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

时间:2022-08-19 12:14:57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1

[关键词]博物馆 学校 合作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55-01

一、我国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形式

(一)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

对于学校来说,由其主导的与博物馆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参观。学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能够扩大学生的眼界,增加知识面。一般来说,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参观,并在参观后进行总结,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比较好。另一种方式是放任学生进行自主参观,这种方式给学生较多的自由空间,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参观目标明确,能够取得很好的参观效果;而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则是以游玩的心态参观博物馆,基本上学不到东西,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学校主导的参观博物馆形式,一般来说,流程较为简单。在活动开始之前,学校或教师确定一个参观主题或目的,并做好主题设计准备工作,然后进行前期的组织筹备,并与博物馆取得联系,确定参观日期。在参观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保证活动按照设计的流程进行,参观之后进行总结分析。

(二)博物馆进入校园开展活动

博物馆进入校园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是以博物馆为活动主导机构进行的。博物馆进入校园的形式较为多样,可以采取展品展览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开展讲座的形式。如定期在学校开展爱国主义的历史讲座,为学生讲解革命烈士生前使用的物品,讲述艰苦的革命岁月,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也可以采取文物在学校流动展出的方式,让学生亲眼看到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文物,体会古代人类的文明发展历程。另外,还可以采取发放宣传册的方式,将博物馆整理的教育内容,以印刷成册的方式发给学生,让他们在闲暇时间进行学习。

对于博物馆进校园的活动,在开展之前,博物馆应当联系学校,确定开展活动的时间和地点,避免造成学校秩序混乱。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应当有明确的主题,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上级部门主导开展馆校合作

博物馆和学校的上级部门主导馆校合作,在当前来说还不太普遍。这种主导形式的合作一般采取科委和教委联合的形式,组织教育机构和博物馆人员合作编写教材,保证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再者就是组织学生参与博物馆活动,如博物馆组织的藏品知识竞赛活动等,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也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知识。由于上级部门主导的馆校合作涉及单位较多,规模较大,因此,合作的频率较小。

二、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特点

(一)灵活多变的学习形式

学校课堂的学习方式往往比较单一,而馆校合作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形式则灵活多变。在很多访谈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是一些形式多样的引导语言和指导方法,并不像课堂教学那么严格,整个活动过程以轻松活泼为主。具体而言,在馆校合作活动中,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学习主线,学生在观察和探究中进行学习,并没有限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擅长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丰富的学习内容

在馆校合作的教育活动方式下,博物馆的展示内容相对于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因为博物馆展示的教育内容一般是以实物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学校难以看到。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但能够亲眼看到实物,还能在博物馆进行实物的操作,而学校则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中,能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展眼界,也能够在参观学习中审视和探究书本知识。总之,馆校合作中的学习内容比书本内容更加丰富、直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元的选择。

(三)自由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一般会受到种种规范的约束和限制。学生无法自由的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而在馆校合作活动中,学生拥有一个更加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受到的约束很少,会有更多选择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学生会感到轻松有趣,教师在活动中也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要求。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新的知识。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

(四)科学的学习目标

目前很多学校教育的目标依旧是应试教育,学校一般会制定周密的应试方法,一般有明确的年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对学习测评则完全用学生的成绩去考量,学生成绩的提高是教学的目的。而在馆校合作教育下,并不强调某些特定的目标,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乐在其中,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三、结语

总之,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形式较为多样,并且合作具有自身的特点。馆校合作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扩大认知范围,提高整体国民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钱进.教育改革背景下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共赢发展[J].中国博物馆,2014(03).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2

中国共产党和“十”决议都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攻坚阶段,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和观念传播的重要阵地,其在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离不开对博物馆观众类别和意向的调查研究,观众调查研究是博物馆经营发展及其决策的重要基础,对于博物馆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深圳博物馆基本情况

201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深圳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1988年11月开馆,是一座以地志性为主的综合类博物馆,是深圳文物收藏、展览和历史研究中心。目前,深圳博物馆共有二万余件文物藏品,既有陈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民俗文化》、《深圳改革开放史》的历史、民俗馆,也有陈列《海洋生物》和《野生动物》的古代艺术馆。深圳博物馆举办各类重要展览年均30 多个,观众量每年超百万人次,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前国务卿基辛格及 70 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领导人近千人次曾来参观,深圳博物馆的馆舍、展览、管理、设备设施等均达到国内博物馆一流水平,已成为深圳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对深圳博物馆观众类别和意向的调查分析

博物馆可通过直接和间接调查两种方法对观众的年龄、性别、职业、国籍及参观意向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反馈信息分析了解博物馆一般观众队伍特点,以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展览的数量和质量,改进服务质量,增加博物馆观众数量,强化博物馆教育功能。

(一)调查研究方法介绍

笔者通过直接调查法向参观后的观众发放调查表和馆内设置的观众留言薄两种途径,来收集可以反映深圳博物馆观众参观意向和需求的信息。调查访问地点是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调查对象是来馆参观的散客群体,调查时限是2013年3月-2013年4月,共发放调查问卷31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300份,有效率96.8%。

(二)调查结果统计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改进措施

(1)调查的观众性别男性占57%,女性占43% 这和我国目前很多其他博物馆观众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男性观众多于女性观众是全国博物馆遇到的普遍问题,因此,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今后要深入研究女性观众的参观需求,增加女性感兴趣的展览以及展览内容,如深圳古代、近代旗袍服装展等。

(2)调查结果中,第一次参观深圳博物馆的占有73%,远高于不是第一次参观的比例(27%),而会再来参观的观众比例32%远低于不会再来参观的68%。这充分说明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在观众参观完一次后,对其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考虑再次参观的人数锐减。这就需要历史、民俗馆要结合本馆实际,开拓“机动展览场地”,临时或定期举办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的展览和互动活动,如可以借鉴CCTV的《寻宝》栏目,开展馆藏与民藏的互动,以经常吸引观众的“二次或多次参观”欲望。

(3)对观众知道深圳博物馆的渠道调查显示,经朋友介绍和网络渠道比例最高,分别为53%、20%,而通过电视媒体、报纸杂志、宣传资料和其他途径获得的百分之和为27%。充分表明博物馆作为“宣传阵地”的宣传工作不到位,这就要求深圳博物馆要放弃传统的“高雅殿堂”的外衣,多方筹措资金,搞好、搞活博物馆宣传。在网络、微博盛行的当下,不妨考虑利用微博互动方式扩大深圳博物馆的自我宣传,组织专门人士定期开展有关博物馆的专题讲座,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讨论,欢迎观众参与,或与电视台、电台进行合作,进而形成高参与率、高收听率,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4)在对观众来馆参观主要目的的调查显示,陪伴子女、体验亲子快乐占比最高为46%,开拓见识、充实知识次之为25%,其他目的,如对深圳历史颇具兴趣占20%,顺道和其他分别占6%和3%。

此外,在对参观体验需求的调查显示,仍然是寓教于参观,享受亲子互动的占比最高,分别为40%,而欣赏珍贵馆藏,开拓眼界、远离城市喧闹,感受清静氛围的分别占16%和19%,情况不明的占4%。以上两项调查充分说明,观众对子女教育看得很重,舍得花时间、花精力提高子女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把陪伴子女、体验亲子乐趣作为来馆参观的主要目的。这就要求深圳博物馆今后要重点开发提高少儿知识等智力类型的展览,方式上可以借鉴电影和动画片拍摄采用的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呈现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涉及亲子互动、观众互动环节,其他内容的展览也应注重展览的教育性和互动参与性,

(5)调查影响再次参观因素的结果显示,对博物馆不了解、工作忙和交通不便占比前三位,分别为29%、26%、25%,对博物馆没兴趣、路程太远和其他依次占比10%、9%和1%。由此可见,观众不了解深圳博物馆和路程交通是影响其再次参观的主要因素,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博物馆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深圳博物馆今后要通过深圳电台的“科普宣传”栏目,加大对博物馆历史、展览内容的教育宣传,使更多观众了解并感兴趣于博物馆,对于由于工作忙而不能前往再次参观的观众,笔者认为博物馆可以引导这些观众合理规划自己的剩余时间安排,每周或每月尽量抽出一定时间前往博物馆感受精神熏陶。此外,深圳博物馆可以在一定能力许可范围内促请市公交系统改善交通状况,考虑在深圳市居民、商业中心或学校相对集中的地方安排专线车接送来馆观众参观。

(6)在对参观兴趣点的调查显示,观众对深圳博物馆新馆的各个展厅的兴趣大致没有明显差别,其中,专题展厅最高为29%;深圳民俗次之为24%,近代深圳、古代深圳和深圳改革开放史展厅占比依次为10%、16%、21%。由此可见,深圳博物馆的专题展厅和深圳地方民俗文化确实吸引了很多观众前来参观,这也更加肯定了临时展览是激活博物馆的良方,经常举办全国高质量的精品巡回展览是弥补基本陈列局限性的有效方法。实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特别是对中国少年儿童的教育,让他们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可以更加强化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鉴于此,今后,深圳博物馆要不断开拓创新,举办更多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展览和互动活动,让深圳博物馆成为学生体验历史、感受文化、陶冶性情的社会文化活动基地。

三、结论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74-03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的选择变得越来越注重实效性。博物馆作为在社会文化活动中承担了研究、展览、教育、娱乐的功能的公益机构,拥有着丰富展品蕴含的巨大信息量,这本应该是博物馆展示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所在。然而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只注重展陈的形式,忽略了展览对象的内涵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加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今天的中国博物馆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更遑论其作为教育和娱乐场所的社会功能了。展示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博物馆也不外于此,传统的博物馆低效率的陈展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制约了博物馆的自我创新和发展。

