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标准化工作计划

标准化工作计划

时间:2022-10-09 15:48:57

标准化工作计划

第1篇

一、统一思想,创建认识到位

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标准化创建工作,对照《供电公司标准化供电营业所建设验收考核标准》,成立了以营销副总孙金松为组长的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树立标杆、以点带面、全面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重点突出开展对路口所标准化供电营业所创建工作。公司领导深刻认识到标准化建设重在过程、重在实效,是整体推进公司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和好载体,所以来公司坚持把标准化创建作为营销重点工作,按照标准化供电营业所“4321”的管理模式要求,在路口供电营业所的机构、岗位、流程、资料、环境等方面全面实施系统策划和配套建设,全面理顺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各环节作业程序,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创建职责到位。

1、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打造“零违章”班组

一是在安全管理方面,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不动摇,强化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深入开展“百日安全无事故”、“反违章、除隐患”、“百问百查”等一系列活动。认真执行“两措”计划,狠抓现场管理,严格执行“两票三制”,严把操作“六关”,杜绝违章行为,使安全工作实现可控、能控、在控。制定和完善各岗位工作标准,使得日常工作有据可依,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坚持约束机制,加大管理考核力度,使得安全生产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截止12月31日,实现连续安全生产8057天,未发生电力生产人身轻伤死亡事故、其他责任考核事故,圆满完成迎峰度夏、国庆保供电任务,确保辖区内电网的安全运行。

2、加强班组基础管理,促进班组管理建设

一是严格实行“两分开”管理。实行“高压与低压,低压营销与生产分开”两分开工作管理模式,建立了“四库三班二室一厅”,建立了。基础、指标、考核三大体系,工器具和资料摆放整齐规范,保持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提升了班组管理水平,营造了创一流工作氛围。

二是规范资料台帐管理。记录、台帐、报表是班组基础管量的依据和安全生产的历史记录,我所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对资料、客户档案、图纸、台帐进生了分类、整理、修编、归档工作,确保了各种记录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各类生产经营报表统计上报都达到了无笔化办公,信息、数据共享的目标,按照一流班组标准要求路口所所有基础资料台帐实行微机化管理,并精心制作了路口所创一流标杆班组网页。

三是强化员工的学习培训。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为契机,在路口所全体职工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业务优势,开展形势多样的自学活动,如新老职工传帮带,业务能手授课。同时向其他一流标杆班组学习取经,并积极安排有关人员参加各级培训,不定期开展营业普查和营销竞赛活动,保证生产经营各项指标的完成。

3、强化创建意识,注重职工队伍建设

一是在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后,迅速成立将责任落实到人,分工协作,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为了使创建工作更加深入的开展,路口供电所每月进行一次探讨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采纳好的建议,既加强了一流创建工作,又激发了职工创建工作的自觉性。

二是着重加强职工思想队伍建设,注重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强化“四个服务”宗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结合路口供电所实际情况,经常组织全所干部职工学习《电力安全知识》,举办安全趣味知识竞赛,使职工在娱乐中学习。

三是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路口供电所组织员工填写个人愿景手册,制订人生目标,在个人愿景基础上提炼“团结和谐奋进”的团队愿景,把班组的进步与员工个人发展有机融合一起,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了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

4、加强行风建设,促进服务水平提升

一是为加强农电组的日常运作,路口供电所合理安排了收费地点,方便客户交费。特别是在收费高峰期,调整了作息时间。一些专变用户如:永通脱水蔬菜、新昌纺织等,由营抄收费人员每月亲自到客户服务中心为他们办理增值税票,为用户减少开票环节,提高收费效率。

二是用电报装工作更加畅-通,收费更加合理、透明。为配合地方政府搞好招商引资工作,路口供电所多次组织专班人员走访到路口工业园向客户大力宣传用电优惠政策和电力法规,积极主动上门,提供咨询、包办手续、开辟“绿色”通道,使新的电量增长点早投产、早见效,及时掌握信息,指导客户合理消费用电。一些专变用户如:乘方电机、宏远科技公司、蓝天驾校、海力士公司等,所长广文斌多次带领专班人员协调送电事宜,使用户早日投入生产,受到了当地政府和黄州工业园的一致好评,连续两年被评为“镇政府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及“区镇政府招商引资服务先进集体”。

三是咨询投诉和故障报修受理更加及时。路口供电所抢修人员“五一”和“十一”节假期间,接到用户故障电话,及时抢修,为用户减轻经济损失,让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行风转变带来的新变化。

四是坚持进行定期走访用户,并及时为用户排忧解难。特别是每月定期走访大工业用户,宣传峰谷电价、电费政策,指导用户合理消费用电,线路检修或事故抢修提前告之用户,减少用户停电造成的损失,帮助用户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真正体现电力行业新作风。

5、改善工作环境,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路口供电所现有一栋四层总面积800多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大楼和占地500多平方米的10kv开关站一座。我公司以“五小”活动。为载体促进基础管理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对路口供电所综合楼和职工宿舍楼进行改造维修,新建了职工食堂,卫生间,建起了职工小菜园。职工楼用环保绿点缀,现成为路口镇106国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职工办公环境舒适,设施网络齐全。通过环境整治,所内面貌焕然一新。

三、完善制度,创建措施到位

第2篇

 

    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动县政府办党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根据中共xx县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全县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县委组发〔2018〕41号)精神,结合我办实际,现就全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为载体,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建立党支部可遵照执行、上级党组织可考核监督的标准体系,着力提升党支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水平,全面增强县政府办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新永登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着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落实服务功能,实现组织设置更加科学优化、领导班子更加坚强有力、党员队伍更加充满活力、场所功能更加务实管用、工作载体更加形式多样、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基础保障更加充分有力、工作业绩更加突出有效的目标。

    (一)推进党支部政治建设标准化

1、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专题培训、理论宣讲、党性锻炼、研讨交流、知识竞赛等方式,组织支部全体党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自觉学习、贯彻和维护党章,教育引导机关党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支部每月确定党员学习日,至少开展1次集中学习,每季度开展1次研讨。

3、扎实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设立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函、主动邀请座谈等,深入查摆整改问题,着力解决单位落实政策不力、执行纪律不严、担当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不高等问题。

(二)推进党支部组织设置标准化

1、按照“四个有利于”的原则,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明确工作任务,建立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责任清单。成立4个党小组,解决支部过大管理半径有限的问题。

2、加大党务公开力度,对上级党组织和自身作出的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和发展党员、党费收缴、民主评议等工作进行公开公示。

3、全力抓好问题整改工作,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顿责任人和时限要求,实行挂账销号,着力解决支部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力、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年底全面考核验收。对整改成效不明显,按期无法整改提升的或整改提升后短期反弹的,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

4、结合全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劝导、文明上网等文明行为,结合脱贫攻坚行动,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助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表率带头作用。

(三)推进党支部班子建设标准化

1、强化支部委员责任,建立任务清单,跟踪抓好工作落实。

2、选优配强支部班子,注重把党性强、品行好、作风正、能力强,熟悉党务工作知识的党员干部选进支部班子。 

3、严格落实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抓好对全体党员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对工作推进不力、履职不到位的,及时进行教育纠正。

(四)推进党内组织生活标准化

1、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1次支部党员大会,每月召开1次支委会和党小组会,每季度上1次党课。

2、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每月确定1个主题,开展党性党史党风现场教育、警示教育、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党建示范点、走访慰问、脱贫攻坚、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建立主题党日活动登记制度,支部党员活动参加率不得低于80%。

3、严格执行组织生活会制度,每半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

4、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党支部书记及支部委员开展谈心谈话每年不少于2次,与每名党员至少谈2次。

(五)推进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

1、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发展党员预审制、票决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发展党员各个环节的会议记录、表册填报、材料撰写,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确保发展党员质量。

    2、及时转接党员组织关系,将党员及时编入党支部,加强教育管理监督。严格党费收缴标准,督促党员每月及时足额交纳党费,连续6个月不交纳党费的党员,按自行脱党处理。

    3、加强党员日常学习教育,党支部制定年度学习计划,

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网络培训等方式,党员每年集中

学习不少于12学时,支部书记和委员不少于24学时。

    4、加强党内监督,定期检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情况,并向全体党员通报。

    5、深入开展党员涉嫌违纪违法清理排查工作,定期通报信息,依法依规进行组织处理。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对

受到限期改正处置的党员,支部通过谈心谈话、教育培训、结对帮扶等措施促其改正;对受到劝退、除名处置的党员,支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6、健全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每年春节组织开展走访老党员、退休职工、困难党员慰问活动,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六)推进基础保障建设标准化

1、加强党务档案资料管理,规范运行《党支部工作手册》,做好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的真实记载和写实记录。

2、在已建立固定的党员活动室内统一悬挂或张贴党旗、入党誓词、支部工作法和必要的宣传标语或制度,摆放党报或党刊、学习书籍等资料,适当配备投影仪、电脑等有关电教设备,保障支部基本工作需要,实现机关党员学习教育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七)推进考核评价机制标准化

实行党员积分考核管理,落实党支部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将平时各类组织活动和年终考核情况作为评比表彰的主要依据。

三、具体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6月30日前)

1、成立县政府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领导小组,负责对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谋划和部署推进。

2、按照《全县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方案》,研究制定《县政府办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方案》,报机关工委审核。

3、召开县政府办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部署会议,全面启动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

