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时间:2022-11-07 21:59:21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范文1

宁远楼,又名“清风楼”,相传为诸葛武侯躬耕南阳时藏书、弹琴、凭栏远眺之所,后人筑楼以纪念。它是武侯祠内最高的主体建筑,巍峨庄严,气势恢宏。楼上有武侯抱膝长吟像,神态潇洒,安然自若。

宁远楼中清风徐,

高阁纵目抚琴宜。

书味深深花香淡,

欣然抱膝长吟诗。

七绝·古柏亭畔

古柏亭位于武侯祠后院草庐左侧偏东处,因为相传此处原有诸葛武侯亲手所植古柏而建,故以“古柏”名此亭。亭周围古柏傲然林立,树龄最大者已逾八百年。

武侯植树高入云,

龙态虬枝叶森森。

后人筑亭号古柏,

千章已历八百春。

七绝·野云庵怀古

野云庵,又名“野轩庵”,位于草庐右侧偏东处,是诸葛武侯躬耕南阳时会客聚友之所在。原系草屋三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改为砖木结构,正面为嵌饰松鹤图、松鹿图砖雕图案的门楼,颇为生动。余游至此,幸遇早春甘霖,口占七绝一首以记之。

野云庵上飘绿云,

春风娓娓雨霖霖。

三顾六出千秋去,

一对二表万古存。

七绝·半月台一老龙洞

半月台与老龙洞,皆为武侯祠内十景之一。半月台位于诸葛草庐右侧偏西南,传为武侯夜观星象之处;老龙洞与半月体,位于半月台下。

九州烽火少炊烟,

青翠宁静宜修研。

半月凭高舒慧眼,

龙洞诡密悟幽玄。

七绝·躬耕亭

躬耕亭,卧龙岗十景之一,位于诸葛草庐左侧偏西北部,与半月台相对,是武侯躬耕南阳时存放农具的地方。此亭所用为自然原木,未加任何雕饰,古朴,建筑的确简陋。后壁置一上嵌线刻武侯立像石碑。

小亭古朴原生材,

良耜躬耕自开怀。

吴宫魏阙随风去,

布衣陋室迎客来。

五绝·小虹桥

小虹桥,卧龙岗十景之一,位于诸葛草庐之后,昔日有溪水横流。因其精巧玲珑,轻若飞虹而得名。相传诸葛武侯躬耕南阳时,往来必经过此桥。清人杨涛《卧龙岗十景·小虹桥》赞之曰:

碧柳丝丝拂画桥,

一湾玉溪带回潮。

分明虹影从天落,

曾有高人吹洞箫。

呜呼,那一湾似带之玉溪如今尚可入梦乎?

参差古木立,

几许碧柳丝。

虹桥又诸葛,

止步俯玉溪。

七绝·抱膝石

抱膝石,卧龙岗十景之一,位于宁远楼前左侧。相传诸葛武侯躬耕南阳时,常于此处,依一石抱膝长吟,但该石何形何去早已不知。目前所见之石,系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罗景依古柏置椅子状的石凳而成,此石座面细腻光滑,造型天然自成,观之引人入胜。

宁远楼前古柏奇,

偷闲抱膝吟猗石。

罗景觅得天然椅,

水龙吟教案范文2

去年夏,我在京读到了姚文仓同志的诗集《行吟集》,感到这是一部激情澎湃,诗味浓郁,充满时代气息又极具审美价值的诗歌力作。《行吟集》收录了作者四十七年的诗作35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格调高亢,是作者多年诗思的总汇和心血的结晶,是真情的倾诉和抒发,是一曲饱含深情,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响亮颂歌。文仓同志身为领导干部,在长期繁忙的政务工作中,勤学慎思,笔耕不辍,在为官、做人、治学上都有建树,作为“诗词余事”的诗歌创作亦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确实可喜可贺。

                              (一)

一位伟大诗人说过:诗不是三段论,而是活的激情。诗要有感而发,诗应有诗的语言、诗的意境,然而,作为以“情志”为本的诗,最不可缺少的,是诗的激情。这种激情,可以是“大江东去”,波涛汹涌;又可以是“润物无声”,涓涓细流。激情是诗的灵魂。没有激情,就不会有真正的诗的美感、诗的魅力和动人心魄的力量。读文仓同志的《行吟集》,我以为最宝贵的是诗中充满着这种激情。从“七岁志问万物源,欲宰宇宙易等闲”,到“五洲风云变,四季日日新。骥老志犹在,何虑白发生”!展卷数百首,可谓诗情滚滚,无一不是深情的吟咏,激情的迸发。

文仓同志是甘肃陇东人,从小生长在陕甘宁边区根据地,革命老区的乳汁把他养大,党的阳光雨露把他培养成人,使他走上了求学报国,服务人民的人生之路。诗言志,歌永言。诗人的激情,正如他《自序》中所说,“动于衷而生于内”,来源于他对陇原大地、对祖国、对人民、对我们这个时代真挚而深沉的爱,来源于他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和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衷心拥戴,来源于他历经磨炼而形成的坚定志向、人生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火一样的热情。所以,诗人的灵感,总是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且情深意笃,催人向上。《咏宁州》、《回庆阳》、《咏庆阳二首》等篇中,“马莲河,九龙川,董志塬上望青天”,“董志塬上生紫云,南梁革命义旗红”,“凤城藏龙卧虎地,周秦发轫自庆阳”,“良田沃土百业兴,脱贫致富喜迎门。白发老翁闲话时,至今犹说陕甘宁”,就集中表达了诗人对老根据地的无限热爱,而“麦黄风吹千重浪,叶红云飞万里霜”,“而今四化展宏图,陇东自古多才郎”,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由衷赞美和自豪,真是血浓于水啊!《行吟集》中对千里陇原、对祖国山河、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活、新变化的歌颂和赞美,更是多姿多彩。《河西即景》之一“河西二月歌连天,男耕女播在田间。祁连难阻春风讯,一夜绿透玉门关”,一扫“春风不渡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给人们送来了祁连山下“男耕女播”的春的融融暖意,展现了河西走廊新的勃勃生机。而之二“春宵一刻值千金,播种分秒亦必争。下田何必待鸡鸣,夜半即闻吆牛声”,却用 自然 质朴的语言歌颂了河西人民的勤劳和他们在 农村 改革中焕发出的积极性。短诗《抗旱春播》“天旱无雨人心慌,干打硬种尘土扬。问君可知农家苦?千滴汗水一粒浪”。又真实地表达了诗人对陇原农民的人文关怀。《咏武山蔬菜冬暖棚》是一首别开生面、颇富新意的作品:“武山大棚盖天地,渭河两岸落白云。室外冰雪三冬寒,棚内蔬菜四季氲。番茄遍地鲜嫩红,黄瓜满架叶儿青。进棚疑入神仙府,借问此地何来春?”笔者几年前亦亲临武山参观过当地蔬菜大棚,并因工作原因对此给予过关切和支持,去冬乘车途经武山时又亲眼目睹了大棚蓬勃 发展 的喜人景象,对此诗情有独钟,读来倍觉亲切。你看,武山的黄土地上,暖棚铺天盖地,渭水之滨,白浪如云,这是何等动人的画卷!“借问此地何来春?”是农业科技把这里严寒的冬季变成了温暖的春天,使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的小康之路!对于祖祖辈辈受尽“陇中苦甲天下”的甘肃农民来说,这是何等深刻的 历史 性变化!不难看出,诗人对此倾注了怎样的关切和深情。《咏市场》一诗,形象地描写了“市场变化如浮云”的特征,赞扬下海者是敢于称雄的“弄潮儿郎”,使我们听到了时代的足音。四言长诗《引大入秦工程颂》是一首热情讴歌“引大入秦”这一“千秋伟业、举世闻名”伟大工程的史诗性作品。全诗百二十句。以铿锵的韵律,金石般的语言,对这项甘肃中部历时十八年才建成的“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艰巨工程作了真实的记述?过去“赤日炎炎、焦土裂唇”的秦王川大地,如今“水注九天,太空飞龙”,“鸟唱枝头,鱼游水中”,老翁孺子“手捧清泉,笑脸盈盈”。诗人热情称赞工程“江堰郑渠,美比列同”,“今有英雄,超古绝伦”,赞扬“党和政府,为国富民”的好政策和西部建设的新成就。《行吟集》中还有许多诗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抒发了爱国之情,不再一一例举。《咏井冈山》、《瞻马克思特里尔故居》、《咏武都油橄榄怀周总理》、《登庐山怀彭总》等诗,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深情缅怀了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和高尚人格,表达了对他们的无比崇敬和热爱。

诗人在满腔热情歌颂至真、至善、至爱、至美的同时,对丑恶和腐败现象进行了辛辣而含蓄的揭露和讽刺,体现了作者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鲜明立场和世界观。在《谒包公祠二首》中,诗人在褒扬包公“除暴阎罗气,爱民菩萨心”的松竹气节后,笔锋陡转写道,“浊气熏人日,并肩谒包公”、“脏滥贪佞辈,到此可赧颜?”毫不掩饰社会时弊和自己的坚定态度;在《中秋》一诗中,作者联想“洪云侵月”的自然现象,发现了“城中多浊气,何时有清风?”的慨叹。在《观钓》中提醒人们要警惕“玉竿系长线,香饵藏锐钩”的阴谋诡计。在《游卧佛寺有感》中对“问而不答腹内空”,不学无术的死官僚主义作了辛辣的讽刺。在《观俾斯麦铜像有感》中,对帝国主义侵略者“杀人夺地”的铁血政策进行了无情的鞭笞,深刻地揭示出他们“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必然命运。

                                     (二)

通读《行吟集》,我以为,植根生活,反映现实;抒情言志,豪情奔放——追求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思想性和 艺术 性的完美统一,寓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是姚文仓诗作的基本特色。诗人在这方面的探索卓有成绩,对于廓清当今诗坛中某些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的低靡平庸之风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正因此,《行吟集》展示出了令人欲饮不止的醇厚的诗的魅力。

气势宏伟豪放,是《行吟集》的一个显著特点。写于60年代初的《除夕即席赋二首》,抒发了作者青年时代“壮士心怀凌云志,欲上青天揽九重”的抱负,以至“墨濡东海水不足,笔泻银河才有余”,想象夸张,豪气十足;作者登山海关,俯视关内外,写出“千古幽燕地,万里起雄关,云开碧海阔,潮来浪入天”的磅礴诗句,大有“横看天下万国事,纵观 历史 几千年”气吞山河之势。象这样谋篇宏深,风格豪放,富于想象,善于夸张的诗还有很多。意境深邃高远,是《行吟集》的又一鲜明特点。意境优美,含义深邃,是诗人的 艺术 追求和诗的可贵品格。姚诗构思巧妙,语言精美,善以比兴、拟人、用典等手法,托物喻志,借景抒情,时而含而不露,时而直抒胸臆,妙思神笔常若出于无意之中,创造出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七言诗《游颐和园》“寻乐不须走世外,昆明湖里可扬帆。采菊未必真隐士,不见南山亦悠然”,将昆明湖的优美风光同自己湖中泛舟的悠然心境妙合起来,反陶渊明诗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面对现实,热爱 自然 、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五言诗《登黄山》以拟人笔法入篇,描绘了“黄山多奇幻,浩瀚邀烟云”、“欲露犹半掩,朦胧最入神”的仙姿,自己也进入了“愿乘彩虹飞,飘飘入苍穹”的仙境,读来如身临其境,极富感染力。七言诗《登岳阳楼》,诗人面对浩瀚的洞庭湖水,追思宋代范仲淹千古名言和襟怀,吟出“长江高歌出三峡,洞庭大度能吐吞。一楼忧乐系天下,三江浪涛卷古今”的绝唱,抚今怀古,蕴含丰富,意境深远,动人心魄。

诗中富含哲理,是《行吟集》高于有些同类作品的又一突出特点。有感而发,寓理于情,写景、抒怀、言志、明理有机结合,融于一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还使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使人受到 教育 和启迪。如《观乐山大佛》写道“一佛坐天地,三江汇乐山。仁智通大海,欢乐满人间。”说大佛的理智和三江汇流给人间带来了欢乐,很有深义。《咏银杏树》一诗,名曰写树,实则写人,以“隐名数千载,寂寞深山中”“方知一叶贵,身价百倍增”的银杏树,暗喻及时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重要性,呼吁更多伯乐的出现,对于我们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具有现实意义。《题王道坤教授坐诊平安堂》以“一针定乾坤,三指理阴阳”的行医之道喻治国之道,说明只要路线正确,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矛盾,就能治理好国家的根本道理。《过淝水》以淝水之战东晋谢安、谢玄以少胜多,嘲讽了前秦苻坚,揭示了骄兵必败的 规律 。而《登山海关》中“筑城千夫泪,安危一将悬。清兵入关里,还赖陈圆圆”,则以画龙点睛之笔,一语造出了历史兴亡的教训,发人深省。

                                    (三)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行吟集》取得的艺术成就,得益于诗人深厚的生活积淀,思想、文学修养和艺术功力。认真加以分析 总结 ,对繁荣诗歌创作不无借鉴意义。

文仓同志有广阔丰富的生活阅历。他从 农村 到城市,从学校到机关,从一般干部到从事领导工作,半个多世纪历经沧桑,对生活、对社会有着比较深刻的体验和观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发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化。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外出参观访问,参加公务活动,人际往来交流,视野更加广阔,经验更加丰富。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其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不竭的源泉,而目不暇接的新事物,更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灵感和热情,使其足迹所至,必有吟咏,无时无地不可成诗。

水龙吟教案范文3

许多年后,我依然记得公主姐姐们嫉恨我的目光,那目光像穿透水面的利剑,直直地刺到我的脸上。可那时,我不知道她们有多恨,我只以为那不过是女孩们的小气和争宠。

她们说:这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公平可言,要不然我们绞尽脑汁给老祖母找来的祝寿礼物怎么就不抵九公主风息随便在沉船里拣来的一块桃木呢?我知道她们其实跟我争的不是老祖母的宠爱,而是东海龙宫里龙太子胤安的笑容。是的,他笑起来像穿过海面透射到宫殿里的阳光,南海龙宫里的公主们都被他迷住了。而他的笑,只肯给我,他说:“小丫头,这枚珍珠送给你,戴在头上,走到哪,我都能看见你!”

