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师德交流材料

师德交流材料

时间:2022-05-27 22:00:05

师德交流材料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1

——***乡中心完小管理交流材料

 ***乡中心完小是一所乡镇级中心完小,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思想,时刻不忘“开元启智,传承文明,人文并重”这一理念,切实围绕“转变观念,全面育人,提高质量”这一指导方针,抓师德、重管理、促和谐,全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全校教师呕心沥血,用“爱”的理念诠释着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为了学生,全校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潜心研究教学教法,着力提升教学质量,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学生。正是由于老师们的竭诚努力,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智慧引导一批批学生完成学业走向高一级学校。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已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学校管理不断规范,人际更加和谐,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办学品位不断提高。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秉承“全面育人,以德为先,未必成才,但必成人”的理念抓实师德师风工作

(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师德教育新机制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和核心,乃教师立身之本。学校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个人的言行息息相关。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致关重要。从目前来看,我校大多数教师都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并善于奉献。面临繁重工作和清贫的生活,他们选择了坚持。带着这份坚持与执着,他们以自身崇高的师德和出色的教学技能培育出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得到了社会的赞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有极少数教师迷失方向,丧失了师德和人格,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有的成性,沉迷于麻将桌;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患得患失,事必讲报酬;有的上课不讲补课讲……种种现象的存在,不但亵渎了人民教师的形象,而且败坏了学校的声誉,也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这些教师中的另类事例成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反面警示教材,时刻敲响“我是教师,勿越雷池”的警钟。

为强化师德教育,我校一方面积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2008年9月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活动中举办师德师风演讲,查找问题后自评和互评;聘请学生家长为“师德师风监督员”,以便定期面向学生和社会广泛征求师德师风建设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并紧紧围绕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和加强师德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自查,做到查摆问题不留情,处理处罚不手软,从而制止了一些不良的势头,为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实效,重塑师德,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把重塑师德放在首位,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教师的头脑,使每一位教师都牢固树立起爱岗尊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坚持政治学习不放松。学校每周一下午以学校或教研组为单位集中学习,突出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采取专题学习、自学思考、理论研讨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学习,并不断交流学习体会,同时通过报告会、看光碟等形式,认真学习和领会有关教育法规及师德建设的理论文献,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及学校各项师德教育规章制度,要求全体教师对照进行自查自纠,明确方向,结合校园文化布局提出了我校教师的五种精神: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着的敬业精神和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以此重塑师魂,不断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提高依法执教的水平。

3、以教风带动学风建设。通过完善教师考勤制度,坚持考核质量监管,严肃考风考纪,完善评优评先评选推荐机制切实转变教风,促进了学生牢固树立以学习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大力推进校园美化、净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以班刊、校刊、班队活动和国旗下讲话等各种形式的学风教育,在师生中努力营造了勤奋好学、努力钻研、勇于实践的良好风尚,学生学习风气更加浓厚。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德育工作效果。学校坚持选拔师德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严格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搞好班级管理工作。要求各班主任备好班会课,做好班务日志,实行班干部轮流值班制度,以上好班会课为突破口,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师德师风建设成绩喜人

首先, 教师普遍增强了“师爱”。师德的核心是师爱。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理应把爱心倾注于整个职业生涯中。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就是“师爱”。这种师爱在我校教师中表现为无私地关注留守儿童和家庭贫困生,不放弃一个贫困生或学习后进生,多年来没有出现一例因教育态度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引发家长到学校告状或上访事件。

其次,校园师生人际关系和谐,教师们做到了有事当面讲,不背后乱讲或诋毁他人名誉。从而增强了大局观念,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人际环境。

再次,学校在施行管导结合的育人制度同时,还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每周一都要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同时由上周全校表现优秀的班级代表升国旗,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各班级的竞争力。为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学校定期组织各班开展“预防未成年犯罪”、“ 安全教育你我他”等主题班会,同时,还聘请派出所副所长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二、抓实各项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为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校的做法是:

1早在1999年秋季,我乡文教办就制定《***乡文教办关于中小学实行划片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和《班主任工作连带责任制》下发各校,在全区率先实行以村级完小为单位划片管理,每学期进行一次整体工作推进情况综合考核,由乡政府或文教办筹集资金,根据考核结果及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奖罚兑现,探索出了一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一措施一直延续至今并逐年不断完善。

2、为了严肃考风考纪,确保教学质量的真实性,我乡历来十分重视教学质量考核监控工作,每学期由中心完小统一按片区安排交叉监考,抽调部分业务素质精干,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集中流水作业评卷确保成绩的真实性,并将教师所任学科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在全乡教师大会或校长会上进行公布。对同年级同学科连续两次名列倒数第一的教师进行待岗或校际交流处理,收到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预期效果。

3、实行制度和情感管导结合的人性化管理。一方面积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对事不对人,杜绝了优亲厚友,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积极站在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思索教师、学生、家长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学校该怎么做?大力推动学校领导班子集思广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教师疾苦的工作作风的形成,促进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

4、与时俱进,立足校本,转变观念和教法。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在强化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派人实施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要求参加培训人员认真参学返回后进行二级培训,宽大培训的受益面。同时立足校本,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努力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强化安全和疾病预防工作。安全和疾病预防工作事关学校稳定,我校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因校因地制宜的撰写预案、落实预防措施,有效地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和疾病在校园的蔓延。

三、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主题,突出“以人为本”这条主线,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自今年9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校围绕 “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校,办人民满意教育” 活动主题,认真查找突破口和活动载体,按照上级党委的安排部署,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做了以下工作:

1、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使广大党员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校怎么做的大讨论,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找准了活动的突破口,有序地推进了活动的开展。

2、结合校园文化的布局,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给师生积极向上的熏陶。

3、认真查找学校行政在关心教职工方面存在的不足,把教师中午没有临时休息处所影响教师工作精力这一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落实到位,并积极筹划修建教师食堂,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4、针对召开教职工大会和发放落实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收集到的意见或建议,认真研究落实措施,能够落实到及时落实,暂时不能落实到,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落实,无法落实到做好解释或答复。