(二)业务培训阶段(6月30日前)

1、重点培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章党规,逐篇学习培训《标准化手册》。

2、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辅导、讨论交流、知识测试等方式,使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支部委员和党务干部熟悉《标准化手册》6个方面27条标准,掌握规定动作,找到工作短板,明确努力方向。

(三)推动落实阶段(7月1日至10月31日)

1、对照《标准化手册》,认真开展自查,逐项对标、查漏补缺,对照标准查问题、找原因,定措施、补短板,建制度、提质量。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逐项列出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措施、责任人和达标时限。对已经达到标准要求的继续巩固成果,不断深化提升,并长期坚持下去。

2、对现行的党支部建设政策文件规定和规章制度进行审查,符合标准规定的继续坚持,不符合标准规定的尽快修改完善,做到与县上的标准相一致。

(四)验收总结阶段(11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

对照《标准化手册》,进行自查评估,不达标的限期整改,并形成自查报告。

(五)巩固提升阶段(2019年1月)

持续巩固扩大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成果,建立健全并落实长效机制,继续探索、加大推行。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要加强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指导,统筹谋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党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党支部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细化措施,经常帮助指导党支部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

(二)严格督查指导。开展督促检查,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实、力度不大的党员点名通报,严肃问责。

(三)坚持典型带动。要认真总结经验做法,树立榜样标杆,发挥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并对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及时报上级党组织。

(四)注重工作实效。要把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作为推进重点任务落实的有效手段,注重与“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实、与党支部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合理安排,严防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确保机关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取得实效。

第3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

作者简介:刘希荣(1976-),女,山东招远人,招远市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工程师。(山东 招远 26540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62-02

一、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特点

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是为实现企业安全供电,提高供电数量、质量的目标,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工作作出统筹安排,规定着企业在计划期内销售电能的数量、电能的质量,电力设施的建设、电网的安全检修、电力服务质量等指标和工作,是企业经营思想、方针、目标的具体化,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完成生产目标的行动纲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内部成本的重要环节。

综合计划管理是指对综合计划指标、任务的编制、平衡、上报审批、落实执行、协调控制、反馈、考核以及提升等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通过闭环管理实现精准计划、精确执行、精准控制,确保企业年度各项计划任务和业绩考核指标全面完成,是企业KPI指标的主要内容。

综合计划管理是运用“全面统筹”的观点,采取按照专业进行编制,进行全局综合平衡,坚持部门服从全局、专业服从综合的原则,确定计划任务以及指标,并上报审批,形成公司总的指导性的计划纲领。

以严格的计划管理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落实经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计划管理工作,将公司年度综合计划在时间上分解到季度、月度、周综合计划,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班组,通过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使生产的各要素达到最佳组合,通过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确保综合计划按计划进行组织实施。

二、管理范围与目标

1.管理范围

综合工作计划由各个专项计划和指标计划组成,专项计划包括基建(电网基建、小型基建)、生产技改、零购、营销投入、信息化投入、生产大修、教育培训等,指标计划主要包括电网发展、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四大类。其中电网发展计划包括35千伏及以上工程建设任务完成率、大修、技改等指标。资产质量指标包括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电费回收等指标。供电服务指标包括城市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城市供电可靠率、农网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农网供电可靠率。经营业绩指标包括售电量、购电量、线损率、利润总额、可控费用、工资总额等指标,覆盖了公司的整个范围,涉及了大部分的部门。具体内容包括完善制度、健全网络、规范流程、数据采集与汇总、报表编制与报送、针对分析、查找短板、制定措施、贯彻落实、改进提高、绩效考核,及时反映和监控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提升公司生产经营业绩。

2.管理的目标

(1)加强项目可研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需求,科学制订公司综合计划。

(2)制订计划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综合计划组织机构,加强计划的常态控制,确保综合计划圆满完成。

(3)及时统计汇总计划完成情况,了解分析综合计划执行进度,解决出现的问题,为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4)认真寻找差距,制订改进措施,运用PDCA循环稳步提升综合计划指标水平。

三、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的初步建立,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三集五大”系统的建设和“两个转变”、集约化、精细化水平的深入推进,供电系统对综合计划的预见性、准确性和调控力、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计划管理也显现出来一些问题。

一是综合计划管理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没有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覆盖、全介入、全监控,有些专项工作计划没有纳入综合计划统一管理。

二是随着“三集五大”系统的开展,公司原有的综合计划标准、制度与实际工作流程不符,缺乏时效性、先进性、通用性。并且公司部门、单位进行了划分、整合,部门的工作职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得综合计划的流程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另外员工对计划管理标准的执行意识不强、了解不深,思想上不够重视。

三是综合计划的执行缺乏严肃性、强制性和约束性。计划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工程进度缓慢,工期一拖再拖。指标的制订存在“差不多”的观念和“能高不高、能低不低”的现象,计划指标的预见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四是综合计划的监控约束力不强,计划管理基础不到位、分析监控跟不上精准管理的需要。

五是计划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不够。

针对生产计划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思想上要重视,更需要从计划组织机构设置、理顺生产经营计划流程以及加强计划管理的执行监管和考核等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加强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相关建议

1.管理机构与职责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为进一步加强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落实各部门职责:生产经营计划下达之后,如果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人,工作落实到实处,就会导致工作拖拖拉拉,甚至产生事无人做、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生产经营工作计划管理工作,明确工作责任,使其确实有效地指导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圆满完成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和生产工作,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以公司书记、副经理等两委会成员为副组长,以及各部门、单位主要责任人为成员的综合计划管理领导小组,以各部室设立计划专工为工作小组的组织机构,同时成立了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在发展建设部,成立综合计划管理岗位。

(2)明确职责。管理机构负责全局的计划管理工作,如配网改造及大修资金安排,年度月度计划,计划实施、调整,项目资金的调节。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批准综合计划、监督并协调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计划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工作小组的职责主要是提报、分解、执行综合计划(调整计划),并及时反馈综合计划完成情况。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局的综合计划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综合计划总体方案的起草和修订,负责计划工作的调查、研究、监督、检查、核实以及考核等工作;负责考核资料的发放、接收、保管及存档。

2.强化标准化建设

俗话说:“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成功的企业50%得益于成熟的规章制度,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应长期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是全体员工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企业规范运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借公司标准化建设的东风,公司完善制定了综合计划方面涉及到的各种管理标准以及业务的工作流程,以标准指导各项业务活动、各项岗位工作,把标准化落到实处,实现计划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梳理、优化计划管理流程,理顺了业务实施的通道,明确各部门的目标,落实责任,提高综合计划效率,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考核、凡事有据可查”,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公司利用公司简报、网站等媒介大力宣传计划管理标准、管理办法,组织员工学习和掌握与岗位工作相关的计划管理标准内容和要求、标准化方法和技能,并切实按照标准的流程进行执行,将计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持续提升公司计划管理水平和科学规范管理水平。

3.加强计划的过程控制

公司各部门在制订计划时树立全公司观念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搞好调查,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制订符合实际的计划指标和任务。经公司汇总、上级领导批准后形成公司正式的年度综合计划。将年度综合计划分解到月度,明确计划的责任部门,并将计划分解落实到班组,严格控制计划的执行。财务资产部根据计划执行情况筹措资金,确保项目的正常进行。公司召开月度综合计划工作会议,总结项目执行情况、控制计划的进度,分析研究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影响因素,提出解决的方案,确保计划的实施。

4.加强同业对标、横向对标管理

同业对标、横向对标工作作为“十二五”期间工作的主线,公司将综合计划中的指标纳入同业对标、横向对标工作,以推动综合计划的执行和完善。通过对标工作,各部门加强内外部对标的结合,在内部对标方面重点抓好部室、供电所、班组及岗位之间的对标工作,通过大力开展“抓典型,树标杆”活动,树立标杆供电所、标杆班组、标杆个人等“示范标杆”,其他部门全面进行学习,采取先进的工作方法,确保各项指标达到最优。在外部对标方面,各岗位、各专业都要充分了解其他县公司综合计划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认真寻找差距,制订改进措施,从而稳步提升综合计划工作水平,力争全面、高质量地完成综合计划工作。

5.加强班组精细化管理

班组作为企业最基本的生产与运转单元,承担了执行的角色。可以说,班组的任务、指标的执行水平决定了综合计划的完成水平,随着对综合计划精细化程度的不断加强,班组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班组的精细化,一是加强班组员工的培训以及“师带徒”的传授方式,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二是编制岗位作业指导书,界定工作标准,使得各个岗位专注于本岗位的工作,提高了专业化水平。三是建立指标、任务的量化管理。特别是在综合计划的落实中,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置员工核心的KPI指标,尽量进行任务计划的量化分解,将综合计划切实分解落实到班组和个人,使每个人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努力完成目标任务。通过班组精细化管理工作,稳步提高指标预测的准确率、指标报送正确率和及时性、指标以及计划任务执行水平,持续提升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对策的针对性,努力增强计划管理和控制成效。

6.加强综合计划的监督与考核

为了加强综合计划的严肃性,激发员工劳动生产积极性,确保在受控状态下按时按期完成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任务,提高生产控制的综合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公司将综合计划纳入业绩考核的范畴,每月对综合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检查、考核,并形成考核报告进行下发,督促、激励各部门及时、高质量地完成每月的计划工作。

