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

时间:2022-05-31 12:01:26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1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在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方式和方法,通过大量地调研和授课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内评价、实践教学评价和动态发展性评价等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科学评价的方式方法。文章主要阐述了其中评价方式方法之一,课内评价方式方法的应用及其对于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是最基本、最直接、最易于操作的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评价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内评价;方式方法;思政课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考核和评价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教育和培养并逐步提高广大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医学生课堂上的实际收获和学习态度对于其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量。在考量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同时这也是判断医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对于当中有关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理论掌握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考试的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与医学人文素养精神的有机结合,从侧面考察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理念,和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0]。对实践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于医学生而言,其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理念的提升,同样会对他们的实践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在实践中处处体现着其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理论的掌握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必须要高度重视对于医学生人文精神思想理论的教育和学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理论素质水平提高了,人文精神素养提高了,这才能为在实践中实施和运用这些人文精神和思想理论,培养合格的具有人文素质精神的医疗卫生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除学生的课内学习考试成绩外,课堂内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对其进行人文素质考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学生学习是否有积极性,是否主动学习和研究课程的相关内容,是否认真按时完成课堂作业,是否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回答,是否注意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不随意出入,不随意接打电话,不玩手机,不大声喧哗,保持课堂安静,创造良好有序的学习环境等,同时在对医学生学习态度考核中还应注意考核学生是否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这也是衡量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其学习态度的一个最直观最真实的反映。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和水平的考核者,也必须不断地强化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提升国内人文素质理念和精神,并以此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够以身作则,形成榜样的示范作用,才能有资格成为一名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和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合格师者[11-12]。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医学生之间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互相评价

医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受教育者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是将其所学习的知识理论加以运用实施的实践者,在课堂的共同学习过程中,同班同学相互熟识,彼此之间了解、接触、互动较多,对于彼此之间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评价具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现实情况,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同学之间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与评价。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计好的题目和问题,针对于医学生的在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等方面的表现和实际,充分发挥广大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参与其中,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和规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主导下,使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人文素质评价,但应注意,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应提醒学生要出于公心,认真对待考核评价问题,不能敷衍了事,强调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找出各自在人文素质方面的不足之处,及时通过学习和教育弥补,以进一步地提升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由于同学之间相互比较熟识,因而评价结果也相对客观和较为准确。

3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医学生个人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自评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医学生个人有着自我的判断和认知,并形成一定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方面是离不开医学生个人自评的,他们可以通过对于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及人文素养知识和理论,对于自身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个性特征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其不仅能看到自身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能及时总结出自身的不足之处,这有利于他们找准自身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自身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以进一步地培养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及能力。医学生个人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自评需要教师的合理协助,这样才能把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总体方向,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指导和解释,使学生的自评不至于陷入迷茫,形成对于自身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准确评价。课内评价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将教师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与学生自评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整体出发,合理设计,恰当操作、分项考核和评价,进而形成一个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客观、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结果。课内评价只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方法之一,其作用的发挥还必须结合实践教学评价和动态发展性评价等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对于思政课教学中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方法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创新和丰富发展。无论怎样,这些评价的关键在于这些方式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地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考量和评价,科学地判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和水平,以此为基础,通过查找问题根源并及时修正,不断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和水平,为其进一步完善医学生自我和实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提供必备的有利条件。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就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与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思维水平、进行美育教育、拓展和完善个性等人文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可从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理论课教学、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等多条途径,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应是学校体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前言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然而应当看到,体育对人的教育意义,除了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外,它对培养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识往往侧重于生物学方面的意义,而忽视了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本文试图就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2当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紧迫性

新世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与享受,而忽视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在中国,当前青少年一代均为独生子女,家长在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外,更是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而忽视对下一代各种生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关心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以及良好品质与精神等的人文素质培养。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国于1994年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就把对学生进行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博伊认为:“如果学生只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难以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应该把儿童教育成有仁义之心和关心他人的人,具有运用他们的技能为更大的社会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日本教育界强调并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日本提出的现代人才素质要求中,将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放在了第一位。韩国在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养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养。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世纪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国内学者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是构建在人文知识之上,也隐含在人的各种社会实践之中。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实现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因此,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就学校的体育教育而言,也只注重生物性的体质增强与技能掌握,而忽视人文性的学生个性与道德精神等的培养。当前人文素质培养之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体育是在具体的身体运动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协调配合、遵守规则、参与竞争。同时,学生又是在克服身体困难中,实现超越自我、增强意志、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直接、具体,并是在身体的运动之中实现,是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中,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2增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就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外,更大程度上是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意志力、进取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是一项具有按一定规则参与竞争;通过意志努力超越自我;与他人合作争取胜利;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等特点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配合,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更可以在意志努力和复杂的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信心等多种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正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3.3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教育紧密地同逻辑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条理性与求同性,这是一切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却紧密地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求异性与创造性,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对思维的启发,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4有助于美育教育的实施

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上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运动之美(即审美),在实践中感受运动之美(即美感),更能够让学生体育运动中创造美,实现自我完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5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

