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

时间:2022-08-22 14:46:45

小学美术欣赏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浅思;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71-01

由于美术课程对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在加强对小学美术教育力度的同时,也应当根据时代进步的特色,去不断反思美术教育的当前阶段所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将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跟上时展的步伐。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更加注重的是绘画手工的学习,而对美术的欣赏这一块涉及的非常少。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观点较为落后,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评估过低;其次,现代小学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开眼望世界"的年龄段越来越早,他已经不像几十年前的小学生对外物的认识面很小。所以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理念应当转变。

1传统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缺陷

在传统的小学生美术课堂上,老师一般作为主体,主动向学生灌输知识,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作为授课的主导将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作品从古至今,从中国美术作品到西方美术作品进行逐一讲解,以期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能力以及绘画手工能力。这种教师主动教学的课堂模式因为手段单一,不能够长时间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效率较低。除此之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激发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对美术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手段长期以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没有十分明显的增长。

2现代美术教育的改革

现代美术欣赏教育的改革更侧重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去,教师的授课只作为一种引导性的行为。让传统意义上小学生的被动灌输知识转变为主动吸收获取知识,通过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查找,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讲解,问题的讨论从而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现阶段实行的小学生美术课程大纲中,在对美术的教学上主要分为专题作品欣赏和随堂欣赏和其他形式的欣赏。

2.1对于专题美术欣赏课堂的构建。

专题美术作品欣赏是小学美术教科书所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例如,对中国山水的美术作品欣赏。在专题美术课堂的授课中教师应当注意如下的问题:首先,应当在美术课程的授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教科书给学生布置合理的任务,先行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让小学生自己的思想插上"翅膀"去自由想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与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的内容更加的"靠近",也能够让学生培养较好的拓展性思维。其次,在学生欣赏玩美术作品后,先让学生表达自己欣赏后的观点看法,之后,教师在进行讲解,并针对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纠正指导,但是不能随意的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应该对学生的想象力持包容的态度,否则会影响到一个学生以后思维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拿准几个"点"去引导学生学习,例如欣赏当前专题美术作品应当抓住此类作品的"线条、色彩、线条、表达手法"等,将这几类观点融入到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去。最后,教师结合课堂的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间交流讨论,以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

2.2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的教学手段是指在结合教学内容之上进行穿插性的欣赏,这些欣赏往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一定都是美术大师或者中外名作,也有同龄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具体表现在,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依据课堂授课任务,在授课结束之后列举几幅美术作品,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欣赏能力去鉴别作品的美体现在哪里,这可以直接检验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并能够及时的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方便教师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兴趣、爱好是一个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具备的最为重要的素质。不能随意的评价一个学生对美术作品好坏的欣赏,因为这将会影响一个学生今后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教师应当以一种宽容、博爱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欣赏作品,让每一位小学生讲出自己的看法、观点,从而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中将美学升华。例如,在对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太阳、人和鸟》的作品欣赏中,一部分人认为画的好,一部分学生认为不好,也有的学生人为什么也不像。而此时教师做的不是马上用自己的欣赏能力和思维去纠正学生的看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并让学生自己说出画的好,好在哪里,不好,差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才能从长远来帮助学生发展欣赏力、思辨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也是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

结束语

近年来,国家为了应对学生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在对学生的教育不断进行改革。新课标的出现重新定义了部分学科的教学手段,包括小学生的美术欣赏教育。小学生美术欣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课进行必要的探究和浅思。

参考文献

[1]李立娜;美术欣赏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7期.