第4篇

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是设计咨询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环节。设计咨询企业往往涉及几十个专业,如何通过计划、调度管理,使不同专业、不同生产单位之间协调一致、统一步调,共同为完成一项设计咨询任务服务,同时保证设计产品满足顾客要求起着重要作用。统计工作及时为计划、调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对设计咨询项目进行动态管理,调整中间过程及环节,为最终实现合同目标创造条件。

二、工程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的特点

工程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环节,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计划工期明确性、强制性

作为服务类咨询企业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计划工期是非常明确,计划下达节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工程咨询企业提供的是辅助决策、过程管理服务,其将与项目业主或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作为计划执行的最终依据。签订的咨询合同一般将项目的计划工期作为合同约束的重要内容。对一个项目的计划管理工期是以合同确定的工期为最终计划完成工期

(二)生产调度工作时效性、动态性

设计咨询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设计咨询企业以智力服务于社会,其所提供的服务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设计咨询企业的性质决定了生产调度的必要性。由于设计咨询企业涉及的专业多,通常有几十个专业,生产环节多,协作关系复杂,生产连续性强、情况变化快,一个专业设计滞后将会影响整个设计咨询进程和设计产品按期完成。因此,调度工作具有较强时效性、动态性。

(三)统计数据真实性、及时性

设计咨询企业统计管理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企业的生产计划、调度管理提供可靠依据。统计工作是设计咨询企业重要的管理内容。对项目咨询过程中产品不同时段完成的工作量进行统计,通过对完成数据的分析,采取增加设备、人员及技术手段的投入等措施,确保计划工期按期完成。

三、工程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的内在需求

工程咨询企业工程咨询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是从原来的各部委脱离出来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工程咨询企业已成长为市场活动的主体。随着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的现实不断变化,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目标,这就需要设计咨询企业必须拿出更加过硬的产品。而作为产品生产的核心环节,计划、生产调度、统计三个核心环节是工程咨询企业最需要加强的方面,首先要在满足合同工期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计划工期。其次是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即生产调度管理。第三是及时统计完成数据,为更好地组织调整生产节奏提供数据支撑。

四、设计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提升模式的建立途径

(一)以业主为中心,是计划管理立足的基石

对于工程咨询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业主的需求为出发点,只有提供的咨询服务满足业主的要求,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当前设计咨询市场中业主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正在成为发展趋势,计划管理要求我们把用户需求作为企业的最高指导意见,在管理中全面了解业主的需求,并将有关的内容反馈到设计过程中,通过完善的售后服务力求业主满意,形成业主信赖的企业形象。将项目业主的要求及合同约束作为计划管理的最终控制目标。

(二)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是实现最终计划实现的基础

在确定了项目业主或合同总计划工期后,必须制定工作计划,此计划可以使得咨询工作有序进行,各项工作及时得到安排,避免因计划不周造成项目各项工序之间的相互牵制,出现窝工现象。计划分为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年度计划、年度调整计划一般是根据合同工期及项目业主的要求,对项目进行的整体计划安排。

(三)生产调度有效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确保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满足项目业主的要求

生产调度是对计划工作的组织落实。生产调度工作以生产计划为依据,在生产计划的基础上排定项目综合进度表。综合进度表实际是节点计划的进一步细化的过程,表中明确了各专业完成的阶段性工作时间、专业之间互提资料时间,复核、审核、内部审查的完成时间等。综合进度表一般以生产调度单或调度命令的形式下发,一旦下发,原则上不进行调整,以确保其严肃性。

(四)利用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计划、调度、统计工作管理水平

近年来,工程咨询企业努力推动勘察设计手段智能化,实现勘察设计计算机一体化,特别是设计过程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信息自动化基本实现。计划、调度、统计工作要适应目前的形势,加强相关管理软件的开发。计划管理要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及时进行上报、下达。生产调度要制定适应咨询模式的项目进度控制平台,专业人员依据项目生产计划在完成工作后通过程序予以确认,以确保项目的生产进度处于可控范围内。统计工作采用网上直报业务,加快完成数据的统计进度,保证信息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避免造成人力的浪费或经济上的损失。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散收集,分散处理,公共享用的内部信息管理机制,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信息共享能力和利用效率,以及对市场的敏捷反应能力和生产应变能力,保证了设计任务的高质、快速地完成。

(五)提高计划、调度、统计人员素质,确保计划执行、过程可控、统计数据准确

工程咨询企业对计划、调度、统计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在实际工作中,要确保计划、调度、统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计划人员要对项目的规模、工作量、工作节点、工作难点有充分的掌握,只有达到这个要求,才能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生产调度人员要对咨询项目的各专业设计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要熟悉专业的接口控制,人员要从承担过一定项目的总工程师中选拔。统计人员必须具备统计专业知识,统计工作是确保实施计划的前提,只有正确的统计数据才可以反映出计划实施的合理性,这样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加快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建设

工程咨询工作是一个智力劳动,标准化的建设能够有效避免“经验”代替“流程”的现象。在计划、调度、统计管理中,要根据咨询项目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标准化版本。计划管理的标准化包括勘察队伍标准配置、计划工期横道图、计划作业流程表;调度管理标准包括综合进度标准表、专业接口工期标准表等;统计标准管理包括统计标准台账表、勘测进度标准表、勘探进度标准等。通过加快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建设,可以极大提高咨询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五、结论

第5篇

[关键词] 公路 ;技术状况 ;评定标准;认识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highway development needs,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issued new " highway technical condi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 ( JTG H20-2007 ), based on the new standards of learning,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old standard, introduced his understan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standards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way the.

[ keyword ] highway; technical condi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understanding

X734

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公路养护里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重载交通和交通量的快速增长和快速出现的路面大中修养护需求,使我国公路养护管理部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顺应公路养护的需要,交通部适时颁布了新的《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从整体上看,新标准顺应了我国高等级公路里程越来越多、养护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管理技术手段不断改进的形式,符合养护管理工作向精细化、科学化发展的需求。并统一了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的评价指标。

新的《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于2007年11月28日,我市在2008年5月份开始试行。为了使该标准能够快速准确的在我市公路系统传播开来,市领导特别邀请了该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李强博士来给我们全市公路养护部门的人员作了一天的培训工作。通过李强博士的讲解及对新标准的学习,对新标准有以下几点认识。

1、新标准的主要变化

新标准在技术指标、检测及计算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规定,体现了目前公路养护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新特点和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技术指标和检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变化:

1.1统一了高速公路和一般国省道技术状况检评标准,都是通过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来体现。

1.2统一了对路基、路面、沿线设施等病害的定义;

在94版标准中,国省干线和高速公路在病害的划分及评定标准上没有统一,新标准做了统一的规定。如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划分时,94版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中划分为了14类病害,96版养护技术规范和2002版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方法中则划分为4类11项。

1.3统一了与桥涵、隧道养护技术规范的评价标准;

94版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中桥隧构筑物的评定标准与桥涵、隧道养护技术规范不一致,2007新版标准规定采用养护技术规范的评价标准。

1.4建立了公路技术状况指数、分项指标及其计算关系,并对不同等级道路的路面使用性能PQI给出了各自的权重。

1.5提高了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对应的平整度指标;

1.6按公路技术状况指数将路况统一划分为优、良、中、次、差五个等级;原94版标准中的四级优、良、次、差取消。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1.7提出了各分项指标的最低检测和调查频率。

2新标准应用中的影响及考虑因素

(1)在年度养护计划中安排专门的检测、分析及数据处理资金;

(2)培育按市场机制运作的专业化的检测和分析评价机构和队伍;

(3)对不同等级道路确定合适的路况检测频率和检测方法;

(4)如何确定新的养护质量计划目标,对各级养护管理机构如何考核;

(5)能够将多个单位、多种手段检测采集到的路况数据整合、共享、分析应用的信息化手段;

(6)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

3路况评定在养护管理中的作用

3.1反映公路技术状况及使用性能

即用一系列技术指标反映公路路基、路面、桥涵构造物、沿线设施、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完好状况和供车辆行驶的使用性能。

3.2制定养护工作计划和工程方案与公路技术状况评定直接有关的公路养护计划工作主要有:

3.2.1好路率(养护质量)计划

“好路率”计划工作其实是确定公路养护质量综合目标和分解实现质量目标计划的过程。该指标的优点是概念通俗易懂;缺点是因为以公路病害为主要指标,技术指标不全面,缺乏对路况衰变的研究,因此,基于“好路率”标准的养护目标计划较难做到科学准确。

3.2.2日常养护计划

日常养护计划主要紧按照养护定额对日常保养费用进行测算和划分,路面破损率指标是测算和划拨保养经费的主要依据之一。

3.2.3养护工程计划

主要包括小修工程计划和大中修桥梁加固维修计划

3.3养护工作质量检查考核

3.3.1公路管理机构按照有关检评方法和标准对所辖路网或路段进行技术状况检查和评价。

3.3.2上级对下级进行养护工作质量检查考核,确定是否达到养护质量计划目标。

3.3.3基层单位自检。

4应用新标准时,为了切实推动各方面工作的改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4.1制定路段和区域养护质量计划以及考核养护质量时,可以考虑采用两个综合性指标。一是用加权统计的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作为养护质量综合性指标,可以称作“路况综合指数”;另一个是借用“好路率”的概念,建立“优良率”指标,即将公路技术状况指数属于优、良等级(MQI大于等于80)的里程占总检评里程的比率。两个指标同时使用,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区域路况水平。