5、结合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通过主题班会、队会、国旗下讲话等载体,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大力倡导文明礼仪,营造了校园的和谐气氛。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2

我叫***,一九九六年毕业以来一直在小城子中学工作,曾担任理化生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职,现为***中学教导主任兼物理教学工作。从教二十一年来,作为一名教师,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职责感,我把自我的愿望和抱负全部都倾注在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时光在默默流淌,二十个春华秋实,一路走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下方将我的工作状况给大家做个交流: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来,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几年。我以一种敬业、乐业、奉献的精神,默默耕耘,始终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自我至高无上的事。“言传身教”是我作为引导者,领路人而一贯奉行的工作作风。作为一名教师,我时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来衡量自我,做学生的表率。人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我想:作为一个班主任教师,应“不以善小而不为”,应从我们亲自弯腰拾起地上的一张废纸做起。这种师表形象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想,这就是师德的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要求学生做的,自我务必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自我坚决不做。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我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实施教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

二、关心学生,循循善诱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此刻实际行动上,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都尽自我最大的努力去栽培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尤其是后进生,我会透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激励的办法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对于后进生,我耐心地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发现他们做好事,我会用微笑去鼓励他他,在他犯了错误时,我也从不大声训他们,而是以一颗宽容而博大的心去感化他们、激励他们。经过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纪律也好多了。我想,这大概是我们说的爱心教育吧!事实上,我每上到一个新班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爱慕。当然,我的工作同时也受到家庭的认同和支持。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三、不断学习,追求卓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我怀着时代的危机感、紧迫感,用心主动地参加各种岗位培训和大学教育继续学习,想方设法提高自我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因为我坚信,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务必要有一桶水。

在教育教学中,我追求卓越,与时俱进。教学中,我寓教于乐,大胆创新,采用质疑问难的方法,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课内外透过为课文添枝加叶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玩中学。为了把德育教育寄于课堂之中,我每备一节课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把现实的事例与课堂相应的资料寄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所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距离教育教改前进的步伐还很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默默地奉献,用博大的胸怀拥抱所有的孩子,纵然岁月消逝了我的青春,但我依然无悔!因为我无愧于自我的学生,无愧于自我的人民。我将忠诚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我毕生力量,用我的双肩托起三小雏鹰,点亮期望展翅飞翔。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初中思品;学生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施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搜集资料式活动、情感体验式活动、主题探究式活动、互动交流式活动、社会实践式活动。笔者结合广东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学生实践活动,谈谈这些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搜集资料式活动实施策略

搜集资料式活动的方式比较多,主要有观察搜集,阅读搜集,视听搜集,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等活动形式。

(一)观察搜集实施策略

观察搜集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在观察活动中搜集有关德育资料。如广东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学”对新学校、新班级、新同学的观察;第三单元“学会交往”对教师工作状况的观察等等。

观察搜集实施策略主要有三点:1.有目的地观察。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主要目的。2.边观察边思考。在观察的时候开动脑筋,要逐步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3.边观察边积累。观察的时候还要做必要的观察资料积累工作。不仅要用脑记,有时还要用笔记,甚至可用录音录象设备“记”。

(二)阅读搜集实施策略

阅读搜集是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书籍报刊等纸质文本时搜集德育资料。如为学习广东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会学习”,可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注意搜集记录“科学学习方法”方面的资料。

阅读搜集的主要策略是:1.教师提前布置、严格督促。2.学生认真阅读、加强积累。3.上课时加强检查、督促运用。

(三)视听搜集实施策略

视听搜集是指要求学生在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上网学习时搜集德育资料。教育学生养成收看收听时政新闻、上网查阅资料时及时记下有价值的事实和观点等德育资料的良好习惯。

视听搜集的主要策略是:1.教师严格要求。2.学生重视搜集。3.重视资料运用。要求学生将所积累的资料活用到思想品德学习和考试之中。

(四)问卷调查实施策略

问卷调查是运用设计的问卷,利用书面方式回答问题,向被调查者收集信息的活动。如学习广东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上中学了”、第二单元“认识自我”、第四单元“学会学习”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现状”等都可以开展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主要策略是:1.设计问题明确。2.提问明白通俗。3.问卷精心设计。尽量采用复合型问卷,确保搜集的资料更全面。

(五)实地采访实施策略

实地采访是指采访者深入到被调查的地点,通过与事件当事人进行直接对话问讯等方式搜集信息的活动。

二、情感体验式活动实施策略

情感体验式活动又可以分为激发兴趣、角色扮演、情境剧场、心灵体验、主题活动等具体活动形式。

(一)激发兴趣活动实施策略

激发兴趣活动主要策略是:1.兴趣紧绕主题。兴趣活动与学习的主题紧密联系。2.加强情感体验。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

(二)角色扮演活动实施策略

“角色扮演是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是适应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体会和观察,担任一定的角色并在班级表演,在表演中领会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

角色扮演活动的主要策略是:1.正确认识角色。扮演者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扮演的角色。2.扮演须带感情。带着感情参与角色扮演。3.扮演进入角色。不能像开玩笑似的的嘻嘻哈哈,则否表演活动有害无益。

(三)情境剧场活动实施策略

情境剧场活动就是将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设计为一个类似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表演,在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活动。

情境剧场活动的主要策略是:1.通过语言、音乐、图像等手段营造虚拟情境。2.正确理解和表演剧中角色。3.通过表演情境剧达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四)心灵体验活动实施策略

心灵是“指精神、思想等内心世界” 心灵体验活动就是设计有利于学生体验精神、思想等内心世界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心灵体验、情感体验,领会思想观念、提升思想素养的德育活动。

心灵体验活动的主要策略是:1.明确活动目标。2.精心创设活动。3.活动深度体验。督促学生在心灵体验活动进行深度体验。

(五)德育主题活动实施策略

德育主题活动是指德育工作者依据社会需要和本班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德育主题活动的主要策略是:1.确定德育活动主题。2.设计主题活动形式。3.指导主题活动过程。4.反馈主题活动实效。

