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时间:2022-12-08 13:33:37

后现代主义建筑

第1篇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建筑 风格 古典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在市场上的建筑大约有三类:现代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俗称欧式或欧陆风格)和申式风格。从专业角度讲,建筑师应该多做些现代风格的建筑,或是高申国精神的现代建筑,而后现代主义风格不同的理论家有不同分类方式。以罗伯特.斯坦恩的理论演变出以下这几类建筑风格,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这个风格也有人称为“符号性古典主义”。 潜伏的古典主义:它采用传统质 风格为动机,实际多半处于一半现代主义、一半传统风格之间,并且完全不准备拿传统和古典开玩笑,没有任何冷嘲热讽的动机。原教旨古典主义:它主要强调建筑设计必须从研究古典风格的、工业化以前的城市规划入手,现代建筑家的首要任务是把建筑设计与传统的城市规划重新结合为一体。规范的古典主义:顾名思义这是主张建筑设计应在各个方面吸收传统精华的复古派。现代传统主义:这种风格其实与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是更加讲究细节的装饰效果,因而更加丰富、奢华、艳俗。当然还有好多其它建筑风格及流派包括: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哥特式建筑、功能主义建筑、古典复兴建筑、古罗马建筑、浪漫主义建筑、罗曼建筑、洛可可风格、文艺复兴建筑、有机建筑、折衷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指一种简约、没有装饰的建筑风格。虽然这种风格的构想形成于20世纪初期,并有很多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及其作品有大量的推广,但是很少有现代建筑是建于20世纪上半叶。直到二战后,最终是透过成为各种机构和公司的建筑,才成了居主导地位的建筑风格。在西方强势文化影响的大背景下,符号性明显的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似乎更受广大购房者青睐。但在整个建筑领域,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多元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却是绝对的主流。因此在居佳建筑领域,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变成主流,应该是一个毫无疑问的趋势。就是在当下,现代主义风格的居任建筑也占了一半以上的量。理论上讲, 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更能与当代的居住功能、建筑材料、主流的社会审美相匹配。但在浮躁的行业风气的影响下,大多数设计师更愿意选择成熟、安全的古典样式去模仿,而不太情愿潜心设计原创性更强的一些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由于缺乏创新, 这就造成目前市面上优秀的现代风格住宅匮乏, 客观上助长了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中国近十几年的卷土重来,但历史的趋势是不可阻档的,相信这阵风很快会弱下去的。

新古典主义建筑: 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吸取了类似“欧陆风格”的一些元素处理手法,但加简化或局部使用,配以大面积墙及玻璃或简单线脚构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积浅色为,装饰味比较简化,追求一种轻松、清新、典雅的气氛,可算是“后欧陆式”较之前者则又进一步理性。目前国内这种建筑风格较多,属于主导型的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的灯具则将古典的繁杂雕饰经过简化,并与现代的材质相结合,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风貌,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品位。几十年来,新古典主义建筑传承了很多经典的比例和构图关系。但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基于功能第一的原由,建筑的体型和虚实关系, 与正统的古典主义有较大的差别,尤真是多高层住宅。面对新的功能、形体、材料,当代设计师除了在大量研习经典古典主义作目的构图和审美标准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在构图和审美上应与经典古典主义沿袭一套标准相同脉络,应是在满足当代生活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态。基于中国当代社会如此巨量的建筑实践,在若干年的沉淀后,中国建筑在新古典主义这一风格的建筑发展上应该会有所贡献。新古典主义派的设计特征:讲究风格,在造型设计时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用现代材料和加工技术追求传统样式的大的轮廓特点。对历史样式用简化的手法。注重装饰效果,用室内陈设艺术品。来增强历史文脉特色,往往会去照搬古代设施、家具及陈设艺术品来烘托室内环境气氛。白色、金色、黄色、暗红色是欧式风格中常见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颜色看起来明亮。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在当代居住建筑的体现也是多少年来几代建筑师挥之不去的情结。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和共识,属于文化范畴。传统系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每年都有一些中国传统风格的居住建筑出现,期间也不乏一些优秀的作晶。但由于中国传统的居住建筑层数都较低,因此在多低层住宅产品中产生了一些优秀的案例,但在高层住宅上却鲜有成功案例。同时,随着土地的集约化使用,高层住宅将是今后建筑量最大的产晶。所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当代住宅建筑中路:慢慢其修远兮。即使在多低层建筑中,因为时代背景导致当今的生活方式、建筑材料、技术与传统的完全不同,完全地复制古建筑也已行不通。基于以上种种,在中式建筑中,成功的案例往往是各种冠以新中式建筑风格之名的产昂,不管这些作品是否成功,它们所代表的方向是正确的,是广大设计师不懈努力方向。

建筑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该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讲究人情味并使用非传统的色彩,以期创造一种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元素兼容并蓄,既对立又统一。设计手法因此也可以达到多元化,灵活多变,利用多种不同的材质组合空间,光亮的,暗淡的,华丽的,古朴的,平滑的,粗糙的相互穿插对比,形成有力量但不用生硬,有活力但不太稚嫩的风格。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历史的装饰主义。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运用了众多隐喻性的视觉符号在作品中,强调了历史性和文化性,肯定了装饰对于视觉的象征作用,装饰意识和手法有了新的拓展,光、影和建筑构件构成的通透空间,成了大装饰的重要手段。后现代设计运动的装饰性为多种风格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使不同的风貌并存,以这种共享关系贴近居住者的意义和习惯。主张新旧融合、兼容并蓄的折衷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历史风格,而是把眼光投向被现代主义运动摒弃的广阔的历史建筑中,承认历史的延续性,有目的、有意识地挑选古典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东西,对历史风格采取混合、拼接、分离、简化、变形、解构,综合等方法,运用新材料、新的施工方式和结构构造方法来创造,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形式语言与设计理念。强化设计手段的含糊性和戏谑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师运用分裂与解析的手法,打破和分解了既存的形式、意向格局和模式,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将现代主义设计的冷漠、理性的特征反叛为一种在设计细节中采用的调侃手段,以强调非理性因素来达到一种设计中的轻松和宽容。

结语: 建筑体现了一种文化,它的根立足于其生长的沃土。建筑现代化要突出时代特征建筑要突出时代特征,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和学习优秀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梁展翔.建筑[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58.

第2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征现代建筑

Abstract: using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and features of modern buildings to explain the style and character, change a watch and architectural ideas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and features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me of the modern style and pursue also can be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s applied in, continuously improve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space feeling,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in search for better architectural theme.

Keywords: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feature modern building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特征及影响力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兴起于19世纪末期的欧洲工业革命过后,因为工业革命的革新与兴盛改变了欧洲人对建筑风格的认识,一种以巨大建筑空间,夸张建筑风格的设计理念悠然而生,这种风格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它强调建筑的宽大与恢弘,强调在过程中发展强大。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逐渐风靡世界,走向成熟发展阶段。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征是利用装饰品的象征性或装饰性,提高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的意境美,改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周边环境与发展氛围,提高建筑的意境美感。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强调简单与和谐,注重空间的精致,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追求的是宽敞、宏大、亮丽的主题,追求的是巨大建筑空间与夸张的建筑风格及理念的建筑主题。

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影响力主要由几个部分构成:第一、强调建筑的审美价值,现代主义建筑主要强调功能与本身的实用价值,主要指的是物质功能,在建筑的使用效果中经常进行评定,从实用角度出发,强调功能性对空间的益处,空间的益处决定了形式中的重点。所以现代建筑大都是立方体框架结构的玻璃幕墙建筑,尽管造型、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总体看来未免单一、单调,即在审美功能上留有缺憾。后现代建筑的兴起主要规避了现代建筑的这一缺点,也是具有针对性的改善了现代建筑的不足,所以后现代主义建筑非常关注审美功能、强调现代化的工艺、强调外观造型、强调空间布局、强调夸张的变形、强调可想而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强调装饰物的奢华。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反对“少则是多”的观念,反对空间的简单布置,主张打破“枯燥乏味”的空间布置,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倡打破和谐、完整、统一的局面,注重对建筑语言的象征性与隐喻性做出表达与抒发,强调建筑外观的美感和设计的空间表达之美,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认为,要加强建筑的艺术性,必须要加强建筑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表达,不然就不能使建筑的艺术力得到完美的展示,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中强调的是要加强建筑的艺术性,要让人们面对一座建筑艺术时表现出内心的敬佩与惊讶,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想象力,从而实现建筑完美的审美功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冲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特征及其影响力

它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明确分野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后现代建筑设计耳朵特征主要是强调形态的隐喻性,隐喻可以表现在建筑的符号文化之中、历史文化之中、装饰主义,尤其是从历史文化中可以得到对建筑设计的灵感,而且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多数都是采用历史手法进行装饰的。

