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时间:2022-11-01 15:22:28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范文1

论文摘要:教师评价在教师的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评价应该同样适应于改革的潮流,探索更加有效、完善且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势在必行。教师教学档案袋评价源于美国,是一种新型的教师评价方式,它的出现将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档案袋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应用中讨论颇多,因其体现了“学习是个过程,学习评价也应有过程评价”的思想,所以它的作用已经被很多评价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所认同。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评价界也相应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档案袋评价的应用就是其一。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又是一个摆在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急迫任务。以往的教师评价,无论从教师角度,还是从评价者角度,都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因此,以往教师评价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探索新的教师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在美国,选择性地收集教师教学信息的教学档案袋(teachingportfolio)已在国家、州、区、学校等各个层次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thenetionalboardforprofessionalteachingstandards,nbpts)已将教学档案袋作为教师许可证重新发放的基础,许多学区也正用教学档案袋辨别优秀教师。我们也可以在借鉴美国教学档案袋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发展适合我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档案袋评价。WWw.133229.COM

1解读教学档案袋

1.1教学档案袋的内涵

一般而言,档案袋(portfolio)是个人作品的系统收集,是某些专业人士展示技艺与成就的主要方式。摄影师、画家、建筑师、记者等都曾将档案袋用于这一目的。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不断更新,以反应个人成就和技艺进步。教学档案袋是有关教师教学实际信息的收集。教学档案袋不只是作品的收集,不只是存放作品的容器,它更是系统检查教与学效果、与其他人分享自己观点、改进学校工作的一个过程。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教学档案袋界定为某一时期不同情境中产生的有关教师与学生工作信息的系统收集,它通过反思构建,通过合作得以丰富,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进步。

1.2教学档案袋与教案、简历和档案的异同

1.2.1相同点

教学档案袋与教案、简历和档案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用来证明教师工作业绩的,以此来检验教师,这也是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教学档案袋里的信息能够显现出教师的信仰、技术、知识、成就、个性以及各种教学和学习经历,能够证明其实践的成功。

1.2.2不同点

首先,教学档案袋包含了教案、简历和档案的内容。教学档案袋的内容很丰富,而教案、简历和档案只是其内容之一。另外教案、简历和档案的内容、结构比较单一、固定,而教学档案袋的内容是具有选择性的收集产物,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

其次,教学档案袋中反思的成分比较多。教师在选取教学档案袋的材料时,必须要考虑很多问题,另外,写反思材料也是教学档案袋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思考新的教学观念和自己在课堂中的实践,可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反思,教学档案袋就会变成学习的一部分,这也正是教学档案袋的可取之处。

最后,教学档案袋的合作性比较强。教师在收集教学档案袋信息的过程中,与同行、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构建教学档案袋的过程也同样是一个学习、交往的过程。

2教学档案袋评价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

2.1教学档案袋评价的理论基础

2.1.1认知发展理论

成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作为个体的教师总是注重对自身思维、已有学习方式、动机、目标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在任何一个教师团体中,教师在如何最好地实现个人业务发展方面都存在不同的需要和选择。因此,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背景,其需要、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教学风格等都会表现出个性差异,用同一把尺子、从一个角度、采用单一的模式对所有的教师进行评价是不合理、不科学的。而教学档案袋评价恰恰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表现个性的机会,使每位教师实现最大可能的发展,教师在收集自己教学档案袋的信息时,可以选择自认为能够表现自己的作品,每一个档案袋,就是一个独具个性的代表作。

2.2教学档案袋评价的现实条件

2.2.1传统的教师评价需要更新

传统的教师评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们大多数是面向过去的。它们着眼与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特别注重教师在评价之前的工作表现。这样的评价具有两种功能:第一,表明教师是否履行了应有的工作职责,他们的工作表现是否合校方的期望;第二,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判断他们是否已经具备奖励或处罚的条件。

这种把评价作为监督教师工作、控制教学发展、鉴定教师工作好坏的观念存在很多弊端:①传统的教师评价主要是采取对教师能力和工作业绩测量加几次课堂听课的方式,其评价的全面性值得怀疑。因为它无法再现教学的真实情况,而很多教师的努力是外界无法观察到的。②传统的教师评价是一种奖惩性的终结评价,其结果反映的是被评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效果与水平,并成为教师档案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奖惩、晋升、聘任与否的依据,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只能奖励少数优秀教师,而那些通过努力却没有达到某一标准的教师只能望之长叹。而且,即使在生源保证和经费充足的时期,也根本没有足够的职位使得所有应该得到晋升的优秀的教师获得晋升的机会。③传统的教师评价是单向的,指令性的,即评价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上级制定怎么样的政策,教师就得这样去做,教师被动参与,很少有机会对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思考,更不可能参与评价信息的收集。

传统的评价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改革,但这种动力是自上而下的,常常只能引起少数人的共鸣和响应。反思传统评价的弊端,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教师评价不应该仅仅是对教师做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大要为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服务。因此,教学档案袋评价便作为传统评价的更新应运而生。

2.2.2教学档案袋评价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评价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继续水平。教师评价不是一系列可以敷衍的、定期的任务,应该将教师评价理解为一种连续的、系统的过程,目的就是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帮助教师规划自己的教师生涯;同时,应该将评价过程看作是一种积极的过程,通过更加符合实际状况的政策,让教师获得更多的工作满足。教师教学档案袋评价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评价的要求,由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档案袋评价也有其可取之处。

3教学档案袋评价的特点、方式及效能

3.1特点

3.1.1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师评价,教师都是被动参与的。上级指示考核什么,下边就做什么。这样的评价无疑是不可能引起教师兴趣的。而教学档案袋评价贵在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主动参与性。首先,教师在收集教学档案袋的内容时,不再由谁指示什么,而是教师亲自去选择那些能够证明自己的材料。选择什么,不选什么,为了么要选择这些,都由教师一个人来定。这样,在构建教学档案袋的内容时,教师是主体,教师的主动参与是必要的。其次,学校及上级领导在评价教师时,可以审阅教师的教学档案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独立于评价者之外的个体,而在评价中,教师也有发言的机会,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可见,教学档案袋评价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研究有效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实现其个人发展。

3.1.2结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教学档案袋评价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收集各种证明自己进步的材料,是教师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描述,这一过程是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始终的。在教师的档案袋里,有教师对其课堂教学的反思,也有其对自己教学实践与专业发展的评价,也有教师获得成果的充分展示,还会包含有外界的评价与建议。教学档案袋评价就是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从评价中获悉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与提高教学质量。

3.1.3综合了教师自评、他人评价和专家评价

从教学档案袋评价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家长的广泛参与是该评价中必不可少的。这种评价强调主体间的相互选择、沟通和协商,注重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评价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内其他的相关人士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结合多主体的评价意见,广泛争取各方面的建议,使得评价的信息更加可靠,也更有利于评价的进一步开展。

3.2方式

3.2.1互评

这种方式可以用小型讨论会的形式,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展开交流、沟通与讨论。每个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档案袋的展示与陈述,以便得到同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在讨论中,开诚布公的心态和科研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每个教师都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发表不同意见,还可以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对于每个教师的提高,都是有所帮助的。教学有问题是正常的,只要是真实的就一定会有缺憾,科研自发现问题始,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

