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岗前教育论文

岗前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02 11:25:54

岗前教育论文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转岗教师 培训 意义及策略

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早已独立章节的形式出现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这一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可谓既是机遇可是一个挑战。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幼儿教师队伍还存在很大的缺口,优质幼儿教师的来源少,因而成为幼儿教育的发展的制约因素。但是与学前教育相反,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却出现结构性剩余。因而,通过教育政策的引导将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入幼儿园成为解决学前教育教师匮乏的有效手段。[1]

一、 幼儿园转岗教师岗前培训的意义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幼儿教育逐渐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也逐渐成为家长们的热议话题。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客观上就要求拥有大量的幼儿教师资源,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幼儿教师后备资源不足。因而在教育改革中,有大量的中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对于这部分教师的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不想中小学教育一样有很鲜明的特点。幼儿教育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从幼儿的穿衣吃饭到经验技能的积累,都需要教师的悉心照顾,这明显不同于中小学教育。此外,和幼儿教师相比,转岗教师的年龄结构不优、知识陈旧、业务能力不足、学习动力欠缺,创新和动手能力差,成为制约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的瓶颈。因而,对于中小学转岗教师而言,对于其关于幼儿教育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培训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及性质,为其提供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必要的教育技能,以便为日后的教育工作提供给理论指导;此外,培训可以使育儿教育朝着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及教师在无形中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对其日后的成长的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培训对于幼儿的塑造有一定影响。既然转岗教师的培训是势在必行的,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对转岗教师进行培训呢?下面,笔者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2]

二、幼儿园转岗教师岗前培训策略

笔者针对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培训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旨在帮助转岗教师适应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对转岗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

对转岗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是必要的措施,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幼教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些培训应该由当地的教育局和幼儿园进行牵头,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通过选拔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园长及示范性的幼儿教师主讲,对转岗教师进行培训。对于培训的额内容应该包括幼教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两大部分。使转岗人员掌握作为幼教应该掌握的知识,例如幼儿教育的法规、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技能主要包括家长工作的培训、音乐舞蹈、手工等方面的技巧培训。通过培训是转岗教师掌握系统的学前教育知识,理解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专业意识,了解职教的基本流程。

2.跟班实习、见习

除了对转岗教师进行培训外,还要在其入职后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主要就是在其所在的幼儿园中,在优秀幼儿教师的班上进行跟班的实习,具体的观摩专业幼儿教师的职教流程。并建立专门的教师实习记录机制,通过跟班的实习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此外,还要定期给教师一定的平台进行互相之间的交流,互相传授经验,最后就是对转岗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考核,以保证其专业能力的上升。[3]

通过日常的跟班实习和见习的形式使转岗教师得到最便捷的培训途径,是他们在优秀的、专业的幼教的指导下积累工作经验,在实际的幼教工作中不断的成长。[4]

3.园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对转岗人员进行必要的园本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以便他们有意识的做好幼教工作。在园本交流会中,应该指出教师在日常职教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做到全方位的对幼教工作进行完善,包括幼儿园活动组织、教学机制、安全工作、家长工作等等。园本交流会应该努力为幼教们建立一个可以成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平台,以参与者和倾听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到幼儿教育工作中。[5]

三、总结

学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可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必须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而面对我国目前的现状,即幼儿教师来源于中小学教师的,对于转岗教师的培养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三种具体措施加强中小学转岗教师的培训,以达到抽象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实践的结合,是转岗教师获得幼教的基本理论框架,保证转岗教师的思想、理念和实际三方面的充实,全面有效的提高其素质。只有从以上的几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转岗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非优势专业的教师尽快的适应幼儿教育工作,完成转岗教师的华丽转身,实现破茧重生。[6]

参考文献:

[1] 张文娟. 与幼儿教师对话:贯穿培训的全过程――兼谈农村幼儿教师培训[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4)

[2] 杨翠美. 农村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淮北市渠沟镇为例[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3] 林媛媛,张克明. 贫困地区幼儿教师培训状况与发展建议[J]. 学前教育研究. 2012(01)

[4] 陈凤玉. 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幼儿教师的培训研究[J].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2011(04)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3-0076-01

岗前培训是对高校教师进行的一种职业训练,旨在使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掌握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职业道德素养。青年教师作为教育的新鲜血液在独立学院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独立学院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对新教师任职前的一种特定职业培训,是教师进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确保所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1]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加速实现教师专业化,也为独立学院师资培训与师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目标决定人力资源培训的目标明确清晰的青年教师培训方向,对人力资源培训规划的设计和执行起积极的导向作用。[2]研究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存在问题,对于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和未来走向都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形式较为单一。目前教师培训主要由岗前培训和业务培训组成,其中,岗前培训主要为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在培训形式上多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讲授课本内容为主,形式过于单一,缺少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多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这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结合不够。[3]培训手段单一,部分培训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教材讲授,过分依赖理论讲解,缺少实践环节,直接影响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及培训效果。

2. 学校对新进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重形式,培训效果并不明显。业务培训主要由学校组织开展,多以集中式培训讲座为主,由于培训是基于学校层面的统一安排,培训内容没能结合各专业具体的教学、科研要求,无法满足不同学科教师的不同需求,不利于青年教师个性化发展。

3. 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有限,新进教师的培训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近年来,我国每年有大批青年人才走上了高校教师岗位,这些新任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于非师范院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短期内还不能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从教能力培养,岗前培训只是通过大班讲授《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课,而对于一些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却未涉及,岗前培训的实效性特征并未真正得以体现。

4. 学校在激励教师参加培训的制度与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不一致,不利于调动青年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属于国家规定的取得教师证所必须的培训,培训的功利性较强,过程很难激起学员的兴趣,能够引起学员重视的,只有最后的考试和高校教师资格证书。[4]教师通过资格考试岗前培训即终止,缺乏行之有效的后续考核方式,这些都使教师无法意识到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在入职之前忽视对岗前培训的作用,效率自然不高。

二、针对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内容的优化建议

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教育技术,为师之道等,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技能,它和新教师的人力资源融合后才成产生更大的“生产能力”[5]。针对目前的培训内容,结合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本文提出在原有教师岗前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模块化培训模式,将岗前培训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1)专业技能讲座模块

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不足,致授课内容空洞,缺乏生动性,在岗前培训的内容上,除了原有的教学理论课程之外,结合教学实际,可自主增加一些实用性的专题讲座,安排与培训内容有关且有利于教师拓宽思路,增长教学技能,包括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的口头语言表达、发声技巧、板书表达与设计等。

(2)教学课堂实践观摩模块

开展岗前培训中青年教师的预试讲教学观摩,将实践中各方的反馈意见作为案例讨论。青年教师从高校教学的全面要求来看待教育之中的问题,快速适应高校教学的要求。同时可以使青年教师快速消除初上讲台的拘束感。结合学科具体内容如何开展教学和研究或学习,促进新进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相互学习,使其在教学实践工作中锻炼成长。

