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内控工作论文

内控工作论文

时间:2022-08-02 00:15:38

内控工作论文

内控工作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企业文化 内部环境

一、基于企业文化的内部控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概念是1992 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arated Framework)中正式提出,它指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大要素,其中控制环境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COSO 报告中的控制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个人的诚实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和监督委员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与程序。

COSO委员会在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简称ERM)中 ,将内部控制的要素扩展为八个: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ERM框架将原有的“控制环境”扩展为“内部环境”,并认为内部环境包括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人员的胜任能力和发展计划、管理者的经营模式、权限和职责的分配方式等。2006年6月,COSO委员会又颁布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较小型公众公司指南》,以COSO框架为依据,规定了与内部控制环境有关的7条原则: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董事会、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财务报告方面的胜任能力、权利和责任、人力资源。

COSO报告虽然没有明确将企业文化作为控制环境的要素,但是强调了员工的道德、价值观等人为因素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精神层面“软控制”的作用。同时,COSO报告认为控制环境内嵌于企业文化之中,它影响员工自觉实施控制的意识以及其他控制要素作用的发挥。这样,企业文化不仅是控制环境的要素,还在更大范围内影响着控制环境。因此,企业文化对于内部控制的作用也不只是作为内部环境为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保障,它还能通过自身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

Pfister(2009)认为,组织文化不仅是控制环境,还能通过内部控制形成,它虽然被视为能够被影响的概念,其本身也具有影响力。Pfister对瑞士和美国不同行业中21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31次访问,认为管理层的理念和风格可以用来提高内部控制实施效果。Pfister更多的是研究内部控制对组织文化的影响,但是他突破了只把组织文化作为控制环境的观点,根据组织文化将内部控制机制分为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这种文化意义的划分能够体现出组织文化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二)国内文献综述

谷祺等(2003)将内部控制机制划分为制度控制、市场控制和文化控制三种类型,并指出内部控制系统要突出文化控制机制,建立企业文化的传输机制。杨雄胜(2006)从研究对象、控制立足点及前提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挑战,呼吁通过“双环学习”来构建学习型组织,把培养员工忠诚作为内部控制的出发点。张砚等(2007)认为作为内部控制重要假设前提的组织稳定性已不复存在,企业需要适应组织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因此合适的内部控制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和非正式的控制系统,要重视自适应控制方式,通过引入前馈和柔性的控制来提高自我引导能力。早期学者并没有明确研究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作用,但是已经开始注意到内部控制理论需要加入一些文化因素,注重员工精神层面的提高以及柔性控制的引入。

张颖等(2010)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总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文化以及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之一。王竹泉等(2010) 提出了“控制结构+企业文化”的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认为内部控制中应当将经济控制与文化控制并重,制度主义和人本主义并举,并且兼备刚性(正式) 控制和柔性(非正式) 控制。李连华(2012)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探讨专制与民主这两种文化业态对内部控制设计、执行和控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内部控制的设计路径、执行方面,专制型文化与民主型文化均有显著影响;在控制效率方面,专制型文化具有内部控制设计健全性上的效率优势,民主型文化则更加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

虽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0)仍把企业文化作为内部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很多学者已经突破内部环境这个范围的限制,从更宏观的角度研究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作用。他们普遍认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存在能够影响内部控制的设计及执行。对此,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作为全体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的组织目标、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它不仅作为内部环境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还能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引导员工行为自觉趋向组织目标。因此,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合理地制定和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二、内部控制中“人”的重要性

(一)基于人性假说

对人性的认识是管理方式研究的哲学基础,而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人性假说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对“人”的行为引导具有重要意义。“人性假设”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1957年的《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发展至今,有许多管理大师及研究者都提出了各种人性假设理论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

20世纪50年代末,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因此,挑战性的任务才能激发出员工强烈的工作热情。 同时期,麦格雷戈提出了“X、Y”理论,“X”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Y”理论基于“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领导者应该实行民主管理模式,让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

1965年,沙因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复杂人”假设,同属权变学派的美国管理学家莫尔斯和洛希在1970年提出了“超Y理论”。两者都认为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又不断变化,因此没有一套具有普适性的管理方法,要采用“权变型”的管理方式。

20世纪60年代,威廉·大内在总结日本“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Z”理论,该假设认为,人的价值观、责任感及人们在生产中的行为表现与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关,与此相应,企业最重要的是构建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其他新产生的人性假设有:提倡建立创新制度,为员工提供创新资源的“创新人”假设;注重教育员工认同组织目标,培养员工成就感的“目标人”假设;认同经济、环境双赢,将生态安全放在第一位的“理性生态人”假设;关注人的实践属性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人”假设;提倡企业提供培训,重视员工职业发展的“知识渐进人”假设。

随着管理理论不断重视“人”的因素,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内部控制的主体和主导力量,逐渐从直接引导员工参与管理发展为通过归属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来间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最新的人性假设理论的提出反映了企业控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员工的全面发展和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文化正是员工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及群体意识,因此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对于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其中包含很多人性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对内部控制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思想;另一方面,可以据此提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控制。

道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认为人性本来是天然无邪的自然状态,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清静无为。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语,而民自朴。”庄子认为:“性者,生之质也”,说明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无善恶之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包含了以柔克刚,以德报怨,以弱胜强,无声胜有声的强大力量。汉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就是以此中庸之道为国家积蓄国力,这对管理的启示是要用民主自由的方式,让人自主激发创造力,而不必以繁文缛节来扣上枷锁。好的管理方式应该自然而简单,让事情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

法家从“性恶”论出发, 认为人性本恶,需要赏罚分明,不讲恩情。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行为;韩非子认为“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即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自利的。在此思想性下,中国历史上的治国者都非常重视法律制度和礼义教化的约束作用,如商鞅变法使弱小的秦国统一了中国,唐太宗注重依法治国,出现了“贞观之治”。

儒家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因此孔子主张以“仁、义、礼、智、信”教化人民,一生为天下师;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主张君主实行王道和仁政。这启发我们既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又要注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做到仁至义尽;同时还要弘扬群体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培养员工和企业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它不仅是一种经济手段,还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尤其在我国传统文化气氛比较浓厚的环境中,企业管理更容易将经济与文化并重。如果内部控制一味地追求严格制度安排、强制措施等刚性控制,很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的形式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够激励员工主动进行自我调控和约束。

三、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传统的控制通常具有严格的制度安排和奖惩措施,旨在通过约束来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组织目标。随着管理理论中从“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到“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这一系列人性假设的演进,控制的观念也需要从严苛死板的刚性控制向收放有度的软控制改进。COSO框架中强调了柔性或行为控制的重要性,诸如诚信、道德、忠诚以及管理风格等。在企业管理中,软控制主要是指那些属于管理文化层面的事物,包括企业整体的信念和道德价值观、管理层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等多方面的内容。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抓手”,同样需要精神文化层面的软控制来进行支配;而企业文化所内含的观念、信仰、道德、情感等很容易内化到管理活动中,形成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来讲,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制度的约束对象是人。仅有制度,没有遵守规定的“人”,制度也只是摆设;有制度,同时有严厉的约束手段,这样会造成控制的僵化,致使优秀人员流失。如果给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员工认为实现这些目标是理所当然的,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工作中,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偏离目标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支出。

企业文化作为员工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与以严格的词句形式表述的强制性规定不同,它只是一种柔性的引导式约束。如果这种价值观树立得当,即使没有制度约束和罚则条款的限制,员工也会自觉趋向认定的组织目标。因此,通过将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员工能自动形成企业目标的“指南针”。

(二)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共同意识和共有的价值观念会产生强制性的规范作用,虽然企业员工感受不到这种文化强制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会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牵引着员工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潘晓梅,2013)。因此,企业文化能够统一员工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使员工形成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出积极工作的和谐气氛,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成果,它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很容易被动摇。当企业具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被群体所认同时,企业文化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同时,企业文化能够提供积极的因素激励员工,员工的责任感和对企业的忠诚能够避免内部控制失控,化解内部控制本身的局限,降低管理层的监督成本。

(三)持续功能

企业文化的形成除了受企业目标影响之外,还会受到政治、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它的形成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但是经过长期引导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具有持续性,并不会因为企业战略或管理方式的变动而立即消失。

同时,先进的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刚性的制度具有时效性,只在特定的企业环境下适用,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些制度也将会被淘汰。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层面的感知,没有僵化的要求,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作用形式。因此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将会在长时期内发挥作用。

因此,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企业文化不仅作为控制环境或者内部环境来保障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还能在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情况下,通过员工的能动性使其行为自觉向组织目标靠拢。

参考文献:

1.王竹泉,隋敏.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J].会计研究,2010,(03):28-35+96.

