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发展论文

体育发展论文

时间:2023-02-13 03:24:34

体育发展论文

第1篇

1.1体育文化

在人类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我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的心理倾向等一系列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文化也逐渐在岁月的积累中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通过考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的体育文化,进而对当地的民族心理与大众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可以说,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与组成部分。

1.2校园体育文化

在体育文化的内涵中,由于体育活动的对象与场地的不同,我们会对其有一个进一步的划分,其中校园文化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之一。在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周围教学环境的互动是该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作为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色,例如参与群体大多是学校的学生与教师,体育文化的发展大多围绕学校及周边的环境展开等等。

2、制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因素

2.1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以农耕为主要特色的地缘文化对于体育的发展与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历史上的割据时期,重视体育是强国之本。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与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事业或者说体育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应该占有的分量。所以,在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传统的文化与理念汲取发展的营养,同时替代那些落伍的,无法适应时展需求的传统思想,从而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2.2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也是隐性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简单来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对其发展的态度与立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文化,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失衡的阶段与状态。一方面是学生及家长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试图通过所谓的体育考试来减轻高考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在高校的体育学科的设置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应付心理比较突出。在舆论引导方面,我国的体育赛事所产生的体育明星又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在如此多元的体育社会价值取向面前,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从体育文化的本原价值来进行引导,我们的体育文化的建立与发展才会变得有章可循。

2.3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不足

除了上文提到的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隐性因素外,体育设施的缺乏让体育文化的发展成为了无本之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设施的人均分配使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部分地区的高校,甚至因为某些体育器材与设施的缺乏,而导致体育课程无法正常的运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与制约了我国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的学生数量与现有的体育设施与器材及资金的相应配置方面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这些都是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显性因素,应该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引起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

2.4师资结构不合理

体育文化在具体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学历层次、专业方向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种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我们体育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与开展。同时,在面对具有丰富特性的学生面前,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与专业素质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挑战。但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教学思想,例如功利主义,短视主义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进行改进与提高。

3、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3.1加大对硬件设施的建设

从目前的校园体育设施的配置来看,各种教学器材的缺乏是校园体育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障碍。一方面,要从财政预算等方面,为校园体育设施的增添与维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在体育设施的使用及维护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园体育设施的利用水平与使用效果。这种对于硬件的建设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在硬件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只有将两者进行非常有效的匹配才会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2建立健全各种校园体育规章制度并保障制度的实施

体育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章与相关的基础的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这些规章制度,在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与教师在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定与完善校园体育等规章制度的同时,应该从国家保障学生及体育教师相关基本的权益的基础上,充分明确体育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只有发挥制度对于校园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到作用,那么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才会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3.3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念,树立终生体育思想

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几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为了实现这种可循环的体育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在全世界都主张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从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树立一种终身体育,全民运动电费文化氛围。一种文化的产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体育运动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我们只有将这种精神力量更多的作为一种生命的正能量来传递到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我们的体育文化将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3.4通过多种方式高校体育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

大学是一个文化的集中地,拥有积极思想的年轻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希望与主力军,他们有着无比饱满的激情来参与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所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为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比赛项目,来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举行一系列的论坛或者讲座,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领悟,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氛围。

4、结语

第2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民族文化及传统体育项目在当地已濒临失传,面临这一局面,民族地区的学校应自觉地担负起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以民族体育活动为突破口,把那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出来并组织开展推广普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体育文化已融入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体现在民族的生活行为中。民族体育能让学生学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的养生健身方式等丰富的知识,既能有效地增进人体健康,同时又能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体能和智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将有助于培养主流民族与非主流民族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感。学生通过参与各民族的体育活动能增进对别的民族的了解和认同,从而共同维护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和谐与融合。

二、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的可行性建议

通过教学实验,将民族体育引入学校体育中是必要而可行的。因此,笔者就如何将民族体育运用到学校体育当中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1)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实质性的支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使民族体育能在学校体育中广泛开展。(2)民族体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循着形式优美、内容健康、具有一定竞技性、高趣味性、易操作和扩大参与面等方向进行创新,便于构建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体育教学体系。(3)竞技体育与民族体育兼容于体育教学。(4)增设民族传统体育的校本课程。将民族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打造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特色。

三、民族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

民族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内容丰富多彩,集健身、娱乐和教育性为一体,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观赏性,以及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的作用。民族体育在为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同时,也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训练,能够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2)各民族学生在民族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分享民族体育的完美艺术和精巧技能,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融合,增强各民族的团结,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想、陶冶情操,使学校体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材和活动内容,体现民族地区学校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5)有利于建设民族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和地区培养民族体育人才,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6)有利于传播民族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展示少数民族体育风采和民族精神。

四、民族地区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

为了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使民族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增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从而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各中小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学校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把更多具有创新的民族体育教学内容纳入课堂。

民族体育项目有着诸多优点,许多特质都符合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对课程与教学的要求,然而由于地域性和传统文化的限制,要让每一所学校及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去却是不太现实的。那么要发展民族体育运动就只有在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校先开展起来,依托学校使更多的人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强身健体及娱乐身心的作用具有更多的认识,从而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中去并加以普遍地推广,使民族体育得到传承与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民族体育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呢?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寻求到正确的传承和发展途径,而学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所能发挥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学校体育在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中应该担当起最主要的角色。如果将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不仅是对学校体育内容的补充和发展,而且能极大地丰富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对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和民族体育的系统传承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

2.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依托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校先开展起来,让民族项目所占的比例逐步扩大,并在扩大影响后逐渐推广,还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来带动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民族文化浓郁的社会环境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耳闻目睹,都曾身体力行地参与各种方式的民族体育活动,对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中,在校园课余、闲暇、聚会等活动中他们会自发地、尽情地、欢乐地举行传统体育活动以抒发感情、交流信息、愉悦身心。

3.少数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广泛,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健身性等价值以及鲜明的民族特点。

在民族地区,很多民族体育的项目都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土壤,群众基础广泛,易于推广普及,加上很多项目的开展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方便易行、轻松有趣地开展,且参与性强,竞技性弱,既有很高的娱乐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并能逐步与现代体育相结合。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活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并能使少数民族体育得到系统的传承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

4.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如果作为课程内容进入学校体育,首先,要注重选择一些教育性、健身性、审美性、竞技性较强的项目作为教材内容。选取的内容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一方面要考虑它的健康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项目的适宜地域、季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因时、因人地加以选择;其次,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时要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既要考虑到项目的使用范围和教育对象,又要考虑到该项目运动负荷的大小;既要考虑到近期效应(兴趣),更要注重长期效应(终身);再次,要合理地设置课程及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项目特点、资源优势和民风民俗等,要便于开展。所以,在项目的选择上可依附和借助于地区开展的民族体育活动的资源优势,或者当地人们喜闻乐见和比较了解的项目,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开展。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根据项目特点、学生情况、资源优势等选择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或者其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游戏教学或者讲授实践课,并可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选修和必修项目等。

五、结语

总之,学校教育对于民族体育传承的影响是长远而又深刻的,在民族地区学校传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目的并不在于要使学生学到多少民族体育的技能,而是要使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了解它、热爱它,并懂得如何去欣赏它。它可以使学校体育工作呈现出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表演与竞技,娱乐与健身相结台的繁荣景象,并促进学校体育事业蓬勃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慧敏.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观念形成的影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2]孟峰年,钟全宏,陈青.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引入学校体育的对策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张世威,易定恩,袁革,白小波.乌江流域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策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4]刘万斌.西部少数民族体育与西部学校体育课程互动式发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5]于力.新疆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发和运用.基础教育,2006,(12).(作者单位:贵州贵阳市花溪民族中学)

第3篇

[关键词]中西体育体育经济历史考察

一,西方体育经济产业的发展与起源

体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竞技体育,尤其是职业体育,大众体育,尤其是以健身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娱乐体育迅速勃兴,体育的经济功能日益强大,体育的产业地位进一步得到了确立。那么,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是如何起源的,是理论上应回答的一个问题。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活动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确立而相继萌芽和演进的。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棉纺织机,以及后来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的。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体育作为一项产业起源于英国。美国学者莉萨·马斯特拉莱西思在她1998年出版的新著《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英国是现代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出生地”。应该说,这样的判断是有依据的。一方面,现在体育可以作为产业来经营的绝大部分运动项目,基本上都源于英国人创立并竭力推崇的“户外运动”。如足球、高尔夫球、保龄球、羽毛球以及部分水上和冰上运动项目。尤其是大英帝国以炮舰政策开道的殖民扩张,又把英国贵族们热衷的户外运动传给了殖民地的新贵,从而使户外运动逐渐传播到美国和欧亚等许多国家。这就客观上为体育在全球的职业化、商业化做了经营内容上的准备,现代体育的产业基础由此开始奠定。另一方面,体育作为产业除了需要可以开展经营的内容之外,还必需有开展经营所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就是俱乐部体制(ClubSystem),而俱乐部体制最早也是产生于英国。1750年在英国的纽玛克特一批贵族资助成立了著名的“乔治俱乐部”(TheJockeyClub)。该俱乐部是一个普通的赛马俱乐部,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该俱乐部开创了现代体育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并且“乔治俱乐部”的模式很快就被英国的板球、拳击等其他运动项目仿效,并进一步在欧美的许多国家流行。所以说,英国可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有理由成为体育产业的发源国。

