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书法教案

书法教案

时间:2023-02-04 09:14:44

书法教案

第1篇

【关键词】秘书基础;案例教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为社会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是秘书专业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必须在继承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更多的采用现代教学法。本文就案例教学法浅谈一些感想。

传统教学法以课堂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理论知识的集中传授有其优越性,但是针对《秘书基础》课程的特点,有其天然的不完整性。在其中注入案例教学法,是对该课程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这种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直接的经验来学习,所学到的就是自己直接的第一手的第一手的经历与技能。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全堂填鸭式讲授变为指导、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于19世纪70年代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后来相继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这种教学方法的在于课堂与社会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教学方式的一次重要革命,创造了哈佛商学院的奇迹。所谓案例,是指包含有问题或者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案例本身的故事、情境、典型、描述等是关键。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以说,案例就是一个工作记录,是秘书面对困境做出决策所依赖的事实、认识,甚至某些偏见。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真实而具体的事例,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相当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考虑其后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具体的教学运用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恰当的案例?怎样有序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怎么评价学生标新立异的观点等都是对一个教师业务素质与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面很广,在案例选材上大大增加了教师的难度。因此,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对教师一种更高要求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呢?

案例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 阅读案例,明确问题

阅读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懂得案例的内容和所提供的情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重点是总结并重新整理资料,做些笔记,列出表格或按时间先后顺序列出事实,这些工作都非常有用。一旦找出了案例的关键问题即主要矛盾冲突所在,并找出与关键问题有关的重要问题,从冲突的双方角度较为清晰地总结出各自的表现或事实,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分析阶段了。

2 分析案例,找出原因

分析案例时要注意把观点和事实分开。案例中提出的观点一般是指对行为与行为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陈述。在这一阶段,学生应该仔细考查因果关系的合理性。某一特定因果关系所暗示的原因非常有助于解决案例揭示的问题。许多因果关系本身就是事实。但是,大多数的因果关系不容易被证实。

3 制定方案,解决问题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当然案例教学的结果往往是以一个或几个案例作为典型,从中概括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对案例的分析结果很难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对实践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也是相对的。另一方面,由于老师们在认知结构、价值观念、判断标准方面的差异,评价也会有差异和偏见,因此,案例教学会因研究主体的不同而带有相当的主观性。

4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形式和中心环节。如何有效地进案例分析,是课堂教学是一件棘手之事,从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合作互动等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意识、知识和能力。讨论最好以班组为单位进行。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85-01

上课铃响了,我走进书法教室,“起立”“坐下!”我目视全班同学,这时我发现,有两名学生竟同坐着一个凳子,“你俩人怎么会这样?”我本能地问了一句,教室内鸦雀无声,“小胖没有凳子。”不知谁说了一声:怎么办?我冷静地一想,何不就此导入新课呢?!于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怎样写左右结构的字》。

“请看这两位同学,已经告诉了我们左右结构字的书写、安排方法,谁能看出来?”我对全班学生说。这下班里可热闹了……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小瘦子和大胖子一左一右,正好和汉字‘北’相似。”又一个学生说:“小瘦子在左,人小占得地方少,他的腿正好向左边伸着,我看,小瘦子像个在左边的偏旁。”学生笑。这个学生还接着说:“大胖在右因为胖,占地方就多,大胖呢就像右边的主体部分。”全班哄堂大笑。这个学生认为说错了,不时地看着老师。“说得很正确。”老师给予了肯定,这个学生还做了一个自信的动作。我问:“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其中一个说:“我对比着想象出来的。”“说得真好。”我的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鼓励的掌声。

这时我告诉学生们:“想象是打开书法艺术大门的钥匙。唐朝大书法家张旭,通过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将剑法融入了笔法;晋朝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想象更是丰富,把小小的笔画,更是描写得出神入化。‘横’:像千里长的阵云;‘点’:像高峰上坠下的石块。‘撇’:有如利剑砍断象牙;‘斜勾’:像发射的弓箭;‘竖’:好比太古苍藤;‘横折勾’:像巨浪崩岸。南宋大书法家姜夔,把字人格化。‘点’:是字中的眉眼;‘横、竖画’:是字的肢骨;‘撇、捺’:是字的手脚;‘挑、提’:是字的脚。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在《用笔论》中认为,那用笔的方法,紧握低执,迅行急抽,像悬针,像垂露,像蠖的屈曲蛇的伸展。潇洒大方,布置闲雅。行行光彩夺目,字字惊心动魄。好比林苑中的花卉,没有一处不开放的,煞是好看。那用笔的体会,必定要深入地探索领会,裁夺把握,缓行慢收,笔不虚发,落纸必有缘由。来去上下,悠闲妙美。用笔刚的像铁画,用笔媚的如银钩:用笔壮则高耸而峻立,用笔丽则柔美而清劲。好似古松的横卧高山,巨石的躺跨巨沟;鸾凤的鼓翅而舞,鸳鸯的沉浮于水一样。飘忽隐约得好比神仙来往,委婉转折得恰似兽伏龙游,那墨色或浓或淡,或湿或燥,按照字的势态,随着字的巧变,藏锋不露,收尾难寻。一会儿正一会儿斜,一半儿真一半儿草。点画务必充实,不使怯缺。隐隐闪闪,譬如银河的现出众星,昆冈的产出珍宝,既错综而光灿,又相连而起伏。字的四周上下相称,笔笔连续呼应而围绕字的中心,看字的空白处好像也能察觉出笔意来,这样方才是登上了书法艺术的彼岸而达到更加美好的境界了……。在结构上,王羲之认为,‘学书作字的根本,一定要遵守正确的法则。字的形势,不能够上宽下窄;不应当伤于密,密了就像痨病缠身;又不应当伤于疏,疏了就像浸在水里的禽鸟;不应当伤于长,长了就像死蛇挂在树上;不应当伤于短,短了就像踏死的癞蛤蟆,以上这些是学习书法的大忌……’又说‘如果写得一点失却位置,就好比美人坏了一只眼睛;一画失于巧当,好比壮士断了一只胳膊。’清包世臣在《答熙载九问》认为,……古帖字体大小很有相去悬殊的,好比老翁带着小孙子在路上行走,长短不齐,但都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可见书法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联想,能从一事物,解开另一事物;又从一个现象,解开另一个深奥的道理。

我接着说:“人的一生,就是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人要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写字,悟出怎样去做人,从左右结构,可心想到左邻右舍,从邻居关系,又可理解左右结构字的安排,如邻居修屋盖房,若多占你家一厘,你家绝对不让;反过来,你家多占邻居一寸,对方也不会答应。很显然,我们应当尊重对方,互不侵占,和睦共处,才能搞好左邻右舍的关系。这正和左右结构字的安排相通,若偏旁多占主体部分一点,该字就不协调,不协调就是不好看;同理右边主体过多占了左边偏旁,给人的感觉也不美观,一般情况下,偏旁在左,右放而右收;在右的主体部分,左收而右放;如‘梧’、‘秋’、‘放’等偏旁,‘木’、‘禾’、‘方’横画向左伸,也就是说竖的左边横长,右边横短,那么‘吾’、‘火’、‘攵’……”。这时学生随着老师的讲解,说出了“‘吾’的横,‘火’、‘文’的捺向右伸。”讲到这里我把老师的椅子让给了大胖去坐。

最后我总结:“从这两名同学的相互关照中得出,左右结构字的写法,又从左右结构安排悟出人生哲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整体利益。在歌词中唱道:‘五星红旗比我的名字更重要’,国家的荣誉、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班里,应当以班级利益为重,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整体观念,在团队,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反之,就像写字一样:不协调,就不好看,也就是不美。写字写到一定程度不是在练字,而是在传达着一种情趣,一种韵致,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下课后,这两个同学走进我的办公室,“老师,我下次……”“好了,只要把字写好,以练字中悟出做人的真谛,就是最好的认错。”