干嘛让你看到?我噘着嘴瞪了他一眼,在他面前,我是最任性的小妹妹,我才不喜欢要他送我的那些沉甸甸的珍宝,戴在头上手上,累都累死了。

可是公主姐姐们却笑我傻,笑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不知道啥是福,我只知道如果他送我陆地上的石头或者是一朵花一棵草,我会更喜欢些。那些才是有生命的东西,谁喜欢珍珠啊,他们不是说珍珠是鲛神的眼泪嘛,谁爱戴着一颗眼泪走来走去啊,怪傻的。

我的话,把老祖母和胤安都逗笑了。公主姐姐们也赔着笑,可脸上明显是十分不爽我的样子。

珍珠还是落到了我的头上,胤安宠溺地叫老祖母看,老祖母说:你这么喜欢风息,娶了她好了。我看到胤安脸上有一丝丝不安,父王说过要将大公主姐姐嫁他的,也说过要支持他继承东海龙宫的王位的。老祖母这是糊涂了。

大家正在笑着,突然间,龙宫里一片动荡,蟹将军进来报:玉仁娘娘又在发威了。老祖母把吓得脸色惨白的我搂在怀里,长长地叹了口气,说:随她闹吧。一年到头,也只有今天,她才能舒口气。

宫殿里如黄昏一般,再无歌舞与笑声,公主们噘着嘴,说:老祖母,年年你过生日,她都这样不知死活,难道你的法力真的治不了她?

老祖母边上的神瑛婆婆快言快语道:不是治不了,而是慈悲。

我问:玉仁娘娘为什么被关进地牢里?她到底犯了什么错?

一向对我慈爱的老祖母松开搂着我的手,厉声说:好奇是会要人命的,风息,你记着,有些事,你永远不必知道。

透骨的凉意从老祖母的口里传出来。我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胤安打圆场劝老祖母吃大公主从九天仙境摘来的仙桃,我清楚地看到大公主姐姐的手抖了一下,手里的那柄团扇差一点掉到地上。

龙宫里的灯重新亮了起来,大概是玉仁娘娘闹累了,龙宫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只是,每个人的快乐里都掺杂了一点小心翼翼。

我有些困了,这龙宫太闷了,每个人都忧心忡忡的样子。如果不是胤安哥哥来,简直就要把人闷死了。就在我快要在老祖母怀里睡着时,忽听蟹将军来报:玉仁娘娘死了。我突然激灵一下醒过来,眼泪扑簌簌掉下来,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哭,但是眼泪就是不听话,像断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

老祖母沉默了半晌问:留下什么话没有?

蟹将军道:让好好照顾九公主,看好九公主,别走她的老路。

我抬起头,看到老祖母的眼里泪水长流。

我问:玉仁娘娘干嘛要提到我?

没有人回答。

老祖母把手里的那块桃木塞到了我的手里。我发现从前那么暖那么温润如玉的一块小圆桃木变得冰一样寒。那块桃木很有趣,仿佛跟我有缘一样,我在海里跟姐姐们嬉戏,它就挂在珊瑚上一晃一晃的,上面那个烫金的字闪的光刺疼了我的眼睛,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字是“蔡”,它是我的姓。

我拎起它想扔进水里,可却怎么都扔不掉。我攥在手心里,浑身居然暖洋洋的。于是我便收了它。

那一晚,我睡得极不安稳,总是做稀奇古怪的梦,我站在一棵桃树上,好多人在下面使劲摇那棵树,就好像我是一枚不肯掉下来的果子。

我突然被人拍醒了,我刚想叫,嘴被人捂住。是神瑛婆婆,她的声音颤抖而恐慌,她说:九公主,老神仙走了。你赶紧逃出南海龙宫,走得越远越好。

我的心跳得很快,老祖母去哪了?

神瑛婆婆帮我换上不知从哪找来的旧衣服。现在不是提问题的时候,这块桃木你一定要拿好,还有,不要对任何人说你是九公主。还有,不要把一个人当成命那样去爱,你爱他,他便有了杀你的武器。

我不懂神瑛婆婆说的都是什么,只是点头。神瑛婆婆把桃木系上红绳做成挂坠戴到我的脖子上,她凑到我的耳边说了一些话,我点头记下。

出南海龙宫时,寒冷像一把刀我的身体。神瑛婆婆抹了一把泪,说:九公主,以后全靠你自己了。切记,不爱上男人,就没有人能杀得了你!

后来很多次想起神瑛婆婆的话,不爱上男人,就没人会杀掉你。对一个女人来说,那是绝对真理,杀女人最容易的方法就是用情。或许每个女人都是知道的,可还是愿意飞蛾扑火。人生太漫长了,如果没有爱,是不是太荒凉了呢?

就像我在最无助的时刻遇上了王子龙吟毫不犹豫地托付了三生一样。

也许是海水太冷了,也许是我太娇生惯养了,蟹将军带我浮出海面后一个巨浪打来他就不见了踪影。恍惚间,我的身体被一双大手拖了上去,我的耳畔响起熟悉的声音:风息,对不起,如果我可以掌控命运,我真的想跟你在一起。

那是我关于龙宫最后的记忆。

我不知道那一觉我睡了多久,醒来时,已经成了大唐宰相蔡府的千金小姐。据说我生下来狂风刮了七天七夜才停,我随身带来的那件桃木雕可知冷暖,神奇异常。家父于是给我起名叫风息。可是随着我慢慢长大,家人发现我脑子里根本就是一片混沌,不认人,不记事,常爱问一些诸如珍珠是谁的眼泪一类的傻问题,却美丽异常。仙人道士来算命,皆说我大富大贵,只怕命不长久。

父母把我视若珍宝,却又无可奈何。

我从混沌中醒过来是在父亲六十岁的寿辰那天,那年我恰好十六岁。

那时宫里正在进行太子之争,身为宰相的父亲至关重要。也因为这个缘故,我见到了龙吟。他是唯一一个在名字里可以用“龙”字的皇子,他的母亲生他时,受宠异常。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概没有谁比我更懂这个道理了。龙吟郁郁寡欢,他知道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当上皇上,手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他屈身来见父亲。

那天天空像一块展开的绸缎般,蓝得纯净如海面一般。我不知道哪来了主意,一向安静不吵不闹的我非要拉了搭寿辰彩棚的绸子跟小丫环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突然铃声骤起,马声嘶鸣,一干人等前呼后拥进了相府。我站在彩棚的外面,慌得提着红色的裙角跑,脚步咫尺却像在云端。华丽的马车里突然露出一张微笑的脸,他说:我见过你的。

只这一句,让我开了鸿蒙。我的脸红成了一朵牡丹花,我说:我是风息,我也见过你。

那天,龙吟把他身上最珍贵的暹罗珍珠送给了我。我羞答答地问:它是谁的眼泪?

龙吟笑着说:它是信物,有它在,我不会让你流一滴眼泪。

那是承诺吗?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承诺。说得随意,我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是的,我不愿意再流一滴眼泪。

后来整个京城都在流传:龙吟皇子一笑,治好了蔡府呆傻的千金。

那的确是一段传奇,一段爱情传奇。

说也奇怪,那枚珍珠与桃木放在一起,整个房间都是暖的,我也四体通泰起来。大家都觉得那是天意,天意就是让我遇到龙吟,病好,然后嫁给他,享受大福大贵。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我成了龙吟未过门的皇妃,父亲自然成了保龙吟当太子一派的纲领人物。

我开始跟着师傅学习琴棋书画。我异常聪明,师傅点到即懂。师傅边教边摇头叹息,说如果我是男人,定是国之栋梁。可是,我真的不喜欢学习弹琴书画。所以龙吟来时,我跟他发脾气,我说我才不想要什么珍珠金银,我也不想当什么太子妃,我只想跟他一起去山上看看树,看看石头,再或者去海上吹吹风。龙吟笑着捏我的小鼻子,他说:傻丫头,当上太子妃,你会有全世界最好的花园,里面有奇珍异石,名花仙草,你还会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大船……说这些时,他满目光华,我被迷住了。

我很花痴地说:龙吟,你的眼睛好看得像阳光。你的唇像我花园里的花瓣……

龙吟把我揽到怀里,他在我的耳边说:你尝尝我的唇,味道很好!

我红了脸,他的唇侵掠上来,天地间一片混沌,那一刻,我情愿死在他的怀里,真的。我贴身戴着的那块桃木却烫得厉害,我尖叫了起来,推开龙吟。龙吟解开我的衣扣,那枚桃木在我的胸口烫了一块疤。我隐约想起一个叮咛:不要把一个男人当成命去爱,你爱他,他就有了杀你的武器。

我颤抖地问龙吟:你会杀我吗?

龙吟吻着我那块烫红了的疤,含混不清地说:净说傻话,我疼你还疼不过来,怎么会杀你?

我信了他的话,爱一个人,把她捧在手心里放在心里还不够,怎么能杀她?我的脑子肯定又是不清楚了,不然怎么会问这种笨问题呢。

蔡府上下都说龙吟皇子把我宠上了天,我不爱学琴棋书画,他就不要我学。我喜欢去外面看山看树,他就派人带着我出去,当然,我回来晚了,他就焦急地等,等到发脾气。可是看了我,却一句责备的话都不说。

龙吟仿佛有很多忧伤,跟我在一起时,他总是喜欢把我抱在怀里发呆,他的睫毛又弯又长,他的目光深邃得像海洋。我问他为什么不开心,他便滔滔不绝地跟我说宫里的争斗。我说:其实多简单,你只要做你的皇子,赏花弄月,我们过安安静静的日子,谁会害你?

听了我的话,他瞪大眼睛看着我,像看一个陌生人,他说:风息,你这么单纯,我不知道把你带进宫里是带给你幸福还是会害了你。

我依偎进他的怀里,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当然幸福。我解下桃木坠替他戴上,我说这是这世界上唯一属于我的东西,你戴上,你就属于我了。

龙吟笑了,他很少笑,但他笑起来真的很好看。他答应我,登上龙位,他会天天笑,而且让天下苍生做梦都会笑出来。他会是个明君,这一点我毫不怀疑。因为我跟他一起出游时,他会跳下马车,扶起被车轮压倒的禾苗。连一株禾苗都疼惜的人,怎么会不爱护天下苍生呢?

可是我错了。我亲眼看到了龙吟的残忍。我宁愿那只是一场梦。可惜,不是。

春天来时,皇上突然到了大限。宫里宫外气氛异常紧张。父亲每天早出晚归,说的也都是遗诏的事。话里话外间,似乎龙吟的情势很坏,除了父亲和他那早已失宠的母亲外,他孤立无援。

那晚,我翻来覆去不能安睡。我知道我可以帮到龙吟,那是他最大的理想。只是,如果那样帮到他,他会幸福吗?

可是看到忧伤仿佛可以从龙吟身上流淌下来,我还是没忍住。我解开他的衣襟,握住那个桃木挂坠,我说:我的男人,你知道它有什么样的法力吗?它会帮你改变一个人的意志,也就是说,你戴着他去见皇上,皇上会听你的话立你为皇太子,但是代价是,被你改变了意志那个人会很快死掉……

龙吟的眼睛呆呆地望着我,半晌,他狠狠地捏着我的肩膀,他说:风息,这是真的吗?你真的不骗我?

我使劲地点了点头,我说:可是……他会死……

龙吟的眼睛变得很吓人,我从没见过那么恐怖的龙吟,他笑了,很狂,他说:人不都有一死吗?更何况他活得太久了……

龙吟走了。嗒嗒的马蹄声让我的心变得空空荡荡,我不知道是帮了他还是害了他。人生很多时候是在做选择题,而答案,往往模棱两可。

傍晚时分,宫里传来消息,皇上驾崩,遗诏立龙吟为新君,即日继位。

蔡府上下表面悲伤,暗里却一片雀跃,只有我,手脚冰凉。我是帮龙吟杀死了他父亲的人,相爱时,这便是份功劳,不爱时,这便是份罪过,罪可至死。

只是,我没有选择,我爱龙吟,我只能帮他,即使伤了自己。

龙吟如偿所愿做了皇上,我顺理成章成了皇后娘娘,万千恩宠集于一身,全天下都在传皇上的专情,他们说:皇上让三千佳丽都守了空房,唯独夜夜专宠风息娘娘。

是的,每晚龙吟都在我的房里,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睡在我的怀里,他全身颤抖,不停地问我他是不是坏人,是不是忤逆不孝?完全没有了白天威仪雄霸天下的模样。龙吟这样让我很心疼,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单纯的人只是宫廷和欲望让他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

他每晚做噩梦,越来越瘦弱。我束手无策。后来我开始推说头痛躲避龙吟,我想:大概见不到我,慢慢他就会忘了他所做的那些事。人不都是健忘的吗?

