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扶贫工作制度

扶贫工作制度

时间:2022-11-07 14:20:35

扶贫工作制度

第1篇

一、农村低保扶贫行动落实情况

为了确保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并结合柳林实际,通过多次研究讨论,提出了实施生态扶贫、产业扶贫、企业帮扶、金融扶贫、兜底扶贫“五大行动”,农村低保制度作为兜底扶贫最重要的举措,我们严格按照省、市民政部门的有关精神,精准识别各类救助对象,全面落实保障救助扶贫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民政兜底脱贫范围,社会兜底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1、切实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17〕18号)和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吕梁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的通知》(吕政办发〔2017〕10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柳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柳林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的通知》(柳政办发〔2017〕161号)以及《关于农村特困人员社会保障精准兜底的意见》(柳民函〔2017〕17号)文件,为贫困户实现脱贫提供了政策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双向进入通道完全打开,做到了政策衔接、对象衔接、标准衔接、管理衔接、信息衔接,使他们共享国家脱贫攻坚有关政策带来的实惠。

2、推进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实现应保尽保

对通过其他扶贫方式帮扶后仍难以达到脱贫目标的贫困户通过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与贫困线合一(简称“两线合一”)。2016年,我县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3684元;

2017年,我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每人每为每人每年3924元,2018年,我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每人每年4164元,2019年,我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每人每年4764元,实现我县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继续保持我县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为全市最高水平。同时,将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且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兜底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目前,全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1086户18167人,其中,属于建档立卡对象3607户6400人,占全县农村低保对象比为35.2%,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比为19.2%,2019年全年发放农村低保金6136.6万元。

三、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关注民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紧紧抓在手上,特别是把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切入点和主抓手,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很大支持,各项社会救助制度逐年健全、管理逐年规范、救助标准逐年提升,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确保我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社会救助制度较为完善

2013年,为了更好地维护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我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式有别、相互衔接、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城乡联动、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柳林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全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柳政发〔2013〕44号);

2015年,制定了《柳林县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和柳林县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柳政发〔2015〕2号)以及《柳林县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柳政发〔2015〕3号);

2017年,民政部门出台了《柳林县2017年民政兜底扶贫行动计划》(柳民发〔2017〕17号)。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监督机制,在定期组织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检查的同时,加强纪检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各项社会救助制度落到实处。

(二)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比较健全

按照《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62次常务会议精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民电〔2017〕6号)及省、市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柳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的通知》(柳政办发〔2017〕13号),建立了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的组织领导,研究解决脱贫攻坚重大问题,推动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完善了受理、分办、转办程序,确保贫困人口“求助有门、受理及时”;

进一步加强乡(镇)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建设,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强基层经办能力;

同时指导村民委员会协助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工作。

(三)社会救助标准不断提高

健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及自然增长机制,连续多年提高我县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等社会救助标准。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2006年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019年每人每年4764元;

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1999年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2019年每人每月585元;

城市特困人员、农村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9200元,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2006年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2019年每人每年6300元,连续多年保持我县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为全市最高水平。

四、存在问题

通过全县上下的艰苦努力,我县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效,特别是社会兜底扶贫行动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基层群众不了解政策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贫困户和部分非贫困户收入差距不大,但因享受的扶持政策差别比较大,造成非贫困户满意度有所降低,社会救助等扶贫政策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社会救助范围及水平不能满足困难群众实际需求,从总体上看,我县社会救助的范围和标准在逐年扩大和提高,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困难群众出现的各种新需求,如上学、住房、医疗等,特别是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情况较为突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救助范围还比较窄,救助标准还比较低。

五、下一步打算

(一)重点夯实社会救助工作

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充分发挥我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研究、制定和落实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制度。一是继续强化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扶贫合力;

二是不断提高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水平,公正、公平开展好低收入家庭核对认定;

三是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标准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分类施保和渐退帮扶措施;

四是逐步规范临时救助,重点解决群众临时性、突发性困难,做好“救急难”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

第2篇

乡镇实施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

精准帮扶是指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精准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精准考核是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对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情况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二、重点工作

(一)建档立卡与信息化建设

(1)建档立卡。国务院扶贫办制定《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明确贫困户、贫困村识别标准、方法和程序,负责省级相关人员培训、督促检查、考核评估等工作;各省(区、市)根据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分省(区、市)和分片区贫困人口规模,按照《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中确定的贫困人口、贫困村规模分解和控制办法,负责将贫困人口、贫困村规模逐级向下分解到村到户,并负责市县两级相关人员培训、专项督查等工作;县负责贫困户、贫困村确定,并组织乡(镇)村两级做好建档立卡工作。20xx年10月底前完成建档立卡工作,相关数据录入电脑,联网运行,并实现动态管理,每年更新。

(2)信息化建设。国务院扶贫办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国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制订标准规范,整合办内原有信息系统,建设统一的应用软件系统。各省(区、市)、市(区)、县(区)负责设备购置、人员配备、数据采集和更新等工作。通过信息化建设,引导各项资源向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配置,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此项工作20xx年12月底前完成,以后逐步升级完善。

(二)建立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

(3)各省(区、市)普遍建立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并建立驻村帮扶工作队、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数据库。此项工作由各省(区、市)负责,20xx年6月底前派驻到位。

(4)做好干部选派工作。各省(区、市)要充分动员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参与驻村帮扶工作,选派有较高政治素质、能力较强、特别是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参加驻村帮扶工作,并明确职责分工、帮扶项目、考核办法和问责制度等。

(5)落实帮扶责任。驻村工作队负责协助村两委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协调帮扶资源,统筹安排使用帮扶资金,监督帮扶项目实施,帮助贫困户、贫困村脱贫致富,不脱贫、不脱钩;协助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6)建立健全帮扶制度。各省(区、市)建立健全驻村干部的选拔、培训、管理、考核、激励、保障等制度,充分调动驻村干部的积极性,对工作成效显著的要提拔重用,对工作成效不明显的要实行退出和问责。加强驻村工作队的规范管理,实现驻村干部帮扶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培育扶贫开发品牌项目

各省(区、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大力培育行得通、能管用的扶贫品牌。

(7)雨露计划。各省(区、市)扶贫和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人社等部门,完善雨露计划实施政策和规划,对参加中高职教育或两年及以上职业技能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庭发放生活补助,提供扶贫贴息贷款支持,提升贫困户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稳就业、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继续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适用技能培训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

(8)扶贫小额信贷。各省(区、市)扶贫、财政和金融部门负责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对没有外出就业、有一定技能又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贴息贷款,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帮助换穷业。提高瞄准性,加强监管,真正惠及贫困户。

(9)易地扶贫搬迁。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局)与扶贫部门共同负责制定规划和计划,对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就地脱贫成本高、难度大的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结合新型城镇化中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使这部分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搬迁户的意愿,并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入等问题。

(四)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10)各省(区、市)扶贫部门要将扶贫措施与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紧密衔接,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培育扶贫开发品牌项目的同时,继续做好整村推进、互助资金、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

(11)各行业部门,要重点围绕落实25号文件,组织实施好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十项重点工作。各行业部门按照25号文件要求,制定相关办法并组织实施。

(五)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

(12)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国务院扶贫办统筹建设中国扶贫网,将贫困户、贫困村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共享,实现社会扶贫资源的精准化配置。各地也要根据实际,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国务院扶贫办负责顶层设计,各级扶贫部门组织实施,20xx年底前完成。

(13)完善社会扶贫帮扶形式。鼓励引导各级定点扶贫单位、参加扶贫协作的东部省市、军队和武警部队及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扶贫参与主体,到贫困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帮扶活动,努力做到帮扶重心下移到贫困村、帮扶对象明确到贫困户,帮扶措施到位有效,帮扶效果可持续,实现社会帮扶的精准化、科学化。国务院扶贫办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各省(区、市)负责制定实施方案,于20xx年9月底前完成。

(六)建立精准扶贫考核机制。

健全贫困县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研究重点县退出机制。

(14)中组部牵头,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统计局配合,20xx年12月底前修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贫困县考核工作指导意见》,重点考核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领导干部将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完成减贫增收任务情况,增设精准扶贫考核的内容、指标,并合理确定分值权重。

(15)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发改委、财政部,20xx年6月底前修订出台《扶贫工作考核办法》,重点考核地方政府扶贫责任落实情况以及扶贫成效。逐步建立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激励和问责机制。根据考核和评估结果改进和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现精准扶贫、阳光扶贫、廉洁扶贫。