[2]徐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王贵喜;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第2篇

关键词:美术; 欣赏;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73-002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睁开这只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做到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在工作中,我发现美术欣赏课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就目前美术欣赏课的现状,提一些感受和看法,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江苏大部分地区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地方甚至不开设美术课,更不用说美术欣赏课了。而且美术教师理论水平普遍存在着缺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美术欣赏课模式单调,无法调动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这些现状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美术欣赏课不被重视,语、数、外等主课业挤占了美术欣赏课的空间。当前,我国小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十分沉重,语、数、外老师为了教学质量,挤占了大量美术课的时间。在小学美术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而由于美术欣赏课被占据,使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得不到满足,时间长了兴趣也随之而减少。

其二,美术教师的配备是制约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美术欣赏课应由接受过高等或中等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担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尽管有的教师是专业毕业,但由于对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其学习期间对理论理解的偏差或偏科现象使他并未真正具备一个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表达方式。因此直接影响了欣赏活动教学,所以美术教师必须“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另外,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地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整改措施

1.学校领导、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欣赏课

学校领导应对美术工作强调内抓课堂普及活动提高,外抓比赛提高的工作思路,制定一系列的美术工作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美术工作方法,以高标准高要求指导美术工作,时刻要以一流的工作效果展现于教育同行面前。

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让美术欣赏课的内容更充实、有趣味性。小学的美术教材根据《小学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进行了调整和改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感到其欣赏课部分的内容显得单调乏味。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后,应根据教材提供的相关内容,广泛搜集资料,进一步充实欣赏内容,力求使欣赏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有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是一次具体实践和大胆地尝试。

2.选择恰当的内容,丰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

2.1利用网络资源,激发美术欣赏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布置学生利用Internet网络,寻找有关本课课题的相关作品及资料,让学生加入丰富教学内容的行列。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通过添加音乐、视频、动画等形式,丰富美术欣赏课的内容, 激发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如:在学习《瞧这一家子》时,在导入部分可以通过播放小燕子的音乐视频,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又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为上好本节美术课奠定了基础。

2.2结合地方特色,拓展美术欣赏的眼界。如:在学习《高高低低的桥》时,可以根据我们所处的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走出教室,欣赏一下我们身边的桥的形态,通过多角度欣赏不同的桥,拓展学生眼界。

2.3填补教材空白,陶冶美术欣赏的情操。如:在学习《奔腾的骏马》时,教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作者当时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毅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以马为主题,刻画了各种铁骨铮铮、雄健昂扬的骏马形象,赋予了战争年代的民族气节和精神。这时学生被作者所表现的那种不可侵犯的民族精神和昂扬的奋斗精神深深的感动,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3.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课的质量。

3.1欣赏与动手、表演相结合。欣赏教学与绘画、表演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绘画、表演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表演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如:教师通过对欣赏作品的分析讲解,唤起学生欣赏欲,使他们心情舒畅,抒发各自的感想。教师同时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他们亲自动手画一画,能起到良好的欣赏效果。也可以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进行模仿的动作表演。

3.2欣赏与音乐、视频、动画等相结合。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所以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融入音乐、视频、动画,将能达到有声有色图音并茂、互相配合的强化表现主题的教学目的,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如:欣赏彩陶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不单展示彩陶作品,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文化类型配上背景音乐,悠扬深远的中国民乐与古朴的彩陶作品相结合,容易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对于作品背景、内容,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加以提示,将史前文化那独有的魅力展示出来。

3.3欣赏与故事、联想相结合。根据欣赏的内容,介绍作者和创作的知识,来拓宽学生的欣赏思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有些内容,教师也可以自己编成故事,使学生容易接受。如在学习《小马良的大画笔》时,我们可以把几张图片编一个故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本课的主人翁小马良。欣赏美术作品时,让学生指出主题是什么,启发学生回忆联想与画面主题形象有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主题形象的印象,激起学生的感情。

3.4欣赏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如:在分析色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画面倾向的色调。在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撑着阳伞的女人》时,我用小组讨论分析,让学生充分交流和大胆发表自己对作品上色彩的感受,理解色彩的表现手法,从色彩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美术教师应该不断学习,重视自己理论素质的提高,使得其全面发展

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并且美术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美术教师应该是美术的实践者。美术教师要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美术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美术技能外,更应具有广博的美术知识和较高层次的美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修养,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总之,要上好美术欣赏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使美术欣赏教学成为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提炼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办.中国美术教育,国家教委办出版社,2003年3月

[2]高楠.艺术心理学,辽宁出版社,1988年1月

第3篇

关键词:欣赏;培养;主体;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65-02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爱美,而且很早就对美好的事物有所感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而小学美术中的欣赏教育,就是一门满足他们爱美需求的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美术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三项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范围包括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各个种类,古、今、中、外等各个方面。在我国还把书法、篆刻纳入美术范围。此外,服务于时空艺术的舞台艺术、影视艺术也将其设计成果作为空间艺术,归入美术门类之中,绘画雕塑是以欣赏性为主的美术,其余皆属实用性的美术。美术欣赏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具有一双明亮的、审美的眼睛呢?