4.2加强养护质量计划工作,合理确定养护质量目标“路况综合指数MQI和优良率”。逐步建立路网MQI及分项指标与养护投入、养护措施间的关系,利用Cpms等分析手段预测路况变化,使计划目标与养护投入、养护工程、路况衰变等关联,改变过去“好路率”指标人为调控,只有上涨没有下降的习惯思维和做法。

4.3综合考虑不同道路等级、管理模式以及养护调查需求,合理确定路况技术指标的调查频率和检测方法。

4.3.1平整度(RQI):对于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以车载设备检测为主;对农村公路可以采用人工评定的方法。

4.3.2结构强度(PSSI):高速公路拟实施大中修路段、普通路网大修和改建及典型结构实验路段须采集结构强度指标,并自动弯沉仪设备为主。农村公路拟大修和改建路段可采用贝克曼梁进行检测。

4.3.3路面损坏PCI、路基SCI、沿线设施TCI:为与传统养护管理模式衔接,加强日常养护管理,一般国省道每月调查(站),每季度(县)、每半年(市)、一年核查(省);高速公路每季度调查(管理处),逐级上报,每半年(市)、一年核查(省)。

4.3.4在利用检测数据和相关应用数据和相关应用软件制定养护建议计划的工作中,便于养护工程计划实际应用。

4.3.5加快公路信息网络建设、共享交换数据库建设、应用软件开发及应用,保证公路基础数据库的及时更新,形成覆盖各级公路管理机构的信息工作平台。将各单位检测完成的路况数据及评价结果数据整合、共享,利用信息化平台手段减少基层单位数据处理统计的难度和工作量,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应用效率。

4.3.6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尤其需要完善和加强从路况检测评价到编制养护大中修计划的流程和制度,依据客观数据,科学养护决策。

公路养护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是公路管理部门长期追求的目标,自从路面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开始以来,我们的工作体系正在形成和完善中,相信新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监管观为指导,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提高监管效能、规范监管行为、化解责任风险、提升服务能力的总体要求,通过巩固和创新,建立起职责明晰、制度规范、运行科学、履职高效的责任区监管工作机制。

二、组织领导

因科室设置、人事调动及工作需要等原因,原局深化责任区监管规范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

三、工作目标

通过1-2年的努力,在基层工商所(分局)全面建立起以基层管理系统为平台,全员化参与、信息化管理、标准化操作、绩效化考评的责任区监管绩效管理模式。

四、工作内容

(一)实行责任区监管全员化

在原来实行区域责任区管理的基础上,引入岗位责任区概念,推行岗位责任区管理,将工商所所有人员均纳入责任区工作范畴,实现基层所责任区监管全员化。各工商所(分局)要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设立相应的责任区,如:窗口责任区、经检责任区、内勤责任区、行业责任区等等。

(二)实行责任区管理信息化

责任区的所有工作必须以省工商基层管理系统软件为主,以市场准入、案件管理等相关业务系统软件为补充,全面承接,实行管理信息化。

(三)实行责任区操作标准化

1.工商所年度工作计划的标准化

(1)工商所(分局)的年度计划由所长(分局长)在当年1月底前制定,期间要结合县局基层工商所岗位目标责任制及时进行调整修改。

(2)有关计划任务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应在《省工商基层管理系统》,年度计划的全文应通过添加附件的方法体现于《省工商基层管理系统》工作计划-所年度计划的附件栏。

(3)所年度计划的名称为“县局××所(或分局)201×年度工作计划”。

(4)所年度计划内容必须100%涵盖县局基层工商所岗位目标责任制所有内容,并通过省工商基层管理系统软件的分配功能,将所有工作分配到位(责任区、责任区干部)。

(5)对企业的年度巡查户次(周期)可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有关企业分类管理措施予以确定。

(6)工商所(分局)应当对各责任区的年度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原则上实行季度通报制度。即自季度未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县局××所(或分局)201×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附件1)通过添加附件的方法体现于《省工商基层管理系统》工作计划-所年度计划的附件栏(列所年度计划后)。

2.专项计划的标准化。

(1)专项计划由分管所长(局长)在上级布置工作后2日内制定。

(2)上级布置的工作,所(分局)必须通过制定专项计划来承接。所(分局)自行安排的工作也应当通过专项计划予以落实。

(3)承接上级工作的专项计划的规范名称为:“【布置业务科室名称】县局××所(分局)××(计划内容)专项计划”。如:【食品科】县局××所(分局)××(计划内容)专项计划”。详见《县局布置业务科室名称标准化表》(见附件2)。

(4)落实所本级安排工作的专项计划的规范名称为:“【本级】县局××所(分局)××(计划内容)专项计划”。如:【本级】县局××所(分局)××(计划内容)专项计划”。

(5)分管所长(局长)在制定专项计划时,应当添加好户口。事先确实无法添加的,由责任区干部在计划落实时添加。

(6)责任区干部应当按照要求认真落实专项计划,并将工作内容如实录入基层管理系统。

(7)专项计划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做简要小结(特别是报送特殊情况)于“专项计划小结”之“其它内容”栏。并在计划到期之日起2日内关闭。

(8)专项计划需要总结的,由各相应科室在基层管理系统中自行提取。

3.实施计划的标准化。

(1)责任区干部应当通过制定实施计划以解决《工商基层管理系统》中的“工作提示”中的有关问题。其它实施计划由责任区干部根据工作自行决定是否制定。

(2)实施计划的规范化名称为:“县局××所(分局)××责任区(计划内容)实施计划”。

(3)责任区干部应当按照要求认真落实实施计划,并将工作内容如实录入基层管理系统。

(4)实施计划执行完毕,必须在计划到期之日起2日内关闭。

4.阶段计划的标准化。

阶段计划由所(分局)的分管领导或责任区干部根据需要自主制定。其规范名称为:“县局××所(分局)××(时间段)阶段计划”

5.上下互动模块的标准化。

(1)上级交办件、12345件以及其它投诉件(12315行政执法系统处置的除外)的处理,统一使用《工商基层管理系统》的“上下互动”模块来承接。

(2)“上下互动件”,必须选择相应“来源”。处理“上下互动件”要做到及时办理、妥善处置、规范回复。

(四)实行责任区考核绩效化。

1.抽查式绩效化考核。凡需抽查(检查)或进行抽查(检查)的各项工作,科所必须通过《工商基层管理系统》的督查考核模块开展,在该模块中留有与之对应的数据。科对所(或责任区)的抽查(检查)中发现有数据弄虚作假的,对所实行一票否决(所在自查中已经发现的除外)。

2.报表式绩效化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定期对各工商所(分局)工商基层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印发《县局责任区监管绩效管理通报表》(附件3)予以通报。

五、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责任区监管全员化和《工商基层管理系统》等业务软件的广泛应用,是基层监管模式的创新和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有利于加强基层管理,提升工作绩效。为确保该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各工商所(分局、队)、县局各科室(直属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重点关注;分管领导业务清晰,具体负责;机关科室共同参与、齐抓共管。

第7篇

【关键词】会计十二五规划纲要;会计信息化

2011年9月,财政部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用以指导未来五年(2011-2015年)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规划纲要》将会计信息化建设确立为“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全局高度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其中的会计信息化规划部分勾勒了未来五年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美好蓝图,对于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整体会计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我国新时期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宏观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与新观点,可谓亮点纷呈,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化

信息化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信息化工作,《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已经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作为企业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化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这期间,会计工作与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会计改革与发展,但我国整体的会计信息化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基于此,2009年财政部就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专门出台指导意见,2011年的《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工作安排。

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全面推进工作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大举措;其次,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改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有力支撑,能促进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会计信息交换与利用的科学化与集成化;第三,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也是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加快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逐步培育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继续深化会计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由于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会计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需要相关措施来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财政部在之后的《规划纲要解读》中提出采取八方面的具体措施来保证目标与任务的完成,这些措施基本涵盖了新时期我国会计信息化宏观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服务机构等。

二、标准化

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获得最佳秩序,对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这里的活动指编制、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其目的则是期望通过标准的实施“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规划纲要》高度重视会计信息标准化建设,将“不断完善和强化实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作为十二五期间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具体目标,同时明确在具体工作中要“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成立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形成一套……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对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乃至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标准化带动下,会计信息化工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凸显。首先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是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全面总结、继承和发扬会计信息化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而进行的标准创新,是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其次标准化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改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基础工程,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实施后将提升会计信息的集成度和共享性,方便对会计信息的充分挖掘利用,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标准化将较好地实现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对于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防范风险、作出科学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将规范会计信息的提供,有效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企业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交换整合,提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并充分满足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我国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该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

2011年12月23日,为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国家标准体系,推进中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财政部成立了第一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会信标委”)。旨在。会信标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于夯实会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全面深入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平台化

《规划纲要》指出要“逐步建立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即实现会计信息“平台化”。会计信息“平台化”实质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促进会计信息最大限度的共享,实现会计信息数出一门,加快信息查询、整合与使用的速度,让会计信息的价值实现最大化,进而提高决策水平。

