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好女婿事迹材料

好女婿事迹材料

时间:2022-02-10 16:30:55

好女婿事迹材料

好女婿事迹材料范文1

近期,村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按照全县“百佳上门女婿”评选条件和评选程序,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好女婿”评选活动。“好女婿”同志因其事迹感人,而在该村十余名评选对象中脱颖而出。

:汉族、1969年12月出生。自幼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其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他的兄妹6人,艰难度日。是人穷志不穷,在母亲的教导下、兄妹的帮助下,他勤奋好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现在中学任教。

于1998年11月与村龙井组女青年邓贤芳结婚,成为“上门女婿”。婚后他孝敬岳父母、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其先进事迹主要有:

孝敬岳父母。其岳父母年事已高,均患有慢性病。4月他岳父高血压病发,手脚不能动,神志不清,当时邓贤芳在上海打工。除了上班工作之外,就经常在医院陪护,既当儿又当女,一直到岳父病情好转出院。5月他岳母因患心脏病而复发,他当时正在学校忙于教学,接到电话后,心急如焚,马上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并向单位领导请假,火速赶回家将岳母送到县医院救治,由于抢救及时,老人才转危为安。十余年如一日,他不仅在身体健康上关心老人,在家务上,也从不要二老做体力农活。其家务活基本上他一人包揽,大到农田庄稼、小到挑水担柴,从不让二老操心。二老看在眼里,也是喜在心上,他们和邻里闲谈,经常自夸找了个好女婿,还说:“谁说养女不如男”,依我们来讲“女儿也是传后人”。

同志为人本份,平易近人,在工作中团结同志,在家与邻为善,经常帮助邻里做些好事,每逢双休日,节假日他都要到邻里串门走访,关心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他从教十余载,经常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之中抽出一部分钱来资助贫困学生,累计出资2万余元,资助了8名山区贫困学生。

夫妇育有一子,按照计划生育政策,符合再生育条件。但是他们能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少生优生,主动放弃了生育二孩的指标。他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周边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还经常在课堂上向他的学生讲解国情和人口知识。

是“上门女婿”的好典范,他为人处事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全县“百佳上门女婿”的评选对象,他当之无愧。

好女婿事迹材料范文2

1992年,22岁的赵永邦从高炮兵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家乡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一家农村信用社做信贷员。他年轻帅气,踌躇满志。因工作往来,赵永邦的信贷客户――一家砖瓦场的会计孙广志经常跟他一起喝酒、下棋,两人成了忘年交。孙广志认为赵永邦这个小伙子不错,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小女儿――比赵永邦小一岁的孙莹介绍给他,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考虑到赵永邦6岁丧父,家境窘迫,半年后,孙广志亲自为女儿操办了婚礼。

孙广志夫妻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孙阳嫁到县城,而赵永邦工作的信用社距离岳父母家只有一公里远,因此,婚后孙广志就让小两口跟自己住在一起。1997年6月,孙莹生下女儿赵小婷,祖孙三代其乐融融。不料,幸福的日子却因赵永邦的一时糊涂被打碎。

1999年底,赵永邦的一个铁哥们儿因有急用,向他借8000元钱。那时的8000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赵永邦身上没钱,为帮哥们儿解燃眉之急,他将8000元公款挪用。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过段时间还上就是,没想到,几天后就被稽核员察觉,单位令他停职反省。哥们儿非常愧疚,赶紧想办法将钱款归还,但赵永邦还是受到了严厉处罚――被单位规劝下岗。

作为小女儿的孙莹从小受到 孙广志夫妻格外疼爱,在一家建材厂做出纳的她,每月工资并不高。丈夫一下岗,孙莹倍感压力。看到女儿白天上班赚钱,晚上还要照顾孩子,而女婿却无所事事,孙广志既心疼女儿,又恨女婿不争气:“一个身强力壮的老爷们儿不能总在家吃闲饭吧,你得干点啥。你姐夫那里正缺人手,你去帮他干吧。”

孙广志的大女婿李俊在饶阳县城做水果和运输生意,日子过得十分红火。可赵永邦却无法放下身段去给连襟打工,因此拒绝了岳父。

孙广志对女婿丢掉好好的铁饭碗始终耿耿于怀,对女婿的怨怼日益加深,每次赵永邦短暂回家探亲,他都不给好脸色。赵永邦深知自己辜负了岳父和妻子,只有默默地承受。

赵永邦决定外出闯荡。2000年春节过后,他去了石家庄,可因既无学历又无专长四处碰壁,只得到建筑工地干活。

2004年秋,赵永邦的岳母因病去世,回家办完丧事后,他又返回石家庄打工去了。不久,年满六十的孙广志退休。一天,他趁孙莹上班的时候,把大女儿孙阳和女婿李俊叫回家里,嘱咐他们以后多帮衬妹妹,孙阳和李俊满口答应。此后,帮助妹妹就成了孙阳夫妻俩的一项生活内容。因孙阳不会开车,每当孙莹有了什么事,一般都是李俊开车过来帮忙,换煤气罐、修下水管、带小婷去医院打疫苗、帮小婷办理入学手续等。对此,李俊毫无怨言。

2006年底,孙莹生下了儿子赵小铭,赵永邦身上的压力也更大了。

热心姐夫帮人不倦,忽略了那个自卑的人

2012年中秋节,赵永邦回家过节。他特意到超市给家人买了月饼和水果。可女儿咬了一口月饼就不吃了:“爸你买的什么啊,太难吃了,还是姨夫买的香港月饼好吃。”妻子告诉赵永邦:“这是姐夫托去香港的朋友给带回来的。网上也有卖的,可是很贵,咱买不起。”

赵永邦只觉得脸唰地红了。自己还算个男人吗?他也知道这些年来,大姨姐和姐夫对自己家帮衬不少,可是心里并不感激他们,反而觉得这些更让自己没有面子没有尊严,在岳父面前更没地位。

2013年9月的一天,赵永邦好不容易有机会请假回家,然而当他到家时,却发现家里凌乱不堪,正在装修。赵永邦问妻子:“家里装修怎么不告诉我?你一个人怎么弄得过来?”孙莹说:“没跟你说是想给你个惊喜。装修材料是姐夫帮忙买的,装修工人也是姐夫找的,就连装修设计都是姐夫弄的,姐夫没事的时候还过来监工,我就负责做饭,弄得过来。”

赵永邦顿时无名火起:装修这么大的事,自己竟然都不知道!他操起地上的一把锤子,将刚装修好的大理石窗台砸下来一块。孙莹夺下锤子吼道:“你疯了!”孙广志听到女儿女婿吵架,赶紧过来查看。一听事情原委,孙广志发火了:“是我让你姐夫帮忙装修的。你不在家,家里大事小事都是你姐夫帮忙,难道还帮出错来了吗?”赵永邦不敢反驳岳父,连夜返回了石家庄。而因为这件事,妻子也对他有了芥蒂。

更让赵永邦觉得尊严扫地的事还在后面。

端午节,老板给放了半天假,赵永邦在微信上看到妻子说当天单位也放假,便买了粽子回家。可家里却不见妻子,问岳父,孙广志头都没抬,说:“小莹不舒服,上县医院看病去了。”赵永邦赶紧往医院跑,好不容易在人流众多的三楼候诊大厅看到妻子,却惊讶地发现,是姐夫李俊在陪妻子候诊!

一股醋意直冲头顶,赵永邦劈头盖脸责怪妻子:“你有病怎么不跟我说?谁让你动不动麻烦姐夫的?你又不是没有男人!”

原来,近段时间孙莹总是感觉腹部隐隐作痛,这天,孙广志就打电话要大女婿李俊开车送女儿去医院看病。怕赵永邦担心,孙莹并未告诉丈夫自己不舒服。见丈夫不悦,孙莹忙解释说:“你没在家,姐姐离不开,爸又岁数大,姐夫不帮谁帮?姐夫又不是外人……”李俊也赶紧说:“我们店里来了新货,你姐根本走不开。正好你回来了,你就陪小莹在这儿看病,我得回去帮你姐忙乎去了。”说完就走了。

这件事又在赵永邦心里蒙上一层阴影:难道,妻子跟姐夫……他不敢多想,可是心里始终不踏实。他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了,就在家里守着妻子。

顾此失彼引燃火药桶,亲人相残何处话悲凉

见赵永邦不再外出打工,孙广志甚是心急。一天早上,孙莹和两个孩子走后,孙广志对偎在沙发上看电视的赵永邦说:“你打算就这么在家混下去,不出去干活了?”赵永邦说:“这个家有您操心,有姐夫罩着,还用得着我出去干活吗?”孙广志气得将电视关了,呵斥道:“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我们帮你担起这个家,难道还成了罪过了?你要是个男人,自己顶起门户过日子,用得着我们这么操心吗?”

赵永邦气得摔门而去,一个人晃荡在寒冷的大街上,心比天气更冷。想想这些年过得如此窝囊,都怪岳父太势利和李俊瞎掺和。于是,他坐车到县城来到大姨姐的水果店,找到李俊说:“以后你少操心我家的事,免得生出闲话。”没想到,李俊豪放地说:“妹夫,身正不怕影子斜。说实话,我这么做不是为你,也不是为小莹,我是为岳父。他那么大年纪了还要为儿女操心,我觉得我们做女婿的不能太不孝顺了……”赵永邦哑口无言,气得掉头就走。

回到家,他压抑住心头怨愤对妻子说:“以后别老让姐夫往这儿跑,这家的男人还在,用不着他献殷勤。我就是穷死也不愿意戴个‘绿帽子’!”孙莹觉得他不可理喻:“你有毛病吧?没错,你是这个家的男人,可这些年你给这个家做了多少贡献?不行就离婚吧,这种日子我也过够了!”

赵永邦见妻子发火还提到了离婚,立刻软了下来,不再作声。当晚,孙莹就起草了一份离婚协议。赵永邦看到后连忙给妻子赔不是,可心灰意冷的孙莹根本不理睬,还搬到女儿的房间去睡。

赵永邦无计可施,每天借酒消愁。他知道,自己在这个家里已彻底失去了地位。联想到岳父的种种言行,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岳父从中作梗,才导致他今天的落败。他越想越心寒,对岳父更加怨恨。

2015年1月的一天下午,赵永邦想骑摩托车出门,却怎么也找不到车钥匙。他给在上班的妻子打电话,想问问她是否知道车钥匙放哪了。可是,连着拨打多次,孙莹始终没有接听。赵永邦担心妻子出事,便给妻子的一个同事打电话。同事说孙莹到公共浴池洗澡去了,他这才舒口气,让同事等孙莹洗澡回来,告诉她给自己回话。可是,等到快下班时间,妻子也没回电话。他将电话打过去,妻子仍是不接……

正当赵永邦焦急万分时,孙莹下班回家了。赵永邦劈头问她为什么不接电话,孙莹说:“同事告诉我了,我懒得接你电话,你又没啥正事。”妻子的话激怒了赵永邦:“我电话你不接,你姐夫的电话怎么响一声你就接?还整天在微信里打情骂俏……”孙莹被惹恼了:“我跟谁打情骂俏了?今天不说清楚,我跟你没完。”随即,两人动起手来。

正在屋里看电视的孙广志急忙奔过来拉扯女儿女婿,试图把两人分开。可两人谁都不听他的劝阻,继续厮打。孙广志情急之下慌忙给大女婿李俊打电话,要他过来劝架。不一会儿,李俊驾车急匆匆地赶到了。

看见岳父打电话调来了连襟,赵永邦更加气愤,非但没有住手,反而操起一根木棍,打在了孙莹的腿上。孙莹哎哟一声,倒在了地上。李俊见状,急忙打电话报警。

饶阳县公安局五公派出所民警赶到孙家时,赵永邦已经躲了出去。民警让孙莹去医院验伤、治伤,李俊便开车带着孙莹去了医院。好在孙莹的腿只是软组织损伤和皮下瘀血,没构成大的伤害,派出所民警找到赵永邦后对他进行了批评和警告。

丈夫无端猜忌并打伤自己,令孙莹倍感羞辱,再次提出离婚。赵永邦乞求妻子原谅自己,遭到拒绝。赵永邦又硬着头皮去向岳父求情,希望岳父看在两个孙辈的分上,阻止女儿离婚。孙广志或许也对赵永邦死心了,破口骂他:“你自作自受,活该!我女儿和你离婚,我双手赞成。”边骂边将他推出门外。

赵永邦在外面的小旅店住了几天,终于熬不住了。2015年1月21日17时许,他骑摩托车回到家中,扑通跪在岳父面前:“爸,你跟孙莹说说,我们不能离婚。”孙广志看了灰头土脸的赵永邦一眼,不屑地说:“你赶紧走,再纠缠下去我叫李俊带人过来收拾你!”