因此,为了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实现博物馆展示活动的根本目的,本文拟以坐落于爱尔兰利默里克市的汉特博物馆为例,通过对博物馆中展示空间交互设计的原则进行介绍和分析,为日后将其应用于实践、促进博物馆不断深化自身内涵,更好地行使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奠定基础。

一、汉特博物馆简介

汉特博物馆于1974年成立于爱尔兰的利默里克市,原属于利默里克大学所有,其馆藏来源于汉特家族的捐赠。1997年,博物馆宣布对外开放。该博物馆本身的建筑是一栋18世纪的老式建筑,位于该市的香侬河畔。馆中的藏品按照不同的构造和性质,依照维多利亚时代的分级展示标准进行分类展示。汉特博物馆与绝大多数同类博物馆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将传统的展览内容和让游客直接动手参与的元素整合在一起。我们将在后面观察研究的章节中讨论这一功能。

二、观察研究

汉特博物馆的一些相关功能在塑造参观者的观赏体验上表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显著的是“好奇柜子”、“考古学习班”和“文物欣赏会”三个方面。

(一)“好奇柜子”

在汉特博物馆中,参观者兴趣最集中的地方是一处放置了许多柜子的藏品展区。这些柜子可以作为物品或文物的集合来参观,推动着参观者理解和分享知识的复杂动态过程(Pearce, 1994)。这些柜子按照汉特家族在这里时的原貌摆放着多种文物(艺术品、考古发现、图纸、挂毯等等)。传统文化物馆各种规定在这里并不存在,人们可以随意打开柜子、箱子和抽屉并研究里面的内容,唯一的保护措施只有抽屉上面的一层厚玻璃板。这使参观者非常惊奇。一开始,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博物馆允许他们这样做,然而,一旦他们发现这种可能性,就马上围绕在展品周围,开始观察、互动和讨论。

抽屉、柜子和箱子激发了参观者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这些柜子通常只能由它们的所有者打开,而且往往只存在于私人空间而不是博物馆,是私密的体现(Elsner & Cardinal, 1994, Bachelard, 1969)。在参观者看来,揭开秘密、发现珍贵而隐秘的东西是非常令人激动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由于在传统的博物馆中,往往禁止参观者触摸展品。好奇心和期望促进了参观者对展品的理解以及通过主动探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Shuh, 1994)。这些柜子和抽屉激发了参观者的好奇心,鼓励了人们的行为和反馈,给人以引人入胜的体验。

发生在抽屉周围的交互行为表现出两方面的规律:首先,协作讨论能够加深对对象的理解;其次,情绪反应影响着参观体验以及对展览本身的兴趣和评价。

(二)考古学习班

考古学习班是博物馆教育部门举办的“动手”活动之一,这项活动是特别针对小学班级而开设的。

在博物馆专门的一处区域里放置着许多沙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一些文物复制品藏在沙箱中,然后由孩子们将其挖掘出来,从而模拟现实中考古工作的发掘过程。一个班级被分为三组,每组要从一个特定的沙箱中发掘出独特的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示范并鼓励学生们用绘画、草图和文字描述来记录他们的发现,当三个文物都被发掘出来之后,学生们还要鉴定自己发掘的成果,猜测它们属于哪个时期。

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非常乐于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寻找隐藏的东西是非常刺激的体验,整个流程的体验效果也非常好,挖掘、发现和记录活动在整个教学期间都能牢牢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能够积极展开合作与讨论,讨论的主题集中在对发掘成果的比较、指导彼此如何使用工具以及对他们的成果的猜测。孩子们还特别喜欢整个活动结束后,将物品放回坑内的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以以某种方式影响未来的参与者的体验。

这一活动赋予了孩子们一定的洞察力,使他们了解一件展品是如何被发现并发掘出来的,并意识到从一堆出土的陶瓷碎片到博物馆展台里面干净的、修复好的陶碗中间,经历了多么漫长的过程。

从学生和老师的评价以及在活动期间学生们明显增强的参与性来看,考古学习班具有简单、紧凑并易于理解的特点,是非常成功的教育活动(Csiszentmihaly & Hermanson, 1994)。

(三)文物欣赏会

文物欣赏会是为成人准备的动手活动,也是由博物馆教育部门组织的。每个参与者可以拿到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分发给他们的博物馆真实藏品。由于在传统博物馆中,藏品往往只能看,不能摸,因而参与者对于能够亲手触摸藏品的表面,感受它们实际的重量并重现过去的使用过程感到非常兴奋。参与者们还主动进行互动讨论来完善关于藏品的信息,例如它们曾经的拥有者、它们的用途以及曾经存在的地方。他们还乐于触摸文物表面的细节、测试其功能、寻找隐藏于底部或背面的机关以及探索其内部空间和内部表面等等(Ciolfi & Bannon, 2002)。在活动过程中,人们明显地感受到一起讨论和欣赏文物的愉悦,这是本活动在社会角度的重要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对博物馆设施的设计过程中,透彻的了解参观者如何通过展览区域以及如何与对象互动非常重要(Ciolfi等,2001)。而了解参观者如何理解博物馆及其通过文物传达的信息资源则是十分关键的(Hooper-Greenhil,1992),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对展览的理解不仅仅意味着了解展品的每个方面或每个展品各自的细节,而是理解它们所展示的整个布局以及要讲述的“故事”中每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要研究如何在博物馆中创造新颖的互动环境就必须要明确以下三点。

首先,文物本身对情绪体验的塑造有着隐匿的影响;

其次,博物馆的文化规则与限制影响了与参观者交互体验的可能性;

最后,博物馆文物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要求交互设计的方法必须灵活有弹性。

这就使传统设计方法不能直接应用到设计中。同样的,常规的设计准则也不再具有指导意义。结合对汉特博物馆展览经验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的设计原则。

第一,为了保持参观者高度的兴趣和参与性,设计的场景必须支持不同的活动层次,这意味着参与者可以参与渐进的活动(既有独立的也有群体的),以获得持续不断的惊喜和发现。例如,对那些期望更进一步探索展览的参观者,我们要提供文物及其相互联系中更多更新的信息。

第二,展览必须为参观者提供探索功能,既要支持单人独立完成,也要支持合作完成。因此我们所提供的交互功能不能仅限于个体和展览之间,还应当将展品周围人们的互动考虑在内。

第三,要允许儿童参与活动,并让他们在展品周围做笔记或画草图,设计也应当为儿童提供领导整个探索过程并向他们的合作者展示成果的机会。

第四,展览中应当提供线索和足够的提示来让参观者明白在场景中都可以做什么。

第五,应该通过恰当的反馈为团队参观者提供每个成员都能认同的参观体验。必须确保参观者能够在展品周围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例如围绕展品一起讨论是团队体验的关键部分。这就意味着头戴式显示设备以及耳机等不适用于这种展览场景。

第六,展览还应当提供展品在成为博物馆藏品之前的资料,例如为现有的藏品增加历史背景,这会鼓励参观者回溯现实展示的对象,并以新的眼光来认识它们。

第七,应该为普通参观者和具有专业知识的参观者提供额外的服务,并与现有的服务(解说员和信息资料等)整合起来。

第八,由于参观体验关系到文物本身和它们的展示,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对总体参观体验的安排,例如在已有的展品与整个展览之间建立无缝翻译(Ciolfi & Bannon, 2002)。

四、展望

从研究过程及后续的分析来看,很明显传统的博物馆技术如触屏终端和电子导游等设备已经不适宜交互性博物馆的设计。这些设施过于局限,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认知水平上,都不能满足新设计理念的迫切需要。展览本身及其展示对象应该成为允许参观者获取数字内容的接口,通过直接操作和交互行为,大多数由设计理念提出的目标和功能都能够得以实现。

目前国际上有一些研究项目涉及到可抓取界面和物理标识取代传统图形界面的设计方法(Ishii & Ullmer, 1997),也有人提出了在交互对象上触摸互动的清晰的设计原则(Challis & Edwards, 2000)。然而,几乎没人意识到对象本身通能够传播信息,也能够成为交互的媒介。

笔者认为,对象既是物质的又是象征性的,这是他们的自有属性。在特定的背景下,它们既是交互的媒介,又是交互的对象。展示对象具有激发用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潜力,在展示设计研究中,这是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点。在探索新的博物馆设计理念同时,笔者将进一步研究汉特博物馆中展示对象的认知和交互性质,并探讨如何通过连接博物馆的物理位置和虚拟的信息世界,将展示对象设计成互动的媒介。对汉特博物馆的观测研究及其数据为我们揭示了让参观者感兴趣的东西。如何在博物馆中开发更引人入胜,具有恰当主题的交互对象,将成为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领域中一个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Ciolfi, L., Bannon, L. and Fernstr·m, M. (2001), “Envisioning and Evaluating Out-of-Storage Solutions”, Proceedings of ICHIM01- Inter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cs Meeting, Philadelphia: Archives and Museum Informatics.

[2] Hooper-Greenhill, E. (1992),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3]Pearce, S.M. (1994), Interpreting Objects and Collections, London: Routledge.

[4]Elsner, J. & Cardinal, R. (Eds.) (1994), The Cultures of Collect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Bachelard, G. (1969), The Poetics of Space, London: Beacon Press.

[6]Shuh, J.H. (1994), “Teaching yourself to teach with objects” in Hooper-Greenhill, E., (Ed.)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7]Csizsentmihalyi, M. and Hermanson, K. (1994),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museums: why one does want to learn”, in Hooper-Greenhill, E., (Ed.),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8]Ciolfi, L., Bannon, L. (2002), "Observing, Analysing, Designing: Towards enhanced interactive museum exhibits", in Gallwey, T., Waldmann, T., O' Sullivan, L. (Eds.), Irish Ergonomics Review, Proceedings of the Irish Ergonomics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Limerick, April 2002.

