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少年德育教育论文

青少年德育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17 10:02:18

青少年德育教育论文

第1篇

1.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水平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产生的道德困惑和遭遇的道德困境也会越来越多,帮助青少年获取更多的道德知识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和家庭本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在“重分数”的应试教育观念下德育的光环往往被忽视,道德教育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公益广告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种承载形式,它通过生活化的情节把画面、音乐、语言等要素相融合共同营造出一个极富感染力的道德情境,有助于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力,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公益广告所传递的“伦理观念,道德信息,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培养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道德行为”。

2.创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途径

青少年正处于求学年龄段,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理应成为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但学校教育带有封闭性,由于时空的限制,使得青少年获取的道德信息有限,加之学校多为理论灌输式教育,他们缺乏亲身情感体验,教育效果自然很难达到最佳。公益广告德育功能的发挥突破了单一、封闭的传统模式,它携媒体之力,教育形式公开,传播范围广泛,具有其他德育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公益广告的内容选择了温和亲善的表达方式,契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更容易获得青少年的信赖,通过知情意行不同层面的积极影响,为青少年提供榜样和示范作用,使青少年自觉接受公益广告所蕴含的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付诸实践。

3.优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纷繁复杂,其中不乏不良信息,它们通过不断刺激青少年的神经使其价值观念随之发生流变。青少年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不深刻,极易诱使其思想和行为走向反面,为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段高风险时期,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导之外,净化社会环境也非常重要。公益广告的出现和增多有助于社会德育环境逐步得到优化,通过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念,引导社会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健康有益的社会环境,帮助青少年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从青少年德育视角审视目前公益广告存在的问题

1“.公益广告主”缺位,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益广告没有固定的广告主,相比商业广告而言,“公益广告在思想和艺术性上的要求更高,创意要更加精妙,因此可能制作成本更高,没有固定的广告主,自然制作资金落实不了”[3]。公益广告的投资回报较慢,其传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短时间内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大多数企业在看不到回报的情况下主动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作为媒体,如果大量刊播公益广告自然会减少商业广告的播出量,这将直接减少媒体的收入,因此,很多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也不太愿意刊播公益广告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此一来,公益广告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严重制约。

2.题材不够丰富,忽视对农村青少年的关注

目前的公益广告几乎都是以城市生活为题材或背景,很少对农村生活加以关注,尤其缺少对农村青少年的德育现状进行关注。公益广告的一些制作人员错误地认为城市青少年受众群体代表了全体青少年受众群体,完全忽略农村青少年受众群体的特殊性。有一些制作人员受到商业广告的影响形成惯性思维,认为商品的消费群体主要在城市,农村的消费能力有限,因此他们认为广告的受众主要集中在城市,殊不知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的宗旨完全不同,公益广告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中国十三亿多人口,大部分人还在农村生活,农村是重要的教育基地,公益广告的性质决定了它更应该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杜绝任何形式的城乡偏见。

3.播出时间有限,传播力度不够

2002年,多部门曾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各媒体刊播公益广告不得少于全年广告刊播量的3%。我国3%的公益广告比率,相比发达国家来讲是明显偏低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不能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德育功能。尽管我国政府部门一再强调媒体刊播公益广告的任务和责任,但在具体落实中还是有很多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故意将3%的比例压缩,他们重视功利目的,强调经济价值,延长商业广告的刊播时间或扩大商业广告的刊播版面以增加收益,公益广告的传播力度不够已经严重影响其德育价值的实现。

4.刊播平台不均衡,有效互动尚未形成

随着我国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刊播广告的平台也日渐丰富,公益广告热衷的刊播平台是电视和报纸,2013年,全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8.42%。电视公益广告在青少年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而言,青少年热衷的网络和手机等刊播平台却没有真正地把公益广告发展起来,刊播数量有限,甚至有些平台至今和公益广告都无缘相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益广告的传播,降低了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力。此外,我国青少年很少有机会参与公益广告的创作和传播过程,缺少有实质意义的互动,一些学校虽然开展和公益广告相关的活动,但由于缺乏开放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影响力较小。

三、提升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德育价值的有效路径

1.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公益广告的运作机制

很多发达国家已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公益广告运营模式,如美国采用社会主导性模式、韩国采用媒体主导型模式、日本采用企业主导型模式,这些国家的公益广告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和管理机构,社会教育效果良好,因此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和借鉴。结合我国实际,为完善我国公益广告的运作机制,首先,政府应当成为公益广告的监管者。政府应该通过完善公益广告立法,明确公益广告的主体和职责、约束各方行为;完善针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提高企业参与或赞助公益广告的积极性;对公益广告的质量和水准实施严格监管,对刊播时间和数量实行严格监督。其次,明确企业是公益广告的广告主。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企业应该有服务社会的理念,是社会大众持续的消费行为推动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企业应该做到饮水思源,积极投资公益广告,支持我国的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和人民。再次,明确媒体是公益广告的者。媒体要主动捐献广告时间和广告版面刊播公益广告,展示出崇高的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最后,明确广告公司是公益广告的经营者。广告公司必须用心去设计和制作公益广告,让公益广告能在顷刻间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继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选题紧扣青少年需求,均衡关注城乡青少年

公益广告的受众应该是面向全民,不同年龄的人群喜好不一,关注的热点各有不同,因此公益广告的传播内容必须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确定其相应的主题,“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4]。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欲提高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德育效果,选题必须紧扣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既要科学分析青少年受众群体的需求,又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关注焦点,科学确定公益广告的选题。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国情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青少年多,公益广告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不能把眼光狭隘地禁锢在城市,更不能用惯性的思维把城市青少年的德育现状等同于农村青少年的德育现状,既要考虑城乡有别,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3.找准适合青少年的传播形式,搭建媒体联播平台

对于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而言,公益广告的表达要尽量避免使用单一呆板的标语式、口号式宣传,尽可能地选取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情境,采用生活化的剧情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载体来表现。在传播时间上,以电视公益广告为例,青少年接触的时间主要在晚间和周末,因此,在这些时间段可以适当增加公益广告的播出频次,此外,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结合每个节日特定的主题和内涵,刊播有针对性的公益广告,这更易引发青少年产生共鸣。在传播途径上,调查发现,青少年接触电视公益广告的机会最多,同时,互联网、户外媒体、手机、报刊等载体也逐渐成为青少年接触公益广告的新渠道,尤其是网络公益广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网络公益广告具有“交互性、时空广泛性、传播质效性和低成本性”[5]等特征,随着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无线网络升级等因素,手机网民数量也将快速提升。因此,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充分利用新途径传播公益广告,搭建媒体联播平台,以最大的媒体覆盖率,最有效的传播平台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公益理念和道德风尚。

4.增加体验式环节,实现青少年与公益广告的有效互动

青少年是德育的重点对象,自然也应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可以适当增加体验式教育环节,让青少年有机会参与公益广告的设计、制作和传播过程,这不仅可以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政府可以定期面向青少年开展公益广告创意设计比赛活动,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以激发青少年参与公益广告的热情。广告公司应主动提高公益广告的创意水平和制作质量,要敢于打破传统制作模式,善于创新,设计制作具有一定冲击力的直观画面,让青少年在看到画面的瞬间能产生切身体会,自愿接受公益广告中传递出的道德信息。以亚马逊森林保护网络公益广告为例,该广告创意独特,内容直观,人们亲手用鼠标拖动画面上的滚动条,就能看到森林燃烧的场景,燃烧的震撼力直击人的心灵,瞬间使受众意识到保护森林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广告公司还可以面向青少年广泛征集独特创意和优秀作品,合理吸纳青少年的妙计良策,让青少年变被动的受众成主动的参与者。

