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下语文总结

七下语文总结

时间:2022-06-23 08:49:15

七下语文总结

第1篇

一、学期的目标

(1)就自身而言,做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利用一切的课余时间,尽最大的努力的热情去锻造自己,从课堂教材、教育参考资料、生活原生态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2)就学生方面,学到有用的语文知识,每个人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审美情趣、文学素养方面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3)从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引导他们的思维过程、质疑与兴趣互动,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组织的能力。(文章收集:)

(4)从课余上,在确保睡眠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使学生既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又能弥补学生在教材中知识的不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拓展知识。

二、具体措施

(1)定期参加听课活动以及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搜集优秀的课例进行研究。

(2)写好教学反思、教学日记并及时进行整理,升华为随笔和经验。

(3)上好每一节课,精心的科学设计、思路创新的探索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4)课堂结构严谨有序,丝丝入扣,生动有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5)黑板上的板书字字珠矶,既有利于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又锻炼学生的书法。

(6)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语文兴趣小组,自觉收集、整理语文课外知识。

三、应注意问题

(1)本学期的重点放在基础较差学生身上,使其与优秀的距离有所接近。

(2)课堂结构和时间的把握需进一步提高,向单位时间要产量。

(3)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比如古诗词,可按作者、按类别、按主题分别进行分类,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

(4)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在讲解新知(文章收集:)识的同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回顾。

四、本学期个人计划阅读书目

(1)外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三个火枪shou》、《海明威全集》、《飘》、《巴黎圣母院》、《普希金诗选》、《复活》、《苦儿流浪记》

(2)中国名著:巴金系列——《家》、《春》、《秋》、《雾》、《雨》、《电》

《四世同堂》、《唐宋八大家精品散文》、《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名言录》

第2篇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回顾两个多月的教学工作,面对学生半期考试的成绩,七年级教师喜忧参半。语、数、英个科目总分320分,全年级295位考生中高分段的学生虽然凤毛鳞角(有6位学生七(2)蒙祖佳271分;张梦睛264.5分;王启臻263.5分;七(1)杨启金261.5分;蒙霁芳259分;陈代斌256.5分),但是比较进校的考试成绩,却发现有了小小的进步。私下里老师们都感觉到两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是不难发现无论我们的老师多么努力,待转率仍然触目惊心。

一、先回顾七年级教师在前半个学期教学情况,概括三个方面的优点:

七年级教师教书是勤奋的。每天看到教师批改作业,找学生辅导或谈心的忙碌身影,办公室里的话题基本上都是围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展开的

七年级教师是团结的。教师们尽心尽力想把自己份内工作做好。

前半学期,凡有老师请假,需要代课时,老师都能欣然接受。尽管有能力,技术的差异,没有出现工作互不合作互相攻击之类不愉快的现象。相反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七年级教师是谦虚的。教师们能够看待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够正确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加以改正。没有一位教师因为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也没有一个教师因为暂时的落后而泄气放弃,相反老师们常常私下里经常交流如何改变教法才能让学生适应。经常看到我们的老师不厌其烦地讲、教,练,此情此景不由的让人心生感动。

二、下面就本次期中考试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目的是通过半期以来的教育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便于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让教学工作稳步进行

(一)进校成绩对比半期考试。

1.语文。每个班平均分进步明显,

2.数学。数学学科很明显也有所提升。

3.七个班的总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二)语数英三学科总分对比;语数英前100名学生分布情况

1.七(3)班比较突出;七(5)班其次;七(7)班需要加强

2.七(6)七(4)七(3)三个班比较突出,年级前50名的学生。

(三)语文

1.首先及格率和及格人数明显提高。(进校及格人数为11人,上升至30多人)。

2.优分率。七(2)出现两位达到了80分的优分,特别不易。与老师的付出密不可分

3.待转率;很明显有所改观

(四)数学

1.要知道我校学生由于生源等原因,基础很弱。导致老师们的上课比校吃力,据我所知,有些数学老师在上新课之前,先从学生们的小学的乘法口诀开始着手。

2.从各班成绩中可看出,两个A班的平均分相差不大,七(2)班的优分高于七(1),待转率七(2)高于七(1),下半期可改进。

3.5个B层次班中比较突出的是七(5)班,全年级数学及格人数11人,七5就有出现了2位同学。建议王勇老师的教法也应该分享一下。

(五)英语

1.由于一些特殊原由,抛开七(1)(2)两个班,暂时不分析。

2.5个B层次班中,七(3)的英语非常优秀,优分率,及格率,待转率都突出。这跟李成艳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要求和付出分不开,每天的读、听,写、背等都做得非常到位

3.5个B层次班中只是平均分相比,几个班的成绩相差较大,七(3)和七(7)相差32分。跟七(6)班也相差了13分。每个班对比相差5分属正常的上下浮动。所以请相应老师尽快调整教法,争取在下半学期能有所改观。

(六)历史

由于田茂妮老师前段时间应付学校各种资料,准备说课,后来又参加赛课,等工作非常繁忙。基本上本次考试是随堂进行。

1.A班的及格率较低,七(2)班的待转率能不能在下半期调整教法,争取有改观。因为访科目是中考学科

2.5个B层次班中平均分相差不算大,但是待转率七(4)班稍高一些。

(七)道德与法治

1.由于此次考试本人是命题人,占据了一些优势。出题方向也有意无意按平时上课的思路和方向傾斜。再加上用了两周的课时进行做题讲题,导致成绩差别有些大。

2.七(3)班的课时比两个A班都多(晚自习),七(1)经常会有很多代课。首先课时的安排就不一致,导致一班二班相差较大。下半期将调整进度及教法,争取消除较大的差别。

3.B层次班中除七(3)班其他几个班都比较平均

(八)生物

1.七(1,2)两个班优分中,七(2)稍高都比较平均,七(2)因有了待转率,导致综合评价有了些许差距。

2.5个B层次 班中,七(6)班比较突出,全年级3位优分,七(6)班就又有一位同学。平均分较突出的是七(5,6)两个班,与其他几个班相差8分左右。

(九)地理

1.本次地理半期考试成绩不理想。全年级无优分,特别是两个A层次班及格率很低,全年级的待转率很高。地理学科虽然不列入中考,但是进入高中后地理却是必学学科,初中地理如果基础出问题,进入高中的学习会有困难。

2.希望地理老师下半期能调整一下教学方法和思路,争取在期末考试中能有进步

半期年级微调后各班语数英各科成绩对比

七(1)(2)班两个班语文和数学总平均分七一班119.7分,七二班118.1分,相差1.6分 (相比较未调整前七一班上升4.48分,七二班上升6.15分)。(其中语文1班调整后总平均分上升0.6分;2班上升3.27分; 数学1班上升3.88分;2班上升2.88分;)(英语1班上升1.76分;2班上升8分)

调整后语数总平均分七(3)下降0.73分;七(4)下降1.67分;七(5)下降0.31分;七(6)下降3.32分;七(7)上升2.66分;

四、期中考试是前半个学期教学效果的检阅,通过成绩分析,至少显示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整体成绩看:

1.学生学科成绩不平衡。

2.全科合格人数减少。语数英主要学科教学之间存大较大差异

3.总分低分人数仍居高不下。

(二)从班级差异看:

1.班级管理效果参差不齐,班级日常管理还需要细化,学习风气还没有形成,后进生面较大。

2.班级管理很重要,学生的行为习惯如果不细化,管理不到位,就无法营造班风,学习风气也无法营造,所以仍然建议七年级的学生首抓行为习惯

3.行为习惯包括卫生、校服的穿戴、红领巾的佩戴,早读、课间、头发、指甲等

4.作业的收交应强调,上课的纪律(讲话,睡觉,不做笔记)应管理。(学生在校学习就必须动笔,那怕是假的,装也要装个样多)。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要求或是要求太低,导致学生空闲时间多,这样容易出现更多的事端,会一直处理一直有,最后会越来越多。

5.扬正气,常表扬。

(三)从教师个人看:

1.同一学科同层次间教师成绩存在较大差异。

2.小部分教师课堂管理不到位,无视学生睡觉、讲小话等。

3.小部分教师常规工作未做好,批改作业不及时,次数少。

第3篇

关键词:新目标;新教材;七年级英语

自Go For it!教材使用以来,很多老师都认为这本教材变化大,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使用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比如,单词量太大、知识面太广、所涉及的内容知识体系繁杂零散且难度较大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七年级英语教材进行了改版。最新版的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改变,充分考虑了学生们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一、旧版教材所具备的特征