于是每晚,皇上的红灯挂在了瑶妃的池琼宫外。一年后,瑶妃生下一子。而我,已半年没见到龙吟。我的确有了世界上最大的花园,奇花异草数不尽,可是,我的心荒凉着。我知道我的时日无多了。

那一日,我的宫门被吱吱呀呀地推开,公公进来颁旨,圣旨上说:风息身为皇后本该母仪天下,却内心残忍奸诈,让皇上犯下忤逆大罪,致使圣心夜夜不能安宁,罪已致死,特赐白绫自尽。

随白绫而来的还有那块乌黑的桃木挂坠,系它的红绳早已变黑,它上面的蔡字也不再熠熠发光。

我攥着它,咬着牙。我说:我想见皇上最后一面。

龙吟到底是龙吟,他来见我了。

我一身缟素,梨花带雨,跪在龙吟面前,我说:如果风息的死能换来圣心的安宁,那我死而无怨。

我扯起白绫时,仿佛看到光阴流转里十六岁时,我站在蔡府的彩棚里扯着彩绸遇见龙吟的笑脸,开辟鸿蒙,世间一切都有了颜色。

大概龙吟也想起了那一幕,他抱住我,失声痛哭。我的牙狠狠地咬到他的肩上,我说:记住痛,想着我。

我终于没有狠下心来,神瑛婆婆告诉我的话里还有一句:桃木坠可以有三次改变人意志力的机会。如果男人想杀我,它可以保护我。

我可以杀掉这个我爱如生命的男人,但是哪个女人都情愿杀死自己也不愿意伤了他的爱人吧?

在爱情里,根本就没有等式。

我的意识渐渐模糊,我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对我说:风息,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遇到你……我的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我仍然记得这个男人说过的话:我不会让你流一滴眼泪。他说的对,不是一滴,而是很多滴。

至死,我的手里都攥着那个桃木坠和那粒珍珠。

一盏红灯,半窗月色的长相厮守,终于还是错过了。爱上一个有野心而又内心脆弱的男人,那便注定了我的不幸命运。

公元2100年,我从南海海底探险回来,带回来了两件礼物,一个是一枚特大的珍珠头花,一个是玉石样的桃木挂坠。做物理研究的男友雪达在做了光谱扫描后肯定地告诉我它们都在千年以上。而且他说:它们的特理光波异常。我问那说明什么,雪达说:那说明它们有奇异的功能,可能是我们人力还无法探知的。

我笑,不过是女孩喜欢的装饰物,哪有那么多讲究,没准就是一位公主或者王妃戴过的呢,你看这上面还有字。那是个很漂亮的篆字,我拍了照片放到网上,很快有网友认出来那是个“蔡”字。雪达嘿了一声,说:蔡小姐,这东西还真就是你的。我笑,把桃木坠挂到了脖子上。

那一晚,我睡得极不安稳,梦一个连着一个。

我住在龙宫里,那些公主的一张张脸很狰狞,她们说:风息,你知道你是谁?你是野种,凭什么叫九公主?凭什么被老祖母和胤安宠爱?

我捂住耳朵不想听那些狞笑。雪达把我叫醒,他说:风息,你怎么发抖?

我醒过来,搂住雪达,我说:我梦到很多女人嫉妒我。雪达拍了拍我的脸,他说:宝贝,我只爱你。

男人的这句话是女人最好的安眠药,我在雪达的怀里终于睡着。

天亮之前我又做了个梦。梦里身体老得跟珊瑚礁似的老祖母吃了又红又大的仙桃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大公主跟胤安慌张地撞到一起,大公主恶狠狠地说:如果你舍不得杀掉风息,你就再没机会做东海的龙王了。

胤安咬了一下牙,冲了出去。躲在幔帐后面的神瑛婆婆闪出来,匆匆包了衣服……

我醒了,看到雪达睁着眼发呆,他的睫毛真长,唇像花瓣……我吻上去,我说:亲爱的,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让我跟你一起分担好吗?我们是这世界上唯一的亲人。

他点点头,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那一刻,我的心无比安宁。只是,我的心口挂桃木坠的地方隐隐发烫。

我跟雪达相识于一场车祸,那场车祸我们都失去了双亲,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我们相爱了。命运怕我们太孤单才让我们在一起的,我们只要坐在一起,便十指相扣,朋友笑我们说我们恨不得做连体婴儿。

这样不好吗?爱他不就是要时时刻刻跟他在一起吗?

我还是会做奇怪的梦,我把我的梦陆陆续续写下来,我觉得有点意思。

我梦到一个漂亮的女人,她说她叫玉仁娘娘,她说她是我娘,是老祖母的女儿。她爱上了陆地上的一个男人,老祖母拼命阻拦都没成功,便发下毒咒,如若那男人负了玉仁,她的后代便世世尝不到爱情的甜蜜。玉仁娘娘那时信心满满,凭她倾国倾城的南海龙宫公主嫁给一个凡人,他怎么会负了她?

可是,玉仁娘娘的眼神黯淡了下去,她说:爱情里是没有附加条件的,爱时,即使你是乞丐,他一样会爱。不爱时,即使你是仙女,他一样弃之如履。那个男人不过是为了一块地,便将她送与县官。玉仁拼死跑了出来,后面追兵快赶到时,她的泪落到一块桃木上,恰好老祖母出现……

雪达对我说:风息,就算我们分开了,也不是因为我不爱你……

我紧张地抱住雪达,慌里慌张地问:我们为什么要分开?不行,雪达,如果你要离开,我就死给你看……

雪达的脸色苍白,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傻丫头,玩笑都开不起了。

我知道雪达不是在跟我开玩笑。虽然身在爱情里的女人智商是零,但是敏感度却是百分之一百。他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我的眼睛。

他不再坐在电脑前兴高采烈地玩游戏,而是抽烟发呆。我甚至还在他的博客里看到了他的犹豫与不安。

他不爱我了吗?

雪达生日那天,我做了很多菜,我等雪达回来。可是,从傍晚等到深夜,雪达才醉醺醺地回来。我帮他脱鞋,他一把把我抡到一边,他说:蔡风息,你离我远点,我最烦你一天到晚粘着我的样子。

我没吭声,继续帮他清理衣服上的脏东西,帮他擦脸,不介意他用脏话骂我,虽然我的泪一滴一滴地往他脸上身上落,我却没让自己哭出声来……

那晚,我一夜没睡,把前一晚做的梦整理了出来:玉仁娘娘怀了孩子,老祖母把她关进了天牢。为了求老祖母解除那个毒咒,每年老祖母的生日,玉仁娘娘都要求上一求,开始是求,后来是闹。

终于在玉仁娘娘仙逝那天,老祖母也驾鹤西行了。神瑛婆婆说:不是老神仙不想破毒咒,是毒咒一出便无可破解。好在有你娘的泪凝成的那颗珍珠还有接住泪水的那块石头。

我反反复复地摸着那块我一直当成是桃木的坠子,原来它只是块接住眼泪的顽石,因为它的慈悲便有了法力。

我把梦里的故事陆陆续续发到网上,引来了好些人。其中有个叫大公主的人跟帖说:神瑛婆婆说不能爱人如命,否则就给了别人杀你的机会,你真的对爱情这么悲观吗?

我回过头来看了雪达一眼,我回帖说:死并不可怕。

我还是看到了我不该看的情景。我出差回来,雪达的床上躺着个陌生的女人,她的眼神我很熟悉,是嫉妒,妒火中烧。

雪达坐在床沿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他说:风息,我们分手吧!

我说:好,如果跟我在一起,会让你这么痛苦的话,那咱们就分。可是,现在不行。绝对不行,我哭着抱住雪达,我的牙狠狠地咬到他的肩膀上,我说:谁说你可以逃走的?每一生你都要负我吗?

我的梦还要继续,胤安在我遇到风浪的最后一刻救了我,他是爱我的,虽然他更爱王位。

时光到了唐朝,大公主成了瑶妃,她得到了龙吟的人,却依然无法得到他的心。他日日夜夜都在想着那个被他白绫赐死的风息娘娘,他死时说:如果能重活一次,我愿意一生只跟她放歌纵马,踏遍千山……

网友们说:别相信男人的鬼话,他们都是一群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家伙。别相信爱情,爱情的骨头最轻了……

电脑这端的我轻轻地笑了,我还是愿意相信爱情,我不愿意接受宿命。

我转头看了看病床上脸色苍白的雪达,幸好我看到了他藏在抽屉最深处的诊断书,幸好他和床上大公主的戏演得太滥,幸好我还依然相信爱情在人间……

笨蛋,我骂雪达。他以为疾病就可以让我们分开吗?如果因为这样就让爱分离,我会恨他,恨死他的。

我把那粒珍珠放到桃木坠上,雪达说或许它们会有神奇的力量。从前神瑛婆婆说它可以改变人的意志,然后会杀死那个人。可是现在,那滴泪跟愿意接住那滴泪的石头在一起,那便是爱的力量,会有奇迹发生吗?

每晚,我把它们放在雪达的胸前,然后一遍遍地跟他细述我梦里的故事,我说:胤安,龙吟,雪达,无论你叫什么,你都是我不愿意放弃的爱,我宁愿让爱杀死也不愿意让爱离开……

一年后,我跟雪达举行了最隆重的婚礼。

在婚礼上,我的胸前戴着那粒珍珠,雪达的胸前挂着那块桃木坠。朋友们祝贺我们创造了爱情的奇迹。我跟雪达的十指相扣,我抬头,看到天空中划过一颗流星,我听到一个声音说:三生石上,我们终于没有错过彼此。

那晚,我们的蜜月旅行从海上开始。

船摇摇摆摆,暗蓝色的天空像一块绸,平展熨贴。夜很安宁,风无声无息。我的吻落到雪达肩上的咬痕上,我说:无论有什么理由,我们都不分开。

水龙吟教案范文4

旧社会,书塾中古文的诵读情况,年老的一辈都还有深刻的印象:塾师摇头晃脑的得意吟诵,学童们高声大喊地齐声诵读,真是书声琅琅。鲁迅先生对此就有生动形象的描述,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这样写道:

“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为什么诵读时要拖长声音,还摇头晃脑,把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呢?其作用有二:一是通过拖长声音的诵读,产生一种类似歌唱旋律般的音乐美,在响亮和谐的书声中,诵读者边读边品尝课文,反复体会,从字里行间去揣摩、理解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原意,进而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二是通过诵读,达到巩固识字,练习正确发音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这需要调动学习者的眼看、口诵、耳听、脑记等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这是符合学习的生理、心理规律的。有实验表明:如果只用视觉记忆学习材料,其效率为27%,只用听觉记忆学习材料,其效率为16%;如果眼看、耳听、口说同时进行,其效率可提高到66%。所以,综合了多种感官加入的诵读是领会原作的文意、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而诵读时摇头晃脑等动作则是读到心领神会之处“入味”、“进入角色”时的一种不自觉的神态情状的外部表露。

诵读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读书方法,诵读得好,还是一种艺术享受。我国近代教育家唐文治先生就十分重视朗诵,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介绍说:“唐师(唐文治)讲授学习古文,重视朗诵,对阳刚阴柔不同风格的文章,朗诵的音调也不一样,强调‘因声以求气’的读法。我借助于朗诵以体会古代散文的精神所在,并用此以朗诵骈文,以通其‘潜气内转’之理。朗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反复熟诵,既要广博,又要精诵,因为用此苦功,古人不少名篇,至今还能背诵或记得片段。通过熟诵,才能融会主人的精神于自己的面目中,得心应手地具有写作骈散文的艺术技巧。而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引导我走上研究古代文艺理论的道路。朗诵文章不算学问,只是写文章的入门途径。”、徐特立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青年时代也经常运用高声朗诵的方法,读得津津有味,心领神会。诵读既便于记忆,也能加深理解还能陶冶自己的性情,所以诵读时一定要做到“声人心随”,即要嘴巴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

传统的诵读又是怎样的呢?虽然各地各人读的腔调有多种,但概括起来一般也只有两种,第一种是顿读,第二种是吟唱。

顿读可分一字一顿和两字一顿两种。一字一顿的,如“孟――子――见――梁――惠――王――”之类;两字一顿的,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管是两字一顿,还是一字一顿,它们都讲究咬音正确,吐字分明,字字清朗,其间虽然也有抑扬顿挫的变化,但主要强调有一定的节奏。散文家、语文大师朱自清先生指出:“大概两字一顿是用在整齐的句法上,如读《千字文》、《百家姓》、《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千家诗》之类;一字一顿是用在参差的句法上,如读‘四书’等。前者是音乐化,后者用同样强度读出,是让儿童记住每一个字的形和音,象强调的说话。”(《诵读法》)

第二种读法是吟唱,也就是拉长声调吟哦,还要加上一定的表情和动作的配合,这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融进自己感情体会的一种抑扬顿挫的朗读法。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寿老先生的读书就是这样的一种吟唱。古代的诗词歌赋、优秀散文一般都要通过吟唱才能领会到文章的妙处,而领会到妙处时又往往情不自禁地出现摇头晃脑、点头拍案等等神态动作来。

