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组织教学论文

组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3-25 07:10:23

组织教学论文

第1篇

摘要:组织行为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管理学科是一种应用性很强、实践要求高的学科。在大学的校园里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管理学科教育更多地把把握系统理论知识、练习操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根本目标。以学科专业基础课——组织行为学为例,我们积极进行了管理类课程的改革和实践,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内容的建设,努力提高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一、分析课程特征、明确教学定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

搞好课程质量工程建设,首先就要分析管理类课程的基本特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定位。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组织行为学是探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猜测、引导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具体来说,这门课程有以下特性摘要:

第一个特性是综合性。以其内在构成来看,跨越了多个学科,它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从探究对象看,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及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系统地整合这些知识是教师搞好课程质量建设的首要环节。

第二个特性是权变性。由于组织行为学的探究对象是人、人和人、人和组织,而有关人的学问往往比较复杂,有很多不确定性。这和技术性学科通过公式、定理、程序解决结构性新问题有很大不同,同样的管理行为,可能产生不同的管理结果;同样的结果,可能由不同的管理行为造成,所以,组织行为学主张,根据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树立学生权变思维。

第三个特性是互动性。企业管理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在人际互动中,管理者对员工的猜测、引导和激励都依靠于组织行为学的科学内容。要想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把握并实践这种互动性。作为授课教师,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石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课程,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性人才,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搞好教材内容的遴选工作

目前,国内各高校工商管理学院使用的管理类教材大多是翻译版本,尽管国外的科学探究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并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容,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很多依托国外情境获得的探究结论在中国的实践当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把握整体理论体系、接触理论前沿,又能结合中国实际,让所学知识落地生根,搞好教材内容的遴选十分重要。我们认为教学的内容构建在国外探究的成功体系之上,系统介绍国外相关探究结论;同时还要大力开发转化可体现国情、反映最新实践成果的本土化探究项目.以实现国际前沿理论的“软着陆”,使内容更加适用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一方面选用了国际公认、被众多国际知名商学院采用、由美国教授加里·德斯勒编写的《组织行为学》第9版作为教材,同时又选取由中国人民大学李剑峰编著的《组织行为管理》作为参考教材。

2.切实做好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工作

鼓励双语教学是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我们始终认为具有良好的专业英文水平是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能和国际管理接轨、成为一流人才的关键,采用双语教学正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既能让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又能促进专业英文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两种语言来组织课程体系,一为展现原版教材的原汁原味,二为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专业化技能。除了选定了英文教材之外,我们还给学生预备了大量的诸如Disneyland(美国迪斯尼乐园)文化分析等丰富生动的英文教学案例,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专业知识和英文水平。

3.扎实做好特色教学案例的编写工作

注重和行业的联系,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怎样培养出符合相关行业需求的人才,开展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至关重要。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以电力为特色的“211工程”大学,我校以服务电力工业为目标,培养电力企业管理人才为己任。因此,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中,大力进行了特色案例组织编写工作。在教学内容建设过程当中,我们选择了许多具有电力特色的案例,诸如国外闻名的跨国公司、电力行业的巨头ABB公司的战略设计案例等,并结合教师自身参和过的企业科研项目,创意编写了中国电力企业的相关案例,力求培养和行业密切相关的管理人才,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未来电力行业的合格的管理者。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课堂实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采取经典案例学习、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现场测试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建立分析组织的思维框架,让学生熟悉自己和熟悉他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内在素质的提高和实战技能的增强。

1.创造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

管理类课程的学习首先就应该把灌输式教育方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和课堂实践。因此,在开课之初,教师就和学生约法三章摘要:取得好成绩要靠自己的课下自学和课堂互动。教师充分相信每位学生,走进课堂的学生就意味着已经阅读了教材、辅导材料和案例,没有认真预备的教师将扣除学生平时成绩的得分。这种方式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是带着新问题、带着思索来听课并主动参和课堂讨论,课堂效果非常好。

2.鼓励团队学习,以团队表现作为评分依据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仅有精神激励是不够的,把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绩挂钩能够规范他们学习的行为。我们采用了团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小组的表现作为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基础。对于大部分已经是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大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每位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具体来说,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等额的案例讨论小组,每次作业都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案例的分析工作。课堂上,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进行案例陈述,案例的分析和陈述者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在小组的成绩,只有小组的团队成绩高,每个成员的分数才能高。

日常的案例分析是考察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统一制定了案例分析的评分标准,让学生对案例汇报的评价有客观依据并明确团队努力的方向。

该评分标准目的在于打造学生成为学术基础扎实、有创新意识、职业化素质的管理人才。

案例汇报的评分主体也进行了变革,评分依据一个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评判,另一个是没做案例汇报的其他几个小组对汇报小组的评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学生之间相互测评,十分认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达到了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开展性格测试引发学生自我思索

开展性格测试等和课程紧密相关的课堂实践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自我反思。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征、喜好、能力、价值观、成就取向,进而增强管理者对于他人行为的猜测和引导能力,提高管理技能。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大小近10次教学测试,包括摘要:图片投射测试、选择性知觉测试、价值观测试、MBTI的人格测试、冒险性测试、权力和影响策略测试、决策风格、领导风格测试、国际文化智商测试等。通过自我测试和教师讲解,每个学生明晰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把握了不同类型员工的行为特征,从而为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方向,并为成为未来的优秀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4.进行角色扮演等管理游戏,寓教于乐

角色扮演是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中非常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让角色扮演者参和其中,体验真实场景,提高管理技巧和能力。在讲授到组织行为学文化差异这一部分时,我们采用了跨文化管理的经典角色扮演练习,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充分地心得文化差异的实际效用和跨文化管理的艺术性,学生们的参和热情都非常高;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采用了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观察不同人对同一情境的不同反映,引导学生思索权变要素在管理中的运用。我们在课上共采用了两次情境模拟摘要:一个是决策练习;一个是传销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参和活动中把握了理论,学会了方法,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5.大力开展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案例教学不仅是国际上公认且通常采用的管理学科教学方式,同时也是教育部对管理类教育明确规定的必选要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框架提高分析实际新问题的能力。为帮助学生搭建组织行为学宏观层次的理论和分析框架,我们分别从组织战略、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几方面结合经典案例进行讲授,所选择的案例坚持了以下原则摘要:启迪聪明,契合实际,电力特色。这种教学方法很有启发性,学生参和积极,见解各异,思想碰撞之时有很多好想法、新思路都迸发出来。在每次学生做完案例报告之后,教师会进一步对案例做出具体的分析和讲解,给出学生一个导引,一种点拨。

第2篇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敬请关注!!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3篇

还了解到英语学习其实也是一件有意义、有趣味、有成就感的事情。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虽然英语基础薄弱,但思维更活跃,善于表现,能够积极参加英语活动,有较高的表演天赋。因此,把课文编成短剧或小品,由学生表演;播放一段影视片段,分角色模仿;从课文中选出部分中心词语,由几名学生串联成故事或短文,都能很有效地激发学习热情。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分配给相对多的台词,而基础稍弱的学生则扮演台词较少的角色,这样可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多媒体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原本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听的动感内容,这已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这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且在讲解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课文时,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的场景,便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理解、记忆所学知识。例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每两周有一次英语课安排在语音室,教师可以借此利用语音室所配备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设备,在互联网上下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片段,加以精心编排,使之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再适当地运用PPT,把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做很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享受中学习。

