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展望论文

科技展望论文

时间:2022-03-11 11:32:02

科技展望论文

第1篇

一、所有科学知识都是技术体现、建构或诠释的

在地球上当你观看日落时,通过旋转太阳镜上的偏光镜你就能看到这种情况。从以上论述我们不能不承认,现代成像技术所制造木星知识的条件性和丰富性。如果用伽利略的望远镜来看,木星就是一片模糊,除了能看到木星具有卫星之外已经制造不出更多的知识来了。例如,由木星自身辐射的红外线即使通过伽利略的望远镜也无从知晓,因为对于光学望远镜来说,红外线“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这就像人无法感知到空中有电波一样,只有当拿来收音机收到电台声音的时候才能感知到存有电波。而在以上所述关于木星的观测中,只有通过红外设备才能够发现和“捕捉”到红外线,再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性设计将红外线所反映的信息“翻译”成视觉图像,从而制造和推知出上述关于木星的众多知识来。很明显,木星的这些知识都是依赖于现代技术制造、建构、诠释或翻译的。对此,伊德说道,“这种新产生的科学知识比以前的例子更清楚和更明显地说明,这些科学知识只有通过技术为中介,它们对我们来说才是可能的。在这个层次上,科学的技术体现才彻底显明。”当然,对于简单的知识来说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技术来探知,尽管人们甚至不会觉知到运用了技术,如前面所举粉笔之类的简单例子。但是,不管简单技术还是复杂技术在制造知识的诠释的本质上都一样,只是简单技术制造的是简单一些的知识,复杂技术制造出来的是复杂一些的知识而已。总而言之,科学知识都是技术体现出来的,没有相应的技术就不会有相应的科学知识产生。

二、对技术所蕴含科学原理的理论解释

众所周知,任何技术总是蕴含一定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知识的,这是技术“有用”的基础。如果对技术中的科学原理追求一种本质上的理论解释,就可能逐渐形成科学理论。西方文明正是循着对生活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追求形而上本质解释的主线前进的,进而萌芽、发展与形成了现代科学。由此可见,执着追问技术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对于产生现代科学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研究伊德科学现象学中技术先于科学的存在论关系的重要源动力。对于技术蕴含科学,伊德阐述了两层意思:一是,任何技术都蕴含着科学原理,这是技术能够被实施的根本性前提条件。只不过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其蕴含的科学原理是事先就已明确的,而前科学的技术蕴含的科学原理是不明确的。当然,即使是现代技术,技术的使用者对于技术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往往也是不明确的(如医生对于医疗仪器的科学原理往往就缺乏了解)。伊德说,技术在存在论上具有优先性,科学原理在人们技术性“操劳”的时候实际上在为技术服务。这也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在存在论上先于科学,实际上科学是技术的‘工具’或‘用具’的意思。二是,简单的技术蕴含着的科学原理较为简单,越复杂的技术越是包含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伊德选取了三代典型的技术来予以分析。首先来看弓箭技术的例子。不管是长弓、弩弓、骑射弓、“火箭”或“闭合箭”,这些弓箭技术虽然几乎是在完全不同的生活实践中单独发展起来的,但是,“在抽象的意义上,所有的弓箭都是‘相同的’技术,在这种技术中,投掷物(箭)是由弓和弓弦的张力来推进的。”从力学原理来讲,不管哪种弓箭技术,都是弓和弦在弹性形变的基础上产生的弹力作用在箭上,从而推动箭射出的。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1/2kx2=1/2mv2或冲量定律Ft=mv,就可以计算出弓箭的威力与箭的射程等。其中:k表示所用弓与弓弦的平均弹性系数;x表示弓弦离开零外力时位置的距离;F表示弓和弓弦共同产生的弹力作用在箭上平均大小;t表示从张满弓松开手到箭离开弓弦的作用时间;m表示箭的质量大小;v表示箭离开弓弦时的初速度。这样来看时这些技术并没有本质差别,换句话说就是:它们都能用相同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知识来解释。尽管古人不知道这些科学原理,但并不影响他们制造和使用这些简单的弓箭技术。其次来看伽利略的望远镜的例子。伊德认为,望远镜技术是从古代最简单、最原始的技术到现代最复杂、最先进技术的转折点上的典型技术。伊德说,“在我所命名的技术-科学中所发生的第二步,是在成像技术中产生了第一次科学革命,这是随着光学透镜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而发生的。”伽利略使用望远镜的确发现了很多新的现象,显然他并不是先知道望远镜技术的原理才去观察的,但是他在发现了望远镜的“好处”之后开始了思考光学原理而尝试改进该技术。尽管科学史家沃尔夫说伽利略在光学研究方面并无成果,但是对于光学原理的思考确实是后来光学技术进步的前提。科学史的事实证明,主动对技术之中的科学原理寻求理论解释,是现代科学诞生以及技术持续进步的必要条件。最后来看新天文学之类的后现代技术的例子。伊德引用了《新天文学》的话说,“新天文学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部分原因是在20世纪30年代偶然发现的来自地球之外的无线电波。”显然,这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以往天文学发展的全新例子。因为无线电波不同于可见光,无法通过“自然”技术“看到”,而是需要既有的“人工”①技术来诠释和体现出来。能够发现地外无线电波本来就是无线电技术在实践中“先在地”存在的结果。而对蕴含于感知无线电技术中的无线电波可翻译为声音或影像的原理进行本质上的理论解释却是后来射电天文学迅猛发展的理论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在具备了承载新天文学的技术平台之后,再追求对“技术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作出理论解释,这时候人们才可能在这个方向上开辟出“射电天文学”这门新科学来。由此看来,科学就是在对为技术服务的原理进行系统化的理论解释之后形成的,越是复杂的技术越是蕴含庞大的、多学科的知识,越需要理性的参与和前期积累,也越难自发形成。因此,现代科学只在具有发达古希腊科学文化背景下的欧洲诞生。而望远镜技术由于蕴含较少的光学、物理学知识,在实践中“拼拼凑凑”还有成功的偶然性,所以望远镜可以见诸于多个文明当中。至于简单的弓箭技术只蕴含了一些基本的力学原理,因而不论文明程度如何,都能自发产生,所以才会如伊德说的那样:所有的古代文化都有弓箭技术。

三、科学与技术的“接力”关系

从以上“技术蕴含科学原理”的论述中,我们应该可以觉察到:古代技术和“第一次科学革命”的现代技术由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知识较为简单,较多地表现出了自发的特性,所以在没有严格概念体系和逻辑推演的社会中也能够产生和存在;“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后现代技术由于所蕴含的庞大科学理论体系需要“第一次科学革命”理论产物的“人工”技术平台,而此较为复杂的“人工”技术平台又必定是在原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制造出来的,这完全只有在对概念化的科学体系达到自觉水平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所以,“第二次科学革命”的技术无法在科学处于“经验层次”水平的社会中产生。也就是说,具有“第二次科学革命”特征的“后现代”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表现出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交互关系,这类技术完全不可能在科学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水平的社会中产生。正因如此,伊德把当代科学称为技术-科学,他认为当代的技术与科学是纠缠在一起的一个整体。他说,“技术-科学的秘密,以及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后现代的关系,都没有被发现。一种文字游戏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当代科学完全是技术化的科学(technoscience);而大部分当代技术也都是技术化的科学……技术-科学是科学和技术杂交后的产物,在同一个杂交体中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类似体育比赛中的“接力”关系。根据科学史可知,若能将简单技术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与知识进行“提纯”,从而促进系统的科学理论产生的话,那么系统的科学理论又可以推动人们设计制造出较为复杂的技术性仪器设备,从而进一步又对复杂技术负载的、体现的、诠释的新的科学理论进行“提纯”,如此不断螺旋递进,表现出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接力”关系。但需注意,这里有一个“瓶颈”,那就是从自发的技术“跃迁”到自觉和自为的技术阶段时,有一个对自发技术中所蕴含科学原理的“提纯”工作要做。当人们对自发技术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提纯”不出来时,就只能停留在“经验层次”的科学阶段了,这时候也就无法产生现代的技术。而现代技术不能在实践中使用的话,所蕴含于其中的科学原理就“无从服务”、“无所依附”,进一步的科学“提纯”工作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也即科学就没有了发展的逻辑前提。打个化学上的比方,当人们纯粹只是根据经验从颜色、状态等层次来把握物质变化时,很难驾驭化学反应制造出想要的物质,也不可能产生现代化学,如古代炼丹术。而只有追问理论本质,逐步地将各反应现象背后的规律、原理弄清楚之后,才有可能产生现代化学,从而驾驭化学反应,制造各种想要的化学物质来。这里经验层次的技术指的是自发的古代技术,而理论层次的技术则是自觉、自为的现代技术。是否能够从经验中进行理论的“提纯”决定了是否能够超越古代技术层次进入现代技术层次,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瓶颈”。这个“瓶颈”其实就是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含后现代技术)的分界线,在前已提及的“第一次科学革命”的技术与“第二次科学革命”的技术之间就是非常明显的。显然,这个“瓶颈”也就是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那道跨不过去的“坎”。从技术中“提纯”出科学理论的能力就是突破“瓶颈”的能力,在越过了这个“瓶颈”之后的社会中,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就会表现出强强组合的“接力”关系,也就是“强者愈强”。这是欧美现代科学-技术之所以持续进步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这可以从古代中西方科技发展史的对比中得到印证。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在自发技术框架内发展的,缺乏从技术中“提纯”出概念系统的科学理论的过程,因而古代中国没有能够实现对“瓶颈”的成功“跃迁”,从而只能停留在古代技术的经验科学水平,无法进入现代技术这一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更高技术的新阶段。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有段话很耐人寻味,他说,“整个说来,中国和西方在科学上相互影响的程度似乎非常微小,以至使人感到这种富有成果的交流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至于技术方面,情况便大不相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在书中从几个地方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他说,“在15世纪以前,西欧的技术可以说落后于旧大陆的其它任何地区。从经院哲学中可以看到的过分严密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不可能对亚洲思想家有任何吸引力;近代科学确实必须冲破这一外壳才能诞生。希腊和希腊化国家的古典科学作品确实是一项宝藏,甚至比虔诚的佛教徒到印度去取的经典还要宝贵。但在13世纪时,这些科学作品对于西欧人来说,并不是全都可以得到,而且,在文艺复兴和维萨留斯及伽利略的时代之前,其中没有一种著作被充分地吸收到欧洲人的思想之中。当然,这些著作可以从阿拉伯文译本中得到,中国本来可以比欧洲人更便利地得到这些著作,但是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得到它们,或许是因为中国学者对理论缺乏兴趣,而这些理论却补偿了欧洲在技术上的贫乏。”好一个“或许是因为中国学者对理论缺乏兴趣”,所以,尽管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实际上有着长长的交流史,希腊和希腊化国家的古典科学作品其实中国都能够从阿拉伯国家得到,完全可以取西方人之长补己之短,但由于中国对理论不感兴趣而“没有得到它们”。反过来,中国的长处却恰恰被西方人“取”走了。李约瑟是这样说的,“在公元后整整十四个世纪的时间内,技术上的发明尽管缓慢地、但却大量地从东方传到西方。”