3.2.2他评

这种方式可以用讨论会的形式,召集有关评价人员、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来参与。在讨论伊始,可让被评教师展示其教学档案袋的内容,并做自评报告,然后所有到会成员可开诚布公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得该评价真正体现多元参与的本质。在讨论会上,对于教师更有帮助的是他人关于教学档案袋优缺点、教学应提高的领域等的反馈意见。教师即可通过此讨论达到健康心态的形成与自我发展需求的提升。

3.3效能

3.3.1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其教学质量

教学档案袋评价是基于促进教师发展的新型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教师的被动被评的现象,而是评价前后都强调教师的主体能动性。评价的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的反馈,可以知己不足而后重新构建自己的设计,这本身就是在提高,在发展。教师的发展,直接体现为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来重建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进步。

3.3.2克服教师评价的惧怕心理,缓和评价者与被评者之间的关系

出师表教案范文2

高校教师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高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对教职工的需求编制也随之不断增加,同时教职工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为全校乃至全国高校教职工建立个人“动态”信息档案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1]依靠传统模式的利用人工进行教师的档案管理方式费时费力,管理也成为一个非常辣手的问题。基于网络化的教师档案管理平台,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师档案管理的效率和管理的质量,也是各大高校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一项重要部分。[2]本系统的开发研究主要基于web对教师档案的管理等相关操作,实现教师档案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通过网络把整个学院的教师档案汇集起来,从而达到提供教师档案动态管理效率的目的。本系统具有档案处理的自动性,完成教师档案各个模块的管理功能,实现对档案的浏览、上传、更新、删除、查询、下载、打印等。上级各个部门可以非常便利地对教师档案信息进行查阅、下载。

二、系统分析与设计

1、系统设计目标

高校教师档案管理总任务是实现教师档案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以下是系统开发的基本功能要求:实现高校教师档案资料的集中化电子化处理;实现高校教师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实现高校教师档案管理的其他必要的管理功能;建立关于教师档案数据比较全面详细的数据库;实现决策支持。

2、系统主体架构

系统开发利用层次图来表示系统中各个模块间的关系。层次方框图用树形结构的一系列多层次矩形框描绘数据的层次结构。树形结构的顶层是一个单独的矩形框,代表完整的数据结构,下面的各层矩形框代表各个数据的子集,最底层的各个矩形框代表组成这个数据的实际数据元素。

随着结构的精细化,层次方框图对数据结构的描绘也越来越详细,这种模式很适合于需求分析阶段的需要。从对顶层信息的分类开始,沿着图中每条路径反复细化,直到确定了数据结构的全部细节为止。[3]系统分为基本档案管理、教学科研档案管理、学习档案管理、社会活动档案管理、评价档案管理、反思档案管理及健康档案管理等七个模块,每个模块之间虽然在表面上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在对数据库的访问上是紧密相连的,各个模块访问的是同一个数据库,只是所访问的表不同。每个模块的功能都是按照在调研中搜集的资料进行编排制作的。为了清晰、全面地介绍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各个功能模块间的从属关系,可参见图1所示系统功能结构图。

3、系统功能描述

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基本档案管理。权限:系统同时提供给予教师和上级部门使用。教师仅查看本人档案;上级部门可浏览、查找及管理所在权限范围的所有教师档案。数据表:履历、学历、职称、职务、工资、党团。功能:浏览、查找教师基本档案信息等功能,可进行模糊查询和精确查询。动态管理:对教师信息可进行变动管理,对信息进行增、删、改等操作。

(2)教学科研档案管理。完成关于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情况的管理和检查工作,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完成情况记录;教师科研完成情况记录;教师教学成果管理:其中包括查询、增加、统计等功能;教师科研成果管理:其中包括查询、增加、统计等功能;完成教师各种奖励情况的记录。

(3)学习档案管理。完成教师进修学习情况的管理和审核工作,主要包括:非学历的进修管理,包括教师学习的申请、计划、成绩单、学习成果等上报功能,人事上级部门对材料的审核管理功能;技能培训管理,包括教师对于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的计划、总结、感想及结业证明和成绩单的上传功能,上级人事部门对此的审核管理功能等。

(4)社会活动档案管理。完成关于教师在任教期间参与的社会活动情况的录入及查看等功能。社会活动,就是某个人参加有关社会上各行各业或者某一个社会性质问题调查或走访的活动,具有以社会为媒介的性质,包括扶贫、支教,其它公益活动等内容,其中包括活动形式、申报审批表、总结、感想、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管理功能。

(5)评价档案管理。完成教师各类教学、科研内容的评价档案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督导、学生的评教材料,教学评估材料,各类教科研活动、学术交流、课题、论文等获奖材料,以及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各类优秀人员的申报表、评议表(评议结果为优的评议表),实习期满考核鉴定表,年度考核表以及惩处的相关文件资料等。此外,还可以根据新进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五年一个阶段),定期对照、考核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情况等方面的管理。

(6)反思档案管理。完成教师对教学、科研等任务活动后的反思档案管理功能。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科研成果的自我评价,对他人给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的反思,在与同事对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交流中得出的有益结论,以及教师在各项工作中形成的计划、总结等的管理。

(7)健康档案管理。完成教师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档案管理功能。包括每次常规检查的结果,主要是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肝功能、乙肝五项、肺部X光片、血常规及尿常规化验等内容;医生对检查结果所给出的治疗建议;后续的特殊检查的记录;住院病情摘要及处治方案,包括所患疾病的名称、住院时间、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出院时间、出院小结等内容的管理。

4、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高校教师档案总体规划由人事部门人员在教师档案管理系统中完成对运行所需的基本数据的维护,包括这些档案内容的增加、修改及对各项数据的变动。在学期开始,对本学期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制定情况录入,学期末对教学及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做信息录入,以及评价及反思等内容录入,期间可对其它信息进行录入,如社会实践活动、每年一次的体检情况档案报告等。系统同时记录高校新进教师的基本信息档案录入以及对调离教师档案信息的转移和冻结。见图2,系统业务流程图。

出师表教案范文3

论文摘要:运用著作权法和物权法有关理论知识,对体育教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职务作品,具有著作权,应当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并提出对体育教案著作权进行保护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权利。目前, 教育 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未进行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受害方未得到知识产权 法律 救济。2002年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与自己所从教的小学之间的教案纠纷是我国首例教案著作权纠纷。原告诉称自己的44本教案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并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此案的审理可谓一波三折,最后原告变更案由,以被告侵犯自己作品的著作权为诉讼理由才使本案最终审结并获胜。本案涉及到教案是否属于作品?教案是否是职务作品?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之问的关系?等等。体育教案属于教案中的一种,同样属于著作权客体。笔者企图通过本文来唤起教育行政管理机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切实保护体育教师的智力成果,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案的含义

体育教案(也称体育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教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学习领域的有关学习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凝聚着体育教师对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钻研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体育教案包括纸质教案或 电子 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体育教案包含了教案格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场地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程、运动负荷、课的密度、学习评价、体育绘图、录音资料、录像资料、摄影资料、学习资源、 参考 书目、体育作业等具体内容。

