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时间:2022-11-17 06:37:27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第1篇

随着科技的进度和发展,面临德育教学的研究,教师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目前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简单目标,提高处理科技目的的能力,充分处理好人与社会可以自然和谐的发展的新理念、新构想。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文化、新教学”为主要教学目的培养中职学校在德育上的教学研究。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建立要培养可以再德育工作上教学的教师需要其自身有一定的教学素质。具有较为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丰富的品德教学知识,熟悉我国的历史,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热爱祖国,有高度的民族使命感,把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发扬民族精神,以国家的经济利益为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利益,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了解国家政治局势,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拥有这些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德育工作的教学与研究。

(二)德育工作的一体化理论将德育工作的研究以对学生培养自身的价值理论和价值观点、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共品德建设、将社会的公德、职业的准则、环境保护道德、国家法律规定相结合,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学校之间的关系,热爱为人们服务,有较高的精神理论思想,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崇尚合作教学,培养良好的人际处理关系,热爱自然资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可以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紧密的结合起来,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理论基础来学习。

(三)德育工作对于创新教育的双重影响在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开发处理好事宜的教学研究环境,大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其可以有较开阔的视野,较高的改革处理观念和急迫的创新欲望,对于已有的传统道德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可以了解学习,独立思考其主要优缺点,面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有哪些,对已有的德育理论进行研究和突破,研究其理论意义,开拓知识改革,提高创新意识,增强竞争进取机制,敢于突破旧有的陈规,探索真理,不拘一格的创新人格理论思想,加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抗压性、挫折性的能力,提高其坚定的创新素质。

(四)引导学生德育上的自主学习理论德育教学工作的宗旨是要激发学生在品德上的自我认识,自我总结和自我规划,这有利于其自我能力的培养和面对复杂的社会影响思路,能够很好的处理和判断,选择合适的处理办法,学习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品质,抵制腐朽的思想,抵制不了的诱惑,将进步的道德理论知识和合理的行为规范相结合,处理好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有益于人格的塑造和愿望的实际要求,坚持处理好在实际社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实践其学习到的品德思想,抵制和处理好自我品德的优化和提升。

二、创新德育工作中的教学形式

教导者需要按照社会规律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德育上建立新的目标和新的发展思路,将发扬民族的传统道德品质外还需要与先进的文明精神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现代社会的改革和文化的创新带给学生的独有的带有民族色彩的,生活化的创新精神理论基础和内容体系。

(一)结合统一化的国内外德育创新方法通过对已有的本国品德教育的研究,学习世界各文明的优秀道德成果,二者相互融合,形成适合目前科技进度下,新社会、新世代的发展。我国的道德理论是经过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形成完善的体系,通过大量的诗词文献、生活杂记、人物传记等流传下来,被后世学习和推崇,在强烈的民资精神、民族自豪感的启迪下,结合世界优秀的道德理论,使之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民族现代道德理论,从当今的优秀民族精神中寻找其溯源,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影响着创新思想的成长,道德教育的创新,需要汲取优秀的国外思想,结合本国原有的思路和新的发展进程,加以整合和发展,形成可以适应本国发展的有特色的新的优良传统道德体制,这有益于新形势下,新思路下我国社会道德的合理发展。

(二)从实际出发、突破旧有框架结合实际,构建社会的道德内容和教学质量,了解学生们的个人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将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构建适合的、有特色的优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将德育内容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发挥其可能带给人们的人生精神、人生认知、人生肯定和发展的提高。

(三)系统化德育工作的发展系统化的德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一个开放性的合理性的稳定系统中的,我们不断的从经济变化中汲取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教训,结合学生自主的创新个性,在保证其总体德育发展规程的前提下,发展其特有的个性品质。

三、创新德育工作中的教学方法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

原则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近年来,各类学校都积极地推行课程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这改革的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人们的思想行为日益多元化。德育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形势.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中,我们有雷声大,雨点小,效率低的感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积极扩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招生和就业成了学校生存的关键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为迎合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各学校都尽可能减少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尽可能增加专业技能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在这一杜会现状下,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现实课题。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紊质教育为本的原则

当前中职生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德育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但近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泉质量的下降,中职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尤其在思想道德面表现得更突出。主要表现在:缺乏理想追求,学习目标不明确;主体意识较差,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集体意识淡薄,办事情,想间题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但因近年技能型人才在就业竟争中具有的优势,在职业教育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在职业教育阶段,技能教育是根本。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被淡化了。这样一来,许多中职师生普遍认为,在中职阶段,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正因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中职生抱怨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浪费其专业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凡是上德育课不是逃课就是睡觉,这在职业学校是十分普遍的事。因过分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经常是停了所有基础理论课,让学生上实训课,实训结束后,学生的纪律性就更差了。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由于高中和高校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受到严重影响,现在中职生的素质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样的误区只会误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从而最终影响其在社会就业能力。