在李约瑟看来,中国人为何取不来西方人的长处,应该说与中国人对“近代科学确实必须冲破”的“过分严密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这一“外壳”不感兴趣有重要关系。因为“近代科学确实必须冲破这一外壳才能诞生”,所以“从经院哲学中可以看到的过分严密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不可能对亚洲思想家有任何吸引力”这种状况,应该是造成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学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概言之,科学的诞生需要有较高的经验技术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提纯”其中的科学理论才能产生近代科学。如果没有整整十四个世纪的技术发明大量从东方传到西方,欧洲也不能产生近代科学。技术是科学产生的必要条件,如果加上擅长从技术中“提纯”理论这一条件,那就构成了近代科学诞生的充分必要条件了。西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之所以迅猛发展,的确得益于他们对“逻辑学严密性”的理论思维感兴趣,从而跃过“瓶颈”,实现了科学与技术“接力式的”持续进步。如科学史记载的,开普勒在望远镜发现了大量新的天文现象之后为了对其进行解释而研究光的折射,并于1611年出版了《屈光学》一书,目的就是为了对望远镜技术寻求科学解释。尽管开普勒未能得到明确的科学定律,但他提出的透镜焦点,光轴等最初的几何光学概念却是理论思维的结晶,为后来技术与科学的进步开辟了道路正是由于理论思维的巨大作用,所以现代西方就能够从技术中“提纯”出科学来,进而运用科学又推动技术持续进步,如此螺旋上升,结果成功越过了“瓶颈”,最终进入现代、后现代这一科学与技术既紧密相连又相互支撑发展的“接力”阶段。例如,如果没有二战期间开发的高灵敏度、高效率的雷达设备,就不会有无线电物理学的长足进步,也不会产生新天文学。对此,伊德说道,“新天文学是随着20世纪中叶发生的技术发展而出现的。这个回答在此暗含了新的技术发展———这次是无线电技术。”也就是说,技术的发展引出新科学,新科学的发展又将引出更新的技术,如此“接力”前进,这就是当代技术-科学发展的特点。

作者:文祥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第2篇

妇女论坛:女性精英对话两岸未来

6月12日下午,第三届海峡论坛海峡妇女论坛在厦门开幕。全国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秀榕,国台办主任助理李亚飞,台湾中华妇女会总会理事长李仁人等出席。

作为海峡论坛民间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海峡妇女论坛以“两岸姐妹携手,共促和谐发展”为主题,坚持突出深耕基层、经济合作等新元素,深入探讨了闽台文化、家庭亲情、经济合作、数字通信等两岸妇女共同关心的经济科技发展和民生议题,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本次论坛的特点和亮点体现在三个“新”:

增添新元素

与以往几届海峡妇女论坛相比,本届论坛门类多,层次高,突出深耕基层、闽台文化、家庭亲情、经济合作、数字通信等新元素,邀请参与的台湾宾朋多为基层民众,以闽台传统歌曲为媒开展丰富的两岸妇女民众综艺联欢,首次组织闽台两岸的家庭结对,首次邀请两岸IT女性精英对话两岸未来。

拓展新领域

本届论坛举办的两岸女企业家发展分论坛、两岸妇女与信息技术分论坛、两岸百对家庭联谊活动为历届海峡妇女论坛之“新”,标志着两岸妇女民间交流已向专业技术领域和家庭领域拓展。

融合新力量

本届论坛共邀请福建省和各设区市台湾嘉宾近350人,其中新面孔占91.1%,不断丰富壮大妇女民间交流的新力量。

2011海峡职工论坛:聚焦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12日下午,作为海峡论坛子论坛之一的“2011海峡职工论坛”在厦门开幕。来自两岸工会和劳动界200多名职工代表将围绕“提升职工技能,造福两岸职工”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两岸职工是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职工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王瑞生在论坛上致辞说,“两岸职工在技术技能、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有充分互补条件和巨大合作空间,两岸工会组织可运用各自优势,组织职工间技术交流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知识型工人和创新型人才”。

当前,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两岸职工对于两岸交流往来的愿望也更为强烈。福建省总工会主席郑道溪提出,“我们可深入研究两岸劳工界和工会合作的机制化和制度化,拓展交流渠道。并坚持以职工为本,不断增进两岸职工的民生福祉。”

来自台湾的海峡两岸劳工发展交流协会理事长侯彩凤也表示,ECFA签订之后,两岸产业分工和商业服务的开发等多方面发生转变,对两岸职工技能技术和经验要求也相应改变,希望两岸职工在多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台湾餐饮业工会联合会理事长唐启东希望能借这次论坛和两岸厨艺交流的力量,推动提升两岸餐饮界职工技能、保障两岸职工权益。他同时希望在两岸餐饮卫生操作的提升和餐饮教育的推广方面作深入交流。

本次论坛是两岸举办的第二届海峡职工论坛,共有102名台湾嘉宾参加论坛,其中92%来自基层。该届论坛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福建省总工会承办,主题为“提升职工技能,造福两岸职工”,论坛大会期间还进行了两岸厨艺交流活动,设蔬果雕刻、拉面和调酒三个交流项目,两岸职工同场竞技切磋。

海峡科技专家论坛:两岸携手科普惠民

12日下午,第三届海峡论坛主要活动之一,由中国科协搭建的两岸科技界专业交流平台——海峡科技专家论坛在厦门海峡会展中心开幕,两岸科技界近400位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和社团领袖齐聚一堂,探寻合作共赢契机。

近年来,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交流形式多样,合作渠道不断拓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两岸携手,科普惠民”为主题的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突显了海峡论坛的界别交流,各类主题活动呈现“省部合作”、“多方协作”、“高端多元”等特色,帮助两岸科技界抓住大好机遇,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转贴于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两岸发展呈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态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表示,期待两岸科技界、产业界抓住“潮平风正”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和平发展大局,积极开拓两岸科技合作交流的美好愿景。

两岸科技发展各有所长,大陆拥有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攻坚能力强等优势;台湾则在自主创新、吸收外来技术、市场化等方面略胜一筹。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创办人李钟桂女士希望两岸科技界互通有无、截长补短,在互动中互助,拓展更深层次的交流。