第二、主张新旧结合的建筑风格,主张兼容并蓄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是单一的对历史文化进行恢复建设,而是结合历史文化的优势,并结合当前建筑风格主题进行新旧结合的建筑思路,建设出来的新设计,新建筑,在建筑过程中对历史的风格采取抽取、混合、拼接的方法,并将这种折中处理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上。

第三、加强设计方式的模糊性概念,引起人们的发散思维。现代主义的设计强调的是冷漠、精致、理性与实用,降低了对艺术空间和灵感,以及意境美得认识。而后现代主义将这些特征反叛为一种在设计细节中采用调侃手段,以强调非理性的因素来达到一种设计中的轻松与宽容。古典的建筑语言和现代的设计符号交叉运用现代建筑材料被赋予古典主义的神韵。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3.1现代建筑要主义空间激情与形式的美感

现代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色,提高现代建筑中的空间美,合理安排现代化建筑的空间设计,体现空间美感。现代建筑中药强调空间,强调装饰,在空间的组织上注重古典风格的注入,空间组织药严谨有序,有明显的建筑细节风格。不在是简单的几何空间中构建建筑,而是在空间中构建艺术,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更高的境界是追求空间的层次感,而且是非正式的层次感,加深了建筑形态的多维性和空间把握的诡异性。让现代化的建筑中体现出一种视觉冲击力。

3.2加强现代化建筑的色彩符号

加强现代化建筑的色彩符号是一种现代化建筑风格的改善,利用现代化建筑的色彩符号加强了现代化建筑的建筑和谐理念,利用清晰的建筑色彩和明亮的建筑色彩信息,改善了建筑风格与主题,让建筑信号从外表上就可以得到共鸣和启发。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丰富多彩的设计样式和色彩是现代建筑需要学习的,而且在建筑色彩的掩饰下,建筑内容还要尽量的高科技化、多元化、比如日本著名设计大师矶崎设计的美国迪斯尼集团总部建筑就是造型奇异、色彩炫酷的代表,建筑手法游戏迷幻,充分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浪漫诗意的色彩优势。这将是现代化建筑色彩发展俄主要作用。

第3篇

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是发端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一种建筑文化变革运动,本文从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产生、发展及新趋势的发展脉络进行探究。

【关键词】

后现代;建筑思潮;发展脉络

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发端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之中,以反对和修正现代主义建筑为宗旨。它是一种建筑文化的变革运动,以古典与现代双重译码为设计标准,既反映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多义性。简言之,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是基于时代文化观、美学观、价值观等,并与不断发展的物质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一、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产生

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是在现代主义建筑之后出现的思潮。“后现代”一词最早出现在1934年弗・奥尼斯的一部诗选中,而德国当代文论家M・科勒在《后现代主义:概念史的考察》中对“后现代”一词进行了界定。

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年里,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现代主义建筑思潮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普及,但与此同时,正是在这些大规模的实践中也暴露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诸多问题。其结果导致了现代主义建筑分化为了三个发展方向:一是米斯和格罗皮乌斯等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领导下的,以包豪斯学派为代表的欧洲理性主义建筑,这是当时建筑的主流;二是第三代建筑师们直接打出反叛旗帜,与主流学派在建筑思想上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如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出现的粗野主义;三是以赖特、阿尔托等人为代表的建筑学派,主张对欧洲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的修正,是一种比较折衷的温和的学派的代表。

总体来说,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在建筑领域还充当着主流角色,建筑思潮种种变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其预言了转变的开始,是以现代主义建筑内部批判精神的方式出现的在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的后现代建筑思潮萌芽。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建筑思潮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兴起。路易・康对现代主义建筑向后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基于学院派的古典思想体系,最早向现代主义建筑发起攻击。

二、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建筑思潮已经进入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指导并进行建筑设计实践的阶段。由于西方社会的石油危机引起的经济萧条,后现代建筑在简单结构上附加装饰的手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认同,而后现代建筑思潮在学术界以及建筑界有了其应有的地位。此时的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后现代古典建筑;二是符号化的乡土样式的建筑;三是广告记号式的建筑。其中的后现代古典建筑是最主要的倾向,而其自身也呈现了分化:一方面较少采用符号化的手段,如斯特林、矶崎新等抽象地恢复着古典精神。在这一时期的设计实践中后现代建筑思潮形成了一系列思想原则:重视文脉;主张装饰;使用双重译码、矛盾性、模糊性;采用中心缺席的手法,等等。另一方面由于符号学的影响,开始走向符号化的形式主义道路,古典历史的意识逐步被符号化的元素所体现。此外波普艺术的影响也使得古典建筑构件和元素产生了尺度和形式上的变形。在斯特恩的魏斯曼住宅、文丘里的母亲住宅等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都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特征。

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在某种意义上把使用建筑的主体――人,尤其是中下层人民摆到了重要的位置,这一点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同时,他明确了建筑的语言特性和表意功能,明确了后现代建筑的许多重要特性极其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进步性,为后现代建筑思潮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新趋向

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清晰的体系和发展方向。20世纪70年代的后现代建筑在建筑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声势,但其建筑实践却仍限于文丘里等人的有限的建筑作品上。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西方后现代建筑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建筑潮流,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建筑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有了全面清晰的理论与基本的设计手法。它的主要手法为历史主义、多元折衷,指导思想是人本主义哲学和新的审美倾向。1985年文丘里与妻子合作撰写了《坎皮达格里奥观点》(A view from the Complidaglioi)分析了意大利罗马的国会建筑新古典与折衷的特点,丰富了后现代建筑设计的观念。在1987年的柏林国际住宅展(International Bauausstellung Exhibitions in Berlin)和法兰克福德国建筑博物馆(Deutsches Architekturmuseum in Frankfurt)的活动中,后现代建筑思潮尝试与新理性主义结合,无视实际所建造的东西,主张一种以回到过去为基础的新的建筑象征主义概念。

在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理念中,世界上的事物是偶然的、多样的,具有易变性的和不确定的,是对必然性、确定性、规范客观性、一致性的质疑。总体来说,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是一种无中心的、游戏性的折衷主义和多元主义的艺术风格。后现代建筑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一种是“参与的后现代”建筑,它主要吸取现代浪漫主义中的有意义的因素,如复杂性、矛盾性、多元性、模糊性及相关、联系性、整合等观念,旨在建立一种“全含的和参与的范式”(holistic and partieipatory paradigm),取代现代主义建筑的二元论。另一种趋向则是“自我解构”的后现代建筑,这种后现代建筑把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的激进否定主义发展到了极端。

文丘里和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理论基本上可以归属于“参与的后现代”建筑,它并不能完全代表在后现代文化中形成的后现代建筑潮流。而解构主义建筑理论则可以归于另一种趋势,是对后现代建筑“自我解构主义”的创造性的拓展。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彭怒.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与新的主体文化的可能.时代建筑,1999,4

第4篇

关键词:后现代建筑;建筑理论;风格;发展方向;

后现代是一场发生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在七八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基于以上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后现代建筑最起码要在两个层面上表达自己。一是后现代建筑是应该是面对一些建筑师以及极少数的对特定的建筑语言关心的人;二是后现代建筑最终要面对的是广大的公众和当地的居民。后代建筑中注重的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人文的关怀、建筑呈现出来的是可以换成一定量的语言和感性认知的设计,是可以为参观者所理解的,而且不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艺术的追求。

一、后现代建筑的发展模式

后现代建筑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从80年代以后,似有在中国扎根的势头。在中国也掀起一股后现代风,各地也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优秀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并不成熟的后现代建筑,可以说后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是有一些畸形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中国出现的后现代建筑可以说是“伪后现代”的。我们在建筑市场上更多看到的是受后现代主义影响是曾风行一时并且至今仍然流行的“新西洋建筑”和“大屋顶”。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一些建筑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柱式、山花、檐口和线脚之类的民族特色,甚至在建筑的屋顶上安上小亭子的也有不少,其实这是我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误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因为如果去掉了这些形式、片段的东西,则是完全的一副现代主义建筑的面貌。这些流于形式的“后现代”在一些地方已经完全影响了当地的整体风格。中国的建筑师在引进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时,绝大多数只是对建筑手法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实际上领会到实质、吸收了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只是一小部分。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在当今中国走的是“高技派”的路子。新一代的“高技派”摒弃了早期的“高技派”中的以功能和技术为主导的思想,而是更倾向于真正的功能主义,关注的重点是建筑的灵活性、城市文脉和生态环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在这种发展的模式中,工艺技术只是建筑师的手段,本质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是使现代的高科技服务于建筑思想的实现,在保证居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能耗、降低污染,做到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出人文主义关怀。我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融入民族特色也是值得推崇的,因为每一个建筑师都有他自己的民族,那么他所表现的民族性是一种天生的气质,是可以打动欣赏它的每一个人的。中国的后现代建筑在融合了高科技和建筑师的民族特色,以及真正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后,将是大有可为的,也是一种值得推崇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后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后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是有未来、有前途的。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包容性,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后现代主义建筑在我国发展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后现代”也有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后现代主义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切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和流派的总称。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家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各方面的发展也是相当不错的。国民收入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觉得生活在当今的中国是一件幸事,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消费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追去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的追求愈加强烈,后现代主义正是迎合这一思想而出现的。