2.潘晓梅.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耦合性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38-143.

3.李成云.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的灵魂[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11):96-99+2.

4.李连华.企业文化的内部控制效率分析[J].财经论丛,2012,(05):71-77.

5.史晶晶.国内内部控制研究综述——基于企业文化的角度[J].企业导报,2011,(11):161-162.

6.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杨瑞平.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0,(12):52-55.

8.罗彬,傅文利.内部控制环境理论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67-70.

9.张建英,杨永淼.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若干问题探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02):34-38.

10.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02):53-59+97.

11.张砚,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7,(01):37-42.

12.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2010,(01):75-81.

13.杨正道,肖皖龙,陈强,熊慧,文理.集合西方典型人性假设理论后的“知识渐进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43-49.

内控工作论文范文2

关键词: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反腐倡廉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同志在2010年全国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2010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突出重点,完善内控机制”。要“把完善内控机制作为惩防体系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如何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是摆在我们各级税务机关面前的一项全新的重要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应当对其理论渊源、制度结构内容和构建方式等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税务系统的工作实际,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一、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渊源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是国家税务总局在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体系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多年来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税务系统的工作特点,“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而创造的一个全新的专有名词,是税务系统各级工作人员对税务行政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中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自我发现、自我防范、自我控制的一系列制度、方法、措施的总称,是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理论创新的一个标志:也是税务系统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方向和思路。

1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对党中央关于预防行政****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具体应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我们党对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的调整和一系列重大决策的部署和实施,表明党中央对预防****的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反****的实际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对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明确。当前,国家税务总局在认真总结系统内多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部门的工作特点,将在企业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引入到税务系统的反****倡廉工作之中,形成系统的具有部门特色的反腐倡廉工作思路和方法。应当说,这是我们党关于反腐倡廉理论与税务部门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反腐倡廉理论的继承应用和发展创新。

2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对税务系统多年来反腐倡廉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多年来,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注意与税收业务相结合,积极探索,创造了一系列与税收工作相匹配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加强对税务干部行使行政权力时的监督制约,有效预防****行为的发生,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就改“一人进厂,各税统管”,为“征、管”两分离或“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征管新模式,随着形势的发展又经历了以“纳税申报、税务、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征管模式和“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为标志的税收征管模式。在注重对税务行政执法权监督制约的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在90年代中期又提出要加强对于部人事管理、大宗物品采购等税务行政管理权进行监督制约,形成了有税务部门特色的“两权监督”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按照国务院“建立法制国家、推进依法行政”的总体战略,结合税务工作的特点,建立并实施了以细化税收执法岗责体系,统一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明确执法责任为特点的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体系,强化了对税务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对违法、违纪、执法过错行为责任追究的力度。在此过程中,一些税务机关还积极学习、借鉴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将流程再造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税收管理之中,通过对税收征管流程的再造,强化各环节的监督制约,使目标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岗位和环节,进而达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目的。税务机关的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建立行为规范、权责明确、运转流畅的内部控制积累了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税收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和进一步拓展。内部控制理论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制止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管理权力的顺

畅运行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理论的目标、理论方法、技术措施等方面与税务机关加强内部管理的工作机理是一致的,与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和反廉倡廉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因此,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当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内控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将内控理论中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应用到税务行政管理工作中,并结合税务部门的工作特点,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二、构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框架结构的具体思路

国家税务总局肖捷局长指出:“要把内控机制建设作为税收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税制、征管、内部行政管理等改革,积极完善内部岗责体系,优化流程,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形成权力层层分解、工作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制约的科学严密的管理链条,从源头和机制上防范****风险。”这无疑为各级税务机关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指明了方向。

结合当前税务系统的工作实际和对内控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当前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坚持依法治税和反腐倡廉的基本原则,以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体系为目标;在各级税务机关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督察内审、巡视、法制等监督部门的组织作用,各有关业务部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整体合力;根据现有的机构设置和税收征管模式,以建立健全税务机关岗责体系为基础,明确各个工作岗位权力和责任;以优化税务工作流程、科学配置权力为主线,以完善税收工作程序和规范税务工作行为为重点,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强化信息传递、沟通;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培育、塑造以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为核心的内控环境;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对税务系统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制约。进而构建起工作岗位标准化、权力责任明晰化、办事程序化、监督实时化、追究及时化的体制机制,体现出分权制衡、流程制约、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追究的风险管理功能,实现对税务系统“两权”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和制约的内控机制,保证各级税务机关“两权”运行的规范、透明、高效。

1 明确内控目标,把握内控机制的建设方向。依法治税,用法律的手段指导和规范我们的各项工作,是多年来税收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是党和国家对税收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各级税务机关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保证干部正确履行职责,执法为民的政治保障。因此,将依法治税和反腐倡廉设定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总体目标,将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预防****体系为内控机制的具体目标,为内控机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内控机制框架的构建和功能设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完善内控机制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税务机关的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党组书记负总责,纪检组长(或者责成一名分管执法监督工作的副局长)具体抓,纪检监察部门(或者是责成督察内审、巡视、法制等负责执法监督的部门中的一个部门)作为具体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共同实施内控。才能有效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发挥内控机制的作用。牵头部门负责制定内控实施方案,协助党组具体分解和落实内控任务,并对内控机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梳理工作规范,落实具体内控工作任务。

3 全面梳理权力事项,明确岗责体系。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机构改革,对本级机关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特别是税收业务管理权、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进行全面梳理,列出“权力清单”。按照机构设置和征管模式,严格划分不同岗位的权力的使用范围,针对不同类别权力的特征和作用,建立职权清楚、责任明确的岗责体系,同时,将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融入到每一个岗位,实现权力、岗位、责任、义务的有机结合,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 优化工作流程,科学配置权力。在坚持依法治税和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部门的权力事项和用权方式,简化权力运行程序,下放行政权力,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做到下一道程序对上一道程序进行控制,每道程序之间互相制衡。在“简、放、提、优”的基础上,科学配置权力,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对权力事项的运行程序、行使依据、承办岗位、职责要求、监督制约环节、相对人的权利、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内容,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流程图将权力行使过程进行固化,使每项权力的行使过程都做到可视可控。

三、构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路径选择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税

务机关内部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应当理清思路,明确工作方向,重点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 完善制度,规范税务人员行政行为。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规范性文件,对税务人员每一项行政行为都要进行梳理、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规范,使所有的工作行为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紧紧围绕“两权”运行轨迹,全面清理整合工作规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总结实践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进行规范和固化,并上升为制度。建立起一系列既有实体性内容,又有程序性要求的工作制度,既明确规定应当怎么办,又要规定违反规定后如何处理,形成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制度链条,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保证行政权力的和谐有序运行。”

2 实施科学的风险管理,实现对风险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追究的防范和控制。从分析权力运行风险人手,对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信息进行识别,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行政执法权力风险查找的重点是一般纳税人认定、优惠政策审批、税款核定、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务行政处罚等环节;行政管理权力风险查找的重点是干部任用、资金分配、项目决定、资产处置,以及许可权、审批权、征收权、处罚权、强制执行权等权力比较集中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风险点的查找,应当按照“对照岗位职责——梳理岗位职权——找准权力风险点——公示接受建议”的统一流程,由部门和个人结合工作实际主动查找,并将查找出来的结果集中公示。对查找出的风险,要按照权力运行频率高低、人为因素大小、自由裁量幅度的高低、制度机制漏洞的多少、危害损失的严重程度等对风险点进行分级评估,明确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健全防控措施。要把风险排查、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和具体工作环节,使风险管理真正科学、实用。

3 充分利用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信息处理过程,强化程序的严密性,弱化人为因素,遏制随意性,形成机器控权的制约机制。要依托综合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将以审批事项为重点的各类权力运行纳入信息化管理,使各类信息互融互通,便于沟通和监控,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做到全程留痕,可查可控。要进一步运用好现有的监控决策、执法考核、执法监察等信息系统,切实掌握各类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信息,做到实时监控,全程制约。