1.从教材编写理念与思路看,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以“合理引进国外语言教育理念,适应我国英语教育实际状况”为宗旨,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英语教育的现实情况,力图把基于生活任务的语言教学模式引入到我国的英语教学领域中来。本套教材的基本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

2.从教材的发展性来看,毋庸置疑本教材是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除此以外,本教材同其他学科教材在跨培养文化意识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包含了德育教育的因素。常常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一些有德育渗透点的内容与世界优秀文化放在同一教学活动中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从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来看。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课程,英语的教学内容包含着其他各个学科的内容,不论是从科学、文化知识、还是人文方面的知识等方面来说都是正确和科学的。总的来说教材编写从易到难,单词语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循环出现,构成达到五级水平的标准内容体系。这种传统的编排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4.从教材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来看。这是本教材一直以来最大的特点。翻开课本,在每一页上看到一幅幅充满情趣,幽默生动的画面。它不仅版面设计充满新意,而且在内容和结构方面更富有创意,更具时代感,更有现代气息,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现代年轻人的认知情趣。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页都有一个图文并茂的小幽默,非常生动有趣,在读完每一则小幽默之后,同学们常常发出开心愉快的笑声;教材中为一些活动增加的附加材料也很有趣。从内容上看,大量的话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大部分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谈论家庭、天气、礼仪、假期等等,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话题,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因此,学生在学习了语言目标之后,就有要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学习热情自然就高。使教学活动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效果好。

二、新教材的变化及优势

新版教材除了继承旧版教材的优点,它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多优势,这套教材是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来编写的。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当减少教学内容

1.减少七年级上册单元数量。将原七年级上册15个单元(包括预备篇)减少到12个单元。考虑到话题和语言学习内容的衔接,将原教材第九单元删除,将第十、十一单元移至七年级下册。

2.严格控制词汇量。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总生词量由原来的487个减少到346个,人名由原来的74个减少到28个,大大降低了起始年级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教学,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在教材内容方面的变化

1.修订后的教材将原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Unit 3 This is my sister.)和第三单元(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顺序对调。让学生先学This is…的肯定句,再学一般疑问句Is this…。一方面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另一方面可使前后单元的话题衔接起来,即先介绍自己、再介绍家人,然后询问学习物品的所属关系,为下个单元学习询问这些物品的位置打下基础。

2.合理编排语法项目。修订后的Grammar Focus部分一方面使语法规律更加清晰,便于学生发现、探究、归纳,另一方面紧扣单元话题和核心词汇,重点突出。语法页除了保留原有的Grammar Focus部分,还设计了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语法练习和活动,既有控制性、半控制性的练习,也有开放性的活动;既有关注语言形式的练习,也有关注语言意义表达的活动;既有笔头练习,也有口头练习。

3.精心设计阅读版块。原教材起始年级的阅读输入量不足,所选语篇篇幅较短,与后几册教材的阅读输入量不能形成较好的梯度。所以在此次修订中,适当增加起始年级七年级上册和下册的阅读量,适当减少后续册次的阅读量,整套教材坡度平缓。

4.增强写作的过程性和指导性。原教材中写作板块的设计采用的是读写结合的编写方式,写作活动紧跟阅读活动之后。修订后的教材写作板块从阅读板块中分离开来,单独设计,并移至各单元的最后一页。

5.加强语音学习指导。修订后的教材除了保留预备篇单元和附录中原有的语音规则总结、朗读知识讲解以外,还在附录中增设了与每个单元内容同步的语音训练活动,包括基本发音的训练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基本发音训练中的单词大多是该单元学过的词汇,不仅加强了词汇复现,还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总结单词读音规律。

三、使用新教材的建议

对于新教材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如何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呢?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切忌穿新鞋,走老路。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

(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不能照般教参中提供的任务活动,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比较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且有能力完成的任务。

(三)在初一上学期不必强求学生去背所有单词的拼写形式,只要他们能够会读、会听、会说就可以了,要知道,在起始阶段出现的词汇,大部分在今后的教学内容中还会再出现,到那时学生有了一定的语音基础再来记也不迟。否则,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由害怕背单词到对英语逐渐失去兴趣,再到最终放弃学习英语,这是任何一个英语老师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第4篇

摘要

在中国,电影美学的追求不只是理论上自主自发的状态,而且总是根据政治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取舍。由于中国电影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使得中国的电影评论不仅仅局限于电影美学和理论的范畴,而更多地与时代、政治、社会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在每一个时代,它都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1949年新的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带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艺术在更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工具,对时代洪流中的艺术家来说,是抒发胸臆的生命渠道;对新生的共和国来说,是确立新的国家意识形态、保障政治权威的有力手段。因此,1949—1966十七年间的中国电影批评作为新电影文化的舆论支持,在体现艺术自觉意识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与国家强大的政治意志交融在一起。本文通过对十七年影评形成与演进的分析,力图再现作为社会文化形象记录之一的电影批评所体现的历史风貌。

本文共分导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导言部分是对十七年电影创作与批评的历史定位,重在阐明十七年影评在这一时期电影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与时代、社会和政治因素是如何纠葛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本文的写作意义与大致思路:以服务于“工农兵电影”电影形态的十七年批评的具体历史为线索,详尽地分析其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并对支撑“工农兵电影”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政策进行讨论,并提出有关十七年影评和现代性的问题。

第一章“十七年电影批评的历史渊源”是对十七年影评的历史背景的说明,旨在通过对建国前文艺界/电影界、解放区/国统区文艺和电影思想与实践的考察,发掘十七年影评的思想渊源与理论依据。本章又分两节:第一节“左翼电影批评”以三十年代的左翼电影文化为关照对象,重点揭示了左翼影评人的理论背景与批评作风,以及这些历史线索在十七年影评中的反映。第二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提出”则以与国统区相对应的解放区为地域分界,介绍了作为十七年影评宏观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其直接指导方针的文艺思想,在40年代是如何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成为指导文艺实践的党的政策的,并随着时间的演进和地域的拓展而对创作批评者施加影响的。

第二章“‘工农兵电影’的建构”目的是理清十七年影评形成演进的过程,并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是如何贯彻到电影领域的。第一节“《武训传》:反人民的叙述”通过对建国初期对《武训传》等几部影片的批判的分析,指出了马列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想对文艺非政治化的排斥,论证了十七年影评与政治联姻的必然性;第二节“《电影的锣鼓》:什么是工农兵电影”则以“百花齐放”到反“右”运动之间电影界、文艺界的几次政治运动和文艺批判为具体事例,阐明了国家权威话语是如何一步步地把电影批评的权仗掌握到自己手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旧”文化而被改造的知识分子的苦恼;第三节“‘工农兵电影’的最终确立”则以60年代的政治运动与电影批判为主线,说明这一阶段有关具体文艺或电影问题的争鸣已经成为政治声浪裹胁下的附属,电影批评逐渐陷入失语的状态,从政治批评到政治批判的演变也就不可避免。

第三章“电影批评的体制化”包括两节。第一节“电影生产制度的国营化”通过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电影生产制度、管理制度以及观众心理等方面的变迁,阐述了国家政权力图建立一种全新政治想象的电影文化,而十七年影评将是这种电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它形成的现实动机。第二节“影评人的体制化”则揭示了影评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身份已经不同于左翼电影运动时期,而更多地以国家意识形态电影化的诠释人的面貌出现。在批评话语逐渐趋向体制的同时,又因批评者自身对理论的有限探讨而使这种叙述陷入两难境地。

第四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批评的确立”是本文的核心,集中探讨了作为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如何介入十七年电影批评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身的一些修正也带到了电影批评之中。本章第一节“十七年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流变概述”选择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改造过程中几个重要转折点,说明了这一理论在政治风浪的推动下,日益被置换为中国语境下带有更多文艺思想色彩的现实主义主张。此种转变也带给电影批评相应的变化,之后的三节是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展开。分别以“艺术真实,还是生活真实”、“题材决定论”、“英雄典型论”为题的二、三、四节,通过选取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中这三个有代表性的范畴,从不同角度审视了这一理论的内部困境;并结合具体的电影批评文本,分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给十七年影评带来的利弊。超级秘书网

第五章“‘十七年电影批评’的现代性问题”该部分揭示了十七年影评演进的实质即外来理论的本土化和文学理论的电影化,并结合导言指出电影批评策略的转换根源在于缓解中国现代性的焦虑。然而在社会历史条件剧烈变迁的年代,它总是难以安守自己建立的语言系统,而不断伴随着外在力量的影响而做出种种调适。

