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早恋调查报告

早恋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17 08:34:36

早恋调查报告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变得开放起来,中学生早恋成为了普遍的话题,早恋以一种朦胧的盛情一般都伴随着从少年到青年心理转变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产生的,是一种以喜欢、敬佩等感情因素为基础的感情。它幼稚、纯结、充满了天真的向往和理想化的成份;就因这种幼稚和天真,让一些同学觉得只有和早恋的朋友在一起才有快乐,结果越陷越深,最终荒废了学业,遗恨终生,甚至想到轻生。但谁也抵挡不了早恋的到来,俗话说:哪有少女不怀春,哪有不少男不动情,对于这个观点我们不能轻看,也不能太投入。只有通过亲人的理性才能善化。对此,我们根据我们的能力范围,开一次关于早恋的研究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究中学生早恋状况,分析早恋现象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早恋危害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处理。

2、警示学生不要以天真的看法去看待恋爱。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精神,让我们心得体会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

(1)访问家长,老师

(2)与在校的初高中学生交流

(3)网上资料

(4)分析归纳资料

(5)总结

2、活动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寻找辅导老师。

(2)设计相关话题以访谈形成进行分工实践调查,并完成调查工作与分析工作、查找相关资料,请教指导老师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整理所有资料写研究报告。

一、相关资料收集

(材料一)

早恋难道只有坏处吗?

说起早恋,我相信每个在青春期的同学都逃不过,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不是暗恋就是明恋,就看他怎样去处理,我认为早恋并不是全没有好处,为了在对方面前表现得更好,从而不断寻找不足,加以改善,对个人而言,是不断进步的过程。但在家长们的眼中,早恋无非是大逆不道的事,其实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只要恰当得体的处理好自己的感情,多一些在公众面前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平和的对待身边每一位同学不要只对某一同学好,我相信一定会多交朋友,共同进步的!

(材料二)

早恋到底是好是坏呢?

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产生恋的感觉是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现象,无可厚非。其实,每个人都曾经恋过,只不过有的是明恋,有的是暗恋有的是单相恋,有的是互相恋。假如没有过早恋的感觉,就少了一次朦胧情感的经历,那才是遗憾,所以对所谓的早恋绝对不应当给予棒喝。有的孩子遇到早恋问题很迷茫,甚至出现情感危机,大多是由于对青春期的这种生理,心理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缺少理解和及时正确的引导,采取的方法不得当,结果适得其反。

现实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初中时有过早恋倾向的孩子,度过这个阶段后,到了高中就极少再遇有恋爱问题。而初中时的乖乖仔,到了高中反倒爱得稀里哗啦,细细分析,就是这个道理。

二、调查采访

中学生早恋是好是坏呢?我们也不了解,对此我们发出问卷调查和访问老师、家长了解中学生早恋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学习。

以下是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

调查问卷

初中、高中共调查150人。

1、对早恋你怕父母知道吗?

a、怕(占90%) b、不怕(占10%)

2、你觉得中学生可以早恋吗?

a、可以(占30%) b、不可以(占70%)

3、你认为我们应不应该注重早恋呢?

a、应该(占80%) b、不应该(占20%)

4、你理解早恋吗?

a、理解(占20%) b、一点(占70%)c、不理解(占10%)

5、学校制止早恋,你认同不认同学校的做法?

a、认同(占30%)b、不太认同(占60%)c不认同(占10%)

6、做为中学生的你支持早恋吗?

a、支持(占20%) b、不太支持(占70%)c、不支持(占10%)

7、早恋对于我们中学生有没有好处?

a、有(占40%)b、没有(占60%)

8、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去看待早恋的问题?

学生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幕

学生2: 早恋是好是坏,要人我们怎样面对,早恋可以让两个人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但不能沉迷在当中,否则不会后悔的。 学生3:早恋对我们来讲没有一点好处,不仅影响学习,又对自己身心健康造成有利。

9、如果你已经处于早恋之中,你应该怎样看待早恋?

学生1:权衡利弊,侧重学习,让爱情充当剂。

学生2:应该认清我们现在来学校的目的,要正确对待,不能完全陷于早恋之中。

10、如果你早恋了,你该如何面对父母?

学生1:坦然面对,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希望父母能理解。

学生2:和父母谈一谈,征求父母的意见

学生3:面对面跟父母说清楚,请求父母的原谅,而且保证学习要好。

调查结果

首先,让我们了解到部分学生都知道早恋有利也有弊,但弊大于利的概念,早恋是一种青春所产生的心理理解。

采访对象与内容

老师的观点

一、谈谈您是如何看待学生早恋的问题?

老师1:首先正确的看待,学生正属于青春期,有这种感情是难免,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早恋不如早练把眼光看远一点,理智对待。

老师2:现在学生早恋有利也有弊。到是他们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弊是学生毕竟还小,容易分心影响学习,现在最主要的是学习。

二、做为老师,您的学生早恋了,您会如何去引导学生呢?

老师1:加以引导,跟学生敞开心怀的交谈。

老师2:举大量例子来告诉学生早恋的危害。

家长的观点:

一、您如何看待孩子早恋的问题?

家长1:早恋是不好的,来学校不要谈恋爱,做为学生主要是学习。

家长2:这是受社会的影响。反对孩子早恋,孩子主要是学习,不要影响学习,不要负老师,家长的希望,应该把心放在学习上。

家长3:反对孩子早恋,孩子还小会给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二、如果您的孩子早恋,您会怎样解决?

家长1:批评孩子,跟孩子讲道理,多做一些思想工作。

家长2、以一些名人的名言来指导孩子,指出早恋对他们的害处,让他们知道父母都是为他们好。

家长3:跟孩子讲道理,要他们先读书,不要给他们实加压力,不要责骂和打孩子,应与他们好好谈谈自己犯错的时候也不想被人骂啊!孩子跟我们也是一样的,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

分析中学生早恋现象心理原因

1、好奇心

早恋往往是满足好奇心的一种方式,随着媒体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和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使性知识爱情故事的传播已经无孔不入,作为性生趋于成熟的学生,往往跃跃试演绎自己的爱情故事。

2、成人感

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学生产生成人感自认为已经成熟。为了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证明自己的能力,就会模仿大人的行为,追求异性,恋爱甚至发生。

3、关爱的需要

如果中学生跟父母沟通少,往往产生孤独感,很需要关爱。很多学生动机很单纯,恋爱后自己就有了一个关系亲密可以依赖的人,就会得到对方的关爱,在自己有烦恼时向他倾诉,得到帮助和支持,早恋可能只是一种纯朴的紧密的伙伴关系。

对策建议:

两个人如果比较有好感,可以做好朋友,在学业上相互帮助,谁说两个只能恋人呢?所以可以商量做好朋友,等长大了成熟了再谈恋爱也不迟。

研究体会

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在社会中访问不同的家长,关于怎样看待早恋的问题。虽然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屡次遭到拒绝,但是我们在采访中得到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也更深的了解到早恋的利与弊。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在采访家长的时候,都遭到了拒绝,可是我们不灰心,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让我们了解了早恋,早恋有利也有弊就看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

经过这次的实践研究,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都要靠我们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及配合我们工作的师生和家长,在此谢谢他们的合作,关于早恋这个问题,是我们中学生一直都难以理解的谜,在这次的研究中,终于算是解开了早恋的问题了,这使我亲身体会到恋爱是我们的第二次脱胎换骨,我们要把握好这次的机会走向更好的挫折之路。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2

10万天价幼儿园真能教出神童?

日前,郑州一家幼儿园向家长承诺孩子入园后“2 岁识字,3岁阅读,7岁读初中,15岁上大学”,同时开出了一年十万零一元的学费,保证培养出“神童”。还有更为惊人的是,该园创办人认为“头圆的孩子聪明,肯定能成神童”,所以该园只接收头圆的孩子,否则,给再多钱也不接收。但是,天价幼儿园就真的可以打造出智力超常的“神童”吗?头圆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吗?如果真能如此的话,我想即使要20万元也有人愿意出的,毕竟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超群绝伦。但事实上收费的多少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更何况根据头形决定学生能否入园的做法根本就没有科学依据,是一个较为荒谬的做法,因为从医学来说,人的聪明与否与头形是没有直接联系的。那这所幼儿园如此高调出场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想,正如该园创办人所说:“办这个幼儿园就是要‘赚富人的钱’”。所以什么十万零一元的学费,什么“圆脑袋理论”,这些只不过是其精心谋划的噱头而已,以吸引众人眼球,最终目的只是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已。(张吟丰)

《牛郎织女》催生了小学生早恋?

在我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落选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教研员称新课本删去牛郎织女可能担心催生早恋。《牛郎织女》会使孩子早恋?也太敏感了吧!现在的孩子虽有早恋倾向,但这能怪民间故事吗?如今的网络、影视、报刊,哪一项没有诱发早恋的因素?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吧。如果牛郎织女能催生早恋,那可以推算,这个故事流传了多少年,我们的祖辈就有多少年的早恋历史――何其荒唐!照此理论,格林童话也不能看了,什么王子公主的,有伤风化。退一步讲,就算担心早恋有理,难道不担心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吗?顾此失彼,孰轻孰重?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过西方的情人节而不过中国的七夕节?自家经典的不断扔掉,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弄得端午节还要来保护,真不知教材的删改者对此作何感想。在细枝末节上吹毛求疵,专家们也太低估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今精得跟猴一样的孩子会分不清神话与现实?不管怎样说,如此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都不该打着教改的旗号而被遗忘。如果非要认定它会催生早恋,干脆把课文都改成佛经好了,不仅可以防止早恋,还能杜绝一切坏习惯!(梁恕俭)

当今男子,三十难立?

最近的《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女性眼中最理想的男性结婚年龄推迟至31岁,而女性的结婚机会从25岁起逐年递减……说实话,面对这份报告,我又喜又悲。喜的是,男性宜婚的推迟似乎符合我个人的判断,因为社会竞争越来越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许多男性在30岁之前大抵是没有“结婚资格”的;悲的是,这个宜婚年龄是“女性眼中最理想的”,而这一点,不仅说明年轻女性对男性成熟度的不信任,而且间接地,我也从中看到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感正在不断强化。但在常识里,我们却早已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中国女性越来越倾向于寻找比她成熟很多的男性,而“大龄女青年找对象”的问题也越来越需要全社会的关怀。为什么会这样?这份报告的内容是否已经足够说明当今中国社会男权倾向被逐步强化的“历史趋势”?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妇女是否再也无力或不愿去“撑起半边天”了呢?总之,如今是一个财富和资本开始说话的时代,女性眼里宜婚年龄的提升折射的不仅仅是她们对男性成熟度的重视,更能折射出的,是她们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务实”――少些公平,少些负担,不当“半边天”,那又如何?(侯宁)

我的表情,由你来做主?

这个月底,辽宁大连某大型企业的一位中层领导发现自己的工资突然少了二百多元钱,到人力资源部讨说法才知道,因为自己7月份22次上班表情不佳,影响到员工工作情绪,因此罚款二百多元。作为一家企业,考核中层领导工作是否称职,在于其工作表现如何,而并非工作表情如何。为了打造友好的企业形象,和善的领导形象,上班时提倡笑脸相迎,也未尝不可。不过,不管人家喜怒哀乐,要求上班表情一律戴“笑脸”面具,并且规定表情不佳就罚钱,我不明白,哪部法律规定了“我的表情你做主”?当笑脸相迎成为笑脸“饷银”时,人们为了不被扣饷银,这家企业将有望成为笑的海洋。不过我不知道,你笑,我笑,他也笑,是否就可提高生产力?员工工作情绪会不会在嬉笑、假笑、傻笑中空前高涨?在笑脸泛滥成灾之际,这家企业会不会再从严规定,“上班表情不佳”升级为“上班表情不假”,对假表情一律重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说,“笑脸”只是道具,“饷银”才是真身,那么,企业克扣职工工资的借口多着呢。从表情,到言语,再到行为,哪一个不牵涉工作?企业是否也要一一做出规定呢?(陈文祥)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3

你觉得90后们“不懂爱”?90后们会告诉你:我们不是“法海”!

你觉得90后们喜欢419?90后们也会回应你: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许多人看不懂90后的做派,比如他们谈恋爱的方式。

时代在往前走,爱情的妆容也在不断变化,谈恋爱的方式本身,就是最能体现社会变化的前沿风景。

70后们谈恋爱,是一辆山地车,一段林荫道,一朵红玫瑰,一顿麦当劳。

80后们谈恋爱,是一束蓝玫瑰,一个小熊抱,一次游乐园,一张电影票。

90后们谈恋爱,是一对爱疯机,一联大头照,一张信用卡,一个。

面对你的瞠目结舌,90后们恐怕只会耸耸肩:管你怎么想,我不在乎!