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竟争的社会,社会的竟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综合寒质的较量。而且,在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从专业化向素质化转变已成为了一股新的力量。尤其是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的转移,我国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忽视中职生自我素质的提高的现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当知道,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意志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德育课程改革坚持素质教育为本,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其宗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职生是未成年人的特殊群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应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中职生现代人格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课堂教育时,应当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现实惫义。如在(商品》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既要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但更要注重其素质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从商品到劳动力商品再到精品,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使其认识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把自己塑造成精品。然后向学生提出“树精品意识,立中职生新形象”的观点,使学生明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二、坚持时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时效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实用性是指有实际使用价值。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刻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哲学社会科学在参加社会管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方面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职能,而且越来越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性越来越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和健全人格的积极意义正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体系来看,德育课程所涉及的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但是传统德育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注重理论高度,忽略了中职生的实际认知能以及理解水平,而且在教学方式上的空洞说教,造成了老师难教,学生不愿学的现状。使得德育教育的应用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日益功利化。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多地把时间放在其认为有用的学科上,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素质下降的状况下,如何改变德育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是德育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上都应考虑到德育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做到既有利子老师教,又利于学生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材来看,其理论化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课时有目的地选取教学内容。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设计。(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民法、劳动法、刑法等教学内容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点关注。

三、坚持中等取业教育与离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原则

第3篇

面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我遵循“和谐、兴趣、成功”原则,通过革新教法,丰富教学形式,创设满足学生“求新、求趣、求美”需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使思想品德得到提炼或升华。追求教学途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人性化。在教学中,我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和谐、平等、互助的教学氛围中,很好地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例如,在讲“家庭内的人际关系”这一内容时,我先放了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让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劳和他们对子女的爱。然后,我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尊敬父母,关心父母或父母对子女关爱的事例。学生情绪立即高涨起来,发言踊跃,课堂参与积极,教学就在这样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学生明确了,尊敬父母是最基本的儿女之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文献型的中学语文教材,收编了古今中外许多情文并茂的文章,它们在记载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同时,也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类心理发展的心迹,其中大多内容既映射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又反映了中华民族博大、宽厚、雄浑的民族精神与风格。例如,在讲“热爱祖国的表现”这一内容时,我引用了陆游的一首诗《示儿》,该诗展示了陆游毕生爱国的心迹,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通过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熟悉的课文引入德育课堂,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真正做到“渗透”。因而,教师还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入德育课教学,以情激情,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欣赏灿烂文化的同时,心灵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创造育人环境,激发学生情感

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自卑、进取心差,意志薄弱、易冲动,甚至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多一点幽默,主动亲近学生。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与氛围,使学生体验展现自身才华,克服面临困难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时,尽量让学生的成功多于失败。成功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培养他们对成功经验的重视;失败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积累经验,提高参与的有效性,在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在参与中求得自身的发展,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都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当是净化、绿化、美化、文化。让花草树木抒情,让墙壁走廊说话。常新的宣传橱窗、文明展牌、醒目的名言警句,学校理念,活跃的学生志愿者、兴趣小组,广播站、校报、体现学校及学生特点的校服、校徽、校标及校史荣誉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均是营造校园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起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效能。

三、创设实践机会,引发学生感悟

“理论往往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德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品味情趣,熏陶情感,完善人格,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在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看到、听到、想到、悟到情感教育的意义。例如,我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我爱我的专业”、“职业生涯设计比赛”,有多名学生获奖,从而树立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在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我联合校团委开展环保实践活动,通过发动学生广泛收集废旧电池、少用一次性物品等活动,强化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开展“参加社区劳动”、“参加校园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感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增强了自信心;开展“走进吉鸿昌纪念馆”的教育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革命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广泛接触社会,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每次实践活动后,我要引导学生反思。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困惑和面临的困难,促使学生形成乐观、进取、坚毅的生活态度。社会实践活动为情感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发展场所,学生在真实、原汁原味的现实生活中体验为社会做出奉献,为他人提供帮助带来的欣慰。

总之,我尝试着让德育课逐步走向生活化,使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作为德育教育的实践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生活,用发现的眼光对待生活,用生活化的气息感染课堂,用实践的真谛引导学生,用人性化思想塑造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营造一方情感的天空,使我们的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自然成长,自如生活,使我们的孩子在这里托起我们伟大祖国新世纪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田雷.德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21-61

[2]张秀娟.职业学校德育课与自主创业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5).

第4篇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才的重要任务。中职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让学生具有社会谋生的本领。更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完善的人格,在思想与物质上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当前,中职学校的思想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教学重视度不足。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互动环节明显缺少,教师仍然利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正确思想品德观点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

二、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发展方法

1.加强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制的完善

要促进中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开始做起。国家应当关注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试图与中职思想品德教育相协调,从而帮助中职学校建立起有利于中职学生全面成长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制的完善,需要从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教育规范以及学生的在校以及社会行为准则等多个方面的健全做起。只有思想品德教育体制完善了,才能让教师关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点。除此之外,教育局以及财政局、中职学校本身,应当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经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预算,从而让各项活动可以得到有效地实施。

2.开发更多科学的中职思想品德教育载体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是随意开展的,要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品德观点,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教学需求开发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载体。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载体明确了,才能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念得到有效的培养。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法制观念不健全、是非观不明确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具有正确的善恶观,明确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中职学校中,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氛围作为一个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从而促进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品格与个性。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社团开展一些思想品德类的活动,加强正确思想品德观念的宣传,从而促进学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管理,让学生的心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美化。寻找科学有效的载体,能够让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效率更高。

3.从学生特点出发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方法

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具有针对性。从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以及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让学生认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中职学校更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加强思想品德实践培训与学习。中职学生,对于新的社会思潮比较感兴趣,也正是因为如此,会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教师要紧追时代的步伐,接触新的社会思潮,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这些思想内容,教师需要去学习,找到教育的突破点,引导学生一起发现这些思想的不合理性。另外,学校更要组织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互动,发现有价值的思想品德教学主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需求,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加科学,让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像讨论活动、实践调研活动都可以成为中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学习需求的满足。