三、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所有权

1.体育教案具有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 艺术 、 科学 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所保护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表达该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或者说,著作权是通过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来达到保护作品思想内容的目的。作品的著作权伴随着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无须履行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1)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对体育教案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做出明文规定,但是,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解读,可以判断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学作品;讲课、演讲、讲道和其他同类性质作品;戏剧或 音乐 戏剧作品;舞蹈艺术作品和哑剧;配词或未配词的乐曲;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图画、油画、建筑、雕塑、雕刻和版画作品;摄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实用艺术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 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四)美术、摄影作品;(五)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八) 计算 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一章“一般规定”中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依据以上法律条文,体育教案以文字(包含图形、图画、影像资料等)形式存在,可以复制、保存、出版。因此,体育教案无疑属于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范畴。同时,体育教案不属于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规定:“依法禁止}u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了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作品范围,包括3类:(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很显然,体育教案不在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之内,可以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体育教案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中的每个部分如体育绘图、摄影资料、板书设计等可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都有著作权。体育教案的任何组成要素如图形、文字、照片、录音、动画、录像等都是作品,对其利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会造成著作权纠纷。

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判断体育教案是不是作品,首先要看体育教案是不是具有独创性,其次要看体育教案内容能不能以有形形式进行保存、复制。

第一、体育教案具有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完而成的,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于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通信、日记、律师的辩护词、法官的判决词等进行保护,其立法着眼于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而不强调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在我国的著作权实务中,将节目预告表、火车时刻表等列入著作权保护范围,也不是保护预告表、时刻表的内容,而在于这些作品的独创性编排形式。体育教师教案是体育教师对所教授的动作要领理解与表达,对教学时间、课的密度、运动负荷等合理的安排,是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独创性。

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体育教师由传统的“由传统的‘经验辛苦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年年重复旧教案”、“陈陈相袭老一套”的做法已经没有出路了,体育教案的编写必须兼顾诸多要素:教学对象——学生在性别、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实施后,国家不再制订、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取舍、比较、综合;教学空间和形式开放,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各地地理境气候的不同、教学器材设施条件的不足等客观现实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等利用好体育教学资源;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下,许多体育项目需要经过改造后才能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教案设计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体育教案很个性化,它凝结着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优秀教案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总之,体育教案是体育教师独创性的无形智力成果。

第二、体育教案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教案分纸质教案和电子版教案。体育教案以文字、图形、图画、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存在,具有知识产权的容易被复制的特点,可以以抄写、印刷、拓印、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翻录等形式进行复制、保存、出版。电子版教案的复制甚至无需成本,只需在电脑上点击“复制”和“粘贴”按钮就完成复制。非法复制的成本及其低廉,但给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体育教案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体育教师对其教案拥有著作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便复制和出版,体育教师有权维护自己教案的版权。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的体育教师教案书籍和名师教案不可以随便盗版复制。

(2) 体育 教案是职务作品

体育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但是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谁,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其教案撰写的好坏一般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 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一般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也没有合同约定。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 计算 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归法人所有,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例如,工程设计包括建筑、桥梁、道路、水库等,由具体设计人享有著作权显然是不合适;产品设计图为 工业 用途,同时受到工业产权法,如专利法、技术秘密法等的规范,由设计人享有著作权也是不合适的。地图是国家正式出版物,与一般图书不同,个人也不能享有著作权; 企业 投资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也不能由个人拥有著作权。教案显然不能归人上述作品。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不能归人本文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但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学校依然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比如说学校将其教师撰写的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的 参考 ,就不能认为是侵犯了教师的著作权。同时,在教案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教案。

2.体育教师享有教案本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排除他人,独占其所有物,并依自己之意愿通过占用、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其所有物,以实现其作为物之所有人之应享利益的权利。空白教案本是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通过教师撰写教案而不断被消耗,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物品——体育教案本,教师成为新物的所有人。一节课要写一份教案,教师凭借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这份教案的使命就完成。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通常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教案本由学校所有的物品就变成了教师所有的物品,其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由学校“公有”变成教师“私有”。此时,教案本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其所承载的无形智力成果——教案,而由原空白教案经使用转移过来的使用价值显得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从法理上讲,只有将教案本的所有权和教案的著作权相结合由教师享有,才能使教师切实享有著作权。在执行教学任务期间,教师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享有除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完全著作权,学校作为单位只享有有限的管理权和优先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学校对教案的一定期限的掌握和控制,是非所有人的占有行为,不能改变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教学任务完成后(体育教案完成两年后),教师则享有完全的著作权。

另根据《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的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由于教案是一种无形财产,所以在其受到他人的侵害时,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教师有权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提起财产侵权之诉,可以主张包括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在内的民事救济。

学校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行使管理的职责,对教案进行检查监督、质量评价、评优评先、优秀教案展示,但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当体育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其职务任务就结束了,教案本也变成了教师的所有物。此时,学校对体育教案的利用要坚持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价有偿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

四、体育教案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今后在著作权法修改时,要明确毁失著作权的(唯一)物质载体同样构成侵犯著作权,而在诉讼程序法当中则明确证明著作权物质载体非唯一性的举证责任由被诉的侵权人承担。

体育教师因教学或科研需要引用他人教案时要注明出处。使用他人体育教案要征求其许可使用,出版物中引用体育教案要取得许可使用权并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

学校对体育教案进行评优评先实施奖励,鼓励体育教师认真备课,精tl,编写教案,努力提高教案质量,反对年年重复使用同一个教案的做法。通过体育教师智力劳动成果的肯定激发体育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学校对体育教案实施有限管理。学校拥有在一定范围对教师教案的管理权力,但这种管理权力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学校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的行为是对体育教案著作权的侵犯,也是对体育教师辛勤劳动的漠视,学校应当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损失。

出师表教案范文4

论文关键词:教师成长档案袋;专业发展;职业幸福感

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是一个教师代表性工作的集合,是教师提供的对自己工作进程的记载,是教师对自己的成就、风格、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个人化的描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师职业有自身的发展理论,有自己的追求理想,有自觉的职业规范,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具有不可替代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保障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师的自身素养、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对课程改革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基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迫切要求,人们期待教师成长档案袋的研究与利用能够在实践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教师成长档案袋的解读

“档案袋(portfolio)”是一个舶来品。从构词法来看是port(携带)+folio(页码),意思是“带着走的作品集”。原意主要指画家、摄影师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收集起来,带给自己的委托人看,并争取出版或展览。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这种意识保存个人的作品,表现个人的艺术追求、设计风格、创作成就、涉猎领域和艺术探索历程等。人们可以据此了解艺术家的成长道路,对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发展作出质性的分析与评价。档案袋的这种汇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的功能后来引起了社会其它许多领域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师评价项目组的J.巴顿(JamesBarton)和A.柯林斯(AngeloCollins)第一次探索和尝试了在教师教育中使用档案袋进行评价的可能性。当时的档案袋既包括教师的成长记录,也涵盖学生的成长历程,后来在实践中逐步细分为学生成长档案袋和教师成长档案袋。20世纪90年代以来,档案袋开始作为一种评价的工具在大中小学广泛地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档案袋的真正产生源于行动研究的传统。

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提出者勒温(Lewin)1946年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只凭个人兴趣,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实际工作者如不去研究自身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就无法做出有条理有成效的行动。他进而提出了‘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强调了行动与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勒温(Lewin)的研究发现:通过辩论等公开交流的方式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可以将多种智慧和能力凝聚一体,解决实际问题,也更容易在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理解或认可,为行为的改变奠定基础,实际上在群体中的个体更容易改变个人的行为。因此,行动研究不是某个人的专利,人人都能做相应的研究,都是研究的主体。

自行动研究的概念及其理念提出并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以来,我们在教育行动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教师而言,它要求教师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回应方式及过程以档案的形式予以保留,以便于作为对教师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诊断和指导的依据,有目的地解决学生教育、课程教学等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而,教师档案袋成了描述教师生涯中专业发展的有效工具。教师成长档案袋呈现方式有:纸质档案盒、电子文件夹、网络化平台、实际意义的袋子等。