孙广志的这句话,点燃了赵永邦压在心底已久的怒火,他跑到摩托车旁,抽出一把早已准备好的近50厘米长的尖刀,反身迅速回到孙广志身边,迎面就捅了一刀。此时孙莹下班刚回到家,看见父亲被捅得胸口流血,吓得大叫一声。赵永邦索性扑过去,举刀朝孙莹的头上砍去。见孙莹头部血流不止,赵永邦忽然动了恻隐之心,丢下刀跑了。孙莹忍着剧痛拨打了110。随后,听到异常响声的邻居赶过来,帮忙把孙广志父女送到饶阳县人民医院救治,经医生诊断,孙莹受了重伤,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遗憾的是,孙广志已没有生命迹象。得知消息的孙阳夫妻无法面对这惨痛的现实,抱着父亲的遗体痛哭失声。

好女婿事迹材料范文3

现在的年轻人都处于喧嚣的生活环境,叶嘉莹先生提出并由她本人展现的“弱德之美”,仿佛惊鸿一瞥,给了我们很多思考。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叶嘉莹先进事迹材料作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叶嘉莹先进事迹1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叶先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我对不起年轻人。以前我上课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离开台湾后,我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古典诗词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议题。

叶嘉莹的答案之一是吟诵,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 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她对于吟诵非常“执着”,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许多的吟诵镜头。叶嘉莹觉得,吟诵是“复活”诗人生命的手法,要读懂词人,就是要进入对方的语境中,过别人的人生。

当诗词加上韵律声调,不仅更好记忆,也离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叶嘉莹先进事迹2叶先生说:“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

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来台。在白色恐怖之下,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几年后出狱,却因长期囚禁性情扭曲,动辄暴怒。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一句,如当头棒喝。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再为它烦恼。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76年3月24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又一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

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一年后,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不久,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决定定居南开。

叶嘉莹先进事迹3很多人在她身上也看到了“弱德之美”。

“我是一个生来就属于所谓‘弱者’的女性,我的一生可以说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她说,“但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2000年起,她开始在南开招收研究生。

她不喜欢麻烦别人。回国教书后,她在南开大学校园内独自居住,不请保姆。一次起夜,她在卫生间滑倒,摔断了锁骨,怕影响秘书休息,她在地上躺了4个多小时,天亮才拨对方电话。

为了节省做饭的时间,她让秘书可延涛买好速冻水饺,最多一次买了10斤。可延涛说,叶先生对学问的要求很严谨,但对生活的要求很低,特别是不愿意在吃饭穿衣这样的琐事上浪费时间。她的衣服好多都是二三十年前买的,很旧的衣服,她也从不舍得扔掉。有的破了洞,叶嘉莹就自己拿针线把破处缝好。

沈祎记得,到叶先生家里拍摄时,她捧着饭碗大口吃饺子,但从没有衣着随意、不打扮不收拾的片刻。

一生里,她最看重“教师”的身份。直到91岁时,她还在家中给学生上课。她要求学生读文献原文,多背诵。对于不认真的学生,她会严厉地批评,语气近乎呵斥。但学生如果刻苦认真,即使谈诗谈得笨拙可笑,她也宽容。

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学生钟锦曾回忆,有一次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一个年纪挺大的师兄说得完全不对路,旁人都听不下去了,但他非常认真投入。一看叶嘉莹,她用书把脸挡着,躲在后边悄悄地笑。

只要血压平稳,学生和朋友们传来的邮件她会在晚饭后逐一回复。哪怕是收到群发的风光图片,她也会一个手指敲打键盘,认真地回复“收到,谢谢”。

热爱古典诗词的陌生学生写信或邮件给她,也能收到她的回应。

从物理系转读古代文学的学生考研失利,写邮件给叶嘉莹。叶嘉莹用家里座机打电话给他,鼓励他不要灰心。还有的学生没奢望过回复,信里没有留联系方式,她便托秘书顺着信件里的信息找到对方。

外出讲座,她每次仍站着讲两三个小时,有学生发现,叶先生腿都肿了。

为了让她有更好的讲课、开会、研究的场所,一位海外学生提议修建一所学舍,就像古代的书院一样。世界各地的学生开始响应。

“他们每个人都出资不菲。”陈洪回忆迦陵学舍的筹建,“若干学生听说了就来了,有学生说所有家具都是我的,有的说所有电器我都负责了。他们都是十几年前甚至三四十年前听了叶先生的课。”

2015年,迦陵学舍落成。叶嘉莹在海外讲课的录音、录像以及研究资料装在150个纸箱分批运回国,大小不一的旧行李箱上贴着注明“资料”的纸条。

这座中式四合院,东邻南开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思源堂,西面是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故居宁园。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大部分场景在此拍摄。看过这部纪录片,戴锦华直言,我们面对叶先生的诗和她本人会“失语”,“所有的语言都显得丑陋”。

有观众想到了叶嘉莹在台北写的一首诗,最后两句“千年沧海遗珠泪,未许人笺锦瑟诗”。叶嘉莹认为,李商隐诗歌凄美,不必因为没人作出笺注引以为憾,而是根本无法笺注,因为诗中幽隐难言又深广如海的寂寞,远非笺注所能为力。“叶先生为文、为人里幽隐难言又深广如海的寂寞,也是我们所难用语言表达的。”

“捧起一把水来,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光影离你很近但又离你很远。我觉得天下的美都在于一种‘距离’,在你的想象之间,可望而不可及。”叶嘉莹这样解释“掬水月在手”。

一名学生体会过这种美。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叶嘉莹站在台上讲课,他站在距离叶先生十几米的地方静静听着。“她讲的每句话你都能听懂,词里的美也能领略到,可就是觉得离叶先生那么遥远。”

有人形容这种感觉,“月光很近,但月亮很远。”

但叶嘉莹只谦虚地说,我只是水中之月。

叶嘉莹先进事迹4叶嘉莹说自己“好为人师”,因为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诗词里的好处告诉别人。

她阅读涉猎广泛。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心理学的,经典的、畅销的,她都看。

受聘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20年间,叶嘉莹几乎每天开车经过西南海边大道。大道右边是高高的森林,左边是住宅区,越过住宅区,是广阔无边的太平洋。退休之后,只要从中国讲学回来,她仍每天风雨无阻地在这条路上往返,去亚洲图书馆看书、研究、撰写新的论著。除了午饭时分到休息室吃自带的三明治和水果,她要待到图书馆关门才离开。

她在海外查着英文字典教书,英文提高了,就去听西方人的课,借西方文学理论的书。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中有的说法与中国传统诗论有暗合之处。

叶嘉莹指出:中国传统文论, 需要以西方的新理论来补足和扩展。

她讲心与物相感的关系,是中国传统诗词的“比兴”,是西方现象学所说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她讲秦观填词的用字和内心的敏锐时,提出希利斯·米勒的观点——不管小说的内容有多少不同,他总能在不同故事、情节和风格之中,找到作者的本源。她因此解释用词源于“真正心灵情感的本质”。

谈到温庭筠的《菩萨蛮》,一句“懒起画蛾眉”,她讲杜荀鹤和杜甫的诗,也用西方学符号学的观点解释:“蛾眉”就是联想轴上的一个语码。因为“照镜画眉来做托喻,在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一个传统。可以唤起我们的联想。你一看蛾眉,就能想到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想到李商隐《无题》里的‘长眉已能画’。”

近些年,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本科时读英文专业,然后去国外学西方理论。回国后,将这些理论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文化上。她觉得这不可取,必须先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理论是荃,目的在鱼。”

她创造了一个名词“弱德之美”,诠释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的本质性。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叶嘉莹先进事迹5对叶嘉莹而言,更沉重的打击在52岁那年到来。她曾对大女儿说早点生孩子,我退休了可以帮你带。这是她对自己晚年的另一种设想。

1976年3月,52岁的叶嘉莹在美国东部参加亚洲学会。她收到大女儿和女婿车祸去世的消息,立即飞往多伦多。回到温哥华后,她把自己关在家里,接连数十天闭门不出。

她在《哭女诗十首》里,写“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为”,“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参加完葬礼,她回来学校工作。见到同事朋友学生,最多眼圈一红,就低头走过去了。“她的丧女之痛,似乎都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叶嘉莹的朋友刘秉松回忆。

导演组问她,这种抚平,是因为叶嘉莹不敏感吗?

“我觉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对诗词中那些幽微的情感体会得那么透彻,怎么会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诗词救了她。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精华,让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高的层次。她的苦痛都被诗词溶解了。”在刘秉松看来,“人生最难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去轻而化之。”

女儿的离世几乎彻底改变了叶嘉莹的后半生,家庭已经不再是她所谓的牵绊了。

“她觉得上帝听到了她的心愿,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务,所以带走了她的女儿。”《掬水月在手》副导演沈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她要这样去说服自己或这样去相信自己接下来的使命,其实是以他的亲人的离去为代价的。”

诗词帮助她缓解丧失亲人的痛苦,提醒她还有诗词传承的使命。

女儿去世的第二年,她再次回国探亲。那时_结束。在火车上,她看到年轻人捧着《唐诗三百首》,高兴得不得了。在长城参观时,买到《天安门诗抄》。

“我当时觉得,中国真的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尽管经历了那么多劫难,还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她觉得“平生学的这点东西”,还可以报效祖国。

1978年,叶嘉莹给国家教委写信,申请回国教书。

1979年,叶嘉莹回南开讲学之时,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只是帮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往返加拿大与中国,她都自费坐经济舱,讲课也分文不取。

陈洪坦言,当年叶先生还是有些“囊中羞涩”。自己跟着叶嘉莹去水果摊,3堆橘子价格不同,叶先生一定买最便宜的。

在北大最大的阶梯教室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跑来听这位北美教授的课。她回忆叶先生讲《古诗十九首》,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看到了另外一个智慧的女性师者的美”。戴锦华说,“叶先生是我当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未来要做教师的重要和直接的推动力。”

叶嘉莹写竖排繁体的板书,一边说一边写,速度很快。因为经常写板书,粉笔灰使她的手指总是皴裂。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总贴有胶布。

一些听过她的课的朋友,常常告诫她,讲得不要太大声,要节省点精力,注意身体。但她一讲起课来,就什么都忘了。

因自小接受“声闻过情,君子之耻”的古训,叶嘉莹不喜欢过分热闹的铺排。但只要邀请方以弘扬古典诗词传统的重要性劝说,她都答应了。

“虽然我知道国内有不少才学数倍于我的学者和诗人,传承的责任也不一定落在我头上。可是我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种不能自已之情。”她给大学生讲,也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密集的时候,隔一天一讲,每次3小时。

有的课程录像中能看到她轻微地咳嗽,但是她的语调没有降低或减慢。“如果用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我讲课,就是,‘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她的讲稿被整理出来,有学理工的学生看了一个通宵。

1990年,叶嘉莹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退休。她决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在南开大学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驼庵”是顾随的号,“永言”则从她已故的大女儿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个字。

好女婿事迹材料范文4

乔嘉贵原是北京电子元件厂的普通工人,2000年,48岁的他毅然辞职,在海淀区开了一家电子器材公司。很快,乔嘉贵淘到了第一桶金。到了2009年,乔嘉贵的资产已达数千万元。

乔嘉贵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乔湘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女婿宋建毅曾是军人,现担任岳父家族公司的副总。小女儿乔依研究生毕业,在丰台区一家医院当医生,丈夫袁庆是计算机博士,在IBM任职。

2011年10月,乔嘉贵的家族公司遭遇发展瓶颈,在他的执意要求下,袁庆辞职加盟岳父的家族企业,任技术开发部经理,专门负责软件开发。上任伊始,袁庆和同事为研发一套新软件,每天加班到深夜,两个月就瘦了十几斤。这款网游软件面世后,半年时间就为公司创收数百万元。初战告捷,乔嘉贵对小女婿刮目相看。

2013年春节后,乔嘉贵准备提拔袁庆为公司副总。宋建毅大吃一惊:“爸,是不是快了点?我担心公司员工不服气。”乔嘉贵语气坚决:“袁庆是难得的人才,咱们家族企业要想再上台阶,急需这样的人!再说袁庆也不是外人。”宋建毅虽没再说什么,但心里涌起复杂的情绪。

32岁的袁庆大学时选修过经济管理,在副总位置干得得心应手。惜才的乔嘉贵无论心理还是感情上,更加亲近他。同为女婿,宋建毅心里颇不平衡。

2014年3月,乔嘉贵右腹胀痛越来越严重,到医院一检查,竟是肝癌!乔妻和两个女儿没了主意,整天哭哭啼啼。袁庆主动和宋建毅商量:“你是兄长,这段时间请全面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我在医院照顾爸爸,负责寻找肝源。爸爸不能出什么意外,这个家和公司都离不开他!”