[9]Ishii, H. & Ullmer, B. (1997), “Tangible Bits: Towards seamless Interfaces between People, Bits and Atoms”, Proceedings of CHI’97, New York: ACM Press.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4

【摘 要】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利用自身充足的教育资源,创新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职能,强化教育特色,完善教育方法,加强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承担社会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责任;社会教育

教育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汇聚,是人类伟大发展历程的缩影,体现着全人类的文明与精神,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资源。 所以,重视博物馆独特的教育功能,将博物馆列入我国教育体系,使博物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结合,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这不仅体现世界博物馆发展趋势,也能突出博物馆原本的教育职能,对提升全民文化水平,优化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有重要帮助。

一、突出博物馆之教育职能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不只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珍贵的教育精华,其中,应当把德育教育作为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键点。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有收藏、保护、研究、展览文化遗产的文化场所,理应发挥其在重温历史、提高素质、重塑道德、改善情操、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教育意义, 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博物馆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并改善相配套的文化环境。新形势下,博物馆应该借助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带来高质量的服务。要帮助青少年树立参与意识,创建鲜活的博物馆气氛,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参观习惯,构建博物馆和青少年之间稳定的互动关系。

二、强化博物馆之教育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博物馆的门类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功能也已经扩大到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自然类、 科技类在内的巨大体系,多种多样的各类博物馆的功能也不断丰富,当今时代的博物馆已是集收藏、文化、教育、学术与休闲为一体的机构,其中,教育是其最重要的职能,也是博物馆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完成教育使命,净化公民心灵的独特优势。

公益性。博物馆以提升全民素质,改善居民精神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为己任。无时不刻体现著公益性和全民性。博物馆面相全体社会成员开放,任何人只要遵守规定都能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接收知识,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社会性。 博物馆面向家庭、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不同的社会公众,要考虑不同情况公众的实际需要,这是博物馆社会性的重要体现。博物馆应该弘扬正确价值观,将公众精神需求和爱国教育、乡土教育相结合,帮助公众建立良好道德观,并用实际行动践行价值观。博物馆带给公民的是生活性、综合、体系化的体验,让公民在知识、审美、技能、交际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无限性。 博物馆是一个可以互动性极强的大课堂,在纵向上用永久性、终身性的特点,这也是其显著的优势。博物馆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有些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所以,博物馆不仅可以看做社会公众进行学习的公共场所,也同样是一本内涵丰富的大词典。

开放性。博物馆面向全体社会公众,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开展社会教育,结合参与者的实际情况,策划不同类型和特色的教育项目,其活动的规模大小、内容和场地都十分机动,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不对参与者进行限制。博物馆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及时向公众通知活动具体安排,保证公众及时获取信息,最大限度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

三、完善博物馆教育方式

博物馆面对的群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济、文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代,博物馆面对的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每个人对博物馆的要求和希望也不同,这对博物馆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博物馆研究领悟的重要话题就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研究问题,即如何依托众多资源,借助鲜明高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构建学习型社会。此外,还要在实际活动中加强社会大众和博物馆活动之间的双向联系,使教育更具有亲民性,有更好的效果。为了使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更具活力和影响力,就要触及博物馆教育的根本,提高公众的主观能动性。自博物馆出现以来,就承担着传播文明,弘扬优秀文化的功能。但有的博物馆对社会教育的动机不高,一方面。在面向成年人时,成年人参观博物馆、参加活动多以集体为主。在面向青少年时,不结合该群体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现有的知识储备及其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这使得针对青少年展开的教育活动难以调动目标人群积极性,甚至让青少年觉得博物馆太过高端,与实际生活不贴近,最终让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不能为青少年提供服务。总之,博物馆要开展的教育活动应该是适合青少年本身的,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情况和人格特征,借助不同的形式,帮助青少年树立更好的品格和人格。所以,博物馆应该在提高青少年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愉悦感上多下功夫,可以按照“感受博物馆、“走入博物馆”的思想来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博物馆学习,掌握更多知识。

四、加强博物馆教育效果

现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博物馆都在为更好的教育服务青少年不懈努力,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提高服务的水平。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都会为广大青少年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作品展览、竞赛、表演等等,让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中,切身实处的领略优秀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培养爱好同时创造与其他同龄人以及成年人相互交流的机会。英国许多博物馆为了让青少年在家中有更多学习的机会,还设立了博物馆家庭活动日,这同时也为博物馆带来了更多参观者。

五、结束语

其实不仅是历史类学科,自然、科技、民俗、民族类学科都可以依托博物馆来进行研究和教学。尤其是历史、地理、生物、美术等课程,大可以定期将教学场地转移到博物馆来,实地教学,最大限度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这种转变,让博物馆成为了社会公众提升自我文化水平的平台,也是博物馆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个创新。若将眼光放长远,当今世界上全球化世界,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防止自身被社会遗忘,引起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认可,是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而博物馆的进步和公众素质的提升,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宏甲:《张謇与中国近代第一城》,《文化月刊》2007年第7期.

[2]郝黎:《从若干博物馆实践看博物馆教育》,中国博物馆协会、宁波博物馆编《21世纪博物馆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第29页.

[3]黄琛:《漫谈博物馆宣教服务体系建设》,《中国文化报》2008年7月4日第6版.

[4]吕天璐、乔欣:《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是教育》,《中国文化报》2009年7月21日第6版.

[5]艾斐:《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人民日报》2008年1月17日第11版.

[6]许江:《技术之光,取代不了人文之光》,《人民日报》2010年5月13日第12版.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5

[关键词]博物馆 宣教功能 社会需求 加强

中图分类号:N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15-01

宣传历史,教育大众是博物馆的一项重点工作。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也应根据当今社会的需求而应有所调整。社会的需求也是影响大众参观博物馆的因素之一,这也说明了宣教工作在博物馆的重要地位。

一、博物馆社会宣教功能

博物馆是为大众提供教育,娱乐等的服务行业,对其进行评价的依据是参观大众对博物馆的满意度,服务质量的高低关系大众的评判结果,和大众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提高大众的满意程度。博物馆要有高水平的服务,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参观博物馆,只有更多的客户来源才能提高博物馆的不间断的发展。对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就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可以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提高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地位以此来赢得更多的观众来参观,对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博物馆特别重视全面展示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知识内涵,运用展出的文物教育现代人,随着博物馆陈列由以展品为中心向以陈列主题为中心的变化,博物馆讲解工作也发生了变化,讲解手段除传统的文字说明、口头讲解之外,还有影视、操作、制作等观众可直接参与的手段,这就为博物馆讲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近年来,我国各地博物馆在宣教活动方面创造了大量成功的范例,对此进行探讨和总结,有利于促进今后博物馆宣教活动更好地开展。

(一)宣教服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就是接待参观人员,为参观的人员提供各类的服务并对相关的信息作好收集,处理和传递。是博物馆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嫁接者,宣教工作人员的服务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在大众的心中地位,影响大众对博物馆的看法。

(二)宣教服务工作的特点。一是无形性,服务行业是一个无形的,看不到的,在没有消费之前很难对服务的好坏做个评论。比如在观众参观之前,对所要看的展览质量的高低很难掌握。二是同一性,即产出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比如:一些观众在听讲解员讲解,当讲解员讲解服务时,观众肯定会在场,而且,讲解员讲解与观众消费这种服务即听讲解是同时进行的。其讲解质量的高低随即消逝、不可称补。这也决定了服务的质量具有不可称补性的特点。三是直接性,服务产品由其生产者(讲解员)当面向观众提供的。观众对产品的意见和投诉会立即反馈给生产者,提供者的好坏最终是由观众作出评价的、而不同的观众对服务有不同的期待,对于同一个服务也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即使同一观众对同一服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作出不同的评价。同时,服务产品质量还容易受讲解员情绪、服务时间、环境和服务的对象等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不同的心境下,面对不同的观众,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再加上由于对服务质量评价的主观性和观众需求的多样性,即使对完全相同的服务,不同的观众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要始终如一地提供稳定、出色的服务,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也是宣教人员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三)宣教服务工作的要求。结合宣教服务工作的特点,给我们提出了必须加强对服务质量的控制,在如何提高服务员工的素质上“做文章”。同时还要通过采用严谨的策略和制度,加强人员管理,来满足或超常满足观众的要求和愿望。

二、博物馆的社会需求态势

(一)博物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整体提高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自然对文化和博物馆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个性化了。博物馆的市场化需求要求博物馆要特色化,即个性化。这一点对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也毫无例外。一个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只有具备了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样才能长期占领观众市场。宣教个性化的服务取决于本馆的可利用资源和目标市场定位以及服务对象的定位,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二)博物馆社会需求的生活化。很多观众希望博物馆走出神圣的殿堂,走进人民群众中,能让全社会读懂,能让普通老百姓看明白。博物馆不能“高高在上”、“孤芳自赏”,特别是陈列展览、讲解以及各种宣教活动都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市场化趋势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文化产品的特殊商业属性,二是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三是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最终要体现在观众的多少上。

(三)博物馆社会需求的要求。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提高,当代博物馆宣教工作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讲解工作,讲解人员已不再是单纯、孤立地介绍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基本内容,还要介绍博物馆的陈列主题,既要介绍博物馆,又要讨论博物馆与观众共同感兴趣的社会、文化课题。讲解人员在介绍博物馆展品知识内涵时,不能只从纯客观角度介绍学习研究成果和科学发展。

