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治环境论文

政治环境论文

时间:2022-03-08 00:45:59

政治环境论文

第1篇

一、在物质环境中确立审美意识

奠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审美意识是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文化的建构,审美意识的确立是首要条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处于社会物质环境之中的自由自觉的主体,因此,物质环境、审美意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某种本质的内在联系。如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物质环境是为审美意识发展的存在条件,共同指向学生和教师主体的发展。所以,在物质环境中确立审美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社会自然环境中培养审美意识。“将自然作为环境,就意味着,它与人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如就自然对人的意义来讲,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与力量之源,也就是说,是环境造就了人,成就了人;第二,环境是人生活场所,安身的空间;第三,环境是人的活动对象,生产对象;第四,环境是制约人、控制人的根本力量。”大自然的生命感、秩序感,大自然的崇高、优美,或是使人敬仰、震撼,或是使人怜爱、动情,无不与人的审美意识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历来有“君子比德”之说,所谓“比德”,也就是将某种自然物质同人的品德结合起来,以物来喻人,将自然物的品德赋予于人身上。这既然对自然物的赞美,也是对人品德修养的一种要求。如中国古代便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说,这其中体现的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时间秩序的一种深刻体验,更是对这些自然物身上所承载的生命和道德意义的感悟,将自然属性上升到思想政治道德的层面,这种提升的途径当然是依靠审美的方式。梅的高洁和傲岸,兰的空灵和雅静、竹的虚心和正直、的清贞和冷艳,这一花一草,一木一石,说的分明不是花草树石,而是活脱脱的审美人格。在中国文化传统的积淀之中,这自然之物已经慢慢脱离了其本来的物质属性,而上升为一种审美品格和人的精神品性。所以,有学者就指出“,在中国传统的美育学说体系中,自然美以其天放广阔、自由无待的形式与神韵,对人类的主体性进行感召,使人格在礼法社会中穿越世俗的束缚,在回归天野中获得解放,高扬个性。自然美对人格的培养,较之艺术美育,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高远与深邃。”所以,人面对自然山水时,其实是主体客体通过审美意识而结合在一起,作为社会当中的主体,人通过这种面对自然的审美活动而获得社会的思想政治观念,培养审美意识,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完成了自然美对人格美的陶铸。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自然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并以自然物之美为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文化传统之中。实现由自然之美到大学生思想品格培育的升华。其次,在校园环境中培养审美意识。如同自然环境一样,学生所在的校园环境同样也与人的发展密切关联。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与此同时,优美可人的环境,也使人赏心悦目,使人在和谐愉悦的氛围当中实现自我的发展。所以,大学校园物质环境同样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审美韵味,也是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校园物质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应该充满着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和学校的发展历史相结合的人文气息,通过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标志性建筑物,通过各类校园之中的亭台楼阁、人文景点、楼道、墙壁等来激发广大师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在这种高雅、具有艺术感和美感的物质环境中,去品位历史、感受人文气息,从而在提升学生对大学、对自我的认同感,在审美文化的氛围中,使“美”弥漫于校园之中,以语言美、行为美为导向,开展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升自我的个性品格修养。

二、在社会人际传播中呈现审美价值

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审美文化最终要通过人的主体行为表现出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人的行为的完善和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目的的。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的存在即意味着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际交往是人主体行为表现的必须途径。“人只有对他自己认为是美的事物才能愉快地接受,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彼此相互认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接纳他人之美的过程,也是向他人展示自己之美并被他人接纳的过程,因此,学会审美是大学生实现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和人际传播的过程,其实就是借助于审美价值的传播而实现的思想交换的过程。可见,在培育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在社会人际传播中呈现出审美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主体的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从校园内外结合的人际传播来看。人际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不同主体之间借助于各种语言或其他媒介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思想、文化交流活动。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接受主体首先从信息的传播主体获得审美感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其接受社会信息资讯、感受社会物质环境的途径被大大拓宽,与校园之外的人际互动随着大大增多。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教育工作者,敏锐地把握大学生与社会人际的关联,了解其通过交流对象而获得的形式感知,是判断大学生思想走向的重要标志。在经过此阶段之后,学生有可能将这种审美感知融入到主体的想象活动之中,也就是说,人际传播会慢慢从形式阶段进入到主体的审美活动当中,将外部世界和内在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人际传播的这种审美文化属性,在具体的工作中,了解学生与社会物质、精神环境的互动及对这些现象的认知和情感态度,在其中判断学生在与社会人际交往和传播中的位置、感受及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如此,方能判断学生审美价值的尺度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在学生与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传播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审美引导,使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契合。另一方面是校园之内的人际交往和传播。校园之内的人际交往和传播,相对于学生与校园外部的人际交往和传播来说,价值的取向差异性相对来说要小,但是因为涉及到学生群体内部的诸多复杂关系,所以也当引起重视。当代青少年,个性突出,思维敏捷,因此,在对待事物和处理事件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看待和处理事物往往具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和方法。面对同样的校园物质环境,不同的大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审美意识,因为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价值判断。如因某种要素引发学生之间的意见相左,甚至因为奖学金、评先评优或生活琐事的矛盾,这种审美价值判断的差异就会彰显无疑。如果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便很容易坚守在自身的价值判断中,而无从考虑他人的审美体验。所以,从思想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是应掌握青少年作为群体和个体在校园之内的人际交往和传播方式,搭建合适的平台,使每个个体有机会通过恰当的方式和媒介表达自己的审美取向、向同学和老师传递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这样,通过拓宽交流和传播渠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便可以相互理解、和谐共处。通过借助审美价值的导向作用,以审美文化为共通的媒介,通过校园内部的各类文娱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审美体验得到分享,整体的“和谐”便能轻易达成,广大师生既得到了高雅的审美享受,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三、在文化传播中实现审美行为