结语部分试图总结十七年影评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十七年影评最终走向了政治批判这一遗憾的道路,这种转变既是对历史和自身努力背弃的结果,也有理论异化的因素。换言之,单一政治本位的批评模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惟我独尊,导致了电影文化内在制约机制的萎缩,因此创作方法和批评标准的多元化是不可或缺的。在此种意义上,对十七年影评的考察也可以帮助我们就当今的文艺创作与批评进行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批评工农兵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代性

第5篇

关键词:中西方 数字 文化 异同

数字是表示数目的文字,汉字的数字有小写和大写两种。数的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而得来的,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文明始于创造文字,文字的创造始于数字(赵世开,1999:172)。数字除了表示事物的数量或次序外,还广泛应用于成语或词组中,作为夸张或比喻的修辞手段,使语言凝炼、生动、生辉添色,达到言简意赅,渲染气氛的效果。在科学的数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计算,毫厘分明,精确严谨,是实数;而在人类心灵的语言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泛化,抒情达意,增强语势,是虚数。数字的观念在各个民族中都渗透在它传统文化的不同层面,比如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艺术、政治与习俗、神话传说与巫术迷信等。我们只要读读中国古代文献,不难知道诸如“五行八卦”、“两仪生四象”、“阴阳六爻”、“人道六制”、“七夕”、“七日来复”、“八方维纲”、“金钢”、“九阳”、“九州”、“十干”、“十恶”、“十二地支”、“十二生肖”、“三十六计”、“七十二行”等这些含有神秘色彩的数字。英语中也有一些这类词语,比如有 "Holy Trinity", "the Three Fates", "Five points of Calvin", "Seven against Thebes", "the Nine", "bakers dozen"等,另外西方文化中还有“一”表示至高无上,“二”表示爱情,“三”表示等量齐观,“六”表示非凡,《旧约》中有“七年”与“七日”,《新约》中有“七雷”与“七印”。(赵世开,1999:185)。由于受民族心理、、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虽有共同的规律,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数的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而得来的,它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文明始于创造文字,文字的创造始于数字(赵世开,1999:172)。

在中国,三是一个很吉祥的数字。在汉语里,3被写成三,其意义是,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即融天、地、人为一体,寓意天地人的关系。中国的道教有三清之说,即玉清、太清、上清;佛教中有天、地、人三尊之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认为,数字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可见三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大的意义。中国古代与数字三有联系的重要思想观念是很多的,如:日、月、星为三元;前生、今生、来生为三生;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为三纲;父、子、孙为三族等等。三和五非常近似,所以,有时候不仅仅是个数字概念,里面包含了很多古朴的东方哲理。在中国,古制已有所谓“五门三朝”的说法,故宫的建筑也符合这种布局。从过去的大清门经天安门、端门、午门,一直到太和门,正好是“五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正好是“三朝”。这三和五,也有他们的文化内涵。“三”指天、地、人;“五”指金、木、水、火、土。古代中国人把这八种物质看作世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三和五这两个数字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运用得也比较广泛。数字“三”在西方国家同样受到尊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称三为完美的数字;古埃及人认为它代表父、母和子;基督教有三位一体之说,即圣父、圣子、圣灵;在古希腊神话中,宇宙被认为是由三位神灵统治着:主神朱庇特、海神尼普顿、冥神普路托(杜学增,1999)。中国有“事不过三”之说,而西方也有不能连续用一根火柴为三个人点烟的禁忌。

中国数字文化三五之道,有三就应该有五。《易系辞》中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之数各有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意思是说,三才(天地人)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数字变化的规律,一切事物都脱离不了三五之道。但五常与三结合而用,如,三皇五帝、三令五申、三五成群、三纲五常、三下五除二、三年五载等。中国古诗词中这种三五连用也很常见,如,“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所以,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深的哲学思想。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星期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一种说法是,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所以主凶。数字四在中国由于谐音“死”,而被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数字。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54”(谐音“我死”)。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有的民族反而对“四”极为崇拜,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为“六家”,周代兵书现存六卷称为“六韬”,政区分为“六乡”,周礼有“六典”(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官制设有“六部”,汉代官职有“六曹”,隋唐政制设“六部”,朝廷军队统称“六军”,皇后的寝宫称“六宫”。古代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妇女怀孕也称为“身怀六甲”,天地四方合称为“六合”。中医将人的心、肺、肝、肾、脾、胆称为“六神”,佛教认为凡人有“六欲”,古代作画讲“六法”、“六要”、“六彩”,古典词牌名有“六丑”、“六州歌头”。(包惠南,2001:195)。民间也有“六六大顺”的吉语,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牌号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这几组数字,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看重数字“七”,认为它吉祥有力。它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七”又具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用七天时间完成了创造世间万物的壮举,圣玛丽亚有七喜、七悲,主祷文分为七个部分等等。西方宗教和文化常用数字“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归纳人文景物、社会团体、宗教仪式等。如,七大美德(信任、希望、仁慈、公正、毅力、谨慎、节制)、七宗罪(骄傲、发怒、嫉妒、、贪吃、贪婪、懒惰)、七重天(纯银天、纯金天、珍珠天、白金天、银天、红宝石天、极乐天);人有七感(生机、感情、语言、味觉、视觉、听觉、嗅觉);世界有七大奇观(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摩索拉斯陵墓、以弗所的戴安娜神庙、罗得岛的巨像、菲底亚斯的丘比特神像、亚历山大的灯塔)(包惠南,2001:193)。另外,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很尊崇数字“七”。据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面壁七天而成了正果。佛教认为,万事由地、水、火、风、空、识、根七种本原生成;佛寺由七种厅堂组成;人死后要祭奠七七四十九天等等。伊斯兰教认为,创造世界用了六天,在第七天休息;阿拉伯人说,天有七重,地有七层,一周有七天,因此,他们常用数字“七”表示数量或次数之多。由于世界三大教派尊崇数字“七”,所以,人们发现它被广泛用来表述各种事物,人有七情、面有七窍;彩虹有七色;音乐有七个音符;西方童话中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等说法(平章起,1993)。这些足以说明,数字“七”在西方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人们对“七”情有独钟。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的变化,勤劳致富成了人们共同的愿望,“恭喜发财”成了新春佳节亲朋好友之间的常用贺词。南方经济发达的粤语区的“八”与“发”谐音,广东人特别喜欢数字“八”,以求生财有道,发财致富。现在对“八”的爱好已风靡全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对“八”可以说是特别偏爱,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电话号码中喜欢有八,汽车牌照号码最好有八,有的商店取名“518”(“我要发”的谐音),公司企业等单位开业把含有“八”的日期选作黄道吉日,开业典礼的时间也要定为8点18分(“发一发”的谐音)。(包惠南,2001:196)。可见数字“八”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示数量的数字,同时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共同愿望,蕴含着一定时期民族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九”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素文》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九为数之极,又称“天数”。人们用“九霄云外”表示极高之意;“九洲方园”表示极广之意;“九泉之下”表示极深之意;“数九寒开”表示极冷之意。因为“九”与“久”谐音,由此演化出“神圣”之意,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他们常借用“九”字来象征他们的统治地久天长,万世不变。这一点在中国帝王的宫殿建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故宫的建筑中用得最多的是“九”,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奇数),它代表天,而皇帝自称是天的儿子(天子),所以它也代表了皇帝。又因为《易经》里的“乾卦”代表天,而“乾卦”里说:卦象“九五”的位置,飞龙就会在天上,伟大的人物就会出现在人间,所以“九五”又象征皇位。比如天安门的建筑,城楼是9间,门有5座,午门也一样;保和殿、乾清宫等东西长9间,南北宽5间。这都叫“九五之尊”。另外故宫内的台阶都是9或9的倍数;门板上的门钉横竖都是9行;就连故宫房屋的总数,也是9999间。(宋柏年、施宝义,1999:162)。除此之外,天坛的建筑也体现了这一点。圆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为18块,到第九环为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第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另一原因是,我国古代把单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看作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这种设计,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数字的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比较文化研究,通过比较分析,阐释数字的文化内涵和发生机制,探讨它们跟神话思维的内在联系,进而了解人类原始思维的产生和演进的普遍规律。数字文化看起来似乎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琐事,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了解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相互尊重,减少误会与磨擦,达到交际或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宋柏年,施宝义.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平洪,张国杨.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陈琳华编译.美国传统节日[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第6篇

一、学生的学情分析

1.主客观上都要求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现在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时都接触过英语,但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以及英语不被重视等因素的限制,英语并没有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且小学英语主要强调简单机械模仿听说,对于读写的要求比较低,每堂课的教学任务较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概念模糊。而到了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内容增多,难度加大,每堂课要完成的任务增多,同时,迫于中学阶段升学压力,家长、教师都十分重视英语。因此,老师应该 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重要性。