第2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儒家文化;青少年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教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人们自觉地践行某种道德义务,是培养人们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儒家文化反映出来的社会人生精论,是中华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新时期,儒家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思想,具有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青少年的道德现状需要儒家道德教育的回归

(一)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它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在儒家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的观念在孔子以前就有了,但孔子将“仁”提到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使它位于“五常”之首,成为中华道德核心内容。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内涵和具体表现作了很多演绎:

首先,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仁作为生命的存在形式,具有其心理的基础,这就是情。人类在长期的群体生活中,发展成为互尊互爱,同情之情,即道德情感。孔子正是从人类这种情感需要中,发掘出仁的心理要素,并将其作为仁的基础。可见,儒家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孝亲教育,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形成一种家族亲情。

其次,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直接明了地揭示了仁的基本含义,即“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做人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众爱,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儒家圣贤的仁爱来自于对天地万物和亲子之情的感悟,是以“亲亲”之爱推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儒家认为,亲情是人生而有之的感情,并且还具有推己及人的同情心,故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由亲亲到仁民。“这里强调爱人不是有条件,不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是无条件的,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表现。”

再次,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中国文明开始之初,礼是一种国家政权的统治形式以及社会生活组织管理的形式,它集法律、道德以及社会习俗于一身,甚至兼有宗教的职能。礼作为一种社会秩序安排与统治制度,强调政治上的尊卑等级与血源上的亲疏远近。“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礼”作为道德范畴,它的内容复杂,但若我们撇开“礼”所包含的“礼制”、“礼教”等伦理制度,单就作为待人接物的“礼节”,作为个体修养的“礼仪”,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礼貌”等,都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四,仁是勇敢。孔子将仁、知、勇合称为“君子之道”,孔子所讲的勇,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品格,指道德自由意志及其表现形式。在孔子看来,德性要通过意志表象出来。所谓“勇”,是自由意志,道德行为是自由抉择的,不是因为环境限制而被迫遵守的外在律令。其次,这种意志还必须外显,贯穿与体现人的行为。这种意志体现于生活中的自觉道德修养与道德磨练;体现在关键时刻与危机关头为道而舍弃一切,包括个人性命的担当与作为;体现于君子勇于实践、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这就是儒家一再强调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践道精神。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形势下,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存在问题:现在的孩子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难以经受挫折,遇事稍有不顺就牢骚满腹、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其次,青少年行为举止不文明,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礼仪都不在乎。再次,现代青少年在父母和家人的溺爱下,社会责任感淡漠。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儒家的仁学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仁”作为全部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儒家所提倡的“仁”,撇除其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其精华仍然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营养和价值。

1.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当今许多青少年缺乏责任意识,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得到家庭道德教育,没有形成很好的亲情,更没能由“亲亲”到“仁民”。对青少年应该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父母应从小就抓好对孩子的仁爱之心的培养,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亲亲之情,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亲民之情,最终使每个青少年都能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这样,对于和睦相亲的家庭关系的形成,对于尊老爱幼、善待他人、和谐社会的够建,都具有现实意义。

2.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重视“礼”,重视道德践行。当今许多青少年不懂礼仪,其原因在于我们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只停留于说教阶段,忽视了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素质的引导。儒家文化提倡克己复礼,倡导通过自身的修行来实现礼,提倡君子之勇,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践道精神,所有这些,无不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意义。

二、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迪

(一)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

1.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孔子把德育,即加强弟子们的品德修养作为自己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里的“文”属于知识教育,而“行”、“忠”、“信”都属于德育的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把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青少年只有接受了良好的道德教育,才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掌握好自己的风向标。

2.道德教育应“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确实做到了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青少年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一个逐渐成长的时期,具有不稳定性。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境遇不同,他们的身心特点又各不相同。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身心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方法,道德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儒家提倡知行合一,慎言躬行。孔子重视道德实践,强调身体力行,即所谓“躬行”。认为身体力行是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把言行一致看成是君子的优秀品质。因此,在道德实践中一定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当前我们对青少年所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课堂中。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倡导他们在日常行为中恪守行为规范,将道德要求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对青少年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二)儒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借鉴

1.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修养方法。所谓推己及人的方法,就是从自己的亲身需要、愿望和追求出发,推想到别人的需要、愿望和追求,从而体察和理解他人,自觉地调解人我关系。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于别人。这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方法。青少年在道德品质修养过程中,自觉地采取和掌握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方法,无疑会对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协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2.内省自律,自我完善的修养方法。道德贵在自律。儒家特别强调道德价值与人格的实现要通过“自律”来达到。因此,他们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即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品格;强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在道德修养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严于律己”一样,是行之有效的格言。他们又强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指出自己道德的完善要多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经常自省自律,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三、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

自强不息,是指一种自我永不懈怠的精神。自强不息的根本要求就是人活到老,学到老。孔子自述其一生的求学经历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还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奋忘食,是学有未得之形;乐以忘忧,是学有所得之状。以其未得之愤,已得之乐,故忘其年岁之长。孔子的学问正是靠“发愤忘食”的自强精神得来的。所以,青少年要想有所建树,应该自强不息,志存高远,永不停步。

(二)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

公忠是儒家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规范。公忠是个人的“修养之要”,为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忧国家的利害得失。他感叹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孟子提出:“乐民之乐也,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显示出他们对国家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公忠思想对中华民族形成国家第一的整体主义价值观起了关键性作用。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更应以天下为己任,树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舍生取义的气节操守

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追求幸福是人们共同的欲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在儒家看来,欲求只是人们为保持生存的一种低层次需要,高层次是对道义的追求。这正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儒家认为,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物质利益,是不应该享受的。儒家重义并不是不讲利,只是强调“以义为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强烈强烈冲击下,许多人形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儒家提倡的这种“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主张对青少年人格培养,对青少年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正确的金钱观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良好的道德是做人的品格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青少年的道德现状需要儒家道德教育的回归。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我们挖掘和整理。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2]李朔海.生生和谐重读孔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3]刘书正.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6).

[4]束有鹏.儒家道德思想在青少年品性养成中的现代价值[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第3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 青少年 道德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38-02

社区教育是为了解决社区社会问题和满足社区成员身心发展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森提出,学习不应是有利于社区之外的文化孤岛,而应主动假设与社区沟通的桥梁和致力于社区问题的解决。我国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在上海、天津试点,随后相继在二三线城市推广,现今已经推向农村。我国社区教育的出现,虽然说受到西方国家社区教育成功经验的熏陶,但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物质创造。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学校青少年德育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因为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家庭、社区、学校的共同责任。所以,社区教育一开始就以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为重点的。其次,这是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建设学习社会的内在要求。最后,这是贯彻开放教育、终身教育办学理念和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的兴起主要是为了实现青少年道德的社会化,它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它本身也对青少年具有独特道德教育功能。本文在阐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内涵的基础上,从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本身对青少年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两个方面对社区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在于社会道德互动中接受社会道德文化教化,学习道德知识,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情感,完善道德人格的辩证过程。它包括:道德教育培训过程,是社会道德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即把道德体系所确认的道德思想、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道德内容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就是青少年承担“道德学习者”和“道德参与者”的过程,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是外在教育和自我内化的共同作用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具体而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是重要阶段,指青少年由一个自然人通过习得而掌握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规范具备一定的道德判断遇到的选择能力,获得道德人格,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道德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化的内容是将道德准则、标准和道德规范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其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内容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就是使其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社会所要求的基本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把青少年培养成具备良好的品德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接班人。