三、主题探究式活动实施策略

主题探究式活动可分为自主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两种形式。

(一)自主独立探究活动实施策略

(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实施策略

四、互动交流式活动实施策略

互动交流式活动是指导学生在学校交流、社会交流、家庭交流活动中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德育活动形式。学校交流又可分为生生互动交流(同桌互动交流、小组互动交流、全班互动交流)和师生互动交流两种形式。

互动交流式活动的主要策略是:1.培养交流共享的意识。2.指导互动交流的方法。3.创设互动交流的环境。4.明确互动交流的主题。

五、社会实践式活动实施策略

社会实践式活动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公益劳动等为载体,以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为目标的德育活动。

社会实践式活动的主要策略是:1.确定活动目的。2.搞好宣传动员。3.制定实施方案。4.精心组织活动。5.做好活动总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

[2]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广东省出版集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思想品德》.(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7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4

一、课堂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意图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先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录像中班长对老师家里的沙发产生兴趣及疑问――“是不是真皮沙发?”自然引入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探讨。之后,我力求把主动权主动归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节课中我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在本课各环节中,我有机地把学科学习、技能训练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观看现代新科技的一些新型材料在生活中运用的影片和观看宣传不能过度使用天然材料的图片与文字,采用贴切的音乐熏染,让学生了解制造新型材料是科技的进步,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教育学生不要过度使用天然材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各环节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情境导入

(1)齐读课题,观看录像(录像内容:两位学生在杨老师家,通过镜头向同学们问好)。

学生1:大家好。你们知道我们在哪里吗?

学生2:我们在杨老师家喔。沙发好舒服,是不是真皮的呢?

学生2:我也不知道啊!问一下杨老师吧!

(2)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说出真皮沙发的皮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由班长到杨老师家探访所产生的疑问来导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新课程理念。由于观看的是本班学生及老师的真人摄录,全班学生兴趣浓郁,对班长所提出的疑问,更是一下子就“炸开了锅”,有效激发学习的原动力,使本节课一开始就充满积极探索的气氛。

2.探究天然材料

(1)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观察课本第40页的图,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整理、记录并汇报发现的信息。讨论古人用了哪些材料,制作了哪些生活用品。

(2)学生概括什么是天然材料。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还知道哪些?

(3)现代人用天然材料做了什么生活用品?

(4)用天然材料还可以做成什么物品?

(5)出示课件,讲述古代人与现代人在使用天然材料上有技术含量的区别。人类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造成不良后果。

设计意图:通过分配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和交流汇总后,由于已有所得,学生会积极举手把组内所得分享给全班。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者,给学生创造探讨知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课件的图像、音频、文字,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课堂,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保o生态平衡的情感态度。

3.探究人造材料

(1)引出人类出于主观的需要和在科学技术的掌握基础上进行人造材料。

(2)概括什么是人造材料。

(3)观看有关人造材料的视频。

(4)动手实践,感知人造材料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前后材料的变化,知道实验后材料发生变化,巩固人造材料的概念。

(5)引导要合理使用人造材料。

设计意图:播放关于人造材料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新型材料用处很大,已广泛使用在许多领域,但不能过度使用人造材料。创设第二次四人小组的合作机会――实验操作,其难度和要求是本课的重难点之一。但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人造材料的概念,必须让学生亲自展开做“塑料”的实践,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4.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以科学实验室的门、窗、桌、椅等身边的物体为小组探究对象,分析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小组需记录、汇报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创设第三次四人小组的合作机会――布置小组以科学实验室里的物品为探索对象,区分它们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整理、记录和汇报能力,加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意识,加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善于思考、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总结

(1)学生说说这节课自己有何收获。

(2)要求学生向学校所有的少先队员进行宣传,号召大家要合理使用材料;课后阅读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

设计意图:学习时间不只限于课堂时间,课堂上所获以及重新产生的问题都很多,学生的好奇心也没能满足。所以教师向课后延伸,让学生课后阅读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也更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向队员们宣传环保,促使品德教育得到升华。

二、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我在科学课堂中长期坚持渗透德育的其中一个课例,其产生的德育效果不只源于单一的课例。因为只有在长期的每课时教学中教师才能清楚要达到哪些德育要求,而且采用既定而又灵活变化的环节予以实践,师生的德育交流才能和谐,德育效果也就更强,所以坚实有效的德育效果是来自长期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本课例已达到的德育要求如下:

(1)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体现环节: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动手做实验前,先开展文明协作和环境卫生教育。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地看问题、想问题。

体现环节:观看人造材料的视频后,引导学生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新型材料用处很大,已广泛使用在许多领域,但也不能过度使用人造材料。

(3)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新发展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提供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形成爱学习的品质。

体现环节:布置学生向学校所有的少先队员进行宣传,号召大家要合理使用材料,并在课后阅读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诚实守信,对自己的探究结果持谦虚开放而又自信的态度,欢迎质疑、乐于与别人交流、讨论、合作。

体现环节:创设三次四人小组研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和小组的实践与思考,作出解释或结论,并在班上分享,接受别人的质疑和验证。

(5)培养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护好生态平衡。

体现环节:引导学生明白人类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造成不良后果时,教师的语言以及课件穿插的图像、音频、文字起到震撼心灵效果。

小学科学教师为能更好地实现科学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取得学科教学与德育双丰收,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要重视备课,必须深入钻研课时教学内容,只要善于思考,就能从教材中挖掘到大量的德育因素;其次,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德育为先的意识,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或活动环节。

例如,本课例采取小学生喜欢的小组动手操作实验,同时实验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课外德育的延伸;最后,结合各环节的教学情境,适当通过师生的语言交流、课件中的文字、音频和视频熏陶,渗透一些德育观点,能让学生在获得生动具体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品德素质,落实科学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