三、结语

第5篇

     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小编重点从德育建立机制,健全学校德育管理机制,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方面收集了精选了99篇论文题目可供大家参选。

1.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

2.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

3.美国学校德育途径方法借鉴研究

4.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

5.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

6.学校德育生态研究

7.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

8.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

9.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

10.论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

11.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误区及其应对

12.浅议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

1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学校德育管理的制度安排

15.学校德育模式改进与策略研究

16.中国、新加坡学校德育比较

17.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18.略论网络文化与学校德育

19.伯恩斯坦的“表意性秩序”理论及启示

20.浅谈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理论与实践

21.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研究

22.中美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对中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23.西方学校德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变革趋向

24.学校德育困境及其消解的自身探究

25.现代中小学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其超越

26.学校德育功能的有限性问题研究

27.论追求本色的学校德育

28.我国学校德育制度分析

29.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0.学校德育中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

31.学校德育与学生个性发展可能性研究

32.人文关怀:当代学校德育的逻辑起点

33.生本教育视角下学校德育模式建构的研究

34.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历史演变与当代走向

35.中职学校德育新教材的评价与实施

36.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

37.德育目的与学校德育实效性引发的思考

38.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

39.转型期中国学校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40.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制度研究

41.中英学校德育方法比较研究

42.学校德育的制度支持探析

43.以“互联网+”促进学校德育变革

44.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45.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的历程及其思考

46.儒家思想对中韩学校德育的价值及启示

47.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现实考察及其评价

48.当前我国学校德育课堂中灌输的症结及其消解

49.德育生命化:学校德育工作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50.现代日语语言学丛书:文化语言学

51.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优化

52.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意义和实践

53.制度资源·制度瓶颈·制度创新

54.国内外学校德育目标趋同现象的研究

55.学校德育变革30年:困境与突破

56.回归生活的学校德育

57.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

58.论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运用

59.学校德育

60.论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运用

61.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研究

62.从德育功能看学校德育的有限性

63.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及其表现

64.我国学校德育制度问题反思与探讨

65.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

66.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

67.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

68.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研究

69.从学校德育教育的衔接与深化看德育体系的构建

70.学校德育模式的内涵解读及现代转向

71.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72.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现实挑战和理论反思

7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74.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新思考

75.试析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内在原因

76.学校德育的有效性问题初探

77.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低效的成因及应对

78.学校德育实践:技术路线与儿童想象

79.感恩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切入口

80.开展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研究的意义

81.论学校德育模式及其现代转向

8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83. 美国和新加坡两国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及其启示

84.中国与新加坡学校德育比较研究及启示

85.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缺失

86.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87.新时期学校德育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88.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89.学校德育制度论

90.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91.论现代学校德育功能的有限性

92.学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

93.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创新问题研究

94.学校德育的范式转换

95.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96.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97.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 职业道德 职业精神 校企文化整合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教育途径相结合,其中校园文化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活动这个教育平台,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形式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一个学校的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主要内容包括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体现为以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规范,以及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开展的群体性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团体性和个性为一体的活动,它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青春热情和张扬的个性,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实际操作中,建设和营造校园文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各种报告、讲座、媒介宣传为主要呈现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校园技能比赛、联谊会、文化艺术节等,三是开展的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社团组织,在学校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活动,即社团活动,五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大学生毕业就业开展的一系列服务性的活动。除此以外,校园文化活动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还分为不同的形式,如主流文化、支流文化、交往文化、文学文化、爱情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广告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个学校内优秀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导向、规范、激励、调节作用,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习惯,并使学生们在学习和成长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和精神品质。

二、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贯穿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某一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如: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等。而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且能够体现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职责、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要素。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可以使他们能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加强认识、提高素养,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不能仅靠老师、仅靠教材。而应该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就是校园,校园是他们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我们可以从校园文化入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的浸染和熏陶,特别通过有效地开展实践性和服务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把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能够形成内在的动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途径,而且是一个十分必要的途径。

三、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具体措施

1、在校园文化中营造一种有利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良好的舆论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载体,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我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舆论氛围。比如:可以在班级的主题班会上进行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中心内容的交流探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主题的辩论会、讲座、文娱活动等,也可以通过一些职场模拟活动,让学生可以切身体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在职场活动中的重要性。通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这样的舆论环境,促进他们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认识,从而形成自觉性。

2、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推进校企文化整合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企业文化作背景,让学生们能够在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大力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学生在了解了企业的价值观、管理理念等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就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有了更具体的认知,能够了解企业文化的需求,从而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养的自觉性。在引进优秀企业文化方面我们可以由以下方面入手: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到学校举办讲座,给学生们介绍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企业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在宣传栏、教室里等地方张贴一些企业家的画像、企业道德模范标兵画像和标语,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感受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感受到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形成职业操守。

3、通过校园内外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亲身参与体会,也可以联系相关用人单位,让学生到校外的企业中去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从而明白不只是自己的专业技能对企业的工作很重要,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对企业的工作同样重要。这样学生们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认识会更加直观、更加深刻,比在课堂上进行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更有说服力,教育效果肯定也会好很多。