4 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培育、塑造以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为核心的内控环境。税收内部控制机制的顺畅运行,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包括管理理念、组织机构、岗责体系业务流程等要素构成的内控环境。在内控环境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所有的制度都需要有与制度要求相适应的人来执行,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人的思想理念和能力素质。因此,必须加强税收文化建设,将依法治税、廉洁行政的观念和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内化为税务干部的思想观念,成为全体税务工作人员的共识,并将这种治税思想和管理理念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始终,引导全体税务人员加强对依法治税思想和科学内控管理理念的认知,牢固树立依法行政、防范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观念,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顺利运行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5 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执法。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好的监督。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政务公开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严格执行公开办税制度,对各部门的权力进行汇总统计,审核认定,编制目录,明确公开的要求、时限、范围,实现权力、责任、流程、制度、风险“五个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规范地运行,不断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拓展监督渠道,促进内部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6 加强与外部控制的联系和有效衔接,促进内控机制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分别运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税务机关“两权”运行进行监督,这两种不同的监督控制机制又可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在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与外部控制的沟通、联系和衔接,更好地发挥两种控制机制的合力作用。税收内控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税务机关主要负责人作为内控机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内控机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注意与公、检、法、纪检监察机关等外部控制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部门把明确权责、规范流程、风险排查、完善制度等要求落实到位,发挥内控的作用。积极学习、借鉴外部控制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

内控工作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内部控制 管理理论 公司治理 企业文化 重视人

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前身)了《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首次使用了“内部控制”这个名称。此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侧重于内部牵引,内部牵引在会计制度中的应用从而有利于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评测。1972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进行了改进,以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来综合表述内部控制的概念。1988年AICPASAS NO.55中用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之前的“制度二分法”定义。我们目前大多数学者定义的概念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美国COSO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影响实施的,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本人无意于讨论内部控制的明确定义,但从管理学理论看待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仅仅是实现某种目标的一个工具或者说是一种机制、一种策略甚至是一项明确的政策。当然这个工具是动态性的,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的。

一、内部控制的管理定位

从成熟期的内部控制理论来看,学术界受到COSO和SOX法案的影响最大,几乎是每个研究内部控制的学者必须提及到的内容。但是无论是COSO还是SOX都仅仅是在一系列财务欺诈案件之后,相关部门所做出来的合理的反应而已。COSO报告和SOX法案仅仅是这一系列案件后果中的一小部分成果,从公司制的发展历史上来看,财务造假与反财务虚假报告就从未停止过,内部控制仅仅是他们两派斗争之后的副产品而已。

内部控制作为世界任何国家审计部门或者相关财务政策管理部门密切关注的焦点,从本质上来看仅仅反应了两个方面内容:

(1)对于受托责任的监控,公司所有者要求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不希望管理者有太大的冒险行为,更不希望看到虚假的受托报告。

(2)决策有用,无论是“安然”“世通”还是“银广夏”等公司的失败,最终买单的都是投资者,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投资者的权益。而本人认为,公司造假事件带来更大的作用就是投资者的不断理性,以及对于未来投资的慎重和风险意识的加强。

内部控制仅仅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工具,其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而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壮大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他的作用。在我看来,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其发展状况,资本的保值增值能力,若一个企业没有发展壮大的潜力,何谈其内部控制的优劣呢?有关统计我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7年,这种情况下我们关注的或许应该是如何让我们的企业活得长一点。

二、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理论相对于管理学理论,仅仅作为管理学理论的一个微小的补充。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石,,我们的管理理论无不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生存要求企业必须合法,其中当然包括规范其资本市场行为的法案(SOX),发展就要求企业不断的资本增值,有盈利。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工具,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形的。

我国学者比较推崇孔茨的管理过程学,管理是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事、控制等职能来协调组织资源,优质高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用管理学相关理论解释内部控制。

(1)控制论看内部控制,控制论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与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内部控制就是以控制论为基础,分析研究具体过程,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具体来说,任何组织的运行,都必须有激励与约束机制,然而控制似乎侧重于约束,但是只有有了约束才有激励,同样有了激励也就必须有约束有控制。控制客体的行为就会产生动机,动机形成行为,而任何行为都会体现激励与约束。行为的合理产生激励,行为的不合理产生约束,此为控制的两个方面。

(2)从系统论来看内部控制,任何控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而整个管理可以看做一个系统。内部控制作为系统自身不断循环和提升的必要机能,类似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如市场行为失效,财务造假案例之后的内部控制可以看为系统的正常机制。如大病之人,病愈后其免疫力自然提高,下次不会害怕同一病毒的侵犯。我国学者宋良荣(2006)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为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过程中,随着组织(单位)对内加强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发展起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其中凝聚了世界上古往今来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此定义就强调了现代企业系统中内部控制的自我调节作用。

(3)从权变理论来看内部控制。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事一成不变的,管理也是一样,没有任何一个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必须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如早期阶段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内部牵引,之后伴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制度二分法,之后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内部控制结构论,再之后由于管理工具的日益现代化和一系列新现象的发生促使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的发展。从权变理论看,内部控制必须根据各种新情况,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由于社会、经济、管理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的职能也随着变化,从而引导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化。

三、内部控制中的“人”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中应该对人有正确的认识,而对人的正确认识与一定得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内部控制中的一切机制和实施也同样离不开人的因素,对于人的认识不同我们的内部控制理论也会有差异,对于人的认识可以看做是控制环境要素也可以看作为控制对象要素。

管理理论中首先对人进行人性假设,并且根据假设设定管理理论。对于人的认识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麦格雷戈提出了“X”“Y”两种相反的假设: 一种是消极的X理论; 另一种是积极的Y理论。西蒙的《控制》一书中指出,若没有监督和激励措施,将会有70%的人会逃避责任,因此必须进行控制。许多管理学者认为,在没有监督措施和惩罚措施的情况下,关注自我利益的人会怠工和逃避责任。心理学家和行为管理学派更关注人的情感、激励、自我实现和个人及集体的行为。西蒙认为: 有效的控制既不能抑制创新,又要确保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并且基于此设置控制机制。本人认为,从管理学两大人性假设的角度回顾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在内部控制产生的早期,主要通过授权审批、职责分离、资产接触控制、核对记录等强制约束手段达到防止差错和舞弊的目的,其基于的人性假设是X理论的人性消极理论。随着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内部控制中必须以人为核心。这也符合超Y理论对于人的认识,人的动机与需求的多样性和权变性,就要求我们的控制理论也有一定的弹性,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正如COSO报告中对于控制环境与控制对象中增加了对于人的能力和行为的评估,SOX法案可看做是对于上市公司控制机制和关键管理者行为和责任的控制。

对于企业中“领导”的认识也经历了领导性格理论、行为方式理论、现论和新理论的阶段。目前我们的内部控制理论符合现论对于领导的认识,对于管理高层的控制不仅考虑领导主体、客体,还考虑到了环境因素。也就是说我们的内部控制理论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及对控制的监督,其中很重要的是对于各个岗位中人的能力的评估与自我认识的评估。  四、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

我们目前的内部控制理论受西方相关理论的影响很大,有的方面几乎是照搬。但是,本人认为由于各国历史和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内部控制的引进能够解决我国的一些问题,但长远来看必须建立适合我国特殊经济情况和传统文化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如SOX法案对于公司管理层的责任描述及对于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是基于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和较为理性的投资者。我国1314号审计准则中也几乎全面性的引进了SOX法案404号和302号得规定,然而我国企业在内部治理和法律环境等方面都与美国企业有很大的差别,本人认为在执行效果上会有差异。

中国人口众多,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其传统思想和人们的处事方式会和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移民性国家美国的文化基础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我国的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儒家、道家崇尚仁政,其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德治,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认为人在合理的条件下会有自律意识,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要求全力阶层权衡各个阶层的利益。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好利的本性使人无法做到自律,认为道德伦理不能约束人的行为,必须用严密的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显然,这两种学说的出发点和依据几乎是相反的,法家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类似于西方的X与Y理论。根据法家思想,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刚性的制度; 根据儒家思想,内部控制应该以柔性管理为基础。本人认为,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必须与企业所处环境的文化结合起来。用控制性制度与软性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激发员工的自律行为,容易实现和必须的控制问题采用制度约束,更高层次的需要用文化引导,现实中一味的规范性内部控制制度往往难以发挥理想的效果,需要企业文化的柔性引导。另外,从中国文化历史来看,始终是儒家文化占据主流,本身就说明了柔性管理问题。因此,在我国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过于刚性、管束的应该得到改善,可以构筑由“控制制度+企业文化”两大要素相互补充的内控体制。