真的如此吗?90后们免不了要不服气。

恋爱的原因

在一些“大人”眼中,90后们对感情的态度是不够“严肃”的。他们谈恋爱,爱得快,分得也快,走马灯般地更换身边人,好像喝水吃饭一样平常。殊不知,90后们谈恋爱的目的,是如此地与“大人们”不一样。在一项对600多名90后进行的恋爱观调查中,有四成人选择了“寻觅毕业后的结婚对象”,有三成多的人选择了“追求精神寄托”,只有一成的人选择了“克服寂寞”。

看来,他们也没有那么“不乖”?

其实,对于90后们来说,爱情没什么,只不过是青春的一门必修课。如果说青春是他们的财富,那么爱情,就是最好的挥霍方式。他们没有必要像前人一样羞羞答答,而是有足够理由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因为他们知道,青春何其短,没有过轰轰烈烈地为爱情疯狂一次,老了一定后悔!

早早开始在“爱情实践课”中体味甘苦的90后们,更像是将彼此视作生命中的玩伴。一起哭,一起笑,互相陪伴,尽量开心地打发掉这有时候的确有点百无聊赖的青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什么能博得90后喜爱?因为里面的几个主人公就像现在的90后,有弱点,有缺点,有的时候会耍小聪明,自以为是,甚至是因为太好面子,打肿脸充胖子,但他们都很可爱,为了自己在乎的人,可以把自己放得很低。在爱情中摔倒了,就爬起来。即使受伤,也是一种痛快。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如此,才是淋漓尽致地活着。

距离,抑或人心

想想几年前网络视频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多么兴奋,以为摄像头可以让天涯真的变咫尺。

被现代通讯设备拉近的心理距离,让曾经只能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异地恋,在90后们的生活中频繁上演。

可是,几年下来却发现,面对面的感情交互仍然那么重要,不可被摄像头和屏幕完全代替,否则,爱情也不至于那么容易就败在“距离”脚下,所以,就常见90后在网络上抱怨异地恋如何“不靠谱”。

当然,也并非天天见面就能换来永久。人来人往间,爱情难保鲜。

90后又自问自答道:为什么那么容易分手?还不是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于是90后常用来安慰失恋朋友的一句话是:何必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一片森林。

在这个时代,我们手中的技术还不足以让我们傲视一切,再快的列车也剪不短距离,再快的航班也抹不掉时差。只期望这分分合合过后,浮躁的心能发现一些什么。

有90后回答:不靠谱的不是距离,而是人心。

年龄不是问题

在90后群体中,“萝莉”配“大叔”成为一种新的流行现象。

最新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在18~25岁女性中,七成有“大叔控”情节,也就是喜欢比自己年龄大十岁左右的成熟稳重的男人。即使被调查者中只有17%真的和大叔谈恋爱了,即使民政局说只有2.7%的女孩最后真的和“大叔”修成正果,但也挡不住年轻女孩们在心里编织一个和“大叔”有关的童话。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恐怕是:男孩和女孩先天的差异,被时代的镜片放大。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有一句让多少人有共鸣的经典台词,可以多少说明这个问题: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的心、女孩的爱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而且没一个男孩招架得住。

教育方式让男孩变得像女孩,变安静、乖、老实听话,只会读书,缺乏男性特质,进而在女孩眼中变得缺少男性魅力,直到多年过去,让社会的风雨给重新雕刻出棱角,才重新获得被年轻女孩们青睐的资格。而这,也就是一个“男孩”向“大叔”进化的历程。

毕业季,分手季

《毕业了,我们说分手》。这是一部小说的名字,也是一些90后的现实选择。

有90后发问道:为什么毕业季会成为许多人的分手季?与过去的自己做切割,是成为一个社会人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即使也会有痛苦,但90后们更容易放得下,因为毕竟,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意味着还有机会。

分手时,也并不说“分手”,甚至一句话都没有,只是渐渐,或突然,不再联系。

在一起时就要开开心心的,不开心了就一拍两散,是90后们的“恋爱模式”。理智、友好,仿佛分手后能不能做朋友,则是一道说不清的辨析题。

过去恋人之间、夫妻之间讲求“相敬如宾”,这种标准在今天的不少90后看来,却是那么“不对劲儿”。“吵架也是一种沟通方式。两个人那么客气干吗?那不跟像陌生人一样?吵吵闹闹才真实!”90后的他们如此说。

E时代的爱情生态

从QQ网恋到婚恋网站,从微信到陌陌,90后们接过80后的棒,继续演绎E时代的爱情百态。他们甚至可以选择在网络游戏里“结婚”,体验一段“有名无实”的婚姻生活。在游戏中“结婚”的,有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单身贵族,而有的则是已婚一族。

2012年年初,一家网络游戏公司了一份基于玩家数据调查的《网游婚恋研究报告》,其数据显示,玩家在游戏中32.71%的离婚率要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现实离婚率,其中90后玩家在虚拟婚姻中的稳定性比70后与80后玩家更高。

可以说,在专门为爱情创造的“绝对领域”里,90后们活得洒脱,活得随性,让“过来人”不能不感叹:自由,他们实在是太自由了!

但是,真的是这么回事吗?

若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又怎会跑到虚拟世界里寻求安慰?

爱情先来,婚姻再说

在爱情和婚姻间画一条越来越清晰的界线,也是90后的典型特征。

恋爱就是恋爱,爱要爱得轰轰烈烈,刻骨铭心。而一谈到婚姻,则更像一桩交易,因为充满了两个家族之间的博弈、算计。

即使要结婚,也不妨先试试。毕竟,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合适不合适。

试婚,这一“离经叛道”的模式正悄然流行,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项,不选才奇怪。

但是,一纸婚证也终究不再是不可逾越的爱情护身符。特别是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的90后,如何信任婚姻,便成为一个问题。

近年来离婚率不断走高,这种越来越常见的现象普遍影响到90后对婚姻的看法。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4

在每一位班主任眼中,早恋如洪水猛兽,势不可挡;又如妖魔鬼怪,叫人心烦。中学生早恋已成为教师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最近,我班里的学生就出现了这样的事。通过解决这一事件,我对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的逐渐成熟,性教育的欠缺和不完善,使异性相吸,彼此产生好感而相恋。另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形成中学生早恋的主要原因。再者,中学生心理还不成熟,对目前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盲目模仿,也是造成他们早恋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今,无论是城市或农村,一些学生缺乏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人性化关怀,成长的烦恼和学习的压力促使学生需要“知己”。其实,早恋不是恋爱,早恋是为了寻找倾诉的对象或能理解自己的人。认识到了早恋的目的性和特殊性,对早恋的预防和处理就有了更深层次的办法。

一、打出的“地下情”

在我班发生一起打架事件。甲同学打了乙同学耳光,乙报告了我。在后续调查中,我发现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突发事件。原来我在编位置时无意中把乙和丙(女)同学安排在同桌,甲丙是一对“恋人”,争风吃醋导演了这场打架风波,牵引出一段“地下情”。由于初次遇见这种“明目张胆”的爱情表白,我是气愤交加。因为是在晚睡期间发生的,我在安抚好乙后,对甲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其认真反省,第二天再处理。我这样做,也是为处理这件事争取时间。

二、峰回路转,投石问路

事后我苦寻良策,寻求解决之道,正在我百思而不得法时,事情出现转机。第二天早自习下课后,甲到我办公室“主动、深刻”反省,检讨自己的错误,希望我能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我看得出,这是学生惯用的伎俩,被教师发现问题后“先顾眼前”的急救方案,并不是学生真情流露。欣赏完甲的表演后更有意外发生,丙出现了。本想是我先找她了解情况,没有想到她消息灵通,“曹操先到”!我主动问丙找我何事。丙学习成绩较好,语言功底就是不一样,给我表达了“其实我们没有什么,就是同班同学”,但是我发现丙说话时双手搓着衣角。我静观其变,丙说甲在追求她,但是她不想谈。明白了丙的大概意思,我觉得没有继续交谈的必要,也想为女生留更多的“面子”。我说:“好了,我已经知道了,你先回教室吧!”丙很吃惊,估计她万万没有想到事情这么简单,还做好复杂化的准备。但是丙离开前说了一句更让我摸不着头脑的话:主动替甲求情。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三、早恋,不过如此

在和学生的谈话中,我逐渐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确定了问题的本质都是早恋惹的祸。经过再三思考,我觉得如用“高压政策”,必然在短时间内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不利于长期稳定地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堵”只怕会有更大的隐患。如果请家长又“兴师动众”,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寻找一条安全、稳定、高效的教育途径,最后我确定了“隐形批评、显性教育”的方法,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在当天的安全课上,我向学生展示了刚赶制的“生与死、情与爱”的班会课件。首先用《生死不离》这首成龙演唱拍摄的抗震救灾MTV,引起学生对生与死的理性思考,以问题、质疑、讨论、启发的形式理解生命的意义,提炼出人生的价值。其次用“大爱无疆”为过度,继续探讨“情与爱”。人生有三种情不能不珍惜:最先就遇到父母的亲情、慢慢长大后的友情和一定年龄后的爱情。我强调情的内涵,细说爱的意蕴,更告诉学生爱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要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我引导学生发言,把班会活动推向高潮。

四、反思

早恋是中学生思想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我这次因一次偶发事件引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处理中不用常规教育,一反“堵”的教育理念,而用“导”的方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处理类似问题上,教师切忌盲目冲动,需要冷静思考,给学生反省的时间,也为自己留足充分的时间分析问题的原委,并针对事件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策略。其次,要避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早恋并不是成人认为的“耍朋友”。据调查,更多的中学生早恋是需要一个“倾听的对象和能理解自己的人”。教师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教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科学合理、遵循中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第三,教师要对学生感情投资,用真心换取信任,以真情感化学生,相信会在教育教学中创造一番新天地。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5

调查人:XXX

调查时间:星期六下午

调查地点:市场等

调查目的:找出错别字,分析结论。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我国的语言文字有很多种,但是,经常有些商家不断地将祖国的语言文字错用、滥用、误用;而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的误读字和语病更是屡见不鲜。为了加强对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觉性。我展开了深入的调查。

问题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深入调查,我于星期六下午展开了调查。大约调查了一个小时。一些店面广告牌上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现象:把依依不舍写成了衣衣不舍,依恋写成了衣恋,时尚写成了时裳一问才知道,原来都是店主故意写错,自作聪明地把偏旁去掉或用错。还 完全为了追赶时尚潮流,吸引更多的顾客来购物,所以才不管什么字体规不规范呀,用错字没有。还有一些小学生作业上的错别字更是见怪不惊

研究与分析

经过我的仔细分析与研究,大概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些商家为了追赶潮流,吸引顾客,故意使用错别字。

2.书本报纸上的错误大概都是由于印刷错误,印刷员太疏忽。

3.由于小学生的粗心,而造成写错别字。

4.一些小学生不会写个别字,而错写偏旁,多一笔,少一画。

希望一些店主不要在故意使用错别字,滥用语言文字。一定要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可以专门成立一个小组,纠正那些错别字用者。

作为后代,我们有责任传承汉字文化。将我们的汉字学好,写好。我提议,从我们自己做起,身边和人做起,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让我们的祖国更美好!