二、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内容

1.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

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与其专业成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它不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也可以预测其将来专业成长的发展态势。它包括教师的个人简历,如:姓名、年龄、所学专业、获得学位、最高学历、教师资格类型、专业技术资格级别、聘用岗位、教学年限、教学特色、工作简历、个人爱好等等,也有教师对工作和学习背景的清晰描述,如:出生地区、任教社区、所在学校、班级人数、开设课程、教学理念等等。以个人成长三年规划及阶段性目标为例,教师档案袋内应该存有:发表的教科研文章;与专业发展有关的奖励证书;参与的课题研究,开设的研究课,讲座等活动的记录、报告、证明、评价表等;反映个人教育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反映个人教学水平(专业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专业成长要事活动和典型事件记录;教师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继续教育证书等;教育教学案例及个人反思的相关材料;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教师个性化发展记录。通过自我分析与比较,尽量能够做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科专业教学标准等个人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融合。

2.教师工作的范例寻找

教师作为教学者的角色,其资料可以包括:自我推荐的教案、课件,承担的公开课的影像等。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其资料可以包括:发现和研究的教学问题及过程,参与或申请的课题及成果,发表的论文或著作及摘要,课堂观察的记录,个人的教育教学哲学等。教师作为反思者的角色,其资料可以包括:教学反思笔记,自我的成长史分析,名师传记分析等。教师作为评价者的角色,其资料可以包括: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对教研组同行的评价等。

以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角色为例,档案袋包括五个要素:背景、目的、读者、证据和反思。背景:档案袋是一个连贯的故事,包含教师作为反思性的学习者是故事变得有意义的过程。教师可以希望通过建立教师档案袋,表明其教师生涯的进步过程。目的:当读者评论档案袋时,读者会逐渐了解到描述的教师的工作和成就,并且对他的学习情况也有清晰的感知。读者、证据和反思:由前述可知,档案袋提供了反思的实质性证据,反思除了对教师的“学习过程进行描述外,还包括对其优势和值得改进领域所作的评价”。教师明确地“评估了其满足评价目标的程度,并为扩展其学习而制定明确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目标,同时还确定了需要作出反应的具体领域”。

以教师作为教学者的角色为例,档案袋包括教学哲学:课堂教学不是塞给学生静态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获得体验的知识,从中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责任履行:任教科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对个别学生的课业辅导、职业建议,在教学策略方面的新尝试。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家长和社会的评价及学校管理者的评价。教学成果:学生的进步和成功,教师的精彩教案或课件。附件或展示:荣誉证书、表扬信、表现性作品。

3.教师成长的反思记录

档案袋不仅记录和反映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及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包括教师对学科专业发展、对制作档案历程进行反思的证据。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对话,是教师以个人的教书育人活动为思考对象,研究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实践行为以及教育教学效果,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及相应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现象、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和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人。自我反思可以通过写个案研究、教育教学笔记、阶段总结、教育教学论文等形式进行。在教师专业成长手册中,要求教师必须留下自己的反思记录与经验积累的迹象。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新课改倡导“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教师也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建立科学的具有发展性的教师成长档案袋,一方面需要学校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向一个持续的、有目的、有系统的过程中来,引导教师积极地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如,学校可以通过为教师免费订阅报刊杂志、购买图书资料,要求教师观摩优质课堂、反思教学问题、记录教学日志、进行课题调研、撰写教育论文等措施,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帮助或服务。另一方面,教师本人要能够客观地保存档案袋的内容,真实地描述成长历程和所得成绩,如记录自己在师德修养、业务学习、课程开发、教学活动、师生关系、团队合作、教学研究尤其是能够体现出个体差异性等多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为教师本人进行准确地自我评价提供翔实的依据。

三、教师成长档案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价值

1.让教师享受到职业幸福感

教师的幸福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工作的胜任感、喜人的成就感是其核心。过去,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只看教学成绩,让很多教师丢失了原本由职业带来的幸福感。现在,我们应该把目光适度地转向教师的专业成长上,要让教师看到自己教育教学思想和能力成熟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因为积累着教师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进步,从而使教师能够看到自己的发展乃至成功,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领悟心灵的感动,获得职业幸福感。

2.有助于教师专业化的反思成长

教师成长档案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记录袋,是教师“工作和思想的博物馆”,展示着他们的成果、经历和梦想,记录着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感悟与感动、知能与情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建设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反思学习、表现学习的过程。换言之,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建设就是要培养教师善于反思勤于发现、乐于分享的学习习惯,它是教师反思的“引擎”。

3.促进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帮助

教师成长档案袋是所有教师诸多成就的记录,学校领导可以全面了解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了解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势与不足,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但是,由于档案袋开发的主人是教师本人,教师个人之间的认识、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如果对档案袋的认识不够成熟,教师在建立成长档案袋时就会有困惑。因此,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在建档案袋之前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提供档案袋开发的指南,引导教师挑选存档的资料。这样,教师成长档案袋的使用才能够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决策提供依据,能够为教师的个体专业化成长提供帮助。

出师表教案范文5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最早是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学中采用的,在近一个世纪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培养出了无数个高级管理人才、政治家、作家和学者。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近年来也被我国MBA教学广泛采用。而在管理会计学科则运用较少,尤其在本(专)科教学中的应用更少。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的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内容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在管理会计学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设计上,应尽量体现其实践性特征,符合管理会计学的教学规律与特点。

一、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改善教学效果

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管理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可使学生自觉进入工作“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实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笔者在讲授资本投资决策时运用了美国安达公司的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各抒己见,效果相当好。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目前,许多毕业生反映,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出的学生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可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比如,笔者在讲授变动成本法时运用了“格兰仕成本管理”的案例;讲授责任会计时,运用了“海尔的SBU战略”,分析其成功的经验;讲授流动资金管理时,运用了“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危机”案例,分析长虹衰败的表面原因以及根本原因。案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有些学生会主动寻找案例进行分析,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

(三)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

案例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条件下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工商企业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案例的最后总是问学生:你说,该怎么办?不经过认真、周密的独立思考,仅仅通过系统、规范的分析技术得到的答案是不现实的。案例教学法不是要求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或错,依据的只是个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理解和判断。由于案例教学法不重视能否得到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因其倡导多向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求惟一答案,不求聚合效应,从而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管理会计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的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管理会计实际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剖析管理会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会随之进一步提高。

二、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实施

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必须注重其基本程序并确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实施,以保证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一)选取适宜的案例

案例的实质是特殊的教材,案例教学内容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管理会计教学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涉及各行各业,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2.适应性。所选案例应使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教师自己也能够把握。3.启发性。教学案例设计的问题应该显而不露,留待学生去挖掘。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4.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具有对已有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涵盖性,以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5.案例应具有历史的经典性和鲜明的时代性。6.生动性。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开展深入讨论。

(二)案例讨论前的准备

准备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案例一旦选中,教师就要进行周密的教学准备,熟悉案例的内容和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管理会计案例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是评价型案例,它用来描述系统特征与决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何时特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风格是有效的;另一种案例是决策型案例,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企业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但更多的案例是把评价和决策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不但要分析情况,还要给出行动方案。教师应充分分析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并想象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提前查阅资料以便应对。为了引导学生做好准备,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学案》,在《学案》中,可采取列条式或连续提问式,大概描述此案例应讨论的问题及方向。学生在课前应仔细阅读案例和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根据教师发放的《学案》搜集相关资料,撰写案例分析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在课堂上发言、讨论。