三、保障措施

(一)深化思想认识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是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把精准扶贫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片区牵头单位、行业主管部门都要做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强化扶贫开发队伍建设,加强县、乡(镇)两级扶贫部门力量,保障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能。

(三)强化责任落实

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原则,逐级分解落实;扶贫部门要抓好精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沟通、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相关行业部门要按照分工,发挥职能和行业优势,切实加大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的帮扶力度;要搭建有效平台,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

乡镇实施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根据《中共xx市xx区委办公室、xx市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xx委办发〔20xx〕18号)精神,结合xx镇实际,特制定xx镇扶贫开发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和区委一届一次、二次全会精神,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衔接,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扶持,改善贫困村的发展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对象识别到村到户。建立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档案,做到户建卡、村造册,政府建立精准扶贫电子信息系统。

(二)坚持规划落实到村到户。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分类制定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规划和计划,做到村有发展目标,户有致富项目。

(三)坚持项目资金到村到户。专项扶贫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到(两学一做践行四讲四有做合格党员主题征文选登)村到户项目的扶持,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要向贫困村、贫困户捆绑投入,各类社会保障项目要对贫困户实现全覆盖。

(四)坚持帮扶措施到村到户。组织实施六个一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即一村派驻一个工作队、一村制定一套帮扶方案、一村确定一批扶持项目、一户制定一个帮扶措施、一户确定一个增收项目、一户落实一名帮扶人员,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五)坚持跟踪管理到村到户。建立扶贫项目资金到村到户台账,对扶贫对象实施跟踪动态监测管理。

三、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分期分批稳定脱贫达到小康。

(一)贫困村。组建驻村工作队,贫困村由区上组建驻村工作队,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在非贫困村组建驻村工作组,开展对贫困户的帮扶工作。

(二)贫困户。从20xx 年起,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年稳定脱贫 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全镇平均水平,确保到 2020 年,全镇 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目标,达到六个保障,即收入有保障、住房有保障、设施有保障、教育有保障、医疗有保障、养老有保障。

四、工作内容

驻村工作队要及时组织制定精准扶贫规划和实施方案,逐村逐户落实帮扶措施,针对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到村到户。

(一)基础设施改善到村到户

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逐步改善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环境,为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1.驻村工作队制定村级道路畅通工作实施计划,加快推进贫困村农村公路建设。

2.制定饮水安全工作实施计划,全力推进饮水安全工程。

3.制定农村电力保障工作实施计划,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

(二)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镇政府组建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确保每一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要协助贫困村开展贫困户识别、建档立卡和信息录入工作,制定并实施贫困村发展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引进资源、筹措资金、指导实施并监督管理扶贫项目,协调当地党员干部、能人大户结对帮扶每个贫困户。

(三)增收项目到村到户

1.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扶持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个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带动,促进贫困户增收;扶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稳定增加收入;鼓励向贫困户注入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参股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获得保底分红增加收入;积极探索有劳动能力且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户,通过扶持购买就业岗位,实现转移就业脱贫致富。

2.加强旅游村创建工作,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发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四)危房改造和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到村到户

对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户,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与相关生态工程相结合,努力实现扶贫和生态两个方面的目标。

(五)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和医疗卫生到村到户

教育部门要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施义务教育学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免除制度,幼儿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免除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给予生活费补贴和奖学金资助。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大新农合等医改政策的宣传力度。

(六)扶志到村到户

把扶贫开发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结合起来,帮助村组干部及贫困户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改变精神面貌,鼓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村、贫困户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

(七)社会爱心帮扶到村到户

动员社会力量对贫困村在基础设施改善、致富产业培育和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对贫困户在重大疾病和残疾人救助、技能培训、就业促进、捐资助学、饮水安全、危房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帮扶。

(八)惠农政策落实到户

坚持把落实惠农政策纳入农民负担监管的重要内容,摆上突出位置,严格程序,加强监督,所有直补资金采取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九)社会救助到户

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贫困户,民政部门要纳入低保范畴,实行应保尽保;对于因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临时性、突发性困难的低收入家庭要给予临时救助。

(十)信贷支持到户

金融机构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政府通过贴息、风险补偿、购买保险等措施降低贷款风险,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支持。

(十一)法律援助到户

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网络,在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片区或贫困村设立法律援助点,确立援助联络员,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五、组织保障

(一)落实责任。坚持政府为主体,分级负责,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精准到人的工作机制,实行村支两委负总责,把扶贫对象脱贫增收效果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3篇

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承接“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半年来,我办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州扶贫办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解决和巩固贫困群众温饱为目标,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按照“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在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工程建设以及小额信贷、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做到时间过半,计划任务完成过半。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的情况

1、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扶贫项目建设工作。一是全面完成了69个整村推进项目工程建设任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35万元,项目工程已于3月底全面完工。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村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3182户12124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百年未遇的抗旱救灾工作夯实基础;同时,全面完成了第一批9个省级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第一批争取实施的省级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涉及4个乡镇8个村民委员会9个自然村,受益农户497户1297人。项目总投资428.91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13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77.0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16.83万元。二是加强与上级对接沟通,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通过对接协调,省州初步确定下达我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个,国家补助资金8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个,财政扶贫资金150万元,搬迁安置特困农户300人;第二批省级整村推进项目26个;农村安居房改造100万元;贫困村互助资金100万元。

2、扶贫到户贷款工作成效明显。一是按期全额收回发放的1700万元小额贴息到户贷款;二是争取并及时发放第一批小额贴息到户贷款资金1500万元;三是争取第二批小额贴息到户贷款资金万元,使的小额贴息到户贷款资金达到3500万元以上,创历年新高。四是创新小额信贷工作机制,使我县的小额信贷工作在全州成为亮点,工作经验被其他县市借鉴推广。

3、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为劳务输出奠定基础。计划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4000人次。上半年争取到第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30万元。目前已组织完成引导性培训12期1500人次。

4、社会挂钩扶贫不断深入,“大扶贫”工作格局正在形成。一是各级挂钩扶贫单位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今年,我县共有1家中央单位、2家省级单位、15家州级单位、79家县级单位参加挂钩扶贫和4名厅级领导联系我县贫困地区挂钩扶贫工作。半年来,各级挂钩扶贫单位和领导积极为贫困村出谋划策,向贫困地区捐款31.5万元,捐物折资46万元,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82万元,有力地支援了贫困地区发展。在挂钩扶贫工作中,很多单位都比较重视,挂钩扶贫工作开展比较扎实。例如,挂钩扶贫大姚县的中智公司为支援我县抗旱捐款40万元。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静到赵家店打苴基指导扶贫工作。副州长左荣贵亲临扶贫点三台乡黄家湾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州民委领导到扶贫联系点赵家店乡打苴基村委会走访慰问贫困农户,捐赠4000元。州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到扶贫点湾碧乡高坪子村委会,损赠现金15000元,捐赠电教设备1套价值元,共计17000元。州统计局为扶贫点三台乡黄家湾村委会捐款10000元。州民族艺术剧院为扶贫点金碧镇涧水村委会捐款元,捐赠被子20床,并到金碧、三岔河等乡镇开展送剧下乡活动。二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帮扶项目。通过协调,争取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一件,为我县27所小学和5329名小学生争取到价值66.79万元的“爱心包裹”。

5、“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按期完成。通过广泛调研,实地查看,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要求,充分尊重贫困地区群众的真实意愿,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统筹安排,精心组织,顺利完成了“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办将针对不同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开发式扶贫,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在今后的5年中,将重点推进以下四大工程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一是计划在7个乡镇完成600个整村推进项目,在5个乡镇实施整乡推进项目,帮助群众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在产业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计划发展优质核桃50万亩,葡萄3万亩。每年发放小额信贷到户贷款2500万元,五年共计12500万元。争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5家,每家贴息贷款800万元;三是争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5个,就地就近安置贫困群众4000人。实施危房改造15000户,茅草房拆除重建3675户;五是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5000人 ,技能性培训4500人。

6、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发挥资金最大效益。我办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财政扶贫资金坚持专户运行、专帐核算,专人管理,封闭运行,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帐制。严格按省、州批复的项目组织实施,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检查到项目,按项目实施进度核拔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工。