征得乔嘉贵同意,宋建毅开始代行公司总经理的职权。袁庆一边安慰岳母和家人,一边与医疗机构联系,寻找合适肝源。这年6月,乔嘉贵肝癌恶化,开始安排后事。乔嘉贵原本有意将公司大权交给小女婿,袁庆觉得这样不妥,提出公司改成股份制,还由宋建毅全面负责公司事务。乔嘉贵同意了。

而宋建毅自从代岳父执掌公司大权后,有些飘飘然,表面上对岳父的病情很关心,其实心里想着自己参与了公司创业,以后为公司掌舵理所当然。

2014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为乔嘉贵找到了合适肝源,一家人喜极而泣。8月19日,院方权威专家为乔嘉贵实施换肝手术,5个小时的手术非常成功。经过几个月康复治疗,2015年1月,乔嘉贵顺利出院,回到海淀区的别墅疗养。养病期间,乔嘉贵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公司。自己的身体已不允许凡事亲力亲为,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他担心公司离开自己会垮掉。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乔嘉贵决定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

然而,最让乔嘉贵头痛的,还是公司的接班人问题。两个女儿都不适合接管企业,候选人自然落到两个女婿身上。从感情角度讲,大女婿宋建毅跟随自己多年,忠心耿耿,如果让他接班,是顺理成章的事,公司上下也服气。然而,乔嘉贵内心隐隐有一种担心,现在社会千变万化,作为企业掌舵人,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判断力。而恰恰这一点,宋建毅无法和袁庆相比。

乔嘉贵从大局出发,决定自己任董事长,占公司20%股份;宋建毅任副董事长;袁庆担任公司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两个女婿各占公司30%股份。剩余20%股份分给公司的骨干员工。

得知岳父的想法,宋建毅肺都要气炸了,他再也顾不得什么面子,当场和岳父争吵起来。袁庆劝宋建毅先冷静下来,宋建毅狠狠地甩开袁庆的手,说:“你别假惺惺地猫哭老鼠了!我在公司创业的时候,你还没上大学呢?如果没有你,我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吗?”宋建毅的话让袁庆也来气了,两人争执不休,对骂起来。

乔嘉贵怒吼两个女婿:“我还没死你们就这样,太让我失望了!这样下去,咱们这个企业迟早玩完!”宋建毅和袁庆不合的事很快传遍公司,同事们议论纷纷。宋建毅对岳父由怨生恨。一个好端端的家族企业,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艳照”变利刃,大女婿击败小女婿

2015年3月11日,袁庆去中关村一家喝酒解闷。恰好当天宋建毅在此宴请一位重要的销售商,席间他出包房上洗手间,透过半敞开的门扉看到了醉醺醺的袁庆。只见一个衣着暴露的女服务员正在给袁庆倒酒。袁庆一双醉眼紧盯着她,手顺势放在了女服务员的大腿上。宋建毅本能地拿起手机,对准这一幕连拍数张照片。一个阴谋同时在他脑海中浮现:小姨子乔依和岳父眼里都容不得沙子,这是攻击袁庆的好机会!

回到家,宋建毅将手机里袁庆的不雅照翻给妻子看,并添油加醋地说:“袁庆紧紧搂着这个女孩,双手在她身上乱摸,看样子两人关系不一般。因光线太暗,很多火爆镜头我没拍下来。”乔湘愤怒了:“袁庆吃了豹子胆,这还了得?看乔依怎么收拾他!”

次日下午,乔湘将那些照片发给妹妹,埋怨道:“你也太大意了!袁庆开名车,住豪宅,要不是与你结婚,出身草根的他能有今天吗?现在他背着你在外面搞女人,你能容忍吗?”因为袁庆与自己的丈夫面和心不合,乔湘是带着感彩说这番话的,目的就是希望妹妹和父亲打压袁庆,好让宋建毅出头。

乔依与袁庆自由恋爱,感情基础牢固,从未对丈夫的人品产生过怀疑。然而,姐姐的一番蛊惑,加上几张艳照铁证,袁庆在她心目中的形象轰然倒塌!傍晚,袁庆下班回到家,乔依逼问道:“我对你怎么样?”袁庆惴惴地看着妻子:“你是满分老婆。”“我爸对你怎么样?”袁庆讨好地说:“像亲生父亲。” “那你为什么背着我在外面搞女人?”袁庆一头雾水:“小依,这话可不能乱说,要是传到爸爸耳朵里,我会吃不了兜着走。”

见丈夫“拒不认罪”,乔依的脾气上来了,整夜不让丈夫睡觉,袁庆靠在床头一合眼,乔依就狠狠拧他耳朵,将他掐醒……整整1个星期,袁庆每天睡眠不足3个小时,被折磨得生不如死。无论他怎么解释,乔依就是不相信袁庆的清白。

睡眠不足,加上身体免疫力下降,那段时间袁庆变得格外脆弱。他害怕回家,下了班就在外面喝酒,以逃避咄咄逼人的乔依。4月9日深夜11点,袁庆醉醺醺地回到家。一进家门就倒在沙发上烂醉如泥,无论乔依怎么骂他,拧他,袁庆都不醒来。乔依在电话里将丈夫的情况告诉了姐姐,乔湘义愤填膺地说:“姓袁的在感情上背叛了你,还做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太可恶了!”乔依落泪了:“姐,你说袁庆怎么会变成这样?”“环境变了,人也会变的。男人有钱就变坏!是你太懦弱了,必须要让袁庆知道,做出对不起家庭的事,以后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了!”姐姐煽风点火,让乔依的情绪彻底失控。

深夜,乔依看着熟睡的袁庆,气不打一处来,随手拿起床头的剪刀就扎袁庆的大腿。袁庆痛得龇牙咧嘴,用力将妻子推了个趔趄。乔依站立不稳,摔倒在地,额头碰到了茶几角,顿时鲜血直流。袁庆的酒吓醒了大半,赶紧将妻子送往医院……

乔依何曾受过这种委屈?天亮后,她哭着将丈夫家暴及出轨的事告知父亲。乔嘉贵拍案而起:“袁庆太不像话了!这简直不将我们乔家放在眼里。”当天下午,乔嘉贵一个电话将袁庆召到办公室,呵斥道:“你与乔依到底是怎么回事?”袁庆小声说:“爸,小依无理取闹,我过得很痛苦。”

乔嘉贵将打印出来的四张艳照摔在小女婿面前。袁庆蒙了:“爸,这一定有误会。”“误会?这岂是误会两个字就能解释的?你今天必须说清楚!”委屈的袁庆忍不住与岳父顶撞起来。乔嘉贵没想到袁庆敢这样和自己说话,一气之下,再次住进医院。

乔湘对父亲说:“爸,妹妹温和善良,管不住袁庆。你一定要好好管教他。您健在他就敢这样,要是哪天您不在了,公司怎么办?我们乔家怎么办?”乔湘的话说到了乔嘉贵心坎上,是啊,自己辛辛苦苦打拼起来的事业,好不容易发展到今天,如果把这份家业交给袁庆,总有一天他会毁得干干净净!思虑再三,乔嘉贵决定将公司交给跟自己一起打下江山的宋建毅。

袁庆颇受打击,怎么也想不明白“艳照”从何而来。在他再三逼问之下,乔依终于说出了真相,照片是宋建毅用手机拍摄的…… 明争暗斗升级,两败俱伤发人深省

袁庆认为:宋建毅一直在暗算自己,让自己成了乔家人眼里的罪人,不由恨得咬牙切齿。然而岳父已被宋建毅蒙蔽,自己职务被免,袁庆黯然神伤,仇恨在心中一点一滴累积着。

袁庆多次向乔依解释,自己是无辜的,是宋建毅在陷害自己。但乔依一想到那些照片就气不打一处来,额头上的伤疤,更是她心底解不开的结。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乔依虽没向丈夫提出离婚,但一直与袁庆冷战。

经历这场风波,乔嘉贵对袁庆越来越疏离,员工也不像从前那样敬重他。袁庆觉得这样在公司干下去没意思,萌生了辞职的念头。因心情郁闷,袁庆失眠,食欲下降,头发大把脱落。2015年8月,在公司失势的袁庆正式提出辞职,乔嘉贵没有挽留。不久后,乔嘉贵就任命宋建毅为总经理。

任命书下达后,宋建毅心中窃喜:这个家族企业终于名正言顺由自己接班了。但表面上,宋建毅对袁庆的离职表示惋惜:“老弟,你这一走,我失去了一个事业上的好帮手。你怎么就不能留下来,咱们兄弟俩一起打拼?”望着眼前这个虚伪、阴暗的男人,袁庆连杀他的心都有了。但他将愤怒和厌恶强压在心底,说:“我还是另外寻找发展空间吧。”

当天下午,袁庆拎着办公用品离开公司。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宋建毅付出代价!可如何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扳倒宋建毅?袁庆颇费思量。想到宋建毅爱喝酒,袁庆顿时有了主意……

8月19日,袁庆入职一家IT公司担任技术主管。就职前,他提出请宋建毅喝酒道别。宋建毅本不想去,但为了显示自己的磊落,还是硬着头皮赴约。在一家酒楼的包房,袁庆点了两瓶威士忌。趁宋建毅外出接电话,他将事先准备好的几十颗安眠药碾成的粉末,一半掺入宋建毅的茶水里,另一半倒入其中一瓶威士忌里,然后使劲摇匀,放在宋建毅面前。

待宋建毅落座,袁庆感慨地说:“兄弟,今天就咱俩,一人一瓶,一醉方休!”袁庆离开公司,自己的障碍彻底扫除了,宋建毅的心情很是轻松。看到宋建毅先是喝了茶水,然后又一口一口地喝酒,袁庆脸上浮现出不易察觉的冷笑。

两人面对面喝酒,却各怀心事:在宋建毅看来,自己刚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成为了最终胜利者;袁庆心中则升腾起报复的快意。两人将各自的威士忌喝光后,又要了几瓶啤酒。直到深夜12点,他们才各自回家.。

8月20日,袁庆睡到中午才醒来。而宋建毅直到下午6点,还没有苏醒的迹象。乔依慌忙将丈夫送往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宋建毅酒精中毒,连忙进行输液、洗肠等紧急抢救。8月21日凌晨3点,宋建毅终于疲惫地睁开眼睛。乔依询问他当时喝酒的情况,却发现丈夫目光呆滞,什么也说不出来。医生发现问题严重,对宋建毅进行全面检查,发现他的大脑严重受损,智力残疾。院方怀疑酒有问题,立即对宋建毅胃里的残留物进行检测,竟查出大量安眠药成分。乔依觉得事情蹊跷,赶紧拨打110报警。海淀警方断定这是一起人的为故意伤害案。袁庆作为重大嫌疑人被警方带走。面对强大的心理攻势,袁庆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惨案真相传开,乔嘉贵病情再次恶化住进医院。乔湘痛恨袁庆残害自己的丈夫,坚决要求追究他的刑事责任。而乔依认为宋建毅陷害自己的丈夫在先,且姐姐是自己与丈夫关系恶化的催化剂,与姐姐吵得不可开交,姐妹俩彻底反目成仇。更令人叹息的是,这个在曾经风云一时的家族企业,失去了3个男人的支撑,变成了一盘散沙……

点评:

据美国哈佛商学院对家族企业研究表明: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在中国,家族企业更有“富不过三代”之说。资料显示,中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4年,恰好与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工作年限持平。由此不难看出,相当数量的家族企业寿命很短暂,能持续发展下去的少之甚少。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弊端,就是传统家族企业用人半径过于狭窄。家族企业创业初期,核心成员基本都是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创业者作为核心成员,拥有天然的家长权威,依靠家长权威的家族式管理即可保证家族企业顺利运转,甚至可以“边吃晚饭边开董事会”。

随着家族企业不断发展,对人力资本数量需求大幅提高,而家族成员群体供给人才的速度远远低于企业需求的速度,因此家族成员群体很难保证对人力资本的供给。这样一来,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遭遇人才瓶颈。而作为家族企业的创业者,把管理权交给能力比自家人强的“外人”,战胜家族亲情远比克服一般人情更困难,这个过程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并且,每个家族成员为了谋取更多的个人利益,不断地相互争斗甚至陷害,这是导致家族企业迅速衰败的重要原因。

如何让家族企业传承发展?是创业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必须加快自身的知识更新速度,形成适合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使企业运作日益和规范的市场经济规则相适应。在企业内保留一定的高管位置给非家族成员,而不是一味提拔“自家人”。当家族企业的继任问题变得尖锐时,应早作安排,将决定权委托给与公司毫无关联的权威机构评估和裁决。

本案中,乔嘉贵无疑是一位有抱负的企业家。然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他一手创办起来的家族企业遭遇发展瓶颈,无法逾越亲情藩篱的乔嘉贵,不是将眼光投向群英荟萃的人才市场,而是在两个女婿之间选拔接班人。一山难容二虎。两个女婿为接替岳父董事长的位置,明争暗斗,人性弱点充分发酵,将人伦和亲情抛到一边,最终酿成不可收拾的惨剧,家族企业的前景也由此黯淡无光。教训惨痛,发人深省。

好女婿事迹材料范文5

爱的路上千万里

偎依着**叔叔,尹吉祥如同偎依着亲人。

**,在百度上搜索这个名字,就会读到他的事迹:**省**县邮政局华山支局投递员,20xx年至20xx年,不间断地资助家乡一位贫困大学生,直至帮助其家庭脱贫致富(本报20xx年4月26日曾予报道)。20xx年,他的事迹被**省邮政公司评为“十佳文明服务新事”,同年,他入围徐州市“十位道德模范人物”评选。

20xx年,**在干什么呢?有了荣誉之后,还会一如既往吗?