2.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困惑。

(1)单词拼读困难。很多学生不会认读音标,部分学生以“汉字标音”来认读单 词(注土音),进而出现如yes(噎死),nice(来死)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2)单词默写困难。大多数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来记忆单词,没有正确、合理的 学习方法,使得英语学习枯燥乏味。

(3)课文不能诵读,更不能灵活运用,表达千奇百怪,出现纯属中国式英语,如“I very like music”等。

(4)机械记忆语法规则,不会灵活运用。

(5)哑巴英语现象严重,听力薄弱。

二、策略方法

1.重音标教学和单词的认读。正如英语教学大纲所言:“学好音标是英语入门的关键”。英语音标的学习状况将直接决定学生英语的学习水平。此外,音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认读单词上,在记忆单词,听说能力,增强学习兴趣等方面也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笔者设计七年级下Unit 5第一课时为单词讲授课和音标学习和操练课。教学步骤如下:(1)回顾所学音标和介绍本单元目标音标,“/i:/”“/e/” “/e?/ ”“/??/”,“/a?/” “/d/ ”“/d?/”如发音要领,发音方法等。如发音要领,发音方法等。(2)在黑板上板书相关单词的音标,并结合前面所学音标进行操练。(3)回到本单元所要讲解的单词,让学生自己快速拼读单词,看谁读的又快又准。(4)集体纠正读音和介绍单词的用法。(5)总结发音规律。(6)大声朗读单词,再次强化。应用这一模式胡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紧凑有序,实现了音标学习和单词记忆,语言知识学习同步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反复练纲要求的目标语,同时注意形式变换

七年级仁爱英语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三个不同的话题,单元学习围绕着中心话题展开,或以对话形式,或以讨论形式或短文形式。Unit 5第一课时通常以对话形式引出本单元的目标语(Talking abou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反复对话练习,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目标语,同时练习不同人称的形式变换。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在这一课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堂成功的七年级英语课并不是看学生背会了多少个单词,而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目标语,并进行了充分的练习。如果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将目标语练习了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以上,那足以证明这堂课的教学产出高效。笔者认为:不要以成人的想法去考虑学生的英语学习,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有一个接受过程,所以不要过于追求难,不要贪多,而要多练习,多强调,多反复,每堂课都要尽量让每个学生练习目标语十几遍以致熟能生巧,学以致用。类似的教学方法使笔者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如鱼得水,学生都乐此不疲。

3.重教师对基础语法知识讲解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结合。鉴于英汉两种语言语法上的差异,英语语法是大部分初学者的一大难点。因此,让学生自我理解所学句型结构以及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定义非常重要。如在介绍本单元重点语法现在进行时(Present continuous),老师口头和板书下列句型“I am singing./ He is running./ She is dancing./You are listening to me./ We are having classes./ They are swimming.”,可以先写出很多类似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讨论、再总结,现在进行时be+Ving 构成。紧接再结合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让学生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再次,教师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知识内容。最后,综合所学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课时小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符合时展要求,教师再也不应是课堂上的演讲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构建七年级英语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4.注重教师的口语示范。从笔者所教的七年级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小学阶段并没有真正学习英语,初中学习英语之初,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如果教师的示范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效应,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好奇,从而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教师在示范时要善于提炼与总结,尽量多用学过的英语会话与学生交谈,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无论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养成自觉说英语的习惯。另外,教师应坚持用学生能听懂并且易于接受的英语指令或短句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英语知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示范英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录音机,给学生放原版录音,让学生多听多模仿,听单词的读音、完整的句段和它的抑扬顿挫,从而学到地道的英语。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学生要在反复听懂和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说,才能说得正确流利,从而更好地促进听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5.重教材和现代教学资源相结合。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没有教材,教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七年级英语课程内容以再现生活为主题,直接体现新课程设置“兴趣领先,学中用,用中学”的目标。但任何教材,由于各综合因素的影响,都难尽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补充。如设计个单元同步练习,补充相关知识。此外,充分利用如多媒体、班班通等现代教学资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知识趣味性,真正实现学生在运用中理解、记忆。

6.重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相结合。衡量一堂课的好坏,课堂气氛是依据之一。七年级英语不仅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用英语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综合运用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变知识讲授课为综合活动课。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是现代英语课堂的新要求。但笔者认为,课堂气氛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只是营造环境,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英语课堂强调课堂气氛,不单指课堂气氛活跃,更指在教师的把控之中有序进行,生动活泼,师生、生生之间实现情感交流,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因此,高效英语课堂,不仅是要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当中,更要让在这种学习的环境当中产生对英语课堂的热爱。

第7篇

关键词:六字串 自然节律 音步

1.提出问题

冯胜利老师在《论汉语的自然音步》中通过不受“音节―语素”控制的无义字串来发现从三音节到七音节的字串的自然音步。在谈到六字串时有如下论述:“六个音节的并列结构没有发现,但是音译词则如‘捷克斯洛伐克’。其中的间歇在二、三之间,亦即[2+4]的形式‘捷克#斯洛/伐克’:这就是说,六个字的自然音步是前两个音节一个音步,后四个音节组成两个音步,尽管后四个音节结合比较紧密。”[1]

相对于其他音节数的字串,六音节的字串的节律不容易通过语感划分出来,即便是冯老师给出的这个例子,我们读来也还是有模棱两可的感觉。而且,音译后汉语的停顿语感一旦下降,音译词就很容易受到其源语言的影响。对源语言越熟悉、掌握越好的人受影响越大。如果是研究英国历史的学者,对Anglo-Saxon的熟悉度越高,就越倾向于接受[3+3]的停顿方式;甚至如果我们常常接触这些词:美国总统“巴拉克 侯赛因 奥巴马”,暮光之城男主角“罗伯特 帕提森”,巴尔扎克著作“欧也妮 葛朗台”(法语音译词与英语效果相同),我们就越倾向于读成“捷克斯 洛伐克”,即便是不熟悉源语言的人,如果偏好韵律,如“红酥手、黄藤酒”,如“东风恶、欢情薄”,如“四美俱、二难并”,也会有相同的倾向。

因而我们不禁对六音节的自然节律的结论提出质疑。冯老师的文章并没有对六音节的问题作进一步叙述,本文希望通过进一步探讨,加深对人们汉语自然节律的认识。

2.六字串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节律体现

自然音步的存在,在言语中有所反应,并与语法相互制约与影响,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七音节的字串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在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与词曲中均有出现,并对现代汉语的韵律有广泛影响。依此类推,六音节的自然韵律也必然会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由于六音节在现代汉语中能找到很少可供参考的依据,我们便将目光投向古代。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以六言著称的是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的骈文,它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本文希望通过对骈文以及后来骈体文六字句停顿的考察,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骈文与赋中较著名的作品为数不少,今取较熟悉的几篇来看:

2.1王羲之(晋)《兰亭集序》

王羲之(晋)《兰亭集序》[2]中,六言句共有12句,[2+4]格式的有11句如下:

(1)又有清流激湍

(2)仰观宇宙之大

(3)俯察品类之盛

(4)所以游目骋怀

(5)悟言一室之内

(6)放浪形骸之外

(7)当其欣于所遇

(8)不知老之将至

(9)及其所之既倦

(10)不能喻之于怀

(11)亦犹今之视昔

还有一处为[3+3]式:

齐彭殇为妄作

此文[2+4]格式占总数约92%,与冯老师的结论相契合,可谓[2+4]式的佐证。我们继续往下看:

2.2王勃《滕王阁序》

在王勃《滕王阁序》中六字句共有45句,[3+3]式有16句如下:

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抚凌云而自惜;奏流水以何惭;

[1+5]式有14句如下: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穷岛屿之萦回;即冈峦之体势;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

等终军之弱冠;慕宗悫之长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幸承恩于伟饯;是所望于群公。

[2+4]式有13句如下: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

气凌彭泽之樽;光照临川之笔;谁悲失路之人;尽是他乡之客;

所赖君子见机;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空余报国之情;

岂效穷途之哭;

[4+2]有2句如下:

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2+4]式的句子在总数中只占约29%,明显没有在《兰亭集序》中的优势。

2.3刘勰《文心雕龙 原道第一》[3]

再来看在刘勰《文心雕龙 原道第一》中,六字句共有20处,[2+4]式15处如下:

以垂丽天之象;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有逾画工之妙;

无待锦匠之奇;至于林籁结响;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

重以公旦多材;写天地之辉光;《洛书》韫乎九畴;既发吟咏之志;

亦垂敷奏之风;以能鼓天下者;故两仪既生矣;

[4+2]有2句如下:

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

[3+3]式3句:

