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政部转正总结

行政部转正总结

时间:2022-02-02 21:39:58

行政部转正总结

行政部转正总结范文1

自我有收获的一面,自然更有不足的一面。例如:与客户的沟通,自我此刻还是显得比较怯生,要克服沟通的障碍,除了多看多了解相关的书籍和请教的其他老员工外,更多的是和客户进行交流,多做总结和归纳,将客户的东西变成自我的东西,为我所用,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转正的自我总结,方便大家学习。

转正的自我总结1进入公司参加工作已经有段时间了,短短的两个月试用期经已接近尾声。首先感谢公司能给我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是我毕业后所从事的第一份工作,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自始自终我对工作都是秉着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工作以来,在单位领导的精心培育和教导,及同事之间的相互帮助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论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

作为一名刚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虽然有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实践的东西接触的少,对很多问题不了解。我在复合导线厂从事的是710框绞这个工作,刚上班的时候是处于一片茫然的状态,对框绞机的很多工作流程还不熟悉,不知道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遇到这种情况,我依靠班长和机长的指导,以及自己认真的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处处留意,多看、多思考、多学习,不会的东西不去操作,以免引发事故伤人人伤己。渐渐地熟悉了工作情况,并融入了这个团体之中。

思想上,自觉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积极参加公司的培训。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要求积极上进,爱护公司的财务,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虽然有成功的泪水,也有失败的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的社会竟争,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工作者的重要性。

生活上,虽然是陌生的环境和生活状态,但是公司里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学习发展机遇以及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让我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

经过这两个月的工作与学习,虽然收获颇丰但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就是对公司的流程熟悉不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得较差。对公司的工作任务能认真完成,但积极性不够。自身的整体素质和工作经验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初入职场的我,难免有些经验不足,但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经过磨练,我会改善自己的不足,越做越好。

转正的自我总结2首先,十分感激公司能够给我供给一个发挥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公司先拼命,后品茗的精髓所在。

时间飞逝,四个月的实习时间转瞬即过。回想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让我欢喜让我忧,有第一次销售的成功喜悦,也有被拒之门外的悲痛往事;有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发呆,也有半夜从床上蹦起来的经历,这好象是人生的一段缩影,让人难以忘怀。生活显得紧张,但又有秩序。像我这样一个新人,刚进入公司,就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一切都充满了陌生和好奇。所以我经常会追着师傅或老员工问这问那,他们总是能不奈其烦地解说。从中让我学到了许多自我以前所未学到的东西。经常也和客户进行交流,从他们那里能够学到自我在其他的地方所不能学到的东西,所以他们都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在过去的几场演示会,成了我的实践学堂。打电话、发资料、粘信封成了我的必修课。一段时间里,提着一大袋资料,徒步穿行于各个大街小巷,寻找大大小小的客户,成了我每一天的工作。有鞋子破了买瓶胶水顶着用的时候,有脚掌上化脓的穿着厚袜子跑项目部的感受,也有39度上医院的经历,每当遇到不顺利的时候,我总喜欢唱那首《真心英雄》激励自我: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我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自我能能否战胜自我。只要自我有收获,有长进,能够得到客户以及同事的认可和信任,再苦再累,自我也是感到幸福和欢乐的。

眼下自我最主要做的工作是改善自我的工作方法、深化软件学习、增强对客户的公关本事等。宁波区域作为浙江的一个大市场,这是商家的必争之地,同时其市场成熟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外,更重要的是强化对市场的一个分析和确定本事。我想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勇往直前,成功将指日可待!

从今年四月初进公司,转眼已快五个月过去,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其中有收获也有缺失,但体来说还是收获颇多。

在总公司进行了一个月的理论培训以后,我到了_驻外办事处,在此之前我主要是学习软件的操作和销售流程,此刻开始了简单的软件服务以及销售工作,是从真正意义上的理论阶段过度到实践阶段。经过这样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实战演练,让我对我们的软件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积累了不少和客户交流的实践经验,为自我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

不久以后,刘工开始带我出去拜访一些老客户。他经常会有意识地将整个销售流程演示给我看。然后,仔细地分析给我听,从寻找客户、面见客户、与客户交流、软件的演示到最终的销售。每一步骤,每一环节,每一事项,都能一五一十地进行分析,这让我体会十分深刻,为我日后独立完成销售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我拜访客户的本事,刘工开始安排我去跑项目部,刚开始我有些害怕,当我鼓起勇气跑项目部时,要不被拒之门外,要不就是被敷衍搪塞一翻,闹地个尴尬。有一段时间我开始打退堂鼓,思考自我是不是真的适合做销售的工作。之后刘工看出了我的心思,开始给我讲解自我刚入行的经历,使我大受鼓舞,然后我拼命地找与销售相关的书籍看,之后,我摆正了心态,开始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跑项目部的经历,让我对销售工作又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为了让我熟悉_市场,刘工和张工开始带我跑_市场的各个县市。在此期间,我去过_、_、_、_、_、_等区域。参加新规程升级演示会6个场次,做过各种各样的服务70多次,拜访了大大小小的施工企业或项目部100多个。这让我充分地学习了业务知识,增强了我与客户沟通和交流的本事,熟悉了搞演示会的整个流程,也大大提升了自身素质和修养。为我以后自身发展和工作学习供给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好平台。

给我影象最深的_市场,_作为_七个建筑之乡之一,(此处省略市场分析约200字)_市场作为长三角重要经济发展基地,国家投入、私营经济的逐步发展壮大、思想观念开放、经济发展稳中有升、建筑产业持续发展等等,必将会有效推动建筑市场软件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来到_办的日子里,我过得十分愉快也十分充实,愉快是由于_办的老员工们都十分热心,我遇到困难了他们都能竭尽所能地帮忙我,从毫无所知到明白一点到之后的不断认识,每一点点的提高,这不仅仅是自我的不屑努力,更多的是凝结了他们的无穷尽的智慧和汗水。是他们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温暖和无穷魅力,我觉得我能生活其中是我一个莫大的荣幸!我在那里学到了许许多多做人、处事的方法,为我以后人生道路铺平了道路。

有提高,当然也有不足。像工作中的市场的把握本事以及分析本事等等都还是显得稚嫩和欠缺,所以这些都需要我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不断加强。销售这个行业,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和好奇,一切又是充满坎坷和挑战。我以前学的是土木工程施工和管理,而此刻从事的工作是销售。对于销售的认识也只是表面,对于市场的把握本事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毅力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从进入品茗到对她产生深深的情感,无不折射出一个品茗文化的精神所在。在着段时间里我真的感受很多,有工作的艰辛,有成功的激动,有团队的感动,更是有收获的喜悦,经过这段时间的洗礼,我觉得自我比以前更加成熟了。是品茗文化魅力深深吸引着我,激励着我,让走过一个个坎坷,跨过一条条沟壑,在前进的道路上留下自我深深的烙印。

五个月的时间,转眼即逝,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我深深感受着销售的魅力。销售是一门讲究艺术的学问,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无不透露着销售技巧的高超。自我在过去几个月的销售中也小有体会。例如主观方面:塑造自我,研究产品,提高销售技能,建立客户网络,产品管理。客观方面:市场把握分析,行业及对手动向等。仅有在以上几个方面好好加以体会和把握,才能在自我的销售生涯走地更好、更远。

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我从对软件销售行业一无所知到此刻有了自我必须的思考分析本事,不能够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从工作中学到的不仅仅是销售技巧,更重要的是对公司先拼命,后品茗的文企业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还是挫折,我都能以正常的心态去应对、去克服,因为品茗的企业文化早已在自我的脑海中深深扎下了根。_x经理以往说过:只要坚持不懈,相信成功并不遥远。

自我有收获的一面,自然更有不足的一面。例如:与客户的沟通,自我此刻还是显得比较怯生,要克服沟通的障碍,除了多看多了解相关的书籍和请教的其他老员工外,更多的是和客户进行交流,多做总结和归纳,将客户的东西变成自我的东西,为我所用,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我总结出的八字方针:多看、多听、多想、多做。我想只要自我努力、用心学、用心做,就必须能给公司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空悲切,白了少年头,人生就像古人所说,趁此刻年轻多学点东西、多做点事情,不要枉费人生。所以我要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去,决不辜负公司对我的信任和栽培,并且能够快速地与公司健康成长!

转正的自我总结3结束了四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我憧憬着自己能够进入一个在社会上有地位、受人尊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大企业工作。经过努力,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我获得了_电网公司赐予的这一就业机会。在激情似火的七月我怀者激动无比的心情进入了梦寐以求的_电网公司,荣幸成为_供电局的一名新员工。

七月初到局里报道后我们首先加入了_电网公司在贵阳_开办的__年新员工培训班。这是我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亦是一个新的起点,在短暂的十天时间内我们进行了军事训练、电网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观看了抗冰保电专题视频和图片展。军训不仅能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能磨练人的坚强意志。

_十天的培训结束,我们紧接着又加入到都匀电网开办的__年新员工生产技能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学习。通过20多天的学习培训,使我对都匀电网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高电压设备的基础知识、油务技术监督的分类任务、电气试验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继电保护的基础知识、变电运行、电气接线及运行方式、变电站的相关知识、安规、事故及异常情况用语、操作术语、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电力营销系统的相关知识、电力线载波、光纤通信技术和信息自动化、计量管理所的结构及职能权限、电测量指示仪表的基础知识、线路管理及输电线路的基本知识、调度管理的相关知识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次学习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近两个月的培训结束了,我分配到马场坪供电所见习上班,从事收费工作。刚接触收费难免有些棘手的以前不曾碰到的问题,当我耐心向所里面的同事请教时,他们总是非常热情,不厌其烦的给我讲解,每次看到的都是他们热心的笑容,一股暖流从心间流过,我知道也坚信这股暖流是不会干涸的。所里面的每一名同事都极好相处,乐于助人,我想这也许和_人在外界的良好口碑是分不开的吧。

上班到现在已经两个星期,恰逢收费高峰期,每天前来缴纳电费和办理业务的客户还是比较多,有的时候从早上开门几乎可以说是忙到下午六点过下班,实话说累肯定是有一点,但更多的感觉是充实和快乐。我实习的岗位属于服务性窗口,不论是现在还是今后我每天都会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热情的态度去为任何一名客户服务,要做到服务永无止境!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南网人!

转正的自我总结4从20_年11月30日入司已经三个月时光,在此期间公司领导和同事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给予我很多帮忙。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刚上线阶段,透过日常工作学习自我对客户服务中心建设和客户服务有了更高的认知,同时用心与领导和同事进行沟通,尽快的融入了东兴证券这个群众。

在试用期阶段自我主要负责完成以下工作:

1、由于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的客户服务平台正处于开发阶段自我进入公司,利用之前的工作经验自我首先提出客户服务平台功能需求,在20_年12月14日和12月22日组织总部和营业部客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客户服务平台进行测试,同时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金正公司工作人员,并且与金正公司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商讨对客户服务平台的功能完善,并于20_年1月15日完成功能完善推荐提交金正工作人员;

2、负责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质检管理办法修改,并且协助完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制定及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规范用语修改,完善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制度体系建设;

3、每月定时对总部和营业部客户服务中心话务进行抽查质检,并且将话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发送给各相关工作人员,并对质检问题进行沟通,同时每月提交客户服务中心质检月报,透过此项工作来提高客户服务中心服务水平;

4、从20_年1月客户服务中心客户服务平台坐席系统上线之后,开始接听客户,透过在接听客户电话过程中来促进业务知识的学习,同时提高自身客户服务意识;

5、每日组织客户服务中心人员的晨会,透过晨会来了解当时市场资讯,共同学习每日疑难业务知识和新业务知识,同时学习公司近期工作任务与重点;

6、针对客户服务中心工作流程和标准使用语及相关工作对北京营业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透过培训学习了解客户服务中心工作流程和提高服务认知;

7、在总部和营业部客户服务平台坐席系统上线之后,指导营业部透过坐席系统完成新客户回访工作,并且及时解决营业部外呼人员在外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8、根据公司领导要求同时为了加强公司各部门业务相通,每日收市后负责搜集整理当日疑难业务,并且每周将疑难业务汇总发送总部经纪业务部各位领导和各营业部客服主管。

透过以上工作任务的完成自我发此刻很多方面仍然需要改善:

1、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透过不断的接听客户过程中发现对于公司很多业务知识方面自我仍然需要加强学习,从而才能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

2、加强团队沟通协作,加入新的群众之后,并且在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建设阶段务必很好与领导和同事沟通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完成,尤其根据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发展目标,用心加强与各营业部客服主管的沟通;

3、对于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建设阶段,就应利用自我之前的工作经验与客户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的认知加强创新潜力,寻找适宜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建设的方式方法。

在正式成为东兴证券的一员之后,根据试用期发现的不足认真改善,同时用心完成公司领导分配的任务工作,对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作出自我的努力。按期完成总部和各营业部客户服务中心客户服务平台坐席系统的上线工作,认真协助公司各营业部客户服务中心的上线工作,同时认真协助完成对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制度建设,而且加强对自我今后负责的客户服务中心呼入组的团队建设管理,用心主动配合领导和同事开展各项工作。