(三)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讨论可分组进行,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在这一程序,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导。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并设法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若学生之间观点不一致,可使其展开讨论;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可采取故意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自觉加以修正。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进行操作,而不拘泥于权威性的评价结论。学生一方面应珍视难得的发言机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掌握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团队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自己发言结束后,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我国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这两方面是非常需要锻炼的。(四)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而且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应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在成绩登记表中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整个程序的点睛阶段。

(五)案例报告的撰写

教师要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重点是评价案例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思考、总结;教师应对案例报告写出评语并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同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可为经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三、管理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案例教学,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不过是对前面已学课程的“炒冷饭”,不需教师投入过多精力;也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不是提倡学生参与、讨论吗?布置两道题,让他们自己准备、讨论即可,完全可以“放羊”教学。基于这些错误认识,某些院校核算案例教学工作量时就曾发生案例教学工作量被“打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应对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课时补贴,将对案例收集、整理、编写计入科研工作量;可组织全院师生进行案例教学的优质课比赛活动,对评出的优质课和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同时,要在案例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由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案例教学的良性循环,促使新的实用案例不断推向课堂,案例不断推陈出新。

(二)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教师对一门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利用讲授法,让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为案例教学打好理论基础。课堂讲授应当是诱导启发式的,应该与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的教学手段很多,如,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业务实习、进行管理会计模拟试验、进行必要的测验和考试、撰写小论文等。这是案例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的。

(四)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出师表教案范文6

一、教学案例的选取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选取是否恰当。真实性。案例要真实准确、注重细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不可由教师主观臆测。这样学员才会认真对待案例,仔细分析案情,才能学习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为此,教师要深入实践,采集真实案例,选择实际发生、社会反响强烈的案例。针对性。案例应该具有针对性,与所学理论知识直接相关,为教学目标服务。法律基础课教材是法律教学的依据,而案例就是原材料。教材规定了案例的选择方向,吃透教材才能选准案例。案例选择不可脱离教材,否则就失去了理论支撑,讨论分析只能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典型性。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实际,才能引起情感共鸣。对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要注意选用一些与大学生违法犯罪、大学生权利义务直接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讨论、思考。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导入。法律基础课前,教师先将精心选好的案例向学生展示,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出法律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依照案情繁简,确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案例,积极思索,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分小组,以小组形式组织活动。分析讨论。在课堂讨论时,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询问。允许不同观点的学生辩驳,展开探讨,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角度的论证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在讨论中,教师要统筹规划,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情绪。如果学生分析有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通过针对性地提问,引导讨论继续下去,让学生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归纳总结。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发言、讨论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总结要围绕教学目的,根据案例涉及的法律理念和法律规定,进行细致分析。同时,对学生认识有偏差或遗漏的方面,教师要重点讲解,解答疑问。力求用案例说明法理,用法理剖析案例,使法理与案例有机结合。总结不一定讲出标准答案,有些案例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看讨论思路是否对头、分析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转变教师角色。传统教学方式基本以灌输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即便在案例教学中,有些教师也不乏“主动”现象,从介绍案例、分析到得出结论,全部由教师包揽,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案例教学中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适时引导,使自己从“讲授者”转变为“倾听者”、“引导者”。

掌控课堂节奏。法律基础课是面向全校的公共课程,多是合班授课,学员众多。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掌握讨论节奏,注重课堂的整体运作。如果对讨论环节控制过紧,学生发言不踊跃,做不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控制过松,又会出现讨论声不绝而话题却游离案例之外的现象。教师要根据课程进展,灵活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出现“冷场”时,要及时“串场”;出现“顶牛”时,要引导同学辨析;出现偏题时,要及时拉回主题。做好准备工作。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前,教师要大量收集资料,进行案例选择和教学设计。认真备课,分析讨论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准备。在讨论案例时,教师要做到思路清晰、思维缜密、分析有力、论证充分。案例教学法通过展现真实、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充分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驾驭案例教学法的能力。

作者:程海燕 单位: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出师表教案范文7

1.案例教学的基本原理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因此。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加强。

2.案例教学的运用

2.1创造一个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案例教学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案例教学环境。主要是从组织、制度上调动教师和学生参加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就教师而言。实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临床护理中求索适宜教学的案例,但教师受知识和经验所限,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2.2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不仅要弄懂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

2.3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被接收知识。案例教学法则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偏离或者出现大的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改革评价形式

案例教学与传统的面授教学不同,它不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和传授,主要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现行学校的考试的形式与案例教学法相冲突,客观题多,主观题很少,书本知识的记忆题多,案例分析题很少,这很难引起学生知识进行迁移。从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运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3.1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掌控好讨论的大方向。

中职生年龄大多15-17岁之间,思想仍然处于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使用这个教学方法。老师要有效的作指引。

3.2案例教学会消耗太多课堂上的时间,因而案例选择尽量选择能反应教学中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而且具有典型性。

3.3要对学生进行铺垫。在出示案例时,前提学生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对出示的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案例也应该具有迁移性。

出师表教案范文8

关键词:学案;地理教学;教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82-01

相对于传统的教案来f,“学案”强调的是学,教案强调的是教,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出发点在于学生,而不是关注教师教了什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庞杂,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高,这始终是初中教学中的难点。但是如果地理教师能够编写出符合学生认知的“学案”,那么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教师心中有学生是根本

编写“学案”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因此,在“学案”的编制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做到以学生的认知为依据,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在重点突出、方法得当的“学案”模式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中,由于学生们的生活阅历比较少,因此教师应把天气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及难点。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第一,什么是天气,天气的特点是什么?第二,什么是气候,它和天气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分层,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第一问,可以选择完成第二问。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收听天气预报,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观察卫星云图。在“学案”的最后,教师发给学生关于一些城市雾霾的新闻报道,要求学生阅读,使他们形成环境意识,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这节课教师采用了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文字与搜集身边关于天气的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这不但降低了地理学习的难度,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

二、“学案”中有教案是基础

“学案”中除了给学生提示重要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地理学法指导,让学生们自己循着教师的指导,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案中的教转化为“学案”中的学,这才是“学案”出现的最大的前提背景。例如,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们梳理这些分散在教材里的知识点,见下表。

接着,教师再给出填写表格的范例,让学生们通过探究合作填写空白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综合整理能力。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们阅读观察中国土地主要利用类型的分布地图,然后填涂地图册上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地理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我国土地类型的区域分布情况。在当堂训练的环节,教师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暗示学生这节课在考试的过程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自学的情况,又锻炼了学生应考、备考的能力。这节课是地理教学中比较枯燥的部分,学生们没有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学案”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三、课堂中有“学案”是关键

教师精心编写的“学案”,必须按课程的安排及时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教师提供的方案去学。学生完成了“学案”,教师必须再及时收上来,仔细批阅。在批阅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思维漏洞,并进行分析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这才是科学、高效运用“学案”的关键。例如,在亚洲的位置和范围的教学过程中,上课之前,教师就已经把这节课的“学案”发放给了学生,包括温习旧知识阶段,主要是复习上册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上大陆、大洋的名称,为下面导入新知识打下基础。接下来教师应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运用地图,以填空的形式,自主完成关于亚洲的位置和范围、亚洲的地理区域划分以及亚洲的世界之最等相关基础知识的总结整理。在能力提升阶段,教师可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总结表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方法。教师在批阅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在能力提升阶段,虽然在填空之中就提示了位置和范围的表述方法,但是学生仍然表述得不够具体、全面,旧知识掌握得比较模糊。这样,“学案”就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要以旧知识提问的形式导入课堂,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和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共同总结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再通过小测验的形式复习亚洲的世界之最。