三、博物馆宣教工作与杜会需求的关系

(一)理论的发展受限于社会发展的水平。博物馆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实践,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更是如此。其理论发展水平一般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成正比,在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不可能产生较高的博物馆宣教理论。

(二)实践活动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不同历史时期的观众对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有不同的需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主要是讲解,八十年代融人了讲座报告、电化教育等。如今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已丰富多彩。

(三)观众群体及其需求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博物馆的观众主要是社会团体观众,多是为了政治活动由单位组织的。而到八十年代后期这种状况就有转变,个体观众呈现逐年增长势头。到本世纪随社会的发展,旅游观众、家庭观众和社区观众大为增加,几乎与团体观众平分秋色。过去博物馆的观众通常以接受教育为主,博物馆也心安理得地忽视观众本身的参观动机和趣味。

四、博物馆社会需求与宣教工作的结合

结合宣教服务工作的特点,博物馆必须加强对服务质量的控制,提高员工的素质。同时,还要采用正确的策略和制度,加强人员管理,满足观众的要求和愿望。

(一)对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是一项看不到摸不着的,观众只能凭借想象判断博物馆的好坏。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应该跟随社会需求的不同而作相应的调整,因为不同时期的人对宣教工作有不同的要求。博物馆的宣教工作要摆脱那种单一宣传活动,要探索新的多种样式的渠道进行宣传,并要持久,深入的宣传以此激发大众对博物馆的参观动机。这就要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能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强化大众的参观动机。只有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样式多样化,不拘泥,才能带动博物馆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要提升人员素质,使博物馆宣教工作趋向多元化与专业化。只有有效地了解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需求预期,才能以独特的服务使观众感到愉悦。而观众来博物馆参观接触面很广,从服务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参观时与博物馆服务设施的接触、参观者与有关规章制度的接触及参观者与服务人员的接触,但最重要、最直接、最频繁的接触则发生在观众与接待员、讲解员、看管员等一线服务人员之间。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6

当代博物馆的发展遇到了许多挑战,公众和管理者都对其提出了新的需求。不仅是展示空间的灵活开放,而且还要求展示空间和其它功能空间相互融合渗透,使得整个空间丰富多彩吸引公众的参与。公众的需求则要求博物馆的功能更加的多样化。不再是传统博物馆枯燥乏味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特征,而应该“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真正使得博物馆能让公众得到赏心悦目的游览。通过多种功能空间的相互融合,使参观者达到消除疲劳、陶冶心情、焕发精神,从而得到文化生活享受的满足。

新建博物馆的基本思想

目前的绝大部分博物馆更新项目都是对建成项目的再完善,而博物馆弹性设计原则要求在博物馆项目设计之初,对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功能划分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目的是使建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此种观念的引入,将对博物馆建筑的更新手段产生深远影响,也必然会导致从建筑形态、功能格局到人的思维习惯的变化。

1.总体布局的完整性,博物馆的总体布局应体现服务观众的思想。设计过众多博物馆佳作的贝聿铭曾总结道:“当今的博物馆已远远超越了‘艺术宝库’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公众聚集的场所。”博物馆的设计应把观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重视观众的需求,为观众创造多样性的服务设施和环境。2.使用功能适用性,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基础是使用功能的适用性,它是博物馆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和建造博物馆的基本目的。满足博物馆各个部门的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满足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和设备不断更新的要求。3.社会服务的开放性,随着现代博物馆理念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性越来越得到公众和管理者的重视,也更加强调了博物馆空间的开放性。4.内外环境的舒适性,博物馆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观众提供最完善的服务。因而一个舒适的内外环境,对大型博物馆是必不可少的。博物馆建筑的关键在于对城市环境及其自身环境的关系的细致研究。5.展示方式的多样性,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展示空间与展览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空间充满着人流和信息流的转换,并通过流动空间的构建组合以及观众参观过程的连续效应、参与效应和心理效应等来共同塑造展示效果。

整合理念下的博物馆空间设计原则

功能的融合性,它是指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各个功能之间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并能保证博物馆具备展示,教育,研究以及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建筑。1.功能的完整 博物馆的功能首先需要保证能满足现代博物馆的要求。不应该停留在传统博物馆只重视展览的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2.功能的适宜 博物馆的运营需要投入很多。在博物馆的功能设置方面应从博物馆自身情况出发,恰当的制定功能空间类型以及规模。3.功能的协调 博物馆的功能复杂繁多,各个功能之间都有一定联系与区别。需要设计者合理的组织好这些功能空间,使得各个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空间的整体性,它是指建筑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功能、交通、开放空间、生态系统、文化传承等因素相互交织,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整体性的设计既是对设计过程的表述,也是对设计内容的表达,体现在结构和功能空间方面的整体性。结构是组成要素按一定的脉络和依存关系连接成整体的一种框架。博物馆的主要空间序列就是观众的参观序列,这个序列的营造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展出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参观感受。既满足观众的连续性参观需要又合理的组织交通和过渡空间。同时也要保证博物馆的其他空间形态的完整性,使得整个博物馆空间和谐完整。

时间的连续性,连续性原则是指建筑空间的各个要素从时间上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体现建筑及其场地环境构成要素经历过去、体现现在、面向未来的演化过程。随着历史的演进,新的内容会不断的叠加到原有的空间环境中,通过不同时间的内容的增补与更新,得以不断的调整结构以适应新时代。建筑形态与空间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应与既存空间有着时间上的联系,是空间自身演变、连续的必然。建筑设计要重视空间环境的文脉,重视新老建筑的延续。建筑形式的语言不应抽象地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必须依靠和根植于周围环境中,能引起对历史传统的联想,同周围的原有环境发生共鸣,从而使建筑在时间、空间及其相互关系上得以强调自身的延续性。

服务的开放性,开放原则是营造博物馆的建筑空间最本质的原则,它决定了博物馆空间场所的性质。扩大观众的选择范围,给予其更多的体验机会,并给与观众更多对空间的掌握力。同时提供更多改变原有固定的展览方式,以刺激观众的感官体验,扩展其对新事物的接纳。开放原则实际上是强调了对行为的开放的重要性。行为上的开放性是与形式上的开放性紧密相关的。为适应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将建筑的主要空间更加开放,包括对展示空间、主要交通空间以及部分储藏空间的开放。这些空间的开放优化了博物馆的交通组织;扩大了博物馆展览的灵活性同时更好的满足了观众的参观需求,最大化的提升了博物馆的自身价值。

流线的立体化,立体化是指建筑空间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多方面开发,是当代博物馆空间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解决交通空间与人们的活动空间相互交融的问题,从而保证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合理发展。观众流线的立体化一方面是水平方向的复合化,更多的增加观众在水平方向流向的可选择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更多的拓展博物馆垂直方向流线与水平流线的交融,使得整个观众流线变的丰富多彩,增加空间之间的相互交汇,使得整个参观过程变得更具情节性。立体化的趋势不仅仅局限在平面流线和垂直流线的相互交叉融合,而发展形成了一种模糊二维和三维的界限,将平面楼层进行弯曲形成上下楼层相交的空间形态。使得整个空间流线变成一个只有开始和结束的立体化的统一流线网,大大丰富了观众的参观模式,参观行动本身就充满无穷的乐趣。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7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教育者;5G时代

梁启超曾写道:“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可见,中小学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教育是使他们拥有智慧、信念的保证。我国中小学生教育问题常年备受关注,偏远地区更是国家教育改革之重。随着社会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作为社会教育中的博物馆教育在城市与偏远地区的发展截然不同。新时期下,博物馆个性化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内展藏设计、活动设计、科普设计等均以可到达馆内的观众进行策划探讨。对于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无法“走出去”“走进来”去接触那些珍贵藏品,无法参与活动,更谈不上体验、学习。好的博物馆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如何将博物馆教育带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如何让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正确打开”博物馆,如何真正做到偏远地区幼有所学,学有所教,在这些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问题背后,是博物馆人共同的社会责任。

1偏远山区博物馆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

每一座博物馆内方寸间便可一览千年文化。曾在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贺信中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是“文化中枢”,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枢要”,偏远地区博物馆教育是当下教育中关注度最高的话题。我国高度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石,但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有着复杂的因素。博物馆教育属于社会教育范畴,它的现代化、科学化,可灵活地融入到教学中,这对于偏远地区的现代化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指引偏远地区中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博物馆内讲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每一瞬间,还有对人生未来的美好创造。博物馆教育不仅仅是对中小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藏品价值的思考,还有对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指引。在耳濡目染的博物馆文化熏陶下,在潜移默化的博物馆文化教育下,引导他们对文化的保护、对责任的传承、对未来的憧憬。让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在未来成长的过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丰富的价值观。

1.2培养偏远地区中小学生爱上博物馆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国家在大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博物馆教育在城市、部分农村地区大力宣传,努力做到普及,但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仍无法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是神秘的,历史、价值、时代、人类文明未曾到过的地方……孕育着这些好奇种子,让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去实现“文化传承”到“文化传播”,让他们成为博物馆未来的忠实观众,爱上博物馆,成为新教育时代下的最大受益者。

1.3成为偏远地区中小学生的重要课堂

《博物馆条例》中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走进偏远地区学校进行联合教研活动是最终目标。现如今,博物馆教育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着,独特的学习模式,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特点,与课堂内单调死板的书本形成鲜明的对比。寓教于乐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持久,足以弥补偏远地区教育的局限,成为偏远地区校内、校外教育的重要课堂。