会计信息“平台化”是会计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所面临的必然选择。从平台化的实现途径来看,会计信息“平台化”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企事业单位内部不同系统资源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一体化平台。目前国内很多企事业单位受到体制、认识或者应用水平的制约,信息系统建设往往各行其是,同一单位内部诸多系统分别在不同阶段由不同软件公司开发,数据分割、信息冗余,造成财务与业务数据不统一,很难发挥信息化的综合效益。因此迫切需要对企事业单位现有的系统资源进行整合,把原来孤立的系统通过各种接口连接到统一的平台,对数据进行优化,去除重复冗余的部分,实现数据集成。平台化整合资源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通过系统资源整合,能够保证基础会计数据从采集到处理输出与业务系统数据的一致性,进而大幅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实现单位内部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优化单位资源配置、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建立面向不同需求者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共享平台。会计信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数据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不同企事业单位对政府部门或其他对外机构报送的会计数据也随之增多,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导致基层单位会计数据报送口径不一,多次的报送既增加了基层单位的负担,也不利于政府和监管部门对数据的分析决策。因此为了实现会计信息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目标,以企事业单位标准化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澳大利亚、荷兰等为实现报表数据报送的统一已开始尝试采用“标准企业报告”平台的模式,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在积极推进利用有关信息技术实现企业报告信息共享。《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以详细标记的企业会计信息为基础,促进监管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向社会公众提供简单经济、易于理解、方便使用的企业报告数据,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持”。具体来说,就是要以XBRL格式企业财务报告为突破口,构建以数据管理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应用管理子系统和会计指数统计子系统等部分组成的会计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存储和管理标准化会计信息,提供多维度会计信息统计和分析等决策支持功能、同时还能够辅助统计会计信息标准化在全国推广的范围与程度,并形成高度结构化和综合化的会计信息指数。平台的建设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平台建设初期,主要工作是借助XBRL技术完成财务报告数据的统一收集与验证,待条件成熟时,再将这些数据提供给政府部门及其他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使用。可以预见的是会计信息平台将最终建成以标准化会计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与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我国标准化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应用,减轻企业报送负担,促进监管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平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性、开放性和动态性,是信息的平台、数据的平台、信用的平台、投资者保护的平台,同时也是完善基层单位内部控制的治理平台,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更多的单位和人员能够参与进来,成为会计信息使用的主角,而不再是被动的会计信息接受者。

四、国际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国将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全球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加深,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对会计行业的必然要求,《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化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具体措施方面,《规划纲要》针对十二五会计信息化工作指出要“深化会计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使通用分类标准和据此生成的我国企业XBRL数据得到国际主要资本市场认可”,这一措施可以概括为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国际化”要求。

会计信息化(含“会计电算化”)的提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了我国在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起步晚、技术及应用水平低等具体现实,相比较而言,国外并没有专门的在“会计”之前加上“计算机”或“信息化”的提法,在涉及有关计算机处理环境下的会计问题探讨时一般采用“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EDP)”来表述。正因为我国在会计信息化应用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发展也不均衡,所以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务工作者较少主动与国际组织或发达国家在计算机处理会计领域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该领域的“国际化”也无从谈起。而XBRL的提出及在我国的逐步应用和发展,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正式参与到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来,并扮演了积极角色。随着我国会计国际化步骤的加快,会计信息化交流的现状越来越不能满足有关要求,因此《规划纲要》以官方指导性文件的形式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会计信息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规划纲要》中深化会计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XBRL领域继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的XBRL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当时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标准”工作小组决定采用XBRL技术规范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标准,以充分利用XBRL良好的扩展性,达到与国际接轨并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的目的。此后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都开始了XBRL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从2009年起,上交所上市公司XBRL定期公告实现了同步披露。在研究和应用探索过程中,我国积极参与XBRL的国际交流合作,2005年5月,上交所正式获准成为XBRL国际组织会员;2006年3月,深交所以独立会员资格加入XBRL国际组织;2007年12月,XBRL国际组织宣布XBRL China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2008年10月我国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名义加入XBRL国际组织,成为其临时国家地区成员。2010年5月,XBRL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国家地区成员。《规划纲要》指出要在过去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与XBRL国际组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其他XBRL地区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为了使我国的通用分类标准和由此生成的XBRL数据得到国际主要资本市场认可,需要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相关国际组织认可我国的通用分类标准,同时要通过参与XBRL国际组织的各委员会和工作组,加入其XBRL技术规范、应用模式、分类标准架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使我国的XBRL技术研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加强与其他国际会计信息化标准或电子财务披露标准制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参与财务报告领域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国际合作项目,为此需要加大引入国际相关先进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力度,争取把我国的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国家标准升格为国际标准,由此来显著提升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J].会计研究,2009(6):3-10.

[2]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领域全面推进[J].会计研究,2010(12):3-10.

[3]杨周南,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1(6):8-15.

第8篇

关键词:物资计划 工作流程 考核评价

引 言

在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推行“三集五大”管理工作体制下,物资,作为企业的三大核心资源之一,在当前智能化电网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其科学管理的重要性。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是物资管理的核心与源头,如何提升基层供电公司物资计划管理水平、提升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效能是当前物资管理重点工作之一。

一、传统物资计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划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

通常一个项目的物资需求计划是在实施阶段和预算执行阶段才开始编报,计划工作缺乏前瞻性,而且计划提报时间节点没有限制,导致工作随意性大。

(二)计划管理工作规范性差

传统的物资需求计划因其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加之管控与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计划规范性差。

(三)计划管理工作缺少信息化系统支撑

传统的物资计划通过电子邮件和纸质材料进行申报,传送时间周期长,管控漏洞多,导致工作效能不高。

(四)物资计划执行严肃性差

物资需求部门在编制需求计划时因随意性大、规范性差等原因,导致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得不到保障。

二、物资集约化管理体制下计划工作的特点

(一)强化了计划工作的引领作用

物资集约化管理体制下,以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综合计划、财务预算为基础,同步编制年度物资需求计划,充分发挥计划的龙头与引领作用。

(二)强化了计划工作的全面管控

建立了全面覆盖、全程管控的物资管理运行机制,在计划管理环节将所有项目建设所需物资、应急储备和固定资产零购等物资,全面纳入年度物资需求计划中,全面涵盖各项目部门贯穿全年的物资需求内容。

(三)强化了计划编制的规范性

国家电网公司推行统一的物资采购标准,引入ERP信息系统管控平台,在计划编制工作中物料编码的选取、交货期与预估价格的填报、技术规范书的编制等内容统一纳入规范化管理,并辅以严格的考核机制,为集中规模采购提供依据,进一步促进了规模采购工作效能的提升。

(四)强化了计划执行的严肃性

在计划申报环节,建立了五级审核审批机制,从基层供电公司的项目部门、物资部门到网省供电公司的项目主管部门、物资部门层层把关,计划一旦列入规模采购,强调必须执行,并从计划执行准确率、合同签订完成率、物资到货完成率指标进行考核评价,确保了计划执行的严肃性。

三、如何加强物资集约化管理体制下的计划管理工作

(一)建立全面需求计划管理机制

全面物资计划管理改变了过去从项目实施阶段和预算执行阶段开始编报物资需求计划的方式,转变为以年度投资计划和年度财务预算编制为起点,同步编制物资需求计划。以国家电网公司集中招标采购批次计划时间安排为导向,充分考虑工程进度、物资采购规模、采购方式、需求种类、供货周期、原材料价格等因素,准确把握工程建设里程碑计划和重要紧急项目实施进度,强调计划编制的及时性、准确性,强化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强化物资需求计划和项目实施计划的对接,充分发挥计划管理的引领作用,实现综合投资计划与物资计划之间的协同。

(二)规范物资计划管理工作流程

以地市供电公司为例物资计划编报工作流程如下:

1.依据上级单位(省电力公司)年度批次计划安排,市供电公司物流服务分中心物资计划专责按照时间节点向各项目部门发送批次计划上报通知。

2.项目专责接到批次计划上报通知后,根据年度综合计划、里程碑计划、可研批复、初设(预)评审情况及工程需要,通知设计人员按照最新的物料编码及技术规范书编制符合物资采购标准的采购清册和技术规范书。

3.设计人员根据项目部门要求编制采购清册,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编写技术规范书并提交项目专责审核。

4.项目专责对采购清册和技术规范书进行初步审查,审核内容包括物料编码、需求数量、单位、估算价格和技术规范书等,如有错误,应立即通知设计人员进行修改。

5.项目专责将审查通过的采购清册及技术规范书ID等信息导入ERP系统,在ERP系统内创建采购申请并提交物流服务分中心进行审核。

6.物资计划专责在ERP系统中按项目部门分别导出需求计划清单并下载技术规范书。

7.物资计划专责对需求计划清单及技术规范书进行初审,重点审核是否选用标准物料编码,估算价格是否合理,交货期是否考虑采购周期及设备合理生产周期,技术规范书中物料描述及需求数量是否与计划清单中采购申请一致等重点事项。

8.物流服务分中心组织召开内部审查会,内部审查会必须有项目部门主管、项目专责、设计部门等人员参加。

9.物资计划专责负责在内部计划审查会上通报计划初审情况,并将需修改内容反馈给项目专责。

10.对于选取国网公司非标准物料编码的采购申请,项目专责同意更换为标准物料的,需重新选取物料编码并创建新的采购申请,同时在《需求计划变更单》上签字确认;项目专责不同意更换为标准物料的,需提交《非标准物料申请单》,并经项目主管领导签字及省公司项目主管部门批复同意。