这样反复熟读、吟哦,使前人的文章“如出我口”、“如出我心”,这不但有利于增强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清人唐彪曾说过:“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读书作文谱》卷五)。所以,古代的语.文教学中先生都要求学生多读、熟读、细读、苦读。许多有作为的读书人也都注重诵读,如唐代韩愈就“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曾读到“口舌生疮”的地步,元代著名学者侯均“积学四十年……每读书,必熟诵乃已。尝言:‘人读书不至千遍,终与己无益’。”(《元史・侯均传》)。

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诵读要有咬文嚼字的工夫,它“不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们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的含糊,也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你觉得这一段文章好,美,觉得这些词句有用,你就把它读熟记牢,这是主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这些前人的经验之谈,都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水龙吟教案范文5

下联:几架诗书乐韶年

上联:娱情笔墨写双喜

下联:含情诗书歌百福

上联:雪案联吟诗有味

下联:冬窗伴读墨生香

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

下联:喜临心上更知甜

上联:万卷诗书宜子弟

下联:一帘明月喜新人

上联:世事洞明皆学问

下联:人情练达即文章

上联:砚磨雾起

下联:笔染云生

上联:笔酣墨畅

下联:心旷神怡

上联:斧藻其德

下联:竹柏之怀

上联:杯浮梅蕊

下联:诗凝雪花

上联:竹无俗韵

下联:梅有奇香

上联:卧游五岳

下联:坐拥百城

上联:砚生云海

下联:笔舞龙蛇

上联:诗情画意

下联:琴韵书声

上联:松风煮茗

下联:竹雨谈诗

上联:书来益寿

下联:金石延年

上联:文章江海

下联:书籍林泉

上联:书林漫步

下联:学海遨游

上联:亲师取友

下联:敬业乐群

上联:闻鸡起舞

下联:跃马争春

上联:樵语落红叶

下联:经声留白云

上联:风助飞雪舞

下联:诗伴落梅吟

上联:栽培心上地

下联:涵养性中天

上联:吟雪诗情热

下联:画松翠笔娇

上联:风云三尺剑

下联:花鸟一床书

上联:山岳起翰墨

下联:江海焕文章

上联:院闭青霞入

下联:松高老鹤寻

上联:纵谈中外声

下联:洞澈古今情

上联:著书惊日短

下联:看剑引杯长

上联:笔端通造化

下联:意表画云霞

上联:书林含馥郁

下联:艺海贮英华

上联:友古今善士

下联:读中外奇书

上联:藏古今学术

下联:聚天地精华

上联:读书清磬外

下联:春雨暮钟时

上联:花月联知己

下联:诗书结静缘

上联:云来画檐宿

下联:龙向墨池归

上联:诗书得古趣

下联:风月畅真情

上联:细雨闲开卷

下联:微风独弄琴

上联:书中乾坤大

下联:笔下天地长

上联:静与鱼读月

下联:笑对鸟谈天

上联:从来多古意

下联:可以赋新兰

上联:笔力千军阵

下联:词源万马兵

上联:坐对贤人酒

下联:喜和智者诗

上联:剑气冲星斗

下联:文光射云霞

上联:落笔撼五岳

下联:成诗凌九州

上联:雨过琴声润

下联:风一翰墨香

上联:把酒知今是

下联:观己悟昨非

上联:多勉日新志

下联:能为岁寒枝

上联:诗写梅花月

下联:茶烹谷雨春

上联:文章千古事

下联:花月一帘春

上联:欲各天下事

下联:须读古今书

上联:挥毫列锦绣

下联:落纸如云烟

上联:鼓琴仙度曲

下联:种杏客传书

上联:伴我书于卷

下联:可人花一帘

上联:立德齐今古

下联:藏书教子孙

上联:水楼容我静

下联:大地任人忙

上联:功高斯不伐

下联:理定自无争

上联:性癖耽佳句

下联:心清闻妙香

上联:文心清若水

下联:诗胆大如天

上联:行修而名立

下联:理得则心安

上联:洗砚鱼吞墨

下联:烹茶鹤避烟

上联:慧眼观天下

下联:妙笔写春秋

上联:聊收静者趣

下联:且读古人书

水龙吟教案范文6

杨花,是我国古代诗人笔下宠物:“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都是一时传美之词。思妇,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更是千古流芳之句。而将杨花与思妇融入一体,唱尽杨花妙处,又畅抒思妇哀愁的则如王国维所说:“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请看: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花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份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从思想内容看,此词不过是借物吟咏的传统的思妇之情,无甚突破。但其艺术表现手法却十分高超,达到了言近旨远、回思无穷的效果。下面仅就词中极其巧妙的用比,略抒管见。

“似花还非似花”,起句便十分精警。它不仅十分传神地道出了杨花特点:是树上开出来的,可算是花,但形态又不同于一般的花,不象是花;而且是用比,暗寓了思妇境遇的双关之意;它还十分准确地点明了词中用比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寥寥六个字,笼罩了全词,可谓起句入神。

《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者,附也”,“写物以附意”。苏轼之妙,正在于句句写“物”――杨花,句句又写人,“附”人的闺怨春愁之“意”,我们看,“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是写杨花,但其中又可约略窥见人的形象。“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是写人,写人的思念,但也是在写杨花,赋予杨花以人的感情。“损柔肠,困酣娇眼”,这也是写人,写离人之思,但却也能令人联想起花的形象:柳枝纤柔如肠,柳叶娇曲如眼。词中忽而似,忽而不似,忽而远,忽而近,以人附花,以花拟人,很好地抒发了思妇的独处愁苦之情,抛家傍路之感。上片末三句“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用唐人金昌绪《春秋》“打起黄莺儿”之意,而以比拟的手法出之,由花进而写人:梦游万里,寻郎不遇,偏又被黄莺将梦惊破,这样,就使思妇较金诗更深一层。同时,这个形象离开杨花原形也又远了一层, 于“不似”了。

然而,下片开始,诗人以他舒卷自如的大笔,又追回了飞跃的神思,重回到“花”的身上:“不恨此花飞尽……”;而恨花难留,追寻遗踪,又从“花”上写开去,“一池萍碎”,则又回到“花”的形象。三分春色,二分委于尘土,一分逝于流水,这既是写杨花,又是写思妇,是二者的融汇,而惜春伤春之情溢于言表。词中运用的比拟双关,使花与人相互依附,体物言情贴切细密,相得益彰。

词章至此,如何结束呢?令人既神往又担心。然而,苏轼却不亏为大手笔,其结句令人不能不拍案叫绝:“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个比喻,初看似乎不大确切,“花”与“泪”怎能相喻呢?然而,妙正妙在这里。从形象上说,“花”与“泪”确实毫无共同之处。然而,我们如从思妇与杨花的境遇这方面去联想就能体会出其中的妙处了。诗人把两种互相不关涉的事物联系起来,看似反常,实则,通过拉大“花”与“人”在意境中的距离以形象的“不似”来引人联想出“花”与“人”境遇的“似”,从而对思妇的秋怨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从体物来说,这是远了一层,而从言情来说,则将全词的怨情推进到了最深处。正如《词源》中所说:“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今古。”这绝非溢美之词。

齐白石先生曾指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文学上的用比也是如此。唯其“不似”,才有想象的飞跃,而不致“媚俗”;唯其“似”,才有了想象的起点,而不致“欺世”。唯其“不似”才能出人意外;而唯其有“似”,才能入人意中。苏词咏杨花,写闺怨,正妙在又“似”又“不似”,时“似”时“不似”,既远又近,若即若离,把“似花”与“非花”巧妙地结合起来,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者系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责编/九月】

水龙吟教案范文7

亲爱的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洛阳龙门石窟,我是导游小x。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XX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XX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水龙吟教案范文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5—1 8题。三十年点滴念师恩琦君八十七岁高龄的恩师夏承焘教授在北京仙逝已半年,到今天我才为文追念。恩师的道德文章,与他在词学上不朽的贡献,海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导,毋庸我赘述。在我记忆中浮现的,都是在杭州、上海求学时代,他对弟子们传道授业的点点滴滴,与师生们平日相处言笑晏晏的情景。我进之江大学,完全是遵从先父之命,要我追随这位他一生心仪的学者与词人。他一口字正腔圆的永嘉官话,同学听来也许有点特别,我却非常熟悉。因为父亲说的正是同样的“官话’’。他上课时讲解《文心雕龙》,特别强调四六骈文音调之美,组合之严密,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他用铿锵的乡音,朗吟了一段《神思篇》,问我们好听吗?我觉得那么多典故的深奥句子,经他抑扬顿挫地一朗吟,似乎比自己苦啃时容易多了。下课后,与一位最要好的同学一路走向图书馆,一路学着老师的调子唱“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叉学着他的口音念“前面有钱塘江,后面有泰望山’’,却没想到老师正走在我们后面。他笑嘻嘻地说:“多好呀?在厥(这)样的好湖山里,你们要用功读书哟!’’中文系同学不多,大家熟悉以后,恩师常于课余带领我们徜徉于清幽的山水之间。我们请问他为何自号瞿禅,他说因自己长得清瘦、双目瞿瞿。又请他解释禅的道理,他说“禅并非一定是佛法。禅也在圣贤书中、诗词文章中,更在日常生活中。”后来他教我们读书为人的道理时,在他那平易近人,情趣横溢的比喻中,常常含禅理,却使我们个个都能心领神会。瞿师常常边走边吟诗,有的是古人诗,有的是他自己的得意之作。他说“作诗作文章,第一要培养对万事万物的关注,能关注才会有灵感。诗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灵感早在酝酿之中∥比如‘松间数语风吹去,明即寻来尽是诗,,看去多么自然,但也得细心去寻,呀。’’他站在高岗之上,就信口吟道:“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任吹衣。’’弟子们看着他的长衫,在风中飘飘荡荡,直觉得这位老师,有如神仙中人。大家都说:“先生的境界实在太高,学生们及不到。’’他说:“这两句诗并不是出世之想,而是入世的一份定力。人要不强求名利,任何冲击都不致被动摇了。’’在九溪十八涧茶亭中坐定,一盏清茗端来,他又吟起词来:“短策暂辞奔竞场,同来此地乞清凉。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无一语,答秋光。愁边征雁忽成行。中年只有看山感,西北阑干半夕阳。’’这是瞿师的得意之作,也是弟子们背诵得最多最熟的一阕词。瞿师小学毕业后考进有官费补贴的永嘉省立师范,在那一段日子里,他把学校图书馆的古典文学书全部读遍。对于诗词尤感兴趣,已能按谱填词,这就是他立志学词之始。师范毕业后,无钱马上念大学,就暂住乡村小学教书。在幽静的乡村里,他作了不少诗,昨夜东风今夜雨,催人愁思到花残”,是他少年时的得意之作。瞿师于西北大学归来后,居于籀园图书馆附近,几乎翻遍了图书馆全部藏书,打下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基础,立定了他一生为人为学的方针。他谦虚地说自己很笨,认为“笨’’这个字很有意义,头上顶着竹册,就是教人要用功,用功是人的根本,所以“笨’’字从“竹’’从“本’’。瞿师在抗战八年中,眼看河山变色,沉痛地作过几首慷慨歌词。他也目睹许多读书人,有的为了生活,不得不屈志事敌,有的却是利欲熏心,认贼作父。他曾作《瑞鹤仙》,以“玉环飞舞’’讽汪精卫的“辛苦回风舞’’。他对于一个士子的出处进退,评定水准是非常严肃的。自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四所基督教联合大学借英租界慈淑大楼开课。虽然弦歌不辍,但总不免国破家亡,寄人篱下的感触。瞿师在讲授词选时,常提起王碧山咏物词的沉咽,乃是一份欲哭无泪的悲伤,比起嚎啕大哭尤为沉痛。他回忆杭州,怀念西湖与之江母校,曾有词云:“湖山信美,莫告诉梅花,人间何世。独鹤招来,共临清镜照憔悴。’’他看上去笑容满面,可是他内心是憔悴的,忧伤的。师生暌违的一段时日,他总频频赐书嘱我专心学业,勿为人间闲烦恼蚀其心血。他的片纸只字,我无不一一珍藏,时时捧读,有如亲聆教诲。他以毕生心血致力学问,以满怀仁爱,付予人间。以他的佛心佛性,必然往生西方。他临终时听师母吟他自己少年时得意之作,正如摇着短梦,飘然归去,内心必然因不辜负此生,而感到万分欣慰吧!(摘编自《三十年点滴念师恩》,有删改)1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八夏承焘教授热爱诗词,小学时就已立志终身从事词学研究,并为此不断进取,成就非凡。B.琦君一生受夏承焘先生影响很大,却未能及时撰文悼念,动笔写作本文时可谓百感交集。C.回顾抗战时期作诗及讲授词选两件事,都是为表现夏承焘教授大是大非面前的坚定立场。D.作为弟子,琦君记下了恩师诸多诗词,并能从细节出发展开对先生的回忆,情真而意切。E.本文生动再现夏承焘教授为学、教书、做人等生活片段,表现了夏承焘教授的精神风貌。1 6.琦君曾在《鹧鸪天》一文中回忆夏承焘先生说:“他因时适地,寓教诲于诗词,真是充分发挥了‘温柔敦厚,诗教也,的古典精神。’’本文中夏承焘先生“寓教诲于诗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1 7.根据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1)如何理解文中夏承焘先生的“佛心佛性’’?结合文章举例阐释。(4分)(2)第二段琦君回顾“之江大学’’的求学经历有什么作用?(4分)18.夏承焘先生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词学研究者,探究他的人生,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代学人呢?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和你的积累加以阐述。(4分)参考答案:15.(4分)A C (A项“小学时就已立志终身从事词学研究”与原文不符合;C项以偏概全,夏承熹教授讲授词选,还意在表现其心忧天下的情怀)16. (6分)①以诗传为文之要,教导学生关注自然万物,发现灵感;②以诗明人生境界,教导学生淡泊名利而有定力;③以诗表个人操守,引导学生正直做人,忧国忧民。(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17. (8分)(1)(4分)①仁爱温和。如对学生模仿自己付之一笑,赐书嘱我等。②淡泊随性。如自号“瞿禅”,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禅理;写诗、衣着均洒脱不羁等。(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2)(4分)①交代自己师从夏先生的缘由,同时承上启下;②通过细节生动地表现夏承熹先生学问深厚、亲切随和的特点。(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水龙吟教案范文9