7、各项中心工作落实到位。一是按县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切实抓好烤烟、核桃、党建、扶贫挂点联系工作,挂点联系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二是认真落实好抗旱救灾工作。面对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我办度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帮助受灾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安排多名工作人员驻村帮扶,组织干部职工捐款,落实包保责任制,投入抗旱经费21000元,确保所包挂的龙街乡鼠街村委会抗旱与春耕生取得阶段性胜利。三是普法与依法治理、平安单位创建、维稳、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完善措施,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扶贫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创业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好落实。二是调整充实了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建立和完善了党政主要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三是建立工作责任和绩效考评制度,把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将扶贫开发工作落实到单位,明确到项目,考核到个人,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全县上下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四是县委政府督查室把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列入了督查内容之一,定期进行督查。五是完善了挂钩扶贫工作机制,把挂钩扶贫工作情况作为领导干部为民办实事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2、全面推行贫困村首扶制度,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农村扶贫工作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在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按照“收缩战线、集中力量、突破难点,切实加快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的工作要求,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自然村,以贫困农户为扶持对象,把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等项目安排在最贫困的村,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严格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以优化财政扶贫资金效益为着力点,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一是规范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二是严格实行资金项目公示制。在项目村设立扶贫项目永久性公示牌,对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性质、资金额度等进行公示,实行阳光操作,有效遏制了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现象,确保了扶贫资金真正用到扶贫项目上。三是严格实行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封闭运行和县级回补报帐制,严防出现资金滞留、挪用、虚列支出现象,确保了资金运行安全。四是实行项目建设承包合同和廉政合同“双合同”管理制度。五是实行项目定期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度。在项目建设中组织人员定期检查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按照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项目建设结束后,实行县乡两级竣工验收制度。六是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方式。在以贫困规模、贫困程度等因素对扶贫资金进行分配为主的同时,引入以奖代补机制,对扶贫工作成效明显的乡镇,在资金投入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对扶贫工作成绩不明显的乡镇减少投入,将扶贫资金的分配与扶贫的绩效挂起钩来,逐步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七是切实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健全完善项目建后管理制度,保证了项目效益。

4、实行挂点联系制度,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县扶贫办干部职工分片联系乡镇,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扶贫开发责任制,将所联系乡镇的各项扶贫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科技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社会挂钩等扶贫工作的开展,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整治村容村貌,村风民风明显提升。四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半年来,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解决了0.7万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完成全年计划数1.5万人的47%。五是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及时投入在今年的大旱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和效益。今年3月底完工的69个整村推进项目复修坝塘2件,畜水6万立方米,新建三面光沟56千米,水池1206个,畜水24898立方米,架管59千米,设u型槽537米,复修水井1口。今年4月中旬发放的1500万元小额信贷资金为1886户贫困农户春耕生产提供资金支持。这些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投放使项目村的用水得到有效缓解,有力地促进了抗旱救灾和春耕生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我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投入的资金相对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遇到自然灾害时返贫率高,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调查测算,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153793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57%,特别是今年又遭遇特大旱灾,使我县的扶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

二是个别乡镇和单位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建设和项目管理的现象,单位挂钩扶贫工作开展不扎实,落实不到位。

三是群众广泛参与的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大。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参与选择项目、参与实施项目、参与监督管理项目。

四是扶贫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由于扶贫资金投入有限,每个贫困村仅投入15万元,许多贫困村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贫困村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特别是在一些产业发展上,没有形成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52个,占1919个村组的13%,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五是资源整合有差距,典型示范作用不明显。由于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有不同的投向,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帮扶贫困村的难度较大,整合的力度还不够,扶贫项目的亮点不突出,示范作用不明显。

六是扶贫工作人员相对不足。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投入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我县每年争取的各扶贫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资金项目覆盖面广点多,工作量大,扶贫任务艰巨,现有工作人员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我办现有在编人员12人,其中一名副主任至今抽调到招商局任副局长,剃除驾驶员1人、新农村工作队员1人,实际从事扶贫业务工作的仅9人。

三、下步主要工作计划

(一)认真落实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工作。按照县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提高法制政府四项制度落实水平、强化责任政府四项制度贯彻落实、巩固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成效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在县扶贫办推行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工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把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认真做好相关项目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1、做好整村推进项目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一是做好省级第二批26个扶贫整村推进规划评审,争取在7月初批复实施;二是做好第三批州级扶贫整村推进规划,争取实施20个左右,使的整村推进项目达到50个以上,比年初计划的40个净增10个以上;三是对争取的整村推进项目按要求组织实施好,确保按质按量按时完工。2、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争取扶贫资金150万元,搬迁安置农户300人。3、做好产业扶贫项目规划编制工作,争取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0万元以上。4、争取并组织实施好100万元的贫困村互助发展资金项目。5、争取并组织实施好100户农村安居房改造工程。

(三)创新机制,认真落实好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跟踪、管理等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小额信贷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小额信贷资金放贷方案,抓紧落实放贷工作。今年,计划争取并及时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500万元以上,对发放的资金加强跟踪问效和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的同时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

第4篇

关键词:新常态 全面推进 精准扶贫 策略

在新常态理念大力推行下,经济扶贫工作的中心逐渐转移,扶贫的方式也要做适当调整,从国际宏观经济迈入新常态的指引下。普通的社会经济增长难以带动扶贫工作的向前推进,同时,由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相对的对于地方扶贫的资金投入力度会有所降低。这一现象使得精准扶贫被提上政府重要日程,成为国家对基层政府扶贫工作的重点。本文就此进行着重研究。

一、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和涵义

精准扶贫在广义上的阐述精准扶贫是帮助国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县、镇或者家庭人口进行帮扶,帮扶的政策需要根据贫困程度和贫困人群的实际情况,以此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流程对扶贫目标以准确的方式帮扶,通过经济、物质、技术及生存技能等多方面的帮助,提升贫困人群在社会中的生存技能,提高生活水平。在帮扶的过程中,通过贫困人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针对不同的贫困情况采用有效的手段来解决人口贫困问题。在帮扶前还需要对帮扶对象的致贫原因进行深度的挖掘,找到长久解决贫困的解决办法。

精准扶贫主要包含对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对扶贫目标的动态管理以及对扶贫成效的精准考察。精准贫困对象是指按照某种统一的方式精确的识别贫困状况的人群和家庭,还有其贫困的原因,在后期将精准扶贫各个环节的出发点作为基础,所以必须稳固。其次是贫困对象精准帮扶,简单来说是通过分析导致对象贫困的原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贫对策,从而消除致关键及影响的主要障碍。并且在后期需要进行动态管理,为获取的贫困对象建立完整的档案,档案中要包括对象的基本生活、致贫原因和具体的对策等具体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支持,对负责贫困情况的现实改变进行跟踪调研,以便能够及时精确地识别出新的有待帮助的贫困对象,并帮助其脱离贫困环境。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效率、公正以及公平性。在精确识别贫困人群与制定管理办法后,要查看精准扶贫的效果需要从扶贫结果的精准考核上出发,针对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管和督促,使得国家和政府将扶贫作为工作的重点。

二、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策略

(一)进一步细化精准扶贫政策

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需要将扶贫工作细化,具体工作人员的职能及扶贫物资的量化。就是在开展精准扶贫前需要切实弄清楚所帮助家庭或者个体。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到基层中,对需要扶贫的县、镇及家庭走访,还要对贫困地区周围进行深入调查,明确致贫原因及需求。防止出现造假现象。此外,还要充分保证扶贫工作切实落实到每个人,实现从上到下的逐层深入,将扶贫的物质、对策充分施展到贫困人口当中,有效提高其生存水平。其次需要围绕实际的扶贫情况建立档案。依照国家对个地方政府与贫困家庭的扶贫政策制定适宜的规范管理措施。管理时注意对相关资料和管理层以及管理薄的整理,贫困对象必须有相关的证明,这样做有利于精准的找到急需扶贫的家庭及扶贫对策,这更有利于扶贫政策和贫困人口档案资料的统一管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识别性和动态管理。尤其是在基层识别中需要建立基层的民主体系,使得精准扶贫的流程更公开,运行上更规范。基层的群众对工作人员及扶贫政策拥有部分识别权,在多方的监管下,通过动态管理将需要扶贫区域的家庭人口定期走访调查,了解掌握贫困人员在每个阶段的经济能力和生存技能,能否在不断变化社会中持续向前发展。工作人员需要将每个阶段的情况核实后记录下来,以便调整当下的扶贫对策。

(二)采用更有效的方式找准扶贫途径

在推行全面精准扶贫政策时,主要是应用依照贫困户实施政策的方式。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对目标群体深入走访调查,对每个需要精准扶贫的县、村以及家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帮扶,采用合适的负责人、扶贫具体项目以及资金等进行贫困帮扶。比如针对安徽龙番市某村不能使用干净的饮用水、电力不足、交通不便、住房条件较差、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基础改造,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建设。比如针对这个村,可以大力开展旅游行业及特色的种植;在帮扶贫困家庭或者个人的基础上,尽量为其提供岗位或者生存竞争技能上的帮助,确保每个家庭当中至少有一名就业人员,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脱贫功能。针对疾病或意外事故导致劳动力丧失或者文化素质较低的对象,政府需要对其进行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做到授人以渔。