三、利用课堂汇报,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些英语小故事、幽默小品、小笑话,在正式讲课前5至10分钟进行“课堂报告”(ClassRepor)t,内容可以是自身经历、当天的天气、学习课程、班级记事、新闻报道、名人故事,等等。另外,课堂汇报还可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师提前让学生进行资料搜集,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的方式进行。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四、坚持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所以把握好授课语言的尺度相当重要。如果一味采用全英文教学,将使大量的学生一知半解。特别在初始阶段,学生的自信会受到打击进而丧失兴趣,对于教师本人及英语教学全局来说,其消极影响是深远的。如果过于迁就学生的实际水平,以汉语授课为主,又将背离英语教学的初衷。因此,笔者坚持“除单词、练习、语法外尽量以英语授课”的原则。久而久之,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能力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课堂氛围中有了一定提高。

五、课堂穿插游戏环节,寓教于乐

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调动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十分重要。穿插于教学中的小游戏,既可使学生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笔者常用的课堂游戏有击鼓传花、单词接龙、故事接龙、传话筒,等等。英语游戏可以自行设计,也可以借鉴书本、杂志及网络上现成的资源。

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课堂上的问题,需要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有的放矢。以相对轻松、缓和或者幽默且有深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切入正题,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思维,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够起到和谐课堂气氛的效果,使相对紧张的课堂变得轻松且有趣味。经过精心设计的趣味性问题,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集中精力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与理解中去。在实际授课中,笔者也常用各种看似与课文无关联但精心设计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切入课题。

七、结论

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双语教学;组织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16-02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WU Hao

(College of Tourism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Hunan 42700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 teaching and cross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ilingual teaching, and explored the necessity to conduct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Finally, some methods of conducting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Cross Culture; Bilingual Teaching; Organization Behavior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适应这一需要,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又明确指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办双语课程,培育双语人才,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在此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组织行为学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开创了全新的“教”与“学”的思路,学生通过对原版教材的提前预习及仔细阅读,再通过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学生能够以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国外的原著学科,能更好地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保证组织行为学学科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也有利于传达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了解,把握学术精髓。然而,在取得种种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了许多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严重阻碍了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明显制约了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鉴于此,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所涉及的跨文化教学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双语教学与跨文化的关系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学习母语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双语教学中,由于语言具有交际功能, 当交际的双方分属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时,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同时,又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记,所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知识的时候,就是习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传统。所以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是紧密联系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双语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能力目标的实现,还承担着专业知识目标的提升。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有必要在双语课程中渗透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掌握学科知识的双语人,双语文化人。

另一方面,英语大师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不仅仅要掌握“语言规则”(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即:懂得语法正确与否,而且还要掌握“语言使用规则”(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即:决定语言是否得体。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才能使学生对西方社会逐渐形成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在双语教学中,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所蕴含的两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许多语言现象单单从语言本身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具体来讲,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往往是和我们人类社会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范畴。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大多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因此,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就和目的语(大多为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关。也就是说,文化差异对学生在理解双语教学知识点时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当笔者在给学生讲解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五个维度时,其中有一个维度是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长(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short-term orientation)。长期取向是指人们总是想到未来,而且看重节俭、持久与传统,而短期取向是指人们看重此时此地。由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教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长期取向比短期取向更可取。考虑到文化差异,笔者告诉学生,美国是一个多元国家,允许各种文化共同存在。按照组织行为学的观点,长期取向并不一定比短期取向更可取。短期取向下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变革,他们对于工作的忠诚度也很稳定。因此,长(短)期取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价值观取向,它们共同存在,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这样,就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二)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进行组织行为学双语学习的思维习惯

具体来讲,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语篇分析和词汇理解两反面。一方面,学生倾向于总是潜意识的拿所学语言与自身母语进行比较,导致无法跳过难句或语法,而对整个语篇的含义进行分析。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早已定型。关键不在于是否迁就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汉语思维),而在于帮助并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新的认知方法(学习第二语言)。另一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它最容易受到文化渗透。学生受困于中式的词义理解,往往难以领会一些西方语言的词义。例如,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材中,多处涉及到“宣传”这个词汇,例如“广告宣传、新闻宣传、公关宣传、产品宣传和企业宣传”等等。汉语里“宣传”指的是“对群众说明和讲解,使他们相信并且跟着行动”。而英语词典中对“propaganda”的定义是“政治团体为影响公众所散布的信息。通常是夸大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可见,“宣传”一词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褒义和贬义,从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产品宣传”用的是“product promotion”,而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product propaganda”。

(三)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案例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不少课程讲授中颇为常见的方法。然而,西方原版教材对一些案例的选用表达常有别于我国的本土教材,经常会由于文化的差异而让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准确。在组织行为学的双语教学中尤其如此。如在讲授“群体冲突”一节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对“冲突”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冲突的存在是管理不善的结果,应当避免冲突”的认识上。如果就理论解释理论,学生们是很难接受“冲突从绩效的角度,是可以产生价值的”这一观点的。为此,笔者在课堂上就我们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竞争手段,通过增加工资、奖金、表彰、晋升、待岗等形式,产生积极意义的“冲突”、创造新局面的实例,借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说明了“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且往往是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冲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从绩效的角度,才能判断冲突的价值”等观点。

三、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语教学面临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克服畏惧心理的难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引入跨文化教学。在双语教学中,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差异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西方文化下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中体会到二元文化的有趣差异;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将跨文化教学引入双语教学,能够促使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沟通活动解难释疑,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也是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许多语言学家经过研究,普遍认为除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英语交际能力差,沟通自信不足,过分偏向英语应试教育。只有将跨文化意识充分融入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英文问答、讨论、演示和课后英文写作等,才能使学生的交流沟通水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感悟

文化通识和个人修养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指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便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便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以文化作为感召力的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接受两种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摆脱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形成一种对文化的潜在反应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的素养迎接全球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四、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由于缺少西方国家的语言环境,在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去学习和感受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设法在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导入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在双语课堂上努力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如对许多中国人来说communism,collectivism,interdependence等都含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但这些对西方人来讲却含有反面、消极的意义。相反capitalism,bourgeoisie,landlord,ambition等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对西方人来说则带有褒义。这些词汇在不少社会科学中都较为常见,如果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本身也会对学生的课程内容理解产生障碍。而一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学者这种文化背景和学理的差异,将有助于其形成双重文化的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动的视频资料、模拟组织行为学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组织行为学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展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情景。教师也可以担任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体验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营造出双语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既包括了课堂知识点的双语讨论和辩论,也包括对课程案例的现实模拟表演。前者能够锻炼学生用西方语言进而到用西方思维来考虑问题,激发其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愿望。后者则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近乎实际的交际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场景下应该讲什么,从而达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该同时熟悉专业课程材料和西方文化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课程熟悉程度和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其他的非双语教学的课程不同,组织行为学引入双语教学,还要求教师更加熟知西方的一些文化故事和名人名作。这既考验着双语教师多学科的知识广度,也要求其花更多精力进行备课工作。如果教师不能在授课前进行充分地查阅和注释,也就无法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四)鼓励学生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双语教学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每周一、两次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英语思维是不可能形成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自主阅读西方经典文化名著,观看反映西方文化生活和历史的电影、电视剧,并多浏览英文的知名媒体网站和主流论坛。同时,在生活中有意愿与西方人士和一切西方元素的事物进行接触,从而自发创造感受跨文化差异和熏陶西方文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 芳,俞丽伟.高校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103-105.

[2] 吕雪松.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31-33.