关键词:虚实结合 以物拟人 心灵愁苦 审美情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众所周知,苏轼在北宋词坛绮靡婉约之时独树一帜,顶住传统习惯的压力,突破词必香软的藩篱,开创豪放一派。因此一提起苏轼,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奔放旷达,便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魄气概。然而在这位词坛巨匠的笔下,不仅有气势磅礴的豪迈之作,更不乏清新飘逸,细腻唯美的婉约之作。而《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便是其中的代表。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句便警策精辟,劈面而来。诗人在瞬间即把握了杨花的外在特征――实,一个“似”字,从外在形象的客观存在对其进行了真实的描绘。但又在另一刻笔锋突转,一个“非”字,瞬间跳出了物象之外,以物观物,以生命去体会生命,从而进入了杨花的内在世界――虚。清代的钱泳曾在《履园谭诗》中写道:“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需在不即不离之间。”[1]而此诗句寓意寄托,实与虚的转换在似与不似之间引发一种困惑怜悯之情。

邓红梅教授曾从心理学角度对这开头进行评论,笔者觉得颇有道理:“按照物乃生情的心理规则,这种起句,显示出它是作者思考感受了很久之后的感情凝结,是千回万转的思量感受中的透骨情节。”[2]的确,试想当时的苏轼正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那份不受重视,不受理解的委屈与乏力,正如杨花的无奈。是花?或者连花都不是?但若是花,为什么无人怜惜,任其飘零呢?一个“无人惜”更是将杨花置于无比尴尬的境地:杨花纷飞,徘徊无依,不仅长风无情,人们也对她漠视,任其飘零。融情融景,使此词一开始就倾注了作者的灵魂,这种与杨花同思同想的境界,体现了作者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追问,有压抑,有委屈,更有无尽的苍白。

之后,词的上片就开始围绕“非花”两字展开,以物拟人,将无生命的杨花比作一位美丽又痛苦的思妇,更直白地为杨花注入了人的思想与情感。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思。”很多词评书,如《婉约词赏读》,都只泛泛讲到这里暗用了杜甫《白丝行》的“落絮游丝也有情”和韩愈《晚春》的“杨花榆荚无才思”的诗意,而对“无情”没有注释。因此“无情”的解释也是最受争议的。黄文琳解“无情”为“没有情韵”,说杨花虽然没有艳色、没有浓香、没有娇姿,但内心的情感是很丰富的。另一更主流的解法则是“没有情义”:表面看来“抛家”是无情的,没有情义的,可她却是有着无限的痛苦和愁思的,而这痛苦和愁思就是她要去寻找相隔万里的心上人,去寻找那远去的爱情。似乎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可笔者对两种意见都不太赞成,反而更倾向于把“无情”解释为外在冷漠的世界是“无人惜”的原因。众所周知,杨花面临的是一个人情冷漠、冰骨刺寒的世界,在这里她找不到情感的寄托,只得“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去寻觅那失落的爱情,亦或是心灵上的归属。正如当时的苏轼,虽然身处定惠院,面对的却是一个令其心寒至极的世界,使他如沙漠中的孤鸿。然而,这时的他习佛渐深,开始用濡染佛释的角度去对冷漠、黑暗的无情世界进行思考,用“入世”的精神来研究佛家的“出世”理论,把消极的东西转变为积极的东西。因此,“无情”、“有思”这看似两两相悖的命题,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寄予杨花的矛盾深沉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在这里,杨花被进一步人格化了。枝条轻盈柔弱,好似美人娇柔的心肠一般,别离之苦使得美人柔肠伤损,娇眼困以至于“酣”,缓缓张开又困倦地闭上。此时此刻,这位美丽的仿佛就在眼前,她痛苦、企盼、无奈,将现实与希望中的愁苦困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究竟描绘的是人?是物?还是情?其实已经无从说起,也不必深究了。物、人、景、情已经达到了相互交融的境界。或许这就是“物求之妙,如细风捕影,能使事物了然于心者”[3]的无人境界吧。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炽热的希望追寻,不灭的情感依托,孤独的相思痛苦,化为千年的梦幻。此时此刻,不禁让人想起了那首缠绵悱恻的《一眼千年》。思妇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不到自己的丈夫,就进入梦幻中去追觅。可是,现实终究不是神话,当莺儿无意的啼叫打破她的时,一切的希冀又就此破灭了。

这文字以外的情感或许也就不言而喻了:苏轼想从佛学中寻觅自己的价值时,终还是被儒家的入世之道而牵累,但又无法从现实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人生、艺术,富贵、低沉,更多的就需留给我们自己去回味了。

至此上片文字结束,可谓是天马行空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将杨花的柔弱长枝比作牵挂别离而又被相思缠绕的美人柔肠;将被风不时吹开又合拢的杨花小团想象成离愁疲倦之极欲开还闭的美人的媚眼;更将轻盈纷飞的杨花看成思妇梦中随风飘荡寻觅丈夫不得而又被黄莺惊起的形象。作者巧妙地将杨花同思妇联系在一起,通过写思妇的不幸命运,将杨花的神韵极其微妙地表现出来。难怪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下片起韵,两处“恨”字,彰显其情。然而这个“恨”字确实是饱受争议的。有不少评论文章,把“不恨”与“恨”字对立起来看,如邓红梅教授说道:“比起西园花谢花飞,春景全消失,自己的遭遇都不算是最痛心的。这种表达,是加一倍法,可见西园落红的残春景象,给作者带来的心灵创痛何其深沉。”[4]大意就是“此花飞尽”不用特别惋惜,而“落红难缀”才令人痛心不已,才更能突显作者的愁思。可是对这种理解笔者却持怀疑态度。若是这样解,那杨花岂不成陪衬了吗?在咏物诗中也就失去了被咏诵的意义了。显然这种解法很牵强。

笔者认为,“不恨”二字更像是运用了一种反语。小小的杨花又算什么呢,人们遗憾的是西花园里落红的凋谢,遗憾的是春光的流逝,谁会去理会那杨花的飘零呢。这就是无情的世界,对杨花尽是漠视与不屑。至此,杨花的悲剧命运就更加深化了,写为“落红难缀”而恨,其实正是为了衬托出对杨花飞尽的无限之恨。而杨花之恨,不就是思妇相思之恨,不就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恨吗?于是又完成了一次情景交融。

这一解法其实可以从接下来的几句词中得以证实。“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雨后,迎来破晓的黎明,那漫天飞舞的杨花去哪了?没错,它化作了一池细碎的浮萍。古人传说杨花落水化为萍,苏轼也曾自注:“杨花落水化为萍,验之信然。”又其《再和曾仲熙荔支》诗自注:“飞絮落水中,红即化为萍。”由此可见,杨花这条线索在下片中依然贯穿始末,因此也更证实了笔者上述“恨”之观点。虽然21世纪的我们都知道“杨花落水为浮萍”没有丝毫科学依据,词人却固执地认为那飘荡的浮萍就是杨花的化身,体现了词人对杨花的无限惋惜,希望寻觅它最后的一丝踪迹,同时也表现了杨花飘零沉沦,孤独无依的悲剧。

通常的咏物词,在杨花的悲剧命运达到高潮时就应该戛然而止。但“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使其悲剧无限扩大,其情也更加哀痛。每一样事物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杨花自然也不例外。但正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曾经绚烂的杨花三分已化作了春色,随着春光流逝而消失了;二分幻化成滚滚尘土,零落成泥;另一份随波流逝,被流水无情葬送了。此时此刻,或许诗人已经把杨花当成了春天的象征,当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代表。然而“流光容易把人抛”,所有这些都是稍纵即逝,正如那思妇的韶华之年,如这纷纷飘落的杨花般逝而难返。而作者曾经平步青云的理想,到如今又成了怎样的笑话与不堪的回忆呢?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末句历来就被称为全诗之精华,关合巧妙,有画龙点睛之奇效。在思妇眼中,唯美梦幻的杨花,竟是离别之人留下的点点血泪啊。至此,“思妇”和杨花一同跌入了暗无天日的深渊,再也没有重生的契机!思妇的悲剧就是杨花的悲剧,而杨花的悲剧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悲剧?全诗的感情在这一刻真正被推向高潮,不管是杨花,还是思妇,亦或是作者,他们的命运也确实没有比化作离人泪更加悲剧的了。难怪张炎曾赞道:“后端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5]

综观此词,由于作者的特殊遭遇,其笔下的杨花就不再像章词那么纯粹了,而是寄寓了自己复杂深沉的情感:杨花已非花,而幻化成悲苦哀怨的闺中思妇,又将离情与惜春伤逝的生命感怀相结合,委婉含蓄地写出了自己在波荡流离的人生中的心灵愁苦以及仕途坎坷的痛楚与无奈之情。花与人,景与情,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词的情感,使词更具感染力。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6]

注释:

[1]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

[2][4]邓红梅:《杨花:漂泊者的心灵之象》,名作欣赏,2009年,第3期。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5]曾枣庄:《坡词全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水龙吟教案范文10

关键词: 高启 美 生命悲剧 美学意义

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是元明之际世所公认的诗坛领袖,“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1]P1090,开启明一代诗歌新风,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高启诗歌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美,如前人所评:“山龙华虫,如其贵也;象犀珠玉,如其富也;秋月冰壶,如其清也;夏姬、王嫱,如其丽也;田文、赵胜,如其豪也;鸣鹤翔云,如其逸也。”[2]P994真是美不胜收。这一美的特征的形成源自诗人内心强烈的美的意识。高启的一生是迷恋美、歌颂美、捍卫美的一生,对生命之美、自然之美、人情之美、艺术之美的坚守和吟唱,构成了他人生的核心主题。高启短暂的生命旅程闪耀着人类追求美的理想光辉,本文对高启生命悲剧的美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高启,为“吴中四杰”、“北郭十子”的代表人物,禀资聪颖、才华横溢,同时又率真旷达、傲岸不桀,具有不滞于物而超迈前贤的独特的生命情致。他能够踏上美的旅程,是其生活环境及个性追求联合促成的。元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南人地位低下,位居四等之末,即使出仕做官,也只是末职卑位。由于仕途失去了诱惑,因此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边缘地带,文人隐逸之风盛行,传统思想对读书人身心的紧箍与摧残得到了缓解,读书的功利性逐渐退化,转而成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消遣方式。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当胜国时,法网宽,人不必仕宦。浙中每岁有诗社,聘一二名宿如廉夫辈主之,刻其尤者以为式。”[3]P1040可见,受统治政策影响,长期以来,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人们读书,更多是出于对文艺的热爱。

高启生长在这样宽松的社会氛围中,从小自然不必在传统科举考试的训练程序中背诵儒家经典,也不必在枯燥的理学教条中饱受嚼蜡之苦。“嗟余少本好剑舞,学书晚方从父兄”(《草书歌赠张宣》),诗人在童年完全按孩子的天性自然成长,家庭对他没有管束,任其自由发展。高启祖辈务农,勤劳而致富,“有田百余亩”[2]P995,他们似乎没想过把高启培养成读书人,而是让他帮助家里干农活,“我本东皋民,少年习耕锄”《京师尝吴粳》),这为高启亲近大自然、领略自然美提供了机会。虽然读书没用,但高启却聪颖好学,悟性极高,家里也有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显示出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美的世界,紧紧攫取了少年高启的心,引导他步入了艺术的殿堂。吕勉《槎轩集本传》(以下简称《吕传》)云:“(高启)性警敏,书一目即成诵,久而不忘,尤粹群史,嗜为诗。”[2]P995高启的学习并无老师指导,全凭个人兴趣爱好,自学成才。张适《哀辞序》记载他未冠时就编选一本《仿古》集,凡“诗人之优柔、骚人之凄清、汉魏之古雅、晋唐之和醇新逸”,分门别类,“日咀咏之”[2]P1030。高启早年致力于诗歌,不带有功利目的,纯粹出于对诗歌艺术浓烈深挚的痴迷。反过来,诗歌又陶冶了他的性情,净化了他的心灵,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给了他一双发现美、寻求美的眼睛。

