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

时间:2022-03-03 17:52:06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范文1

关键词师德修养;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62-01

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全面的改革开放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社会格局正初步形成。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教师职业道德面临许多新问题。因此,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何提升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本文笔者就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1提升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1)加强学习,不断创新。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前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学习。古人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学、问、思、辩”,讲的就是通过学习与思考,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离开了科学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必然会迷失方向。

①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及其科学发展观,不断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只有透彻地认识人生价值,深刻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摆正个人和事业的位置,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于索取的关系,才能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为良好师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② 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科学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教师必须坚持潜心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教育原则和方法,了解教改,关注教学动态。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深刻的理解师德修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履行师德修养规范的自觉性。③ 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把心中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在优秀教师身上,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把教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了。如:欧阳代娜、李吉林、邱学华、马芯兰等模范教师,他们立足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学习他们的事迹,会使人的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参与实践,总结经验。道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提高一切个人修养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的师德修养与古代一些思想家所讲的道德修养的根本区别所在。以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修养认为道德是先天禀赋的,人们只要能够自省,就可以“明心见性”、“致良知”达到“至美”的境界。我们的师德修养当然不能走这条脱离实际的老路。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辅助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教师道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修养的目的和归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磨练,道德认识才能日益明确和深化,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才能日益坚定,道德修养才能日益丰富,道德理论才能日益完善,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在学习师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深化,才能达到一位教师所具备的道德修养和要求。

3)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倡导:“教师之间要团结无间,互相配合。”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要倡导谦虚谨慎,互相尊重,克服以邻为壑,更不能互相嫉妒,互相拆台,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教师要尊重对方,要善于从对方身上学到优点,对照自己的不足进行改正。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的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实践表明,加强学习是教师提高修养的前提,离开了学习的修养是盲目的修养,这种修养是缺乏自觉性的,容易迷失方向,是不可取的。而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则是教师修养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实践的修养只能是毫无价值的空谈。因此,教师的修养问题实际是一个实践问题。教师的理想人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的充实、提高和完善。

2师德修养的方法

2.1克己内省

“克己内省”是我国古代十分推崇的一种修身方法。“克己”是指教师要自觉的按照师德规范要求自己。“内省”就是“反思”只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言、一行、一念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克己自省”的实质就是自我审查、自我批判、自我纠正、自我调节以实现自我超越。教师要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严格解剖自己,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刻对自己的品性进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还必须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更好的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当前教师要以新世纪的师德原则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社会、学校中的模范典型、优秀教师为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塑造完美的教师形象。

2.2慎独

“慎独”是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把教师师德修养推上更高程度的重要方法。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慎独”出于《礼记・中庸》书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良好的思想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学生不在的地方也能做到,在无人知道的时间和空间,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意志是教师滋生修养的重要保证,而“慎独”是锻炼意志的有效途径。教师自觉的纠正不良行为,不懈地同私情杂念作斗争,在自我批评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独处时依然保持良好的品质。古人尚知“慎独”,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努力加强自我修养,通过自我修养,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把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2.3心理调节

人的心理活动,主要靠意识导向。心理失调正是人的意识趋向极端化的表现,心理调节就要调动自己的理智去遏制自己意识中某些不健康因素的极端化,从而恢复它的正常的导向作用,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教师要学会自我调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要让自己经常保持愉快、满足的心情,而且能合理的排解消极的情绪。要始终把自己规范在正确健康的跑道上,并沿着这条时而坎坷、时而挫折,但最终一定是洒满阳光的大道上勇往直前。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由于刺激源的丰富多彩,教师的师德问题日趋复杂。作为当代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解剖自己,调节自己,加强修养,增加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树立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范文2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

组织前体教师学习文件,掌握学习活动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和十七大理论为指导,通过师德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严于律己,奉献爱心,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以渊博的学识培养人。向全社会展示人民教师良好形象,用教师自己的行为和作为来营造全社会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

二、围绕活动重点,开展工作

1、以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引导教师树立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牢记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努力在平静之中洒热情,平凡之中求不凡,平常之中树责任。

2、引导广大教师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廉洁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教师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强烈的敬业精神,在学校中掀起人人争当人民满意的教师,个个勇创教育佳绩的热潮。

3、注重培育、树立教师身边的先进典型,实事求是地挖掘整理师德模范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使师德模范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强化为人师表意识。

4、写心得体会。教师通过学习后,每位教师都结合实际认真撰写了师德教育体育和班主任格言。,在不断的感悟中提升师德修养。

5、师德建设学习以自学为主,重在自修。

学校组织学习师德建设文件、领导讲话和师德先进事迹材料。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国师德手册》和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自觉参加师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6、开展师德教育讨论、交流活动

结合实际,针对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讨论:研讨加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德规范、当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及解决的措施、提高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等问题。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范文3

Medical moral cultivation for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MENG Shijiao1,2 XU Rong1,2 WANG Lei1,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ifth Clinical School, Beijing 100050, China; 2.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ifth Clinical School, Beijing 100050, China

[Abtract] In the context of deepening reform of clinical medical personnel training by the cooperation of medical and education, medical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difficult challenges of adapting to the role of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regulating medical behavior, and bringing the good medical ethics tutelage into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no ma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or entrance.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by the experiences of clinical moral education from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combined with teaching effect of medical moral cultivation related cours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is more effectiv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aking clinic into the class, and then brought the class into clinic". It means the improving of the level of medical ethics could be achieved by systematic theoretical study in class teach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among moral education, medical moral cultiva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including undergraduate, master and doctoral training stage.

[Key words] Medical moral cultivation; Moral education; Clinical medical; Undergraduates; Postgraduates

医疗人员的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6月31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重点阐述了深化院校教育改革举措,其中明确指出“应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4年11月27日在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医学教育尤其应当强调以德为先”[1-2]。因此,如何全面培养医学生的医德修养,使医学生在医疗技能和医德修养上均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公众的信赖,是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着重思考的问题之一。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临床医学生(五年制本科生和“5+3”长学制的第4学年起、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第1学年起)进入临床医学院学习开始,按照学院二级管理方式肩负起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医德修养水平的责任。本文总结了我院在日常德育养成教育、医德理论教育和临床教学活动中提高医学生医德修养的经验,并就如何开展医德修养相关课程教学;如何有机地衔接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医德教育;如何在新形势下促进医学生德育教育、医德修养和医疗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进行了探讨,使三者形成相互融入、相互提升的良好局面。

1 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日常养成教育

医学生(本科生、“5+3”长学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医学院学习前,通过前期的政治理论课、德育课等在德育素质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因受其家庭背景、出生地域、所受到的先期教育和所在区域教育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彼此间的医德修养水平和自身素质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3]。目前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德教育实施主体多以医学院校校本部课堂教育为主[4],忽略医德修养的日常养成教育。医学生的医德修养的培育过程应该是一个连续的整体[5],应根据医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和侧重点不同,结合医学生的主体需要,科学规划与制订医德修养的梯次培养结构。

针对上述情况,我院在日常德育教育和临床教学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日常养成教育:

1.1 树立正确的医德认知和医德信念,加强医学生入院教育和岗前培训,搭建临床医学院和学生信任的桥梁

我院通过学院开学典礼上学生重温“医学生誓言”的形式,引领学生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词,进一步体会医学事业的圣洁与使命。同时,通过讲解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sometimes cure; usually help;always comfort”,使医学生理解医学是包含人文精神的科学,让这句铭言伴随着每位医学生的各个阶段,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无论从理论学习还是临床实践。通过院校领导、医学专家和医学生代表的发言与交流,首先使医学生了解在当今的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和医患关系背景下,应带着希望和自信,凭着毅力与信念,依靠勤奋和执著,在学好医疗实践技术的同时,掌握人文和社会知识,注重语言能力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培养自身医德修养的必要性和意义;其次,使学生对医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发展现状、教学传统、教育环境、教育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队伍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对医疗事业坚定信念、对医学教育充满信心,搭建医院和学生信任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学生对医疗事业坚定信念和对医院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才能为开展日常医德教育奠定基础。