在2003年,对整个中国的建筑界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完成之后,又一个包含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出现在世人眼前,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鸟巢。鸟巢建筑手法使国家体育场在功能技术的本质上与一般的传统体育场有区别。无论是大跨度的结构、半透明的材质还是通透的围护结构设计都是体育场的设计史上的里程碑。

这些出自外国设计师之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满意的。这些国际水准的设计方案一方面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另一方面激起了本土设计师的一些不满,他们认为这种建筑不能结合中国文脉、反映中国的地域特色和民族内涵,在中国的土地上显得格格不入。其实,不论是西式风格还是中式风格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都应该深入的了解其历史、文化、美学的内涵和内在活力,在结合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上提炼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我们都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而且也是需要建筑师付出真诚的创造性和宽容的接受胸怀的。

中国的后现代建筑正在不断的蓬勃发展之中,在借鉴国外的先进事例之后,融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美学特色,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后现代建筑道路,将是中国后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第5篇

摘要:介绍了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分析了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研究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形式、技术与特性,通过两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精神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以帮助人们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着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着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着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大问题,必须经由几何形去解决。”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一1969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第6篇

 

关键词:现代主义 建筑理论 建筑形式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著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著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笪侍猓匦刖杉负涡稳ソ饩觥!?/P>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一1969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第7篇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特性,趋势。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简单地说,它根植于两种新的传统,一是19 世纪末以来对现代建筑形式的探索,它包括先驱者们的各种实验,如表现主义的、未来主义的、风格派等;另一种是由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米斯、卢斯等大师的现代建筑思想所构成的。现代主义建筑表达出的理性价值是简洁的、单纯的、明确的。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对意义的表述却是隐喻的、含糊的、多元的。

20 世纪70 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崛起,人类建筑史上呈现出新气象。由众多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设计的风格迥异的建筑作品,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盖里大胆和魔术般的风格,用抽象的语言唤起人们对历史与民族文化回忆的罗西,博塔的“塑造地段”的建筑理念⋯⋯后现代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强化了每个建筑的样式、结构和元素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这一起初只作为躲避风雨的避难所的审美情趣,在不断艺术化、理想化之后,审美超越了对形式本身的审视,对意义的捕捉过程变成了审美过程。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住宅建筑方面的成就极其辉煌。著名的建筑作品比比皆是,罗比住宅、流水别墅、考夫曼沙漠别墅等。尽管其中某些建筑的实用功能难以实现,不过,它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和更想贴近自然的心理。

解构主义建筑是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兴起的建筑思潮,有人称它为20 世纪建筑界的第三次浪潮。解构主义建筑有哪些建筑理念、原则和形式上的共同点,在建筑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它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传统建筑规范、原则和理念,试图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建筑样式的新风格、新思潮。其建筑作品都是采用极度扭曲、错位、拆解、变形、旋转等手法,使建筑在形式上表现出松散、凌乱、无序、偶然、随意的特点。看上去,原有的建筑结构被“解构”了。但实际上,被解构的不是结构本身,而只是建筑的表面形式。由贝尼希设计、于1987 年建成的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就是典型一例。从外观上看,其造型像一大堆建筑构件的胡乱拼接,杂乱无章,但作为一种建筑艺术风格,它表现出了近乎非理性的审美情趣。这与中国传统绘画中“不以形象塑造为目的,而以笔墨抒写为中心”的艺术观有相通之处。经过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100 多年的冲击,世界建筑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共生的格局。现代与古典、后现代与民族性、世界性与地域性、新与旧的建筑共同繁荣了人类当代建筑。

二、主要流派

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流派之一, 因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要有强烈的表现力, 要有深奥的隐喻性, 从50年代起象征主义建筑就有所发展, 闻名世界的悉尼歌剧院便是象征主义的杰作, 丹麦建筑师约恩· 伍重利用白色壳体作为屋顶, 既象白帆又象白壳, 整个建筑就如这个特定环境中的自然生成物处在一个统一的审美场里的有序结构中, 从而使它成为了澳洲的骄傲与象征。

七十年代,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提倡表现现代文明的“ 高度技术派” 在西方建筑界兴起。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便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此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皮阿诺和英国建筑师罗杰斯于1972一1977年建成的, 它是一个设备完善的棚屋, 由层层的均匀空间从外部以一个自主的结构框架支撑而成。整个建筑的平面、斜面及立面的各种结构均能改变, 以适应一切需要的变化。这是一座有功效的、玲珑剔透的以及内外设备调换的建筑。这种“ 高度技术派” 的建筑反映了社会科技发展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和建筑师对建筑形式创新的努力。

地方风格派, 这是一些西方建筑师在70年代极力追求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 反对国际风格的划一形式是其主旨。在地方风格派里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建筑师文图里, 由他所设计的耶鲁大学教员俱乐部采用木板和砖砌的墙壁, 旧式的门窗造型及老式的斜坡屋顶, 充满了乡土气息, 灰里灰气, 故文图里的建筑又被称作“ 乡土派”亦或“灰色派” 。

样式主义, 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之一, 它是所求与众不同而追求矫揉造作的建筑形式。这种形式与􀀁􀀂 世纪欧洲建筑中流行的巴洛克式十分相似, 故此派建筑又被称为“现代巴洛克式” 。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恐怕要算1975年建成的纽约联合国广场一号大厦, 那是一座窗格划分整齐的玻璃大厦, 但在转角部分削去了几块, 显得十分离奇古怪, 引人注目。

此外, 八十年代在西方建筑中还流行一种带三角形的或锐角的建筑造型,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日本的丹下健三和美籍华人贝幸铭, 他们的作品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注人了新的内涵。

三、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 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 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 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 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四、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争,世界文化各体系之间一直处在交流之中,建筑艺术也是如此。众所周知,11 世纪末开始的由教皇发起的,大规模的传教活动使得中世纪教堂和修道院大量修建。欧洲第一个国际性风格—罗马式美术成为古希腊罗马美术、爱尔兰—萨克森和维京美术、加洛林美术、奥托美术、拜占庭美术以及当地日耳曼美术传统的混合体。在当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地球的地域性逐渐缩小,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还会出现什么主义的建筑,又是谁将引领21 世纪建筑界风潮。徐悲鸿说:“不必先有一什么主义,横亘胸中,使为目障。”从世界范围看,当代建筑呈现出三种发展趋势:一、实验性、探索性建筑仍在继续向未知领域推进,向理想境界攀升。二、建筑的风格与形态越来越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三、对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尊重。

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如何能融入世界建筑艺术之中,又是怎样的发展趋势?终究,在现今无论是木材资源的开采、木质材料本身的不利,还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都要求我们与更新着的观念、现代化的科技相一致。艺术是不断更新的过程,但无论建筑呈现多少种发展趋势,它最终都必将是向着“以人为本、注重审美、回归自然”的方向迈进,都要被大众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艺术本身最基本的价值。中国建筑意识的进步与宽容,高科技的发展,材料的更新,各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都将给中国建筑在新的历史时期提供机遇并提出挑战,未来的建筑杰作会像2008 年奥运经典之作一样,给世界当代建筑带来无限生机。

五、结语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但中国的建筑在这三十年中却一直处于向外学习的过程,中国应该走自己的路,在吸收外来事物时要学会“拿来主义”,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1 世纪将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又一辉煌世纪。

参考文献:

[ 1]吴焕加. 二十世纪西方建筑史[ M] . 台北: 田园城市出版社,2002.

[ 2]陈柏冲. 建筑形式论——迈向建筑思维[M ] . 台北: 田园城市出版社, 2003.

第8篇

流派或风格特色的诠释解读,而更带有一种形而上的隐喻注解。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建筑;行业现状;矛盾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postmodern" this concept has been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in various forms, it is not on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hools of thought or style, metaphor annotation and more with a metaphysical.