完善的个性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加上学生中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个性发展的不足和弱点。体育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竞争中,在通过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障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也是室内教学和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4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4.1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注重的是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和体能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发展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因此,应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其意志、培养其情感、铸造其性格、熏陶其审美观的多种体育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2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导性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首先,教师只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第二,教师只有把握好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对所学的行为、意识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引导;第三,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爱心等各人文素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4.3加强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学校体育理论课应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改变以往许多学校只在雨天临时安排的状况,而应将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安排。结合理论课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将学生在实践课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识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条重要途径。

4.4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按规定学校每天都应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重视和保障。尤其是中小学的毕业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多被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生自我为主的活动,小伙伴共同进行竞赛和游戏,可增进相互的交流。大多数学生也会在可能产生的冲突中学会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共同兴趣爱好也能使学生形成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小群体,根据社会学理论,小群体是个人通向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因此,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4.5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

体育竞赛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行为意识最为丰富和复杂。体育竞赛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遵守规则、培养荣誉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最佳时机。以往学校的体育竞赛受“选手体育”的影响较大,参加体育竞赛的大多是有特长的学生,而大多数无体育特长的学生,往往被排斥在运动竞赛之外,最多也只是充当一个观众。学校体育竞赛应是全体学生的竞赛,应通过组织“拉拉队”、服务保障队等方式,将全体学生都吸引到体育竞赛之中。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与功能。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3

摘 要 健美操运动不仅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广受大众的喜爱。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健美操课开展的也较为广泛。高校体育课程的目的是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健康的重中之重,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还较少。本论文从辽宁大学健美操班选修课班随机选出40名女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健美操课,根据前测后测结果,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得出结论。

关键词 高校健美操 女大学生 身体素质

一、前言

健美操运动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有氧运动,由美国人Kennth cooper博士开始推广。由于健美操运动融合了音乐、体操、舞蹈等多种元素,这使得健美操运动不仅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很快受到大众的喜爱。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高校健美操课程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实验对象:辽宁大学健美操选修班40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关于健美操、高校体育课程方面的文献作为理论依据。

2.实验法。实验过程:在辽宁大学健美操班随机选出40名女大学生,经过一学期健美操课程,经过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对比得出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健美操基本步伐、身体素质练习、新大众健美操一级规定动作。

3.研究指标。第一,力量素质:一分钟屈腿俯卧撑;一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蹲起;一分钟提踵练习。第二,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第三,耐力素质:800米成绩。

4.数理统计法。运用Minitab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实验前测数据和后侧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最后根据统计数据得出结论。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力量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

(三)健美操对女大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健美操课程对女大学生力量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健美操对力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正好符合健美操的运动特点,在音乐伴奏下成套动作的反复练习,能使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背阔肌、三角肌,腹背肌,臀大肌、大腿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及小腿腓肠肌等充分的得到锻炼,对女大学生力量素质有着较大的提高。

2.健美操课程对女大学生柔韧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健美操是全身性的有氧练习,它有较好的增强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作用。通过一定强度的健美操练习后,有效地锻炼到身体各部分的肌肉、骨骼和韧带,使身体可以更好的参与拉伸练习。在健美操成套练习中大多要求身体和四肢最大幅度的伸展,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肌肉和关节的延展,使女大学生的柔韧素质得以提高。

3.健美操课程对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健美操练习时间较长,有时甚至有连续上千个动作,长达一个小时以上,这对于学生提高对抗疲劳的意志力也是大有好处的。通过长时间的有氧练习,使女大学生的耐力素质得以提高。

(二)建议

1.健美操对改善女大学生身体素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应创造一定的条件,加强教师技术水平的培养,逐步普及健美操并丰富教学内容。

2.进行科学指导,努力推广健美操运动。健美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安排运动量及动作内容,运动应从易到难,运动量及强度逐渐加大,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3.健美操课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健美操运动成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

4.加强教师在职培训进一步提高健美操教师的教学能力,各高校应加大师资选拔和培养的力度,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加强其科研工作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及其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燊.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 王申申,等.辽宁省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现状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3.

[3] 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素质;体育教学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方向,就是注重体育素质教育。把保健卫生、心理健康、体育精神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等。但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素质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人类体育活动中,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更高更深层次体育精神素质。全社会素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健康体育素质观念的社会责任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体育素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体育素质的特征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体育知识素质、体育技能素质和体育精神素质等几个方面。体育素质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为社会提高素质更高、更全面的人才。一般来说,大学体育素质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

体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健身强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和改善机能,而且可以促使智力得到发展。良好的体育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体育素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为手段,促使学生在完善的体育知识素质和科学的体育技能素质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并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

(2)时代性。

体育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体育精神。人类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研究形成了相对的稳定的体育知识体系。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发现和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技能,这些体育技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技巧和锻炼方式也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对体育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需要长期的沉淀和升华,体育精神素质才得到的延续、巩固和规范。随着的时代的发展变化,体育素质的内涵也会形成时代特征的内涵和意义。