当然,谈体育产业的起源只提英国不提美国,也是不客观、不全面的。因为,一来美国也是当今世界上一些最为成功的商业化体育经营项目的创始国,如篮球等;二来美国人在引进英国俱乐部体制的基础上又创立了现代体育职业化、商业化所不可缺少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形式,即联盟体制(Leaguesystem)。而后者在确立现代体育的产业地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世纪初,“乔治俱乐部”模式开始在美国流行,许多年轻人纷纷按照英国人的传统建立体育俱乐部,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英国的俱乐部体制在美国很难获得成功,因为美国社会缺乏贵族传统,俱乐部难以找到贵族们慷慨的赞助而得以维持。于是,美国人开始探索盈利型俱乐部的运作方式。1828年美国纽约的一个赛马俱乐部的会员考德沃德·科尔顿(CaldwalderColden),为解决俱乐部资金困难向俱乐部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在俱乐部内部出售1万美元的股份;二是向观众出售门票。尽管俱乐部经过讨论否决了他的第一条建议,但是同意他在1829年的赛季按商业方式运作俱乐部的整个赛事。由此,开创了体育商业化的先河。美国内战以后,棒球超过板球成为当时美国最流行的运动。1871年部分职业棒球了全美棒球协会,凡是给尖子运动员支付薪金的棒球俱乐部都可以加入该协会。1876年有“棒球沙皇”之誉的威廉·赫尔伯特(WillianHulbert)接管了全美棒球协会。他认为只要像商业那样来经营棒球,棒球完全可以盈利,并且上任不久他就把全美棒球协会改名为全美棒球联盟。随后又立即着手制订联盟的各项规则,并有计划、有步聚地开发棒球的联赛市场,进行联盟的垄断经营。棒球职业联盟的成功运作,使得这种体制很快在篮球、美式橄榄球和冰球等项目中得到了推广。

当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美国已率先在自己的职业体育领域建立和完善了联盟体制。所谓联盟体制实际上是指职业队的业主们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把经营权委托给一些专家,让他们代表自己的利益来对联盟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它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的一种“经济上的合资企业,法律上的合作“,它的实质是通过垄断经营来获取最大利益。所以,美国商界一直把联盟称为“体育卡特尔”。在今日美国,除了中国人熟悉的NBA之外,棒球大联盟(MLB)、全美橄榄球联盟(NFL)、全美冰球联盟(NHL)和足球大联盟(MLS)都创造了令世人叹服的商业奇迹。而奇迹产生的深层原因和共性特征就是联盟体制这样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应该指出的是,联盟体制在北美的成功运作,并不是职业体育商业化惟一的组织形式。在当今欧洲各国,“乔治俱乐部”模式经过不断地改革和调整,也已演变成为一种新型的商业俱乐部模式,并同样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所不同的是,欧洲职业俱乐部是竞争环境下的“自营模式”,北美联盟体制下的职业俱乐部是部分垄断经营的“自营+”模式。总之,体育之所以能从一种单纯的教育和文化现象演变为能够创造几千亿美元产值的巨大产业,英国人创造的俱乐部体制和美国人创造的联盟体制同样功不可没。当然,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与竞技运动项目从业余走向职业的商业化路径有关外,大众体育的全球勃兴和健身娱乐产业的迅速崛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相对于竟技运动的职业化探索,大众体育的商业化在时间上要晚得多。尽管18、19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上流社会己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但那时的消费规模整体上还比较小,还形成不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实际上直到20世纪中叶,欧洲国家在二次大战之后的经济重建中重新崛起时,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才真正实现了平民化、普遍化、生活化,大众体育(SportForAll)才有了产业地位。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后起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已在产业规模和产值上超过了先发的竞赛表演业而成为全球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

二、中国体育经济产业发展与探索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体育事业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和发展。客观的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这段时期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

1.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集中计划,动员和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较好的宏观效益,奠定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工作队伍,并改造和兴建了一大批体育场馆。2.通过行政手段推广和普及学校体育教育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

3.依靠计划性极强的“举国体制”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我国的竞技运动项目水平,为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做出了贡献。严格的说,这一时期的体育还只停留在“体育事业”的范围内。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事业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1)国家管的过死,统的过多,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等一切体育事务都由体育行政部门一体委来管理和控制,造成体育行政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约了社会各个方面兴办体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在认识上和决策上仍然把体育仅仅当做纯粹公益性的事业,排斥公有制以外的经济成分对体育的参与;(3)计划性的体育管理模式排斥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导致一方面体育事业完全由国家财政支持,财力不足;另一方面提供的体育产品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拉开了以市场为取向,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体育事业也才开始了以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的改革。

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有三次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奥林匹克战略的制定与实施;80年代中期体育社会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90年代初体育市场化改革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这3次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就像三次巨大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推动中国体育事业滚滚向前。这一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70年代末到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体育体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体育系统对体育场馆进行了试点改革,提出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实际承包责任制。到80年代后期进而提出了体育场馆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1996年为突破发展阶段。1992年随着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的发表对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和改革目标的确立,体育体制受到很大冲击。1993年6月,全国首次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就体育事业发展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取得共识。1993年召开的全国体为主任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提出体育事业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基本思路。1995原国家体委下发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特别是1995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这进一步促进了体育市场的兴起与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看好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使体育产业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这一时期加大了体育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力度,加强了体育立法工作。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动纲领,体育经济产业更是蓬勃向上的发展。

总之,综上所述,体育产业的起源,从地缘上看,是源发于英国,继发于欧洲大陆和北美,美国是当今执世界体育产业之牛耳的国度.从内容上看,是先竞技体育,后大众体育。从根源上看,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形成了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从制度保障上看,是俱乐部体制和联盟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事业从体育部门走向了市场,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一时期迎来了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特别在社会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增长势头,其对扩大内需的作用得到了各个方面的重视。这一时期中国体育产业的最显著特点就试体育产业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1,北京申奥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的信心,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空前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美)加里·贝克尔著王业宇等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杜利军:国外体育产业的主要市场切[J]体育大观,1995,(3)

[4]蔡军等:东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比较研究闭[J].体育科学,1997,(3)

第4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建设任务,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实施重点进行了论述。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由此,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2]。当前,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文化在国家发展与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受到更大的重视。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应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发展,文化与各国的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可以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建设路径。要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改革文化体制则是题中应有之义。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已经突破4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速高于20%,文化产品出口总额较上年增长了16.3%[3]。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这一发展形势下,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趋势。体育文化在文化转型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其担当的历史责任较之其他时期更为重要。不仅在于加速体育文化价值观的与时俱进,更在于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体育文化环境。2013年1月至9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2018亿元,同比增长39.4%。体育文化的根基在于大众,最终的服务目标也在于大众。因此,深入研究体育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体育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参与体育文化。深化体育文化的体制改革,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助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不仅是通过体育文化发展助力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更是体育领域发挥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这一中国梦作用的应有之义。

2体育文化发展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若干环节

2.1对体育文化属性认识有待深入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化阶段,文化发展对社会整体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成效更加显著[4]。这一过程中,如何充分认识文化的观念属性成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力的重要突破口。从体育文化看,我国体育文化的管理体制对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作用发挥存在着一定的束缚,体育文化的公共事业属性与经济属性如何划分需要进一步厘清。这主要体现为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与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体育文化事业性质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等。一般而言,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这是民众基本体育文化权益的范围;另一部分则是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从保障而言,基本体育文化权益的保障应是政府的职责范畴,而个性化体育文化需求的实现应属于市场范畴。这样的属性划分明确了体育文化建设需要重视经营性体育文化产业的同时重视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但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在当前的我国,除了政府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体育事业单位以及市场主体的相关企业、非营利性体育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在体育文化建设中,较为简单的以“事业”或“产业”的两重属性划分方法,对进一步提高体育文化建设的综合效益显然不利。如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范畴,公益性体育文化在政府承担的领域范畴内,但这并不应意味着一切都由政府包揽。这一包揽将无疑有可能将体育非营利性机构甚至体育文化企业排除在承担公益性体育文化建设之外。因此,在体育文化发展中不仅要认识到体育文化产品的公共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更要认识到体育文化的商品、产业和经济属性。如何认识体育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全面认识体育文化属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进一步建设体育文化的前提。