第5篇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形成的,这种教学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地显露出它的弊端。这也就意味着,想要让高校体育教学更为符合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就要形成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观念。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能够通过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师生的全新体育教学观念。这种新型体育教学形式的出现,不但能够让大学生的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也能够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形成强烈的兴趣,并且自觉地完成体育锻炼的目标。即使在未来学生们离开了校园,也依旧会保持原有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

(一)部分高校已采取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并取得成效现如今,我国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采取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体育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一开始实施,就受到了体育教师及大学生们的欢迎。师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益处,大学生们已经渐渐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锻炼习惯,身体素质越来越好。同时,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大幅度减轻,体育教学目标得以顺利的完成。并且,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向更多的高校进行扩展,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实现全国高校都采取这种教学形式。

(二)该教学组织形式增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高校中实施的时间比较短,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一种较为显著的问题就是该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体育教学管理的难度。我国每一所高校中学生数量都非常的庞大,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如果高校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将会是一场极其浩大的工程。因此,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专业的体育管理技能和经验。

(三)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来实现该教学组织形式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可以说是寸土寸金,高校要实现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就要有足够的场地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那么高校的体育教育投资将会非常巨大。并且由于一些体育项目对于场地及周围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许多高校的条件难以到达这样高的标准,在实施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体育教学时,就会遇到一些障碍,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体育锻炼达不到要求,也就难以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

(四)教师缺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经验体育教师在长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已经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从传统体育教学形式到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将会为体育教师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由于我国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时间较短,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非常之少,这就导致了高校中缺乏有经验的体育教师,造成了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体育教学难以施行。

三、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策略

(一)从根本上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形式,因此,要想顺利地实施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体育教学,就要先从根本上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高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的变化,更要清楚学生们实际的健康状况,意识到实施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意义,从而重视这种教学形式,并且将该教学方式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只有转变了体育教学的观念,才能够不断地克服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让新的教学形式逐步实现。

(二)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转变教学课程设计思路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对高校的体育教学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完善学校中的体育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体育锻炼的环境。并且在完善教学设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实际场地的情况,从而在解决教学要求与教学设施矛盾的基础上,节约更多的成本。另外,体育教学课程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为适用于新型的体育教学形式。

(三)壮大学校体育教学师资队伍针对高校中缺乏高素质体育教师的情况,学校应当及时聘用具有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并且对体育教师进行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培训,加强体育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更多的体育教师能够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建设

近年来,见诸于报刊和杂志的有关学习型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文章比比皆是。然而细读起来,却发现作者们对学习型组织内含的理解和创建的方法与途径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学习型组织是管理理论,是当代最前沿的管理科学;有人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细胞,属教育范畴,是教育理论;还有人认为,学习型组织,既是教育理论也是管理理论,因为学习型组织不仅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其成员实现终身学习,而且还要进一步促进组织的创新和变革。特别是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方法途径与第五项修炼中的提法有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其实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型组织,一种是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另一种是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

一、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

这是大家比较熟悉和了解的,也是当前国内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主流派别。其代表人物是彼得·圣吉,代表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一)产生背景

管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起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的重点就集中在了探讨企业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企业再造方面,掀起了一波波企业改革、再造的浪潮。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在信息、知识社会条件下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的新特征,组织的学习,智慧的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力图通过持续的学习使组织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用组织学习带动组织文化建设,带动需求激励,带动制度建设以使组织整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以提高员工和团体的学习能力为主要手段,以解决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企业整体协调问题。学习型组织理论应运而生。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实现了管理观念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飞跃,因此有人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一次革命。

(二)理论基础

彼得·圣吉创立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佛睿思特创立的系统动力学。

系统动力学是系统理论的一个分支理论,其核心思想是: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功能。

佛睿斯特教授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想出未来企业的思想组织形态——层次扁平、组织信息化、系统开放化、坚持组织学习、上下级从属关系变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调整优化组织内部结构关系等。以此思想为基础,彼得·圣吉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发展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彼得.圣吉也因此成为国际公认的管理大师。

(三)概念内涵

何为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对此并没有下过一个完整、清晰、明确的定义,只是在这本书的不同章节、段落,对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点或属性做过一些论述。例如:“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活出生命的意义”;“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在学习型组织之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要建立学习型组织,需要培养人像系统思考者那样看问题,并逐步发展自我超越和学习如何共同合作、摊出和重新建构心智模式”。

显然,我们是无法根据以上片断性的论述,拼合出一幅学习型组织的完整的图像的。事实上,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这本书中所着力回答的是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问题,而不是学习型组织是什么的问题。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在其所著的权威的《组织行为学》(第七版)一书中对学习型组织下了一个明确而简单的定义:“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开发适应于变革能力的组织”。

斯蒂芬.P.罗宾斯归纳了学习型组织的五个特点:

1.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

2.在解决问题和从事工作时,摈弃旧的思维和常规程序;

3.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们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

4.人们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跨越纵向和水平界限),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惩罚;

5.人们摈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

如果考虑到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和彼得.圣吉五项修炼的基本内容,我们认为斯蒂芬.P.罗宾斯对学习型组织所下的定义和学习型组织特点的概括还是比较准确的。

(四)目标指向

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中,学习仅是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促进组织的管理变革、促进管理观念和管理架构的改变。

(五)创建模式

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创建模式,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英国学者米克珂柏的“一体化模型”,“瑞定模型”,沃尔纳“五阶段模型”,“圣吉模式”等。从实践来看,“圣吉模型”操作性强,易于借鉴。目前,我国创建这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所采用的主要模式有:1.以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为核心,开展创建工作;2.以组织的战略提升、管理创新、文化重塑、激发员工潜力和学习动力等组织管理运作的程序和内容为主线,结合五项修炼的思想改革组织。

(六)实践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优秀的企业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改造企业组织,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据调查,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80%都采用了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

自1994年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中文版出版后,我国就掀起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热潮。1996年,“中美合资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和“江淮汽车集团公司”等开始进行探索,成为中国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先行者。从2000年开始,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天津等20多个省(市)和相当一部分中心城市,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回顾其历程,大体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自行摸索和民间团体帮助创建学习型组织阶段,时间是1996年至2001年;第二阶段:政府推动和组织理性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阶段,时间是2002年底至今,侧重点是总结经验、确立试点、总结经验、树立榜样。

二、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这个派别虽没有什么代表性的著作,也没有代表性的人物,但在当前社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却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其主要的代表。

(一)产生背景

学习型组织源于学习型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局部与整体关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把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十一五”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我国已有近60多个城市把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举措,把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摆到了重要议程。

在创建学习型城市进程中许多城市都做出了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正是由此,才使得学习型组织建设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可以说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提出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

(二)理论基础

终身教育理论和学习型社会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终身教育”一词始见于1919年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见于教育文献。196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上被正式启用,并得到许多成员国的赞同并确定其为本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对终身教育较为普遍的解释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

终身教育的提出改变了过去人生“教育期——劳动期——退休期”的生活模式,提出了人的一生从生命之始到生命之终都要不断学习,接受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终身教育。这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理想教育体系。

学习型社会一词最早是一种教育哲学范畴的概念,由美国学者哈钦斯提出。他在对以往教育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社会应是一种学习型社会,其含义是“学习型社会除了指提供个人生涯不同阶段的成人教育外,它是一种以学习、自我实现、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此概念提出后,受到了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肯定,并在其所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作了权威性的概述,即“学习型社会可以理解为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和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在该社会里,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内涵的研究之后,我们认为:学习型社会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社会层面看,应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使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到得广泛的普及和认可,社会能提供满足人们进行各种学习的内容和场所。其二,从组织层面看,社会的各类组织都积极推动学习活动在本组织内的开展,形成学习型组织。其三,从个体层面上看,社会所有成员都能自觉地将学习作为自己一生的实践活动。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我们可以把学习型社会定义为一个能够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