本节课我将“两名学生同坐一个凳子”这一现象,很巧妙地导入新课,既化解了课堂上师生之间僵持、紧张的气氛,又为导入新课寻找了一个良好的素材。

第3篇

本书院为自愿组织起来的教职工书法社团。宗旨是弘扬书法传统文化,尊重个性,注重技能和文化修养,提升学员的书法水平。为教职工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充实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同时为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做贡献。

二、参加对象:

凡是本校热爱书法的教职工均可参加。

三、社团规章制度:

1、按时参加书院的各项活动(特殊情况除外)。

2、不能参加者及时向导师请假,不得无故缺勤。

3、团员要定期认真完成并上交作业和作品(每周14张作业,尽量每天上交2张)。

4、团员要有良好的修养,为社团树立良好的形象。

5、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及活动,按要求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

四、活动时间:

每周二下午第四节课

五、参加人员:

导师:

团员:  

六、计划:

书法社团在于培养学员的兴趣、爱好,并增加团员的书法知识,提高一定的技能,丰富团员的业余文化生活,现将社团的活动安排制定如下计划:

(一)活动目的:

  通过书法社团的活动,使团员的书法水平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书法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团员的观察能力和书写能力,提高团员的审美观。

(二)活动要求:

1、组织团员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内清洁。

2、每周二的下午第四节课进行活动,团员必须准时到达书法室。

3、书法社团团员应严格遵守纪律,不准在书法室大声喧哗,不准做与书法学习无关的事。

4、每次导师布置的作业,团员都应按时完成。

5、爱护书法教室内的设施和用品。

(三)活动内容:

1、以临摹为主,以观摩作为辅,以历代名家作品为主进行教学。

2、给团员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

3、欣赏名人名作提高欣赏水平。

(四)活动步骤:

要办好书法社团,导师必须根据团员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将书法社团办得有声有色。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

    1、组织健全书法社团。

书法社团人数不宜过多,活动固定,通常每周一次, 活动制度化。参加这次社团的团员为自愿参加。导师要做到精心计划,精心备课,精心上课,这样才能保证社团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2、社团活动具体计划内容。

    书法是中国极具内涵的艺术形式。学的多不如学的精,所以导师应该给团员制定具体的学习内容,书法学习的内容主要从临摹着手。所以,社团具体的活动内容分为三个:(1)重点辅导团员中国文字结构及书法技法;2)重视基础方面的学习,用笔用黑,并根据自身特点定点临摹篆、隶、楷三种字体;(3)、指导团员从事书法创作,培养团员的观察能力和热爱生活的习惯,以中国文化特别是重大节日主旋律,创作出内容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有一定的艺术品味的作品。

    3、定期举办书法作品展览。

    举办我校桃溪书院书法展览,交流、回顾学习成果,可以为团员提供表现自己实力,增强自信心。作为导师则要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团员的一些佳作可以在校内展出以起到示范作用。对于一些才华出众、个性鲜明的学员,提供条件为他们举办联展和个展,并推荐参加各类书法比赛,努力培养出色的艺术人才。

    4、组织观摩活动。

    我们设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团员参观书法展,不失时机地让团员开阔视野,增长感知。参观展览前,多介绍背景知识。参观中,边看边讲边记边画。使教学与观摩融为一体,让团员得以受益。

    5、举行书法比赛。

    书法比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到一定的时期,可以让学员参加书法比赛,通过训练和比赛,能够促进学员快速、准确、熟练的掌握书法技能。

    开展书法社团活动,真正使团员学有所得,导师应该做出很大的努力,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团员的积极性,将桃溪书院书法社团开展得丰富多彩、富有特色。

七、场所:新教学楼二楼书法教室

八、QQ联系:

九、至少三次大活动:

1、孙敏杯书法展(青少年活动中心)

2、群众大舞台书法展(嘉定文化馆)

3、参观古代书法作品展(韩天衡艺术馆)

4、三字比赛(区工会组织的)

十、考级:(成果检验)

第4篇

纵观整个司法实践过程,法律文书的识别和制作具有重要地位。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再到人民法院、仲裁机关、公证机关,包括律师事务所在内,在进行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所谓法律文书,是指在司法程序中,司法公证、仲裁机关处理各类普通诉讼案件和特殊诉讼案件时使用或制作的,以及案件当事人、律师自书或代书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总称。法律文书课程是法学本科教育在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当学生系统地学习法理学、宪法学和各个部门法学后,开设法律文书写作课程尤为重要。法律文书作为司法实践的载体,其制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法律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法学人才为目标,高校应重视法律文书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文书写作技巧,适应未来的法律工作。另外,法律文书写作也是国家司法考试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并在教学中予以高度重视。

二、法律文书教学的现实困境

从目前法律文书课程的教学来看,教学理念落后,教材范文滞后,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文书写作教学与司法实践脱节,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一)教学模式落后、实用性差当前,几乎所有高校法学专业法律文书课程的教学模式都以理论灌输为主导,辅以课堂练习,形式封闭落后。课堂上,教师依照教材内容提供简单的案情材料,让学生听、记、写、改,完成教学。考试通常采用开卷形式,学生只管照搬模板誊抄。此教学模式导致的问题不容小觑。一方面,导致学生对模板依赖性极强,文书写作上存在逻辑性差、语言表达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理论灌输加模板写作的教学模式实用性不强。司法实践中不同案件在逻辑说理上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以民事状为例,离婚纠纷的诉讼重点跟借贷纠纷、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的诉讼重点存在很大差异。只考虑模板、格式和相关法律条文的教学模式实用性差,不便于结合实际案例,无法满足司法诉讼的基本要求。

(二)教材范文具有滞后性目前,市面上几乎每一种法律文书教材都存在案例陈旧、范文滞后等问题。以我校采用的2013年7月版的《法律文书写作》教材为例,教材中选用的范文过于陈旧和滞后。比如,采用1979年的‘8.24’枪支被盗案的立案报告;采用1999年的不决定书;采用2001年的马向东案刑事裁定书。客观地说,十多年前的案子虽然具有代表性,但从司法进程而言,不管从法条上的调整、法律观念上的进步还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来说,这些范文都过于滞后,根本不能代表现有法律文书的水平。学生习惯于模仿范文语言,造成他们制作的文书并不能与现有的司法实践活动相适应。另外,除案例范文滞后外,教材内容也存在实用性差问题。以状为例,通用教材一般关于状只涉及概念、内容、格式和范文,对写作思路和逻辑说理过程并无提及。可见,空讲理论的教材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训练更无从谈起。

(三)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过多现有的法律文书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安排过少、学习内容过多的问题。以本校为例,本课程一般教学时间为17周,每周2个课时,共34个课时。我校采用的教材分为9章,按法律文书制作主体划分,系统介绍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证机关法律文书和律师实务文书,涵盖司法实践中的主要法律文书类型,大致有60多种。粗略计算,为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意味着每节课至少要讲2种以上文书。因此,要学生熟练掌握写作技巧,显然不可能。事实上,教师往往只能挑选重要的几个或几章内容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训练的机会少,掌握的内容也少,付诸实践时必然有所欠缺。