2.2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创新不够

体制创新是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一定程度而言,我国现有的文化体制仍然受到长期实施计划经济的影响,体制创新的不足制约着体育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党的“十报告”提出:“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应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大力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如何突破体制的约束成为了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建设方向。当前的体育文化管理体制中,公共文化单位的公益性、行政性与市场性混合,行政职能、市场职能和产品生产职能也集于一体。这一管理体制必然带来了体育文化产品供给效益与质量的低下,体现了体育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提供中,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职能和界限的不清。同时,政府在一些体育文化发展领域管理缺位、管得过多、过死等现象也依然存在。体育文化事业单位的大量存在是否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如何加大政府购买以及体育非营利机构介入服务,怎样完善体育文化市场中非营利主体的进入?以及如何进一步增进文化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这些体制层面的问题必须通过继续深化体育文化管理体制的途径,突破制约体育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环境下,文化建设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是方向,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体育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体育文化产业,最终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育文化产业布局,这也是提高体育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

2.3体育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从更加广泛的范围看,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与落后的现实供给之间的矛盾。我国文化领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的条件,也面临着突出的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的问题[5]。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已经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人民的文化需求日益体现出自主性、多元性和娱乐性特征。这些发展现实状况对体育的价值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体育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代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体育有着诸多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功能,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不仅对于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增进全民族体质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功能还包括更加重要的范围。如体育文化在推动社会文明素质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中也有着重要作用。一些社会发展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存在较大偏差,而体育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实现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文化功能。对我国现实的体育发展而言,体育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民族体质健康素质等方面显然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功能。当前,通过体育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面临着迫切的现实需要。经济愈发达,休闲时间越多,人们越是需要把参与体育活动作为享受快乐提高生活质量的良好渠道[6]。社会快速发展之后,人民群众不仅要过上富足的物质生活,也应该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其中包含着体育。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体育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的背景和方向。

2.4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功能发挥不够

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以及价值观念变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和生存挑战,如许多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项目的活动的传承人缺乏、参与群体不断萎缩、场地设施也都面临着被侵蚀的危险。这种状况并非个别,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提示我们需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重新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当代价值。我国处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体育文化层面的崛起对体育强国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而传统体育文化代表着我国文化特色,应成为体育文化构建和传播中的核心部分[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和现实状况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即绝不能照搬其他的文化模式,必须有适合自身国情的、独特的文化设计。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坚持和发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的需要。从目前的状况看,西方体育文化无论在活动开展、竞赛表演还是传播影响力等方面都与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不均衡、不对称的文化比较态势。以竞争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追求个性张扬和更为极致的竞争结果,这种体育文化内涵根植于西方文化,但对于有特殊文化历史背景的中国来说,文化根基和价值判断都应该存在差异[8]。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长期的演进中,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差异和文化特性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在开放以及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社会文化格局更趋复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与现代竞技文化风格迥异的文化特质被忽视。如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破解因社会环境变迁而导致的发展瓶颈是需要重视并解决的命题。

2.5体育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体育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以经济为先导的全球化逐步拓展至文化领域,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比较意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当今,体育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含义日趋显著,体育文化之间的竞争与比较的广泛性和深入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体育文化发展而言,体育文化的当展特征不仅表现在广泛吸收外来体育文化的有益成果,丰富与发展当代中国的体育文化,同时,也应该包含扩大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让中国体育文化“走出去”,这是为我国体育文化争取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所必须,自身体育文化利益是在加强与国外体育文化交流和扩大文化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我国总体的文化“走出去”战略逐步得以实施,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显然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依托和发展基础。包含体育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体系中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体系之一。“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传统体育文化精髓,这些都是当今体育文化发展所应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此继承上,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应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辩证吸收,更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时,让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更大程度地走出国门,在世界体育文化格局中,为中国体育文化赢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话语权。

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路径选择

3.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在体育领域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建国以后的许多历史时期里,体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支持。当代的社会发展,依然需要体育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倡导热爱祖国、拼搏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不屈意志。在改革创新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体育领域尤其是竞技体育无疑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热爱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并进而将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际行动,使之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还应体现在广泛的体育文化社会实践中,加强体育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在体育活动中反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风气,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主流道德规范。用自尊自信、互助互信的社会心态抵制情趣低俗等不良社会风气。通过体育自身的和谐发展,为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社会主流文化作出贡献。

3.2推进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创新

应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发展观,充分认识体育文化的“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的关系,把体育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体育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要求,推动体育文化事业和体育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依据其具有的经营性或公益性标准对现有的体育文化相关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和分类管理,对一般经营性质的体育文化相关企业,要根据市场化的要求实现企业与政府隶属关系的分离,在市场竞争中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对公益性的体育文化相关事业单位,应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微观运行中退出,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通过设立文化事业基金会和财政拨款等多种途径进行。政府在经营性体育文化领域逐步减少直接供给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把办体育文化企业、办体育文化活动的权力交还给市场主体,减少政府对微观运行的不恰当干预,实现“管办分离”。同时,为社会、民间资本进入体育文化领域创造条件,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格局。

3.3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体育领域理应努力为人民创造出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在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民众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体育文化建设应贯彻“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基础的力量源泉,发挥人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发展中的创造积极性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需要。体育文化建设应注重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提高社区体育文化、村镇体育文化、企业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建设水平。积极搭建公益性体育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体育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社区、服务基层民众的体育文化样式。并积极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创新经验,推广优秀的体育文化成果,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体育文化创造活力得以充分发挥。应加快城乡体育文化一体化发展,构建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让更广大的群众享有完善的基本公共体育文化服务[9]。注重体育文化建设在“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引领风尚、推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3.4提高体育文化“走出去”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渊源和基础,是推动本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文化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已经愈发明显。在这一国际发展环境下,提高体育文化“走出去”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把历史悠久的中华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说,这一“走出去”的战略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体育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而且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水平,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都有积极意义。健全对外体育文化交流机制,拓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创新体育文化交流的形式和手段,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体育文化贸易和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更多的体育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提高我国体育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我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深入挖掘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以国际体育文化的视野开发适应不同国家传播需求的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面向世界推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体育文化品牌。用不断扩大的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更好地推动中华体育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础上,为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3.5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5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以振作精神、强身健体、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反应和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它包括了人们的体育情感、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制度、体育思想道德、体育文化产业、体育习俗、体育理论、体育风尚、体育物质产品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理论基础

马克思说:我们理解的教育,应该是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像体操学校和军事训练所给予的;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传授全部生产过程的一般原理,同时引导儿童和年轻人实际使用和掌握一切行业的基本工具。这里,首先需要着重提出的是,马克思所说的体育,与斯宾塞等非马克思主义者所谓的体育不同,他所提倡的体育是真正的发展劳动者身体的教育。认为,体育之效,第一,强筋骨。“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以转强。”第二,增知识。“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第三,调感情。“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罢弱之人往往为感情所役,而无力以自拔,”“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第四,强意志。“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邓小平的体育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体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体育必须为党中心工作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全面发展;用“一国两制”思想解决我国奥运合法席位;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协调发展;竞技体育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体育要走依法治体之路;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指出:“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同志指出:“体育是关系到13亿人民的大事,一定要抓好”。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1995年国家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我国全民健身事业乃至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95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009年,国务院公布施行《全民健身条例》,对与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密切相关的体育设施、健身指导、安全规范等做出规定,并将每年8月8日确定为“全民健身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发展的实践意义

在体育文化领域,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光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体育精神,积极提倡奥林匹克精神,高度重视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保护、整理和利用,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充分利用体育文化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积极进取、规则至上、健康自然、团结友爱的自身特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达到较高水平,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体育特有的贡献。

(一)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是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升综合国力与增强国际竞争力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力量深深融入在民族的创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意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自强。加速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体育文化工程和项目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国外体育文化精髓等方面相融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体育文化业态,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决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在国家层面上,广泛开展体育文化方面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人民通过体育文化更好地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旗帜之下。利用体育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并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体育精神世界,增强人民体育精神力量;在社会层面,体育文化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能达到凝神聚气共创和谐的效果;在公民层面,体育文化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动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完善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与众不同的内涵、特点、价值和作用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力有增无已。比如,奥运文化带来的感召力、渗透力、威慑力和影响力,几乎没有其他文化能与之抗衡。它已经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之中要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念,坚持为实现“三个面向”,坚持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发展。

作者:牟丽平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第6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可持续发展