三、结语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5

政治新课标学习心得范文1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牢记: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思想品德课程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且是传承和培育优良文化传统、正确思想意识、良好道德品质和科学价值观念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还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根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得到广泛的传播,如何教育青少年学生去认识和辨别这些新思想和新思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必然成为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老师成为关键,老师一定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提升自己,跟上时代潮流,否则无法驾驭课堂,无法与学生沟通交流。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例如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学习,能够有效提升老师的能力,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方法上更有使老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落伍与学生无法沟通。总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武装自己,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丰富元多化课堂,使自己不仅会教书,而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喜欢自己的思想品德科目,喜欢思想品德的课堂。

二、新课改下的课堂课程设计思路以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为目标,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来提取、组织知识模块,把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标准。这要求师生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要求教师要建立起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愿意走近老师,接受老师的引导,让老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这样教师才能完成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观的任务。

三、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旧课标“知识——能力——情感”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这一过程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记住某个结论或知识点,更应关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道德观的形成和人格塑造。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是每位学生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合法公民。

四、新课改下教师怎样驾驭课堂。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要求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能清闲的站着,而是要去看、去听,随时掌握课堂的动态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步伐,随时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要随时注意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学会激励和赞赏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示自我,做到最好的自己,做到每节课都有所收获。对于课堂上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探究,让学生学会品尝艰辛后的成果,这样课堂才是成功的。

政治新课标学习心得范文2新教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思想品德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思想品德、用思想品德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科学而先进的观念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催化剂。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要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2、教师学生观的转变。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①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热爱每一个学生。②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的个性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每一个学生,用统一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学生。④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更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资源。

3、教师教学过程观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可以统治学,也不可以代替学,教师的教要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此过程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你—我”师生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体验中共生共长的过程。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三、 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思想品德,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思想品德,不同的人在思想品德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思想品德才能。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政治新课标学习心得范文3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结合的教育原则,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 按照新课标要求,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概括为: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觉悟为目的。

一、 以材料为依据

材料进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所以选择的材料要典型,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而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媒体为手段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时,学生例举了社会上已曝光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肯得鸡快餐苏丹红、敌敌胃火腿等一系列假冒伪劣产品的事件,在学生例举了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收看课前从网上下载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法庭审判一案,当画面上出现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许多婴儿患病甚至死亡,而当地工商部门的有关领导却徇私舞弊,向上级部门隐瞒事情真相,同学们都震惊万分,义愤填膺,也真正认识到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协调有序地运行,必须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多媒体教学应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三、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例如在讲到“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预先布置学生课外自学,查找资料,设想方案:20xx年以前,国家为什么提高了银行存贷款的利息率?银行利息率为什么会变化?20xx年以来,我国银行的利息率先后下调过几次?为什么利息率下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的流通量?假设你有一笔闲钱,在利息率教高的情况下,你会多存还是少存?在利息率较低的情况下,你又会怎样安排?比较一下,哪种情况下人们留在身边可以直接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量多一些?课堂上老师组织同学们交流调查,整理出基本论点,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说明自己的论点,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了充分地认识。当然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四、 以知识为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还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五、以能力为重点

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要注意几点: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成空中楼阁;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课堂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例如在讲到“尊重价值规律”时,这一框的知识点较难,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可以要求同学们结合教材进行分组讨论: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量会发生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3)不同的商品之间为什么能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4)商品交换中,价值量必须相等,体现了什么原则?

(5)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有的商品价格高,有的价格低?(汽车的价格远远高于自行车)

(6)在日常生活中,同一种商品为什么有时卖得贵?有时卖得便宜?(商场里的彩电、电脑,刚刚上市时价格很贵,近几年价格大幅度下跌)(7)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是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8)决定和影响商品实际价格变化有哪些因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有关商品价值量的知识点,而且在讨论中培养了理解、判断、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以觉悟为目的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玩具,自制玩具,品德教育

1.在玩具制作材料收集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下一种思想,就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永恒的命运。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要什么,家长往往就给什么,形成孩子浪费、不知勤俭节约的不良行为习惯,不仅把买来的玩具一会儿就玩坏,更不会去寻找材料制作玩具。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收集制作玩具材料时,要求父母或爷爷奶奶带幼儿从不同地方寻找材料:①从家中寻找废旧物品和孩子的旧玩具、已损坏的玩具(如:各种盒子、瓶子、纽扣、挂历等生活用品和孩子的旧、坏玩具等);②在自己居住的社区里寻找制作玩具材料(木头边角料、棕榈叶等);③在亲戚、朋友或父母单位寻找制作玩具的废旧材料(纸、布条、气球、报纸等);④在双休日到野外寻找材料(各种花、草、茎、果、石头、树叶、芦苇、稻草、毛竹等)。在每一次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家长要及时对孩子播种勤俭节约的思想,同时让孩子了解家乡资源的特色,感受家乡的美丽,培养幼儿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抓住契机,设计利用图片、录象、多媒体等教学形式,让幼儿及时了解祖国其他各地的地方特色,如:杭州西湖、台湾水果、内蒙绵羊、新疆的葡萄和哈密瓜等,让幼儿在具体事物的感知中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这种以地方特色文化为结合点,以废旧材料为载体,促使幼儿与材料零距离交流、碰撞、沟通,实施动态教学,使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中为幼儿播下良好品德的种子。

