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媒体

新媒体

时间:2022-04-12 15:42:23

新媒体

新媒体范文1

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已经使全球成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而Web2.0带来的微博与博客又引发了一场新的媒体变革。在人民网日前举行的首期传媒沙龙中,腾讯网常务副总编辑李方提出,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SNS形态的出现,是人类自有媒体以来的一次决定性革命。它让人人都成为记者、人人都成为媒体成为可能,一个被称为自媒体的时代应运而生。

自媒体的产生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扎根于普通公众,区别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在传播媒介、传播渠道、受众、反馈等各方面与传统媒体迥异。自媒体带来的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新闻生产流程和媒体价值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指出,当代中国的文化与传播正面临着跨平台的变化。原先的平台都是以纸媒、电视媒体、电子媒体为中心,而现在媒体议程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由新媒体互联网决定。因此像互联网引起议题,然后纸媒和电子媒体跟着跑的状况,如今已经越来越稳定化了。

在过去,有《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这样的权威媒体为人们指引方向,但是在自媒体时代,人们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李方表示:“我们面对的是碎片化的,像盲人摸象一样的,甚至多棱镜一样的信息传播和信息的集成。你看到的这个微博和所有人看到的微博其实都不一样,我们就像看一个多棱镜,因为你关注的对象不同,所以你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这是自媒体给我们带来的改变。

新媒体从“玩事”到“玩人”

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上的优势突出,首先它在新闻“音视文一体”、“保鲜集纳”和获取便利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次,新媒体降低了受众参与言论的门槛,大众可随意浏览海量信息,即时表达自己对时事热点、各种事件的言论。因此,在SNS、微博阶段,虽然信息整合能力依然是王冠上的明珠,但是它的重要性已经下降。从前以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为主导的媒体形态,在今天或者未来会变成一个以聚合人,特别是聚合意见领袖、高端人群的媒体形态。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SNS形态的出现,经历着从‘玩事’到‘玩人’的转变。”李方认为,到目前为止,国内新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门户网站阶段,另一个是SNS或者微博阶段。门户网站阶段以信息为核心,它要求快速、海量、准确、便捷,尽量多地去占领用户的信息分发渠道,这是“玩事”。而在SNS、微博阶段,更多的是整合信息之外的整合读者、整合用户,这可以看做是“玩人”。

报网融合 平面媒体玩转新媒体

相较于新媒体的优点,其缺点同样明显。早在丹・吉尔默提出“自媒体”概念时,他就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新媒体的新闻生产者没有任何准入标准,个人道德素质无法甄别评价,特别是一些网络水军混迹其中,虚假信息兴风作浪,搅乱人们的视线。因此,准入门槛的消失使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失去了专业和道德的屏障。

正因如此,传统媒体目前不会被新媒体掠走江山,并且依靠新闻媒体的优势,将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为自身所用,扩大影响力。那么对于传统纸质媒体而言,有效的途径就是“报网融合”。《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介绍说,《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就一直积极探索做到报网互动、报网互补、报网一体,在机制建设、资源共享、渠道保障、平台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这其中,报网互动是报网融合的初级阶段,报网融合才是报纸和网络发展的大趋势,快速的市场变化使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由最初的对立逐渐走向了竞合,最终寻求融合发展。例如中国经济网近年来注重使用新媒体推动报纸向全媒体转变,大力发展视频、移动互联网等新业务为报社从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做积极探索。二是有效实现信息整合,促生出新的信息传播平台。

新媒体范文2

下面以新媒体手机移动社交软件新浪微博来进行具体讲述:

什么是微博?

微博是博客在web2.0时代的发展,具有随时随地允许用户用少于140个字的描述将自己的心情、动态与网络用户进行share,发现新鲜事儿。微博给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和获取信息的平台,微博用户或书写的信息可以自主选择公开阅读或指定部分用户阅读,微博用户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及被别人关注。就目前新浪微博version5.7.0版本来看,微博用户除文字、视频、照片外,用户可以自发进行编辑头条文章、签到、对电影、图书、地点、音乐进行点评、红包、购物、相机等功能。

微博的发展

2006年美国的obvious公司推出twitter,世界上最早的微博;2007年王兴创建了中国首家微博网站 饭否网;2009年新浪网站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新浪微博进入中国网上人群用户的视野。目前,Tencent、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都相继推出微博服务。

微博的应用平台

手机与微博的衔接有三种方式:一、短信和彩信 基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移动用户的人口数众多,微博服务商与移动运营商以发送短信和彩信的形式进行合作,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短信和彩信的人群覆盖率比较广,微博借助此方式推广力度将达到最大化,移动运营商也可以以此来增值业务获取资费。但是,这种方式会导致接收内容面狭窄、互动性差,并且信息成本高,微博用户完全受控于微博自身,微博用户就不失去了参与性和积极性。

二、wap网站 每个门户网站都拥有专属的wap版来方便用户进行登陆,微博用户可以通过qq、微信等第三方账户或注册的方式来进行登陆获取最新的微博动态,参与性相交短信和彩信而言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手机客户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自身的便携性和强大的互动性等特点,用户只需链接网络或无线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自己最新消息与好友分享,并且能够大大提升刷新微博好友圈的动态,与此同时,微博手机客户端能根据已注册的微博用户平时的浏览微博的习惯自动地推送使用者感兴趣的消息。未注册的微博用户也能进入微博界面翻看最新的微博热点。越来越来多的微博用户习惯于活跃在手机客户端。

当然,除此手机平台外,微博最新依附于电脑平台,电脑平台也活跃着大部分微博用户。

新媒体在新浪微博中体现的特征如下:

1、传播状态的改变 以新浪微博来说,在最初新浪以短信和彩信为主要的传播手段时,用户只能被动的接受,而现在微博传播过程变成人人都可参与,用户拥有自主选择权,看自己喜欢看的,忽略或屏蔽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和消息。微博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平等性和草根性。

2、传播优势弥补内容劣势 以传统媒体报纸和微博相比较,报纸具有权威性、真实性,但是等到报纸与读者见面时间最快为1天。微博具有随时随地和接收信息,有“短、精、快”的特性。由于微博时受到140个字数的限制,微博传播内容信息就比较碎片化,加上人人都可以微博,微博消息的内容从整体上看,达不到相应的权威性,容易给虚假消息提供温暖的“摇床”。从的方式上看,微博具有书写终端的多样性和移动性。

3、成本低廉 以杂志和微博相比较而言,杂志一般是请对相应的写作人员进行邀稿,编辑,加上纸张的成本和其他相关的费用,消费者见到一本成型的杂志的不仅需要等上相应的时间还得花费金钱来购买产品。但是微博的出现,不仅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相关的言论,获取信息也完全免费,提供了较大的便捷性。对于温州723动车事故,就是某微博用户先从微博出来,才被公众所了解,可以通过微博其照片、视频功能,还原事情真相,其真实性、现场感和快捷性超过大部分媒体。微博传播内容具有原创性和现场感。

4、交闲 以广播和微博相比较而言,虽然现在的广播纷纷开设公众号,追求与听众之间的交流感、互动性,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由于广播节目播出时间受限制的缘故,都赶不上新浪微博这种新媒体的参与性强。微博用户月活跃量为1.98亿,具有强大的社交功能,微博具有“背对脸”的信息交互方式,使得微博用户对微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微博未来发展趋势

1、微博营销本土化、实用化的趋势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和知名品牌都在微博上开通微博账号,一方面能让消费者更好的了解企业最新行情,也能起到宣传的作用。微博能根据手机定位向用户发送用户周边的新闻以及商品的折扣信息,用户也能通过微博搜索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商品和相关新闻。

2、靠微博滋生出来的新企业 微博的推广和影响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到微博上面,微博具有购物的功能,微博网店应运而生,一些网店主开始将网店开到微博上,靠自己微博上的粉丝来销售商品,通过发红包或随机发送礼物给转发带自己商品信息的微博给粉丝,推广产品,吸引粉丝,同时还能达到销售目的。