1989年5月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协调中促使经济持续发展。该理论的内涵不断得以发展,目前它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理论,而是已逐渐成为任何组织系统运行发展的指导思想。河南省地处中原,属于经济不发达省份,体育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了解河南体育市场的现状,掌握本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对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分析,找出制约该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提出发展体育产业促进河南经济增长的建议,为河南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一、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体育健身娱乐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体育健身娱乐资源的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社会各界兴办体育健身、康复、娱乐业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保龄球、台球、网球、游泳、垂钓、武术、拳击、跆拳道、健美操、健美、体育舞蹈等健身娱乐性资源的产业化进程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些体育健身娱乐设施的建设,也逐渐满足了大众层次的健身娱乐需求,解决了政府对体育活动硬件设施的巨额投资与追求全民健身的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

2.体育竞赛与体育中介业

体育竞赛是直接影响体育发展的规模。近几年,河南省体育竞赛有了一定发展,提高了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率,积极引进和举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承办,鼓励企业赞助体育活动。借鉴了国际惯例,逐步建立和完善竞赛中介机构和竞赛经纪人制度,规范经营行为。组建了省体育竞赛管理中心,负责全省体育竞赛的归口管理。

3.体育用品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体育用品经营单位1000多家,不包括商场里的体育用品专柜,安排就业人员约12000人,年商品销售额达21463万元,年创利润约6148万元。为河南省经济带来了一定效益。但到目前本省还没有知名的体育用品品牌,产业化科技含量低。在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计划合作会上,国内有33家企业获得了与中国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联姻”合作的机会,里面却没有一家河南企业。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产品,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已成为河南省体育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4.体育彩票业

河南省发行体育彩票始于1989年,当时组建了河南省体育基金会,主要工作是进行体育彩票的理论研究。1995年河南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河南省体育彩票的市场研究、队伍建设、正常销售工作走上了科学规范发展的道路。现在全省18个城市的100多个县已发展体育彩票销售网点2700多个,销售人员5500名,彩民队伍100万人以上。体育彩票在河南省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销售系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已成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5.体育旅游业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和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级景区41处;又是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发源地,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已成为河南体育旅游的“龙头”产品。

6.体育保险业

体育产业化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赛事的频繁、规模的扩张、体育基础设施的增多,以及运动员在运动中对抗程度的加剧和观众参与度的提高等因素,增加了其风险。这时,体育保险的介入不仅是一种责任,在为体育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业务发展领域。目前,体育保险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河南体育管理部门已为省内职业运动员进行了每年100元每人的人身投保。

7.体育传媒业

由于大众传媒的普及,促进了体育这种传播调味品的大众化,体育不但推进了大众传媒的普及乃至国际化,一定意义上还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当代体育以传媒为载体得以在全世界范围更迅速更广泛传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已成为一个有利于其他社会存在的物质体系,使体育产业的运营获得新的动力依托,并催生了体育传媒产业,而体育运动和比赛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迅速成为全球关注和投入的文化消费。河南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较低,承接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较少,体育传媒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影响河南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体育产业意识淡薄

体育产业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支持。在本省,人们的体育产业意识还很淡薄,往往把体育视为公益性事业,看不到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这种认识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阻碍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确

河南省体育产业结构的现状经过近20年的探索,有了较大的改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产增长点。但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该省体育结构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间与产业组织结构不协调、本体产业与相关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体育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等。

3.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地处内陆,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在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上极不平衡。在城市,体育消费两极分化也较明显,而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对体育消费基本处于不接受的状态。

4.政府过度干预

河南省体育事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必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去运作。目前政府行为在推动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高度集中,办事过多,单项运动协会、群众体育社团的作用被淡化,社会办体育的热情受抑制。

5.市场资源垄断

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市场资源的垄断、对无形资产市场和体育彩票市场的垄断、权威电视台对大型赛事转播权的垄断,这给处于市场转型期我省并不成熟的市场机制雪上加霜。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操作违背了体育产业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规律。

6.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就目前来讲,该省还没有专门培养体育产业专门性人才的机构,导致体育产业专门性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本省体育产业向科学管理和高科技发展的进程。

7.无形资产的流失

体育产业无形资产包括注册商标特许经营权、吉祥物、广告、明星肖像权、纪念品、赞助和捐赠、电视转播权,这一市场在我省的开发水平低,空白地带大量存在。与其他省份存在的差距是:经营开发渠道单一和短期行为现象严重,导致我省体育无形资产的流失。

8.体育旅游方面急需完善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目前我省缺乏能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缺少有经验的体育旅行社及高层次的策划,尚未形成广阔的体育旅游大环境。三、对河南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完善该省体育产业法规体系

目前,河南省体育法规不完善,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呼吁有关部门,在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及相关配套性体育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实现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经营手段

体育管理部门应当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育产业的运作方式,完善本省的体育市场竞争环境,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扭转把体育事业作为纯消费或完全福利性活动的思想观念。加速体育与新闻传播媒体紧密结合,推动体育产业与传媒的共同发展。

3.扩展体育产业新领域

首先,要着力把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旅游市场等作为体育产业的重点来培育。其次,加大各类体育赛事的营销力度,激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对带动体育技术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市场的发育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再次,要不断加强基础工作的研究,通过制订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切实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培育规范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创造有利条件。

4.调动社会力量,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

发展体育产业仅仅依靠体育部门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发挥体育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让民营经济在投资发展体育产业中唱主角。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谋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收购、租赁等形式,参与体育产业经营开发,参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育中介服务,形成不同所有制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的格局。

5.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既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又是有形、固定、基本的体育产业,也是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物质基础。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开发利用,既要加强政府的投资力度,支持企业、个人和外商兴建体育设施,使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逐渐向社会开放,又要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6.培养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技术、知识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长期以来,该省体育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致使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较为混乱。建议结合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现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中介人才。相信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该省的体育产业会朝着健康、迅速的方向发展,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管勇生: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现状评估与开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9~31

[2]朱旭红: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2

[3]陈彦: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经济学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47

第7篇

(一)河南省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学校规模

1998年国家教育正式批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学院(系)开设社会体育专业,2002年,河南科技学院率先在河南省普通高校中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在此之后,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8所学院相继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了解到,这些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完善学院(系)学科建设,拓宽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和途径。

(二)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课程设置

河南省9所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都是培养从事体育健身指导、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与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求学生熟悉体育健身锻炼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学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进行体育健身指导和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掌握从事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与经营开发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每个学校不尽相同。其中河南科技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社会体育学、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经济学、社会体育管理学等;安阳师范学院开设的课程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导论、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等。从9所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基本都开设了社会体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以适应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新需求。

(三)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状况

“师资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包括质和量两方面的内涵。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专业的方向、特色和办学水平,一支素质高、数量足的教师队伍,是一个专业成功的关键”。笔者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容乐观,一方面是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专业不对口。由于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时间较晚,各大高校没能及时储备相关专业人才,导致教师数量不足,很多社会体育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转行”过来的,缺乏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知识与理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质量。

(四)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场馆设施状况

体育场馆是发展好体育专业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不可或缺的硬件设施。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有别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体育场馆设施的建造也要与传统的体育场馆区分开来,新型的健身房、台球馆、攀岩墙、轮滑场等场馆设施不可或缺。但是,据调查了解,河南省9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学校基本上都不具备这样的教学场馆设施。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资金匮乏,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场馆建设经费,高校无法建设社会体育专业必备的教学场馆。

二、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场地设施匮乏

师资力量是发展专业的重要保障,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专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际发展需要。教学场地设施多为传统的教学场馆,新型的教学场馆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

(二)课程设置陈旧,缺乏新型课程

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多为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等,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一些新型的课程未能引入课堂教学,如体育产业、体育健身与服务等。

(三)缺乏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项目多为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一些新兴且符合当前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的体育运动项目未能引入到社会体育专业当中,如健身健美、轮滑、瑜伽、攀岩等体育运动项目。

三、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发展措施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笔者在分析当前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基于国发46号文件的视角,提出一些革新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建议,以期有助于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良好发展。

(一)积极引进师资,建设新型体育场馆

以往“转行”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缺乏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因此,要想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必须引进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体育院校和重点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均有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的研究生,优秀人才层出不穷,河南省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引入优秀社会体育师资力量,积极促进本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发展。在办学条件和教学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建设新型体育场馆,或者选择校企合作,租借社会上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不断提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开设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增加新型体育课程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是当前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应该结合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现代人的健身意识增强,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兴趣浓厚,健身健美、攀岩、瑜伽、轮滑等新兴体育运动都应该纳入社会体育专业的日常教学当中,培养新世纪的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增加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业等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业的认知,不断拓宽视野,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增加一线城市实习基地,加强相关证件的培训考核

第8篇

关键词世界体育当代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11.4

DevelopmentoftheWorldSportsand"TheNationalKeep-FitPlan"inChina

TanHua

(Chengdu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Chengdu610041)

AbstractBasinguponthebackgroundofthesportsdevelopmentintheworldandChinasincethesecondworldwar,theauthordiscussedthenecessityforgivingbirthto

"thenationalkeep-fitplan"inthepaper,andthoughtthatthecountriesintheworldhavepaidmoreamdmoreatentiontotheimportantroleofsports(thecompetitiveand

popularsports)inthehealthy-life-stylesincethemiddleofthe70s.Thewhole-lifesportsandtheleisuresportshavebecomeatrendwhichaffectssportsdevelopmentintheworld."Thenationalkeep-fitplan"isboththeproductadaptingworldsportstrendand

thenecessityofChinesesportsdevelopmentandtherequirementofthereformationandsocialdevelopment."Thenationalkeep-fitplan"succesesthemasssportsanddevelopsthetasks,essential,running-mechanismandorganizationofthemasssports.