2偏远地区的博物馆教育工作

《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指南》指出,收藏是博物馆的历史使命,而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现实使命。相信博物馆进学校、学校进博物馆,每一场的教育都会给偏远地区中小学生带来无限可能。不同的博物馆教育场地,同样的教育活动,不同的孩子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博物馆教育覆盖到偏远地区中小学校,是社教的延伸,是教育的目的。

2.1提高偏远地区在校教师水平刻不容缓

2015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了《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旨在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机制,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这里的中小学生包含了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在该指导意见中提到:要求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设计研发丰富多彩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偏远地区中小学校教师运用教学手段开发博物馆课程,推动博物馆教育却走进了瓶颈。在校期间两学期的下乡支教和毕业后五年农村任教(特岗教师)的经历,深深体会到中国乡村、偏远地区教育的现状与困境。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教育事业改革确立了很多政策,更加重视农村教育,然而缺乏优秀教师,教师流动性大、流失量严重、师资质量弱仍是如今偏远地区教育的现状。培养优秀教师服务偏远地区,增强教师对博物馆资源的了解,运用现代化设备,将博物馆教育与现有教学平台相融合,真正做到平等、均化,使每一个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都能在校内享受到博物馆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博物馆内每一件藏品的价值。

2.2提高博物馆教育者素质大势所趋

2014年2月,在首都博物馆参观时强调,“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2015年2月,在西安市博物院参观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在博物馆内,如何见证历史,如何传承文化,是博物馆内教育工作者存在的价值。如果说博物馆是3D教科书,那博物馆教育者则是行走在教科书内闪亮的发光者。在偏远地区的博物馆教育中,博物馆需引入特殊工作的教育人才,跟随流动博物馆走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发挥自身的优势,正向积极地引导,让更多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同博物馆教育者的互动有情感的交融,心灵的感动,知识的交流,思维的碰撞。2019年5月底,山西地质博物馆将馆内正在展览的“飞向蓝天的恐龙”特展送入岢岚县中小学校园,并在岢岚中学、阳平乡寄宿制小学开展了科普讲座:《地球生命的演化乐章》《远古精灵——恐龙》。这样的活动,需要博物馆教育者有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更需要有较高的素养,机智的临场应变能力。在特殊的环境中激发出偏远地区中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是每一个博物馆教育者教育的目的。当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是博物馆教育的关键,拥有一支高素质、有教养、高水平、精业务的人才队伍,是偏远地区博物馆教育的希望。

2.3活动策划不应墨守成规

随着博物馆角色的转变,博物馆教育重心的转换,博物馆教育目标定位的改变,博物馆内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将面临诸多问题。依据不同的年龄段,设计策划不同的教育活动,都要有严格的标准。当下,偏远地区博物馆教育属于探索阶段,每个博物馆经验较少,然可以借鉴。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对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开展调查、跟踪、分析,依据不同阶段,找到不同的主题去定位,策划出高质量有特色的活动,设计出适合他们的科教活动,缩小偏远地区与城市物馆的距离,感受到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乐趣,不仅是对专业的知识了解,更是对偏远地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沉浸在活动情境中,播撒下理想的种子。如:“博物馆奇妙夜”,一场特殊的夜宿活动,参加活动的大小朋友不仅可以欣赏到阳光照耀下的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夜色笼罩下博物馆朦胧的样子。趣味性、教育性融为一体,这样的活动走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暑期生活中,神秘的博物馆不再神秘,而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无限的憧憬与向往。这样的社会教育,一定是博物馆教育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活动,一定是未来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35G+偏远地区+博物馆教育

2019年,是我国的5G元年。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宣告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5G的开启,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全新机遇,为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是惊天动地的变化,为博物馆建设赋予了全新的体系,更为偏远山区的博物馆教育迎来了春天。

3.15G时代,科学引领新技术,为文化创造奇迹

湖北省博物馆与中国移动携手,运用5G新技术,推进了乐兵VR体验,5G智慧博物馆APP,360°全景直播等一系列5G的应用,其全馆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达到5G网络全覆盖。在平静又不平凡的2020春节,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施工现场,同时在线观看的“云监工”网友最多时有5000万,万众瞩目的背后,主要是5G做的网络支撑。5G的实验成功,技术的进步速度,比你我想象得都快。运用5G技术,未来不久的博物馆会“动”起来,博物馆教育会“活”起来,偏远地区的博物馆教育更会“跑”起来。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8

关键词 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 临时展览 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85

Abstract Temporary exhibitions can maneuver flexibly and society interact and expanding the social influence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University Museum; on the one hand can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Museum work and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The in the Museum of private education in China as an example, elaborate University Museum in the new norm should be how to carry out clinical work and analysis of temporary exhibition to improve the museum visibility,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museum,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Keywords China Private Education Museum; temporary exhibition; experience summary

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 2429 所,全国高校中有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约有215所,但这些机构大都默默无闻,这极大地限制了博物馆在大学生通识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教育作用的发挥,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这种情况固然与高校博物馆的性质、编制、经费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是,与高校博物馆自身工作思路也有相当大的关系。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作为一家新建的高校博物馆,在开馆的短短一年时间里,完成了837批次68746人次的接待工作,受到媒体数次报道,起到了宣传教育、服务发展的功能。临时展览在这些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 临时展览概述

陈列语言是博物馆陈列特有的语言,是博物馆传递信息最富有特色的媒介,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ICOFOM)曾将“陈列的语言”作为1991年瑞士年会的中心议题。博物馆大都有体现该馆性质和任务的陈列,这种陈列由比较稳定的主题、内容、展品和较完美的艺术形式构为陈列体系,称之为基本陈列。除基本陈列馆外,博物馆还不定期举办临时展览,临时展览一般小型多样,经常更换,展品的选择较为自由,陈列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比较灵活。经常举办不同形式、内容、风格、特点的临展是活跃博物工作的有效方法,既可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又有利于馆际之间的互相合作和经验交流。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基本陈列的重要补充,关键在于灵活和机动。作为一个新建馆,尽管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的布展也都较新,但是,我们在工作中认识到,教育活动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办教育博物馆既要牵动历史,又要面向现实和未来,其基本陈列本身就应该是逐渐变化的。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的这个特点,更加及时地反应社会对教育活动的影响,使博物馆能与社会共振共生,就必须及时利用临时展览加强对基本陈列的补充。

2 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简介

2014年5月26日,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作为我国首家全方位、全过程反映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历史的高校博物馆顺利开馆。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主办,黄河科技学院承办,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以系统收藏和保存中国民办教育的历史资料,全方位展示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历史,并以此为平台进行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研究的高校博物馆。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建筑面积为3332平方米,馆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紫荆山南路666号,黄河科技学院南校区。

3 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的经验总结

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及时举办临时展览追踪社会热点,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效益。开馆一年来,共举办了《河南省自学考试制度实施30周年纪念展》、《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开馆一周年暨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纪念展》、《郑州革命老区摄影作品展》、《日军镜头里的侵华暴行史料》等丰富多彩的临展活动。临展的举办,成功地吸引了大批观众,提高了博物馆的人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3.1 选择适当的主题,因“馆”制宜,一切从馆实际出发

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主题,是举办临时展览的首要环节。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坚持本馆特色,立足观众参观需求,关注社会发展动态,提高感受时展的敏锐性,确保为临展选好主题。如2014年10月是河南省自学考试制度实施30年,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把握时机,成功举办《河南省自学考试制度实施30周年纪念展》。展览从策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到知识性和观赏性的结合,以充足的展品,如:自学考试准考证、自学考试毕业证、自学考试档案等,辅以图片和展板等观众所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了自学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主题内容上,随着1981年北京市试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获得成功,1983年河南省的自学考试制度启动,1984年正式实施。紧抓自学考试制度实施30年这一主题,自学考试制度对河南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布展大纲设计紧扣主题,分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概览”、“河南省自考发展历程”、“民办高校及辅导机构巡礼”及“自考人物”四个展区。充分展示我省自学考试制度的辉煌成就,总结和传承民办教育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展示了新形势下地方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新思路,促进自考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形式设计上,40个1.9米?.9米的版面采用热闹的红色基调,呼应了庆祝河南省自学考试制度实施30周年的欢乐气氛和观众喜庆的情绪,不言之中融入了浓浓的喜意。

3.2发掘资源,加强合作交流,创造精品展览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了解革命老区,激发爱国热情,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联合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郑州市老年摄影学会共同举办《郑州革命老区摄影作品展》。通过翔实的图片资料引领观众重温抗战历史,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展示文化界人士在抗战救亡、保护中华文明火种方面所作的贡献。展览以历史图片为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虽然是临时展览,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过去走到现在,其效果和作用却是显著的,渗透到临展运作的各个环节,使临时展览的特色发挥到极致。摒弃临时展览的“临时”思想,深入挖掘展览的精品意识。依据临时展览的特性,选择灵活多样的内容结构和艺术形式,满足不同观众多方面的需求。

3.3 以物为主,精心布置,营造陈列氛围

将观众难得一见的文物搬到“家”门口展示,方便了观众,受到观众的好评。配合河南省高校工委,承办《日军镜头里的侵华暴行史料》校园巡展。巡展共展出文物173件,包括由日本日日新闻社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101册,朝日新闻社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临时版35册,以及《日本圣战史》、《支那事变写真贴》等。这些资料大多数是由侵华期间日军的随军记者拍摄的,然后在日本国内印刷发行一部分,因印刷数量很小,如《支那事变画报》刚开始只印刷550份,所以发行对象主要是日军的高级军官。经过战火焚毁,动乱,岁月侵蚀,现在存世量更少。通过173本实物展示,再配以110块1.2米*0.8米的版面,唤醒广大师生的民族记忆,引发广大青年学子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勿忘国耻,圆梦中华”,进一步激发他们蓬勃的爱国热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具说服力的教材。博物馆通过借展实物藏品,身临其境,无需过多言语,吸引了大家眼球。