五、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COSO内部控制理论建立在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基础上,而我国的公司自理模式是属于大陆模式,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与大陆治理模式差别较大,英美模式以股权之上为原则,股权高度分散,资本市场发达外部约束力强。而我国的治理模式类似于日德的大陆模式,法人持股比例大,股权集中股票流动性差,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外部监督能力差,依赖政府管理职能。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公司治理存在问题较多。如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授权投资人”的制度缺陷、股东大会流于形式、董事会不规范、监督机制薄弱、老三会与新三会、人缺位(经营者的选拔问题)、管理权责激励与约束制度的等等问题,尤其是国有改制股份公司有其形无其实的现代治理机制问题。

一般认为,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公司治理解决各个所有者与管理者,管理者内部之间的权责利的划分问题,而内部控制本身并不约束最高管理者当局本身。公司治理解决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而内部控制仅仅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管理工具,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有人认为现实中,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相互促进的,但是本人认为好的内部控制必须以好的公司治理为基础,基础问题不解决难谈内部控制优劣。

六、结论

只有合理的内部控制定位,在适当的企业发展阶段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在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上,结合特殊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通过以上粗浅论述,本人总结如下:

(1)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工具。

(2)明确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定位,不能夸大其作用。

(3)内部控制理论以管理理论为基础。

(4)内部控制中以“人”为核心

(5)我国内部控制应该重视文化的作用。

(6)只有根本上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内部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2009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J].会计研究,2010(3).

[2] 丁浩.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时代金融[J],2010(4).

[3]王怀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M].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4] 于慧萍.我国在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问题的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2007.

内控工作论文范文4

【关键词】数控技术 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培育课题;辽东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专项课题。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21-02

1.前言

《数控技术与编程》是“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较高的实践操作知识。国内多所职业院校数控加工技术专业都经历了一系列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目的是尽快培养出能胜任数控工艺编程工作岗位的数控操作人才。目前,国内大大小小企业,新进设备多为数字控制,急需能快速上岗的数控操作人员。另外,围绕教改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感兴趣者较多,希望能多安排实训内容、增加数控自动编程等实践内容[1-4]。因此,从社会对数控操作人员的需求以及学生对数控技术的渴求来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数控技术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数控技术教学改革

2.1理论教学的改革

根据《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教学内容要围绕基础性、实用性、时效性和新颖性的要求,对《数控技术与编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尝试性的调整。教材以讲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度,删除一些计算过程繁锁、理论性太强以及过时的、岗位实用性较低的内容。比如,删除复杂曲线的数学处理内容,删除穿孔纸带等过时内容;结合目前的数控技术的实际应用,增加自动编程方面内容。同时增加实践技能性强的教学内容,并将教材中内容接近的部分进行合并。针对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将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计算机辅助编程进行合并;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将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编程、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编程进行合并。这样,《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就体现了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注重汲取近期先进制造技术和数控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知识的前后连贯,注重基础知识的完整性。

2.2 实践教学的改革

为了建设好实践教学体系,与使之与理论教学体系互相联系、相互融合,丰富数控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际调研研究,建立了《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实验──数控机床操作实训──综合实践训练[5]。

(1)课程实验

开设数控机床结构实验,使学生了解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开设数控编程实验,使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编程训练;利用计算机辅助编程(自动编程)完成复杂形状零件自动编程训练;通过编程训练使学生掌握数控编程的方法和技巧。

(2)数控机床操作实训

学生进行数控车床、铣床和加工中心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程序输入、刀具参数设置、机床调整、机床维护知识,使学生能够操作数控机床并加工出合格零件,培养学生操作机床的基本技能。

(3)综合实践训练

学生自己选择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分析零件结构、制订工艺过程、工艺路线,选择数控机床、刀具、夹具等,编制加工程序,自己动手操作加工出零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数控技术考核改革

融入职业技能考核,实行“双证制”教育。将学历教育融入职业技能鉴定内涵,将课程教学全面覆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所包含的全部知识。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可靠的保障,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施“双证制”教育[6]。具体做法是:理论教学课程综合相应工种应该掌握的知识,实践教学环节融合相应工种的技能部分,通过正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达到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经过考试与鉴定,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资格“零培训”,实现技术工人的“零距离上岗”。

3.成效分析

《数控技术与编程》教学改革之后,分别对05级和06级数控技术专业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了一定的信息反馈(Z0501班24份、Z0502班21份、Z0605班30份、Z0606班32份)。经过汇总整理后得到教改前和教改后的学生对《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改革的态度,如表1所示。

表1数控技术与编程教学改革前后比较

由表1中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得到学生的认可,课程内容的安排更趋合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大幅度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的教改实践,针对数控加工技术的特点,突出面向综合应用、加强工程实践环节的原则,形成了该课程的总体结构框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本次教改侧重数控工艺编程能力的提高。从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期末实训中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比较分析,强调实践教学后,学生的知识掌握比以前扎实,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教改之前,学生在期末的考试中对编程题的失分率高达32%,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教改之后,学生在考试中编程题的失分率下降到8%,学生编程时能主动考虑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所编程序的实用性。

4.结论

目前,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快速胜任数控操作岗位。而《数控技术及编程》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论文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控设备基本编程技能为目标,进行了《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考核改革。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改革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融入了职业技能考核方法,形成了新的教学体系,实行“双证制”教育体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海滨,宫衍香.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5:94-96

[2]陈书法,张南乔,张淑兰.《机床数控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5.12(6):126-127。

[3]李谟树,张钟,覃岭,周华.数控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81-83

[4]郭剑.关于校级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126-127

[5]董德民.经管类创新应用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9(15): 244-245

[6]高宏毅,周洁文,韩倩.教学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0:104-105

内控工作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内控工作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本文结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因素,从多个方面对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论述。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活化程度、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科学地组织各项工作,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单位严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评阅答辩严格标准的教学氛围,做到加强“三个突出”、落实“五项检查”,关注薄弱点,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二、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因素。加强“三个突出”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1.突出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学科特色,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5.突出检查关键点,由关键点控制实现全过程监控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三.落实“五项检查”,开展基于监控点的多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1.监控选题源头,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2.强化初期、中期检查力度,确保设计进程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后期检查严把教学最后关

后期检查重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4.强力度专项检查,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查找薄弱点,解决实际问题

1.开展指导教师培训工作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加强对新专业的指导与管理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五、制定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

1.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2.开展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5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校外竞赛相结合

仅仅是校内的评选,不能认清学校自身教学水平处于何种地位,因此,学校鼓励各专业积极参加全国性质的各类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竞赛。如我校艺术系将毕业设计坚持与“中国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主题年竞赛”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由学生和教师投票筛选出参加竞赛的作品。此项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夔,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毕业设计整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增进了各高校之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术交流,找出了与全国同行教学水平的差距,并能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

内控工作论文范文7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绩效 内部控制 企业层面控制 人力资源控制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从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理论重点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组织行为学在银行业中的应用来说,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绩效,健全内部控制建设,使得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有力,从而促进银行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

本文所称绩效,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落实监管要求和自身发展战略,通过建立考评指标、设定考评标准,对考评对象在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风险状况及内控管理进行综合评价而产生的成绩和效果的体现。绩效不仅体现在员工,也体现在员工所在部门,当然,最终必然体现在整个银行。

内部控制在本文是指银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皆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的目标是合理保证银行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内部控制分为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两大类。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规范了与内部环境直接相关的控制有五个方面,分别是组织架构控制、发展战略控制、人力资源控制、社会责任控制和企业文化控制。本文将针对其中的人力资源控制和企业文化控制做相关风险控制分析。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带来的压力,不仅体现在组织外部的环境方面,也反映在组织内部的管理中。科学地掌握和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对于调动员工潜在的积极性,完善银行的人力资源控制和企业文化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传统激励理论在银行内部控制中的体现和提升方法

传统的激励理论可以理解为需要理论,该理论通过对激励的核心内容――需要的探讨,寻求影响组织成员动机、行为和目标的内在要素,从而为激励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下文结合传统需要理论的主要构成理论,针对性的揭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层次发展模式,对于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需要的相对强度之间的关系要素做出了直观性的描述。尽管该理论并没有被普遍证实,但是从该描述得出的重大启示和指导作用可推,银行员工也存在着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次性满足需要。生理和安全属于低层次需要,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属于高层次需要。