学习型社会理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提升。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目标。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求社会的各种组织必须承担起向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教育和学习机会的社会责任,即转变为学习型组织。

(三)概念内涵

目前还没有一个被人们公认的、统一的、标准的定义,

我们将其界定为:“能承担起向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教育和学习机会的社会责任的组织,即可称之为学习型组织。

其主要含义包括:

1.学习型组织是以学习和教育作为促进组织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手段的组织。

2.学习型组织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与学习制度,并能够向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教育与学习机会的组织。

3.学习型组织是组织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培训和学习,形成浓厚的组织学习氛围的组织。

4.学习型组织是组织成员将学习与工作有效融合在一起的组织,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组织要为其成员提供充分的教育和学习机会,关注的焦点是组织成员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目标指向

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组织内教育培训制度的建立和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开展组织内教育培训活动是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是学习型社会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上的所有部门都承担着教育的职责,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五)创建模式

目前对这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模式的总结和归纳还没有引起理论研究人员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这种学习型组织建设,起点低,理念陈旧。但我们认为,这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在我国当前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必须给予重视和强调,因为在当前社会中,还有大量的组织没有担负起应担负的教育职责。大量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个体企业,组织内教育培训活动并为真正开展起来,职工的学习权力还没有得到保障。就目前创建工作实践而言,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论做指导,以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和全员学习为主线,以建立组织内教育制度为基础是其基本模式。

(六)实践探索

为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开展,许多组织自觉地投身到学习型组织建设热潮中来,结合各自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的单位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抓手,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展开培训活动;有的单位在创建过程中,把更新学习观念、创新学习方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把握,在思想上树立起了学习是更重要的工位、工作是更有效的学习的“大学习观”:有的单位强调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强调个人学习基础上的组织学习;强调学后升成“新知识”,通过持续不断的创建,将职工的学习行为转变成组织的创新能力。

第7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形式;自组织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培养日益显得十分重要,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为适应时展,满足社会需求,我国也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历来备受关注。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关系着整个教学实施的成败。

一、小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组织教学,学生则顺应教师的思维有秩序地进行学习。教师要求学生何时听讲,何时讨论,何时练习,而这些课堂活动都不是学生自发的。因此,教师只是名义上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实际上还是教师主导课堂,强制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学习。我们是从事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课堂上的我们总是主观地认为自己采用的方式更适合教学,却很少深入调查学生是否习惯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少听取学生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看法。所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一句口号,教师只是不再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机器,从根本上讲,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宰。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都可以称为是他组织形式。而采用自组织的方式组织教学,可以从根本上变革他组织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不再由教师一人主宰,学生也成为教学的参与者甚至引导者,真正做到师生地位平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他们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实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甚至能够代替教师引导教学系统走向有序。

二、小学课堂自组织教学形式的特征

1.开放性

开放的教学系统使自组织教学形式也具有开放性。该教学组织形式的施行需要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学地点可以是教室、学校、家庭甚至是社会。

2.无秩序性

这是自组织教学形式最显著的特征,有利于学生自行组织教学,使教学走向有序。采用该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相对混乱,学生不会按照老师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思考、讨论相对自由,和如今有序的课堂教学形成强烈反差。

3.师生平等性

师生同作为涨落因子,都可以使教学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根本上说明师生地位平等。自组织教学形式保证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4.多样性

自组织教学形式不是单独的班级授课,或是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而是各取所长,综合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组织教学。

三、小学课堂自组织教学形式的一次尝试

上学期,我们班上了一节特别的课――自组织形式课堂。选取的课文是《夸父追日》。课前的导入与平常无异,读通课文后,主讲教师问了一个问题:你是否同意夸父的做法?一下子,学生的反应有点懵,几秒钟冷场过后,另一位老师说:“我不同意夸父的做法,因为……”主讲的老师说:“我同意,因为……”抛砖引玉的效果果然不错,学生开始纷纷议论,还有提出一半支持一半反对的。老师又让学生自由站好三队,然后相互讨论,给出理由,并且无需举手。这下子孩子们可活跃了,很快找到了组织并开始高谈阔论。你一言我一语,有点像辩论会的现场。虽然这只是一次尝试,但却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课后,孩子主动说太喜欢这样的课堂,太喜欢这样上课。这样才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听取学生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建议,真正反映学生的需求,

按照学生意愿组织教学课堂,我想,一定是别样的课堂。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前,需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可以和学生共同组织教学,甚至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内容。

采用自组织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彻底改变教师个人组织教学的局面,学生的参与将会使教学更加有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能力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叶金国.技术创新系统自组织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06.

[3]沈小峰.混沌初开:自组织理论的哲学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94.

[4]胡中锋.校本评价:方法与案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8.

第8篇

在“减负增效”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研究、指导、管理、服务”职能,强化自身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切实探寻教研工作有效路径,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着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致化,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要点

(一)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课程理念

1.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引导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推进“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素质为重”的课堂教学改革,聚焦常态课堂,聚焦学生学习,通过落实常态教学视导,走近师生、走进课堂,发现和培育“轻负担、高质量”教改典型,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引领学校和教师打造“高效课堂”、“育人课堂”。积极探索有关学校建立片级“课堂教学改革联盟”,参与联盟学校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它们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2.加强中考复习研究与指导。加强对2015年中考考试纲要、中考新题型和我县毕业班教学普遍存在问题的研究,在厘清不同复习内容的特点与要求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从考试要求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复习教学,研究如何优化教师复习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全面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精心组织学科高中考复习研讨会,进一步提高研讨的研究性与针对性。

(二)探索教学评价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测

1.探索合适的学业评价方案。研究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努力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学科评价方案及学科学业质量检测方法。积极发挥考试的测量与评价功能,认真研究命题科学,切实贯彻先进的课程理念,努力发挥命题的素质教育导向作用,全面提高命题质量。认真做好考后数据分析,及时反馈分析结果,把考试数据用实、用细、用准,以充分实现考试对教与学的诊断、指导功能。

2.建立教学质量长效管理机制。关注省内外教学质量监测先行试点地区及学校的先进做法,积极开展实践探索,进一步改进我县教学质量监测的运行机制与技术平台,做好每个学段之间的学业检测衔接研究和各学段过程性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着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以形成提升教学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创设多种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发挥教研评比的促进作用。积极探索有效策略,通过开展优秀论文评选、优秀教学反思评选、优质课评选、教学技能竞赛、专题培训、读书活动、巡回示范教学、送教到校、组织外出观摩学习等活动,激发广大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2.夯实三级教研机构。健全县域教研工作网络,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片级教研中心工作指导意见》,规范县级、片级和校级教研工作,着力构建三级教研联动机制,推进教研方式的转变,教研重心的前移。强化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校提供新的研究、交流和展示平台。

3.建立教研科研激励制度。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活动,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教研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制定出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研、科研成果奖励方案(试行)》。

(四)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推进教学管理改革。研究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规范和教学评价体系。依据《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18条(修订稿)》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评估细则(修订)》,开展教学常规管理的检查与评估工作,规范教师自身教学行为,推动学校改进教学管理工作。

2.完善教学常规管理机制。深入推进教学常规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引导走向精致化、高效化。推行分级分层把关策略,落实教学常规考核制度和评比制度,引导完善“学校—教研组”两级或“片级—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常规检查体系。强化对教学常规管理和学生学习常规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指导。