三、法律文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法律文书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以“理论灌输+模板代入”为主导,把学生放在被动和从属地位,致使学生写作时更偏爱照搬模板,而不对案例进行法理分析和逻辑说理,不利于学生发展和成长。因此,要教好法律文书这门课程,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笔者认为,法律文书课程的教学理念,应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提倡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学生法律思辩能力、法律写作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为中心,走“自主+互动+实践”为主导路线,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实现法律文书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转变教学模式单一的“填鸭式”教育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死记硬背、模板誊抄也不能适应当前司法实践对法律文书制作的要求。法律文书教学应尝试一种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热情,让学生主动思考写作思路并进行实例训练。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应由“理论灌输”转为“实践教学”,教学重点应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学方法应由“单向信息传递”转为“综合互动”。首先,为满足司法实践对法律文书写作的要求,必须抛弃传统“理论+模板”的教学模式,走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其次,法律文书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法律文书是什么、为什么,还要让他们懂得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写。教学重点不是如何把案例内容填进模板,而是让学生学会法律思维与逻辑辩证。最后,单向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应在教学中尽可能与学生进行互动,采用案例讨论、职业角色训练、模拟法庭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第5篇

关键词:法律文书;教学方法;实践技能;改革

现实的法律文书教学由于诸多原因却未能反映出法律文书在司法实践中的价值,法律文书在教学中的地位中有被轻视的倾向。因此,应研究法律文书教学存在的问题,厘清法律文书的价值,改革法律文书的教学方法。

一、法律文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般观念认为,法律文书课教授学生制作各种法律文书,最高司法机关对各种法律文书的格式有专门的规定,只要按照这些格式制作就可以了,设置法律文书课的意义不大。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课程量非常大,法律文书课由原来法学专业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法律文书课被学生轻视。法律文书课一般都安排在大三上期,或者大三下期。在这个时期,往往又是学生忙于准备考研、准备司法考试的时候,很多学生部选法律文书课,即使选了,也不会认真学习。从选课的角度,有些学生喜欢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有些喜欢选与实务比较接近的课程。很多学生认为,法律文书课讲解法律文书格式,学习枯燥,不愿意学。

二、法律文书课的定位

法律文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之所以遇到上述问题,在于缺少对法律文书课程的定位。我们认为,法律文书课应强化实践技能教学。

"从更大的范围看,法学的所有课程都具有实践的特质,须与实践相结合,高谈阔论与现实不沾边的法律文书课程是毫无疑义的。"[1]制作司法文书时,我们面对的并不是现成的目的、动机、罪过、客体、危害行为等,而是杂乱无章的口供,或者其它证据,这需要制作者去寻找犯罪事实,然后再进行组装。法律文书课堂讲授的内容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发现文书主旨与案件材料。其次,法律文书是运用法学理论知识、法律条文分析具体案件,将部门法知识融通起来分析具体案件也就成为法律文书课讲授的重要内容。分析案件与把案件清楚明白地用文字表述出来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法律文书教学表明,一些学生的写作能力非常差,有必要在课堂中安排专门的时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制作文书时,需要对一些问题作技术性处理,如制作询问笔录对犯罪嫌疑人说的黑话、方言的处理,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上训练。

三、法律文书课教学方法探讨

法律文书课的教学应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实务技能为中心,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兴趣。我们认为,法律文书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法律文书格式的讲授是基础

法律文书格式的讲解当然是法律文书课的重要内容。"不能脱离法律文书的格式,去讲解实务问题,否则,法律文书课的性质就变了。"[2]但为防止法律文书格式讲解枯燥,我们认为,讲解法律文书格式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文书格式各部分规定的理由

司法机关制定一种法律文书格式,规定各部分的内容当然有其道理,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分析为什么司法机关要作这样的规定,规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理解法律文书各部分规定的意义后,方便记忆。以判决书首部的"案由、案件来源及审理经过"部分的写作为例,我们给学生分析,这部分写作的意义在于"表明法院审理该案的程序过程,显示法院处理案件的程序正义。"然后,再给学生讲解法院处理案件的流程。通过对法院处理案件流程的介绍,学生既知道了法院是如何在处理案件,又知道了这部分的写作内容,记忆起来比较容易。

2.分析写作思路

法律文书课讲授的重点内容是拟制内文书的写作,由于拟制类文书具有很多种类,在讲解拟制类法律文书时,必须给学生分析拟制类法律文书的写作思路,特别是正文部分写作的思路。讲解拟制类文书正文部分的写作,我们首先应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分析正文部分的写作构架,讲明文书主旨是通过形式逻辑推演出来的。同时,也必须给学生讲明,正文部分的写作顺序又与形式逻辑的推论有一定的差异。文书写作时,基于特定的原因,大前提和小前提互换了位置。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拟制类文书正文部分的写作方法,以后不管遇到那种类型的拟制类文书,都可以此思路套用,不至于发生混淆。

3.讲解法律文书格式时,应当以现实的司法文书作为例子

讲解法律文书格式时,应将空洞的分析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每讲完一个部分,就由老师阅读一部分司法文书,让学生对该文书的结构有直观的了解和把握。如果不举例子,学生就不能对文书格式有直观的把握,使课堂枯燥,也不方便学生记忆。

(二)举一手的案件材料让学生分析制作

从教学经验看,一种文书讲解完后,如果不让学生动手制作,课堂效果将大打折扣。"法学教育必须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3]实践中,法律文书的制作材料是杂乱无章的,需要制作者根据法律文书的主旨,主动去收集。在教授学生收集材料,形成主旨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所举的案件材料不要复杂,应简单明了

学生处于学习阶段,还不习惯分析杂乱无章的证据材料,如果案件的证据材料过于复杂,学生就不太可能抽象出文书的主旨。其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材料复杂,势必占用学生很多时间去阅读,影响练习。

2.提醒学生注意案件的关键情节

学生阅读案件材料时,要求学生对重要的情节作摘抄,审查不同证据材料对重要情节的表述是否相吻合,如果不吻合,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阅读完所有的案件材料以后,归纳文书的主旨;主旨形成后再用主旨去审视案件材料,检查主旨是否能函摄整个案件事实,通过材料与主旨的双向互动,最终确定法律文书采纳的事实材料和文书主旨。

(三)指导学生制作法律文书

在学生消化吸收了案件材料以后,就需要指导学生制作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制作法律文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将法律文书格式样本提供给学生

一般而言,老师讲解一次法律文书格式后,学生不太可能记得住文书的格式。因此,学生制作文书格式时,老师应将文书格式通过投影仪放出来,方便学生比对着写。

2.老师应不停地检查学生制作的文书,及时纠正写作中的错误

教学经验得出,学生在制作文书时,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甚至是非常低级的错误,如果老师不在课堂上将这些错误及时地指出,学生就不会发现,这不利于学生成长。老师可将优生的文书挑出来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其他同学比对自己的文书,检查自己的文书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并及时修改。

(四)指导学生从对方的角度分析法律文书

指导学生从对方的角度分析文书,有利于提高法律文书的制作质量。以书为例,学生分析法律文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写作要素是否齐备。一般来说,刑事案件有要素,这些要素是否齐备,就直接关系到案件事实是否清楚,如果要素不齐备,案件事实不清,公诉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2.检查证据是否能形成证据锁链。打官司都是打证据,如果案件证据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就会导致失败。

3.法律定性是否准确。判断定性是否准确就是要依据案件事实和证据,运用法律理论分析犯罪构成要件,检视危害行为是否符合指控的犯罪构成要件。

四、结语

强化法律文书课的实践技能性,法律文书课才能扭转不被学生喜欢的不利地位,才能教授学生实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阮李全.论法学实务课堂对行政法教学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2]刘宇.高职院校《法律文书写作》行动导向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7)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改革;案例研讨;技能训练;模拟法庭训练;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03-02

法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学教育应当紧紧联系立法与司法实践,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

一、“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

“法学案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各类案件纠纷解决过程的亲身体验,是一种体验式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改革设计了以下三种施教方案。