对于技术规范书中需修改内容由项目专责通知设计人员按照标注问题进行修改:(1)项目专责ERP清单修改完毕后,物资计划专责按照国网采购目录在ERP系统中进行招标批次的预设;(2)项目专责将修改完毕后的技术规范书重新上传至ERP系统,核对无误后填写《重新上传技术规范书确认函》并签字确认;(3)在物流服务分中心计划截止日期后、内部审查会结束前上报的采购申请,项目专责需填报《超期计划申请单》并签字确认;(4)物资计划专责从ERP中导出修改后的需求计划清单及技术规范书进行复审,并将复审中查出的问题及修改要求及时反馈给项目专责并抄送至项目部门主管领导;(5)项目专责对复审中出现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修改完毕并重新上传ERP后及时反馈物资计划专责;(6)物资计划专责对复审修改情况再次验证无误后,在ERP上完成招标批次的预设,并通知项目部门开始在ERP上进行一级审批;(7)项目部门主管在ERP上完成一级审批,并通知物流服务分中心进行二级审批;(8)物流服务分中心主管在ERP上完成二级审批,通知项目部门申请省公司项目主管部门进行三级审批;(9)在三级审批过程中,任何一级审批时发现问题需要修改时,由审批人在ERP上退回,项目专责进行修改后恢复审批;(10)物资计划专责从ERP上导出批次计划上报总清单,并按照省公司统一要求进行分类汇总、统计,最终形成《地市供电公司物资需求计划审核单》与《物资需求计划上报工作情况汇报》,经项目部门主管、物流服务分中心主管以及项目主管领导和物资主管领导签字后加盖公章,上报至上级单位(省公司)物流服务中心。

(三)建立科学的奖惩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全面物资计划管理,必须建立科学的奖惩考核评价体系,重点考核计划申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考核指标如下:

批次计划合格率=计划及时率×0.5+计划准确率×0.5。

计划及时率=(1-批次计划申报截止时间后补报条目数/批次计划上报总条目数)×100%。

计划准确率=(1-(招标文件审查会前变更条目数/批次计划上报总条目数×0.2+招标文件审查会时变更条目数/批次计划上报总条目数×0.3+招标文件审查会后变更条目数/批次计划上报总条目数×0.5))×100%。

在每批次计划通过上级单位审核后,对不合格的计划条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形成“一次一审查、一次一分析、一次一通报、一次一考核”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对于完成工作指标较好的项目部门进行奖励,对于完成指标较差的项目部门进行通报并扣除相关绩效奖。

四、结束语

物资部门应定期对进展顺利、管控较好的工作指标总结经验、保持优势,对管控力度不足的工作指标转变思路、寻求最佳提升方法,通过科学分析、持续改进,努力提升基层供电公司物资计划管理工作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

0引言

在我国的建设产业中,电力企业不仅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对电力能源需求的不断提升,电力企业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想确保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必须重视物资计划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电力企业的整体发展效果,更深层次地提高电力企业的运行效率。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新时代下加强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策略,最终促进电力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意义

1.1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必要性

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电力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在建立“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引领下,发展进入了以“三集五大”为特征的新时期。物力集约化管理作为贯穿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五大”体系的重要支撑业务,在促进电力企业集团化、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发展,以及全面提升公司资源和运营效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全面的物资需求计划是实施集中规模采购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物力集约化管理的源头和关键,是物资采购供应链顺畅运转的有力保障。

1.2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积极作用

与其他行业不同,电力企业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了我国基础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有效的物资计划管理工作可以保障电力企业的良性运作。如果电力企业对物资的采购能够进行科学管理,并且将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加上所有部门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督和配合,电力企业一定能够实现各项物资的合理配置,从而为电力企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电力物资计划管理工作,就需要全面有效地管理采购的物资,有效落实物资计划管理方面的各项工作,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稳定电力企业的经济基础,带动其它生产环节的正常与稳定运行,最终从根本上提升电力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

2新时代下加强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策略

2.1加强物资标准化体系建设

新时代下加强电力物资计划管理工作,首先要重视物资标准化体系建设,这是提高物资管理效率、确保物资计划能过及时供应的关键。所以,现代电力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标准化体系建设,并且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创建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标准化体系。一是要积极助推通用化,利用ERP系统多维度开展物料通用性分析,精简物料编码,提高物资通用性和互换性,建立“通用物料”与“通用设计”的联动机制。二是要施行固定化,电力企业在开展固化技术规范书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不断完善固化技术规范增补工作。三是要深化成套化,基于典型设计模块和标准组合,实现物资需求的成套化申报和物资供应的成套化配送。电力企业要紧紧围绕物资采购标准应用工作,以“物料编码通用化”强化应用基础,以实施“技术规范固定化”提供应用保障,以“物资组合成套化”引领应用提升,三化并举,互促互进,有效地推动电力企业物资采购标准的落地和深化应用。

2.2加强物资计划管理信息化

在网络信息普及的当今社会,电力企业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做好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当然,要想进一步提高物资计划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电力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而这一切又要以市场物资价格走向和自身的实际物资需求为依据,以便更加准确地确定物资使用量,最终为电力物资计划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有效数据。对于物资计划而言,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以至于物资计划管理工作涉及众多专业,其从业人员也不少,这就可以充分利用ERP信息系统软件管理这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它可以全面覆盖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确保物资供应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它可以使电力企业有效调整物资计划管理方法,不断优化ERP和ECP系统,从而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2.3制定明确的物资管理计划

物资是一个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提高物资管理水平,企业才能顺利的发展,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永立不败之地。所以,电力企业也要高度重视自身的物资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优化物资管理工作,制定明确的电力物资管理计划,以此提高电力物资使用率。首先,电力企业需要从实际出发,综合估算自身需要的物资,列出一个行之有效的电力物资计划表,然后严格按照该五级计划表采购电力物资;其次,正式进行采购时,电力企业很有必要全面考察相关因素,尽量以低成本购入最优的电力物资;最后,对于电力物资的调用而言,需要电力企业明确调用计划,严格审核物资申请,只有审核通过并盖章签字后的物资才可以被调用。

2.4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电力企业要想实现物资计划管理的有效性,优化电力物资配置,就应当不断提高电力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第一,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以便不断增强他们的管理能力;第二,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升他们在物资计划管理方面的职业素质和业务素质;第三,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这种管理方式有助于消除一部分工作人员的懒散行为,同时能激发他们的积极能动性,比如:电力企业可以采取绩效激励的方式对业绩突出的员工进行绩效激励,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电力物资计划管理工作中来。

3结束语

总之,物资计划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电力企业的有效发展,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地制定出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物资计划管理方案,努力实现电力物资的计划性和全面性。本文通过四个方面为现代电力企业提出了行之可行的物资计划管理策略,一是加强物资标准化体系建设;二是加强物资计划管理信息化;三是制定明确的物资管理计划;四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希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精益化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的稳定与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燕.刍议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J].水利电力,2015(5).

[2]刘少林.提高电力物资计划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J].管理世界,2016(35).

第10篇

预算编制本质就是制定计划,通过计划具体的行为来确定可行的目标,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形规避不必要的损失,更有效的提高企业发展效率。预算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方面。

1.1定量内容

工作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伴随付出与收入的因果关系,自然,在预算计划目标制定过程中,对于整体或个体工作所需的支出与收入需形成有效的分析,方便制定全面的预算。

1.2因素分析

所谓事出有因,支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值可达到多少?有效收益(收入)是多少,达到此值的依据是什么,过程如何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等等,都必须进行有效分析。

1.3时间制定

计划工作完成的目标期限,何时能达到收入与支出的平衡,何时能够使收入超出支出,实现盈利。制定预算就是通过这三方面的内容对未知的工作进行计划安排,一般情况下,应当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进行编制。整个计划工作应当量入为出和,并且实事求是,杜绝虚报,做好整个预算资金的统筹安排工作。对预算的制定,主要目的就是对工作行程有效计划,系统执行,因而预算制定全面、有效是达到经营计划目标的有效前提,在制定过程中,目标制定需准确到位、工作计划需尽可能具体。是将企业活动导向预定目标的有力工具。

2预算管理的可预性

“预算”以“预”为主,根据基础经验数据完成对相似发展趋势下的一定时间区间内的收支预测;“算”为辅,事情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有效的计算对于预算的准确是至关重要的。预算执行者可以根据预测到的可能存在的问题、环境变化的趋势,采取措施预做准备,控制偏差,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这其中包含的许多对预算制定造成影响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是我们必须进行处理的关键点,其中每一项都将会对我们编制的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何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工作事务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所在需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或经验支撑,总的来说,有以下两种预测方式。

2.1定量

形成长期的经验数据收集,完成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建模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2.2定性

此类预测弊端在于缺少数据分析的基础支持,其预测主要是通过经验制定,影响很大程度取决于制定人员的工作经验,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3预算管理的可控制性

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严格有效地根据制定的计划进行,一方面计划的制定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符合公司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编制的计划参考了以往企业的发展经验,可以有效地避免类似的损失,对于预算执行中的控制,最主要的还是做到以下三点。

3.1标准制定

工作的开展需要有明确的工作标准,一方面是明确工作的方式与目标,因为目标制定需考虑到公司的发展能力,以及是否有利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工作的规范管理,形成系统的量化规范体系,实现对预算工作的控制及后期工作的评价,这有助于工作规范有效的开展。