四、结束语

“学案”是“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模式的物质基础,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导航。针对初中地理学科,教师必须立足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据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把握好“地理学案”的编写规律,让“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参考文献:

出师表教案范文9

为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生物化学理论课程教改中尝试了案例式教学法,构建了生物化学案例编写的格式标准、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及案例教学的考核标准,并以2013级和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案例式教学法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法;生物化学;地方本科院校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是在1870年前后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用在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方面[1],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推广和发展,案例式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国内基本上还处在探索阶段,近年我国一些中医院校和教师也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式教学的改革尝试[2-5],通过教学改革证明,将案例式教学法用于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不但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还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了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本课程组拟就生物化学中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内容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案例及问题讨论,将学生引入到特定情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案例教学的编写与实施

1.1案例编写的格式标准

本课程组制定了生物化学案例的编写格式标准,保证了教学案例库的编写质量。本课程案例编写格式标准为:(1)案例名称;(2)案例涉及主要教学章节;(3)案例教学适用对象;(4)案例类型;(5)教学案例,包括案例的内容、提出的问题、涉及的主要学习内容、问题参考的答案以及知识拓展5个方面。案例名称是教学案例的标志,要求简要明确,突出主题,能反映出案例的内容和特点;案例类型主要分为简单案例和复杂案例;案例内容是案例的主要部分,教师需遵照案例编写的要求,根据案例原始材料进行整理编制,另外,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还应围绕案例提出相关问题,通过提出案例中的有关问题来实现教学要求,案例涉及的主要学习内容部分与提出问题部分前后呼应,相互补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拓展部分结合案例列出可以进一步学习的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进行自学,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

通过2013级和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案例选编的原则,课程组制定了两套实施方案。第一套方案是教师先不讲解相关章节,让学生先自学再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和总结。基本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课前:①明确教学目标,布置案例及问题;②学生课下自学并预习教材学习内容,查阅案例相关资料,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课堂: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②教师精讲点拨,引导构建基本理论框架;③课堂再讨论,达成共识。课后:查阅文献,完成问题拓展。教师在课前确定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案例及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先学”,让学生对所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预习;而课堂教学是以案例为导向,在“先学后导”基础上,通过学生汇报、课堂点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解决自学遗留问题,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套方案应用于简单案例。第二套方案是先由教师进行相关章节的讲解后再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基本教学过程设计如下:①在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按照系统的教学内容讲解此部分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的第二阶段,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阶段,课前教师提前把所设计的案例预习分发给学生,并通过介绍案例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学生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即归纳总结阶段,在课堂上先由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后的结果,小组其他同学也可进发言行补充,其他小组同学可进行质疑提问,之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总结。另外,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分析报告或综述。这样通过课下小组讨论、课上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此套方案应用于复杂案例。

1.3案例教学的考核标准

案例教学活动成绩包括讨论记录、组内评分、组间评分、学生总结四项,分别为20分、30分、30分、20分,总分为100分,占总成绩的15%。在案例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课程组采取多元过程评价方式,编制了考核标准,对案例教学实施全过程进行了评价。标准具体如表1所示。

22013级、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教学法问卷调查

课程组在学期末对2013级、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从案例教学整体评价方面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教学法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91.2%的学生认为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88.2%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案例式教学法的教学方式,问题3和问题6中,76.5%和79.4%的学生分别选择了“是”,这表明了大多数学生接受、认可了案例式教学法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但问题4、5、7、8中20%以上的学生表示为“不肯定”,说明也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改革持怀疑态度,这可能与他们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对自主学习的不适应有关,对于这一部分学生需要教师花更多精力去帮助、鼓励他们,因此课程组预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案例内容的设计与编写之中,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结论

综上所述,课程组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改革中,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获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案例式教学法改变了理论与实践脱钩、知识僵化等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弊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选用来源于生活的实际案例,使学生将实践融汇到课堂理论教学中,促进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只有坚持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最终才能实现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琳,李雪雁,潘子强,等.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46-48.

[2]封少龙,曹朝晖,龙石银,等.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检验专业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16):3300-3301.

[3]南海波.高护生物化学案例教学实例[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3):83-84.

[4]杨云,姚政,李奇峰,等.生物化学案例教学改革的统计分析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6):57-59.

出师表教案范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作用;实施;完善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作为一种真正的教学方法,其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市场日益形成,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知识、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决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性质及内容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手段。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企业对人的管理是最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受很多心理的、情感的、环境的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没有工作经历的本科生,对书本上抽象的理论不能很好地把握与理解。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可充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教师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生通过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现实。最后,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要经过小组讨论、大组合作,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的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可以为学生应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层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中,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案例设计。首先是微观层面,在讲课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有些章节的引入,可以采用小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以便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案例通常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中观层面的案例设计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章节讲授结束之后所设计的案例。这种案例通常需要学生事先阅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提交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最后是宏观层面的案例,安排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综合分析的案例。

案例教学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实施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所谓合适的案例是指案例要有针对性,背景内容清楚明了,同时案例应该难度适宜。准备好案例以后,可先交给学生进行阅读和准备。教师将相关知识点或相关章节的内容讲解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通常将学生划分成几个案例讨论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并发言。讨论的思路一般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对案例事实和背景做出提要;陈述核心问题;分析限制因素;集思广益,提出变通的解决办法;找出最好的办法并说明理由。在经过规定时间的充分讨论后,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写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同时要求按小组进行案例分析结果的陈述,最后由教师进行案例分析的综合点评。

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笔者通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和思考,发现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及完善措施如下:

案例的选择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虽然较多,但是随着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快速发展,很多案例已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有些案例仅仅来源于报纸或报告文学素材,没有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撰写和审视,有些案例缺乏翔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背景资料说明,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不能达到预期的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在案例选择中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案例要有针对性,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或几个理论点相对应。第二,案例要有时效性、典型性且难易适中,需要学生经过深入讨论才能得到答案。第三,案例需要有翔实丰富的企业数据资料,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尽可能亲自撰写案例,确保案例背景资料的完整,具有可模拟性。只有教师对案例认真筛选和精心准备,后续的案例教学才能顺利实施。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任何一方没有进入角色都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由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书本上的有关管理理论感觉比较抽象,认为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导致部分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案例讨论中表现不积极,很少发言或根本不发言,这当中不排除学生的性格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却在于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1)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环节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由,而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发言,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在教师的鼓励和要求下,即使非常内向的学生也还是愿意发言的。(2)在听取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以免挫伤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3)在课堂上适时表扬一些表现积极的学生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4)在课程评价中设置一定比例的课堂表现分数,并告诉学生每次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课程成绩。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教师的角色扮演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同样面临考验,很多失败的案例教学责任并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未能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导游”、“导演”和“导师”。作为“导游”,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作为“导演”,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剧本”,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作为导师,在学生的“表演”结束之后,要进行深入思考,做出合理的评价。教师应该对整个案例教学的节奏和进程进行把握,避免被学生所控制,在学生的“表演”偏离主题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突出“剧本”的主题。教师还要合理挑选和搭配“演员”,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调动学生的情绪。以上对教师角色的要求,需要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不论从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质还是个人人格魅力方面都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案例点评的艺术性在案例讨论后,学生总是非常关心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得到教师肯定的小组会欢呼雀跃,反之则垂头丧气。其实学生的表现非常正常,他们认为案例讨论就像解数学题一样,结果非对即错。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案例分析不能简单地注重结果,而更应关注过程。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的结果,但可以有多种方式,关键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教师看重的是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案例点评中可综合评价学生在主要问题分析、决策方案选择、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语言力求中肯并具有艺术性。