(五)加强课题研究指导,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1.加强对课题申报和研究过程的指导。坚持从严审核课题立项申请,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作用。成立课题研究指导组,通过课题研究指导组对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2.突出研究应用价值。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的方针,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选题导向。积极营造“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兴学”的良好氛围,引领学校和教师为改进自身实际工作来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扶持农村学校课题研究,积极宣传和推进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倡导的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小微型课题专项研究工程,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做好研究过程管理。依据《市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课题研究的规范管理,督促课题组将开题论证、中期进展及成果报告、结题成果报告、成果鉴定及后续研究按计划规范实施;配合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创建《市教科研立项课题电子管理档案库》,使课题研究过程有序化;根据课题立项批文及结题时间实行关键时间节点提醒及督查制度,尽可能为课题研究的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力争立项课题顺利结题。认真做好全市第三批优秀教科研校长、主任、教师评选的初审和推荐工作。

(六)推进教研信息化,拓宽教研工作平台。

1.加强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利用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大力推进网络教研,开展好网上教学研究、教学指导、观课议课等活动,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培育教育信息化运用典型。积极发掘和培育教育信息化运用典型,并充分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推动课程教学研究和课程资源积累,另一方面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力度,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育资源,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等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做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评选活动。

(七)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推进各项创建活动

大力推进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争创工作;组织开展好201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和第十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认真贯彻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积极开展省、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结合“中华诵”经典诵读、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小学生规范书写大赛活动,大力推进全县“经典诵读”、“诗词进校园”和“书法进课堂”工作。

(八)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1.建立健全教研员的研修机制。坚持教研室的理论学习和工作例会制度,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建立教研员研修机制,积极搭建教研员专业展示和自我提升的平台,鼓励教研员研读教育教学专著,开展专题研究,举办学术讲座,撰写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研究报告,不断提高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提升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力、有效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命题及评价能力、课题研究能力。

2.着力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进一步密切与省市教研部门、学校、教师的工作联系,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研服务水平。改进和优化教研活动的方式,加强活动的研究性、研讨性、探索性和教师的参与性。

三、教研活动安排

一月至二月份:

1、完成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小学各学科的命题工作,做好初中和小学期末质量检测考试安排及市、县抽测学科的阅卷和成绩分析工作。

2、总结2014年度教研工作,谋划2015年度教研工作。

3、召开全县县直学校教科室主任会议,布置教科研相关工作。

4、继续开展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

5、召开全县美术、音乐学科骨干教师座谈会,布置2015年美术、音乐学科教研工作。

6、组织参加全市小学语文、思想品德、小学科学、中小学英语、中小学音乐教研员会议。

7、组织参加全市中学数学、中小学体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

8、参加并指导2014年省、市级课题开题工作。

9、组织书法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申报。

三月份:

1、组织参加第九届皖江高中语文教育论坛,2015年皖南五市数学、皖江五市英语、皖江四市历史、皖江三市物理、皖江七市化学、皖江四市生物等学科高考研讨会。

2、开展2015年全市中学生历史、地理小论文评选活动。

3、启动2015年度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4、联系和协调待结课题的结题相关事宜。

5、启动2015年全县美术教师美术作品评选活动。

6、组织社会人员及特岗教师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

7、组织观摩稼祥中学初中生英语情景剧大赛活动。

8、对部分中小学进行常规教学视导及调研活动。

9、参加2015年度全市教研工作会议。

10、组织2015年度教科研课题申报工作。

11、成立县级课题研究指导组。

12、开展全县初中英语优质课评选工作。

四月份:

1、组织参加2015年皖江五市政治、皖江四市地理学科高考复习研讨会。

2、组织参加全市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研讨会和全市第二届中小学美术教学专业委员会。

3、组织参加全市小学音乐、初中英语、初中信息技术、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

4、组织参加2015年全国高中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市级初赛。

5、组织参加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学生书画作品评选活动。

6、组织参加全市第三届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

7、组织参加各学科中考研讨会。

8、开展全县初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

9、组织泾川幼儿园对全县教学开放日活动。

10、配合市教研室开展小学、幼教教学调研活动。

11、组织参加市—亳州市幼教一日教学观摩活动。

12、对全县再研课题进行督查和进度调研。

13、联系落实部分市级课题结题工作。

五月份:

1、对部分中小学进行常规教学视导及调研活动。

2、组织参加全市幼儿园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3、完成中小学各学科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县级初评工作,并择优推荐参加市级评选。

4、组织参加高中生生物学联赛复赛活动。

5、组织参加全市小学品德、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初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

6、参加全县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工作。

7、组织参加省“清华英语”、“一起做作业”等课题研讨会。

8、组织举行2015届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试。

9、组织城关二小对全县小学教学开放日活动。

10、开展全县小学体育优质课评选工作。

六月份:

1、组织中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素质检测工作。

2、启动第四届全市中小学教师读书征文活动。

3、开展全县小学生数学小论文评选活动。

4、组织2015年全县初中地理、生物学科结业考试。

5、对部分省市级课题中期开展督查、指导。

七至八月份:

1、做好中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素质检测阅卷和成绩分析工作。

2、组织参加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各学科新课标、新教材培训活动。

3、召开全县教研工作会议。

4、组织参加全国高中化学奥林匹克联赛初赛及阅卷工作。

5、组织参加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议。

6、组织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参加暑期培训活动。

7、开展全县小学生科技小制作,学生历史小论文、乡土地理小论文评选工作。

8、组织参加全市化学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

九月份:

1、举办全县音乐教师基本功评比活动。

2、对部分中小学进行教学视导和调研活动。

3、启动2015年全县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

4、启动2015年“红星杯”少儿书画大赛(赛区)的评选工作。

5、组织参加全国高中数学、高中物理奥林匹克联赛初赛和高中化学奥林匹克联赛复赛活动。

6、组织参加全市第三批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

7、组织参加全市小学生科技小论文评选活动。

8、开展第二次在研课题研究进展督查工作。

9、组织参加全市高中英语、高中生物、中小学美术优质课评选活动。

10、组织参加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

11、组织参加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暨2015年年会。

十月份:

1、对部分中小学进行教学视导和调研活动。

2、组织开展全县初中生英语情景剧表演大赛。

3、协助市教研室做好全市初中、小学、幼教典型课例巡回示范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4、举行全县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活动。

5、组织参加全市中学物理、高中化学、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活动。

6、组织参加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资源和专业整合培训活动。

7、组织参加市信息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市中学政治课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

8、组织全县中学生乡土历史、乡土地理小论文评选活动。

9、开展2015年全县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

10、组织开展全县初中体育教师说课比赛。

十一月份:

1、对部分中小学进行教学视导和调研活动。

2、开展第二届全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3、开展部分农村中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调研活动。

4、完成2015年全县美术教师美术作品评选活动。

5、组织参加全市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初中体育教师说课比赛。

6、组织参加全市第三届小学“七彩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7、组织参加全市幼儿教师、音乐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评比活动。

8、组织参加市数学学会第六届年会和市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中小学外语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

9、组织实验小学“送教下乡”活动。

10、组织参加区域网络化学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对部分中小学开展常规教学视导和调研活动。

2、组织开展全县初中物理小制作评选活动。

3、组织开展全县理化生学生小论文评选活动。

4、开展2015-2016学年度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评选活动。

5、组织参加全市中小学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会。

6、组织城关三小“送教下乡”活动。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西方教育管理;文化模式;高职教育改革

托尼布什教授所著的《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一书中根据教育管理在其目标、结构、环境、领导等四个方面的不同特征,将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的众多教育管理理论流派,归纳为六个大的理论模式,即正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文化模式。其中,文化模式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的教育管理中所出现的注重主体价值观和信仰、强调培养组织成员凝聚力和形成组织文化的倾向,是一种反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在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新的倾向与趋势。尽管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学者的立场和观点不同,但是由于理论的跨文化、跨社会和跨越空间的特点,东西方之间在教育管理理论及面临问题上有共性的东西,也有共同的呼唤。