小学生正确祖国语言文字调查报告范文二:

调查人:XXX

调查时间:星期六下午

调查地点:市场等

调查目的:找出错别字,分析结论。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在当今热闹繁华的社会中,有许多商家为了提高营利,不断地将祖国的语言文字错用、滥用、误用;而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的误读字和语病更是屡见不鲜。为了对这种社会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小组。

星期六早上,我们的调查小组出发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滥用字是三。这是一家卖服装的店,店名叫做衫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历史名着。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本书怎么就变成了衣服国里的演义,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我们继续往前调查,却碰到了一家店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店。这家商店是一家专营幼儿摄影机构的店,店名叫做北京爱你宝贝。这句话没有任何的标点符号,读起来自然会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直到要离开时,我才猜想是不是北京爱你的宝贝呢?但茂名和北京没多大联系吧,天南地北的,真是匪夷所思。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间早餐店,准备、填饱肚子后继续调查。没想到在这里,我们就找出了一个错别字。这是我们从小菜单上找到的。这是什么字呢?我拿出本子写写画画。这时,陈力华大声叫了起来:这是餐字,早餐的餐!我时恍然大悟。这个字原来是餐字左上角的那个部分。可是,大家无法把这个像夕的字与复杂的餐挂上钩。

我们在街上走了一上午,看到了许多的错用字和误用字。我们将调查后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1、店主为了商业效应,将成语滥改滥用。2、店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字简化而为。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 青少年; 不正当; 心理; 矫正

1 青少年不正当的表现

1.1 攻击性不正当

指使用暴力或胁迫、诱骗手段对女性强制实施猥亵或奸污,这类不正当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是触犯我国刑事法律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的案件时有发生,且有增多的趋势。侵害对象主要是,严重摧残了被害的身心健康。如重庆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平时表现差,在1984年内数次奸淫,又于1985年4月17日,伙同两名男生将一名12岁的女学生强行挟持到校内僻静的角落,残暴地实施,并抢走了该女生的钱,致使这个女学生久久不敢到校上课,整天躲在家里,一听见响声就畏惧发抖。这三个少年犯受到了法律的严厉惩罚。上海市某区有4名初三学生结成一伙,常在游泳池调戏、猥亵女学生。夏天某日,他们又把校内一名女学生强行挟持到教室内进行调戏、侮辱,引起许多同学在外边门缝窥视,影响十分恶劣。可以说,这类攻击性不正当是最严重的不正当。

1.2 迷恋物品

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物品是指具体描绘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书刊、影片、激光视盘、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他物品。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走私、制作、贩卖、传播的书刊、录像带、录音带、激光视盘等物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比较严重,毒化社会风气,腐蚀人的灵魂,特别是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据调查,在性犯罪的青少年中,有60%以上是因不同程度受到物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福州市曾对某中学155名初中生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其中看过黄色书刊的有65人,占41.9%以上。有的学生竟千方百计钻入某造纸厂内,企图偷盗准备化纸浆用的黄色书刊和画册。

《中国青年》曾报道了山东省济南市流行画片的严重事件。这些画片来源于台湾、香港等地,直观性强,有诱惑力,竟然在济南市一些地区进行半公开的销售。一些中小学生好奇地去观看和购买,造成恶劣的影响。共青团山东省委和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了解情况后,立即与省公安部门联系,采取了有力措施禁止和销毁了这些画片。

1.3 不纯的异往

现代社会承认和允许青少年男女之间的正当交往,但少男少女之间在不良性意识的支配下,发生和其他的行为,是不纯的异往,是非常有害的。

目前,我国社会舆论对青少年婚前和未成年人的谴责程度降低,并对此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容忍性。而少男少女又不易控制自己的性冲动,在好奇心和朦胧的性意识支配下,在一些中学里发生了男女学生的性越轨行为,有的还多次发生性关系。

《中国青年报》曾经揭露过一起初中生乱事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关注。调查发现,参加这起事件的学生,平时表现都不好,都看过录像,其中有些学生还受过不同程度的处分。正是在既无科学的性知识,又无性道德、性法律观念的情形下,才发生了这种少有的群体性不正当,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青少年不正当具有严重的危害性。首先,不正当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和树立人生观的阶段,发生不正当正是表明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产生了不良的性意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特别是攻击性不正当,直接伤害了其他无辜少女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迷恋物品和不纯的异往,具有感染性,很容易侵袭其他中学生,其危害也不能低估。

其次,不正当,不但干扰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污染了学校的风气,而且破坏社会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各种不正当,有的本来就构成了犯罪,有的则是走向犯罪道路的危险信号。

专家的研究还告诉我们,中学生沾上了不正当,会造成不良的个性特征,一旦形成后,矫正的难度很大。因为,与人的有关的性本能、性冲动具有巨大的能量,青少年不正当恰恰是激发了单纯的性本能、性冲动的力量,这种诱惑力和推动力使得青少年不正当不可能轻易停止,而通常会继续发展下去,对此,我们必须十分警惕。

2 青少年不正当的心理分析

2.1 影响青少年不正当的主要因素

2.1.1 社会因素 ①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来往日益频繁,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等观念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影响了正在发育成长的青少年。②在社会环境中,有关性的信息过多、过滥,使青少年面临着过多的性刺激。突出的是物品传播,形形的录像、录音、激光视盘、电影、书刊、画片、玩具等,既有境外渗透进来的,也有国内制作的,它们以下流的性内容来刺激人的感官,诱发人内心的,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尤其对缺乏辨别力和控制力的青少年来说,特别容易中毒,导致不正当(包括性违法犯罪)发生。③性教育关系到个体性意识的发展,性意识要达到良好的社会化程度,必须经过正确的、科学的性教育,而我国的性教育长期以来处于落后状态。在家中,关于性问题父母对子女讳莫如深,回避不讲;在学校里,性教育不登大雅之堂,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有关性的内容往往是一带而过;在社会,又缺乏对性知识、性道德的正确宣传。这种封闭和放任自流的现实,只能致使为数众多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性问题方面陷入盲目无知的状态中,或是造成性意识的偏差和不良倾向。

马卡连柯说过:“性的本能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任它留在原始的‘野蛮’状态中,或者用‘野蛮’的教育把它加强,那就只能成为现象。”一部分青少年正是在缺乏良好性教育的情形下,逐渐发生不正当的。

④近些年来,社会上性污染的现象增多。在一些舞厅、咖啡厅、KTV包房、桑拿浴室等场所,充斥着各种色情活动。同时,一些按法律规定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经营者为了增加收入,让一些少男少女进入活动。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青少年不正当的产生起着促进作用。

2.1.2 个体因素 ①青春期的性发育。性科学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性发育成熟的时间,现在比上一世纪提前了。我国的有关调查表明,1964年女孩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是14~15岁,1985年提前到13~14岁,男孩的性发育成熟时间差不多也是提前了一、二年,这种现象称为性发育成熟前倾。随着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少男少女的性意识有了发展。他们对性有特殊的内心体验,表现出对异性的向往,但又对与异往充满着矛盾心理;对性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往往懂得的性知识却又很少,对月经、遗精、受精和怀孕等性现象只是一知半解。可以说,青春期青少年在性心理成熟方面跟不上性生理发展的水平,造成了性心理与性生理之间的冲突。

有关研究告诉我们,初中学生性意识的发展是最显著和最迅速的。通常初中生的性意识是从自己身体变化的感受开始的,由此使他们关心性问题,对性知识开始感兴趣,并注意到恋爱、婚姻等两性关系问题。有关性问题的医学书籍和文艺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中有关两性关系的内容,也容易吸引他们。初中生已开始关心自己的打扮,注意自己的容貌,重视自己的外表,已经能感受到性兴奋和性冲动。当然,性意识的觉醒,并不是初中生的全部生活,而只是他们所关心的许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初中生性心理特征表明了初中阶段是性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容易出偏向、产生麻烦的阶段。一旦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可能会导致不正当的。②在性的道德和法律关系方面缺乏正确的观念。实际情况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对性的社会性理解是极不充分的,这突出表现在对性的道德和法律关系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性关系是一种社会现象,归根到底是会产生社会结果的。因此,人类社会通过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来对两性关系进行社会调节和规范。一个人的恋爱、婚姻是要遵守社会有关的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不正当违反了社会要求,是要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谴责的。

我们要充分估计到目前青少年在性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进行了调查:16~20岁的青少年在回答对婚前的评价时,认为是正常行为,不可指责的或认为可以理解及说不清的,共计占61.5%。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的性观念与现在社会的道德和法律是不完全一致的。应当说,性道德和性法律意识的偏差,是导致青少年不正当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缺乏对的调节和控制力。具有冲动性,它的内驱力是巨大的,从而会从自然的方面去寻求满足。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的调节和控制力较差,特别易受外界诱因的影响。因此,他们在好奇、模仿、追求刺激的心理支配下,容易发生不正当。一部分青少年开始并没有多少腐朽的性意识,仅仅是为了兴趣和新奇的刺激,就发生了不正当,而在这个过程中,又会滋生腐朽的性意识。

2.2 青少年不正当的心理特征

2.2.1 认识方面

有不正当的青少年,一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性问题的错误认识,大致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认识上盲目无知,缺少对真正涵义的理解,无论是对性的生理知识,还是对性的道德、法律知识,都是无知的;第二种是认识上的片面性,对性的生理方面有一定了解,而忽视对性的社会性认识,造成性观念的片面性;第三种在“性自由”观念的影响下,或受物品的毒害,有明显的错误的性观念。

2.2.2 情感情绪方面 有攻击性不正当的少年,通常具有粗暴的情绪,内心时常浮现低级下流的情感情绪体验,而且情感明显地带有利己性。

迷恋物品和不纯异往的少年,往往表现为精神空虚,热衷于得到有关性的低级趣味的内心体险。这类中学生,平常缺乏良好的道德情感,对异性的感情不是纯真的,夹杂有邪念。

青少年不正当,在发生时会表现出情绪的高涨和激动状态。

2.2.3 动机方面

一种是由单纯的好奇心引起的,这类游戏型不正当为数不少。另一种是出于性生理需要或腐朽的性心理需要,如个别的少年流氓犯和犯所实施的害行为。还有一种是出于性冲动。少男少女在接触过程中,产生了性兴奋状枋,在缺乏控制的情况下,性冲动支配了。这是属于冲动性的不正当。

2.2.4 意志方面

青少年不正当,反映出来的意志薄弱性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容易在外界性刺激的诱发下,失去控制力,发生不正当。另一方面是,当青少年不正当被发现后,虽经教育和制止,但他们仍有可能继续下去。如迷恋物品和不纯的异往,一旦有了具体体验,会产生强化促进作用,在强大的诱惑面前,意志会变得软弱无力。

2.2.5 个性方面

有不正当的青少年,其个性具有明显的消极性。通常表现为不求上进,学习落后,与集体关系不协调,缺乏自尊、自重、放任自流、自私心重等,而且还有其他不良的兴趣和习惯。应当看到,不正当的发生,使这类青少年的消极个性又深化了一步。因为消极个性与不良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

3 青少年不正当的矫正

青少年不正当同样也是可以矫正的。但是这种品行障碍与其他品行障碍比较起来,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与性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讨论各种不正当的具体矫正措施之前,首先来讲一下性教育问题,这对不正当的预防和矫正具有普遍的意义。

实际情况表明,压制青少年对异性的兴趣,是不好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对他们的性心理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对青少年性教育是具有思想性的,决不是单纯为了让他们获得性知识,而是为了指导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面对人生,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有道德修养的新的一代。同时,学校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要与家庭和社会的行动协调一致。中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条件、教学课程和课外活动,把性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各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谈到过去劳动人民为自身解放而斗争时,必须强调妇女为争取男女平等而开展斗争的意义;又比如,在谈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要相互尊重和相互关心时,还要反映出应特别尊重妇女,批评歧视女性的言行。中学的性教育,要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来进行,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特别是对初中生,要告诉他们,结交坏朋友、说下流话、满不在乎和轻浮行为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容易产生不正当的。要使初中生明白下列基本道理: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仪表的关系,自我价值和自我教育对异性关系的意义;社会对男人的评价是什么对女人的评价又是什么,一个人的真正力量和弱点表现在哪里,男青少年在女青少年面前应有怎样的举止行为,女青少年在男青少年面前应有怎样的举止行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应负什么责任,怎样评价自己的行为,如何真正认识人类的幸福等等。初中生对这些问题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就有可能树立符合社会要求的性意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一方面要向初中生讲授无偏见的、正确的性知识,另一方面要同时向他们进行有关性道德的教育。这两方面的教育结合得愈好,性教育的效果也就愈好。现具体地说明对各种不正当的矫正,应予以分别指导。

3.1 关于攻击性不正当

攻击性不正当危害严重,已构成劳动教养性质或犯罪的,当然要由少年教养所或少年犯管教所专门进行教育改造。对一部分有轻微的攻击性不正当的青少年,学校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指出这种攻击性不正当的危害性(如用下流语言或动作调戏、侮辱低年级女学生等),严肃告诫发展下去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找出原因,分析是在什么样的不良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是否受了物品的毒害还是有坏人腐蚀学生本人,为什么缺乏抵制力。在弄清原因的基础上,坚决采取主客观方面的有效措施,

责令学生深刻认识并作检讨,根据具体情况,为了促其真正改过,必须予以一定的适当处分。

在处理中,学校与家长需密切配合。在处理后,还要一起加强督促和教育,密切注意其行为表现,并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要注重个别教育,帮助他不再重犯。

3.2 对迷恋物品的情况要及早发现严肃处理

发现少年学生接触物品,首先要查明来源和影响范围,并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做到迅速查禁,切断源头,尽快地使学生从物品的毒害中解脱出来。同时,有关部门要依法打击走私、制作、贩卖、传播物品的犯罪分子。

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对这类少年学生进行严肃教育,根据他们接触物品的程度,指出其危害性。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物品的巨大毒害,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毒害。给他们讲解,一些青少年是怎样在物品腐蚀下变成犯罪分子、走向自我毁灭的,使他们的头脑清醒起来。

学校和家长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兴趣,把充沛精力用到学习和正当的文体活动中去。特别要关心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否安排好了,避免无聊、难以打发课余时间的情况。也可有意识地让邻近表现好的学生,主动地关心这种学生并与他为伴。