(3)教务管理制度培训模块

通过此模块的学习,让青年教师熟悉学校教学管理规则,熟悉教务管理的要求。从青年执教的第一天开始就按照教务规章制度开展教学工作,养成良好规范的教学习惯。了解教学事故的判定标准,这样可减少教务部门在后续教学管理工作中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必要的重复纠正,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当学员完成某一模块的学习后,就应当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培训模块彼此的独立,根据需要可调整模块的时间张度,培训安排具体的模块可以从各“模块池”中选择相应讲座或学习内容。

三、关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模式优化的思考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已由数量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教师的培训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结合人事管理及培训实践经历及高校教师培训发展趋势,本文对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模式提出一些优化思路。

(一)加强学院(系)一级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中的职责与作用。上世纪80年代大学中的教研室,是教师进行课程和教学研究的主要载体,教师通过教研室活动来研究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计划,研讨教学方法改革,起到了“以老带新”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效果。但近年来作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教研室,基本不开展课程和教学研究活动,教研室的教学研究功能基本丧失。[6]学院(系)一级应根据教学发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建立各种类型的学习、教学、合作或科研团队,使这些团队成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个性化发展的良好平台。

(二)设立专项经费,保证岗前培训质量。由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培训的经费承担者是独立学院,在经费能否保障直接关系到岗前培训工作的效果。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学生学费及筹集社会资金,在办学经费分配上可能会压缩培训资金使得教师培训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学校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从年度经费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三)在岗前培训实践环节加强与母体高校的教学交流。独立学院的优势是充分利用母体的办学资源及成熟教学管理模式,要大力发挥母体高校选派的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和学院聘用的离退休教师的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母体学校组织的教学业务讨论、教学研究,使他们尽快掌握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科研的手段。

(四)优化新进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机制。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青年教师一般在入职以后的几年内都需要培养,需要老教师传、帮、带才能逐渐成熟,新进教师的教育培训需要独立学院改变原先单纯以理论考试为考核依据的做法,建立对青年教师教学的跟踪培养机制,将正式入职之后的教学工作表现及相关业绩纳入到岗前培训的考核体系中,以岗前培训的现实效果为导向,并将考核成绩记入业务档案,使之真正成为考核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手段。

(五)通过培育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以提升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将岗前培训由外在附加加为教师个人的内在需要。职业认同是获得职业归属感的前提和基础,亦即教师个体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应具有的专业性质、专业标准及其要求,能够清醒意识并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与方向,具有主动更新专业结构的主观愿望[7]。在培训的考核过程中,由青年教师对培训内容、效果等提出反馈意见,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并实施调整培训内容。

四、结束语

师资力量作为影响独立学院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岗前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第一课”,关系到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效能。短期内岗前培训虽然只是让青年教师对教学理论、教学技巧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而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岗前培训向青年教师相关传授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及理念,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更快了解熟悉教学环境,进入教师角色。独立学院应当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思路,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培训体系,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稳步开展。

参考文献:

[1]杜媛.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教师职业专业化功能[J] .煤炭高等教育 2007(3)

[2]黄松青. 论人力资源管理与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机制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05)

[3]邓琳,乔 雪. 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2010(8): 163-164

[4]刘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定位与提高实效[J].教育评论.2011(6):57-59

[5]谢文新,孙远雷.论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制度创新[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2)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电大开放教育问题对策思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Open Education’s important role of the China's current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quo of the Open Educati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China's Open Education, and proposed specific solutions for these specific issues.as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open Education.

Key Words: open education,matters, countermeasures,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1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电大开放教育作为国家整体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发展继续培养和教育生产管理一线合格职工的艰巨任务,对广大在职在岗人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意义重大。而整个电大开放教育系统的顺利运行,则有赖于在充分认识我国电大开放教育目前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本文拟就此论述如下:

电大开放教育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电大开放教育为国家建设培养和提供更加优秀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偏重于学历文凭教育,而轻在职在岗职业技能教育。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缺口日益加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及时提出了发展电大开放教育的战略方针。电大开放教育主要根据具体的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技能结构,其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紧密结合实际岗位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学员自身的特长,从而实现在岗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优化,为企业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电大开放教育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事实证明,我国的学历文凭教育已经严重的供过于求。为了减少或制止这种浪费,必须将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所需的“教育产品”的生产上去。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大专院校设立了电大开放教育试点学院,把学历文凭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教育资源,加大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生产能力。

(三)电大开放教育通过市场化运作,及时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引导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传统就业观念的根本变革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需求确定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而电大开放教育则以职业岗位要求确定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教”,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教育教学模式则强调“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就业观念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就意味着成为“国家干部”,而电大开放教育的就业观念则认为即使是生产管理一线的职工,只要拥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技能,也一样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我国电大开放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电大开放教育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经验不足,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脱离经济办教育

我国的电大开放教育从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教育方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缺乏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自觉调整的适应机制。无论是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仍遗留了较为严重的计划经济痕迹。

(二)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与具体职业岗位要求脱节

传统学历文凭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不重视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不重视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的状况,在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教学开办之初也有一定程度的遗留。

(三)电大开放教育各试点学校教师理论及操作能力的培养问题

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在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前提下,培养熟练的业务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对开放教育各试点学校教师的要求除必须具备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当高的业务操作能力。而从目前举办电大开放教育各试点学校教师的现状来看,教师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普遍较弱。所以,电大开放教育学校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被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中央电大和各试点院校充分重视起来。

(四)电大开放教育教材过于偏重理论性和系统性,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仍然普教化。很显然,电大开放教育的指导理论和方法、组织形式等与普通高等教育不能雷同。普通高等教育偏重理论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学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理论水平的普遍提高。

(五)电大开放教育管理未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激励机制

由于我国开放教育起步晚、试点时间短、经验不足,对开放教育的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开放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尚缺乏成熟、完整的理论架构,对开放教育的管理方式、投资机制、激励机制等尚待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三、电大开放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

总体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的方针,抓好两项调整,即办学结构、办学体制及投资主体的调整,降低两个工作重心,把工作重心移在县、乡两级。具体从以下四点抓起:

第一,以职业化要求为目标,抓好教学改革。

针对具体职业岗位,全面体现具体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要求,根据内在要求组织专业论证与开发,规划课程结构与内容从而将职业岗位要求与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技术技能人才的生产与消化、吸收的良性循环。

第二,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抓好素质教育。

电大开放教育的着眼点不仅在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在于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具体包括:1、宽专业、多技能的知识能力;2、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3、接受在岗继续教育的能力;4、坚韧的社会生存能力;5、良好的人品和亲和力。