1 文化模式理论含义

文化模式可以被定义为:个体拥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倾向性对他们的行为及其对他人行为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组织成员中所形成的规范成为组织的传统,在群体中进行交流和传递,并通过文化符号和仪式来进行强化。文化模式强调组织的非正式的方面,而不是强调官方的和正规的因素。文化模式关注的是组织中个体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以及个体的认识如何与被认可的组织的认识观念相结合。

文化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文化模式强调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信仰,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价值观和信仰有时是隐藏在成员心中没有表露出来的。并且,在一些规模大,具有多元目标的组织中(例如大学,学院)成员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形成了多种组织文化而不是唯一的共同的组织文化。群体之间相互竞争和分离,教师忠诚于自己的群体,该群体有自己的特点,在工作时间甚至是工作以外的时间接触多的东西从而会形成该群体在教学方式、纪律和课程等方面的群体观念。

文化的典型表达方式是仪式和典礼,用以支持和赞颂所认可的信仰和规范。学校尤其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如集会、授奖仪式、私人捐赠学校的崇拜仪式。仪式是文化模式的中心,文化符号是学校管理的关键部分,文化符号也是形成共享观念这一过程的中心。文化以以下三种形式为特征:概念的或语言的(语言的运用)、行为的(仪式、典礼、规则、支持机制、社会交往模型)、可见的或物质的(设备、仪器、纪念物、座右铭)。

2 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不可否认,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有其局限性、消极因素以及和我们在意识形态、教育理念上存在着差异,但是,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研究和实践的领域,其中符合国与国之间教育管理中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理等精华的部分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借鉴作用,尤其对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深刻启示。

如何正确应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妥善处理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首先要对支撑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即对托尼布什提出的六个模式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看法的一致程度;在教育机构中组织结构的效力和含义;机构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教育机构中领导策略的恰当性。这四个分析标准论述了不同模式的差异性,据本文篇幅的有限性,仅就文化模式理论结合当今我国高职的实际情况,浅析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文化模式理论认为:一个学校的文化可以通过目标来表达。对目标的陈述以及组织成员以行动所表现的拥护等,都强化了组织的价值观和信仰。

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目标以及办学思想的确立,在教育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很多高职类院校的办学思想以及办学目标通常具有“拿来主义”和“上级指定”的特点,“拿来主义”是指在发展本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时采用借用其他优秀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的做法,吸取优秀学校的办学经验,回到本学校以后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拼凑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这种借用他人办学经验的做法,其吸取到的经验是珍贵的,有价值的,因为它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智能结晶,但是,在强加到本学校的时候,常常面临着过于破碎与拼凑的缺点,并不能体现出组织自身强有力的文化特征,且不具有凝聚力。 转贴于

其实,在发展具有本学校特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的时候,我们认为应该采取“继承+平均化+成长”的理论。“继承”即是参考本学校以往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特别是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其过去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更是具有明确目标和清晰的发展架构。“平均化”即是指在发展本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思想的时候,可以邀请教师,学者等代表,请他们先提出来自己的想法,在由学校予以内容分析并找出可实行的部分。“成长”即是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要建立在可成长,可发展的高度,根据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日后发展的方向。

(2)文化模式理论认为:结构是物质的或可见的组织文化。组织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学校所建立起来的角色模型和角色关系来表达。

我国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突出的主旋律就是“放权”,包括扩大校长的办学权力、自主聘用教职工的权利和学校内部分配的自主权,这些“放权”措施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学校统得太死,管得过多,使得学校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弊端而言,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诸多并不适应或适合学校教育管理与教师劳动性质和特点的操作方案,并较为集中地反映在如何正确理解校长负责制,以及教师劳动贡献与收入联系简单化和主要依赖物质利益来调动教职工劳动积极性的方面。这是现阶段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实施校长负责制同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综合问题。依据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社会组织的个人负责制并不意味着组织的主管人员可以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实行校长负责制体制下的校长也同样如此。即校长既要大胆坚决地行使决策权利和指挥权,又要善于发挥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集体的智慧,在广泛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形成集中和同意的管理。

②学校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合理性和配套性问题。

在学校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中,应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教师奖励制度、荣誉制度等实施,建立起与以物质激励为主的结构工资制相配套的竟声奖励制度。在现阶段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应对那些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教职工给予各种精神奖励,如授予荣誉称号,褒扬他们的业绩和精神,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充分的尊重等,创设使教职工萌生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的校园氛围,使教职工劳动积极性的调动,不再局限于物质利益的动因,而是在基本物质利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以精神力量作为提升教师劳动质量的动因。

(3)文化模式理论认为:外部环境是以价值观和信仰为主体形成的组织文化的来源。由于组织是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封闭的系统,所以,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成功联系的能力。托尼布什教授在书中提到“野生“环境中的管理,这是根据学生入学由居住的区域决定向家长选择转变的现象,形象地把组织划分为”野生“和”家养“两类,当学校在有招生的社区范围和明确的生源时,学校是“家养”的组织,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学校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进行生源的竞争,即时刻处在“野生”的组织中,所以,为了维持机构的生存,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更强的理解力,技能和灵活性。校长和资深教师要多参加教育管理的培训,要跟得上教育管理发展的前沿,了解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从而会更好地促进学校。

(4)文化模式理论认为:组织的领导者为文化的巩固与发展负主要责任。校长的价值观和信仰建立在多年成功专业实践的基础上。人们也期望校长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创建者。

第10篇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法;案例教学;模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78-03

自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需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成为我国各行各业参与世界经济的必修课程。相应地,培养能够掌握并运用世界贸易组织法分析、处理复杂多变的涉外贸易关系的专业法律人才就成为各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世界贸易组织法与其他法律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范围广泛、内容繁杂。作为管理国际贸易的多边体制,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法律规则是成员国政府谈判的产物,它是由一系列谈判协议组成的法律文件群。其范围涉及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法、贸易协议、争端解决、贸易政策审议等内容。其中仅贸易协议部分就包括大约30项协定和各成员方在特定领域(如降低关税及开放服务市场等)做出的单方承诺(即减让表)共约3万页的文件。二是规则条文晦涩难懂。世界贸易组织的工作语言是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文本以这三种语言为正式文本。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翻译过来的条文规则冗长拗口,学生很难理解。三是内容具有开放性。世界贸易组织的工作并不局限于既有的特定协议,成员国政府通常还可以谈判其他新的议题,并达成协议。

针对世界贸易组织法的特殊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在世界贸易组织法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系统地进行理论教学,还应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施。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一套适合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一、案例教学法

时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是案例教学法的创立者,他指出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导学生通过阅读法官对于案件的合理判决来学习法律推理。在法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典型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法律探究。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发现问题,启发思考,最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

世界贸易组织法是规范成员政府的贸易规则,构成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各项协定条文晦涩抽象,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有效掌握课程知识。同时,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世界贸易组织法实际问题的能力。曾经在多个世界贸易组织案件中担任专家小组成员的约瑟夫・怀勒教授表示,日本在“日本―酒精饮料税收案”中并不是没有胜诉的可能,但其律师回应不当,故最终败诉。在国外的一些著名法学院中,所开设的与世界贸易组织法相关的课程也基本上是以如何进行相关律师为授课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首要的实践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教师的责任

1.确定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学内容。世界贸易组织法所涉规则条文内容庞杂,在本科阶段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的课时又往往有限,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是不切实际的。货物贸易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货物贸易领域的争议也最多,可将实施案例教学的重点放在货物贸易协定领域。具体方面可包括:国际贸易待遇(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原产地规则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等。