(3)渗透性。

体育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系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今后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而体育精神更能发生辐射,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中,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发展。

2体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体育素质教育在树立大学生终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深远的意义。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应该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和每个高校的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精神,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体育素质教学系统。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素质培育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2.1大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体育精神的缺乏

当前在大学中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在下降。传统应试教育重视了知识灌输、轻视知识的灵活运用,造就了一大批高考机器、考试机器。大学生在体育领域中也将这一不良做法延续下去,对起体育素质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道德水准下降,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超越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将体育精神物质化正是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在体育中只重视名次、不重视参与就是大学生体育精神缺乏的表现。“金牌至上”正是将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各种体育理论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在精神教育问题上进行学理层面的专门研究比较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上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逃避挫折的行为。

2.2目前学生健康安全教育不足

和国外的健康安全教育开展程度相比,我国健康安全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和手段都相对简单。健康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展,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我国每年有不少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伤害和死亡。但是,这并没引起我们很多人的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强调技能和体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意识教育。造成学生注重技能的掌握,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在教学实践中,“健康第一”的理念被“安全第一”替代。学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将那些具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被无情的抛弃。安全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运用。在体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仍然被不少人忽视,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我国学校的健康安全教育的急迫性。

2.3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不全面

体育课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时间,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系统地、有目的教育活动,把体育知识传输给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对大学生是否能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强调文化知识传授与运动体验相结合,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最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通过体育课传播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不全面。在体育教学过程来看,体育课在内容的安排上,重运动技术的传授、轻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水平。体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教学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体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知识。目前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看电视、观看体育比赛等等。但是大学生在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往往忽略了通过这些实践来获取相关知识。依赖于传统的通过教学方式获取相应知识,缺乏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很难提高,也导致了其体育知识结构不完善。

3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用建构主义观点进行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思考

我国的体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属于应试教育。体育教育存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中目的,比如获得金牌等。物质注意色彩非常强烈。在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也应体现时代特点,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为目标,采取全新的体育教学教育方式.建构主义教育观点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等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一套有效的体育认知学习理论,并形成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设计一个趣味体育游戏,组织一场排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不仅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因为大学的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自立活动能力比较强。这些课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最终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更好地提高。

3.2加强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素质

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具有活动性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其服务。大量的体育活动实践是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易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当然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很多,有些的偶然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可以通过理论学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的。这需要大学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健康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健康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健康教育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身体锻炼方法。要时刻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逐步树立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要为学生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健康环境。在教学实施中,要把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尤其是那些关于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实践操作更要作为教学重点进行介绍。在讲授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单纯的灌输式讲解,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方法。避免刻板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结合常见突发意外事件进行教学,如溺水的自救、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等。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来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

3.3大学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渗透力很强。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才能达到目的。健康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并在体育锻炼中达到精神升华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达到培养体育精神素质目的。大学是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需要健康的体育精神素质作为支撑,但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需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并形成常态化的素质培养机制。大学应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并非口号和标语,需要大学生身体力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真正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可以利用极具影响力的传媒、通讯工具和体育明星效应等可以在更新和更宽的空间内展开。通过多元化的途径维持体育精神培养。作为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体育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形成要体育运动活动本身更重要。体育运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挫折和劳累,是磨砺和锻造体育精神素质最好的因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且更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3.4加大体育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体育离不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因此培育大学体育素质首先要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随着改革的深化。完全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来发展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已经很难做到。大学多渠道筹集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大学对校园里面的体育项目设施可以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进行适当的经营。充分利用大学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学校闲置场地开展一些市场化运作,在这些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传统项目以及学生参与性高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合理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较好回报。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办各类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前提下,对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实行转租、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来提高体育设备实施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创收进一步扩大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育设施。为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培育大学体育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知识素质水平和健康安全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重视学生健康安全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健康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使学生提高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也能够使精神素质得到改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的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而且要将体育技术教学与体育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01):82-85.

〔2〕马卫平.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体育学刊,2011,(01):75-78.

〔3〕刘纯献.体教结合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74-77.

〔4〕杨雷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实施体教结合的障碍及其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8):98-101.

〔5〕李尚胥.浅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74-175.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5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学生素质,体育竞技

 

一、传统小学体育课的弊端简析

(一)课程设计的不合理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仍是沿用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其内容仅仅为不断锻炼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忽略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男生与女生在体育爱好方面是有较大差异的,男生通常偏向一些剧烈运动,例如足球、篮球之类;而对于女生而言则更喜欢温和的体育运动,如羽毛球、跳绳等。因此,在体育课程设计方面不能将全班同学等同视之,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

(二)体育目标的不合理定位

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来看,时至今日,不乏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但仍存在不少人对体育活动存在误解。他们总把体育归为一种单纯的竞技项目,而忽略的体育活动的本质,即身体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不仅应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个人成就,而是更加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体育教师不应单纯地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该变传统以分数衡量体育成果的观念,而是应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课地位的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这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当代的学生为了升学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挤压其课余活动时间,小学生亦难逃与此。更有甚者,一些小学教师为了小学生小升初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今后发展也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培养若干建议