(三)完善体系制度,做好管理工作

目前国内现有的精准扶贫制度不足以支撑工作顺利完成。为增强工作的执行力,在完善过程中,需要明确工作人员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制度,将政府各部门之间很好地连接起来,以政府帮家庭,家庭帮家庭的方式带动经济的提升。其次是将制定的制度公示出来,让每位社会公民及政府人员都能明确扶贫资金,扶贫标准,让基层群众能够了解扶贫工作的进度和资金的流向,保证工作管理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性,纳入整个流程进行公示和公告,从而保证扶贫对象认定的公正性。最后需要严格进行监管,制定扶贫项目监督制度,通过政府及群众的必要监督和管理,让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保证扶贫资金一分不少地到贫困家庭和个人手上,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

(四)创新精准扶贫的考核机制,调动人员积极性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还需要采用奖励和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制定考核机制中,需要根据有地区和贫困家庭和人群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进行考察。政府需要明确扶贫的目标,要确保考核内容的具体化、针对性、可操作性强,更要根据客观情况确定考评方式以及运作流程。

三、结语

由此可知,在新常态下,要求政府在开展各项工作时的标准及工作重心都有所变化。全民推进精准扶贫的策略,需要结合贫困区域和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心珊.新常态下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J].祖国,2016,(13).

[2]段思佳.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困境与出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2).

第5篇

今天,召开全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安排部署全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刚才,少锋同志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我都同意,希望各乡镇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搞好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是当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两项重要制度,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新时期深化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我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就是要通过对贫困户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客观真实地反映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形成一套信息量相对全面的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数据库,使各级领导决策更具科学性、针对性,更加有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因此,只有认真做好贫困人口识别和帮扶工作,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巩固温饱、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完善扶贫政策体系的现实需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关系到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我区扶贫战略定位和政策体系建设。无论是研究新十年扶贫规划、还是制定“十二五”扶贫政策,都需要对全区农村贫困状况有一个总的判断、总的评估。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可以建立一套农村贫困农户信息系统,各部门可以快速、准确地把握扶贫对象,根据贫困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分类扶持,提高政府扶贫资源的使用效能。因此,各乡镇办、各有关部门必须把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作为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二、扎实做好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

我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探索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作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提高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关于具体方法程序,区上已印发了实施方案,刚才少锋同志也作了详细的讲解。需要强调的是,这项工作的核心是做好贫困人口识别工作,大家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㈠科学确定贫困人口数量。今年,省市分配给我区的低收入人口2.2万人,区上已将低收入人口数量下达到各乡镇办事处。各乡镇办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简单直观、易于操作的要求,合理确定各村贫困状况识别指标,分解落实贫困人口数量。各乡镇办在审核时要根据低保、扶贫标准和核定比例,严格控制规模。要特别强调的是,贫困人口的规模下达,要向重点低收入村倾斜,为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创造必要条件。

㈡坚持民主评议和推荐。民主推荐是识别贫困户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贫困户识别上,各乡镇办一定要按照农户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核、区上审批、逐级公示的程序,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严格实行谁签字谁负责和问责制度,确保贫困户识别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开展。同时,对批准的扶贫开发对象和进入低保的农户要全部登记造册,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办、区有电子档案。

㈢准确细致地搞好调查核实。准确识别贫困对象,是体现工作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成效的关键所在。识别对象一经确立,无论是专业扶贫,还是行业扶贫,都将以此为依据。因此,在识别过程中,各乡镇办、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进行多渠道调查和核实,掌握群众的真实情况,力求数据信息全面、真实、准确,从而为下一步的扶贫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㈣要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要坚持分类扶持,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真正实现有效衔接。对农村低保对象,按照政策规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农村扶贫对象,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贷款贴息、产业扶持、转移培训、改善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扶持。“十二五”期间,我区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就是这次认定的贫困户,重点就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贫困人口能力;对每个贫困户,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帮扶计划,确保扶贫对象及时得到有效扶持。

三、切实加强对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组织领导

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做好这项工作,既要严把政策、规范运作,又要创新思路、大胆探索,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㈠要加强组织领导。区上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以我为组长,扶贫、民政、财政、统计、残联五个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这项工作。各乡镇办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抽调足够力量组成专门工作队伍,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工作,确保组织、人员、经费、责任“四到位”,按时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㈡要加大配合协作。区扶贫办要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中交叉对象的识别工作,研究提高农村扶贫对象识别的准确率,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区民政局要积极配合区扶贫办落实交叉对象的扶持政策;区财政局要在工作经费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并做好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区统计局要及时提供统计技术支持和贫困监测数据,参与制定贫困对象识别的直观指标;区残联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核对残疾人情况,对扶持对象中的残疾人提供重点帮扶。各部门只有通力协作,才能确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成效。

第6篇

一、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深刻领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定位。一是扶贫功能作用新定位。扶贫开发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仅要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更要确保发展成果共享,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二是扶贫战略格局新定位。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发挥“大扶贫”的杠杆作用,健全完善“大扶贫”的战略体系。三是扶贫标准和扶贫对象新定位。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扶贫标准逐步提高,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四是农村扶贫政策新定位。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总体目标,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把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2、准确研判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创新“大扶贫”理念,实施了“七大工程两项计划”,推广了“扶贫九到户”模式,探索出了“产业扶贫”和“企业参与扶贫”新路子。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全县还有近10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高山和偏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脱贫难度加大,部分人群脱贫基础不稳固,面临新的返贫压力,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科学把握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新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三农”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将给予重点扶持。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奠定了坚实基础。《省农村扶贫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为依法扶贫、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4、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扶贫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为主线,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更加注重解决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问题,努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5、目标任务。2012—2015年,全县将扶持对象分为重点扶持群体、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重点扶持村三个层次,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扶贫开发达到“12345”目标,即: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5万人,努力缓解相对贫困问题;达到两个改善,贫困农村的村容村貌大大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推广三个模式,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保障式扶贫模式;突出四个重点,产业化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民生扶贫、科技扶贫;实施五个项目,实施45个重点贫困村和25个重点老区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扶贫工程、实施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1500户6000人、实施雨露计划培训5000人、实施5000户贫困家庭的产业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建设;实施100家扶贫互助社规范建设管理工作。

6、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以贫困群众为工作对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解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做到扶贫到户、脱贫到人。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多措并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分级负责、合力推进”的格局。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落实扶贫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对因灾因病等突发事件陷入暂时性贫困人口,提供救济救助;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生活在不具备开发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扶贫搬迁、异地开发。四是坚持自力更生、社会帮扶。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动员和组织贫困群众参与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监督、扶贫项目的选择和实施,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的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性发展。

三、把握全县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

7、大力推进专项扶贫。加快整村推进力度,全面启动“十二五”期间全县45个村的整村推进工作,每年启动9个村的项目建设。突出老区扶贫,加强中心老区乡镇和重点老区贫困村扶持,保护、建设和开发麻池苏区遗址、枝柘坪红三军旧址、资丘七十七烈士纪念碑等红色革命遗址。做好扶贫搬迁,每年实施扶贫搬迁1000人以上。强化产业化扶贫,每年兴建和改造产业化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基地1万亩以上。加强科技扶贫,每年实施“雨露计划”培训1000人以上。连片开发扶贫,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新一批连片开发试点项目,统一规划,分级负责,集中扶持。注重典型示范,进一步加大高家堰镇金盆村、高家堰村、龙舟坪镇何家坪村等扶贫示范点的扶持力度,着力抓好龙舟坪镇“城郊大棚”、民居改造等工作。

8、大力推进行业扶贫。县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大行业扶贫工作力度。县扶贫、发改、民宗、财政、统计、审计、金融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扶贫政策,在项目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向老区贫困地区倾斜。县交通、经信、旅游、移民等部门,要支持贫困乡镇的乡村公路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和旅游综合开发。县国土、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要积极做好国土整治、低产林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农田水利及农村水电等重点工程建设。县电力、广电等部门,要积极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县教育、文化等部门,要扎实抓好“助学启智”工程,加快贫困村“农家书屋”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县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实施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民福等重点工程,切实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县科技、农业、畜牧等部门,要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普及,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开展良种引进、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方面提供优惠、便捷的技术服务和政策支持。县人社、民政、住建等部门,要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人才培养、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县工会、妇联、团委、残联等组织,要积极帮助解决农民工、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