3.2过程检查

预算编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编制过程,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定会有偏差,预算编制人员必须在执行过程中做好过程监察、数据搜集、及时纠偏等工作,在发现工作内容与预期目标有所偏离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来避免不良结果的产生,在过程中及时做出更好的计划修改与协调解决,保证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及目标结果的高准确性。

3.3纠偏措施

准确有效的预算制定必须能反映出当前组织机构的运行状况,这就需要在制定前对组织机构中的各个部门进行系统的了解与分析,做到依据来自于部门,效果实施与部门,因人施教,协调完成计划执行,才能实现最终的效果。所以,只有符合部门的工作模式及趋势的预算编制才能有效的改善部门工作,一切费用计划都制定非常明确,只需主管责任领导分配工作,切实达到高效的控制。

4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绿色建筑 设计策划

第一章 规范的编制背景和介绍

1. 规范编制背景

2008年6月4日,建设部《绿色建筑设计规范》(以下称《规范》)列为该计划的行业标准制订项目。编制组经过两年的调研、研究和编制工作。2010年11月17日建设部发批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229-2010,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

2. 规范的篇章结构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绿色建筑的设计,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设计策划、场地与室外环境、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建筑材料、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和建筑电气。

章节的划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称《标准》)不同。《标准》是按照四节一环保和施工管理划分,而《规范》主要按照工程设计的常规专业进行,另特别增设了“绿色设计策划”一章节。

本文主要根据该新增的“绿色设计策划”结合《标准》及细则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章 规范的绿色设计策划的内容

在设计的前期进行绿色设计策划,可以通过统筹考虑项目自身的特别和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对各种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性的统筹对比和优化的基础上,达到合理控制成本、实现各项指标的目的。

《规范》中所涉及的条文4.1.1和4.1.2共2条。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并编制绿色设计策划书。提出绿色设计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以及策划工作的主要内容。

1. 一般规定

1.1 绿色设计策划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并编制绿色设计策划书。

绿色设计策划的成果是绿色设计策划书,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建设的下一阶段工作,使得设计工作即满足建筑策划目标,又符合绿色建筑的目标要求。

图1 绿色设计策划流程

1.2 绿色设计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

绿色设计强调全过程控制,各专业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参与讨论、设计与研究。传统的专业分工设计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因此,绿色建筑策划需要规划、建筑、设备、环保等多专业的综合性人员、团队或专业咨询机构共同参与,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与反馈,从而体现信息技术的最终成果。因此,一个完整的绿色建筑策划必须集合:宏观经济预测、市场和环境调研、社会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经济/财务、建筑设计、工程管理、能源分析、绿色技术等各种专业人才,按照合理的策划程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2. 策划内容:

2.1 绿色设计策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前期调研

2.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

3. 绿色设计方案

4.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绿色设计策划和传统的建筑策划既有相同的一部分工作,如需求分析、功能定位等;又有专业性的特征。绿色设计策划的着重点更多关注于绿色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等方面。因此在项目前期进行调研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项目所在地的自然资源和政策环境,进行因地制宜的研究分析。

2.2 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场地调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

2. 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

3. 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当地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等。

2.3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明确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

2. 确定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或其他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相应等级或要求;

3. 确定适宜的实施目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运营管理的目标等。

2.4 绿色设计方案的确定宜符合下列要求:

1. 优先采用被动设计策略;

2. 选用适宜、集成技术;

3. 选用高性能建筑产品和设备;

4. 当实际条件不符合绿色建筑目标时,可采取调整、平衡和补充措施。

2.5 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技术可行性分析;

2.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3. 风险评估

为避免片面追求建设成本最小化,对绿色建筑成本按全生命周期来考虑是必要的,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必须兼顾项目建设成本和未来成本,从而有效、合理地对项目的经济性做出正确的判断。绿色建筑的全寿命期成本,是指从项目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使用直至拆除等一系列过程发生的费用,也即项目在确定的寿命周期内或在预定的有效期内所需支付的研究开发费、制造安装费、运行维修费、报废回收费等费用的总和。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期成本依据研究阶段的不同,包括决策设计成本、施工建造成本、使用维护成本、回收报废成本四个部分。

表1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

阶段 企业自身成本 消费者成本 环境和社会成本

决策设计 可行性研究费用、设计费用

施工建造 原材料、燃料、动力、机械设备、工资等费用 垃圾、污染、健康损害等成本

使用维护 运输、储存、保险等费用 运输、储存、能源、材料、维护等费用 包装、垃圾、污染、健康损害等成本

回收报废 回收、报废费用 垃圾、污染、健康损害等成本

第三章 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的专业梳理

结合《标准》及细则,对比《规范》,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涉及到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利用、运营管理6个方面。具体分为如下9个专业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1.1 环境与规划布局(对应《标准》及细则5.1.1、5.1.2、5.1.6、5.1.7、5.2.6、5.1.12、5.1.13条)。

1.2 交通组织(对应《标准》及细则5.1.10)。

1.3 景观与绿化(对应《标准》及细则5.1.9、5.1.14)。

1.4 能源等辅助设施(对应《标准》及细则5.2.17)

2. 绿色建筑单体设计

1.1 单体布局与形体(对应《标准》及细则5.1.3、5.1.8、5.1.4、5.5.7)。

1.2 建筑平、立、剖面设计(对应《标准》及细则5.1.11、5.2.1、5.2.7、5.2.13、5.4.2、5.5.9)。

1.3 建筑围护结构,包括自然采光(对应《标准》及细则5.5.13、5.5.15)、遮阳(对应《标准》及细则5.2.1、5.5.13)、自然通风(对应《标准》及细则5.2.6、5.2.7、5.5.7)、外立面围护结构(外墙、幕墙门窗、屋面及楼板等)(对应《标准》及细则5.1.3、5.2.1、5.2.8、5.5.2)。

1.4 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内环境,包括功能布局及可灵活变化设计(对应《标准》及细则5.4.9、5.5.10、5.5.12),室内环境(对应《标准》及细则5.5.5)。

3. 室内气候与空调

1.1 能源及能源利用,包括热电联产(对应《标准》及细则5.2.3、5.2.11),蓄冷(蓄热)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5.2.9),废热、余热利用(对应《标准》及细则5.2.14)。

1.2 系统节能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5.2.2、5.2.10、5.2.11、5.2.12、5.2.13)。

1.3 保证室内环境舒适度及卫生标准的措施(对应《标准》及细则5.5.1、5.5.2、5.5.3、5.5.8、5.5.14)。

1.4 系统高效运行、独立分项计量的控制(对应《标准》及细则5.2.5、5.2.15、5.6.9)。

4. 建筑电气

1.1 建筑照明系统(包括光导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5.1.3、5.2.4、5.2.5、5.5.6、5.5.11、5.6.9)。

1.2 电气系统节能(对应《标准》及细则5.2.5、5.2.15、5.2.11)。

1.3 建筑智能化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5.2.5、5.2.15、5.5.1、5.6.8、5.6.9、5.6.10、5.5.14)。

5. 建筑与水

1.4 水资源及综合利用(对应《标准》及细则5.3.1、5.3.5)

1.1 给水、排水的节能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5.3.2、5.3.3、5.3.4、5.3.9)

1.2 非传统水源及其利用(对应《标准》及细则5.3.5、5.3.6、5.3.7、5.3.9、5.3.1、5.1.14)

1.3 绿化灌溉的节水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5.3.8)

1.4 污水处理(对应《标准》及细则5.6.2、5.3.2、5.3.9)

6. 绿色能源系统

1.1 太阳能利用,对应绿标及细则(对应《标准》及细则5.2.18),太阳能光电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5.2.18)

1.2 浅层地热能利用,主要包括江水源热泵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5.2.18),土壤源热泵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5.2.18)

7. 建筑结构的绿色设计

1.1 资源消耗、环境影响小的结构体系(对应《标准》及细则5.4.11)

1.2 高性能的建筑结构材料及设计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5.4.1、5.4.4、5.4.5)

8. 绿色材料

1.1 可再生利用、可循环利用的回收及再利用设计(对应《标准》及细则5.4.7、5.4.2)

1.2 环保、无毒建材的设计利用(对应《标准》及细则5.4.1、5.4.2、5.5.4、5.5.14)

9. 建筑绿化

1.1 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对应《标准》及细则5.1.8)

1.2 环境绿化(对应《标准》及细则5.1.9)

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电网企业;物资计划;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毕子键(1984-),男,河北唐山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部,助理工程师;王翎颖(1985-),女,四川遂宁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分公司招标工作部,工程师。(北京 100053)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81-03

电网企业以建设和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如今,我国电网企业正在全力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以实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推行现代化管理,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的发展目标。物资是电网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物资集约化管理在保证电网正常建设运营、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物资计划管理作为物资管理的龙头和关键,是了解物资需求和资源,保持物资数量、质量和品种规格平衡,合理安排物资使用方向,有效利用物资资源的手段。做好物资计划管理对提高物资供应链经济效益,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物资计划管理的基本概念

物资计划是指对物资的流通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各种计划手段的总称,是以物资为对象,为组织达到既定目标、提供物资保证而进行的计划工作,是组织计划期内物资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物资计划是采购、仓储、配送等物资管理活动的基础。

物资计划管理是制订合理的物资计划,为确保物资计划能够顺利执行和全面实现而进行的调查研究、监督检查、调节控制和考核总结等活动,也是对物资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中间环节的管理过程。管理范围包括用于生产、建设、经营的设备、材料以及大宗办公用品、消耗性物资等的计划管理。