一、充分认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1.欣赏是学习美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掌握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2.注重随堂欣赏教学。新的美术教材没有安排专题欣赏课,而是把欣赏贯穿到每一课当中,每节课的欣赏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非常宝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单满足于让学生“看”和“听”,还要让学生“触”、“说”、“读”、“议”甚至“写”,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和欣赏作品。

3.培养一个好的欣赏者比培养一个好的创作者更为重要。几百名小学毕业生中有几个将来能成为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呢?最多不过几个。其余的大部分在工作生活中有多少机会能用上上学时所练就的美术创作技能呢?恐怕也不会太多。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美术教学,其主要目的不是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是美术欣赏的能力提高,也就是说,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好的欣赏者,使他们具备丰富的审美经验、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念,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能自觉地按美的标准去生活和工作。

4.美术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但“创造”不等于“创作”,欣赏中同样饱含创造;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而且创作离开了欣赏,就会是无源之水,实现不了创造。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但如上所述,由于欣赏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而欣赏教学又能极大地培养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关键一环。

二、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

往往在美术课欣赏教学中,教师从开始出示所要欣赏的作品后,就一个人从开始一直讲到下课,形成了一个教师一人不停地说,而学生就像傻子一样在下面听着,欣赏课成了一个人的讲赏课。而这样的只有教师讲的欣赏课,对于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的表面有了皮毛的了解而已。因此,在欣赏课中,出示欣赏作品以后,让学生自己认真地、全面地看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用提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作品,可以从颜色、构图、给人的第一感觉上去仔细地体会。对于欣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讨论,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种形式的欣赏课教学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团队协作,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图。

三、小学美术欣赏课编排顺序及特点

1.小学一、二年级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生活周围一切美好事物是如何表现的。例如第一册《五彩的烟花》、《童话里的小屋》,第三册《流动的色彩》、《有趣的彩泥》等,其主要特点是一、二年级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极强的色彩刺激,能一下子吸引孩子的注意,符合孩子的审美心理。

2.小学三、四年级欣赏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一些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情感的美术作品。例如第五册《家乡的桥和塔》、《金色的浮雕》,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雕像和陶瓷》等,三、四年级欣赏作品的特点是以了解民间工艺作品刺绣、竹编手工艺品的特点为主,一系列的作品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动手操作,这些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强。

3.小学五、六年级欣赏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艺术底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保护文物》、《爱护古建筑》等,五、六年级欣赏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文化,包括中国山水画、石木雕塑、古建筑、工艺美术作品等各方面的欣赏。

四、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几种教学方法

1.在玩中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印象。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而在我们的美术欣赏课中利用一些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美术作品欣赏的目的,这正是师生都能接受的一种“寓教于乐”好形式。在学习《民间玩具》这一课时,课前我收集了若干民间玩具。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游戏,学生通过游戏、仔细观察,而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讲一讲玩具的特点,有的同学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玩具的特点,逗得同学们都开怀大笑。利用这种形式,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对我们的美术欣赏课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创设问题情境,寻找解决方法。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出有趣的问题情境,然后通过分析、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几个步骤来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认识,最终达到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感知这一目的。在学习《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幅梵高的《向日葵》,同学们一看都知道这幅画的名字,但没有人知道它的内涵是什么,我就提问:向日葵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画家的一种怎样的心情?同学们听了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小组之间马上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并踊跃地进行了发言,有的说梵高画的向日葵,像熊熊的火焰,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的说黄色的向日葵像一个个的太阳;最后由我补充: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日葵般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在这堂美术课上,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发言,每个人的思想都是高度地集中。从此不难看出,有效的提问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效尝试。能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增强学生上课的专注力,给课堂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欣赏资料。(1)上课之前对所收集的欣赏资料进行分类,也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挑选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题材、内容,注重作品的趣味性和思想性。(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取学生们乐于接受的看录像、做游戏等形式进行教学。(3)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时候要抓住重点,从作品最精彩的地方入手,了解画家创作的意图,激励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出疑问,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加强自己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和感触。