2.在玩具制作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德育操作实践证明,当把人的情感、创新精神从德育中抽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知识传授与规范约束的时候,就丧失了它的活力与魅力。因此,德育即要注重形式与内容、方法的相互统一,更要让幼儿实践操作、创新,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自制玩具有三种途径:①幼儿和教师一起制作。教师是玩具制作的主要发起者、参与者与引导者。在玩具制作的具体操作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与老师、同伴之间的关爱、友情,培养幼儿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现在有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怕困难,坚持完成自己作品的毅力等良好品德。如:幼儿用矿泉水瓶子制作科学实验玩具。教师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废物利用的好处;有礼貌的相互交流:如何钻洞才能看出水流速度(应该高低不同,大小一样);细心、耐心的完成任务;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任务之后帮助能力弱的小朋友;做完之后一起收拾场地;一起快乐的做实验、玩耍等。②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如:幼儿在家和爸爸或爷爷一起制作木头枪、木头陀螺,体验与家长一起制作玩具的浓浓亲情,感受与家长在一起玩玩具的快乐,引导孩子尊敬长辈、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同时感受把玩具带到幼儿园的自豪感,与同伴一起玩的谦让和友爱。③幼儿和幼儿一起在区域中制作。在区域中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零碎材料或半成品),制作自己喜欢的新玩具。如:利用塑料立体拼图旧玩具材料制作玩具,引导幼儿礼貌交流,与同伴协商互助,他们不仅能创新的拼出各种飞机、潜水艇、坦克、摩托车、小轿车等玩具,而且玩得也很开心。原本在家里的一堆废物变成了他们的宝贝。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理解并自然的学习着良好品德。蒙台梭利说:“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形象的解释: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一定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能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此,整个制作玩具的实践活动过程,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着、学习着良好的品德,实践是幼儿品质形成的源泉。

3.在开展制作玩具成品的游戏、搭建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幼儿的学习以游戏为主。面对天真烂漫的幼儿,教师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抓住孩子求乐的心理需要,利用自制玩具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知、情、意、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如:制作跳绳,他们用的材料各不相同,有的是棕榈叶连接成的,有的是麻绳子做成的,有的是布条编成的,有的是用电线做成的,有的是用稻草搓成的等等,他们在跳的时候很好奇、激动,感受自己制作跳绳的效果,而且与同伴交换跳绳的时候,还特别叮嘱同伴:“小心点,可别把我的绳子弄坏了”。在无形当中幼儿不仅学习同伴间的友好交往,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更是在变废为宝的惊喜中体验、懂得勤俭节约的好处。另外,在幼儿一次用木头边角料制作玩具,同时在搭建自己喜欢的房子、汽车、枪、宝剑等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工人、劳动人民的辛劳,懂得尊重他们,同时教师也引导幼儿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深刻理解祖国大家庭团结协作,我们才会更加幸福。这样把品德教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相结合,对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能让其转化为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

4.在制作玩具的评价、保存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德育的培养是在德育引导者和践履者的不断实践中关注细节,自我完善的过程。品德教育只有从外部教育内化为道德行为,才能达到德育的效果。在幼儿玩具制作中经过寻找材料的感知、玩具制作的实践操作、玩玩具的游戏过程中体验道德规范,以及对大家、对自己的重要性。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幼儿将自己感知、理解、体验的道德行为,进行内化与运用,并且借助于一定的评价,感知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到肯定。评价的内容有:①对幼儿收集材料的评价(是否为废旧材料、收集的多少等);②制作玩具过程的表现以及成品玩具的评价(是否积极努力制作与老师、小朋友是否有礼貌,协商互助、团结友爱,是否耐心完成作品等);③利用制作玩具进行游戏的表现,进行对自己和同伴的评价(是否爱惜玩具、与同伴是否相互谦让、是否能积极收拾玩具并放好等);④发表对玩具保存的态度(对制作好并且已经玩过的玩具该如何保存?是扔了?还是放在幼儿园或家里等)。在每一次评价中,教师不仅能及时的了解幼儿的思维和表现,并且帮助幼儿及时修正或改变不恰当的表现,而且大家的评价更可以使幼儿巩固和发展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裴文敏,詹振权,方善森.《教育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 林矛.重视对自制教玩具的研究.学前教育,2008,(3):20.

[4] 何建闽.自制玩具中教育因素的设计与运用.学前教育,2008,(3):24.

[5]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周芬.小学细节德育的实践与研究.衢州教育,2007,(10):44.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7

关键词:思想品德 能力目标 途径 方法 评价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进行了重新修订,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思想政治课重知识,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忽视了德育课程育人功能的错误观念和做法。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所认同,但在实际教学和评价中仍有重知识,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倾向。所以,探讨思想品德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和评价,有利于真正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和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

一、思想品德课程能力目标实现的途径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能力目标从六方面做了规定:培养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课堂教学仍然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渠道。2.社会实践是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新的思想品德课程突出了它的实践性,热爱自然、环境保护,珍爱生命,健康心理的形成等许多能力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无法完成的。3.家庭活动和家庭教育是思想品德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青少年主要的活动和生活场所,也是进行教育,特别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形式。

二、思想品德能力目标实现的主要方法

以上途径在思想品德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方面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但对三种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责任,而不是家长和学生的责任。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实现思品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

要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分类目标中确定的六大方面的能力目标,教师的教学就必须运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榜样示范法

学生是具有向师性的,课程标准确定的这六方面的能力,首先是担任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应具备这些能力,并在教学工作和生活中显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身上能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程、具备这些能力是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如课程目标确定了“能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这一能力,教师就应在面对学生的不良言行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寻求最佳的教育方法进行处理,体现出教师的修养和专业水平;教师也不能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所导致的一些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因为消极情绪会导致教师的行为失控,影响教师的形象,甚至会一时冲动,失去理智,导致一些严重失态和体罚学生的现象。

2.合作交流法

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只有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为形式的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是旁观者,是服从者,这必然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学习兴趣下降,失去了参与意识和能力锻炼的机会。

所以,要培养发展学生诸如“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等,就必须激发教学的主体作用,变独白为对话,运用合作学习法,促进师生、生生交流。

3.社会实践法

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得到综合锻炼。一方面,思想品德课程归根结底是一门践行的课程,离开了践行,一切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都是空洞的;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有利于人的思想升华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引领作用,但真正教育我们的是“生活”。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让学生去读社会这本“无字书”,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做人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运用社会实践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充分运用好教材中提供的情景材料,思想品德课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情景材料,它们大量都是源自社会生活的,具有生动、真实、典型的特点,运用好这些材料,就可避免教学的空洞与说教,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感悟生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通过说一说、讲一讲的方式,把学生所听到的、看到的、或本人亲身经历的呈现在教学生活中,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三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或做社会调查,或从事公益活动,或参观访问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去认识社会,体验生活,锻炼能力。

三、关于思想品德课能力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

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做到三维目标评价相统一,三者都应占一定比例;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更不能一卷评定教师和学生。评价方式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方式就单一;评价重知识,教学必然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哪些评价方式有利于思想品德能力目标的实现呢?