(一)重视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对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随着世界上各重大体育盛会的连连举办,各小学的体育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就为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对体育的认知并不成熟,大多数人在观看这些竞技活动时总是忽略运动给选手带来的快乐而关注各选手的运动成绩。论文格式,体育竞技。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小学生对体育的看法,造成他们在体育中一位求胜的心态,从而忽略了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进取心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教导小学生不应一味看中比赛成绩,当然,成绩可以反映竞赛的一方面,但不是竞赛的全部,我们应通过竞赛的成绩激励自身奋发向上。2、加强对小学生顽强意志的锻炼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锻炼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见的,而是要通过长时期的锻炼才可达到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顽强的意志品质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对于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在体育锻炼或是竞技中,小学生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同时必然也要面对承受失败的压力。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此可知,在校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勇敢面对失败后,其意志品质必然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对小学生意志的锻炼,鼓励其在失败中仍能享受体育的乐趣。(二)在追求身体满足的同时关注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1、帮助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体育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就能达成其效果的,而是要求小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教小学生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之余多加关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的萌芽期,其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仍要依靠外界的正确引导,同时,由于其年龄小的特点,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针对这些,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体育竞技活动,如拔河、球类比赛等,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的力量并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3、指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继续营养的补充以及强悍的身体。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于上面提到的,体育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多参加课余的体育活动,但仍应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指引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以免造成身体损伤等不良后果。论文格式,体育竞技。

三、小结

综上所述,注重体育课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因此,各小学、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小学生积极开展他们所爱好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劳逸结合,从而促进文化课成绩的提高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智;;当前兰州市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竺航;;对奉化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3]周坤;论体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6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中的缺失。

重文轻体的体育思想致使人文知识素养的薄弱重文指的是学校过分的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体育文化素质的教育。轻体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的体质的训练得到了学校的重视,而体育文化知识却被冷落。而学校的体质论就是重文轻体的典型代表,体质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导致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被忽略。倡导体质论的学校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体育课上学生不是锻炼身体就是在一起打闹嬉戏,没有把文化知识与体育教育相融合的意识。在这种的教育体制下,极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健全地发展。某些学校将体育课取消好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文化知识。学生的体育文化基础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学习减少了学生的培养空间。因此,各种体育文化素质的缺失与薄弱与重文轻体有很大的关系。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物质和精神生活是文化的双层含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把双刃剑。人文素质教育综合反映出的是社会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积极的影响。健身功能、娱乐功能和育人功能是教育的显著功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健身功能被人们所认可外,其他的功能都是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在人文素质教育的介入下,体育教育更多的人文化的功能将被展现出来,包括人格的塑造、陶冶情操、修养品质等等。不断的扩展体育教育功能加快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意义。人文素质教育积极影响着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相比,只是重视学生身体技能培养的传统教育,人文素质对其的影响作用更大表现为,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促使学生使用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帮助人文素质教育加快创新等等。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以及知识、情感、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2.拓展高校体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是通过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大学生是高校体育课程人文教育的主体,在人文教育的熏陶之下体育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得到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离不开认得传承与发展,在体育课程中得到融合与交流,主题思想是以人为本,核心内容是这会文化现象,最后转化为精神品质的内在修养,已达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其实是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人文知识的思维意识需加强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知识运用的是把两者相融合的双关体育教育模式。两者的分工也很明确:学生人文知识的宣导与灌输,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是理论课上的任务;实践课则是通过观看一些有关人文知识的课件,来分析人文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对文化的思维意识和感知能力不断地提高。

(2)多方面发展体育工作者的人文知识面体育人文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是在一线的体育工作者,在体育课程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依赖于体育工作者的文化知识构造。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多方面的扩展自身的文化知识。言传身教石老师教育学生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老师博览群书,是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不断地提高和丰富。再就是老师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素养也要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已达到学生和老师的精神文化能够相互融合,教学氛围愉悦活泼,激发同学和老师的热情。最后,还要求老师不断提高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文化素质中遇到的困惑可以得到解决,自身的科研能力素养在解决问题中冶得到了发展。老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以更好地适应不断改进的教学方法。

作者:魏培雨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素质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87-02

1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文件精神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让大学生健康成长,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文件还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1.1不断加强思想政治道德修养。

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素质,并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包括(1)要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2)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3)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1.2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优秀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知识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宽广的文化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1.3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个人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必须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1)要具有高尚人格魅力;(2)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3)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4)要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5)要具有相应的社会能力。

1.4不断提高身心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素质提升策略

2.1政治素质提升策略。

高校要明确政治素质的内涵, 充分认识提高辅导员队伍政治素质的重要性。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这五个方面都与一个人的政治素质联系在一起的, 是政治素质的集中体现。

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群体要认真学习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而且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来观察和判断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习中锐意进取,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素养。