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加强合作 增进两岸人民福祉海峡两岸首次红十字博爱论坛12日下午在厦门开幕,加强两岸红十字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人民福祉,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两岸红十字组织是两岸民间交往的重要平台。1990年,两岸红十字组织在金门共同签署了《金门协议》,开启两岸交流合作的先河。之后两岸红十字组织携手合作,守望互助,主动开展两岸灾害救援互助,为谋求两岸同胞福祉、推进两岸友好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郝林娜表示,两岸红十字组织作为民间交往的重要渠道,此次纳入海峡论坛,希望通过海峡两岸红十字同仁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开辟更广泛的人道领域合作,增进两岸人民福祉。

第3篇

坝心镇通过绿色证书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绿色证书培训;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44-1

1 绿色证书培训的新思路

坝心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作,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有力地调动了农民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了问题,经过反复的多点试验研究分析,我们提出了绿色证书培训的新思路,最终被实践证明全方位的绿色证书培训是坝心镇开展培训的有效途径。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前四个需要都基本满足时,人更期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指通过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结合这个理论,我们分析了大多数农民的需要,提出了农民科技培训的途径――以文化活动吸引农民、以知识讲座提升农民、以科技培训武装农民、以学历教育塑造农民。

2 农村绿色证书培训的途径

2.1 以文化活动吸引农民,增强农科部门的凝聚力

石屏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演出到异龙、坝心、宝秀、龙朋等地,精彩的文艺节目吸引了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以当地产调结构后的特色产业、村民身边的人和事为题材的海菜腔、小品、烟盒舞受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无论是春寒料峭,还是酷暑烈日,每场演出台下都是人山人海,不少观众步行几十里赶来看演出,有的来不及做饭,先饿着肚子看几个小时的戏再说。演出当中还不断穿插赠送“科技书刊、资料”等。有戏看,有书看,什么麻将、赌牌都没有人去搞了。石屏县的文艺科技宣传活动,以浩大的声势,强大的吸引力,确立了农业科技部门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农民喜欢科技,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交上了朋友。广大的农民群众对农科部门建立了感情,就会跟着农科部门走,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才能收到实效,才会蓬勃发展。

2.2 以知识讲座提升农民,增强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的边远山区,就存在着陈旧的、低层次的,与贫困经济相生相伴的落后生活观念,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在思考和探索绿色证书培训的突破口时,考虑的是引发和满足农民的低层次需要,对农村落后生活观念的深层变革。

(1)通过开展题为“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等生动讲座,向农民阐明教子育儿的简单道理。人的本能中都存在养儿防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原始需求,刺激人的这种原始本能,引发农民为儿为女自觉主动学习的愿望,帮助其满足安全需要。

(2)通过开展题为“如何为人处事”、“村民道德规范”、“农村法律法规”等知识讲座,让农民知道如何与邻居相处、如何与人沟通、人的权利和义务等等,使农民感觉自身知识的不足,产生需要学习愿望,帮助其找到群体归属感。

(3)通过开展现代农民生活追求专题讲座,介绍小山村以外的人和事,介绍农民致富的典型事例,使农民认识、了解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自己只要通过学习和劳动一样可以生活得更好,一样可以为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帮助其实现自我尊重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

2.3 以科技培训武装农民,全方位、多层次的进行农技推广

坝心镇农业科技部门应因势利导,推进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结合党员素质教育工程、农村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用技术培训以及百村千户万元增收行动等非学历教育加大培训力度;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为目标,开展各种培训。

通过科普示范村的建设,培养了蔬菜、果树、烟草、花卉、畜牧饲养、市场营销等各类初级人才,加速了名、特、优新品种的更新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采用率、覆盖率,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用科技知识武装了农民,还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了区域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2.4 以科技培训塑造农民,为农民架起实现理想的桥梁

通过开展多种科技培训武装农民,许多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变,有一部分农民不满足于物质富裕的现状,想进一步发挥个人潜力,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针对农村工作季节性较强的特点,我们采取平时自学为主、农闲时节集中辅导的教学方式,同时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学中侧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全力打造专业型、实用型人才,使他们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3 结论与分析

实践证明,绿色证书培训的有效途径实际上就是首先引发、满足农民前四个需要的同时使农民产生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使农民不断打破对现实的满足感,产生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农民培训不能停留在科技培训这一单一的层面上,而是要开展全方位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邸鸿勋等.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刘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论要.华夏出版社,1993.

[3] 面向经济建设、改革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6.8.

第4篇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300202)

摘要: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天津市通用技术教师进行现状调研,分析了提升通用技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提出了将教研、科研、培训整合为一体的“三维联动”教师培养模式,并以天津市河西区为例,具体阐述了“以教研为核心,以科研为引领,以培训为基础”的一体化教师培养形式,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师德和专业理念等多层面全方位提升通用技术教师的素养,从而促进通用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键字:三维联动 专业发展 教研 科研 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一方面有赖于教师个体的长期努力,另一方面依赖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用技术是一门新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发展。教研、科研、培训整合为一体的“三维联动”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对于推动通用技术课程实验,促进通用技术课程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

(一)通用技术教师现状调查及分析

教师队伍建设是通用技术课程得以实施与发展的基础保证。为了解天津市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和教学工作情况,天津市教研室分别在2009年2月和2013年3月对通用技术教师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下面就两次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1.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情况。

2009年2月,天津市教研室对天津市17个区县228名通用技术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通用技术教师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背景来看,79.8%的教师是师范学校毕业,所学专业涉及物理、计算机、化学、语文、数学、美术、地理、生物、英语、政治、体育等多个学科,其中物理和计算机学科最多;16.2%的教师是工科院校毕业。

2013年3月,天津市教研室对天津市14个区县109名通用技术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用技术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8.2%,其中9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所学专业为物理、信息技术、化学、工科的占71.6%。

从2013年与2009年的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师资队伍以高中理科教师为主体组建而成,绝大部分教师为本科学历,但是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背景比较复杂;二是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多数教师年龄在35岁以下,初、中级教师所占比例很大;三是有相当数量的通用技术教师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或兼任德育、教务、实验员、电教、网络管理等工作;四是担任通用技术教学三年以上的教师占78.9%,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正规的高等师范院校没有通用技术专业,大部分现岗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岗来的,所以教师具有多种不同的学科背景。虽然通用技术课程是以较为基础的、宽泛的内容为载体,与许多学科相关,但课程的基础是技术,教师普遍缺乏技术素养,亟待提升。

2.教师队伍的培训情况。

开设新课程之初,国家提出“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这些从其他学科岗位转来的教师大部分都通过短期培训之后担任通用技术的教学工作,但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还有19%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在2013年的调查中,74.31%的教师认为自己最缺乏技术设计实践知识,61.47%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学科专业知识,58.72%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学科的前沿知识。

3.教师对教研、科研活动的态度。

在2013年的调查中,95.41%的教师期望通过教研活动、课题研究获得学科知识并提升学科素养;65.1%的教师认为以公开课的方式进行教研活动的效果比较好;67.89%的教师认为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聆听专家点评收获最大。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想参加教育科研活动。

4.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

在2013年的调查中,教师认为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教师自身的努力、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学科研究氛围、专家或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相应的学科培训措施等。在认为自己需要提高的教学能力的调查中(多选),64.22%的教师希望提高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求变能力,41.28%的教师希望提高对学生评价、反馈能力,59.63%的教师希望提高案例的分析能力,72.48%的教师希望提高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42.2%的教师希望提高反思与学习的能力。

(二)通用技术教师现状调查的启示

1.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愿望。

通过调查反映出通用技术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大局意识,他们在转岗接受新的学科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能够迎难而上,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绝大多数教师对通过学科教研活动、课题研究和专业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寄予了高度的期望,希望通过这些平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升个人的技术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2.提升教师技术素养是关键。

天津市在通用技术师资队伍建设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但目前仅是基本解决了师资队伍的组建问题,我们必须承认这支年轻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的课程实施能力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通用技术教师自身学科背景是“短板”,有些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不熟悉,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对通用技术学科重视力度不够,随意更换教师,教师流动性较大,致使一些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就上岗。通用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不称职的教师将会影响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和发展。因此,提升通用技术教师专业素质,建设一支专业化发展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三维联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三维联动”的研究基础

“三维联动”的教师培养模式是以伯林纳的教师教学专业发展五阶段理论为研究基础。伯林纳认为,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可以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如图1)。所有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约经过2~3年新手教师逐渐发展成为熟练新手教师,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职业培训,经过3~4年成为胜任型教师,这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此后,大约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积累知识和经验,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伯林纳从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角度刻画了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发展过程,并对教师职业专长发展的五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内涵是多层面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发展。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要经历这个过程,即要积累较为丰富的技术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要形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献身技术教育工作的师德和专业理想。

教研、科研、培训为一体的“三维联动”的模式就是依据伯林纳教师专业成长一般过程制订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方案,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师德和专业理念等多层面对通用技术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培养胜任型、业务精干型教师,打造专家型通用技术教师。