9、大力推进社会扶贫。抓好对口帮扶,积极争取落实“616”、对口定点扶贫、“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新农村建设等帮扶工程,继续组织实施“1321帮扶工程”,充分发挥帮扶部门人才、资源、信息等优势,尽力帮助重点村引进项目、资金、人才,提供信息服务。抓好村企共建,鼓励引导企业到贫困村兴办基地、领办产业、创办企业,促使农村资源与企业项目对接,农业基地与企业产销对接,农民技能与企业需求对接,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和农民增收。推动民间扶贫,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志愿者行动。积极争取国际扶贫组织援助,建好外资扶贫项目。引导社会力量投身于扶贫开发事业。

四、努力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10、完善政策支撑、合力推进的高效整合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实施开发式扶贫,充分整合资源,大力推进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1、完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大扶贫”协调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片区推进、点面结合、扶贫到户”的思路,注重把政府扶持与社会扶持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扶贫的巨大作用,使贫困人口得到有效的扶持。

12、完善重点脱贫、差别扶持的贫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实行农户返贫纳入制度和脱贫销号制度,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要区分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实行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和标准。要坚持扶真贫、真扶贫,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五、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13、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强化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管理,把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

14、严格扶贫项目管理责任。以2012年开展“项目质量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加强扶贫项目质量和专项资金监管。要科学制订扶贫项目规划,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要严格实施项目,加强督办检查,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将检查验收的结果作为划拨扶贫资金的依据。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专户专账管理,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告公示,完善和严格报账制管理办法,增强资金使用透明度,接受各方面监督,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7篇

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报告一: 

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县年全面脱贫的要求,月日第次县委常委会明确决定:把扶贫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中心工作,作为总抓手来推动其它各项工作。围绕实施扶贫攻坚战略,从月日以后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成立了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成立了团风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成立团风县扶贫攻坚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由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县长等兼任副主任。下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社会扶贫四个工作专班和综合协调、宣传报道、业务指导、督查组、考核组五个工作组,同时要求各乡镇相应成立扶贫攻坚指挥部,成立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设立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增加到3名,专职专干。

二是制订了全县扶贫攻坚计划。围绕年全面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科学制订全县三年脱贫工作规划,细化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县里脱贫规划为1347工程,即横下一条心、利用3年时间、通过四个一批方法,完成7万人脱贫。计划年脱贫10个贫困村、28174名贫困人口,年脱贫33个贫困村、21234名贫困人口,年脱贫29个贫困村、21243名贫困人口。现已将贫困村脱贫计划落实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已下达到乡镇村,村级正在落实到贫困户。

三是进行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和督办。月日,县委书记在镇主持召开了全县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会议参观了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传达了全市精准扶贫现场会精神,各乡镇党委书记分别就各自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表态发言。会后,各乡镇分别召开了县直机关、各村支部书记、县驻村第一书记、县驻村工作队队长、联络组长参加的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围绕四个一批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时间节点进行了具体安排。月日,攻坚办再次组织5个督查组对全县驻村工作队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督办。

四是召开了县委县政府高规格会议。月日和月日分别召开2次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精准扶贫相关工作。月日召开了县委届次(扩大)会议,讨论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会上县委县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任务军令状,县扶贫攻坚办公室与扶贫工作队签订了驻村帮扶责任书。这次会议从思想上进行了誓师动员,从工作上进行了督促落实,引导和推动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扶贫攻坚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干部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

五是拟定了相关政策支撑文件。除了出台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之外,拟定了《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团风县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团风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工作方案》、《团风县精准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等相关政策文件,还有几个文件正在积极拟办修订之中,准备近期出台。

六是创办了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县扶贫办与县农商行联合创办扶贫小额信贷试点,通过市场手段运作扶贫开发,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撬动信贷资金,拉动社会资金,解决贫困户借款难的问题,创新了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月日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创新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肯定了我县扶贫小额信贷12345扶贫模式(即搭建一个信贷平台,突出贫困人口和市场主体两个主体, 严格评级授信、项目推荐、贷款发放三个步骤,确保指标落实、项目直扶、帮扶带动、验收考核四个到户, 打造瞄准特困群体、落实特惠政策、形成扶贫合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壮大特色产业等五项特色)。目前这项媒体宣传的金融扶贫团风样板工程,已向282户发放贷款3220万元,落实帮扶贫困户315户、1812人。

七是开展了扶贫攻坚的密集调研。县四大家领导分别带队到各自的扶贫联系点开展精准扶贫调研,通过走访座谈、解剖典型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脱贫的愿望和想法,总结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理清扶贫思路、完善脱贫举措。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县卫计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分别对因病致贫人口、农村低保(五保)人口、扶贫移民搬迁对象等进行专题调研,为制定完善精准扶贫规划和政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认真准备接待,圆满完成了省市各级领导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任务,其中省委领导傅德辉常委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存在问题。

前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各乡镇各部门之间相比,有的乡镇和部门领导认识高、动作快、效果好,有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没有进入工作状态,没有尽到工作职责和牵头之责,导致工作被动滞后。二是工作推进速度不快。相比兄弟县来说,我们工作总体推进速度稍缓,没有掀起扶贫攻坚的高潮态势,没有真正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三是工作成效不明显。相比上级领导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需求,工作成效不很明显,工作特色不突出。

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报告二: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紫阳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现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二)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三)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14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1.5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16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2014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

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第8篇

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3月12日上午,扶贫办召开了年度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一)市扶贫办荣天福主任作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报告

报告对年的工作做了八个方面的回顾,即: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整合资金连片开发试点扶贫、移民和贷款贴息扶贫、社会扶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机关自身建设等,这些工作在上一年度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了新的突破。

年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思路是: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瞄准贫困弱势群体,因地制宜实施扶贫项目,有效遏制返贫。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把尽快解决温饱逐步向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上转变,努力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年,要稳定解决我市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实现脱贫致富,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努力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缩小贫富差距。

在安排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时,荣主任讲了九个方面的工作。其中,逐步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完善社会扶贫工作,加强革命老区开发,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加强机构建设,提高扶贫管理服务水平等常态性工作,因时间有限,这里就不多讲了。在此,着重传达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完善识别机制,制定新的扶贫标准。年国家首次大幅度调整扶贫标准,并确立全国扶贫标准为1196元。国家在调整全国扶贫标准时,鼓励各省市依据自身实际,确定地方标准。自治区年确定全区农区扶贫标准为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元,牧区1800元。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市里在土左旗召开了扶贫项目库建设现场会,经统计、农调等部门调查和计算,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确定了我市扶贫标准为2640元。按照这个标准,我市贫困人口为26.6万人。新扶贫标准的确定,不仅将更多的贫困人口列入扶持范围,而且也是对建立稳定和规范扶贫标准调整机制的一次积极探索。根据全国、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今年要组织开展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试点,试点工作先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展开。对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求助维持其基本生存;对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予新的支持,通过扶持促其脱贫致富,最终形成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这样一个新的工作格局。

二是积极推进扶贫重点工程的实施,努力改善民生。按照国家的要求,自治区从年开始,加大了对国家扶贫项目资金配套的力度,年已经突破1亿元,今年还要加大,我市要积极争取,特别是在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项目上,同时要探索整合资金,合力攻坚的新路子,在去年武川县以县为单位收缩转移、连片开发的基础上,今年再争取1-2个这样的项目落户我市。今年每个旗县区都要抓1-2个样板村,在适当时候召开一次现场会,在全市逐步推广。

三是认真做好重点县调整和-2020年我市扶贫开发规划的各项准备工作。今年是国家实施扶贫开发十年纲要的最后一年,也是调整年。总原则是:“总量不变、动态调整、统筹兼顾、进出平稳、分省进行、统一核定”。各旗县要密切关注,积极争取支持和协助,力争原有名额保留。

(二)进行会议典型发言

共有三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其中,我县扶贫办主任同志做了“创新监管机制、保障互助资金项目健康发展”的发言。

(三)会议对年扶贫开发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我县被授予年度扶贫开发工作突出单位,县扶贫办孟建平、宋小平两位同志被授予年扶贫开发先进工作者。

(四)白副市长做重要讲话

他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单位要提高对扶贫工作长期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将扶贫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领导,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扶贫开发规划。今年要把扶贫项目落实、国贫县的争取工作作为我市及重点旗县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单位从现在起要积极开展工作。同时,市扶贫办还要做好扶贫开发的监管、指导和宣传工作,使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推动全市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安排