Keywordsworldsportsmoderntimethenationalkeep-fitplan

***

自从“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称赞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社会的宏伟工程。笔者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和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对全民健身计划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发展趋势,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全民健身是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60—70年代,70年代末以来。

1945—1957年这个阶段,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失败和美国影响的扩大,自然体育思想成为战后初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英、美式竞技运动取代了许多大陆国家体育中体操所占有的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受战争的影响,战后各国青少年的体质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通过增加各级学校体育课时、增加经费、实施体质测试标准制度等方式,加强了对体育的干预。1955年美国成立了总统青年体格健全委员会,之后有30个州设立了体格健全顾问委员会或指导委员会。瑞典建立了5000多处体育和娱乐俱乐部。英、法等国为解决兵源问题,也通过办体育夏令营、体育沙龙等形式,在青少年中大力提倡体育运动。东欧及亚洲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体委和集权化程度较高的体育体制。这种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体育事务的全面管理,在运动基础较弱、经济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有利于更快地发展体育、特别是较快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保证劳动群众享有体育的权利。显然,这个时期各国体育的重点在整顿和发展学校体育,大众体育还未被特别注意;强调的主要是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体育思想的主流,则是自然体育思想(欧美)和主智主义体育理论(社会主义国家)。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地震动了世界,欧美各国纷纷对教育和科学政策实行改革,并进而影响到体育领域。与此同时,战后国际政治和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苏联、民主德国在以奥运会为中心的国际体坛的崛起,大大增强了奥林匹克运动在战后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因此,在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这一阶段中,世界体育表现出在科学主义思想和技术论的影响下,注重发展竞技运动和体力教育的特点。60年代,联邦德国在文化部和内务部下成立了运动部,国会也成立了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特别委员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国奥委会从1961年起连续实施了两个推动大众体育发展的十年“黄金计划”。日本在1968年《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体力发展,保持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进行运动和劳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1)。出于对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重视,各国政府改变了过去一般不直接过问除学校体育以外的体育事务的作法,逐渐加强了对体育事务的干预。许多国家规定了体育节;从60年代到70年代,许多国家还颁布了一些体育法案。如加拿大国会在1961年通过的C—131法案,日本的“体育运动振兴法”(1961),法国的体育发展法案(马佐法案,1975),美国的“业余体育法”(1978)。这些法案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加强对体育运动的国家干预,以促进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提高。体育思想的主流则是新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体育思想。

到70年代初,各国已经相继进入经济稳定增长时期,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反而下降了,各种由于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而来的“文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1956年,法国、瑞士、波兰等11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对“闲暇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引起了各国对公众闲暇生活问题的广泛注意。此后,各国对闲暇生活及体育运动在闲暇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在60年代末以后,休闲活动成为各国体育科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1965年,林格兰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倡议,指出:教育是终身的事;教育应包含美育、智育、体育及职业技能等多样化的内容;学校教育应该为终身教育担任重要角色2)。受此影响,美国出现了“终身运动基金会”一类组织。60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的主张。1970年,欧洲娱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1975年,欧洲共同体通过了“大众体育”,努力促进各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政府间体育运动委员会”,主要任务是“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关于青少年体育的会议,确认了终身体育的普遍价值;1978年,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国际体育运动》,宣布“体育运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也加强了体育与文化的联系,努力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多年来国际奥委会给人的印象是只关心组织4年一度的奥运会,现在它参与了更广阔的领域。”3)1985年,国际奥委会设立了“大众体育委员会”,并从1986年起开始举行两年一届的世界群众体育大会,1994年3月在乌拉圭举行的第五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主题就是“群众体育与健康”。1993年6月,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在洛桑签订了双方合作备忘录,指出“双方合作的核心,是全民体育和全民健身。”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快乐体育成为70年代中期以后占主流的体育思想。

战后世界体育发展表明:大众体育的发展决不仅仅只是体育活动发展中一种量的变化,它意味着世界体育发展中一种质的变化,意味着社会在对体育功能、价值认识方面的新变化,并极大地影响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到1989年为止,已经有80多个国家公布了自己的大众体育发展计划,“终身体育”和“休闲体育”的思想已对世界体育发生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努力在许多国家中进一步发展成为有目标、有计划的“健康体能促进计划”。这种计划大多由企业根据国家或权威体育组织的全国性体育计划而独立制定并实施。例如,在排名前500家的美国大公司中,有300多家在推行各种各样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计划,并且排名越靠前的公司,实施的计划内容也越多4)。联邦德国以立法的形式,要求所有有坐式工作员工的公司,必须在工作场所内提供身体活动空间5)。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职工身上每花一元健康促进费用,公司因职工健康改善使生产效率提高而可获利润1.24~8.33元6)。日本的许多企业已将健康体能促进的活动列入企业管理体系中,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制度。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体能测定,并据此决定对职工的升迁聘退等。

这种促进国民自觉进行的以自我身心保健为目的的健康保护及促进活动,显然已不同于以往仅靠国家法令而施行的体育和健康管理措施,而代表着国际上大众体育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台湾,也已从80年代起开展了健康体能促进活动,并把2000年定为实施全民健康的目标年,而且把“国民健康体能之测定与推广”列为国民保健6年计划的目标之一。

2全民健身是我国体育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

40多年来,我国体育曾经经历过3次较大的调整: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1952年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之前,努力推进群众体育的普及和经常化实际上是中国体育唯一的任务。在群众中“普及”体育是这个时期中国体育的基本取向。

参加15届奥运会前后中国体育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国家体委的成立,是新中国体育的第一次大调整。从此在参加国际体育活动、争取优异成绩,为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服务这一思想引导下,竞技体育已经开始成为大体育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成为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主要载体。但在前,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二者的关系是比较协调的,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的。体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的巨大贡献。

由于拉大了我国体育尤其是竞技运动的发展水平与世界体育的差距。因此,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纪要和1980年中共中央批复同意的国家体委《关于加速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都提出:“省一级体委继续在普及与提高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既要积极地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有效地增强体质,使广大人民精力充沛地为四化做贡献,又要花大力气把运动水平迅速搞上去。”7)这是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工作的又一次战略性大转移,也是中国体育奥运战略最终形成的主要标志。这是当时各方面形势的需要,也是大多数人的希望。但在实践上,如何协调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二者的关系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15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增强。今天,深入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企业制度改革,完成社会结构由行政结构向法人结构的转换,这就把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问题历史地提到了全社会的面前。正如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群众体育、进一步增强国民体质的问题,就被空前突出地提到了体育界和全国人民面前。

全民健身计划的产生,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的新需要、改变抓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中一手硬、一手软状况的产物。这是中国体育的第三次重大调整。它意味着中国体育之船有了一只精度更高的新罗盘,以便把航向校正得更加精确,保证中国体育之船能在21世纪中航行得更加迅速、平稳,并且保持与整个船队的整齐队形。

3全民健身是对群众体育的继承和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既是对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新形势下对群众体育的发展。

几十年来,我们在群众体育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十六字原则为核心的一整套工作方法。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草案第二十四条中,明确规定:“要遵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文明的原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突出重点。”这是对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体育的新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在哪些方面对我国群众体育理论与实践有所发展呢?