3、培养出微博从业人员 新浪与腾讯微博为争夺明星用户,不惜花重金邀请名人注册自己名下的微博,以此吸引明星的粉丝来增加用户,名人开设微博使得自己更加贴近粉丝来提升自己的人气。与此同时,部分人开始借助微博强大的话题功能,相应的公司专门在微博上制造话题捧红一些人,网红微博网络时代下的潮弄儿出现了,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在微博上也是开始站立一席之地。

4、生出新的微博文化 a 当微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期,拥有强大的用户群和庞大的资金,微博会为了宣传自己的商业品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会举办相应的典礼,成立活动日。如新浪微博,从2003起就开始举办微博之夜,明星参与带动明星背后粉丝的参加,制造了话题,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增加网页的点击量,关新浪微博就能为新浪旗下的软件带去相应的福利。

B微博具有信息的功能,一些微博用户在微博上面发表自己的文章,用生动幽默或打动人心的微博小短文来吸引部分受众去阅读,微博“小小说”“诞生”,不仅篇幅短小精悍,而且读者可以通过留言及评论的形式参与到作者的创作中去,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性大大加强。

C微博以其信息门槛低,传播方式简单,传播信息快等特点,一人挑起就能变成全民公益,微博公益产生。

新媒体的失范现象

1、失范行为更加具体化 从新浪微博上看,网络推手、水军的推波助澜,盲目地转发,造成不明事理的网名盲目的跟风,破坏微博环境,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加具体化,同时对网络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加深。

2、伦理道德失范严重,利用新媒体进行犯罪 2007年的“拍虎英雄”周正龙事件,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种诈骗事件越来越层出不穷。新媒体网络方面缺少相应的法律束缚。

3、失范现象从“虚拟”走向“现实” 电脑上有计算机病毒,早年的熊猫烧香,2015年占据新浪微博热门话题的有苹果机自家的Xcode问题招致苹果手机用户中毒事件,除此之外,“人肉搜索”在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上愈加泛滥和便捷。这些问题,都对社会的正常有序进行造成一定的困扰。

4、新媒体失范问题变化多样 前些年出现钓鱼网站泛滥,政府刚刚出台相应的政策,失范问题能得到短时间的制止,不用多久,就有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挡。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失范问题不可捉摸。

新媒体解决方案

1、从新媒体自身来说,

A 当决定要一个app时,app生产者要做好一个“把关人”的角色,做到无害原则。找到自身定位,为什么研制这个产品,想给使用者带去什么样的感受。要监测平台有没有不好的信息,保障公民平等话语权的同时,以伦理建设为先导,然后再用管理、技术建设作为辅导,通过技术手段完善自己的app。

B 新媒体自律 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也好,每一种传播媒介都要坚守自己自律的原则,安全平等的网络环境需要每个人去维护。新媒体要先自律,政府在管理上予以辅助

C 新媒体做到资源共享原则 新媒体网络为什么吸引越来越多的网名,除去公民的话语权能得到保障外,是因为网上的资源能够随时随地为自己所查阅所利用,主张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当然,不主张网名在网上以盗版或者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资源来为社会所用。

2、从外在层面来说

a、政府和相应的团体要引导新媒体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

b、政府要尽快完善有关新媒体方面的法律法规;

c面对层出不穷的伦理道德失范问题,政府应该要将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世界的伦理道德相结合,贯彻到硬性、长效的教育机制中,进而提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伦理方面的自律意识;

新媒体范文3

新旧媒体的更替是如此频繁,甚至互联网内部也是如此

玛丽・皮克福德(Mary Pickford,又译“玛丽・璧克馥”)是第二届奥斯卡影后。1913年因主演《善良的小魔鬼》而声名鹊起,1918年成为独立制片人,次年与卓别林等组建联美影片公司(UnitedArtists)。关注于互联网的美国《商业周刊》记者希斯・格林(HeatherGreen)最近在blog上讲述了玛丽・皮克福德年轻时候的一些故事,英文标题是“For Video’s FutureConsider Video’s Past”,与中文的“前世不忘后世之师”颇为接近。

20世纪初,皮克福德成为电影表演的先锋人物之一。她曾经在百老汇最好的剧院工作过。但是为了在演出之余多赚些零花钱,她参演了一些新电影。这些电影在那些不太富裕的人群中广受欢迎――因为他们没钱买票去百老汇看歌剧。只能拿5美分左右的电影作为替代品。

有趣的事情是,这些电影的长度都在10至15分钟,看起来简单粗糙,为西方演艺界的大部分成员所不屑。在电影开拍时,演员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于是加进了大量的即兴表演。要知道,在片场上,他们甚至连剧本都没有。玛丽・皮克福德一周可以出演三部电影,效率颇高。于是电影制片场开始大量出现,他们四处寻找商机并收益颇丰。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非常耳熟――没人知道运作模式、时间上短小精悍、固有的传统媒体在一开始对创新不屑一顾――看看YouTube排行榜你就知道,那些五分钟不到的用户自制短片像极了早期的电影,而环球这样的电影业巨头又对YouTube上的自创内容根本看不上眼。在媒体变革的道路上,许多看起来新鲜的局面其实都在历史上被另外一些主角演绎过。

最近诞生了一个新的网站,叫做NewTeeVee.com,读音是“New-TV”,主要内容关注于网络视频服务的发展。这个网站的母体是《商业2.0》杂志记者奥姆・马里克(OMMalik)创办的互联网资讯网站GigaOM――当GigaOM上关于网络视频的文字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这些内容就被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新的站点。

虽然发生在互联网上,但这依然是一条经典的媒体扩张路线。在1974年,美国《时代》(Time)周刊的“人物”版面被独立出来,成为现在的《人物》(People,又译“时人”)周刊。《人物》第一任主编理查德・斯托利(Richard Stolley)曾经如此定位这本新杂志:“重新关注于那些制造新闻或置身其中的人物。我们关注的是人物,而非话题。”

如记者希斯・格林所说:“在思考一些关于创新和变革的问题时,我觉得,大部分美国人总是容易忘记历史。”上面这些昨天和今天的媒体对比并不是在寻找“历史上的巧合”,“For Video’s Future Con-sider Video’s Past”,对于身处新媒体变革浪潮中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者而言,一百年前的故事同样也可以成为现在的行动指南。

新媒体范文4

基本上,中国互联网每年都会有一个新的突破性公司、新数字营销平台产生,这让广告主有了充分的选择,同时也让中国的数字营销有充分的创造性。以视频营销为例,这两年中国的网络视频广告非常火,包括内置、前置广告片,受到了广告主的欢迎。其中一些形式是国外例如我们英国总部都没有接触过的,完全是中国的独创。

当然,由于2011年视频广告的费用屡屡涨价,这块对于广告主来讲,已经不算是媒体蓝海了。

在我看来,2012年的新媒体蓝海有如下几个部分:

一是各种技术手段应用产生的互动。例如二维码、AR技术。后者基本上很多国外媒体的广告都有应用。

另一个是新媒体平台的延伸再造。例如利用iPad、智能手机平台等等创造新的形式,带来新的广告机会。例如可口可乐在国外做过一个广告案例――把开汽水瓶的方式与手机屏幕结合起来,对着瓶子摇一摇手机,瓶子盖“砰”就开了。

另外,在新的平台形式上,我也比较看好微信、微视。目前微视只是一个简单的声音传递,可能很快技术就能解决影像传输的问题。

2010年,视频营销崛起,一部《老男孩》让雪佛兰获得很好的声誉。那么2012年当新的营销平台起来,广告内容也一定是重要的部分。所以,以上所说的媒体蓝海都是有效平台,但是客户愿不愿意去尝试?这是很重要的;尝试的方式、尝试的内容,也都很重要。

所有新的平台、新的投放方式一定只是一个工具,关键是内容。例如《失恋33天》,为什么能卖3个亿?这部电影的成本只有860万,我想尽管有种种营销方式,但是他们花一千万收入两个亿的关键,还是优秀的内容。