达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精英,承载着社会文化传承和时代文明传播的重任,尤其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通过培养精英的知识分子,承担文化传播的重任,以美的方式,弘扬社会价值,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更显重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社会“电视、电影、画报、网络、灯箱、招贴、橱窗、装潢、商品包装、公共建筑甚至人体等媒介构筑了一个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形象空间,急遽膨胀的形象包围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审美活动跨越高高的精神栅栏,化为漫溢的视觉形象,人们的审美趣味体现出‘物化’的倾向。”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审美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被一种视觉体验的所替代,文化传播的精神内涵正在逐渐被湮没于纯粹的形式感的追求之中,视觉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物质形象本身的功能性要求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外在形式感和对主体外在感觉的刺激追求,使文化传播走到了一种尴尬境地。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正处于并经受着这种文化语境的挤压,另一方面,他们在从求学再到走入社会之中,也必然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在社会文化的传承之中,培养健全的人。所以,复归文化传播的审美属性,通过审美化的行为来承担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责任,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对此,有研究者就曾指出,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相互耦合,具有以下功能:文化传播具有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具有社会整合功能以及社会调适作用。正因此,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便应以文化传播为载体,塑造学生的审美行为,实现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行为的多元结合。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文化传播是其理论的立足点,审美行为是其实践的归宿点。首先,这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注社会文化现象及其传播规律,既有感性的体验过程,也有理性的分析构成,择其精华,以审美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在体验中体认文化。其次,要以审美价值为导向,引导学生剔除文化传播中的消极现象,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步、科学地建立文化选择机制,将此和个人自主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相结合,以审美化的方式,以文化为平台,搭建个人和社会的结合方式。再次,寻找文化传播的思想属性,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文化的传播过程具有审美属性,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传播仅仅是一个感官的娱乐过程,如前所述,这正是当前文化传播所面临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思想性是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养有思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因此,要善于发掘文化传播的具有优秀文化价值的信息,无论是历史中的传统文化、时代文化还是外来文化,还是时代横断面中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文化传播的视野,以审美关怀的眼光,加以领会、理解和接受,并不断影响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和方式,在更高的层次上,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接受者,在文化传播中体现审美行为,体现着人的发展的更高目标,体现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精神。

作者:湛霞英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第2篇

关键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的一门新科学,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却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1.网络及其主要特点

1.1开放性与共享性

网络上信息的交流是全球性的,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界限。成千上万的信息资源公布在全球数百万计算机上,由先进的信息网络联结成一个开放的整体,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网上共享资源、自由交流。这种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得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碰撞与融合成为可能。

1.2自由性与平等性

互联网技术建立在所有电脑用户平等的理念之上,只要具备基本的硬件条件,不同年龄、志趣、种族、民族、国籍、、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生活习俗的人,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自由穿梭,可以无拘无束地获取、制造和传播信息。正如斯特基拉夫(Strangelove)1994年在《计算机中介交流》杂志中提到:“在网上,在不诽谤他人,自我审查,以及自由社区伦理的宽泛约束下,任何人都有表达的自由……”网络的这种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长者权威的近乎于完全的自由与平等,使得众多崇尚自我,标举创新的现代人乐此不疲,迷恋其中。

1.3便捷性与高效性

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人们可以不必按照传统方式获取信息、接受教育,而可以从任何一个信息终端随时获取和迅速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讲,网络是一个便捷和高效的工具。

1.4生动性与互动性

网络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的特点,形象生动,易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网络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场景,为人们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为增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网络信息对人们思想的冲击不容忽视。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由它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我们紧紧抓住这条生命线不放松,我们的革命和建设社会出现勃勃生机。否则,就会被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和破坏,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完全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使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大量鲜活而真实的信息,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又对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形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可以动摇和改变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网络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值得重视。