3.3 关于不纯的异往

关于不纯的青少年异往,是应及早引起警惕的。即使是接吻、互相拥抱等行为,也容易使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好奇心和生理冲动下发生的。

研究表明,不纯的异往,不是突然发生的,总会有一个发展过程。开始往往是兴趣和好奇心;或缺乏家庭温暖,感到心理紧张,情绪不安;或在学校学习成绩不理想,与老师、同学关系不佳,造成不少烦恼。在这种情形下,异性之间的安慰和来往能解除烦恼,但交往发展下去往往容易陷入不纯的情形。

因此,要防患于未然,趁陷入未深,及早发现,及早关心指导,并切实地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使有这种倾向的少年男女懂得过早的是有害的。要告诫他(她)们少年男女之间过早的性生活最终只能给自己带来危害,而且影响着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轻率地发生,使少年本来不太充实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空虚,易使自己成为下流的、放肆的、玩世不恭的人。这些也是由于少年男女在人类之爱的感情方面没有成熟所决定的。过早的还会使少男少女对愚昧无知的水平定型化,形成单纯生理满足的观点,容易产生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的性心理。对女性来说还有一个特殊问题,如果过早怀孕,会使情况更复杂,个人痛苦更深重。无数事实证明,过早的不会带来长久的幸福,最终尝到的只能是苦果。

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和指导上是不能简单从事的,要了解这种不纯的异往的程度和原因,陷入的感情因素究竟多少?只有情况清楚,才能对症下药。在具体教育时,要做到理解他们,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接触。特别是对少女,要细致地引导,不要使她们过分紧张或对立,让她们感到老师和家长是爱护她们的,是从她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的。切忌去刺伤少年男女的心灵,不要用诸如“小流氓”、“狐狸精”、“不要脸”等语言去损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帮助他们,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悔恨和自我责备,这样就容易让他们懂得珍重男女之间的感情,防止过早的发生。

3.4 关于中学生早恋

中学生早恋不属于品行障碍的范畴,但又与品行障碍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对此有个正确的认识。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关于中学生早恋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中学生早恋现象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有不少早恋导致犯罪的,或早恋现象中混杂着性违法犯罪活动,因而主张对早恋现象应该禁止和严加管教;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学生中有早恋的毕竟是少数,并没有多么严重,根本称不上是“早恋现象”,因而不同意前面那种观点,觉得把问题夸大了。

我们认为,对中学生早恋的严重程度,可以先不下什么结论,但对目前中学生里存在的写情书、谈恋爱的实际情况,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应当指出,少年学生之间的异往是他们的正常需要,学校与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即使是早恋或者是相似早恋的行为,也不能称为不正当,这是不能靠粗涉的手段来解决的。

但是,早恋有消极性,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正因为如此,对早恋是需要加以适当指导的。简单粗暴的反对,或放任自流,都是不可取的,因为确实有人从早恋开始而走上邪路的。对早恋学生提出合理的劝告,从关心出发进行耐心的引导,这不是什么“干涉学生的自由”,而完全是有必要的,也是老师和家长的责任所在,只要引导的方法得当,少年学生也会很好接受的。

有一位高级教师,既富有责任心,又了解学生心理,她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说得很入理:在你们这个年龄,有人由于好奇而产生了“恋爱”,可以说这是幼稚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对自己感情的不珍惜,也是对别人感情的不珍惜。何况你们正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个黄金时期在人生中只有一次,如果不能抓紧这大好时机奠定知识基础,将是人生中的一大憾事。十几岁的中学生谈恋爱,因为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冲动,很容易影响学习,所以中学生不宜谈恋爱。她劝告学生,应该珍惜自己的感情,避免因早恋留下感情的伤痕。年龄大些,知识的基础坚实些,那时再谈恋爱,无论对身体,对事业,都有好处。这位老师循循善诱的细心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7

2007年,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多梅尼科・多尔切和他的前男友出现在一则杂志广告上,他一手亲昵地揽着自己前男友,另一手拿着最新款的摩托罗拉手机。

这让路透社记者彼得・格拉夫万分感慨:同性恋广告居然可以如此盛行。

格拉夫的感慨并非空穴来风,美国恒康保险公司最近用一对女同性恋打保险广告,而Altoids 公司也推出了两款强力刺激型新味薄荷糖,含沙射影地询问它的消费者是否对双性恋感兴趣――美国的国际大企业好像发现了一块新大陆,甘愿冒主流舆论反对的风险,争先恐后“出柜”。

在英国,由两个男人和一子一女组成的“非常家庭”代言了亨氏蛋黄酱;在保加利亚,相拥亲吻的歌手阿吉斯和其同代言了一家电视频道;在韩国,两名俊美的年轻男孩成为一家通信公司的代言,而且屏幕上明确地打出“这是一对同性恋人”。而中国,早在2006年,徐若代言的巧克力广告就被网友指责有“同性恋”之嫌。广告中,她一人分饰两角:A角身穿黑色衬衫,帅气逼人;B角身穿淡蓝色小礼服,性感妩媚。当A角喂B角巧克力时,B角微闭双眼,一脸享受,甚至一把扯断颈部的彩珠项链,旁白广告词为“此刻意乱情迷,刹那水融”。

从日用品到奢侈品,从亚洲到欧洲,同性恋元素正越来越多地呈现于广告当中。两个男人或女人,亲昵甚至带有意味的举止言行,加上所代言的商品,成为这些广告的基本要素。

很难想象,仅仅在10年前,在电视上投放同性恋广告还是一件极其冒风险的事情。1994年,瑞典的宜家家居每天晚上都会播放一则广告――两个男人一起在宜家选购餐桌,表情亲密。不久后,宜家便收到一封炸弹恐吓信。2000年,恒康保险公司推出一则女同性恋伴侣收养一个亚洲婴儿的广告,播出后即遭剪辑,故意让观众误认为这可能是一对姐妹。

明显时过境迁。

它们在指向谁?

同性恋广告的繁荣,除了社会更加趋于多元化,人们对于同性恋这一现象司空见惯外,更关键的是利润的驱使。广告直指盈利:有同性恋元素,就会有受这一元素影响和吸引,并且具备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的受众群。

西蒙斯市场研究公司曾经做过调查,结果显示:28% 的受访同性恋者家庭年收入超过5 万美元,21% 的受访同性恋者家庭年收入超过10 万美元,50% 的受访同性恋者身居公司管理要职……这些数据足以让品牌商家与广告运营商们眼前一亮。他们普遍认为,同性恋消费者比普通人有钱,瞄准这批高消费人群,成为商家最直接的目标。

然而,从事同性恋网络广告监测工作的米歇尔・ 威尔克同时认为:“如果只是为了影响同志消费者,他们没必要花成千上万美金制作一个电视广告砸在黄金时段。”

那么,同性恋广告的真正指向是什么群体?或许能从一个电视节目中发现答案:2003年6月,美国Bravo电视强档推出《粉雄救兵》,这一节目播出后立即打破有线电视收视纪录,五位粉雄更与NBC签下6年合约。

粉雄,顾名思义是“粉红男人”,Gay(男同性恋)的绮丽表达。他们穿着优雅,风度翩翩,体谅女性,每期节目都会利用自己的美学专长,来拯救一个在时尚、生活方面都一塌糊涂的直男,帮他挽救自己的生活或爱情。那些一开始灰头土脸的邋遢直男,在节目结束时俨然又帅又有气质,而且言辞文雅、深解女人心。

这一节目的走红似乎揭示出同性恋文化更大的指向:身为普罗大众的直男直女。在他们心目中,同性恋已俨然成为审美、品味、创造力和高端的代言词,一言以蔽之,“时尚”。有意思的是,这五名粉雄的身份分别是时装设计师、室内设计装饰师、资深购买家(如果有这么一种头衔)、美食家和专业美容美发师――从居家、饮食到服饰、造型,尖端代言者已经成为同性恋,尽管消费的大众仍然是异性恋。

这有些像最多下厨的是女人,可是顶尖的厨师都是男人。

同性恋=时尚?

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美国,异性恋男人也还是坚定地对时尚绕道而行,其最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害怕被人误以为是同性恋。大学校园里第一个打耳钉、第一个喷香水的男性,往往被认定是同性恋。的确,时尚意味着精致、细腻、创造力和艺术天赋,而这一切又都跟“阴柔”挂钩――很难不去联想到同性恋。

事实上,同性恋与时尚纠缠已久:时尚圈的主宰者,那些天才的设计师们往往是Gay。简约大师Calvin Klein,香奈儿的时尚老爹Karl Largefield;时尚界的恺撒大帝范思哲,以及服务于纪梵希和Dior的鬼才设计师约翰・加里安诺……他们统统都是Gay。而D&G这个品牌名索性就是为了纪念它的创始同性情侣。

有人说,时尚百年谱写的就是Gay的发迹史。甚至有时尚圈十男九Gay之说。

当时尚的主导者便是同性恋时,他们自然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揉入homosexuality的元素。设计师们大量地采用男模,并且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男模――毋庸置疑,男模中的大多数也是Gay。他们在镜头前毫无保留地秀自己的肤色、脸孔、身材和肌肉,紧身的衣着和大量的暴露令观者血脉贲张。眼神中裸的意味和睥睨,几乎是在炫示自己的性向。

一流的设计师,一流的男模,加上很大一部分高端消费者。他们灌输给公众这样一种印象,即时尚与同性恋等同,至少是近似等同。

一度红透半边天的美剧《老友记》中,某次莫妮卡和瑞秋在中央咖啡馆喝咖啡时,推门进来一位时尚、帅气、干净又有魅力的男人。两个满脸发花痴的女人对看一眼,十分冷静地下了判断:“He must be a gay”(他一定是Gay)。

公众的印象如此根深蒂固,当这种观念成为浪潮的时候,就会反扑回它的发生地。还是在时尚设计界,一位时装设计师有着快活的脸和同样快活的大肚腩,媒体对他的报道这样冠名:“天哪,他竟然不是Gay!”还有一个略有些苦涩的笑话流传:某位直男设计师一心想进入时尚界,却被质疑自己的天赋。于是他出卖自己的形象、打扮甚至性向,终于被同行所接纳。

事情可以很滑稽,但背后深藏的东西却令人玩味:时尚界打造了同性恋优雅有品的神话,而受众群接受这一神话后产生固定的判断和期待值,反馈回来,就变成了时尚圈潜规则:非同莫入。

同性恋元素背后的酷儿文化

也许已经有人很敏感地捕捉到:同性恋元素的盛行,主要是Gay元素的盛行――尽管也有许多商业广告是由Lesbian(女同性恋)做主打(香港的一则平面雪碧广告,主角便是坐在高墙上,平胸、叛逆的Lesbian少女),然而出镜率最高的仍是Gay:品牌、设计、美食,甚至电影。

尽管如此,这些Gay味十足的广告或表达,仍然受到更广受众群的关注:Gay、Lesbian、直男、直女。他们会追捧《粉雄救兵》,会下载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会受同性恋广告的吸引从而影响自己的购买,而许多现代女性十分乐意拥有一名Gay友,诚如美剧时尚圣经《欲望都市》中呈现的一般:女主角之二的凯莉和夏洛特各自拥有一名同性恋好友,他们体贴、时尚,总在女友伤心失落时温柔宽解。在这里,同性恋者是象征纽约30多岁职业独身女性“潇洒”生活的几种表象之一……

这种关注与贴近的背后,绝非简单的“好奇”或“关心”,向更深层次的社会理论挖掘,会发现“酷儿文化”的背景。

酷儿是“queer”的音译,含有“怪异”之意。在最初,它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后引申为双性恋、变性者以及其他方式与主流不统一者的统称;继而演变为一种反对二元对立,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上个世纪,每个国家都有着鲜明的主流文化,那么从进入新世纪开始,小圈子和非主流文化正在逐渐扩散和放大:80后创造的网络语言、90后独特的“火星文”,成为他们各自时代的话语;web2.0时代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开始逐渐挣脱单一的桎梏,而开始寻找和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小圈子,如豆瓣网的风行,正因为它给散落在各处的文青们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在主流文化中为自己找位置,他们细分自己的特质,然后将那些特质一一去对应它所系属的圈子。这令人无法不联想到“酷儿”,作为一个概念,它对应着文化中所有非常态(nonstraight)的表达方式。这一范畴既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立场,也包括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

作为“酷儿”的原始属性,“同性恋”的地位和待遇,在某种意义上便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小众的人们借同性恋者这一较为凸显的特殊群体,以他们在社会上所引起的涟漪来对比自己,以他们获取的认同度来掂量自己。用《红楼梦》里的话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正如上世纪60年代,“石墙运动”成为同性恋争取群体权益的分野;如今,由纪念此事衍生的“骄傲日”大游行,已有越来越多的非同性恋参与:异装癖者、捆缚爱好者,以及其他普通的大众。当同性恋亚文化浮出水面时,一同浮出的也有其他各式各样的亚文化。