对于广告主来说,新媒体投放是存在风险的。传统广告投放(电视、平面媒体等等)有行业标准,有过往的投放效果可以比较。例如推广一个新车型,要花多少钱、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个基本范围可以预计。

但是新媒体就不一样,包括最终的效果是很难准确预计的。所以是存在风险的,但是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把风险降到最低、回报放到最大,可控的部分我们把它做好。同时对广告主来说,新媒体是一定要做的,因为现在消费者接触的媒体平台是多样的,同时新的广告推广形式也能给消费者时尚的感觉。

新媒体范文5

2007年是CCBN十五周年为此CCBN组委会了全新品牌形象同时CCBN的英文全称改为“china Content Broadcasting Network”。CCBN创办之初就已经将发展综合展览会议平台的理念融入到办展活动中而现在英文全称的改动更标志着CCBN的内容包含了广播影视制作、播出、传输、接收各个环节的先进产品、设备和技术,标志着CCBN立足广电同时涵盖通讯,TI,电子等多个相关行业的内容为CCBN树立了更高的发展目标。

CCBN2007的主题是“创新数字媒体,传播奥运高清”。数字电视高清电视作为广电发展趋势,是CCBN不变的主题。为实现中国高清2008成功转播北京奥运,CCBN2007将从服务广电各级机构服务大众生活的现实出发,真实展现高清技术带给广播电视的革命性效应。CCBN2007将与中央电视台合作设立数字奥运展示区以国人如何收看2008北京奥运会为主题,全方位展示2008北京奥运这一盛事的转播方式从采集、制作、播出、传输、到接收终端,从网络、手机到移动电视,尽可能详实地展现广电设备在奥运传播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方式全面揭示数字科技如何运用于奥运转播中。

数字新媒体作为广电异军突起的新生力量,是对传统电视媒体的有益补充对于丰富中国广电数字化内容快捷而广泛传播节目内容发挥着巨大作用。2008年奥运将至伴随着中国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信息传播领域正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媒体新业务大量涌现。而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的颁布必将推进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的进一步发展,CCBN2007数字新媒体展区将涵盖技术产品提供商运营商等处于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机构延续并进步加深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行业及各重叠领域内运营模式的探讨促进广电行业新技术的发展。

今天当我们提到新媒体的时候一般是指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这些发展中的新技术,实际上相对于传统的模拟标清电视广播,数字电视高清电视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正是这些崭新的节目采集制作传播方式的出现丰富了受众获取和欣赏影像信息的形态和习惯,也正是这些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传统广电之外的多个行业吸纳到影像节目的制作领域。比如低成本的便携高清设备的出现为2008高清奥运转播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技术手段同时也为我国数字电影事业大规模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而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的发展将融合通讯、IT、电子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成就同时也将吸引大量的非传统广电从业人员参与到数字影像节目制作领域。CCBN2007将从多个层次展示最新的媒体技术和应用成果,领世界广电行业发展最新趋势。

新媒体、新影像。CCBN2007,精彩不断!

新媒体范文6

当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越来越成为艺术界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展览上、越来越多地被所谓的前卫艺术家所实践时,我们不仅要问:究竟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它给我们带来了和即将带来什么?

其实新媒体艺术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并不是无本之木,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受杜尚影响颇深的观念艺术(concept art)、早期未来主义宣言(futurism menifesto)、达达式行为(da—da)以及由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ning arI)脱胎转变而成的70年代表演艺术就已经带上了今天我们称之为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征。实际上,在50~60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已出现结合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 art)和最早的艺术作品。那么从这些新媒体艺术的源头艺术来看,他们都有这样一些特征:沟通与合作、强调艺术发生过程、重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互动。在这些相对新的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行为模式和新的媒材,以此来发掘创造新的思维和人类经验甚至是新的世界的可能性,让观众参与到一件艺术品中成为艺术家们的兴趣所在。艺术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形式,而更多的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概念。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更是大大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但是由于新媒体艺术空前地结合了物、生物学、电子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将之用于艺术创造中,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也传递出空前庞杂的信息量,让观众在目不暇接的同时也不能完全领会和了解它,在某种程度上给观众带来误解:这到底是艺术还是科技?在国内观众普遍缺乏视觉修养和科技知识的现状下,要求大众理解现代艺术就已经勉为其难了,对于新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处于“外行看热闹”的状态的。

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好奇,在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急于尝试,而理论界,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现状,引领发展方向。

当艺术史发展到21世纪,在我看来,给任何形式的艺术下定义都是可笑的和多余的,对于新媒体艺术自然也是这样。但是从各所大学争先恐后地设立与媒体有关的各类系科(这其中有很多是理工类大学)和各现代美术馆相继展出所谓新媒体艺术展来看,就知道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的认识有多么的混乱。你很难说谁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这种不确定性本身也许就是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吧!

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给我们的艺术界相应带来了什么变化?这首先表现在艺术展示场馆设计上。传统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已经完全不能够承担新媒体艺术展了。新媒体艺术展从电路铺设、墙面设计、灯光设计、封闭性设计、计算机配置、投影仪和音响设施方面对展示场所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所以包括北京世纪坛艺术馆在内的新艺术场馆都在对原场地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需要。世纪坛艺术馆用了半年将其地下一层改造成一个适合展示新媒体艺术的场地,接着就在去年五月底展出了北京首届新媒体艺术展,实际上展馆的改造还是略嫌粗糙了点,没有跳出传统展示场所的设计思路。相比之下,上海多伦美术馆在设计上更显专业了一些,感觉是为艺术量身定做的,在的细节上设计得很有特点,但又不失传统美术馆的优点,不论是空间还是相对封闭的展示场所,都错落有致,迎合了现当代艺术对于观者产生的影响。新媒体艺术讲求连结性和互动性,这也就更加表明他们的作品需要各自独立,不能相互干扰,不像传统绘画和设计作品的展览,我们可以把作品都按照一定的间距挂在墙上,或者是摆放在地上,观众只需要移步换景,作品与作品之间不会有太大的表面上的干扰,充其量只会对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心理有所影响。但作为更加强调互动性的新媒体艺术来说,干扰本身也是他们作品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以往那种大开场式的老式展厅是完全不适合它的了。另外,在光线设计上,老式展馆很可能喜欢采用天光来展示绘画作品,这个是不太能用到新媒体的展示的。

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对于艺术品观照方式的转变。前面说过,新媒体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连结性和互动性,这就注定了新媒体艺术的展示本身就需要观众的参与,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一件作品就很有可能无法展示。这也就将展览的观照方式从单纯的“神交”转变成为较为直接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参与性的互动,有时候是对于作品形式和意义的改变。因为要了解新媒体艺术,你首先必须将全身融入其中,而并不是在远距离观看。这样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由此使观者的意识也发生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观者通过键盘、鼠标、灯光和声音感应器或者是其他更加精密的仪器与作品发生关系,这就是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和观照方式。这种观照方式的改变说明艺术家的艺术理想表达水平和责任感的提高。在以往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然而观众能否接受,这是对他们视觉修养的考验。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不但要表现自己,还要尽力将表现的东西为人所懂,让观众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接受。在这里,艺术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达,这也是新媒体艺术这个名称中“媒体”二字功能的体现。

[1]

观照方式的改变必然促成品评价、流通和典藏方式的改变。在对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件作品具有何种特质的连结性和互动性,它是否让观者参与了新影像、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创造。而在艺术品流通和典藏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印刷品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媒体艺术的要求,由于他们运用了声音、音像和网络等等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三维空间的媒介,我们就需要制作光盘来保存它们,并且附以一定的文字说明。以往的有关艺术史的书籍都是通过图片的形式来记载资料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来实现的重现,可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将会使我们以后的艺术史类书籍不能够仅仅再用传统印刷品,而必须得配上一定的声音和影像。就像很多人收藏一样,新媒体艺术史可能就是一段音像艺术史。

所有上述这些改变,都会引起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改变。其实在目前,不管是馆策展人、艺评家或是赞助商,都是很希望能够了解新媒体艺术的,但是情况并不乐观。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对过去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系列业已成熟的机制进行借鉴,再来对新媒体艺术进行研究,但是事实上,只有打破以前艺术史研究的窠臼,建立起一个新的研究方式才能够承受新媒体对于我们的冲击,才能够驾驭这种改变并迅速成为新媒体艺术实践的理论。

英国当代艺术史家巴克森德尔(M.Baxandal1)在谈到西方艺术史研究的现状时特别指出了三点不足:一是艺术史教学和研究未能够针对视觉媒介和视知觉的复杂性,至少没有做到像研究那样来对待其特殊的媒介;二是由于未能对自身媒体做出积极的关注和缺乏适合本体研究的技术手段,艺术史不得不从其他学科借用阐释方法,并以此作为主要的工具,这样艺术史学科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三是艺术史教学和研究过分关注知识而忽视学科技巧。也就是说,对于艺术史方法论的开发是非常迫切的。

那么我们就不免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在研究新媒体艺术史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呢?