2.选取适合的案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截至2013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达到159个,解决的争端案例已超过400个。贸易纠纷几乎涉及世界贸易组织各主要协定,每一个案例争议的事项又往往涉及世界贸易组织各协定的多个条款,争端解决报告包括申诉方与应诉方的诉求与抗辩、专家组及上诉机构的分析,一份报告书动辄就几十页乃至上百页。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就成为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前提。首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有代表性意义的案例,即能够突出地反映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内容。例如在讲授国民待遇原则时,日本酒税案就是典型。该案的争端解决报告书对于“同类产品”及“直接竞争和可替代产品”的认定作了详尽的阐述,被争端解决机构在之后的相关争议中多次援引。其次,优先选取与我国有关联的争端案例。我国自入世以来以当事人身份参与的争端解决案例已有41件(其中以申诉方参与的案例达到11件),作为第三方的争端解决案例达到98件,关注这些案例,可以使同学们加深理解学习世界贸易组织法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3.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世界贸易组织解决的每一个争端案的材料,都可谓卷帙浩繁,教师应当将所选取的案例材料进行精简,做成案情介绍页,课前分发给学生。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置几个相关的问题,供同学们思考。

4.组织案例的课堂讨论。围绕预先设置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环节不仅能加深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学生之间更能通过相互观摩讨论中的表现,学习思考的角度与辩论的方法,提升其法律思维、法律语言、法律意识等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案例的课堂讨论要特别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于学生人数较少的课堂,比较容易实施。目前,在多数法学本科院校,世界贸易组织法的课程性质多设置为任选或限选课程,选修的同学如果较多,在课堂实施案例教学,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元参与案例讨论,发表小组意见。

(二)学生的责任

案例教学比之传统的课堂讲授侧重关注的是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因此学生能否积极地思辨、能否充分地参与案例讨论,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前,对于教师分发的课堂讨论案例,学生应认真阅读,围绕预先设置的问题查阅资料,分析推理,初步形成自己的意见,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课堂上,学生应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注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在辩论中发现问题,启迪思维。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法律运用的能力。

(三)应注意的问题

在世界贸易组织法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是结合授课内容,简单的列举相关案例为学生作案情与结论的介绍。这些教师仅仅把案例作为讲授知识的媒介,把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教学理念并不能实现案例教学的功效,即并未将学生实质性地由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不能仅是问题的结论本身,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法律思维,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要能指出学生在讨论问题和分析推理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模拟教学法

世界贸易组织近20年运转的实践证明,其争端解决机制在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纠纷方面是有效和有力的,它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最重要的争端解决制度。我国是对外贸易大国,入世12年来屡遭美国、日本等国及欧盟的贸易申诉,为了在运用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中更好地维护我国权益,急需培养一批熟悉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程序的专业法律人才。

模拟教学法就是通过模拟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法律实践,在检验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获得法律职业的基本技能。世界贸易组织法的主要内容由组织法、实体法和程序法三部分构成,通过模拟审议贸易争端,学生既可以掌握争端解决机构的设置与职能,又能熟悉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程序,同时也锻炼了运用实体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此外,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民商法、国际法的基础,因而多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经具备比较全面的法学理论知识,即将迈入社会,正是培养学生沟通协商、起草法律文书、有效获取和分析处理信息等法律职业技能的好时机,模拟教学法则是能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选定模拟教学的案例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自设立以来已审理贸易纠纷超过400件,范围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投资法等众多领域。世界贸易组织法课时有限,而一次模拟教学的开展用时较多,因而不可能对所有的贸易争端审议实施模拟。世界贸易组织法模拟教学的目的在于为我国运用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培养专业法律人才,因而模拟教学的内容可以定位在我国经常被申诉和调查的领域,比如倾销与反倾销,这也是国际贸易争端中的多发性案件,同时也是涉外律师经常遭遇的棘手案件。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以当事人身份参与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的倾销与反倾销贸易纠纷已达到12件,教师可以选取其中2~3件案例,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争端解决。

(二)组织实施模拟教学

1.分配角色。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设置,结合选定的模拟案例,在学生中分配角色,包括申诉方、被诉方、专家组成员、上诉机构成员、争端解决机构成员。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分配模拟角色。

2.程序模拟。按照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要求,进行程序演练。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的基本程序包括申诉方与被诉方磋商、专家组审理、上诉机构审理、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报告。学生按照程序要求,对指定的模拟案例进行审议,最终形成裁决书。

3.总结优化。富有成效的工作应有科学的总结,这样才能使实践更多地变成知识和经验。每个争端解决模拟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各环节上的表现,做出点评,并对整个模拟过程做全面性的启示性的总结。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法属于国际法范畴,国际法规则相较于国内法规则来说其含义的确定性较差,而利益牵涉国家的立场声明与态度阐释,以及有管辖权的司法机构的具体运用都可以作为解释国际法规则的有效依据,因此针对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具体规则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解读。在对世界贸易组织审议完成的争端解决进行模拟时,应注意不要局限于指定案例中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报告结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做出自己的裁决,敢于对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的结论提出质疑。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的开展,能应对世界贸易组织法内容繁杂、规则条文晦涩难懂等特点,能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快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实际运用,培养其推理分析和独立处理涉外贸易纠纷的职业技能,以期能适应我国急需世界贸易组织专业法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玉军,王斐斐.韩德培法学教育理念及其方法研究[J].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11(第十四卷):514-546.

[2]马冉.世界贸易组织法本科教学问题的思考[J].公民与法,2011(9):41-43.

第11篇

一、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各级党组织要持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注重中心工作与党内教育有机结合,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位党员。

1.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附件1),将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做到学习有计划、问题整改有落实。

2.继续梳理、及时总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阶段性工作成果,强化宣传,注重收集学习素材、典型事迹,及时上报学习教育稿件。

3.规范《党支部活动记录本》和《党员手册》,创新学习教育方式,提升党员党性修养。

二、配合开展“三好两满意”评选活动

教育党工委将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三好两满意”争创活动(具体通知将另行下放)。

三、做好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

2017年度教职工发展对象培训班拟于5月下旬开办。请各基层单位相关同志准时参加(通知见附件2)。

四、做好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工作。

“七一”前夕,各党组织要认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关心慰问好本党组织所属的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请于5月15日(周一)前报送电子版《2017年教育党工委“七一”期间党员帮困对象汇总表》(附件3);6月30日(周五)前报送慰问情况报告(电子版)至署党委邮箱:1jysxsb@163.com。

五、做好党建课题研究工作

根据上海市普教党建研究会、浦东新区党建研究会的论文申报要求,请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做好党建论文申报工作。

1.教育党工委新一轮党建研究会骨干成员(名单见附件4)将定期开展党建研究活动,使科研素质培养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2.教育党工委拟开展2017年党建论文评审活动,基层党组织可以围绕《浦东新区党建研究会2017年课题指南》(附件5)提出的研究课题或自行选题。请各申报的基层党组织填写好《2017年推荐党建论文申报表》(附件6),将电子版于5月25日前发送至署党委邮箱:xx。并将党建论文于8月25日前上报署党委邮箱。

3.教育党工委将组织党建研究会骨干对论文进行评选,择优推荐上报区委及市普教党建研究会参评。

说明:论文格式要求:正文为宋体;论文标题为黑体三号,居中;副标题及正文为四号;行距为28磅;标题序号为:一、(一)1.(1)。

六、做好党员信息维护及党统半年报工作

各直基层党组织按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流程和注意事项及时办理转接并做好党管系统的各项数据维护工作。