总之,校园文化活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寻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锐连.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2]罗晓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如今,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谁掌握了信息就是谁的世界。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人际交流、展现自我的舞台。但由于社会环境变迁,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认真分析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社会、生产和管理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为此,笔者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调查情况综述

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网络信息已渗透到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新常态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既是挑战,同时也是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最佳时期。为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学在获取网络信息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价值取向等特点进行了调研。并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访谈,了解与掌握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信息、媒体、网络中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同时,通过查阅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它与本次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折,努力探寻信息快速传播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1.问卷调查

笔者选择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收回786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运用智能手机、电脑等上网获取信息。在回答关于“你上过网没有?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基本上过网,有83.6%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上过网,有14.3%的学生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有2.1%的学生现在上网还需要别人的帮助,也算是上过网,可以说现在的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信息。在“回答关于你在校期间课余时间在做什么事”的问题时,有52.3%的学生选择的是上网,有31.2%的学生选择的是看书、学习,有19.1%的学生选择的是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有7.4%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在回答关于“上网时主要干些什么?”的问题时,有27.6%的学生是浏览网页、无目的,有47.4%的学生是聊天、听音乐、看视屏,有14.2%是上网学习、查阅资料,有10.8%是上购物、打游戏等。在回答关于“一天上网多长时间?”的问题时,有31.3%选择不好确定,有26.7%选择课余时间基本都上,有15.4%选择有需要时才上,有27.6%选择无聊时就上等。此外,笔者还对少数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信息教育和获取德育信息的情况。

2.专家咨询

笔者咨询了贵州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名师(高职院校德育研究方面的专家),这些专家长期从事高职院校德育研究工作,或曾在一线从事德育工作,他们拥有较深德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掌握高职院学生的特点,他们对笔者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笔者还与不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更多地了解不同类别专业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和特性。

3.查阅文献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查询结果显示:目前有关的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德育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研究方法上多数都是属于描述性研究,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证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提出的论点论据没有比较权威的调研数据作支撑,导致研究内容空洞乏力,说服力不强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从信息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进行研究,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进行跨学科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探索可操作性的研究途径,为科学构建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信息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现代的科技、网络、信息打破了地域、时空和人际的界限,使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群的影响而广泛传播。在这种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也有利于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调动德育教育主体的广泛参与;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拓展道德认知、丰富道德内容;有利于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意识,自我调适心态,向往美好生活、提早做好就业准备,缓解就业压力等。顺应时展,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抓得不够;德育教育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德育教育形式空泛,失去吸引力;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失去影响力等。

1.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信息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它使当下高校德育教育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采取的“一元主导”地位和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在德育教育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和作用受到动摇。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在所难免。调研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都在上网,网络信息是他们获取个人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来源。信息传播的内容必然有东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两者之间存在意识上的差异,不同民族文化所传导的价值不再具有不可撼动的统摄力,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精神价值的多元性并存。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绝大多数都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当前,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成倍增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绝对统治地位受到挑战。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并没有利用网络作为德育教育的途径,没有抢占信息教育领地,或者说重视力度不够,导致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有脱离社会现实的现象。

2.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空洞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教师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表现为“一言堂”或“满堂灌”,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即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主体是指一种单向的传道授业,注重道德知识讲授与理论灌输,重视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而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育效果如何,几乎没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信息时代到来之前,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学生多,这成为大家认同教师主体地位,学生自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多数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有的学生掌握的信息量甚至已超过了教师,教师已失去了传统的权威地位,而有的教师还是按照指定的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觉得枯燥、乏力。

3.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由于当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原来中专学校德育教师自然成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办学层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教师队队伍素质的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正确对待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环境,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创新教育观念。既要根据现代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又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生活环境,积极探索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1.高度重视信息传播在高职院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网络为载体抢占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阵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科学理论。在信息时代,我们更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建设,运用教学案例,以信息传播为载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育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

2.丰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德育信息传播内容范围广泛,涉及文化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选择正确的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参阅、选择,拓展学生知识面,辅助学生学习,丰富德育教育内容等。但是,有的高职院校学生上网成瘾、甚至沉迷于黄色信息或网恋而不可自拔,从而引发了很多问题,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坚持“积极开发利用、科学引导、依法管理、信息过滤”的原则,借鉴已有的经验,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有吸引力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又要努力与校外相关部门合作,统一管理,形成合力、权责明确、加强管理、注重技术研发,保证网络信息有序传播,严格执行信息过滤与封堵、内容审查、网站注册等程序,提高网络信息的运用效率。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网上德育课堂、在线德育论坛等,重视网络教育空间,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引导,抵御不健康思想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自律自强,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科学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模式

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目的。能否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起决于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是关键。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主动调整师资力量,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如加大投入,把送教师出去学习、培训与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其次,需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从满足学生的需要着手,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高职院校学生打开了一条获取理论知识和习得技能的新路,精心选择网络德育资源,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传授。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内容的解惑和引导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换而言之,教师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需根据当下的热点、难点编写教学案例,以鲜活的事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信息载体的融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到教育,并高度认同、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作者:汤健 毛越华 单位: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以人为本,网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对高职德育的目标和要求认识模糊、德育模式陈旧僵化,甚至还出现了德育缺位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自加入WTO后,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也对我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应当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依据各自人才培养要求,对德育进行调整。然而,我们过去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所设定的德育目标和模式都采用同本科院校的思路,这显然不利于高职院校德育的开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应该设置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符合社会要求德育目标。高职教育要求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看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技能和技术方面要适应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需要,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也要适应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需要,而且更多地强调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因此,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毕业。

