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

时间:2023-01-23 19:39:41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

第1篇

论文摘要:毕业生就业是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而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应开展国情与形势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及心理素质教育等,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教育学界和其他相关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引导高职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实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有效途径。

一、毕业生就业是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

所谓“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经营收人的行为(《辞海》1999年版)。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价值在于人的工作。因此,就业或参加工作,并获得相应报酬,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最大愿望。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就业是人学就读的最终目标诉求,是其实现人生价值,回报家庭、回报社会的根本途径。同时,就业也是学生家长的价值取向,是家庭投资子女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就教育这个领域来说,就业已不仅仅是受教育者单方面的诉求,它同时成为教育者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者的价值取向。教育体制的改革,尤其是高校扩招,打破传统的统招统分体制,学校自主办学、学生自主择业,放开教育市场,将竞争机制引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校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来是生源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毕业生就业率的竞争。常言道:“出口畅则进口旺。”而进口旺的学校才能兴盛。就业率是社会认同高校的主要标尺。招生制度的改革,让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就读学校的机会和余地,而考生及家长在选择专业的同时,更关心的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那些毕业生就业率高的高校就成了考生和家长的首选目标。有生源,才有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也才有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而在这一点上,高职院校尤其突出。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由于历史和自身的一些原因,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声誉,与普通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要真正达到现代化的教育水平尚有一段路要走,同时,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了解和认同,也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竞争中优势不明显,考生及家长对普通高校选择的空间更大,机会更多。如果说考生和家长在选择普通高校时尚有“慕名”的成份的话,那么,选择高职院校则完全就“图就业”了。因而就业不仅是学生的心事,更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它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直接检验,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周济部长指出:“毕业生就业是一把手工程。并要求“各省市的教育厅长和分管副厅长以及高职院校党委书记和院长亲自挂帅.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毕业生的就业有着重大意义,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刻不容缓。那么,就业指导工作从何入手呢?我们认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融入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世界观,理想与抱负,激发毕业生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二、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再加上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等原因,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相对萎缩,特别是被大学生普遍看好的一些单位和行业的岗位已基本趋于饱和。但毕业生的期望值却普遍较高。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是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和收入较高的地区、单位和职业。竭尽全力争取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往进入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外资和合资企业,不愿到基层单位和艰苦地方去工作,更不愿选择自主创业。在择业过程中过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与利益,而忽视了国家的需要以及职业的社会价值。不良的择业和就业观念,使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呈现出功利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淡化了大学生应有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不少毕业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择业过程中,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现象时有发生,仅仅注重择业的结果而忽视了完美人格的塑造,毕业择业竞争的加剧,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迷茫、焦虑、忧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以上种种表明,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准备,正确择业、有效就业,尽快适应社会,创造辉煌业绩。

三、就业指导工作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举措

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互相渗透,相互补充的成分。尽管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二者在各自的实施过程中,也都存在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若能实现二者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就可达到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人生观、择业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其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内容相互渗透。一方面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等又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择业观、职业道德教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进行国情与形势教育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高等学校开始大幅度地扩大招生规模,随之而来的是几年内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批毕业生陆续走向社会,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职业院校毕业生遭遇到暂时困境,归纳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整个社会就业工作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客观上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二是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迅猛增加,但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速有限,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三是毕业生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观念尚存偏差。一些学生向往“到国外去,到大城市去,到钱多的地方去”,不愿下基层从事具体工作,从而在比较狭窄的就业市场中竞争十分激烈。 应该看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农村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艰苦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增长点,这些地区和行业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分析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且有利于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2.突出“三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称“三观”,是个体对整个世界及人生价值的总的看法,是个体一切行为的思想根源。“三观”是影响择业观形成的重要内因,大学生一旦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把服从国家、社会的需要和发挥个人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观上的偏差,正是一些不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反映。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三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追求个人利益和承担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大学德育优势,有助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个别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急功近利,向所服务的人员索取不正当的利益;怕苦怕累,缺乏责任感,没有敬业精神,工作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有的毕业生甚至把协议单位作为跳板,在获得一定技能知识后,不是为协议单位努力工作,而是把所学知识作为获取经济利益或达到个人目的的筹码,达不到要求不是闹调走,就是不辞而别。这种行为不仅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毕业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毕业生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教育;热爱本职工作,提高业务本领教育;团结协作,有团队精神教育。培养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作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4.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由于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出现的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选择理想职业标准又比较单一,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注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之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成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因暂时的失利而丧失求职的信心和勇气。并注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参与竞争。

第2篇

一、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前瞻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指标要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现状,如思想道德、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能反映出学生的潜力因素,如专业就业的最佳方向、个人发展特点,能提炼出学生的潜在价值,为就业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科学性。要能够保证各个指标的评判结果是准确的,不能出现因某个指标因素十分突出而掩盖了其他指标的价值或者指标重叠覆盖现象,影响结果的科学准确性。 