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点,要求我们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要比以往其他艺术更需要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科学理论的支持。这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逐渐改变艺术的一种弊病,那就是艺术院校重文轻理的学科设置。在新媒体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没有理科知识是很难理解和走进新媒体的。但是事实上,在中国当今,就是那些正在做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本身,对于科学理论也是知之甚少的,更不要说从理论层面去分析了。总而言之,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还是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在新媒体艺术中所被运用的科学门类:电路学、计算机网路、后生物学、电信学、人工智能、遗传学、仿生学等等。在这些学科的背后有一个总领性的科学理论那就是控制论,控制论又分控制论和模糊控制论,随着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模糊控制论将会越来越多的影响它。

自从196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系的查德(L.A.Zadeh)教授创立了模糊集合理论

以来,模糊理论便在其数学基础上建立起来了。1974年,英国的E.H.Mamdani首次运用模糊和模糊推理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性的蒸汽机控制,并取得了比传统的直接数字控制法更好的效果。在模糊理论被用于制造出了模糊洗衣机和空调器等模糊家电之后,模糊理论便被运用到人工智能和风吹草动技术领域,模糊推理机、模糊控制计算机、模糊语音识别系统、图形文字模糊识别系统相继出现,这就越来越接近新媒体艺术所运用的模糊控制理论了。所以,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设想,艺术史研究方法将会转入一个模糊艺术史理论阶段,而且我坚信,模糊理论是一切理论学科的终极发展方向。

我们注意到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们所运用的互动传递智能技术,这正是模糊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更是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试验。对于这样的艺术作品,我们怎么再以传统的地域风格分析法去看待它呢?实际上,我们的艺术发展和评价体系早已过了那个非0即1的阶段了,我们的家们也是在有意无意地用着模糊理论的某些原理的。艺术形式的多样化、风格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就是新媒体艺术产生的前奏。在0和1之间,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中国有句话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新媒体艺术背后的庞大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正在指引我们走人一个新的艺术史理论系。

我们的艺术史理论家要首先研究的应该是新媒体艺术中采用的相关技术的发展史,如电气史、声音艺术史等等,而不是急于描述现状或者建立一个评价体系,这样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上述四种,仅仅是新媒体艺术给艺术界带来的一部分变化和我的一些设想,也许只是些表面现象,因为要真正读懂新媒体,我们还需要在充实自己的基础上拭目以待。

新媒体范文7

论文摘要:相信新媒体艺术正在逐渐成为艺术发展的趋势,成为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艺术字眼,成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最直接表现。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美术实践方式,更多的是一种重新审视定位艺术的观念,它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延伸和扩展,是在充分咀嚼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背后的哲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试图从新媒体艺术在展示、流通、典藏、评价等方面给传统美术界带来的影响入手,进而理解新媒体艺术。

当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越来越成为艺术界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展览上、越来越多地被所谓的前卫艺术家所实践时,我们不仅要问:究竟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它给我们带来了和即将带来什么?

其实新媒体艺术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并不是无本之木,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受杜尚影响颇深的观念艺术(concept art)、早期未来主义宣言(futurism menifesto)、达达式行为(da—da)以及由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ning ari)脱胎转变而成的70年代表演艺术就已经带上了今天我们称之为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征。实际上,在50~60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已出现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 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那么从这些新媒体艺术的源头艺术来看,他们都有这样一些特征:沟通与合作、强调艺术发生过程、重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互动。在这些相对新的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行为模式和新的媒材,以此来发掘创造新的思维和人类经验甚至是新的世界的可能性,让观众参与到一件艺术品中成为艺术家们的兴趣所在。艺术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形式,而更多的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概念。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更是大大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但是由于新媒体艺术空前地结合了物理学、生物学、电子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将之用于艺术创造中,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也传递出空前庞杂的信息量,让观众在目不暇接的同时也不能完全领会和了解它,在某种程度上给观众带来误解:这到底是艺术还是科技?在国内观众普遍缺乏视觉修养和科技知识的现状下,要求大众理解现代艺术就已经勉为其难了,对于新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处于“外行看热闹”的状态的。

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好奇,在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急于尝试,而理论界,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现状,引领发展方向。

当艺术史发展到21世纪,在我看来,给任何形式的艺术下定义都是可笑的和多余的,对于新媒体艺术自然也是这样。但是从各所大学争先恐后地设立与媒体有关的各类系科(这其中有很多是理工类大学)和各现代美术馆相继展出所谓新媒体艺术展来看,就知道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的认识有多么的混乱。你很难说谁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这种不确定性本身也许就是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吧!

如2003年12月28号至1月5号在上海多伦美术馆展出的“打开天空”中国新艺术展,运用的是多媒体、电脑影像、动画、录像、装置、网络艺术、闪客艺术、影像装置以及与新媒体观念有关的新平面和雕塑作品,整个展览采用网上(ionly.conr.cll东方视觉)和网上直播的形式,通过一种新的媒介展示了自己。这个展览就是新媒体艺术展吗?我想可能并不完全是。如果说展览中有影像作品有电脑装置就算是新媒体的话,那么这个理解就未免太肤浅了。以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的观点来看,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媒体现在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所以,新媒体艺术正在以它强大的信息优势将人类艺术带入一个新的纪元。

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给我们的艺术界相应带来了什么变化?这首先表现在艺术展示场馆设计上。传统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已经完全不能够承担新媒体艺术展了。新媒体艺术展从电路铺设、墙面设计、灯光设计、封闭性设计、计算机配置、投影仪和音响设施方面对展示场所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所以包括北京世纪坛艺术馆在内的新艺术场馆都在对原场地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需要。世纪坛艺术馆用了半年将其地下一层改造成一个适合展示新媒体艺术的场地,接着就在去年五月底展出了北京首届新媒体艺术展,实际上展馆的改造还是略嫌粗糙了点,没有跳出传统展示场所的设计思路。相比之下,上海多伦美术馆在设计上更显专业了一些,感觉是为现当代艺术量身定做的,在建筑的细节上设计得很有特点,但又不失传统美术馆的优点,不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相对封闭的展示场所,都错落有致,迎合了现当代艺术对于观者产生的心理影响。新媒体艺术讲求连结性和互动性,这也就更加表明他们的作品需要各自独立,不能相互干扰,不像传统绘画和设计作品的展览,我们可以把作品都按照一定的间距挂在墙上,或者是摆放在地上,观众只需要移步换景,作品与作品之间不会有太大的表面上的干扰,充其量只会对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心理有所影响。但作为更加强调互动性的新媒体艺术来说,干扰本身也是他们作品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以往那种大开场式的老式展厅是完全不适合它的了。另外,在光线设计上,老式展馆很可能喜欢采用天光来展示绘画作品,这个是不太能用到新媒体的展示的。