1.案例研讨旨在使学生通过对案情的梳理,准确把握案件的争议点,通过对争议点的分析,增强学生对案件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为主。在课后,一般要求学生选取案件争议的一个焦点,就双方各自的观点、证据、理由进行阐述与分析,并给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交的作业质量进行考核。

2.技能训练旨在使学生在熟悉案情的基础上,锻炼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和案件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指导下的文书训练为主,同时,在规范文书写作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案件的焦点。在训练结束时,应要求学生从“状”、“答辩状”、“词”、“判决书”,或者“申请书”、“答辩书”、“意见”、“仲裁裁决书”中选择一种文书进行撰写,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考核。

3.模拟法庭训练旨在使学生能够对各类案件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有一个全面把握和感性认知。在实体方面,能够快速提炼出案件争议的焦点并对其进行法律分析。在程序方面,能熟练掌握整个纠纷解决过程并合理运用相关规则。此外,通过模拟法庭训练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法官(或仲裁员)、原告(或申请人)及其律师、被告(或被申请人)及其律师在整个纠纷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这三种“角色”在探求案件事实、分析法律问题、陈述法律意见时的不同特点,从而掌握实践中不同“角色”的“扮演”方法。

二、“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要求

“法学案例教学模式”要从纸面构想走向教学实践,必须具备一定的运作条件。其中,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素质要求、对案件选取和整理的要求、对硬件配套设施的要求,以及对具体施教方案的要求,都是该教学法能否成功运作的关键。

(一)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授课教师应熟悉案情,谙知各类案件的实务操作,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学生则应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功底,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依照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案例教学的对象主要应是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课时安排最好是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或者大学四年级上学期,以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特别强调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动态参与性。可以说,授课教师的指导对该教学方案的顺利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在笔者设计的案例研讨、技能训练和模拟法庭训练三类方案中,均力图使学生逐层深入到教学过程,结合课前阅卷、收集相关法律法规资料、分组讨论、课后总结等方式,稳步实现教学效果。其中,课前准备是基础,课堂讨论是重点。

(二)对案件选取、整理的要求

第一,案例选择必须具有真实性与代表性。目前,“法学案例实训实验室”所选取的案例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且法律关系较为复杂的真实案件。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兴趣,笔者有意识地选取了不同类型的法学案例作为教学标本。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选取的案件来源于仲裁,那么,基于仲裁的保密性原则,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对所选取的案例严守保密义务,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案卷材料整理要充分。“法学案例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开展,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授课教师对案卷材料的充分整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建立完整的卷宗管理系统。这是笔者设计的“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亮点之一。该系统主要包括五大栏目,分别为原告(或申请人)材料、被告(或被申请人)材料、原告人(或申请人人)意见、被告人(或被申请人人)意见、法庭判决及其他文件(或仲裁庭裁决及其他文件)。其二,制作细致的教学方案。方案主要包括:用于教学的类别(案例研讨、技能训练或模拟法庭训练)、教学目的和要求、案情报告、教学课件等。其中,教学课件的制作极为重要,其又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对案件进行归纳整理,以利于学生准确掌握案情;二是列出案件的主要争议点,以引导学生分析案件;三是对案件中的关键证据进行提炼和分析,以增强学生对证据的判断能力;四是对所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进行整理,以供学生讨论及法律适用时参考。

(三)对硬件设施的要求

为使教学能够顺利进行,阅卷室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能够提供电脑阅卷。第二,配备电子法律法规库和网络,便于学生在阅览案卷时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通过投影仪介绍基本案情,学生可以在需要时通过投影仪演示其搜集到的材料、持有的观点,以及完成的相关训练,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直观、高效、深入。

(四)对具体实施方案的要求

1.案例研讨。一个完整的案例研讨方案通常在2课时内完成,学生人数大约40人。在课前,老师可将相关的案情报告发至班级公共邮箱,并要求学生预先对案件的争议焦点做出思考,撰写争议焦点的初步提纲。在课堂,授课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施,将已发至公共邮箱的案情报告以及相关证据材料再次投影给学生观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手中的材料,对案情中认为模糊的部分提出疑问,由授课教师解答。案情介绍后,即进入讨论阶段,讨论阶段将采取“抗辩式”训练法。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还可结合所讨论案例,归纳出在实践中寻找案件焦点的基本方法,进行具有普适性的指导。在课后,授课教师可要求学生每人选择一个焦点问题,以书面形式对该问题的观点、证据、理由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详细论述。

2.技能训练。一个技能训练方案的完成一般需3课时,学生总数为30人左右。在该类训练中,可将所有学生分成三组(A、B、C组),每组10人。其中,A、B组同学应就案件事实、双方争议焦点以及自己的主张进行有理、有力、有据的论述;C组同学应围绕案情概况、当事人的请求、双方当事人的观点、庭审认定的事实及理由等撰写判决书(或裁决书)。

3.模拟法庭训练。在笔者所设计的“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中,模拟法庭教学法是重要的施教方案之一。该方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充当各种角色,根据所提供的背景资料,进行模拟性实践。需说明的是,由于准确提炼案件争议焦点对模拟法庭训练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授课教师在正式模拟前,应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案的争议焦点。在庭审中,学生如果出现程序错误,除非较为严重,授课教师一般不进行现场纠正,而是在最后点评时指出。在庭审结束前,应当公布判决书(或裁决书),由于课时限制,判决书(或裁决书)无需全部宣读,仅选重点即可。

三、“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及创新经验

笔者所设计的“法学案例教学模式”已进行了三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施教效果。该课程所表现出的“真实性、互动性、主动性、职业性、技能性”的特点使其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深受学生喜爱。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激发。三年来,“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充分证明了实践性教学的优良效果。通过案例进行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方式的过程,或者说是有意义的问题求解过程。为了做好案例分析,学生会主动查找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寻求相应的制度原理,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得以提升,创新能力得以开发和培养。通过实践技能的训练,学生可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明显提高。各类案件的审理需要参与各方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在笔者设计的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研讨方案培养了学生准确寻找案件争议焦点的能力,技能训练方案使学生熟悉了各类纠纷解决机制中各类法律文书的写作特点。通过课堂讨论,尤其是模拟法庭训练方案的实施,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以明显提升。

经过三年的教学与创新,“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日渐成熟和完善,这三年教学与创新的经验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实训的前提须有真实的案件素材,假造以及虚构的案件无法实现教学的效果。注重实训案件的全貌再现,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通过案情介绍,将涉案证据全面、完整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实践中各类案件的复杂多样,是本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色。这样的实训方式可以训练学生寻找案件主要矛盾、辨别案件关键证据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警院学生;写作能力;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30-03

曾几何时,法律(法学)专业是文科高三学生趋之若鹜的专业。不料想,近两年该专业已成为就业率垫底的若干“老大难”专业之一。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中,应用法律系学生的就业率与其他系也存在一定差距。笔者认为,这一就业压力主要是专业开办门槛太低造成的。目前,全国有一千余个法科专业,可以说普通高校中一半的学校开办了“法律(法学)”专业。描述得形象一点――在许多地方,只要有两支粉笔,一本教材,就开办了法学专业。再加上授予“法学”、“法律”学位的相关专业太多,使得法科毕业的学生数量剧增,直接拉低了该专业的就业率。

压力要转化为动力,才是积极的应对态度。对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法科学生来说,从自身技能着手,增强就业竞争力,是微观角度的有效措施,这与国家、省政府增加就业机会的宏观政策并行不悖。