可行性。在指标体系建立之初,往往会认为评价的指标覆盖越面广、内容越全面,评价的结果就越真实、可靠。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一些指标是不能很好的转换为计算机管理的,尤其是一些定性的考察指标,只能凭经验得到结果。还有一些指标往往无法考核,反而影响了评价工作。所以在选定评价指标时应该尽可能考虑到易操作性,以提高评审工作的效率。 

(二)德尔菲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 

课题组对多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查,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同时对课题组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相对密集的企业人事部门进行走访,获取第一手资料。选取14位专家经过三轮征集专家的评判指标因素,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从复杂的因素中提取关键指标[4],并根据指标间的制约关系构建多层次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个人发展素质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及51个指标内涵,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 

(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得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通过专家对同一层次的评价指标采用1-9标度法进行打分,根据结果构造矩阵,经归一化处理得到指标权重。对结果进行1000次计算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如果检验出不一致的情况,再交回给对应专家修改后再计算,直到全部通过。 

(四)构造模糊评判矩阵 

通过对模糊评价矩阵以及层次总排序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然后将计算后的结果进行正规化处理。依据最大隶属度的原则,取正规化向量中最大值作为综合评价等级。在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中对模糊矩阵的数据分析后,即可得出考察对象五个方面的素质高低,并针对有待提高的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根据表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广东省几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4268名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经过百分化处理,按照每10分为一组,进行频数分析,得出2014年广东省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各素质频数分布如图1~6所示。 

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评价频数分布90分以上的样本占总样本量的4.2%;80~90分样本数占27.2%;70~80分样本数占43.7%;60~70分样本数占23.1%;60分以下样本数占1.8%。 

三、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 

对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评价体系得出的样本数据进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Shapiro-Wilk正态分布校验。分析发现,偏度标准误差值为0.098,对称性统计量误差为0.689。数据表明,斜偏度略为偏高,并且属于左向偏移,这说明毕业生综合素质分值较高人数的比例较大,属于正态分布情况。 

第3篇

1、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1.1学业规划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设置在就业指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课程中,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的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就业指导能给他们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推动力,促使大学生把自己的行为都集中到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上来,从而起到一种目标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利用这种导向功能,通过价值取向的引导、未来指向和及时纠偏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把大学生引向关注社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上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技能培养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要加强思想引导,着力培养坚忍不拔和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养成勤学好问、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求职技能培养中,不仅要关注简历制作、待人接物、谈吐衣着等具体技巧的培训,更要从根本上帮助毕业生树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德取胜。

1.3职业理想中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个人职业理想的确立是依据其人生观、价值观的,而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是帮助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可以通过在毕业生的职业理想确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毕业生树立既符合自身能力素质、兴趣爱好又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职业发展目标。

2、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制度建议

2.1机构建设:领导与执行力量的重构。挖掘现有的机构设置,扩展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成为其本职工作之一。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负责领导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执行上,一是加强核心执行成员的培养。对于核心成员的培养,主要是加强其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提高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二是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培训。

2.2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工作队伍。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突破口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促进二者深度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择业心态、竞争意识、能力素质无意识重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愈益迫切。这就对从事职业指导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成为必然趋势。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就业指导人才队伍时,首先应挖掘那些从事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资源。其次还应该对进行着力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化。

2.3理论建设与制度建设:系统化与程序化。明确了领导机构和执行人员以及抓队伍建设之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明晰的,即从制度建设着手,把就业指导工作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取得实效。只有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才能保障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结合得到真正落实。

一是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化。首先,由于当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够丰富和系统。因此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还需要更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其次,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零散见于课堂,就业指导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尚未形成系统的整体,与普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杂糅一起,缺乏专门化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框架,专业特性不突出。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发挥实效,就必须结合就业指导的特殊情况,发展出针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汲取养分再结合就业指导工作特点形成专门的系统理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专门化,提高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院党政领导充分认识到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因而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系(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办公室定期部署和听取就业工作情况汇报。注重加强对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学院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配备了就业指导专职教师。

在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院设立了直属校行政管理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机构――就业指导中心,专门工作人员8名,专职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我和我的同事们在这一中心工作,目睹了学院加强毕业生领导工作的实效,亲历了中心积极主动工作所创造的实绩,我深感搞好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生命线。

为什么搞好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显而易见,办学的目的就是发展教育,学校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读书在于就业。如果一所学校就业前景不好,学生何以进校读书,家长会望门生畏!可见就业不好则连带生源不好,生源不好则学校起步艰难,不能发展。只有把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好,才能抓好学校其它各项工作,才能显现学院生机!