3.1《计划纲要》在充分肯定群众体育工作十六字原则的同时,又增加了“文明”的原则。这就使体育超越了作为强身健体工具和作为振奋民族精神、为国争光工具的作用,而突出了体育必须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培养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的意义。必须承认:我国群众对闲暇生活的观念从总体上讲还是比较落后的,一些消极的甚至是不健康的休闲方式,在部分群众中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因此,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提出必须遵循“文明”的原则,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2在对群众体育性质的认识方面,也有新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把群众体育单纯视为一种福利,国家、企业全面包揽,养成了部分群众的依赖习惯和依赖心理,群众体育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不足。在《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活化、产业化的全民健身体系,初步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单位、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要使体育消费额逐步加大等。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表明了这样一个思想:体育是一种生活消费,国家、社会固然有义务为公民的健康和体育生活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公民自己也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点: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不能完全依赖国家和社会;在基本解决温饱之后,“花钱买健康”是非常自然的事;花钱吃药,不如在体育锻炼上投资。

3.3随着认识上的转变,带来了群众体育运行机制方面的两个明显变化:制度化和市场化。在过去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中,我们所依靠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这是与过去社会结构中的行政为主的体制相适应的。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向法人结构转变。在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中,行政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直接控制力相应减弱,转而更多地依靠法律、制度和市场的力量。在这种大背景下,群众体育必须、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因此,《计划纲要》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的全民健身体制;初步建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服务群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这里明确提出了群众体育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目标。而“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工作保障系统和服务支持系统”,则明确提出了群众体育要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

3.4在组织实施方面,增加了社区体育的内容。在我国城镇建设中,社区正在成为新的重要功能单位,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休闲生活。社区服务的意义和作用日益突出。社区体育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搞好社区体育不但是搞好全民健身的重要一环,而且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建设健康、积极的闲暇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注释

1)潘志琛,王凯珍,中日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及其比较,中国学校体育,1994(6):55~58

2)浅田隆夫.社会变迁中学校体育之发展方向.社会变迁与体育发展,台湾文景出版社,1988.7~19

3)LAOOC.OlympicRetrospectivetheGamesofLosAngeles.LAOOC1985.203

4)R.B.Hollard,J.J.Lengerman:Asimplemethodtoassessexercisebehaviorandhealthpromotionprogroms:SurveyfindingfromFortune500company,Soc-Sci-Med,1988,26(5):491~501

5)Corroll,VictorA."EmployeeFitnessProgrammes:AnExpandingConcept",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lthEducation1980,23(1):35~44

第9篇

[论文摘要]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2010年亚运会将在广州召开,这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国外体育产业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从而找出我国体育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出对策。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一件大事,是世界瞩目的重大商机,奥运不仅是体育盛会,也是经济大舞台。当前,北京正以“新北京、新奥运”为目标,本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全力筹办奥运会,并紧紧抓住最后时期,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全面实施奥运经济战略,推动北京和全国的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一、体育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存在规模小、结构和体制不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缺少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本体产业所占比重小于相关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体上仍然是行政集权,高度封闭的部门管理模式,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奥运经济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市场运作技巧,有助于提高中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商业化运作水平和市场规范化程度,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

2.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世界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大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在各大行业总产值的排名中居第22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进入了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列。早在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达4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着。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5%。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不稳定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体育消费属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身体素质的最终消费。但是,如何引导、扩大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尚无明确政策可循。西方各国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都在政策方面给以优先、加以扶持。另一方面,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配套体制,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也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体育产业结构存在缺陷,产业质量应大幅提高

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体育的支柱性本体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的定位主要是三大产业的巨大潜力所决定的。但是现在还有缺位的本体产业市场,如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换交易。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未形成,少有的一些市场行为,如运动员转会也不够规范。

3.体育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

首先是地域间的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发展迅猛并达到一定的质量,西部地区发展则比较滞后,个别地区的绝对差距甚至在扩大。比如从我国发行体育彩票情况来看就极其不平衡:1998年度全国共发行25亿大额度,广东一个省就销售了49090万元,占全国总额度的近20%。

三、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出的对策

1.制定完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体育有了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加快体育产业的社会化、产业化。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促进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通过制定差别税率和减免税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体育休闲项目的经营活动。

2.加快体育产业主要经营领域的开发

体育产业是一个社会性产业,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经营领域:其一体育竞赛,一些观赏性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通过有组织的联赛为观众奉献高水平的比赛,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其二提供有偿的娱乐健身与体育技能培训服务。这是基于广大消费者花钱买健康、学技能的需要而经营的领域。其三从事体育推广或经纪人业务。

3.构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促进不同地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首先,大型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应当向规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型中心城市及沿海城市,应当建立国家级体育产业发展基地,使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其次,内陆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依托当地的体育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鼓励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总体上处于行业集中度低、经营方式落后、整体竞争力低的状况。改变这一状态,必须努力培育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体育企业,全面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形成以若干大型体育产业集团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经营项目相对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整体运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之,体育产业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中国体育产业应借助奥运经济加快发展,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城镇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城镇化使城镇贸易获得了迅速的进步。城镇贸易能力持续提升,民众薪水均值逐渐增加,此也加速了民众的购物标准迅速上升。此类转变的确都使城镇的整体能力增强,从而促进了城镇体育职业的进步。城镇体育也变成了创建时代主流和睦时代的关键项目之一。加速城镇体育的进步,不仅有助于增加市场制度下“奥运光荣规划”的生命值,强化中国体育能力,提升中国整体能力,也是城镇的一类销售策略,为城镇创建代表性标志;也是实行《国民锻炼规划大纲》的必然路径。在财力方面获得大力支持的现今时代,品质文化也要求一致付出。城镇民众对于自己的健康逐渐重视,对城镇体育的要求也愈发丰富多种。城镇民众社区是城镇民众生存和运动的首要场地,肩负着供应体育理论游戏的任务中国体育有关功能单位将城镇公用体育设备、城镇社区体育构建身为《大纲》项目的关键条款,为城镇的综合协调进展供应了可行的机制保证。

2景德镇市构建中城市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人均体育资源相对不足成为城市体育发展硬伤体育设备身为景德镇市城镇体育进展的关键器具,极大比例地估量出了景德镇市城镇体育的进展状况。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景德镇市锻炼场所数为10.82个/万人;而二十世纪末台北市锻炼场所数为42.95个/万人;韩国二十世纪末期锻炼场所数为11.1个/万人、瑞士达到了22.0个/万人、德国达到了24.8个/万人、芬兰达到了45.7个/万人、意大利达到了21.2个/万人。按照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计量年表》供应的数据,当今中国城镇的体育引导工作者的比例为1/20398。从此部分信息能够发现,景德镇市资源均值所有值和全球能力均值存在较大的距离。

2.2景德镇市城市弱势群体难于融入城市体育生活城镇弱小群众身为和睦时代创建中注视的焦点,在城镇体育进展中的功能也至关重要。变革之后,景德镇市有5.7万乡村劳作理向非农事业迁移,此中大部分变成了农民工人。农民工人在生存习性、学术能力等层面和城镇民众存在极大差距,较难加入到城镇生存中。长此以往变成了城镇弱小群众,在创建和睦时代的进程中必须给予大力重视。但是城镇体育的进展,必须以民众获利为进步目的,使生存在城镇中的所有人员享受变革成效。弱小群众较难加入到城镇体育生存中,此违背了和睦时代和城镇体育进步的目的。

2.3景德镇市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结果有失公平与效益进展比例紧密联系,城镇体育资源的分配缺乏公正性。在效益进步比较快速的东向临海区域,城镇体育资源比较丰厚,城镇民众可供选定的范围很广。不过在效益进步比较偏后的西向区域,城镇体育资源比较缺乏,乃至诸多落后区域非常匮乏这些资源设备。虽然在相同的城镇中,与低薪水家庭城镇居民区作比较,高薪水家庭城镇居民区,具有比较健全的体育设备。所以,景德镇市城镇体育资源分配成果揭露了时代的不公正。

3景德镇市城市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3.1景德镇市城市体育和谐模式在创建城镇体育和睦形式的进程中,第一要求提升公用体育资源总量,转化政治功能,生成多种供应形式,防止构造性空缺。城镇体育身为一种极具时代公益属性的产业,隶属政治秩序公共管控功能的关键客体,政治针对供应城镇公用体育资源的肩负关键职责。政治应当承担起加强体育资源分配以及恰当使用的任务,意识到正向供应和促进城镇体育产业进步,不只是为创建和睦时代、达到民众的体育要求,也是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景德镇市政治应当扬长避短,完全吸收每个领域高效提升公用体育资源供应总值的经历,生成政治首要引导,时代的多个要素参加的供应制度。政治机构、其他单位以及各种以利润为目标的公司等,要求在公用体育资源供应中产生着自己的职能,一齐推动城镇时代体育、院校体育、竞赛体育和睦进步形式。

3.2景德镇市体育共享模式城镇体育体系自身就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明的体系,它不会单独生存,要求同城镇另外的体系互相帮助,一齐进步,这才可以完成一齐构建和谐时代的任务。第一,是“体育与教学的融合”分享形式。经过对每个体系中的资源状况开展恰当整理,相互比较,完成资源补足。生成高效的高素养体育竞赛精英培育制度,并且将之宣传到院校体育进展中,身为榜样实施;第二,是“体育与卫生的融合”分享形式。经过对城镇体育和城镇卫生部门的资源开展高效整理,借助于卫生服务核心、城镇体育健康管控体系等,产生城镇体育的引导影响,目的是提升民众健康素养和生存标准,开展的体育健康活动预防的运行制度、体系以及其进程;第三,是“多要素融合”分享形式。城镇体育就实质方面而言,是城镇文明的变化模式。所以,城镇体育与城镇文明存在着密切关系,能够渗入到城镇生存的各个层面。“多要素融合”的分享形式,是以创建和睦时代为目的,以提升城镇民众的文明目的、素养品质为首要方法,最后完成推动城镇总体文明职业进步、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