4.进一步开发美术欣赏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多面兴趣。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如果完全看中教材本身,忽视了讲课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不引导学生对知识面更深层地了解的话,就会使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感到枯燥无味。事实上,每个学生对于眼睛直接看到的图像的兴趣和颜色的感染力有较大的差别,不少学生由于知识和兴趣的差距,对此不能形象和深入地了解或思考。美术欣赏其实是一种综合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欣赏中人的眼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准确地辅以其他器官,如听觉、触觉、调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等,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欣赏《千里江山图》等中国画名作时,只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进行欣赏,单一地通过眼睛去感受中国画的意境,了解中国画中各种各样的手法等知识就显得过于枯燥乏味,所以在了解中国画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亲自动手感受一下中国的文房四宝,感受一下画笔接触到画纸的那一瞬间的变化,倾听一下那舒缓悠扬的古典音乐,加强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感受。

五、改进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意见、建议

1.加强领导意识,钻研新课改,转变教育观念。学校领导积极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组织美术教师认真研究新课改,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合理地利用现有教材,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掌握好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基础,科学地选择美术教学题材。

3.强化教育资源,加强合理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小学的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美术教师的配备。这样才能进一步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

第4篇

【关键词】欣赏教学 专题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 现场欣赏课

【正文】

欣赏是情感复杂的审美思维活动,其价值是任何艺术技巧的实践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如何在欣赏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达到欣赏教学之目的?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来拓展欣赏空间。

一、专题欣赏课教学

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指在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对特定分类的作品进行欣赏学习的课业。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讲赏主宰欣赏课,忽视与学生的交流,造成整个课堂是教师深情的投入,而学生是漠然听讲的场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形成整个课堂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观点,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在每堂欣赏课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与图片,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初步的感受和认识,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让学生谈初步感受

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作品必然是见智见仁,产生各种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评价。教师在欣赏课教学中出示欣赏作品后,课让学生“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最原始的真实感情。教师应客观引导学生欣赏作品,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不要因为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一样,从而隐藏自己真实感受。

3、引导学生深入欣赏

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不是过多,过细的讲解,这样不利于学生美术欣赏力的培养。在欣赏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欣赏欲望,老师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多讲一些,着重分析一件作品,讲透重点,难点。因为刚开始学生对于作品的描述还不懂的用美术的语言进行阐述,也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去欣赏作品,只能是先由教师点播,启发,甚至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见识更多的美术作品,尤其是一些倾向力很强的作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品味,观察,欣赏,分析作品中的难点与重点,变成欣赏的美术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就成功一半了。

二、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欣赏名师大作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儿童画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融入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欣赏便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途径,名画凝聚着画家多年的心血,是画家对绘画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体现着画家对所处时代的人或事的深刻体会。引导小学生欣赏世界名家名画,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更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名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2、欣赏同龄人作品

浙美版小学美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在每一课中都安排了学生同龄人范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不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欣赏同龄人范作的过程中,会依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对作品进行审美、学习和模仿。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在欣赏作品中,教师可以有意选一些学生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这样,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同龄人作品,只要我们认真学,一定能超过他们。促进学生在欣赏中自信心的形成。

3、欣赏课堂习作

一堂课是否真正落实,学生习作是最好的评价标准。教师听取学生评价时,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以一种平等、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同学的作业,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使学生形成取他人之长,补个人所短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现场欣赏教学

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教学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学习所进行的欣赏教学。