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指人的行为通过道德内化而实现,青少年的道德内化是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通过自我意识的心理机制实现的,这使得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呈现出持续性和反复性、共性与个性、阶段性和整体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实践四个要素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四个要素,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现实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主观认识、体会、判断和理解。”道德认知是青少年道德社会过程中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认知能够指导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更好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道德情感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需要、情绪、态度的体验,是促使青少年道德认知升华为信念的催化剂,是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力量。道德意志是青少年对认同的道德规范遵守的一种力量和毅力,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动力,青少年时期道德意志在青少年道德实践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实践是青少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综合表现和外化,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青少年道德认知是否正确的主要途径。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四个基本要素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青少年可以通过道德认知来指导道德行为,也可通过道德实践来检验道德认知的正确性,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缺一都会使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变得步履维艰。

二、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三个基本途径。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开放性建设平台。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逐步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化、组合化的发展趋势。社区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整合和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格局已经成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建设的必然。之所以说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这是因为社区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创造性等特点和心理凝聚、沟通协调、行为规范、教育教学等作用,因为社区具有独特的优势资源,因为有着运用社区教育开展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丰富的理论基础。

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是有着丰富的理论依据的。社会互动理论认为,运用社区教育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可以有效继承和发挥社区的社会互动功能,创造良好的社区互动环境,增加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强他们之间的认同感和整合力,特别是可以带动青少年群体与社区成员的交流和增进对社区、社会、国家的了解,从而达到统一社区成员思想认识和营造良好社区环境的目的。为此,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展开,认识的直接来源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化理论认为,社区是青少年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学习为人处事道理、开展社会交往活动的地方。社区教育是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培育和发展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的职责。社区教育以适应社区发展、社会建设为目的开展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个体态度、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人格成长,它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既对青少年传授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相关知识和锻炼了他们的道德意志,也给青少年道德实践提供了场所,进而带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实现。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变化是生态环境系统适应性调节的结果,是青少年自身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社区教育将青少年置身于社区网络中,青少年的心理受到社区内外部的影响。青少年为了适应社区发展需求主动塑造着环境,同时也被环境塑造着。在生态系统视野下,只有将促进青少年成长与改变外界环境有机结合,二者相互调适,同步改变,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成长,才能实现青少年与社区的动态平衡。

社区教育是青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与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息息相关的,这些资源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可比拟的。社区有着社区“公仆”、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先进人物、知名人士、特长居民等可供开发的、能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力资源,增强了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针对性;有着社区所辖范围内工厂、机关、不对、商场、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运动场等可供建立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基地的物质资源,增强了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教育行政部门、社区教育机构、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管理资源,增强了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科学性。

三、社区教育本身对青少年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

关于社区教育本身的道德教育功能,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内容涵盖科学、道德、法律、信仰等方面,有着提高青少年道德、政治、法律素养的积极作用。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现代化、城市化、社会化发展的必然,是由社区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社区教育本身对青少年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这些功能有公民道德的认知功能、公民道德的熏陶功能、社会交往的调节功能、社会参与的规范功能和综合育人的保障功能。

公民道德的认知功能。道德认知作为作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到的思维能力的提高等内容。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往往是以简单、便捷、直观的方式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品德纪律、心理健康等教育的,能够起到增强青少年爱国意识、法制意识和提高青少年德性认知的积极效果。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往往是借助法制宣传活动、社区文化氛围、社区公益广告、社区历史文化遗迹、社区建筑风格等实物开展开的,这种“实物教育”较家庭与学校青少年道德教育而言更直接、更有 效。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坚持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与法制教育进校园、道德实践进社区的工作办法。社区丰富教育资源给青少年公民道德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这为尊重青少年自由内心世界、实现有效外在引导与规范和增强青少年的公民道德认知能力创造了条件。

公民道德的熏陶功能。开展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社区公民道德教育,能够营造积极、上进、健康、乐观的社区文化,这一文化通过与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的交流、融合,在借助社区文化设施、制度、活动载体和采用人格感化、环境熏陶方式运作时,却能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呆在社区这一环境里,自然也时时刻刻地受到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生态、民风民俗等的熏陶,而这种熏陶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品德、品质、性情、信念等的形成。此外社区公民道德教育也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等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交往的调节功能。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离不开社区的支持与社区其他成员的帮助。社会交往是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增强青少年的群体满意度和集体认同感,可以有效解决青少年遭遇的各种生活难题,可以增强青少年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地缘感。社区公民道德教育通过对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知识的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符合社区要求的价值取向和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教会他们学会与人相处,进而起到增强社区凝聚力、亲和力的作用和达到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得于己,外德于人”的教育效果。

社会参与的规范功能。青少年在社区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分为意识参与和行为参与两类,指青少年以特定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态建设中的过程体现。青少年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维护自身权利需要社会参与,但是这种社会参与必须是有规范的社会参与。通过对青少年开展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对青少年的意识、行为形成有效的制约和规范,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爱党爱国、关心集体、遵章守纪、讲究卫生、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可以通过组织社区参与公益活动、道德宣传教育活动等对青少年的德性、习性、行为等进行有效地规范。

综合育人的保障功能。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的社区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是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系统内部优化组合和良性互动的基本保证。社区教育综合育人的保障功能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建设得以实现的:其一,社区通过开展有关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心理辅导、道德教育、学习先进等服务,切实解决好事关青少年利益的实际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软件、硬件支持和搭建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其二,通过调动社区内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知名人士、社会团体等社区资源,整合优化各类教育资源,为社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保证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奇柯.大学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互动机制析论[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3)

2.王健.论高校德育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成亚慧.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对当代实践的启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2)

4.桑标.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陆有铨.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6.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李松林,金志远.学校的社区教育属性及其功能分析[J].职教论坛,2006(19)

8.王福益.社区的公民道德教育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第4篇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从历史上看,虽然古代封建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有其时代的局限,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把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美德,如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就是鲜明的写照。从现实来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确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坚持着集体主义的原则,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张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无论从现实还是从历史和文化传统来看,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强调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都是我们的主导价值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公民为目标,既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现实的需要。然而,当前在经济市场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有一些青少年在多元文化中过于张扬个性,提倡自我的解放,有的青少年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理想,社会责任感缺失。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存在忽视个体利益诉求、用集体压抑个性的倾向。但是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而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是极其有害的,突出表现就是当前青少年中的一部分人对政治的冷漠、对社会的疏远,如“宅男”、“宅女”就是其生动的体现。有的青少年成天沉迷于网络世界,甚至还有的为了满足自己的不当需要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些表现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轻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忽视思想品德的修养;重视自我的功利,忽视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青少年中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呼唤着思想道德教育,也是把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有责任感、有担当的青少年作为后备军,在当前的形势下,把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培养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教育内容上顺应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有着强烈的时代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以及历史和时代任务的新变化,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着力加强的方面,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凸显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动态性。