1.鉴于目前党管系统正在升级维护中,建议各基层党组织的党管系统管理员手动梳理并电子化相关信息,如:组织关系转入转出登记、新发展党员信息、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情况、预备党员按期转正情况、党费缴纳情况、党员到居住地报到等情况;

第12篇

关键词:自组织;高职;课堂教学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课堂教学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切均与课堂教学模式密切相关。长期以来,讲授式是高职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系统,具有他组织行为。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控制者,他似乎把知识作为了自己工作的对象,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则成了接受知识的附属物,课堂也沦为一种“独白式”的活动。在把知识传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单方面地控制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在控制理论中,此过程是一个简单的线性闭环系统。然而,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封闭系统,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活动”。[1]这意味着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有目的、整体的、流动的系统。以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和混沌学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为人类理解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支持。自组织理论对课堂教学系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隐喻含义。本文立足于自组织理论中最为主要的耗散结构理论,运用自组织理论对高职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审视,探讨高职课堂教学系统的特征,使高职课堂教学系统不断自组织演进。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理论学科。它是一个理论集群,主要包括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 Stucture Theoty)、协同学(Synergetics)、突变论(Morphogensis)、超循环论(Hypercycle Theory)等学科。这些学科均研究非线性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过程,研究自组织系统的形成、维持和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所谓自组织系统是指: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自主的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2]耗散结构理论阐述了自组织系统形成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它探讨了一个系统在何种条件下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并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更有活力的结构。当系统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该系统为自组织系统。普里戈金认为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包括:(1)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系统要建立一个活的有序结构,必须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孤立系统最终会变成一个无序的死系统;(2)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会从一个不稳定的无序状态,通过“涨落”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3)系统内部必须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4)系统必须存在随机涨落。

二、高职课堂教学的自组织性

高职课堂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由学生、教师、教材、教学坏境以及教学目标等要素结合成的复杂系统,系统中各要素有着不同的作用,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它符合自组织理论中普利高津对耗散性结构形成条件的要求。

自组织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复杂系统演化时出现的一种复杂现象,是复杂性的特征之一。哈肯这样定义自组织:“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仅仅依靠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来达到,该系统就是自组织。”[3]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系统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职而又协调地自动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高职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完全可以形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它符合自组织理论中普利高津对耗散性结构形成条件的要求。首先,课堂教学系统不是封闭的,它是一个开放系统。课堂教学系统向着高校的高等教育环境,向着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大环境高度开放;其次,系统应不断地与环境交换信息、能量和物质。高职课堂教学只有在密切关注社会最新动态和积极吸收高新技术对教学的支持,又不断地耗散自己的能量,培养出各种人才,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最后,系统应远离平衡态,并具有非线性运行机制。高职课堂教学系统是由有着复杂生理、心理变化的人组成的。人本身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广泛的纳新性。这样的元素组成的高职课堂教学系统,不可能稳定在“死寂”的平衡态。

三、高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结构的形成

1.高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开放是系统走向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孤立的系统与外界环境缺乏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也就不可能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组织走向高级组织。“自组织是开放的概念。未来从现在(和过去)之中演变而来,依赖于已经发生与正在继续发生的的交互作用。”[4]高职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与对话的系统。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条件的作用下,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心理都会受到影响。一般而言,课堂教学系统开放越多,交换程度越高,其适应能力就越强,发展水平就越高,这样的教学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高职课堂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开放以及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目标的制定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和师生共同参与和学生自我比较的开放性特征。教学内容应向生活实践延伸,赋予教学内容以广阔的现实背景,从而引导学生在开放学习中关注生活,研究生活,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特别是文理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开放,教学要充分发挥各种交流渠道,形成多向性立体结构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等,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方式等。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让学生、教师乃至家长、社区共同参与评价的开放体系。

2.高职课堂教学的目的性。教学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是伴随人类发展全过程的行为。教育目的的明确性必然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通过教学目的来体现教育目的。怀特海说:“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进深奥高远之境。”[5]“教学是为了人,为了社会、为了自然,所以教学目的具有综合性。”[6]正是由于教学的综合目的性,高职课堂教学适应时代的需要,并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在教学中,每一门课程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教学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同时教学作为教学内容的文化素材,不是机械照搬,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文化素材进行再创造。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而且是研究者,因此现代教学要承担培养学生文化创新的重任。课堂教学系统的运作为社会发展的各个部门有目的地培养专门人才,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教学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人格品质,强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主动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知识,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强调学生是教学情境中学习的真正主体。“传统的教学由于局限于知识的传递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因而导致教学活动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丧失了应有的文化意蕴,无法与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完整性、生活体验的个体性和独特性有机联系起来。”[7]在现代教学理念下,强调教学的生活性,强调教学要走向我们的生活世界。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一个意义的生成过程,从而生发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和个性化的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当下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要善于利用偶发事件的教育意义。课堂教学既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

3.高职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系统内部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能否从无组织或低组织状态自动走向有组织或高组织状态的一个重要条件。非线性关系是指输入和输出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的情形,它意味着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整体不再是简单地等于部分之和。

高职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要素重多、关系错综、目标功能多样的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也就是说,该系统的输出变量或状态的变化与其输入变量或刺激强度并不成简单的线性关系。高职课堂教学系统是由“生命态教学存在、实物态教学存在和虚物态教学存在相互作用而组成的有机整体,”[8]各种教学存在都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它的每一构成因子又是由其它小或下级因子所组成。因此,高职课堂教学系统作为一个包含多个非线性子系统,其内部一定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高职课堂教学系统内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组织教学、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的结果怎么样,取决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大学课堂教学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正负反馈机制。我们很难具体地弄清楚有哪个子系统在多大范围内、多大程度上对教学结果起了作用,但是我们能看到课堂教学中心和行为的整体变化。教学存在的功能可以在课堂中得到放大,这种“放大”作用,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

4.高职课堂教学的流动性。涨落是相对系统平均状态的偏差波动,是促进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杠杆,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最初诱因。从总体来看,高职课堂教学系统的演变总表现出一定的方向,并在演化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系统是静止的,课堂教学系统因教学的流动而流动。“一切教学都是非静态的,是流动的。”[9]课堂教学在流动中始终充满着随机性、偶然性、选择性,存在着涨落和突变。课堂教学系统在某一方面偶然的突出表现,常常会形成系统的涨落。课堂教学的子系统不断进行信息交换,构成课堂教学产生某种偶然变化。

在课堂中,到处充斥着流动的信息,一些微小的涨落只能引起系统状态发生量变;而当系统演化到临界点时,某种涨落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被放大为巨涨落,它引起课堂教学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共同响应、协作,导致课堂教学系统发生质变,进入有序参量所主宰的有序状态,从而产生具有新质的自组织。在高职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时候,思维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发生相互之间的碰撞与摩擦,有可能产生带来创造性结果的思维胚芽。

用自组织的观点来看,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生用自组织的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经验,建构认识结构。因此,高职课堂教学要体现它的开放性、有目的性、整体性以及流动性,以适应“作为肉体的、智力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学生个体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这些成分中没有一个能够或者应该被孤立,每一个成分都相互依赖。”[10]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整体的,有机联系的、协调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0,178.

[2] 吴桐.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3] 徐建平.学习型组织与自组织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

2003,23(6).

[4] (美)多尔(Doll,W.EJr)著.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1.

[5] (英)怀特海著,徐汝州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6] 张楚庭.教学论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7.

[7] 王攀峰.论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J].教育研究

与实验,2007,(2).

[8] 胡小欧.教学场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4.

[9] 石欧.教学过程:飘忽的声音和流动的本质——兼论教学

语言[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