1.2 加强医学生医德情感的培养,通过“服务-学习”教育模式开展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医生荣誉感和职业使命感

结合我院教育环境,从医院的思想文化和专业文化等方面,通过“服务-学习”教育模式[6]对医学生的医德情感进行熏陶和培育。首先,通过开设院士第一课、举办本院医疗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学生志愿者“献血献爱心”活动、参观革命先烈纪念馆和抗战纪念馆、参加天安门升国旗仪式、社区医院实践、慰问退休医护人员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敬业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等良好道德品质,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和促进学生增强交流沟通意识的培养。其次,通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如“研究生的一天”等,将研究生的临床科研学习和工作情况向本科医学生进行介绍和讲解,包括收治患者、参与手术和门诊工作、科研实验工作或参与课题例会等,不仅是本科、硕士和博士不同培养层次的医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树立榜样作用的机会,更是医院文化和特色的一次宣传,从而激发学生提高自身水平的迫切愿望和提升学生身为医生的荣誉感和职业使命感。

1.3 将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培育过程融入到日常德育思想工作、临床实践工作、科研实践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医德习惯

我院通过下列措施:第一,为每个医学生班级配备专职辅导员;第二,完善班级、学生会和研究生会的学生干部建设;第三,临床带教教师和临床科室执行负责人管理制;第四,在研究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开展导师指导小组和副导师制并探讨本科生导师制等,借助班级辅导员、学生干部、临床带教教师、临床科室执行负责人和导师等角色,发挥教师和学生干部榜样示范作用[7-10],同时采取思想心理辅导、班级教育、党团组织会议、名师讲座、临床教育、跟导师学习等形式培养开展医学生医德修养日常培养。通过上述人员角色,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自律观和实践观的引导教育,磨练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奉献精神,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职业使命感,引导医学生由“学生”身份向“医生”身份过渡。在学生临床培养全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重在实践,知行合一[10-12],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医疗实践的同时,通过及时、正确的引导将医德修养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将当今医学发展和医德修养需求的趋势教授给学生,不断加强新医德修养教育的内容,使医德修养教育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13]。

1.4 加强医学生医德修养的考核评价,设立奖惩机制激励学生自觉提升医德修养

目前普遍存在轻视医德教育,医德考核被过程化,仅通过课程分数来考察和检验的问题[3,14-16]。我院不断完善医德修养的考核评价制度,除了医德相关课程分数评定还制订了医学本科生见习实习和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的医德医风规范标准与评估体系,从“服务态度、医患关系;工作责任心、有无差错;医疗作风、廉洁行医;团结协作、遵守制度”这四个方面和“优、良、中、差”四个等级,采用个人自评和组织鉴定(临床带教教师与科室主任)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在不同科室实习和轮转情况进行医德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中。同时采取导师小组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进行鉴定,按照“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奉献精神;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谦虚谨慎;遵纪守法、劳动纪律”这五个方面和“优、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研究生三年总体情况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结合评价结果建立奖励与惩罚制度,其中以医学生的医德医风作为单项淘汰项目,与奖学金评选和优秀称号评定挂钩,同时与毕业就业等相联系,提高医德教育的权威性,从制度上推动医德教育的实施。

2 医学生医德修养的课程教育

医德理论教学是从理论的层面对临床医学生进行医德培养,对促进其掌握医疗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原则的理论知识,对坚守高尚的道德标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7]。目前医德修养相关课程结构单一,进入临床医学院学习阶段缺乏医德教育,更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层次化的医德理论教育[14,18-19]。在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并没有为研究生开设医德相关理论课程,忽视对医学研究生的沟通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医德人文教育,严重缺乏兼备医学与德育知识的复合型教师[20-21]。在医学本科生课程设置上,高等医学院校按照我国教育部规定设置有医学理论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等医学人文课程,但其大多是选修课、所占学时较少且均开设于学校基础医学教育阶段[22],无法满足在医教协同改革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针对上述情况,我院作为临床医学院,建立学院德育教研室,全面开展各个培养层次医学生的医德修养相关课程,同时把医德教育与医学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渗透融合。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院如何进行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教学改革:

2.1 开展医德修养相关理论课程,加强医学生医德修养理论知识积累,有机衔接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医德修养课程教育

将“医德修养”作为医学本科生和“5+3”长学制必修课程之一。此门课程依托我院德育教研室,教研室人员包括医院党团书记、学生党总支书记、研究生导师、本科和研究生辅导员等。通过“医德的本质及作用”、“中国医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国外医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医德修养与人文素养”、“医疗实践中的道德”、“医德评价”和“卫生法律法规”等章节系统地讲解医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范,通过该门课程使医学生掌握医德理论知识、增强医德意识和提高医德修养,为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及医德品质奠定基础。

将《临床岗位综合素质训练》作为医学研究生必修课程之一。此门课程依托我院各行政管理部门(院办、党办、医务处、医保办和教育处)和各临床教研室,选取兼备医学与德育知识的教学人员包括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医务处处长、医保办主任、优秀临床教师、教育处处长和研究生管理人员等。内容主要涉及“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临床沟通能力培养”、“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院相关规定”、“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等,主要目的是使医学研究生在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前,能够充分了解临床工作所必需的医患沟通技巧,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并有利于培养研究生树立高尚职业道德。

在开展医德修养相关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第一,引经据典、系统讲解医德修养和临床综合素质的内涵;第二,选取当下医疗题材连续剧片段,带动学生分析和评价连续剧中医疗人员的道德行为;第三,结合实际案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来模拟医患、教师进行情景教学与点评、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第四,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形式,开展合格医生应具备的医德修养品质探讨和全国范围违反医德现实问题进行师生交流;第五,采取“社区医院实践”以及社会医学服务等双向或多向式综合型教学方法。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医德修养的丰富内涵,学会正确分析与看待现实问题,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时效性、知行统一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医德修养教育的目的[23-24]。

通过开展医德修养相关课程,学生反馈课程积极影响有以下几点:一是提升医学生的医德修养认识水平,从简单地认为医德修养仅局限于处理医患关系,转变为医生与患者、社会和同事等网络关系处理;从简单地认为利用法律约束不良医疗行为,转变为医疗行为更多需要从道德层次进行自我约束;从简单地认为医学本科教育阶段重点加强医疗技能和医术的培养,转变为医术和医德同等重要,在医疗实践中需要逐步积累医德修养。二是使医学生进一步了解当今医疗状况,尤其是北京地区的医疗状态,这些是书面和网络上无法客观获得的知识。三是对医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临床实际案例和事迹来讲授医德知识,坚定了学生当医生的信念和理想,为今后激励学生提升自身医德修养奠定基础。

2.2 将医德修养教育融入其他临床课程

在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医德教育、融入爱伤敬业观念。在我院医学本科生《诊断学》和医学研究生《临床通用技能训练》教学所涉及的体格检查、心肺复苏、内外科基本操作等,除了要求医学生临床操作规范,还应举止得体、言语得当、动作协调且幅度力度适当,模拟与患者交流、沟通,熟悉如何交待病情和安慰患者,即使是在模拟人上的操作也应为患者捂热听诊器,最后为患者拉上衣服拉链。同时,要求其他课程的授课教师发挥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精神,结合授课内容多联系医德的实际事例及亲身体会和经验,这样既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医德教育。

3 建立医学生医德修养的培养体系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范文4

关键词:加强;教学言语;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56-02

“修养”的含义很广泛,概括说,主要指一个人在政治、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自觉进行的学习、磨炼和陶冶的功夫,以及经过长久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素质。引申到课堂教学言语道德修养这一概念则主要指课堂教学言语行为主体在教学言语道德意识和教学言语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教学言语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教学言语道德品质和达到的教学言语道德境界。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提高师生言语道德水平的内在条件,而师生的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言语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本人的主观努力,因此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具有自律性和自觉性。