目前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对于普通员工的激励,绝大多数还处于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对于员工的社会属性、尊重表达和自我实现几乎很少涉及。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银行对激励制度规划的缺失;二是企业文化尚未建立、不健全或是形同虚设;三是经营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推动乏力;四是经营压力较重而忽视了对员工高层次需求的关注;五是普通员工对高层次需求的诉求通道的不畅。

中小银行普遍有如下情况存在:一是认为提供适宜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各种福利,通过签订合理的劳动合同书、缴纳社会保险及建立良好的退休金制度就是对员工激励的较好体现,员工享受这些需求后,就应该按照组织统一安排来奋力工作,不应有其他非分之想。二是员工入职之后的激励、晋升等事项主要由较为单纯的经营业绩和组织考察来决定,有甚者更是存在权利层主观评判和暗箱操作等行为,鲜有体系化的制度可循。淡化了对管理水平、风险管控、合规文化和措施、发展转型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三是管理者往往忽视与员工之间的交往,漠视员工团队意识的培养和认同感教育。另外,对员工潜能和参与决策的积极性的调动也少见踪迹,而更注重的是对他们机械性的、程式化的操作能力的锻炼。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也是对于整体素质较优的银行员工资源的一种浪费。

笔者实践认为,在生理及安全需要得到较好保障的同时,关注员工职业生涯建设,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约束机制(诸如增加考核体系中对于员工创造力(如产品创新和流程优化等)和决策力的鼓励政策、考核经营单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建设有竞争力的晋升及奖励政策),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多层次的缓和经营压力,增强管理者职业教育培训,建立良好的员工诉求通道,都会对提升银行整体绩效,有着意想不到并且意义深远的影响。

对需要层次理论的深入了解和应用,将使得人力资源控制中诸如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人才流失等风险以及企业文化控制中缺乏积极向上的文化、企业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等风险得到良好地修正。

(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三种:成就、归属和权利。有着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卓有成效地完成任务或达到目标,他们乐于干出一番事业,乐于挑战,愿意承担责任,喜欢表现,对于成功有强烈的渴求。有归属需求的人希望与人为伴、归属于某些群体。他们关心别人的感受,愿意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有权利需求的人渴望控制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喜欢施加影响,他们寻求领导岗位,喜欢与人争辩并健谈、直率,善于提出问题和要求。

每种需求的人正如作画用的颜料,各有所向。树叶通常要用绿色,太阳通常要用红色,天空通常要用蓝色。同样,在人力资源应用方面,如何将不同需求的人用在最适合的岗位和工作上,是中小银行管理中的短腿和不足。在现实工作中,通常的用人方式只考虑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领导评价,对于深层次需求方面的设计、遴选和应用则较为薄弱。

对于一家银行来说,各方面需要的人都是有价值的,应该合理搭配。归属需要强的人有利于在组织中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相互合作。不仅人资部门、工会、培训部门等协调性部门需要,每个职能单位最好都有这样的人员安排。成就需求强的人和权利需求强的人对组织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项目开发以及临时性的公关课题来说,有成就需求强的人的不懈努力,有权利需求强的人的有效组织、控制、协调、领导和施加影响,对于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绩效的产生不可或缺。

对成就需要理论的深入了解和应用,将使得人力资源控制中诸如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以及企业文化控制中缺乏开拓团队、缺乏团队协作等风险得到良好地修正。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在银行内部控制中的体现和提升方法

积极组织行为学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放在解决组织内部管理矛盾的问题上所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更关注于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冲突、压力和工作倦怠;改进不良的态度和对组织变革的抵制;如何激励那些处于边缘状态的、缺乏工作动力的员工等。

组织行为学家根据鲁森斯等人对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证明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定义标准的最具代表性的积极心理状态变量,包括自我效能(自信)、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情绪智力五个范畴,并证实它们能够直接影响领导效能和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压和工作绩效,并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绩效和持续性竞争优势。

同样,这对于研究和完善企业层面的控制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对于解决人力资源控制中诸如经营效率低下、开发机制不健全以及企业文化控制中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风险给予良好地修正。

笔者将针对上述部分积极心理状态变量做出解读,揭示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更加注重加强员工自我效能建设

高的自我效能感通常会伴随高绩效表现。中小银行事多人紧,加之行业的特殊性,对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与一般行业相比更高。在员工的选拔及职业培训工作中应该更加关注员工的自我效能及相关潜质情况。

(二)促进员工对于希望的坚持

高希望者在面临困境时,社会适应性较好,同时还会尝试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银行管理者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员工对于的希望的坚持力,通过培训及综合考评等手段,对不同类型员工的坚持力实行阶段性的鼓励。

(三)倡导对员工情绪智力的关注

戈尔曼指出,个体在工作上能否取得成功与情绪商数和情绪能力关系密切,其影响是IQ的两倍。高情绪智力可以帮助银行掌握员工或客户的情绪,发生争议或有分歧时能妥善处理,进而实现工作目标,提升组织绩效。

参考文献:

[1]陈兴淋. 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8-96)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87-204)

[3]曾晖,赵黎明.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N].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3)

内控工作论文范文8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论文 质量监控 评价体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独立学院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发展至今已有303所 (2012年3月教育部数据),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论文也是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毕业论文进行质量监控,强化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必然要求。但质量监控效果如何?如何构建对质量监控体系的评价标准是衡量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组织、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对该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从动静两个方面构建毕业论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独立学院毕业论文工作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有的学校从第7学期期中就开始,直到来年的5月份结束,持续6个月之久,学分达到7.5或更多。对于学院、系部、指导老师、学生而言都是工作、学习中的“重头戏”,对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评价应从动、静两个方面全面考察。静的方面包括教学文件(如毕业论文工作大纲、计划、各种统计表格、评分标准等)是否齐全、师资力量是否具备、可供文献资料是否充足;动的方面包括选题环节是否安排有序,毕业论文组织、中期检查过程是否严格,指导老师指导环节是否科学合理、能否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写作态度、纪律、答辩过程管理是否严格等。对评价的各项内容分等级设定不同的标准予以评分。

二、注重师生有效联动构建毕业论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老师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两大能动主体,教和学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在毕业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应注重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有效联动,既要评价教师的指导态度、指导方法,又要对学生的写作态度、学风、纪律方面进行考察,在写作中有好的态度、良好的学风及严格的纪律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必要前提。评价毕业论文质量决不能仅从论文本身着手,在实践中,存在学生找人的严重情况。因此,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中应包含对师生互动的管理措施,如要求指导老师每周与学生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就论文写作情况加强沟通,通过指导日志的填写记录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等。

三、以毕业论文质量作为评价监控有效性的重要内容

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组织、管理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监控进行的实际效果,最关键还是要看毕业论文本身的好坏。在评价体系中应突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考察。从选题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能做到结合实际、选题的深度、广度等方面,从论文的字数、格式、结构、论点、论据等各个方面分等级进行评价。另外,还应就毕业论文的相似度检测结果予以关注,近年,一些独立学院把对毕业论文进行相似度检测作为学生论文合格的必经程序,在设置具体评价标准时,大多以40%为分界线,这一举措客观上给学生造成一定压力,为了检测过关,在论文写作中,通常会有社会调查、座谈会、数据分析等内容,保证了论文的质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重视学生对毕业论文监控体系的评价

在构建毕业论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时,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认可度,并将此作为对指导老师进行奖励的主要依据,掌握通过写作毕业论文,认为收获较大或一般的学生比例,并进而收集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今后的组织、管理中予以改进。

总之,加强独立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深化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切实使学院、系部、教师、学生各个主体重视毕业论文工作,严格规范毕业论文质量监控过程,强化责任心,积极创新才能使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施少敏等. 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卷调查分析[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15-118.

