (2)下列绿色高吸水树脂的交联剂是什么?交联的原理又是什么?

[学生],

通过加聚反应进行交联。

(教学反思:寻找交联剂是教学难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实际教学中思考题的顺序与本设计相反,结果表明学生对酯化反应进行交联很容易解答。对通过加聚反应进行交联,只有极个别学生有思路,因而本设计将其对调。)

[思考与交流] 上述交联剂为何不用更简单的交联剂如:乙二醇、1,3-丁二烯?

[学生] 上述交联剂中还含有亲水性的基团,如:-NH-、-OH。

[思考与交流] 请解释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

[分解讨论1] 吸水前,高吸水树脂呈什么状态?

[学生] 高分子网络是固态网束,未电离。

[分解讨论2] 吸水中,高吸水树脂有何变化?

[学生] 首先水分子通过氢键与树脂分子链上的大量亲水基团发生水合作用,亲水基团离解。

[分解讨论3] 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和阴离子都能自由移动吗?

[学生] 阳离子钠离子能自由移动,阴离子羧酸根离子固定在高分子链上不能自由移动。

[投影、讲解] 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固定在高分子链上,阴离子之间的排斥作用使高分子网束张展,形成孔穴。

[分解讨论4] 阳离子能在整个体系中自由运动吗?

[学生]应该不会,因为阴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如果阳离子在整个体系中自由运动,则从烧杯中取一些溶液出来, 溶液中将只有钠离子而带电,这是不可能的。

[讲解]为了维持溶液的电中性,阳离子不会向外部溶剂扩散,导致可移动阳离子在树脂网络内的浓度增大,从而造成网络结构内外产生渗透压。水分子通过渗透压作用不断向网内渗透,随着水的渗透,网内离子浓度逐渐减小,渗透压逐渐减小。同时,三维交联结构扩张也产生相应的弹性收缩力,逐渐抵消阴离子的静电斥力,最终达到吸水平衡。

(设计思想:将高吸水树脂的较复杂的吸水机理按吸水过程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问题,结合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共同完成,这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一种改进。)

(教学反思: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教材不作要求,但能预见教学时学生很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教学时学生也确实提出了高吸水树脂是如何吸水、保水的问题,因而花些时间深入浅出的作些讨论是值得的。)

[实验探究]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说明高吸水树脂的吸水主要原因之一是聚电解质的离子渗透压。

[设计方案1]通过对比实验比较高吸水树脂分别在蒸馏水中、生理盐水中的吸水能力。

[设计方案2]在已吸水的高吸水树脂中加入少量食盐固体,观察该树脂是否失水。

[分组实验]请按小组讨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方案1现象:高吸水树脂分别在蒸馏水中的吸水能力显著大于生理盐水中的吸水能力。

方案2现象:树脂明显失水,烧杯中出现大量的盐水。

[过渡设置情境]除了具有高吸水性、安全、舒适的尿不湿填充物之外,尿不湿产品中还有哪些辅助材料,它们又应具有怎样的功能?

[小组讨论]至少还应有内外两层,相当于构成一个容器,内层紧靠婴儿皮肤应当很舒适,最好具有单向透水性,外层要求相对较低,但也应舒适、不透水。

[学生演示]打开一个尿不湿实样,仔细观察尿不湿的结构;并就尿不湿的内层和外层进行相关的简单验证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