研神理而设教;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

[1+5]式1句:

必金声而玉振;

[2+4]式占75%,具有明显优势。

2.4江淹的《别赋》

[2+4]式:

是以行子肠断;至若龙马银鞍,乃有剑客惭恩,或乃边郡未和;

至如一赴绝国,又若君居淄右,傥有华阴上士,下有芍药之诗;

至乃秋露如珠,是以别方不定,使人意夺神骇,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

[4+2]式:

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可班荆兮赠恨,惟尊酒兮叙悲。

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3+3]式:

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

巡曾楹而空,抚锦幕而虚凉。造分手而衔涕,感寂漠而伤神。

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

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

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

[1+5]式:

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起,

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

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

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

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虽渊云之墨妙。

[2+4]式13处,占总数46的28%,并没有什么优势。

2.5鲍照《芜城赋》

[2+4]式:

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当昔全盛之时;

井干烽橹之勤,若夫藻扃黼帐,莫不埋魂幽石;

[4+2]式:

重江复关之,四会五达之庄。歌堂舞阁之基。

[3+3]式:

图修世以休命。制磁石以御冲,糊以飞文。

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

[1+5]式:

观基扃之固护,将万祀而一君。竟瓜剖而豆分。

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

6字句共20句,[2+4]式5句占总数的25%。

3.六字串节律的灵活性及其原因分析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2+4]式并没有在六字句中占有优势,即使是在某些作家的作品中有倾向,从综合的统计来看,也只是和别的格式平分秋色。和四言、五言、七言的自然韵律在其组成的文学作品中占有绝对优势相比,六言诗的[2+4]式自然韵律实在不值一提。为什么其他音节数的自然韵律对其停顿有那么强的制约作用,而六字串的却似乎没有怎么受到影响呢?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六字串的自然音步并非[2+4]式;第二,六字串的自然音步是[2+4],但是由于有一种更大力量将其牵制,在这股更大力量的作用下,六字串无暇顾及其自身的自然节律,于是造成其灵活多变的停顿现象。

第一种可能我们暂不做什么结论,假使第二种可能成立,六字串的自然音步是[2+4],那么使其冲破[2+4]的停顿的巨大的力量是什么呢?

我们来看六字串与其它字数的字串有什么区别。

我们知道,汉语的音步一般有两个音节组成,三个音节组成“超音步”,四字串一般由两个双音节的音步组成。在历史上,一些双音节的形成,是由于人们偏爱四字格的缘故。如王云路老师在《试谈韵律与某些双音词的形成》中提到,为了保持四字格,就灵活运用单音节的“处”字与双音节的“所在”,如“母必知处”“失其所在”[4],这两个词词义相同,为了形成四字格式,而对选词造成了影响。那么在汉语中,如果有的音步的张力很大,那么他就有可能影响其他张力较小的的韵律规律,使其他的次规律被迫服从。冯胜利老师在《论汉语的“自然音步”》中讲到“双音节自成一个音步……三音节是一个而非两个韵律单位,三音节在纯韵律系统中也是一个独立的音步。”我们不但同意冯老师对于双音步和三音步的论断,而且认为,双音步和三音步有着强于其他音步的巨大张力,在没有盈余的前提下,一个字串中有最大数量保持的双音步(大于五字音节的字串以四音节的方式实现)和三音步的完整性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最大限的保持双音步与三音步的完整性”。

比如:五音节的字串如果切分成[2+2+1](而非[1+2+2]是由于汉语词为“右向音步”,以下同样的情况不再鳌述),能够保持两个双音步,但是有一个盈余。切分为[2+3]式的话,在没有盈余的前提下,用停顿能且仅能切分出一个双音节音步和一个三音节超音步,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双音步与超音步的完整性;同理,七音节(大于五字音节的字串以四音节的方式实现)的[4+3]式保存了一个四音节双音步和一个三音节超音步,[1+6][6+1][2+5][5+2]都会有剩下的孤立音节,不能最大限度保持双音步与超音步的完整性。所以我们选择[4+3]式作为最大限度保持汉语自然音律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节律。

然而六音节的字串,形成[3+3]式、[2+4]式、[4+2]式皆能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双音节音步、三音节超音步与四音节双音步的保持,不违反自然节律的要求,所以它的韵律才比其他的音节数形成的字串灵活多变。

总而言之,张力是对双音节音步、三音节超音步与四音节双音步自然节律最大化实现的要求,左右了我们对不同字数字串的停顿选择。

4.结语

汉语的自然音步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和语法、语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四字串、五字串、七字串的组合对汉语的影响颇大,韵律与句法语义在相互影响的作用下分别出现了四言诗、五言诗与七言诗,其韵律皆符合我们对其自然韵律的认识。然而通过考察,在六字串形成的文学形式骈文与骈体文中,六字串的韵律并没有常迹可循,在这正是自然音步影响的结果。

双音节音步与三音节超音步对语法语义具有巨大的制约作用。五音节的[2+3]式与七音节的[4+3]式都做到了最大限度保持双音步与超音步的完整性(对于五字串我们选择的节律是[2+3]而非[3+2],七字串是[4+3]而非[3+4],这是由于汉语韵律受“右向音步”规律制约的结果)。而六字本身能用不同的方法保持双音步与超音步的完整性的满足,所以其自然音律灵活多变。总而言之,汉语中,对四字串、五字串、六字串、七字串的自然节律起根本性制约作用的还是双音节音步与三音节超音步的完整性的限制,它对不同字数字串的自然节律的影响和作用是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是不同字数字串的韵律规律中更基本的规律。

注释:

[1]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中国语文,1998年,第1期。

[2]王勃:《文言文全解》,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第58-90页。

[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0页。

第8篇

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七选五是从所选词数在250-350左右的文章中挖出五个空格,要求考生从短文后的七个选项中(均为完整的句子)选出五个能填入文章空处的最佳选项,进而使文章恢复原貌。该题型不仅要求考生具备词汇、句子、语段、语篇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有辨证、综合、分析、归纳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是阅读的深层理解,也是阅读的核心和关键。该题型的命题形式深受英语四六级和考研阅读多项选择题的影响,既具有客观题的特点,又与完形填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选项少,以句子形式出现,考查目的和侧重点不完全相同而已。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七选五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其命题体现了《新课标》“用英语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逐步获取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的阅读学习和教学理念。其题材新颖,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较高的真实性,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相适应,遵循了《英语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保证了试题的效度、信度和真实性、公平性原则。

二、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七选五的选项特点

从《考试说明》对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七选五命题目的的表述——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七选五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可知该题型备选项可分为主旨概括句(考查文章整体内容)、过渡性句子(考查文章结构)和注释性句子(考查上下文逻辑意义)三类,且这些句子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选项往往具备以下特点:

1.正确选项特点

a. 主旨概括句:结论性句子,包含文章关键词且能总领全篇,多位于段首。

b. 过渡性句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多位于段中或者是段落的首句(承上段)或尾句(启下段)。

c. 注释性句子:与上下文有很明显的逻辑关系,多位于段末。

2.干扰项特点

a. 主旨概括句:虽是结论性句子,但其表述过于宽泛或以偏概全或偏离主题。

b. 过渡性句子:起不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能反映文章的行文结构。

c. 注释性句子:意义明显与上下文脱节,形不成合理的逻辑关系。

三、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七选五的解题技巧

分析篇章结构,把握全篇文脉是该种题型解题的关键。英语的语篇通常由句子和段落构成,语篇分析包括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两种。考生可以根据文章设空的位置以及所给选项的特点去把握所要分析的内容,通过语篇分析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进而选对答案。任务型阅读理解的难度一般大于传统型阅读理解,故考生做题时必须注意以下技巧:

1. 标记关键词 阅读各个选项及各空的前后句,标记关键词。关键词包括句中的核心名词或名词词组(如带有形容词的名词词组)、专有名词、时间数字、代词、连词等。

2. 利用词汇衔接 可利用词汇的复现和同现原则来确定答案,正确选项中的关键词一般重复前一句的关键词,也与下一句的关键词相呼应。

3. 利用逻辑衔接 要理清句际间意义的关系。正确选项与原文空格前后的句子在逻辑上是连贯的,因为文章的内容是根据各层各段的大意有机组合而成,各层各段所表达的内容都围绕同一个中心,各句之间也都有一定的语脉。从逻辑意义上来看,语段的句际关系可分为并列、顺序、递进、转折、总分、解释、因果等关系。所以,可通过句意或关联词来实现对句际关系的识别。