Keywords: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industry status; contradiction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中国的各行各业更是以迅猛异常的速度前进着,有些是按部就班的加速,有些则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不由自主的向前。在文化和科技的进程中,这规律同样不可避开。建筑设计行业作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型”技术工种,在文化领域和商业圈内都占一席之地。这里要谈的是一个流行了很久的流行词:后现代。事实上,由于其独特的时代含义和社会现象,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各种流派和主义的显著特质,那就是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它还将继续并更灿烂地“流行”下去。

“后现代”的历史与背景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进程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这是百科名片给出的后现代主义的阐释。而为什么称作为“后现代”呢?这里看看它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因此,它的出现和消亡也不能与其他类型的概念相提并论,事实上是无法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预说的,我们仅仅能在各种现象和已成事件中进行解构和抽离,在虚无中创造虚无。

建筑领域的后现代史

后现代主义在建筑界的兴起大概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著名的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被视作后现代主义之父,虽然他本人并不认同这个称号。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 ”,“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基本雏形,也是后现代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在当时的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主义和流派在不断的产生,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渐渐大行其道。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型而又另类的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推崇和鼓吹,但是,由于其自身复杂深远的涵义,真正称得上佳作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寥寥无几,其中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摩尔的新意大利广场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但在当时却是备受争议,各业内人士对其毁誉参半,但令人惊奇的是,此建筑受到了普通群众的广泛喜爱。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建筑界对后现代的真正理解和阐释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到上世纪的八十~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格类型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各种经典的杰作也不断诞生,精彩纷呈。

我国建筑界的现代及后现代之路

我国近现代建筑设计的行业历程

谈及我国建筑行业的历史,其实是非常的悠久漫长。而且各个朝代的建筑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对于建筑的品质来说,独特的自我气质和时代赋予的时代特色,比美轮美奂的造型来得尤为重要。而总体说来,我国的古代建筑在这点上是卓越的。但近代中国战争连绵不断,国力大损,解放后更逢空前浩劫,不但无数的优秀建筑精品毁于一旦,更严重的是作为文脉传承的建筑设计同样遭遇了断层。而之后进入的八十年代,却又迎面来了世界范围的经济浪潮,国门大开之后各种经济、文化、艺术思潮狂涌而入,让百废待兴的我们措手不及。而其时也正是世界范围的文化革兴,一方面是世纪之交的不断反思创新,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大力推动,各类文化行业也在飞速发展,设计行业亦如是。各种流派、主义纷纷登陆后,是被囫囵吞枣的解读,虽然有或多或少的皮毛学会了,也有凤毛麟角的精彩作品,但总体来说,是毫无体系章法可言的一锅炖。在这样一个全盘吸收的泛设计时代,这样的情形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无可奈何的。而这还只是在纯设计领域。

如前所述,在经济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文化艺术的纯粹坚持日渐式微,无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成为商业利益圈的其中一环而失去其所应具有的纯粹本质。作为本来属于其中一环的建筑设计又如何能幸免?建筑工程行业的巨大利润早就成为了很多人的眼中肥肉,而极为粗糙落后的流程体制中的漏洞简直无处不在,在缺乏独立公正的监督机构情况下,毫无意外地成为了利益角逐中的巨大竞技场。而作为其中最为意义深远的一环——设计,其所处境况的尴尬和不堪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只能让正确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更为艰难。

但必须指出的是,正是在如此尴尬和艰难的境地,所取得的成就更是难能可贵。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无数的优秀建筑师一波又一波地涌现,在一片混乱中苦苦摸索,奋勇拼搏,创作出大量的优秀建筑精品。抛开欧美建筑业界的参照,仔细研究我国现实,会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时至今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民展开,设计界跟随着这股浪潮,步步为营地缓慢成长着。是缓慢,但是在成长。而我们还不能给各种建筑类型一个标准的定义,因为在脱离常用的世界建筑观之后的注解必然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必须承认大部分国内的现代建筑由于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原因,在建成后并没达成预计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来主义的本土化进程的误读和偏差。设计规划和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建筑工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施工”流程,其间包含方方面面的合同协作,必然需要方方面面的完善配合,某个环节的漏洞和偏差都会对整个流程和最终结果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致命的。所以我必须指出的是,在一种新的本土环境来定义新的行业法则时,固有的——哪怕是世界流行的各种理论和规则,都必须受到本土化的洗礼,进行地方文脉的植入和社会现实角度的重新解读。因此我认为,中国的现代建筑在近年来的发展和成长还算是基本成功的。

后现代建筑的本土化困惑

前面已经提到过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建筑的基础理论和历史背景,在此要提到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定义相对于后现代本身狭隘了很多,这是建筑设计的行业特质决定,好处是对风格注解和思想分析更为有理有据,但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对后现代这个概念里具有最大价值的精神内涵的脱离。

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却又是一种类型的定义和注解,这种自我的矛盾是天生且必永存的,这同样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色之一。关于这种矛盾,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到: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我同意不根据前提的推理并赞成二元论。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既要含蓄的功能也要明确的功能。我喜欢‘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的、白的或者灰的,而不喜欢非黑即白,一座出色的建筑应有多层含义和组合焦点:它的空间及其建筑要素会一箭双雕的既实用又有趣。

人们曾经指责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渐渐认识到作为建筑本身来说,其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很多时候确实大于其实际功用。而事实上,各种设计手法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设计表达,还应有更多的被解读空间。詹克斯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和建筑中的新古典主义》中曾经定义后现代的十大规则:

(1)“不和谐的和谐”,或“不和谐的美”。

(2)多元论。7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立场,是风格的多样性,对差异性、他异性和号糅性的赞扬。

(3)文雅的城市规划。

(4)人形装饰。

(5)回想。历史的延续性,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6)回到绘画,回到内容。

(7)双重译码。

(8)多义性。

(9)重新解释传统,与过去发生错综的关系。

(10)新的修辞格:“悖论,悖义法,朦胧,双重译码,不和谐的和谐,放大,复合和矛盾,讽刺,折中的引用,回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对后现代建筑手法的全面解读,詹克斯从理论上完善了设计准则,也延续了后现代主义的精髓,虽然他把后现代主义建筑局限在新古典主义里了,但这种思维对我们有很大的鉴戒意义。

现代主义建筑土化进程已经是艰难无比的坎坷之路,对于更为深奥和复杂的后现代主义,是否会更为艰难和复杂呢?

答案恰恰是相反的。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化进程是一个迅速而急促的过程,其间的撞击交错却是激烈无比的。在此其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作出任何清晰的陈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纯设计领域,对历史文脉意义的认知和设计手法的艺术解构,在国内的设计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绩。而且还有值得庆幸的是本土建筑师们对时代特质的理解,和社会文化的解读,远远超越了国外建筑行业的普遍深度,这恰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特色。在此,当我们把两个线头牵出来,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居然有着同样的渊源。

有人会觉得无法认同,为何一种复杂的形而上下概念会在落后的本土行业中得到映显呢?让我们剔除现象来观察本质。后现代主义的核心在于隐喻,映射,反语,复杂矛盾的统一体现。而我们的行业现状,具有的最大特色是:矛盾,体制对各环节的互相映射和互动,无法言说的潜在规则,表面装饰的学习或盲目跟风。从事物本质的发展规律上看,会发现两者在形而上的内涵中有惊人的相似。我们再回到事物本身,后现代主义对时代的牵引和修正,对已有历史的尊重,对当下的不盲从和质疑,正是我们业内所正缺失的重要品质。如果我们的建筑师们,能从最根本的思想内涵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对现状进行重新解读和对比,对过去现象进行承继后的深度挖掘,对设计手法的各种元素隐喻的自然分配,在这样的一个思考和实践进程中,也许会惊喜地发现,这样的设计手法对于现今的行业现状的适应会是如此的得心应手。这绝非痴人说梦,当然也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马到成功。但这样的现象表征发展是合乎各方的自然规律的,也是各方的效益和立场得到基本保证的契合之道。

在后现代之前

后现代主义者否定永恒,认为在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这或许无法确定,永恒在观念上的模糊一直都是很奇怪地凸现着,一直都在被非法套用。但永恒有时仅仅是一个词而已。而从建筑来说,建筑可以追求永恒来作为标志导向——一个虚无的标志,追求虚无也是一种追求,总比混乱无序导致的不安来得自然。建筑作为服务于人的工具,与人类的生活习性和关系极为密切又相互影响。而在信息革命时代的今天,人类的生活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日趋多变和不确定,因此对建筑本身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此必须再次强调建筑的复杂和矛盾,这样的特质是实现其功能目的的重要法则之一。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表现主义;鲁道夫;史代納;高迪;门德尔松;柯布;西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现代社会形成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人们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价值观、审美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应在艺术的绘画领域,由于光学技术的发展、色彩理论体系的建立,传统的绘画形式与方法受到严重的挑战。以塞尚为首的“有意味的形式”绘画的出新,则标志着现代主义绘画的诞生。与之相关的建筑创作,一方面受到现代绘画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现代生产技术的影响,孕育了现代主义运动的产生,现代主义设计成为20世纪直至现今的主要设计思想。无论绘画还是设计,之所以冠之“现代”,其主要思想,就是与传统割裂,走向新的未来。人的思想、知识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断层,传统的审美观被颠覆。在现代主义运动的大潮下,各种文艺实践活动蓬勃发展,各种主义、风格精彩纷呈,都在力图冲破传统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方法。这其中的表现主义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运动中一支举足轻重的流派。