2.2师德素质提升策略。

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策略有:(1)通过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从自我做起,正人先正己,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学生。(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发扬自尊自强的精神,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正义的事业,是为了塑造青年大学生的美好心灵。让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在道德、人格等方面成为大学生们效仿的榜样,才能切实体现出人格魅力,切实发挥带头作用,从而获得学生的尊敬。(4)高校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校园舆论氛围和创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校园环境,切实加强师德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师德建设的激励、约束和评价机制,以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良好形象,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2.3文化素质提升策略。

优秀的辅导员不能仅仅依靠经验的积累或自己的感性见解来开展工作,而应当是善于总结和思考的,应主动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和社会实践进行深入探究,将自己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高度,不断增强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获取较高层次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想在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文本",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解答他们心中的疑虑,消除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就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注重拓宽知识视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其次有具有较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等辅助知识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逻辑学、文学、经济学、伦理学、美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可以博览群书,广泛阅读世界名著,增强文化修养与内涵。通过诸多知识的累积让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达到使学生产生"敬而受教"的效果。学校应当构建有效的学习、管理组织,积极营造辅导员队伍学习型组织氛围,探索建立"辅导员沙龙"学习型辅导员团队,组织结构呈扁平化的特点,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育人"与"育己"相结合,为辅导员提供学习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激发他们挑战自我成长的极限。

2.4能力素质提升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提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培养教师信息素质,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主动用科学的理论占领网络阵地,用更为开放、生动、形象、可亲的方式于学生交流,才能很好地解决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二是提升教师熟练应用多种方式和方法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高等教育学生学习特点,从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全人的教育。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观念,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大学生与服务大学生结合起来,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在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全方位关心大学生,为大学生排忧解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2.5身心素质提升策略。

教师的身心素质是教师整个素质结构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教师素质的基础。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教师的身心素质与学生的身心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身心素质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人们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开展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不但需要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加需要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这就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不断加强身体锻炼,以应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二是具备与科学认识相关的逻辑智能,对各种影响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三是进行传导语言智能的培养,善于选择最接近学生思想情感的词句,以引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四是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消除消极行为。。五是要妥善对待困难及挫折。及时分析原因,妥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积累经验之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六是要学会调节情绪,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改进个性品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健康积极的良好心态,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使自身心理素质得到同步提升。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处于不断改革之中,对高校思想教育辅导员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作为各项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大力培养具有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加强理论学习,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师德素质、文化素质、科研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断创新,真正发挥高等院校政治教育教师的各项应尽职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出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及辅导员素养培训手册》。[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8.

[2]李香善.高校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3]姜勇,张明红,何敏.论教师的文化养成[J].教师教育研究,2008,(7).

[4]王万江,《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科教文汇,2007年11期.

[5]陈占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研究,2008年第17期.

[6]黄学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7.

[7]李辉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人文素质;缺失;理论探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015-02

一、人文素质内涵界定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人文素质教育是围绕人性完美而展开的如何做人的教育,主要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转化、培养,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道德性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教育的理想是实现人性的完整。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人文精神。在人与自我的层面上,人文教育让人珍视生命,热爱生活,重视人生的价值,帮助人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在人与他人的层面上,人文教育让人树立平等的精神,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层面上,人文教育让人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宽广胸怀,富于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热心公益事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层面上,人文教育让人关心人类的命运和前途,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积极参加环保等活动。

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确立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既能胜任某种职业、又能促进其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现实往往不容乐观,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极度欠缺。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曾指出:面对高新技术的挑战、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过窄的专业教育,局限了学生的学科视野;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阻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他的分析,切中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病,也完全符合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大声疾呼要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在教育管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教条和“规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等种种现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弱、人文精神缺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三、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探寻

1、推进入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学科化

人文素质教育新理念的树立,还需要教育理论界发挥理论先锋作用。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历史久远,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个新课题、新挑战。我们要用历史学的方法总结和汲取中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优秀的、具有生命力的人文教育传统和财富,开阔眼界,多方面、及时地了解研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新兴的教育理念,学习和借鉴国外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我所用。同时,也要注重我国在教育问题上的特殊国情,还应积极地研究探讨适合我国特殊国情以及特殊需要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和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当代以及长远发展需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和体系。

2、把家庭人文教育理念摆在突出的地位

家庭生活关系到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奠定了最根本的生理和心理基石。人文素质的养成,应建立在良好的身体和心态状况基础上,只有高质量的和高品位的家庭生活,才能使大学生们从小培养起优良人文素质的身心基础。家长是大学生们的第一任老师,对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奠基性、穿透性甚至永久性的关键作用。家长的所思所想、言谈举止,都会通过价值取向、职业态度、生活情趣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直接或者间接地指引方向、提供示范。因此欲想大学生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家长应培养自身优良的人文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营造优良的家庭文化,同时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保持勤奋高昂、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并且注重修炼高雅的生活情趣,以此充实自己的人格修养。而且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如能体现出相互尊重、相互友爱、相互支持的和谐家庭的文化关系也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发挥着极大的心理暗示作用。