在网络环境中借助虚拟技术帮助,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得以隐藏和篡改。如果没有相当高的是非辨别力和道德约束力,面对网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尤其是泛滥成灾的色情信息,网民的心理将得到极大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我国性健康教育滞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许多大中学校都没有开设性教育课,青少年缺乏相关的性健康知识,不能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的变化,这些不健康的色情信息,容易引导青少年心理畸形发展,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和产生。更有甚者,一些网民在上网的过程中完全沉醉到虚拟的世界中去,忘记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了解,忘记了自己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要承担的责任,这种不能自拔的极端的行为就演变成了独特的心理问题——网络成瘾。另外,网络虚拟化的特征,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减少,亲情、友情开始变得淡漠,这更容易使人在现实中倍感孤独,从而更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这部分人往往很难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世界。

2.3网络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其它社会问题。

网络犯罪问题,网络犯罪是行为主体以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为犯罪行为的工具或攻击对象,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触犯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典型的网络犯罪现象有网络行骗、畜意破坏计算机程序、数据、信息、修改银行帐号、盗窃银行存款、制造或传播计算机病毒、侵犯知识产权及个人隐私等犯罪行为。网络法制问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特点、在网上人们的真实身份不易暴露,这样他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被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可以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信念三者来维系,因而建立在网上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络社会为人们提供的极大自由度,远远超出人们社会责任的范围,由此引起道德规范问题也愈来愈多,愈来愈严重,诸如偷看他人的私人邮件、查阅黄色图片和文字、不健康信息等不道德行为已成为网络公害。

3.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讨

3.1在网络中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信息;网络是一个新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可以利用它;网络又是一块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它。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一些机会尽可能多的在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汇到其它网络信息之中,力争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网络上的人们,争取最大化的占领网络信息空间。因为依据新闻传播学的原理,大批量的同类信息一定会影响信息接受者的判断,一定会对信息接受的思想和意识产生强化作用。

3.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网络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引导和启发

网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已大为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面对面”。在这种网络交流中,教育客体能更真实地向教育主体表达思想,教育主体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主动与客体进行网上交流,可以通过进入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可以通过QQ与个别教育客体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主题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灌输式教育机会减少而采取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3.3研制和推广新的思想政治软件

新的思想政治软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专门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二是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用软件。软件对于使用者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使用者在反复使用软件的过程,必然会逐渐认可和接受软件所包含的多种信息、和观念。例如许多游戏软件中均包含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内容,使用者在玩游戏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游戏中的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潜在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开发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并加以大力推广,让更多的网民使用和认可这些软件,最终达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网民的目的。

3.4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

网站对于网民的作用不可小视,好的网站和点击率高的网站一定会给进入它的人们以持久的影响。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以之为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空间,延伸了时间,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时效性,解决了部分“空白点”和“盲区”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召力。目前,诸如“红色网站”、“马克思主义之家”、“红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窗”等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网站相继建立,己逐渐形成了一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和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网站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者应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传播两方面的规律,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改善,力争建设好一大批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参考文献:

[1]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思想.理沦·教育》2000年:第4期

第3篇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网络以其交互性、快捷性、开放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成为大学生更新知识、开拓视野和扩大交往的重要途径。面对网络自身的不完善和大学生道德素质比较薄弱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认识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掘互联网的优势,才能更有效更全面地开展工作。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网络就是社会的延伸,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网络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网络凭借丰富又快速更新的信息资源和自由平等的交流渠道,对大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对于网络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开放的态度。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教育内容的相关信息以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通过网络上展示给大学生,同时也可以在网上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枯燥、脱离生活的不足,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2、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从而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材上的理论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地位。

3、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拓宽大学生的表达渠道,对于一些大家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倾诉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实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疏导和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4、网络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与协调。

互联网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和即时性,打破了时空限制,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互联网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联动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互联网,学生能更多地了解社会,家长也能更及时地了解学生和学校,同时社会也可以更广泛地关注学生。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加大了抵抗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工作难度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可塑性强,易受到外界社会思想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互联网上交融与冲突。如果大学生在网上得不到先进思想的正确引导,长期遭受不良思想的侵害,就会逐渐丧失正确的立场而误入歧途。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和侵蚀,将会严重削弱我们思政治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2、导致一些大学生道德滑坡

大学生心理不成熟、道德意志力不强,在这个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虚拟世界里,经常出现不文明的言行,有些人甚至攻击他人网站、制售木马病毒等等,走上了犯罪道路。