3.4 思路创新,扩宽渠道,做好展览的宣传策划工作

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工作。在展览开始的前几天,利用黄大丫等官方平台进行吹风,渲染,提前做足了宣传攻势,有效避免了展览成为自娱自乐的内部活动。据参观统计,2015年9月7日至12日《日军镜头里的侵华暴行史料》校园巡展共接待观众91批,13054人。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到馆参观临时展览。这种博物馆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强合作,为观众提供了高质量、高品位、多层面的展览,使观众产生“震动”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观展欲望。在宣传策划上,博物馆在《河南省自学考试制度实施30周年纪念展》中邀请国家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郑州市政协原主席李秀奇,河南省招办主任杨智磊等100余人参加了河南省自学考试制度实施30周年纪念展启动仪式。光明网、新华网等数家网媒、《河南教育》等纸媒,对系列纪念活动给予了及时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5 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如果只有基本陈列,时间长了,就会给博物馆工作造成单调、重复、机械和呆板的印象,解说词变成套话,没有兴趣和激情,接待工作变成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工作人员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动力。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把办好临时展览作为化解博物馆出现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举办临时展览不断的提高博物馆的解说水平。为了办好《郑州革命老区摄影作品展》、《日军镜头里的侵华暴行史料》等展览,我们培训解说员50批,240人次培训,成功举办了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志愿者讲解选拔大赛,通过志愿者讲解选拔大赛为日后的接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志愿者们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增进了志愿者们彼此的情感,增强了志愿者团队的整体意识,为日后提高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的志愿者服务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重视工作人员及时充电学习和培训工作,每周安排固定时间组织全员进行学习,经常安排人员外出考察学习,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和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作为一座高校博物馆,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也是学校对外的窗口和名片,博物馆工作人员轮流值班,保证了全年无休息,时时可参观,累计接待了68746余人的参观。实践证明,只有以服务为基础,以为观众提供优良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为工作重心,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才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高校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机构,不能自我封闭,囿于校园,被动服务,等人参观。只有主动服务,加强与社会的联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涛,宋行健.我国高校博物馆发展简述. [J].才智,2014(5).

[2]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潘文.浅论科技博物馆的临时展览[J].科技创新导报,2013(5).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9

关键词:博物馆 中小学生 志愿者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博物馆志愿者的行列,积极投身于公众文化服务之中。其中,有一类非常特殊的人群,虽然个子小、年纪轻,脸上依然稚气未脱,却活跃在服务观众的最前沿,成为博物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便是博物馆小志愿者。然而什么是博物馆小志愿者?小志愿者到博物馆能为社会、为公众做什么服务?博物馆开展小志愿者活动有何意义?博物馆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志愿者活动?在博物馆工作大力倡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今天,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作相关的探讨。

一、“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的现状

博物馆小志愿者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以博物馆为平台,利用自身兴趣和特长来服务大众的中小学生,他们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传播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志愿精神,从而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

我国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早在1996年辽宁省教委面向全省中小学开展的雏鹰行动中,旅顺日俄监狱旧址陈列馆就成为了旅顺口区登封小学的社会实践场所,与其建立了志愿服务关系。之后,小志愿者活动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有中国科技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广西省博物馆、皇宫博物院、内蒙博物院、四川省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都陆续开展了小志愿者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仅受到了广大学生与家长的欢迎,还获得了公众的一致肯定和广泛赞誉。

其中,湖南省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于2004年初,为配合湖南省博物馆实施中小学生团体免费参观而开始启动,之后每年都招募培训了一批中小学生参与馆内陈列和临展的讲解以及观众服务等工作,2008年获得了“2007年度湖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称号。广西博物馆南宁市中山路北段小学志愿服务队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博物馆开展劳动、参与馆内及社区展览、讲解,成为了宣传“记住家乡、热爱家乡”的宣传员,2009年荣获了“牵手历史――首届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提名奖?。河南博物馆小志愿者团队至今已成立五周年了,每位小志愿者都是在每年暑假期间通过“国宝讲解小明星暨小志愿者选拔活动”挑选的,目前人数已超过120余人,中国文物报、香港大公报、河南日报、河南商报、郑州日报都相继跟踪宣传。而中国科技馆的“小小志愿者”活动自2008年以来已经连续开展三年,目前成为了该馆的品牌教育活动,在今年5月31日“体验科学,快乐成长”活动中,小小志愿者为总书记讲解,受到了总书记的赞扬与鼓励。

虽然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正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社会反响良好,部分博物馆的小志愿者活动已逐步走向持续化、规范化、品牌化,但是由于我国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开展历史不长,大多数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还处于空白状态,整体还处在初级的发展时期,所以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一些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一般是由教育人员兼职管理。参与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的未成年人构成比较单一,大部分是小学生,初、高中生较少。大多数博物馆为志愿者提供的工作岗位比较单一,主要是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博物馆为小志愿者进行培训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培训内容比较单一,不够丰富,培训形式多以讲授式为主,不够多样。很多小志愿者服务持续时间不长,导致组织流动性较大。

二、“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的意义

1.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中,大批的青少年广泛参与博物馆公众服务,除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人提供服务,实现自我价值之外,也获得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从丰富生动的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时,在传递爱心、参与公益事业中,小志愿者们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养了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了相互沟通、团结协作的意识。此外,由于博物馆志愿者由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成员组成,中小学生加入到博物馆志愿者大家庭中来,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与互相交流的机会,扩大了他们的生活空间,拓展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

2.彰显博物馆公益性,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推动博物馆走向社会更好地服务未成年人

通过开展小志愿活动,不仅为博物馆免费提供了人力和智力的支持,将博物馆的公益性与志愿者精神二者完美结合,而且让博物馆了解了中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听取到小志愿者对博物馆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有效搭建起博物馆与未成年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此外,在志愿服务中,可逐步养成中小学生终生关注博物馆的习惯,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增添其历史人文知识,使之成为普及人文知识、传播优秀文化的使者,从而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配合学校开展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3.提高公众志愿意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小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不仅使每一位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也给予了他们心灵的洗礼。翻开博物馆的留言本,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观众称赞他们“语言流畅、口齿清晰”、“内容丰富、讲解生动”,并有感于他们身上所传递的志愿精神以及对优秀文化的热爱。可以说,通过开展小志愿者活动,在全社会起到重要的辐射作用,有利于在全社会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加强了公众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有利于加强核心道德价值的凝聚力,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对博物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思考

博物馆开展小志愿者活动不仅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提升自我的平台,而且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说,于志愿者、于博物馆、于社会是三赢的好事情。在“志愿者精神”日渐普及的今天,如何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加入到博物馆小志愿者的行列,如何在博物馆中持续有效地开展小志愿者活动?结合我国博物馆小志愿者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成立主管机构,健全运行机制

为确保博物馆小志愿者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开展小志愿者活动之前,博物馆应在其教育部门内成立主管机构,挑选具有亲和力和责任心、富有学生工作经验的教育人员担任小志愿者工作管理人员,负责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中规划、宣传、招募、培训、指导、管理、考核和表彰等相关工作,并作为枢纽和桥梁与小志愿者进行联络和沟通。博物馆还应制定和完善博物馆小志愿者的管理制度,不仅规范博物馆小志愿者的招募、面试、培训、考核、表彰等相关的工作,同时对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加以规范,使小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2.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对外招募

目前,虽然中小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活动比较多,但是参加博物馆小志愿者的人数并不多。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手段,让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知道博物馆是他们奉献爱心、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了解博物馆小志愿者服务的内容以及意义所在,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不断扩大博物馆小志愿者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例如,可采取和学校、社团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合作,由其负责宣传、推荐甚至初选;可利用电视、平面、网络等媒体公布招募信息,对优秀小志愿者的事迹进行报道,征集设计小志愿者的标志、口号、服装等;可在博物馆内或者馆外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册、张贴海报、摆放易拉宝等。

3.提供各类培训,抓好日常管理

博物馆小志愿者可谓是博物馆形象的代言人,其志愿服务的质量应符合博物馆公众服务的要求。所以,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小志愿者队伍,博物馆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系统提供各种培训,另一方面应坚持不懈抓好日常管理,对小志愿者的工作进行及时的督导评估。

为了让参与的中小学生更快地适应小志愿者组织,并具备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在上岗前博物馆应给小志愿者开展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博物馆小志愿者活动概况、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志愿者、小志愿者管理制度、服务礼仪、文博基础知识、陈列展览内容介绍、服务岗位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等。由于小志愿者一般包括了小学生和中学生两个群体,所以培训时也要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提供与其年龄特点与认知层次相适应的内容。在上岗服务期间内,博物馆还应不定期地组织小志愿者外出参观、学习和交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其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外,可针对小志愿者年纪轻、缺乏生活和工作经验等特点,开展自我成长、团队建设、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培训,从而不断加强小志愿者自动自发、沟通合作等意识,提高其临场应变的能力。培训的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示范等,还可针对中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表现欲强等特点,采取新老志愿者座谈、观摩优秀小志愿者服务、场景模拟、专题讨论等方式,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培训效果。