高启父母早亡,这件事对他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方面,死亡从此盘踞在诗人心里,成了无法挥去的阴影。《蒿里歌》云:“古原闭愁冤,荒草不得春。一作泉下客,长违室中亲。昔兴每待旦,今卧焉知晨?敛衣已成灰,含贝仍作尘。家门谅不远,欲归竟何因?平生所爱物,娱玩由他人。哀哉此里中,同逝壮老均!”死亡是可怕的,堆积如山的财富、千古流传的令名、亲朋好友的深情都无法驱除它所带来的虚无和恐惧。每个生命都将走向死亡,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必然结局。诗人感到独处宇宙的孤独和悲哀,叹息道:“人生处世,能几何哉?日东月西,百龄易终。”(《短歌行》)另一方面,死亡反衬了生的美。“达人贵自然,外物等秋草。顾此七尺躯,即为黄金宝”(《寓感》之十七)。生命是无比珍贵的,在它的面前,功名利禄真如过眼烟云,“世间富贵皆空虚”(《送吕山人入道》)。高启推己及人,对别人的生命也充满了尊重,这使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受物质利益驱动,而始终以真情对待他人,“人生四海中,相见皆友与”(《天界赏月》)。同时,亲友的关心让诗人在孤独的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和美好,“艰难我何托,所托在友朋”(《送客之海上得诚字》)。生命的美不是体现在冰冷宝石虚幻的光芒之中,而是体现在像陈年美酒一样温暖人心、令人陶醉的人情之中。

高启躬耕田园,周围的景物无不让诗人感到意趣横生。家常菜蔬,像韭菜、茄子等在诗人眼里竟是那样秀丽喜人。韭菜是“芽抽冒余湿,掩冉烟中缕。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韭》),茄子是“夏雨早丛底,垂垂紫实圆。为询轩冕客,谁植郡斋前”(《茄》)。韭如春雨,茄实紫圆,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却具有如此美的情韵,倘若没有美的心灵,是断乎发现不了的。不仅菜蔬,花草鸟兽同样吸引着诗人。其诗集中的《新荷》、《芙蓉》、《蟹》等都是吟咏寻常所见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热爱。高启故乡苏州自古乃繁华名城、山水胜地,元末经济的兴盛更增添了它的富庶艳丽。诗人在《吴趋行》中夸赞道:“吴中实豪都,胜丽古所名。五湖汹巨泽,八门洞高城。飞观被山起,游舰沸川横。土物既繁雄,民风亦和平。……旧阀凡几家,奕代产才英。遭时各建事,徇义或腾声。财赋甲南州,词华并西京。兹邦信多美,粗举难备称。愿君听此曲,此曲匪夸盈。”叙不完的古今盛事,道不尽的风流瑰丽。家乡的湖光山色、名胜古刹、春花秋雁、明月清风,无不令他心醉神迷。高启集中有一组诗《姑苏杂咏》,共123首,专门吟咏吴地山水古迹,充满了浓郁的南国气息,令人心怡神往。诗人尽情徜徉在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之中,享受造化赐予生命的无穷乐趣,真是“醉拍铜斗歌呜呜,此乐除却江南无”(《刘松年画》)。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和无穷魅力时刻牵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诗人无限的情思,化作篇篇美丽的辞章。

倘若说自然之美是造化的恩赐,那么艺术之美则是高启毕生的追求。高启迷恋诗歌,刻苦钻研,很早就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吕传》云:“(启)嗜为诗,出语无尘俗气,清新俊逸,若天授之然者。年十六,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介之分守吴中,……闻先生名,使使召之再,先生强而后往。座上皆巨儒硕卿,以倪云林《竹木图》命题,实试之也。……侍立少顷,答曰:‘主人原非段干木,一瓢倒泻潇湘绿。逾垣为惜酒在尊,饮余自鼓无弦曲。’饶大惊异,以其含蓄深远,非稚作可及,延之上座,特为书于图。诸老为之掣肘,自是名重缙绅间,纵前辈靡弗畏之。”[2]P995在诗名远扬之后,高启没有丝毫松懈,而是更加精益求精。“逾弱冠,日课诗五首,久而恐不精,日二首,后一首,皆工致沉著,不经人道语,然有以当乎人心,而不知手足之舞蹈也”[2]P995。可以看出,高启是全副身心沉浸到诗歌创作中去,从不滥施才情,于诗尽心竭力,一生仅得诗两千余首。高启一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诗歌创作上,“终日苦吟”,遂成“诗淫”。一首超妙俊迈而诙谐自负的《青丘子歌》具体描绘了他“苦吟”的情形:“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墼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创作之乐妙不可言,艺术之美无与伦比。心神挣脱世俗圈套,驰骋于天地万物之间,畅游于宇宙浩渺之中,超越时空,物我两忘。诗歌将高启引向了生命的最高境界,惟有在诗歌创作中,高启才能摆脱“百年奄忽尽”所带来的忧虑、迷惘和恐惧,让生命在永恒中自由翱翔。

高启在追求艺术之美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浓郁的人情之美。凭着杰出的才情和高雅的气质,高启拥有众多追随者,上自达官贵人、高士俊杰、富豪巨贾,下至农、樵、渔、医,都乐意与他交往。他们或馈一壶酒(《谢周四秀才送酒》),或赠一条被(《谢友人惠兜罗被歌》),或送十万钱(《次韵倪云林见寄二首》),或邀一杯饮(《赴朱七丈人招饮》),让诗人深切感受到人情的温暖。生当乱世,朋友动辄远别,引起高启的无限忧愁和刻骨相思,“送客年年多,愁人日日波”(《送易从事祖饮南渚》),“涉世悠悠梦,怀人的的思”(《春日怀诸亲旧》)。诗人心系亲友,盼望重逢,《喜逢董卿》、《冬至夜喜逢徐七》、《客舍喜侄庸至》等诗篇,题目直接用“喜”字,表明诗人见到亲友的心情是多么欣喜。高启对待朋友不是利益利用,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明诗纪事・杨基条》记载:高启听说杨基在被谪途中去世,悲痛欲绝,到杨家大哭。杨基家人告知真相,原来是讹传,虚惊一场。杨基《白门答高二聘君》写的就是此事,诗云:“道路传我死,可信子尚疑。日暮过我庐,为我涕交颐……方子梦我初,正我念子时……”[4]P171可见二人情谊之深挚。

人生的不同归宿都是某种选择的必然结果,伴随选择而显现出各人对生命的理解,区分出生命境界的高下。选择虽由环境触发,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志。高启在众多机会面前选择了守护美的家园,选择了同摧残美、践踏美的丑恶势力作斗争,从而凸显了生命的厚重、高洁和美丽。

高启曾经想过建功立业,其《送倪雅序》一文云:“余少未尝事龊龊,负气好辩,必欲屈座人……自是每见,必挟史以评人物成败之是非,按图以考山川形势之险易;或命酒对酌,歌呼淋漓;意气慨然,自谓功名可致不难也。”可见高启并不甘心默默无闻,也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博览群史,考察地形,在才智和谋略方面为猎取功名作了充分准备。但个人功名的建立是以牺牲千万无辜生命为代价的,“功名竟何成,杀人遍乾坤”(《过奉口战场》)。这种依赖摧残生命、扭曲人性而赢得的功名不是诗人想要的,他也无法忍受人类互相残杀的恶行,“人生有同气,胡忍自戕伤?”(《浦江郑氏义门》)高启对封建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涂炭生灵的残暴行径充满愤怒,“厚赋山泽空,亟战原野殷”(《读史》),不愿意助纣为虐,徒增百姓痛苦。所以,元末高启断然拒绝了张士诚淮吴政权的拉拢,隐居田野,“我非适世材,学圃乃所宜”(《东园种蔬》),显示了诗人对生命美的呵护和捍卫。

明洪武二年(1369),高启被征赴南京,参与编修《元史》。高启对朱明王朝没有好感,故对这次带有强迫性的征召心怀抵触。“承诏趋严驾,晨当赴京师”(《召修元史将赴京师别内》),可见他被征上路,是多么匆遽勉强。在京期间,高启急切想回到故土,云:“羯来京师每晨出,强逐车马朝天阍。……书生只解弄口颊,无力可报朝廷恩。不如早上乞身疏,一蓑归钓江南村。”(《京师苦寒》)高启不愿呆在京师,究其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朱元璋对人情美的摧残。朱元璋攻克苏州,张士诚自缢身亡,手下官职显赫如饶介、蔡彦文者皆被处死。其余则遣送至荒芜的外地州县,加以编籍看管。[5]P366高启的兄弟和好友杨基等人都被贬谪到穷山恶水之乡,生死未卜。故旧的厄运让诗人感到震惊,他对朱氏造成的“十有八九死”(《门有车马客行》)的凋零局面十分愤慨。《哭临川公》(临川公即饶介)诗云:“竟成黄犬叹,莫逐白云期。”表面上为饶介没有识时身退而感到惋惜,实际是对如秦二世胡亥一样嗜杀成性的朱元璋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朱元璋是个残暴的君主,他与臣子之间没有人情可言,所谓“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6]P530。君主无情,故旧有情,《吴中亲旧远寄新酒》一诗云:“双壶远寄碧香新,酒内情多易醉人。上国岂无千日酿?独怜此是故乡春。”对亲朋间浓浓人情美的深切缅怀,使得诗人对眼前强权政治和高压统治充满厌恶和不满。

二是朱元璋对艺术美的剿灭。朱元璋崇实尚简,说:“我于花木结实可食用者种之,无实者不用。”[7]P100将此种思路移之文章,就是他告诫翰林侍读学士詹同所训的:“古人文章,或以明道德,或以通当世之务,如典谟之言,皆明白易知,无深怪险僻之语。……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不达当世之务,立辞虽艰深而意实浅近,即使过于相如、扬雄,何裨实用?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躁。”[8]P30朱元璋认为文章写得明白易懂就行了,无须讲求艺术美。而且,朱元璋要求臣子勤恳于政事,特别厌恶文学之士,反对他们“精文学,他务不作,日未暮而寝,日已高而起,食毕诵书数行而即悠悠然”[9]P1223-1。这样的环境,对把诗歌作为生命一部分的高启来讲,犹如樊笼一般。虽然朱元璋对高启相当优渥,先提升他为翰林院编修,不久又擢他为户部侍郎,但“拙宦危机远,工吟癖性加”(《京师寓廨》),这种发自内心深处对艺术不可抑制的渴念迫使他不顾生命安危,于洪武三年(1370)力辞官职,归隐故土,由此得罪朱元璋,埋下祸根。

洪武七年(1374),苏州知府魏观因浚河道、修府治被诛杀,高启受到牵连,一并弃世,原因是传闻他作的《上梁文》中有“龙蟠虎踞”字样,触怒了朱元璋。且不论传闻是否属实,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高启是死于对艺术之美的执著。《上梁文》今不传,倒是《郡治上梁》一诗尚存,云:“郡治新还旧观雄,文梁高举跨晴空。南山久养干云器,东海初生贯日虹。欲与龙廷宣化远,还开燕寝赋诗工。大材今作黄堂用,民庶多归广庇中。”此诗激情似火,气势昂扬,文采飘逸,显示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高启公然违背君主的训令,焉能不令朱元璋暴跳如雷?所以,“魏观案”,论祸首当是魏观,然而高启却被处以腰斩――刑戮中最残酷的一种。而且事后朱元璋“悟观冤,诏以礼葬,(青丘)未昭雪,其冤已可见”[2]P1034。新仇加旧恨,朱元璋终于找准机会,残忍地杀害诗人,泄了私怨。

高启的不幸,还在于他遭遇的是一场本来似乎可以避免的灾祸。杨循吉《吴中故语》云:“初启以侍郎引归,夜宿龙湾,梦父书其掌作一‘魏’字,云:‘慎与相见。’启由是避匿甫里,绝不入城。”[2]P1021但对艺术之美和人情之美的渴求使得诗人终于不计安危,献出了生命。魏观欣赏高启的文学才华,经常出示自作诗集,与之探讨诗艺,还请高启为自己母亲写了墓志铭――《魏夫人宋氏墓志铭》。诗吟癖性难禁,朋友深情难违,高启于酒酣耳热之际不禁写下了热情洋溢的《上梁文》,没想到竟招来杀身之祸。

在被解押赴京的途中,众人汹惧丧魄,高启“独不乱”,“吟哦不绝”:“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澈原无愧,盍倩长江鉴此心。”[2]P997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高启仍然唱着那美丽的歌谣,在这悠扬的吟唱声中跳跃着一颗千古不朽的爱美之心,日月为之增辉,天地为之生色,人类历史为之壮丽辉煌。

逝者往矣。中国古代从来不乏美的追求者和捍卫者,如屈原在流亡中“佩带”香草,嵇康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李煜在囚牢里谱写词曲,等等。高启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些美的爱恋者和殉情者,这些灵魂的歌唱者,在身体倒下的瞬间,精神却站立了起来,化作一座座丰碑,遥指人类那充满希望的美的浩野。

参考文献:

[1]顾起纶.国雅品[A].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徐澄宇,沈北宗.高青丘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王世贞.艺苑卮言[A].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陈田.明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明太祖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6]吴晗.朱元璋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7]刘辰.国初事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水龙吟教案范文11