一、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决定着教师教学的言语行为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一名教师要使自己具有完美的教师素质,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职业要求的合格人才。这是教师自身职业的发展,也是教师自身作为生命体不断成长的需要。由于社会的前进,任何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都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需要发展变化的,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教学言语道德水平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而这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对自己的影响,必须通过教师自身在具体的教学言语实践活动中的自我修养才能发挥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业道德方面问题也会不断出现,主要体现在教学中的言语行为中,如言语歧视、言语侮辱、言语冷漠等,不但伤害了学生的利益,也有损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利益,更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利益。必须加强教师的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只有做到了言语道德修养,就会更好地在职业道德上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教师。

2.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教学中师生的言语道德行为对学生的道德影响乃至智慧提升的作用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要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师生的言语道德修养不可少。一是教师的言语道德修养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育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而青少年时代,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等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是极具可塑性和仿效性的。教师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故而,教师的言语道德水平,也决定着学生的言语道德水平。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最基本的言语道德修养,那么很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你的学生自我教育要求你有一定的教育作风……如果老师不时对这个或那个学生大力恼恨并让这种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表现为大声呵叱和气愤下随意惩罚学生,力图最厉害地训斥他,那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自我教育。”[1]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言语道德修养,怎么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呢?更怎么能教化学生呢?二是学生的言语道德修养对自身言语道德的影响。言语道德水平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好坏的重要部分。如果说教师的言语道德修养是影响学生自身言语道德水平的外在条件之一的话,那么课堂上学生自身的言语道德修养是提高学生言语道德水平的内在条件。因此,要真正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貌,具有言语道德的时代新人,还必须有一定的言语道德修养。

3.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与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传统应试教育区分开来,体现了注重人伦精神的现代教育要求。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师生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加强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体现,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途径,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师生提高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做指导,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将很难进行。赞可夫在谈到对教师的要求时也说道:“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受过很好的师范训练,具备很高的一般文化水平和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性。”[2]而对于学生来说,正确的理论知识是指导自己言语道德健康成长的方向。因此师生在进行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时,必须要学好一定理论。

首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为作为一门研究伦理道德起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必然包含着对言语伦理道德的科学研究,它指导着教学言语伦理道德的研究方向。学习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师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前提内容。它不仅是师生学习、理解教学言语道德要求的重要依据,而且能够帮助师生加深对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意义的认识,进而增强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自觉意识。其次是语言学尤其是教学言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学习语义学、修辞学、语境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打好语言的功底,提高职业技能,还能更好地使教师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中的言语关系,促进课堂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更好地进行。而对于学生来说,语言学理论知识不但是其整个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和关键部分,还能帮助他们深刻了解语言使用的规律,提高自身言语修养。再次是教学言语道德原则和规范。这是直接影响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师生要认真学习教学言语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容,并经常用这些原则和规范来评价自己、审察自己在课堂中的言语表现,从而积极进行教学言语道德修养。除了学习以上理论知识外,还要了解一些与教育伦理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也是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内容。

2.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实践

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过程,不仅是学习教学言语伦理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还是师生积极在教学实践中锻炼的过程。课堂教学实践是理论学习的基础,是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必要路径。虽然从理论上掌握一些关于教学言语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是重要的,但实践的作用更为重大。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学而于行之而止矣”。(《荀子・性恶》)指出学习了以后还要实践躬行,用实践结果来检查自己的言语道德意识和言语道德行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自己在教学中的弱点,才能不断深化自身的言语道德修养。蔡元培也说过,“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3]实行才是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根本标准。因此,师生只有在课堂教学言语互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言语行为的是非善恶,认识到进行言语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进而才能真正提高自身教学言语的道德素养,这也是进行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目的。这就要求师生双方都积极参入课堂教学互动实践中,多交流,多沟通,互相学习,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言语修养。

3.加强教学言语道德的内省意识

所谓内省就是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有无过失。我国自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就重视这种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论语・颜渊》中提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提倡“内省”、“自论”。孟子用“存心”对内省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宋明理学家继承了孔孟的“内省”的修养方法。程颐提倡“诚敬”、“致和”、“集义”,王守仁主张“致良知”的方法。虽然这些都有唯心主义的倾向,但它强调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有其合理的一面。今天我们强调加强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内省意识,正是以辩证的眼光看到,教学言语道德修养不但离不开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也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它是不断提升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推动力。内省是教学言语道德修养一个很高的境界,只有做到内省才能在教学言语道德修养过程中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其修养的自觉本质。它使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从外化变为内化,是教学言语道德不断成长的表现和结果。

做到内省首先要在学习和实践前做到自查,自查自己的教学言语行为的善恶现状。其次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言语行为是否符合教学言语道德标准,再次就是在学习和实践后省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合理妥当。内省对于教师来说更是至关重要。衡量一名教师的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程度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的内省程度如何。在对教师的修养水平的看法时,第斯多惠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4]因此,内省是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学生若没有一定的言语道德内省意识,不但很难提升自己的言语道德修养,而且会影响其言语道德的成长。

总之,加强教学言语道德内省意识是进行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关键的一步。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加强内省意识,敢于攀登这言语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08-209.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33-234.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范文5

【关键词】移动学习 道德 培养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目前对其的研究还只停留在资源建设、平台建设、学习模式的探讨中,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及教师道德培养的建设。

本文章基于移动学习模式架构下,突出时代特色,强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就道德培养进行综合研究。本部分以理论探索、实践分析、模式建构为内在逻辑线索,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研究。

1 大学生的道德培养研究

对于任何一项研究,首先要完成的就是厘清概念。要想获得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研究的正确认识,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认真剖析道德、学习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道德学习的阐释。

1.1 道德学习概念辨析

1.1.1 道德的内涵

今天我们讲的道德,指的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特别要提出的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必须是道德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表现的统一,否则不能称之为道德。因此,将道德定义如下:道德是特定社会形态下的行为规范,它反映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一致要求,依靠一定的社会附属物和道德主体的实践共同实现。

1.1.2 学习的内涵

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很难将其归入某一种理论或模式。因此,依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学习可分为三类:第一,知识学习,其本质是一种接受性学习,第二。技能学习,其本质是一种操作性学习。第三,道德学习,它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原则、社会规范和道德榜样。是一种实践性学习。

1.1.3 道德学习

所谓道德学习就是个体对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进行自主建构,使道德品质内化、道德行为外化的价值性学习。可以说,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道德教育,就自然地产生了道德学习,道德学习的现象贯穿了人类进步发展的历史,但在我国对道德学习的确认与专题研究才刚刚起步。道德学习不是“道德”与“学习”地简单相加,也不是某些人理解的“学习道德”。正如不能将“道德教育”置换为“教育道德”,“道德学习”也不同于“学习道德”。“学习道德”是以“学习”为中心语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本身的指认,并没有触及“道德学习”的价值内涵。

道德学习是学习主体表现自我精神追求,体味情感魅力,发现、完善,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道德学习是学习主体进行的一种探询,通过探询,不仅学会理解道德规范的应然和所以然,辨识道德品格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使学习主体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1.2 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从国内各样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道德总体上是好的,而反映出来的问题是相当突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甚至成为普遍现象并可以影响全局。

1.2.1 道德价值认同、取向多样化

高校学生道德价值认同、取向多样化,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大学生敢想敢做,用于追求新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存在基本道德价值混乱的问题,包括是非观念模糊、理想信念不明确、基本规范不清楚等。

1.2.2 道德认知与实践脱节

如果说大学生基本道德价值观(即道德认知)没有问题,那么其道德实践也存在诸多问题。我们通常叫做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这些年来,关于大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1.2.3 对社会及他人的道德要求与自己的道德要求不一致