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美术教育,教会学生具有一双会“看”的眼睛比单纯的技法传授更为重要。然而在实践中,欣赏课成了讲评课,这样既不符合美术欣赏教学的初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因而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开放课堂,走出教室,提供学生多元化的选择,以真正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城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如果有条件允许还可以来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春笋、雪中的高楼……绚丽多彩的大自然都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为美术教育提供极好的营养品。

第5篇

关键词: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1前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建立健全的教学机制。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专业学科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由于中专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时,教师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因此,我们应该针对性探讨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2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2.1教学内容陈旧

我们知道,教育教学理念是要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也要具有时代性特征。毕竟不同时代的学生学习特点和发展特点都存在差异性。不同时代的审美理念也各不相同。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是面向中专学生,那么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要以中专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依据,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理念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问题。美术欣赏课是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体系,优质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然而,很多学校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上一直没有更新,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十分陈旧。例如,很多中专学校的美术欣赏课程仍然是十几年前的教材。一些教材虽然进行了修订,但是其中的案例还是上个世纪的,很多理论都非常陈旧,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和理念大不相同。很多教材没有针对中专生的发展规律,一些深奥的美术理论在也让人难以理解。这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如果没有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就难以得到提升。在课程教学的整个环节,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体现。然而,在中专美术欣赏课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不管是上什么类型的课,都是运用讲授法。把知识传授看作是课程教学的唯一目标,而忽略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美术欣赏课程变得枯燥,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保障,习兴趣自然就会降低。例如,面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学生对国画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油画比较了解。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的差异性,而是以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法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慢慢降低,对美术欣赏课的热情也会降低。

3创新中专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的策略

3.1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

在课程教学中,教学引导的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印象和兴趣。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抓住时展的潮流,结合时代性的审美理念,融入美术欣赏课程中,触发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进行“人像素描”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素描艺术欣赏的关注点与摄影相结合,很多学生对素描可能不敢兴趣。但是他们拍照摄影却非常感兴趣。在进行教学引导时,教师可以教绘画艺术中的相关理论与摄影的原理进行融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拍,然后根据自拍照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也更加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2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具有针对性。中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制定教学方法时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也不愿意注重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加上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课程枯燥乏味,学生的创造性也没有得到激发。因而,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探索小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美术欣赏课程中,促进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例如,在进行“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将古典山水画的特点与中国古典文学、音乐、书法等多种形式的艺术特点进行比较探究。这样就能扩展美术欣赏课程的内涵,提升文化意蕴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学生也能够锻炼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不仅实现了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还将美术与相关文化进行融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4小结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基础。中专学校美术欣赏课是面向中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奠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违背学生发展的规律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使得美术欣赏课程的质量难以提升,效率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因而,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中,教师要运用开放性教学引导,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西方思维方式对艺术及设计的影响[J].林靖宵.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1).

[2]浅谈美术教育中儿童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培养[J].唐菲,何学静.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第6篇

爱美是人的天性,儿童对美的事物感受也很早,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对艺术享受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更应该顺应儿童爱美的需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式,更好地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好和欣赏能力,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美术这门课程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增强学生感知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的想法是:在美术欣赏课上,当今的学生正是需要这样的感知能力才能更好地鉴赏全国乃至全世界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所有创造性思维假如没有一定的感知能力都难以实现。多媒体工具的盛行给美术欣赏带来了便捷,学生有了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譬如教师在教学《中国画欣赏》一课中,同学们赏析各种唯美的中国画,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许多不同的看法,同时在讨论中,得知中国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辉煌历程。鉴赏作品不但能使学生对于艺术的视野更加宽阔,而且能够让学生领悟到一幅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这样在课堂中,学生的视觉感受在多媒体工具的运用中不断增强,思维也不断发展。这样看来,多媒体已经成为了现代辅助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注重作品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品创作时依托的文化环境和条件以及创作的构思就是人们说的文化情境。基于此,当今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可单纯停滞在基本的技能技巧的欣赏方面,还要把美术作品放到相应的文化情境中去,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来认识到美术的特点及其表现方式的趣味性与多样性,了解美术对现代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贡献和独特作用,与之同时,也可以培养莘莘学子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尊敬及信仰。美术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处都能捕捉到它的身影。由此建议在教学时,教师可将教学题材与有趣的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现代建筑艺术》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逛一逛,瞧一瞧,从而更加清楚地观察校园的建筑样式,并结合校园周围的建筑,对校园及周边建筑的布局与特征进行归纳、分析与评价,使学生更深一层次地感受建筑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建筑的艺术性和独特的价值。而在赏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则可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即欣赏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深刻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重视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欣赏能力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亲自参与艺术探究也是美术教学的重点。课堂中需要师生积极活跃地进行互动,才能充分体现美术教学的蓬勃生命力与旺盛活力,并且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加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认识图形标志》一课,教师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图形标志,并要求他们对收集的图形标志自行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图形,同时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图形设计的设计意图和特点,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互相补充,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一番热烈讨论,学生很好地了解了图形的艺术特征,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的、新型的美术教学。除此之外,与以往单方的枯燥的接受式教学相比,它更能让学生享受课堂教学的过程,给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四、欣p与动手相结合,让学生感悟更加深刻的美