3、发挥人文课程的教育作用

人文课程是增长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基本来源,又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主渠道,课程内容的优劣、学科设置的得当与否,都会影响到大学生人文视野的宽窄、人文内涵的厚薄、人文胸怀的广狭、人文能力的高低。优秀精品课程不一定使所有学生都成为优秀人才,但是,优秀人才一定是要通过优秀课程的讲授才能培养出来的。各高校应当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多重教育目标和根本宗旨出发,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具体情况,顺应新世纪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大趋势,整体设计规划出全面、完整、科学、有效的课程设置体系。开设尽量广泛的人文类课程,如经典名著《周易》《诗经》《尚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兵法》《荀子》《中庸》《史记》《论衡》、《齐民要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文化素质教育:《服饰美学》《舞蹈表演》《艺术美学》《音乐欣赏》《影视鉴赏》《佛教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概论》等课程。

4、培养高校人文教师的综合实力

在许多大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观点就是准则,教师的思想就是真理,教师的价值观念和人文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复制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言谈举止,用严格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严密的方式从事教育和培养工作,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学会做人尽职尽责。各高校应把青年教师、中年教师作为未来大师级教育家的潜力队伍加以培养,设计规划高等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学综合水平的全面、长期培养方案和完善的进修制度,为高素质教育人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领导人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业务是一个教师人格魅力的最直接体现。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对老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谁想依靠老本应付教学,甚至滥竽充数都是不可能的。每一个教师既是教者,又是学者;既传授知识,又创造知识。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以广博的知识和完美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5、营造浓郁的人文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的课程,一般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显性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有明确规定的内容。而隐性课程则指那些非正式的、或较少事先策划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它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由物质、文化、社会关系等要素构成的教育环境,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非常广泛,既包括物质领域的自然环境和校园内部规划格局、校舍布置等,也包括精神领域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宣传的内容等。既涉及个体的行为,也涉及群体氛围。因此,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由此可见,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力度和深度。使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深层意义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来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实践活动的有关组织者、领导人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活动组织能力,注重在活动中对参与成员的积极引导和生动教育,保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注重积极发掘和总结本次实践活动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深远意义,对活动教育成果进行深入宣传和充分交流,鼓励并组织以发表文章、交流讨论和报告会等形式让参与成员与未参与活动的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切身感悟,让下乡支教、科技服务、法律服务、医疗服务、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等非常有意义和感染力的实践活动以其不可替代的生动、深刻、真实、感人的特点,获得更大的受众辐射面和人文素质教育成效。

6、建设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教育环境

职业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同,它要求学生把学到的职业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塑造出学生的高尚人文精神和高品位的思想素养。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结合现实问题、国内外重大事件、科技发明、重要节日等举办专题讲座、辩论、征文、社会调查、座谈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技能大赛、智力竞赛、科技文化艺术节、书画摄影集邮展,以及结合专业进行的专题讲座、就业信息、模拟招聘、操作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能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自由开放、具有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技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文化素质教育要在“素质”“思想”上下功夫[J].中国大学教学.2001.(1).

[2] 石亚军.论人文素质的“332架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3] 周远清.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 石亚军,赵伶俐.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新华书店.2008.

[5] 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5,(01).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9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大学生成功;大学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成功。而大学生要成功,大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主体成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是否能够成功,大学生成功素质获取的主要途径乃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因为独立学院教育规律和模式与普通高校不同,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基于这种特点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对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会相应呈现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一、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大学教师除了具备普遍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外;鉴于其独特性,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人文素质

当下处于时代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大众乃至对大学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抛开无节制的贪婪、商业上的巧取豪夺,制假贩假售假、腐败现象无时无处不在不说,作为任何社会堕落之最后防线的教育事业,其有的腐败程度、人文素质的低下也令人触目惊心。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薄弱、不够勤奋,家境较好,因此就会导致自我认识和控制力差,同时个性突出,自我约束力不够。在社会这样激烈的影响下,就会对学生形成腐蚀作用,出现诸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学生主流价值观和自我实现意识的缺失。这种人文素质的缺失必然影响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成人”和阻碍大学生 “五大体系”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成功。

从当下大学人文素质现状来看,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仍然是实施大学人文教育的关键。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人格、技能,甚至教师的礼仪和服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行为学中讲到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穷的,所以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效率好的关键。

(二)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是国家教育大计的重要举措,是民族的希望。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一个人没有创新思维是没有大的的成功的。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必然要求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对大学教师而言,创新是一种敬业的表现。创新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敢于设想和想象,敢于实践。在复杂的否定之否定中,建立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在这过程中,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时间的,对教师身心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当然,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本能地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强烈的教学互动下,学生的智力会得到经常性的开发,有利于学生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三)实践能力

在教育目标上,独立学院注重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的标志,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偏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独立学院更强调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适应专业目标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保障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教授方式上,强调产学研结合,不断挖掘教学空间,将课堂搬到现场,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前提是大学教师要有很强实践能力素质。在教学和科研上,大学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将研究成果投入应用转化为生产力。