(二)“三维联动”的培养模式

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在教学实践中日益成熟,而教研、科研、培训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所谓“三维联动”培养模式是指把教研、科研、培训工作整合起来,形成一体,三方力量形成合力,提升整体效益。这种模式解决了教研、培训、科研工作中各部门各行其事,相互脱离的问题,避免了工作重复,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且针对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开展工作,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培训是基础。

通用技术教师从转型到适应,再到胜任通用技术教学,直至成为业务精干、专家型教师,都离不开培训,这里分为三种形式。

学中训——发挥培训部门主体作用,明确通用技术教师的需求,以专家讲座、项目培训、导师指导等形式,以训促学。

做中训——培训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如微格教学分析、教学案例研讨等形式培训教师的业务能力,以训促做。

研中训——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将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探索结合起来,以训促研。

2.教研为核。

“三维联动”是以教研活动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研究、引领和服务功能,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抓常规教学,落实课程目标;组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为教师教学服务;组织教师做公开课、听课互评,强化训练教学技能;组织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引领教师反思课堂教学,形成个人教学特色;组织教师基于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培养教师逐步成为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最终走向专家型教师。

3.科研为引。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反过来说,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实践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重视理论学习,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将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直至形成教学理论体系。这是教师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三、“三维联动”模式在天津市河西区的实验

(一)天津市河西区通用技术教师的基本情况

区内10所高中学校有23名专兼职通用技术教师,其中专职教师占61%;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具有工科背景;师资队伍较年轻,35岁以下的15人,初、中级职称教师17人,所占比例很大;性别比例合理;大部分教师已经完成过两轮以上通用技术必修模块的教学;教师具有自身发展的愿望,积极参加培训和教科研活动,还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参加过国家级、市级培训,所有教师都参加过区级以上的学科培训和课题研究。

(二)“三维联动”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河西区教研室采用教研、科研、培训一体的“三维联动”形式培养教师,使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在培训中获得了提高,在教学研究中成长了起来。

第一,分层开展学科培训,夯实基础。在教研活动中开展课程讲座,解读课程理念,树立专业理想;组织专业知识培训,聘请中职技校的教师进行车工、钳工等专项技能培训;请区内有专业特长的教师进行机械制图、设计软件、模型制作等的培训。区教研部门要求每位通用技术教师在学期初制订个人研修计划,学期末要进行总结,实现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

第二,加强教学研究。每周四为固定的区教研时间,开展区域、学片、学校三级教研,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研讨教学设计、听课互评、课例分析等活动,教师在研究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组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策略”、“技术案例的选择和应用”等主题研究,深化课程实施;组织优秀论文评选、教师作品与自制教具评比、学生设计作品展示等活动,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第三,以课题引路,在研究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教师树立问题意识,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组织通用技术教师进行“一题、一课、一文”的小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增强河西区通用技术学科科研氛围,形成本区通用技术学科发展特色。

(三)“三维联动”模式在河西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河西区通用技术教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2007年至2013年,河西区共有3位教师先后参加天津市双优课比赛,均获一等奖;参加全国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9节,二等奖1节;多名教师做市级公开课;6名教师受聘为天津市“265工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1位教师被评为天津市特级教师;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国家级一、二等奖8篇,天津市级奖项25篇;在《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3篇。教师完成1项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初高中技术课程衔接的实践与研究》和天津市规划办“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历史、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等2项市级课题的研究。目前河西区通用技术教师有中国教育学会、天津教育学会等4项“十二五”课题正在研究中。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意义现状途径

论文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入手,在总结以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中心任务之一。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工科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的坚强阵地,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具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甚至放弃追求。例如,我院科技创新园每年刚开学招新的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但到学期末能坚持一直在创新园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很少。

2.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科技创新动机,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近期对我校在校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88.9%的学生未尝试请教老师写过学术论文、68.7%的学生未进行过某种发明创造、71.3%的学生不经常阅读图书馆提供的本专业的理论期刊,可见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没能好好把握学校提供的创新条件。来源于/

3.思维活跃,但缺乏科技创新思维。

大学生在成长接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相当敏捷,但同时也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1)功能固着,将某种对象的功能和用途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突出表现;(2)权威迷信,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僵化和禁锢;(3)思维惰性,根据考试内容进行功利性学习。

4.科技创新“体验型”多,成果转化少。

为激励“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各大高校都在政策、资金和学生期末综合测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然而,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三大激励措施:证书、学分、奖金却成为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动力”。其结果是部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力量。

我们应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通过社团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氛围,把大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我校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了各种科技社团组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科技社团充当了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多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更多学生进入学术环境,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动向,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各类作品大赛、制作和发明比赛,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觉进取中培养自信,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塑造创造人格力量。

2.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都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这一难点,必须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龙头举行各类竞赛,如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竞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的开展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二是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如学生科研计划项目、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才能起到实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管理方面的制度,如人员的安排、机构的设置、资金的投入、场地的建设,等等,都应该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制度。二是相关的奖励制度。奖励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国家级、省级的,也有学校甚至院系一级的。在学生奖励方面,可考虑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折算制度及科技创新成果与相关课程考试成绩挂钩的制度;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的制度及制定科技创新与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制度,等等。在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方面,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建立指导教师优先晋升职称、职务及优先给予科研课题立项的制度,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还要设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集体奖,充分调动大学、院系和学校其它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积极性。

4.以学习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的这句名言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只靠学校阶段性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求。因此,除了学校教育之外,人们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从而使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和整个社会活动之中,即生活即学习。新世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重视奠定人的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怎样学习和应当怎样学习,要教大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

[2]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8):76-77.

[3]童亚宾,李艳君.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49,(9):126-127.

第6篇

[关键词]科幻 数字技术 真实性

所谓幻想型电影是以表现幻想性内容为主的电影的总称,传统上包括科幻、童话、神怪、灵异还有宗教传奇、史诗神话等等亚类型。在西方,通常不将“科幻”单独划成一类,而是归入“幻想”这个大类中。在我国“科幻”的广义是只要故事里有超现实因素,那么就是科幻作品。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影像时代,数字影像包括“《角斗士》里斑斓猛虎这样的摹拟式影像《侏罗纪公园》中恐龙、《木乃伊》中安妃魂灵那样的虚拟式影像”。新时期的电影界出现了一批令人振奋的优秀科幻电影,如詹姆斯・卡梅伦执导的《终结者》系列、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外星人ET》以及《人工智能》等等。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科幻电影日益成为电影工业的主流,好莱坞科幻电影所关注的主题无外乎以下几类:一、星际文明,二、时空旅行;三、机器人;四、生物工程;五、专制社会;六、生存环境;七、超自然能力。而这几种类型的科幻电影因为数字技术的加盟而愈发流光溢彩。数字技术使得电影不再受制于外界条件(天气、场地、资金等因素),通过数字技术丰富了创作手段,不再只是单纯的依赖摄影机。运用数字技术创作人员可以赋予任何抽象概念甚至不可能的梦境以视觉形式。于是观众们看到了在《黑客帝国》中的一系列精彩特技:尼奥大战100个史密斯时,尼奥身轻如燕地在众多机器人中间穿行,跳跃,众多史密斯被尼奥击溃并呈圆环状倒下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数字技术将视觉的享受发挥到了极限。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电影理论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影本身有两大特性纪实性与奇观性,它们是电影本性的两个相关-陛层面,这两个层面间彼此的相关与限定决定了电影奇观的强大魅力,它造就出了“想象的实物”这一无可替代的东西。电影正是以其影像的逼真性掩盖了想象突兀于外的假定与假设的痕迹而获得了“想象的逼真性外化”的奇特魅力的。但是当影视不再依赖摄影机所拍摄的画面,而通过数字技术就可以完成对画面、场景的创作,如科幻电影中逼真的灾难境头,怪兽形象,并且通过数字技术为观众呈现出美仑美奂的画面时,作为影视艺术灵魂的真实性就成为新时期电影理论中需要思索的核心问题了。

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以斩钉截铁的口气说道“摄影……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预,加以创造。……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惟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参与的特权。”在巴赞看来作为影视艺术特性的真实性,就是要如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中的事实,而不受人为因素的干预。但是巴赞的理论中有明显的漏洞;摄影机正在拍摄的场面或情节是客观的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但是这个场面却是经过人工设计、加工得以实现的。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对场景、灯光、服饰、化妆、情节、进度等作一系列的设计与安排,如果没有人为的因素很难想象一部优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电影是不能够脱离人为的因素而独立存在的,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是众多电影人齐心合力的结晶。

纪实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一物质现实的复原》一书中称电影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真实就是物质现实和事实。在这里物质现实只涉及客观的物质世界,对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克拉考尔并未提及。