1.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特性。高职教育围绕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更多地强调综合性、实用性,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高职学生需要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这就不但要求高职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能力。为此,高职德育必须适应这些要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协调。

2.办学特色的鲜明性。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而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因此,高职具有这个高等教育类型的明显鲜明办学特色,主要表现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其中,校企合作要求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标准、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为基础,实践面向市场办教育、围绕产业设专业、帮助企业育人才的办学目标,将理论教学、实训与顶岗实习有机衔接,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德育也要顺应这一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企结合进行学生德育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寻求合作的具体方式,实现校企之间对学生德育的和谐统一。

3.学生素质的多样性。高职学生这一群体的组成多样,其招收的高中毕业生是在高考招生的第三或第四批。因此,高职学生具有整体质量相对较差,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动力、理论基础、思维习惯等均比较差,尤其是对理论学习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相反,他们的准职业人特性却十分明显。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教学体系的时候,要立足这些现实情况和其长远发展,将现实与未来、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职称。

4.学制设置的实践性。根据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制结构更多的强调其实践性。以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其学制设置曾经为两年,现在以三年居多,而且实习期往往较长,可占到高职整体课时的1/3,甚至更多。当前,离职院校普遍采取“2+1”“2.5+0.5”模式,或者工学交替模式,有些专业(如酒店专业)采取“1+1”模式。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较短,不可能为德育留出非常充足的学时。因此,高职德育理论不能只是满足于校内课堂教学,而是要扩展实践育人的视野,主动与学制协调,把德育融入专业实习实训之中,有目的地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融为一体,把德育贯穿高职教育教学的全程,实现德育与高职教育的和谐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不合理。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且发展过快,各高职院校及管理部门来不及对高职德育进行研究和调整,因此,对高职生德育目标的设计大多参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标准。然而,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属于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教育使用同一标准,是不公平也是不合适的。因此,这脱离了高职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自律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任务,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培训,是一种任务驱动型教育,偏重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养成。因此,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贯彻这些能力目标,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德育标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道德目标的设定上,存在贪大求全、不切实际的情况,设置了一些假太空的目标,脱离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职业能力要求,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可操作性,达不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p#分页标题#e#

2.德育内容陈旧滞后。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德育,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看待分析出现的社会问题。但在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真实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教育还很不够,德育内容滞后于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不断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德育内容,德育工作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3.德育方法陈旧老套。在德育工作的长期实践中,高职院校基本坚持了高职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有效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为今后开展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要求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题,要求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和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这就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的难度也加大了,过去那种不能因势、因人、因地制宜地地开展德育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用了,这就大大影响了德育实施的效果和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4.德育形式主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一些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心连心活动、学雷锋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刑人员结对活动等,但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目的性和功利性过强,一些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为了保持某种荣誉或利益才开展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一切德育活动也应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一是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三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进行德育活动前应考虑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否能收到实效。应尽量避免形式主义对学生造成的危害,避免学生对德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和阳奉阴违的行为,导致德育工作失效。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改革和创新:

1.坚持以人为本,开创高职院校德育的新局面。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学生是学校的根本,高职院校德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是从生活、学习、发展等各个方面切实关爱学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沟通的桥梁、教育的有效手段。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较为厌恶理论学习,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常常被当做落后生看待,自尊心和上进心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打击。如果我们不能在德育中避免触动他们脆弱而敏感的心,不能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德育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相反,如果老师能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培养他们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出一个自由和谐的氛围,从而使德育工作更易开展。

2.开辟新的德育场所,大力开展网络德育工作。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德育的战场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和校园内的德育活动。相反,德育的场所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网络和校外德育基地已经成为德育的新战场。调查显示,现在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每周都要上网冲浪,网络文化正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择友标准、学习方式和生活模式。许多的网络新词甚至已经收入到辞典里。如果我们的德育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德育就是无效的教育。不可否认,网络能为高职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机遇,延伸高职德育的时空。因此,高职德育工作者也应该多从网上吸取养分,从网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对德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了解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根据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设计课堂教学的信息,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新颖、活泼、浅显、生动。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德育思想隐含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中,让我们的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新颖性、自由性、独立性的特点,利用网络进行德育,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各个环节,强化自我教育在高职德育中的分量,使高职德育更具有人情味、亲和力,取得更好的效果。

3.营造德育氛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根据高职学生是好动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技能、技巧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关心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驱除高职学生自卑心理,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掘潜能;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努力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德育基地是德育有效而且重要的载体。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是高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深入社会、全面拓展自身素质的发展平台。因而,德育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总体规划的重要一环。德育基地应成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实践基地。根据职业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熟练的操作技能”的人才培养要求,高职德育应用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劳模、师傅等榜样的人格力量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真正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精的技能型人才。

4.加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职业观教育。高职的德育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它由三个要素构成,包括维持生活、完善个性、服务社会。正确的人生观决定正确的职业观。对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明确职业分类是由社会分工所致,无论什么职业都是社会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同时,要使学生懂得,从事不同或相同的职业,其职业成就的大小、多少,是由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的大小来衡量的。无论是在什么职业岗位,只要勇于进取、艰苦创业,为社会多做贡献,就是高尚的、可贵的。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没有眼界就没有境界,我们应在德育工作中激励学生,激励他们只要勇于拼搏创新,就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个人也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此外,在进行职业观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观教育,培养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现代化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岗位从事的劳动,不再是简单劳动、重复劳动,要在第一线岗位做出重大成就,同样需要有奋斗和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就是要磨炼学生敢冒风险、勇于面对挫折的意志,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p#分页标题#e#论文投稿。

总之,鉴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德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德育目标和内容等方面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辅之以适宜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更好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Ⅱ2].2004-08-26.