在开展小志愿者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如下情况:由于小志愿者还尚未成年,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有的在培训和工作期间遇到困难或者产生了与参与前预期的反差后,容易半途而废;有的在工作中不能达到博物馆工作的要求,影响了服务质量;有的觉得工作比较枯燥,变得倦怠与敷衍了事。所以博物馆管理人员要经常主动与小志愿者沟通交流工作与生活的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平时对于他们服务时的表现情况要及时进行督导规范,年终时可根据业务考核成绩、出勤情况、工作表现等进行综合考核,确保小志愿者服务质量。在提供工作岗位时,应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成长的规律,在中小学生可做、能做的范围内,尽量丰富工作内容。例如,可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表现力等特点,安排他们给中小学生讲解、进行现场表演、辅助教育活动、发放宣传资料、指引观众参观、参与观众调查等,一方面,可以拉近观众特别是未成年人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在安排服务时间时,考虑到小志愿者特别是中学生志愿者在上学期间学习压力较大,周末各种活动安排较满,可将服务时间集中安排在节日长假、寒暑假期间,一方面,丰富学生假期生活,使其服务时间得以充分的保障,提高工作出勤率;另一方面,可缓解博物馆参观旺季时人手不足的情况。

四、注重激励肯定,加强团队凝聚

为了有效地调动小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博物馆应及时对小志愿者进行激励肯定,将奖励机制与规章制度相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形式可多样化。例如:公布观众的表扬、评选优秀小志愿者,举办表彰大会,颁发证书和奖品,组织优秀小志愿者外出参观学习等。通过这些奖励使小志愿者感受到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

由于小志愿者的年龄、学历和服务时间各自不同,相互之间比较陌生,为了增强小愿者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增加“博物馆小志愿者”的集体凝聚力,博物馆可为小志愿者设计标徽、工作服或标志物等,在小志愿者服务或活动时使用,平时可积极开展各类团队活动,例如OB拓展训练、讲解比赛、联欢会等,设立“小志愿者意见留言簿”,开设博物馆小志愿者QQ群,在小志愿者生日或者节日特别是“六一”儿童节和“五四”青年节时发送贺卡或短信,注重加强博物馆与小志愿者之间以及小志愿者与小志愿者之间的沟通联系,逐步培养他们先进的群体意识,从而持续吸引和保留小志愿者,不断扩大小志愿者队伍的规模。

五、开展多方合作,争取社会关注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10

一、基层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现状

陈列展厅面积小,基础设施简陋,展览手法单一。笔者所在的地区的基层博物馆基本都有展览,但是由于场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展览都比较简单、朴素。从整体上看,展厅面积小,普遍是千平方米左右。从展览的形式上看,基本上就是传统的版面、展柜加展品,从内容上看,展品数量少,种类单一。展览的类型基本限于基本陈列展、当地杰出人物事迹展,专业性及临时展览极少。专业的讲解员缺乏。基层博物馆普遍不配备专门的讲解员,特别是基本陈列展。接待领导专家时,一般由博物馆领导陪同,平时则是由观众自行参观。宣传教育活动一般只特定的时期举办,没有形成品牌。如每年的春节、国际博物馆日各级博物馆都会举行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活动的形式一般为举办流动图片展览、提供咨询服务。

二、提高基层博物馆社教工作的对策

(一)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博物馆的陈展水平

随着观众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博物馆在时代的发展中明显感觉到自身的不足,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升。笔者所在的地区,各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进行中。其中玉林市博物馆率先建立了新馆,2015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该馆从建馆开始,就以建成全国一流的陈列展览为目标,在基本陈列设计时,结合本馆的实际,在展览主线设计时创新观念,采用了板块模式,扬长避短,较好地绕开了因藏品年代缺失造成的困扰。内容也丰富多彩,即有当地历史文明的起源,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成果,民风习俗,也有近现代杰出人物事迹展。在形式上采用了现代化手段,包括场景复制、动态投影、全息影像、互动多媒体装置。博物馆借助高科手段,创新陈列形式,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参观热情,增强了观众对博物馆的参观兴趣,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注重讲解员的培养及引进,发展知识型志愿者讲解员

博物馆花大量资金及精力制作的反映本地历史发展的基本陈列展,能否服务于社会,被普通观众看懂及理解,离不开讲解员。讲解员主要靠培养及引进。玉林市博物馆的做法是:一是做好人员挑选及专业培训。首先挑选人员到省级馆进行跟班学习,熟悉讲解技巧,培养现场感觉。然后让讲解员在基本陈列设计人员的指导下编写讲解词,让讲解员了解展览的设计理念及展示内容及方式,最后在开馆前,邀请省级专家现场指导,强化培训结果。二是通过招聘,引进专业人才。三是从志愿者中挑选,有针对性进行培养,考核通过后任兼职讲解员。

(三)针对青少年,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

博物馆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玉林市博物馆依托自身的优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近期举办了“钟鼓齐鸣”绘画大赛、我的小小发明成果、小小讲解员比赛、象棋、围棋表演赛等活动,这些主题鲜明的活动丰富了青少年儿童的业余生活,让青少年即动手,又动脑,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增加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这些活动得到家长和学校大力支持,学生们积极踊跃参加。通过这些比赛活动给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艺的平台,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推动作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四)服务群众,使博物馆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

为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充分体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明的宗旨,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玉林市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对联,赢喜庆” 对联领回家活动及以“传承中国文化经典―穿汉服、行汉礼、国学朗诵”、“琴棋书画展示”“太极拳”等5大内容为主线,通过“展览”“朗诵”、“展演”、“互动”等四大形式开展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活动吸引了众多普通群众的参与表演,也让许多观众在观看表演、参加活动、感受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也拉接近了博物馆与群众的距离,深受群众喜爱。

(五)博物馆应成为当地旅游休闲的重要场所

随着社会的发展,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休闲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博物馆理应肩负起引导公众合理利用闲暇时间以促进个人全面健康发展的重任。基层博物馆应附设多功能报告厅、书吧、纪念品商店、咖啡馆、休息厅等休闲空间,从而构筑起一种从早到晚浸泡在博物馆的新型休闲生活方式。从而使博物馆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公共文化休闲空间,让现代人在闲暇时间里获得心灵的滋养,满足其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六)招募志愿者,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

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招募志愿者,使博物馆社教工作办的更圆满、更完善。志愿者利用他们普通观众的身份,更容易和居民沟通,这样不仅能够缓解配备博物馆人员的紧张,而且更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使社教活动进行的更顺利。招募可通过发放宣传海报、网上宣传扩大影响,联系学校、社区,到现场开展招募工作,效果更为理想。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11

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大力推动,人们对文化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中的文化类场馆日益受到旅游者的追捧。可以说,重要的文化场馆不仅为当地的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免费文化大餐”,也为来此地旅游的参观者送上了一份别样的文化体验。

首都博物馆:暑期夏令营 缤纷体验行

“缤纷暑期――我的生活我装扮”“古都之旅――魅力北京”“传统工艺体验之旅――年画、拓片”,这个暑假,首都博物馆推出的“2009年文博先锋夏令营”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

7月21日至25日,活动对象主要为9至12岁小朋友的“古都之旅――魅力北京”率先展开。营员们一起参观正阳门、永定门、燕墩、辽金城垣遗址历史博物馆、皇城艺术博物馆等北京城内外的人文景点,还动手做门墩、堆城墙,切身体验北京都城历史变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工艺体验之旅――年画、拓片”是针对13至18岁学生推出的活动,主要目的是认识中国最古老的科学记录文献的方法和了解传统年画的制作过程。不仅参观国子监等北京的历史文化重地,还走出北京,到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参观,加强参与者对年画的了解和认识。动手环节当然必不可少,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让营员们熟练掌握拓片和年画的制作过程。

暑假期间,一直非常重视社会教育的首都博物馆在夏令营活动以外,还推出了“远古的文明――泥条盘筑”和“绘制京剧脸谱”等一系列活动。

除了这些活动外,首都博物馆还常举办主题性大型展览,“北京文物精品展”“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紫禁城内外的竞技游戏展”等都有重要的社会反响。近期的重要展览是7月5日至2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走进世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览”。这个全面展示与展望世博会的大型展览以多媒体展项、图片、实物模型等展示手段,综合介绍了世博会的由来和发展历史,并呈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概念形态和筹备进展。这项免费的展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记者在现场看到,有很多三五结伴而来的中学生、大学生,还有在老师带领下前来参观的几十人的学生队伍。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红色教育长热 军旅文化精彩

作为我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一直以其独特的革命历史文化、军旅文化吸引着各地参观者。7月开始,大、中、小学逐渐开始放暑假,随着北京旅游高峰期的到来,军博的客流量也明显增多。7月初记者走访军博时,正赶上一个下雨天,时近中午12点,来军博参观的人仍旧不见减少,领票的窗口排着长队,安检口人也很多。记者看到军博大门口的两侧停满了载客的大巴,多是外地来京的旅游团用车,一群群学生正在登车或刚刚下车。

走进军博,几十人的学生队伍时时可见,其他的散客也多是家长带着孩子参观,每个展馆都有不少人。在抗日战争馆,一位家长边参观边给孩子讲解。他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离曾经战火纷飞的年代越来越远,很多孩子不是很了解那段历史。带着孩子来军博参观,就是要让他直接地接触历史、认识战争,告诉他历史不能忘。

最热闹的还是一层的重武器厅,足可以用人满为患来形容,坦克、战车、高射炮等重武器旁挤满了拍照留念的参观者。据场内的工作人员介绍,记者到军博参观的前一天,日客流量达到了1.8万人,暑假期间客流量翻番的情况每年都会出现。

而据军博陈宣处一位干事介绍,暑假期间,日客流量基本都在万人以上,特别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军博建馆50周年,在这样的时刻参观军博更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客流量较往年有很大增长,其中学生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

除了不断推出主题性展览,军博还丰富了常规陈展内容。2007年“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在军博举行。这一有“战略决策、辉煌历程”等7个部分的大型展览现已由临时展览成为军博的常规展览之一。