(一)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自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来,我县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和市扶贫办的具体指导、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鼎立帮助下,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艰苦不懈的努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年开始,我们工作环境和任务发生了较大变化,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扶贫对象上,过去主要瞄准绝对贫困人口,关注低收入人口,现在要对整个低收入人群全面实施社会扶贫。二在制度安排上,过去主要是开发式扶贫,现在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进入了开发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三是主要任务上,过去扶贫开发任务比较宽泛,现在行业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专项扶贫的重点是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更要强调进村入户。

因此,我们的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是:一、农民稳定脱贫的保障性因素不足,极易返贫。经过几年的扶持我县的农业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水浇地和旱作稳产田所占的比例还很有限,抗灾能力不强,一遇自然灾害,人员返贫比例高。二、增收渠道仍比较窄,农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制约了收入的增长。三、尽管近几年国家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急需扶持项目仍有很大差距。自然条件较好地区与条件较差地区发展差距、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四、新的扶贫任务为扶贫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工作要求,有待于我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扎实工作。

(二)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安排

年是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的最后一年,为全面完成《纲要》所提出的各项扶贫开发任务,我们需要抓好的工作很多,这里我强调三点:

1、继续加大争取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力度,积极推进重点扶贫工程,着力改善民生。

一是继续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年要继续多争取自治区、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名额,力争达到7个,比年再增加2个。要达到每个村投入100万元,计划筹措资金700万元。通过开展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能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加快推进贫困村农民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二是大力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年要继续把奶业、肉羊、马铃薯、设施农业作为产业化扶持重点,至少争取2个以上的产业化项目。要积极创新产业化扶贫资金滚动使用的新路子和新办法,吸纳和引进社会更多资本,向贫困地区投入,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解决这些产业投入不足和贫困农民增收缓慢的难题,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是继续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互助资金扶贫到户工作。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劳动力培训需求和企业用工结构,下大力组织好转移培训,去年我们通过实施“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工程,使参加培训的180人中,90%以上的人实现了转移就业。今年力争完成300人的转移培训工作。同时,要以实际行动迎接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互助资金现场会在我县的胜利召开。

2、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要求,以易地移民搬迁工程为重点,逐步改善贫困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这项工作是县委、政府重点关注和实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是整合资金、合力攻坚的工作,是贫困边远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具有方向性、挑战性的探索。今年我县计划先期投入400万元左右的资金,重点扶持羊群沟乡搞好19个贫困自然村100户贫困村民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通过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主导产业,确保这些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前,我们要在试点村规划图纸、概算已经做出的基础上,尽快落实相关单位的责任,整合资金和资源,加快项目实施的步伐,力争把试点村建成全县乃至全市扶贫开发“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样板村。

第9篇

关键词:新常态 精准扶贫 策略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在相关研究中,将精准扶贫定义为:面对贫困地区的各种不同的政治以及经济环境、贫困农户的不同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合理的、科学的流程来对扶贫目标加以精准的识别、帮扶以及管理的扶贫途径[1]。简单而言,即通过制定以及执行针对性强的扶贫政策、手段来切实解决底层群众的贫困问题,主要是通过对致贫原因的挖掘以及障碍的发现,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对贫困对象进行各种渠道的帮扶,使其脱离贫困。

(二)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

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对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对扶贫目标的动态管理以及对扶贫成效的精准考察[2]。下面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1.对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

这一工作指的是依照某种方法精确地识别出处于贫困状况的家庭以及人口,此外,还要挖掘出上述家庭或者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这项工作是后期精准扶贫工作各个环节的出发点以及基础。

2.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

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工作是建立在精准识别基础之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具体来说,即通过分析贫困对象的致贫因素,根据各个目标的不同情况,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扶贫对策,进而实现对致贫关键原因以及影响脱贫的主要障碍的清除。

3.对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

这些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环节:首先,对所有经过精准识别途径获得的贫困对象建立完整的档案,档案中应当包含贫困对象的基本生活情况、导致贫困的原因、具体的扶贫对策等方面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能够有效地帮助扶贫工作的开展,为其提供各种信息的支持。然后,对所负责地区的贫困情况的现实改变进行跟踪调研,以便能够及时精确识别出新的待帮助的贫困对象,另外,还要及时从扶贫目标里调整出已经脱离贫困的对象,这样能够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效率、公正以及公平性。

4.对扶贫结果的精准考核

这一内容的主要针对目标为实行精准扶贫的各级地方政府。在当前的农村扶贫工作中,对于各级政府组织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扶贫工作的地区发展以及片区开发工作由中央政府负责,精准扶贫工作则是由各个地方政府完成。精准考核的目标为:针对地方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管和督促,使得其把扶贫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二、全面实行精准扶贫的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细化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工作的细化非常重要。首先,要通过瞄准机制的建立来找准扶贫目标。即一定要弄明白切实需要帮助的家庭或者个人。这就需要深入到基层,进行全面的走访,将扶贫对象摸清摸准。此外,还要保证扶贫工作切实落实到人,实现从上到下的逐层深入。其次,要围绕扶贫工作建档立卡。依照各个省级建档立卡的相关规范,各级政府机构有相应的档案、管理层以及管理簿,贫困对象手中有卡。这项工作有助于精准扶贫工作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便于查询、管理以及监管工作。再者,需要严守两项原则。即基层识别原则和动态管理原则。其中,在基层识别中,要建立起基层的民主体系,使得流程公开化、运行规范化。基层群众拥有部分的识别权,用老百姓“雪亮的眼睛”来识别真正需要给予扶贫的对象。在动态管理中,要定期对扶贫对象以及扶贫区域的实时情况进行调研,获得及时、可靠的相关信息,以便对扶贫对象、扶贫力度等作出适当的调整,确保扶贫工作的公正性,确保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毫无针对性地帮扶,从而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应用靶项疗法,找准扶贫途径

在这项对策中,主要是应用依户施策的方法。通过对目标地区进行深入的走访和调研,对每个县、村以及家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贫对策、扶贫负责人、扶贫具体项目以及扶贫资金等,如针对目标县以及村等,要实现饮用水、用电、交通、住房、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基础改造。对一些环境条件占据优势的贫困区域,要大力推行与环境、生态相关的项目,如旅游、特色种植等。在针对家庭以及个人的扶贫上,要尽量为其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要至少保证有一名就业人员,有效地提高脱贫造血功能。对那些因为疾病以及意外事故等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的扶贫对象,实施政府应对采取救助兜底扶贫的办法。对文化素质较低的扶贫对象,需要对其加强再教育和相关的技术培训等服务,即所谓的智力扶贫。以此类推,要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对象进行靶向扶助。

(三)完善制度体系,做好扶贫管理工作

任何工作都要完善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为了增强工作的执行力,首先要具备健全的制度体系。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涉及的制度主要有:1.责任制度。在精准扶贫中,需要将相关的管理部分、管理者以及管理对象结合起来,实施每户1套扶贫对策,每村1个脱贫计划,在保证扶贫到户的同时要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责任制度,并确保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将扶贫共走做到有始有终。2.公示制度。即将扶贫的相关内容以及信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公示,使基层的群众能够了解工作具体的执行情况。这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作管理的公开性、公正性以及透明性。其中公示的内容主要应当包括扶贫对象及其生活情况、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扶贫的具体项目等。这一制度还强调了扶贫对象选择过程的公开化,对整个流程进行公示和公告,从而保证保贫对象认定的公正性。3.扶贫项目监督制度。这一制度能够对各级政府的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这就需要各级人大以及政协发挥自身的民主监督功能。另外,这项制度还赋予了基层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监督权。通过这项制度,基层群众就拥有了投诉以及举报的渠道,让基层群众包括扶贫对象成为扶贫项目监管的主体力量。

(四)要积极创新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机制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为了提高工作的高效性,获得预期的社会价值,对其实行考核机制非常必要。为了保证考核机制的科学性,需要针对各个县区制定具体的工作考核办法,对各个区域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党政主要领导人的相关责任加以明确,要从单纯考察目标地区GDP的局限中脱离出来,要重点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成效进行全面的考核,建立多个角度的综合考核体系,要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重视发展也要重视基础,不光要关注明显的成绩还要关注潜能,要确保考核内容的具体化、针对性、可操作性,要根据客观情况确定考评方式以及运作流程。其中在考评方式上,要勇于创新,在考核中要充分重视一般因素与关键因素,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的关系,把握好两者的平衡,是指充分结合,同时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应用现代化管理的先进手段,采取随机抽样以及网络评价等方法来不断地完善精准扶贫的考核体系。另外,在考核结果的使用上,要借鉴市场考核机制,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将扶贫地区的扶贫成效与相关责任人的政绩和升迁建立起关联。对精准扶贫工作获得明显效果的区域,要给予重点的物质表扬和经济激励,如可以在资金以及相关项目上提供较多的便利。