一、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虽最早出现再绘画领域,但在文学、建筑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在日后发展的电影领域。建筑界表现主义思潮,建筑师希望寻找一种新的建筑解决人们不安的心理状态并提升社会的文化,通过对建筑形式、材质等进行深入思考。表现主义建筑一方面传达了建筑师的精神境界;一方面注重建筑和使用者心灵的交流。表现主义的出现是一种心灵之火的闪烁和颤动,艺术家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事物真实存在的认知,这种认知完全是艺术家精神上的,脱离了事物的自然属性与表象。与画家一样,表现主义建筑师们是在用建筑师自己的语言执着地表现他们的精神意志及对空间和建筑的理解,更有一些是试图以一种乌托邦式的极度理想化的追求来表达出建筑内心中的真实和潜意识中梦幻般的形态和空间。建筑表现主义分早期表现主义,如:鲁道夫•史代纳所作的歌德大教堂;中期表现主义,如门德尔松的爱因斯坦、布鲁诺•陶特的玻璃展览馆;后期表现主义,如小萨里宁的TWA飞机场、柯布西耶朗香教堂等。我们试图从不同时期表现主义建筑代表作品的解读,来寻求表现主义发展的轨迹,并探讨和研究表现主义建筑的设计思想、方法。

二、早起表现主义建筑

早期表现主义建筑大多具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其思想受到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康德,和新康德哲学家康拉德•费德勒、唯意志论哲学家尼采、艺术家里格尔等人的学说影响。尤其是尼采提出的,艺术是权力意志的表现,艺术家是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人;里格尔在费德勒和尼采艺术哲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具有特定的目的,明确的艺术意志,所有的艺术史都不过是这种艺术意志的表现过程的描述而已。所有这一切,为早期的表现主义探索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鲁道夫•史代纳就是这样的一个神秘主义者的建筑师,也是早起的表现主义建筑代表人物。由他设计建造的歌德大堂Ⅰ和歌德大堂Ⅱ成为早期表现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其中歌德大堂Ⅰ建于1913—1919年,这是鲁道夫•史代纳主持设计并亲手做了屋顶雕刻彩绘的一座全木建筑,他设计外形灵感则来自于德国人的每日主食——面包的形状。这栋建筑的丰富色彩和光线成为设计的一大特色。在他看来色彩和宇宙的结构、人类的心灵都有直接的关联,他巧妙地运用色彩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灵力量,从而达到对更高层次知识的经验。与宗教教堂有类似之处,光线通过彩色的窗户玻璃射进,洒落在室内的木雕和混凝土上,昏暗之中,却激发人们的神秘的体验。歌德Ⅱ大堂相比第一个大堂,它是一个完全混凝土建筑,其设计由先前的设计延伸而来,同样采用了色彩塑造空间的手法,史代纳认为空间色彩是很重要的,在歌德大堂新的戏院中运用了以连串色彩投射到彩色玻璃中,包括绿、蓝、紫罗蓝、粉红,使其沉浸于色彩空间中,走在这栋建筑物里的体验如同是走在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鲁道夫•史代纳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设计师,但由于他建筑结构知识的缺乏使得歌德大堂结构方式非常不清晰,以及并非按照建筑学的功能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建筑的空间问题,而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大量的神秘主义装饰构成了建筑的全部内容。在史代纳的歌德大堂建筑中,我们不难看出他那宗教神秘般的影子,以及试图将建筑代替艺术、道德、教化等功能的目的。

三、中期表现主义建筑

德国建筑师门德尔松是继鲁道夫•史代纳、高迪之后的表现主义建筑大师。1917年,由他设计的德国波茨坦市的爱因斯坦天文台(建于1920—1920年),由于它奇特的造型,设计师非凡的构想,使得爱因斯坦天文台建筑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成为表现主义建筑中期的代表作之一。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5年完成广义相对论,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相对论理论深奥,普通人对之感到莫测高深,门德尔松在爱因斯坦天文台的设计中正是抓住了人们这种心理,并把它作为建筑设计的主题。整座建筑以它的混混沌沌,浑浑噩噩的造型表达了一般人对相对论所怀有的匪夷所思、高深莫测的印象。建筑物如同天外飞来的怪物,弯弯曲曲的墙面,浑圆的线条,深深的黑洞一般的窗户,处处透出一种神秘感,似乎代表着宇宙中的什么神秘事物。门德尔松用一个怪异建筑形象来表达一般人对爱因斯坦学说的神秘感和高深莫测的印象。建筑物上部的圆顶是一个天文观测室,下面则是若干个天体物理实验室,整幢建筑物的最初设计都是采用钢筋水泥建造,这样可以发挥水泥的可塑性用来完成一个巨型的纪念性雕塑,但后来由于材料供应发生了问题,只好改用砖砌,快到顶时,用水泥建造圆顶,并最终用水泥将整个建筑的外立面装饰一遍,给人一种浑然一体、都是用混凝土建造的假象。尽管如此,建筑物依然达到了它在设计时所具有的神秘感,并对后人运用混凝土造出各种曲线形造型起了深远的影响,像早期表现主义建筑师高迪一样,门德尔松善于运用曲线、弧线、在体块和动势的合成中,赋予建筑以生命力。

四、新表现主义建筑

新表现主义建筑发生在二次大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大多是现代主义先锋人物和倡导者,或现代主义的追随者,如柯布西耶、萨里宁等人。在现代主义建筑弊端日渐显现的背景下,这些大师们开始意识到建筑设计的艺术、精神性的重要。建筑的意义不仅仅提供给人的庇护场所,更重要的是人在这些人场所“存在意义”、表现出的“场所精神”,新表现主义建筑创作实践由此展。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20世纪50年代初设计的朗香教堂,正是摆脱他本人倡导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至上原则,朝着的艺术性、精神性追求迈出步伐的一件作品。作品的造型效果,虽夸张却不怪异;建筑表现充满激情、想象,但不过于幻想、荒诞不经。通过隐喻、象征的手法来达到建筑所要表现的主题,审美主体通过建筑空间的体验、感受产生与建筑作品共鸣。这一点不像早期表现主义、中期表现主义建筑让人费解。朗香教堂能够成为世界著名建筑,一方面该作品是出自于现代主义著名大师之笔;另一方面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使得朗香教堂成名天下。当然,朗香教堂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更是让人为之赞叹。朗香教堂坐落在法国东部上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一座小山上,从13世纪以来这里就是朝圣的地方。在这个仅能容纳50人的小教堂中,柯布采用了设计师所能想象的最奇特、最具雕塑力的建筑形式加以创造。建筑主体造型如同听觉器官,在倾听神与自然的对话;笨重、飞挑的屋檐犹如诺亚方舟;教堂立面布满大大小小的彩色玻璃窗洞,形成“光之壁”的墙面,如同时光隧道,将光引入室内;弯曲、厚重的不同建筑体块之间可以留出点缝隙,又使光线能够深入到室内,产生奇幻般的光影效果。这一切让整个建筑外部和室内弥漫出一种浓郁而又神秘的气氛。从朗香教堂的设计中,我们看出柯布西耶采用形、光、色、材为一体的表现技巧,达到艺术、超凡的表现场地精神的目的。郎香教堂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

五、结语

在过去的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一直占有统治地位,与现代主义同源而异流的表现主义建筑,虽不是主流,但它如同一股暗动的潜流,在世纪建筑的发展大潮中,时隐时现。表现主义建筑将艺术性、精神性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它注重对人的情感的表达、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社会意识形态的重构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这一点正是现代主义建筑过去所缺失的,从新梳理和解读表现主义建筑,将为我们设计的多元化,设计审美意识的重构提供启迪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吴焕加,刘先觉.现代主义建筑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万书元.建筑中的表现主义[J].新建筑,1998(4).