(四)身心素质

大部分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并呈现阶梯型层次,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大学教师身心素质的考验。只用健康的体魄,才能承受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所谓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认定。健全的心理素质诸如:耐心、信心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可能就需要耐心的讲解和多次重复的强调。

健全的身心素质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不断锻炼和提升大学教师身心素质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五)发现素质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个性突出,潜质明显的特征;鉴于此,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就提出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同步推进。那么,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就要求必须具备发现素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要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质,使得学生内在的隐性素质升华为显性素质。二是教师同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失败因子,指出和督促学生能够消除失败因子,不断进步并最终走向成功。

往往不是学生缺乏意识或者创新思维,而是教师缺少发现。可见,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在学生的成功教育环节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成功的体现是培养成功人才,那么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乃是该教育理念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途径

(一)国家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近年,国家不断关注和重视独立学院的发展,并赋予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政策诸如规范制度、经济政策等来加强大学教师素质工程的建设。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保证。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

1善于思考,加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思考,总结自身的不足,寻找素质缺陷不断改进和提升。同时,要加强与人交流,同事相互思想碰撞,产生新的观点,有利于共同素质提升。

2参加教学培训。参加各种教学培训诸如先进教育理念的陶冶,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学竞赛的参与等,都能够在不同方面改善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

3努力实践。实践是最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投身实践,不断创新并检验。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教学得失,在自我高素质要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结语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变化和完善,但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关键还是加强大学教师素质的提升。努力培养大学教师的高素质,进而培养大批的成功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10

一、传统小学体育课的弊端简析

1.课程设计的不合理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仍是沿用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其内容仅仅为不断锻炼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忽略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男生与女生在体育爱好方面是有较大差异的,男生通常偏向一些剧烈运动,例如足球、篮球之类;而对于女生而言则更喜欢温和的体育运动,如羽毛球、跳绳等。因此,在体育课程设计方面不能将全班同学等同视之,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

2.体育目标的不合理定位

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来看,时至今日,不乏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但仍存在不少人对体育活动存在误解。他们总把体育归为一种单纯的竞技项目,而忽略的体育活动的本质,即身体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不仅应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个人成就,而是更加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体育教师不应单纯地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该变传统以分数衡量体育成果的观念,而是应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3.文化课地位的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这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当代的学生为了升学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挤压其课余活动时间,小学生亦难逃与此。更有甚者,一些小学教师为了小学生小升初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今后发展也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培养若干建议

1.重视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对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随着世界上各重大体育盛会的连连举办,各小学的体育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就为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对体育的认知并不成熟,大多数人在观看这些竞技活动时总是忽略运动给选手带来的快乐而关注各选手的运动成绩。论文格式,体育竞技。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小学生对体育的看法,造成他们在体育中一位求胜的心态,从而忽略了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进取心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教导小学生不应一味看中比赛成绩,当然,成绩可以反映竞赛的一方面,但不是竞赛的全部,我们应通过竞赛的成绩激励自身奋发向上。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锻炼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见的,而是要通过长时期的锻炼才可达到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顽强的意志品质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对于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在体育锻炼或是竞技中,小学生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同时必然也要面对承受失败的压力。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此可知,在校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勇敢面对失败后,其意志品质必然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对小学生意志的锻炼,鼓励其在失败中仍能享受体育的乐趣。

(2)在追求身体满足的同时关注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帮助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体育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就能达成其效果的,而是要求小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教小学生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三、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1.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之余多加关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的萌芽期,其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仍要依靠外界的正确引导,同时,由于其年龄小的特点,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针对这些,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体育竞技活动,如拔河、球类比赛等,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的力量并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2.指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继续营养的补充以及强悍的身体。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于上面提到的,体育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多参加课余的体育活动,但仍应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指引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以免造成身体损伤等不良后果。论文格式,体育竞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注重体育课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因此,各小学、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小学生积极开展他们所爱好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劳逸结合,从而促进文化课成绩的提高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11

摘 要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开发智力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射击运动员的整体心智水平和竞技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阈深入分析了素质教育对射击运动员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对射击运动员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于更好地发挥射击运动的各项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射击 运动员 重要性

素质是人的身体、智慧、能力和个性乃至整个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就谈不上人的发展。素质教育20世纪是80年代后期在我国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摒弃应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21世纪的主题是人才的竞争,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对培养人才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射击运动是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但射击运动的专业性比较强,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动作技术,且动作技术的定型需时间较长,运动周期长,对运动者的身体素质的某些方面要求比较高,另外,在射击比赛过程中,对运动者心理素质要求要高于其它项目,对临场者的心理压力承受、心理状态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就射击比赛的发展而言,对抗愈加紧张激烈,不仅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战术灵活多变,身体素质突出,同时对运动员意志品质也提出了超强的要求。另外,随着射击比赛规则颠覆性调整的改革,决赛成绩“从零开始”,资格赛成绩“清零”,决赛改成淘汰制,从成绩最靠后的开始淘汰,直到决出最终的冠军为止,这不单单对运动员的体能、技战术有很大要求,同时也考验了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见,对射击运动员实施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实施素质教育对射击运动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射击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射击运动员创造成就、为国争光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超越现实的种种矛盾,抵御社会不良影响或物质上的诱惑,从而产生实现理想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二)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使运动员更能领略运动的精神和内涵,更能深刻理解项目的规律。文化课的学习能使运动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对动作的领悟力和训练自觉性增强,因此训练和竞赛的效果更好。