转正的自我总结5我于20_年2月28日正式在客服部工作,试用期三个月。

时光弹指一挥间毫无声息的流逝,转眼间试用期接近尾声。回首过去的三个月,内心不禁感慨万千……这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经历了一番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

在这段时间的工作学习中,对同方人环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管理以及个人的岗位职责等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熟悉工作的过程中,我也慢慢领会了同方人环“承担、探索、超越”的精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为同方人环的稳步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将我的工作学习情况作如下汇报。

我的工作主要是行政管理、费用管理、物资管理及办公室内的一些日常工作。在工作中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因无工作经验,期初的一段时间里常常出现问题,在此谢谢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让我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且认真更正。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后来我也熟悉了每天的工作,及时提交各种报表,做到“主动”工作。经过4月中旬去北京的培训,我对本职工作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工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还有领导和同事们提出讨论的问题,我也有了清楚的认识。工作中需要同事之间团结合作,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加入公司以来同事们给我最深的影响。

当然,我在工作中还在存在着缺点和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我会继续努力工作学习,今后一定尽力做到最好。工作中需要“超越”的精神,我相信经过努力,工作会越做越好。

行政部转正总结范文2

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状态可以用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来概括: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储蓄倾向在不断强化。1999年以来在扩大内需政策导向下,全国范围内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标准,实施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职工人均月工资水平由1998年的400元提高到2001年的823元,增幅高达105.8%。但是收人增加并未带动消费需求增长,而是储蓄存款的大幅增加。2001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14.7%,比上年的7.9%高出6.8个百分点;2002年末同比增长达到17.8%。

二是储蓄的快速增长因投资意愿不足而大量沉淀,经济运行面临失速,银行面临经营风险。“九五”时期全社会网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17.3%,后者比前者高出6.1个百分点。储蓄一投资机制的不畅使得大量资金从经济运行中沉淀下来,其实质是资源的闲置与实际生产能力的不足。

三是利用国债吸纳储蓄、增加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最终只是形成了对经济总量的直接拉动,财政逐渐成为维持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1998-2001年国债投资占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8.9%、75.9%、54.3%、35.1%,国债投资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2%、28.2%、21.3%、24.7%、2002年预计贡献率为25%。财政必须在每一轮经济循环中保持较高的贡献率,而每一轮经济循环又会强化第一环节的储蓄倾向强化,第二环节的自主投资意愿不足和储蓄沉淀,最终的压力再次集中在第三环节的财政投资拉动上。三个环节的相互承接,继起,以及财政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基本反映了目前经济运行的特征。

显然,在这样的经济循环中,财政已经不是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之外的政策因素,而是内生为这种经济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财政的负荷在递增,风险在加大。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受困于消费环节的障碍

按照最初的政策意图与目标,1998年中央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钆即通过“政府投资拉动一消费增长一民间投资增长一经济自主增长”的链式结构实现市场传导机制的启动。换句话说,如果积极财政政策效果不佳并受困于经济运行中,其关键原因应该还在于消费环节的障碍。

以此来审视上述的经济运行特征,可以发现目前的收入政策、消费政策和投资政策都未能在改变消费预期、带动消费增艮方面达到预期的效果。

显然,在“总收入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产出总收人”的产出循环中,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是一个关键环节,需求约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增长过快;二是最终需求不足导致投资意愿过弱,大量储蓄从经济运行系统中“漏损”后不能实现正常的“注人”。这两种情况的分别出现或同时出现都会导致经济增长失速,市场不稳定和萎缩。

在近几年的实际应对中,我们按照一般的反周期策略一直试图以大面积、大幅度增加收入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变消费预期,改善收入中的消费一储蓄结构;以连续、大量的政府投资来维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吸引民间投资,打通储蓄一投资障碍,最终使需求活跃起来。但经济运行却一直无法摆脱消费难以启动,内需难以扩大的制约,政府投资带来的收入效应没有明显改变消费预期和消费倾向,而是更多地转化为储蓄的增加,从而使经济运行中的储蓄一投资机制进一步失衡,在没有自主投资动力的情况下,政府必须通过发行国债吸纳更多的储蓄以消化这种失衡'于是前一次扩大投资的效果转化为更多储蓄,成为下一次扩大投资的压力。政府投资不但无法疏导市场机制的传导,反而形成了政府投资一经济增长一政府投资一经济增长的直接外部推动式的经济运行特征。这种情况表明市场机制传导的消费环节出现了严重的阻滞,正是这种阻滞使积极财政政策陷入了一轮接一轮的直接拉动的循环中。外推式拉动逐渐成了经济增长的一个常量,财政政策的退出也就变得不可预期。

制约消费环节传导功能的体制性原因分析

近几年政策应对效果的不理想说明,不能简单地用市场体制下的一般性原理进行解释,根本性的制约必然来自于特殊的体制性因素。

1、解除¨|的”社会契约”所形成的对消费的总体性制约

我们的分析将从价格改革的路径差异谈起。“休克疗法”与渐进改革的差别在于前者迅速放开价格,采取了通过高通胀和对生产的破坏迅速消除供求缺口的强制性平衡方式,其实质是对供求双方同时实行打压,在远远低于现有经济水平的目标下寻求平衡;后者缓和放开价格,采取了通过激励计划外供给增加和计划内供给改善问接促使供给向上浮动来填平供求缺口的平衡方式。从政府部门与家庭部门,企业部门的关系看,“休克疗法”将价格机制革命中的成本支付职责连同其产权私有化变动一并抛向社会,原来计划体制下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的“社会契约”大都在事实上解除了,其巨大代价是改革一开始就会出现剧烈的经济社会动荡I由此所造成的对生产的破坏和债务危机较长时期难以消除;渐进改革虽然避免了“休克疗法”造成的严重问题,但当期必须支付的价格改革补贴和连带的必须延期支付的产权改革等等的成本支付责任,却继续由政府承担着。在最终建立的市场体制框架里,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家庭部门之间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明确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政府要推动转轨完成,必须最终解除这些累积的旧的“社会契约”,建立新的“社会契约”。

因此转轨成本的消化将形成对这一阶段经济运行的基本制约,而这一过程中的成本支付路径无非两条:(1)一部分转化为家庭部门的个人支出;(2)一部分转化为财政必须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支出,即主要问题将出现在消费环节。

比如原来体制下全民范围都享受到的教育之类的补贴,不论结构如何调整,一部分支出仍然要由财政来负担,一部分则转移给家庭迫使居民以增加储蓄,缩减即期消费来应对。前者成为财政经常性支出不断增长的一个大项,后者与其他预期支出一起改变着居民的收人预期和消费预期。解除旧的社会契约的成本问题,总体上都将使市场机制的传导发生障碍而叉难以恢复。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的不足使财政拉动由外生因素向内生因素转化。近年来积极财政政策始终只能形成“政府投资经济增长政府投资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效果,而无法使“政府投资拉动消费增长民间投资增长经济自主增长”的市场传导机制启动,其体制性制约也正在于此。

2 多“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对消费的结构性制约

消费的结构性制约直观地看来

自于收入两极分化的存在。

回顾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可以说我们改革与发展的成就来自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渐进改革所带来的结构

性变动,即在非均衡条件下(要素市场分割等)通过结构调整使资源转移和进行再配置,从而实现效率的提高和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但是也正是由于我们选择了这样的路径,在效率增进的同时非平衡的发展战略导致了比改革初始状态大得多,也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大得多的两极分化。改革之初的1980年,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大陆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不仅整体差距不大,而且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还相当均等;到1988年根据有关学者的抽样调查,基尼系数已上升至0.382;进入90年代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1996年城乡合计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425,1998年则进一步上升至0.456,按照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过分均等,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超过0.45则属极度不平等来看,问题已很严重。这样大的差距显然不是简单地用发展理论可以解释的,而必须考虑到转轨的特殊背景。

目前的两极分化格局实际上是转轨与发展双重作用下的多“二元结构”的结果。一方面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计划约束经济资源能力逐渐削减,市场配置经济资源能力逐渐增强的转轨过程中发生了多元变异,除了城乡差距拉大以外,还出现了城与城、乡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问题;另一方面政府主导'渐进改革路径下的非均衡发展,不断衍生出与经济转轨进程相联系的新的“二元结构”。在近二十余年的体制改革进程中,从市场广泛化和深化层面看,表现为产品市场化一生产资料市场化一金融市场化的市场逐步启动和放开的递进过程,而在这三大部分市场化的每一部分内部,也并不是一次放开的,例如产品市场化,就有日用消费品市场化一耐用消费品市场化这样的“分过程”。在体制变动导致的利益转移过程电由于“转移性收益偏多”与“转移性损失偏多”的逆向性运动,带来了非正常速度的高低收入群体的分化。这里的“转移性收益”和“转移性损失”,反映了体制变动过程中因各人所处地域、产业、岗位、人际关系等可利用性和受约束性的机遇不同,改革的步骤与方式不同,避免社会震荡的保障机制和缓冲机制不同,在改革的各个阶段里,因政策变动而发生的既有财富的体制性转移,处在不同位置的家庭部门之间,有的轻易就获得了转移性收益_有的没有获得这种收益的机会,甚至失去了既有的收益,也就负担了体制转嫁的损失。类似的变动过程中,显然还会产生大量由于法律不完善、监督缺位、运作不规范、体制性资源滥用所导致的“衍生性”收益畸高者与损失畸高者。这种因既有财富占有格局发生转移性界定并进一步导致财富增量与分配畸形所形成的家庭部门的收入分化,加上前20年改革以效率优先,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拉开的收入差距,二者结合在一起,就不仅在乡村而且在城市,都同时并存着“畸高收入阶层”与“畸低收入阶层”的“逆向分离”。这种“二元结构”在经济转轨的不同阶段衍生、博弈、固化、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程度正在日益加深,以致于宏观经济层面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当这两个方面的多种“二元结构”交织在一起时对收入差距的分析就更为复杂了。

将多“二元结构”的影响应用于储蓄结构的分析和有效需求的评价,以1999年末城乡已经被解除,另一些“社会契约”即将被解除,还有若干“社会契约”迟早会被解除的预期,对居民所构成的消费欲望的打压,是万不可低估的。

当总体性制约和结构性制约交织在一起时,预期支出压力的增大和实际收入水平的不平衡使消费环节在整个市场机制的传导链条上显得十分脆弱,收入增长的结果必然是储蓄倾向的强化,是消费一储蓄结构的不合理和储蓄一投资转化的不畅。这种脆弱不是一般性的反周期政策可以解决的,其实质反映了市场体制的不健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传统体制因素和过渡性因素在制约着市场机制效率的发挥。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处理好的关系

既然根本性的制约来自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体制冲突,那么治本之策必将着眼于深化改革,f旦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经济的运行不可能先停下来等待,目前的矛盾也需要暂时性的就对之策,因此总体上仍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通过治标之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较好的改革环境。治标与治本的结合实质上是政策与体制的搭配问题,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关系需要妥善加以处理:处理好财政政策创新与财政体制改革的关系,核心是解决好财政体制的承受力问题;处理好财政投资与供给结构改善的关系;处理好分摊转轨成本与发挥收入政策效应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收入差距与发展战略的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发展战略的全局意义巳变得越来越重大,对于一个总体上处于发展中的经济体,使一部分区域、一部分人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非均衡发展战略中保持强势和拉动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多“二元”的困扰与差距必须在合理的整体布局下通过共同发展,资源流动来缓解,从发展观上讲,单纯的扶“贫”并不能使其具备后发优势,单纯的抑“富”则可能引起进一步的需求不足,“贫”、“富”之间并不能因此形成良}生互补。

中国目前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除开腐败和违法方面的情况外,大多数源自于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经济制度选择过程中,由“日用消费品市场”“耐用消费品市场”“金融(信贷)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证券期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非均衡推进的渐进次序安排,相当数量是依靠勤劳和技术,以政府所提倡方式致富,属于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鼓励下涌现的新生事物,具有历史合理性和客观现实性,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主要是有利于改革,有利于效率提高的积极因素。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财富积累,中国目前“富”的阶层所占财富的份额也已相当大,在消费,储蓄等方面都居于主导地位,在投资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而就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富”的阶层的消费,投资都还远未达到边际收益(效用)递减的阶段。如果政策引导得当可以成为最活跃的因素,如果受到政策抑制,其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1998年世界银行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情况进行了分组:最低的20%拥有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9%,第二个20%占10.2%,第三个20%占15,1%,第四个20%占22.2%,最高的20%占46.6%;如果将“贫”、“富”两极再细分一下'最低的10%占2.4%,最高的10%占30.4%。“富”的一端的两个20%加总所占比重达到了68.8%,“贫”的一端的两个20%加总所占比重为16.1%,经济影响力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行政部转正总结范文3

关键词:财政结余资金;人大监管;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0.4 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1-0040-03