第三,以职业资格为引导,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

电大开放教育的教育对象应不断拓宽,除在职、在岗职工外,还应包括下岗职工和职业学校在校生。在国家广泛推行职业资格认证的前提下,电大开放教育部分教育教学资源应适当转移,面向全社会开展培训工作,这样既可为国家分忧,为职工转岗、换岗解难,又可增加电大开放教育试点学校的资金积累,提高竞争能力,以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

第四,以企事业单位的具体人才需求层次及人才知识结构为导向,抓好“三师型”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4

一、 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偏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指导教师教学实训任务重,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当中,且很多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难以指导学生写出理论联系实际、能指导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的高水平毕业论文。

(二)选题不当

选题盲目追求理论的前沿性,忽略了高职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结合不紧密,不能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专业特长,脱离顶岗实习,缺乏实用性、岗位性,有悖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三)内容粗糙,格式不当

由于高职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时间和顶岗实习时间重叠,没有太多的精力花在毕业论文上,致使论文资料准备不足,生搬硬套,论点不明,论据不足,逻辑性缺乏。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做毕业论文时应付了事,格式五花八门,不符合规范性要求。

(四)态度不端正,抄袭严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行论文撰写时,态度不端正,以各种理由消极地对待这项工作,抄袭拼凑,敷衍了事。

(五)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尽管出台了毕业生毕业前需写毕业论文的规定,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毕业论文要求不如顶岗实习那么严格,且指导老师平时教学与科研任务较重,每位老师应对十多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就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持续认真的指导;系部对指导老师的管理以及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规范性要求和答辩质量也是要求不严,过于放任。

二、 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环节改革与实践

(一)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学院、系部、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三级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鉴于毕业论文环节对高职学生在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学院应建立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规范系部管理,严格指导老师职责,明确规定,对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的学生暂缓发放毕业证,直至毕业论文通过。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系部可以组织专家、教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规范、写作流程、写作技巧做详细讲解;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资料收集、论文大纲、论文撰写和答辩环节进行培训,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和指导力度,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是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顶层设计。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不能生搬硬套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其内容应契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紧扣顶岗实习的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将毕业论文内容与实习岗位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

(二)先定岗再选题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性、岗位性的要求,笔者所在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采用先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确定岗位后,指导教师根据这些学生所在的岗位进行选题指导,强化了毕业论文选题与顶岗实习岗位相结合的针对性。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绝大多数是大中型印刷包装企业,印刷包装企业生产流程分为印前、印中、印后加工三个大环节。专业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在三个方向钻研深度的不同,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指导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完成毕业论文。

(三)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系部应明确要求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内容,必须将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常见故障、解决方案选择其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一方面,通过生产中工人师傅对问题的发现、故障的排除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学习,查阅资料,与工人师傅探索其他的解决办法,指导生产实践,提高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岗位性、实用性。

(四)毕业论文答辩改革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转岗教师;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3-0035-05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显著提高,但是受我国学前教育现有发展水平限制的影响,各地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对此,国务院在《关于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为尽快改变幼儿园师资严重匮乏的现状,一些地区已有相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已经或者正在转入学前教育,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如此。

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是前我国面对基础教育基本形势作出的一种有效应对策略――部分中小学由于生源减少,教师开始超编,出现一定的闲置中小学教师,将超编教师转移到师资不足的幼儿园,既避免了闲置,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缺乏的现状,但与此同时,转岗教师也面临着众多挑战。我们认为切实了解转岗政策的实施状况,分析转岗教师转岗的原因、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对策,能促进转岗教师更好地发展,促进学前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完善。

二、调查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江苏省南京市和镇江市的转岗教师状况,透视江苏省转岗教师的政策实施状况、转岗教师的生存状态、专业状态、转岗条件、培训状态、面临的挑战及内心的需求,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为转岗教师更好地适应幼儿教师岗位提供必要的政策建议和制度保障。

三、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

通过前期问卷调查了解转岗教师的转岗背景、原因、转岗前后的培训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等,了解在转岗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初步分析原因。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其中镇江28份,南京22份),回收有效问卷41份。

(二)个案研究

对个别转岗教师的深度解读和剖析,可以发现鲜活的转岗教师形象,同时与面上展开的问卷调查研究形成点、面两个维度的研究,使调查结果更具科学性。通过询问、聊天、听课、访谈、自行观察等形式深入调查研究教师的转岗背景、转岗原因、生存状态、培训状态、职业认同、面临的挑战等。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转岗教师基本情况

通过表1可以了解到,转岗教师基本年龄层次都在40岁以下。有68.3%的转岗教师拥有六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学经验,有70.7%的转岗教师的学历为本科,可以看出转岗教师在文化程度和教学经验方面具有相的优势。只有26.8%的转岗教师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而且63.4%的转岗教师幼儿园的教龄在2年以下,转岗准入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得到落实。

(二)转岗教师生存状况

从调查结果(见表2)可以发现,转岗教师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满意度并不高,有24.4%的教师表示不满意或者不太满意,58.5%的教师表示基本满意,高达72.2%的转岗教师有较大或很大的工作压力。转岗教师想要参加进修学习,大多数的情况是得不到支持的。在培训方式上,他们更希望能到示范园实践学习,或者听专家的讲座。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转岗教师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自身学习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教育行政单位、机构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和帮助。

(三)转岗教师转岗原因

从调查中发现,南京市和镇江市中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原因,有以下三种情况:1.部分在中小学有编制的转岗教师,被政府优惠补偿政策所吸引,主动申请转岗到幼儿园工作。例如,丹阳市政府承诺为申请转岗的教师提供一年的免费培训,并且可以将工作档案调到城里,拥有到城里工作的机会。转岗教师考虑到进城工作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且城里学校的教学质量比较高,对自己孩子的发展有好处,于是主动申请转岗。2.部分转岗教师,由于在中小学任教时没有编制,对自己的工作现状不满意,希望通过转岗到幼儿园后能争取得到编制的机会,有更好的发展。3.其余的转岗教师则是由于原任教学校教师富余,服从上级调动到幼儿园工作。

(四)转岗培训状况

南京市的转岗教师正在接受和已经接受的培训时间和次数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转岗教师在没有接受过培训的情况下就直接到幼儿园工作,有的则长期在接受教师培训。虽然转岗教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但是他们普遍对教师培训存在很高的热情,渴望更多的学习。

2010年,镇江市被批准为江苏省13个大市中唯一一个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区。镇江市政府为落实“关于做好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镇江市教育局在各小学超编教师中遴选出28人作为首批学员,从2011年10月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转岗培训。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两周,到幼儿园跟岗实习一周的模式,非常强调实践性。培训的出发点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实现“现学现用”。同时,培训期间还邀请外聘教师开展一系列的讲座,通过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开展教育活动、学习科研方法和幼儿园管理等拓展转岗教师的素质。转岗教师普遍对培训课程和培训教师较满意,但对培训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多期待。从镇江市的转岗培训教学计划表(见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培训非常重视转岗教师基本素质中技能方面的学习,音乐、琴法、美术、手工、形体及玩具制作与环境创设的课时加起来占总课时的55%,而理论的学习却只开设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保育三门课,只占总课时的20%。