大学生道德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对社会及他人的道德要求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对人严、对已松,对社会及他人道德不良反感,对自己不道德行为放纵。

1.3 高校学生道德学习行为培养的策略

大学生道德学习存在的问题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整体道德学习水平有待提高。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教育作为有计划的教育,在大学生道德学习形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水平,应该有计划地进行道德学习培养。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存在的问题,大学生道德学习培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3.1 正确认识当代高校学生的道德学习现状,提高对加强道德学习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阶段是道德学习成熟和定型的关键时期。道德学习在学生成长和学校学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对当前高师学生道德学习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认识加强道德学习教育的重要性,确立道德学习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的观念。

2 发挥学生在道德学习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道德学习培养的过程,是将社会道德学习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人内在品德的过程。因此,在道德学习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道德学习培养中的主置,激发道德学习培养的内在动力,增强接受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实现学习道德培养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3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道德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意义重大。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高校应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切的了解到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要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营造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

道德学习氛围是学生道德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学生道德学习起导向作用。要在各类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学习教育,要建立健全道德学习督导,对不符合道德学习规范的行为及时纠正,对违背道德学习规范的学生进行处罚,并帮助其查找思想根源。通过这些措施的结合,营造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感染和引导。

5 教师的道德培养研究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在教育职业活动的范围内调节教师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

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这是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然而,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中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乏职业理想、缺乏敬业精神、缺乏对施教对象的关爱、不注意为人师表、不能做到教书育人等。

5.1 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1 缺乏职业理想

各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上,仅有少部分的教师表示乐意从事教师职业;二分之一的教师仅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超过五分之一的教师表示有适当的机会就转行。

5.1.2 缺乏敬业精神

有些教师经受不住物欲和金钱的诱惑,往往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忙于从事教学任务以外的“副业”,个别教师甚至一心经营商业。出于这些原因,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备课不认真,消极应教,一个教案一种教法数十年,甚至上课迟到早退,教学效果极差。

5.1.3 缺乏对施教对象的关爱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爱不纯、情不真。他们教学方法粗暴简单,有的缺乏责任心,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还有的逃避问题、推卸责任。

5.1.4 不注意为人师表、不能做到教书育人

有的教师言行不一;有的教师在教室里吸烟或精神萎靡、使用不文明用语;现在,更有甚者,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片面地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

5.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做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工作。

5.2.1 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给予重视

教师的素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未来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看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5.2.2 加强当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教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师对社会主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教师整个工作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教师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践的强大动力。

5.2.3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职业道德的修炼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与否,不仅直接决定教师本人是否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提高教师素质关键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就应教育每个教师努力做到明确修养方向,强化教师意识,坚定信心。同时,还应正视困难,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人民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才能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获得进步,使自己的道德品质上升到新的更高的境界。

5.2.4 立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各类学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确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标准,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制定出规范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每学年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进行一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装入教师档案,作为评定职称,晋升的依据,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通过这些方式更好地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等各种关系,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教育的使命也越来越重要,国家与政府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可见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中离不开教师的贡献,尤其是大学教师更是承担着高教改革与发展的使命,为社会培养更多英才的重大责任,教师职业道德的改进与完善是目前对高校的最大考验。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项目化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5)03-0077-04

弘商必先厚德,成才必先成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建校110多年来非常重视对学生“德”的培养,一直拥有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传统。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我院有更深层次的重视与定位,除了是由、教育部规定的所有高等院校都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外,还被定义为帮助我院高职学生提升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人文素养课;指导各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成才“基础课”;更是一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明辨是非、适应社会的成人“专业课”。

为了更好地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的自身特点和我院学生的实际,从2010年开始以我院思政部所有老师作为一个教学团队,由学校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参加,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思政教育教学网,力求颠覆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中找到更好的育人之路。在不断地尝试与调整中,取得了些许成果与心得。

一、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1]结合具体操作指的是教师按照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把讲授的内容按需要分列为若干项目任务,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将一个个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学生在进行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以及最终评价等环节后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项目化教学是对传统教育“老师讲,学生记”模式的颠覆,在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加自主的学习空间,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主动参与中学会提问与思考,形成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局面,有效地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一)理论上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的目的和宗旨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完善,教会个体做一个德行兼备的温暖的人。就高职院校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的更加突出,旨在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与法律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和较完善的职业法律素质,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完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人的思想认识转化的内在规律,即实现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2]因此,在教育中,重视“教”,更强调“育”,突出在知行合一中关注个体,把思想品德的知识有机地转化为自己行为处事过程中表达出来的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

(二)现实上的必要性

其一,从社会的综合环境以及时展的特点上分析,这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知识的大爆炸,取得知识的多元渠道加深了教师授课的难度,教师除了要在知识的宽度上有要求外,更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会对于知识、价值观等进行判断与选择,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而又科学的“三观”。更要学会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势,把学生的手机和电脑变为学习的工具与媒介。

其二,从教学对象特点上分析,高职学生特点鲜明,他们头脑灵活,动手的能力较为突出。学习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喜动不喜静,很难坚持长时间安心的理论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构建,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思维非常活跃,喜欢天马行空,很容易产生惊喜的创意。正处在旺盛的青春期,很喜欢得到别人的关注,很期待自己动手做事后得到别人的肯定,证明自己的价值,喜欢主动不喜欢被动。

其三,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比分析,学生对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很抵触,而对于课堂中的案例解读很感兴趣,此外,学生对于学校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唱歌比赛、辩论赛等也非常喜欢,故可以感受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鲜活的”、“有生命的”、“可参与的”教学模式。也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写给授课教师一封信”的方式了解过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体会以及建议。经过问卷分析和资料整理后发现,学生对于活动的兴趣远大于对于理论的讲解,在建议中接近80%的同学建议开展活动,在活动体验中感悟人生,体会成长。

二、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项目化教学的方案制定

(一)构建一个平台,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的联动

为了提升我院育人的水平,构建更加完善的育人网络,构建了“辅导员与思政老师合作一体化平台”,该平台以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共同的育人任务为目标,旨在将思政教师的教学工作与辅导员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力求形成课上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指导的结合,通过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结对子的方式,要求辅导员在平日的班级活动与主题班会中邀请思政教师参加,同时,辅导员也可以随时走进相关班级旁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现课上“教”与课下“育”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二)借助两大辅助课程,实现心理与素质的拓展

我院结合实际,除了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这三门课之外,还借助了《心理咨询中的团体咨询辅导》、《体验式教学中的素质拓展训练》这两门课,实现学生素质的全方位拓展。心理咨询中的团体咨询辅导和体验式教学中的素质拓展训练,每个学期都会根据有些专业和学生的需要分批以实训的方式,邀请本校相关专业老师开展。通过几年的课程开展,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与团体咨询学会了团队协作,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增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育人效果。

(三)利用三个课堂,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我们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课下网络自学以及校外实践活动,力求在三个课堂的统一中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首先,传统的课堂教育是本,是学生各方面素养提升重要的认知环节。其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我院的核心课程,从课程介绍、课程标准、课程信息到教案、参考资料、课后练习、自评试卷、答疑等诸多环节在网络中都有完整的信息,并且内容会定期更新。此外,我们还有自己的mooc课程,微课视频等充分满足学生课下自学的要求。同时,为了更好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授课教师会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要求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主的学习,完成知识的拓展。最后,每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期间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课程安排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地方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大约每班选拔2―3名同学,要求去的同学要带上项目任务,参观完毕后回来要形成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向班级和学校进行成果汇报,例如,2011年以“体验自主创新”为项目任务带学生参观了芜湖的奇瑞汽车生产车间,2012年以“我与社会发展”为项目任务带学生参观了小岗村,2013年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项目任务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2014年以“感受徽文化”为项目任务参观了安徽渣济古村落。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做到知行结合,激感体验,在情境教学中使理论知识变得鲜活和有生命力,尤其在班级汇报过程中进行朋辈的经验交流与体会分享,让没有去的同学也有鲜活体验,在书本与生活的交融中,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四)采用四维评估机制,实现育人效果的综合评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束后的成绩为综合成绩,计算方式较为复杂,总分=课程分(占70%)+辅导员评分(占30%);课程分=平时成绩+项目成绩+卷面成绩。在这个复杂的评定系统中其实包含四个维度的评定即学生自评,项目小组互评,辅导员评定以及授课教师的评定,这一立体的评价模式凸显了该门课特殊的教学要求,除了认知外,把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行为都做了较为量化的评价。