1.加强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梦”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崭新课题,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在多个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阐释,突出了“中国梦”为中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丰富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国梦”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国梦”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梦”不是虚幻的,而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在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说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对“中国梦”平实而富于意蕴的阐释表明“中国梦”是一个民族的梦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它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理想信念的具体化。对“中国梦”的阐释和一系列的观点,根据时代条件变化对青少年的要求,丰富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彰显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教育,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精神动力,引导青少年选择正确的成长和成才之路,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报告创造性的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规范和价值追求。一个社会要凝聚社会共识就必须要有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3]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从立体的层面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指出:“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3]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之中。核心价值观关涉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共识,在多元文化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日常生活及校园建设之中。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非常重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放在文化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起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强调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4]。的阐述表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渊源,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依托,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新鲜内容。不仅如此,本人也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总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5]学校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传统文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4.重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表征着人们遵循人、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而改造和利用自然所形成的文明成果的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的集中体现,因此,生态文明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谐的一种文明指向。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能力强,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并且,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用教育的方式使其树立生态文明观能够取得更高的效率。因此,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环境状况、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生态和谐等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纳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教育实现路径上注重实践育人和榜样人物的作用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路径就是采取何种方式向青少年传达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和内容,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课堂理论讲授、理论探讨、案例教学等路径。在一系列的讲话和论述中倡导青少年到基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注重榜样和道德模范常态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等方面思想,开拓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路径的新思维和新视野。

1.实践育人,强调知行合一。

通过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德育思想,社会实践对人的思想道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曾指出:“实践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7]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源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活动过程,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社会客观规律、内化社会规范、强化思想道德观念并促进思想道德的提升。这种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进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动活动过程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思想观念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在实践得到检验、强化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在谈到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时,除了勤学增加知识外,强调要注重道德实践:“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因此,坚持与实践相结合,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线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坚持实践育人就必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将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切实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实践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一本“无字之书”。理论学习脱离了社会实践,脱离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关于实践育人、知行合一的德育思想指明了思想道德的最终落脚点体现在实践中,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典型示范,发挥榜样人物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 市场经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030-1

同志在 “七一”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性倾向。一直以来,青少年仍不能从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好坏”、以“升学率衡量学校优劣”的教育观念仍在教师、家长思想中根深蒂固。

(二)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产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培养竞争意识,但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在市场体系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时,一些青少年把自己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淡化,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利益,致使形形的个人主义泛槛。

(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市场经济重视竞争、效率和功利,导致不少人拜金主义观念极度膨胀。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为了钱,坑蒙拐骗者有之,贪赃枉法者有之,种种“金钱至上”的不良现象正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把功利狭隘地理解为个人的眼前利益,否定奉献精神,就会导致重利轻义的倾向,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长蔓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教育对策

(一)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

要向青少年讲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重点讲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从青少年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帮助青少年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理想。

(二)突出学校教育重点,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1.学校必须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塑造摆在第一位。学校教师要克服重智力轻思想品德教育和其他方面教育的不良倾向。

2.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及道德教育。首先是加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以教为本、以教为乐、以教为荣的师德修养,用无私奉献的精神,支配教师的一切行为。其次,要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第三,要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知识化身,道德的楷模。教师用自己高尚的性格情操和品德作表率去感染学生,就能真正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学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认真开展文明学校、文明年级、文明班组评比活动。加强校园环境管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要充分发挥校歌、校训和校风、学风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教育。

(三)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宣传机构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要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积极推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团结互助、服务社会的道德风尚。把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以格调高雅的精神产品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要。

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人类的未来,更是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宝贵财富,因此,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全社会、全方位共同负起责任。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它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整个社区的安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佐岛群巳.青少年环境教育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刘书林.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杨雄,苏萍.转型社会的中国青少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们生产生活施加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也遇到了新的课题和挑战,笔者试图就此展开分析和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网络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更是网络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利用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

一、网络时代的特点

在网络已经普及的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1.网络的互动性和全球性导致信息的共享和传播出现极大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缺少甄别力的青少年极易受到不良影响。“网瘾少年”、“网络暴力”等都是这些不良影响的体现。网络的发展已经削弱了其他传媒的导向功能,并且,作为对新兴媒体的控制和引导,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对网络进行调整。但是,网络报道的许多内容貌似客观、公正,向众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展示着新奇、诱人、甚至荒诞的信息。因网络的互动性和快速性,这些信息被快速而全面地传播开来,并与影视、广播、报纸等旧有的主流传媒争夺市场。对于在“应试”和“正面”的思想教育中长大、习惯于接受现成观点和结论的青少年来说,网络上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而且,这种网络传播因为具备更大的选择性和更强的趣味性,“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2.网络的社会性和隐蔽性,导致人们难以察觉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导致其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难以显现。青少年对新事物和新观点比较敏感,并经常有意探索所感兴趣、对感官刺激比较强的信息,网上所充斥各种信息却往往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反差,网络上真实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中的真实世界容易导致青少年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会对他们的思想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影响他们的健康及学业发展。

3.网络的直接性、效率性和低成本的特点,使人们方便从自身出发利用网络进行生产生活的改进,提高生产生活质量。网络对青少年具有很广泛的影响力,它逐渐地占据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更多阵地。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掌握和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教育学生的效果比一般的道德教育方式效果要明显的多。

二、青少年加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因为网络的普及以及多种文化的冲击,当前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海量的网络信息获取容易,甄别困难,尤其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来说。预防“网络”危害,就必须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内容庞杂,即使是成年人甄别起来仍显吃力,更何况经验阅历都尚未积累起来的青少年。尤其是众多的社会负面消息的传播,更容易使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不牢,甚至发生畸变。而且,网络上的众多色情信息以及新近发生的“艳照门”、“脱衣门”等事件,极易使青少年思想发生变动。

2.网络游戏是把双刃剑,为了尽量减小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网络游戏虽然对开发青少年智力有助力,但是,因为游戏的吸引力,又导致青少年容易深陷入其中,从而导致生活学习的节奏发生紊乱。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一方面可以强化青少年的控制能力,减弱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扩大网络游戏的正面作用,从而使青少年能够控制网络游戏,而不再对网络游戏畏避如虎。

3.应对各种文化的侵袭,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青少年最容易接受不同的思想流派,甚至是西方文化的糟粕,因为其的与众不同,更容易被喜欢特立独行的青少年所喜爱。只有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教授青少年去伪存真,辨别西方糟粕文化,才能有效避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偏移。

三、利用网络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

1.以心理诱导为中介,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网络的交流方式已经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认可,有数据显示,青少年是上网时间最长的人群之一。利用网络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起到的效果必将事半功倍。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具有涉世不深、鉴别力、自控力不强的特点,但同时他们还具有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欲旺盛的特征。如果从心理角度出发,利用网络的信息平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会起到不错的效果。筛选出网络上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及时将最新最具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和故事发到交流平台上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除此之外,教师要开发多种渠道。博客、论坛等互动空间,qq、msn等即时交流,都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工具和方式。尤其是博客和论坛,更是因为方便学生隐秘地提出问题并得到解决,并且这种解决方式可以被其他师生借鉴而备受学校师生们喜爱。学校可以组织力量形成自己的博客、论坛圈子,互相研讨,共同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

2.发挥校园网的功能。利用网络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学校是关键。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正确获取知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视野,节约学习时间。目前,学校大多已经建立起了校际局域网、开放网络教室等网络硬件,可向学生开放校园网络天地,并利用更多的时间让师生共同了解网络知识,遵守网络道德,学习网络法规,结合教育教学积极上网、文明上网。

3.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今,很多父母是青少年网络经验的直接影响者。父母对网络的看法,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有些家长盲目抵制网络,强制孩子不要接触网络,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学校要建立和家长联系制度,教师作为中间人,多和家长进行沟通改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莫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用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流。

总之,基础教育不能与时代脱节,因为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能够合理地安排上网时间,正确地处理好上网与学习、上网与生活的关系。学校要趋利避害,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校园网,要经受住网络时代的挑战,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上网环境。

参考文献:

1.曾保春.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新取向的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