4结论

第11篇

我国的少数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丰彩独特,经历了几千年的从蒙昧到文明的进化过程,负载着少数民族人民崇高圣洁的纯真、奋力超越的意志和崇拜自然的祈祷与愿望,少数民族体育不仅只是少数民族人民感情宣泄,劳动、战斗技能的演习,愉悦游戏的本能反映,而且包含着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宗教与体育等诸多因素,并与少数民族人民祈求丰收、庆祝胜利、酬谢神@①、乃至生育死亡等皆有关系。要开拓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就必须要深入其中琢玉求珠,去除那些不健康、不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成分与色彩,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与人们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服务。例如:2001年6月10目,在武汉洪山体育馆举行的湖北省全民健身周启动仪式和7月的宜昌市运动会上,作为表演项目进行表演并博得大家异口同声赞美的长阳巴山舞就是一个例子。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居民是古代巴人的后代,巴人死后以舞蹈进行悼念活动,使这种丧葬礼仪成为了当地民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生一世,终得归寂,进入永生的境界,素被生者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而崇尚白虎图腾的巴渝后裔土家族,至今就仍然保持着这种把歌舞与武技交汇在一起的古老葬俗“穿花”和“跳牌”。而从其以箭扣弓为节的形象,可以看出这乃是古代巴人的一种军事葬仪,从丧葬仪典的折光中反射出了土家族天性劲勇的民族性。《土家族风俗志》中对现存的“穿花”“跳牌”还作了详细的叙述,从中不仅可以看出歌、舞、武术这些姐妹技艺在风俗仪式中的同生共有、互相滋润的现实,而且从其动作名称和人体活动的方式中,还可看出体育文化特征的诸多方面。

“穿花”“跳牌”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穿花所作的动作,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是武技的演练、古代军战和原始渔猎生活的遗存。这些动作有:“怀弓抱月”“猛虎下山”“黄龙缠腰”“鹭鹚伸腰”“鸥鹰展翅”“鲤鱼板滩”“美人梳头”“天女散花”“美人晾衣”“刘海戏蟾”“犀牛望月”“懒龙翻身”“苦竹盘根”“鹞子穿林”等,这些象形取意的动作是体育文化共通的本体特征中最典型的、负载文化内涵最广泛丰厚的特点之一,而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些以含胸下沉,出胯、多颤为动律特点的完全舞蹈化了的动作,许多名称在今天的武术套路名称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如“黄龙翻身”“鹤鹰展翅”“怀弓抱月”“犀牛望月”等等。即使一些以神佛想象中的物象,象形取意的动作,也在武术中常见,如“观音坐莲”“参禅打坐”等。当然,由渔猎征战进入农耕社会的时代,在“穿花”动作中亦有所反映,如“栽秧”“两手种油麻”“牛擦痒”“水牛抵角”等就是模仿农耕劳动或在农耕中观察到的生活的提炼。“跳牌”中也有许多象形动作,如绕臂穿肘的“凤凰展翅”相对击掌的“幺姑子筛箩筛”;翘首遥视的“犀牛望月”。跳者感情的变化,随着舞姿的象形寓意,起伏跌宕、有兴有狂,忽悲忽伤,更多的是人体活动技能的充分发挥和舒张。时而扭肩擦背,如水牛蹭痒;时而俯身触地,如春燕衔泥;时而下蹲踮脚打旋,像虎腾蟒旋,而且群情激烈,不时发出高呼吼嚎,双脚踢跳,离地飞跃,在激人心弦的鼓点下,实在热烈、壮观。在这种丧葬风俗中,人人都可以跟着歌唱应节起舞,粗犷豪放,既是对亡灵的礼赞,又是生者扩襟陶情健身自娱的一种运动。化悲痛为力量,在这里不是虚词,从那鼓、锣、镲、钹等打击乐的强烈伴奏中,确实让人们更能感受到的是生命和力量,而不是死亡和悲戚。

而今,当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动力,尊崇科学是时代的精神,只有科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使民族文化与体育焕发新的活力。长阳的巴山舞在对这种把歌舞与武技交汇在一起的古老葬俗“穿花”和“跳牌”的历史进行了考证与科学的研究后,对其以人体运动达到安慰祖先之灵、驱鬼降魔等一些不健康、不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成分与色彩进行了去除,而保留和发展了其中许多象形取意的武术、舞蹈和体操动作,使其符合了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的要求与人们健身娱乐的需要,从而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服务,达到更高地提高人民生命价值的目的。而今,巴山舞经过改造与创新,终于成为依民情、社情,纳武术、舞蹈、体操之长,深受人民喜爱的全民健身项目,不失为全民健身中传统体育与文化古为今用的精彩范例。

2怎样规范与竞技的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内容丰富。它既包含运动项目之丰富,也包含运动方法之丰富。丰富的内容表明我国的少数民族体育有丰富的养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运动项目的不规范性,而不规范的运动方法和运动形式就限制了该运动项目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许多优秀项目得不到普及,以致日趋冷落而失传。而当今世界诸多的现代体育项目大多都是来源于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如跨栏原是英国18世纪牧羊少年的追逐游戏,铅球是欧洲士兵掷炮弹的比赛,可以说世界各国的民族体育是现代世界体育之母。然而纵观现代体坛,尤其是奥运会,却没有一个项目是由我国民族体育奉献出去的。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我国各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不够,使得许多项目仍然处于不规范的状态,只是在我国一些特定的民族区域里自发地流传,不能进一步普及和提高。要使我国少数民族体育规范化,就要对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进行挖掘和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其中的许多优秀成分进行提炼、整理、改进,使之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以符合时代的精神与要求。尤其是对那些竞技性较强的项目,更要对其运动技术、方法、竞赛的形式和标准进行规范,使其符合当今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地普及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们也不乏有成功的例子。

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蒙古草原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体现蒙古族人民刚烈性格、顽强拼搏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等优秀品质的较为典型的代表性体育项目。为了把这个民族传统项目推向全国,有关部门对竞赛规则进行了多次修改与实验,现在已正式确定了蒙古式摔跤的比赛规则,并先后在呼和浩特等地举办过5次全国蒙古式摔跤邀请赛。1990年在呼和浩特举行了首届国际大型“那达幕”大会,使蒙古式摔跤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被世界所关注。再如毽球运动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不规范到逐步规范进而成为亚运会比赛项目的发展道路。1984年,国家体委综合了中国古代的蹴鞠、花毽和现代的足球、排球和羽毛球运动的特点,推出了毽球项目,成为贯彻古为今用原则,把民族体育开发成对抗性较强的竞技运动的又一成功范例。

3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

一个国家是否成为体育强国,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其体育人口的多少,国民体质的健康状况如何,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少数民族体育以其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趣味性强、设施简单、方法简便易行的特点,适应了少数民族人民体育锻炼的需要,从而增进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达到了提高国民体质的目的。例如:

绕山林活动是白族民间大型的体育活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据杨琼《滇中琐记》中的记载:“清代大理有绕山林会,每年春季下浣,男女聚集,殆千万人,十百名为群。男子犹如执巾乘扇,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现代的绕山林活动,破除了迷信,崇尚科学,特别是年轻人,在绕山林活动中寻情游乐,不计较赛跑、打霸王鞭、金钱鼓、游泳、划船、赛马等活动的名次和奖励,主要是投身于大自然中,享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运动的情趣和欢乐。

再如,摆手舞是土家儿女最普及的大型群众健身活动。摆手舞的动作以摆跳为基本运动形式,是一种全身性的活动。如“插秧”秧歌步,弯腰插种,然后观看劳动景色,反复数次,整个动作协调自然,使全身肌肉、关节、韧带都得到良好的锻炼,而且对腰部肥胖者有一定的锻炼作用,同时对肩周炎有一定的辅疗效。摆手舞的伴奏,主要是一面大鼓和锣,根据不同的动作,打着不同的锣鼓点子,在速度上有快有慢,情绪上有轻有重。在土家族过的“社巴节”(摆手节)上,随着“扁咚扁”锣鼓的节奏,千人万人频频摆手。时而万众弯腰两手交叉,时而众人一齐转体蹬腿,时而跳跃前行,时而左右扭腰,……姑娘们摆手,如柳絮飘荡;小伙子摆手,如蛟龙腾云;老人小孩摆手似苍松摇枝、莲藕出水;游客来宾摆手,似醉汉蹒跚、手忙脚乱。此情此景,可谓是全民健身的“土家族大众体操”,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与实施。