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是学院重中之重的工作,是一线战斗力,前头兵。我们的工作是关系到学生的工作前途,关系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的头等重要的工作,所以搞好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就业指导中心的生命线。

高职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我们的本职工作,而这一本职工作的重要主面,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方向和实践的调查与方法,其切入点是对毕业生就业心态与实际情况的研究和了解。“不入虎穴, 得虎子”,我们必须按照同志提出的实践论、认识论的观点去了解事物,去研究学生现状与实践效果,才能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作指导,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高职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使自己通过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除了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重要的就是掌握好一门或几门能为社会服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能够很好地去就业,能胜任社会实际工作的一个岗位或一个方面的工作。高职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所须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就是按照这一目标去做好工作。我们的工作效果,不但是家长的愿望,学生学习的归宿、也是学校能否发展的必须。

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在世界经济危机面前我们的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天灾面前举国之力同心协力,战而胜之,在人祸面前我们人民民主的铁腕处之有力,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也需要大量的服务型知识型技术人才,我们能适应社会需求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于学校之发展大有潜力大有前途。

承上分析可知,调查了解学生就业心态、总结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我们的专业和社会需求以及国内外的现状以作出我们适时的调整,同时及早地做好在校生的调查了解工作和毕业生的有针对性思想引导工作,积极和主动,与时俱进,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我们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生命线。

对于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我们具体做到了以下一些工作: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1.通过走访交流、谈心摸排、归类总结了解以毕业班为重点,了解在校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就业心态、有的放矢地进行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指导其疏理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点和方法论。

2.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我院就业社会反晌及社会需求,用实践得到的第一手材料来与毕业生进行沟通,做毕业生的朋友。

3.从实际调研中整理就业生的心态、发展和成果,对在校毕业生起指导思想认识,创新就业效果的作用。

4.思想方法上,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树立信心,去掉悲观情绪。

5.实事求是,根据社会需求,对口的学习理论和技能,适应社会需要。

6.施行与高职毕业生即早沟通的方法和他们交朋友、似亲人,他们愿意交出心底想法,能帮助他们端正心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无价的宝石”、“天生我才必有用”、“莫愁前途无知己”前方肯定有事业上“识君的知音”。收集广泛的社会调查事例来说服。

7.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方向、指导和鼓励学生转变城市就业观念、扎根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就是就业的广阔天地!党的优惠政策也能让有志青年的才华得以发挥。

8.遵循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实践论,引导学生到农村去发展,到村里去当“村官”,从实践做起,从小处做起、从艰苦做起,锻炼意志和才干,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这是毕业生最理想和可行性强的道路。

9.采取其它途径和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多向分流,如:专升本学习、应征入伍投身祖国国防事业及鼓励广大毕业生自主创业等。

由于院党政领导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中心紧紧抓住了毕业生就业这条生命线而致使学校工作成效明显,就业率稳定居高。

第5篇

摘要:针对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毕业生认清形势、了解政策、把握机遇成为各大高校院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高校院校提出了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以发挥两者一体化的作用,通过有效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及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收获双重效益。在此,本文将重点探讨研究如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目前针对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毕业生认清形势、了解政策、把握机遇成为各大高校院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而由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意识等,这对大学生日后的就业具有积极影响。因此,高校院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能够收获双重效益。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渠道单一、限制性高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单一且限制性高,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如校园与社会招聘会、人才与就业网站、熟人介绍,这些就业渠道的门槛稍微低些,但毕业生往往很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就业岗位。又如报考研究生、公务员、“三支一扶”等,这些就业渠道的门槛较高,毕业生常受到专业、成绩等限制。再如学校推荐,这只适用于那些成绩突出、专业技能优秀的特定毕业生,难以解决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就业流向矛盾、不合理

实际上,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大原因是就业结构、就业流行矛盾、不合理,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倾向于一线城市或大中城市,如东部、中西部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较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往往存在招人难的窘境。正因为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就业时过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产生了就业流行的不合理与矛盾性,进而导致经济发达城市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发达城市中的大公司、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往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对象的首选,而三线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公司、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也存在就业竞争激烈、人才饱和的现象。如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过分追求高待遇、物质条件好的就业岗位,然而却忽略了自身条件与能力,好高骛远的心态往往令他们难以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认知

大学生就业认知对其今后的就业观、就业规划、职业定位等具有重要影响力,为此高校院校需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认知教育,通过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职业观,从而帮助大学生在综合兴趣、特长、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位置。通过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避免大学生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偏颇的择业观、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同时,通过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讲解就业政策,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就业现状。

(二)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观念、职业显能、职业潜能是职业能力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这三大部分的涉及面较广,如择业观、职业理想与规划、自我定位、工作适应能力、商务礼仪知识、职业应变能力、责任感、竞争能力、创造力等。因此,高校院校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任十分艰巨,所以高校院校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对职业能力有全面的了解与深入的认识,清晰归类职业能力中的各方面内容。这样才能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职业能力教育工作时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的指导,进而有效树立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显能,锻炼大学生的职业潜能,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对大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院校需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树立循序渐进、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意识,而不是抱着一蹴而就、临时抱佛脚的工作态度。为此,高校院校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对大学生开展循序渐进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与职业意识、课内外时间来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大一学生刚进入新的学校环境,可开设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认识与完善自我,适应专业的学习。对大二学生开设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主修课,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四)拓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力度,高校院校需要拓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与关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进而实现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的教育与指导。如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教师通过增加案例分析,个人演讲,播放优秀校友回访录像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帮助大学生探索自我价值观。又如高校院校可以组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包括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团体培训、提供实习基地等,通过实际性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大学生获得体验与思考。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院校将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发挥一体化作用,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又通过就业指导贯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院校分析与探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高校院校提出相应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从而更好的、针对性的加强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204-02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就业竞争力不足,降低了大学生就业素质,使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力是指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开发而获得的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一个人的职业相关的能力和本领。就业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职业特质性和市场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调整好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努力做到人职匹配,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呈多元化,当前的就业环境使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感受到强烈的反差,思想观念和就业心态上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这些都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水平难以提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毕业生中思想问题密切相关,这也暴露了高校就业教育工作的弱化,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1.毕业生对自己认识不足