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对于艺术品观照方式的转变。前面说过,新媒体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连结性和互动性,这就注定了新媒体艺术的展示本身就需要观众的参与,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一件作品就很有可能无法展示。这也就将展览的观照方式从单纯的“神交”转变成为较为直接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参与性的互动,有时候是对于作品形式和意义的改变。因为要了解新媒体艺术,你首先必须将全身融入其中,而并不是在远距离观看。这样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由此使观者的意识也发生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观者通过键盘、鼠标、灯光和声音感应器或者是其他更加精密的仪器与作品发生关系,这就是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和观照方式。这种观照方式的改变说明艺术家的艺术理想表达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在以往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然而观众能否接受,这是对他们视觉修养的考验。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不但要表现自己,还要尽力将表现的东西为人所懂,让观众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接受。在这里,艺术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达,这也是新媒体艺术这个名称中“媒体”二字功能的体现。

观照方式的改变必然促成艺术品评价、流通和典藏方式的改变。在对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件作品具有何种特质的连结性和互动性,它是否让观者参与了新影像、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创造。而在艺术品流通和典藏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印刷品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媒体艺术的要求,由于他们运用了声音、音像和网络传播等等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三维空间的媒介,我们就需要制作光盘来保存它们,并且附以一定的文字说明。以往的有关艺术史的书籍都是通过图片的形式来记载资料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来实现历史的重现,可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将会使我们以后的艺术史类书籍不能够仅仅再用传统印刷品,而必须得配上一定的声音和影像。就像很多人收藏电影一样,新媒体艺术史可能就是一段音像艺术史。

所有上述这些改变,都会引起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改变。其实在目前,不管是美术馆策展人、艺评家或是赞助商,都是很希望能够了解新媒体艺术的,但是情况并不乐观。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对过去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系列业已成熟的机制进行借鉴,再来对新媒体艺术进行研究,但是事实上,只有打破以前艺术史研究的窠臼,建立起一个新的研究方式才能够承受新媒体对于我们的冲击,才能够驾驭这种改变并迅速成为新媒体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

英国当代艺术史家巴克森德尔(m.baxandal1)在谈到西方艺术史研究的现状时特别指出了三点不足:一是艺术史教学和研究未能够针对视觉媒介和视知觉的复杂性,至少没有做到像文学研究那样来对待其特殊的语言媒介;二是由于未能对自身媒体做出积极的关注和缺乏适合本体研究的技术手段,艺术史不得不从其他学科借用阐释方法,并以此作为主要的工具,这样艺术史学科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三是艺术史教学和研究过分关注知识而忽视学科技巧。也就是说,对于艺术史方法论的开发是非常迫切的。

那么我们就不免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在研究新媒体艺术史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呢?

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点,要求我们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要比以往其他艺术更需要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支持。这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逐渐改变艺术教育的一种弊病,那就是艺术院校重文轻理的学科设置。在新媒体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没有理科知识是很难理解和走进新媒体的。但是事实上,在中国当今社会,就是那些正在做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本身,对于科学理论也是知之甚少的,更不要说从理论层面去分析了。总而言之,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还是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在新媒体艺术中所被运用的科学门类:电路学、计算机网路、后生物学、电信学、人工智能、遗传学、仿生学等等。在这些学科的背后有一个总领性的科学理论那就是控制论,控制论又分机械控制论和模糊控制论,随着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模糊控制论将会越来越多的影响它。

自从196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系的查德(l.a.zadeh)教授创立了模糊集合理论

以来,模糊理论便在其数学基础上建立起来了。1974年,英国的e.h.mamdani首次运用模糊逻辑和模糊推理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性的蒸汽机控制,并取得了比传统的直接数字控制法更好的效果。在模糊理论被用于制造出了模糊洗衣机和空调器等模糊家电之后,模糊理论便被运用到人工智能和风吹草动技术领域,模糊推理机、模糊控制计算机、模糊语音识别系统、图形文字模糊识别系统相继出现,这就越来越接近新媒体艺术所运用的模糊控制理论了。所以,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设想,艺术史研究方法将会转入一个模糊艺术史理论阶段,而且我坚信,模糊理论是一切理论学科的终极发展方向。

我们注意到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们所运用的互动传递智能技术,这正是模糊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更是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试验。对于这样的艺术作品,我们怎么再以传统的地域风格分析法去看待它呢?实际上,我们的艺术发展和评价体系早已过了那个非0即1的阶段了,我们的艺术理论家们也是在有意无意地用着模糊理论的某些原理的。艺术形式的多样化、风格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就是新媒体艺术产生的前奏。在0和1之间,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中国有句话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新媒体艺术背后的庞大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正在指引我们走人一个新的艺术史理论系。

新媒体范文8

关键词 媒介素养 新媒体

通常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的态度与能力。在这个层面上,媒介素养主要是针对受众而言的。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讲,媒介素养指的是媒体人对自己职业的认知和一种职业精神。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受众信息提供了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渠道的垄断,传统的“传”与“受”的界限出现了消解,同时也弱化了传统媒体人对自己职业身份的认同。在新媒体强势介入的时代,如何提高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介素养,维护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已然成了学界和业界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人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能力

海量性,是对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特征最贴切的形容。新媒体时代,受众接触到的信息亦是呈“爆炸式”增长。信息获取是新闻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新媒体信息获取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新媒介素养。对于海量的新媒体信息,传统媒体人首先应该摆正心态,积极面对,切忌出现以下两种极端:一是以传统媒体固有的公信力为筹码,以“官方”信源自居,无视新媒体信息及其影响力;二是以传统媒体固有公信力为代价,“追赶”新媒体信息生产速度,弃信息真实性于不顾。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降低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门槛,为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生产者和者提供了可能。个人作为信息的主体,进入信息生产的环节,改变了原有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格局,打破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虽然,近些年受众的媒介素养整体上得到了提高,但是他们进入传播领域,作为信息生产者的素质可谓良莠不齐,故意散布虚假信息、恶意中伤他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人,面对海量的新媒体信息,应该具有质疑和批判精神,不能一味地追求时效性,不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而“抢先发稿”。因为,真实性才是新闻的生命。

二、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体信息鉴别能力

新媒体信息的核实能力。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带来了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对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传统媒体人首先应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核实。随着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信息传播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在新闻实效性竞争方面取胜,许多媒体不得不缩短信息核实在新闻生产中所占的时间,甚至忽略对信息的核实。如,2013年12月《广州日报》《环球时报》《南都周刊》等诸多传统媒体的新浪官方微博纷纷对“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这一消息进行了报道。一时间,群情激奋。可后来经证实却是外国小伙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将大妈撞倒。在这个事件中,传统媒体对信息真实性核实的缺失,导致了这一虚假新闻问世,并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事实上,新媒体时代,受众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真实有效的信息。因此,信息核实的能力应当作为传统媒体人鉴别新媒体信息的基础而被加强。

新媒体信息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在去伪存真之后,还应该对信息进行筛选,去掉无效信息,保留有效信息。在众多的新媒体信息中,以新闻人的眼光进行筛选,判断信息的新闻价值,并自觉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是传统媒体人新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更是媒体人专业素养的体现。

三、传统媒体人新媒体信息的运用能力

新媒体信息整合能力。不管是时下对微博内容的阅读,还是早已到来的读图时代,都意味着浅阅读这一阅读方式的流行。这种阅读方式往往导致对问题片面、浅显、不理性地认识。尤其是以140字为上限的微博信息传播,更是凸显了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不系统和不完整性等特征。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人面对碎片化的新媒体信息时具有一定的信息整合能力。

新媒体信息解读能力。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者,但是,个人作为信息生产者往往涉猎的只是新闻事实的表象,对新闻事实产生原因的分析,对新闻事实背后隐藏的信息的挖掘和解读的能力有限。这便要求传统媒体人拿出自己素有的专业的新闻精神对新媒体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解读,进而巩固并扩大自身的公信力。

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新媒体时代,许多新闻热点事件,是公民个人微博中首先爆出来,后经传统媒体介入而被广泛关注的。除了运用新媒体信息,传统媒体人还可以利用新媒体,与受众进行互动,了解受众的舆论风向,进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最后,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递、品牌营销和形象塑造的能力,也是提升传统媒体人新媒介素养不可或缺的维度。

新媒体范文9

关键词:自媒体;多元传播;新秩序

一、自媒体的定义

自媒体,英文表示为“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研究报告里面,对其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人人、QQ、论坛/BBS等即时交流工具和网络社区都属于自媒体的范畴。