一、学历限制亟需写作强项来补短

蔡晓琪于2014年4月23日登陆智联招聘网,搜索并筛选出在广州招聘的128家企业共144个法务类岗位。法务经理/主管岗位(管理岗)共有56个,法务专员/助理岗位(事务岗)共有88个。这些企业提出的招聘要求共计656条。在法务岗位任职资格中,绝大部分岗位的最低学历要求为本科,占84.7%,其次是大专,占11.8%,要求硕士以及学历不限的分别占2.1%和1.4%。[1]这一调查有参考价值。

2014年10月,教育部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十三地编写了《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职业指导现状调查》(在校生问卷)。[2]笔者曾采用这一问卷对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学生(分属两个年级)进行了调查。调查共计350名学生,回收问卷342份,有效问卷309份。从此次调查获得的数据发现,学生对“高职高专”的学历层次大都存在“不自信”的心理。可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学生,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如何寻找“突破口”,锻造自己的职业技能,形成自己的特长,化解“学历自卑”。

二、法科职业要求熟练的司法文书写作技能

在以往的高等教育中,人文学科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比较多的时间花在了讲授“三个特征、五个作用、七个条件、九项意义”上面。期末考试考查也较多地从这些知识点出发进行测试。试卷的题型一般由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判断、简答、论述、案例分析题七种题型构成。这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今天,学生、家庭、社会不免将其视为“屠龙术”。高职高专对此合理要求,不能熟视无睹,而应当反应灵敏,及时调整,做出回应。

蔡晓琪调查发现――专业技术可以说是招聘要求的核心,在整理出来的专业技术要求中,了解行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程序的有73项,占到了32.6%,文字表达功底强的有51项,占到了22.8%,法律实务水平较高的有23项,占了10.3%。[1]蔡晓琪调查还发现――招聘企业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将许多应届毕业生排除在外。因为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在培训上花费过多成本。[1]鉴于此,在校学生更应该提升自我技能。然而,在极少数学生中,由于高考之后自我要求放松,训练不够,以至于三年高职学习之后,其写作能力还不如高中三年级的水平。法科学生尤其要警惕这种“退化”现象,努力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使司法文书的写作成为自己(应届毕业生)的强项,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司法文书写作能力

要培养法科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不是要给每个教学班(分队)普遍再开设一门《写作》课程,不需要也不宜另起炉灶,关键是要立足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堂,立足教科书。比如,黄京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的“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刑法》,比较成熟,现在已经出了第五版;王新清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的“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刑事诉讼法》,也比较成熟。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司法文书格式(事先做成PPT),将教材上的“本章引例”、“参考案例”、“(每章之后)案例分析”改写为立案报告、搜查笔录、逮捕证、拘留证、通缉令、提请批准逮捕书、解除强制措施申请书、侦查终结报告、补充侦查意见书、书、刑事自诉状、开庭通知书、判决书、辩护词、裁定书、执行通知书等。

在《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司法文书格式(事先做成PPT),将教材上的“本章引例”、“参考案例”、“(每章之后)案例分析”改写为合同、公证书、支付令、仲裁书、民事诉状、民事反诉状、民事答辩状、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书、财产保全申请书、先予执行申请书、合议庭评议笔录、判决书、词、调解书、宣判笔录、民事申诉状等。

在《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司法文书格式(事先做成PPT),将教材上的“本章引例”、“参考案例”、“(每章之后)案例分析”改写为行政复议申请书、行政状、行政撤诉申请书、行政赔偿申请书、行政答辩状、行政申诉状、行政上诉状、行政判决书、举证通知书、行政裁定书、共同赔偿决定书、强制执行申请书、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决定书、公证书等。

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撰写“模拟审判”所需要的全套司法文书。这样,既锻炼了写作能力,也熟悉了法律条文的内容,还可以逐渐养成法律思维习惯。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将来的实习阶段能够较快适应律师事务所、法院、社区矫正岗位的工作要求。

如果课时太少,也可以重点训练几种主要的司法文书,将一部分文书的写作训练放到课余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查制度,培养司法文书写作能力

以往,《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期末试卷的题型由单选题、多选题、判断、简答、案例分析题五种题型构成。有必要进行改革,突出实作实训。笔者主张,如果期末试题难以改革的话,教师可以考虑在平时的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期中测验中进行变革的尝试,将司法文书的写作纳入考核的内容,并逐渐加大其比重。以往的案例分析是围绕着“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罪重与罪轻”、“单罚与并罚”、“为什么”来展开的。其实,这些知识点都可以用“司法文书写作”这一载体来完成考核、检查。比如司法文书中,在“本院认为……”部分,重点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了保证考卷题目总量适中,考题难易度适中,考题覆盖大纲要求,题型结构基本合理,可以考虑删除判断题,甚至减少选择题与问答题,增加司法文书写作题;甚至在一套试题中设计两份短小的司法文书写作题。

改革考试制度,需要大量的尝试,需要长期的试错、纠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再着手改革期末考试制度。

五、循序渐进,培养司法文书写作能力

要培养司法文书写作能力,可以先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进行尝试。

在《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几门课程中都有实训教学大纲,且已逐渐成熟。其中,司法文书的写作已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除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规定学时外,还安排了适当的学时用于实践教学。根据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公、检、法适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全过程,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模拟庭审辩论、组织参与模拟刑事审判,使其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以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刑事法律分析、解决刑事诉讼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训共20学时。实践教学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情况考核评定,作为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

其中,有几个实训项目占用课时较多。例如:“实训项目五――旁听庭审。(1)实训目的和要求――让学生通过观摩法院庭审过程,直观了解刑事审判各个环节。(2)课时――4课时。(3)实训内容――普通一审案件。(4)实施步骤――①联系法院。尽量选择交通便利、和我们单位有业务联系的法院;旁听的案件必须是和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适应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件。②提前介绍基本案情。为确保旁听能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提前向学生介绍基本案情,提示学生控辩双方在定性、裁量方面可能的主张。③落实往返交通工具;强调组织纪律,确保安全;要求遵守法庭秩序。④点评与总结。旁听结束后,教师应对此次法院旁听进行点评,总结控辩双方适用的法律主张,并析解案例。(5)考核――法院旁听以后最好要有相关讨论,或者要求学生作一些书面的总结等。针对发言结果或者书面材料以及学生在整个旁听活动中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评分。成绩评定标准为:合格、不合格,并按比例记入平时成绩。”又比如:“实训项目六――模拟法庭。(1)实训目的和要求――通过扮演刑事诉讼种类角色,让学生熟悉刑事审判流程,掌握审判理论与技巧,能够在具体的案件中准确运用相关法律服务社会需要。(2)课时――8课时。(3)实训内容――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模拟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开庭程序。(4)实施步骤――①选定案例。选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并考虑到实践教学的特点,所选案例要具体、务实,具有可辩性。②按角色需要由学生自行组成审判、公诉、辩护、证人等团队。③各组学生按角色拟定任务,草拟各自的法律文书(书、判决书、公诉词、辩护词)。④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先期指导,帮助审、控、辨各方设计实施方案,确定辩论思路。⑤实施模拟庭审。⑥教师点评、总结。(5)考核――担任角色的同学的成绩考核主要以其在模拟法庭相应工作中的表现来评定;其他同学的成绩评定可以以参与活动的程度、积极性及分组撰写相关材料的完成质量给分。成绩评定标准为:合格、不合格,记入平时成绩。”

目前,一部分专业基础课中没有实训教学大纲。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一些教师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提高就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写作训练,不单单只在专业课中进行,也不是扩大到专业基础课就行了,最终还是要推广到所有理论课程中。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及其他的六百所职业高校,不应该像研究型大学那样,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理论讲授、文献综述、逻辑思辨、理论创新上面,而要以“够用即可”为尺度,少讲、精讲理论,多进行技能训练,并辅之以个别指点、因材施教。为了提高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科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必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写作技能,尤其是司法文书写作技能,使之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蔡晓琪.智联招聘网法务岗位人才需求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8):21-28.