大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目前,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和优势和不足缺乏科学评价和认识。他们生活在“象牙塔”的小圈子中,与社会接触较少,缺少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他们不能认识自己的缺陷与优势,扬长避短,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在首次求职失败后,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会一味抱怨,自卑自责,不认真总结经验,影响了自己就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期望不切实际,眼高手低,不能从客观现实出发确立自己的职业定位,就业期望脱离实际。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没有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总抱着“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就业态度来择业就业,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变化;不少大学毕业生不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寻找自己适合的地区和工作,总希望到发达的沿海地区发展,不愿意到基层和相对偏远的中小城市和地区就业,不愿到基层单位就业,由于沿海地区和大单位就业竞争激烈,因而出现部分毕业生无业可就的局面。

3.毕业生心理素质较差

一是心理承受能力弱。一旦受到挫折,就觉得自己确实不行,迷茫失落、悲观失望、不知所措;二是盲目自大。不能正确地认识主观与客观的现实,目空一切,工作不是脚踏实地,浮躁自大,盲目自信;三是依赖从众。工作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消极等待;四是患得患失。许多大学生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患得患失,不善于决断,错过就业和发展机遇。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力提高方面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培养优秀的思想品德素质,诚实守信,学会做人;能培养大学生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使大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能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使大学生有吃苦精神,能踏踏实实工作;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认清社会挑战,从而主动提高知识文化水平,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

实践能力主要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包括思维和判断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基本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外在体现。实践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有着积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创设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情境,帮助大学生参与专业实习、服务社会及勤工助学等相结合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体验了各种社会角色,同时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第7篇

高校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前途,必须高度重视。从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入手,探讨了如何有效开展毕业班的就业工作,为高校辅导员提供工作参考。

关键词:

辅导员;毕业班;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1202

就业乃民生之本。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就业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必须高度重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对就业缺少正确的认识,会面临学业、就业与择业等方面的压力,加上毕业班阶段很多学生开始外出求职和实习,经常不在校,使得学生管理的难度较大,需要辅导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做好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推动、帮助其实现顺利就业。

1就业工作应以安全稳定为基础,有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在学生工作中,安全稳定压倒一切。虽然每个辅导员面向的毕业生群体不同,但毕业班学生所特有的很多问题在很多班级都会普遍存在,例如想到以后参加工作后各种“不自由”,加上对择业就业的迷茫,有些学生陷入了对未来的逃避中,于是经常待在宿舍打游戏、看影视剧或睡觉来打发时间,不积极求职,还美其名曰“享受”最后的大学生活;部分不能正常毕业、授位的学生更是容易逃避现实,承受着学业压力,没勇气和自信去参加求职,一边用娱乐麻痹自己一边的消极等待毕业后的重修补考;少量求职受挫的学生,自信心下降,失去了初始的求职热情和动力;个别拿到多个企业录用通知的学生,内心十分纠结不知如何选择;考研的学生复习压力很大,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精神焦虑并经常熬夜看书等。对此,辅导员要通过不定期下宿舍、个人谈话、电话、QQ、微信等方式关注学生,并依靠班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力量,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疏导心理情绪和压力,引导学生积极乐观面对学业压力和就业问题,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同时,帮助学生为顺利走向社会、发展个人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就业工作应重视个人谈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就业工作中一大难点和重点,需要大力推进。开展就业谈话不仅可以让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求职观念和就业准备情况,也是辅导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的重要方式。考虑到很多高校大四上学期课程结束得比较早,之后学生会陆续外出求职实习,就业谈话可以在大三下学期启动。为达到比较好的谈话效果,辅导员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分阶段开展,比如第一阶段可以小组谈话为主,以求职案例切入,推动学生思考就业;第二阶段则结合学生的思考和就业实践展开单独谈话,分析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学生外出求职实习后,在后续阶段辅导员可以电话、飞信、微信和QQ等工具展开谈话,结合学生求职的切身体会,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学会换位思考,以学习的心态珍惜工作机会,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以实现顺利就业。

3就业工作应结合就业意向调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

就业意向调查可以帮助辅导员直观掌握学生的求职意向,了解学生的求职准备,为辅导员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提供依据。在实践中辅导员可以结合个人谈话和学生自己填表、问卷等方式,开展毕业班的就业意向调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特长、职业兴趣和就业优势初步明确自己的就业意向地点和岗位,并形成了电子档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分析自己,找到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同时,为之后的就业推荐、联系企业进校招聘等工作做好铺垫。为避免个别学生应付此项工作,辅导员需要在做此项工作之前与学生做好沟通,从降低求职盲目性、提高就业的针对性和求职效率等角度与学生一起分析职业定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并对自己的优势进行客观、全面的归纳,根据自己的个人特质,以务实的心态,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以正确的姿态做好求职的准备。