第7篇

【关键词】青少年 德育 创新 全面发展 全面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18-02

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提出了希望广大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论述,这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教师教育工作的殷切期望。的这一论述,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指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对教师教书育人使命的深刻概括,为学校培养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值得教育教学工作者对学校德育工作做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这需要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在多次讲话中指出,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他强调要培养青少年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培养广大青少年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综合提升;要培养广大青少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让新型人才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不断开拓创新德育工作思路,自觉将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足点,加快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我们要抓住契机,加快发展,加快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让学生在真爱、平等、民主、宽松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富有爱心的、善于合作的人,使学校成为推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学校应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需要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为理念,加大德育课程改革、校本培训和教育管理的力度,使学校成为推进全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导性学校。学校应全面推进德育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育管理改革,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提供更加充分而有效的时间空间、活动内容、人际互动的机会和条件。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道德认识,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改革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自我完善,形成学校的教师自培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把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任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诚信教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将德育工作延伸到学校的精神、环境等方方面面,实现学校文化的整合,使学校成为具有高度的文化凝聚力、满足青少年个性发展需要的特色学校。只有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对于每一个青少年就会发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学校的精神环境、物化环境、人际环境也会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暗示和引导作用。学校对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主要不是靠来自外部的强制性的灌输,而是依赖组织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学校与青少年在发展、责任、价值、利益诸方面成为命运共同体。因此,学校必须在文化层面实现整合,以推进学校德育的不断创新,以不断地改革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拓展青少年德育实践活动内容为切入点,加大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追求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有机融合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广大青年要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学校、社区、社会等环境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学校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丰富和拓展德育工作内容。

(一)抓养成教育,夯实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实践应重在抓养成教育,在实践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的人格在道德实践中完善,在学会做人的过程中升华。结合学校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在全校学生中提出开展“十个良好习惯”的道德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8篇

论文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论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教育对于国家的意义可见一斑。在对青少年的各种教育中,道德教育最为重要。新中国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学校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经验

学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主要场所,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也就没有了国家、民族。中国在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中把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培养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来奠定青少年道德的基础。中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同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精选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融入教材。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可对中国优秀文化和英雄人物事迹进行品味感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日常学校教育中,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早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深入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注重学校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

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工作中十分注重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灌输教育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灌输教育有其自身的优点:首先,灌输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次,灌输活动明确的目的性和灌输内容的层次性使得这种方式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校设置道德教育课程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而学校的渗透教育则是灌输教育的有力补充,是对灌输效果的强化。道德教育是个复杂的活动,学校只有充分发挥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各自的作用,两者互相合作、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发挥出学校教育的最大作用,取得最好的教育成果。

(三)重视学校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中国的学校教育十分注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还是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者。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这在道德教育方面肯定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者在环境中的主导作用,营造课堂中的民主氛围。第二,教育者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使其获得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第三,正确运用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四)学校教育注重受教育者共性的培养。

中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人民当家作主,彻底摆脱阶级压迫和剥削,而集体主义正是这种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因此学校教育中对于热爱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培养的根本要求之一。在共同的知识学习和价值取向养成的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学生当然表现出许多的共性特征。共性特征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能在共性培养中更好的将集体主义精神宣传推广开,并深入人心,确保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稳步推进。

二、家庭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

家庭在青少年道德培养中具有先天的优势。家庭生活这种自然的教育环境,使得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融合,在实际日常生活中达到教育目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教育模式是知识和实践的同步进行,更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家长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是家庭道德教育的最好手段。

家长的言行和行为习惯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成长的初期都把家长作为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态度和行为习惯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孩子也能耳濡目染,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想要孩子具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习惯,家长就要身体力行,亲身示范,谨记身教胜于言传,在持续的示范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其打牢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对青少年教育严宽结合、松紧有度是家庭道德教育中基本准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度的定义为: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进行。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度,事物的本质就会变化,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活动也要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进行。要使青少年要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获得健康的人格,家长在教育中要把握好严宽的界限。家庭教育中根据孩子个性的不同找到严宽的度、松紧的度才能准确引导孩子的思想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把握好严宽结合、松紧有度的原则是青少年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障。

(三)以和谐家庭环境铸就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坚固基石。

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说明环境因素在个人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国的家庭十分注重家庭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作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家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获得良好道德认知、提高道德修养的环境保证。只有以和谐的家庭环境为背景铸就道德教育的坚固基石,青少年道德修养才能步步提高,不断前行。

(四)重视小事在青少年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教育界始终认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不可忽视小事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思想。而在道德教育方面,诸葛亮《出师表》中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表述。只有在小事中处处融入道德教育因素,在小事的处理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形成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为青少年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用适当的奖惩措施促进青少年道德意识行为的养成。

道德教育中,适当的奖惩措施有利于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奖的措施能在青少年表现为正确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是给予肯定和鼓励,能形成并强化良好的道德思想行为。罚的措施,是对青少年所表现的错误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纠正措施,是促使青少年学会反思、重新进行自我认识的手段。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奖和罚一定要根据所处情境灵活运用不同的措施。在众人前奖,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荣誉感,在私下罚,维持其自尊心,使其能纠正错误,保持自律。

三、社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

社会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个人品格、道德意识、行为习惯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要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都要发挥其作用,尽到其职责。

(一)利用好现代传媒手段,积极宣传正确的道德观。

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道德宣传对于正确道德观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媒体的宣传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大众传媒积极的正面宣传,增强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励青少年积极上进,抵制丑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现代传媒手段是传播信息的高效手段,也是道德宣传的优秀载体,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能更好促进道德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取得更好成效。

(二)加大德育事业投资力度,推进道德教育研究。

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政府作为国家的领导机关和服务机构更应该成为从事此项事业的中流砥柱。道德建设要取得更好成效,就要加强道德建设的力度,就要增加关于道德建设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既要加大研究投入力度,又要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教育事业几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道德教育工作也取得不小的进步,这些都与政府的投入力度有不断加大有关。只有政府充分重视并不断支持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才能不断创新、快速进步。

(三)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国民严于律己,弘扬社会正气。

任何社会的正常运行都少不了法律的保护。开展道德教育工作也要求有完善法律的保证以减少违法行为,净化社会环境,给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政府制定严密的法律体系,执法部门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弘扬社会正气,才能保证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各个社会成员更要严格自律,遵纪守法,倡导和尊崇高尚的道德行为,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官民双方努力下强化良好的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进行的工作,三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要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共同致力于未来一代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仁杰.论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3.

[2]王月英.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三种模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7-8).

[3]任伟.对新时期加强小学德育时效性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2.