(三)有助于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有了素质教育作保证,就容易培养射击运动员的成就动机与良好的心理状态,加速运动技术的形成和提高技战术的熟练程度,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出色的专项认知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优良的个性品质,使其具有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善于动员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为获取优异成绩创造条件。

(四)对激发射击运动员的潜能起着巨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学会自主地发现自身不足,了解自己,并且能够通过对比他人,看见别人的长处,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一次次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这样就把最初的不敢想转变成了成功,激发自己的潜能。

(五)有利于射击运动员退役以后的生存和发展。目前从社会的就业形势分析,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运动员如果没有掌握一门扎实的文化专业技能,仅靠运动技能很难在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长久、稳定的立足。

对射击运动员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注重射击运动员的基础教育。一方面要加强运动员政治思想、道德行为的基础教育,同时要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建立运动员基础文化教育保障机制,加强运动员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文化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射击运动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其次,要树立新的射击教学新理念,改革现有的射击教育体制、模式、内容与方法,大力推进“体教结合”。此外还应注重射击运动员的个性发展以及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 冯妃勇.论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体育教学.2012(6):190-191.

[2] 邱香.试论运动员的素质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6):142-143.

[3] 黄文新.加强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和途径[J].

[4] 符明秋,于志涛.运动员人生价值观的现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3):3-6.

[5] 张锐铧.试论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0(2):25-27.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大学生 篮球文化 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的篮球文化是经过人们长期从事篮球运动或观赏它而逐渐被提炼和形成的,是对于篮球的行为方式和意识的总和。到了21世纪初期,高校确定把“素质拓展教育”作为本世纪培养大学生的指导思想与策略,21世纪是科技日益创新的时代,只有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才能为建设现代化更好地服务。所以在通过研究高校篮球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之后,再提出一系列关于增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措施、途径和办法,必然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发挥着毋庸置疑的作用。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的对象

篮球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拓展。

1.2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调查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访谈法:就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和哪些特殊作用等问题与北京体育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篮球文化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当我们大学生拥有了良好身体素质这一基础,大学生其它素质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所以虽然我们在大学校园里主要学的是知识但身体素质方面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篮球运动是由我们每一位正常人所必须拥有的各种跑、跳、投等基本技能所组成。它对于参与者的力量、速度、柔韧和耐力等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有着及其高效的作用。所以只要我们坚持长时间科学合理的篮球课堂教学和快乐健康的休闲篮球活动,必然可以使得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得到增强。

2.2篮球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功能

虽然早期的篮球运动是于1891年以体育游戏的形式出现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以及篮球运动本身的发展。它便逐渐地演变成了一种集体能、智能、技能以及心理能力于一体的高强度的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必然对参与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2.2.1 增强参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篮球运动是一种运动时间相对较长的体育项目,在运动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求参与者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与这项运动,发扬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展示自己的水平,从而使我们能够在困难面前从容不迫、安之若素。而参与者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他们参与篮球运动时所需要的高水平的心理承受能力贮备的保证。

2.2.2 提高与对手进行心理战的能力

现代篮球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国际性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而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样就使得篮球比赛越来越紧张和激烈,绝大多数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几乎处于一种不相上下的状态,恰在此时,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便成了比赛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了。因此,在日常的篮球训练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心理战术的应用。

2.3 篮球文化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作用

当今社会是科技与创新的年代,而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的人才和精英。学会不断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而篮球文化的培养对创新素质的发展有着比较独特的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要求丰富,主要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能力等方方面面。由此可见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和一笔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是促进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在体育课堂和休闲娱乐中加强篮球文化教育与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促进终身体育概念的形成,还可以促进参与者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2 建议

虽然篮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拓展的作用很突出,但是真正去践行它的大学生却不多。而且在我国篮球运动好像只限于男生而很少有女生真正理解它,就算理解了也总以为篮球文化就算对自身素质有很大的拓展也不会去参与。这也就让我们觉得这项运动有性别差异似的。另外,篮球文化包括社会篮球文化、校园篮球文化和家庭篮球文化。所以要想篮球文化能够把它的作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并作用于当代的大学生以及每一位参与者,我们必须要充分的重视这三个方面的篮球文化而不仅仅是校园篮球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国兴,范志勇.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影响[J].体育师友,2007(3).

[2] 董胜利,王永强.高校篮球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6).

[3] 许奋奋.试论高校篮球文化的价值[J].鸡西大学学报,2008(3).

[4] 孙明治.关于我国篮球文化的一些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