第10篇

关键词:仿古商业街;后现代主义;地域文化;形式

建筑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筑艺术由现代主义占领绝对优势,逐步转向后现代主义。当简单纯粹的“方盒子”式建筑席卷全球之后,设计师们慢慢开始意识到,将建筑的功能放在第一位,而忽略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一种过于极端的设计方法。人们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将建筑遗产和文化排除在外,而遗产与文化却是人们代代相传的东西,是根深蒂固,不应被抹灭的。后现代主义的旗手文丘里为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指导思想,强调建筑遗产和传统的重要性。当设计师意识到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的重要性后,近年来,一大批仿古商业街在国内遍地开花。

1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主义建筑以其简洁、适合于机器生产的方式,在上个世纪高效地解决了人类的居住问题。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居住的基本要求已经满足,人口出现负增长,住者有其屋达到了,人们就要求居住的精神满足。如海德格尔说的:生存就是居住,即所谓诗意地栖居。在建筑界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后现代主义是自六十年代以来一切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和流派的总称。其中的一些分支,即地域主义、文脉主义等。强调建筑应注重建筑的地域性和传统文化内涵。当建筑具有文化性时,建筑就不仅仅是解决使用这基本的功能了,它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并讲究传承和延续的国家。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不在少数。即是是新建或改造的建筑,在必要时,建筑也应当承受文化的内涵。

对于中国建筑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却似乎被广泛的误读了。大量的后现代建筑仅仅流于形式的模仿,运用拼贴、组装的方式,把一些传统元素或者建筑符号运用到建筑中。这是建造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手段,但并非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全部内涵。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1]采用装饰是区别于简洁的现代建筑形式上的手法,让建筑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并让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更深层的内涵要求。所谓内外兼修,手法和内涵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中,都需得到恰当的运用,才让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得到充分体现。

2 仿古商业街的兴起与现状

国内外许多城市的文化商业街都是名声赫赫的百年老街,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留下了时代的烙印。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炸式的增长,对商业的需求也快速增加。眼见百年老街对中外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开发商看到了其中的经济价值,希望通过仿古商业街的建造来获取利润。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运用仿古商业街的手法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仿古商业街遍地开花的今天,真正获得成功的项目并不多。一大批仿古商业街因为招商、人气不足等原因而成为“死街”。2011年,针对各地仿古商业街区日益泛滥的现象,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专家座谈会上呼吁:“不要再搞仿古一条街,因为这不是文化城市建设的方向!”[2]仅仅对外观的盲目模仿和复制,而忽视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造就了越来越多“只有外壳没有心”的仿古商业街。

3 仿古商业街的特性

3.1 仿古商业街的后现代性

按建筑的形式和意义来看,仿古商业街应属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范畴。从形式上讲,仿古商业街不像现代主义建筑一样,仅仅强调功能的重要性,而将装饰减少到极致。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传统元素可以在仿古商业街中得到灵活的运用。从意义上讲,仿古商业街是需要从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出发,建筑成为让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

3.2 仿古商业街的商业性

不管是否仿古,商业街的基本性质是商业。开发商开发此项目的根本目的也是其经济效益。所以,仿古只是商业街所选择的一种方式,商业街还是需要能够形成活跃的商业氛围,才能使开发项目取得成功,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作为一条商业街,功能流线合理自然是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既然是仿古商业街,就应该凸显“仿古”的意义。以什么形式仿古、为什么仿古、仿古所代表的意义、仿古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什么都应该在思考范畴内的问题。人们钟爱仿古商业街,除去其商业性质之外,无非看重的是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这就跟现代社会的人类,吃惯了鸡鸭鱼肉反过来去吃野菜野味一个道理。居住在由钢筋水泥建造的森林里久了,也希望感受一下传统建筑的风味和内涵。如何将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这最根本的诱人点,潜移默化在商业街之中,是仿古商业街不应绕过的问题。

4 解析国内仿古商业街的成与败

4.1 成都名片――锦里古街与宽窄巷子

到成都旅行的游客,一定不会错过的两大景点,便是锦里古街和宽窄巷子了。这两条以休闲、餐饮、娱乐、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已经成为成都的名片,每年吸引数百万的中外游客。

锦里古街的前身,是成都武侯祠旁的一条名为“曹营坝”的小巷,是由旧民房改造而来。作为一个建筑、风俗、民生高度融合的例,对仿古商业街的建造有着重要参考意义。锦里古街以川西古镇的建筑风格为特色,这在成都市中心,足以显示其强烈的特色。在锦里古街里,有许多茶坊、餐厅、酒吧等,网罗最具四川特色的各种名小吃,让每一位游客能边吃边玩。如果仅仅是美食,那必定不能使锦里古街的名气如此之大。锦里古街的成功在于其准确的定位,利用武侯祠的人文资源,形成以武侯祠为中心的锦里商圈,做强三国文化产业。在短短不足400m的古街上,游客可以充分体验川蜀文化的原味生活。古街定期举行趣味十足的民间婚礼、民间音乐及戏剧表演、民俗服装秀,并按照中国传统节日举行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主题活动。例如元宵灯会、小吃节、端午吃粽子大赛等,让游客可以在一种原汁原味的川西民俗文化氛围中去享受最惬意的休闲娱乐方式。所谓旅行的意义,就是希望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锦里古街不仅在建筑形式上保持了川西古镇的原汁原味,让川西民俗文化的氛围也得到很好的传承。锦里古街的成功在于没有流于表面形式,而是将建筑这个载体与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契合。

宽巷子、窄巷子,由三条商业步行街所组成的宽窄巷子记录着老成都的闲适、新成都的时尚。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将成都人的精髓很好的展示了出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市井的民间文化:老人在老茶馆门口安详地喝茶、摆龙门阵,猫慵懒地盘着在脚下打盹,梧桐树投下斑驳的影子,院落里的树上挂着一对画眉……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生活,构成了最独一无二的成都语汇,展现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浓浓的民俗风情冲淡了以经济为目的的商业氛围,游客在这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老成都人的生活状态和川西风情。

从成都的两个成功案例不难看出,它们并没有单纯追求建筑形式上的后现代主义,而是很好地将后现代主义中对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的要求结合在了建筑之中。游客在其中不仅可以看建筑,还可以吃特色小吃,体验民俗风情活动,感受居民原汁原味的生活,这种体验是多重的,是富于变化的。当建筑具有了文化性,它所能带给人们的便更多了。当仿古商业街具有形式以外吸引人的地方时,它所能激发的商业潜能也更大了。

4.2 苏州寒山寺临近地段古街改造

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苏州寒山寺,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古香古味的建筑形式,闻名中外。有了游客,就有了商业价值。于是便有开发商在寒山寺的临近地段,建造了一条比例、尺度、建筑风格等方面都不错的仿古街道。从古街与寒山寺的整体关系来看,并没有不协调的地方。但这里,也就仅仅是一条充满五花八门纪念品的商店而已。随着古街建造的完成,原有居民被全部动迁,原有的生活场景消逝了,朝九晚五的商店留在游客眼中的也不过是精致的摆设而已。当设计者把建筑承载的文化意义清除之后,人们对传统建筑的认知也只停留在街道的尺度以及建筑的形制而已。[3]没有了原居民生活的气息,就没有了传统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感,流于形式的建筑只会让人们觉得肤浅。比例、尺度等抽象范畴的东西,仅仅是形成意义的手段,没有了文化的延续,也只是一个个精致的空盒子而已。纷繁都市里的人们来到这里再也感受不到那种恬静生活的意境,留给他们的,也不过是换了外衣的便利商店而已。

没有文化的仿古商业街,只是披着传统建筑的外衣,妄图赚取商业利益的工具而已。当人们在这里感受不到经济之外的东西时,他们会逐渐抛弃这些地方。大都市里,购物街和商业中心何其多,人们千里迢迢前往,为的是感受商业氛围之外的东西。作为仿古商业街,就应当体现区别于一般商业街的特质。仿古是仿古商业街的限定词,如何将仿古的形式和内涵相结合,才是仿古商业街的出路,才不是流于表面的“后现代主义”商业街。

5 结 语

仿古商业街的开发在国内如今呈现盲目之势,撇开其它因素不谈,简单的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和复制,让仿古商业街显得浅薄且缺乏内涵,不利于其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将“仿古”的本质进行深刻理解,从形式到意义都做到古香古色,才是后现代主义赋予其真正的内涵。装饰、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三大特征,斯特恩对后现代主义建筑,提出的要求也包含了形式与意义两个方面。在仿古商业街的开发中,只有做好了仿古形式和仿古文化意义的结合,才能使仿古商业街显得厚重,才具有更加璀璨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牛耕.议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J].艺术与人文.