笔者的手上捧着一本日记,**在20xx年写道:

3月8日,晴。上午10点半,我去服装店送一本杂志,看到一位老太太一边诉说一边擦眼泪。我听了之后才知道,老太太的女儿、女婿20xx年出车祸双亡,撇下了儿子跟外公、外婆生活。小男孩叫尹吉祥,在华山小学上五年级,很懂事,学习成绩也好。但老两口年迈多病,仅靠几亩薄地来维持生活,抚养这个孩子很困难,想让他辍学又不忍心,经常瞒着孩子抹眼泪。今天我刚好碰到老太太掉泪的一幕,不由得一阵心酸。

3月11日,多云。自从听说了尹吉祥的事,我心里一直沉甸甸的。今天去了小吉祥的外公尹建中家,见到了那个不幸的孩子。孩子很可爱,透着机灵。跟他外公、外婆聊了一会儿,走的时候掏出50元给了他们,说:“钱不多,随便给孩子买点东西吧。”

3月15日,晴。今天休息,我带着儿子去文具店,让儿子替小吉祥挑选一个书包。他们俩年纪相仿,爱好应该差不多。挑好后,带着儿子给小吉祥送去,小吉祥果然很喜欢,高兴得蹦了起来。

4月3日,阴。去学校送报刊时,与小吉祥的老师交谈了一会。老师对我说,小吉祥的学习比以前认真刻苦,而且还乐于助人。我听了真高兴。中午,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法国球星齐达内资助贫困儿童时说“我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世界上更多的人对贫困儿童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救助活动中来”。读到这儿,我又想起小吉祥,决定今天为他订阅几份课外辅导类的学习材料,增加他的知识面,开阔他的视野。

原来,20xx年,**又有了新的帮扶对象,在不断地延伸着他的“爱心邮路”。

这本日记中,对小吉祥的帮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20xx年继续关注着他帮扶过的那位大学生的家庭变化:

3月10日,晴。今天到胡克领家去看了看,他家变化很大,原来到处裂缝的砖瓦房不见了,新立起一座2层的小楼;猪圈规模扩大了,养殖数量倍增……这一系列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

还有看起来很小的事:

3月9日,晴。一位刚下车的人向我打听华山法庭怎么走,我一听是外地口音,就是给他说路线他也不熟悉,就对他说,上我的车,我把你送到要去的地方。他看了看我这身邮政绿装,二话没说就上了我的车。我把他送到地方,下车后他对我做了一个动作——竖起了大拇指。我为我这身绿装骄傲,我为我是一个邮政人骄傲!

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深深打动了笔者。掩卷长思,为什么我们的邮政事业能不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因为各条战线上都有**这样爱岗敬业的邮政人吧。

付出就有回报,**的爱心和奉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好女婿事迹材料范文6

余传韬,1928年生,余家菊之子。作为陈诚的东床快婿,余传韬在台湾岛内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历任台湾“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央大学”校长等职。

尽管余传韬是在陈诚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春秋才成为陈家的一员,但翁婿之间的炽热亲情却穿越时空,延绵至今。

惊动和宋美龄的婚事

陈诚与夫人谭祥膝下共有两女四子,四子即陈履安、陈履庆、陈履碚、陈履洁,二女即陈幸、陈平。这些子女中出了四位博士、一位硕士,且都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因此,陈诚的家庭被媒体公认为台湾权贵家庭中家教最好的。

陈家长女陈幸二十岁那年获得美国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并最终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她与弟弟妹妹们一样,为人低调,从不炫耀自己的身世。直到1961年秋陈诚赴美“访问”时,当地报纸刊出她和妹妹陈平在威廉斯堡机场与父亲拥抱的照片,同学们才知晓她的显赫身份。

陈诚赴美访问的前一年,陈幸与同样旅居美国的余传韬已经开始正式交往。这对青年男女能够走到一起有太多理由。他俩都长期生活在大陆,父亲都是台湾政界名人,都拥有出众的外表和丰富的学识。其时,余传韬已经年满三十三岁,拥有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并历任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美国名牌大学研究员,时为波士顿大学副教授。不过,出于少女的羞涩,在陈诚赴美期间,陈幸并没有将余传韬介绍给父亲认识。

1961年12月17日,陈幸作出走进婚姻殿堂的决定。她这才给台北的父母去了一封信,介绍这位未婚夫的身世和职业,征求家人意见。这几乎只是一种形式,因为她明白,开明的父母绝对不会干涉她的婚姻。

果然,正在医院疗养的陈诚得知爱女喜获如意郎君,身上的病顿时去了一大半。女儿在信中还交代,余传韬是著名学者、中国青年党领袖余家菊的公子。这让陈诚更是觉得双方知根知底、门当户对。陈诚与余家菊虽算不得挚友,但彼此认识多年,余家菊的学问和人品令陈诚颇为敬重。能与这么一位老友做亲家,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

几天后,陈诚痊愈出院。回家的当天,他兴致盎然,提笔写了一封信,准备分发给旅美的几个子女。他开心得像个孩子,信中有许多戏谑之语。谭祥批评丈夫:“你这么大岁数,又是这么个身份,老是和儿女开玩笑,太不成体统。”陈诚摸摸花白的头发,抗议道:“官场上为身份所限,我不能口无遮拦。可幸幸他们是自己的儿女,若是也不能开玩笑,我未免活得太苦。孩子们都能自爱,我又何必写些八股教训的话?”谭祥仍然坚持己见。陈诚向来尊重夫人,不肯惹恼她,只得把写好的信扔进废纸篓,重起炉灶给长女写了一封四平八稳的短函,明确表态:“你与传韬既然彼此相爱,不妨自行决定,这是你们的终身的事。为父母的自然关切,但一切仍在你们自己做主。”

几乎是同时,余传韬也给台北的父母去了一封信,报告自己与陈幸的恋情进展。儿子年过而立依然孑然一身,早就让余家菊急白了头,获此喜讯,他当即委托时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评议委员的朱怀冰前往陈府征求意见。朱怀冰系余家菊的湖北老乡,也是陈诚的老部下,德高望重,由他出面协调再恰当不过。果然,朱怀冰一张口,陈诚便爽快应允。

转过天来,是1962年元旦,也是陈诚夫妇结婚三十周年纪念日。陈诚未举办任何形式的庆典,只接受了身边两个儿子合赠的三十朵鲜花和一张贺卡。坐在鲜花之旁,老夫妻感慨万千:“真快呀,咱们的幸幸如今也要当新娘了。”按照老家习俗,女儿的嫁衣必须由母亲亲手做。几天前,谭祥便买回衣料,正在给女儿赶制。元旦这天虽然是大庆之日,她也未闲着,在缝纫机上忙得不亦乐乎。

正在此时,秘书通报,与宋美龄夫妇来访,陈诚夫妇赶紧到大厅相迎。宋美龄笑称:“我们这两个媒人为你们道贺来了。”谭祥系元老谭延的爱女,也是宋美龄的干女儿。1930年,正是由和宋美龄搭桥牵线,陈诚才与谭祥得以见面,并于1932年元旦在上海举办了婚礼。

宾主落座后,很自然地又聊起三十年前的那场婚礼。谭祥笑道:“我们都老了,孩子们也到了这个年龄。幸幸马上就要出阁了。”蒋氏夫妇经常到陈府串门,熟悉陈诚的每一个子女,闻此喜讯,都笑逐颜开,了解详情。当问及婚礼准备情况时,陈诚回答:“幸幸的婚礼在美国办,我和曼意(注:谭祥字曼意)体弱事杂,就不准备去了。”宋美龄笑道:“这样的大喜事,你们总该有所举动,以示庆贺呀。”陈诚表示,婚事不想声张,准备等长女的婚礼办过了,再在报纸上登封告亲友书。接下来,夫妇又问起陈诚其他子女的学业情况。

说起来,多年来还从经济上对陈诚子女留学提供支持。陈诚作为“副总统”和“行政院院长”,每月的薪金及补助费约八千元台币,另有“行政院院长”机密费一万五千元台币,两项折合成美元为六百元,而且机密费中的很大一部分还要用来支付不能报销的公务开支。尽管他的几个子女在美国留学有奖学金相辅,但大量的生活费和学杂费显然是这点美元无法支撑的。也知道陈诚是他麾下难得的清官,没有什么“灰色收入”,于是每年都会从“总统府”费用中拨给陈诚一笔特别费,以维持陈幸等人的学业。“可怜天下父母心”,身体状况不佳且久生退意的陈诚之所以到暮年仍坚守岗位,除了因为一再挽留,应该还与家庭经济压力有关。

余、陈二人的婚期马上确定下来,为1月24日。不久,宋美龄派人送来贺礼,并多次打电话向陈诚夫妇打听婚礼筹备情况:“幸幸能得一如意郎君,真为你们高兴!”为此,谭祥两度去信叮嘱陈幸要写信向宋美龄致谢。

跨越大洋的交流

从定下婚期开始,陈诚每次给大女儿去信都不会冷落余传韬,信的开头都会写上“传韬、幸幸同读”或“传韬、幸幸同鉴”。两代人之间不仅有书信问候,还不时互赠小礼品,像余传韬夫妇曾经在陈诚生日之际寄去毛袜,陈诚也曾经将一块表送给长婿。

余传韬和陈幸在波士顿的婚后生活是幸福的。二人情投意合自不必多言,从个人条件来讲,高大儒雅、博学多才的余传韬在任何一个交际场所都能带给妻子自豪感,而风姿如玉、谈吐清雅的陈幸也为丈夫挣够了面子。有一次,余传韬的一位弟子登门拜访,被陈幸的气质深深震撼了。陈幸很亲切地招待这位年轻客人,一点官宦人家的大小姐的做作都没有。在客厅聊天时,她落落大方地坐在沙发上,二叉,双手放在腿上,上身挺直,两个多小时下来,坐姿丝毫不曾改变。这位弟子感慨:“一般的年轻男女,包括我自己,站无站相,坐无坐相。要像师母那样坐法,从前一定受过很好的家教训练。”

然而,小夫妻的新婚生活也充斥着幸福的烦恼。在外地度罢蜜月归来后,由于有众多亲朋好友来电来函道贺,这对新婚夫妇每天一回家,都要花一两个钟头写致谢信,好生劳累。陈诚为此谆谆教导他俩:“这也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对于至亲至友,礼尚往来,亦人伦乐事也。无论任何事,如认为是乐,对于身体精神皆有裨益;不然则均无兴趣去做。望汝等勉之。”

1962年冬,大洋彼岸传来陈幸怀孕的消息。陈诚夫妇大喜,分别给长女长婿去了一封信。陈诚作为父亲,宣称“我们非常高兴”;谭祥像任何一位慈母一样,告诫女儿在运动、用药方面要小心。字里行间,怜爱之情滚滚而出。

这段时间里,余传韬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男人,原本已稍显发福的身材日渐消瘦。陈幸可以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居家养胎,他却得照常上班养家糊口。尽管有车出行,但从家到波士顿大学有较长一段路,每天都有很多时间浪费在上下班途中。他风尘仆仆地一进家门,顾不得喝口水,便脱下笔挺的西装料理家务,烹调妻子最爱吃的食物。经过多年留洋的历练,夫妇二人已经完全适应西餐口味,但余传韬觉得中餐更易消化,为此,他经常不辞辛劳,为妻子做几样中国菜肴。

家中有身怀六甲的妻子需要余传韬照料,陈诚、余家菊的一些好友赴美也会借住在他这里,而且陈幸的弟弟妹妹不时也来此小住,这更是让他忙上加忙。尽管如此,来访的父执和亲戚均得到了他们的盛情款待。陈幸的两位弟弟在美国写信告诉父母:“(在姐姐家)真是如同在家中一样。”