1.在试卷中增强能力考查

试卷考试仍然是思想品德课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的常见形式,但其内容应增加能力评价,题型应丰富。创设生活情景或真实生活情景再现,是考察能力的一种好方式,这种考察材料广泛,考察方式灵活,无论是道德、心理、法律等各方面应具备的某些能力,均可通过情景设置来进行考察。是否具备一定的能力,包括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通过考查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加以考评,如在珍爱生命内容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溺水、摔伤、被蛇咬伤等救护方法;在孝敬父母方面,让学生介绍做饭、洗衣服或其他某些家务劳动的操作流程,这种考察方式可以真实地了解学生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且隐蔽性的考察了学生对父母的情感,考察了教师的教学是否注重了实践性和实效性。

2.在社会实践中评价学生的能力

社会实践既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的形成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也是一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几乎可以考查课程目标所确定的各种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评价学生,要通过观察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资料。

3.成长纪录

成长纪录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观察基础上的一种评价方式,教师通过观察,将能够体现学生真实情况的有关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维权意识和能力等诸方面的表现用写实的方式记录下来。成长纪录就是让事实说话,它不能参杂教师的情感。观察可以是随意的,但更多应该是有目的的观察。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8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瓷都福建德化,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之乡,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瓷业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瓷器质地洁白坚硬,工艺精良、造型雅致,色泽莹润。远在宋、元时代就进入国际瓷坛,蜚声海内外。明清时期。德化是中国5大产瓷区之一。如今的德化已是瓷品荟萃,商贾往来的陶瓷世界。如何依托家乡特有陶瓷资源,以陶瓷为主线,在幼儿园中开展区域活动,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陶瓷环境精布置

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来规划,它要便于孩子活动,利于孩子发展,符合孩子的需要。环境的创设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心地投入活动,充满信心地探索问题。在区域环境布置中,我们以陶瓷为主线,精心布置陶瓷环境。我们将区域分为多个陶瓷区:塑造区、装饰区、拉坯区、欣赏区等。在欣赏区中,有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陶瓷。我们又把这些陶瓷进行分类:有日用陶瓷,如碗、杯、汤匙、盘子等。有艺术陶瓷,如鸟、兽、虫、鱼。有古代陶瓷,有现代陶瓷。有名家陶瓷,有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瓷。在拉坯区,孩子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拉坯试验,感受拉坯过程,体验拉坯快乐。在塑造区,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玩动瓷土,随心所欲,将瓷土捏出各种各样自己喜爱的造型。装饰区则是用陶瓷来装饰自己的教室,比如,在教室的角落,摆放一个古代青花陶瓷,又在旁边种上一些美丽的花草来点缀,显得古香古色,韵味十足。另外,我们在教室的走廊、楼道转角、阳台、墙壁等地方,都经过精心布置,凸显以陶瓷为特色的育人环境。如,在楼梯过道,我们分层次设立了“青花瓷区” “德化白瓷区” “陶瓷玩具区” “西洋陶瓷区” “古代人物区”等,这些陶瓷作品,造型别致,匠心独运,栩栩如生,走进幼儿园,好像走进了变幻莫测、多姿多彩的陶瓷世界,让孩子们不知不觉中,感受陶瓷的魅力,在心中种下热爱陶瓷的种子。

二、陶瓷文化常熏陶

陶瓷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瓷都德化,陶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起步。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让家乡的千年陶瓷薪火,生生不息。培养幼儿从小热爱陶瓷,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比如,我们在校门口的围墙内,设计了大型的“陶瓷工艺大师走廊”。如《瓷坛泰斗――何朝宗》《中国美术大师――苏清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许兴泰》《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柯宏荣》等,这些陶瓷工艺大师,有古代的,有近代的,有现代的。“陶瓷工艺大师走廊”,图文并茂,浅显易懂,让孩子们了解家乡这些陶瓷大师的感人事迹,欣赏他们不朽的陶瓷作品,产生家乡以及民族自豪感。再者,我们在幼儿园一楼的长廊设计了“陶瓷发展变化史走廊”,如陶瓷的进化、陶瓷的生产、陶瓷材料的变化、陶瓷的发展、家乡的陶瓷技术等。幼儿在与教师、家长、同伴一起观察、讨论、交流这些引以为豪的科学发明创造史的过程中,生成了许多科技教育主题探究活动,如“我们是小小陶艺家” “陶瓷是我们的好朋友” “ 陶瓷就在我们身边” “了不起的德化陶瓷技术”等。另外,我们还积极开展“走出去”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德化陶瓷博物馆” “顺美陶瓷生活体验馆” “佳美瓷厂” “顺美瓷厂” “龙鹏陶瓷研究所等”,带领幼儿参观德化陶瓷,聆听陶瓷专业讲解,了解家乡陶瓷历史文化,与陶瓷艺人近距离接触,这些活动不仅把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人文精神植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田,而且萌发了幼儿的创造意识。