内控工作论文范文9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防控;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8-0058-2.5

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暴露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管上存在的诸多漏洞和风险,为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监管,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出台,从此世界进入内部控制时代。2008年6月我国借鉴融合COSO内部控制框架,并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由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相关配套指引出台,要求2011年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起扩大到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目前大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正在逐步推进,有关内控建设的相关理论指导和具体实践操作经验都在逐渐研究和摸索之中,是学术界讨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企业实务界,内部控制建设尚属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本文在调查研究上市公司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经验基础上,收集分析和整理相关数据和资料,对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思路进行归纳整理。对确立以风险防控为导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内控建设的操作框架和实践应用进行总结,构建出企业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操作思路与方案,供企业参考。全面推进内控建设大致可分为下面四个阶段。

一、内部控制建设前期筹备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一)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必须取得企业高层的充分支持

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具有全员性,不是针对员工的内控,也不是针对管理层的内控,是企业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准确的说,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的过程和机制。企业在全面推进内控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因此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企业现有工作流程,改变原有管理习惯,甚至杜绝一部分人的不正当利益,这些个人的不正当利益往往会侵蚀企业整体利益,无益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根据经验,全面推进内控建设必须首先得到企业高层(决策层)的充分支持和重视,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内部控制建设举步维艰,很可能半途而废。

(二)确定内部控制职能的归属

企业可以自行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也可以委托专业的内控建设咨询机构,但由于全面推进内控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和非常专业的系统工作,对于未有过系统的内控管理背景的企业,建议选择委托咨询机构来进行内控建设,目前多数企业也是这样操作的。选择好内控咨询机构的同时,还要在企业内部选择(或新成立)某一部门来承担内部控制职能,处理内控日常事务。即使是委托咨询机构,也要有某一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控建设工作(即牵头部门),因为初步建立好内部控制体系之后,咨询机构便会撤出,而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工作,企业的很多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这些后续工作需要由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来独立承担。

在实践中,确定负责组织协调内控建设工作的职能部门一般有四种情况:1.财务部门牵头;2.内部审计部门牵头;3.企管部门牵头:4.组织成立联合部门牵头内控建设工作。目前认为比较理想的模式为:前期内控建设阶段组织成立联合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控建设工作,联合部门属于临时机构,可以从审计、财务、企管、人力资源以及业务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内控的后续日常工作放在企管部门,审计部门负责定期对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审计和监督。当然,具体确定由哪一个职能部门负责、采用哪一种模式,还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内控建设完成后,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要求,企业每年要委托社会上独立的内控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这里建议内控审计机构和前期内控建设咨询机构保持一致(可以实现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重复工作,减轻企业的负担。

二、内部控制全面建设工作

(一)组织召开项目启动大会

以内部控制建设相关职能归入企业的企管部,同时委托专业咨询机构为例,在全面推进内控建设工作前,应由企管部牵头组织召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项目启动会议,对全面开展内控建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提升企业各级人员对内控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部署具体工作安排和时间进度。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均要出席会议,如果是企业集团,所属企业主要负责人也要出席。会议部署工作后,正式进入内控建设阶段。

(二)流程梳理和现场测试

内控建设咨询机构按照18项内控应用指引,首先对企业现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归纳和梳理,18项应用指引分别是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其中前5项属于控制环境层面的,是内控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后面13项属于业务层面,涉及具体的工作流程。流程梳理以13项业务层面对应指引要求为主要依据,由于多数大型企业都采取总分机构的组织结构,或者是公司总部下设不同事业部,或者是集团总部所属若干分、子公司,公司或者集团总部作为管理中枢,主要涉及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5个领域,而所属企业以其余13项业务流程为主。

在流程梳理中以财务指标为主要风险导向,识别上述不同流程的固有风险,评价风险等级形成风险清单(风险列表与相关描述)。对应内控应用指引将13项业务流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细分为若干子流程和三级流程,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个描述现有制度和现行控制,与风险描述和指引要求进行逐一比对,一方面获取内控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证据,另一方面找出对应内控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同时参照风险清单及描述确认流程关键控制活动即风险控制点,作进一步穿行测试及控制测试,最终形成书面差异分析、控制矩阵等内控文档记录控制活动。

一般来说,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的书面文档记录采取的形式至少要有:风险清单、流程描述、以及风险控制矩阵等内控文档。流程描述应保留足够的细节,让其他不了解该流程的人能够了解、进行评估,并为检查流程中控制的执行有效性设计测试,下面的表1为以通知结账为例进行的流程描述示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细分出来的子流程及相应的风险描述可见表2:细分流程与风险清单示例。至于控制矩阵,就是将流程中所涉及的风险和对应的控制活动进行汇总,以发现控制缺陷的一种矩阵图表,控制矩阵是针对每个业务流程记录的关键文件,控制矩阵一般格式可见表3。

完成企业现场测试工作,形成书面差异分析、控制矩阵等内控文档,找出企业现有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在此基础上同企业管理层探讨制订内控缺陷整改方案,随后进入缺陷整改阶段。

三、按照整改方案推进整改工作并跟踪验收

现场测试和流程梳理中发现的内控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制度缺失或者制度不适用,不符合流程实际需要)和执行缺陷(设计完好的控制制度没有按照意图运行或者运行不到位),汇总内控缺陷和咨询机构提出的整改建议,并与企业管理层探讨制订整改方案。

此时企业开内控建设工作阶段总结会议,所有涉及内控建设的公司和部门负责人均应出席会议,按照不同业务板块(下属事业部或者分、子公司)逐个总结内控建设阶段工作,通过不同业务板块间横向对比和经验共享,使相关负责人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的影响,分析如何通过内部控制建设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与咨询机构反复沟通,形成最终的整改方案和整改期限。

内控建设突出以控制风险为目标,不同企业客观条件不同,针对缺陷整改的具体措施无固定模式,采取何种措施和手段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即可。跟踪整改验收时,检查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完成整改率,针对未能及时整改和整改不到位的内控缺陷同管理层再次进行讨论并分析原因。

实践中未能整改的缺陷主要涉及几种情况:相关制度的修改订立仍需讨论研究或报送总部审批,程序仍在进行中;出于成本效益考虑,由内控设置增加的成本企业目前不能接受;一些内控设置降低了工作效率,为兼顾运营效率暂时无法执行;尚需时间进行流程测试和整改验收。上述情况也是出于内部控制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企业结合实际情况权衡各种因素后的结果,有待以后不断调整和改善。

四、确立日常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保障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企业内控建设已初步完成,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按照确立的内控流程和风险控制点,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审计部门要定期进行内控自我评价,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并进行控制测试,检查内控制度执行有效性,增强内部风险管控。同时每年还要接受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

内控自评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按照18项内控应用指引的要求再次全面梳理业务流程,着重考虑内控建设阶段发现的控制缺陷和弱点,做重点测试和跟进,重新确认内控缺陷,最终出具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如果是上市公司,每年3月份对外披露内控自评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控有效性审计报告。

内控自评报告一般要包含以下内容:1.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包括内控目标和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从五要素角度阐述);2.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和范围;3.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4.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情况及重大缺陷采取的整改措施;5.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诚然,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逐步深入的过程。按照上面阐述的操作思路和实现方案,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要基于上述工作成果,通过内控机制逐步深化日常内部监督机制和风险防控体系,强化规范运作意识,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和运营效率,协助管理层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志国等.写给企业家的内部控制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内控工作论文范文10

关键词: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内部控制;会计管理

一、会计理论现状

会计本质观点在我国会计理论界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会计信息系统论”,另一种是“会计管理活动论”,其中“会计信息系统论”代表人物是葛家澍教授和余绪缨教授,“会计管理活动论”代表人物是已故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杨纪琬教授。“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管理生产过程的行为,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就具有管理职能,部分“会计管理活动论”代表者主张“会计管理”就是人们控制生产过程和总结观念,管理内容是分配不同社会劳动生产和调节劳动时间。“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提供财务信息是会计的本质,其认为会计应当分为四个环节: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会计职业被迫重新认识和规划自身职业形象和本质,30年代中期,美国会计界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借此表明会计界的艺术观立场和态度。近年来我国会计界多以“会计信息系统论”为职业标准,但“会计管理”概念依旧在各种领域应用,尽管目前各领域对“会计管理”概念的应用是加以改进变更后的,例如:“会计管理”等于“对会计的管理”,“会计控制”等于“内部控制”,“会计管理”等于“会计监督”等,目前这种变更意义后的概念认识虽然活跃在各领域,但依然需要理清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之间的联系。

二、会计理论概念及关系

(一)会计管理概念

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在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合作发表《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学术论文,“会计管理”概念首次提出,认为会计的职能是管理活动,1985年阎达五教授又出版了《会计理论专题》一书,此书专门论述“管理活动论”,而后在1987年又出版《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一书,至此,“会计管理”概念初步形成。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认为:会计管理是通过组织经济活动、控制过程、指导行为,通过收集并处理信息对人们经济行为提出建议,是一种讲求经济效果的管理活动。“会计管理”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等要素,通过预测、预算、分析、预报、核算、控制、业绩考评、决策等八项职能来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会计管理包括会计核算,也就是说“会计管理”本质不仅仅是随时间进行事前、事发时、事后的循环管理,还有根据经济信息构成记录、分析、反馈等会计控制循环的深层含义。