第8篇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书法”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新增设的一个学习模块——也是首次作为一门正式课程纳入基础教育系统,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并研习中国传统汉字艺术的同时,逐步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并规定了高中书法教师最基本的条件:第一,必须是美术专业出身,能开设包括书法在内的3个以上美术教学模块;第二,不仅具有较强的书体临摹、创作能力,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要有较深的了解。

“书法·篆刻”模块推出以后,开设此模块的学校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具备书法教学能力的教师。开设此课程的中学,大部分教师是以兼职为主,其人员构成主要有四类:一是书法爱好者,二是语文教师,三是书法家,四是书法专业高校毕业生。其中前三类是主体,他们或者不懂书法理论与实践,缺乏系统的书法专业知识,或者不懂书法教学,第四类科班出身的书法教师所占比例很少,而且缺乏书法之外的美术知识和能力,视野较狭窄。这四类人都不是理想的高中书法教师,均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书法教学。

从理论上说,高等师范教育的目标指向应该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要求与高师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成为一个互为促进、互为验证、双向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只有这样高等师范教育才更有针对性。

二、我国高校书法专业课程开设概况与高中书法师资匮乏之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院校都开设有书法专业。从人才培养目的上看,其课程结构主要有三类:一是培养书法篆刻创作人才,二是培养书法篆刻理论研究人才,三是培养书法篆刻教育人才。前两类以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第三类以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为代表。大部分院校的书法专业课程都是这种类型,只是各院校因师资不同略有差异。这是目前科班出身的高中书法老师的主要来源,所以,考察这类课程对本选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师范大学的书法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其课程兼顾到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应该说这类课程培养出的人才足以胜任中学书法教学,但因缺乏书法之外的美术知识和能力,面对新课标中的其他模块便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知道,书法仅仅是新课标9个模块中的一个,而且只是一个选修课,对绝大多数中学来说不可能为一门可开可不开的选修课引进一名教师。也就是说,一方面高等院校从书法学科出发培养一批又一批可以“胜任”高中书法教学的教师,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学又不接收他们,这就形成了用人单位缺人、培养单位人才过剩的悖论。这种悖论的症结源自于高师书法专业“学科本位主义”的自恋,而不是立足于中学用人实际。

三、美术新课程对高中书法教师的要求

美术新课程和以前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这就要求高中美术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能仅仅局限于我国传统美术以材料分类的学科界限,局限于某一科目的学习,而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绘画、雕塑、版画、建筑等),要使学生知道运用不同的美术手段能够传达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他们自身情感美的观念。同时,还应该站在宏观的立场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美术科目所负载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建立多元的文化观念。高中书法课教师——美术新课程9个模块之一的一门选修课教师,当然无法独立于新课程而自行其是,而是必须从美术视角下看待书法教育。也就是说,书法只是若干视觉造型艺术中的一种,也是用以传达情感和观念的许多视觉造型手段之一。所以,作为一名新课程模块的高中书法学科的教师,必须具备美术学科的综合理论及实践能力,应善于将书法理论知识和实践与美术其他相关理论和实践相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师书法专业应该是高等美术教育主要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或者就像侧重于油画的油画方向、侧重于设计的设计方向一样,是高师美术专业侧重于书法特长的一个培养方向。

四、新课程背景下高师书法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现有高师书法课程主要是指为培养高中书法教师而开设的书法课程。主要包括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的书法课程和美术学(书法方向)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的书法课程。

前者在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作为培养高中书法教师而开设的书法课程,因为美术学(教师教育)《方案》中的书法课只是“美术表现与创造”模块中的十几门选修课之一,一般教学单位在执行这一方案时常把它作为国画基础课(主要为题款)开设20—32课时,只能解决最基本的入门基础,根本无法具备能胜任高中书法课所应有的系统的书法理论知识和全面的临帖及创作能力。但《方案》并无问题,它首先是为适应新课程而制定的改革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方案,基本上能够满足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事实上,《方案》指导下的课程体系,个别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侧重国画方向的毕业生也基本上能胜任高中书法选修课教学。但这对于高中书法师资队伍建设来说存在太多的可变系数。核心问题就是课时量少,无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拓展,书法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和技法实践能力的全面性都无法保障。

而后者却只是立足于“学科本位主义”。有不少这类专业甚至都是开设在文学院、历史学院等非美术院系。这类课程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必要的培养学生美术学科综合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毕业生无法应对将书法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与美术其他相关理论和技能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形势,无法适应高中美术新课程。

有鉴于此,笔者对现有高师书法课程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第一,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为基础,增设书法专业方向课程。

第二,以美术学(书法方向)本科专业课程为基础,增加美术基础、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表现与创造等课程模块。从培养目标上看,增加这些模块的课程,就意味着增加了美术创作实践能力培养系统、美术理论研究能力培养系统和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系统,从知识和技法实践能力上趋同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培养目标,就能够全方位地适应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结语

从理论上说,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是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生态系统,其中高等师范作为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单位,理应走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并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如果高等师范教育不顾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只沉浸在“学科本位主义”的自恋中,那么人才的产出过剩与需求难以满足的悖论便会永久存在,这样的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便是失败的。所以,从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改革现有高师书法课程体系,使之适应高中美术教学改革发展实际,适应高中对书法教师的需求,对于高等师范书法专业教育发展的持续性、长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忻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

第9篇

【摘要】教学模式的选择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由传统的理论灌输向理论与实务技术并重的案例教学法转变。图书馆应紧跟形势,建立相应的教学案例数据库,提升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水平。文章对民办高校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案例数据库建设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关键词】民办高校;案例教学法;案例数据旖ㄉ瑁恢傅荚则

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供方市场之一,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准确定位,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按照人们在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将高校培养的人才划分为应用型和理论型两大类。理论型人才主要致力于认识世界,发现客观规律,建立科学原理,通常表现为与社会实践、实际应用的关系不直接,不紧密;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利用科学理论建设和改造世界,通过社会实践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和精神财富。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选用社会或者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进行学习、研究,用原理说明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获得启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案例教学法较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既可以传授知识,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潜能,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改变了民办高校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较差,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现状,提高了学生的从业能力。

(一)有利于贴近现实生活

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理论往往与实践脱节,未能深入开发学生应对复杂社会政治、道德问题的潜能,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困惑,无所适从,甚至误入歧途。而案例教学则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现实生活案例的分析、推导,以运用相应的政治、道德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拉近政治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1]。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从对一个现实中的问题寻找解答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维。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不再像传统注入式教学方式下所获得的过度概括化、抽象化、生硬的知识,而是可以内化的、形象化的知识,并且可以运用类似教学实践情境,处理和解决类似的现实社会疑难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三、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剖析与拓展

案例的选择既要有典型性,又要符合课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地将教学中的案例搬到课堂上,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本应该掌握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内化与拓展。

(二)缺乏合适的案例素材

案例教学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最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相关的专门素材少之又少,特别是民办高校中,很多专业为新专业,案例教学的素材几乎没有,使得部分课程的教师往往因为缺乏相关的案例而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学效果。

四、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一)针对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案例

案例的选择既要有典型性又要具有现实性,既要具有热点性又要具有生活性,除此之外还要具有综合性、直观性、可判定性等。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课前精心选择,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深加工,根据不同的学生及课程选取不同的案例,课堂教学过程中周密安排各教学环节,积极创造各种教学环境,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新知识。