欣赏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工艺、绘画的教学相互作用的。若学生有了工艺、绘画的动手实践,学生就能更好更深层次地理解美术作品。因此教师进行美术教学时需借助学生美术实践这一“助力”。首先,教师可以在作品欣赏时适当安排实践活动。如在素描或人物画、风景画欣赏时,可以让学生照着作品临摹一下,大胆画,画出不同的风格,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创新。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始导入欣赏,在课堂开端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题材,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结尾处添加欣赏,在课尾增添欣赏元素,学生经过比较与实践来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学生在练习上指明发展的方向。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师应该走出传统美术课的上法,不断探索教学方式,通过欣赏教学,让学生的个性潜能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从中获得更多生命的乐趣。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人文精神、情感体验、自主欣赏、创造能力、审美观点

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小学美术欣赏课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功能。

一、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现代建筑艺术》一课,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走走,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的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而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三、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转贴于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

例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倡导探究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其实,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序地探究,完善各自的审美观点,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来展开探究活动。它分为: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步骤。如欣赏、评述《民间玩具》一课,展开探究步骤如下:(1)通过观察民间玩具的图片、录像等资料你对哪一种玩具印象最深?民间玩具塑造了什么形象?民间玩具什么地方引起你的关注,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民间玩具?……要求学生用笔记下自己的想法,为下面的探究、讨论做好准备。(2)简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长作笔记。(3)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独特见解,并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间玩具认识的完整性。(4)通过师生共同对民间玩具进行欣赏和评价,小组内再次谈谈欣赏后的体会和感觉,把个人的见解和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握民间玩具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六、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时代背景、社会意义,作品意境、作家的精神等方面,选取各自最感兴趣、感受最深、能产生丰富联想的若干方面的内容,重点写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的分析,并把此作为欣赏评述的作业上交,教师可把此项作业作为欣赏评述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这一作法可促进每个学生收集更多资料,认真思考,综合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加强,使美术欣赏教学得以完整。

第8篇

关键词: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引言

对处在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而言,其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世界观都在逐渐形成的特殊时期,其在各个方面都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而这个阶段也是人的审美能力得以培养、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美术课课程一般都属于基础性课程,美术欣赏实际上是美术课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类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的。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中美术欣赏课的不重视

在现阶段,由于中考升学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一些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个好学校往往不注重对子女素质方面的教育,其中就包括美术、音乐这类艺术学科,学生自己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认为美术课只是一门副科,学好学不好都没关系,因此在上课期间不会投入很大的注意力去认真体会美术欣赏课。而这些实际上都已背离了美术教育的初衷―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

2、教学过程比较死板

同时在实际的初中美术课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都过分注重教材内容的讲授的,对很多的类似于“文学”类的教学内容介绍得过多,而对于美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美术欣赏的教学活动往往只是一带而过或者是直接跳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完全没有学生欣赏、讨论的空间。仅有的一些讨论,也经常是停留在一些名作的经济价值的评述上,这样教学从本质上看就是失败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活动会给学生学习美术、认识美术造成一种误解,很多学生会认为美术作品的好坏是从经济价值上衡量的,这就严重违背了美术和艺术本身给人们精神世界的启迪作用。