上海博物馆:讲座深剖析 导览精讲解

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除了以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吸引着参观者外,还常举办内容厚重的讲座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教育、文化休闲功能,使得参观博物馆不同于简单的景点游览,体现出文化旅游的特色。

公众讲座是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公众教育的重点项目。今年暑假,上海博物馆针对初二以上学生推出了“缪斯的居所:世界博物馆之旅”2009暑期学生系列讲座。另外还有针对广大群众开展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系列讲座之清代服饰、清帝与景德镇官窑等颇有分量的讲座。

据馆内相关人员介绍,在7―8月份,上海博物馆还有着其他丰富的专题活动、专家导览和手工体验活动等。中国书法活动系列、中国古建筑活动系列、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均为免费项目,每个系列活动都包含着讲座、文化实践等环节。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8月20日至23日的“文化考察之旅――千年佛光:山西古建筑考察”,主要考察点包括山西博物院、南禅寺、佛光寺、悬空寺、应县木塔、云冈石窟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系古建专家李志荣将随队进行介绍讲解。

在文化考察之旅中能与专家随行,聆听讲解、深入体验确是一件幸事,据了解,此项30人一行的考察活动早在7月初就已报满。不过,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可以与专家同行的项目并非仅此一项。暑假期间,上海博物馆还将在中国古代陶瓷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古代雕塑馆等展馆内邀请专家与参观者同行,进行讲解。一样的展厅,不一样的同行者,徜徉在精美的文物之间,听专家解读文物深层的美与价值,定是另一番感受。

上海博物馆正是以其丰富暑期活让人们在参观常规展览之外,还能聆听大师讲座、深入体验、亲自参与……把资源变活、把硬文物用软活动变幻出更多的魅力。

陕西历史博物馆:

弘扬华夏文明 拉动文化旅游

陕西历史博物馆自1991年落成开放以来,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声名煌煌,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承载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巍巍大馆在推动陕西文化旅游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树立陕西文化旅游品牌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服务;目标管理

1 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又称为“成果管理”,指的是自上而下确立工作目标,以完成成果为标准,使得在单位组织中的个体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以此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1954年,美国管理学研究专家Peter Drucker在其著作《管理实践》中提出“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观点。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式,“目标管理”更注重人的因素,是一种具有参与感、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在一个单位组织或项目中,管理者确定总目标并建立目标体系,对总目标进行有效分解,转化成为各部门甚至个人的分目标,以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标准,从而使总目标最终实现。

2 河南博物院陈列与服务工作目标化管理

“目标管理”的管理方法,方向明确、责任到人,可以有效发挥整体团队效率。将目标管理理念引入此次河南博物院陈列与服务功能提升改造工程也是一次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为了做出高品质的精品陈列和服务工作,院方成立专门的筹划小组来协调各个方面的问题,主要工作包括策划整个展览工程、编写文字大纲、招标施工、业务培训等具体事项。此次工程为探索博物馆陈列与服务工作目标管理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2.1 确定总体目标

本次展览的总体目标确定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考虑了多重的因素:

一是李长春同志的关于“三贴近”的批示精神;

二是河南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三是河南博物院的馆藏特色;

四是要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明确展览目的,河南博物院进行多方面科研课题研究,组织多层次研讨会和座谈会,还广泛吸纳了专家以及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观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展览要以详实丰富的考古资料为依托,以大量实物展示为基础,以‘三贴近’重要指示为指导,以世界文明背景为参照,以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发展为纲,以中原古代历史上文明的闪光点为线索,重点解读中原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发展进程与重要成果,实现文物与观众的互动双向交流”的总体目标。

2.2 总体目标的具体实现程序

此次提升工程总体目标的具体实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陈列展示设计与服务,即两个子目标体系。

陈列展示设计体系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文字方案,指的是撰写展览计划、编写展览大纲;

二是展览设计,指的是展览空间及展览艺术设计,主要由陈列部、研究部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等完成。服务体系主要包括讲解员团队业务素质的提升、志愿者团队的建设、便民设施的完善等,主要由社教部完成。

2.2.1 陈列展示设计

①文字方案

文字方案主要确定包括展示主题及内容、编排展示程序以及撰写文字说明等。陈列设计人员将馆内藏品的信息充分发掘加工整理转化成观众能接受的信息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到观众因不同的社会经历、自身受教育程度等差异性而产生不同的审美习惯,对陈列展览进行针对性设计,以适应各层次的文化需求。河南博物院的陈列设计人员根据馆藏文物特点,认为河南博物院的陈列既要展示中原的历史文化,又要展示精美文物,还要注重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普及性的统一。

编写展览大纲是展览总体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对展览内容及展示效果的总体要求。然后进行细节纲目的编写,即把重点部分进一步详细化、具体化。例如:确定展厅内容、陈列重点、主副标题,实物和图片的运用,展具的种类、尺寸及数量等。展览大纲是作为进一步艺术设计的指导性依据。

②展览设计

展览设计则是进行展览空间布局、观众参观路线,以及展览中所需使用的照明、版式和色彩等相关方面进行设计,并将设计理念以图纸等形式传达给施工制作部门。河南博物院基本陈列不同于艺术类,要抛开过去过分强调文物个体的思路,借鉴历史类、自然类、科技类陈列的方式,注重文物的组合与环境、文化背景的还原。此次的陈列设计采用了较为科学的陈列组合方式。

亮点一:

陈列展示强调三个结合:

一是文物和遗址的结合,在展示文物的同时还原部分遗址。

二是重点文物与文物组合的结合,以艺术陈列方式进行重点文物展示,以历史考古类陈列的方式对整体墓葬文物进行组合展示。

三是文物与解读的结合。展示手法上沿主题展示和延伸层次两个线索进行。主题层次展示展品直接涉及的内容。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简洁的展示手段告诉观众展品的主要历史文化信息,使观众通过主题层次的展示对历史与文明的发展规律与重要成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延伸层次的目的是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这一层是作为主题展示的补充部分,以更多知识性、更丰富资料性、更灵活的方式揭示展品背后更多的内容。这一层次基本上按照学术前沿、中外对比、历史百科、历史人物三个层面设置。

亮点二:

系统性展示是陈列整体展示的重要手段,《中原古代文明之光》陈列,力图表现中原文化的进程与贡献。在系统性方面首先考虑了文明延续的系统,这一系统以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文明曙光、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七个部分,最后为了展览的整体性在专题陈列中增加了《明清珍宝馆》陈列。在大系统中注重典型的文物与遗存的突显,比如从早期原始古城到各朝都城的中原城市系列、从原始瓷器到北宋名窑的瓷器系列、各朝代名人墙的名人展示系列。

2.2.2 服务功能的提升和完善

①讲解员团队综合能力的提升

讲解员是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重要纽带,其综合素质不仅说明讲解员能否胜任讲解工作,更是反映博物馆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如今社会不断的发展,使得群众的综合文化素养逐步提高,他们对博物馆讲解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科普性质的简单介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达,而是通过互动交流,来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专家型讲解员”成为了博物馆对讲解员的高标准要求。河南博物院特别邀请了著名专家和业务骨干为馆内人员开设了培训班、专题讲座、热点讨论等,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督促馆内人员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不断追求进步,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②志愿者团队的建设

“志愿者”(台湾及海外一些学者称之为“义工”),泛指利用自己时间、技能、资源等为社会提供无偿的非职业化的援助行为的人。博物馆开展志愿者工作是1907年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始开先河,近几十年来逐渐制度化而普遍为博物馆所采用。志愿者团队是河南博物院里一道亮丽的风景,2004年开始面向社会各个阶层招募志愿者,报名踊跃。2006年小志愿者也亮丽登场。本次提升工程中,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建设也努力追求正规化和多样化,志愿者工作专人负责,提供多形式的培训学习课程、组织到友馆参观学习、举办各种类型的互动讲座和联谊活动等。志愿者团队的建设逐渐成熟,也使博物馆为参观观众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

③综合服务设施的完善

本次提升工程的综合服务设施的完善基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处处体现在细节当中,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在入口处设有服务台、咨询台、电子存包柜、残疾人轮椅、绿色通道、贵宾室等,出口处设有卖品部、精品书屋等,改造了公共卫生间、扩大了容量,增加了观众的活动和休息空间。服务无止境,河南博物院作为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博物馆,必将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地做出新的贡献。

3展览及服务测评

展览的成功与否,有些人看观众平均参观人数,有些人以学术与教育性的提供量来判断,也有些以观众满意度为评量的标准,总而言之,博物馆展览成效的测评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博物馆的营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博物馆是以增进民众知识、提升民众文化生活品质为宗旨,展览自身的测评包括展品的选择、展览的环境、学术深度、观众反馈、影响层面、文化产业等。服务测评包括馆员专业水平、业务素质、服务态度以及便民服务等。

在此次新展览试开放期间,博物院专业人员进行了观众满意度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观众的自然特征,如性别、年龄、学历、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及职业等;观众的参观态度如参观目的、参观期望值、展览的评价以及对相关服务的满意度等。调查结束收回问卷215份,去掉1份无效问卷,共获取有效问卷214份,总体上来看,观众满意率达到92%,其中很满意达55%,认为展览布展有新意的占47%。根据问卷调查具体分项结果显示观众对新开放的展览及服务综合评价较高,陈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互动活动《历史教室》等受到了各个年龄段参观观众的欢迎,基本达到了此次工程改造的预期总目标。但在新展览开放信息了解途径以及商店、休闲等相关配套设施方面出现了差异,这也为河南博物院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