粉红钞票、粉红经济

“多年来声嘶力竭的同志运动,反比不上消费主义的魔术棒,轻轻一敲,便把传统误解丑化的同志形象一改,变成中产品味的化身。”张翠瑜在《当同志形象被消费》一文中如是说。

回到最原初的起点:尽管同性恋广告的观看者远远超过同性恋,但这些广告的最初拍摄动机,仍然绝大部分是为了吸引同性恋。

曾有人归结称,“如果说天底下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那就‘out’了”,而这句话随着世界经济大潮的滚滚向前,也滑到了“out”的边缘。实际上,一场更为广义地被描述为“粉红色”的经济正席卷而来。

粉红色被视为同性恋,尤其是Gay的颜色。“粉雄”一名也由此得来。诚如西蒙斯市场研究公司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般,“粉雄”们往往社会地位突出,精于品味,乐于消费。从前,这一群体被隐匿于普罗大众中,一刀切地接受着“配发”的广告或商品。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匿名性,再加上一些公司高级管理层的逐步支持,不少公司开始展开了对同性恋市场和购买力的严肃调研,人们对“粉红钞票”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增长,渐渐了解到能让同性恋消费者掏腰包的因素。

这甚至已经超越了“尝试”阶段:美国运通卡、苹果电脑、依云矿泉水、LEVEL牛仔裤、耐克球鞋、维珍航空等,早已为同性恋群体量身打造了许多Gay/Les味十足的广告。而美国在线、安泰人寿、IBM、强生、联合航空等,也看准了同性恋市场的商机,纷纷将营销箭头瞄准这个特殊群落。

狭义的粉红经济,是指为同性恋的需求及口味服务的经济。但广义的粉红经济,却绝不仅限于此――它趋于小众化,然而当小众们聚集在一起时,便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大众。

例如,为同性恋服务的一切,也适用于那些在某些特质上与同性恋重合的异性恋们:他们收入不菲却没有家庭负担,消费观念超前而无所顾忌,喜欢旅游,追逐时髦,出入酒吧。也是一个多么理想的消费群体。

而根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年来,随着富有女性不断增多,一些女性专属消费领域也应运而生――只能在好莱坞电影《律政俏佳人》中出现的“粉色航班”如今在英国也成为了现实。现年24岁的英国年轻企业家亚当・查尔斯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条女性专属航线。这条女性专属航线于6月4日首航,由英国利物浦的约翰・列侬机场飞往法国巴黎。据了解,女性乘客将以能够负担的价格,搭乘这趟针对女性要求提供特色服务的粉色航班,不仅可享受豪华空中之旅,还可在世界时尚之都做短暂停留,疯狂购物一番。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8

调查结果出来了,美国苹果公司在品牌调查结果上名列榜首。这一结果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调查报告指出,苹果公司之所以如此受到同性恋男女钟爱,主要原因是由于同性恋男女受到了苹果公司的广告、周围朋友以及众多媒体的影响,而且苹果公司是第一家在吸纳新员工时对同性恋不予以限制的公司。

事实上,苹果公司的用户友好性界面和简单易用的产品一直以来都以其简易和高雅赢得了人们的芳心。但对于尚不识“苹果之道”的新用户来说,他们却是被苹果公司的广告吸引来的。苹果公司倾向于采取针对多元化受众的广告策略,这比起那些游荡在老套路上的广告要好一些。而且,苹果公司的细分受众也包括同志群体。

在此次调查结果中排名比较靠前的品牌还有Showtime、HBO、Absolut(绝对伏特加)以及Levi's等。至于排名靠后的品牌,有三星(Samsung)、沃尔玛(Wal-Mart)、Dunkin Donuts以及Cracker Barrel。Prime Access总裁Howard Buford说:“参与调查的国际品牌,是我们基于产品和服务领域予以挑选的。影响人们选择的结果通常与一些因素有关,像企业的就业政策、市场拓展程度以及企业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的表现。一些企业被视为缺乏同志友好性,是由于企业的雇佣政策和媒体上的负面消息。”

“多年来,大量调查数据表明,同性恋消费者会更加忠实于自己购买的产品品牌。”Buford说,“新近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有68%至72%的同性恋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购买他们认为具有同志友好性的品牌。”

“必须让他们觉得该品牌欢迎他们,同性恋消费对于该品牌很重要。”Buford说,“此外,同志群体更倾向于追逐潮流,很多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因此,他们是应该争取的重要消费群体,因为他们影响着其他人的购物行为。”

同性恋消费者真的是品牌忠实者?

人们在头脑中对同志消费者勾勒的画面是:他们赚更多的钱,有更好的教育背景,而且具有很高的“品牌忠诚度”。今天有多于一打的财经服务公司、两倍多的时尚品牌、超过40个酒品品牌在美国进行同志市场营销,但是,最终能被人们记住的有几个?凭什么断定同志消费者具有很高的品牌忠诚度?

“利用同志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进行营销的观点已经过时了,你不能把它看得理所当然。”卫特康公关与广告公司(Witeck-Combs,华盛顿一家专注于同志营销的公司)的Bob Witeck说。该公司和Harris互动公司预计,到2011年GLBT(跨性别群体,男同性恋者Gays、女同性恋者Lesbian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统称)群体消费额将高达8310亿美元。许多企业涉足GLBT消费者领域的方法是:在国家或当地的GLBT媒体上直接打广告。

只有少数品牌能幸运地获得同性恋的忠诚拥护,如绝对伏特加、美国航空公司、美国运通公司、菲利普莫里斯、米勒酿造、斯巴鲁和国际通用公司,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些品牌也都是各自行业的领导企业。

然而,烈酒行业发展迅速,这对于追随而来寻求同志忠诚度的后来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人们认识到可供选择品牌越来越多,要赢得他们的品牌忠诚度就越来越难。”Witeck说。

“早期进入同性恋市场的企业获得了许多便利。”Scott解释说,“这些企业仍带着光环效应,其他企业很难与之竞争。”因此,必须有意识地成为行业先锋,这是很重要的。烈酒行业竞争的口袋或许已经接近缝合,但其他行业的同志广告营销却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包括家庭用品、宠物必需品、电子用品、包装食品、苏打、快速消费食品、家具、商业服务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同志消费者经常关注广告背后企业的动作。“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识别能力,他们并不从事物的表面看问题。”Witeck说,“他们想弄明白:企业对同志的支持是否是真心的,还是只想赚他们的钱?”

许多同志营销机构通常告诉企业的是:在进入同志营销市场前,先“扫一屋(house in order)”―意思是实施非歧视政策,保护同性恋雇员,提供平等的利益,留意与同志相关的政治事件。

“说服这个群体相信企业是真正在乎他们的,从而认真地对待企业的努力,这是一个必须坚持不懈的长期过程。”同样从事同志营销的Paul Poux如是说。

企业一旦决定投入同志营销市场,首先必须进行市场调查,评估正确投资的时机和品牌资产。从理论上说,要在众多营销者蜂拥而至之前做好准备,以便给予那些先行的市场领军企业重重一击,从而使自己脱颖而出。

另一个方法是,企业必须保持大众出镜率,传达令人信服的信息,还要留意周遭的政治事件―必须意识到它们对企业的营销有利,同样有弊。

如何让产品和同志群体挂上钩

“10年前,在同性恋群体中投入一个广告,做一些促销活动,或许你能侥幸成功。但现在这种方法已经失灵了。”这是Scott Seitz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企业如何让产品和同志群体挂上钩”时说的话。

Scott是国际上一家著名的专注于同性恋市场营销的企业SPI Marketing的创始人,有二十多年的同性恋市场营销经验。他曾和多个知名企业有过合作项目,比如柯达和百事可乐。SPI的市场营销主要聚焦于GLBT市场中的战略定位和企业形象设计,改善、增进企业与GLBT组织的关系。从1996年开始,SPI在美国“增加了同志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商业业务操作”。

“这关乎怎样带来顾客流,让自己的产品和同志消费者挂上钩。”Scott说,“目标顾客群有商品质量、价格、时尚、同志友好性的需求,企业需要提供一种可以为同志群体服务的产品。”

SPI最为世人熟悉的是它的事件创造性手法。SPI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服务包括战略计划和营销、产品样本、产品促销发展、测试和执行、研究调查以及集中性强的团体协调。

谈及1996年的同志营销情况,Scott说:“当时商家做的是针对消费者市场的初次直接营销。过去一直有企业在打啤酒广告,但是没有企业做市场调查,没有体验营销。绝对伏特加从1981年就开始涉足同性恋市场了。绝对伏特加和LGBT消费者的亲密度一直都很强,因为它是一个老牌子,曾经和同志消费群体共患难。”

当有些企业对同志群体仍有不友好心态时,绝对伏特加已经是同志群体的伙伴了,它和这个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而Scott和SPI成员对同志群体的营销理念也有了改变。“我们开始逐年增加新的项目,开发了和大小赞助商之间的关系;在酒吧和俱乐部采样,做一些大项目,创造企业和同志市场联系的纽带。”Scott说,“这是第一次有人走进同志市场,真正将直接营销、人力资源和广告联系起来,揽在一起。”

一眨眼就是10年光阴,当被问及现在是否每个企业都追着同志消费者的钱包跑时,Scott笑着说:“这不是真的,每个人都真正意识到同志消费者的购买潜力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这仍然是一个细分市场,存在服务不周的问题,同时有未开发的领地,很多工作需要完善,但是这个市场增长空间大,商机无限。”

同志消费群是怎样一个群体?这个市场在未来10年里会如何变化?Scott说:“这是一个活跃的、充满活力的群体,对于诸如餐馆、酒吧、时尚物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对这个群体进行细分时,你会发现他们在购物和消费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面对日益红火的同志营销市场的挑战,SPI也制定了自己的发展策略。“目前SPI已经和月亮城广告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我们非常注重市场营销、战略规划、媒体购买、现场活动水平的提高。”Scott说,“SPI面临的挑战是:在变化发展的同志消费群体市场中,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

Scott想向客户传达一个观点:“同志市场已经有了变化。这已经不再是单独的一个同志顾客,而是演变成一个同志市场。”关于如何获得同志消费者的青睐,Scott认为这关系着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和同志消费者挂上钩,他的建议是“将质量、价格、时尚性、同志友好性等元素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吸引同志群体”。

同志媒体曾经有过动荡的时刻,这对SPI的同志市场规划也有影响。Scott说:“同志消费者和同志媒体的转变仍然不到位。在同志媒体方面,Advocate和PlanetOut几年前的合并为同性恋媒体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当‘同志广播’开播,内容展现形式从印刷到网络再到广播或电视,这意味着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取同志顾客,同时也为买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谈及当今印刷媒体在同志营销中的运用情况,Scott说:“小报和‘酒吧碎片’对同志营销仍然很有效,地方印刷媒体和该市场的营销关系密切。虽然广播媒体在酒吧的活动频率有所增加,但除了Advocate、Genre和Instinct,其他出版商对同志消费者也很感兴趣。”

谈及同志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Scott说:“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针对同志群体的商品,商家们将各出新招,创造这样的产品争取同志市场。SPI也将参与同志市场的竞争,这是一次针对300万人实施的市场营销活动,主要集中于印刷广告上,通过专门设计的信息,目标锁定遍布各地的同志消费者。”

“针对每一个群体的营销策划都有不同的挑战,不能将这个大群体中的所有人都同等对待。”Scott说,“拿杂志广告而言,几年前SPI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志经常阅读的是《今日美国》(USA Today)。类似的数据显示,向同志顾客展示恰当的内容时,对企业也是一种挑战,因为2300万人将看到这个针对同志群体的广告。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针对细分市场所开展的广告宣传,最终将展现在所有消费者面前。企业一方面要体现对目标群体的真心,另一方面仍要顾及大众。”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同志市场上脱颖而出

似乎每一个伏特加生产商都想在同志市场上瓜分一块蛋糕。市场上伏特加的新品牌有近200个。很多商家在同志市场上展开竞争。因为绝对伏特加已经成功地拓展了同志市场,它现在的地位是其他商家所觊觎的。在绝对伏特加的世界里,所有的广告都必须做到“同志友好”。

为了吊起读者的胃口,在美国的豪华杂志上,绝对伏特加标志性的图像似乎都要到最后一页才优雅登场。事实上,瑞典烈酒公司短颈圆肩的水晶瓶自从1981年粉墨登场后,便一直在印刷品广告页上熠熠生辉。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一个名字:Absolut Perfection(绝对完美)。