一、在题目处设疑

许多文章的课题中都有关键性的词语,它就是文章的主线,起着“画龙点睛”、“纲举目张”的作用,这就是题眼。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找”等,都有着其广博深刻的含义。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从疑题眼入手,通过学生去“勘破”他们,达到了较好教学效果。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要求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三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借箭?他如何借箭?“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题目用“借”?三个问题一提出,就激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带着问题,积极阅读课文,自悟知识,寻找答案。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了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办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善于抓住人物特点,做到了知天、知已、知彼的聪明才智,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借”也暗示这些箭将来作战要还给曹操,曹操自己造箭射自己,也懂得了“周瑜将会品尝到妒忌别人,暗算别人的苦果的”道理。

二、在内容关键处设疑

所谓内容的关键处,就是指对全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子、段落,抓住这些关键的内容设疑,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感情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养花》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忧、泪”也是乐趣?引导学生联系全文,领悟作者所说乐趣的博大内容----获得知识,付出劳动,分享成果,都是乐趣。如《苦柚》中写“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也会变甜的。”这是为什么?要帮助学生领悟这句话是伯父在小姑娘以便宜的价格出售柚子,起初地介绍柚子,处处为别人着想,劝伯父少买柚子的情况下讲的,小姑娘一系列的言行使伯父深受感动,心里温暖,感到甜滋滋的,他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赞扬小姑娘善良,诚实的美好心灵。

三、在内容矛盾处设疑

有些课文,前后矛盾,学生也难理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总理的灵东的到来。怎样理解“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老人家盼望早一点看到敬爱的总理,多看一眼敬爱的总理,但又不愿意总理离我们而去的矛盾心情,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金色的鱼钩》中:“那长满红锈的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学生通过学习后,懂得得了“金色的光芒”是指老红军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理解了其深刻的含义。在如《穷人》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她觉得应该做,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盼望丈夫早点回来,又怕他回来揍她?《挑山工》“路程与别人长一倍,速度不快,而用的时间并不长”?教材中,这种矛盾之处往往就是作者匠心所在。在此设疑有利于学生感悟作者匠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素质。

四、在内容的变化处设问

《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处描写:既想高歌一曲,又想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在此设疑:为什么先高歌后低吟,把位置交换一下:先低吟后高歌行吗?为什么?让学生自读、体会、讨论、寻找答案。作者先到早原,看到那儿天高地阔,此种感情是豪放的,因此高歌,后来他细细欣赏到草原上的小丘、羊群……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因此要低吟,让学生明白这是外界刺激引起的感情变化。再如《穷人》桑娜听到大海波浪涛天,担心失去丈夫而心惊肉跳,怕丈夫回来揍她而又忐忑不安,能否交换?

五、在内容蕴含处设疑

不少文章中有许多句子表达含蓄,含义深刻,教学中应着眼于这些句子设疑,以帮助学生体味句子的本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黑洞洞的,还不碰壁吗?这是指黑暗的旧中国,人们要起来斗争,处处受到阻挡;《少年闰土》:高墙内四角的天空,表面上指它的生活环境,实指见识少,孤陋寡闻;《桂林山水》最后一段,表面看来是课文的一个总结,细细体味,却让人感到这是一幅“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一体,山水如画”的美丽画卷。抓住这一特点设疑,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桂林的独特意境,山得水而活,水因山而幽。对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在事物的联系处设问

水龙吟教案范文12

关键词:邵雍;《伊川击壤集》;先天象数学;哲理诗

Yi chuan ji rang ji and SHAO Yong's prenatal image-number theory

Abstract: The philosophical poems in SHAO Yong's anthology of Yi chuan ji rang ji possess a knowledge patterned structure, which not only involves deducing of the images and numbers, but also embrace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Yi learning. In addition, they contain illustrations of the system of SHAO's Yi diagram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his imagenumber theory ofyuanhuiyunshi(derived from his prenatal image-number theory), and relate to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trigrams or hexagrams of Zhouyi by which he would extend his thinking over the society and human life. His poems expressing his views on the mind and human nature manifest the grandeur of his mind about his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heaven and human, while, full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the poems concerning observing things exhibit his insights on things’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By using the images of the hexagrams in the poetry, he deepens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poetry, meanwhile, makes the pondering over Yi become a spiritual enjoyment mixing philosophy and art together.

Key words: SHAO Yong;Yi chuan ji rang ji; prenatal image-number theory; poems with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伊川击壤集》中的哲理诗有着弥纶宇宙、终始古今的博大气象。朱熹说:“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其花草便是诗。”[1](卷一百)《皇极经世》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在这本书中,邵雍力图创造一个说明宇宙演化和社会、人生的全部运动程序的象数体系,并力求追寻出一个贯穿于整个体系的最高法则。《皇极经世》大约在嘉祐五年前后完成,此后,邵雍还用十六七年的时间来完善其先天象数学,他晚年的一些先天学思想以及人生哲学,可以从《伊川击壤集》中窥见端倪。邵雍《首尾吟》说:“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语道时。”因此,研究邵雍的学术思想,不能因为《伊川击壤集》是部诗集就弃而不论。

《伊川击壤集》中的诗歌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堪称见道之言。其中有不少涉及到先天象数学,具有知识型架构,是典型的哲理诗。朱熹及其门下就是把《伊川击壤集》的诗歌当作哲学来解读的。

邵雍的象数学的特点是“尊先天之学,通画前之易”。“先天”有二义,一是指据说由庖牺所画的易卦图。相对说来,相传周文王所画的卦图称作“后天”。朱熹《答袁机仲书》说:“据邵氏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文王之《易》即今之《周易》,而孔子所为作传者是也。孔子既因文王之《易》以作传,则其所论固当专以文王之《易》为主,然不推本伏羲作《易》画卦之由,则学者必将误认文王所演之《易》便为伏羲始画之《易》,只从中半说起,不识向上根原矣。”[2](卷三十八)邵雍《观易吟》即推本伏羲画卦为易之宗祖:“庖牺大圣人,画卦传万古。阴阳变化机,乾坤为易祖。吾隐安乐窝,天地乃同伍。窥破圣贤心,恬淡自得所。”“先天”的第二义是指伏羲及周文王画卦象之前的“心易”,即未画之前已然存在的易之道。如邵雍《先天吟示邢和叔》曰:“一片先天号太虚,当其无事见真腴。”先天和太虚异名同实,指窈窈冥冥、至虚至无的道本体。关于先天的第一义,朱熹也有段话:“其曰画前之《易》,乃谓未画之前,已有此理,而特假手于聪明神武之人以发其秘,非谓画前已有此图,画后方有八卦也。”[2](卷三十八)邵雍《先天吟》曰:“若问先天一字无,后天方要着功夫。拔山盖世称才力,到此分毫强得乎!”“先天一字无”指易之道在未画之前不待文字符号表述就已然存在。邵雍把伏羲画易作为先天与后天的分界线。画易以前的历史主要是人类的自然史,那时的人与天地自然合德,行为与天道不相违背。而画易以后的历史主要是人类的文明史。人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奉天时行,注重后天工夫。正如邵雍的另一首《先天吟》所云:“先天天弗违,后天奉天时。弗违无时亏,奉时有时疲。”这首诗本于《周易·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认为先民在先天时代行事,天合于人而不违人,人与自然间协调得十分完美;后天时代人们行事,须奉顺上天,从天而动。先天之时天人和谐一致,后天之时天人间的相互协调则有所欠缺。邵雍的先天象数学是建立在奇谲精微的图式系列上的。《伊川击壤集》中的诗歌对邵雍的图像体系有所解释。如邵雍有一首《观物吟》是关于《伏羲六十四卦圆图》的微言隐语,诗云:“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圆图中乾交巽的姤卦一阴在下、五阳在上,表明一阴初生,称为“月窟”;坤交震的复卦一阳在下、五阴在上,表明一阳初生,称为“天根”。先天图自姤卦的一阴初生至坤卦的全阴无阳,是阴由弱生长发展至极盛的全过程;自复卦的一阳初生至乾卦的全阳无阴,是阳由弱生长发展至极盛的全过程;阴主物,阳主人,因此说探月窟而知物,蹑天根而识人。姤卦在上位,故言“探”,复卦在下位,故言“蹑”。“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是说,天理流行,而自己常往来周旋其间,如在生意盎然的春天,与二程所谓“静后见万物皆有春意”[1](卷五十九)意思相同。所谓“三十六宫”,是指由八个不易之卦(指乾、坤、坎、离、颐、中孚、大过、小过)和二十八个可易之卦(指一个卦体颠倒之可成另一卦)相加之后的三十六卦。邵雍还有一首《月窟吟》说:“月窟与天根,中间来往频。所居皆绰绰,何往不伸伸。投足自有定,满怀都是春。若无诗与酒,又似太亏人。”此诗与《观物吟》意思相近,可以参看。不同的是,《月窟吟》末尾更多了一层宣情寄意的内容。此外如《大易吟》是本《说卦传》“天地定位”之义,对《伏羲六十四卦方图》作的解读。[3]

邵雍由对先天图的认识,进而推演出关于宇宙时间和人类历史演化的理论。这就是《皇极经世》一书中的“元会运世”说。邵雍把他的“元会运世”说简括于《皇极经世一元吟》之中,诗云:

天地如盖轸,覆载何高极。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上下之岁年,其数难窥测。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一十有二万,九千余六百。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治乱与废兴,著见于方策。吾能一贯之,皆如身所历。

皇极经世是指自太极浑沌一气到天地开辟再到地毁天灭再到浑沌一气的过程。邵雍以元、会、运、世作为时间单位来计量天地成毁的一轮周期。在他看来,宇宙经历的时间总数是难以窥测的。但以人类当前的这一元历史而论,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其时间总数是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其中,邵雍重点关注的是人类的文明史,即从二千一百五十六世唐尧肇位于平阳至二千二百六十六世后周皇太子柴崇训嗣位的历史。这上下三千年间的治乱兴衰与因革变化,邵雍都记载在《皇极经世》中。邵雍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历史研究之中,似乎亲身经历了这三千年的风云变幻。在他理性的研究中,除形成了一种睿智的历史哲学外,还升华起一种宏大的时空意识。

邵雍的先天象数学虽与义理派易学所选择的学术思路不同,但《伊川击壤集》中的哲理诗不仅关涉象数的推演,而且也有易学义理的申言,如《冬至吟》由节气的变化联系到易的阴阳动静,阖辟消长,从中可以略窥“复其见天地之心”之义: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羲。

冬至,居夏历十一月“子”月之半,在二十四节气中配属复卦,这时冬天已过一半,阳气萌生,阴气渐退。“天心无改移”是说年年岁岁、月月日日阴阳之气都是如此变化。所谓“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说的是复卦的卦象,上坤下震,坤是静,震是动,表示一阳来复、万物更生时的大自然状态。《复》卦《彖传》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以生生为德。天地之心,即天地生物之心,它一年四季都在流行,为什么一定要在冬至之日、一阳初动之处发见呢?朱熹对此有个通俗的解释:“康节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盖万物生时,此心非不见也。但天地之心悉已布散丛杂,无非此理呈露,倒多了难见。若会看者,能于此观之,则所见无非天地之心矣。惟是复时万物皆未生,只有一个天地之心昭然著见在这里,所以易看也。”[1](卷七十一)原来阳气旺盛之时,万物繁茂,天地之心被复杂盛多的事物所遮掩。而在一阳初复、万物未生之时,气候肃杀,草木摇落,世界冷冷清清,生物之心虽在积阴之中,也能闯然而见。此前的十月配属纯坤卦,万物收敛,寂无踪迹,阳气完全收敛关闭。天地生物之心此时虽未尝止息,但无端倪可见。只待一阳方生于群阴之下,生意才开始发露。以人心而言,这是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好比怵惕恻隐于赤子入井之初,方怵惕恻隐而未成怵惕恻隐之时,人心的中节之体已各完具,未发则寂然不可见。只有应事接物,因事感动,其恻隐、羞恶之端才发露出来。“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指万物未生,阳气微弱,没有声臭气味可供闻见。但生命已微芒发动,其势日长,正是天命流行之初,造化发育之始。玄酒味淡,大音希声,其中有不可言说的妙处。诗的末尾言道,若不信此旨,就请向伏羲求教。朱熹说:“康节此诗最好,某于《本义》亦载此诗。”[1](卷七十一)并因赞叹这首诗而称邵雍为“振古豪杰”。

邵雍把他的先天图式及其变化法则定义为心的法则,《观物外篇》曰:“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又说:“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这种看法不仅是将易学的法则归结为心的产物,而且把宇宙万物及其变化都看成心的产物。可以说,邵雍的先天学构建的是以心为宇宙本原的心学体系。其《自余吟》曰:“身生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自余何足言。”诗中指出,人的身体产生于天地之后,但心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天地既产生于我心,其他万事万物当然也不例外。由此看来,此“心”的概念内涵是脱离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绝对精神,是主体精神与宇宙本体的合一,具有主体精神和客体精神二重属性。邵雍的心学体系继承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认为天道变化与人心思维具有同一个法则。其《观易吟》曰:“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观易吟》认为,物物各具其形体,每一形体都有涵盖乾坤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心本体所派生,通过反求于内心,便可了解宇宙的变化。除心本体以外,天、地、人三才别无根源。天之消息盈虚而生阴阳,全由心本体分别其作用而来。人的一切行为,全由心本体的变化而产生。天人本无分别,而行道只在人,也就是说天人合一的基础不外乎人心。