(五)设立六个模块,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

为了实现教材体系和授课体系的完美结合,在把握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将教材原本九章内容整合为相应的四个模块,并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心得在学期的开始和结束时分别增加“新课开篇”和“课业典礼”两个模块。模块一:新课开篇。利用“开学第一课”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模块二:适应环境。讲述“绪论适应大学”的内容并融合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三:幸福生活。整合爱国主义、人生价值和道德理论的内容开展相关教育;模块四:快乐工作。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个人的职业理想相结合,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模块五:守法维权。将“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的内容相整合,开展法制教育;模块六:课业典礼。利用最后一次课设置“教学反馈、课程总结、个人分享”三个环节。这六个模块实为几个项目任务,我们会在授课开始时把班级分为六个项目任务组,每个小组自领项目,通过对于项目资料的收集,活动的安排,成果的课堂展示等实现自主学习。

(六)实行顶岗实习期的跟踪辅导,实现育人的延伸

顶岗实习期是我院学生在校期间比较重要且很特殊的时期,由于部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职业角色的转变,学院会安排思政教师参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的思想辅导,保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束后,学生思想在生活中有进一步提高,帮助学生适应实习,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三、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项目化教学的经验总结

通过我院近年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较为宝贵的经验。

首先,在公共课教学中使用项目化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新的尝试,项目化教学最初被广泛地使用在专业课教学中,目的是通过一个具体项目的构建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一门公共课,尤其是针对人们思想、意识、信念等教育的课程,很难把无形转化成有形,在实践的操作中难度更大,项目的设计更复杂,更需指出的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项目化教学设计中,我院更凸显育人网络的集体努力,在多角度、多项目任务的联合努力中实现教育效果的加倍。

其次,多年的项目化教学中一直秉持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真正把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主,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的气氛更加的融洽,学生听课的抬头率更高,课后学生也愿意主动与教师分享感受。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质量反馈中,我院的思政部老师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我院思政部也被誉为“美誉系部”,俗话说“亲其师,才可信其道”,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教学相长。

最后,在项目化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提升,因为在项目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和功能是调动学生强烈的行动意愿,引导学生形成并建构学习的意义[3],因此,以学生为主的项目化教学,不代表放弃教师的教育功能,不是放手而是更加强调,教师在学生项目设计的基础之上,按照课程要求,对项目进行总结和升华,达到更高高度的教育效果。

总之,项目化教学在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改革,是一种必要的新的尝试,在立体的项目化教学网的推进下,我院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规范、个体修养都在稳步提升,这对于我院是一笔财富,也是高职教育在当今时展对人才素质、培养方法的尝试,必将对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对高职院校相关课程建设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程英鑫.高职学生实习过程中项目化教学之我见[J].文学界,2012(6):254.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0.

[3]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整合教学法:教学中的能力和学业获得的整合[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9-110.

Exploration on the Project Teaching Mode for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Anhui Business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ANG Mi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Theory Education,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范文7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1]

一、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引导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教育的内容与作用看,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心理、审美等素质的培养。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在人际交往中的礼节、礼貌和礼仪等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从根本的意义上说,这两者的作用、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教育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礼形于外,德诚于中”,即思想道德修养蕴含于中,礼仪修养形诸于外。“在人际交往中,礼节、礼貌、礼仪形诸于外,交往对象可感知和体悟蕴含其中的感情襟怀。人的礼节、礼貌、礼仪是受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支配的,蕴蓄于中的思想道德是礼貌、礼节、礼仪的基础和内驱力。”[2]

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教育的侧重点不同。礼仪教育侧重于礼仪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着重于人际交往中应如何正确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和礼貌。思想道德修养则侧重于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着重于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与提升。“一个思想道德境界高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礼仪修养的人。”[3]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教育相结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和谐,帮助他们把握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二、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道德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4]。文明礼仪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综合体现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因此,把礼仪教育作为增强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紧迫性

1.当前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明礼仪体现于身边小事之中,但往往被学生忽略。在校园里,常常看到这样一些不和谐的场景:有的同学大打出手;有的同学乱丢、乱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美观。很多同学对他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对损坏他人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第二,同学之间不礼貌现象常见。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加,接受信息的能力也不断在增强,对一些不礼貌行为的模仿,比如说出口成“脏”,在他们眼中这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这种现象在要好的同学和朋友之间尤其多见;再比如说缺少尊重意识,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总是会看到学生对他人的苛刻要求,总觉得高人一等,不知道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早已被他们抛诸脑后。

第三,部分同学荣辱不分。现代社会向多元化发展,由于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和社会经历不同,对一些事物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一些学生免不了要受其影响,加上自身认知能力尚不完善,荣辱、善恶、美丑不分现象严重,把庸俗、粗俗、媚俗的东西当“个性”。比如说有些学生无视校规、校纪,将放荡不羁看成是有“个性”;学生中穿奇装异服、剪奇异发型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2.当前中学生不良陋习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缺失。现在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各方面的制度都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弊端,教育体制尤为明显。我们虽然正在进行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但是目标的实现仍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目前我国教育主要实施的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这个背景下,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礼仪教育不够重视。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民主的家庭氛围,所以在与人交往和交流方面的能力就会有所欠缺,而不与人交往又何谈懂不懂礼貌呢,所以,学生良好交际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常常会发现: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的一天。

第二,学校教育不当。首先,目前我们的学校主要实施的还是应试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学校仍然崇尚“分数至上”,这样多少会忽视学生的礼仪教育,而且,学校教育向来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而在我们的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中,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味地给学生讲授空泛的大道理而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掌握无人问津。其次,个别教师缺乏责任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才说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现实生活中,不少老师只是教书却不育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这样有损于教师形象,也不利于礼仪教育的开展。再次,部分老师还缺乏爱心和耐心,不能够切实深入学生的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分忧,对犯错误的学生更是缺乏耐心的交流和心理疏导。

三、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确定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

“如果对礼仪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5],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协调发展,这才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首要问题。

1.把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显而易见,对公民的礼仪教育也包含其中。因此,我们应长期坚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礼仪修养。

2.把礼仪教育与人生观结合起来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礼仪教育中,我们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出一个人有意义的人生就要为国家、集体、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都反映了礼仪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的相通之处。

3.把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速度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受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社会阅历不够,基本的人生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对荣辱善恶的选择存在迷失现象。胡锦涛同志及时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荣辱、是非、善恶的界限,给中学生判断自己的行为得失提供了基本规范。

(二)在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也要通过外在形式来加强

1.围绕学校德育目标,推进礼仪教育进课堂

首先,要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把礼仪教育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组织有关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编写《中学生礼仪常识》等书,作为礼仪教育课本统一下发给中学生。教师一方面要讲授礼仪教育的本质,即“真”、“善”、“美”的教育,同时,也要进行礼仪行为的模拟训练。其次,要合理确定教育内容。将与中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举止、谈吐、服饰、与人交往等礼仪常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中学生重点进行家庭礼仪、社交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还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通过以后多年的礼仪教育的教学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创设情景―观察示范―合作体验―启发诱导―激情感悟”的课堂教学模式,融知识传授、体验感悟、行为培养、思想陶冶于一体。