少数民族体育的社会化,还体现在开发少数民族体育的经济价值、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上。例如,在节日期间举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举办少数民族体育竞赛活动,直接的收入是出卖门票、纪念品、广告、电视转播权,间接的收益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商贸、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不少地方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内蒙古自治区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望果节、白族的三月节都是集民族体育活动、物资交流、体育竞技、文化汇演、旅游及商贸为一体的盛会。少数民族体育社会化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少数民族体育的更加繁荣昌盛。

4保持民族特色的问题

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有一种深厚的地域封闭倾向,这有助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养和锤炼,使少数民族体育的民族特色更浓、文化底蕴更雄厚,方可争艳世界,为中国和世界体育与文化提供资源与无穷活力。在文化共享、体育国际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体育在挖掘整理和创新时,要注意突出民族特色这个主题,要保持其原生的核心内容。

如:土家族的“板凳龙”表演。舞龙这项体育活动,在全国极为普遍,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此项目的表演,且表现形式大体相同,只不过由于各民族的节令和习俗的原因,舞龙活动在时间和环境上不尽相同。“板凳龙”的表演,在道具和表演技巧上别有韵味,表现了土家族人的性格和气质,反映了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不由使人联想到土家人山乡村寨中的喜庆、节令活动的情景,显现出土家族浓厚的民族特色。世界各民族的体育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为世界各个民族的民族体育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中国少数民族体育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积累,而且有许多对人类未来有着重要意义的珍贵宝藏。例如,世界上没有一种武技能象中国的太极拳和八卦掌那样以简单的动作,表现那包蕴宇宙至大哲理的太极阴阳观念和八卦生化机理。我国的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到今天,许多项目已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内涵、价值及特色,并将被更多的民族、国家的人们所认同和所需要。

当历史发展到今天,许多热爱民族体育的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魅力与价值。那么,在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中,如何科学的利用它,如何使它规范和便于竞技与表演,如何适应体育健身、娱乐、经济发展、旅游等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如何保持少数民族的特色等问题的解决,必将使少数民族体育更加活力焕发和精彩。

【参考文献】

[1]欲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2]罗廷华.论民族传统体.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3]盛琦,丁态.中国体育风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发展中的如何科学的利用、怎样规范与竞技、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保持民族的特色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论述,本文认为,上述问题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发展中较重要的问题,特作此文与大家共同切磋。

【摘要题】民族传统体育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是体育适应社会经济体制变革,走向市场,促进体育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商业化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产业越来越深,而作为体育三大支柱之一的学校体育,在形成产业化的道路上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学校体育为保持其应有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走产业化道路,多方面筹集资金,为学校体育事业注入生机和活力是保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新观念,是体育产业的“朝阳产业”。学校体育产业发展,既要符合社会体育,产业化的运作规律,在具体的经营项目和管理方式上,还需区别于社会体育产业.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性质,产业项目必须体现和发挥各自的优势,针对资源的特点,通过恰当的管理方式,积极地开发相关市场,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产业。高等院校拥有各种丰富的体育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了满足教学和锻炼需求之外,还可以服务于社会。

一、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使用以及开发现状

自1995年国家提出体育应该“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之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喜人景象,形成了以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等为主体的一系列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高校体育也不甘寂寞,在寻求高校体育改革的同时,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国外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上(如美国等),试图让中国高校体育也走上体育产业化发展之路。然而,高校不同于市场,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担负的教育使命和培养目标以及高校管理体制决定了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必然面临许多困境。

在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成熟的今天,高等院校利用自身资源,开发体育产业的意识也有所增强,已经摆脱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社会“零接触”的现状,部分院校开始尝试对本校的体育资源进行教学和产业开发同抓并举,优化配置。也有部分院校已经找到了充分利用本校体育资源的有效途径。调查表明,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了它的不足:

1.体育场馆的经营

体育场馆的经营形式和利用率反映该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水平。据调查,已有48.6%的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42.9%半开放,未向社会开放的仅占11.9%。可见,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也逐步适应社会发展和全民健身的需要,面向社会,由原单一的教学功能向经营服务性的多功能方向转变。在高校中体育场馆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场所。那么,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否会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回答无影响的占33.3%,有影响的占61.9%。但其中有45.2%的学校认为“虽有影响,经过努力这种矛盾是可以得到调节的”。这些现象都是高校体育产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首先要在满足本校教学、训练任务的前提下,考虑充分地向社会开放,要借助我国全民健身的这股东风,加大向学校附近社区居民的宣传力度和开放力度,使学校和社区全民健身活动能够很好地融合。制定详细的经营管理细则,委派专人负责管理,要明确场馆设施的“责”、“权”、“利”,学校拥有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归体育产业部门。

2.体育俱乐部的经营

据日本通产省调查,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形式66.7%采用会员制,会员制与临时顾客结合的占21.57%,完全临时顾客制的占3.92%。从这三种经营形式的收益来看,采用会员制的体育俱乐部80%左右是盈利的。会员制和临时顾客结合的有70%左右的体育俱乐部是盈利的。而完全靠临时顾客制的体育俱乐部100%亏损。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开放和半开放的体育场馆中,以会员制形式管理的占7.1%;会员制和临时顾客制相结合的所占比例最多,为47.8%。但完全临时顾客制的仍占23.8%。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方式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原始的管理水平阶段。

3.承办体育比赛

受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高校竞技比赛的市场化运作已经走在其他高校体育产业的前面,飞利浦足球联赛、CUBA篮球联赛等赛事的开展已经影响到全国,但这些大的赛事,并不能保证学校获利,对某些学校而言,一些小型赛事,如一些校内传统赛事或者学校承办的一些省、市级比赛,才可能带来经济效益。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一些传统赛事,如全校的田径运动会等,这些比赛几乎和学校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它对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且参加人数众多。因此这样的赛事也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

4.体育用品的经营

体育用品的消费市场是以体育的各类人群对体育消费为前提,同时体育用品生产的标准、规格和使用功能又是以体育项目的要求作为要求点。因此体育用品是体育市场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从事体育用品市场活动的范围有3个方面:运动校服、游泳衣等用具、运动器械等。体育用品、设备、器材的销售与经营占52.4%;运动服、运动鞋的销售与经营占47.6%,也占较高的比例。因此,高校里拥有人数众多的学生、教师,他们是这些消费的主要和固定的群体。5.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营

高校所拥有的高水平运动队,能提供的产品是某些项目的比赛、表演等,完全处于待开发的潜在市场需求阶段。在其市场化的运作中,应该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或赞助,当然要建立在双方互利合作的基础上。高校与企业合作联合办队,企业可以借助高校运动队来刺激企业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企业职工的体育文化生活,改善企业职工的身体素质,提高其健康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职工的医疗费开支;还可以通过一些比赛,宣传本企业的品牌形象。另外,高水平运动队队员也可以代表企业参加一些企业之间的比赛,还可以帮助训练企业的体育运动队。

在其市场化的运作中,重点和关键也是寻求具有这种潜在市场需求的商家或企业,这一类企业应是一些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具有良好的体育传统,并且经常地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当然在地理位置上,最好靠近学校,合作办队的具体细节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定。

高校体育产业应继续坚持以全民健身为主要目的,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场馆设施优势,逐步朝着上述5个方向发展。高校有关领导在经营管理方面给与一定优惠政策,下放经营管理权,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保证高校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与社会上的企业挂钩,为企业提供科技开发人才,知识结构等无形的资产,吸引或借助企业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共同开发体育设备、用品、健康食品等市场,以解决高校办体育产业资金短缺的困难。

二、小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系统的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必然。高等院校仍存在各种资源优势利用不足、市场经济观念较差等现状。为此,高等院在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加大改革力度,敞开校门,尽早完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接轨。高等院校拥有大量的体育场地、场馆及设施,具有各种优秀体育人才和其他专业优秀人才,具有浓厚的人文科学环境,应整合高等院校各种优势资源,广泛开展各类体育产业项目。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以体养体,使其运用各种优势密切结合其他单位,筹集资金为国家的体育事业以及全民健身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冰宋会君王永富: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2]黄晓华许惠玲:对西部大开发中体育产业化基本问题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2,9(4):17~19

[3]周晓刚:从国外体育产业看我国体育产业的前景[J].经济师,2002(5):264

[4]柳伯力张岩:我国体育竞赛市场发展的状况与存在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5(4):3~6

[5]史兵王明献:陕西体育产业发展体制与观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2):5~7

[6]曲士博:高校体育产业大有可为[N].市场报,2002

[7]张岩:体育市场的内涵和构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4):5~12

[8]周明华:市场经济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3,10(4):15~17

[9]何志林贡献:上海市体育竞赛市场化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4):20~25

[10]曾明郭层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

[11]王志玲:现行高校体育产业的社会责任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12]杨文轩: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校体育[N].中国教育报,2001

[15]广濑一郎:日本职业体育产业改革的认识误区[J].RIET电子信息,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