二、自媒体的传播特征及优势

自媒体与报纸、电台、电视、新闻网站等几大媒体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自媒体是一个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自主交叉互播的特点形成了它独有的传播理念、传播价值、传播渠道、传播时效等,从传播向互播转变,这是自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

更重要的是,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的言论垄断地位。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垄断信息源、独享话语权,而自媒体则将由传统大众媒体把控的话语权赋予平民,使广大民众能够以“草根”的身份吸引庞大社会群体的关注,更好地体现了民意。这种普泛化的特点使“自我声音”的表达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任何传播个体都可以利用即时交流工具,例如微博、微信等,随时随地地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中的一个或多个形式表达和传播具有自我意愿的信息。而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可以是下一个发送者,新闻的生产者、发送者与接收者不再有身份的固定和区别,记者和受众的概念模糊甚至消失。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扇形模式,而是多对多的网状模式。

与此同时,自媒体的高速和时效性也对传统媒体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严格的制度流程规定,层层筛选、把关、编辑后才会给受众。而自媒体的新闻不需要专业媒体机构运作,也不需要相关部门审批,更没有规章制度约束,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新闻并互播。同时,任一传播个体都可以承担起记者的角色,例如近年来在汶川地震、东南亚海啸、日本台风、美国森林大火等事件中,个体利用手机拍摄的视频并在短时间内上传到网络,能够迅速得到平台数以亿计受众的关注,这种速度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因此,自媒体成为时效性最强的媒体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自媒体传播的缺陷

自媒体是一个由个体自产自销的共享媒体,虽然发展迅速并深刻影响着媒体形态的演变进程,但自身同样存在着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1.新闻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因为自媒体没有准入机制,致使它的新闻生产者的个人道德素质无法甄别,自兴起之日,便有大量目的不纯的网络水军混迹其中,虚假信息,混淆视听。另外还有些自媒体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植入、恶搞等内容,有的不惜炒作个人隐私,甚至恶意诋毁中伤他人等。准入门槛的消失使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失去了专业和道德的屏障;不受新闻传播机制监管又使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失去了制度屏障。因此,自媒体的新闻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自媒体的监管和纠错机制尚需完善

微博、微信上信息传播具有难以想象的力度。此前不久的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微信里一则“消防官兵死亡人数过千被瞒报”的假消息在短短几小时内阅读量超过几十万、转载超过十几万,引起了极大的社会波动。尽管官方很快将假消息予以关闭,并针对该假消息进行了辟谣和解释说明,但官方微信的阅读量和转载量却只有寥寥几千,并且关闭假消息的做法引起了广大微信受众的不满。可见,由于网民们的猎奇心理、热血心理、跟风心理等,以及对新闻真实性的分辨率高低不同,导致他们转发信息时容易丧失责任意识;而纠错机制的滞后,也使得官方的解释说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致使广大受众对“消防官兵死亡人数过千被瞒报”这一假消息信以为真,在社会上造成了重大负面效果。

总而言之,尽管自媒体自身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但自媒体的创造性和覆盖的广度是任何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其所倡导的“我即媒体”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使受众更多地接触到最“原始”的信息;它所体现的平等、自由的观念,以及当前社会生活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的大背景,都使得自媒体将创建出一个新的媒体秩序。

参考文献:

[1]韩鸿.《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CSSCI学术,2006年

[2]张美龄.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李亚敏.重大谣言阻断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

新媒体范文10

本文系统梳理了“新媒体”这一概念的出现与学界、业界关于“新媒体”内涵或定义的讨论,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媒介应用环境以及人们对“新媒体”的不同理解。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当前新媒体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新技术带给人类新的交流沟通和信息分享方式,以及新媒体所引发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并给出了新媒体辨识的五个比较宽泛的原则。

关键词:

新媒体媒介使用环境辨识原则

关于“什么是新媒体”或“新媒体是什么”的讨论,在学界和业界都持续了很长时间,至今没有定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媒体”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应用场合,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逐渐多样化起来。本文即试图在当前的媒介使用环境下,对“新媒体”这一概念做一次系统的梳理,明确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内涵与外沿。

一、“新媒体”概念的出现

邓新民(2006)考证,“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最早出现于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歌德马克(P.Goldmark)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Electronic VideoRecording)商品的计划中;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简称“罗斯托报告”)中,也多次使用New Media一词及有关概念。自此,“新媒体”一词在美国社会开始流行起来,并迅速传到其他西方国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新闻界、学术界和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其实,“新媒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中的“新”是相对“旧”而言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媒介使用情况不同,对“新”“旧”媒体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互联网相对电视也是新媒体。很多学者,如熊澄宇、崔保国、魏丽锦等都对这一概念的相对性作过解读。

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正式开始播出电视节目;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三大广播网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电视传播技术的日臻完善,电视开始走向全面繁荣;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为主的媒介形态已经广泛深入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日常生活之中;再加上原本就十分发达的图书报刊出版业,现代媒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时的环境下,人们刚刚开始习惯于电子媒介形态所带来的缤纷繁复的信息内容,还未来得及消化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社会的各项便利,因而从受众角度出发的新媒体需求并不显著,新媒体更多是从业界角度引发的技术革新与进步,而之后一段时间关于新媒体的讨论也多集中于以电子媒介为主,特别是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与受众覆盖之上,如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

二、互联网出现后的新媒体

随着1969年互联网前身ARPANET的出现,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又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直到1991年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协议的公布和1993年图形化浏览器Mosaic后,互联网才真正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也正是在1990年代后期,互联网开始成为新媒体讨论中的主角。

事实上,自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其媒介属性就一直伴随在我们的周围。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新闻、论坛、博客、音乐、视频、游戏、社交、购物……诸多互联网应用一直在重新界定着媒介的形态与功能,拓展着人们沟通、交流与信息分享的时空界限。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met)。自此,互联网“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

互联网平台上,可以传播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传统媒体的形式,如书籍(报刊)中的文本和图像,广播中的声音,电视(电影)中的影像,甚至网络游戏中的攻防策略,以及数字世界的应用工具――软件等。互联网内容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媒体范畴,除了将传统媒体内容搬到网上以外,互联网更实现了个人媒体或“自媒体”功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自身的感受或主张,建立自己的博客,创建个人或群体网站。

因而,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互联网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有关新媒体讨论的焦点,人们首先关心的就是如何对新媒体进行界定。一些研究者们在对新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后,对新媒体的特征属性进行了归纳,如Manovich通过对电影的解读,概括了新媒体的五个原则:数字化、模块化、自动化、多样性和可变性。喻国明则给出了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数字化、传播语境的“碎片化”、话语权的阅众分享、全民出版、自媒体模式。朱学东认为新媒体概念包括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介形态变革,以及原有传播渠道新的商业化运用两层含义。141Vin Crosbie则认为新媒体因为融合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而成为人类的第三种媒体形态,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都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

然而,这样的概括并不足以明晰“新媒体”这一概念,反而在某些方面使得“新媒体”变得更加模糊。或者说他们只描述了新媒体具有某些特征,但并没有说明什么是新媒体。因此,一些文献和研究报告中为了明确研究的对象,干脆以列举的方式将新媒体形态一一罗列出来。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将新媒体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关系层面上进行探讨,如Lievrouw和Livingstone:“对新媒体来说,我们指的是信息传播技术和与之关联的社会关系,并进一步从信息源和设备、人们使用这些设备的交流和信息共享行为、与新媒体有关的社会结构与组织形式三个方面组织了《新媒体手册》中的章节。”

类似的还有《连线》杂志: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三、新媒体的再认识

由电子媒介发展到网络媒介,人们对新媒体的关注点也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从最初以媒介技术创新为主的形态变化,发展到媒介对人和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但是,关于“什么是新媒体”这一问题,仍然未有明确的答案。