4就业工作应重点做好求职辅导,帮助学生提升就业技能

是否掌握了良好的求职技巧是影响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虽然很多高校都在低年级阶段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学生普遍不重视,部分学生总是认为提升就业技巧是大四找工作的时候才应该做的事情,这导致不少毕业生到了企业提前进校招聘时有些手足无措,求职材料都不知道如何准备。对此,辅导员应以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作为毕业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各种场合经常强调求职材料和技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对简历制作技巧、面试礼仪、面试技巧、就业三方协议签订注意事项、就业安全等重要内容,辅导员应该结合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的方式经常开展,并且督促学生多总结课余兼职实习经验,提升求职技能。另外,辅导员还应在平常抓住校内举办各种招聘会的机会,现场与求职毕业生交流,随时抓住问题指导学生提升求职技巧,帮助学生总结各种求职经验。

5就业工作应确保就业信息畅通,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推荐

就业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到位的传达是就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毕业班课程一般少,结课早,每年年底招聘信息较多的时候不少学生都不在校,信息的及时到位传达存在一定难度,对此辅导员应提前做好安排,例如固定信息渠道、将信息内容进行整理提炼后、强调学生主动关注并相互转告等,平常发挥好班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及时、广泛各种就业信息,发动学生积极参加招聘宣讲活动,并不定期联系学生,了解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情况和求职准备情况,结合学生个人特点、企业用人的要求和之前统计的就业意向资料,有针对性做好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并及时跟进学生的求职结果,关注学生就业的动态情况。

综上所述,就业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共性也有个性,需要辅导员全面把握,用心去思考与总结,并不断完善工作方法,根据学生特点从多角度、多渠道个性化开展,不断提升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统一思想,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为了积极响应合肥市委的号召,更好地促进我校常规管理工作,我校于2007年9月5日隆重召开了“查摆找补创”动员大会。校党总支书记“查摆找补创”领导小组组长张文宝同志传达了瑶海区委、瑶海教育局文件精神,详细地介绍了三十八中“查摆找补创”活动的实施方案。第一阶段为“查摆找补创”读书学习活动阶段,按照校党委统一要求,张书记宣读了我校专门制定的教职工学习工作计划,并印发《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孙金龙、吴存荣在全市“查摆找补创”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等材料,下发到各教职工办公室,供大家学习、研讨,明确要求“每天集中学习不少于2小时”、“要把学习贯穿活动始终”。动员会中校长、校党总副书记李存银同志对这次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殷切希望各位教职工认真领会文件精神,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为三十八中的发展、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校领导找教职工谈心交心: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校职工的思想情况,营造更加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2007年度我校工作的发展,9月5日至9月12日,党支部在两校范围内开展了以“讲正气树新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弘扬献身教育风范”为主题的谈心活动,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支部领导与教职工进行了坦诚的谈心交心,并做好记录。大家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全支部2007年的工作纷纷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汇报了个人的想法和打算。活动后进行了翔实统计和归纳,共谈心近百人次。

开展此次谈心活动,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措施,改进工作,是我们学校“教育以人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体现,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中央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转变教职工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的要求,是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校工作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家也反映,支部开展此次谈心活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认真研究措施、改进工作,体现了支部领导尊重大家、关心教职工、维护教职工、调动大家的人本思想,体现了支部领导体察下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支部领导营造和谐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教育的实际行动,大家都下决心,我们一定要恪尽职守,扎实工作,拼搏进取,积极为学校工作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同时,通过深入开展谈心活动,进一步沟通了思想,增进了团结,凝聚了力量,为圆满完成2007年度的各项教育教学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合实际,积极做好“推门听课”

“推门”听课制度是我校教研的一大特色,在合肥市影响较大,借助本次“查摆找补创”活动的开展,我校领导每周听课至少一节以上,校长签字验证;教师每两周听课至少听课一节,备课组长签字验证,按时统一公示。这项活动的开展得到了教师支持,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更加使领导与老师之间增进了工作、思想上的沟通,更加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成立毕业班领导小组,召开了初三教师会议: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是中心工作中的“中心”。因此,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的。我校也不例外。在“查摆找补创”活动开展期间,分析我校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与我校全体毕业班教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我校加强了毕业班的管理力度。学校成立了由李校长亲自挂帅、袁方正副校长主抓,张书记协调各处室分工协作的初三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并继续推行行政领导蹲班制。

第9篇

我国2014年有超过70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当前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成为高职毕业生们突破学历桎梏的额外筹码。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其于高职教育阶段的培养定位就是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但是,随着本科院校扩招,高职学生们就业所面对的形势要更为恶劣,高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成为其技能水平之外影响就业情况的一大因素。在职场之中想要能够适应职场不断发展的需求,不仅需要过硬的业务水平与技能水平,还需要出色的表达与沟通技巧,以及修养、气质等潜能,尤其是有志于向着高端的业务和管理等岗位,更是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