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稳步推行和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的不断扩大,海南省财政结余资金规模较大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截止到2007年底,财政结余资金58.8亿元,财政结余结转额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16.9%,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3.8%。一方面,海南省长期以来地方财力不足,财政收入无法满足财政支出的需求;另一方面,海南省财政资金结余数额逐年增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现象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并提出了监管财政结余资金的要求。为了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笔者建议从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监督制度的角度,加强人大在财政结余资金监管方面的可依据性、严肃性和针对性。

一、海南省财政结余资金现状

(一)结余资金比重较大,结余数额逐年攀升

从横向看,海南省财政结余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较大。2006年海南省一般预算收入21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增速比全国19.6%的增幅低1.3个百分点,在13个主要省中居第8位。与此同时,2006年财政年终结余4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结余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8.5%,结余增速和结余比重的排名均列第3位。也就是说,海南省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处在全国中等水平,但结余资金增速和结余比重却居全国前三,说明海南省相比其他主要省市,财政资金结余规模较大(见表1)。

表1 2006年各主要省一般预算收入、年终结余、结余比重及排位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2007)提供的数据整理得出。

从纵向看,海南省财政结余增速放缓,但消化结余资金速度较慢。从海南省各年财政结余数额看,财政结余增速有所放缓。2003年以来,海南省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的同时,地方财政增收能力增强,加之中央加大对海南省的转移支付总量,财政结余逐年增加。2003年财政结余资金增速53.6%,2004至2007年财政结余资金增速较为波动,最低年份为15.1%,最高年份35.3%。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结余累计数额逐年攀升,由2003年结余资金20.8亿元增长至2007年51.5亿元,说明海南省财政每年不仅没有消化以前年度结余,而且年年新增结余。(见图1)

(二)地方财力不足,结余来源中央补助收入

海南省自主创收能力实质不强,结余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补助收入。2005至2007年,每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无法补偿一般预算支出金额,财政收支相抵为负结余。财政结余金额主要来自扣除补助市县支出后的中央补助收入这部份,该部份结余分别是各年总结余的11.2倍、16.6倍、20.1倍和7.8倍。也就是说,海南省地方财政收入无法满足财政支出需求,财政资金来源主要靠中央补助收入。

表2:2004-2007年省本级财政一般预算结余资金分项目情况表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提供的数据整理得出。

造成财政结余资金大量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项目支出执行进度慢、结转数额较大。每年上半年支出进度均低于序时进度近15个百分点,到下半年支出压力加大,每年都有部分项目支付不出去,进而增加本年结转数额;二是预算编制时收入计划的确定较紧,突出表现在对专项补助收入年初预算较粗,历年超收数额较大。比如2003、2007年海南省专项补助分别超收109.5%和58.8%,占当年超收额的65.5%和50.6%。

二、海南省财政结余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超收收入使用情况不明晰

由于中央专项补助资金要到年底视中央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而定,因此,财政部门年初无法掌握本年度能得到多少,只能是等到了年底再予追加,这导致了地方政府无法根据海南省经济发展状况打足预算,使得财政部门在向人大所做的预算草案中,没有正式地反映中央专项补助,进而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时,往往只报预算内资金收支情况,而不报预算超收收入使用情况,这就使很大一部分资金流于人大监督之外。

(二)预算调整监督不规范

由于不可预见因素的出现,对财政总预算和项目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调整是难以避免的。预算调整虽然不能引起结余总额的变化,但会影响项目间结余结构。我国预算法对预算调整作出了规定,但较为笼统,致使在实践中对什么情况调整预算很难把握。由于预算调整不及时、不规范,有的资金的使用脱离人大监督,造成了规避预算调整,规避人大监督,出现了人大批准的预算难以落实的现象。[1]

(三)结余结转项目不明细

在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中央指标下达不够及时,地方收到专项资金后需要进一步分解、分配,资金层层滞留,用款单位往往在年底或下一年度才收到资金,或者项目当年已执行但尚未完成而形成结余,或是项目因故当年未执行,需要推迟至下年执行而形成的结余资金,这些都需要按指标数结转至下年。[2]对这部分已经形成的结余结转数额,在财政交给人大审议的决算报表中,仅反映结转总数,未说明是什么具体项目结转,该项目结转多少以及结转原因等。由于没有编制具体项目决算,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的执行情况不能从决算中反映,造成大量结余资金作为结转资金处理的现象,致使人大缺乏针对项目决算的逐项审查,无法了解和判断该结转是否存在以及结转数额是否合理。

三、规范海南省财政资金预算编制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财政结余资金存在的问题,为使人大实质性地履行财政监督职权,人大财政监督可以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监督三方面着手,以达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环环相扣的效果。

(一)强化超收收入的使用,提高人大监督的可依据性

针对中央专项补助超收这部分,要将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情况报地方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由于专项转移支付不是固定的,因此,人大可以要求财政在编制预算时,将专项转移支付与其他可用财力安排支出分开编制。在预算执行中也可单独设立一张“上级专项拨款补助支出完成情况表”。这样,上级给予的专项拨款补助在本级的具体使用情况,包括年初预算数、转拨给下级和本级单位的数额、本级和下级的使用数额、年终结转下年使用数等,都将得到清晰的反映,人大就可以依据该情况表对专项补助超收收入使用的科学性、可靠性进行深入审议。

(二)硬化预算执行调整,增强人大监督的严肃性

目前,由于我国预算法对于预算调整的规定较为笼统,致使地方对预算调整的掌握尺度不一。由于预算调整不及时、不规范,造成有的资金使用脱离人大监督的现象。为此,必须改进预算调整制度,使预算调整在人大监督下规范运作。

首先,对执行时预算调整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在粗放的传统预算制度下,由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无须编制项目预算,预算调整只在减收增支的情况下才向人大履行报批程序,而财政增收节支所出现的超收、财政资金项目的变动都由政府自行决定,随意性很大。在公共预算制度下,预算由总预算和部门预算、项目预算构成,任何预算总额的变化都必将导致项目核算的变化。因此,应明确规定无论是由于增收减支还是减收增支所导致的预算不平衡,都应向人大履行预算调整报批程序。

其次,对预算调整内容应作明确规定。一是因总预算变化所引起的预算调整,既要向人大常委会按程序报批调整总预算,也要根据总预算的调整履行项目预算的报批程序。二是部门预算中因项目论证不充分或事业发展规划的变化,需跨部门调整项目,跨项之间调整资金安排的,也要向人大履行报批程序。三是部门预算中专项资金在项内跨目调剂,可由资金使用单位报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批准,事后向人大常委会备案。

再次,规范预算调整时间。预算调整不能成为预算执行中经常,应考虑预算执行特点,规范预算调整时间。从财政预算执行的特点分析,可以把预算调整时间固定为两个时间段:一是在7-8月份,这时候财政预算经过上半年的执行,项目预算有何问题已经在执行中有所体现,可以针对项目预算作一次调整。二是在11月份,这时候财政总预算经过10个月的执行,财政收支总量年初预测误差已有所显现,可以针对总预算重新预测,并根据总预算的变化,调整和安排项目预算。

(三)细化结余结转决算项目,提高人大审核的针对性

根据2005年财政部预算司颁布的《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要求在每年3月20日之前,部门要向财政部报送《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情况表》,以反映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年度内,按照财政部批复的本部门预算,当年尚未支用的财政拨款资金。[3]为加强地方人大对财政决算结果的监督,建议财政在报决算报表时将结余结转项细化到预算项目。具体做法是:将结余结转数额从过去的报告到类,细化到款甚至到项。按照《预算法》确定的我国预算组织体系,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的预算组成,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因此,财政厅应要求省级预算单位每年在报告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表的同时,附加本部门“20XX年度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情况表”(见附表1),然后财政厅据此逐项汇总项目支出结余情况和各部门基本支出结余情况。这样,人大在审议时就可以对照年初预算批复情况判断项目结转数是否正确、合理;同时,对净结余资金(总结余扣除结转后数额),人大审查的重点是净结余资金是否作为当年财力,纳入当年预算并编制项目预算。■

参考文献:

[1]钟晓敏.地方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行政部转正总结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为主要内容,以等人违纪违法案件作为反面教材,使公司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纪律观念,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力求通过活动,使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劳动纪律,为实现公司再创佳绩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二、方法步骤

根据市公司党委和县委的统一时间安排,公司党总支拟将本次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分五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5月1日至5月10日)

1、宣传发动工作。5月9日召开公司全体党员、中层以上干部活动动员会,由公司总支书记陈厚祥对今年“宣传教育月”活动进行动员讲话,对活动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围绕全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主题和市公司纪律20*年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公司党总支结合单位实际,制定教育活动方案,以达到通过活动进一步转变干部职工工作作风,为全面完成今年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服好务。突出从六个方面抓好这次活动:

一是加大违规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不发生有案不查、瞒案不报、查案不处的问题;

二是坚持纠建并举方针,继续开展行业作风整顿,开展创优质服务行为规范评比活动和窗口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不发生影响企业形象的重大事件;

三是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增强企业凝聚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防止暗箱操作,防止举单位旗帜捞个人好处,注重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和物资采购中吃回扣的现象,真正把办事的透明度落实到各个环节;

四是加强内部审计,预防和及时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组织专班,对服务态度差、管理混乱、线损居高不下的供电所的账目进行清理,对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

五是严肃工作纪律端正工作作风和劳动态度,加大对擅离职守和纪律松弛状况的规范和管理;

六是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车辆、客餐、加班、物资采购和出差等管理制度。把反腐败和预防犯罪延伸到职工队伍和工程项目建设。

2、开展讨论活动。在此阶段,主要开展两个讨论:一是从等人的违纪违法案件中分析原因,查找根源,弄清他们在何种情况下、在什么问题上、在哪些环节上走上了违纪违法道路,怎样从中吸取教训,从中受到教育?二是“转变工作作风,我该怎么做”和“树立供电形象,我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通过讨论让全体职工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在开展活动时做到三个结合:与整顿工作纪律、劳动纪律相结合;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相结合;与抓好厂务公开相结合;努力实现五个提高:“转变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水平;转变服务观念,提高优质服务水平;转变工作纪律和劳动纪律,提高劳动效率;转变行业作风,提高服务大局意识;搞好厂务公开,提高办事透明度”。

要求各支部、各单位在5月10

前将十堰供电公司纪委20*年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鄂电司十供纪发[20*]2号文件)和县委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竹办发[20*]38号文件)精神贯彻到每个党员干部职工中去,通过层层宣传发动,使公司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职责,自觉投身到“宣教教育月”活动中来。

(二)学习提高阶段

1、学习重点。各单位认真组织本地本单位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两个条例和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各支部要组织本单位党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深刻理解、把握条例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扩大教育面,增强影响力。同时要把学习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作为学习重点,通过学习,增强全体党员和职工遵纪守法观念。

2、开展“一把手”讲廉政党课活动。为增强学习效果,公司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学习拟定在5月16

日,届时将由公司党政“一把手”主讲,结合全县开展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活动主题,重申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重温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供电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全体党员干部的行为,进一步转变行业作风,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造良好的环境。

3、组织观看“廉政之光”电教片。公司总支将按时组织全体党员集体观看县电视台播映的“廉政之光”专题文艺节目,并开展讨论,写好观后感。

4、购置两个条例资料发到每个党员手中,购置两个条例讲解光盘,印制“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三个不得”,每个党员人手一份。

(三)交流检查阶段

1、对规定在第二阶段必学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学习,继续观看省、市纪委制作发行的电教片。

2、撰写体会文章,交流学习经验阶段。公司班子成员和各单位负责人要结合学习情况和本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带头撰写学习体会,并于20日前报公司政工部。

(四)总结阶段

各单位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5月31日前以文字材料报公司政工部,政工部将公司“宣教教育月”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上报战线工委和县“宣教教育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政府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年初公司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公司班子成员、各中层负责人既要认真组织开展好本次活动,又要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学习,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认真开展好本次“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教育月”活动。

行政部转正总结范文5

关键词:转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油田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积累问题、新问题不断凸现。在新形势面前,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而且要探索符合基层职工群众思想实际的富有成效的新方法、新渠道、新载体,提高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基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下面,根据我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就实施四个转变,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坚持“两面向、三到位”,工作思路由输送式向交流式转变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向基层单位职工群众灌输马列主义,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职工群众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因此新形势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适时调整。

近年来,我们针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生产经营活动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方针,在工作实践中实施“两个面向、三个到位、四个转变”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即:面向职工、面向生产;思想政治工作到一线、形势任务教育到班组、政策宣传到职工;由单一说教式向典型引导式转变,由号召式向激励式转变,由“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一灌输模式,向“共同参与、双向交流、相互提高”的模式转变,由会议传达会议,文件传达文件,向与职工面对面教育转变。例如针对各项上级指示、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必须在传达动员、过程实施、工作总结的三个阶段,与职工群众面对面交流、学习。这种方式易于营造和谐亲切气氛,在交流、沟通过程中,能不断在新的层次上与广大职工群众达成共识,使思想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二、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工作内容由空向实转变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讲大道理,但归根到底是要围绕生产经营中心任务、增加职工待遇福利、稳定基层队伍这个大局,从关注基层职工群众切实利益为出发点,把抽象的大道理变成具体的、平实的、感性的小道理,使群众感到亲切实在、易于接受。