对于此次培训,转岗教师反映:普通话课程多余,转岗教师在中小学时已经拿到一乙或二甲的普通话资格证书,没有必要再进行普通话的学习;练琴条件较为艰辛,学校没有琴房,只在统一大教室里放有若干木板钢琴,希望在硬件设施上有所改善;培训都是总的课程理论的培训,例如儿童心理学、儿童卫生学等,而没有专门的分科教学法的学习,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等,建议这方面可以改善;希望培训中可以增加转岗心理调整的课程,尤其是关于以前所学专业的再利用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辅导;部分以“正式上岗”身份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幼儿园和培训学校之间不停的奔波,面临学习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任务繁重而且身心俱疲,她们希望能够改变这种“正式上岗”的身份,在培训完了之后再正式上岗,或者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幼儿园。

五、存在的问题

(一)转岗准入条件未落实

依据江苏省下达的文件,申请转岗的教师必须接受过幼儿教育方面的学习,而调查中却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的遵照文件的转岗要求,很多教师并没学习过幼儿教育也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一般在编的小学教师主动申请转岗到幼儿园工作都会被接受。不同地区对转岗教师的年龄限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转岗培训模式质量待提高

培训采取每上两周课去幼儿园见习一周的模式,不过转岗教师们反映,实习都是靠自己观察,指导教师并没有加以指导,而且上交的见习报告指导教师不会看,也没有后续反馈。培训模式所希望的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的初衷并没有实现,也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没有满足转岗教师的培训需求。对于培训课程设置,在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所占比重的科学性以及课程内容选择的合理性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三)转岗培训压力大

多数转岗教师脱离学习多年,接受转岗教师的培训对他们来说相于重新担任学生的角色,这对很大部分人来说存在困难,尤其是年纪较大者。一方面,培训课程容量大、时间紧,转岗教师受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注意力、记忆力、适应能力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压力大;另一方面,家庭经济负担、社会舆论等外界因素增加转岗教师参加培训的身心压力。

(四)教育理念未转变

在部分转岗教师的观念中,小学教师用专业知识上课,做的是脑力活;而幼儿教师需要付出很多的体力,包括制作教具、环境布置等,做的是体力活。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哄着孩子,实行各种“坑蒙拐骗”,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从事幼儿教育需要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就保育和教育的关系,转岗教师存在严重的重“保”轻“教”的错误认识。调查中发现,多数转岗教师过分关注幼儿的保育和安全问题,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会产生极端的想法,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就是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而忽略幼儿在园的教学活动和其他活动。转岗教师内心的这种焦虑和由此产生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会严重阻碍转岗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的健康成长。

(五)身份认同迷失

对于培训中没有相关幼教背景的转岗教师来说,抛弃原有的专业去从事一个陌生的工作是非常大的挑战。原有专业知识的荒废,这在一方面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也会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和挫败感,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转岗教师认为自己在中小学的工作时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备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而在幼儿园却得不到重视,也没有相应的工作考核标准,无法评估工作的质量。这些都会使他们的工作价值感下降,产生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

(六)职前情绪低落

调查发现,经过一年的培训,一些转岗教师却由一开始对幼儿教育工作充满期待和憧憬,转变为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失望,甚至抵触到幼儿园工作。接受完幼儿教育理念方面的培训,以及到幼儿园实习的实践活动并没有使转岗教师树立信心,热爱幼教事业。相反,这些准幼儿教师非常厌烦幼教工作的繁琐,惧怕与家长和同事的相处,过分焦虑承担安全责任。

六、解决的对策

(一)严守转岗准入条件

在转岗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周全考虑和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期性,严格遵照文件的转岗要求。要依据年龄和幼儿教育背景两个标准进行筛选,只有切实符合年龄要求和拥有学前教育背景的教师才能申请参加培训并到幼儿园工作。调查中发现,部分转岗的中小学教师在中专或大专学习过学前教育,毕业后直接到中小学工作,有关部门在进行人员筛选时,应该考虑优先鼓励和接收这部分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他们曾经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在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方面更有优势,也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工作。

(二)提高转岗培训质量

转岗培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硬件条件方面,要完善硬件设施的配置,保障转岗教师有充足的学习资源。一方面,要为转岗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教材和期刊等阅读资料,让他们接受正确教育理念的学习。另一方面,要为他们的技能训练提供足够的材料、场地、乐器等,硬件设施的完善是提高转岗培训有效性的基本要求。

在师资方面,应该为转岗教师配备优质的培训教师队伍。培训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首先,培训教师应该让转岗教师了解幼儿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巨大差别、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入职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其次,在转岗教师到幼儿园的实习时应给予专业指导,让学员利用好时机领悟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于转岗教师的培训总结和心得,指导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及时给予反馈,切实做到对学员负责。最后,培训教师要经常与转岗教师交流,及时了解转岗教师的想法,加强心理调节和心理管理方面的辅导。

在培训模式方面,各地在培训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个人需要,采取不同方式和内容的培训模式。例如,对于专业基础较差、经验匮乏的转岗教师,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适应幼儿教育工作,应该把培训重点放在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增加入园见习和实习的机会;而对于专业基础扎实,教育经验丰富的转岗教师,他们对专业成长有更高的追求,可以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科研和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学习。

(三)优化转岗教师资源分配

在进行转岗教师的工作分配时,一方面,针对转岗教师存在较大的年龄差异的问题,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依据年龄合理分流,为他们建立专门的人才档案。基于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在教学经验、学习能力、工作精力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实行老教师与年轻教师一起搭班的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另一方面,还应该考虑转岗教师原有的专业背景,充分发挥转岗教师的专业优势。鼓励并支持转岗教师将原有专业知识与幼儿教育内容相结合,开创有特色的教学的同时,专业知识的再利用也可以使转岗教师树立信心,提升自我价值感,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从而发挥最大效益。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6

职教工作者应该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明辨大是大非的能力,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甘为本系统本单位的发展当好铺路石。

职工教育工作者岗位培训的三种类型

1.资格培训。即按照岗位规范要求取得上岗、在岗、任职、晋升资格的培训。

2.适应性培训。即围绕管理现代化、科技进步、设备更新、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进行的各种应急的短期专项培训。如推行新的管理办法、引进新设备、推广新工艺、实行新法规、应用科技新成果等需要进行短期的专项培训,都属于适应性培训。而职教工作者,要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因而也有适应性的岗位培训。

3.提高培训。对象是已基本胜任岗位工作并具有进一步提高的条件和要求的在岗人员。目标是培养不同岗位上的专门家和改革者。职教管理干部尤其是对职教老师有提高的岗位培训任务,促使他们从文化型到技术型,理论型到技能型转变。而这种“提高培训”,不仅可以完善在岗位人员结构、推动岗位工作向前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在岗位人员的学习要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在岗成才。