第9篇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思潮、新现象、新观念不断涌现,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和多元化的道德环境,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青少年是特别关注的重点,一是因为他们涉世未深,识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需要加强正面引导;二是青少年正处在身心成长时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形成什么样的人生理想、道德习惯和思维方式,将决定着他们的一生,最终也决定着我们这个社会、民族的未来。怎么使他们走出道德冲突与困惑,这是新世纪青少年道德教育所面临的课题,是现代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

一、我国青少年道德品质的现状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人……无论如何也是社会的动物。”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就要按照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与他人协同活动,遵守许多约定俗成的、依照舆论与“良心”来支持的道德规范,守则为善,违则为恶。而青少年是潮流的一代,他们追求时尚,追求前卫,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体思想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他们渴望获得知识,为祖国作贡献,增加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部分青少年受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其道德教育的现状让人担忧。

1、社会荣辱观意识淡薄

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强,但道德行为能力不够强,道德行为的自我控制力较差,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而新道德规范尚未建立的特定转型时期,社会道德风气还不尽如人意,人们的耻感下降,从枉、不正的行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较明显地表现在以下方面:(1)抛弃正当的是非善恶观念,以膨胀的个人主义为荣辱标准。一些青少年不以勤劳、节俭、敬业为荣,不以懒惰、奢侈、游手好闲、厌学为耻,反而把辛勤劳动的人讥为“不懂生活”,把节俭的人讥为“抠门”“守财奴”等等。他们期待的是不劳而获,追求的是骄奢淫逸。由于荣辱观念颠倒,制毒贩毒、抢劫盗窃、坑蒙拐骗、出卖肉体、傍大款、倚高官等等。(2)以不该耻者为耻,不以耻者为耻,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原因是市场经济本性驱使青少年注重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和来自西方价值多元化思潮的影响。(3)价值观辨别能力差,社会羞耻感普遍下降。放弃自律,追随,对于不正之风和现象麻木、容忍。

2、“90”后现象

划分90后,并不一定按出生年月,而是根据他们行为特点和共性予以区分。我们以为90后们只是一片明媚青春里的零点污点,像那些霜打的瓜,没有机会顺利成章的开花结果,就已经畸形的萎缩了。所以,对她们,我们很不以为意。然而,深受其苦的人愤恨交加的控诉:90后掠夺者、凶悍、,没有道德底线,不论情场还是职场,他们理直气壮的掠夺,不讲任何道义,他们的价值体系里只有一个主题――钱,只要给钱、有钱就没有任何心理负累。

当前我国青少年多为“90后”的一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多样化与高档化,在“90后”一代的青少年表现最为明显。他们总是走在时尚的前列,站在潮流的浪尖上,成为前卫的弄潮儿。衣服要穿名牌,吃饭讲究排场,办事讲究“面子”,花钱如流水,挥金如土,同学之间存在攀比的心理,请客吃饭讲究的是场面,及时享乐,说话永远把时髦挂在嘴边,在学习上是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都是“多一分浪费,少一分可怜,六十分万岁”的考试要求,抱着“学不在高,作弊则灵”的方法来应对考试,虚度大学时光。

3、依赖、自我膨胀

现在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抱着一种一切都行,自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行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事情。常常自我标榜,思想意识出现自我膨胀,往往是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作主张的行事,因此,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其思想观念不强,正所谓的“有个性”的突出。常常表现为上课忽视老师的存在,肆无忌惮的聊天,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对集体漠不关心,不屑一顾,漠视一切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等等,同时,作为“温室里的花朵”,他们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常常不能自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识淡化,抱着凡事都有父母解决的观念,存在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做事往往畏手畏脚,不敢放开手脚,从而导致缺乏信心,因而转向依赖别人的心理。

二、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因素有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来源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

1、学校因素

谈到学校教育,尤其以高校教育为主,在我国一般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育,而在一系列呼吁减压,提倡素质教育的背后,反而是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问题。学校是青少年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是知识的教授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然而,由于人们仍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仍在实行着“应试教育”。学校给教师下指标,教师以分数评价学生,学生以一分之差决定升学命运。教师为完成“指标”忙于知识辅导,学校为了迎合社会的形势和家长的需求,只注重学生的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因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存在不足,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说明、轻管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而导致教育方法的不合适。比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说教形式为主,报告会、宣讲会、知识讲座等,缺乏有效性和灵活性,不容易让大学生接受。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不规范和父母自身的原因,严重地削弱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矫惯,使得孩子拥有虚荣心,缺乏理想和抱负,只追求物质享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扭曲;有的父母则望子成龙,整天让孩子忙于学习现有书本上的知识,而忽视对他们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个人是社会的基本个体,个人结合组成家庭,家庭则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而家长的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基础,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虽然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大多数家长并未能体会“可怜天下孩子心”的道理。首先,多数家长只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关心分数与排名的问题,而忽视了子女道德品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其次,在家长之间特别是有知识,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家长中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努力让子女上名校,寄希望于下一代,这样的心理给子女早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使得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学习,而是成为了家长们学习的工具。我们常常可以在父母那听到“我们的希望都在你身上”,的确,父母都寄希望在孩子的身上实现,然而有谁想过孩子们的希望是怎样的呢?

3、社会因素

第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诱发了人们以“金钱关系”衡量一切,助长极端利己思想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不佳的影响,腐蚀了人们的灵魂和意志,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带来不少隐患。第二,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众传媒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青少年漠视传统文化。

三、提高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

针对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在宏观上重视、在微观上引导、在实践中落实,真正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

1、建立健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化教育保障体制

首先,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制定规划。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和领导,成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统一部署、协调和督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其次,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党政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每个项目、每个活动。第三,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奖励机制。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涉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投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加大投入。第四,建立预警机制和研究机构。应尽快建立一套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变化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为党委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2、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一是从构建适应时展需要和符合青少年成长各阶段特点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入手,积极改进和创新学校德育教育。二是积极探索学校的德育教育规律,使其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学校就德育抓德育的传统教育方法,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三是强化学科渗透性,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四是逐步完善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制度,抓好实践体验活动,使青少年在服务社会中学会做人做事,培养社会责任感。

3、尊重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要深入青少年中,研究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掌握他们思想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要让青少年多参与,开展互动教育,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改变“我说你听”的教育方式,使青少年由教育过程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在互动教育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让青少年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善于掌握青少年喜欢的语言,用青少年习惯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实现情与理、教育与娱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焦爱民.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青少年道德人格培养相结合教育理念思考[J].高管专区,2007(5).

[2]刘洋.以仁爱为德育内容 提高青少年道德素养[J].黑龙江史志,2008(7).

[3]聂景荣.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反思[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6(5).

[4]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445.

第10篇

中国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所有的文艺作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或观众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将蕴含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种子散播出去。游戏和所有文艺作品一样对受众有理念浸染、价值引领的作用。从人数上看,游戏者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正视游戏,研究游戏的作用、意义与机理正成为学界关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游戏与青少年的联系,分析其作为教育工具的优势,并根据游戏的德育作用,建立了游戏的德育层次模型,以更好地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

一、教育游戏及其德育作用的研究综述

在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中,Piaget的游戏理论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派生出来,认为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情感认知的机会。Vygotsky以角色扮演类的象征游戏为着眼点来解释游戏的基本概念,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

在游戏理论大框架下,有些学者在论述游戏与德育的关系时采用宏观思路。Aypay认为游戏能使孩子学会广泛的社会技能,并使他们在游戏情景中了解民族的文化和文化价值。①戈尔维策(Gollwitzer)和梅尔泽(Melzer)通过实验数据来说明他们的观点:游戏这类的互动媒体可以有力地激感反应,可以塑造人的行为和自我概念。②刘佳等人指出游戏的道德作用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三方的正确引领,并罗列出具体做法。③邱(Khoo)通过魔兽世界进行实验后,指出电子游戏的确可以成为道德和人格教育的有用工具。④

依据游戏在德育中表现出的作用,王志刚设计的《红领巾》游戏⑤、孙杰的《鲧计划》⑥等道德教育游戏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总的来看,这类道德教育游戏多使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基础教育思想品德课本中的教学知识结合进入游戏情景,促进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正确思维意识的养成。王萌等人总结这类游戏以榜样、情境、环境、体验、奖赏和惩罚的形式,强化了学生从游戏中受到的道德教育。⑦

二、游戏应用于德育的优势体现

将游戏作为青少年的德育形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创新。与传统的教师教授、文艺作品的潜移默化引导相比,游戏的德育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主动参与,自愿地接受。自古以来,青少年在“玩”的方面总是最有话语权。游戏的形式往往比教师的课堂口头讲授形式更加生动,更能够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们快速且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没有刻意地设计,所有的游戏都绕不过德育这条河,所有游戏和文艺作品一样无不打上道德观念的烙印。