北宋中期的理学奠基者和理学开山祖师胸怀着心与天地同流的宇宙意识。邵雍的心性之咏也显示了他参透天人的恢宏心宇。其诗云:“廓然心境大无伦,尽此规模有几人?我性即天天即我,莫于微处起经伦。”诗中将心、性、我、天视为一体,意味着对个体心境的无限扩大。首句中的“廓然”、“无伦”之语与禅宗心性论有相似之处,因此此诗被禅门引为同调,《丛林公论》记宋代禅僧惠彬之言道:“读尧夫此诗,宜抗诏不起也?确乎其不可拔,自守其道矣!”认为他的抗诏不仕与涵括天地的心态有内在联系。张九成指出这首诗继承了孟子的心性学说,但同时对此诗措辞之空灵不无微词。《横浦心传》中说:“其第一句云:‘廓然心境大无伦’,料得尧夫于体认中忽然有见,故辄为此语,不然又是寻影子,毕竟于活处难摸索。”[4](卷十)朱熹也批评这四句诗“正如贫子说金,学佛者之论也”[1](卷一百),并因此否认此诗是邵雍所作。心与天同的思想确实为邵雍所有。其《得一吟》曰:“唯天与一无两般,我亦何尝与天异?”一指心本体。心本体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精神系统,对系统的描述只能以系统本身作为参照点,通过系统本身内部关系完成,因此定义为“一”。《得一吟》和前诗一样,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表露。

邵雍哲学的心概念除具有本体的意义外,还指具有认知功能的思维器官。心通过观物,能够产生理性认识。邵雍以心知物、以理观物的思想体现了他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和觉解。《伊川击壤集》中有不少同题诗作,除《首尾吟》这样的大型组诗外,同题诗以《观物吟》为最多。邵雍的《观物吟》很少对“以物观物”这种认知方式进行诠释,更多的是对观物心得的表述,是他的物理之学的精简版,如《观物吟》:“一气才分,两仪已备。圆者为天,方者为地。变化生成,动植类起。人在其间,最灵最贵。”这是他的宇宙发生论和宇宙构成论。对照《周易大传·系辞上》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和《观物外篇》所言“太极既分,两仪立矣”,可知《观物吟》中的“一气”指太极。在多数情况下,邵雍是以“心”、“道”或“性”来定义“太极”,把太极视为形而上的实体。在象数体系中,他的“太极”概念是作为宇宙本原的符号来使用的。《观物吟》中以气释“太极”,说明邵雍是一个“道”“气”合一论者。“两仪”是指阴阳二气。邵雍认为,浑沌之气一分,则阴阳二气立判;得阳气多的物质上升为天,得阴气多的物质沉降为地,形成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天地开辟之后,接着是各类生命的诞生,而人是其中最灵最贵者,因为人是有感官知觉的主体。邵雍《首尾吟》中有一首吟道:“一气旋回无少息,两仪覆焘未尝私。四时更革互为主,百物新陈争效奇。”此诗所要表达的理念与前面的《观物吟》完全一样。

在《唯天有二气》一诗中,邵雍用善恶来划分阴阳二气,诗云:

唯天有二气,一阴而一阳。阴毒产蛇蜴,阳和生鸾凰。安得蛇蝎死,不为人之殃。安得凤凰生,长为国之祥。

阳气有和善的属性,能生出祥瑞之物;阴气带有邪毒的属性,出产毒物。邵雍的这种认识是他的人性论的基础,与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将善恶分界归于禀气清浊是同样的理路。[6](卷十八)

邵雍以《观物吟》为题的诗充满了辩证思维特色。如:

地以静而方,天以动而圆。既正方圆体,还明动静权。静久必成润,动极遂成然。润则水体具,然则火用全。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体在天地后,用起天地先。

时有代谢,物有荣枯。人有衰盛,事有废兴。

物不两盛,事难独行。荣瘁迭起,贤愚并行。

柳性至柔软,一年长丈余。虽然易得荣,奈何易得枯。

百谷仰膏雨,极枯变极荣。安得此甘泽,聊且振群生。

利轻则义重,利重则义轻。利不能胜义,自然多至诚。义不能胜利,自然多忿争。

以上几首诗中的概念都是两两对立的。天与地、静与动、方与圆、水与火、荣与枯、盛与衰、兴与废、贤与愚、利与义,这些事物及其属性相反相成,并在运动中向对立面转化。可见,邵雍是基于易学的“阴阳之道”,用“观复反衍”的辩证思维方式来“观物”的。他对事物的矛盾性具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邵雍的“观物”之道包含着客观认知和逆觉体证两个方面。其《触观物》曰:“万物备吾身,身贫道未贫。观时见物理,主敬得天真。心静星辰夜,情忻草木春。自怜斵丧者,能作太平人。”邵雍的观时之术、物理之学在理学家中罕有其匹,他曾把回归年的计算准确到了近4分钟,就他在天文、历法、数学、律吕方面的真知灼见来说,他已攀上了那个时代的学术高峰。同时,他的性命之学对宋学思想体系和信仰世界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触观物》中“主敬得天真”和“心静星辰夜”两句就包含了理学心性论中“主静”说与“居敬”说的思想因子。邵雍在“主静”与“居敬”之间偏于前者,其《偶书》曰:“静中真气味,所得不胜多。”其《首尾吟》说:“仙家气象闲中见,真宰功夫静处知。”《依韵和王安之少卿六老诗仍见率成七》:“同向静中观物动,共于闲处看人忙。”《依韵和王安之少卿谢富相公诗》曰:“闲中气象乾坤大,静处光阴宇宙清。”他的主静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是静坐。朱熹认为静坐养气是邵雍明于见理的窍要:“邵康节,看这人须极会处置事,被他神闲气定,不动声气,须处置得精明。他气质本来清明,又养得来纯厚,又不曾枉用了心。他用那心时,都在紧要上用。被他静极了,看得天下之事理精明。尝于百原深山中辟书斋,独处其中。王胜之常乘月访之,必见其灯下正襟危坐,虽夜深亦如之。若不是养得至静之极,如何见得道理如此精明!”[1](卷一百)明代王畿《天根月窟说》也认为这样的“俨然危坐”即是主静功夫:“尧夫亦是孔门别派,从百源山中静养所得,五十以后自谓无复渣滓可去,闲往闲来,谓之闲道人。盖从静中得来,亦只受用得静中些子光景,与兢兢业业学不厌、教不倦之旨异矣!白沙所谓‘静中养出端倪’亦此意也。”[6](卷八)邵雍通过静坐,了得生死大事。其《静坐吟》表明了他的生死观:

人生固有命,物生固有定。岂谓人最灵,不如物正性。或闻阴有鬼,善能致人死。致死设有由,死外何所求。又况人之命,系天不系佗。阴鬼设有灵,独且奈天何。

邵雍相信死生有命,即便有鬼神也不能改变人的命运。邵雍有一首《首尾吟》反映了他中夜静坐,思量生死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情形:“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中夜时。拥被不眠还展转,披衣却坐忽寻思。死生有命尚能处,道德由人却不知。须是安之以无事,尧夫非是爱吟诗。”诗中表明了他安于生死的态度。邵雍相信鬼神是不有不无的存在,据程颐说:

生气尽则死,死则谓之鬼可也。但不知世俗所谓鬼神何也?聪明如邵尧夫犹不免致疑,在此尝言:“有人家若虚空中闻人马之声。”某谓:“既是人马,须有鞍鞯之类皆全,这个是何处得来?”尧夫言:“天地之间,亦有一般不有不无底物。”某谓:“如此说,则须有不有不无底人马,凡百皆尔,深不然也。”[5](卷二下)

然而,邵雍并不看重鬼神,他把鬼神看作是人的影子,只能依附于人,其《幽明吟》曰:“明有日月,幽有鬼神。日月照物,鬼神依人。明由物显,幽由人陈。人物不作,幽明何分。”在承认鬼神存在的前提下,邵雍遵循孔子之教,于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的原则,其《观物吟四首》之一曰:“日月无异明,昼夜有异体。人鬼无异情,生死有异理。既未能知生,又焉能知死。既未能事人,又焉能事鬼。”他认为鬼神之事无法深究,只好敬鬼神而远之。

邵雍在《观物外篇下》中说:“君子于易玩象,玩数,玩辞,玩意。”《伊川击壤集》有些阐发《周易》卦象意义的诗正是“玩”的结晶,如《乾坤吟》是对乾、坤两卦“用九”和“用六”之辞的解说:

用九见群龙,首能出庶物。用六利永贞,因乾以为利。四象以九成,遂为三十六。四象以六成,遂成二十四。如何九与六,能尽人间事?

《乾》卦“用九”之辞曰:“见群龙,无首,吉。”龙是能隐能现的神兽,有变化之象。《易》以龙喻指能生能成的乾卦和能出能处的圣贤。乾卦六爻皆阳,是纯刚之卦,为万物之始。圣贤在众人之上,志须卑下,不居人之首,不为天下先,如此则吉;否则,亢矣。《坤》卦“用六”之辞曰:“利永贞。”坤卦六爻皆阴,六是柔顺,“利”训为宜,“永”训为长,“贞”训为正,意指用此柔顺,长守贞正,顺承乾刚则宜。九是阳数之老,其蓍数为三十六;六是阴数之老,其蓍数为二十四。九、六之数交相为用,形成《易》的各种变化,并可用来象征事物在发展变化中的吉凶利弊。因此,此诗末尾慨叹“如何九与六,能尽人间事”。

《击壤集》中也常常由玩象玩意引发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如《日中吟》阐说《噬嗑》卦之意:

日中为噬嗑,交易是寻常。彼各不相识,何复更思量?

《系辞下传》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此诗由《系辞下传》中的话申发开来,说明市场中人与人之间为交易而发生关系,交易完成,关系终止。邵雍由此感叹商业行为中人情的缺乏。又如《义利吟》借《贲》、《颐》两卦的爻辞表明自己的义利观:

贲于庄园,束帛戋戋。义既在前,利在其间。舍尔灵龟,归我朵颐。义既失之,利何能为?尚义必让,君子道长。尚利必争,小人道行。

《贲》卦六五爻辞云“贲于丘园,束帛戋戋”,丘园指贲卦上九爻。丘,古代城邑近处的丘坂。园,距城邑很近的园圃。丘园,是草木所生之地,质素之处。束帛,指礼物,戋戋,极少义。六五是柔爻,上九是刚爻。《彖传》说“刚上而文柔”,那末,六五要受上九的贲饰。此爻辞意思是将少量的礼物赠与贤者,颇有雪中送炭之义。帮助了他人,自己也能获益。因此,诗中说“义既在前,利在其间”。《颐》卦初九爻辞云“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灵龟,即神灵明鉴之龟予人的明兆,朵颐,即朵动之颐以嚼物,喻贪婪攫取财物、地位,寓有见利忘义、自取其祸之旨,因此诗中说“义既失之,利何能为”。通过发挥这两卦之旨,诗的末尾阐明了自己崇尚礼让,反对争夺的义利观。

《伊川击壤集》中提到《周易》卦象的诗歌为数不少,如《安乐窝中一炷香》说“祸如许免人须谄,福若待求天可量。且异缁黄徼庙貌,又殊儿女袅衣裳。中孚起信宁烦祷,无妄生灾未易禳。虚室清泠都是白,灵台莹静别生光”,用《中孚》、《无妄》两卦之象说明人内有诚信,则心室清泠莹静,不烦祈祷;但祸福由天不由人,无妄之灾也不易禳除。邵雍藉此表明自己在安乐窝中焚香静坐是为了自守诚信,以求心灵宁静,而不是像僧道之流、小儿女之辈焚香礼敬神佛,以求福消灾。《首尾吟》之一曰:“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赞易时。火在内而刑寡妻,风行外而令庶黎。老成人为福之基, 孺子为祸之梯。此理昭然多不知,尧夫非是爱吟诗。”用《家人》、《巽》两卦之象说明齐家治国的道理。《首尾吟》还有“时过犹能用归妹,物伤长惧入明夷”之句,用《归妹》、《明夷》两卦之象说明要从历史上各朝代的兴衰治乱中吸取经验教训,表明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闲行吟》之一曰:“否泰悟来知进退,乾坤见了识亲疏。”从否卦的大往小来和泰卦的小往大来认识到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的互为消长,领悟到人生处世的进退之理;从乾元之万物资始和坤元之万物资生理会得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其他如《桃李吟》曰:“泰到盛时须入蛊,否当极处却成随。”《戊申自贻》曰:“明夷用晦止于是,无妄生灾终奈何。”《金玉吟》曰:“中孚既若须为信,无妄因何却有灾。”《观三王吟》:“泽火有名方受革,水天无应不成需。”所在多有。卦象入诗不仅使诗歌的哲理意义得到深化,而且使玩易成为融哲学与艺术于一体的精神享受。宇宙人生的真谛并非纯粹的名言所能表达,而诗歌能够表现人类心灵深处与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因此许多哲人和诗人认为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诗。北宋中期,诗歌与哲学开始了加速度的融合过程。就理学家而言,不少人依赖感性直观来阐述抽象的哲思,将吟诗作为讲学的补充,由此形成了理学诗派。邵雍是理学诗派的开山祖师。他的哲理诗所包含的统摄万物、赋予万物以灵性的宇宙意识和寄寓社会理想的人文情怀也是构成高深艺术境界的重要元素。

参考文献

[1](宋)黎靖德.朱子语类[Z].北京:中华书局,1994.

[2](宋)朱熹.朱熹集[Z].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3]唐明邦.邵雍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M].北京:中国书店,199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