2.挖掘整合多种资源,开展全方位礼仪教育

首先,要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可以在校园悬挂有校风、校训、学风的展示牌;在楼道内张贴名人伟人画像、格言警句等;在学生园地、班级板报、校园广播等开设礼仪教育的专题节目,宣传礼仪知识、树立表彰典型等。其次,要加强学科渗透,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要普遍将礼仪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谦让诚信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物理、化学、数学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审慎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音乐、美术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团结协作的美德。再次,要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形成示范效应。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教非常重要,教师要通过自己榜样行为的示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矫正不良行为。

3.建立管理监督网络,实行自律和他律结合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范文8

论文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途径

随着高校对提高本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认识的加深,高校在教师教育政策、结构、课程、教师成长环境、教师业绩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教师自我成才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已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需要我们在创新与固守中寻找新的定位和表现形态。当下我国高校师德体系频现事故,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冲击,如何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师德体系创新发展,探索适应社会的高校师德体系建构的新路径,已成为高校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应充分认识青年教师培养的时代意义

1.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应对当前国内形式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扩大,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改变,形成了目前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现实格局。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成分、社会资本形式、组织管理形式、就业模式、分配体制和各群体的利益关系也在向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导致人们的思想活动、意识活动朝着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方向发展的主因。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模式的不断深入,外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认知理念大量涌入国门,从而加剧了思潮多样化的产生。

第三,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型网络传媒的介入,使得各种社会资讯、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的传播渠道多样化,为社会思想的多样化提供了媒体通道。虽然社会思想的多样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上必须坚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2]的根本前提。

因此,如何引导更多的高校青年教师在纷繁复杂的当下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形态,成为了当前高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2.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履行高校自身职责的表现

高校是社会精英人才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基地,也是知识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园。高校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和职能的独特性不仅使得国家对高校建设的日益重视,同时社会对高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社会职责不仅培养青年学生同时还要培养青年教师,且有调查表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占高校教师总数的45%以上。[3]如此数量庞大、年龄结构单一,又有着强烈进取心的教师队伍,无论从其思想意识、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教学手段上都有必要且必须进一步得到提高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岗位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在高校中得到提高和锻炼,直接受益人是广大青年学生,间接受益者是高校自身,因此,高校对本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对师德修养的建设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高校综合实力提高的要求,具有时代意义。

3.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从人成长的一般规律来看,一个人的成长不仅表现为物质的积累,更表现为精神思想的成熟,不仅表现为独立的“自然人”的发展,更表现为普遍联系的“社会人”的发展。从历史经验来看,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用远大的理想引导青年学生,用宏伟的目标凝聚青年学生,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是高校培养人的历史使命。作为高校自身来说,始终坚定不移地关注和培养青年教师正是其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没有思想正确、行为规范、师德崇高的青年教师队伍的后备支持,妄谈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新型的知识青年。因此,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式上是在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实质上是为正确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保障。

二、高校应为青年教师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1.高校应充分吸纳青年教师积极加入党组织

青年教师具有年纪轻、创造力丰富、社会责任感强、知识水平高、思想觉悟高等一系列的鲜明特性,应该被积极吸纳进入学校基层党组织队伍。根据国家教委党组颁布的《关于加强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培养和发展优秀分子入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培养和发展优秀分子入党,使高校党员、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高校党组织应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学校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对本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上,并且着力培养一支数量庞大、品质优秀、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层次丰富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通过党内民主生活会加强理论学习,真正解决青年教师的思想困惑,从源头上提高青年教师的党员先进性,做到切实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青年教师党员队伍建设提供扎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2.高校需要建立和谐的基层组织党群、干群关系

从培养青年教师党员先进性的前提出发,要求高校基层开展好党建工作。而要做到有序的开展党建工作,必须建立一个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党群、干群关系是目前高校基层党组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基层群众工作需要有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与此同时,学校一是要努力抓好青年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定期组织形势政策、理论专题报告会和中心组理论学习专题交流发言,以此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二是要切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校园建设,开展争当学习型党员和学习积极分子的评比表彰活动。三是利用青年教师上岗培训机会,加强理想信念、师德师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3.高校应充分发挥工会“教育”职能,重点关注青年教师思想问题

高校工会是学校党委、行政联系本校教职工的桥梁,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四项基本职能。这四项基本职能中,教育职能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觉悟水平和意识形态都有参差,根据我们的调查:7%左右的高校青年教师常在课堂发表过激言论,5.7%的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不良之风的抵制做得欠缺。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思想出了问题,是只顾经济发展而忽略意识形态之后的不良产物。因此,高校有必要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紧抓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动向,认真分析当前普遍存在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的思想、观念、意识和道德素养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来培养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加强师德教育,尽快帮助青年教师实现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三是积极为青年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困难,增强青年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三、高校应营造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物质环境

1.创造和谐校园环境,促进青年教师身心成长

首先,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发挥老教师的模范作用。通过树立老教师为学习榜样,宣传老教师教书育人的模范事迹,奖励老教师的科研工作成果等一系列的宣传、鼓励、奖励政策,从而使青年教师从内心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思想,同时也切身感受与身边老教师的差距感,从而激发青年教师赶超决心。其次,学校要打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发挥骨干青年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业务型的专才,还应争取做到复合型教育人才。教师应实事求是地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做到对别人提出肯定的优点不沾沾自喜,对别人客观指出的缺点不心有余悸,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诚恳地指出不足之处,争取客观公正的看待每一次教研活动,最后,高校应注重对青年教师的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帮助思想压力大的青年教师及时疏导、排解心理压力。总之,高校对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应做到政治上充满关怀、生活上充满关心、思想上正确引导、薪酬待遇上尽力落实。

2.加强青年教师的考评机制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建章立制,监督考核。高校要建立一系列围绕教师职业道德而细化的管理、评价、考核、监督制度,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建设落实到实处。学校对教师实行定期考核,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和评价,是激励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有效途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应该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必须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使考评工作充分发挥积极导向的作用。学校还应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的测评标准,建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我评价、集体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形成细化、量化、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程序。另外,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监督还应重视平时的表现,及时发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闪光点,及时树立典型,并加以大力宣传,引领青年教师健康发展。笔者认为,通过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监督机制并长期有效地予以执行与实施,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一定能得到有力的制度、机制的保障和支持。

3.完善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并研究制定师德建设的奖惩条例,规范师德建设评比及表彰,利用教书育人典型引路,加强师德师风典型宣传,带动学校整体师德师风的提升,以此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高尚师德的形成。例如,高校可实行有效奖励政策,对优秀教师的行为给予激励,可以是精神激励,也可以是物质激励,激励青年教师“比学赶帮超”;而对于某些教师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要严肃地批评和处理。学校对于在教学、科研、学生活动指导、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取得成效、获得成果的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经费或现金奖励,确保青年教师教学工作既有动力又有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四、青年教师应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塑造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1.青年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积累情感体验,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动力

注重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积累情感体验,是增强教师师德修养动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青年教师应在情感的互动中体验教师的幸福。有句话说,没有做过教师的人,很难体会教师的幸福。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以及个人得失已是青年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已然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奉献精神。然而,当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情感及被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鼓舞的时候,他们就会给予教师真诚的回报。这时,教师的幸福感就会在自己的工作中逐渐体现,就会增强对教师职业的感情,就会全身心投入,就会期望自己做得更好、更出色。

其次,青年教师应在教育劳动中感受教师的快乐。教师工作里的喜悦、快乐和幸福只有在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够体会。所谓,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青年教师在教育劳动的过程中,既要全面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以及师德修养,又要真实的感受教师职业道德,体会它的价值,找出自己的师德差距。一旦有突破,教师内心的快乐是无法言语的。只有真正体会了教师职业的乐趣,才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继续完善自己的师德修养。

2.青年教师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感悟师德魅力,升华职业道德修养境界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师德的魅力体现在教师在处理不同问题时的精神状态、道德品质和人格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青年教师在遇到心理压力时,应调整自我,服从工作。有些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还未经过全面、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就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在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只有从容地面对问题,微笑的面对生活,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同时,还应以自身师德修养给学生以生动的、实在的教育。