日子一天天过去,预产期日益临近。小夫妻俩计算着孩子日后养育、教育方面的费用,笑着惊呼“要破产了”。玩笑传到台北,谭祥在感慨如今抚养一个孩子多么不容易之余,向丈夫主动提出:“日后幸幸他们回来了,外孙由我来管,让他们小夫妻一心办公事。”陈诚笑着问:“以后有了孙子,你也照办吗?”谭祥回答得很干脆:“孙子由他们的外婆去管!”陈诚批评道:“男女应该一律待遇。”谭祥迟疑了一下,笑道:“这毕竟是头一个,以后有了外孙也不一定如此。”陈诚哈哈大笑:“你真会为自己打算,为自己留后路。我告诉你,我也有自己的打算,孩子们如果破了产,由他们自己承担,我袖手旁观。”

1963年石榴花开时节,陈诚的小外孙如期在波士顿呱呱坠地。按照余氏家族的排行,这孩子属于“永”字辈,起名“永林”。当上外公的陈诚在写信表达不胜欣慰的同时,也传递了对长婿的怜惜:“我以为身体比金钱要紧,最好在最近能雇一保姆,不然恐怕传韬吃不消,这是我的经验,决非多事也。”

一个多月后,小永林的照片邮寄到台北。照片上的他大耳高鼻,好生可爱。陈诚夫妇端详了半天,也弄不清外孙像女儿还是更像女婿,只能表示:“将来比我的子女都强。”从此之后,老两口无论是外出疗养还是住医院,永林的照片都不离左右。

无话不谈的翁婿

1964年1月24日,在余传韬与陈幸结婚两周年纪念日这天,他们一家三口转道东京,飞回台北。陈诚当时请了长假用做疗养和搬家,得以有闲暇微服前往机场迎接。他告诉陈幸:“我希望你回国带一个人回来,没想到带了两个人回来,真让我心满意足。”

陈诚、谭祥在面见余传韬之前,已经多次在梦中看到这位女婿的身影,这次真见到了,发现他与寄回的照片上的模样不差毫厘。此番翁婿首次相会,陈诚觉得在相貌上女婿与自己天差地远,但内在方面二人仿佛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热情、大度、睿智,这些很难兼容的优点都可以同时在翁婿二人身上找到。而余传韬见到满面慈祥的陈诚,丝毫未因对方的特殊地位产生距离感,而是感觉那正是自己的另外一个父亲。

此次回台,余传韬一家三口轮流在两边父母家住,但陈幸与永林更多的是陪伴在陈诚身边。永林在美国时,通常是“不苟言笑”,到了台北却一天到晚笑口常开。不过,波士顿与台北有十二个小时时差,这孩子没办法像大人一样迅速倒过来,为此闹得陈幸一连两个晚上没法合眼。好在小永林并不怕生,可以由其他人照料,陈幸也才有机会一尽孝道,为父母端茶倒水。陈诚也享受了女儿之福,戏言“幸幸成了我的秘书”。至于余传韬,也没有放弃作为女婿的责任,在出门联系到台湾大学任教一事之余,尽量陪伴在岳父岳母身旁。

在局外人看来,陈诚毕生追随,向来言听计从。事实上,通过翻阅《陈诚回忆录》、《陈诚先生书信集》以及《日记》等史料可以发现,二人在、抗战以及反腐等问题上的摩擦不胜枚举。双方碰撞最激烈的一次,发生在1961年夏官邸。消息传到海外,波士顿的华人几乎尽人皆知,余传韬当然也听说了。

有一回,余传韬陪陈诚聊天,忍不住提起这件事,探询其真伪。岳父并不回避,笑着说:“确有此事。‘总统’要,我反对。争执的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幸赖夫人从楼上赶下来居间调停,才未闹大。”余传韬疑团满腹:“何以你们讨论国家最重要、最机密的之事,居然会遍传波士顿?”陈诚听到这里,一脸茫然,也无法解释。顿了顿,他又说:“当时我曾向‘总统’报告,现在是讨论反攻议题而尚未决定。但如果‘总统’有了决定,下达命令,我可以领军最先登陆福建。”显然,理智上他认为攻打大陆可谓盲动,但为了效忠,仍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多年之后,余传韬才从陈诚留下的日记里洞悉了蒋陈之争的完整版。1961年7月2日上午9时,陈诚出现在官邸。拟于当年8月。陈诚表示:“反攻自当义无反顾,唯目前是否为反攻适当时机应考虑……”听到这里,涨红了脸:“辞修(注:陈诚字辞修),你怀疑我三军不能战吗?你这是在破坏统帅威信,阻挠反攻!”陈诚针锋相对、不疾不徐道:“‘总统’如此说法,是怀疑我的人格,我非但不能做事,亦且不能做人。我们反攻,虽不能算定,但决不能糊涂战,最低限度也是舍命战。试问如何使三军舍命?以运输工具言,如不给交通部相当的时间,如何集中船只?至于其他,可以不必言。”勃然大怒,与陈诚争执不下,幸亏有宋美龄出面调解。陈诚不肯驳宋美龄的面子,作出适当妥协。也逐渐心平气和,只强调必须积极准备。

忆往昔,余传韬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一幅让他不寒而栗的画面:陈诚指挥的一二十万军队刚渡过台湾海峡登陆福建,就陷入百万的层层包围之中……

就在余传韬返回台湾的几个月里,美国方面多番来函邀请他前往任职,许诺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余盛情难却,带上妻儿重新前往大洋彼岸。

1964年10月,经专家会诊,陈诚被诊断为肝硬化合并肝癌。闻讯,吩咐手下给陈诚在海外读书的子女寄去飞机票,让他们回来看望父亲。余传韬和陈幸万里奔波,带着幼子从海外火速归来。

与久别的亲人团聚,陈诚的病情奇迹般趋于稳定。他甚至可以去花园中散步,逗弄依偎膝下的孙子、外孙,并与子女、女婿们交谈。

余传韬教务繁忙,无法请长假,不久便重返工作岗位,留下夫人和儿子继续陪伴岳父,直到次年3月陈诚病逝。

重走岳父走过的路

1972年2月,余传韬再度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应邀出任台湾嘉义农业专科学校校长,接下来又先后担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台湾“教育部职教司司长”、“常务次长”,“中央大学校长”,台湾“考试院考试委员”,台湾农业职业教育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任台湾亚太科学技术协会理事长、清诚文教事务基金会理事长。

两岸关系解冻后,余传韬为纪念岳父,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参观访问陈诚当年在大陆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如南京、徐州、武汉、宜昌等地,二是整理出版陈诚的遗作。

2002年夏,余传韬与几位老友以普通游客的身份游览南岳衡山。衡山上仍然保留着的一座行馆旧址。抗战期间,陈诚在这里参加过几次重要会议,因此馆内醒目地悬挂着他的照片。导游告诉这些台湾游客,该馆接待过一位高级将领的后裔,并问:“你们知道陈诚将军后代在台湾的情况吗?”余传韬哑然失笑:“这方面的事情比我更清楚的人不太多。”

陈诚工作过的地方让余传韬流连忘返,岳父的故乡更是让他倍感亲切。余传韬也曾经走进浙田,徘徊流连于岳父故居。

2005年10月,台湾“国史馆馆长”张炎宪拜访了余传韬。台湾“国史馆”隶属于台湾“总统府”,是一家文献研究机构。会见中,余传韬肯定了“国史馆”在整理出版陈诚文集即《石叟丛书》过程中所做的种种工作,还出示了珍藏多年的陈诚家书等宝贵手稿。经过张炎宪和余传韬多次研商,“国史馆”决定陆续出版《陈诚先生书信集》,包括《家书》、《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与友人书》等三册。次年7月,《家书》首先出版,收入陈诚致夫人谭祥和后辈的函电七百二十一件,其中也收录了陈诚夫妇写给陈幸和余传韬的三十七封信。

同样是2005年,在武汉举办的一次两岸纪念武汉会战活动上,余传韬遇见了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余传韬向章开沅提出在大陆出版《陈诚回忆录》的愿望:“算作是一种回归。”由于种种原因,该书一直没能出版。

余传韬和章开沅未放弃努力。2008年,他们又向人民出版社送去《陈诚回忆录》台湾版的书稿。人民出版社很快报到新闻出版总署,经中央统战部审批后,敲定由人民出版社的副牌――东方出版社出版。

2009年10月,《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问世。手捧厚厚一本带有油墨清香的新书,余传韬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赞叹:“基本上没什么删改,只是把里面的‘’一类的字样都去掉了。个别地方略有删节,以省略号表示,史实主体没有受影响。不仅没伤筋动骨,连肌肤都没伤。”这本书的出版,被媒体视为国共两党在历史问题上“禁忌”的“破晓”。

好女婿事迹材料范文7

李培斌个人事迹材料(一)

在这里,李培斌所长完成了他人生最后一个调解案件。

调解矛盾纠纷,对于大同市阳高县司法局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来说,就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有事找培斌”也成了阳高县许多群众遇到法律难题最爱说的口头禅。

2019年10月13日下午从3时开始,经过4个多小时调解完毕的那场纠纷,竟成了这名扎根基层三十多年司法所长的最后绝唱。

当日下午,李培斌像往常一样开始接待上门群众的工作,一名年长的老人带着自己的姑娘走进调解室。“是李所长吗,我是咱尉家小堡村的,姑娘女婿打架,惊动了人家公安局,现在女婿让带走了,我们想请您看看这事咋办。孩子们小,不懂事,以后还想在一块过日子呢!”老人边说边拽住了李培斌的袖口。

“大爷,慢点说,我给咱理一理。只要孩子们真心想过,一切都不晚。”拉着老人,李培斌不停拍打对方的手背。

安抚好老人,李培斌又把目光转向躲在墙角,始终不敢说话的姑娘。“快进来坐下,姑娘,不用怕。人生就像一根曲线,恋爱甜蜜期一过,就是矛盾高峰期,这时候有点过头,只要感情还在,咱都好商量。

一番安慰后,姑娘终于道出了实情。原来是小两口最近犯起了疑心病,都觉得对方没把自己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争论中由言语发展到肢体冲突。两家大人得知情况后,也不由分说卷入其中,最终导致男方怒砸女方家车辆,被公安机关刑事立案。

见此,李培斌当即电话通知男方家人来司法所面对面调解。听闻是李培斌所长出面,男方家人毫不犹豫来到司法所。

“孩子们有矛盾,咱们做家长的就得像白面和水蒸馒头,一定得揉合,不能再火上浇油,否则越帮越乱,到时只会害了孩子。幸好这次没有啥大事,不然谁也救不了咱孩子。”李培斌点到了家长的痛处。

“姑娘已经后悔了,我们做大人的,的确是考虑不周全呀!”女方家人率先向李培斌表态。

“人家女方都不计前嫌了,咱们男方也大度点,孩子们好,不是咱们做长辈的最希望看到的嘛。”李培斌的动员一刻都不敢停。

“啥也不说了,为了孩子们,我们听您的,您就尽管作主。”男方家人的心结终于被打开。

双方的握手言和,让李培斌意识到与公安机关交流的时机已经成熟,很快,办案民警被邀请到司法所。“李所长你来主持调解,我们首先就有了一份信任感,知道这事肯定不会再有其他次生矛盾,案结事了是您的强项。等我们履行完必要手续,当事人马上解除羁押。”

眼看事情顺利解决,李培斌将双方家长仍在畏畏缩缩的手牵在了一起,走廊里又传出了他爽朗、豁达的笑声。

李培斌生前说,他对调解工作有一种爱,一种说不出的爱。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锅碗瓢盆,李培斌都接到手里,坚持下去,倾尽全力,经他调解的案子,结案率达到100%。

李培斌个人事迹材料(二)

李培斌,男,1965年8月生,中共党员,现任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所长,阳高县第xx届人大常委。

李培斌同志是一位在基层奋斗了30年的“民调”战士,始终怀着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扎根基层,勤劳实干,为社会谋发展,为群众解难事,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脚踏实地、勤奋肯干、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了党心民心,赢得了广泛赞誉,群众亲切地称赞他为“最美基层干部”。

他为了创建和谐社会,平安乡镇,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排扰解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调解“十法”,即以情感染法、以柔克刚法、先守后攻法、正义震慑法、亲情促动法、群众抨击法、稳定大局法、感化性教育法、诚信担保法、类同案推化教育法,成为全县及至全市“民调”教材,在全县乡村、学校广为传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0年来,他调解的民事纠纷数以千计,制止了无数次群体性械斗,使50多对濒临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30多位子女不孝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16位失足青年改邪归正,40名刑释解教人员,22名社区矫正人员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等等,为建设和谐稳定的阳高做了大量的工作。

李培斌同志曾作为全省政法系统唯一代表出席了党的xx大、列席了党的xx大三中全会,6次受到部级表彰,获省、市级表彰达40多次,荣立大同市“一等功”和司法部“三等功”。