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措施

1、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实现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同时教师自己还要注重自己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断地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要从文学、诗歌、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尽力使自己的讲课达到“小说般的情节,相声般的幽默,诗歌般的激情”,开扩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力。

2、美术欣赏课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何在欣赏课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育家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自己学。”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会学生方法比讲授更有意义。以苏少版美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为例,这是一节关于中国人物绘画的赏析。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个别学生虽能够举出历史课中介绍过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但也是只知作品的名称,对作者、背景、内容、风格等了解甚少。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物画,教师尝试将本课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侧重对中国人物画的初步认识,以及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中国人物画作品。第二课时通过任务课题的设置,以学生对课题的讲解“主导”课堂。

在第一课时中,根据教材中的示例作品,教师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表现对象归纳为三类:神话传说人物;帝王将相;普通人物。通过不同的表现对象让学生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通过《洛神赋图》和《破墨仙人图》的对比,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从哪里入手欣赏作品,提供给学生美术作品赏析的方法。

根据第一课时课堂教学,教师发现,由于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历史悠久,当今中学生对其并不如对外国肖像画熟悉,更不用说对中国人物绘画的欣赏。另一方面,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只停留在对作品的直观感受上,没有相关知识及深入的研究,更谈不上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体验。

经过第二课时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在任务性目标的完成过程中,每位学生参与其中,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探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之从前有了很大改善,并且身边同学的讲述更能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3、多媒体教学,科技促学

对于现今的课堂教学而言本身是要求科学严谨的,但是在科学严谨的背景下难免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书本是不足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制作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用现代技术支撑课堂教学。如在印象主义画派教学中,教科书中莫奈的作品色彩就和原画有一些差别,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会添加一些网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况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4、激发学生兴趣并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本身在开始之前就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成功的教学起码就完成了一半。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中,要让学生将美术欣赏课当作一种有趣的探险或一场美丽的盛宴而陶醉其中,在这样的感受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可以尝试把学生们带到户外,让学生们在户外的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在欣赏大自然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创作灵感和作画的欲望以及审美想象力。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实际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美术教师要始终注意引导并教会我们的学生用心去体验作品,去领会作品的内涵和实际意义。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试着去把握作者的意图,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能够在情感上和作品产生共鸣,并最终沉淀为一定的精层面上的深度,也就是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雷宇.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对美术专业课促进作用的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2)

第9篇

关键词:美术 欣赏教学 审美

儿童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 专题欣赏课

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 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 现场欣赏

第10篇

初中美术中的欣赏课是学生接触经典美术作品,受到美术艺术熏陶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欣赏的一系列活动中,美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都是非常丰富的,要让学生从对美术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回到感性认识。要能够让学生通过感性与理性的密切配合,真正深刻领悟到,美术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作为艺术类的活动美术需要人能够有一颗放松的心灵,又有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和解读现实世界的各种客观事物。然而,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又带着主观的视角进行解读,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视角,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要让学生的内心逐渐的丰满起来,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而富有层次感。

一、充分激发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自主性,打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中的教学气氛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一个整体的环境氛围基调。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学生也需要融入到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从而获得美好的欣赏体验。学生经常会凭自己的直觉进行艺术欣赏,从主观审美情趣出发,容易使得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用过于局限性的眼光去进行作品的评论。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主观感受的同时,教师也要是上学生,从全局性的角度去欣赏艺术作品,并且做出适当的点评。例如,在欣赏凡高的《向日葵》前,教师可以在课前给予学生足够准备时间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在欣赏前对作品获得基本的认识。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作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获得作品的第一印象,依次回答教师之前提出的问题,在最后环节,教师再启发学生认真的观察美术作品本身,进一步的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自主发言。

二、组织开展一些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欣赏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领悟式学习