近年来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我们要求各基层支部积极做好三个结合。首先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具体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岗位变化、收入差距,“劳”与“酬”不符等一些具体问题是最容易引起职工思想波动的事,思想政治工作要瞅准时机,摸清“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第三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深入到工作一线去了解和关心职工群众的学习、工作、身体等,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试井支部认真抓好基层民主管理,做到分配方案公开、工资奖金分配,评先树模、材料消耗等张榜公布,让全队职工充分行使主人翁的权利。这样做大家都感到舒心、放心、安心,工作起来也更热心。

三、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工作手段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目前干部职工的思想活跃、加上各种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出现,决定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靠老办法、老经验,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

近年来,我们从职工“上访”向思想政治工作者下访拓展,变被动为主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基层干部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例如规定月度干部跟班劳动制度,准确把握不同文化层次职工的思想脉搏,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二是善于把握工作主动权,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作用和减震器功效。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关系的调整,部分干部职工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针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及时给干部职工解释疑惑,消除思想障碍,使干部职工增强信心和对改革发展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善于总结运用榜样力量,增强正面感召力。通过大力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了一批体现当代职工精神风貌的群体形象,这些典型来自于职工群众之中,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远比一般的讲道理更具生动性、鲜明性,有较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帮助广大职工确立正确的荣辱观有良好的效果。

四、立足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机制由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在规律的反映和要求。当前,由于基层生产任务繁重,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机制作保障,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行政部转正总结范文6

关键词:村级组织;财务收支;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 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5-0038-16

一、引 言

村级组织是联接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在农村的基本环节。近年来,一方面,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农村社会冲突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最严峻问题之一1;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力量普遍弱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衰退2,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村级组织财务运转困难重重,基层政权“悬浮”问题凸显3。目前,村级组织债务负担沉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4。自税费改革后,随着政府在农村地区的政策指向和目标的变化,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村级组织的职能也由税费改革前的协助政府汲取资源和管制向改革后为农户提供服务转变,但“强国家―弱农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5;而且改革后村级组织财务普遍陷入困境,严重影响到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使村级社会管理陷入新的困境1。戚晓明深入分析了村级组织运行困难的原因,发现税费改革切断了村级组织的经费来源是其运转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村级经济枯竭是现实原因,城乡二元体制则是深层次原因,而村级组织管理体制问题则是客观原因2,如村务不公开、基层干部处事不公、作风不正、村集体资产被侵吞等最易引发村民不满和冲突,并且当前基层政府在介入冲突或者纠纷解决机制过程中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时一些不当的“维稳”措施还可能造成矛盾激化3。可见,村级组织不仅担负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而且也是农村社会治理的责任主体。村级组织运转状况的好坏、功能的强弱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那么,村级组织运转状况如何,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后,村级组织运转有何变化,对农村社会治理和稳定又有怎样的影响?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的根源在哪?这些问题值得学术界深入探讨。本文基于1995-2013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村级数据库,从村级组织运转状况入手,分析当前村级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区域差异及形成的根源,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前后村级组织管理支出有何变化,以及对农村社会管理和稳定的影响,为制定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改革方案或决策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该观察点始于1986年,是一项长达30多年的跟踪观察,每年跟踪调查约300个村。本文采用1995-2013年间的观察村作为样本,在观察期有些村庄因合并、搬迁等原因被替换,实际有数据且提供时间在10年及以上的样本村占全部观察村的91.47%。为了体现跟踪观察特色,本文重点对有良好连续观察记录(10年及以上)的村庄进行分析。

(二)观察村基本情况

从经济区域看,位于农区的观察村占88.41%,位于林区的占6.67%,位于牧区、渔区和其他区域的合计占4.92%。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其认定的经济发展程度分布如下:上等占7.40%,中上等占28.69%,中等占45.40%,中下占15.63%,下等占2.88%。在观察村中,总体上只有18.38%的村位于城郊,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郊村占比在波动中上升,已由1995年的15.69%上升至2013年的17.39%。有18.50%的样本村属于乡镇政府所在地,但受到中国撤乡并镇政策实施的影响,这一比例呈下降趋势,已由1995年的20.07%降至2013年的16.09%。有9.07%的村是当地民政局承认的贫困村,且在观察期间保持稳定;有36.18%的村被县以上政府命名为小康村。从观察村负债发生率看,总体上,村级组织负债发生率为33.75%;从时间演变看,村级组织负债发生率经历了先增后减的趋势,从1995年的12.77%大幅增加到2004年的43.62%,之后开始在波动中缓慢下降,经过10年到2013年降至29.13%(表1)。

三、村级组织收支水平及其变化

(一)村级组织收支水平及其变化

村级组织良好的财务收支是保障其正常运转的前提。从财务收支水平看(图1),总体上随时间呈不断上升趋势。从收入看,已由1995年的42.74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04.66万元1,19年增幅达1.45倍,年均增幅5.10%;在税费改革前其收入波动幅度较大,在改革期间出现明显减少,而改革后呈稳步增加趋势。这与中国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步调基本一致。从支出看,已由1995年的21.32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76.46万元,19年增幅高达2.59倍,年均增幅7.35%;从时间变化趋势看,在观察的前10年(1995-2004),财务支出从1995年的21.32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51.46万元,增加了1.41倍;在观察的后10年(2004-2013),财务支出从51.46万元增加到76.46万元,增幅48.58%。可见,较税费改革前,改革后村级财务支出增幅下降明显,这表明税费改革和与之配套的精简机构改革确实有助于控制村级财务支出,减轻农民负担。从收支增幅看,村级财务支出增幅显著高于收入增幅,这是造成近年来许多村级组织运转普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村级组织收支结构及其变化

合理的财务收支结构是维持村级组织长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从村级组织收入来源看,主要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农户上缴收入2、企业上缴收入、上级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3等。从分布看,总体上,村集体经营占41.07%,农户上缴占15.30%,企业上缴占8.41%,上级拨款占7.45%,其他占27.77%。可见,村级组织收入主要来源于村集体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从时间变化趋势看,在1995年,村集体经营性和农户上缴是村级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税费改革的实施以及村集体经济的衰落,来自集体经营和农户上缴的收入呈逐年下降趋势,集体经营性和农户上缴占比分别从1995年的55.02%、20.07%下降到2013年的22.94%和12.59%,特别是新农政的实施,农户上缴占比一度下降到2007年的1.60%,为观察以来最低,但近年来有所反弹,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完善,上缴的土地承包费逐年上升。企业上缴收入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在2006年占村级组织收入的比重达到最大,之后开始出现明显下降,特别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企业上缴占比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而上政府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从1995年的2.06%、12.19%增加到2013年的17.96%和43.92%(图2)。

从村级财务支出条目看,主要包括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支出、上缴上级部门支出、公益事业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其中行政管理费和公益事业支出是村级组织履行农村社会管理、维护乡村稳定的基本支出。总体上,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支出占13.78%,上缴上级部门支出占10.57%,公益性事业支出占16.53%,行政管理费支出占15.79%,其他支出占43.33%。显然,在支出中占比最多的为“无名目”的其他支出,这为村级组织财务问题埋下隐患。从时序变化看,2013年村级组织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支出为11.84万元,较1995年增加了2.78倍,年均增幅7.67%,较2006年增加了22.57%,年均增幅2.95%。可见,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的能力在弱化。2013年村级组织上缴上级有关部门2.17万元,较1995年减少了59.13%,年均减少4.85%;较2006年减少了35.61%,年均减少6.09%。可见,在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上缴上级部门的支出压力在下降。2013年村级公益事业支出为21.82万元,较1995年增加了4.80倍,年均增幅10.26%;较2006年增加了2.02倍,年均增幅17.12%。可见,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公益性事业支出较改革前增幅明显加大。2013年村级组织行政管理费支出为8.90万元,较1995年增加了2.05倍,年均增幅6.39%,较2006年增加了37.77%,年均增幅4.68%。可见,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行政管理费增幅较改革前有所减缓。2013年村级组织其他支出为31.72万元,较1995年增加了4.12倍,年均增幅9.50%,较2006年增加了45.37%,年均增幅5.49%(图3)。可见,税费改革后其他支出增幅小于税费改革前。综上,农村税费改革显著改变了村级组织的财务收支结构;改革前,村级收入主要来源于村集体经营和农户上缴,而改革后村级收入主要来源于上级组织拨款和农户上缴;改革前,村级支出主要用于上缴上级部门和公益事业支出;而改革后,村级支出主要用于公益事业支出和生产服务性支出。

四、村级组织运转的基本特征

(一)村级组织运转费用逐年攀升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村级组织的基本职责,而行政管理费和公益事业支出分别是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乡村治理的必要条件。从图4看,行政管理费和公益事业支出呈稳步增长趋势,特别是税费改革后,行政管理费用呈大幅上升态势。

2013年行政管理费支出8.90万,较1995年增加了2.05倍。从时序演变看,行政管理费支出增幅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2004年,这期间行政管理费支出增幅较小,年均增幅5.51%;第二阶段为2004-2013年,这期间增幅较前10年明显要快,年均增幅7.28%。公益事业支出从1995年的3.76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1.82万元,增加了4.80倍;从时序演变看,公益事业支出增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2003年,这时期公益性事业支出呈稳步增长态势,年均增速7.92%;第二阶段为税费改革全面实施阶段(2003-2006),这期间公益事业支出在波动中缓慢增长,年均增幅1.42%;第三阶段为农村综合改革阶段(2006之后),按照中央政府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要求的部署,公益支出呈大幅增长态势,年均增幅17.12%。

(二)村干部工资和补贴是村级组织运转的主要费用支出

从行政管理费支出条目看(图5),招待费和村干部工资、补贴支出是行政管理费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总体上,招待费支出呈先降后升趋势,村干部工资、补贴呈逐年增加趋势。从招待费时序变化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2003年,招待费支出在波动中下降,从1995年的1.11万元下降到2003年0.76万元,降幅31.53%;第二阶段为全面实施税费改革后(2004-2013),这一阶段招待费大幅反弹,从2004年的0.77万元大幅增加到2013年的1.31f元,增幅70.13%。从工资和补贴时序变化看,其在波动中稳步上升,2013年较1995年增加了3.19倍,年均增幅8.29%,较2003年增加了1.40倍,年均增幅9.16%。可见,税费改革后村干部工资和补贴增幅明显较改革前快。从招待费和村干部工资、补贴占行政管理费支出的比重变化趋势看,招待费支出占比在波动中下降,从1995年的37.96%下降到2013年的14.70%;而村干部工资和补贴支出占比呈显著增长趋势,从1995年的62.04%上升到2013年的85.30%。可见,村干部工资和补贴支出是村级组织运转的主要费用支出,且近年来呈大幅增长态势。

(三)税费改革后上级拨款是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

从上级拨款收入占村级行政管理费支出的比例看(图6),在税费改革前,这一比例多在100%以下,说明上级拨款不足以完全弥补行政管理费支出,因此村级组织只能通过村集体经营收入或其他收入来弥补,但对于中西部粮食主产区而言,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只能靠“三提五统”以及各种罚款收入来填补,这也是税费改革前粮食主产区税费负担较东部沿海地区更重的根源之一1,也是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在税费改革后,国家切断了村级组织从农村汲取财政资源的脉络,为了保证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政府建立了财政转移机制,上级拨款占村级组织行政管理费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已成为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支出的主要来源,自2004年以来这一比例首次超过100%,之后也基本维持在这一高水平上,弥补了村级组织行政管理费支出的不足,保证了其正常运行。

(四)村级组织成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实施主体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不仅意味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而且也意味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改变,村级组织成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然而,自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村级组织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地位正在逐渐弱化,这一点可以从我们的数据中得到印证。村级组织公益事业支出占村级财务收入的比重虽然逐年增长,但占比较低,绝大多数年份均在15%以下;但从公益事业支出占村级财务支出的比重看,在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前,这一比重均在25%以下,而税费改革后这一比重呈大幅上升趋势,到2013年上升至45.12%。显然,受农村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村级组织已从税费改革前的供给主体角色转变为改革后的实施主体角色。

五、影响村级组织运转的因素

(一)影响村级组织运转的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1.村级组织运转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一般而言,村级组织运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从图8可以看出,村级财务收支与经济发达程度保持一致,经济越发达,其财务收支水平也越高,反之则相反。从经济发展水平看,观察村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经济最为发达的上等村,其收支分别为231.05万元和217.83万元,而下等村收支分别只有28.82万元和30.49万元,两级的收支水平相差7-8倍。此外,下等村村级财务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因此,政府应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村级财务状况,确保上级转移支付能够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从图8可以看出,村级财务收支水平与行政管理费支出关系呈“U”型,即财务收支水平较高和较低的村,其行政管理费均较高。这说明经济发展越落后的村,其行政管理效率越低。从财务收支与公益事业支出的关系看,也呈“U”型,财务收支较高的村和较低的村,其公益事业支出水平均较高。原因是财务收支水平较高的村,更有经济实力为本村庄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村中有54.41%的村为贫困村,而贫困村更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政府财政转移,故下等村公益事业支出反而高于中下等村。