李培斌个人事迹材料(三)

在我国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乡镇,老百姓都熟悉这样一群人,按说他们也是从事法律工作的,可是他们既不像警官那样威风地抓捕嫌犯,也不像法官那样威严地做出判决,他们甚至都不能像律师那样收费办案。他们挣着不高的工资,操心天大的事儿,常常磨破嘴,几乎跑掉腿。不这样做,家长里短的事就可能变成人命关天,这重要不重要?今天,我们就带大家认识一个这样的人。

杨存贵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某社区的居民,前两年,他盖起了新房,又在门前修了路。乔迁新居,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没想到,烦恼却随之而来。邻居说杨存贵家门前修的路由于路面太高,出水不利,导致自己家受了潮,于是,两家人闹起了矛盾,一个不停地修路,一个不停地拆路。

就这样,一闹闹了两年的时间,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还越闹越僵。杨存贵说,全家人因为这件事整天唉声叹气。为了解决问题,杨存贵来到了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找到了所长李培斌,李培斌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之后让杨存贵回家等消息。为了尽快处理杨存贵的纠纷,李培斌每天专门路过老杨家,看看他们的情况。可是,双方积怨已深,事情解决起来没那么容易,李培斌听了不少难听的话。李培斌来的次数多了,又和气耐心,双方也就逐渐消了气,两个老邻居终于坐到了一起。在李培斌的劝说下,杨存贵拆掉了自己修的路。虽然多花了一万多块钱,可是对于李培斌的调解,杨存贵很服气。虽然路拆掉了,心里却舒坦了。

司法所处在基层,小矛盾解决得不好,就容易引发麻烦。景家庙村是龙泉镇的下辖村,因为井少水浅,村民们常年吃水困难。吃水困难,就更别提农田灌溉了。景家庙村全村4000亩地,有3000多亩是旱地。阳高县龙泉镇景家庙村党支部书记荆虎说:“天旱的时候浇地就打架。一打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最多五、六十个人一起打。”

村支书说,为了取水浇地,打架伤人的事情年年发生。因此,李培斌专门来到景家庙村进行蹲点帮扶。为了解决景家庙村吃水难、浇地难的情况,李培斌带着村支书讨政策、要项目、修水塔、打机井、换地下水管。荆虎说:“李培斌跑了一年多,引进了一个项目,给打了四眼机井。”

经过李培斌的努力,现在,村民们终于吃上自来水了。饮水解决了,有水浇地了,收入增加了,景家庙村的矛盾解决了。

在阳高县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培斌。无论是年关还是假日,群众的婚丧嫁娶、大事小情总是要找李培斌,老百姓给他起了个外号“李司法”。

司法所还肩负着社区矫正的责任。小海因为犯了法,被判处缓刑,在李培斌辖区进行矫正,小海经常到司法所做思想汇报,时间长了,两个人越来越熟络。

小海告诉记者:“他知道我家里挺困难没有生活来源,他跟我说,要不你开个饭店吧。但是我没有钱。在李所的帮助下,给我办了一个小额贷款,把饭店就开起来了。他帮我介绍的,要不我不认识,我一个犯罪的出来没有什么社会关系。”

其实,李培斌家生活也并不宽裕,妻子没有工作,一家人基本靠着李培斌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妻子与他结婚后,租了二十几年的房,直到前两年,才借了8万元盖了几间平房,为了节省,不到最冷的天,连炕都舍不得烧。可是就是这样的情况,他依然帮助着困难群众。

常年的忙碌,李培斌的身体越来越差。有一次,他在工作时,突然虚脱,几乎晕倒了。同事让他住院,他说不去,开点药就行。

2019年10月15日,李培斌因连续加班,突发疾病去世,年仅50岁。

心装百姓事,胸怀为民情,这是李培斌的信念,也是他实际行动的写照。

好女婿事迹材料范文8

2009年,××在干什么呢?有了荣誉之后,还会一如既往吗?

笔者的手上捧着一本日记,××在2009年写道:

3月8日,晴。上午10点半,我去大学店送一本杂志,看到一位老太太一边诉说一边擦眼泪。我听了之后才知道,老太太的女儿、女婿2004年出车祸双亡,撇下了儿子跟外公、外婆生活。小男孩叫尹吉祥,在华山小学上五年级,很懂事,学习成绩也好。但老两口年迈多病,仅靠几亩薄地来维持生活,抚养这个孩子很困难,想让他辍学又不忍心,经常瞒着孩子抹眼泪。今天我刚好碰到老太太掉泪的一幕,不由得一阵心酸。

3月11日,多云。自从听说了尹吉祥的事,我心里一直沉甸甸的。今天去了小吉祥的外公尹建中家,见到了那个不幸的孩子。孩子很可爱,透着机灵。跟他外公、外婆聊了一会儿,走的时候掏出50元给了他们,说:“钱不多,随便给孩子买点东西吧。”

3月15日,晴。今天休息,我带着儿子去文具店,让儿子替小吉祥挑选一个书包。他们俩年纪相仿,爱好应该差不多。挑好后,带着儿子给小吉祥送去,小吉祥果然很喜欢,高兴得蹦了起来。

4月3日,阴。去学校送报刊时,与小吉祥的老师交谈了一会。老师对我说,小吉祥的学习比以前认真刻苦,而且还乐于助人。我听了真高兴。中午,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法国球星齐达内资助贫困大学时说“我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世界上更多的人对贫困大学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救助活动中来”。读到这儿,我又想起小吉祥,决定今天为他订阅几份课外辅导类的学习材料,增加他的知识面,开阔他的视野。

原来,2009年,××又有了新的帮扶对象,在不断地延伸着他的“爱心邮路”。

这本日记中,对小吉祥的帮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2009年继续关注着他帮扶过的那位大学生的家庭变化:

3月10日,晴。今天到胡克领家去看了看,他家变化很大,原来到处裂缝的砖瓦房不见了,新立起一座2层的小楼;猪圈规模扩大了,养殖数量倍增……这一系列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

还有看起来很小的事:

3月9日,晴。一位刚下车的人向我打听华山法庭怎么走,我一听是外地口音,就是给他说路线他也不熟悉,就对他说,上我的车,我把你送到要去的地方。他看了看我这身邮政绿装,二话没说就上了我的车。我把他送到地方,下车后他对我做了一个动作——竖起了大拇指。我为我这身绿装骄傲,我为我是一个邮政人骄傲!

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深深打动了笔者。掩卷长思,为什么我们的邮政事业能不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因为各条战线上都有××这样爱岗敬业的邮政人吧。

付出就有回报,××的爱心和奉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好女婿事迹材料范文9

有关明代画家孙隆的诸说

从许多撰写和记述明代画家孙隆的文字材料看,长久以来对明代画家孙隆是一人之说,还是两人之说的看法不甚一致。一种说法认为,明代有两位画家叫孙隆,其中一位生活在毗陵,他的没骨画法,对于明代花鸟画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位生活在瑞安,因其擅工梅花,且曾出任徽州新安知府,故而有“梅花太守”之美称。还有一种说法,是将上述两位孙隆的材料糅二为一,认为明代只有一位名叫孙隆的花鸟画名家。

有关诸说详见如下:

一、认为明代只有一位擅长于没骨画法并兼工梅花的孙隆的材料有:

1、清彭蕴灿所辑《历代画史汇传》卷十六云:“孙隆,字从吉,号都痴,毗陵人(今江苏常州)。开国忠愍侯孙。天顺中为新安知府。梅花得王冕笔法,禽鱼草虫得徐熙逸趣,自成一家,号‘没骨图’。”

2、清康熙《佩文斋书画谱》卷九十“孙隆传”云:“孙隆,字从吉(《珊瑚网》云:号都痴,毗陵人)。为新安知府,作梅花得会稽王冕笔法。”

3、《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孙隆,[明]一作孙龙。字从吉,又字廷振,号都痴,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开国忠愍侯(兴祖,1336―1370)之孙。宣德(1426―1435)间入直内廷,官至侍御。后知新安府。幼颖异,风格如仙。画翎毛草虫,全以彩色渲染,得徐崇嗣、赵昌没骨图法,饶有生趣。画梅甚工,时称孙梅花,与夏昶竹同价。山水宗二米。

二、认为明代有两位名为孙隆的画家,这里暂且把他们称为“毗陵孙隆”和“瑞安孙隆”。

有关“毗陵孙隆”的材料:

1、明朱谋《画史会要》卷四“孙隆传”云:“孙隆,字廷振,号都痴,毗陵人。忠愍侯之裔,生而颖敏,望之若仙。山水宗二米,亦能戏作翎毛草虫,号没骨图。款多落‘御前画史’”。

2、清姜绍书《无声诗史》卷一“孙隆传”云:“孙隆,号都痴,毗陵人。开国忠愍侯孙,生而颖敏,有仙人风度。写翎毛草虫,自成一家,名日没骨画。予尝见其数幅,得徐熙野逸之趣,写生名手也。”

3、清徐沁《明画录》卷六“孙隆传”云:“孙隆,字廷振,号都痴,武进人。开国忠愍侯之孙。幼颖异,风格如仙。画翎毛草虫,全以彩色渲染,得徐崇嗣、赵昌没骨图法,饶有生趣。山水宗二米。”

有关“瑞安孙隆”的材料:

1、孙隆(约1386―1465),字从吉,号雪斋。瑞安县仙岗(今仙降镇)人。幼习举子业,博览群书,爱好诗文,尤善丹青。擅长花鸟,以工梅花著称。写梅得会稽王冕笔法,清初徐沁《明画录》称他在明永乐中与夏昶齐名,时称“孙梅花”,远方来求购,几与宋代文同“画竹同价”。

2、孙隆,字从吉,号雪斋,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卒于宪宗成化元年(1465),瑞安仙降人,是永乐九年(1411)辛卯岁贡生,后由监生授兵部主事。他一生爱读书,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精于绘画,善画花鸟草虫,用笔洒脱逼真,设色妍丽清新。开启我国明代花鸟画,从写实走向水墨写意的新路。其画生动鲜活,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甚大。

流传至今的孙隆作品

署名明代画家孙隆的画迹,多年来湮没不彰,寂然不为人们所知,现所能见到他的绘画作品有以下七件:《芙蓉游鹅图》轴(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花鸟草虫图》卷(纸本,设色,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雪禽梅竹图》轴(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花鸟草虫图》册(绢本,设色,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写生图》册(绢本,设色,现藏于博物院),《牡丹图》册(纸本,水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墨梅图》册(纸本,水墨,现藏于杭州西泠印社)。

从这些藏品的款识和印章上,可以了解如下情况:

一、《芙蓉游鹅图》轴(图一),钤朱文“孙隆图书”“金门侍御”“开国忠愍侯孙”印玺三枚。

二、《花鸟草虫图》卷(图二),钤朱文“孙龙图书”(篆文同上)、白文“痴”、朱文“开国忠敏侯孙”(篆文同上)印三枚玺。卷后有董振秀康熙二十四年(1685)题跋,略云:“公讳隆,自号曰痴,工与绘事。宣宗章皇帝(朱瞻基)时洒宸翰,御管亲挥,公尝与之俱。”

三、《雪禽梅竹图》轴(图三),钤朱文“开国忠敏侯孙”印玺一枚。

四、《花鸟草虫图》册,每页钤朱文“孙龙图书”印玺一枚,末页小书“钦赐”二字,下钤朱文“崆峒遗迹”印玺一枚。

五、《写生》册(图四),每页分钤朱文“孙龙图书”、“开国忠愍后裔”、“崆峒遗迹”印玺三枚,印上方亦小书“钦赐”二字。

六、《牡丹图》册(图五),落款“都痴道人龙”,并钤白文“孙龙之印”印玺一枚。

七、《墨梅图》册四页(图六),与陈(录)梅八页合装一卷。画无名款,钤朱文“大吉”“雪斋清适”印玺二枚。后有王直(行俭)一跋,略云:“右梅花二十四幅(按今存十二幅),永嘉孙从吉、越陈所作。予家江南,水边林下多见之,北来无有也,故二友为作以适予意。……抑巷老人王行俭书于北京澄清坊私第之小瀛洲。正统四年十月朔日也。”

以上七件绘画,前六件作品与《墨梅图》的绘画风格迥然不同,它们应视为两位不同画家所作。

有关孙隆诸说的考证

《图绘宝鉴续纂》卷六、《无声诗史》卷一都有“孙隆传”。《图绘宝鉴・续纂》云:“孙隆号都痴,毗陵人。开国忠愍侯孙。生而颖敏,有仙人风度。写禽鱼草虫,自成一家,号‘没骨图’。”《无声诗史》前部文句抄《图绘宝鉴・续纂》,后面增加:“予尝见其数幅,得徐熙野逸之趣,写生名手也。”