[2]梁威,卢立涛,关注差异: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J].继续教育研究,2008(7).

[3]刘彤,汪晓萍,利用校企合作开展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工作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的人才库和智力源,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体现掌握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塑造人格是灵魂的主导思想。新时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意识,树立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成为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 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地位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总书记还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当代青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院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学校德育,实现与否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存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十七大报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前加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其意义是强调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优先地位,有很强的针对性;搞好德育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要站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认识其重要性。

从总体上说,高职院校学生在年龄上已是成年人,但在生理、心理和思想认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重知识,轻品德,重技能,轻做人,重实惠,轻理想的观点,在当今青年学生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面对这些问题,教育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德育工作始终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科学制定德育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注重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做好德育工作的整体部署。

2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校园德育文化,实现环境育人

2.1 明确培养目标,强化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进一步完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德育是教育之本,立德树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培养人、塑造人,使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德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不断得到升华,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2.2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校园德育文化。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各种愉悦的活动、舆论宣传都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德育工作中,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外,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传媒作用,使其承载德育,服务德育。可凭借黑板报、校报为德育阵地,讲座、演讲会、辩论会、校园艺术节等为德育形式;可凭借校园网、QQ、红色博客,加强网上主旋律宣传,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知识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抓住网络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曾提出一项心理学公式:B=f(P,E)。其含义是表示人的行为的B是个体综合因素P与环境因素E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提供良好的空间;进一步加强良好校风和学风建设,在全体学生中形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自主创业的良好风气,构筑起独具特色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校园德育文化。

3 坚持与时俱进,突出特色育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广大的青年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更需要予以正确的教育和科学的引导。

3.1 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成果。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德育教学要与时俱进,使党的创新理论及时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激发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通过对广大青年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更好地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培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是当代人才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

3.2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培养创新精神,可通过实验实训课,“奇思妙想”,对学生实施“创新与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积极性。

3.3 进行就业指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根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在教学、实训、德育过程中,时时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对职业教育和职业规范的理解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择业意识、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同时,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学生分析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因地制宜地设计就业方案,介绍应聘策略及技法,提升就业能力。

4 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4.1 高等职业院校应研究制定德育工作意见和方案。学院出台的意见和方案是宏观性的,要求各系各部门研究制定具体的德育方案和实施细则,使德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健全职业道德指导小组,由分管德育的校长、职业道德教研室主任、学生会主席、就业处和学工处负责人组成,负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教育大纲统领教育活动和研究工作。

4.2 正确处理好德育工作管理的层级关系。首先,要处理好学生处和各系的工作关系。就德育工作来说,无论是学生处、各系,还是其他部门,其工作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是分工和侧重点不同而已。学生处主要是从宏观上制定一些政策、制度,并代表学院对各系的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和评价,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各系则按学院的要求,全面负责本系的德育工作,处于主体地位。其次,要处理好德育工作中的他律和自律的关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不仅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管理人员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院学生会和各系学生会,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发挥各自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优势,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新局面。

4.3 狠抓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高职院校应把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新生一入校,就开设“养成教育系列讲座”,使新生树立规则意识、是非意识、学习意识、诚信意识、大局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从勤奋学习、文明礼仪、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等多方面进行行为养成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按照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高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4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建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进行跟踪服务,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解决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条件。

5 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德育队伍建设,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德育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德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专职德育教师是学校德育教学的主力军,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要合理。德育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对象,更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高尚的品德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符合要求的兼职教师队伍。如,聘请从事青年学生教育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政工干部、法官、军人、英雄模范人物等作为兼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德育内容的全面性,还要讲究德育方式和方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情感·道德·素质教育[J].中国德育,2008(3)

2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36)

3 许嘉璐.办学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教育月刊,2008(1)

4 郑荷芬等.核心竞争力与高职院校发展[J].职教论坛,2006.11

5 李爱红.论高职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J].职业教育

研究,2007(12)

第10篇

【Keywords】Huang Yanpei; respect work and enjoy company;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2-0091-03

1 引言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实践者,他主张职业教育应该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并重,并借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敬业乐群”一词概括了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表达了职业道德规范[1]。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如果职业道德教育缺失,职业院校培养的人缺乏对生产劳动的兴趣,没有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服务社会的意愿,职业教育会丧失存在的意义[2]。当前职业教育必须重视 “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2 “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黄炎培“敬业乐群”职?I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要求及成果:

2.1 社会背景

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比较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农林工商”等行业。明朝中叶以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发展到顶峰,社会各阶层即使是体力劳动者都轻贱“农林工商”等体力劳动,忽视职业教育。近代的中国,关于职业教育的错误观点仍然存在着,有观点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从事技术工作是很低贱的事,有观点认为从事技术工作纯属体力劳动,很辛苦等。黄炎培先生认为这些观点是“职业教育之礁,必须破除”①。破除“职业教育之礁”的有效办法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提倡“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社会认识对职业教育的轻视,改变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处境,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