根据美国电影理论家罗伯特・考克尔在《电影的形式与文化》一书中对电影真实性的表述,他认为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本身具有客观性,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雪山、冰川一直存在,18世纪以前人们还不欣赏它的壮丽,18世纪以后人们开始赞叹它的雄壮。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事物的审美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着的。“真实性不是像山脉一样的一个客观的地球物理现象,它一直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论述。自然世界是‘自在的’,而真实性一直是由种种因素合成的一种多形的、变化不定的复合物,它是一个多棱镜,根据人类文化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与愿望的变化而变化”。“真实性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头脑中认同的对自然事物的复合影像。摄影机和照片影像是我们用这种‘透镜’(这里是一种形象比喻)来反映自然事物多样性的一种方式”。我们说某一部电影客观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只是因为这部电影迎合了大众对于事物的印象,没有超出大众对事物原有的期待。

比如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外星人ET》中,外星人以传统机器人的模样出场,圆鼓鼓的身子、酷似望远镜的脑袋、温柔而令人怜爱的眼神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为了使ET更具真实感,导演安排了这么一个细节小主人公用糖球引诱ET把他带到自己的房间来,镜头慢慢移向楼梯拐角处,镜头里出现两根细长的手指,在地板上夹住糖球然后往嘴里送……还有ET自己在家里时,穿着小主人公的衬衣(准确来说是顶在头上)偷喝冰箱里的啤酒,酒醉之后摇摇晃晃在客厅里东碰西撞……连往冰箱里装食物的妈妈都没发觉身边多了一个“小孩”……斯皮尔伯格安排这些情节是别有用心的:这个小外星人充满童趣,甚至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可爱。观众对这个形象会产生一种熟悉感,随着对剧情的了解会以为ET这个小外星人就是附近哪一家迫切想要回家的迷路的孩子。ET这个外星人的塑造满足了人们对于弱小孩子的同情与怜悯,如果剔去外星人的外表。按照原来的剧情发展仍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与之相反,如果一部电影没有迎合我们的期待,那么我们会反感它不够真实,比如在一些科幻电影中对于真实过于超越反而失真的场面,在某些科幻电影中宇航员在太空舱里还能正常进食、行走、运动,这很明显是不符合事实的。面对这样的电影我们会说真实些,去反映现实。从某种侧面说,这也是我们对于电影真实性的追求。

自然世界是“自在的”,而真实性一直是由种种因素合成的一种多形的、变化不定的复合物,这个“多棱镜”,根据人类文化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与愿望的变化而变化,而我们对于电影真实性的评价是随着对事物认识程度的发展而改变的,那么坚守某一种理论或者固守成见看来都没有太多的科学性。客观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性,只有随着时展、经济改革、文化进步、科技创新不断改变着的相对真实。这种相对真实满足着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期待,而我们也用这种真实性规范我们的生活。幻想着“嫦娥奔月”的古代人绝对不会认为人类能够登上月球这个设想是真的,在那样的年代科技条件不允许人们有如此奇思异想,但是现在人类不仅登上月球,并且在向广衷宇宙的其它星球进行探索,对此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考克尔说过真实性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论述,而摄影机和照片影像是我们用这种“透镜”(这里是一种形象比喻指摄影机和照片)来反映自然事物多样性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摄影机和照片只是记录我们对于客观世界态度和愿望,这种态度和愿望会随着认识的发展而有所不同,摄影机和照片所记录的真实也会因此而不同。没有绝对的真实性,真实性只是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理解和论述,这种理解和论述一直存在,即电影的真实性也一直存在,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评价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在未来的世界里无论经济怎样发达,社会如何进步,人类仍然会高度在意生存的环境的优劣,对于外在世界的理解与论述也会仍然继续。我们不可能因为电影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就停止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的探索。真实性是我们对生存的这个世界所进行的一种思索。只不过思考和探索会因为年代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而这种区别只具有相对的准确,而没有绝对的标准。可以说电影和其它类型的文学艺术一样,是纪录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态度和愿望的一种直观的方式。电影纪录着我们对于时代的感触,以及希望与幻想。

第7篇

关键词: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732-05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taking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 enshi of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yue-ping1,xu zi-qing1,wang chang-jun2

(1.school of economics,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2.hubei tobacco company,wuhan 430032,china )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s headed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ased on system innovation. two key points including recyclable economy and advanced high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key words: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烟草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是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在全国烟草总局的正确战略措施推进下,烟草行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稳步提升态势,显示出较好成效。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在烟草行业面临国内国际双重市场冲击,以及健康持续发展挑战的同时,其功能单一、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烟草产业取得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根据国内外烟草行业的实践经验,科技园是烟草行业进行改革创新的载体。“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正是顺应时展潮流,为烟草产业功能改善、科技创新、经营方式转变而创立的,科技园所实施的循环经济创新模式是该行业创新发展的典范,值得国内其他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借鉴。因此,对其进行总结有利于烟草行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以及农业科技园的创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的理论成果。

1.1 技术创新理论

国外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1]。目前,国外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已发展为四大理论流派,其主要观点为:产业和地区的创新发展要以企业家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内在动力,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促进产业、地区的改革创新。国内针对技术创新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必要条件[2];②企业需要采取改进生产工艺等创新措施以提高利润水平[3]。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1.2 现代农业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戴维斯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建立农业综合企业,西方发达国家紧跟戴维斯,开始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道路,形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4]。中国学者从技术、人才、生产方式、信息等角度对现代农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代农业的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实行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区域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化销售;第三,功能实现多元化;第四,拥有充裕的高素质人才储备;第五,劳动和土地的生产率较高;第六,农业生产设施先进、生产条件完善;第七,成为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5]。

1.3 农业科技园理论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各地园区建设实践角度对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农业科技园区至少应有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和经营管理机制完善等四个基本特征,形成了复合生态农业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前者认为在传统农业的经验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管理手段能建立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现代农业,后者强调园区规

要从总体出发[6-8]。同时,学者指出现代农业园区应具有生产与加工、研发孵化、示范推广、科普培训、集聚扩散、旅游观光六种功能[9]。

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农业科技园的内涵方面有所研究,但对于将烟草产业和现代农业科技园相结合的创新发展研究甚少,尤其是如何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指导烟草产业发展的研究仍是空缺。

目前,农业科技园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示范载体[10],其辐射效应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园相对国外科技园起步较晚,在园区建设方面缺乏全方位综合创新和持续发展效应,譬如,有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招商引资力度欠缺,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有的较注重旅游,科技研发后劲不足;还有的科技园管理不完善,园区结构有待调整等,真正达到农业科技园标准的不多,创新性强的园区更是屈指可数,都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本文以“清江源”烟草农业科技园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园区的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循环体系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式的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力求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遵循“创新、持续、发展”原则,综合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三种形式,力图以现代农业理念构造一个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循环经济、革新管理体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业社区。

2.1 以现代农业理念构造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

现代农业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具有信息化、市场化、集约化、多元化等特征,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主要围绕这几个特征进行园区的开发建设。首先,配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及过程,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全面获取农产品生产的各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提取和应用。其次,科技园产品的研制、生产、开发、销售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来调节园区的资源配置,建设有机作物种植园、有机畜禽养殖园,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再次,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加大资本、科技、人才、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品产出率,转变粗放型的开发模式,走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生态农业之路[11,12]。最后,科技园除了进行传统的产品生产外,还开发一系列绿色养殖、种植项目,种植无公害蔬菜和名品花草,为园区向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等领域渗透创造条件[12,13]。

2.2 发展高效节能的可持续循环经济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必须走可持续环保节能路线,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协调农业和环境两个因素,最大限度地限制浪费、减少消耗,追求资源保护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另外,通过合理的加工利用,减少烟草农业废水、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通过降低废水、废弃物资源化成本,开发高值产品,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率,建立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科技园作物品质,保护园区环境、资源,尤其注重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促进水资源二次利用。

2.3 打造高新科技研发推广平台

按照国家烟草总局“一基四化”和“三化同步”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扣行业实际和本地实际,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兼顾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和适用技术,上接市场、中接科技、下接烟农,由科技园成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并以其为媒介将科研院所与企业连接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重点开展高新尖项目的研究,突出自主研发。然后以科技园中试基地为载体,扩大科研产品试验规模,将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直接进行试验、推广,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脱节问题,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4 管理机制创新

管理机制是科技园持续发展的支柱[10],园区要充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科技园采用了以下组织形式进行创新:①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农业科技园所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属于农民,所以为了获得当地农民的真诚合作,必须按照现代农业合作

社的规范要求,建立产权完善,利益分配格局清晰,专业分工完备,管理公开透明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以便企业、农民双方齐心协力建设科技园。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农业科技园受制于农业生产特点,是一个投资周期长、收益稳定的行业。为了吸引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科技园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必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规范收益分配制度,创造公平、合理的收益机会。