又考明末清初人徐沁撰《明画录》卷六“孙隆传”云:“孙隆,字廷振,号都痴,武进人。开国忠愍侯之孙。幼颖异,风格如仙。画翎毛草虫,全以彩色渲染,得徐崇嗣、赵昌‘没骨图’法,饶有生趣。山水宗二米。”此说基本上和前二部书所载相同,但多“字廷振”和“山水宗二米”两句,当更为详备。

清光绪五年刻《武进阳湖县志》卷二十六“艺术”门载“孙隆传”云:“号小(此字异)痴,生而颖敏,善画草虫、雪兔,随手点染,即有生态,名重一时”。

上面所述四处“孙隆传”所谈的应为同一人。

再从孙隆绘画作品来看。上述《荚蓉游鹅图》轴、《花鸟草虫图》卷、《雪禽梅竹图》轴、《花鸟草虫图》册、《写生》册、《牡丹图》册六件绘 画作品,它们的绘画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完全相同,可以断定出自一人手笔。从此六幅作品中的印鉴可知:《牡丹图》册上有画家行书落款:“都痴道人龙,”并钤有“孙龙之印”印文,与上述画史记载吻合。《芙蓉游鹅图》《雪禽梅竹图》《花鸟革虫图》卷均无画家落款,但都钤有“开国忠敏侯孙”之印,《写生》册上钤有“开国忠愍后裔”印,亦和以上画史记载相吻合(其祖孙兴祖的谥法曾名“忠敏”,又改“忠愍”,《明史》卷一二三“孙兴祖传”作“忠愍”,可知此是改定谥号)。《花鸟草虫图》册上的“孙龙图书”一印和《写生》册上“孙龙图书”一印相比较,为同一印章,又有同一“崆峒遗迹”印文,和画家书写相同的“钦赐”两个楷字。又如《花鸟草虫图》卷与《花鸟草虫图》册中,仅以其入画的青蛙为例,其造型、运笔、神态几乎完全相同,两幅作品画风别无二致。画面分别钤有“孙龙图书”和“孙隆图书”印记,两印均系朱文,大小相仿,治印作风一致,可知是同一个人的印玺,其“龙”与“隆”并用,《芙蓉游鹅图》,画面有孙隆钤印“金门侍御”一方,证实了《花鸟草虫图卷》后董振秀跋语是真实可信的。“金门侍御”当为孙隆供职内廷时所制的印玺。

上记六件绘画真迹与画史文献印证,此乃毗陵孙隆之概况。

关于明代“瑞安孙隆”的传记,有以下几条文献:

“孙隆,字从吉,为新安知府,作梅花,得会稽王冕笔法”(见杨士奇《东里续集》,此书未见,今据《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七八四卷所引)

“孙从吉,瑞安人。永乐中与夏昶齐名。官至太守(知府),画称孙梅花。远方购者,与昶竹同价”(见徐沁《明画录》卷七“墨梅门”,按徐氏似不知从吉名隆)。

《明画录》又载任道逊夫妇二传:“任道逊,字克诚,晚号坦然居士,又称八一道士,瑞安人,即孙从吉之婿。年十二以神童荐,宣庙面试其书,称旨。从直文华殿,官太仆卿。画梅尽得妇翁法,苍凉多致。”“孙夫人,任道逊之配,孙从吉女也。写梅得父法,故亦有孙梅花之称。”

此两条可为瑞安画梅花的孙隆(从吉)作辅证。

又考清嘉庆《瑞安县志》卷七“选举-贡生”载:“辛卯(永乐九年)孙隆,徽州知府。能兵部主事,正统间知徽州府。政尚宽简,平易近民,始终以廉自守。致仕归,民怀其德。见《徼州府志》。”

再考清康熙《徽州府志》卷三“郡职官”云:“孙隆,字从吉,浙江瑞安人。监生正统中任政,尚宽简,廉介称。”

又从前面所介绍的《墨梅图》册可见,此图所绘梅花,笔墨中有王冕笔法韵味,且上有“大吉”印记,从吉曾又作大吉,此或为前后改字,这些情况均与画史吻合,由此可知,此实为明代另一孙隆,与毗陵籍的孙隆无关。

通过以上材料的考证核实,我们今可明晰,孙隆(“隆”与“龙”通用),我国明代画史记载的实为二人,二人虽同为明代著名画家,但字号、籍贯、擅长的画种都不相同,以往有将二人合并为一者,应予以纠正,现将二位孙隆的材料归纳概述为如下二传:

传一:

孙隆:明代画家,一作孙龙,字廷振,生卒年不详,号都(或曰“小”)痴、都痴道人,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明代开国忠愍(亦称“忠敏”)侯孙兴祖后裔。生而颖敏,风格如仙。宣德年间入内廷为翰林待诏,曾为“金门侍御”(翰林待诏)。活动于永乐、宣德、正统(1403-1449)间。擅长画花鸟、虫鱼,不加勾勒,运用色彩渲染,生动鲜活,尤有机趣,融合徐熙落墨花及赵昌没骨法而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或云“得徐熙野逸之趣”。以彩色渲染为主,也擅水墨淡着色的花鸟画,有时工细入微,有时水墨淋漓,或使工细的勾勒与没骨相结合,有色有墨,墨色交融。山水宗米芾、米友仁父子。姜绍书称他为“写生名手”。其写意花鸟画之成就,及没骨技法,对后世泼彩写意影响深远。传世画迹有《芙蓉游鹅图》轴、《雪禽梅竹图》轴(现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花鸟草虫图》卷(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花鸟草虫图》册(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写生图》册(现藏于博物院),《牡丹图》册(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小传见《图绘宝鉴续纂》卷六、《珊瑚网画跋》卷廿一、《无声诗史》卷一、《明画录》卷六、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廿六“艺术”门等书。

好女婿事迹材料范文10

在三个医生当中,四十岁的沃德马・安德森教授就是刚刚死去的露丝的丈夫。他在吃惊的表情中加入了一个极为痛苦的手势,把他那只戴着皮手套的机械手放在理成刷子似的黄头发上,并摘下他金属框架的眼镜,拭着已经变得模糊的镜片。

“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不可能的……”

另外两名医生只能把手放在他肩上来安慰他。这个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同样是突如其来的。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其中一个说道:“我认为应该通知警察局,进行尸体解剖。”

负责调查露丝猝死的法官叫皮埃托・莫利尼。几天后,他收到了解剖报告:露丝死于破伤风。但是她身体上没有任何伤口,即使是很微小的伤口也没有,而破伤风是由厌氧杆菌引起的,厌氧杆菌一般是在伤口上被泥土污染后繁殖起来的,它产生的毒素可侵蚀神经中枢。

此外,病情发作来势凶猛,以致医生采取任何措施都无法奏效。

上帝知道医生们已竭尽全力抢救,因为不仅仅受害者本人是大夫,她的丈夫安德森教授也是大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还是细菌学专家。

更有讽刺意义的是:安德森教授的第一任妻子不幸死于杆菌感染。安德森教授和妻子进行杆菌研究时,两个人都感染上杆菌,他因及时地截去左手而保住了性命,而妻子却丧了命。

讽刺、命运的捉弄还是巧合?法官如同警察一样不喜欢巧合。突然有一个念头闪入莫利尼法官脑际。无论如何,厌氧杆菌是可以通过洗涤、注射,甚至简单的漱口的形式进入体内的。这好像不可思议,然后法官合上了卷宗。

8天后,瑞典国际刑警组织分部送给法官一份死者父亲写的长达40页的信。瑞典是安德森夫妇的原籍。死者的父亲以他女儿来信的摘录以及许多偶尔的巧合为依据,经过他的“推理”或“思考”明确地指控他的女婿,那位细菌学教授有意把破伤风菌苗接种在他妻子体内进行谋杀。

瑞典警官对这份报告并且对此案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他打电话给罗马的法官。

“您看了我给您寄去的报告了吗?您有何想法?”

莫利尼法官是个矮胖的近五十岁的人,头发已开始脱落。他怕热,工作刻苦,但是十分谨慎。他用报告中的一页纸扇着风,小声喃喃道:“我想我得重新审理此案,我预料这是一桩很棘手的案子,所有对安德森教授不利的迹象也同样可以用来为他开脱。您放心,我会随时给您通报情况的,另外,我肯定需要您的帮助。”

安德森教授的岳父指控内容简述如下:第一,四十岁的安德森教授非常爱他在斯德哥尔摩时的前女秘书,一个三十岁的瑞典姑娘。尽管他们已经分开,但是他经常回瑞典与她幽会,这一关系已持续很久。

第二,露丝对此完全了解,因为他们夫妻关系并不十分好。

第三,露丝曾好几次透露,如果她万一死了,她丈夫要对她的死负责。

第四,三年前,在他们离开斯德哥尔摩定居罗马之前,露丝突然感染上炭疽,并住进医院。这种疾病同样是由于杆菌引起的,一般是表现在动物身上或人与患病的动物接触后方能受到感染。

最后,安德森教授是细菌学专家,曾发表过题为“杆菌作为摧毁的武器”的学术论文。在该文中,他指出杆菌如何能成为阴险的、文静的、有效的杀人武器,因为饮料、食品,甚至人们呼吸的空气都很容易受杆菌的感染。

尽管这些指控没有任何证据,但是很有说服力。然而却有个“但是”,这个“但是”在莫利尼法官刚一认识安德森教授时就产生了。

首先是安德森教授的外表和气质。他的身材犹如田径运动员,有棱角的面孔,使人想起一个刚健、英俊的美男子,脸部线条充满生机,很平静、深思熟虑,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阴谋也没有什么神秘。

几天之后,莫利尼法官收到斯德哥尔摩国际刑警组织的调查报告。他从中得知,三年前露丝在第一次住院时,是她自己诊断出是炭疽。正是由于她自己的诊断才及时救了她,因为医生不需要再对她观察,这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是炭疽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那时,她丈夫作为斯德哥尔摩卫生学院的细菌学专家无论何时都可自由地到培植杆菌的实验室去,并且他本人也完全有能力而且获准培植杆菌。

今天,在罗马,在大学里,安德森教授也具有同样的便利条件。

斯德哥尔摩侦探同时也汇报了他与露丝的贴心朋友的对话。

侦探问:“您知道安德森夫妻曾有过感情危机吗?”

瑞典女人答道:“安德森夫妻感情危机人人皆知。”

“她毫无保留地跟您谈论过这些吗?”

“毫无保留,她甚至跟别的朋友也谈论这些。”

“在这种情况下,她丈夫持什么态度?”

“他什么也不说,但我经常想他大概会很厌烦。不仅仅是由于嫉妒心理,而且是由于他妻子的亲昵举止。在大庭广众之下,她狂热地亲吻他,叫他亲密的小名。您要知道男人们是不大喜欢这样的。”

“您最后一次见他们夫妻是什么时候?”

“四个月前,当他们来斯德哥尔摩的时候,露丝逢人就说一切全解决了。那时,我闪过一个念头,这大概是她丈夫为了得到安宁所设的一个圈套,除非他俩都同意问题已解决了这种说法,才能结束他俩之间的纠纷。”

“私下问问,您认为安德森教授会杀他的妻子吗?”

“我不知道。一方面一切迹象都表明了对他的指控言之有理,另一方面又显得那么荒唐。”

露丝的父亲则坚信他女婿是杀人凶手。

“女婿的外遇让我女儿十分痛苦,她经常给我打电话,说她曾大吵大闹让他难堪。”

安德森教授年轻、漂亮的女秘书却有一套截然不同的见解。像瑞典所有事业上有成就的女人一样,她棕色头发,身材苗条、轻盈,嗓音与举止一样充满了激情。

“安德森没有杀他的妻子,他不需要这么做。他完全可以等待有朝一日离婚,他知道我会等他。”

“那么您怎么解释他妻子的死呢?”

“我想他妻子本人也是大夫,和他一样清楚杆菌到什么程度能引起生命危险,也十分清楚杆菌可以成为完美的杀人工具。另外,她也完全可以到她丈夫实验室去。露丝是个感情古怪而极端的人,当她明白她完全失败了,就会产生极大的失望感,对安德森的爱变成了恨,同时也恨我。应该承认这一点,假如因她自杀而使她丈夫被判刑该是多么绝妙的报复!就像去年上映的一部叫《穿丝绸衣服的魔鬼》的电影一样!”

“那么,您认为她是自杀?”

“是的。”

“一次是用炭疽杆菌自杀,一次是用破伤风菌自杀?”

“是的。但是第一次她大概为她的举动后悔了,她很快地说出病症而得救。第二次,我不知道内情。”

在罗马,莫利尼法官又一次传见了安德森教授。

“您为什么离开瑞典?”