(二)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异同

1.会计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定义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称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处理财务关系或组织财务相关活动的管理工作”。杨纪琬教授认为财务管理是一种“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的管理形式,也就是采用间接性管理手段去全面管理一切能称之为“财务”的财,财务管理如同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等管理部门相同,都是管理系统下的子系统。财务管理虽然是管理系统下的单独子系统,但与会计管理又是有所关联的,因为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会计信息,并借助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所以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关联又有区别。

2.内部控制

常用的较规范会计控制都是内部会计控制构成部分,内部控制经过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框架整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等六个阶段。从原始组织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都属于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内部控制开始进入制度阶段,在1972年,AICPA委员会了《审计准则公告》,正式将会计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部分。“会计控制”主要是资产安全、财务记录可靠提供合理保证的组织机构,主要从事记录活动,“内部控制”包括为企业内部提供资产保护、会计数据正确性审核,主要为提高经济效益。内部控制作用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及可靠性、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保护企业内部财产安全、保证企业即定方案贯彻执行、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其必须遵循七原则:合法性、整体性、针对性、一贯性、适应性、经济性、发展性。内部控制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渐渐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从“会计 记录”发展到“内部会计控制”再到“会计制度”成为如今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合为一体。

3.会计管理和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对会计信息真实度、可靠性等进行考察控制的行为,“会计管理”主要管理货币反应的经济信息、活动等情况,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控制是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管理”的关键,企业管理会计信息也就是会计控制,会计管理建立在会计控制的基础上,会计控制和会计管理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密不可分,二者的核心价值都是提升经济效益。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提升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经营合理合法、促进企业发展,而会计管理只是从事会计管理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过程,会计管理仅仅是带有提升经济效益目的,因此会计内部控制不等于会计管理。

4.会计监督

会计核算是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也是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由于内部控制为了严格按照法律标准执行,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职能也有重叠部分,因为会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法律法规却是会计监督的职能,而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工作内容,会计信息提供者同时进行部分会计管理和会计控制工作,也就是说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部分职能相关联。会计监督的主要职能是执法监督,可以细分为:会计工作人员监督财务收支、财产物资、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监督等。会计工作监督就是“对会计的管理”或“对会计的监督”,这是一种外部发起,对内监督的行为,会计监督的职能主题是保证财产、财务信息的安全、真实等,除了企业外部对内壁发起的监督外,其余的工作内容属于“内部会计监督”,也就是说应当属于内部控制。会计监督无法细分其到底属于会计管理还是会计控制,但无论会计监督属于哪一项,它都是内部控制子系统。结束语通过图四可以看出,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间有联系但又是三个个体,三者都属于内部控制,并且与内部框架融合为一体,这也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意义所在。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三者的职能边界与图四中清楚界定不同,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职能交叉、重叠,三者边界定义模糊不清,这其中也有“会计管理理论”和“会计信息系统论”与当今会计业融合的作用。总之,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基础与核心相同,但三者却是独立的个体,职能有所关联但互不交集。

参考文献:

[1]张秀涛.刍议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辨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7):230-231.

[2]李颖.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问题探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4(01):84-84.

内控工作论文范文11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一)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内部控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当代学者对于内控制度的研究,通常将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萌芽期――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

在该阶段,内部控制主要着眼于实施中的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查错防弊。

2.成长期――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独立审计机构的审计方法的改进,内控理论也随之得到发展,一系列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推行,内控逐步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这样更加有利于保护组织财产安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更好的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3.发展期――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着力推动内控制度的设计,再加之审计理论的发展,使内控理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改进方法、提高审计质量成为核心内容。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首次以采用“内部控制结构”的提法替代“内部控制”,该公告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具体而言,内控结构建设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等方面的内容。而在这三者中,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基础和前提,会计控制是关键要素,控制程序是保证内控结构有效运行的机制。在这一阶段理论上最大的变化是开始把控制环境作为内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不再对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区别对待。

4.成熟期――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1992年,美国国会的“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内部审计师协会(AAA)、财务经理人协会(FEI)和管理会计学会(IMA)共同赞助成立的一个专门研究内部控制的问题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0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该机构1992年其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并将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作出严格规定,其中的第404条明确规定了管理层应承担设立和维持一个应有的内部控制结构的职责(刘君,2006)。

(二)中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由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直至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开始加大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进。财政部1996年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及会计系统三要素”。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开我国现代行业内部控制建设之先河,该原则就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要素、基本要求等进行了规范。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规是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2001年6月至2003年10月的两年多时间里,财政部先后《基本规范》、《货币资金》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就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2006年2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2006年7月15日,随着“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成立,新时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拉开了序幕。其目的是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权力运行,强化监督约束,可以有力地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升运营效率,提高信息质量,保证资产安全。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并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此次基本规范的印发,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是内控体系的最高层次,是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是我国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里程碑。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内部控制主要体现为与公司治理、管理密不可分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是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有效运行,有赖于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一般来说,关于公司设立与组织制度规定,公司应当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层管理者应该互相监督和制约。但是现阶段,我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是很完善,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十分严重,现有的制度约束明显不足,股东大会、监事会等内控的关键部门在公司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基本可以说是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作用的发挥。

(二)员工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合理

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人事管理是公司正常运作的保证,管理者应当在雇佣人才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完备的资源,这样才可以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保障,这也是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的基础。当然,这其中员工本身的素质是基础,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为公司的正常运转提供帮助。但我国现阶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譬如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传统思想的影响仍然明显,这些导致在很多公司中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许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不够先进,无法对整个人力资源系统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其中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合理是突出表现,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在很多企业纸面上的计划是十分完备的,但在实施中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很多错事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导致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

(三)不重视组织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的组织文化与内部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强有力的企业组织文化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同时有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则会促进企业组织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组织文化有着重要作用,这在许多国际大型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印证,企业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东西,但却对提高凝聚力有着很好的效果,而企业的凝聚力是内部控制水平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

(四)信息沟通不畅通

由于缺乏透明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无法保障企业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信息准确、及时的沟通。我国企业目前在信息交流上没有充分利用IT技术的优势。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其沟通经营信息,信息共享的目的没有达到。因此经营信息的交流频率不高,准确性难以保证。

(五)内部审计――“独立”名不副实

独立性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审计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都在企业内部设立内审部门,对公司的各方面工作进行监督。在理论上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直接对企业高层负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情况却不是这样,内审部门或者是由财务部门兼任,或者变成了企业高层监视各个部门的眼线,部门的意志也成为企业领导的体现,失去了原有的独立地位,这也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实施造成很多影响。

(六)风险评价意识淡薄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高。但是从目前企业状况看,企业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缺乏风险控制的有效机制。能否搞好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看能否遏制企业风险的发生,如果内控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就可能错误地作出估计和判断,导致错误地决策。

三、健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石,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健全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实现企业内部各参与者之间责任、权利和利益的相互制衡,保证董事会的核心位置,保证企业管理层制订规则的顺利进行,进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同时对于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者行为有一个良好的约束。

(二)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首先企业要根据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形成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配置合格的人才;其次要着力提高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素质,企业应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在培养和选择管理者时重点考虑:管理者的职业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管理者的知识与经验,管理者对待和承担经营风险的方式,管理者对信息处理以及会计功能、人员所持的态度,管理者对现有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所持有的谨慎或冒进态度等方面;再次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进行考评,奖优罚劣,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考核奖惩机制,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强调“软控制”的作用。软控制主要是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如高级管理阶层的管理风格、管理哲学、内部控制意识等。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使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在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管理当局的作风”。“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管理层和治理层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诚实和道德才会得到巩固和加强。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促进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遵循健康、严谨的行为准则,培育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

(四)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通过信息交流,使企业内部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和社会监督成本的提高。

(五)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应在企业的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它可以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同时也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在设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时,应将独立性作为重要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安排和经费等各方面都应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经济活动之外。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不能受总经理和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只有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保障作用,也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威信。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且具有独立性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加大工作的力度。由内部审计部门来完成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是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

(六)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是指分析和辨认实现有关目标可能发生的全面风险,以便形成确定的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的依据,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的重点是防范风险、避免和减少差错和舞弊、效率低下、违法乱纪等行为的发生,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内部控制的建立是与风险管理的要求相并存的。正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才应该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配合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目标。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内部控制的统一标准,相关具体规范和规范指南也即将出台,基本确立了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制度,必将大大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造林,董明.中美内部控制发展及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3).