第二,青年教师面对尴尬场面时,应沉着应对,宽容大度。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难免会碰到想挑战教师师德修养和忍耐力的学生。如果此时面临尴尬境地,青年教师应表现出高度的修养,宽容的态度,自然地使问题得到化解,同时还能赢取学生的信任。

第三,教师在遇到突发问题时,应冷静思考,巧妙处理。青年教师在上课期间,如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错误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影响整堂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四,青年教师在受到他人误解时,应心胸宽广,心平气和。生活或工作中难免会产生误会,此时,青年教师应理智对待,展现自身的气度。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范文9

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受到市场经济和行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自从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滑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职业兴趣降低。从事拥有职业兴趣的工作会增加个人的职业稳健性、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高校的部分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年都没有变化,重复的工作使得一部分教师对这样的工作失去兴趣和激情。根据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统计,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工作倦怠,而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表示不满意。职业兴趣的降低削弱了教师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提升。起不到表率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到一种表率作用,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然而,高校有的教师在科研教学中不求真务实的行为,如高校教师杜撰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来应付科研任务的报道,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言行不一,在学生面前冠冕堂皇、大讲特讲如何做人做事,而做的却是另外一套不道德行为,损害了老师的形象,表率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爱岗敬业精神欠缺。现在,由于各高校对教师有教学和科研的考核任务,学校要求较高,大多数高校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授课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许多教师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到学历提升、科研申报、职称评定和娱乐享受等私事上,从而导致爱岗敬业意识淡薄,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拉拢学生。教师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年终考核,一般以学院或系部为单位,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以学生打分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或重要指标。年终考核结果对教师的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年终奖金的发放和职称评定都与此挂钩。这就导致有的教师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拉拢学生,出现教师不想管学生、不敢管学生的现象,对学生的考勤、课堂学习、作业不管不问,甚至考试都放水。这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削弱了教师形象,也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错综复杂的问题,逐渐影响到教师集体形象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健全师德制度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的内容,也包括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制度。高校应该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现出来,科学地监督约束,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为高校教师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要改革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其中,学生打分的操作方式和所占比例应该更科学,应该避免教师迎合学生及其类似弊端的产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人,教师只有自己学得好,才能教得好。学习不仅指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教师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学习“三个代表”的理论,要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这些理论知识都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感,经常自我反省,自觉地遵守各种行为规范,经常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律。除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靠外在规范强制约束、提升教师道德修养的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更多地要靠自觉,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因此,教师道德行为的规范离不开教师这个主体的自觉。主要依靠自我磨练、自我熏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有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奉献精神,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反省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优秀的品德。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做起,对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缺点错误都要认真对待,用一个合格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严以律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是短期的,而是永无止境的。高校教师应当一生都执著追求职业道德修养,生命不停,职业道德修练不止。

三、总结

总而言之,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永恒的课题。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不胜枚举,需要每个高校教师不断探寻更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王兆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范文10

一、古代教育家对“师德”的开示

我国古代先贤圣人、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并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1]教育家孟子在《离娄•上》篇提出“教者必以正”。[2]《礼记•大学》篇也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篇则认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荀子在《修身》中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从先秦教育思想家对于“师”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有“德”为师,师要“正身”、“长善”、“知礼”,这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最早关于“师德”内容的雏形。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提出为师的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有具备了“道”才能成为“师”。他不仅提出了师德的核心是有“道”,而且给予了师德的功能定义,即“传道授业解惑”。而笔者认为韩愈《师说》的这个“道”特指儒家的“道”,是指整个宇宙存在的“过程、本源、规律、法则”,谁了解了宇宙存在的“道”谁就有了“德”,谁就能为“师”。因此,相比现阶段人们对师德的理解,古人对师德的定义相对简单且较空洞。

二、现阶段师德有了具体内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育部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献身教育;遵循规律,教书育人;勤奋学习,又红又专;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012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制定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自身修养。至此,笔者认为在新时期下,青年教师师德有了具体而充实的内涵。

1.师德体现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1)爱党爱国是青年教师基本的思想道德要求。“爱党、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素质,是每一个国人应具备的思想情怀。高校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知识青年的重要责任与历史使命,因此必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明辨是非的思想觉悟。而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人生事业刚刚起步,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将来在工作上抵御风险和坎坷的无尚“法宝”,是一切阻碍个人事业发展之“邪知邪见”的“照妖镜”,有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能确保个人思想言行与党的基本路线保持一致,并且在党的教育事业上不会走偏方向。(2)青年教师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教师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高校教师对自我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和对贯彻执行国家意志的彻底程度。教师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周围工作同事的人生观,同时也影响了受教育群体——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形成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受到社会其他思潮的影响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从事教育事业以后也还存在一个再教育和再提高的过程。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从事高校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师德修养素质。(3)青年教师要具有为了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理想。我国的教育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其伟大成果不仅体现在当代,同时对后代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高校青年教师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立志献身国家教育事业,将教育事业定位为终身奋斗的目标是使其具备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必要前提,是保障教育者始终不移地坚持正确教育方向、坚持正确教育理念的动力源泉。为此,倡导青年教师将教师事业摆在第一位既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体现也是教育工作的切实需要。(4)青年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是教师高尚姿态的体现和教师灵魂的发散,教师总是通过个人人格魅力来向外辐射“正能量”以感染人和引导人。因此,教师高尚的人格才是其行使“师道”的必备要件。教师的人格如同战场上的帅旗,具有无比强大的号召力和集结力。那么何谓高尚?笔者认为,高尚的人格可以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是教学过程中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可以是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可以是热情洋溢的教课情绪,也可以是清新幽默的话语。总之,教师的人格不再是一个具体的范畴,它是一个综合了职业道德要求和自身思想品德的“聚合体”,它能最大限度的影响周围的人和事,它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闪亮、最至善至美的东西。

2.师德强调青年教师应具有的职业行为规范

(1)青年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展开的一项社会活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受教育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在此前提下,才能建立科学、平等、明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学活动中那种“施”与“受”、“教”与“学”的快乐。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总有学生对于教师的施教过程“逆来顺受”或“坚决反抗”,使得师生双方变成了一种对立矛盾。因此,教师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互相尊重、积极沟通、相互交流,将学生的人格塑造放在首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维持正常教学活动和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关键环节。(2)青年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教学器材的缺乏和教学手段的限制,一般只能采用照本宣科和“机械填鸭式”教育,但这种教育方式收效甚微。新型的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知识背景和基础素质的参差不齐的现状,对受教育者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这既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也是教育工作者师德修养的一种体现。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受益,使受教育者在获得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基本操作能力。而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一套教材或一种教育方法显然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在此情形下,就要求教师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或者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方式,在详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为不同类群学生“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不拘泥于具体教学模式的情况下达到使每个学生最大幅度提高的教学目的。(3)青年教师要积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受到了诸多西方不良风气的浸染。譬如对歌星、影星的“偶像崇拜主义”,经济搞活后对金钱疯狂追求的“拜金主义”,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别人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不劳而获的个人“享乐主义”,甚至现阶段出现的对社会不良现象盲目愤慨的“仇富、仇官主义”。种种的不良现象的出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雏形到成熟、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一些负面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无法避免,但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作为青年教师,对于不良风气首先要摆明个人立场并且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同时,应思考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这些社会不良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不良事件本身、如何揭示不良风气和不良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青年教师在与不良风气做斗争的过程中,既升华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检验了自身的行为准则,同时也为身边同事和学生做了楷模,具有一举多得的效应。(4)青年教师要主动拓宽知识结构,做到与时俱进。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尺度。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给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方,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受益程度。知识作为一种物质来说,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因此,鉴于知识具有相对的可变性,教师不但要有宽基础、广口径的知识源,还要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自我更新。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自身是否有能力去甄别、合理取舍知识也体现了青年教师的自我修养问题。因此,当代社会已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拓宽自身知识结构并切实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不误人子弟,不辜负社会、家长和学校对教师的期望。(5)青年教师要重视言传身教,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师”之作用身教重于言传。“师”之典范、“师”之表率皆体现在一个“范”字上。对于受教育的学生而言,会非常自然地把教师的行为看做教师真实思想的外在表达,会以教师在课堂内外表现的行为作为评价一个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天花乱坠而课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的话,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会一落千丈,其为人师表的作用也会荡然无存。因此,教师必须“先正己,再正旁人”,“先善己,方善人”。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做到“身心合一”才能够真正实现“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因此,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了优秀人格、了解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才是具备了师德修养,才能培养优秀的学生。