基于以上定义及实际业务开展模式,物资计划具体包括需求计划、储备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需求计划是需求单位(部门)根据企业生产、建设、经营需要,提出项目类及成本类需求计划;储备计划是根据企业生产、应急需要,形成一定规格、数量的物资储备;采购计划是以需求部门提出的需求计划为基础,结合储备计划、库存情况,提出的实施招标采购的物资计划;供应计划是采购计划的执行计划。[1]

二、物资计划管理发展历程及现状

近十年来,电网企业一直致力于提升物资集约化、精益化管理,以不断提升企业集中采购的规模优势,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2004年以前,各网省公司负责各自业务范围内的物资采购,没有统一的物资计划管理;2005年至2008年,电网企业实施两级集中规模招标采购模式,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物资计划申报、审查、上报的管理机制及流程;2009年至今,电网企业实施全面的物资集约化体系建设,按照物资集约化整体设计方案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全面提升物资集约化、精益化管理。物资计划管理作为物资管理“九大关键业务”(包括: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物资合同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资质量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应急物资管理、废旧物资处置管理)的龙头,已逐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体制机制、管理模式,且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丰富管理内涵,逐步实现物资计划与工程里程碑计划、综合计划、财务预算的协同,努力提高物资计划前瞻性、准确性、及时性,力争在一定时期内达到计划准确率100%,全面计划覆盖率95%的目标。

三、建立科学、完整的物资计划管理体系

物资计划管理是发展物资集约化、精益化管理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省级电力公司在电网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体系建设的统一部署下,逐步建立科学、完整的,适宜企业发展、管理的,切实能合理配置物资资源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

1.物资计划管理模式

物资需求计划、采购计划管理作为现阶段物资计划管理的重点,已基本形成全面覆盖、界面清晰、相互联动的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年度需求计划与批次需求计划管理。年度需求计划是指公司系统各单位(部门)全年需求的汇总、预测和综合平衡,是年度总需求;批次物资需求计划是指需求单位(部门)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或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司的批次计划安排,对应于项目编制的物资需求计划,是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的具体执行。电网企业总部与省级电力公司实施年度需求计划与批次需求计划管理的工作界面详见图1。

(2)物资采购计划层级管理。按照电网企业不断扩大集中招标采购范围的思路,省级电力公司正在努力建立“总部直接组织实施”、“总部统一组织监控、省公司具体实施”两种层级的物资采购计划管理模式。现阶段两种采购层级对应的物资范围详见表1。

2.物资计划管理流程

根据上述管理模式,基于省级电力公司的物资计划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流程和批次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流程。

(1)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流程。省级电力公司物资部门一般在上一年度的12月启动下一年度的年度物资需求计划上报工作;公司所属各单位需求部门依据项目储备库、综合计划、财务预算提出年度需求计划;公司所属各单位物资部门审核、上报年度需求计划;省公司物资部门汇总、审核年度需求计划,并上报总部;总部物资部门汇总并形成企业年度需求计划。具体管理流程详见图2。

(2)批次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流程。总部下发全年集中招标采购批次计划安排;根据各批次时间安排,各单位需求部门填报各类项目、非项目的物资需求计划;省公司专业部门对物资需求计划进行专业审查;各单位物资部门组织一级物资集中审查并上报省公司;省公司物资部门组织二级物资集中审查并上报总部;总部组织集中审查工作,按照采购层级不同,在总部和省公司层面组织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具体管理流程详见图3。

3.管理重点

实施全面物资计划管理,重点需要做到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控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全面覆盖。做到对纳入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综合计划和财务预算所需物资的全面覆盖,做到两种采购模式的实施计划有机对接、采购范围界定清晰,实现年度物资需求计划“一本帐”管理。

(2)全员参与。明确规划、基建、生产、营销等物资需求项目主管部门的物资计划管理职责。做到在编制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综合计划和财务预算时,尤其是结合公司项目储备库建设,同步提出物资需求,构建供需双方双向互动的计划共管模式。

(3)全程管控。强化物资计划编制、审核、上报、平衡、执行、考核、反馈各环节管控,重点加强对上报计划的审核把关。建立县、市、省公司和总部层层审核、层层把关的计划申报审核机制。[1]

四、实施高效、合理的管理措施

为进一步发挥物资计划管理在调配企业物资资源,提高供应链经济效益的作用,省级电力公司结合自身业务开展情况,不断归纳总结、优化提升,提出若干高效、合理、可行性强的管理措施,对于提升物资计划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总结归纳起来,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措施比较成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1.深化物资标准化体系建设

物资计划管理是物资管理的龙头,物资标准化管理则是物资计划管理排头兵,它关系到物资全流程业务操作,物资标准化体系的规范程度将决定计划、招标、合同、供应等各个业务环节运转的准确性和效率。现阶段,总部已完成物资采购标准的统一、物料主数据体系的统一,相应物资技术规范管理则成为了目前物资标准化管理的重点和关键。

按照总部统一的管理模式,编制每一条需求计划前需要首先在信息化系统中编制对应的技术规范,而在不同输变电项目中的同类物资,技术规范要求基本是一致的。基于以上情况,对于根据物料描述及技术规范就能确定的物资需求,由省级电力公司或总部统一编制标准技术规范,需求单位编制需求计划时,无需重新编制技术规范,仅需要选择物料编码,填写数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内容即可。这样便可省掉技术规范的编制、审查工作,大幅提升了需求计划的申报效率和准确率,同时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如今,总部和各省级电力公司正在稳步开展该项工作,逐步形成标准技术规范体系。

2.优化信息化管理系统

近年来,为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电网企业总部及大多数省级电力公司均部署应用ERP系统。通过应用信息化系统固化管理标准、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同时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业务流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降低管理运营成本、发挥整体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物资计划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物资计划管理具有涉及专业广泛、人员众多的特点。因此,要通过信息系统支撑,做到物资计划管理的全面覆盖、及时准确、闭环管理,需要根据管理、业务要求的特点,不断调整、优化ERP系统的功能,以满足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以审批流程优化为例,为在保证管理流程严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流程运转效率,先进的省公司采取适用不同情形的触发式的需求计划审批流程,即对于使用非标物料的需求计划、非招标采购需求计划、超期提报需求计划、超范围采购等类似有考核或法律风险的情形,将管理要求及处理预案,以信息化手段设计成适用不同情形的触发式的需求计划审批流程,不同情形由对应主管部门或责任人审批,从而达到明晰、规范审批流程,提高业务流转效率的目的。

3.创新物资计划审查模式

目前,物资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标准技术规范的应用已经为物资计划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要达到标准技术规范全面覆盖所有物资类别仍然需要一段时期的努力,因此,在现阶段,为保证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对需求计划及对应技术规范的审核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传统意义来讲,一般电网企业的各级物资计划审核采取的是邀请中立专业专家,以会议的方式开展集中审查。该种审查模式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审查专业专家与需求单位、设计单位“面对面”沟通,操作流程规范,适用于条目数量多、参与单位多、涉及专业广的批次计划审查,但是对于专业特性强、计划条目较少、涉及专业单一等情形的批次计划审查,则会暴露出集中审查模式组织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弊端。

为了合理、高效地安排好各类物资需求计划的审查工作,先进的省级电力公司积极创新物资需求计划审查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需求计划审查。以下是三种在实际业务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新型审查组织模式:

(1)日常实时审查。对于项目合规性、技术规范书规范性、ERP需求计划规范性等非专业内容的审查,作为物资计划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开展实时审查。这种审查模式通过对审查任务分解,明晰了审查工作职责,缓解了审查会中审查专业专家的压力,提高了审查效率和审查质量,降低了管理成本。

(2)远程异地审查。对于专业较为单一、需求计划条目数量较少的批次计划,针对其特点,为提高审查效率,采取远程异地审查模式,即:物资业务人员直接将需求计划及技术规范通过电子邮件发给相关专业的审查专家,由审查专家在异地进行审查,审查结束后,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与需求单位交换审查、修改意见。该种审查模式的优势在于审查效率高、操作成本低,但不适用于需求单位多、涉及专业广的批次计划审查。

(3)交叉互助审查。该种审查模式一般适用于各地(市)级供电公司之间开展的需求计划审查工作。由于地(市)级供电公司开展需求计划审查工作的难点在于本单位专业专家资源不足,难以对所有专业的需求计划开展有效的专业审查,因此,专业专家资源优势互补的地(市)公司之间,开展取长补短式的互助审查,则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另一方面,交叉互助审查的持续开展,也有助于地(市)公司培养相对弱势专业的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水平。

五、结论

物资计划管理作为电网企业物资供应链管理的龙头,承担着提高物资供应链经济效益,合理配置企业物资资源的重要使命。电网企业需要坚持物资计划管理“统一、集中、全面、刚性”原则,统一申报平台,强化采购层级和批次计划管理,规范采购策略,确保计划实现刚性管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计划协同管控机制,探索建立以需求分析为导向的物资计划主动协同工作机制,掌握项目建设储备和物资需求情况,跟踪项目实施进度,与采购实施、库存管理对接,实现需求、利库、采购、供应的统筹协同,努力做到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控。电网企业通过不断强化物资计划管理在物资管理领域中的引领作用,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精益化管理水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