“因为我们夫妻间的纠纷引起许多闲言碎语,别人给我推荐了大学教授的工作,我便接受了。如果有一天我要重新生活,我就得忘掉瑞典。”

然后,他突然沉默下来,前额布满皱纹,好像想起什么,突然盯住法官说:“无论如何,有些事使我认为是可能的。一天,我们一同去看一场电影,片名叫……让我想想……对,叫《穿丝绸衣服的魔鬼》。影片的女主人公采取自杀的方式使她丈夫蒙受杀人罪判了刑。当我们走出电影院时,她对我说:‘就这样,我也得给你来这一手。’她喜出望外,好像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终解决办法。”

“这很有意思,很有意思。”莫利尼法官小声说道。

安德森教授一出门,法官就抓起电话。

第二天,当教授出现在法官面前时,他手上戴着手铐,已经成了罪犯。

好女婿事迹材料范文11

人物要有故事

塑造人物,最重要的目的是求“鲜活”,决不能干巴巴地去塑造。那么如何做到鲜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讲故事”。所谓故事,就是真实的事件现场记录,同时又是经过浓缩提炼的影像活动展现,既体现纪实手法对人物故事的把握程度,又体现人物与事件对象、社会环境、内心世界的冲突以及解决冲突的过程。因此说,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以事塑人,从而来展现主人公的生动形象,自然是事半功倍之举。

具体原则:一、注意搜集素材。想要讲故事,就必须得有素材,用有情节的素材来推动故事发展。因此就必须多方面地去搜集素材,包括对主人公以及和主人公关系密切的人物的采访、现场触发事件以及照片、报刊、视频等资料,以求掌握丰富的素材。二、对素材进行整理。素材多了,有时也是件苦恼事,这时候就需要根据片子的主题来筛选合适的素材,决不能“捡到篮子里全是菜”,要服从主题、优中选优,避免同质化素材的大量出现,确保所选素材易于画面表现等等。三是选择叙事角度。一个故事能否讲好,角度很重要。要根据主题需要、主人公形象、具体拍摄环境等因素,来判断什么样的叙事角度能把故事讲得最好。

专题片《瞿开森和他的中国妻子》是一部极具典型意义的反映跨国婚姻的作品。主人公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人类学博士,一个是没有读完小学的云南少数民族村姑;一个“牛高马大”身高1.94米,一个“短小精干”只有1.52米。在巨大的反差中构成了诸多的看点,一系列文化的差异具体反映在年龄、语言、学历、见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之中。本片首先对过往资料进行了大量运用;其次集中选取了结婚这个素材进行重点展示,当他们在德国短短三十多分钟的结婚仪式完成后,妻子不满意于这种“草率”的行为,就决定必须回中国老家农村重新举行婚礼庆典。当一个外国人穿上中国唐装牵着马小心翼翼地驮着心爱的中国妻子时,当他遵从中国的传统习俗机械地下跪时,当他们在村里后山默默谈心又“执手相看泪眼”时,当农家的女儿即将正式走出小山村出嫁,老父老母在泪光中千叮万咛、依依不舍时,特别是老父亲对自己的外国女婿说上那句“要相亲相爱,不要吵架”时,自然生发一番感动人心的力量;最后是采取纪实拍摄的叙事角度,进行时序性叙事,这样让观众能够具有递进观片的感觉,显得逻辑性很强,还有种“渐入佳境”的韵味。

故事要有看点

既然决定了讲故事,那么怎么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津津有味,就要考验编导的功力了。故事讲好了,自然就吸引观众。具体来说,讲故事要有看点,要生动、有趣且富有感染力,最重要的是能潜移默化地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因此说“让片子好看,让观众爱看”才是片子成功的标准,“让片子尽量多些看点”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具体原则:一、选择一个适合的叙事切入点。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拍片也是如此,一定要开个好头,开篇就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不管是从环境介绍循序渐进到人物活动,还是直接优先展示故事的小高潮片段,再追根溯源故事的具体缘由,必须在“第一时间”先把观众吸引住。二、要把握好框架。一个合理而有效的叙事框架,是保证故事清晰度的基石。要充分地调动素材,做到“物尽其用”,把所用的素材都放在应放的位置上,该重则重、该轻则轻。三是要把握好节奏。要根据主题需要来选择一个合理的剧情节奏,或紧张有序,或松紧有度,从而始终能调动起观众的关注度。四、要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合理运用矛盾、意外、悬疑等剧情化元素,让故事能“抓住人”。五、要充分考虑到画面的可视性,除了构图外,还应巧妙运用沙画、动漫、皮影、戏曲等表现形式。

L馄《人影》讲述的是一名村支书如何发挥共产党员本色、在基层默默奉献的故事。为了让片子有更多看点,编导用了一番心思。首先是利用了一个皮影艺人作为全片的切入点,来引出主人公的故事;其次是运用了大量戏剧化元素,如有主人公突患绝症的意外,有干事创业中遭遇种种困难的矛盾,也有对主人公命运担忧的悬疑,使故事显得很丰富;最后是片中大量运用了皮影艺术,进行穿插叙事,从可视性上对全片的艺术价值做了极高的提升。

看点要有细节

仅仅看点多,其实还是不够的。典型人物片是以塑造主人公形象为追求,因此必须在这些看点上,着重树立起我们所需要的主人公形象,从而表现出主人公的事迹亮点、挖掘出主人公的精神高度。具体办法很多,但最方便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细节塑造”,通过细节来树立人物,既能突出主人公与众不同的地方,又能很好地实现讴歌与赞扬的目的。

具体原则:1. 要抓个性的细节去最直接表现。必须抓住主人公最外显的个性体现,个性化的服饰、动作、语言、行为均可。2. 细节必须具有精神高度,能够体现出主人公的先进性。3. 挖掘最本真最自然的个性表现。4. 所拍摄的细节必须生动并可以具化成物象符号,不可选择表义不清的抽象性细节来表现。

好女婿事迹材料范文12

黄霁阳,男,生于1967年1月,现年46岁,遂宁市大英县玉峰镇人,中共党员,统计师,现任大英县统计局副局长、普查中心主任(正科职)。

“黄霁阳,1990年统计专业毕业分配统计局工作至今。”这是大英县统计局副局长黄霁阳2007年任前公示的主要内容,一句话,二十余年。从青壮小伙儿到如今的鬓间斑白,他有了他的专属勋章:“德高望重”的统计人(县委书记赞)、统计战线的“老黄牛”(同事语)。

黄霁阳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统计法规与统计制度执行标准》、《中国统计现代化探索 实践 发展》、《理论热点面对面》等大量书籍,办公桌上的文件夹分类清晰:行政事务、统计工作、上年目标、本年目标、当前数据资料等。桌面亦是十分整洁。

坐在记者面前的黄霁阳,戴着眼镜,一只眼睛下长了一块泛紫的囊肿,将眼睛挤成了一条缝。他的肤色偏黑,笑容诚恳,衣着简朴,甚至有些拘谨。但这并不妨碍房间内的细节间接地说明他的骨子里是一个好学上进、条理清晰的人。二十余年的统计工作,已让他成长为一名严谨细致、思考全面甚至有些完美主义的统计人。

“我也曾徘徊动摇”

上世纪90年代,统计工作地位低、条件差,参加相关会议时常居于末位,年终发5元奖金都令人兴奋。有人形容是“清水衙门”,甚至有人将统计局错称为“统战局”、“审计局”。黄霁阳在这种环境下来到了统计局,内心的彷徨焦虑可想而知。

1991年,他到蓬莱镇梨子坝村做水稻田间测产回来,偶遇丈母娘。丈母娘用别样的眼光扫视着他,当时的黄霁阳头戴一顶旧草帽,身背一个帆布包,左手提一双凉鞋,右手握一根打狗棒,白衬衣沾满了泥点,双足裹满了泥浆。丈母娘无可奈何地叹息:“别人女婿坐办公室,像当官的,我的女婿跑田坎,像叫花子,让我脸上多没面子!”

有一次因工作去射洪时,半途客车坏了,他和同事们好不容易乞得一辆手扶式拖拉机风尘仆仆的赶到地点,已过晌午,没有吃上饭。雨夹雪的街上如此之冷,他的心中亦是冰凉一片,统计工作如此地艰辛,是否要放弃?

艰辛是磨练,是考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年轻的黄霁阳转念又这样想。在田间监测,可以让自己拥有更接地气更有感受的基层统计经验;被领导批评,是因为自己确实有需要改进的方面。统计工作,看似是与枯燥的数据打交道,实际上却是在触碰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是对时代的诊断和促进。

于是,从思考中激发出的热情推动着他继续行进在统计大道上。环境不能改变,思想却可以拓宽。他开始注重学习交流,坚信工作只会越干越好。最初的徘徊动摇期,就这样度过了,并为他今后的发展跃进夯实了基础。

“只要热爱本职工作,一样能寻找乐趣”

热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让人在细微之事上也寻找到乐趣。

珠算时代,黄霁阳运指如飞地算出各种所需数据;制图上,他尽可能地做出更为简洁明了的图表;在记账户资料录入时,他从数据细微变化里寻找到折射的含义;“一套表”改革中,他从深入调研、探索问题、争论求解中找到乐趣;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他因将经济运行的特点、问题、根源剖析得淋漓尽致而感到畅快;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找统计局谈话,研究统计工作,尽管有时受到了批评,但他却以这是体现了统计工作的“价值感”、“存在感”而感到欣慰并愈发地努力。

“工作,就该干好。”这是黄霁阳最质朴、最真切的想法。在他看来,统计工作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催、审、报”,不能简单使用“加、减、乘、除”。既然统计工作被社会各界称为“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那就意味着不仅要用现代的管理手段规范统计工作,而且要用现代的统计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处理统计业务。他的表现,可以用四个词来形容:“不断学习、乐于进取、以身作则、精益求精”。他对工作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主张岗位管理和目标考核促工作质量。无论是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还是统计报表报批流程,无论是数据质量,还是统计服务方式,他都要求尽善尽美。

比如,针对部分企业统计基础薄弱,统计人员素质较差等诸多问题,黄霁阳组织人员学习,深入调查研究,推行了规模工业统计制,解决了无力承担统计义务企业的统计工作问题;在寻求政府支持方面,黄霁阳主动汇报,获得县政府的积极支持,实现了由政府出资为企业开展统计从业资格培训和为符合条件的企业配置计算机设备,在提高统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的同时解决了企业联网直报设备;在“一套表”改革中,尽管大英县联网直报率名列全市前茅,但仍未达到全覆盖,黄霁阳经常与专业股室负责人探讨学习,从找不到问题到找准问题,并通过书面报告,向省、市求解,对提高联网直报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乡镇统计规范化建设上,他积极推进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和统计局的战友们一起在全省首次实现了“乡镇统计垂直管理模式”,受到了国家、省、市统计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大英蓬莱综合统计站被国家统计局表彰为先进集体。

“有滋有味地战斗在统计岗位上”

二十余年的统计生涯,黄霁阳不是没有机会升迁到更好的工作位置。1993年,蓬莱开发区邀他到经济科工作;1995年,县政府机关党工委推荐他到乡镇锻炼;2002年,大英统计局第一任局长调到县工业园区主持工作,邀请他去园区工作,并有机会升为副科级干部;2011年,上级考察他到遂宁市工业发展区任经济局副局长(正科级);2012年,上级考察他到县政协任常委、城市经济委员会主任……如此多的机会,黄霁阳都谢绝了。他总是觉得,统计工作专业性强,业务急需传、帮、带,统计队伍急需壮大,统计实力急需夯实,他不能走!

于是,他有滋有味地战斗在统计岗位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点、工作报告、汇报材料大多留有他辛勤笔耕的痕迹;所撰写的统计资料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有的作为县委中心组专题学习材料;参与主编的《大英县党政干部经济社会发展知识读本》已出刊发行(12万余字);2009年,大英县首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2010年、2012年,黄霁阳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完善各类申报资料,积极跟踪对接,参与成功创建了“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小城市百强县”和“中国承接产业转移最具优势县”两张名片;主持群众满意度测评和多项县级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得到县级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

因此,黄霁阳多次获得县委、县政府以及上级统计部门的表彰奖励,他的“荣誉证书”过去用麻袋装,现在则拆下内页用册装。

“再难的工作总得有人做,再重的担子总得有人挑,再难的问题总得要面对。”这是黄霁阳的工作信条。每天对着繁杂的数据,工作、分析,甚至连电子表格的每一个字体、行距都做得不差分毫,没有一丝抱怨。二十余年的统计工作或许是他最好最大也是最长的一次自我岗位管理。他的夫人被他的精神所感染并钦佩,告诉记者:“他让我内心充满了平和。”而他的同事们这样描述,每当黄霁阳歌声遥遥之时,必是有得意之作。于苦中寻乐、于乐中求进、于进中提质,黄霁阳就是这样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