案例教学资源的限制对于北大、清华管理类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EMBA学生中的71.2%,MBA学生中的68.6%,本科生中的59.0%认为案例教学非常重要,而期望案例教学学时占总学时30%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92%和82%,同时,调查显示,实际案例教学的比重与学生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以及有限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并不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首先,在学时分配方面,本课程的学时数通常为40学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又要兼顾相应的案例,讨论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在学生人数的控制方面,目前本科生上课的人数一般较多,大多是合班上课,进行案例教学时很难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同时由于空间的限制,学生没有良好的讨论环境,难以保证案例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实施案例教学的学校或学院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案例教学资源,例如提供良好的师资培训、建设教学案例库、提供专门的案例讨论教室等,便于学生进行圆桌讨论,确保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同时,针对学时有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课前自学有关章节的理论知识,阅读相关案例,以便争取充足的课堂时间进行案例教学。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无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尽管该教学方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必将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胡冬鸣.论案例教学艺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2).

出师表教案范文11

高校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适当地考量讲授知识、为学生准备认知条件与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态度与创新思维等诸要素所占的比重,并使各要素所占比重依次增加。“四目标”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学规范的设计,务必使课堂教学达到“讲授知识要点、激励学生自修、案例研讨应用、个别实质评价”四项目标。开展“四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做好教学资源准备,包括编写教学案例,印发讲义要点,预制教学录像,设计好课堂指引,同时必须预定好课堂教学程序。

关键词:

四目标;课堂教学;高校

一、高校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维度选择

(一)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维度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对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这种结果是教师预先设定好的,一般包括学生修本门课程能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所达到的认知水平、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方式的养成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规定着本门课程“教与学”的行为方向。普遍认为,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知识)、过程与方法(认知)、心态与价值取向(态度)。也就是说,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同时兼顾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认知过程需要的条件、资源和方法,其运用知识的价值取向以及其创新的态度培养等方面的要求。但这并不等于说对于不同教育阶段的不同课程,其目标的设定要等比重地兼顾这三个维度。其实,某一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还需要特别考虑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可得到的资源、学生接受程度、学生下一阶段教学任务等因素。这些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教学目标设定维度的比重也不同。一般而言,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讲授知识、为学生准备认知条件和资源、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态度、培养创新思维方式等诸要素等在培养目标所占比重会呈现出依次递增的趋势。这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的不是仅仅向学生传授一些知识(间接经验),更应当是学生自我研究性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具有从事某一专业谋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一些死的知识及考查学生是否、在何种程度上理解了这些知识。为了达到学生能以本专业谋生的目标,教师只做了前面一些常规性知识传授工作还很不够。教师必须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讲授知识要点,并以课堂为指挥部,指挥学生在课堂之外用更多的时间来自我研究性学习。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准备好自修的条件和教学资源。在本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必须充分评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否提高,学生是否养成了探索新知识、自我解决新问题的态度,是否增强了创新的思维方式。

(二)高校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如前所述,从应然性讲,不同教育阶段的不同课程,其教学目标设定应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另外,是以学生学习的结果为出发点还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出发点,都会导致教学目标设定应考虑的因素产生很大变化。有观点认为“:教学目标所要反映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要发生的心理及其行为的变化,这表明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做些什么。”[1]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对于初级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可行的,但是其对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设定就不一定适合。在高等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出发,应以规范教师务必完成特定教学行为的方式作为目标设定的主要考量因素。这是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教学所能达到的知识掌握深广度、认知过程的合理性、实践能力和心理态度提升的高度主要取决教师的知识水平、研究水平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资源准备,特别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课外自修活动的指挥力。如果教学目标不规定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强有力的指挥学生进行课外自修的规范,那么学生能力的提升会差别很大,且会有弱化的可能性。在高等教育中,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资源,调动学生自修的积极性,要实质性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而获得的上述成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特定教学行为的完成。所以,必须以教师完成特定的教学行为、准备必要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采取强有力的指挥学生课外自修的措施等为中心内容来设定教学目标。换言之,大学课堂教学目标既要关注教师做什么,也要重视让学生做什么,两者不可偏废。

二、“四目标”课堂教学的要求及功效

根据高等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广州大学法学院组成了专门的课题组,吸纳专业基础课教师参加,通过对多门课程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探索并实施了“四目标”课堂教学。所谓“四目标”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改革和规范设计,使课堂教学务必达到“讲授知识要点、激励学生自修、案例研讨应用、个别实质评价”等四项目标。必须重申,“四目标”教学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但从规范意义上讲是约束教师教学行为的。下面分别论述“四目标”课堂教学的要求及其所能产生的功效。

(一)“讲授知识要点”的要求及功效

该目标要求教师减少在课堂上对“沿革、意义、学术价值”等学术型或学科型知识点的讲授课时,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应用型知识点,并把节约下来的课时用到与应用型知识点密切联系的案例的研讨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时刻以解决案例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保持高度活跃的思维。教师用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方法,回应学生所提出的案例解决方案。在案例研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能克服大学课堂“满堂灌”的弊端。

(二)“激励学生自修”要求及功效

该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监督、检查学生在课堂外自修相关知识的情况和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强制性地规定学生在课外完成的自修任务。我们课题组设计并实施的“激励学生自修”方法是:教师要在课前把每节课讲授的知识点所对应的案例提前一至二周布置给学生,学生必须在上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案例解决方案进行打分,此分数计入小组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平时成绩的累计,占本门课程成绩的50%以上。这种考核方式能充分起到激励学生在课堂外自修本门课程相关知识的作用。“激励学生自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革除传统课堂教学不考核、不监督学生课堂外自修的弊端。

(三)“案例研讨应用”的要求及功效

“案例研讨应用”是教学由知识中心论向技能与创造中心论转化的必然要求。该项目通过如下教学规范来达到革除传统课堂教学只讲授知识不引导、指点学生如何应用该知识的弊端。教师随机让任何一个小组的任何一名学生上讲台来回答前提布置的任何一个案例的解决方案。该学生回答的案例解决方案必须代表本小组的集体意见。其他学生对于该同学讲述的案例解决方案可以提出问题,让其解答,也可以就相关案例的解决方案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简要回答。几个小组的代表回答完案例解决方案后,教师根据课堂时间最后作简要讲解。教师此时应当主要讲解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般性问题,对于学生普遍不理解的知识点要重点讲授。“案例研讨应用”遵循“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能最充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事先阅读与案例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基础理论,把自己的思维置于案例的情境里,参与到案例解决方案的探讨中,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四目标”教学是一种讨论式教学。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就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均可自由讨论、辩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案例教学是最符合法律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因为法律本来就是将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通过归纳、整理,上升为一般性规定的东西。这就是法律产生的逻辑进程。根据这样的逻辑进程,人们对于抽象、概括的法律规定的讲授、学习,只有将它(该法律规定)还原到生活案例的情境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清楚地解释它,才能学习到它的本来面目和实质内涵。既然立法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那么学习法律就必须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展现过程,必须将一条条抽象的法律规定,展现为它的本来面目———生活案例。法律的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必须采取“把法律还原为生活案例”的教学方法。