1.1 学生就业与成长方面的意义

高职毕业生在面对人才市场的竞争时,学历竞争力相比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学历的竞争对手,是弱势的。因此,为了保证就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如今已经基本是基于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而开展的,那就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多数都是技工岗位或者基层技术岗位。针对这种市场定位而专门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的就业率能够有效提高,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由于其他方面素质的欠缺导致可塑性与成长性受到了限制。

根据调查,大约只有3成左右的理工类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后还依然从事学校所学专业的工作,但是高职工科类毕业生毕业五年后依然从事基层技术工种的超过5成。这一点,说明了以偏而专形式针对技能人才市场而培养的方式,使得高职毕业生的从业选择面缩小很多。因此,综合素质越强的学生,其就业的选择面就越宽。除了选择方面,在成长方面,越是高层的管理岗位对一个职场人士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多,除了业务能力,还需要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甚至外观气质与修养都非常重要。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沟通、交流、文化修养的就是人文素质。

1.2 学校发展方面的意义及现状

科研成果需要优秀的科研团队,而这样的团队要由专家级的教师与能力出色的学生来组成。科研事实上不仅要求较好的技能水平与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样也需要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配合。一个课题,通过试验获得了足够的数据,但是要将其整理成优秀的论文,往往学生都要千锤百炼。而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更是获得成果之前漫长的枯燥时间里对学生素质的最大要求。

另一方面,一个学校在社会上的口碑与影响力,不是在校生而是毕业生的所作所为产生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助其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走上社会的中上层,反过来也会推动学校的发展。

2.高职人文类教学面对的问题

有鉴于综合素质对于学生以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平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应当慎重考虑的问题。但是当前,高职人文类教学却面对以下问题:

2.1 课时与资源配置的限制

在高职教学中,每个学生总的学分是一定的,限制了学生课程的总课时。在高职学生的课程课时安排中,技能、技术与业务类的课程占用了80%以上的课时,语文、艺术赏析等通常作为选修课,学分通常只有1.5个左右。在教学资源方面,这些选修性质的课程,基本上难以获得大型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等设施,课堂狭小、教学形式单一,多以赏析为主。

2.2 学生兴趣低落、课堂枯燥

除了影视赏析类,其他人文、历史、哲学类的课程,学生则缺乏兴趣。很多学生选修文化素质类课程,仅仅为了凑学分,使得这些课程原本稀少的课时里学生的旷课、逃课现象还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反过来又对授课教师造成负面影响。

2.3 师资资源的匮乏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学中首要的就是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各种教育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师资力量。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专业课程上,校方会投入大部分资源引进优秀的数量较多的专业课教师。但是在人文类、思想政治类课程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存在为应付国家规定而勉强开展的思想,人文类、思想政治类的教师的引进,数量十分有限,更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人文类专业的高端人才进入学校。更多的高职院校在人文类课程上,甚至由专业类课程教师根据自身的能力与兴趣兼职开设,其效果更是低下。

3.通过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对策

3.1 情景阅读与写作的培养

情景教学是以生动的图文形象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对学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具有很强的教学效果。

情景阅读可以借学生们感兴趣的影视与图文幻灯片的形式,激发其兴趣。同时情景阅读应该与情景写作相结合应用,情景阅读的取材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与意义,要包含较为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兼具流行元素,使学生产生代入感。而情景写作则是学生在这样的代入感下,充分思考后的产物,能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内心所思所想,并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的引导。

3.2 应用写作的培养

学生步入社会后,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需要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与能力。以职业或者生活模板进行应用写作的培训,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有重大的帮助。比如,较为简单的工作总结或学习总结,这几乎是所有职场人士都必然要写作的;还有需要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且得出结论的实验报告也是技术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写作技巧。推而广之,在生活工作中,还必然设计的合同文本拟定,各类协议、文书的写作,都可以作为应用写作的教学资料,并锻炼学生掌握这些必要的写作技能。

3.3 开放性的读书论坛

兴趣是最能够促进沟通的一种内在动力,以兴趣也最容易形成一个氛围活跃的交流平台。因此,或以网站或以课下活动的形式建设一个开放性的读书论坛,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的空间。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员工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迈进以及家庭生活状况日益好转,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各大招聘现场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随之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然而,与大学生就业困难相反的是,大学生跳槽问题也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毕业大学生尤为不满。就此根源,除了就业形势的原因之外,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稍显不足。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企业大学生员工思想现状

在介绍企业员工思想现状之前,尤其要重视的是毕业大学生员工在职期间高主动离职率的现状。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211高校”的毕业生跳槽率在30%以上,非“211高校”学生的跳槽率则在40%以上,高职大专则过半。这些离职的大学生中间有90%以上是主动离职而非解雇[1]。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学水平高的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比较稳定,这同他们在校内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无关系。