这场广告运动不仅仅让美国大众认知了一个品牌,该公司通过在同性恋杂志The Advocate、Out和其他类似刊物进行广告宣传,也让同志群体知晓了一个品牌―Absolut(绝对伏特加)。与其他企业哼哼哈哈、含糊其辞的同志市场广告活动相比,绝对伏特加在同志营销舞台上的表现及其幕后的决策过程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只是想着:这将是我们的一个广阔市场。”Michel Roux说。Michel Rouxs是美国进口商卡瑞朗公司的总裁,这家公司位于新泽西州的帕拉穆斯县,最早负责绝对伏特加在美国的分销业务。虽然绝对伏特加诱惑性极强的广告几乎是立刻就将大众的关注目光吸引过去,但它也不是一直都起着积极作用。

“有消费者来信说,为我们在同性恋杂志上刊登广告的行为感到难过。”他回忆说,“我的反应永远是:你在哪本刊物上看到的?你一定是一直在阅读这些刊物!”负面评论并没有打乱绝对伏特加的营销阵脚,这也是绝对伏特加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在市场艰难期,公司上下齐心协力,使产品的市场地位得以保住。从此以后,绝对伏特加始终如一地稳立于市场之上。

多年来,该公司针对同志群体投放了许多广告,广告代言人物有Spada(为Pirde品牌的同志戒指代言的艺术家)、Keith Haring(美国涂鸦艺术家)等。

根据市场调查摩根公司发言人Jeffrey Moran的说法,从1981年开始,绝对伏特加对LGBT的投资高达2000万美元。这些市场经费,有的用于活动赞助,比如像格莱德媒体奖(GLAAD Media Awards)、彩虹旗25周年纪念和最新的同志游戏VII。这些努力没有白费,绝对伏特加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稳稳占据着市场第一名的宝座。10年后的今天,同志市场竞争已变得十分激烈,尤其是在烈酒行业,一家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跨过很高的市场门槛。

另一个经典的同性恋营销案例是美国航空公司。虽然它的GLBT市场营销很出名,但它主要是以活动赞助者的角色出现,几乎不在同性恋媒体上做广告。但是现在,它开始大规模地针对同性恋旅客进行多媒体广告运动。

“这些旅行广告有一个共通点:都是同一对夫妇面孔。我们应该尝试一些更具想象力的事情。”美国航空公司发言人Tim Kincaid说,这些图画试图捕捉一种“流浪的渴望,展现的是‘和自己在乎的人一起去旅行’。旅行为我们创造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则广告巧妙地提醒着人们:我一直都在这里等待着你的召唤”。

“在过去的10年里,广告并不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将钱投资在活动赞助上,公司的Logo也会在活动的广告上出现。”Kincaid说,“但今天的市场成本要求更高,其他航空公司都投放了许多广告。”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最近一次针对同志市场的广告投入为650万美元。

Out Now的CEO安・约翰森(Ian Johnson)说:“和其他旅行者相比,同志旅客通常会遭遇到不同的旅行经历。同志游客的需求和所有享受着假期的人一样―休闲的舒适时光,但是他们经常不敢肯定飞机服务员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他们。”

“或许就因为某个职员为同志旅客服务时显得神态异常,因此就减少了同志旅客的旅游乐趣。”安・约翰森说,“同志旅行现在每年的消费额高达上千亿美元,因此对于宾馆、旅行机构、旅游服务商等希望赢取同志市场的服务行业而言,职员训练将是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Out Now的慰安基(Gay Comfort)训练传递了许多信息。由Out Now展示的实例包括:雇员如何最好地为同性夫妇办理宾馆入住登记手续;当顾客表明他们是同性恋时应该如何回应;服务同志消费者时如何避免个人成见。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9

近年来,中学生早恋现象越来越多。前几年,他们还偷偷摸摸,怕别人知道,可现在至少在同学中,男女生相恋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提高,人们对身边一对对穿着校服的学生恋人也变得视而不见,大街上、小巷里,这样的“风景”随处可见。中学生早恋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有时候在大街上遇到班里学生成双成对地走,只能躲开假装没看见。老师当到这份儿上,真是尴尬。可是说实话,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说浅了不管用,说深了又怕出事。”一位中学教师对中学生中的这种状况很无奈。

3月中旬,我们在伊宁市某中学的高一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关于早恋的调查,被调查者中有75%的人认为早恋行为是可取的,只要掌握分寸就不会影响学习。

据一些初中年级的班主任反映,近年来,初中生谈恋爱人数增多,进入高中更为普遍。有些学生从初一就开始谈,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这样的学生很少有考上大学的,他们的恋爱也大多没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有的班一半的学生有过恋爱经历,大多学生对父母隐瞒早恋。学生最反感父母对早恋采取的态度依次是“到学校反映情况”、“跟踪监视自己”和“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

谈到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州友谊医院的专家王磊认为:第一,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某些情感会自然而然地滋生。伴随着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难免对异性产生“爱恋之情”。第二,若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就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容易受到青春期成长的冲击。第三,学生在青春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很容易被同龄异性的关心所打动,陷入早恋。第四,有不少学生受部分文艺作品中那些风花雪月、缠绵悱恻的浪漫情节影响,热衷歌星、影星等的花边新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追求好奇,对恋爱行为进行简单模仿。第五,家庭及学校忽略了学生适度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学生:早恋不会影响学习

伊宁市四中的一位高一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早恋其实并不像各位家长和老师所想像的那样。我们这种年纪的人本身就应该是活跃的,有些人对同学产生一种爱慕之情,从而相互之间多了些交往这是正常的。就算是恋爱,我们能够多一个知心朋友,能够相互提醒、相互进步,反而有利于促进学习。”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也有个别学生是怀着一种攀比的心理而恋爱的。有一位女生说,看到别的女生有男生追求,总觉得她们很幸福,很有魅力,而自己没有人追就觉得没面子。她还说,看到班上比自己长得差的女同学都有男朋友,而自己没有,心里很是不平。

然而,反对早恋的学生则显得较为理性。他们认为,中学生早恋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过早地恋爱而陷入两人世界将会影响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会影响学习而误了前程。尽管大多数孩子认为早恋不会影响学习,但调查结果却显示,早恋的学生情绪很不稳定。被调查者中,45%的学生认为恋爱使自己变得很敏感,22%的人认为自己变得很脆弱,另有近33%的学生承认早恋使自己情绪波动很大。

家长:防止早恋疏比堵好

对于家长来说,绝大多数总是想方设法阻止自己的孩子早恋。在他们看来,早恋最大的坏处是影响学习成绩。另外,他们也担心孩子受骗上当。父母对孩子的早恋一般采取“堵”或“疏”的方法,也有少数家长对孩子早恋不闻不问。

一位姓李的学生家长说,自己的女儿在上高一。看到别人的孩子早恋很是替自己的孩子担心,因此他在家经常劝阻女儿不要和异性同学过多交往,可女儿总是显得很不耐烦。当他听到有异性同学打电话找女儿时,他总是有点心惊肉跳。

另一位家长则很有办法,她说她常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并且鼓励她与多位异性同学一起交往。她说,防止孩子早恋的办法不能堵,只能用疏导的方式。当她得知自己的孩子与某位异性同学交往过密时,她甚至要求孩子把这位同学带回家来,并亲切地与他们聊天,教导他们好好学习,相互帮助,同时鼓励他们把眼光放远。没想到,从此孩子把与该同学交往的情况主动向她汇报,并征询她的意见和看法。孩子的成绩也直线上升,与异性同学的交往不但没有发展成为早恋,相互之间反而变成了学习上的竞争对手。

有人说,早恋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不仅如此,早恋还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某中学开学时,一位高一学生已有两个月身孕,并从容地计划放长假时去做人流。对此情况,伊宁市某中学老师十分担忧。如果说过去中学生的早恋还有些单纯朦胧的成分,那么现在的中学生早恋则掺入了很多争风吃醋、甚至涉及怀孕堕胎的成分。在某些学校,有些孩子因早恋、失恋甚至发生了旷课、自残的行为,一些单亲的孩子寒暑假还瞒着家长到外面租房子同居。

一位家长担心地说:“最近发现女儿正被两个男孩子追求,我这个做家长的比孩子还紧张。一是怕孩子把持不住早恋,又怕那些男孩子追求不成做出冲动的事情来。唉,又不能不让孩子上学,真是矛盾啊!”

家长李女士说,前几天,她偷看了女儿的日记,知道女儿和一位男生互相喜爱并拥抱过,她吓得不得了。她说,他们都拥抱了,再发展下去该怎么办?

教师:应加强对早恋学生的教育引导

对于中学生中存在的早恋问题,学校领导和老师如何看待?学校对此有没有严格规定?

“虽然早恋这个词在我国的教育界提了多年,但我不同意中学生早恋这种说法。”提到早恋这个问题时,某中学德育处主任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学校中,与这位老师持相同观点的老师不在少数。他们认为,早恋是一个带有贬义性质的词语,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可塑阶段,这种说法对学生是一种伤害,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科学地说,应该称之为中学生恋爱。

伊宁市四中高一年级的一位班主任说,早恋本身的意义就不明确,中学生正常的异往是允许的,如果中学生与异往过密,在思想、行为上表现过激,逾越了男女正常交往的界限,那就是恋爱。

这所学校的校领导在分析早恋的原因时说,缺乏情感交流是导致孩子早恋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与家长、老师的交流很少,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很少跟孩子进行心理和感情沟通。孩子对异性同学有好感或关系密切,只是一种宣泄情感的需要。

“早恋有助于学习的实例我还没有遇见过。在我多年的教书生涯中,早恋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一位中学教师这样说。她所带的班中有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女孩子,考试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五名,后来却由于早恋,成绩不断下滑,高考时落到班级最后几名。

许多老师都认为,早恋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极为不利。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虽然他们生理上具备了恋爱的条件,但在心理上却远远没有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处于早恋漩涡中的孩子对这种情感的懵懂无知,使他们的内心忐忑不安、敏感脆弱,加上怕遭到家长和老师的责备,他们既不敢随便告诉别人,自身又缺乏处理和平衡这种感情的能力,从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有的甚至会改变性格。

专家:这样做可防止孩子早恋

对于早恋这个高度敏感、复杂的问题,父母应采取什么方法和持什么态度呢?这里提几条建议供家长参考。

1.转变观念。不要把这种纯洁的异性友情视为早恋,要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适时适度给他们介绍一些性知识。

2.尊重理解。允许和鼓励孩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尊重他们的隐私,不要私拆他们的信件及偷看日记。要加强沟通,经常与他们交心,做孩子值得信赖的朋友。

3.科学引导。对孩子的盲目冲动心理,要给予引导,有针对性地指导其正常交往,帮助他们理智地超越情感,培养高尚情操。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10

【关键词】 变态心理学;恋童癖;病因;评估

The Etiology, Assessment Methods and Treatment of Pedophilia. Jiang Minm in, Zhang Jiji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 hou 51063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production and new progress ab out pedophilia. Methods By referring to the literatures, a reviewis given about the etiolog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pedophilia. Re sults Pedophiles differ fromother men in their overall neurodevelopmenta l functioning. Penile plethysmograph and visual reaction time are applied to ass ess pedophilia. Cognitive-behavioralpsychotherapy with drugs is used for suppression of pedophilic behavior. Conclu sion Etiological research on pedophilia has lagged behind the developme nts in assessment methods. Using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simultaneously mayaugment efficacy of treatment. The cognitive science tasks applied to research o n pedophilia is a promising way. The study about pedophilia in our country shoul d be strengthened for comparison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Key Words】 Abnormal psychology; Pedophilia; Etiology; Assessment

美国精神病协会对恋童癖的定义是对青春期前的孩子反复表现出性的兴趣,如存在持久 的性意图,进行性幻想,迫切的性要求,有性唤醒以及与孩子发生。恋童癖有多种分 类方法,可分为同性恋童癖、异性恋童癖以及双性恋童癖;也可以分为家庭内恋童癖和家庭 外恋童癖,前者针对家庭成员,后者也针对非家庭成员。恋童癖多见于男性。

1 病因研究

1.1 认知扭曲理论 该理论认为认知扭曲是导致恋童癖的原因。Ward提出了5种核心认知扭 曲[1]:儿童是有的个体;自己有权利与儿童发生性关系;世界是危险的。这 项认知扭 曲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有敌意的,获得安全的唯一 有效方法就是通过待去控制儿童。另一种观点是成人是有敌意的,而孩子是能真正接受 自己并爱自己的;犯行为是不可避免的,恋童癖会把行为归罪于儿童、环境压力 以及或酒精的作用,例如认为是儿童激发起了自己的;与儿童发生不会对儿 童造成持久伤害。