三、结论

总之,在全面倡导新常态的政治以及经济环境下,精准扶贫工作日益受到国家与各级政府的重视。笔者首先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重点分析了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各项主要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以及实践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构建路径

“精准扶贫”思想是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来的。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式扶贫而言的,是指根据不同贫困区域和不同贫困农户的实际情况,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方法创新,坚持“谁贫困就扶持谁”的精确对象化原则。精准扶贫是推进“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我国贫困人口到2020年能够如期脱贫的关键之举。要实现精准扶贫,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这对精确识别贫困、有效配置扶贫资源、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推进产业扶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提出

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575万人,比2014年减少了1442万人,贫困发生率比2014年下降了1.5% 。这是我国精准扶贫计划实施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精准扶贫的目标是到2020年要如期实现我国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尽快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2013年11月,在考察湖南湘西时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3年12月中央又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必须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稳定脱贫目标。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仅仅停留在解决扶贫资金的筹集、扶贫资源的整合和使用等问题,而未能提出有效措施有效解决扶贫资源的分配、管理、使用、考核等问题,这导致扶贫资源不能准确到村到农户,甚至出现该扶的没有扶、穷的没扶扶富的、大水漫灌等不良现象。当前,要想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必须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科学有效地对贫困对象进行识别,因地制宜地对扶贫资源进行精准配置,特别是要对贫困农户进行精准化产业帮扶,实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立体化、全方位化,保证国家扶贫资源惠及整个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

二、当前我国扶贫工作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科学有效的扶贫识别机制

我国当前的扶贫识别机制存在对贫困人口的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清等一系列不精准问题。其一,对贫困对象、贫困原因及脱贫办法等没有精准的把握。很多地方主要由基层干部估算扶贫对象,对本地有多少贫困人口、为什么贫困、如何来脱贫、采取什么措施来帮扶等问题没有精准的把握好,于是各地经常出现浪费扶贫资金的现象,致使扶贫未能扶到点子上。其二,没有健全和完善的扶贫机制。如各地扶贫搬迁资金基本上采取政府和搬迁户共同分摊的办法来解决,这可能导致政府因财力困难而分担一小部分搬迁资金,搬迁户承担大份额资金,最后造成搬迁出来的是经济条件稍好的农户,贫困农户搬不出来。其三,没有多角度识别贫困状况。有些地方仅仅凭农户收入情况来识别贫困状况,而忽视自然条件、地域差别、各地经济整体水平的差异、居民生活习惯等导致贫困的因素,这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因为即便年收入一样,也可能出现贫困程度不一样的情况,所以应该因地制宜地建立多角度的贫困识别评价体系。

2、缺乏健全的驻村帮扶机制

虽然当前在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安排了干部驻村扶贫,但是由于没有健全的驻村干部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驻村干部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一些贫困地区的党政领导没有足够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认为扶贫开发既是要花钱的事情,又是难以出成绩或出点成绩不明显的事情,所以扶贫责任心不强。同时,当前我国干部考核激励机制不科学、不健全,使扶贫责任制难以真正落实,导致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不认真落实扶贫工作,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在结对帮扶中走形式,不带真正感情,没有明确的项目和思路,导致扶贫工作进展缓慢。

3、缺乏扶贫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存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公共服务建设差距等问题。贫困地区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那些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非常滞后,交通条件也很差,目前仍有一些贫困地区尚未通油路,一些建制村还没有通公路,这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发展。此外,因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是政府主导型的,贫困人口本身只是被动参与,消除贫困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这也是造成贫困地区脱贫困难的原因之一。以上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政府没有很好地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配置扶贫资源造成的。如果长期缺乏扶贫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任务就很难完成。

三、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构建路径

1、必须建立精准的扶贫识别机制

精准扶贫的有效推进必须有科学的贫困识别机制作保障。其一,必须准确识别贫困对象,并采取相应的扶贫措施。对政府来讲,必须根据不同的贫困地区、不同的致贫原因制定因地制宜、因户定策的脱贫措施。其二,要有明确的贫困识别程序。要根据贫困情况,通过“指标分解、广泛宣传发动、农户自主申请、入户调查核实、村级民主评议和票决、乡镇审核和公示、县级审批和公示、信息采集和建档立卡的程序”,[1]提高精准扶贫的质量。其三,要准确识别导致贫困的原因。政府选派干部进村入户摸清贫困状况,认真分析致贫原因,从而建档立卡,摸清贫困户、贫困村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动态化的帮扶措施。

2、必须建立健全的驻村帮扶机制

其一,必须完善干部考核机制。驻贫困村的干部都是党委政府选派的,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机制,明确干部驻村时间、工作任务、考核办法等,既能给驻村干部一个到农村锻炼的平台,又能考察驻村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沉心贫困地区,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其二,要强化对驻村干部的业务培训。县扶贫办要协调相关部门对驻村干部进行常态化的业务知识培训,特别是对村干部也要进行专题培训。其三,要建立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村的长效机制。机关事业单位要建立结对帮扶贫困村的制度,定期派出干部驻村帮扶,使每个贫困户都有结对帮扶责任人。

3、必须建立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开发机制

以往我国政府在扶贫中主要是针对农户的实际需求而采取相应的扶贫举措,而很少关注产业扶贫,使农户的脱贫意识没有激发起来。针对这一情况,应该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机制:一方面,必须尽快建立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想将农产品变成市场上的商品,必须发挥企业的作用。应该根据各地产业发展优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利益共享”的产业开发机制,有效利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发展农业产业合作社,实现农业企业与农户的“对联”,改变简单向农户发放扶贫物资的传统扶贫思路,这样既提高了扶贫资金的效益,又实现了农户与企业的互利双赢。另一方面,必须创新企业的教育管理机制。教育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有力武器。因此,扶贫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对企业员工的教育。扶贫企业要注意吸收入驻地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增加他们的打工收入,这既有利于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又能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潜能,从而使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本充分涌现出来。总之,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开发机制有利于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4、必须建立合理的扶贫资源配置机制

扶贫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其一,必须下放扶贫项目审批权限,建立扶贫项目县级审批机制。县级政府要严格扶贫项目审批程序,实行公开竞争立项的原则,并对扶贫项目开发的效果进行审计检查、验收评估、绩效评定。其二,必须建立符合各地实际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在扶贫资金的分配上,既要兼顾公平,又要突出效益。要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增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正向激励作用,资金分配与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挂钩。”[2]县级政府必须按照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相关规定,创新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在有效防范扶贫资金管控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支持发展扶贫小额信贷,”[3]增强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三,必须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动贫困人口的脱贫主动性,并且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形式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只要适合市场化方式来运作的扶贫开发项目,必须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制定相应的项目实施指导性意见,探索和研究通过财政专项资金购买社会服务的试点工作。尝试性采取委托、承包、采购等多样化形式,将扶贫开发项目交给社会力量去承担,并且宣传和激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积极参与扶贫慈善事业,形成扶贫开发的社会合力。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

全局党员干部必须从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以扶贫开发工作统领全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推进我局的社会协调发展。

二、明确新阶段我局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新阶段我局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扶贫开发工作统领全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开放式、开拓式扶贫方针,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帮扶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发展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改善条件、提高素质、创造机会”,突出三项重点工作(整村推进、产业扶贫、“三解三促”),推进两项创新(互助资金试点、扶贫贴息贷款改革),健全三项机制(社会帮扶、项目资金管理和扶贫对象识别),进一步加大工作落实力度,着力构建行业扶贫、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为推进我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构建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主要目标任务是:以四明塘东村脱贫为重点,实现扶贫区域全覆盖,扶贫对象全覆盖,力争每年完成村整村推进工程,实现扶贫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8%以上。

三、突出三项重点工作

(一)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加快贫困村整体发展。整村推进工程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成效的主要抓手,是整合扶贫资源、集中力量攻坚,加快贫困村整体发展的重大举措。坚持把整村推进工程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2014年全面完成“三个确保”整村推进任务,2014年启动第二轮整村推进工程,力争每年完成村整村推进任务。以整村推进为载体,在产业化扶贫、三解三促、互助资金试点等方面全面向整村推进村倾斜。县财政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的70%必须安排到推进村。县直各职能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时,要与扶贫开发村推进相衔接,严格按照标准履行职责,涉及道路、水利、安全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培训等社会事业,在项目、资金上优先安排,重点倾斜。