员工教育工作者岗位培训的方式方法

1.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培养是职工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它体现了你是否真正热爱职工教育事业,体现了你对职工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它可以使职工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之树”常青,从而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肩负起职工教育的重任。

注重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锻炼和培养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把握正确方向和顺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了解相关知识。要了解与本行业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具体而言,就是要广泛阅读关于航道建设、经济管理、行政执法及文明创建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起一座相互沟通的知识桥梁。还要了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各种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在航道建设和管理中的运用,了解当前航务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利于有的放矢的进行各种适应性培训和各种继续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对于教育者来说,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身边的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效果。正人务先正己,人师当须楷模。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那么教育者就应当首先发展和完臻优秀的品质。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爱岗敬业,正道直行,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有道德良心的人。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并取得成效。提高信息素质。在当今时代,不断增强自身信息素质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所谓信息素质,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使用和消化的能力。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主体学习知识、改造自我能力的强弱,影响到职工教育工作能否积极有效的开展。因而,信息素质的提高是当前职工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一项重要内容。

2.开办脱产短期岗位培训班。对于专业性较强,难以自学的课程采取开办脱产短期岗位培训班的办法,归口进行或委托专业职大和院校进行;对一般干部,也可由师资较强的大中型企业组织进行,如培训“现场培训员”,在企业进行就能更好地结合实际。这种脱产培训,由于时间集中,干扰少,因而效果好。

3.开办函授或面授的半脱产的岗位培训班。这种培训的好处在半脱产的情况下以自学为主,而面授多在几天之内,不致影响工作。如学“职工教育学”、“职教心理学”、“职教管理学”、“中外职教史”可采取这种方式。

4.四个“三结合”措施。培训的具体方法上可以采取四个“三结合”:自我教育、业余培训和脱产培训三结合。在统一 计划的要求下,采取以在职自学为主,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辅导,集中一段时间脱产培训的方法。聘请有关大专院校教师在厂主讲必修课,请本厂或外厂有专长和有实际经验的兼职教师主讲专题课,厂领导针对学员学习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或日常工作中难解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的三结合。这种三结合可以互为补充、专兼结合,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因请教师进厂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教师教学,学员研讨,个人自学三结合。这种三结合方式,特别是学员开展研讨,能进一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与实际,管理与生产,干部与工人三结合。对职教部门的“现场培训管理员”采取这种方法尤为重要。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 高校师资培训系统 岗前培训 创新体系

一、引言

师资培训工作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和水平、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要做好师资培训就必然要建立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师资培训体系,实践和创新更加高效的师资培训制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师资培训体系的首个重要环节,就是岗前培训。

高校新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虽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科研能力,但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缺乏必要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不易胜任教学工作。为此,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制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内容、培训形式、考核方式、培训时间做了明确要求。此后,我国高校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

岗前培训是树立新教师思想认识、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及现状、掌握教学技能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完善教师资格和任用制度的,也是加速新教师成长,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现阶段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从高校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完成任务的色彩十分浓厚,培训过程大多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目的过于功利化。

由于教师的成绩不仅影响到教师本人的教师资格、职称的晋升等,还影响学校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的合格率,故各高校对成绩的合格与否较为重视,而对校本情况培训缺乏相应的关注,致使培训目的过于功利化。

(二)培训内容多以规定的书本知识为主,缺乏学校特色培训。

高校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培训较为重视,而对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较为松懈,认为岗前培训就是四门课的培训,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三)培训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培训形式是单调的课堂讲授。新教师多采取考前短期突击通过考试的手段。另外,不同学科各有特点,教学工作差异也很大,单一的培训与各学科教学工作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

(四)时间安排相冲突。

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一般安排在新学年9—11月份进行,而此时新教师也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这使得新教师自身教学与岗前培训相冲突,从而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五)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原国家教委在《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提出:“对岗前培训工作要进行严格管理,注意教学质量和效果,要依据‘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评估和检查。”“岗前培训的考核,兼顾学习作业和教学实践锻炼等方面。”但是,多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的考试成绩,以纯粹的理论考试成绩衡量新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能力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教师岗前培训缺乏一个既能反映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衡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

三、高校师资培训系统中岗前培训创新体系的建立

岗前培训工作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体系。培训的目标、内容、考核应该是多角度的;培训的组织实施应该是多层次的;培训的手段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一)培训目标创新。

岗前培训是师资培训系统的首个重要环节,其培训目标不仅是完成国家规定的相关工作,还要兼顾师资培训系统的后续环节。师资培训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工作过程,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发展,现在已经逐步形成包括学历教育,国内外访问学者,外语、计算机技能培训,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各级精品课团队培训,各级课题研究合作等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系统。经过岗前培训,新教师不仅可以掌握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还能构建个人的职业规划,更快地树立工作目标,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氛围。

(二)培训内容创新。

为了使青年教师尽融入学校教师队伍,培训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1.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本教材的相关理论知识。

2.校本情况。校本情况是教育理论培训的补充,也是岗前培训创新模式的重要体现。新教师为顺利开始教学工作,对新环境有较强的求知需求,学校也需要他们尽快融入新的团队。这样,新教师就必须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校历史。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学校基本情况。通过参观学校,熟悉校园环境、实验室、建筑物功能设置等基本情况。

(3)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的政策,尤其是与新教师个人利益相关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人事政策。

(4)师德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在当前形势下,师德教育、学术诚信教育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品德高尚是衡量高校教师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要坚决杜绝学术造假、教师作风不良等现象的出现。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转岗教师 专业化发展 策略

一、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出现及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问题,学前教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国家扩建、增建许多幼儿园以满足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这对幼儿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弥补幼儿园教师的短缺,国务院自2010年11月出台《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小学富余教师经过培训合格后可以转入学前教育。”许多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成为幼儿园教师,促进幼儿园事业的发展。[1]

以我园为例,我园77名教职工中有转岗教师共47人,其中行政后勤1人,带班教师28人,保育教师18人,转岗教师在幼儿园教师队伍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转岗教师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富余教师的再就业,缓解幼儿园教师不足的问题,但是许多转岗教师进入工作中并不能完全的适应,对于幼儿园教育有些认识的误区,也不能将自身优势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之中。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专业上的要求和规范,表现了国家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视。[2]