2.村级组织运转与村干部数量的关系

村干部是农村社会的管理者,更是农村社会的当家人。因此村干部与村级组织运转紧密相关。从村干部的数量分布上看,其人数在10人以下的占观察村的92.14%,为5人的比例最多,占20.42%,绝大数村集中在3-7人,占比高达73.93%。从村干部人数与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关系看(图9),村干部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与村干部人数大体上呈“U”型,当村干部人数在1-2人时,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较高,随着村干部人数的增加,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随之下降,当村干部人数为7人左右时,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达到最低,但在村干部人数超过7人后,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呈大幅上升趋势。进一步从行政管理费支出结构看,我们发现村干部人均招待费支出和村干部工资、补贴与村干部人数也呈“U”型,村干部人数在5-7人时,人均招待费支出最低;村干部人数在7人时,人均村干部工资和补贴支出最低。可见,村级组织行政人员数量存在最优规模。从行政管理费角度看,最优的村级组织规模应该在5-7人;而从村干部与公益事业支出的关系看,总体上村干部人数越多的村,其人均公益事业支出也越大,说明村干部人数越多,其组织和动员资源的能力也越强(图10)。

3.村级组织运转与人口规模的关系

从图11可以看出,村级财务收支与人口规模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财务收支在人口规模小于4000人时,其与人口规模正相关;当人口规模在4000-5000人时,其与人口规模负相关;在人口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其与人口规模又呈正相关。从村级行政管理费支出与人口规模的关系看,人口规模小于4000人时,其与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其中在3000-4000人之间时出现加速上升,随后在4000-5000人出现明显下降,但人口规模超过5000人时,其呈直线上升趋势。从村级公益事业支出与人口规模的关系看,总体上,其与人口规模正相关,特别是在人口规模超过5000人后,公益事业支出呈大幅上升趋势。总之,从村级组织运转和人口规模的关系视角看,城市最优人口规模理论可能同样适用于农村,人口规模在4000-5000人的村,村级组织运转效率会更高。

4.村级组织运转与其社会属性、区位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村级组织运转与其社会属性、区位关系相关。被当地政府命名的小康村,其村级财务收支均显著高于非小康村,其中小康村收入高出非小康村23.99%,小康村支出高出非小康村45.97%;然而c村级收支不匹配的是,非小康村村干部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却要高于小康村15.31个百分点;进一步比较小康村和非小康村的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结构,发现非小康村的村干部人均招待费支出和村干部人均工资、补贴均高于小康村的30个百分点和12.99个百分点;原因是小康村往往在村级组织运转、财务管理制度上更为规范和透明,村级组织的运转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监督。从人均公益事业性支出看,非小康村较小康村支出高出21.75个百分点,原因在于非小康村可能比小康村获得了更多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

从贫困村与非贫困的村级组织运转的比较看(表2),村级财务收支存在较大差距,非贫困村财务收入是贫困村(被当地民政局认定)的4.95倍,支出是贫困村的4.24倍;从村干部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看,非贫困村显著高出贫困村83.61个百分点。从村干部行政管理费支出结构看,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在人均招待费、工资和补贴支出占人均行政管理支出的比重上大体一致。从公益事业性支出看,非贫困村高出贫困村85.53个百分点。可见,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在村级公益事业支出上存在较大差异。

从观察村是否为基层政府所在地的情况看(表2),政府所在地的观察村财务收支分别高出非政府所在地的60.28%和16.42%。从村干部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看,政府所在地的观察村高出非政府所在地30个百分点;进一步从村干部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结构看,政府所在地的观察村招待费支出与非政府所在地齐平,但政府所在地的观察村村干部人均工资和补贴高于非政府所在地的37.97%。从人均公益事业支出看,政府所在地的观察村是非政府所在地的1.43倍。可见,政府所在地的观察村的村级公共服务供给状况要显著好于非政府所在地的观察村,这进一步印证了村干部人数越多,其动员资源的能力越强,村级公共物品供给会越多。

从观察村是否为城郊村看,城郊村财务收支水平显著高于非城郊村,其中城郊村收支分别是非城郊村的4.40倍和3.90倍。可见,区位优势对村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村干部人均行政管理费上,城郊村显著高于非城郊村,前者是后者的2.39倍;进一步从行政管理费支出结构看,城郊村村干部人均招待费和工资、补贴分别是非城郊村的2.33倍和2.44倍。从人均公益事业支出看,城郊村高出非城郊村43.77个百分点。

从观察村的负债发生率看,总体上,负债发生率为33.69%。从负债累计发生的年数上看,在整个观察期,观察村负债发生率呈正态分布,其中累计负债发生年数为6年的比例最高,为15.11%,从未发生负债的村仅占1.92%,发生年数在14年的占0.38%(图12)。从时序数据上看,在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前(2004),村级负债发生率为28.63%,在改革后,这一比例迅速升至37.90%,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从图13可以进一步看出,在税费改革前,村级组织累计负债发生年数在3年以下的比例显著高于改革后,但改革后,村级组织累计负债发生年数在3年以上的比例显著高于改革前。可见,税费改革切断了村级组织从农村吸取资源的能力是导致村级组织负债发生率高发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高的负债率呢?我们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赤字村的村干部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较盈余村还要略高;另外赤字村人均公益事业支出也显著高于盈余村。这说明赤字村负债一方面可能源于行政管理费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可能是公益事业支出庞大。因此,要降低村级负债率,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节省行政管理费支出,二加大上级政府财政转移力度,特别是对村级公益事业支出的转移支付,三重新提振村集体经济。

(二)影响村级组织运转的因素:一个计量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构建了一个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用于实证分析影响村级组织运转的因素。构建的对数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exp enditure表示村级组织运转支出(i=1,2),1表示村级行政管理费支出,2为村级公益事业支出;economic表示村经济发展水平,用村级组织财务收入代替;cadre表示村干部人数;scale表示村规模,用人口和土地规模衡量;X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如观察村的社会属性和地理区位等;u为随机扰动项。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表3):

从模型估计结果看(表4),村级财务收入、村干部人数、人口规模对村级行政管理支出均有显著正影响;但土地规模对村级行政管理费支出有显著的负影响。原因在于土地规模越大的村多以农业生产为主,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其可用于支出的行政管理费用也较少1。模型(2)为加入了控制变量后的回归,其结果仍然稳健,并且相比较而言,城郊村的行政管理费要显著高于非城郊村,但贫困村的行政管理费要略低于非贫困村,这与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关;小康村的行政管理费支出要显著低于非小康村,这与前文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一致(表3);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级行政管理费要显著高于非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但不显著。模型(3)为村级财务收入大于支出的子样本估计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村干部人数、人口规模和土地规模对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影响都有预期的符号,小康村这一社会属性对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影响为负且显著,但政府所在地的样本村和贫困村这两个与村有关的社会属性对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影响不显著。模型(4)为村级财务收入小于支出的子样本估计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村干部人数、人口规模和土地规模对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影响都有预期的符号,并且小康村这一村级社会属性仍然对行政管理费支出有显著负影响。

村级公益事业支出是村级组织履行农村社会管理的主要体现。从估计结果看(表5),村经济发展水平、干部人数和人口规模对公益事业支出有显著正影响,但土地规模对公益事业支出有显著负影响,说明对于村庄而言,土地规模越大越不利于提高村级公益事业支出。模型(2)为加入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村经济发展水平、干部人数、人口规模和土地规模对公益事业支出的影响与模型(2)一致,并且相比较而言,区位优势并没有给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福利,在公益事业支出上城郊村与非城郊村在统计上无差异;小康村的头衔也并未给村民带来更多福利,但相比较而言,贫困村和政府所在地的观察村对公益事业支出有显著正影响,这与前文描述性统计分析一致。原因在于贫困村更有利于获得上级政府财政拨款,进而有助于公共事业支出增加;政府所在地的观察村能获得更多的公益事业支出,这可以从地方政府科层制晋升逻辑中得到最好的诠释。模型(3)区分了村级财务状况对公益事业支出的影响,引入了虚拟变量dummy(村级财务收入大于支出,dummy=1;其他为0),结果显示赤字村公益事业支出反而高于盈余村,原因是公益事业支出是产生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村级组织运转的区域差异

(一)村级组织运转的区域差异

从区域视角看,村级组织运转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图14)。在1995年,东部地区村干部人均行政管理费最高(0.56万元),其次为东北地区(0.41万元),第三为中部地区(0.36万元),最后为西部地区(0.22万元)1。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区域差异排序已发生明显变化,到2013年,|部仍最高,达到了2.12万元,但紧随其后的是中部地区,达到1.88万元,为增幅最快的区域;第三为西部,为0.78万元;最后为东北,仅为0.74万元,为四大区域中增幅最小的。相比较,村干部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东中部有趋同趋势,西部和东北有趋同趋势。

(二)村级组织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区域差异

从区域视角看,总体上,中部地区观察村行政管理费用占村级财务支出的比重最大(15.89%),其次为西部(11.79%),第三为东部(10.72%),最低的为东北(5.88%);中部高出东北10个百分点。进一步,从村级行政管理费支出占财务收入的比重看,排序依然没有变化,中部依然是最高(12.97%),其次为西部(9.75%),第三为东部(7.21%),最后为东北(4.97%);中部较东北高出8个百分点。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运转费用主要来自于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在中部和东北观察村,上级拨款收入基本上能满足村级组织日常行政管理费支出,在西部,上级拨款收入除了能弥补村级组织行政管理费开支外,还略有盈余;但对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东部,上级拨款收入只能覆盖村级组织行政管理费支出的69.93%,剩下的需要靠村级其他收入去填补,对于集体经济较发达的沿海东部地区,这并不是问题,但在中西部,村级组织运转将受到严重影响。

从行政管理费支出结构看(表6),总体上,村干部工资和补贴占行政管理费支出的比重高达77.91%,而招待费支出占比为22.09%。可见,目前村干部工资和补贴已成为行政管理费支出的主体。从区域视角看,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其村干部工资和补贴占比越高,如在西部这一比例高达85.81%,而东中部较为接近,分别为77.49%和76.01%,最低的是东北,为69.39%。从招待费支出的区域视角看,东北招待费占行政管理费支出的比重最高,达到30.61%;其次为中部,占23.99%,第三为东部,占22.51%,最后为西部,占比最小,仅为14.19%;最高的东北高出西部16.42个百分点。

(三)村级组织公共品供给的区域差异

从区域视角看(图15),东部人均公益事业支出最高,其次为东北,第三为中部,最后为西部。从时序演变看,东部人均公益事业支出增幅明显,从1995年的46.25元增加到2013年的230.28元,19年增加了3.98倍,年均增幅8.82%;东北增幅较慢,从1995年的31.62元增加到2013年的83.41元,19年增加了1.64倍,年均增幅5.24%;中部S时间稳步增长,但增幅较小,从1995年的14.70元增加到2013年的34.32元,增加了1.33倍,年均增幅4.56%;西部增幅较大,特别是2006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人均公益事业支出呈大幅增长态势,较1995年,2005年西部人均支出增幅62.54%,到2013年人均支出上升到30.69元,较2005年增加了1.66倍,并超过中部。

行政部转正总结范文7

总书记3月9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统揽全局。他重点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谐社会建设和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西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广西全局工作是极大的支持,对广西全区干部群众是极大的鼓舞,也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极大鞭策和动力。

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

近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经济社会文化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同时,又受体制机制、交通瓶颈等方面的影响,**加快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当前,**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起步,但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但产业特而不大、优而不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入正轨,但一些难点亟需突破;区位优势正在发挥作用,但开放合作程度还不够高、聚集能力不够强。

**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有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和强有力的举措。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又好又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干劲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对广西的高度关注。广西全区掀起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热潮,必定推动广西新一轮的大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新一极。**是广西及西部地区距离粤、港、澳城市群最近的城市,是水陆空与珠三角连接最近的城市,是连接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东盟经济圈和西南经济圈的枢纽,是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在广西多区域合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广西全区的新一轮发展热潮、全国乃至世界关注和投入北部湾发展,这对**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是一个大好机遇。**市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抓机遇、促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丰富和深化了实现广西、**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部署。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广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在广西全区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对学习宣传贯彻好总书记讲话精神、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要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要大力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积极扩大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抓住多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扎实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打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

总书记强调,要抓住机遇,积极参加区域合作,要扩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规模,要打造好交流合作的平台。