三、陶瓷材料巧投放

我们创设具有本土特色的陶瓷特色活动区域,引发幼儿自主的陶瓷创作活动,尊重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作,让幼儿感受家乡陶瓷的艺术美。在区域陶瓷材料的投放上,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陶瓷材料要具有探究性。陶瓷材料的探究性是指材料必须能够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的活动。我们之所以提出材料必须有探究性,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是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不能看作是探究活动。例如,我们在开展《船》的主题活动时,老师交给幼儿几艘船的模型,让幼儿找找船的外型特征有哪些不同,或是船有几层等。然后交给孩子瓷土、小刀、竹笔、彩色等材料。让孩子们对照船的模型,用瓷土捏出和模型一样的船,再进行修改、再上色等。二是陶瓷材料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材料的多层次性是指材料的投放必须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层次的提高。如在开展主题活动为《美丽的花》中,在塑造区,我有意提供两种不同的范例让幼儿选择,一种是捏好的花的轮廓让幼儿图色,一种是捏不同的花让幼儿自己捏出花的茎和叶子。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材料的多样性是指材料围绕教育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所以,这就要求材料的提供应注意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2014年5月,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幼儿园开展《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发、建设、实施园本特色的陶瓷特色区域活动,一年来,陶瓷区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活动,幼儿对家乡的陶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陶瓷创作活动更有兴趣和信心,提高了陶瓷欣赏、创作、装饰水平,培养了幼儿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此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9

【关键词】英语教学;渗透;德育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关键是心理素质的提高。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德育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并坚决地贯彻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那么怎样才能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1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科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惑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各种人格品质也在学科的学习中得到发展,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老师进行德育的第一步。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更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作为教语言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

2 以教师人格魅力进行熏陶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在育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这才是德育。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注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自己的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比如,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单词,教师自己首先要板书认真美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教学中体现的激情和精神面貌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才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

3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课堂的各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英语作为一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要紧密联系教材,而且要把它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标准)以多样化的题材为中心设计学习内容,适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需要,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又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的素材。作为教师应有足够的意识挖掘和利用英语教材中的不同题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相应的德育教育。

3.1 例句中渗透

英语中的词汇、短语、句型及语法离不开举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结合国情与学生的实际,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例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教学“the more…the more”句型时用这样的例句:The more developing economics is ,the stronger our country will be.”经济越发展,国家越强大。

3.2 整体理解中渗透

教材中许多语言材料所蕴含的德育素材十分明朗。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引导学生整体理解,领会其思想内涵。如在人教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3的阅读材料。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中讲到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先让学生查资料,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述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又如:中国的“神州载人飞船”来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3.3 延伸课文内涵中渗透

教材是信息的载体,教师要活化教材内涵,借助情景,提出一些延伸性问题,让学生围绕教材、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如:2008年的奥运会,先组织学生讨论学习运动员的事迹,让学生从中学习运动健儿甘于平凡,默默无闻,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祖国争取荣誉的精神,从而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明白体育无国界,世界大同的理念。

3.4 讨论中渗透

初中学生已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喜欢挑战老师的“权威”。教材中提供了许多供学生讨论的话题,因此,课堂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与密切关联的话题展开讨论,促使学生自己领悟真知、道理。如:家庭生活、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社区生活、校园生活、饮食健康、各种标志和规定、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旅游和介绍等等,这些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很好的载体,所以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让他们以小组讨论交流中感悟家庭生活的温暖、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社区生活的乐趣,同时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遵守社会各项规定的文明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名健康向上的青少年。

4 利用英语活动和其他形式相结合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将适当开展一些英语活动课和英语主题活动。例如,把学习校纪校规的活动和英语语法祈使句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归纳和练习用祈使句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举行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英语角或手抄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环保教育和增强环保意识。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10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教学任务决定了其在“中国梦”进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显然属于前一种。它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培养法治观念、法律思维方式为目标,引导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中国梦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并激励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作为大学新生上的第一门思想政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中国梦进课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中国梦”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贯彻“中国梦”教育,实现从情感共鸣到价值共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材的选择是关键环节。“中国梦”融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地方有很多:首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讲到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可以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梦这样的远大理想。正如在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3]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把个人理想的实现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社会理想之中。第二,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中有讲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二者可以合并中国精神。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三,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二节第三小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中,可以以“服务国家,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为标题加入一段内容。“中国梦”进教材丰富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但是为了增强实效性,在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案例的选择上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材和案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让学生抬头、入脑、入心的前提条件。其次,教材的内容要符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选择生活化的教材,如选择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或大家比较关注的案例进行引导。陶行知先生讲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4]再次,教材要突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使得教学具有亲和力。只有这样,中国梦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才能真正为学生接受。

三、中国梦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增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效性

1.小组课堂展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他们自行选择中国梦与本课程契合的各个内容如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与个人梦,中国梦的实现等,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搜集资料、视频,在课堂上通过PPT、小品、演讲等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效果。这样既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唱独角戏唾沫横飞,学生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专题讨论。专题讨论模式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课后通过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开展课堂讨论。讨论的思考题设置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讨论的思考题必须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与“中国梦”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在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中,就能够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行动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做出贡献。二是讨论的思考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并使学生在分析中产生分歧,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三是教师对讨论状况、学生的发言加以适当点评,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深化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激发思想活力,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动机,达到提升思想认识的目的。3.增强师生的互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任课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现在高校多为多校区办学,教师的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相隔较远,以至于出现教师上课进教室,下课匆忙赶交通车的情况,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明显不够。这不仅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实际,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改变这种现状,师生之间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交流工具加强交流和互动。QQ、微博、微信、网络教学平台等都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工具。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教学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也可以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四、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考核方式,检验中国梦进学生头脑的实效性

1.加大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为了激励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平时学习情况可以在课程考核中占总成绩的50%或更高。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第一,教师要全程做好学生课堂考勤工作,并作为学生平时学习态度的重要依据;第二,小组学习的表现;第三,课堂讨论的表现;第四,社会调研的表现等。2.分阶段进行书面考核。除了期末书面考核外,教师应加强随堂考核、单元考核、期中考核,督促学生循序渐进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这些考核成绩均可作为平时成绩的构成。期末书面考核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题型上可采用材料分析、案例分析、辨析等题型,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实施开放式考试,即允许学生参考教材和自己的课堂笔记,独立完成答卷即可。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旨在通过考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考试中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通过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专题性研究、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分阶段考核,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考核。全程性的考试方式,增强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功利性目的,改善学风、考风,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真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两个一百年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群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道德观、公民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契合课程。以中国梦“三进”为契机,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增强教学实效性,真正实现“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作者:傅红梅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应用;初中思想品德;兴趣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当今的教育中,媒体技术已成为教师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各科的教学中,我们都在不断探讨媒体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高效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媒体技术,思想品德教师们也看到了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加有趣,有用的契机。