2.5 现代农业社区创新

农业科技园的建立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是农村新面貌的一个缩影和样板。科技园响应党的号召,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目标,坚持提高效益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丰富园区烟草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完美结合,构建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洽的生态农业社区,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等[14]。同时,科技园注重新型农民培养,以当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国内外市场为参照方向,引进国内外高新的技术、资金和设施,加强农民思想素质、职业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打造精干的技术队伍、科研队伍、管理队伍和经营队伍。

3 “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所在地——恩施州望城坡、茅坝槽等村是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村。在科技园建园之前,当地农产品产量低下,人均收入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望城坡南端的农户中有70%的住处不通公路,其西南端的茅坝槽也有50%不通公路;2007年,望城坡人均收入为1 900元左右,茅坝槽人均收入不到1 650元。因此,湖北恩施州烟草局按现代农业理念于2008年启动恩施香城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形成了现在六位一体的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整个园区按照现代农业的七个特征要求进行布局建设,被划分为三大主要区域和五个功能分区。园区的循环经济理念、科技创新意识和农民合作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特征,为当地烟业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美化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3.1 园区区位设置

按照技术扩散原理,“清江源”建成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大主要区域。

3.1.1 核心区 望城坡是科技园的主体,是整个园区的中心区,集技术及其推广、农业科研、人才培训和社会化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融合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财力资本,发挥技术研发与传播功能,培育新的产业门类(如有机养殖、有机种植、旅游观光、苗圃、餐饮住宿等),设计新的循环体系(如废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运用,地理循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园区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起着带动作用。 3.1.2 示范区 茅坝槽和蒲家垭是科技园的技术成果实践基地,也是科技园的产品生产销售聚集地。两村吸收了科技园研究的新技术(如有机肥修复土壤技术、阿维菌素防治害虫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紫光灯物理防治技术等),用于农业生产;通过“企业+农户+科研”的运行方式,开发新产品(如秸秆食用菌、生物有机肥等)并进行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挥着示范作用。

3.1.3 辐射区 该区是农业科技园示范推广新技术和生产新产品的场所。恩施州是望城坡烟草产业涉及和影响的区域,是科技园进行产业开发、技术示范和产品生产销售的主要阵地。望城坡、茅坝槽和蒲家垭与恩施全州进行技术对接,以点带面,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方式推广至全州各家农户,达到增加全州经济效益、提升农户生活水平的目的。

3.2 园区功能分区

园区把三大主要区域划分为五个具体的功能分区,各区之间虽有交叉重合之处,但各有侧重。各功能区的位置分布、功能定位及目标如下:

3.2.1 现代农业创新区 主要分布在林场至见天坝一线。该功能区紧紧依照现代烟草农业的特征,在抓好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量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栽培、种植、养殖技术,深入开展有机养殖、有机种植和机械化循环农业建设,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新品种。目前,园区已建立了有机养殖基地,修建了专业养殖圈舍,建设了温室大棚和烤房,种植了特色蔬菜、瓜果、花卉等作物,新增

了科技研发、观光旅游等功能。通过不断探索,科技园的现代化农业已初步成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2.2 科技研发区 主要分布在以科技楼为中心的见天坝一带。科技是园区建设、农业增效、企业盈利、农民增收的源动力,形成烟农、企业、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进行实地考察、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教学培训、市场开拓,为全州烟叶的种植、生产、管理、销售提供平台。现在,该区设有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现代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发区三个部分。

3.2.3 烟叶生产示范区 园区的烟叶种植分布在五个地区,共533 hm2:屯堡乡蒲家垭村200 hm2,茅坝槽村163 hm2,龙潭坝村133 hm2,望城坡村33 hm2(含白肋烟)以及方家坝沿铁路桥两端至何功伟村办公楼3.3 hm2。烟草产业是科技园的主导产业,根据科技园的土壤条件,实现土地的有效轮作,合理规划烟叶和农产品种植规模;结合科技的开发应用,加大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减少“白色污染”,体现了一流的烟叶生产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

3.2.4 农产品加工区 科技园修建了菌种厂、秸秆压块加工厂、生物肥料厂等加工厂。在工厂内,开展烟秆生物质秸秆压块烘烤烟叶、烟秆生物质循环利用、烟秆粉碎后作为菌棒等多种低碳环保生产,有效清理和利用废弃秸秆,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2.5 生态观光区 主要集中在望城长廊等公路沿线。该区重点打造高山湿地、望城长廊、花卉盆景园、生态鸟语林等景点,通过观光、娱乐、餐饮、住宿等项目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完美耦合和人文、自然的和谐统一。

3.3 园区循环体系

传统烟业开发只注重企业利润最大化,建设高耗能、高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项目,忽视了生态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而“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打破这一格局,围绕“烟草立园、科技兴园、产业富园、生态美园”的指导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在大力培植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创新性地引入烟草循环农业理念,积极发展循环有机农业等产业,全面推进“清江源”循环经济建设[15]。

“清江源”的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循环——资源循环、加工循环、产业循环、农户循环,打造生态农业,生产有机产品。

生态农业:园区以烟草种植为重点,经济林种植为辅,同时进行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建设。用烟杆生产食用菌和有机肥,将动物的废弃物生物处理后用作沼气,微生物还原后用来净化湖塘,同时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源的多级利用。

有机产品:科技园主要进行有机烟叶和有机卷烟生产,同时与外界市场的粮、菜、肉、蛋、奶相联系,形成有机产品发展产业链。园区的有机食品实现加工深度化、品种系列化、应用广泛化格局,是科技园的主要经济来源。

3.4 园区科技研发

科技园开展了科技项目30余项、国家级项目3项以上,取得了烟草技术研究成果10项,获得了科技进步奖9项,得到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制定了管理技术服务标准5项。

园区实行湖北省局主管、恩施州烟草公司主办、相关科技研究院所及企业参与配合的运行模式,采取“公司+专家+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技术对接机制,被划分为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烟草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开发区和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三个部分,是全州烟草新产品研发、实验和示范基地。科技园。自成立以来,科技园先后开展了80多项科研项目,为全州烟叶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药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全州烟草技术的进步和烟叶质量的提高。

烟叶技术的推广以科技园为核心,辐射到全州、县、站和组。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是科技园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延伸的主要形式,另外,园区还在泉州各县市成立技术推广站,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示范和培训工作。

恩施州烟草科技研发与管理中心是技术中心,下设7个研究室,建立了技术研发推广和技术合作体系,设置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同时,技术中心聘请了国内知名烟草专家为烟叶生产提高咨询服务,还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河南农业大学、湖北市烟科所、青州市烟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3.5 园区农业专业合作机制  合理

运行机制是农业专业合作方式的保障。农业专业合作社依靠“机构健全、统分结合、管理联合、运行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上接公司、中拓市场、下惠农民”的形式将恩施州、科技园和农户紧密结合起来,使恩施州的综合开发、科技园的经济发展、农户的快速增收得到同步发展。

科技园主要形成了三种农业专业合作模式。①“一社三体”经营模式。“一社”指烟草专业合作社,“三体”指专业户承包、专业农场、公司化集中种植三种烟叶生产经营主体。烟草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三种烟叶生产经营主体,形成高效管理、独立经营、专业服务的有机整体。②“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开发模式。该模式在开发公司、合作社和农户间搭建桥梁,构建集中管理、分工负责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③服务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运转模式。科技园的两个专业合作社在有偿为农户提供烟叶生产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分别承担相应的经营业务,体现了服务原则和赢利原则。

科技园还将土地流转与承包机制进行了完善。一方面,科技园区主要吸收行业自助投入和政府对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采取对土地进行整体租赁的方式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科技园凭借当地政府的支持,依靠本地农民和合作社,建立了“管委会+地方政府+村委会+烟叶专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组织模式,该体系集中各方力量,通过专业的分工和科学的管理,形成了强大的管理组织系统,成为园区发展的有力保证。

4 结语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综合开发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解除了烟草行业的发展“瓶颈”,满足了消费者对有机健康食品的需求,实现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涌现出更多的成功案例和创新发展模式,带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周绍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6):156-157.

[3] 吴 波.开放式创新范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研究——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 逢锦彩.日、美、法现代农业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 张宝文.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谈现代农业六大特征[j].中国农垦经济,2001(11):7.

[6] 吴沛良.现代农业新“板块”—农业科技园区[a].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2001.

[7] 申忠海.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8] 黄修杰,何淑群.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89-291.

[9] 安晓宁,魏 虹.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4,17(1):46-47.

[10] 蒋和平,江 晶.“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j].科技与经济,2013,26(1):34-35.

[11]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4-6.

[12] 尹成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8(3):4-8.