(二)编写案例教材及建设案例数据库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素材。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案例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各种各样的案例浩如烟海,教师很难从中快速地找到合适的案例,会导致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造成效率低下,浪费宝贵的时间。

五、案例数据库建立的必要性和指导原则

近年来,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成为我国图书馆界的热门话题,各级各类公立高等学校都把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在资金、设备、人力、技术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大大加快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一)案例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专业化信息检索的需要

专业化信息需求的无限性、多样性和个性化,使得目前开发的综合性文献数据库不能很好地满足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人员检索文献的需要,而案例数据库可较好地满足用户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特定专业范围的信息资源。

2.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网络化与自动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产业、情报业、信息咨询业的异军突起,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率以及自身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图书馆的发展、教育职能与情报职能作用的发挥等方面考虑,必须开发案例数据库等能够高效地满足特定信息需求的基本信息资源。

3.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需要

数据库是数字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数据库是综合数据库的基础。高质量的案例数据库的建立,可为综合性数据库的建立、更新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而综合性数据库的交叉性、前瞻性又可为案例数据库的建立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地域性差异和条件的需要

文献收藏的有限性与地区不平衡性是案例数据库建立与发展的现实条件之一。高等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图书馆的办馆条件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充分体现自身特点与应用价值的特色数据库,以使大量的资源得到共享。

(二)案例数据库建设的总体目标

搜集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开发案例数据库,建成案例应用平台。案例数据库不但有案例存储和知识管理功能,还能为读者提供快捷的案例查询、案例分析、在线案例学习、开放式探究、交互式论和多角度解读等多种功能和服务。

(三)数据库建立的指导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案例数据库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志,它不仅直接影响数据库的使用效果,更决定其发展前景。数据库建设的关键是做好任务分工与协作、规范标准等方面的工作,严格把好质量关。为此,我馆项目组成员实行分工责任制。其中一名自动化人员懂得图书馆现代化技术,掌握有关软件应用技术,负责配置硬件、编写软件及系统维护,数据采编。

2.实用性原则

案例数据库的建立应紧密结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信息需求,并可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进行修改和补充。在建库时,不仅要揭示文献的基本信息,还要标记出信息的特点,包含的信息要具有一定的精度和深度。要根据文献信息的形式和内容,选取最有可能被利用、最能反映其特征的检索途径,提高检索效率。设置丰富有效的检索途径与检索点,以保证能快速查询到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数据库最大的功用就在于检索,所以数据库检索方式应灵活多样,注重实用性[2]。

3.针对性原则

数据库的建立牢牢抓住案例库的专业范围特色选择收集的文献信息内容。案例数据库设计首先要弄清案例文献情报服务的对象及对案例文献的需要和利用情况,广辟文献源,扩大文献收集范围,不失时机地收集更新文献,尽量提供专题情报以满足用户需要。

4.阶段性原则

案例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取得经验与阶段性成果基础之上,分步发展和扩大专业范围,逐渐完善。总之,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类图书馆在完善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应将数据库建设重点转向开发特色和专题数据库上,突出科研方向和馆藏特色,为科研和教学提供高层次、高效率的信息服务。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信息社会对图书馆工作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5.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它既要保证资源的共享,得到授权的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可得到各种服务,又要保证资源的统一,各个资源建设单位必须服从整体协议。

案例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难度大、投入多、需要深入而持续研究的复杂系统工程。民办高校图书馆在馆藏建设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性质、任务、学科设置、科研方向等来确定资源建设重点和方向,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学科结构体系和馆藏资源特色。建设案例文献资源数据库,是图书馆深层次、大范围开发文献资源,将自身具有的特色文献资源与区域内用户的特定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了更广范围的特色信息资源,推动了图书馆建设从资源组织到资源服务上的转变,为实现大读者观、大信息观、大图书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从2009年起,日本的中小学校开始逐步推广“电子黑板”。现在日本市场上电子教科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在“电子黑板”上投影,提示学生需要注意的内容。电子教科书已经是日本政府的政策课题之一。2009年12月,当时的总务大臣原口一博发表了《原口设想》,提出“再造地区的纽带:到2020年,所有年龄层的人都能够使用宽带服务”,并提出了“未来学校共同型教育改革”项目。这一项目的两个目标是“2015年全国中小学生全都配备电子教科书”和“2020年未来学校项目在全国全面展开”。总务省2010年度在日本全国10个小学进行了以儿童每人使用一台平板电脑为内容的《未来学校推进事业》实证研究。除此之外,总务省还进行了“地区就业创造ICT纽带项目(教育信息化事业)”单一年度补助金项目,全国共有46个中小学校得到了补助。

跟随《原口设想》的步伐,文部科学省在2010年4月设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恳谈会”。在此后的一年间,恳谈会讨论得出了结果,采纳了“教育信息化的设想”。在这中间,文部省和总务省共同开展了“学习创新事业”的实证研究,支持老师开发电子版基础教材的“信息利用笔记”(暂定)等项目,提出了向2020年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迈进的综合推进方案。不过文部科学省对于“教科书和教材的电子化和多媒体化”仍然很慎重,提出考虑到电子教科书的教育效果和图书电子化的趋势,还需要进行包括制度改革在内的研讨。

另一方面,对于引入电子教科书,日本社会也存在着反对论和慎重论,不少人举出了儿童想象力下降、读书量减少,教师的指导能力下降等各种担忧。日本化学会等8家数理科学学会在2010年12月发表了《推动电子教科书清单的意见和期望》。这份提案认为使用电子教科书是“教育上重要的课题,是提升教育必备的事物”,不过他们也指出电子教科书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不应当忘记其目的是为了提升教育。

对于今后日本电子教科书应当如何发展,各方都提出了看法和观点。日本电子教科书协议会(简称DiTT)是积极推动电子教科书普及的组织。该协会成立于2010年7月,主要从事中小学电子教科书普及方面的工作。到2012年6月末,共有113家出版社参加。对于电子教科书到底是什么,DiTT从教科书制作、终端供给和内容制作等方面的企业角度出发,积极地提出了关于电子教科书方面的意见,并举出了电子教科书所需机能的各种要素。比如低年级学生能够承受的重量,不易破损,可以触摸、手写和声音输入,有摄像功能和麦克风,具备WiFi等高速无线通讯功能,可以联网,自动下载内容,播放电影等等。也就是说,虽然被称为“教科书”,实际上,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纸质教科书的扫描版或者电子图书终端设备,而是具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水准的事物。同时电子教科书也不仅仅是有教科书的内容,它还兼具笔记和书写的功能。

在今年6月末,DiTT还发表了四项提案,分别是《电子教科书法案》《普及电子教科书应采取的财政措施》《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和《国家教育信息化中心提案》。《电子教科书法案》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电子教科书普及,进而推动适应21世纪教育的实现。该提案将电子教科书定义为“由电子计算机提供给儿童及学生学习使用的,与文字、图像、声音及视频组合相关信息的程序体系”。这一定义将日本《学校教育法》《教科书发行临时措施法》和《著作权法》关于教科书的内容统括了进来。这是希望给予电子教科书和纸质教科书相同的法律地位,将电子教科书纳入目前日本法律体系的“教科书”体系中去。《普及电子教科书应采取的财政措施》则将纸质教科书和电子教科书统称为教科书,提出了若干的建议,如每年补助2000亿日元用于普及电子教科书的基础准备工作,为了实现2015年向全体学生发放电子教科书终端的目的而提供2100亿日元的资金等。《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希望文部科学省、总务省等日本中央政府机关通过制定政策、信息技术运营和支持地方政府等三项措施进一步推动日本早日实现教育信息化,《国家教育信息化中心提案》中提及的国家教育信息化中心则是专门执行这几项措施的机构。