因此,如此高的离职率不得不让人思考毕业大学生企业员工思想现状。由于高校扩招进一步的开展,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一步的复杂化。同时,大学的思想活动也日趋复杂,学生的发展自然成多样化。不可否定的是,我国大学生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中的不少人乐观开朗、有梦想有活力。但是由于在校期间的“放养”,却逐渐成长为一个自私、脆弱的人,不少人对前途感到郁闷。

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滑坡还体现在集体观念淡薄,具体反映为没有集体观念、缺乏集体荣誉感,在乎索取和不乐于奉献。这同大学的教学模式有关,学分制的流行使得班级观念弱化,大学生个人被大大突出。抱着这种思想观念的大学生生在进入企业工作之后,时常关心自己价值的体现,而不顾他人的利益和发展,甚至把自己现有的岗位当做未来求职的跳板,还没入职就想着跳槽,这显然背离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凸显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2]。

二、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不足

当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想政治觉悟,然而企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员工的这些个人素质。但是每当出现问题,企业领导总是只抱怨大学生的个人问题,而不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就给企业带来一个恶性循环,大学生员工同企业领导互相不体谅,他们中间出现一道鸿沟。

就工作本身而言,由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都对初次就业的质量感到不满甚至怨恨,不少大学生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观念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因此,他们往往认为当前的职业前途不好,并且用人单位的环境也有很大可能会排斥新人,什么事情都论资排辈。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一个结果,毕业大学生薪资水平低下,这显然不足以稳定大学生的思想情绪。

三、提高企业大学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办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因为大学生员工毕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因此培养出优秀的年轻员工是大多数企业领导所极其重视的一件大事。未来使大学生员工更加适应当前的工作以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者需要利用科学理论来加强大学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3]。确立正确的指导观念是加强大学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培训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的培养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企业应当提高大学生员工的待遇和福利。稳定的职业能够给员工带来稳定的思想情绪,稳定的职业应当具有稳定的生活保障,这是保障大学生员工思想稳定的重要措施。而且,一家充满活力的企业绝对是年轻人能够自由发挥的企业,大学生员工在企业感到自身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结果,也是企业留着优秀大学生的必要手段。另外,工作环境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前提条件之一,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环境优良的企业不会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管理水平也能够弥补企业员工的不足,并且能够加强企业对优秀大学生的吸引力。企业在发挥管理优势之时需要加强同高校的联系,高校毕竟是教育的桥头堡,加强两者的关系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能够学量的思想教育经验,促进企业发展。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注意一些技术性的问题。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当发挥党组织对大学生员工的约束力以及思想教育优势。第二,在培养时应当做到因材施教,培训管理机构除了要解决当代大学生出现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解决个别大学生的一些问题。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乐观向上,从根本上治理大学生思想问题不得不搞好老生常谈的问题,帮助树立乐观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条件好的企业需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4],这样才能从彻底上使企业能够拴住大学生员工的心,让他能够安心在企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四、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路径

就业为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关系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及持续性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高校毕业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不仅对大学生就业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社会、高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取得的成绩

1.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得到重视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更是达到699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合理引导,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2013年5月,在天津考察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①国务院办公厅同时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3]35号),对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把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实行“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校长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2.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功能得到强化

第一,高校重视为大学生提供全方面的就业指导服务,为大学生成才创造有力的环境。高校积极地为学生收集、整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沟通与联系的平台,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高校为毕业生开展就业咨询,让学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信息,调整过高的期望值,明确在就业过程中的义务和权利。高校主动联络用人单位,积极推荐毕业生,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毕业生开展跟踪调查,建立毕业生档案供用人单位参考。

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指导与服务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讲座,为学生讲解国家有关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就业专题讲座,将服务思想渗透到指导工作中。高校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校引入职业测评系统,并帮助学生分析职业测评结果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培育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其创业能力。

3.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得到推广

高校逐渐侧重进行四年全程就业指导,从大学一年级幵始,按照教学计划对大学生分年级、分阶段,以心理测试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为指导体系,结合学生共性和个性,采取有效方式和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职业目标。高校注重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开始把全程化就业指导渗透到学校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

4.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内容得到丰富

髙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幵始对学生进行与自己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讲解就业政策和传授就业技巧、介绍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的同时,使学生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机构和队伍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纯的就业中心模式,学校只设一级就业工作机构和人员,不设院系级的就业指导机构和专职人员。学校就业中心直接对全体学生开展就业信息服务,指导与咨询工作;另一种则是“学校就业中心+院系辅导员”模式。学校就业中心负责为全体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等服务,而院系辅导员则主要为毕业生提供辅导和咨询。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不统一,没有建立合理的机构统筹管理体系。

我国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类型,虽然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但是大部分院校尚未达到这一标准。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悬殊,绝大多数在1:800以上,有些学校甚至达到了1:1500,这离教育部要求的比例相差甚远。②此外,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层度不高。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两课”教师、院系总支书记、副书记和少数专家学者组成。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2.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内容不够丰富

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内容仍局限于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和技巧指导。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内容单一,有一定局限性,大多是事务性的工作,即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和用人单位需求情况的,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对就业政策等仅仅是起到公布作用,并没有对政策作进一步解读答疑和宣传,使有些优惠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过小。③在信息指导上不能做到及时性和有效性,在技巧指导上难以准确把握毕业生就业的需求。