第11篇

关键词:解构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建筑

中图分类号: B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解构主义的定义

简言之,解构主义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二、解构主义理论简介------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

(一)、雅克·德里达简介

雅克·德里达,J. JacquesDerrida(1930~?)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的代表。生于阿尔及利亚。

(二)、德里达在建筑上的观点

德里达认为以写作为例不足以表达他的观点,故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建筑学,于是屈米邀请他参加讨论,以后又在纽约和埃森曼一起工作,这也促使了埃森曼从一位结构主义大师转变为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认为,推动解构主义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透过建筑和艺术,他们所做的,还不是解构主义建筑,而是建筑上的解构主义讨论。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建筑学上的几点观点:

解构主义强调理性和随机性的对立统一。

2、解构主义观念还认为,疯狂和机会也是肯定性因素,口味是重要的。

3、解构主义对建筑及其它艺术的形式提出了挑战。

4、解构主义是一种将走入政治和社会的概念结构。解构建筑,是要从政治、文化、哲学、实体上错位,而非仅仅在材料结构意义上。

三、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哲学学说。解构主义理论出台后,在西方文化界引起一阵解构热。文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以至神学等,都有人在解构主义哲学的启示下进行了研究。在建筑界,一些建筑师也在解构主义的启示下创作了一些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特征:

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

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的(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家连完整的工程图都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完全借助于电脑的归纳);

没有次序,没有固定形态,流动的、自然表现的;

没有正确与否的二元对抗标准,随心所欲;

多元的、非统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

四、总结

(1)、解构主义的出现可以说是在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各种思潮之一,虽然解构主义的大师们频频在各种媒体上亮相,项目遍及五湖四海,但是我们在他们的光环背后还应该去想一想,解构主义建筑能否就此代替现代主义建筑?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这样的,可以说它们只是主流建筑思潮(现代主义)的补充,和其他各种思潮一样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建筑领域。但毕竟它属于非主流文化,影响我们更多的还是现代主义的东西,它虽然被很多人接受,但是它并不能动摇现代主义在大众心里根深蒂固的位置!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许多问题,它就此死亡了吗,它将何去何从?我认为解构主义并不会成为现代主义的发展目标,因为解构主义的大多数作品的空间是散乱、破碎、无序的,从经济性的角度看来是浪费了很多的空间,而且在结构等各个方面也是要花大量的金钱,试想一下,世界人口膨胀如此迅速,几十年后,我们还有多少可以浪费的土地和空间?所以我认为,解构主义的生命力并没有现代主义那么旺盛和长久!

(2)、解构主义建筑对大众来说究竟有什么价值?我不可否认的是,它会给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带来一种视觉乃至精神上的冲击,但是对于更多的大众来说,它存在的意义究竟大不大?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只是所谓的“外行看热闹”吧(纯属我个人虚构)。我认为它并不能像生态智能建筑那样紧跟时代的脉搏,利用一切手段来使人与自然更融洽的生存下去,它是在不断的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也许这样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意义。而解构主义建筑除了花费大量的金钱来满足我们的视觉冲击外,它还能给我们更多的东西吗?也许是我不了解,但是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道,在盖里的迪斯尼音乐厅建成后,给附近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干扰,为什么呢?原来是音乐厅的外墙面又是贴上了高度反光的钛金属材料,而音乐厅所在地全年气温都很高,这样钛金属外墙的反光使得周围居民的住宅内温度普遍升高1~2度,可以说盖里的不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得发生了这种不好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构主义建筑并不是成功的,但我想时间会证明一切,让我们拭目以待它将何去何从?

(3)、从艺术的角度看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只有“美”这个美学范畴,因为美能使人产生愉悦感。随着人们感情和认识的渐趋复杂,美和崇高被区分开来。崇高是夹杂着痛苦的,随后,美的区分愈来愈精细。到18世纪末,F.施累格尔提出“丑”的理论。此后,人们认为辛辣、惊恐、残酷、粗鲁和丑等同过去的美学范畴相对立的范畴也具有审美价值。建筑美学也随着人类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许多解构主义建筑看起来并不符合人类传统的审美观,甚至是丑的,但它给人类的视觉带来极大的刺激,令人难以名状。正如里博斯金所设计的德国屠杀犹太人纪念馆一样,破碎的金属外墙,狭窄高大的室内空间,走道上扑满了碎石,人们走上去会发出各种难以忍受的噪音,这一切的空间营造,让人们回忆起了犹太人被屠杀时的惨状,正是因为它制造的种种“痛苦”,才让人们真正的感受到了历史。这可能也是为什么里博斯金的美国世贸中心方案能中标的原因吧。“真正伟大的作品,向人们提供足够的刺激,会让你作出一些似是似非、零碎的结论,一时捉摸不透,然而某些标志在视觉形象上要求就不一样,如不能一下吸引观众,抓住事物的本质,令其深化,这种标志就达不到目的。所以,在建筑中不单求内部的舒适,还要有引人的媚力、强烈的刺激才能引起思维上深层的探索”。在这一点上,解构主义建筑的确给当今建筑界带来强烈的冲击。解构主义建筑是成为今后建筑的发展方向,还是像巴洛克建筑一样昙花一现,只有历史才能作出回答。但解构主义建筑所带来的视觉艺术必将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参考书目【1】詹明信 后现代建筑文化现象与大师对谈 雅砌月刊【2】郭肇立 解构迷思 建筑师杂志【3】季铁男 反建筑思想殖民的期许――对郭肇立先生[解构迷思]一文之答辩 建筑师杂志

【4】王受之 第8章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理论 世界现代建筑史

【5】内奥米.斯汤戈(英) 陈望译弗兰克.盖里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渊上正幸(MASAYUKI FUCHIGAMI) 世界建筑师的思想与作品 CONTEMPORARY ARCHITECTS-IDEAS AND WORK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郑利军 李姝 解构主义建筑的视觉艺术

第12篇

他曾经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不遗余力的鼓吹者,现在则正致力于建立一门“新”建筑学:宇源建筑学。一宇源建筑的概念关于宇源建筑,詹克斯写道:“如果说建筑必须源于自然和文化,它还应该拥有一个更大的源泉,即作为整体的宇宙。”并且,“在传统文化中,建筑总是具有某种宇宙的向度”。詹克斯所谓传统建筑的宇宙向度大概是指普遍见于东西方传统建筑文化中对宇宙的象征性指涉。他认为当代建筑也应当具有这方面的内涵,建筑的诉求对象应该转向宇宙发生论,其价值核心是进化与跃迁。詹克斯不是高技派,所以即便在这个大量借用现代科学概念的新理论中,他也不喜欢给予技术特殊地位。宇源建筑概念的提出表明,詹克斯开始关注现代科学发展对建筑学科的巨大影响,但并不等于他将放弃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他最关心的仍然是形式和形式的象征性意义,这一点决定了他在著作中选择实例的标准:所有被用来说明宇源建筑的作品都具有非常复杂的形式。詹克斯这样概括这些作品的特征:“通过波动的、流动的或结晶体的形式以及计算的模糊性表现了发生过程,其参照对象非常广泛。更符合宇宙发生论特征的建筑的下一个挑战是如何创造真正能够运动的局部,使居住者或参观者与建筑建立共生关系,积极反映宇宙发生的过程。”

显然,詹克斯寻求的只是一个建筑尺度的宇宙模型,这种模型与塑料制作的Sl5链式模型并无不同。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宇宙,而只是针对外行的简易图像或简化图式。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对居于建筑之上的特权范畴的颠覆,只有“人”被赋予建筑本源的特殊性,其结果是形式的简单化和建筑价值判断的历史性转向。詹克斯的做法刚好相反,他要求建筑重新对所有这一切表示敬意,在他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阶段,这些范畴包括流行文化、历史样式、装饰和象征,现在则加进了生态、水滴、地形乃至宇宙———一切看上去很复杂和事实上很复杂的东西。二复杂、复杂,还是复杂密斯的“少就是多”同柯布西耶的“房屋就是住人的机器”一样是引发争论最多的现代建筑经典“教义”。最著名的抗辩是文丘里的“少就是烦”(m2((83(89"-2R)。詹克斯则将双重代码和复杂性置于建筑价值的核心,其早期的后现代建筑语言虽然表述复杂,但说白了,其实也只是要求建筑具备复杂的形式和容易理解的意义。在查尔斯•詹克斯的早期研究中,双重代码概念始终占据着核心位置,从]\世纪a\年代以后,复杂性概念转而被突出强调。

但不难看出,詹克斯最为关注的始终是建筑的形式,他所强调的意义与诺伯格•舒尔茨所强调的意义不同,更加注重从流行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建筑。詹克斯曾经非常激烈地模仿尼采的口吻宣布:现代建筑已死。但这个预言却落空了,现代建筑虽历经艰难却顽强地生存下来,不仅牢牢占据着建筑创作受关注的极少主义等最新形态。反倒是詹克斯亲手“接生”的后现代主义在不过!"余年的大红大紫之后,骤然没落,而今已无法在建筑界主流话语中觅其踪迹。当然,詹克斯不可能甘心为后现代主义陪葬,为此,他就必须接受现实,接受科学技术影响建筑发展的合法性。科学技术作为建筑创作的基本推动力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核心观念之一,但詹克斯显然不愿意承认现代建筑对这些观念的占有。他认为,现代主义的建筑学是关于过程的。它关心的是建筑的形状———功能、技术、构造、光、空间以及使用建筑的手段,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在!#$%年出版的&’(*(+,-.(/01中,詹克斯将现代主义的气质归结为“创造2破坏”的精神分裂症,称它是现代城市和建筑异化的罪魁祸首345。所以,当他不得不接受科学技术影响的合法性时,他宁可选择能与更复杂、但更容易看懂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概念。现代复杂科学似乎符合这一要求,因为它们很复杂,而用于描述复杂科学理论的图像却神奇而漂亮,很容易吸引公众的目光。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所引起的轰动效应应该是促使詹克斯理论转向的重要因素。以前,他大概从未想过复杂科学理论的简化版本能如此吸引公众。复杂科学所描述的世界观使詹克斯欢欣鼓舞,他认为:“我们获得了第一个后基督教的新型综合世界观,一个能使科学家、理论家、建筑师、艺术家以及普通民众联合起来的结合点。它是由所谓‘复杂性科学’阐明的新世界观。这种科学包括复杂理论、混沌科学、自组织系统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