[13] 王建洪.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业多元化投资协同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工科类大学生人才培养认识差距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从业岗位主要分布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其岗位的主要特征是:①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②主要任务是分析、解决现场的关键性技术或管理问题;③能够单独或合作进行技改并能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转换和相应的研究。由此可知,高技能人才已不再是单纯的体能型以经验为主的劳作人才,一般应既具有专科及其以上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其中,动手能力又是高技能人才最为本质的特征。

在高职教育大规模发展的今天,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实现培养目标的程度。而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实用的优秀人才,这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但就现实情况下的表现而言,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认识上还有很大差距。

1.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认识差距

(1)学校偏重于技术岗位,企业偏重综合实用岗位。

(2)学校希望学生有后劲,企业希望学生立竿见影,马上有劲。

(3)学校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综合度不够,企业则对综合度要求高。

(4)学校希望按专业培养人才,企业希望按项目培养人才。

(5)学校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企业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

2.现代企业技术岗位职责的新变化

(1)工作负荷要求在降低,工作责任心的要求在提高。

(2)专项技能要求在降低,综合理论知识要求在提高。

(3)与物交流的能力要求在下降,与人交流的能力要求在上升。

(4)对适应一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在下降,对适应多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在上升。

3.高职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应体现与时俱进

(1)学校适应企业。即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应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

(2)专业适应岗位。即学校设置的专业应适应企业的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要求。

(3)理论适应实际。即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现代生产实际,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为度。

(4)分科适应综合。即将工科中诸分科知识进行整合,适应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内容的综合化要求。

高职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能否培养出企业欢迎的毕业生。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通过与企业及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的开发,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突出矛盾。为此,可进行以下的教学改革:

1.必须进行系统设计,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

2.必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必须将实验、实训、实习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立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平台上。

4.必须努力探索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双向管理、产学密切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

5.必须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要以核心能力为本位确定核心课程及其知识点。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既是技术教育过程,又是职业教育过程。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该和理论知识并重,更有甚者更为突出。但结合近几年来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视,以及大学教育的大众化现状,不可避免地在普及大学本科教育的同时,高职生存在着学习热情不高,实用化取向明显,人文素质基本偏低,人文精神相对缺乏的情形。当然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但教育方面的缺陷所造成的学生缺乏人文精神,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职教育应进行以下改革,学习锻造工程: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协作、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能力锻造工程:学习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要充分体现这种改革必须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入手。

1.转变思想观念

大量的具有熟练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正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职业道德的培养必须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有一定的基础,它所产生和培养的途径只有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能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式,则是依靠校企合作、实验基地建设、实习、实训等实际生产操作逐步改变沿用几十年的纯理论教学,更广泛地借鉴国外现场实地的教学,使学生能从一开始就接触并融入整个企业生产模式中。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教学工作中技术化、非教养化和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倾向,导致人才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严重滑坡。

2.突出文化素质教育

一是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任课教师要寓人文知识于专业课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提升文化素质。二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在强调基础知识够用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下功夫。三是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四是建立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五是开展多种形式讲座。六是改革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体现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依据,因而高职工科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十分重要,它决定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

3.积极探索改革人文素质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从而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此外,还要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因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真善美的内涵,善于以奉献精神作为人文教育的素材。

总之,高职教育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职教育课程计划,才能有效地保证在高职教育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目标,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上所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要求。

参考文献:

[1]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2]于天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第9篇

新任科协主席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

承蒙各位代表的厚爱,选举我为××乡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这对我是最大的鼓舞和鞭策,也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责任。能为××的科技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我感到无比自豪,同时深感肩上担子的份量。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将不负重望,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感谢各位领导的厚爱与信赖,感谢各位代表的信任与支持!

乡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经过全体代表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已圆满地完成了大会的各项议程,本文来源:文秘站 马上就要闭幕了。在此,我代表××乡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向参加本次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代表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谢谢大家!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要求在座的各位代表要充分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科学发展观,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要为实现富民强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作为广大代表和科技人士的“娘家”,乡科协深感责任重大。唯有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才能不辜负党和广大科技人士对我们的信任和厚望。我相信,新产生的第一届执行委员会,一定能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科协的指导帮助下,携手并肩、富于进取、勇于实践,努力开创××乡科学技术协会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促进我乡科技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推进我乡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目前,全乡科技工作者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努力为科教兴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要保持这种良好的局面并力争上一个新的台阶,任务艰巨。但是,代表们信任我让我挑起这副担子,我将和各位一起,责无旁贷的肩负起××新时期科协发展的重任。我将和全乡科技工作者一起,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辜负党组织和全体代表的重托。一是坚持认真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二是坚持求真务实,认真履行职责。三是坚持务实高效,做到廉洁勤政。下一步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和科教兴乡战略的要求,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团结鼓劲,与时俱进,为进一步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而努力。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10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8

Abstrac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o the new college students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s carried out for understanding the planning and knowledge of future career prospect of the themselves major . Analysis of the tentative ideas and plans of future occupation of this major and summary the opinions of them about how to develop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are done basing on data investigated in this article .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a major that related with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ianjin an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make it better service urban modern protected agriculture in Tianjin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article. At the same time , reference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novative experiment of students are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career planning

随着生产需求的增加,高等农业院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也急剧增长,促使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正在向现代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就业率高低也间接地反映出高等农业教育的成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各农口院校新开设的专业[1-3],是适应我国设施农业大发展形势而产生的。为了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就职前景的认知和规划状况,笔者对天津农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做了实证调查,以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分析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以后的职业观现状,调查在实践教学及对课程设置方面的要求,以期能对当前相关专业在专业教育及课程设置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也为农业高校专业思想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1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1.1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调查

问题1 你选择上大学的理由是:A.学习知识技能来武装和提高自己;B.只为学历;C.想体验大学生活;D.为考研做准备。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89%,选择B的比率为2%,选择C的比率为3%,选择D的比率为6%。大学教育非常重要,而选择上大学的理由又都是什么呢?有将近89%的同学希望可以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就要真正能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专业培养就要切合实际,使学生具备现代设施工程设计、温室配套设备和环境控制设备的研制与开发、设施特色作物栽培和现代园区规划设计、设施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问题2 你现在是否有明确的学习计划:A.有,对学习已经作出规划;B.没有,顺其自然;C.及格就行;D.尚在考虑中。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31%,选择B的比率为18%,选择C的比率为11%,选择D的比率为40%。既然大部分同学还未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那么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及早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不仅分专业纵向培养而且还可以横向培养[3],培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应用型农业高级专门人才。

问题3 进入大学后你将如何规划业余时间:A.学习专业知识或者阅读感兴趣的书籍;B.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兼职;C.上网玩游戏、聊天等,或者睡觉;D.加强体育运动,强身健体。

调查显示,对于大学业余时间的规划,有56%的同学学习专业知识或者阅读感兴趣的书籍;32%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兼职;11%加强体育运动,强身健体,而没有学生选择上网玩游戏、聊天或者睡觉,反映出学生积极向上的主观性。大多数同学将业余时间用来学习专业知识和阅读书籍,学校和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推荐一系列的相关书目、学术期刊网站供学生参考阅读,其中包括不同国家的出版物以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

问题4 你是否有未来职业规划:A.有,并向此方向努力奋斗;B.没想过;C.想过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D.顺其自然。

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有31%的同学有规划并正向此方向努力;2%没有想过做规划;61%想过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6%表示顺其自然。在职业规划上,学校可帮助他们做一些实际的规划并提高自信,来实现规划的真实价值。还可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更广泛、更具体的实习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真正和社会工作接轨的知识技能。

问题5 你理想的就业部门是:A.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B.设施相关企业;C.自己创业;D.到农村基层。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52%,选择B的比率为39%,选择C的比率为10%,选择D的比率为0%。调查显示有52%的同学希望到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就业,而没有同学想到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相信这个现象导致了大学生对就业部门选择的大差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的,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农业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业人才的用武之地大部分在基层,培养的农业人才如果离开了基层,就会背离培养的初衷,这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需要重点加强职业教育,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当前,国外人才培养工作中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即企业界人士参与到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企业界人士把企业界的建议、意见和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给高等学校,而高等学校则可以根据此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相应的教育课程,培养出企业适用的各类应用型人才[2],可以说这是一种农科院校的订单式培养,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

问题6 关于大学毕业去向你的选择是:A.考研或考公务员;B.在天津发展;C.到其他大城市工作;D.回原籍发展。

调查显示,有44%的同学将在大学毕业后考研或考公务员;27%在天津继续发展(其中有21%的学生是天津市生源);6%到其他大城市工作;23%回原籍发展。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发展方向还是很不均衡的,依然有很多同学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那么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设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学农、爱农,为我国的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调查

问题7 毕业实习时,你希望在设施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时间的长短为:A.半年;B.3个月;C.1个月;D.半个月。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45%,选择B的比率为35%,选择C的比率为16%,选择D的比率为3%。调查显示75%的同学希望实习3个月到半年,说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更长时间的实习,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实践技能,以便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和做好工作。因此在制定大学生实习时间上可以参考学生意愿,适当延长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积累实践经验,让学生从大学到单位完成更高效的转变。