扭曲认知构成图式。图式理论认为,图式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信息加工,优先加工图式支 持的信息,对前因后果等空缺信息进行补充。在对信息加工和解释的过程中,图式进一步获 得支持变得更加容易激活。当从事犯时,紧张的情绪和性兴奋会加的认知负荷,使得侵 犯者没有能力和动机对信息进行理性加工,此时往往会使用扭曲认知图式对受害者情绪和行 为作出错误判断[2]。扭曲认知具有内隐性,且形成于恋童行为之前,它牙形成可 能与儿童 时期父母死亡和受到虐待或忽视有关。当个体步入青春期后,认知扭曲就发展到了性领域。

目前研究界达成的共识是有一部分恋童癖是存在认知扭曲的,还有一些恋童癖,他们并 不存在认知扭曲,在陈述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扭曲只是为了逃避社会责难,降低自己的认知 失调。

1.2 神经生理学病因 研究发现恋童癖的IQ分数不仅低于普通暴力攻击者而且低于等 其他类型的性攻击者,IQ得分与12岁以下受害者的数量显著负相关,言语学习和记忆成绩也 低于常人[3]。Cantor等人发现在恋童癖中,左利手的比例不仅高于正常人群,而 且也高于孤独症以及唐氏综合症等神经失调人群[4]。这些研究证明恋童癖可能有 易于常人的神经基础。

研究者对恋童癖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Maes等人给患者应用5HT受体激动剂间氯 苯哌嗪后,肾上腺素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的血浆浓度变高,这可能和恋童癖的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的激活增加有关[5]。此外间氯苯哌嗪诱导出的皮质醇反应比正常人明显, 没有出现生热反应,有眩晕、不安宁以及陌生感,饥饿感降低,这些现象说明恋童癖的5-羟 色胺能受到干扰,5-羟色胺能突触前神经元和5-HT2突触后受体灵敏度降低[6]。To st等人[7]发现恋 童癖的脑机制涉及到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恋童癖控制纹状体―丘脑的额叶区域的认知 功能有明显的损伤,尤其是与前额和驱动加工有关的神经功能如反应抑制、工作记忆和认知 适应性损伤严重。Schiffer等人[8]观察到恋童癖双侧眶额皮质、双侧脑岛(岛叶 )、双侧 腹侧纹状体(也扩展到伏核)和一些边缘回(扣带回和海马旁回)的灰质体积的降低。小脑 后部部分VIIB区域双侧(即尾部结节)和小脑蚯体前部IX部分区域右侧(即悬雍垂)也有异 常。Walter等人[9]发现呈现色情图画刺激时恋童癖异于常人的脑区包括下丘脑, 中脑导水 管周围灰质,背外侧前额皮质。由于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皮下区域是正常人 唤醒的植物神经区域的组成成分,因此这部分的异常可能是恋童癖对成人不感兴趣的脑机制 。呈现非色情图画刺激时,恋童癖杏仁核―海马以及背内侧前额叶皮质等与情绪加工有关的 区域与正常人相比激活降低,这表明恋童癖的一般性情绪加工也异于常人。

有研究者提出去雄性化(demasculinization)假说。这种假说把焦点放在性二态结构上 ,性二态结构可以被逐步发育的大脑的雄性化所影响。研究者使用结构性磁共振成像和神经 心理学测试作出预测,脑内部结构性二型的体积可能与恋童兴趣有很强相关,额叶和颞叶面 积的不同可能受限于脑内部结构性二型[10]。有研究者用母体免疫来解释恋童癖脑 内部结构 性二型。母亲体内由男性胎儿抗原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神经激素的发展,而神经激 素对胎儿大脑的性区分有重要作用。男性胎儿中的H-Y抗原可能是母体免疫的培养基。由于 出生次序和母体免疫之间有一定关联,因此研究者对出生次序和恋童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 究。MacCulloch等人[11]发现出生次序和恋童癖有高相关,有哥哥的人群患恋童癖 的比例高于没有哥哥的人群,是否有姐姐则与恋童癖没有关联。

1.3 其他的一些致病因素 儿童时期遭受到待会使当事人成年后对成人缺乏兴趣,转 而把儿童当作性对象。并且对儿童进行害也是对抗早期不愉快经历的一种方式,在对儿 童进行犯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满足了自己的控制欲,对当年侵犯自己 的人产生了认同。儿童时期是否遭受过成人的待主要是通过患者的口头报告,因此很难 被证实。由于对儿童进行待的部分实施者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所以不排除遗传的可 能性,因为性能力、性定向等指标都是可遗传的。依恋理论认为童年的依恋关系与儿童日后 的情感及社会性发展有很大关系。如果儿童时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就会影响 到成年后人格特质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12]。Lyn和Burton发现恋童癖患者比 正常人更可能存在缺乏安全感的依恋关系[13]。条件反射理论认为病因在于早期形 成的以儿童为 对象的固定条件反射。其实正常人早期性经历和对象也是和自己同龄的儿童,只不过随 着年龄的增大,正常人的性兴趣逐渐从儿童转移到了成人,而恋童癖的性兴趣则没有发生相 应转移。Finkelhor和Araji[14]提出一个四因素模型来解释恋童癖的形成,这四个 因素分别 是情感一致性(喜欢孩子胜过喜欢成人),对孩子有性冲动,正常情感和性需要不能从成人 那里得到满足,身心去抑制。异往困难可能是造成恋童癖更喜欢孩子、情感和性需要没 有得到满足的原因。

2 诊断和评估

2.1 自我报告 患者报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但自我陈述的内容不一定真实。为了避免患 者在自我报告中说谎,医生经常在自我报告的同时配合使用多道生理测试仪(Polygraph), 这种仪器可以监控患者心跳、呼吸、皮肤导电率等生理数据。这种仪器的不足之处在于有的 患者会因为过度紧张而产生生理反应,仪器会捕捉到这种变化并作出错误判断。

2.2 问卷测量 研究者根据从恋童癖口述中得到的扭曲认知编制了多种量表,并且把这些 量表应用于恋童癖的鉴别。目前有两个最常用的认知扭曲测量量表。一个是由29个项目组成 的亚伯和贝克认知量表(ABCS)[15],受测者在5点量表上对项目内容如“成人与孩 子发生性关系有助于孩子学会如何的成人相处”进行评定。另一个是由22个项目组成的儿童 性骚扰量表(CMS)[16]。这个量表的好处在于目的性不明显,并且设有分心项目。 受测者在5点量表上 对项目如“与孩子玩摔跤游戏,在孩子两腿之间挠和触摸不算是一种犯”进行评定。虽 然通过量表可以鉴别恋童癖,但恋童癖对项目中的大多数内容并不认同[17]。这可 能和扭曲认知的内隐性有关。

恋童兴趣量表(SSP)则根据犯受害者的四个特征对受测者是否有恋童癖进行评价 [18]。这4个特征分别是:是否有男性儿童受害者,是否有多个儿童受害者,受害 者年龄是否在12岁以下,是否有家庭成员之外的受害者。该量表有很好的预测效度。

2.3 体积描述器(penile plethysmograph,PPG) 这种方法是将软橡胶水银测量环套 在受测者的根部,然后给受测者展示一些与性活动相关的语音和视觉刺激,测量仪将自 动纪录受测者体积变化情形。状况反映了性兴奋的程度。这种鉴别方法的不足 之处在于所使用的刺激材料和测量尺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对于达到多大体积可以进行 临床诊断也没有具体规定。这种测量方法的另一问题就是受测者自身可以采用不注意刺激内 容或有意识地抑制自己的性反应来影响测量结果。

2.4 视觉反应时间(visual reaction time,VRT) 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是视觉刺激的注视 时间和刺激的吸引力以及刺激引起的性唤醒的评分正相关。给受测者呈现一些着装、半裸以 及的男性和女性图画,受测者观察图画然后回答问题或者对图画人物吸引力进行等级评 定。受测者按自己的速度观看图片,研究者对受测者的视觉反应时间进行测量。视觉反应时 间与自我报告和生化反应指标有很高相关。使用视觉反应时间进行测量时要注意避免使受测 者意识到实验的真实目的,一旦受测者意识到视觉反应时间和性兴趣之间存在关系的话,该 方法就失去了效度。由于该方法不根据受测者的性反应进行评估,因此即使在体积测量 中没有反应的人也可以被评估。该方法可以鉴别出成人中的恋童癖,但不能很好地鉴别出青 少年恋童癖。

3 恋童癖的治疗

3.1 认知疗法 虽然认知扭曲假说没有得到证实,但鉴于扭曲认知经常出现在恋童癖自我 报告中,以及认知扭曲一旦形成的确会起到维持行为的作用。所以在临床治疗上人们经常会 使用到认知疗法,试图改变患者的扭曲认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改变表面的认 知扭曲是没有作用的,只有改变那些核心认知扭曲和图式才能起到作用,因此治疗者应该把 重点放在改变核心认知图式上。Drake等人[19]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尝试,具体操作 过程如下 :先让恋童癖患者自我陈述他对儿童进行性攻击的相关内容,治疗者进行记录;治疗者把自 我报告内容中反映出的认知扭曲分别归类到不同的核心认知扭曲上;接着告诉患者图式的理 论和原则,以及改变核心图式的重大作用,并发动同组治疗的病人找出自己也同样存在的核 心认知扭曲;最后让病人指出那些最容易曲解的情节,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认知,如“小孩爬 上你的腿并不是寻求性而是寻求友谊”。Drake认为告诉病人内隐核心认知扭曲能影响病人 的注意力和解释,引导病人进行认知的构。

3.2 条件反射疗法 如果患者早期形成了以儿童为对象的的条件反射,那么治疗者需 要帮助患者的新建立新的以成人为对象的条件反射。一种方法是,当患者看到儿童 图片时,对其采用电击或让其闻刺鼻的氨水,以此破坏已形成的固定的条件反射,随后再通 过积极强化建立起新的条件反射。也可以使用饱和法,这种方法要患者一边幻想自己与儿童 发生性关系一边进行并,然后多次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患者感到厌烦,当原来的强 化物失去效力后,再重新建立以成人为对象的条件反射。迄今为止,条件反射疗法的短期疗 效已经得到证明,但长期疗效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者指出,条件反射疗法只是加强了患者自 身对儿童性冲动的控制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患者对儿童的性兴趣。

3.3 药物疗法 在恋童癖的治疗过程中,常配合使用一些降低的药物和方法,例如采 用降低激素的药物,使用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外科等。经常使用的 降低激素的药物有醋酸甲羟孕(MPA),醋酸环丙氯地孕酮(CPA),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抑 制者(LHRH)如醋酸亮丙瑞林(L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如曲普瑞林(Triptor elin)。后两者产生的副作用比MPA和CPA要小。Justine等人[20]在使用认知行为疗 法的同时 为病人注射醋酸亮丙瑞林。该药物能抑制垂体的生成和释放促性腺激素,进一步抑制对 促性腺激素的反应,从而降低酮的生成。研究者发现在一年治疗期间注射该药物有助于 降低恋童癖患者的、性幻想和次数,但却不能改变患者恋童的兴趣。

4 结 语

目前病因学研究落后于恋童癖鉴别,有关病因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什么恋 童癖群体中男性比例远多于女性,为什么一些非恋童癖也会报告或表现出对青春期前儿童的 性兴趣,同时恋童癖特有的脑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正因为恋童癖病因研究的滞后,所以在 治疗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多种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如认知行为疗法配合使用药物, 如在建立新的条件反射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患者与异往的能力。

我国恋童癖研究不多,黄云等人对包括恋童癖在内的性变态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进行 了研究[21]。由于恋童癖涉及到法律的问题,而且为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因此调 查取证比较困难。国外研究者利用互联网对恋童癖患者进行调查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22,23]。

采用认知心理学范式对恋童癖进行研究是一个新的趋势。Mihailides等人[29] 使用内隐关联测试范式(IAT),发现当儿童概念和性概念配对时,恋童癖反应快于正常人。G ray等人[25]发现IAT的结果对恋童癖有很好的预测效度,能够区分恋童癖和正常人 。Wright和Adams[26] 使用实验室范式对性兴趣进行评估,被试需要尽可能快地查找男性、女性以及孩子 图片上的点的位置,记录被试选择反应时间。当图片上的人物与他们的性取向一致时,查找 点所花时间更长。此外单词归类任务[27]和STROOP范式[28]也被应用到恋 童癖研究中。

5 参考文献

[1]Ward T. Sexual offenders' cognitive distortions as implicit theories .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00,5:491-507

[2]Gannon TA, Polaschek DLL. Do child molesters deliberately fake goodon cogn itive distortion questionnaires?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based investigation.Sexual Abuse: A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5,17(2):183-200

[3]Cantor JM, Blanchard R, Christensen BK, et al. Intelligence, memory,and handedness in pedophilia. Neuropsychology, 2004,18,(1):3-14