本文认为:新媒体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人们所关注的“新媒体”也会有所不同;其次,“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限于媒介的技术形态,还包括媒介的经营方式、媒介的表现形式、媒介内容的投放渠道、媒介的用户体验等等;最后,关于新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新技术带给人类的新的交流沟通和信息分享方式以及未来媒介的发展趋势,二是新媒体所引发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基于以上观点,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我们可以笼统地认为具备以下特征之一的媒介形式都可以视为新媒体:

1.使用了新的信息传播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就一直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分享传递的渠道和方式,它正在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基于它的移动互联技术还在进一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我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内容获取和信息,真正使每个人都拥有大众传播的能力,都成为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基地。

当然,除此之外,直播卫星、地面广播等信号传输方法,以及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的信息处理方式,还有智能识别、自动处理等信息加工手段,也都是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一部分,使用它们来完成信息发送和接收的媒介形式,都可以称为新媒体。

2.采用了新的媒介经营模式

经营模式也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如苹果的iTunes商店便在开启了网络音乐购买与发行的崭新方式之后,又在智能手机应用商店(App Store)上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对于音乐用户来说,如今,他们不仅可以每首歌99美分的价格在iTunes音乐商店中购买并下载歌曲,也可以用每年25美元的价格订购2万首歌曲的在线收听权限,并且可以在iPod、iPad、iPhone及其他5个设备问自由传递。而且这一模式已被苹果拓展到了电影影片、电视节目、图书、视频直播等多个方面,成为新媒体运营的典型案例。类似的,还有网络游戏的免费模式、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网络报纸的付费墙等等。

3.开创了新的内容呈现方式

当人们习惯了在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中获取信息的同时,一些新的内容呈现方式也成为新媒体的热点之一。如互联网上的内容聚合产品,像GoogleReader等以RSS订阅为主的平台,就可以方便地把受众关心的内容从不同的网站聚合到一个平台之上,还可以根据用户使用的终端类型改变内容的排列与呈现界面。此类应用以移动终端上的Zaker、鲜果联播、腾讯看看为代表,已经形成了一种由用户自己订制的网络杂志品类。

同样,数字机顶盒应用中的“时移电视”也改变了原有电视节目的呈现方式,可以让观众以交互的方式选择收看之前一段时间内所有的电视节目,而不必在节目播出时间等候在电视机前。以亚马逊Kindle、汉王“电纸书”为代表的图书阅读设备和苹果iPad中的iBook应用,也开辟了原来平面媒体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4.发现了新的内容投放渠道

比如移动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户外大屏等新的内容投放渠道,虽然从技术角度而言,这些方式并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变革,但是通过对这些渠道的整合与创新利用,也创造出了媒介的新的生长空间。因而在受众体验与经营指标上,它们也是一种新媒体的形态。

类似的还有社区电视、数字信息亭、地铁行驶过程中车厢外的滚动屏幕等等。这些渠道目前大多以广告和公益内容的投放为主,成为媒介经营的另一个亮点。

5.创造了新的用户使用体验

不一样的用户体验是所有新媒体追求的目标。如微博的信息表达方式便综合了手机短信、社交网络、信息传递与接收、内容分享等多种媒介功能,给用户以全新的体验。事实上,所有媒介内容的生产与传播,都在向着简化、快捷的方向演进,微博的内容长度限制于140字以内,不需要用户细致地构思文章的结构(如博客),也不需要繁复的设备与内容流程(一部手机即可),还能够通过社交网络“关注”的模式迅速将信息扩散到大众的面前,与传统媒体甚至传统网络媒体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体验,也因此迅速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同样,苹果和安卓手机、3D电视、新一代智能机顶盒,也都能带给我们许多新的体验。

当然,“新”永远都是相对于“旧”而言的,以上提到的“新媒体”形式,有些已经在被更新的媒介形式替代,但只要确定了一个时间点,这些原则仍可以作为“新媒体”的判断标准。

基金项目:本研究成果由清华大学青年教师自主选题基础研究项目《在线个体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202―1)

新媒体范文11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的,新媒体是在新的科学技术下出现的媒体形式。对于新媒体这个概念最先是在1967年通过美国的戈尔德马克提出来的。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后发展起来的心的媒体形式,是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研发,现在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媒体普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阔。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新媒体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新媒体,即要看到新媒体应用中给人没带来的便捷与局限,给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新媒体的应用比较广泛,是信息传播的工作,是娱乐服务平台,是企业发展的辅助,是医疗设备的完善,是方便人们生活的工具等。新媒体的应用比较广泛,同时隐藏着危害,所以,我在享受着新媒体应用带来便利的同时,要提高观察力,了解到它背后的弊端。

首先是新媒体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新媒体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新媒体的信息含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泛,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新媒体的信息含量大,其原因在于她不仅包括了所要传播的信息,还可以包括众多信息接受者的反馈,评论,建议等。它打破了传统的报刊,杂志等传播方式信息含量有限的局限。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比较快的原因是它通过网络传播,直接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就好了,不像报纸还要撰写,刊登,最后发行到人们手里。因为新媒体传播信息方式简单,所以,新媒体的更新比较快,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新媒体就可以完成更新。并且,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打破了旧媒体传播方式不易更改的局限,例如报纸上的信息印刷错了,就不能更改,而新媒体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新媒体主要就是通过网络传播,所以,新媒体的覆盖范围比较广。所以,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能够很快的接受到信息接收者的反馈,这改变了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通过新媒体的先进技术,任何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意见,可以实现互动。

由此看来,新媒体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克服了很多传统媒体的局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弊端。新媒体应用具有简单的传播方式,轻易的进行信息反馈的优点,但这些优点也正是它的漏洞所在。这给人们恶意造谣,语言攻击等不良行为提供了便利。通过,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方式后,各种信息跟随着出来,让人们难以辨析真假,同时,一些恶意造谣的信息也给人们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新媒体在医疗上的应用。新媒体在引入到医疗后,带来了许多的福利。通过网络技术引入医院后,病者挂号看病的程序更加便利了。对于病者的信息资料整理也更加方便了。医院还通过在网上建立专门的平台,方便人们预约医生,也方便人们进行相关的咨询。同时,新媒体还作为医疗的一个宣传方式,通过这样的宣传,及时的告知人们对于相关病情的预防,为人们的健康增加了一层保障。除此之外,网络平台普及世界,可以方便各地,各国医疗专家对于医疗技术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医疗水平,以便于在被列为绝症的病症上做出新的突破。所以,新媒体在医疗建设中的引入,不仅方便与病者接受治疗,更是有利于医学知识的交流,学术水平的提高。

但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如果一家医院的网络平台被攻破了,将会损失大量的信息,很多病者的隐私将会被暴露。所以,我们要提高安全意识,在医疗中使用新媒体技术一定要谨慎,做好防范措施。

再者是新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引用新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在小学阶段的体现最为明显。小学生的感知水平比较低,并且教材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难懂。而我们通过新媒体的引用,可以让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差距缩小。通过新媒体播放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课本,而且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新媒体的学习更加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以及反馈性,使得同学们更加乐于探索知识里的奥妙。对于提高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引用新媒体进行教学工作还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有了新媒体作为老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节省很多板书时间,同时,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学生能够更加集中精力的进行学习。还有,通过网络上的教育平台,可以为学者们提供便捷的资料查询途径。

在新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也是有负面影响的,例如板书少了,人们的对书写不再像以前那么注重了,网上剽窃他人作品的事件也多了。所以,对于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我们也需要高度谨慎。

新媒体范文12

2009年对于新媒体来说,变局之中形成了截然的一道分水岭。

风投蛰伏,新媒体遭遇“断奶危机”

虽然进入暑期,天气酷热难当。但对于新媒体来说,却感到“阵阵寒意”。而在几年前新媒体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个行业在上几年经历了一场集体性的疯狂,包括投资人和创业者。过于乐观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造就了一批过于乐观的新形态新媒体形式,户外大屏、写字楼、住宅、商场卖场、机场、出租车、公交车、地铁、火车、厕所、地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但凡有人迹之处,就有新媒体之影。