第二,沉浸其中,受教于无形。传统文艺作品,如小说、电影、戏剧等,往往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展现主题。观众在观赏作品的同时,借助移情和想象,完成与作品的互动。而游戏作为一种被广泛接纳的娱乐活动形式,既有着与文艺作品类似的沉浸感受,也有以往文艺作品不具备的亲身体验的“经历感”,这是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

游戏最重要的、区别于文艺作品的特点在于它的参与程度与反馈能力。文艺作品中的参与是有引导性的,即循着导演或者作者给予的情节线索来参与;而游戏的高参与程度,在于需要玩家的行动来推进,无论是传统游戏还是电子游戏,玩家都无法只作为旁观者。玩家不同的行动则会衍生出游戏的不同结局,亦有可能指向成功或者失败。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类似,在整个过程中,玩家的正确行为会接收到反馈与强化,其中蕴含的德育同样将得到强化。

第三,市场广泛,题材多样化。所有游戏都是某种观念的产物,游戏能够应用于青少年德育,从教育对象普适性来看,应用范围极广,可包含各年龄段的青少年,因此从该方向进行实践投入研究极有意义。同时,游戏有其天然的优势,现有的游戏市场内容已经非常丰富,游戏题材从文学作品到社会时事,无一不包,并且能够及时与时俱进,获取适合的内容题材加工、测试,即可投入使用。正是这样的丰富特性才能更好地吸引青少年的参与和互动。

三、游戏中德育层次模型的构建

德育不是仅停留在行为认知层面,而且要对青少年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教育;德育的结果不是体现在做题正确率中,而是从青少年的点滴日常行为展现。德育是全方位的、具体的。根据游戏的一般特征,关联到德育内容,可以得出游戏的德育层次模型(见图1)。

需要调,德育的包含范围较广,其中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等,往往不显性体现在一般游戏中,而是以隐喻的形式暗含在游戏的内容和策略选择中。本模型只讨论一般游戏都具有的性质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一)初级游戏德育:行为认知

行为与认知是最表象的、外露的,也可认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体现,如讲文明、懂礼貌等。青少年处于思维发展阶段,他们的行为认知学习以模仿为主,因此列为初级游戏德育。行为认知又可被分为三个部分。

1.行为规则:自由与纪律

从青少年的个人角度出发,德育中包含行为道德。行为规则是指他们的行为表现需要遵循纪律框架、符合规则,在此基础上可自由行动。游戏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否则游戏就无法继续。例如,传统游戏“石头剪子布”中要求游戏者只能出石头、剪子或者布三种手势,其他的手势不被允许,没有意义。游戏者只可在三种手势中选择一种,是一种相对的自由。电子网络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规则就更多了,如设置时可选取四个按键控制人物行动,其他按键无法对人物行动产生效用,这都是利用游戏中的实时反馈来强化学生遵守行为规则。同样,对青少年开展德育,初级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够根据现实或者环境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遵守规则,不可逾越。因此,在游戏中与在现实中养成遵守规则习惯的过程机制相似度很高,但实际生活中并非都有实时的约束反馈,相对来说,游戏或许对于青少年在行为道德方面形成规则意识更为有效。

2.等级制度:规章认同

除了行为道德之外,级别制度从社会角度而言,指青少年的认知中需要有社会基本级别观念,遵守政治制度。在游戏中同样有等级差异与制度要求,例如纸牌类游戏,可以根据牌面的数值区分大小,以大胜小,不可逆转。网络游戏中的级别概念包括游戏等级高低、师徒角色等等,玩家需要能认同这类机制并且融入进去,才能顺利进行游戏。德育中需要青少年认同的级别制度区分也不少,如敬重师长,遵守社会规则,等等。青少年能够认同游戏制度,对于其了解社会制度、理解社会等级有着促进作用。

(二)中级游戏德育:道德品质

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存在于思想中的,是内在的涵养,包括了平时提及的众多优秀品质,如诚实、谦虚等。思想决定行为,所以道德品质是行为认知的上层建筑,控制着行为认知的发生。在这个阶段游戏德育的目标是使青少年将品质内化。在此,道德品质可分为两部分:

1.个人品质

与行为认知类似,道德品质中亦有不少以个人为视角的品质特征。这类品质着眼个人发展,是个人特性而与他人无关。由于行为是思想品质的体现,良好的行为同样可以养成优秀的个人素质。例如,在初级游戏德育中提到的自我行为约束,即是自律与自制力的体现;技能培养方面,青少年在游戏中能够不怕失败不断练习,放置于现实生活,则是意志力与百折不挠的最好说明。此外,电子游戏的任务领取与完成可以带给青少年责任感教育,并且任务的难度设置一般符合维果斯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需要他们不怕困难,勇敢挑战。由此来看,青少年的个性品质决定了他的游戏习惯,而游戏习惯也反作用于个人品质的形成。

2.个体与群体

青少年的成长除了个人品质的养成,还有社会性的发展。许多网络游戏都被设计为可由多人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参与者掌握并合理处理个人与他人或是集体之间的关系。传统游戏“你画我猜”需要合作完成,其魅力正在于不同的人对图文联想的差异与碰撞,善于理解别人是游戏致胜的敲门砖;网络游戏中常引入种族、部落的概念,有些时候,为了群体的利益需要个体自愿做出牺牲,有些关卡更是要求不同职业的玩家共同攻克,在这个过程中,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自然得到升华。从某种程度上说,虚拟世界的游戏作为现实世界的缩影,同样在青少年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他们的社会道德品质提出了要求,有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三)高级游戏德育:理想信念

小说家德莱塞曾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育要使青少年成为一个合格的人,需要教育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因此,将理想信念置于人的行为与品质之上,作为最高级的游戏德育内容,引领整个游戏德育之塔的构建。在游戏中玩家也需要有游戏目标,在简单游戏中可能仅仅是胜出,而在复杂游戏中将表现出不同的目标,如大型网游达到某项成就等。其中的游戏目标与德育中的理想信念可类比,青少年在游戏中养成的追寻个人游戏目标的理念,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为努力追寻理想,二者相辅相成。

过去,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是在视觉、听觉上感染人,而现在游戏者披挂上阵成为了作品里的一个角色,那种对心灵的冲击力是前所未有的,这对游戏者情感与道德的浸染作用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品德的建立与发展。游戏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对应关系。如果能够使用好游戏的视听感染、参与互动、反馈强化功能,根据游戏的德育之塔进行青少年的全方位德育,孩子学得轻松,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注释:

①参见Ayse Aypay:《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Games in Teaching Ten Universal Values in Turkey》,《Eur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6年第62期,第283-300页。

②参见Mario Gollwitzer、André Melzer:《Macbeth and the Joystick: Evidence for moral cleansing after playing a violent video gam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年第48期,第1356-1360。

③参见刘佳、王志义:《青少年网络游戏德育途径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29-32页。

④参见Angeline Khoo:《Video games as moral educator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2012年第32期,第416-429页。

⑤参见王志刚学位论文:《基于移动终端德育游戏的设计――以《红领巾》为例》,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⑥参见孙杰:《还原游戏旨归:思想政治课悦趣化德育例践》,《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6期,第34-38页。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教育

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对于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培养青少年的高尚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荣辱观的又一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Ⅲ。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针对新时期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实际,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适时提出的一个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断。它继承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精神,又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它廓清了20多年来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立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情况,抓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提出了鲜明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导向,提供了道德评价和人生评价的标准,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概括和新阐发,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