[2] 吴剑伟.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09(2).

[3] 刘娟.中美内部控制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2).

内控工作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企业文化; 内部控制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它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重要影响。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目前被许多企业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但是,许多企业也只将内部控制的实施停留在制度、方法层面,没有将其升华为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没有作为企业文化进行培育,让内部控制文化逐步成为规范、约束员工的管理理念、企业价值观和群体意识。内部控制文化反映了企业独有的管理经营理念和行为特征,对深化内部控制内涵及功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目前被认为最具权威性的内部控制理论和内部控制定义是美国coso委员会在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中提出的:“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所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从这两种对内部控制定义的解释来看,内部控制首先是一种管理方法,是改善企业管理、保护资产、规避风险的手段;其次内部控制是一个管理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企业经营的始终,涉及企业上至董事会、股东,管理层的经理,下至执行层的全体员工;再次,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制度,是对原有的制度和规章得到更好执行而进行约束的制度。内部控制的这些内涵特征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性质,不管是制度还是过程或方法,都具有凝练成企业精神、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条件。许多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但仍然出现内部控制失效,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就控制谈控制,将内部控制的内涵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制度和方法。没有将内部控制上升到文化层面,作为企业文化去弘扬。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企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和文化层面重视内部控制建设。

二、内部控制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理念以及与这些理念相适应的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思维和行为方式、企业对外形象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起着支持和维护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将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统一到企业的发展上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但内部控制文化不是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简单结合,它是将内部控制内涵从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视角进行解读、凝练、提升。因此,内部控制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内部控制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共同认可、遵循,带有价值取向、道德作风、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及其具体化的物质实体等因素的总和,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群体性。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其文化是影响上至董事会、经理层,下至普通员工每个人的价值理念和道德作风、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二是具有独特性。内部控制已超越了原来的作为工具、方法、制度的范畴,形成内部控制文化后,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体现着企业特有的风格和魅力。三是具有长期性。从内部控制理论发展来看,在逐步的完善和成熟,且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渐渐引入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文化的形成对企业长期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内部控制文化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根据内部控制的特点和内部控制文化的特性,内部控制文化可分为五个层次,即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环境层、战略层。

行为层文化是指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采取的宣传教育,引导疏通,各类人际关系活动等,使企业所有员工形成一致行为取向和行为标准。内部控制形成的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人际关系、企业活力的折射和反映。制度层文化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实施而制定的一系列约束措施和员工遵守的规章,并使这些约束和规章形成员工自觉遵守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制度文化是一种机制保障。内部控制的配套制度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具有补偿、弥补和支撑作用,如在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规范了财务审批、支出、使用等权限,相应的财务报销制度等对内部控制制度具有补偿作用。精神层文化就是指企业在长期实施内部控制措施时,将其上升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价值标准,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支柱。精神层文化是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企业的精神和文化的核心,是潜在的,对员工的理念具有明显的指引作用。环境层文化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润滑剂。基于内部控制环境提出的,是指将内部控制的措施与企业内部的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战略层文化是指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贯穿到企业的中长期战略中去,形成长期的机制,使员工自觉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努力。

内部控制文化的五个层次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中,精神层是核心,与企业长期已经形成的其他文化应融合在一起,是最重要层次;制度层是关键,各种规章和标准都可使内部控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行为层、战略层、环境层都贯穿内部控制实施的始终,与企业行为、长期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图1所示。

四、内部控制内涵的深化和拓展

对内部控制文化进行分层次分析,是对内部控制内涵深化和拓展的基础。从目前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来看,内部控制还存在可挖掘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内部控制的最好效应还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深化内部控制内涵是非常必要的。企业既然投资引入内部控制系统,就要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尤其是随着企业面临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就应从行为主体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战略文化五个方面深化和拓展内部控制内涵。

(一)从行为主体与行为文化角度进行深化和拓展

以人为本,人是一切活动的根本,是决定内部控制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应对实施内部控制的人区分层次。区分层次就是将控制主体——人进行分层,可分为三层:一是理念层——董事会;二是管理层——经理;三是执行层——普通员工。在内部控制系统中人人平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职务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责任和义务。董事会作为企业最高管理者,企业朝什么方向发展,由他们掌舵,他们的品行与作风、操守与价值观、管理理念和风格都对内部控制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对管理层的要求必须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使经理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更好地履行义务。执行层的普通员工相对权力较小,但是员工与管理层等勾结发生的内部控制失效事件并不少见。因此,企业要注重员工价值观的培养与建设:要统一员工的思想认识,用企业的文化和理念来引导员工,把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价值实现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使所用企业人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期望。培育良好的行为文化必须解决员工、经理、董事信息传递问题。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管理混乱,控制失效,企业损失现象经常可见。许多企业存在多头领导,越权领导,越级领导现象,各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沟通时间滞后。同时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很多,有来自正式群体的信息,有来自非正式群体的信息,有来自正面的信息,也有来自小道的消息。因此,对信息的筛选至关重要。

(二)从制度文化——配套制度建设角度进行深化和拓展

制度是一种约束手段,要使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一种文化,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环节。企业要从控制前、控制中、控制末等三个阶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并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建立强审机制,定期完成企业报表、资产、财务等方面的审核分析;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使得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得到矫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并把结果作为员工晋升的重要依据,奖优罚劣,激励员工。内部控制只是管理程序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内部控制不能解决企业所有问题,尤其是无法完全解决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建立补偿机制,设立突发事件处理的预案来进行弥补。

(三)从精神文化角度进行深化和拓展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使企业长期在生产实践中积淀形成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企业目标等,是企业的精神财富。将内部控制凝聚升华为精神文化,是对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中实施的最高要求,也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发挥其最大效用的重要途径。企业可以通过长期的宣传、引导,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到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活动、企业战略中去,使内部控制逐步成为企业和所有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理念,形成意识形态的精神成果;还要把内部控制精神层文化与其他层次文化、与企业其他文化相互融合。

(四)从环境文化角度进行深化和拓展

环境文化是表层文化,但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对企业内部控制非常重要。内部控制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内部控制内涵的深化与拓展主要从内部环境入手。首先要优化组织结构。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必须界定责、权、利,这是强化内部控制效果的重要保障。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符合企业的实际。企业应对自身的业务和活动范围与特点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可以采用集权式,也可以是分权式。但是不管怎样,组织结构要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有利于内部控制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其次,内部控制需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可以起到专事专办,能通过深入的研究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应抽调一些财务知识丰富、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和实施。最后,企业还应加大对内部控制的资金投入,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是规范企业运营,而不是企业之间互相攀比。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企业发展资金紧张,在投入方面,权衡各种因素,要从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内部控制,将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长期可以发挥有效作用的机制。

(五)从战略文化——控制目标角度进行深化和拓展

战略是企业在中长期要实现的目标。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使会计信息真实,财务报告准确,并防止舞弊发生,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深化,公司治理、经营风险防范的目标也越来越突出。美国coso报告中规定的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三点,即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我国所确定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是: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但是企业目标是由高层人员制定的,对于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的执行者来说,这一目标显得有点不切实际,无法操作。如会计人员认为做好账,出具切合实际的可靠的财务报表就是他的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要使员工形成一致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应认识到内部控制的规范作用不仅是防范个人舞弊、会计信息失真等,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自觉为企业发展和经营贡献力量的人生价值观,也就是实现“无控性”目标,这也是内部控制潜在的最高级的目标,借助文化和道德的力量来引导组织和人的行为。

五、结论

内部控制理论进一步提升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形成内部控制文化,使员工自觉遵守,共同维护,这对于企业发展和组织管理都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深化内部控制内涵,培育内部控制文化,将内部控制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中,是内部控制理论在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企业应从战略高度,从文化视角重视内部控制建设,达到“无控性”目标,使内部控制不仅是规范管理的措施和制度,还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以及引导企业和员工行为的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 戴春.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之思考[j].现代企业,2006(3):89.

[2] 张水强.论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8),18.

[3] 彭幼华.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初探[j].福建金融,2008(6),55.

[4] 王秀萍.赵峰,论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2004(3): 41-42.

[5] 张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效的制度化防范路径[j].商场现代化,2008(11):72.

[6] 中国成本研究协会.企业内部控制原理、经验与操作[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2(4):51.

[7] 潘琰.内部控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