二、制约转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本省的幼儿园转岗教师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受到了各方的质疑。笔者针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调研,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制约转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1.教育理念没有及时转变。许多转岗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以专业知识授课,进行的是脑力活;而幼儿园教师是在“照顾”孩子,做的都是体力活,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幼儿园教师所需要的正确理念和科学方法。许多转岗教师存在重“保”轻“教”的认识误区,在教育工作中过度关注幼儿安全问题,而忽略其正常的教学活动和其他活动,这严重阻碍了转岗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转岗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有巨大的压力。许多转岗教师都在工作中感觉到各方面的压力,对其工作不满意甚至产生职业疲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在推进转岗教师培训工作时没有长远和科学的规划,培训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不同于中小学,中小学教师只要管好学生的教育和纪律问题就够了,而在幼儿园几个老师要包办整个班里各方面的事务,还要处理各种意外事件,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模式让转岗教师无法适应。

3.转岗教师以前的知识技能无法与幼儿园教育工作衔接。幼儿园要教育管理的是没有完整的自我意识的幼儿,其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强。转岗教师以前的知识技能无法纳入幼儿园教育的专业化领域,无法将其以前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幼儿教育之中,这一方面是对转岗教师原有知识技能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无法让转岗教师真正达到幼儿园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影响幼儿园教育的质量。

三、转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针对幼儿园转岗教师的问题和现状,笔者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改善应对策略,先将其报告如下,与同行进行交流。

1.吸收合适的教师转岗进入幼儿园教师队伍

现在的教师状况虽然是中小学教师富余、幼儿园教师缺少,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吸收中小学富余教师进入幼儿园教师队伍之中,对于那些被淘汰的、不适合做教师的不能盲目吸收,对于不适应针对幼儿的教育的不能盲目吸收。对于中小学教师,要根据其自我意愿将其吸收进入幼儿园教师队伍之中,政府教育部门和幼儿园也要把好关,选择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师,政府教育部门要制定全面的、长远的转岗计划。[3]

2.加强转岗教师的转岗培训

由于幼儿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转岗教师在上岗前必须接受充分的岗前培训。这个岗前培训要包括对转岗教师在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上的培训,要让转岗教师充分了解幼儿成长规律、学习特点和幼儿园教育的特点、课程形式,让转岗教师有正确的心里认识,避免其将中小学那些重讲解、重课本的教学模式搬到幼儿园课堂上。无论是政府教育部门还是幼儿园都要组织相应的岗前教育,要根据本地、本园的实际特点为转岗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教育观念点拨,端正转岗教师的教育理念,为其提供充足的专业教育知识和技能。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转岗教师的转岗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经过岗前培训、岗位实践、知识积累一个长期的经验和时间的积累。

3.正视转岗压力,适应幼儿园教育模式

转岗教师虽然大多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但是进入幼儿教育这个新领域还只是一个“新手”,会面对工作之中的许多压力。所以转岗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和心态,积极适应幼儿教育的模式和环境,不要老是和以前的教育经验作对比,不要自以为是,有错误就积极改正,有问题及时交流。转岗教师要喜欢孩子,乐观对待孩子,适应和孩子在一起。

除此之外,幼儿园的转岗教师要得到专业化发展,还需要各方的一起努力。幼儿园园长以及管理层要对转岗教师给予支持和指导,同行也要积极帮助转岗教师,帮助其解决问题。孩子家长和社会大众也要对转岗教师保持以宽容心态,给予其适应时间和鼓励。转岗教师自身也要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向同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转岗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发展,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升,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高。[4]

参考文献

[1]康耀华. 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陈晓凤,陈桂萍,钱庆芳. 海南省小学教师转岗幼儿园的专业化发展研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173-174.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国学;教育;医学;实践研究

现在的大学生中,民族文化的根底太浅太贫乏,而且整个社会普遍趋于浮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国学教育在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教育中仍相当薄弱。倡兴国学,资人励己以传民族大义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医学院校国学经典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虽已是成年人,但仍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心理发育不成熟,思想缺乏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性格品质不稳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即进入社会,大学阶段的德育属于终极教育。国学蕴涵着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长城、思想根基。医乃仁术,相对其它专业学生,德育对于医学生更为重要。国学教育不是一个单纯而静态的概念,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文化传承。以国学教育凝就大学精神气质,因地制宜地开展国学教育,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辅助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德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开展

1.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的教育活动。将“关于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新生入校军训的同时,以国学教育作为文训,以集体诵读《学庸论语》(由《大学》《中庸》和《论语》合编而成)、举办国学教育宣传的系列讲座为主要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集体诵读《学庸论语》至少100遍。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古典人文精神的熏染,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气质修养,提高医学生的情商和医德。

2.开设国学经典和校园志愿服务课。将国学经典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体系,作为医德教育的有利手段,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选取读经教材《学庸论语》,编制《校园志愿服务教程》,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的同时,将国学的精华和志愿的精神融入其中,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目前已建立有关国学经典教育和志愿服务的管理体系125个,其中包括部门组织结构图2个、工作策划1个、岗位说明书47个、考核表47个、规章制度9个、记录表格19个。同时,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国学和志愿精神,将国学经典教育和校园志愿服务与校园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倡导奉献精神,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志愿者。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监控,做到制度化、程序化、系统化,真正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学生德育教育新模式。

4.深入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工作。学校共设置志愿服务岗位47个,几乎涉及全校范围内的各项保洁、保卫、助理等工作,如校卫队岗、班导生岗、精神文明督察岗、志愿服务管理岗、质量监督管理岗、环保岗、图书馆岗、实验室岗、体育馆岗、学生助理岗、医疗扶贫岗、社团岗、班干部岗、学生会干部岗等等。学校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三、国学经典教育在医学高等院校的实践效果

1.营造了国学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国学经典教育方式,如专题讲座、演讲、辩论会、诵读比赛、主题班会、艺术表演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升,让他们在掌握学术知识之余提高精神修养,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将国学教育的理论付诸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更多的学生志愿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陶冶情操、学会沟通、培养职业化精神,为毕业后就业做好积极的准备。这些志愿服务岗位不但锤炼了学生,也促进了节约型校园的建立。

3.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就国学经典教育与校园志愿服务,对学生本人、家长、教师及社会有关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身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家长及社会支持度和满意度也均达90%以上。

可见,在医学院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医德教育的有利手段,可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聂翔雁.国学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4(01):10-12.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10

论文关键词:提高,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时效性

一、 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性

1.岗前培训可以提高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是因为教师能以自己的高尚品质,言行一致地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感同身受。学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尚的师德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备要素。通过岗前培训,有助于新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岗前培训可使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还应具备专业化的教学技能。目前多数高校招聘的新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都具有较深厚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多数新教师未曾接受过教学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教学方法和经验比较欠缺,不具备驾驭大学课堂教学的技能。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岗前培训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新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提高新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

4.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高校教学经历。高校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使他们从“以学习为己任”转变成“以教书为己任”,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大学教师的职业规范,培养其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

二、近年岗前培训成效

1.为新教师从教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通过学习,新教师了解了教育的产生、发展和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树立了高校教师光荣的思想,有了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思想准备。

2.新教师初步掌握了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增强了学习自觉性

通过培训课程的系统学习,新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后经过考试的检验,绝大多数新教师的培训是令人满意的,收到了预期效果。