青少年对荣辱问题的认识至关重要。我们的青少年如果对荣辱问题认识比较清楚,言行比较自觉,贯彻比较坚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会加快速度,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更加美好。如果对善恶、是非、美丑、荣辱分不清楚,将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哪怕只有极少数人背离和破坏社会基本道德准则,也将会对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当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总体上体现了时代特征,普遍呈现出良好态势,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政治态度主流是鲜明的。总的来讲,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青少年的主流是好的。青少年不仅思想观念新、创新意识强,而且正在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青少年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和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生力军。从青少年的数量和青少年未来的重要作用看,在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但是,目前青少年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对待祖国、人民这样一些非常神圣而崇高的观念,在一些青少年心目中淡漠了。有个别的学生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重物质,轻精神;重享受,轻奉献;对金钱、物质过分崇拜,对精神追求不屑一顾。害怕吃苦,不愿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在青少年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当然,出现上述问题不是青少年的主流,但其消极影响和辐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三、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要求,包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丰富内容。要通过教育和实践,增强青少年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对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在各类学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社会青少年形成“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第一,要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要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价值观念渗透到课程的学习中,让青少年在知识的海洋中摄取营养,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

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使广大青少年明晓现实生活中“光荣”与“耻辱”的深刻内涵,自觉运用荣辱观念检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三,对青少年的荣辱观教育,要从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荣辱的能力和意识人手,大力加强荣辱观的教育。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而是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对青少年的荣辱观教育,还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荣荣耻耻”的环境。学校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想,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青少年思想观念形成过程中,当然离不开本人的主观努力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同时青少年更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为了给青少年,包括青少年的荣辱观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改善社会风气。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同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荣辱观的基础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有什么样的是非、善恶和美丑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囊括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核心,体现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性质和方向。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组织青少年参加学校党、团和社团组织活动,使青少年在党团活动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帮助和积极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和时代要求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第五,要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引导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要积极开展规则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逐步使规则意识成为青少年的行为常态,自觉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

第六,要发挥广大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教师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力军。应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师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教职员工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注重品德修养,追求学术创新,讲究学术道德和节操,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主动研究教育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要不断增强育人意识,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言行的正确评价等,主动、积极开展荣辱观教育。

第七,要加强校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作用。要把学校变成一个端正学生思想行为的大课堂。一个校园形成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知、文明向上的风气,对学生就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我们必须在各类学校校园内大力倡导“八荣”,坚决抵制和反对“八耻”。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只有学校的“小环境”中首先形成良好的风气,青少年才能受到直接的熏陶,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才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我们既要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标准和衡量准绳,自觉履行青少年的权利和义务,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又要强调依靠法律制度、政策措施、行政手段、乡规民约、公众舆论和社会监督,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郑传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06-04-15.

[2]本刊编辑部知荣辱抑恶扬善辨美丑共建和谐——《高校德育论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讨会纪要[J].思想教育研究,2006,(4).

[3]郭玉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认识[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4]赵存生教育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讨会发言摘登[N].光明日报,2006-03-29.

[5]林伟健,张宏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N].光明日报.2006-04-10.

第12篇

关键词:传统美德;青少年;德育;思想道德建设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在我们民族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思想道德危机。因此,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加强青少年的美德教育,具有广泛的意义。

一、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一种传统,它积淀在人们的生活中和意识里,成为中华民族群体的行为表现形式,它至今仍影响和制约着每一个中国人,包括青少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美德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存在着继承性的一面的同时,又在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着失落性的一面。并且从青少年整体情况来看,还呈现出某种弱化的趋势。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中华传统美德认知较少,传统情趣淡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其外在表现形式来说,有历史文献、民俗书画、民间谚语等。我们中小学教材中,都有体现传统美德最基本的文字载体。但现在的青少年很少有兴趣主动接触它们,对传统美德的认知水平较低。

从情趣上说,不少青少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美德持疏远、冷淡的态度,认为那都是一些历史陈迹,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不合时宜。对中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感兴趣。相反,他们对异域文化、外国文化则津津乐道。他们对中外两种文化的态度和情趣迥然不同,这种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孝敬长辈行为缺失。

传统美德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孝奉双亲,尊敬长辈。但是不少青少年在认识与行为上是明显脱节的,孝敬长辈行为缺失。很少体谅父母的辛劳而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社会上缺乏敬老公德的行为(如乘车不让坐,甚至与老人争抢坐位)则已司空见惯。

(三)节俭美德淡忘。

勤劳节俭、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今天的中小青少年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明显地出现滑坡现象。在通过各种途径得到钱的情况下,很少青少年想到存入银行、为亲人或他人献爱心等。不少青少年更倾向于购买个性化的消费品,甚至彼此炫耀、相互攀比,这样做仅仅是因为怕遭别人的笑话与白眼。甚至有不少青少年不考虑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校园里则经常可以见到青少年丢弃食物等浪费行为。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当前的传统美德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都缺少指导,措施不力。当前的德育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也确实存在脱离青少年实际的倾向,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德育常常远离青少年的实际生活,大多空洞说教,很少切实指导。教育内容、要求和措施往往与青少年的日常行为相脱节。

(二)社会文化氛围崇洋媚俗风气弥漫。当前有不少文化传媒有意无意地在社会生活中倡导外来文化,甚至一些庸俗内容也充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导致广大青少年对中国文化和道德的迷盲。上述种种文化现象的泛滥,显然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分有害。

(三)社会和家庭缺少健康有益、情趣高雅的文化活动。在家庭,家长宠爱、娇惯子女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孩子忘却了勤奋节俭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无意之中拉开了与传统美德的距离。周围的社会环境在宣传传统美德的时候更趋于形式化,过于空洞,缺乏实质内涵,不能有效触动孩子的美好情感。

三、对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问题的一些建议

传统美德能有效的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面对当前我国青少年传统美德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尤其是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青少年传统美德的认知水平。

进行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和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提高青少年传统美德的认知问题要以解决青少年的实际认识问题为首要目的,努力做到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加强针对性。通过努力,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水平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重视道德熏陶,激发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提高道德认知的目的,在于催化美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生。因此,培养青少年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如同情心、义务感、羞耻感等,是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要激发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宣传本身就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做到人情入理,声情并茂,使他们易于接受,这样更容易引起青少年情感上的共鸣。

(三)组织道德实践,磨炼道德意志。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学会怎样做人。塑造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除了对他们进行合适的道德教育,培育他们的道德情感,还必须创造适当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身体力行,这就是道德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青少年应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各种活动中学会关心,懂得同情。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检验和磨炼,增进对道德认知的情感体验,培育道德自制力,才能抵御外界的诱惑。

(四)推崇以德为先,德能统一的人生追求。

传统的重德思想表现在道德修养上十分重视“自省”、“自律”,社会的用人之道,也是以道德评价作为主要的评价。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历史进程。因此,不仅对人的能力提出了时代要求,也对人的德性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道德领先,德能统一的人生追求,反对重能轻德的思想,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成才先成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能担负跨世纪伟业建设重任的一代新人,就必须重视和坚持道德教育。而对青少年进行中华的传统美德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传承的美德及有关美德教育的丰富资料是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用这些宝贵财富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使青少年一代在拥有智慧的头脑时也拥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进而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和光大。

参考文献:

[1]、钱西勇,中青少年道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河南教育,1997年06期

[2]、王信泉,论对青年的传统美德教育,东南学术,1998年01期

[3]、周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 20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