(四)“个别实质评价”的要求及功效

“个别实质评价”教学目标设定是为了有效克服当前高校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普遍性弊端。这些评价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评价不能起到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养成创新思维的作用。教师往往在期末以一张试卷上的分数来衡量学生。学生应付这样的考试往往是用几天时间来背书或者通过前一年教师出题的方式和范围来猜测今年教师考试范围,在平时很少用功学习。这种期末一次性试卷考核往往不能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尤其不能把学生的知识应用、认知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创新思维纳入评价视野。对于这样的考试,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应付,不能通过与教师平等地交流和表达等方式来表现自己。第二,不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化、实质化与多样化评价。其评价标准机械单一,往往考核共性的知识,忽略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的差异性评价,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对学生在课堂交流和案例研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法纳入评价范围。“个别实质评价”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通过如下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为每个小组的解决案例方案打分评价时,不设定唯一正确答案,重点考查学生在课堂外自修相关知识的情况、解决案例的逻辑论证情况和解决案例时的知识应用情况。特别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知识背景、自我目标设定来设计案例解决方案。这种平时累计、多次从不同侧面(主要从知识应用角度)进行考核的方式,能克服我国高校普遍用期末一次性考试的卷面成绩来形式化、一般化地评价学生的弊端,从而达到充分的“个别化、实质性”评价学生的教学目标。这种评价机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

三、开展“四目标”课堂教学的资源准备与方法

(一)开展“四目标”课堂教学的资源准备

1.编写教学案例。

编写好供学生课外自修的案例教材,是落实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手段。编写某门专业基础课的案例教材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并编排案例。首先,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教师要选取一些与教学知识点紧密对接的案例。对于每一重要的知识点要配套选择多个案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解释知识点。应当选取判决生效的真实案例。学生们对这样的案例进行讨论,不仅能提高其研讨案例的兴趣,同时也关注了社会司法实践。其次,要以本门课程的理论体系为纲领编辑案例。这样做能使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同步进行,能使学生在讨论案例时对理论知识温故而知新,学以致用。

2.印发讲义要点。

开展案例教学模式,必须要求学生预习课程内容。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教师应当将讲授本门课程的讲义要点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讲义要点的指引下,从纲要入手逐步深入学习知识点,在掌握知识要点的基础上,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讨论。通过案例的讨论学生又可以深入理解课程的知识体系。

3.预制教学录像。

“四目标”教学是将“翻转课堂”和“案例研讨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它是在借鉴慕课(MOOCs)“、翻转课堂”和“案例研讨教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慕课(MOOCs)”和“翻转课堂”要求教师把讲授课程的知识要点制成教学录像,挂在校园网上,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随时观看、研讨。这样,教师在课堂内可不再讲授知识,而是侧重引导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其主要表现是课内教师指导、激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预先编辑好的案例库或试题库。而“四目标”教学方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四目标”教学方法不但要求教师预先录制教学录像,还要求教师预先编写好与课程知识点相对应的案例库(教程)。这样,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探讨、解决案例、运用操作知识就有了一个载体。这种案例库(教程)也要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上课前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初步形成案例的解决方案。在此条件下,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案例研讨、点评、考核学生的表现等就有了对象和载体,并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4.设计好课堂指引。

要合理安排讲授知识要点,指导及考核学生通过案例研讨来运用与操作知识的环节,课时分配,合理确定打分评价标准。

(二)开展“四目标”教学的程序

“四目标”教学应当按以下步骤进行课堂教学:(1)以60多人的大课堂为例,可以将学生成分5至6个小组,指定组长。(2)按教学计划提前两周下发研讨案例教材给学生,并提前一至二周指定需要学生讨论的案例。(3)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提前进行案例讨论并形成集体性的对每一案例的解决方案。(4)教师上课时用三分之二左右的课时讲授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型知识要点,随后再用三分之一左右的课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5)教师在案例讨论时,要随机让每一个小组的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对准备好的案例发表观点。随后教师对学生按百分制进行打分。分值比例为:案例事实提炼占20%;提出案例解决方案占20%;运用了本节课程知识点占30%;案例解决方案的逻辑性占30%。其他同学对于该学生讲述的案例解决方案可以提出问题让其解答,也可以就相关案例的解决方案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简要回答。教师根据每组发言人课堂表现给每个组打分,并计入每个组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每门课程至少要有10次以上课堂讨论。将10次以上的平时打分平均,再乘以50%,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此谓“连带责任式”考核方式。(6)教师总结本节知识点和学生案例研讨的情况。课堂研讨结束后,教师要简要讲解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般性问题,对于学生普遍不理解的知识点要重点讲授。期末的大试卷考试占50%。

作者:邵维国 张竹云 单位:广州大学

出师表教案范文1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政治教学;延伸策略

在初中教育工作中,每门科目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初中政治也不例外。因为初中政治本身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如果教师想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政治的相关知识,其在教学期间就必须要将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不同政治知识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等,以此来确保初中政治的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作为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做好理论知识准备工作,可以说是确保案例教学法能够被充分融入政治教学中的前提。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要以理论知识为前提,用理论知识为分析初中政治理论做支撑,提升教学分析的说服力。在正式应用案例教学法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例如,在教授“国家主人广泛的权利”时,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之后,通篇阅读该章节中的所有内容,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内容,并借助观看法制新闻和上网查阅资料的方式来搜集相关资料,确保学生能够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充分了解。在完成理论准备工作后,教师就可以按照自己搜集到的同课程有关的案例,结合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设计案例教学方案,并确保自己设计的案例内容包含了学生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点。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案例来设计教学分析,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表现的分析,了解学生的自学程序和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难点,从而进一步完善政治教学方案。

二、展开政治案例教学组织

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政治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这些政治案例进行讨论,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以及凸显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初中生可以借助问题讨论的方式,对案例教学问题展开独立性的分析与思考,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模式。为了确保此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在案例教学中顺利施行,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结合学生对初中政治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设置教学案例的讨论问题,以此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观念,且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在课堂教学期间营造出轻松愉悦的问题讨论氛围,让学生可以不借助上台发言就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案例教学中设置课堂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使自身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够由此得到较大的提升。在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出大约二十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当自由讨论工作结束后,每小组可以派代表综合性地阐述本小组成员的观念,而小组内其他同学也可以对该观念进行适当的补充。而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也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观念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此外,教师在组织学生对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需要简要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采用适当的方式表扬在该教学环节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激励每个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念。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则可以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来指出他的问题,以此来确保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延伸策略

之所以要在初中政治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实际政治事实和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政治科目从具体到一般知识的学习任务。作为一门同学生自身发展、国家社会具有密切联系的初中教学学科,初中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借助教学案例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教学案例时的思维素质,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的方式来架构起完善的政治知识内部分析系统,以此来完成单个或者是多个案例的学习工作。

总而言之,初中政治作为初中教学工作中的必修课程,开展该科目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经济、思想、哲学价值,掌握基本的社会尝试,建立起正确、完善、全面的探索和分析能力。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有效弥补因为政治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比例过大所造成的教学缺陷,提升初中政治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鸿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10):5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