2.2 理论基础

19世纪的世界,人类理论的各个领域都思潮激荡,达尔文的进化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逐渐影响我国,黄炎培先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并且信奉进化论,教育则主张实用主义。传统儒家学说中的“仁民爱物”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黄

炎培先生的人生观,进而促使了其职业教育观的形成[3]。 “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2.3 实践支撑

清末,部分封建士大夫和开明人士投身于“洋务运动”,希冀实业兴国。“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仍不能改变社会各阶层对“劳心”与“劳力”的固有看法,但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实践的需求是理论产生的土壤,在中国首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尤其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洗礼后,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的热潮中,黄炎培先生也大力兴办学校,并组建中华职教社、中华职业学校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使黄炎培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目的仅靠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培养“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办学的同时,他还考察了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职业教育,认为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形成了爱岗敬业、热爱职业、尊重职业的优良风气。

3 “敬业乐群”职业道德的内涵

“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②。要求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以热爱作为选择职业的依据和出发点,并要具备对所从事职业的责任感,化职业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在不懈努力中完成自我实现和对社会的贡献;“乐群”则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高尚情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意识,同时还要有合作互助的精神。

黄炎培先生认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也就是存在着满足生存需求的本能欲望和向往社会群体生活的意愿(黄炎培称之为同情心)。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形成个体的职业技能,可以帮助个体获得相应物质条件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然而个体人的本能欲望需要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否

则必然会损害其他个体乃至群体的利益,所以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与其他个体的合作、服务社会,满足个体向往群体社会生活的意愿。因此,黄炎培借用《礼记》中的“敬业乐群”一词概括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思想。

4 “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4.1 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黄炎培在中华职业学校开设训育课,每周2课时,专门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并要求除训育课外,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中,专业课也要担负起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他曾亲自制定《职业训育标准》,规定了专门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列出了各科专门的职业道德,包括工科训育标准、农科训育标准、商业训育标准、女子家事训育标准等。这样整个课程体系都蕴含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全过程育人,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

4.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言传身教

黄炎培重视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育之善良,存乎其人,不存乎其法。故增进教员智识,实为最要”③,“要真正做到教导合一,革除教师教书不教人的习惯”④。教学实践中要想做到言传身教、教导合一,教授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还要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需求、职业道德标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4.3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4.3.1 重视实践与习惯养成

黄炎培深知仅懂得道德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能把“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付诸行动,而行为能力的形成必须进行实践,直到养成习惯。中华职业学校兼顾职业技能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具体修养标准,要求学生时时践行。如“铁的纪律”,贯穿于学生的每一个生活、学习的细节,学生从早操集合到课堂、宿舍,乃至大会、实习、实验、就餐等,都必须时刻认真践行,不得懈怠。在无数次的重复中,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并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

4.3.2 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

努力建设利于育人的校园文化,中华职业学校在礼堂上方悬挂 “劳工神圣”的匾额;校徽、校旗和校办工厂产品上标记着象征“双手万能”的符号;把“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过自己的生活;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的生活。努力!努力!一致的努力!一致的努力,养成共同的生活”及“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是要说”⑤作为学生每日必唱的校歌等。种种举措,构建了良好的校?@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3.3 重视学生自我管理

黄炎培提倡学生自我管理,在中华职业学校按照社会运作的模式,实行学生自治管理,要求学生要全力以赴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并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为班级、学校提供服务,在付出中收获自身的价值。入学伊始,学生都必须写保证书:“一、尊重劳动;二、遵守纪律;三、服务社会”⑥。通过这些努力,帮助学生改掉“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的弊病,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5 “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相当比重的学生选择职业院校是因为高考成绩较差而不是因为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黄炎培先生 “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尤显重要。

5.1 转变观念,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当下,社会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或者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全面的现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的认识依然有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转变学生乃至社会的错误观念,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

5.2 加强课程建设,拓展教育渠道

课程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形式是课堂教育和学生活动,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校园文化熏陶。

建设显性课程,一是在政策层面重视职业道德课程的建设,将其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统一管理,确定课时和学分;二是要在全校达成共识,倡导和鼓励各专业教师深入开展行业调研,了解掌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提炼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精髓,充实到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中,共同培养和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三是广泛开展诸如辩论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认知度和接纳度;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参加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勤工俭学等,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建设隐性课程,要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打造彰显职业道德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如伟人名人塑像、校园职业文化长廊、广场、校训、校标等,让学生耳濡目染,自觉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学实验场所、办公场所、门厅、走廊等地方,张贴业内成功人士和校内先进人物的事迹等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供学生铭记深思,修身处世。

5.3 加强校企合作,重视道德实践

要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络与合作,根据企业所属行业职业道德要求的变化,随时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调整。正如黄炎培的观点,如果学校不与社会联络,就会造成“青年之志气日高,欲望日增,不适于指挥,而反艰于待遇,则职业道德之缺乏与夫气习之不良也”,“故此责不唯教育界负之,当与职业界共负之耳。”⑦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实践中不能只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还要接受职业道德的教育与熏陶,校企双方共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5.4 强化师资队伍,重视言传身教