4. 利用语法衔接 包括利用代词、冠词、时态、句式、特殊疑问词等来判断。

5. 利用数字衔接 正确选项包含有与上下文相关的数据,且语义连贯。

6. 利用设空位置判断选项 可根据空格的位置来判断要选择的是概括性句子、过渡性句子还是注释性句子。

7. 利用选项句子类型判断位置 概括性句子多位于段首;过渡性句子多位于段中,有时在段首或段尾;注释性句子多位于段尾。

8. 利用定位排除法减少干扰 每确定一个选项即将该选项从备选项中排除,以减少对其它选项的干扰。

9. 复读全文复检答案 研究多余选项,确定排除理由,最后把所有选项代入文章中再读一遍,以防疏漏。

四、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七选五的解题步骤

步骤一:“空格——选项——空格”模式

1. 跳跃空格,先通读文章,把握其大意,标记关键词。

2. 分析篇章结构及设空所在位置。

3. 分析选项句子类型,标记选项关键词,与设空衔接,利用解题技巧,确定一个从选项中去掉一个,以防干扰。

4.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缩小范围,直至得到所有答案。

5. 分析干扰项被排除的原因。

6. 把所选答案套入空格,再读文章,看在结构、语义及逻辑上是否与主题相符,文意是否顺畅。

步骤二:“选项——空格”模式

1. 分析七个备选项,根据其句子类型进行归类,初步推断其所在位置。

2. 标记各备选项的关键词,进一步推断出文章的关键词(即在各选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或词组)。

3. 根据所分析选项的位置及所包含的关键词与设空衔接,利用解题技巧,确定一个从选项中去掉一个,以防干扰。

4.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缩小范围,直至得到所有答案。

第9篇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根据市语委《__中心城区迎“七一”普通话大赛实施

方案》(临语发〔20__〕4号)的总体要求,__区人事局及时成立了由副局长李开玉为组长、纪检组长陈丽和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成员单位办公室工作人员为成员的迎“七一”普通话大赛(第十四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局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结合实际,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工作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 制定方案,明确任务

为确保迎“七一”普通话演讲比赛顺利进行,迎“七一”

普通话大赛领导小组于20__年6月15日组织召开了由区发展改革局、区农业局和区水利局等各成员单位参加的迎“七一”普通话演讲比赛筹备工作会议。会上,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对如何制定比赛方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根据市语委的总体方案要求,通过充分的讨论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方案对比赛方式、比赛内容、比赛程序及评分细则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提出了此次普通话演讲比赛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三、精心组织,成效明显

此次普通话演讲比赛是开展创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活动的一项很好的载体活动,不仅对提高机关人员的素质、加强机关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__中心城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具有很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此,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区发展改革局、区农业局和区民政局等参赛成员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各成员单位按方案要求进行了演讲预赛。通过预赛,各成员单位推荐出优秀选手1名,并聘请资深教师对选手进行了综合培训和指导。

演讲比赛选手采取现场抽签的办法,确定演讲顺序。同时,聘请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组成评委小组,由评委现场打分,当场亮分。9位参赛选手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选手们紧紧围绕“爱我__,爱我普通话”的主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进行了演讲。演讲过程中,参赛选手都能做到服装朴素、大方得体,演讲内容健康、格调清新、明朗、充分体现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精神风貌,声音响亮激昂,仪态自然、大方富有激情,语调自然、流畅、停顿合理,感情丰富,能抑扬顿挫地讲出其作品的韵味。

第10篇

关键词:翻译规范、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大陆译本、台湾译本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1.引言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迅速发展起来。Even-Zohar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他用一种描述性的以目标语为中心的,关注功能和系统的方法来进行翻译研究。从此,翻译研究开始从纯理论研究走向文本描述。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Toury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描写翻译研究理论。Toury(1995:21-112)认为,如果翻译研究不想依靠语言学等其他学科并自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它必须发展一种描写性方法。Toury提出了著名的翻译规范理论。它通过对译者翻译行为趋势的描写和研究来构筑翻译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和翻译相关活动中,作为理论指导。

本文选择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七本两个版本作为文本分析对象,分别从三个翻译规范的角度研究并比较了大陆和台湾两个中文译本在各个层次上的翻译规范。

2.预备规范

预备规范包括翻译方针的选择以及翻译的直接程度,是翻译行为开始前影响译者的宏观因素。

我们来看一下大陆的翻译版本及其译者。在哈利波特的前六本的译本中,由于译者在不断变换,我们会发现译作中出现主人公名字前后不一致、作品风格截然不同等问题。为了在作品风格和语言上达到高度一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七本的翻译决定交由翻译经验丰富的马氏姐妹。由于马爱新在国外,两姐妹经常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沟通,翻译出来的第七本也大受欢迎。

台湾系列译本,前三本是由彭倩文所译。彭倩文也翻译过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包括Peter Carey的Jack Maggs,Thomas Keneally的Schindler’s List等。后三本由彭倩文为首的团队翻译。

J.K.Rowling的哈利波特系列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儿童,所以原文语言浅显易懂,简单活泼,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因此,译文的总体风格应与原文保持一致,采用平实简单的语言,但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两本译文在这一点上都把握住了基本方向。

3.初始规范

初始规范是译者自身的宏观选择,确定译文究竟是倾向源语规范还是目的语规范,是更注重译文充分性还是可接受性。

Example 1:

Lupin,greyer,more lined; …… and Mundungus Fletcher,small dirty and hangdog,with his droopy,basset hound’s eyes and matted hair.

马译:卢平,更加憔悴瘦削;……蒙顿格斯・弗莱奇,小个子,邋里邋遢,一副猥琐样,眼皮像短腿猎犬那样耷拉着,头发蓬乱纠结。

彭译:路平头发更白了,脸上的皱纹也更多了;……还有矮小肮脏、鬼鬼祟祟的蒙当葛・弗列契,一双无精打采的短腿猎犬眼睛和一头缺乏光泽的头发。

在描写Lupin的时候,“greyer,more linked”被分别翻译成了“更加憔悴瘦削”和“头发更白了,脸上的皱纹也更多了”。这样看来,大陆版本的描写稍显抽象,台湾版本的描写更加具体形象,就更容易为年轻读者们接受。

但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同一译者在翻译同一部作品的过程中有可能从以源语规范为主转换到以目的语规范为主,反之亦然。这就说明翻译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考虑多种现实因素的情况下,可以不断进行选择。张南峰就曾指出:“翻译等比较复杂的活动,可供选择的行为比较多,例如一个词或者句子怎么译,甚至有无限的可能性”(2008:116)。总而言之,翻译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过程,译者也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本文所讨论的哈利波特第七本的两个译本在其所在地区都大受欢迎,可以说达到了可接受性和充分性的要求。

在翻译开始前,预备规范和初始规范决定了译者的宏观策略。而在翻译开始之后,则由操作规范影响译者的微观策略。

4.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涉及翻译过程中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可分为结构规范和语篇规范,属于影响翻译作品的微观因素。语篇规范包括语言规范和文学规范;结构规范主要是指译者在翻译中对原文本的增删、搬移和重组。

译者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通常会对原文本进行省译、增译和改译。在JK罗琳创作这部作品的十年中,很多当年的小读者都已经长大,同样作品中的主人公们也长大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话,如果说第一本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那第七本就是一部青少年读物。作品的内容也从欢快喜悦的魔法世界变成了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危险经历。第七本书的风格更加严肃沉郁。因而译者也会采用更加正式的词汇来描写主人公,来叙述整个故事。

在结构规范上,译者会根据目的与文化的习惯,对源语文本进行省译、增译和改译。总体来说,目的语规范对译者策略的选择起着主要作用。

语篇规范包括文学规范和语言规范,前者主要指译者决定用什么来翻译某种体裁、某种文学作品,后者则包括一般的语言或文体规范。

Example 2:

‘Genius!’yelled Harry.