总结我从教几年来在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心得,简单谈几点我的粗浅看法:

一、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媒体技术是图像、声音、视频的综合,它能够融合更多的时代气息,将课堂中枯燥、乏味、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通过声光电技术转变为学生看得到、听得到的实际内容,把似乎离我们生活比较远的条条框框变成真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活生生的例子,和学生切身生活相关了,学生自然就会兴趣盎然。

2.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虽然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相对来讲版本仍旧比较低,教材中的许多材料时代性比较低,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节奏,加之课本容量有限,许多内容的呈现仍只能以简单的理论描述为主,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现代的信息技术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对各种信息进行交互式的综合处理以后,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密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新的知识信息。

二、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媒体技术才能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呢?一般来讲,一堂合格的课一般包含构建动场(课堂导入)―自主学习―交流探究―综合建模这样四个基本的程序。

1.构建动场,音视频先行

构建动场(课堂导入)是否精彩,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和气氛。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通过声、光、图等,把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变成直观形象的视听语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其情感和兴趣。相对来讲,图片对学生的刺激相对视频与音频要小一些,在导入环节,应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使学生能够较快地融入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2.创设活动,学习探究

思想品德课堂主要采用的活动是情境教学法,通过为学生建构一个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平台,让学生在共同的交流、探究中,生成知识,掌握知识。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是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比较常用的媒体手段有视频材料补充、案例材料探讨、图片材料设问等方法。

视频材料由于兼具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度都比较高,一般应用于知识点比较抽象或复杂的情况下,通过具体的视频材料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辅助学生的理解。视频材料的来源比较广泛,可以是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广告、动画片,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自己录制的视频材料,课上效果证明,如果把有些文字材料用学生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兴趣会

一下子火爆起来,形成一个课堂的小高潮,并且录制的小视频可以仔细的修改完善,并且在不同的班级使用,有时会比课堂表演效果更好。

案例材料探讨主要是呈现相关的文字材料或辅助的声音材料,帮助学生呈现案例,减少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时间,这一部分的媒体使用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将材料集中在课件中展现,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一些,比课本知识的阅读学生兴趣要高。

3.综合建模,互动摸底

综合建模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回顾收获,同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梳理知识点可以在学生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知识框架、知识树,辅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检测环节,我们可以采用互动模式,通过学生的选择器,可以更准确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利于对学生的分层辅导。

三、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势有目共睹,模式不再单调,案例不乏精彩,但有时效果却不明显,课堂教学效率事与愿违,甚至起到了负面作用,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在使用媒体技术时的不当造成的:

1.为了课件而课件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提倡使用课件,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甚至有的学校规定每节课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于是有些教师就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了,不研究课程标准,不研究教材,在浩瀚的网络资源中随便找到一个现成的课件,上课就开始使用了。殊不知,这样的课件应用,可能并不适合你的学生。

2.文字的简单媒体化

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不能有效地设计,只是把课本上、课堂上的相应文字材料搬到了屏幕上,把需要板书的内容搬到了屏幕上,或者简单加几张图片美化一下,就成了上课的多媒体课件了,这种形式的多媒体应用往往会使学生兴趣下降,降低学科学习效率。

总之,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要积极在平时教学中实践,努力锤炼自己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自己媒体技术能力,不断学习,争取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全的信息,给学生一个更为宽泛的空间,让学生能自由发表自己独特见解。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12

【关键词】:思想品德 主体作用 自主能力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教师不应该只是仅仅告诉学生思考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应该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以及管理技巧,从而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广大教师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管理的能力。自主学习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在一定方向的指导下,通过独立阅读教材进行感知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引导学生体验、质疑、探究与合作,真正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原理、结论与典型事例相结合,通俗易懂,可读性强,这就为同学们进行课堂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主动进取的精神,从而求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思品课教师应该如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呢?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围绕构建和谐课堂、开展小组合作、教会学习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共建师生和谐课堂,激发学生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我们教师就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初中思品课教学中,仍然是我们教师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真正是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我们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学习到"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的内容时,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课前我把学生分为正反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要求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收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想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地联系八年级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来进行辩论。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学习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一内容时,我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材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材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从而让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二、培养独立阅读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教师要在平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培训,并提出学习要求,为同学们创造自学条件。比如向学生提供自学提纲,或要求学生找出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划出不理解或有怀疑的问题,还可以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做自学笔记。教师要通过指导阅读教材,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不断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例如,在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时,教师应该不断巡视课堂,关注全体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病进行必要的检查,收集和解释学生的疑难,对自主学习好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构建学习合作小组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具体操作分为两个环节, 即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小组讨论就是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抓住各种感兴趣的"热点",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围绕讨论题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其他人倾听,从而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畅所欲言,民主讨论,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通过讨论,让学生辨别是非,做出选择,得出结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地读书、思考;既解决应该怎样认识问题,更要学会如何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教师在讨论中要巡回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及时引导,注意发现对立面,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小组交流时每个小组由前后四人组成,并进行具体分工,必须要有人记录发言以及讨论结果,并对讨论的结论进行加工,否则小组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走过场而已。

大组交流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先由某一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再由其他小组做出评价和补充;然后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解答。在集体性质的争论中发展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增长新知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将会更加深刻。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点、难点时,由于对学生的潜力估计不足,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而给学生说的机会不多,更不要说让学生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笔者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真正解决之道。

1.教会学生学会"看书"

基于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和熟悉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把听起枯燥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起基本知识框架。然后对教材知识进行整理,知道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学会"提问 "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地领向真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还是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成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会学生学会"答题"

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简答题、实践探究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话、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会获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答题,要告诉学生按照读题、审题、析题、答题的顺序来认真规范地做好每一个题目。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