三、结束语

教师师德修养概括起来包括思想道德层面和行为规范层面两方面。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既互相影响也互相渗透,没有正确的思想道德作为指引,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可能有完整的师德修养。同样,没有合理的和受约束的行为规范也不能对思想道德层面起到促进与升华作用,也不能形成和完善师德修养。因此,作为师德修养中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在目前高校大力倡导加强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前提下,青年教师理应把自身师德修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从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落实自身道德修养,从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体悟师德修养,将师德修养落实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使其内化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作者:廖蓉廖渐工作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范文11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关系学校生活的很多环节,对学生学习、生活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责任重大,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迫在眉睫,亦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2 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一起起校园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对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准下滑感到担忧,究竟在现阶段教师的道德水准情况如何建设是值得教育界深思的问题。良好的师德,高尚的情操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弥足珍贵的,这不仅是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盼,党和政府也对教师的道德十分关心。2013年9月9日,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其中提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可见,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方向盘和指南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并同时负有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价值体系的重任。因此,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3 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引我们做事的道德准则,高校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变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评判标准,价值观可以说因人而异,但高校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社会知识的传播者,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对学生,对社会均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树立“义-利辩证统一”价值观。在利益面前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能够识别并且拒绝不良诱惑。坚守道德底线,守护良心正义。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有责任心、敢于担当而又正直诚信的优秀毕业生。高校时代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表率作用,因此,高校教师价值观念的树立,并不仅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有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好知识道德的模范带头人,这应当是对高校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3.2 实践出真知

职业道德修养源于实际工作实践,而又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在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与相应的实践相结合。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成长,发挥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社会实践、教育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检验和深化的舞台,在平时的社会交往活动,与学生互动沟通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和谐友爱,独立诚信的职业道德规范可以让老师深刻的领悟自身所处的精神高度,以长者、师者的身份对待和教育影响周围的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文化修养,掌握好新型的职业伦理操守,在扎实的社会实践中深化自己的道德认知。在现阶段,高校的教育模式在不断创新改革,互联网信息教学发展越来越迅速,这些新型的教育实践模式需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准则作为补充,教育模式可能会越来越多,但教育精神要符合职业道德标准。

3.3 学无止境

在教师的职业道德领域,是没有最高止境的。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断地学习,努力汲取优秀模范人物的良好道德品质,教师自身也要率先垂范,发挥为人师表的带头作用。在精神道德品质方面,注意加强学习,通过学校开展一系列风尚道德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的自身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规范和提高校园文明的有效手段。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熏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师的修为。高素质的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如今高校道德水准滑坡的情况下,积极加强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不断地学习时代先进的道德理念,用实实在在的务实精神,为学生开辟新的精神风貌,从整体上提高校园的文化氛围。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道德内涵,在实践中深化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范文12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改革;思路;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58-02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配合这种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大体形成了这样一个考核模式:口语表达沟通能力与参与课堂表演能力50%箑书面表达能力(课后作业和心得体会)30%箑课堂提问10%箑上课出勤与课堂纪律10%。这种考核模式从职业技术学院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内化过程的完成,有一定的好处和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弊端是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老师已确定的知识。知识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仅仅沿用原来“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应对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的能力。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思路

新的考试方案是建立考评体系,制定合理的考评指标,对教学效果进行考评。在内容上以“能力考核”为主,在时间上以“过程考核”为主,在方法上以“项目作业”为主,在方式上以“小组自评为参考”、“教师评定为主导”;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主要采用过程考核,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过程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参与课堂应用知识的过程表现、结果讲解、PPT展示两个方面。一部分是书面表达能力考核。这部分成绩的核定设定为策划书的制作、课后作业的完成,采用书面的形式进行。由于该课程在理论内容学习上表现为:理论知识较浅,通俗易懂,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怎样把道德规范应用于生活实践并有效有机结合,难度较大。本课程最大的难点在于知行合一。而要突破这一点必须在行上下功夫。必须将课程的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在“应用”上下功夫,特别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做好“本土化”工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传统的笔试考试方法主要是对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主观题和客观题的背诵和理解。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没有达到思想教育应该达到的教育目的。笔者一改传统的笔试考试方法,在教中采取由学生自由分组组合、自由选题、自己评分,自评方法与老师评价相结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组织合作性学习小组。第一阶段,老师根据课本学习任务出辩论和讨论题目两组,10~15个题目,由小组自己选择辩题或讨论题目。小组也可以自己根据课本知识模块拟题,但必须上报老师审核。第二阶段,由学生自由分组,5~8人的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自选题目(从老师给出的题目选或自拟题),在3~4周内,课余时间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学习委员要到场检查。组长要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讨论内容,对小组成员预先考核打分,交学习委员检查,全班集中后交老师。同时小组根据发言讨论的表现,选出本小组的代表人到课堂讨论发言立论。第三阶段,课堂发言讨论,老师、同学根据发言的观点可以提问,老师根据课堂表现对小组成员打分,作为过程化考核的一个参数。

2.自主研发性学习。第一阶段,在开课后老师对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全面解说,分章节和模块进行总结性讲解。第二阶段,要求班级学生自愿组合成5~8人的研发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分组名单交由老师。第三阶段,依据课本选题制作节目,内容、表现形式、角色分配、人员分工等都由小组成员自定。先做出节目策划书(包括选题依据的章节内容,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剧本,组织活动的意义,制作PPT对表演的讲解总结),交由老师审定,定稿后,确定表演时间,小组成员课余排练。第四阶段,学生课堂表演,PPT解说,每组的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老师点评,根据小组节目的立意、表演等情况,给小组总体评分,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人的个人表现再给个人打分。作为过程化考核的一个参数。本次改革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书面表达能力占总成绩的10%,考勤占总成绩的10%。过程性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其中考核实践任务本身占80分,课堂讨论表现占10分。讨论的10分由教师评阅掌握,该部分成绩的高低要以讨论记录为依据。该考核方式的基本要求:按照课本内容将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题目设定在思想教育部分、道德教育部分、法律基础常识教育部分三个模块。知识点的展示和理解应用可以以辩论、演讲、朗诵、小品、PPT、快板、情景剧、案例、辩论、模拟法庭等形式在课堂表演。整体的流程根据本班教学计划确定。学生应在充分讨论合作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学生应体现人人参与,共同学习。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意义

过程考核的考试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带来明显的冲击力,也带来动力。学生既有紧迫感,又有陌生感。学生普遍感到,以往的考试要求学生练的只是“背功”,有时即使不懂,只要会背,也能拿分。而改革后的考试方法要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和节目,自己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还要调动多种手段将他们的设计展现给同学和老师。从考试的结果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投入,认真参与,并结合PPT、视频、自演小品等形式完成考试内容,达到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考核目的。把过去注重“对知识点记忆”的考试转变为“考核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能力”的考试,形成新的教学导向。由原来理论知识考核转变为学习过程的考核。在合作研讨式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评价考核时,更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平时参与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研究报告撰写情况,都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增强了对学生平时过程学习的管理和督促,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张立军,张艳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探索[J].湖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李征,金林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实效性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