马译:“你太有才了!”哈利喊道。

彭译:“真天才!”哈利喊道。

“你太有才了”这句话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后变成了热门词汇。台湾版译成“真天才”,只是将意思平实地表达出来。可以说,马译在这里更加的本土化,不仅具有充分性也有可接受性,而彭译只照顾到了后者。

在语篇规范上,台湾版和大陆版译本语法上尽量保持对源语文本的充分翻译,以学习英语语言规范,完善汉语;另一方面为了内容的传达以及译文的可接受性起见,又无法摆脱汉语的语言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仍倾向目的语的语言规范。

5.小结

总的来说,大陆版本的中文译本更加倾向于源语语言规范,比起可接受度来说更具充分性。相比而言,台湾版本译本以目标语语言规范为主,更具可接受性。但两个译本都比较忠实,译者的意图都得到了较好地实现。

翻译研究正在从规范性翻译研究走向描写翻译研究,规范性的翻译研究更多的是微观的研究,不够全面。翻译研究还应该有另一个视角,也就是宏观的视角。两者并不矛盾,两者应该结合起来,这样的翻译研究才能揭示翻译的全部。

References:

[1] Rowling,J.K.2007.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 Toury 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J].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 皇冠编译组译.哈利波特―死神的圣物[M].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

第11篇

关键词:词典 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 中观结构 词汇习得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为词典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词典使用与外语词汇习得之间的关系。赵彦春(2000)探讨了词汇能力与认知词典学的关系,认为作为心智形态的词汇能力,尤其是词汇推断能力,应引入到认知学习词典中来。郑伟伟(2009)对基于认知语言学编纂“概念词典”进行大胆的构想,王新朋(2009)与丁健(2009)论述了认知语言学对词典释义的影响,王仁强(2006)则从认知视角对汉英词典词类标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上述研究并没有对词典的整体的认知结构予以充分的认识。本文将解析OALECD(第七版)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及中观结构,论证符合认知规律编纂的词典在词汇习得中的重要作用。

一、词典的四重结构

自然词汇及其语义虽然纷繁复杂,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对自然语言的书面呈现,词典应该是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各要素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现在词典学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词典文本双重结构的四重结构,即,总观结构(megastructure),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中观结构(mediostructure)和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魏向清,2005)。总观结构主要是针对词典整个文本而言,包括词典的前件(如书名页,致谢页,目录,序言,用法指南等)、词典正文即宏观释义部分和后件(如语言信息类,人名,地名等)。前件与后件为词典的附加成分,对于学习者使用词典有一定的帮助,但其通常为词典的常规编排,与词典的其他三种结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因此,本文只讨论与认知规律更为相关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与中观结构。

二、词典的宏观结构

词典文本形式系统的宏观结构是一个严密的整体,指的是按某种方式编排的词目的总体,是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词目个体串联起来的“纵聚合结构”,包括词典词目的收录、确立和编排方式。词目的编排除一些特殊词典可能采用根据语义主题,或按语素顺序外,通常都是按字母顺序的,因此在这不做论述。从词目的收录来看,OALECD(第七版)新增词条9000条,涉及商业、科技、文化及各类学科。既有“kanji、katakana”来源于日本文化的词汇,也有“conic section”来自数学领域。这诸多新兴词目的收录正是体现了客观世界被“概念化”的过程。Langacker认为“概念化有很宽泛的解释,包括新的和固有的概念,感觉、肌肉运动和情感的体验,以及对即时情景的认知(社会的、物质的及语言的)等等(李福印,2008:80)。认知语义学认为一个语义结构正是概念结构的语言形式,它包括规约性意义,即在词典上能够找到的意义(linguistic knowledge)和世界百科知识(encyclopedic knowledge)。而这两种知识是没有清晰的分界线的。今日词汇化了的语言知识其实有可能就是昨日的百科知识;今日的百科知识在适当的语境中就可能被使用为语言意义,并可以逐步转化为语言知识。(李福印,2008)OALECD及时将动态的客观世界百科知识抽象化和概念化成语义结构来存储和积累体现了人的心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符合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学习者也能通过规约化了的词汇获取更多更新的世界百科知识。

除此之外,OALECD(第七版)的一大亮点是用较大字体并用钥匙符号标注牛津3000基本范畴词汇,如“cry,memory,pipe”。范畴理论认为,语言词汇可分为三个范畴等级,即上位范畴词汇(superordinate category words),如“animal”;基本范畴词汇(basic category words),如“dog”;下位范畴词汇(subordinate words),如“hound”。基本范畴词汇多是不可分析的稳定词,词形简单,词体中性,使用频率高,适应性强,在大脑中更易被激活,因而更易为学习者习得。基本范畴词汇也是学习者习得相关词汇的重要的基点和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学习者可以在熟练、精确地掌握基本范畴词汇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将词汇量扩展上行至上位词,下行至下位词,能较为有效地实现词汇积累。同时,基本范畴词汇构词能力强大,英语三种主要构词手段都离不开基本范畴词汇,由它们构成的词汇占英语总词汇的70.5%,其中派生为17.5%,复合27%,转换26%。(汪榕培,1997)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为基本范畴词汇添加同样范畴化了的前缀和后缀,迅速扩大词汇量。例如,基本范畴词汇“form”就可以衍生出“deform,reform,transform,uniform,conform,formation,formless,formulate”等诸多词汇。值得一提的是,OALECD(第七版)在收录近万新词的同时,确定的英语释义关键词却限制在3000词。这无疑更有利于学习者利用基本范畴词汇获得丰富的信息量。由上述可知,OALECD的这两项宏观结构的安排非常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迎合学习者词汇习得的需求,因此受到诸多学习者的认可。

三、词典的微观结构

(一)词汇义项的排列

词典的微观结构反映了条目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释义的编排上,包括词汇义项的排列以及例证的选取,而义项的排列主要体现在对一词多义的处理上。原型范畴理论和家族相似论为词汇义项的编排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根据范畴理论,语词的多义性实质上就是该语词脱离所属的原始范畴,被用于指称或描述新的语义范畴的结果,而“原型性可以被看作是词汇意义具有局部稳定性的基础,它代表了意义习惯性或规则性的一面”(束定芳,2009)。词典中某个词汇的第一义项通常是该词汇所属范畴的原型,是核心义项(prototype meaning),是语义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义项,而其他的义项在“家族相似性”的原则上聚合一起,它们和原型同属一个范畴但又有着不同的相似程度,因此有或远或近的语义联系。魏向清(2005)“把基于外语学习者语义认知需要的多义词目的义项排列方法称为语义认知排列法。”

OALECD(第七版)对词目义项的编排的特殊之处在于对有多种意义的语词用不同的颜色给与显眼而简短的语境提示。例如,在词目“form”的动词条目下,编者首先给出了start to exist开始存在;make shape/form使成形;have function/role功能;作用;organization组织;have influence对……的发展有影响,等五个提示,紧接着在相应的语境提示下给出较为详细的释义。例如在have function/role功能;作用的语境中有两条释义:5[VN]to have a particular function or pattern有……功能;有什么模式;6linking verb[V-N] to be sth.是;成为,同时配以相关的例句。这种突显模块式的编排方法既体现了义项的原型范畴性与义项间的家族相似性,更重要的是简洁、清晰明了的语境或大意提示有助于学习者查找和学习某一词汇时构筑相应的心理图示(image schema)。这种方式适应人脑进行模式识别的过程,因而可以减轻人脑记忆的负担,可以将外语学习者从死记硬背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意义个体的艰辛中解放出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推理能力。Evans &Green提出的语义范畴的散射点射图证明了这种义项编排的合理性。Lakoff同时也强调了散射范畴规约化(conventionalize)在人的长时语义记忆中,散射范畴并不是解释各个不同的义项是如何从原型义项“生成”,而是表明各个意义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义项是如何在语义记忆中储存的。(转引自李福印,2008:216)

图1:词义范畴的散射点阵图(Evans&Green,2006:332)

(二)例证的动态释义

如果说词典中的释义是“词典的灵魂”,词典中的例证就是“词典的血肉”,是释义功能的延续,它使浓缩在释义中的抽象概括的词汇语义从静态的描写变成了动态的演示。自然词汇的语义往往是多元而不确定的,只有在明确的上下文中,它们的意义才能因语境的参照而最终找到定位。

由于自然词汇的语义总是存在一个原型语义范畴,例证的选用也要体现其原型价值。例证中的精练简短的典型固定搭配和常规用法具有表达示范功能,而整句例证可以深化释义,表述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细微语义,便于学习者模仿使用。OALECD(第七版)的取证由British National Corpus(英国国家语料库)扩展至Oxford Corpus Collection(牛津语料库集)和 Oxford Reading Programme(牛津阅读计划),且取材于真实语言环境的词语搭配,因此在展示词汇的用法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我们都知道,动词因其形式复杂、词义多变而成为词汇学习中的难点。而OALECD(第七版)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动词的典型用法用20个动词用法模式细心地标注出来,并配以翔实的例证,非常有利于学习者全面掌握英语的基本动词句型。例如在上述动词“form”的“having function/role”的语境中,“form”作系动词时,不仅标注了linking verb[V-N],且配置了三个例子用以阐释:1)The castle forms the focal point of the city.2)The survey formed part of a larger programme of research.3)These drawings will form the basis of the exhibition.又如,在“form”的名词“way sth.is/looks”语境提示下表示“形式”时,词典给出了七个完整的句子,分别含有“form”的六个典型短语:take…forms;in the form of;take the form of;in some form or other;some form of;in any shape or form。丰富的整句例证为短短的固定搭配了生动的语境,更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词汇的用法。