加强课程职业道德建设,充分挖掘专业教师与专业课的职业道德教育潜力;对于公共课教师,要尽可能通过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了解不同职业的具体道德规范要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以“敬业乐群”为指引,积极工作,影响学生。

5.5 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做到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只是对劳动者进行某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劳动者的其他技能、肉体以及精神的发展,那么学生的发展将是片面的,不是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只有加大“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在积极为群体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取个人充分发展的机会与资源,冲破错误社会观念的桎梏,达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敬业乐群”思想教育,让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够更快更好发展。

【注释】

①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中华职业教育社编第 1 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②黄炎培:黄炎培教育论著选,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第11篇

[论文摘要]屡屡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学校作为培养会计人员的主要机构,在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强调了对会计专业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会计经过近60年的发展,职业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技术的进步却并未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从美国的“安然”事件到我国的“银广夏”事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过会计职业技术。作为会计人员的主要来源——学校,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上起着重要作用。

1对学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调查

为了解学校在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实际效果,笔者进行了两项调查。

1.1调查学校是否开设了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

通过对所在城市开设会计专业的4所职业院校的调查,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法律道德或法制教育课程的有4所,且都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技能实训类课程的有4所;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有2所(都安排在第五学期),每学期安排过一次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的有1所,没有一所学校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1.2调查本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后的实际效果

调查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的对象为一二年级未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53位学生,第二组的对象为三年级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07位学生。www.133229.cOM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为学生接触会计职业道德的标尺,但这仅仅是形式上而已,大部分学生是出于考试需要,并未在思想层面认知;学校开设的法律道德等课程未能达到向学生传导会计职业道德信息的效果;学生对会计工作情境缺乏认识,认为“会计诚信”离自己很远;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被社会“同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2原因分析

2.1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尚未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学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中,过去主要强调会计理论知识,侧重学历教育,后来通过示范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引导,开始注重对师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得以提高,出于验收和就业需要,“考证”成为学校教育的又一侧重点。但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还仅停留在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层次上,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实用和自我专业价值,使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培养失去了先天基础。

2.2缺乏浓厚的会计文化氛围

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通常的做法是挂几幅会计名人像、贴几句会计法规、布置一间展室,学生在入校时参观过一次后就大门紧锁。而日常教学工作围绕考试考证转,学生管理工作围绕校纪校规转,课外活动围绕文娱体育转,没有将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与会计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达不到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效果,无法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2.3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专业脱节,教学形式陈旧

学校开展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为主,一方面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与会计专业也缺乏紧密联系,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大部分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教师反复说教的情境下开展,形式僵化,学生被动接受,其结果自然是“左耳进右耳出”;多媒体教学化身为放法制录像;难得有一次案例教学,又由于案例简单、缺乏新意、答案一目了然而变得无思考价值,学生自己都觉得参与讨论“太过幼稚”,也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2.4社会现象冲击学校道德教育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社会风气却变差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校德育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真善美的学校教育和假恶丑的社会现象形成了两种对立,这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容易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迷失。

3加强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3.1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计划

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将“法律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渐进教育理念运用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课程。通过“职业生涯与规划、法律道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经济法、会计法、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循序推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3.2加强学校专业文化建设

要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校园专业文化建设。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文体活动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3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

在开展专业理论教学时,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出于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就会虚增当期利润。教师应指出,这是会计制度所不容许的,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抵制这种违法行为,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陶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实训中要注意变换学生的岗位角色,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

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加以整理,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化解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4革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将其纳入过程评价,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学会如何自觉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聘请优秀的会计、审计人员及法院工作人员作为外聘教师,通过授课、专题讲座、参观等形式,对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和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世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编审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合喜,董红星.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4(2):34-36.

第1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该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高等职业院校以为社会和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本位,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导的道德素质教育,把学生塑造成有“魂”的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两个层次

职业道德教育包括两个层次:职前职业道德教育和职后职业道德继续教育。本文所探讨的是高职院校职前职业道德教育,即对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学习和了解职业道德理论、规范,培养职业道德情感、观念和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

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遵守规章制度,遵循操作规程,不怕吃苦,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但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忽视良好人格的培养,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因而,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放到首位,更多地强调学业水平和应用能力,很少关注学生专业思想、专业信念、职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价,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提高。

其次,一些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与行业结合,落到实处。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都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涉及很少。不仅如此,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笼统模糊,没有围绕行业的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行为准则,与学生实际脱节,内容漫无边际,存在‘远、大、虚、旧、偏’的弊端。如此,职业道德教育必然盲目随意。

再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知识为切入点,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甚至许多学校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程度,把狭义上的知识当作职业道德的全部,忽略了对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践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进而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为人处世的能力。

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高职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高职学生学制短,职业技能教育任务重、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比较大,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任务比普通高校更重。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突出和加强职业道德内容,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一方面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努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把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从单向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双向交流,将单一的说教模式转变为多种形式和方法,为在学生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校必须以师德和教风建设为切入点,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氛围,提高广大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并以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要在校园范围形成“齐抓共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以优良的教风、优质的服务和高效的管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出表率。

第三,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在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标兵、弘扬正气、鞭挞歪风方面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能力。使学生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第四,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大,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实习环节,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安排聘请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另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事业单位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推动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倡导良好学风的养成,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阳光、空气、土壤,对于搞好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不仅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而且直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发展。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了职业道德教育,也就可以做好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工作,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厅办公室,编印.湖南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教育强省大方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