相较与DiTT的态度,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泽田大佑的看法比较中性,他认为日本要真正导入电子教科书,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巨大的成本。全日本一年级小学生大约有100万,如果每年都给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无偿发放电子教科书的话,假定每一台是5万日元,总的费用就需要500亿日元。如果再把更新和维修等考虑在内,这笔费用肯定还会增大。目前的情况下,给中小学全体学生无偿发放纸质教科书的费用大约是每年395亿日元。这么一比较,就可以大致地了解到将纸质教科书替换为电子教科书的费用规模有多大。另外要发展电子教科书,就要考虑到完善学校的网络、开发合适的电子教科书终端设备时间和费用等因素。修订法律给予电子教科书相应的地位,教师应对实用电子教科书应采取的调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互相衔接等问题也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秘书学 文秘专业 教学 考核 误区 改革

一、秘书学

所谓秘书学就是现代文秘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秘书学这一门课程是将秘书史、秘书理论、秘书实务这三门课融为一体,它的主旨在使学生掌握普通秘书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的基本技能。秘书学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秘书人员;秘书活动的沿革;秘书工作、秘书机构;秘书资格;秘书职能;文书管理;秘书工作方法;会议组织;商务谈判;接待工作;工作;领导者事务活动安排;事务处理;党政秘书工作;企业秘书工作;涉外秘书工作;私人秘书工作;现代秘书职业等等。根据秘书学的岗位群及其具体工作职责,将秘书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办文、办事、办会以及秘书职业素养与悟性这四个模块。

办文,是秘书的最主要工作之一,是围绕文而展开的工作,包括文书的起草撰制、收发、传递及处理,同时,掌握公文处理和管理的全过程。而办事这一模块包括办公环境建设、办公资源管理、印信管理、电话函件处理、档案管理、督察、值班保密、接待管理、上司日程安排、商务旅程管理等10项任务。建议将各项任务再细化为诸多子任务以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操性,尽量将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能做,最大程度地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秘书这一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办会模块主要是由会前的准备工作、会中的服务工作和会后的事务性工作构成。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会务工作的基本要点和组织方法,培养学生能办会、办好会的能力。秘书职业素养与悟性这一模块的主要学习办文、办事、办会过程中的工作与技巧,使学生在秘书岗位上领导赏识、同事支持,顺心地工作。同时,模块化教学内容更贴近工作实际,能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

二、秘书学教学方案的误区及改善

因为秘书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并且由于秘书是高职院校秘书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场所,因此开辟校外的企业实训基地尤为重要,一方面为学生学习、见习与毕业实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可收集社会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高校秘书学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办公自动化办实验室、档案实验室、谈判实验室等硬件实训设施的建设,需要与其他系部、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讲授方法不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因此,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人类知识在不断膨胀和更新,靠生硬灌输和被动接受永远也赶不上科学的飞速发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在于传授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所以我国针对这一现象采用任务驱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去指导秘书学的学生。

所谓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指创设一定的工作环境和过程,让角色扮演者在模拟的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表现才能,从而理解教学内容。情境模拟法具体操作的四个步骤:

第一,明确任务,设计情境,即应以秘书工作任务为中心,根据教学知识点内容和背景材料,有针对性地选择或合理设计场景、情节和角色。

第二,案例教学法是以具体的案例为载体, 通过对正、反面典型事例的剖析,让学生体验、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五步案例教学法,它的步骤有背景分析、问题设计、分析引导、拓展思维、综合点评。

第三,任务驱动法就是指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第四,现场教学法,它可以及时解决真实的职场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秘书学教学中,还应该强化学生的学习考核,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在专业考核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临场提问、创新力、团队合作、沟通协调、文字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考核,确保学生真正掌握秘书学的专业知识,比例如下表所示:

结果性材料与成绩考核

游戏方案 讨论表现 情景表现

20% 30% 50%

结果性材料与项目考核

模拟现场 实训报告 方案设计 脚本

50% 20% 10% 20%

结语

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面对这些不足我国采用了相应的措施,也给学生提供了好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翟秋阳.高等院校秘书学教学改革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3).

第1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开放式教学;情境教学

一、训练目的和要求

《侦查程序与措施》是侦查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涉及侦办刑事案件的基本思路、程序方法(从受案、立案、 采取侦查措施、破案到侦查终结)、侦查措施以及侦查文书等内容,是侦查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侦查程序与措施》的实践训练,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创造了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配合专题教学设计的各项训练方案,是“导演”各项训练的剧本。训练的设计思想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各类刑事案件的情境,以侦查小组为基本侦查主体,展开措施实施、文书制作等方面的专项训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训练,促使学生养成严格执法、依法办案、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办案程序和侦查措施,培养学生独立办案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协同作战意识。

二、训练的组织与保障

(一)训练的内容和准备。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训练,负责训练的准备工作,包括训练方案的设计,时间的安排,场所的选择,经费、器材和耗材的准备,与相关部门人员的协调,对学生的组织与动员等。

(二)训练的人员保障。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手操作而不是简单观摩,训练分多组进行,需要多名教师对训练过程进行指导、答疑,以保证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安全。因此,完成训练需要教研室和实验室教师,尤其是承担同一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共同配合。

(三)训练的时间保障。如果在正常的上课时间内不能完成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学院规定的调课程序选择合适的时间,教务处负责协调与其他课程的时间冲突。

(四)训练的物质保障。训练所需的器材、耗材由实验室提供;训练所需的经费由实验室根据学院的有关规定申请,相关部门解决训练经费问题。

三、训练内容

(一)受理、审查、立案训练方案

1.训练目的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受案的程序,热情接待报案人并制作报案笔录,针对案情作出相应的处理,制作相关法律文书。

2.训练内容

训练时,设计一起抢劫杀人案件。学生作为接报案件的人员,要做好报案笔录,填写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采取紧急措施,然后根据案件的管辖范围,移送相应的公安机关处理。

3.训练步骤

训练前的准备:学生以 4人为一组,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教师提前设计案例,注意各环节的配套协助,并设计一些问题;准备纸张、印泥等器材。

实习步骤:教师作为报案人,向实习小组报案;学生询问报案人,制作报案笔录、填写接受案件登记表;报案人提供犯罪分子的人身特征及逃窜方向,接报人应采取紧急措施;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制作《呈请立案报告书》给领导批示,领导决定立案的,制作《立案决定书》。

4.考核标准

受案程序已经掌握(20%);报案笔录的内容全面、格式正确、提问方式得当(20%);《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的各项目填写正确、用语规范(20%);对案件的紧急处置恰当(20%);《呈请立案报告书》文书制作语言流畅、用语准确、形式规范(20%)。

(二)调查询问训练方案

1.训练目的

掌握寻找、发现询问对象的方法;掌握询问的方法及技巧;熟练掌握询问笔录格式、制作方法及要求。

2.训练内容

设计好一案例,类似于综合测评,略去实地勘查部分,侧重于寻找、发现询问对象及制作询问笔录。

3.训练要求

掌握调查询问的基本方法;迅速准确寻找访问对象;规范制作询问笔录。

4.训练步骤

(1)训练前的准备:准备材料纸、印泥、墨水等训练器材;学生三人为一小组,九人为一大组,每个大组安排一名指导教师;由部分学生扮演案件中不同身份的被询问对象的角色。

(2)实习训练:设计案情;学生根据案情,选择询问对象;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

(3)训练总结:学生小组总结,大组进行书面总结;指导教师就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作总结。

5.考核标准

寻找、确定对象(20%);询问方法是否恰当(30%);询问程序是否规范(10%);询问笔录格式是否规范(10%);询问的内容是否全面(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