(二)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与整村推进相结合,与产业化扶贫相结合,重点放在贫困村,着眼点放在提高劳动技能,提高素质,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群众收入,增强自我脱贫能力上,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加大培训投入,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大力开展农民务工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逐步实现由短期培训向职业教育、务工技能培训向农业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延伸。积极探索和开展对贫困对象家庭在校学生资助。逐步建立完善政府投资、学员出资、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共同负担、帮扶部门和社会援助等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重点抓好对农村退伍士兵、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基层干部和脱贫致富骨干的培训,对在校大学贫困生进行资助,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通过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实现自我脱贫致富的目标。

(三)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坚持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优品牌、做长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基地)扶持力度,每年争取帮扶村有1-2个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的个体养殖户进入省级扶贫对象予以重点扶持。培育和发展帮扶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扶贫效益

四、健全扶贫机制

扶贫济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全局党员干部要深入贫困地区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开展“科干入户”一般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机关党员干部联系一个贫困户,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帮扶2-3名特困户,一般党员或干部每人至少结对帮扶一名贫困户。建立健全帮扶工作单位激励机制和考评办法。建立健全扶贫开发责任制,把扶贫职责列入年度工作量化考核内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不断发展扶贫公益事业,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第12篇

今天,我们召开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当前扶贫开发和定点帮扶工作形势,进一步提高对定点帮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大帮扶工作力度,推动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开展。

年以来,省直各定点帮扶单位始终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构建和谐、促进民族团结、联系服务群众、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工作上狠抓落实,通过帮思想、帮管理、帮资金、帮项目、帮信息、帮技术等灵活多样的帮扶手段和内容,使定点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年,省直各帮扶单位共派出蹲点挂职干部977名,落实帮扶资金3018.65万元(含物资折价),帮助引进项目274个,引进资金1.55亿元,在全省39个县、110个乡镇、220多个贫困村中,实施了物资捐赠、小学援建、校舍修缮、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建设、暖棚建设和种养业扶持、实用技术培训、贫困生资助等项目。共修缮校舍38所,资助贫困生2023人,举办各类培训班281期,培训农牧民3.38万人(次),帮助劳务输出5900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贫困村人均收入从年的795元,提高到年的1055元,有46.7万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省直各帮扶单位把定点帮扶与宣讲中央、省委1号文件活动相结合,抽调人员认真宣讲1号文件精神和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入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年以来,省直定点帮扶单位共抽调宣讲干部5530名,在宣讲1号文件活动中为贫困农牧民办实事7000多件。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定点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个别单位把定点帮扶视作兼职工作,有的甚至认为是单位的负担;有的单位把定点帮扶简单地理解为捐款捐物,只是过年过节慰问一下。二是制度不落实。有的帮扶单位调查研究不够,帮扶方案的确定缺乏针对性;有的帮扶单位考虑自身困难多,工作落实不力。三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同帮扶单位衔接沟通不够,只把希望寄托在资金的投入上,组织发动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脱贫的主动性不足。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进入新世纪后的七年,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最大、贫困农牧民受益最多、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扶贫开发解决了110.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全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构建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农牧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扶贫开发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任务极其艰巨。

我省是全国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贫困是我省最大的省情,与贫困做斗争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最艰巨、最紧迫的任务。全省尚有86.6万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占农牧民总数的24.8%,全省常年返贫率在13%,比例仍然过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合力扶贫的大扶贫理念,团结带领全省各族群众为消除贫困做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党政机关定点帮扶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工作,把定点帮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进一步深化对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党政机关单位参与扶贫开发,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执政为民,不仅要落实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也要落实到机关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上,落实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上。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首先要关心贫困群众的疾苦。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方面大力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年,为集中力量在上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国家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本世纪初,又组织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定点扶贫与整村推进相结合开展工作的安排意见》,要求帮扶单位定点联系到县,扶贫到村到户,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积极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

党政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机关单位定点帮扶的县、乡、村,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地区。帮助贫困人口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实现稳定脱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参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影响和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机关单位多数承担着指导或带动全行业发展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支持贫困地区加快行业发展的重任。贫困地区也是机关单位了解掌握情况、分析研究问题、制定相关政策的试验地,加强与贫困地区的联系,有利于机关单位直接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及时调整政策,促进工作开展。社会扶贫能否取得重大突破,能否加快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关键要看各级机关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党政机关单位的表率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政机关单位要切实担负起引领、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历史重任。

党政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关系,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层次的和谐。贫困现象的存在,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贫困产生的心理失衡,会导致少数群众与社会的不和谐;贫困心理引发的社会行为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会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定点帮扶是社会力量关爱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开发,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手段。

党政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机关单位干部定点挂职扶贫,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基本国情、省情,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可以近距离体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精神,从群众中吸取思想营养,锻炼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机关干部只有到基层去实践,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提高,发挥其能力水平。尤其是年轻干部,在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基层情况,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培养过硬的工作作风,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定点挂职扶贫不仅为我省党政机关干部施展才智、锻炼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加强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

(一)明确指导思想。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扶贫理念,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救济式”、“输血式”、“造血式”扶贫相结合,围绕“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的扶贫开发总体目标,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结合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通过资金投入、项目引进、人才支持、技术导入、信息提供等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尽力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

(二)加强组织领导。党政机关单位参与定点帮扶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本部门、本单位的一项工作任务,应当纳入业务范围,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帮扶单位的主要领导必须从实现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定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保持经常的沟通渠道,主动了解定点帮扶地区的情况,积极献计献策,帮助解决扶贫开发中的实际问题。要努力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

(三)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健全机制,使定点帮扶工作与单位荣誉和个人进步联系起来,以此来促进工作落实。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和省扶贫办,已决定将省直帮扶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成效纳入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明单位的推荐评选条件;对基层挂职扶贫满一年,经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双方认定后,可以算作基层工作经历,挂职期间的表现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对表现优异、工作突出的挂职干部可以优先提拔。这些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帮扶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对推动定点帮扶工作来讲很有必要。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省直机关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进行检查,对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表现差的单位进行通报。省扶贫办每年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并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帮扶单位的先进事迹和工作成效。

(四)落实定点帮扶制度。制度是开展工作的保证,只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定点帮扶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是落实调查研究制度。帮扶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要抽出一定时间到定点乡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掌握情况,帮助帮扶村查找贫困根源,理清发展思路,研究脱贫对策,并依据帮扶县扶贫开发规划,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和帮扶计划。二是落实挂职扶贫制度。把定点帮扶工作与培养锻炼干部相结合,选拔优秀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后备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和工作指导,关心、爱护和支持挂职干部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教育挂职干部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严格自律,扎实工作,认真履行挂职扶贫干部的各项职责。三是落实帮扶资金整合使用制度。帮扶资金使用坚持“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和载体,整合各方面资金,在帮扶村实施综合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是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帮扶单位要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论证审批、公示公告、招投标、竣工验收、绩效考核和后续管理等制度。

三、想方设法解决贫困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

贫困地区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理念、需要人才,归根到底就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助。党政机关单位参与扶贫开发,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贫困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

一是在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上下功夫。我们有的贫困地区的农牧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帮扶单位要与当地政府联合起来一起扶志,也就是扶贫先扶志。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富裕要靠勤奋来创造,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新型农民去建设。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帮扶单位要多宣传勤劳致富的典型,多宣传科技知识和农村适用技术,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农牧民的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更新观念,拓宽致富门路,坚定艰苦奋斗改善生活的信心。

二是紧紧围绕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在帮扶上下功夫。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和异地扶贫,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布局,是源于实践、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经验总结,是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因此,定点帮扶必须突出重点,才能在提高扶贫效益上取得突破。各定点帮扶县政府和扶贫部门一定要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围绕年度扶贫重点开展帮扶工作,将帮扶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基层扶贫部门要主动与帮扶单位进行沟通和协调,积极汇报工作,衔接项目,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

三是在解决贫困群众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要定点联系到村,扶持到户,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为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支持。要围绕整村推进重点工作,突出六个方面的建设,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群众收入的产业建设,改变村容村貌的文明新风建设,规范有序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要根据帮扶村实际,在考虑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群众技能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按照因地、因村、因户制宜的原则,帮助贫困群众合理确定到户项目。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服务、培训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致富信息服务和技能技术培训,使贫困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发展信心,提高素质技能,加快帮扶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要引导贫困农牧民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建立经济合作组织,搞好配套服务,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牧民收入。要积极推进科技扶贫工作,立足不同生态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比较优势,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培育特色产业和新型农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