这对**而言,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大潮中,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必须主动融入区域合作的大格局。刘奇葆书记提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把广西带入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六省区市区域合作等国际、国内的多区域合作中。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的定位。**与广东毗邻,两地在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从产业结构来看,**是广西的轻工业发源地,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从经济能力来看,目前,我市林产林化、日用化工、制药、食品、宝石加工等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出口和利用外资总额均超亿美元。

当前,珠三角等东部地区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些产业已经出现明显的转移趋势。**要紧抓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努力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在区域合作中赢得先机,加快发展。

一是要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大通道,形成中心枢纽,切实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吸引外资,二是要根据**工业产业的实际,有重点的在林产林化、日用化工、制药、食品、宝石加工等十大支柱产业加大招商力度,改造提升**的优势产业体系,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精产品,从而在与珠三角的要素配置过程中拉长产业链,形成有特色的竞争;三是改变招商引资方式,通过政府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政府与政府合作推动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珠三角产业进入**;四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努力引进珠三角的高新产业、企业到**落户,在工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和规模效益,带动和辐射全市工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吸引珠三角产业转移和提升自身产业水平,使**成为与泛珠三角一体化的区域性研发制造中心。

三、扎实推进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为**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总书记对广西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广西今后发展寄予了厚望,句句话语见真情,让全区人民备受鼓舞,深受感动。不辜负胡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再提速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谋事在人,成事在人。

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凝聚了力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才能把富裕文明和谐新**建设推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去年,**开展以“整顿机关作风、整治投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两整”活动,将干部作风和机关行政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广大干部提高了认识,优化了发展环境。但不可否认,一些政府部门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时间拖得长、行政效率低,甚至“吃拿卡要”等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有蔓延之势,如不及时制止,势必打压了外来投资空间,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到**的发展大局。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在全区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是优化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执政为民,加快发展的必然之举。

目前,**的发展思路已经达成共识,但如何具体落实还没有新的突破。通过近段时间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干部作风和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很严重,一些干部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查找问题还不彻底,活动与工作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虽然有所好转,但与自治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雨季即将到来,地质灾害整治进展仍相对缓慢;城乡清洁工程还有反弹的现象。

为此,必须在总结和借鉴“两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扎实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实施以行政效能建设为核心的软环境建设“攻坚战”,切实增强干部参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打造一支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要以三项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健全首问负责制,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用制度管事、管人,为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提供保障。要经常派出巡视组进行暗访,主要媒体要配合巡视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充分发动群众,将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问题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主动接受群众的批评,把“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建立高效、开放、诚信、服务政府,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促使机关工作人员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按国际商业规则去思维去为经济主体服务。

四、高度关注民生,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书记强调,要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而关注民生的关键是坚持利为民所谋,在协调发展中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子薄、基础差,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处于艰难爬坡、打好基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阶段,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还不强,创造的物资基础还不雄厚,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6.23”特大洪水、“6.8”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一些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隐患还没有彻底消除。

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干部要时刻将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牢记于心,从**的实际出发,加快地质灾害整治进度,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及应对、处置防灾救灾能力。

行政部转正总结范文8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市委、市政府和自治区卫生厅召开的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会议精神,紧密联系卫生工作实际,动员部署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构建开放XX、和谐XX,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营造良好环境。下面,我代表市卫生局党委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意义

最近,自治区党委、政府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决定》,要求在全区集中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活动,这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广西优化发展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和自治区卫生厅召开了相应会议,市卫生系统全体同志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立即行动起来,从本部门本单位抓起,从自身做起,迅速投身到工作中来,使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成为卫生工作人员尤其是机关工作人员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为。

第一,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卫生行政部门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如果卫生行政机关的领导水平、执政能力,行政效能低下,那么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体现公平公正就会成为空谈。只有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对机关管理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才能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局机关科室、各单位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以科学的行政决策、有效的行政管理、优质的行政服务,更好地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切实把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各阶段工作认真做好,使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技能,为XX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

第二,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是优化发展环境、转变工作作风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通过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和行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推行政务公开、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疗卫生单位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机关作风建设上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工作激情。一些干部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进取之心。二是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时有发生。办事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等现象仍然存在,甚至有“吃、拿、卡、要”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三是“衙门”作风在机关仍然存在。有“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现象。一些工作人员对前来办事的群众爱理不理,甚至盛气凌人,缺少感情。四是科室(部门)之间协调不够。五是利用职权、审批权、管理权为单位、团体和个人谋取私利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背离了党的宗旨,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格格不入,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或者说已经影响了卫生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就是要切实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使卫生行政机关和直属各卫生单位的行政能力、行政行为和医疗服务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符合广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是实现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年是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年,是全市卫生事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挑战的一年,在全局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系到卫生改革能否深入进行;关系到实施“十一五”规划,夯实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上水平。因此,我们在加快卫生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更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为社会提供更公平的卫生法律环境、更便利的卫生服务环境、更高效的卫生政务环境、更规范的卫生市场环境。广大卫生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立足全市发展大局,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和“环境比投资更重要”的理念,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抓快干,切实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使卫生行政机关和直属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作风有明显的改进,服务能力有明显的增强,办事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发展环境有明显优化,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二、准确把握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

这次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解决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及直属医疗卫生单位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建设法治、服务、责任和效能机关为目标,以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创新管理、完善制度和规范行为为主要内容,以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力争年内使机关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这次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服务于我市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个大局,确保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二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原则。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建设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不仅要解决当前影响干部作风和机关行政效能的突出问题,而且要建立起一

整套规章制度,形成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是坚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的原则。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以关键环节、重点岗位作风和行政效能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带动整体工作的展开。

四是坚持依法办事、规范运行的原则。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依法规范办事程序和工作流程。

五是坚持求真务实、高效便民的原则。把“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贯穿于整个活动当中,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使基层和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这次活动目标定位高,涉及内容广,工作任务重,需要用一年的时间来组织实施,从*年2月下旬开始到*年2月底结束。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时间为*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主要任务是进行广泛的思想发动,使广大干部提高对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认识,明确基本要求,激发热情,主动投入,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制意识,克服影响和妨碍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错误观念。

第二阶段:查摆问题。时间为3月中下旬。主要任务是按照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查摆本科室(部门)本单位近年来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剖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同时,通过深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企业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和设立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服务对象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阶段:集中整改。时间为4月至11月。主要任务是对查找梳理出来的突出问题,明确责任,集中力量进行整改。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整改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职能明确责任、规范机关行政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加强行政效能监察。

第四阶段:考核总结。时间为12月到*年2月。主要任务是各科室(部门)根据这次活动的总体要求,组织对各科室(部门)各单位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情况进行考核,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并探索建立推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今年集中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各级机关和具有行政职能的局属有关事业单位。由于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局党委研究决定,局属事业单位也要开展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效能建设的活动。各县(区)卫生局要相应进行统一部署,参照区、市的《实施方案》,结合各自实际,选准效能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医疗机构还要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和落实*年行风建设责任状,重点要加强医疗收费管理和监督,全面推行院务公开,规范医疗行为和服务程序,进一步推进和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

(一)端正执政理念,筑牢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思想基础

要通过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在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干部中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服从全局、令行禁止、方便群众、主动服务,以事业为重、敢于负责的观念,推动各级机关、各科室尤其是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处室实现由单纯管理向导向服务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要通过强化执政为民理念,使机关干部切实做到“五个不让”,即不让布置的工作在我这里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事项在我这里积压;不让各种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来办事的群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党和政府的形象在我这里受到影响。促使各级机关干部处处以大局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使执政为民成为全体机关干部的自觉行动。

(二)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

要按照“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的要求,深入查找本单位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措施,认真整改,务求得到切实解决。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坚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脚踏实地工作。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科学决策,克服工作的随意性。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解决文山会海等机关“顽症”,把在会上讲、贴在墙上的口号和要求,化为主动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具体行动。要通过干部工作作风的明显改进,促进机关服务态度的明显改善,办事效率的明显提高,从而在机关形成求真务实的良好精神风貌。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

一要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依法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努力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监督机制。二要继续深化政(院)务公开,以用权为民、服务便民、取信于民为基本导向,进一步公开机关职能设置、管理服务范围和责任主体,以及办事的政策依据、运行程序、承诺时限和办事结果,为基层和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三要进一步解决科室职能交叉问题,更加科学地明确各科室工作职能和管理权限,合理划分责权,进一步理顺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职能交叉,做到主体明确,责权一致,从根本上杜绝一件事多家管、出了事都不管和有利就争、无利就推等推诿扯皮的现象。

(四)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使权力

一要抓好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清理和各种乱收费的整治,对现有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全面排查,该保留的收费项目统一按下限标准收取,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清除各种名目的连带收费、搭车收费、变相收费,坚决制止和查处“乱收费、乱罚款、

乱培训”,严禁把部门的行政审批权变为小团体的收费权。二要加强对行业协会、学会监管,抓好依附于行政机关职能科室的行业协会与各有关职能科室彻底脱钩的清理工作。三要各级所有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一律进入办证审批大厅办理。四要加强对审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市卫生局将确定部分重点岗位由纪检监察室直接进行监督检查。五要积极推行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理顺行政执法主体,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约束,集中行使处罚权,坚决克服执法不公、多头执法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

(五)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

要以建立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等三项核心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和完善行政效能制度体系。首问负责制规定,机关服务窗口首问责任人必须对来办事的人热情接待,认真办理,负责到底;限时办结制规定,对属于本机关、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必须在规定或者承诺的时限内办结,对超时办结行为要予以责任追究。这三项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建立和严格执行这三项制度及行政效能建设的其他配套制度,将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促使各科室特别是具有审批职能的科室和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改进服务态度,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严格办结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建立起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卫生监督机构要完善监督执法制度、规范监督执法程序。

(六)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扎实推进行政效能建设

坚持开门评议,开门整改,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机关效能建设的标准。在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中,要制定科学的、量化的、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办法,把绩效考评落实到具体科室、具体岗位和个人,并把考绩结果作为干部年终考评、奖励惩处、选拔任用和单位评优、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要制定并落实机关效能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同时,在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中,要将督查和考核贯穿始终,积极认真地做好各阶段的督查和考核工作。各单位要在督查和考核方面拿出具体的措施,做到工作有目标、有制度、有督查、有考核,真正把卫生行政效能建设成为老百姓满意、政府满意、卫生系统职工满意的实效工程。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取得实效

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既是当前迫切需要,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卫生局机关和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基层单位要按照区、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市卫生局成立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集中办公。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领导小组指导协调、班子成员各负其责、机关单位、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基层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班子成员要齐心协力共同抓。要建立行政效能建设工作责任制,分解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单位也要相应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切实落实本单位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年全市卫生改革发展和各项业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科室(部门)、各有关单位领导要紧紧抓住卫生系统自身特点,把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融入各项工作之中,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医院管理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结合起来,与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结合起来,精心组织,科学安排,确保行政效能建设与其他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以行政效能建设的扎实开展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以各项工作实绩检验行政效能建设的成果。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让基层和群众感受到效能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三)严格要求,加强督查。市卫生局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切实把握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各个阶段的工作要求,加强对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进展情况的督查,特别是对热点难点问题,要进行跟踪督查,推动整改。发现工作不力的,要明确指出,及时纠正;有不足之处的,要找出原因,及时弥补;走过场或搞形式的,要严肃批评,及时“补课”。通过督查,确保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走过场,不出偏差。对不按这次活动要求认真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不认真贯彻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规章制度的科室或单位,要追究科室(部门)领导和单位领导班子的责任,责成主要领导作出书面检查,并公开通报批评。

行政部转正总结范文9

论文关键词:货币政策转变,有效性,银行经营特点,策略

一、对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2011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是非常及时和十分必要的。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从过去较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条件向常态回规。因此,稳健货币政策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与其他宏观政策相互协调,把握好力度。迫切需要加深对货币及其相关配套政策的再认识,以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形势。

(一)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必须发挥信贷政策的特殊作用。稳健货币政策是通过中央银行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进而实现稳定币值、物价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最终目标。信贷政策则是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以实现信贷投放结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为主要目标。然而,两个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调控内容和目标看,货币政策主要着眼于调控总量,通过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性工具借助市场平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促进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从而保证币值、物价稳定、抑制通胀。信贷政策主要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通过引导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调节手段看,货币政策调节工具更市场化一些。而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要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必要时还须借助行政手段的调控措施。货币与信贷政策的紧密关系,决定了当前我国在间接融资占绝对比例的融资格局下,信贷资金的结构配置和使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资金配置结构和运行效率。因此,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大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稳健货币政策效果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所以,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要正确处理好稳健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辩证关系,不仅要运用稳健货币政策去管理通货膨胀,更要擅于运用信贷政策来调解产业结构,积极主动发挥信贷政策的特殊作用,进而实现稳健货币政策目标。

(二)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必须以优化信贷结构为核心。2011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为,“增强金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回归,实现合理适度增长。要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保持社会融资总量的合理规模。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其中信贷结构优化是核心要件。只有切实调整信贷结构,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等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限制领域的信贷,大力增加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才能在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信贷需要,才能真正确保信贷总量适度,也才能真正有效地防控金融风险。只有对不同的部门实施差别化的信贷结构调整,才能避免稳健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偏离目标,从而保证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在落实稳健货币政策时,对于过度投资、投资低效、风险较大的部门,比如高耗能行业、投机性房地产需求等,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通过各种工具和手段,抑制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对于战略性产业、经济中薄弱环节,比如低碳经济、民营经济和农业,则要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支持。