问题8 毕业论文的开始时间你认为最理想的是:A.二年级下半年;B.三年级上半年;C.三年级下半年;D.四年级上半年。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3%,选择B的比率为32%,选择C的比率为35%,选择D的比率为29%。调查结果中,希望在三年级下半年开始毕业论文的比率最大,说明更多同学希望在三年级以后开始毕业论文是因为希望在大学的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然后再开始论文的研究和学习。而目前大学的课程安排是一二年级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要在大三甚至大四才能学到,大四的学生又面临着找工作和考研复习,所以三四年级的大学生活会很充实很忙碌。因此如果可以适当地将一些专业知识学习提前,所有重要专业课程可以在上大四之前学完。这样即使三年级开始准备论文不会有还没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不会和四年级毕业实习有时间上的冲突。

问题9 你想从以下哪些方法提高设施专业技能?A.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实习;B.放假期间(包括寒暑假)到公司或企业实习;C.自己深入设施基地实践;D.查阅文献资料从书中获取技能知识。

调查显示,学生中45%希望通过参加学校的教学实习来提高设施专业技能;23%想放假期间到公司或企业实习;31%希望自己能深入设施基地实践;2%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丛书中获取技能知识。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将企业管理引进教学中来,提供可实践的条件,帮助学生提供重点文献和相关资料等方面来帮助同学们提高设施专业技能。

问题10 你对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该企业)支持吗?如果支持,那么订单式培养开始时间适合在什么时候?A.支持,适合在大二就开始;B.支持,适合在大三开始;C.支持,适合在大四开始;D.不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13%,选择B的比率为60%,选择C的比率为16%,选择D的比率为11%。学生中有89%支持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其中13%希望在大二就开始,60%希望在大三开始,16%希望到大四在开始。大学三年级,在整个大学四年的过程中算得上是真正从校园步入社会的开始,在这个时候开始将企业管理等的培养引入到学校中来是最合适不过的时间。因此从大三开始,加强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和眼界,将企业的需求等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广大同学更真实、更直接、更高效地了解、认识企业需求,提升就业率。

1.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查

问题11 通过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年的学习,你希望学到哪些技能?A.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设施设计与建造;B.设施栽培与管理技术;C.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管理技能;D.设施生产技术推广。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44%,选择B的比率为24%,选择C的比率为26%,选择D的比率为6%。设施农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对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设施设计与建造、管理技能以及设施栽培与管理技术等相关知识比较感兴趣,其中希望学到“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这方面的知识技能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最大。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不高[1]。根本原因是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缺乏、现有生产管理及技术研发人员科技素质较低。因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在解决生产中工、农结合人才的需求方面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问题1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农工结合的特点,你认为适合的农、工课程比率是:A.农、工各占50%;B.农应该比工占更大比率;C.工应比农占更大比率;D.根据服务区域生产需求确定。

调查显示,对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合的农、工课程比率的问题,有21%人选择农、工各占50%;16%认为农应该比工占更大比率;45%认为工应比农占更大比率;18%认为可以按服务区域生产需求确定。设施农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这三个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与统一形成新兴学科。农、工所占比率要能体现专业设置的定位,并能更好地适应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2 结 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刚入学不久的大学生虽然还没有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大学四年学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还是受到青睐,而农村基层则备受冷落,说明农业高等教育还要加强学农、爱农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学以致用。对于实践教学,大多数学生希望实习3个月到半年,并且学生绝大多数赞成订单式培养,并希望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关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近半数学生支持农工各50%的比率,并可根据生产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施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国设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4]。据资料统计,我国设施园艺栽培主要以花卉、蔬菜和果树为主体,到2011年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经超过400万hm2 [5]。为与其相适应,部分农业院校先后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天津农学院2011年正式成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并批准为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与此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新专业建设初期通过调查,为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相关农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使该专业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接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设施农业生产实际。

参考文献:

[1] 高洪波,张广华,李敬蕊,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4):112-115.

[2] 李建明,邹志荣,屈锋敏,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4):45-47.

[3] 李政红,兰海波,李敬蕊,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J].农业教育研究,2010(1):29-31.

第11篇

1我国的中医现代化已是时展的趋势

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为中医学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将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对中医学发展的新的见解,并对这一见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相应的探讨。

2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

通过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生命科学技术能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他们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生命科学技术成了中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即使是这样,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也要遭遇一个瓶颈期,因为很长时间以来,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保证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生命科学技术上找到一个发展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是我们发展中医学的关键,那么这个突破口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呢?我认为其一是,中医中症状的科学解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谓的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学的思维,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诊治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症状。因此,中医学的症状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以中医症状理论研究作为中医学发展现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是,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药方和药剂是中医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药房和药剂本质就是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揭示他隐藏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要对症状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并把对它的描述由定性变成定量。为了能做到这些,我们可以围绕中医学上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获得的资料,建立一个可以定量检验的数学模型,为症状的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确定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是把症状作为机体的一种异常功能状态,不应该奢望在解剖学上找到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而应该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细胞组等上寻找其具体的功能网络。而且我们还要在阐释具体功能网络时,不仅要有反映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研究,而且还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状态与遗传背影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阐释症状的本质。

3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我们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第一,我们要找出和完善一个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离中草药里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术来建立一个中药成分的代谢产物组,来科学地解释中医中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中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我们还要找到和完善一个能够适合中医药物的筛选方法。现实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种成分发挥药效,所以,用对西药筛选的方法难以完成对中药的筛选。我们需要从生命科学技术出发,找出一个从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4结语

在上个世纪我们对中医学的研究还停留在用西医的方法和手段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单纯的西医理论来诠释中医显得有些片面,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中医的现代化发展研究并没有突破。而事实上,中西医只是在用不同的方面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他们互相影响,都是我们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让我国的中医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必须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相结合。我们相信,我们的中医学只有按照这种思路发展,它才能走出国门,在世界医学史上大放异彩。

作者:陈保锋 蔡林 单位: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第12篇

一、本届年会主题――回顾与展望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汽车职业教育走过了十年不平凡的历程,在教育部“紧缺人才工程”等一系列大政方略的引领及推动下,全国汽车职业教育从规模到水平都迈上了新台阶。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经过十年突飞猛进的增长,站上了世界产销量第一的位置。

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宏观描述;因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汽车产业新一轮变革必将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十年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在以上大背景下。中国汽车职业教育领域的各级各类机构如何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未来。本届年会将请您与有关领导及业界权威一起“回顾与展望”。

二、年会内容

1、主题宏观报告(战略层面)

拟邀请教育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领导及相关业界权威专家围绕以下内容做主题宏观报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业教育部分解析;

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十年展望;

中国汽车科技人才发展研究(制造、维修、营销三大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及未来十年趋势分析,本科、高职、中职三大领域培养现状及未来十年趋势分析)。

2、专题微观研讨(战术层面)

围绕“回顾与展望”主题,从汽车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管理改革等各个方面组织研讨。和往届一样,研讨发言除安排少数专家外,大部分拟从所征集论文中选出。

3、“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赛项点评

由教育部等部委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事。广大职业院校关注大赛,积极参与大赛,希望以此推动自身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为此,本届年会将安排相关专家对“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和中职组汽车赛项进行点评,为大家解惑释疑。

4、校企合作项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而自2007年会推出“校企合作项目”板块以来,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欢迎。今年年会主办方又有新项目推出。

5、书面论文交流

年会将出版论文集及光盘,供代表书面交流。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的论文集将第一次采取正式出版方式,以杂志专刊形式推出,一方面为论文作者提升稿件价值。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年会影响。

6、考察参观

年会将组织代表考察当地学校,并安排参观上海世博会。

三、征文要求

1、论文主题

围绕“回顾与展望”主题,从微观操作层面阐述汽车职业教育各个方面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

汽车职业教育师资标准;

汽车职业教育专业拓展;

汽车维修专业实训教学;

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

汽车整形专业实训教学。

2、内容要求

(1)必须结合自身实践,既有实际操作,又有理论升华。

(2)有关实训教学的论文应有一定的可借鉴性,论文中应包含至少一个实训项目教学案例。

3、其他要求

(1)篇幅最好在3000~5000字(包括文、图、表),图表要清晰美观,外交字母大小写、上下角标及各种符号要书写正确。

(2)论文书写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四、征文报送与录取

1、征文截止日期为2010年9月20日。

2、征文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报送,接收邮箱为。

3、组委会将组成专家组,对征集的论文进行评审,选出书面交流论文和大会发言论文,分别编入论文集和组织在大会上发言,同时评出优秀论文,给作者颁发证书。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有问题可与我会联系。

联系人:张宏庆、韩伟

电话:010 63345599-870,010-63345599―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