高谈混沌学、非线性、大爆炸、分维几何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好莱坞电影中动辄开讲黑洞蒸发、奇异吸引子、蝴蝶效应、*维空间。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科学家与公众、既复杂又有吸引力的结合点。但不幸的是,由于复杂科学在技术方面的复杂性,艺术家、建筑师、民众通过媒体或科普读物所了解到的充其量只是这些理论扭曲了的流行影像。面对芒德勃罗集合的计算机模拟图,我们只是为这复杂、漂亮、神秘的图形所吸引,谁真正理解分维几何学的原理,或什么是芒德勃罗集合?作为宇源建筑学的倡导者,詹克斯本人又何尝能够真正理解复杂性科学呢?复杂性科学理论被詹克斯看做解释当代建筑现象的最佳依据,由此他也改变了对许多建筑现象的评价。詹克斯曾是解构主义的坚定反对派,因为他从解构主义中看不到任何可以理解的意义。正如埃森曼所表达的:建筑只是其自身,不必在建筑之外寻求其意义的解释。所以,在01中,他对包括解构主义在内的新现代主义冷嘲热讽:“新现代主义充斥着熟练的游戏和玩笑,有时候其创造者自己都被蒙蔽了。……每当想到现代主义两百年的舞蹈演变为足尖旋转的表演,你不由得要发笑。”345但在后来的《跃迁宇宙的建筑》中,解构主义却被当成体现新世界观的最佳建筑形式,因为詹克斯从解构派的作品中发现了复杂性、非线性和自组织系统。“突然跃迁在自然界的所有尺度上存在,并且与自组织过程相联。”

同时,“由于积极的反馈,自组织系统对最小的信号也非常敏感”。那么,符合这种原理的建筑必然是极为复杂的、多重的和矛盾的。解构主义恰好具备这些特点。因为同样的理由,詹克斯也曾为一部分高技派的作品,但不包括福斯特的建筑,大概是嫌它们的立面太简单了吧。当然,詹克斯所谓的复杂不是无限制的,他仍然强调整体。所谓的复杂性是有组织的复杂性。后来他又用“组织深度”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因为自然和文化总是向更高的组织水平跃进,其基础是差异,是差异保证系统远离平衡态,避免完全的混沌。组织动力和丰富性的最主要来源是“想像力”,“想像力对‘灵魂及其能力全体’的控制成就了具有丰富的多重意义的新艺术作品”“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融合无关的事物,为分散的材料建立整体。”3!5简而言之,建筑创作就是“一种追求艰难整体的努力”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理论的重心在“意义”上,他的新理论则更加倾向“复杂”。三宇源建筑学的语言詹克斯从现代复杂性科学中借用了大量概念,用来限定宇源建筑学的语言,其中的核心概念是:突变、自组织和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指分形系统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结构的相似性。但“自相似性是一种变形的模拟,而非严格的复制”./0。所以,自相似性不是单调或雷同,其结果是整体结构下的丰富形态。芒德勃罗图中的无穷变化可以证明这一点。詹克斯认为当代的“有机建筑”表现了自相似性,它通过模拟自然事物将对象的自相似性结构转变为建筑形态的自相似性。显然,詹克斯重视的是建筑造型,也正因为如此,他有些牵强地将一些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实验作品拉进宇源建筑学,其共同特征是具有相当复杂的外观或仿生形式。奇异吸引子是有组织混沌的动力来源,是混沌系统获得秩序的基础。詹克斯当然不会放弃在建筑中为其寻求对应物。从他对戈夫设计的拜文格住宅的平面中的螺旋坡道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他是如何理解这种转换的。拜文格住宅的平面中不可能有什么奇异吸引子,只要将其理解为渐开线就可以理解这个平面的组织关系,只是与混沌学家用于描述奇异吸引子的图形有某种相似之处。这种图形或表象上的相似性正是詹克斯确定建筑语言的基本法则。对于与非线性和突变概念对应的建筑语言,詹克斯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波状的平滑增长”结合“折形的突变”,建筑中各种波形曲线和突然的皱褶成了非线性和突变在建筑中最有力的表现形式。他用这种方法来阐释埃森曼、哈迪德、甚至中国传统冰裂纹装饰。也用自己的设计来解释这种对应的原理。这些设计挺有趣,很容易理解,但看不出有什么必要非得与玄奥的非线性和突变扯到一起。那么,这些复杂观念的表现形式如何才不至于导致混乱呢?詹克斯给出的答案是:组织深度,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建筑设计不能消灭差异。

也就是说,不能像现代主义那样建立一个简单的整体,其整体必须在保留差异的基础上实现。“高度复杂而富有联系的结构才有组织深度。”“复杂的整体表现出像一个历史久远的村落那样的丰富性,各种品质和房屋类型共存,没有任何明显的压制。”.在它们结成整体的过程中,时间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因为时间能消除矛盾,将本来不协调的东西拢到一起。也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引进时间要素就成了达到组织深度的关键问题。后现代主义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多元化的语言、乡土主义和文脉来表现时间的连续性。另一种方法是“将现有城市结构与格局视为底,在上面填加并布置新的层次”.,形成图底关系。这种方法其实是通过新与旧的对比来显示时间的延续,一个全新的建筑的出现会使人注意原有环境的古老,并凸显环境更生的现实。显然,第一种途径是詹克斯一贯观点的延续。真正给人新意的是他对第二种途径的承认,正是根据第二条途径,詹克斯接受了解构建筑的合法性。詹克斯的转变还表现在他对边缘位置的关注,他相信四规则詹克斯为宇源建筑学制定了1条规则。建筑亲近自然和自然语言。从詹克斯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这条规则除了要求建筑与自然协调外,更多是要求建筑去模仿自然事物的形态。

(1)建筑应表现宇宙发生的基本规律———自组织、突变以及向更高或更低层次的跃迁。如我们前面指出的,这种表现充其量是对这些规律的流行图像的模拟。

(2)建筑应具有组织深度、多元性、复杂性和混沌的边缘。复杂性和多元性一直是詹克斯所追求的,组织深度和混沌的边缘是新提法,也是复杂和多元的元素结成“艰难的整体”的基础。

(3)突出多样性,建立自下而上的参与性系统,以使差异最大化。重视差异,以避免系统趋向衡态。在詹克斯看来,多样性、公众参与是建筑创造性的保障,它们可以使差异最大化。

(4)多样性可以经由拼贴、激进折中、重叠来实现。这一点与詹克斯对后现代建筑语言的规定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5)建筑应接纳时间及其作用过程,其中包括生态的需要和政治的多元化。

(6)建筑应对涉及的美学和观念性的代码进行双重编码。双重编码是詹克斯的标志性术语,就是要求建筑的意义既能被专家理解,也能被普通民众理解。

(7)建筑学应追随科学尤其是当代科学去探索宇宙的信码。詹克斯希望用这些规则来确定一个建筑学的新范式。

但由于詹克斯本人对复杂性科学理解的局限以及纯科学理论在建筑学中落位的困难,这种建构显得肤浅而空泛。当代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宏观的空间、时间尺度上,在建筑和城市的统一体中的确存在非线性、突变、混沌、自相似性的性质。譬如中国当代城市在不同尺度上出现的“院式结构”完全符合自相似系统的特征;库哈斯所谓的“普通城市”中毕业论文也包含着巨大的混沌;建筑历史的发展是非线性的;突变现象在时代转换时屡有发生;甚至一个大型城市中多种相差悬殊的风格、类型的建筑并存也可以理解为非线性、突变的表现。但是,这些都是在一个很大的时间、空间尺度上发生的,它们真的能够在一个单体建筑上全部展现出来吗?或者说,一个单体建筑有必要这么复杂吗?事实上,就连伯纳德•屈米这样典型的解构派建筑师也不倾向于仅仅从单体的角度去理解建筑的复杂性。他对复杂性的理解更多基于区域或城市尺度的分析"#$"%$。整体的复杂不必意味着局部的复杂,简单的局部同样可以构成复杂的整体。詹克斯对现代主义和简单性的否定带有突出的感彩,他的判断也有悖于建筑发展的事实和科学追求的本质。一方面,如今比经典现代主义更追求简单性的极少主义正如日中天。如近两年的普里策奖,就连续颁发给赫尔佐格和德•默隆、默克特这样从不会把立面搞得太复杂的建筑师。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