3.对岗前过培训的认识有所提高,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

经过岗前培训,新教师不但受到了职业启蒙教育,而且对岗前培训的认识有所提高,对教师职业有了深刻理解,自身综合素质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4.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培训措施,培养出一批教学基本技能好、教学效果突出的青年教学骨干,造就一支有一定影响的“青年教学骨干”队伍。

三、进一步完善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1.制订培训计划,确保培训最佳效果

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的总体计划,制订新教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和长远规划,并将其分解成若干子目标,再根据子目标的要求,制订各阶段计划,配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计划的贯彻和落实。新教师岗前培训,应作为教师培训这一总体规划中的第一阶段,通过制订系统完善的阶段性计划并严格组织实施,力争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从而为后续的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效借鉴,促使培训形式多样

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除了传统培训形式外,高校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培训方式。比如运用高科技丰富培训手段,包括人机对话、自我辅导培训、互联网远程培训等,这些方式适用于教授常识类或固定的规范性知识内容,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进行其他更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新教师也可以参加拓展训练,目前广为使用的拓展训练,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集体感和责任心。另外管理培训互动游戏也可以应用于新教师岗前培训,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游戏娱乐,而是集知识传授、技巧演练、经验分享于一体的培训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融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问答及讨论等形式为一体的互动游戏,强调团队参与,充分调新教师的积极性。

3.结合教学实际,丰富培训内容

⑴培训的内容应该更为广泛。高校要不断开拓培训范畴,不仅要培训新教师如何从事教学工作,唤起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而且还要传授其人际交往技巧,尤其是与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及家长等沟通的技巧。

⑵高校方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加强新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特殊性的认识,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⑶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师德教育,使新教师牢牢树立“从教德为先”的思想,用德行和爱心去感染学生,去教书育人。

⑷以人为本,教师薪酬福利等情况也应在培训中有所涉及,使新教师既打消不切实际的想法,又能减轻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为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倾尽全力。

4.举办新教师座谈会,使新教师了解学校和相关政策

新教师座谈会可以给新教师们提供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平台,也可使新老师尽快熟悉环境, 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相关政策。

座谈会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校领导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 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光辉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 了解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办学理念, 达到知校爱校的目的。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新教师介绍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与新教师交流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新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三是利用新教师座谈会这一平台,做好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宣传组织工作,让新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是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经的路径,以此彰显岗前培训的重要性。

5.召开师德教育专题报告会,进行师德教育

对新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是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可聘请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坚持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多次获得表彰的优秀教师为新教师做师德教育专题报告,让这些优秀教师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最精彩的华章,讲述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做法,使新教师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以此增强他们成长和成功的信心。同时这些优秀教师的毅力和勇气也能促使新教师自觉克服懒、散习惯以及过分追求享受的思想倾向。

6. 学习他人经验,开展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学等理论知识具有普适性,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这些理论知识是教师从教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但是,除了学习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外,新教师更需要懂得如何将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在教学技能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对新教师而言,学习他人经验仍是一种有效的入职途径。因此,要多给新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学校可以选择有显著教学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为新教师作观摩教学。通过现场听课,可以提升新教师的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新教师解决在以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助于将理论性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总之,岗前培训是高校新教师上岗前必需的重要环节。高校要结合形势的要求,因时制宜地开展好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使岗前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 考 文 献

[1]陈飞.论加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26期

[2]侯会美,李洪栋.高校新教师入职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护理研究,2009年第25期

[3]王正荣.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基地建设.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 第4期

[4]张建平. 论教师专业成长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新体系.教育与职业 .2006年第36期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11

关键词:顶岗实习;高师院校;语教专业教育;基础教育;对接策略

从2011年开始,本院教育系语文教育专业实施了“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前一个“0.5”主要是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后一个“0.5”则是顶岗实习。本人认为,顶岗实习是加强高师语教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它有利于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合格的语文教师。

一、顶岗实习的特征

1.突出岗位的“全程性”。顶岗实习与传统的教育实习承担的任务不同。传统的教育实习学生不能作为主讲教师,不能独立承担一门课程的系统教学任务,实习生主要是通过观察、听课、试讲和指导教师的辅导来学习、体验教育教学过程。顶岗实习则突破了传统实习的形式与内容,师范生“顶替”原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像在岗教师那样履行教师职责,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师范生通过顶岗实习,了解从教的全部过程,从多个层面锻炼和提升整体素质。

2.重在技能的“锻炼性”。师范生进行顶岗实习,意味着他们有半年的实践机会,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融为一体,而且可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对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同时,顶岗实习既是对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检验,又有助于师范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其教师职业技能的锻炼与提高。

3.体现服务的“双向性”。顶岗实习与传统的教育实习的服务范围不同。如果说传统的教育实习属于“单向服务”,即只为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那么顶岗实习则为“双向服务”,即不仅为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还可利用实习时间长,便于集中活动的有利条件,在保证实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为实习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充分利用高师院校良好的人力、智力优势和资源,对实习学校教师进行置换培训。

4.实现管理的“合作性”。传统的教育实习由高师院校单方面管理,顶岗实习则跳出了高师院校单方面管理实习的自我封闭状态,建立了由高师院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共同管理的合作性机制,调动了高师院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多方面的积极性。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实习生的接收方参与到实习工作中,并把顶岗实习作为培养本地合格教师和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而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协作,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实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陈旧,不利于未来教师培养。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没有及时做出相应调整,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设置滞后,不利于培养出适应当今中小学现状的未来教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专业课程整体比重过低,门类少,份量轻,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脱离中小学课程实际,难以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要求、新理念,与新时期实施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三是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薄弱,难以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

2.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欠缺,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实习生在顶岗前,基本都已经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但由于缺乏实际教学经验,致使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技能欠缺,主要指教学语言运用、板书书写与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班主任工作技能欠缺,主要指班级管理经验不足,班主任工作方法不当,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问题学生个别教育能力有待提高,与教师、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3.实习指导力度不够,未形成有效的指导机制。顶岗实习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专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实习生的专业指导主要靠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高师院校派出的巡回指导教师。但是当前高师院校的顶岗实习普遍存在实习指导不力的问题。这是因为顶岗实习学校多是师资匮乏、水平低、基础教育需要帮扶的地方,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自身素质和指导能力仍有待提高,难以满足师范生实践能力提高的要求。另外,高师院校指导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也不是很强,这一方面与指导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和责任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习生数量有关,实习生人数过多,加之实习基地分散,导致指导教师任务重,难免顾此失彼。

4.实习规章制度仍需健全,组织管理不够完善。顶岗实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缺乏严密细致的规章制度,就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局面,导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在顶岗实习工作中,有些高师院校并没有出台相关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顶岗实习制度,有的只是一笔带过,有的制度文件含糊不清,有的则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一些规定还需进一步细化,并建立起相关的配套措施。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就无法明确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实习学校和实习生四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些责任无法落实到个人,实习工作也难以高效、有序地展开。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素质教育顶岗实习师范生推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008-02