(三)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必须保持宏观政策相对稳定。2008年以来的两年多时间内,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2008年上半年为防止过热实行了从紧缩货币政策,随着8月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财政、货币政策转为极度宽松,宏观刺激政策持续了大约一年之后,2009年保增长的目标得以实现。到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和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不断巩固,国内出现了通货预期强化和通胀压力上升的苗头,宏观政策开始逐步收紧,转以抑制潜在的过热风险,货币政策也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货币政策。以上宏观政策的不断变化,虽然是应对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同时却加重了各方面政策执行的难度。在当前通货预期强化和通胀压力上升下,宏观政策当然要因时而动,但更应该保持相对稳定。要从长远的视角来观察我国的问题,摸清我国的实际情况,兼顾眼前与长远,才能够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才不会出现频繁的、过度化的政策调控。尤其是对一些战略性问题,更要从长计议,探索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持续的、相对稳定的稳健货币政策。

(四)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必须有宏观政策部门主动配合。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特别是优化信贷结构,需要差别化金融调控工具和监管、财政、税务、产业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差别化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定向票据、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选择性地放松或收紧商业银行贷款的资本约束和流动性约束,以此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主动协调货币政策目标和监管目标,灵活使用监管工具。在金融结构调整体系中,银行监管作为商业银行贯彻执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外部环节,其职能不仅要在事中和事后发现纰漏和纠正错误,还应在事前有效配合稳健货币政策,积极发挥约束和导向作用。

二、货币政策转变后基层银行经营的主要特点及中小企业面临的新困难

(一)基层银行经营的主要特点。从2010年四季度至今,央行已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三次加息,加快了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步伐。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逐步加大,主要银行经营及风险管理政策出现调整,引发基层行经营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营运资金较紧,揽存压力加大。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的信贷规模适度控制、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加息和通胀预期,使银行面临信贷规模下降和利润空间收缩的压力,不得不调整业务结构,寻求新的收入和资金来源。2010年10月以来,央行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调高,主要银行系统内部资金集中的力度也在加大,基层分支机构的流动性收缩来得更快、更猛。目前我国负利率的问题依然存在。在负利率导致的社会储蓄意愿低迷的情况下,仅维持现有存贷比,银行就要付出更多的揽存努力。导致部分银行不断推出带有明显存款性质的各类理财产品,通过基层行吸引市场资金,缓解银根抽紧后可能面临的流动性困难。二是信贷规模压缩,额度控制加强。2010年12月以来,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银行机构总行普遍对授信规模和信贷增速实施了一定控制,由此导致部分银行分支机构前期签订的一些授信协议、承诺难以按原有额度、期限、利率等条件兑现。2010年底开始,各大型银行已普遍开始收紧信贷,进入今年年初,规模从紧趋势显现。信贷规模收紧,银企博弈格局发生变化,根据借款企业综合贡献状况采取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原先的非核心客户、边缘客户将面临“被压缩”、“被清退”的局面。另一方面,基于银行发展战略、风险防控的角度考虑,将紧缺的信贷资源主要投向于目标核心客户、大规模集团型企业,并且要求借款企业落实足值的不动产抵押,提供与贷款规模相匹配的资产支持,进一步推高了信贷政策的准入门槛,原先游离于信贷准入政策边缘的借款企业将会面临“出局”的尴尬境地。信贷规模的收缩导致借款人甚至部分重点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较难满足。三是市场转向卖方,信贷门槛抬升。信贷规模控制,使信贷资金成为市场稀缺资源,银行在贷款风险定价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客户选择上得以实行更严格的行业限制、更高的担保条件、更高的利率以及更多附加条件,有的贷款品种利率不断上浮仍然供不应求,贷款定价中的额度溢价飙升迅猛。信贷市场转向卖方,一方面给银行带来了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也为银行调整客户机构,筛选优质客户,特别是发现有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创造了条件,对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以有效利用信贷资源配置,弥补因规模受控可能带来的收益减少产生重要影响。四是管理面临压力,潜在风险滋生。随着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银行信贷规模收缩,使银行经营管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目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各类风险交织的情况下,任一风险应对、处置不力,都可能影响银行形象和声誉,引发声誉风险。此外,在难以正常融资的情况下,由于借款人的资金需求难以适时得到持续满足,在信贷宽松条件下长期依靠借新还旧和滚动贷款维持经营资金链正常运转的个人和公司客户可能面临资金断链的风险。部分资金链紧张的企业很可能铤而走险,利用银行漏洞获取资金。而一旦发生案件极易使公众对银行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动摇市场信心,引发声誉风险。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新困难。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后,中小企业将面临三方面的困难:一是供求矛盾加剧,中小企业获取贷款难度增加。总量规模收紧,信贷资金供求缺口扩大已成不争事实。值得关注的是,贷款规模收缩比例在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基于风险、收益、成本等方面考虑,银行往往采取“保大压小”的结构调整策略,使得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增加。多数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资金保障压力大的同时,还面临招收员工难、原材料涨价、汇率波动大等困境,“大单、长单”的接收意愿下降,经营导向趋于短期化、投机化,将对制造、外贸等实体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二是融资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财务压力明显加大。信贷供求关系偏紧导致借贷利率走高,民间借贷利率进一步上升。银行短期贷款基准利率上升,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已呈常态化,个别贷款甚至上浮幅度更大。利率上浮的贷款品种主要集中于与中小企业高度关联的个人经营贷款、小企业贷款等品种,广大中小企业成为融资成本上升的“聚焦点”、“重灾区”,成为货币政策转向、贷款规模收紧形势下的主要“被调控对象”,与政策基调相违背。多数中小企业财务实力弱、盈利空间小,难以承受长期的高息成本,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和案件风险。三是融资压力传导,行业中游企业将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规模收紧下,行业上游企业基于市场优势地位,以延期付款方式,将财务成本转嫁至中游企业。处于行业下游的中小企业基于目前的融资困境,也通过原材料、配件等供销渠道向中游核心企业传导融资压力,致使行业中游企业面临上、下游企业的双重资金压力。

三、货币政策转变后基层银行应对策略

(一)把握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取向。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宏观经济政策是建立在对我国基本国情准确判断后提出的,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一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取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社会、文化、民生以及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需要大量建设资金,在间接融资占绝对比例的融资格局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显得非常重要。面对地方政府难以抑制的发展冲动,以及全面完成节能减排、房地产调控、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任务,只有实施严格的信贷政策,才能规范信贷投向,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不符合国家政策支持方向、产能过剩的行业尽管其有信贷资金需求,银行要执行严格的信贷政策,在信贷上予以控制,积极主动配合国家宏观政策,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二是坚持信贷政策和有效监管相结合。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取向,是巧妙运用“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几年来,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货币政策承担了太多职能,包括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的职能。然而,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市场主体不健全、政府管理经济目标考核不科学,尤其是缺乏像信贷政策这样一只比较严格的“看的见的手”的积极配合,常常出现一“松”就乱、一“紧”就死的局面。这说明严格的信贷政策和有效监管,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真正的关键,否则,政策设想再美好,实施起来可能只会是徒劳,一定程度上信贷政策和有效监管的成效决定货币政策执行的成效。所以,要改变过去单向调控货币供求的方式,巧妙运用“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消除由于过紧或过松对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确保2011年的银行信贷增长恢复到平常水平又不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二)为基层银行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担保机制,建议各级政府按照中小企业上缴税收的一定比例计提专项资金,注入政策性担保公司,补充“临时还贷扶持基金”,形成以“担保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税收增加—担保增强”主线的循环互动机制。控制融资成本,在推进财政贴息制度基础上,建议人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上浮幅度作适当限制,防止宏观调控政策“误伤”中小企业。加强财政扶持,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利息收入的税收减免力度,强化差异化核销政策,进一步调动银行信贷支持的积极性。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整合中小企业在人行、工商、税务、司法机关的各类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加大违约成本,优化区域金融环境。二是加大监管推进力度。加强监管引领,促使银行及时转变思想理念,提高发展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考核力度,将中小企业贷款发展要求纳入监管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监管评级、准入审批、检查频率等管理措施相挂钩,进一步增强监管激励效果;强化集中度风险监管,进一步加强大户贷款、集团授信监管,加大违规贷款、超限额贷款的处罚力度,纠正银行“垒大户、傍大款”的不当倾向;加强舆论引导,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帮助中小企业主增强信用意识,全面了解信贷政策,落实诚实申贷、用贷原则,为中小企业贷款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中小企业要强化“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中小企业贷款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需要银企双方共同努力。当前环境下,中小企业要围绕“提升自主管理能力”,着重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摆正经营发展理念。坚持长期稳健经营理念,加强融资风险管理,配合银行落实贷款新规,以实际行动体现企业方面的合规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增强银行支持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优化产供销运营体系,规范财务核算制度,加强账户和资金往来管理,完善经营管理信息的披露机制,尽快扭转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严格做到三个“不”,即:不提供虚假报表蒙蔽银行,不利用关联交易套取贷款、不利用同名划转挪用资金,增强银企合作的基础。

(三)基层银行要尽快适应货币政策调整的要求。针对货币政策转向条件下基层银行经营活动的特点,各上级行和银行监管部门必须保持高度关注,帮助基层行尽可能平稳地适应货币政策调整的要求,在新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平稳健康运行。一是增加商业银行内部规模调度的弹性。要在统一规模和资金调度的框架下,更多地运用经济资本占用考核等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考核与调控手段,根据不同机构和地区经济及银行业务发展情况,总量从紧下,分层、分区系统内调控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防止银行系统内部规模管理“一刀切”给基层行资金运营管理和正常信贷业务活动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二是用好卖方市场下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的机遇。各级银行要抓住信贷额度阶段性趋紧的机遇,重点支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重点满足符合产业和信贷政策导向、综合收益好、忠诚度高的客户的合理需求,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实行专项管理、单独控制,以权限下放、单列考核为重点,大胆尝试供应链融资、小额保证保险贷款等新型融资模式。会同有关政府部门打通存货、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权抵质押业务运行链条,加大担保方式创新力度为中小企业贷款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同时,对存在潜在风险和重点调控行业的存量客户,认真研究制定清收和退出计划,以此缓解增量计划不足的矛盾,加大平台贷款、集团客户和房地产贷款的管控力度,加大不良贷款清退力度,腾出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用于补充小企业贷款规模。三是适时开拓新的利润增长渠道。信贷规模的严格控制对基层银行主要依靠利息收入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较大的挑战。要维持近年来利润快速增长的势头,必须加快基层行的金融创新步伐,根据当地金融服务的实际需求推出更多的、新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涵盖企业和个人的理财、基金、国内信用证、国际结算等资本占用较少,收益水平较高的中间业务,提高产品渗透度,用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代替单一的信贷支持,推进收入多元化,缓解宏观调控对银行盈利水平的冲击。

(四)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基层银行需防控声誉风险。稳健货币政策下使银行面临信贷规模下降和利润空间收缩的压力,不得不调整业务结构,寻求新的收入和资金来源。这一过程中,若营销宣传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消费者利益保护不到位,极易引发声誉风险。为此,银行要适应货币政策调整的要求,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一是完善声誉风险管控体系。银行要把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统筹加以考虑,科学制定商业银行声誉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建立健全声誉管理机构,完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与流程,适时、全面监测银行声誉状况,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声誉风险文化建设,强化全员声誉风险意识,提升风险应对能力,营造声誉风险管理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市场纪律的自我约束。坚持诚信经营原则,进一步完善服务程序公示制度,诚实、正确介绍服务产品,审慎做出授信承诺和实施授信行为,出现确实无法实现服务承诺情况时,应给予满意、诚恳的答复,避免因盲目承诺难以兑现而产生的声誉风险。注重互利互惠、长远发展,合理简化服务程序,整合收费项目,减少短期行为,并充分履行对金融消费者的告知义务,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完善客户投诉处理工作机制,及时向利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提供便捷、快速的协商渠道,防止消费者极端行为,避免负面舆情。三是加强合规管理。以强化合规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识别、监测、评估、报告合规风险,从而提高合规管理和业务规范化水平,有效避免声誉风险。四是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加强舆情监测,关注并及时引导正确的公众舆论。加强与各类新闻媒体的沟通,积极回应媒体,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避免误导公众。

参考文献1 胡晓炼,关于准确理解和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建议[J],当代金融家杂志2011.02

2 谷秀军,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着力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N],金融时报2011.02

行政部转正总结范文10

一、准确把握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

这次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解决各级机关干部作风和行政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建设法治、服务、责任和效能机关为目标,以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创新管理、完善制度和规范行为为主要内容,以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力争年内实现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不满意、容易发生执法问题、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的岗位和环节,着力加强执法责任体系、执法质量考评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这个总体要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基层和群众的强烈愿望。