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性的美术欣赏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自的体验过程中,更全方位的去感触美术作品本身。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在情感和理智的关系上要趋于统一,很多时候也可能在矛盾之中,真正体会到美术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含义。这样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作品的内涵深化理解,让他们的审美意识获得强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纪实的评论,用他们所掌握的美术欣赏的审美标准和结合自己的文化功底进行评论。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情感出发,从直觉感受出发,发表自己的真实感触。学生的创造活动,并不能够凭空的产生,正是在进行大量的美术欣赏课程的活动中他们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这样才能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三、拓展学生的美术欣赏视野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堂内外,学生的事也可以得到充分的拓展,这样他们接触的作品多了,在欣赏和评论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角度进行审美和点评。在让学生接触大量作品的途径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借助互联网来实现这一目标,当然,互联网上的视频和图片总不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既视感。所以,也可以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当地的一些现实的美术展览活动。让学生真切的去接触这些作品,并且从中得到更多真切的感受。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情感这一途径经常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看到一幅作品,学生经常会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有的时候,这些情绪的产生,无法用理论和语言去解释。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因为很多时候,这正好是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底蕴。

四、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美术欣赏理念

美术欣赏课程秉承什么样的理念,可以影响到美术欣赏课开展的具体内容和质量。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之前,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而且更要用心灵感受,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美术作品本身是有限的,但是即通过具体的线条色彩,构图等,所要传递出来的思想和情感意蕴却是无限的,这正好是美术欣赏活动的核心所在。精神世界的流动,是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感受内心所受到的震撼,从美术欣赏活动中得到更多人生的启迪,在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方面,都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所以,美术欣赏活动的理念要体现出情感精神、文化等内涵,更要体现出全局性的观点,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总之,在初中美术欣赏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用语言去描绘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在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美术欣赏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班级美术欣赏,文化氛围的构建,给学生创建积极的、温馨的教学氛围。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欣赏课教学 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认识生活中的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要注意提高欣赏教学的地位,让学生在欣赏中强化各种能力,懂得各种道理,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存在。主体性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也是许多教师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它强调“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应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这是美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在欣赏课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组织者,教师应以自己的思维调动、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得被动、呆板。这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生是学习美术的主人,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要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该能力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大量的、多种艺术形式的展示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认知对象的艺术形式并掌握其规律。儿童在开始接受艺术形象的时候,首先对具有强烈色彩、独特表现形式,并伴有游戏形式的艺术作品感兴趣,我们开始可多选择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把色彩规律、形式规律、艺术作品形成的社会因素结合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可能更容易让学生有亲近感。当具有一定的认识深度后,再结合大师抽象艺术作品,让学生对线、形、色等艺术语言的表现规律和传达的意义有初步的了解,最后到具象作品,这样学生就能建立艺术表现语言与形象之间的隐喻的联系,欣赏就更具主动性和深度。我们在收集欣赏作品时要进行挑选和归类,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选择,寻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题材,并在讲授的时候穿插一些民间故事、奇闻趣事等进行渲染,削弱知识的严肃性,增强趣味性。

3.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兴趣、爱好是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不能随意评价一个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因为这将会影响一个学生今后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教师应当以宽容、博爱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欣赏作品,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讲出自己的看法、观点,从而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将美学升华。例如在对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太阳、人和鸟》的作品欣赏中,部分学生认为画得好,部分学生认为不好,有的学生认为什么也不像。此时教师不是马上用自己的欣赏能力和思维纠正学生的看法,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争论,并让学生自己说出画得好,好在哪里,不好,差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才能从长远帮助学生发展欣赏力、思辨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

4.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又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越是贴近生活的越容易引起共鸣。①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设宏观意义上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设计标志”相关内容时,如果只是讲做标志的意义、方法,就会使学生对这课的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在导入时创设一个设计校园的标志,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作业时穿插欣赏。指导作业时穿插欣赏内容,可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技法,及时认识欣赏作品中美的因素,并指导自己的作业实践。③结束时加入总结欣赏。当课快要结束时,通常都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这时安排欣赏内容,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做辅垫。

总之,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将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广博学问。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

参考文献:

[1]朱烨斌.小学美术欣赏课非生态问题及施教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01:80.

[2]张赫.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200-201.

第12篇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