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一经提出就以其对学习者命运的关怀、能力的关注和独立人格的呼吁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但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是未来的教师,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引导者,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顶岗实习作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必有环节,对促进其综合素质提升意义重大。

一、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人的生物遗传性和后天多种品质动态整合后的统一体,它体现人的整体生命质量。在人类历史演进中,不同的时代、地域、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不同。柏拉图《理想国》中建构的哲学王;洛克《教育漫话》中培养的绅士;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中塑造的“道德完人”都努力实现当时当地条件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代倡导独立、自主、创新使素质也随着社会的转型有了重新界定。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承袭了历史上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观点,从对知识结果的注重转为对产生和创造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关注;从对基本技能和适应能力的训练转为对创造能力的培育;从对高远宏大的圣贤人格的塑造转为对独立自主的人格的追求。知识构成素质的基础,能力构成素质的外显张力,而人格构成素质的最高灵魂,体现人的素质的整体风貌。高校应根据新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实素质教育内涵,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顶岗实习模式

教育实习作为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在师范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我国的师范院校基本采用“集中实习”模式:实习单位的联系、实习内容的落实、学生的分组等都由院系进行统一安排,带队教师全程跟踪。“集中实习”方便安全、节省人力物力。但学生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真实课堂教学体验不足,实习效果不佳。200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的通知,对实习支教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师范生“顶岗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的教育实习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教育实习的做法,选派师范生到中小学顶替原来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岗位,被顶替岗位的教师到高等院校接受脱产培训,实现双赢。高校选派处于学业最后一年的优秀学生参加顶岗。他们经过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作为未来的教师,特别需要到教学一线实践所学。顶岗实习给了他们广阔的空间,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可以以一位全职教师的身份投入角色,提高整体素质,为即将到来的教师职业生涯搭桥铺路。

三、顶岗实习对素质教育的推动

高校是新知识、新发明产生的重要基地。在高等学校中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增加额外课程来与专业教育并驾齐驱,而是要用这种教育理念重新审视高校各项教育活动,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每项教育活动中,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动。实习旨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解决学校教育场地、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依托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我院从2008年起每年派出学生赴河南省各地中小学担任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工作。笔者对顶岗实习学生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选出2010年参加顶岗实习的数学、中文专业学生50名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问卷全部回收并有效。选出数学、中文专业1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进行团体访谈。综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团体访谈的结果,笔者发现,顶岗实习对于提升师范生专业素质、创新能力、道德素质、生活适应能力意义重大。

(一)强化专业素质

师范生要想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尤其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必须通过教育实习。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教育实习的新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学生普遍反映,顶岗实习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考验和历练。

为保证实习生质量,我校在实习前对报名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培训筛选。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上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他们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准备一个教学片段参加初选。入围后的学生分为10人一小组,每人准备一节课,采用微格教学的方式小组讲课,小组互评。一周后进行二次筛选。选的学生由专业教师从讲课能力、教学基本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最终确定顶岗实习名单。学生反映,为期两周的培训、选拔增进了专业知识和能力,为顶岗实习做好准备。为保证实习生能顺利接手工作,他们到实习单位后还要进行为期两周的跟岗实习。由置换教师作为辅导者,实习生第一周跟随听课,着手备课。经指导教师把关后第二周在指导教师听课下开始上课。两周后指导教师离岗到高校接受培训,实习生开始独立上课。由于农村学校缺乏教师,实习生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他们往往一人上语文、社会、自然、体育等多门课程,还要担任班主任等工作。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对他们是一种专业素质的强化训练,使他们的备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学生管理能力、专业知识等有了飞速突破。很多实习学校反映实习生能很快适应角色,独当一面,较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甚至有实习学校提出想在实习结束后聘请该毕业生到学校工作。实习结束后,实习生回到本校对实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同学之间开展经验交流,撰写实结和心得体会。这种岗前辅导、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职后反思的实习模式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助推其专业素质提升。

(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四个要素。蔡元培先生提出“发展个性自由”的大学教育理念与今日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谋而合。师范生在校学习课程往往安于接受,不主动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问题,提出见解。顶岗实习给了学生一片施展才华,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实习生带着自己的毕业论文设想来到中小学,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展开论文课题的调查研究。中小学就像一座宝库,使实习生脱离空洞的想象,创造性地提出关于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独立见解。他们还在教学实践中放手尝试自己设计的教学程序,创造性的开展校本课程,课外辅导。某学生撰写的论文《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执行力的研究》结合实际,谈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实习生回来后反应他们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三)提升道德素质

古代儒家和先哲们把个人道德修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起。孔子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道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是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和做人的根本。师范院校毕业生将来要为人师表、行为示范,就必须提升自身道德素质。顶岗实习学生被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农村教师往往工作任务繁重,身兼数职。但是他们乐观,淳朴,不计回报地为学生付出。农村学校孩子们热情、朴实、求知的态度也深深感染了实习生。在访谈中,一位实习生表示,自己以前并不喜欢也不认同教师职业,专业思想一直不稳定。实习中她由衷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快乐和自豪,感到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喜爱,这坚定了她的专业思想,励志毕业后成为一名好教师。另一位实习生表示,她实习前的理想是到大城市工作生活,但本次顶岗实习彻底改变了今后的人生规划。她感到自己在农村学校很有价值,实习期间她给农村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信息。她和农村的师生相处十分愉快,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她决心毕业后一定要到农村贫困地区支教。访谈期间她正在联系大学生毕业生到贵州支教事宜,目前已奔赴贵州农村学校开始了新的工作生活。顶岗实习是对大学生的一次精神洗礼和升华,使他们珍视自己的职业选择,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

(四)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其自身必须首先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对工作、生活各种情况。大学生一直处于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下,顶岗实习是他们第一次走出校门,独立工作,独立生活。顶岗实习学校大多地处农村偏远地区,条件艰苦。有的实习生要每天步行一个小时到达学校;有的实习生独自一人住在校内;有的教学点吃水困难;烧柴做饭成了大多数实习生每日必修课;简陋的宿舍也难敌冬日的严寒。“顶岗实习”使许多同学学会了精打细算,学会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亲身体验到农村生活的艰苦,体会到父母赚钱供他们上学不易,明白勤俭节约的真正意义。“顶岗实习”使学生们深入艰苦环境,亲自体验生活,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对师范生而言,素质教育意味着创造性的解放,专业素质的提升,心理承受力的加强,道德品质的升华。顶岗实习鼓励他们进行研究和探索,使他们获得良好的个人心理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快乐,也对他们进行生活能力的磨砺。希望师范院校抓住顶岗实习的契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为成为未来的优秀教师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谢祥清,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