翔实的例证也能培养学习者的词汇推理能力。Marconi认为词汇能力(lexical competence)包含两个方面,即指称(referential)能力和推理(inferential)能力。指称能力是指能将词正确运用于现实世界物体或存在的内在(tacit)知识;推理能力是根据词汇的生成规则进行词汇处理和∕或意义建构的有意识(conscious)知识或关联机制(赵彦春,2000)。如果说理解语词的核心义项依赖于学习者词汇指称能力的话,利用例证习得词汇更得益于学习者的词汇推理能力,更充分体现人类利用自身知识对环境进行深加工的认知能力,也更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在区分形容词“content”和“contented”时,学习者便可以从两个词汇的例证中体会和判断。OALECD(第七版)中,“content”所给的例证有:1)Not content with stealing my boyfriend,she has turned all my friends against me.2)He seemed more content,less bitter.3)He had to be content with third place.而contented所给的例证有:1)a contented smile;2)He was a contented man.通过以上例子的对比,学习者可以发现“content”通常作表语形容词,而“contented”通常作定语。这种对词汇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不仅加深学习者对词汇的印象,更提高了学习者的对词汇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同时,我们知道,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其本质是利用已知的事物感知未知的事物。词汇的隐喻性用法揭示了词汇语义的流变性,而语义的流变过程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思维过程。OALECD(第七版)在词汇的释义中注明了词汇的比喻义(figurative)及其用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词汇推理和词汇活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如:shadow(figurative):He didn’t want to cast a shadow on their happiness;print(figurative):The memory of that day was indelibly printed on his brain;press(figurative):A host of unwelcome thoughts were pressing in on him.

四、词典的中观结构

中观结构是现代词典学提出的一个参见结构,它关注词汇之间的形态关联、概念关联、语法关联、语用关联,是以语义为关联的释义链接。通过中观结构的参见系统,词典中词汇个体的微观释义通过相互间丝丝相扣的关系被纳入到庞大的词汇系统中,从而弥补了词汇因为按字母排序而导致的其间词义割裂的缺陷,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学习词典中观结构便是要通过再现词汇语义网络关系,实现词汇认知的心理过程。

OALECD(第七版)有着相当丰富和细致的中观结构。词典在页面设有语法说明,词语辨析,词汇扩充,同义词辨析,词族,英国/美国英语对比等明显的专栏模块来显示词汇的联系,在词汇的释义当中也穿插着标注,如为该词的同义词,为该词的反义词,提供该词的出处及渊源,-compare、-see also、-note at、-more at是参照提醒。另外,该词典还为2000词配衬插图,不仅让学习者对词汇有更直观的印象,也同时将与该词汇相关的词汇更形象地聚合在一起。例如在解释solid为立体图形时,配有了八种立体图形的插图,并配有相应的词汇表达,如“cylinder(圆柱体),cone(圆锥体),cube(立方体),sphere(球体),pyramid(棱锥体)”等。此时,散落在词典中的词汇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组合。学习者若能充分利用这些中观结构,把若干看似不相关的个体元素按照一定的语义联系组合起来,便能建立一个动态的整合的知识体系。学习者对这样语义链接把握得越充分,反过来,对某个词汇个体的语义内容的掌握也就越丰富和深刻。

五、结语

词典是外语学习者的良师益友。现代的词典综合考虑了自然词汇形成的客观规律和学习者习得的认知规律,使其不再是简单的查阅工具,完全可以成为很好的词汇教学和学习材料,应该受到教师和学习者的重视。在宏观结构上,OALECD(第七版)在大幅增加新词条同时仍关注基本范畴词汇;在微观释义上,其义项的排列体现了原型范畴原理,丰富翔实的例证为词汇提供真实的语境,词汇隐喻用法的标注有目的地增强了学习者的推理能力和隐喻意识;细致而有序的中观结构将词汇汇集成一个系统的语义网络,帮助学习者增加各方面的词汇知识。OALECD(第七版)的编纂遵循了人类认知规律,因此更符合英语学习者的使用需求,能在学习者的词汇习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彦春.词汇能力与认知词典学的关系[J].现代外语,2000,23

(4).

[2]郑伟伟.基于认知语言学对构建一种新型词典的设想[J].宜宾学

院学报,2009,(10).

[3]王新朋.英语学习词典释义的认知语义特征[J].江苏外语教学研

究,2009,(2).

[4]丁健.综观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词典释义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9,

(10).

[5]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6.

[6]魏向清.双语词典译义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12篇

关键词:七年级;液化概念;错误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七年级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的变化掌握得特别差。特别是对“液化”的理解和运用,学生考试中得分率非常低。在近几年科学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对学生调查和访谈,寻找真正的原因。只有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才能因材施教,提高概念教学质量。

二、文献研究

国外对物态变化概念的研究起步较早。Piaget在1929年就开始探讨儿童对云和雨来源的认知起源。1983年Osborne 和Cosgrove 以新西兰八岁至十七岁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学生在冰、水和水蒸气状态改变方面的概念发展情形。Stavy,R.和 Stachel,D.在论文《儿童有关固体和液体的概念》(1985)中发现学生在年纪较小时便可成功地分类液体,但认为所有液体皆由水制成。Bar和Travis在1991年对以色列学生有关液、气状态变化的概念发展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1)学生对蒸发的概念是由原来认为是水穿透了固体物质逐步改变至后来的水蒸发了。(2)对于水中的气泡里是什么物质的问题,则由原先认为是水逐渐改变为后来的空气。(3)学生对沸腾的理解早于其对蒸发的理解。Bar和 Calili在1994年探讨了以色列学生对于蒸发概念的发展情形,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蒸发概念的发展是依循着以下四个程序:(1)水消失了。(2)水被地板或者土壤吸走了。(3)水蒸发意味着现在已不能看到水,而水转变到另一个位置(location)或介质(medium)中去了,如在天空中、在云中。(4)水变成水蒸气了,它是以看不见的小水珠分散于空气中,或是水转变成了空气。

我国台湾学者林显辉在《针对国小学生蒸发与凝结概念》(1995)进行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所持有的正统科学概念比例较高,少数学生认为水气遇冷可以直接变为小水滴,中高年级学生对蒸发持有较正确的想法,对凝结(液化)所持有的另有概念较多,许多学生将凝固的情形视为凝结(液化)。张敬宜在《国小高年级学生蒸发、凝结与沸腾概念之比较研究》(1997年)中发现学生的蒸发概念比凝结(液化)概念好,学生对水蒸气存于空气中的状态不清楚。

三、实践研究

回顾实际教学,七年级上浙教版科学教材通过一个生活的例子引出液化概念:“在寒冷冬季的早晨,干燥的玻璃窗内侧出现一层水雾,原来是房间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发生液化。”教材直接给出液化的概念,但考试时学生答错率很高。笔者通过调查和访谈总结出以下原因:

1.物态变化过于抽象。调查发现,学习了这节以后,还有很多学生对“水蒸气”没有真正理解。比如,判断题“水蒸气总是看不见的?”有接近半数的学生回答错误。

2.对气态的理解不同。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很轻会飘动的状态”就是气态。生活中的经验也容易把轻飘飘的烟和雾归类气态。比如,“沸腾时壶嘴口的白色烟雾是什么?”有三成的学生回答错误。

3.习惯用语的干扰。访谈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液化的概念被凝结取代。生活中“液化”这个词语使用很少。但比较习惯地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而凝结与物态的“凝固”“凝华”写法相近,容易干扰。

4.词语自身的歧义。访谈发现,有少数学生容易望文生义,把“液化”从字面理解为“变为液态”,很容易把熔化的过程(固态变成液态)也写成液化。

四、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就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液化”的定义,然后让学生去判断生活中的现象,效果是非常差的。因为很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下来,很容易混淆和遗忘。通过研究学生出错的原因,教师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个难题。

1.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前概念的关注。教师要帮学生理清头脑中原有的错误观念,特别是要让学生建构正确的水蒸气的概念。比如,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算作气态的水。如果水蒸气的概念建立模糊,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液化”的判断,如把液化过程写成“汽化”。

2.要加强“凝结”和“液化”两个词语的语义关联。凝结在教材中没有明文出现,但是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用语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区分凝结、凝固和凝华。或者让学生先掌握“凝结”的概念,再等价转化为“液化”,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3.要加强“液化”和“熔化”两个词语的语义区分。这两个词语的共同点是变化后都是液态,不同点是变化前分别是气态和固态。熔化在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以熔化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对比来掌握液化,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