然而,随着2008年底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没有足够“造血”能力的新媒体开始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因为就目前来讲,大家对于新媒体的信赖还普遍较低。2008年,新媒体在“输血”的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其原因就是VC对于新媒体的态度已经是越来越谨慎,这也就导致了新媒体在去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去年,原本是新媒体融资的高潮年,但随着金融危机蔓延,下半年开始,自身难保的风投不约而同地提高了投资的门槛,放缓了投资的速度,逐渐把目光从 “烧钱”的新媒体面前转开。从下半年新媒体获得的投资来看,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变得日益萎缩。有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整个传媒行业融资只有450万美元,相比2008年前5个月新媒体融资的2.7亿美元呈现全线“跳水”。以户外新媒体为例:中国户外新媒体市场资本融资情况从2004年的4900万美元到2007年达到巅峰2.1亿美元,逐步上升膨胀,而到2008年有一个回落趋势,截止到10月是1.53亿美元。

据新媒体研究专家介绍,众多传媒企业融资后,多以扩张资源和行业整合为目的,没有真正的从战略高度和品牌角度去运营。以移动电视广告运营公司世通华纳为例,2006年,该公司经过两轮融资,成功引进4500万美元的风投。借助资本的力量,世通华纳开始了一轮“闪电式”扩张:短短的9个月内,世通华纳创建的公交移动电视全国广告联播网就覆盖至全国30余个城市,成功的从一个区域性的广告媒体转变为一个全国性的媒体集团,成为公交移动电视的领军企业。世通华纳再次融得5000万后将继续其扩张之路,通过圈地圈屏扩大自身的规模化运营,同时也推动整个产业的整合。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世通华纳是首当其冲受到海外金融危机影响的公司之一,世通华纳先后拿到了风险投资公司共9500万美元,并且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扩张,资金消耗巨大而面临严重短缺,此时上市是下一步要走的路子,但是现在这条路被封了。“没上市对世通华纳的影响太大了,资金链越来越紧。其实即便上市不成,如果世通华纳业绩好还可以继续融资,但他们又曾经低了利润预期,而现在金融危机导致风险投资机构都很谨慎,所以就很难了。”一位新媒体专家认为。而与世通华纳相似的机场媒体天骏传媒、航美传媒等在明后年将会面临极大的压力,一方面机场、地铁等的媒体空间租赁价格极高,而放眼未来两年,没有看到这个领域的广告收入有增长的迹象。

“对很多新媒体而言,这一轮增长实际上跟整个国民经济一样,属于投资增长型,也就是说新媒体公司依靠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快速推动着自身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新媒体研究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此,当风险资金蛰伏的时候,新媒体在短时间内将很难接受这一现实”。

持续盈利难,新媒体遭遇生存困境

成败只在转眼之间。

用这句话来形容“分时传媒”的上市历程应是十分恰当。

2008年9月9日,分时传媒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首次公开招股说明书,按照计划将最多融资不超过7500万美金。摩根士丹利和瑞银为其主承销商。至此,分时传媒IPO进入冲刺倒计时。“按照既定计划,分时传媒将在9月16日开展全球路演,但在不到72个小时内发生的“金融大事件”,让这一切陡然生变。美国时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突然宣布提交破产申请。这场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危机开始急剧恶化,而最致命的是,来自全球投资者的信心因此遭受重创。

事实上,“雷曼破产”仅是一个导火索。

亦有分时传媒内部人士认为,即便没有雷曼兄弟的破产,分时传媒在上市时机的选择上也很勉强。自今年下半年以来,纳斯达克市场持续走软,纳指从最高时的2548点,跌落到9月中旬的2100点。与此相应,中国传媒概念股分众传媒、航美传媒、华视传媒的股价均一路下行。

但分时传媒上下依旧坚定不移“逆市”上市的决心。为了在“逆市”中,争取一个理想的发行价,公司甚至在成本控制上不遗余力。但后来,分时传媒不得不接受上市失败的命运。 “尽管中国有着庞大的广告市场,但对于大洋彼岸的投资者来说,这个市场能否真正承载那么多冠以中国‘最大’概念的广告公司?这是投资者所担忧的。”曹迪军认为:“在投资界,类似的概念模式,第一个吃螃蟹的总是受到热捧,但做到第四个、第五个投行就很为难了。”而之于分时传媒,却很不幸地遭遇了金融危机。从聚众到玺诚,再到分时。中国传媒概念股上市遇阻的故事被反复上演。聚众传媒、玺诚传媒均在上市最后关口相继“夭折”。而2007年11月上市的航美传媒,也未能延续分众传媒昔日辉煌,上市后其股价从最高25.5美金一路下行。 “后续的中国传媒概念股未能延续分众最初的‘热捧’,并不完全是市场的原因。”在IDGVC高级经理曹迪军看来,对于纷至沓来的中国传媒概念股,华尔街也会有“审美疲劳”

曾经风靡的电子杂志行业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从2006年起,数字杂志得到众多风投的关注,数十亿元的资金被其纳入囊中。2006年年初,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国内20多家大型数字杂志发行平台蜂拥上线。Acer、联想、IDG、凯雷等风投纷纷出手,在数字杂志上砸进十几个亿。但3年的发展时间,数字杂志并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反之陷入了发展瓶颈中。现在国内知名的数字杂志平台仅仅剩下了6-7家,相比2006年的20多家,3年的时间平台减少了一半以上。 “现在市场中,数字杂志的盈利模式只有3种,植入性广告、为商业公司制作数字杂志宣传、卖数字杂志制作软件。而这3种模式没有一个能为今后数字杂志的良好盈利提供帮助。

“新媒体发生如此大的变局,从根本上来看,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它是否符合媒体价值本质的问题。媒体有没有价值,取决于媒体受众的数量、质量、接触媒体的时长、接触媒体的频次及受众的稳定性,这是衡量媒体是否有价值的5个重要指标”一位传媒专家告诉记者。

新媒体方向 持续盈利模式才是重点

近年来,新媒体虽然已经成为新的投资宝地,但我们从新媒体获得的风投来看,不论是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日益变得谨慎。投资不是看概念,也不会看其学的是哪家的模式;看人、看团队、看商业模式。风险投资选择联姻对象有着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于新媒体如何能获得风投,软银投资基金亚洲首席合伙人兼总裁阎炎认为,新媒体最大的特征在于既改变了消费习惯,又产生了不同的盈利模式。“那些能带来颠覆性的产业模式、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新媒体我们会比较重视。”阎炎表达了风险投资在新媒体投资上的偏好。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CEO陈宏说得则更加直接:“你要么是第一名,要么有能力做到第一。你的商业模式一定要清晰,能抓到钱,最终是赚钱,然后有一个模式让你持续。

的确,用风险投资商的眼光来看,新媒体必须要有一个持续的盈利模式才会得到他们的认可。

在模式选择上,“必须是短期能够实现盈利的”。在经历了疯狂期后,对新媒体的投资逐渐由原来“靠故事、靠概念”越来越转向到“有真正的营收收入,和快速实现盈利的能力”。因此必须要选择那种运营成本比较低、比较容易推广的模式。汉能投资董事总经理赵小兵也指出,至少在近期,“需要进行大规模硬件投入,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慢慢培养”的商业模式,很难得到认可。

“以内容为承载、附加广告的表现形式也被认为抗风险能力会更强”。新媒体研究专家欧阳国忠告诉记者。“红网传媒 ”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2008年,红网传媒在湖南成立。虽然它是作为独立的新媒体形式出现。但其背后的湖南第一都市报《潇湘晨报》和湖南出版控股集团的身份决定了其一定是高起点。依靠潇湘晨报提供的内容资源,迅速在湖南市场上跑马圈地。很快,红网传媒就在湖南站稳了脚跟。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巴士在线去年底和央视国际成立了央视国际移动传媒有限公司,其下属的CCTV移动传媒将专门为巴士在线提供定制信息,推出“新闻”、“娱乐”、“资讯”、“奥运”4个板块的12档节目。鼎程传媒CEO李平也指出,目前其在铁路上播放的节目中,“广告类的时间不超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