[4]Cantor JM, Klassen PE, Dickey R, et al. Handedness in pedophilia a nd hebephili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5,34(4):447-459

[5]Maes M, De Vos N, Van Hunsel F, et al. Pedophilia is accompanied byincreas ed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catecholamines, in particular epinephrine. Psychiatr y Research, 2001,103(1):43-49

[6]Maes M, van West D, De Vos N, et al. Lower Baseline Plasma Cortisoland Pro lactin together with Increased Body Temperature and Higher mCPP-Induced CortisolResponses in Men with Pedophilia.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1,24(1):37-46

[7]Tost H, Vollmert C, Brassen S, et al. Neuropsychological evidence en couragi ng a brain network perspective. Medical Hypotheses, 2004,63(3):528-531

[8]Schiffer B, Thomas Peschel, Thomas Paul, et al. Structural brain abn ormalit ies in the frontostriatal system and cerebellum in pedophilia. Journal of Psychi atric Research, 2007,41(9):753-762

[9]Walter M, Witzel J, Wiebking C, et al. Pedophilia is linked to reduc ed acti vation in hypothalamus and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uring visual erotic stimul a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7,62(6):698-701

[10]Seto MC. Pedophilia and sexual offenses against children. Annual Re view of Sex Research, 2004,15:321-361

[11]MacCulloch SI, Gray NS, Phillips HK, et al. Birth order in sex-off endingand aggressive-offending men.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4,33(5):467-474

[12]于增艳,刘爱书,张修竹.儿童期社交退缩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2006,14(3):358-360

[13]Lyn TS, Burton DL. Adult attachment and sexual offender status. Ame 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2004,74(2):150-159

[14]Finkelhor D, Araji S. Explanations of pedophilia: A four factor mod el.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86,22:145-161

[15]Abel GG, Gore DK, Holland CL, et al. The measurement of the cogniti ve dist ortions of child molesters. Annals of Sex Research, 1989,2:135-153

[16]McGrath ML, Cann S, Konopasky RJ. New measures of defensiveness, em pathy,and cognitive distortions for sexual offenders against children. Sexual Abuse: AJournal of Research and Treatment, 1998,10:25-36

[17]Gannon TA, Polaschek DLL. Cognitive distortions in child molesters:A re-e xamination of key theories and research.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6,26(8): 1000-1019

[18]Seto MC, Harris GT, Rice ME, et al. The screening scale for pedophi lic int erests and recidivism amongsex offenders with child victims. Archives ofSexual Behavior, 2004,33:455-466

[19]Drake C, Ward T, Nathan P, et al. Challenging the cognitive distort ions ofchild molesters: An implicit theory approach. Journal of Sexual Aggression, 200 1,7:25-40

[20]Schober JM, Kuhn PJ, Ko vacs PG. Leuprolide acetate suppresses pedophilic u rges and arousability.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5,34(6):691-705

[21]黄云,陈图农,韩臣柏.MMPI对性变态犯罪嫌疑人的测试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 杂志,2001,9(1):52-54

[22]Malesky LAJ, Ennis L. Supportive distortions: An analysis of postson a pe dophile internet message board. Journal of Addictions & Offender Counseling, 200 4,24:92-100

[23]Riegel DL. Effects on boy-attracted pedosexual males of viewing bo y erotic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4,33:321-323

[24]Mihailides S, Devilly GJ, Ward T. Implicit cognitive distortions an d sexua l offending. Sexual Abuse: A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4,16:333-350

[25]Gray NS, Brown AS, MacCulloch MJ, et al. An implicit test of the as sociati on between children and sex in pedophil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05, 114:304-308

[26]Wright LW, Adams HE. The effects of stimuli that vary in erotic con tent oncognitive processe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99,36:145-151

[27]Spiering M, Everaerd W, Laan E. Conscious processing of sexual info rmation : Mechanisms of appraisal.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4,33:369-380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11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 恋爱观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长久以来对于在大学里面该不该谈恋爱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新学期3000名新生踏入校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报到时,一张贴在学校宣传栏上的海报“亮”了,其中第七条写着:至少应该恋爱一次,无论成败。使得这个问题再一次被摆在了大学新生们的面前。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人生有两次出生:头一次是在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伴着成长,爱情逐渐脱去神秘的外衣,开始悄悄地降临到我们的身边,一对对青年男女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互相依偎走在校园小径上,构成一道浪漫的风景线。大学生群体正值青春期,相比中学阶段,大家已从艰辛的高中步入轻松的大学校园,没有了学业的重压,没有了父母的管束,没有了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在蔚蓝纯洁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有了可供自由支配的充足时间、完备的设施、优美的环境,谈恋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恋爱问题,高校早已不再明文禁止,转而采取“不禁止、不鼓励”的中立态度。以笔者之见,对于大学生恋爱,校方中立即可,鼓励学生、让学生“至少应该恋爱一次,无论成败”,则未免太过荒唐。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公司,对15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9%的受访者大学时谈过恋爱,37.6%的受访者赞同大学生将恋爱列入大学生活计划。受访者中,大学在校生(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占15.3%,大学毕业生占53.8%,其他身份人群占30.9%。大学谈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调查中,27.8%的受访者认为利大于弊,26.4%的受访者认为弊大于利,45.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具体而言,44.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谈恋爱有利于个人更好地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情感问题;45.2%的受访者认为大学谈恋爱可能会帮助年轻人找到理想的终身伴侣;43.4%的受访者认为这有利于年轻人学会体谅和关心他人。其它益处还包括:充实大学生活(36.2%);培养健康人格(32.0%);尽早解决个人问题,避免被剩下(26.9%);提升自信(26.2%);学会理财(13.0%)。

同时,64.7%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恋爱可能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63.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恋爱影响学业;59.5%的受访者认为谈恋爱的学生可能会因失恋遭受重大打击;16.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恋爱可能影响人际关系。

上述数据充分反映了一方面大部分同学对着爱情都有或多或少的向往,谈恋爱很正常,是人生成长的必然环节,在恋爱中能体验人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尝试,或许正因如此,宁波理工学院公开鼓励大学生“至少应该恋爱一次,无论成败”。我们确实可以为这所大学的勇气赞叹,为这所大学的人性教育光辉鼓掌。当然,另一方面上述调查的数据中发现,还是有较大反对的声音,还需要配套之正确的恋爱观树立。我们的大学不妨设立恋爱讲座,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的恋爱,这才是真正的人性化教育,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请恋爱一次,还无论成败,有把恋爱“技术化”之嫌。

首先,它传递的观念是“恋爱是大学生活的必需品”。须知,恋爱固然美好,但它绝非大学阶段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为,恋爱需要缘分,而缘分这个东西不是想有就有的。如果学生笃信“至少应该恋爱一次,无论成败”的宣传,在缘分未到的情况下盲目跟风,“为恋爱而恋爱”,那就不是恋爱而是“练爱”了。如此“练爱”积累的不过是不负责任的感情经历,轻则削弱学生正确的婚恋能力,重则给学生造成难以修复的感情创伤。每个人的境遇不同,究竟会遇到几段恋情,也许谁都无法提前决定,但每个人至少都应该做到,每一次都认真对待,而不是游戏爱情。大学生千万不要把爱情当成一门“作业”,把谈恋爱当成一项需要掌握的技术。让感情发乎本心,有爱就爱,没有爱就不爱,这才是正确的恋爱观。

其次,它传递的另一个观念是恋爱一次只是“保底”,多多益善,且要看淡结果。须知,真正的恋情应是双方确立关系之初就该把结婚、建立家庭作为目标,就该注重结果,把对方视为此生唯一伴侣。“至少应该恋爱一次,无论成败”等于把恋爱与结婚割裂开了,只是强调了学生爱的权利,而忽略了学生爱的义务和责任,只是告诉学生应该通过“练爱”积累感情经历,本质上等于“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多次拥有”。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12

近几年来,大学生在高校周围的民房里租了房子,并且过起了小夫妻一般的生活,形成一种大学生“夫妻部落”。随着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增加,如何正确的定位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怎样对当代大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以及如何用相关的行政规章制度对大学生未婚同居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的对策等问题成为当前国内学者、理论专家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非婚同居的起源及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的研究

最早对非婚同居(unmarried cohabitation)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肇端于古罗马法上所称的拼合(concubinage)。所谓“拼合”,是指一种无婚意的、同地位低下女子的同居(一般是同自己的被解放的女奴),也就是说同与之同居不构成奸淫的那类女子的共同生活。由于缺乏婚姻待遇,拼合同夫妻关系很容易区分。1拼合制度源于古罗马帝国早期禁止社会地位悬殊的人相互结婚的立法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结果,由于元老院议员家庭的成员与被解放的奴隶之间的婚姻、生来自由的罗马市民与有坏名声的女人之间的婚姻得不到法律的承认,他们就只能通过娇合实现稳定的结合,而这种结合是为社会所接受的,不是非法的。当在被禁止的婚姻中又增加了行省官员与本省妇女之间的婚姻时,并且当没有达到一定服役年限的士兵在某种情况下被禁止缔结真正的婚姻关系时,这种规避方式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拼合是一种人们出于社会原因而加以选择的婚姻替代形式。在帝国后期,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开始把拼合敌视为不正当的结合,并且倾向于把它改变为一种受正常婚姻规范约束的特殊婚姻。

二、国内非婚同居现象的研究

由于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在恋爱、性等方面的研究比国外迟了很多。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明、清两代性禁锢达到顶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代。全国解放以后,1950年就颁布了《婚姻法》,并大力推行。这第一部《婚姻法》的主要精神是婚姻自由、夫妻平等、男女平等。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西方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影响了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结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使恋爱、婚姻、性等问题逐渐开放,非婚同居这样一个代表自由和个人主义的产物也开始在我国出现。

三、国内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研究

早期对于大学生未婚同居的调查研究比较少,与大学生未婚同居相关的研究是对大学生婚前的调查研究,1989年至1990年,刘达临主持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在这个调查中大学生3360例,占17.2%,婚前的发生率,男占12.5%,女占6.3%。这份调查报告于1992年出版,书名为《中国当代性文化》,被国内外评为“中国的金西报告”、“中国性科学的奠基之作”。3 1991年、1995年、1997年和2001年潘绥铭教授四次在全国范围内调查大学生婚前,前三次大学生中婚前都没有显著差异,都在9.4%到10.7%之间,2001年出现激增,男生当中达到20.0%,女生达12.8%,总计16.9%。42002年的一则有关上海大学生婚前同居观念的调查结果显示,28.6%的大学生较认同婚前同居,只有14. 3%表示反对,5这个数据还是可以说明一点就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能够接受婚前以及非婚同居。而2005年对温州地区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在高校里有过恋爱经历的学生占56.5%,有过同居的学生占11.4%。6

对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原因研究:目前对大学生未婚同居原因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主要从生理、心理上分析,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萌动期,自身智能、体能和性机能方面的发展却已趋于成熟。钟铭佑2007年对广西高校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调查研究数据表明,97%的男生平时有性冲动,而女生的比例则为83 %。7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男生都有性冲动,绝大部分女生也有性冲动。大学生出现性冲动,进而同居,是政策常的现象,符合人类性生理发展的自然规律。从心理上分析,大学生同居主要是出于爱情,当热恋到一定程度,觉得谁也离不开谁就搬到一起住。认为住到一起,更容易磨合两人之间的感情,更了解对方、爱他(她),所以愿意住在一起共度风雨。8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大学生同居是处于模仿、代偿、安全等心理。大学生是一个时代的代言人,他们时刻追随时尚的脚步,西方性开、放性自由思想的冲击,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大家相互效仿,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自在外,面对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同居可以帮助他们摆脱传统家庭生活的烦扰,同时又可以避兔孤独和寂寞,补偿内心的失落,也是同居现象“欣欣向荣”的原因之一。

目前对大学生未婚同居的研究基本上围绕大学生婚恋观、观、同居观、同居心理等各种现象的研究为主,深层次的、系统的、较为全面的研究是比较少见的。随着我国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逐渐增多,怎样把大学生未婚同居作为一中社会现象,探讨如何正确的定位大学生同居行为,怎样用学科理论知识深入全面系统的加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应措施,将是今后我们研究的方向。这对学校管理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的帮助青年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有着实践指导意义并为高校相关学生管理条例的制定和国家相关行政规章制度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意]皮得罗・彭梵得: 《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15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国家法律法规.中央人民政府1950年4月13日.1950年4月13日生效1980年1月1日失效.

[3]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M].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1995年5月

[4]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年2月

[5]王文静.李卫红: “婚前同居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一上海大学生婚前同居观念的一项调查”,《社会》2002年第12期,第18―22页.

[6]何毅.大学生同居的群体差异性[J].当代青年研究,2006,(02)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