开展这次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必须围绕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服务于营造我区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个大局,确保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二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不仅要解决当前影响干部作风和机关行政效能的突出问题,取得明显的成效,而且要建立起一整套规章制度,形成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是坚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的原则。要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以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作风和行政效能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带动整体工作的展开。

四是坚持依法办事、规范运行的原则。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依法规范办事程序和工作流程。

五是坚持求真务实、高效便民的原则。把“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贯穿于整个活动当中,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使基层和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这次活动目标定位高,涉及内容广,工作任务重,需要用一年的时间来组织实施,从2007年2月下旬开始到2008年2月底结束。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思想动员,学习提高。时间为2007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主要任务是逐级召开大会进行工作部署和思想发动,组织机关干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开展专题大讨论,引导机关干部把思想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查摆问题,剖析原因。时间为3月中下旬。主要任务是按照活动的总体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摆本部门本单位近年来在干部作风、机关行政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

第三阶段:集中整改,解决问题。时间为4月至11月。主要任务是针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整改,着力解决阻碍改革和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第四阶段:考核总结,健全机制。时间为12月到2008年2月。主要任务是根据这次活动的总体要求,组织对各级机关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对活动的做法、成效和经验进行全面总结,评选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进行表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推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突出重点,在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一)端正执政理念,筑牢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思想基础

要通过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在各级机关干部中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服从全局、令行禁止,方便群众、主动服务,以事业为重、敢于负责的观念,推动各级机关尤其是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机关实现由单纯管理向导向服务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二)改进工作作风,在机关干部中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要按照“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的要求,深入查找本部门、本单位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措施,认真整改,务求得到切实解决。要通过干部工作作风的明显改进,促进机关服务态度的明显改善,办事效率的明显提高,从而在各级机关形成求真务实的良好精神风貌。

(三)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一要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依法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努力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监督机制。二要继续深化政务公开,以用权为民、服务便民、取信于民为基本导向,进一步公开机关职能设置、管理服务范围和责任主体,以及办事的政策依据、运行程序、承诺时限和办事结果,为基层和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三要进一步解决部门职能交叉问题,更加科学地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能和管理权限,合理划分事权,进一步理顺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职能交叉,做到主体明确,责权一致。

(四)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使权力

一要实行审批主办部门负责制度,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审批事项,要确定一个牵头主办单位。二要加强对审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自治区本级将确定100个左右的重点岗位由监察部门直接进行监督检查。三要抓好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清理和各种乱收费的整治,清理后保留的所有收费项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物价主管部门统一向社会公布。四要建立市、县政务服务中心,所有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除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外,一律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五要积极推行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理顺行政执法主体,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约束,相对集中行使处罚权,坚决克服执法不公、多头执法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

(五)搞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版权所有

关键是要加快建立起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核心制度。这三项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建立和严格执行这三项制度及行政效能建设的其他配套制度,将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促使各部门特别是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改进服务态度,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严格办结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建立起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

(六)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要自觉树立和强化诚信意识,对外来投资者的承诺,对人民群众的承诺,必须认真兑现,切实做到言出必行,行必见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维护行政纪律、保证政令畅通”作为一项基本职责和重要任务,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对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或随意违背承诺,失信于民的,必须根据有关规定,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处理;问题严重的,要追究部门领导直至本级政府的责任。

三、狠抓落实,努力取得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实际效果

(一)领导要率先垂范,切实承担责任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组织领导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责任,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领导小组指导协调,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机关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这项工作,确保组织领导、参加人员、活动时间、经费投入、活动成效“五落实”。

(二)坚持开门评议,边查边整边改突出问题

开展这次活动的全过程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虚心听取基层群众、企业、投资者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尤其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派、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评议。要通过采取下访征询、发放问卷表、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走出去、请进来,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及时找出原因,及时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评议。要通过边查找问题边整改,体现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成效,增强群众对开展这项活动的信心。

(三)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纪检、组织、人事、监察、机关工委和党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等部门,要充分发挥督促检查职能作用。要着重加强对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规章制度情况的督促检查,在督促检查中,发现有机关不按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求认真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不认真贯彻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规章制度的,要追究机关领导班子的责任,责成主要领导作出书面检查,并公开通报批评。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督促检查工作,及时给行政执法部门撑腰打气,让他们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时底气足、腰杆硬。

(四)认真考核总结,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和部门特点,认真贯彻落实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考核办法,着重对组织领导、减少审批事项、理顺部门职能、规范行政行为、规章制度建设、政务中心建设和效能监察等方面和动员部署、查摆问题、集中整改三个阶段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要把考核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和个人。对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活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对后进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补课。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评定、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严格兑现奖惩。考核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要在考核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单位开展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逐步完善各项制度,使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行政部转正总结范文11

刚才,*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我区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抓出成效。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

这次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解决各级机关干部作风和行政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建设法治、服务、责任和效能机关为目标,以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创新管理、完善制度和规范行为为主要内容,以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力争年内实现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不满意、容易发生执法问题、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的岗位和环节,着力加强执法责任体系、执法质量考评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这个总体要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基层和群众的强烈愿望。

开展这次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必须围绕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服务于营造我区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个大局,确保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二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不仅要解决当前影响干部作风和机关行政效能的突出问题,取得明显的成效,而且要建立起一整套规章制度,形成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是坚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的原则。要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以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作风和行政效能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带动整体工作的展开。

四是坚持依法办事、规范运行的原则。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依法规范办事程序和工作流程。

五是坚持求真务实、高效便民的原则。把“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贯穿于整个活动当中,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使基层和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这次活动目标定位高,涉及内容广,工作任务重,需要用一年的时间来组织实施,从2007年2月下旬开始到2008年2月底结束。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思想动员,学习提高。时间为2007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主要任务是逐级召开大会进行工作部署和思想发动,组织机关干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开展专题大讨论,引导机关干部把思想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查摆问题,剖析原因。时间为3月中下旬。主要任务是按照活动的总体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摆本部门本单位近年来在干部作风、机关行政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

第三阶段:集中整改,解决问题。时间为4月至11月。主要任务是针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整改,着力解决阻碍改革和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第四阶段:考核总结,健全机制。时间为12月到2008年2月。主要任务是根据这次活动的总体要求,组织对各级机关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对活动的做法、成效和经验进行全面总结,评选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进行表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推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突出重点,在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一)端正执政理念,筑牢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思想基础

要通过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在各级机关干部中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服从全局、令行禁止,方便群众、主动服务,以事业为重、敢于负责的观念,推动各级机关尤其是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机关实现由单纯管理向导向服务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要通过强化执政为民理念,使机关干部切实做到“五个不让”,即不让布置的工作在我这里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事项在我这里积压;不让各种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来办事的群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党和政府的形象在我这里受到影响。促使各级机关干部处处以大局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使执政为民成为全体机关干部的自觉行动。

(二)改进工作作风,在机关干部中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要按照“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的要求,深入查找本部门、本单位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措施,认真整改,务求得到切实解决。要大力提倡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要通过干部工作作风的明显改进,促进机关服务态度的明显改善,办事效率的明显提高,多帮忙、少干预,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多讲怎么办、少讲或不讲不能办,从而在各级机关形成求真务实的良好精神风貌。

(三)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一要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依法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努力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监督机制。二要继续深化政务公开,以用权为民、服务便民、取信于民为基本导向,进一步公开机关职能设置、管理服务范围和责任主体,以及办事的政策依据、运行程序、承诺时限和办事结果,为基层和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三要进一步解决部门职能交叉问题,更加科学地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能和管理权限,合理划分事权,进一步理顺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职能交叉,做到主体明确,责权一致,从根本上杜绝一件事多家管、出了事都不管和有利就争、无利就推等推诿扯皮的现象。

(四)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使权力

一要实行审批主办部门负责制度,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审批事项,要确定一个牵头主办单位。对拒绝参与或不接受牵头单位协调的单位,实行“缺席默认制”,一切后果由缺席单位承担。

二要加强对审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自治区本级将确定100个左右的重点岗位由监察部门直接进行监督检查。三要抓好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清理和各种乱收费的整治,对现有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全面排查,该保留的收费项目统一按下限标准收取,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清除各种名目的连带收费、搭车收费、变相收费,严禁把部门的行政审批权变为小团体的收费权。清理后保留的所有收费项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物价主管部门统一向社会公布。四要建立市、县政务服务中心,所有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除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外,一律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五要积极推行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理顺行政执法主体,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约束,相对集中行使处罚权,坚决克服执法不公、多头执法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

(五)搞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是要加快建立起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核心制度。首问负责制规定机关服务窗口首问责任人必须对来办事的人热情接待,认真办理,负责到底;限时办结制规定对属于本机关、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必须在规定或者承诺的时间内办结或者给予答复;责任追究制规定对违反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的行为要予以责任追究。这三项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建立和严格执行这三项制度及行政效能建设的其他配套制度,将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促使各部门特别是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改进服务态度,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严格办结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建立起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

(六)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对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部署,都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抓好落实,自觉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决避免决策在执行中走样,更不能搞部门利益至上,阳奉阴违、中梗阻塞、推诿扯皮。要自觉树立和强化诚信意识,对外来投资者的承诺,对人民群众的承诺,必须认真兑现,切实做到言出必行,行必见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维护行政纪律、保证政令畅通”作为一项基本职责和重要任务,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对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或随意违背承诺,失信于民的,必须根据有关规定,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处理;问题严重的,要追究部门领导直至本级政府的责任。

三、狠抓落实,努力取得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实际效果

(一)领导要率先垂范,切实承担责任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组织领导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责任,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领导小组指导协调,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机关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这项工作,确保组织领导、参加人员、活动时间、经费投入、活动成效“五落实”。这次动员大会结束之后,各级各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迅速传达好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区直机关在全区政治生活和经济社会事务管理中居于重要位置,必须作出表率,带头解放思想,带头更新观念,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查找和解决突出问题,带头建章立制,带头提高效率,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带动全区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坚持开门评议,边查边整边改突出问题

开展这次活动的全过程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虚心听取基层群众、企业、投资者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尤其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派、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评议,真正把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监督评判权交给老百姓、交给投资者、交给纳税人。要通过采取下访征询、发放问卷表、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走出去、请进来,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及时找出原因,及时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评议。要通过边查找问题边整改,体现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成效,增强群众对开展这项活动的信心。

(三)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纪检、组织、人事、监察、机关工委和党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等部门,要充分发挥督促检查职能作用。要从社会各界聘请监督员,组织开展不定期的明查暗访,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活动开展的真实情况。要着重加强对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规章制度情况的督促检查,在督促检查中,发现有机关不按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求认真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不认真贯彻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规章制度的,要追究机关领导班子的责任,责成主要领导作出书面检查,并公开通报批评。哪个单位不认真组织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致使本单位出现严重的作风问题和效能问题的,要根据有关规定追究单位主要领导责任,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单位主要领导党纪政纪处分。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督促检查工作,及时给行政执法部门撑腰打气,让他们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时底气足、腰杆硬。

(四)认真考核总结,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和部门特点,认真贯彻落实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考核办法,着重对组织领导、减少审批事项、理顺部门职能、规范行政行为、规章制度建设、政务中心建设和效能监察等方面和动员部署、查摆问题、集中整改三个阶段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要把考核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和个人。对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活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对后进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补课。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评定、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严格兑现奖惩。考核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要在考核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单位开展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逐步完善各项制度,使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五)坚持统筹兼顾,确保全年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

行政部转正总结范文12

    经过30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政府职能规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从1982年到2013年的改革始终都是围绕职能转变进行的,从加强经济管理职能到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发展阶段转变职能有了新的丰富内涵。

    (一)整合相近职能。大部门体制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大部门体制要求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新组建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新组建了国家海洋局、国家能源局。这些举措,是针对相近职能和业务相似领域进行整合的结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二)厘清职能边界。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要想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能有哪些。做好该做的,管好该管的,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准确规定了新组建和重新组建部门的职能,明确勾勒出每个部门的职能边界,为其履行职能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发挥市场作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以及组建国家铁路局不再保留铁道部等,都体现了政府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四)下放部分社会职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让人民群众依法通过社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下放了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促进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和各类群团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发挥了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要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合理配置政府职能。合理配置政府职能,就是对不同政府部门进行职能分解,细化各自的职责分工,在制度上解决职能不清、权责不一、执行不畅等弊端,确保将该由政府管的事真正管住、管好、管到位。因此,政府要逐项逐条地分析职责范围,科学界定部门间的职能分工,通过“合并、精简、撤销”等形式来逐步调整机构设置,形成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同时,各职能部门应严格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实现其职能由“全能”向“有限”、由“管制”向“服务”的转变,彻底纠正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并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配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协商机制,以提高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府要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围绕国家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目标来制定与实施相适宜的经济规划,并发挥产业政策的调控作用,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地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创设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同时,政府应不失时机地采用财税政策来调控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切实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结构朝着恰当的目标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