3.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方式和方法不够完善

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是在毕业前开设“就业指导”性质的选修课来进行,采取讲座的形式,主要介绍就业形势、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且要求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这种大学生就业指导方式没有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且偏重于管理功能且过于简单,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当前,受社会环境和就业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思想复杂,呈多元化趋势,在就业指导与服务中要注意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国情教育、职业教育、道德教育等,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毕业生懂得个人的远大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择业观,勇于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力一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④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调整好就业期望值和职业观。

(二)建立和健全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机构和队伍

为完善就业目标责任制,高校应强化“一把手工程”,有效地发挥学校领导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统筹作用。在管理上形成校级领导、就业指导部门、院系领导和辅导员层层抓落实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体系。高校应设置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应根据内外环境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等资源,确定毕业生就业目标,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规划,实现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服务和教育职能的转变。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迫切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支撑,要把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放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首位。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应该对就业市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尤其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善于利用各种辅助手段对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职业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和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应加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建设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和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队伍。

(三)改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方式

第一,结合实际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高校应将就业指导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针对毕业生就业全过程遇到的问题和需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设计系统完整、实用性强、全方位、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的实质性指导和帮助,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第二,转变观念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比较大,就业形势严峻,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开拓市场并及时了解和跟踪市场信息,把握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为专业调整提供政策支持。

第三,内外结合加强大学生实践锻炼。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应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启动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立项和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以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大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力度,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团的力量帮助学生加强实践锻炼。

(四)进一步丰富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内容

1.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来增强职业竞争力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增加成功的机会。

2.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建立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心理品质、能力和社会知识结构等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创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并最终获得理想的职业。

4.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毕业生在择业、创业甚至就业后经常会遇到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毕业生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就会保持健康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坦然面对困难和挫折,促进顺利就业和创业,并在就业后很快适应新的职业环境,在新的岗位上迅速成长起来。

注释:

①在天津考察时强调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N].人民日报,2013-05-16(1).

②曹蓉玫.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5(5).

③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第12篇

关键词:毕业生 思想教育 职业道德

2009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告一段落,回首这一年来的就业指导历程,我们发现一届又一届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的同时,都不约而同的发出好工作难找的感叹。分析其根源,这除了与日俱增的求职大军队伍所造成的就业竞争加剧的外部原因之外,深究其内因,我们发现,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职业素质之间的紧密联系对毕业生安心本职工作和减少跳槽具有重大影响。

关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国家相关文件特别指出:“要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2006年11月份,省教育厅相关领导在沈阳农业大学为沈阳市所有高校的辅导员作了专场报告会,表明了省教育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随后,省教育厅在学生即将毕业之际,又多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强调带毕业生的辅导员务必要把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并希望能够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将德育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我于2007年和2009年从事我系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两年来的就业工作实践经历,感觉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由于对自身定位不明确,很难适应所找的第一份工作,实习一段时间后就匆忙跳槽,这无论是给用人单位还是给毕业生自身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所在学校的评价,不利于以后毕业生的就业。

大家知道,职业道德则是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不可避免的受到其道德情操和人生理想的制约,而作为人生理想中重要一环的职业理想则直接决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理想的形成归根到底要靠思想道德教育来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那么就要帮助学生自觉的把实现自我价值与爱岗敬业、立业创业、实现集体价值紧密结合起来,要视团队名誉为个人名誉,要求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从支持他人、配合他人做起,学会与人共处,学会与人共事;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宽广的胸怀;要求学生遵纪守法,做到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

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在确立职业理想时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依赖性较强

这表现为不少毕业生在填写高考志愿、确立职业理想时,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父母或老师帮助确定,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有些学生甚至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依赖性很强,以至于等到上了大学后才发现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耽误了学习,耽误了前程;

2.职业理想确立存在错误倾向

比如说,现在的学生在脑力与体力工作之间,绝大多数选择后者,这与现在的社会家庭情况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的家庭多位独生子女,父母含辛茹苦、勤勤俭俭走过来,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走自己的路,希望他们能够从事一些比较清闲稳定的工作。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使得这种思想在学生中根深蒂固。为此,要想从根本上攺变这种看法,还需要我们今后对学生的作大量的思想工作,积极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功利思想比较重

社会大变革必然引起观念的大变革,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着人们头脑中的许多传统观念。人们对世俗和功利性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日益明显,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功利思想。这种思想深刻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确立。他们不再以职业的社会地位、稳定程度、专业对口、发挥个人专长为主要标准,而是主要看报酬是否高,工作条件是否优越。大学生中流行的到国外去、到外企去、到赚钱多的地方去,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择业心理的真实写照。市场经济驱使更多的人在价值取向上倾向物质追求,受经济限制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在择业上图实惠,缺乏献身精神。

正是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使学生在择业时出现了攀比风,出现了情绪不稳定。一旦当其实际工作和职业理想出现了矛盾时,大学生更多的是选择了跳槽,这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肃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