3、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疏离感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转换过程中,需要进行行为的协调,如果协调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出现心理错位甚至生理失调。从网络上得到的快乐会让人暂时忘记现实中的失意,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网瘾,靠网络麻痹自我,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大学生借助互联网更方便地了解校园外面的世界,但由于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对社会事件的思考深度,当社会现象与书本理论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以偏盖全地对相关部门的诚意和能力表示怀疑甚至失望,以“打酱油”的心态面对这个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加剧了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进一步导致个体行为冷漠和麻木,对社会缺少责任感,甚至出现了交往障碍等心理疾病。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力,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高校校园网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奏响网上主旋律。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通过互联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将形势与政策、热点时事、学习参考资料等内容上网,不断充实网络教育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从课堂走上网络,走进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

高校“两课”教师和辅导员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两课”教育是主渠道,主渠道与其他渠道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但目前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比如一些任课教师只管上课,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了解,导致理论指导比较空乏;辅导员虽然了解学生情况,但是相当一部分人所学专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不高。高校应加强网络技术培训,引导“两课”教师和辅导员对网络环境下的工作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努力培养出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信息网络技术,并且具有丰富学生管理经验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3、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增强网络法制意识和自律意识,在与各种不同的网络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网络道德教育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起在网上开展对于网上教育的不足,必须注意发挥好“网下”教育的优势,二者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网络在给人们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消极的影响,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以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效力。

参考文献:

[1]曹萍: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4(2).

第4篇

一、网络教学有利于教师协同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互连网上存储着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协同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互连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市场交易原则"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这一框题的课件,并针对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删、补,优化了网上教学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拓宽学生视野

实效性是网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网络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例如:在讲授高一"国家宏观调控"一框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我从互连网上搜集了有关资料,并制作了1992年到2000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变化情况的动画及网页,不仅形象直观的反映了我国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甚至可以在网页上自主操作、亲自体会)

三、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思想政治课因其固有的特点即理论性、现实性、开放性更适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网络的资源库中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自主学习、讨论、分析、解决,并撰些小论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网络教学有利于创设新情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而网络教学则可利用互连网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或学生自己上网浏览,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既提高了政治课的时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入世、中国足球出线等重大新闻通过互连网及时传递给学生,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尽量展开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分析、评价、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五、网络教学有利于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

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载体,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民主式、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各种表现手法、手段的应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反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自主性,从而使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灵活简捷的方法得以解决。

当然,网络教学不是"无所不能",而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因此,在运用网络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网络教学的适用性、科学性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或课件网络教学。只有那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点,才值得运用网络辅助教学。同时,使用网络教学要坚持适度、实用、经济、科学、高效原则,避免简单地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要留给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坚持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原则。

二、注意师生合作的灵活性、交互性

网络教学使教学观念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千变万变都不能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网络,而让师生成为网络的奴隶。应让网络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师生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第5篇

行政案件难受理、难息诉,公民的居住环境受到污染,相邻权被侵害之时,行政诉讼不能、私力救济不能的情况比比皆是。下文将介绍德国的“相对双轨制”制度及德国在公民相邻权受到侵害时如何救济的创新之处。

(一)德国的“相对双轨制”制度

对建筑计划和建筑许可进行区分:就建筑计划而言,如果一个建筑计划的内容与私法规定的与排放有关的相邻权保护的标准相冲突,要么从一开始就排除基于私法相邻权的请求权,要么私法中规定的相关标准就以公法计划法的观点来加以解释。在建筑许可程序中,邻人的私权事实上不需要被审查,所以建筑许可没有影响私权的效力,邻人可基于其私法相邻权排除公法上的建筑许可的效力。

(二)德国公法相邻关系制度简要介绍及其优越性

就公法相邻关系的构成要件而言,德国学者劳夫认为,一种公法规范是否构成公法相邻关系规范应当具备三个构成要件:(1)行政许可前:确保邻人参与到许可程序中;(2)行政许可中:存在关于听证程序义务的规范,如赋予邻人提出异议的权利等;(3)行政许可后:邻人有权请求行政机关对违反公法规范对邻人造成损害的土地所有权人进行干预。环境公法相邻关系请求权在应对环境公害等问题上相对于民法相邻关系更具优越性。首先,行政许可前确保邻人参与到许可程序中来,并赋予邻人在许可程序中提出异议的权利,在异议不成立时邻人有权提出行政诉讼;其次,具体化了私法相邻关系中模糊的概念。《物权法》第90条的规定中“依照国家规定”这一表述中,“国家规定”可以理解为环境法体系中污染防治的法律规范或者包含有污染防治条款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最后,注重主动干预,许可保留以及邻人对许可程序的参与权能够有效防止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情况的发生。

二、我国环境领域公法相邻关系制度建设的思路

经过对德国相邻关系法的研究和我国实际情况,下文将通过案例形式将构想的环境领域公法相邻关系制度进行介绍。

(一)特殊领域公法排除或限制私人请求之法律规定

案例a:主管行政机关依据相关法律(已对私法上的请求权进行了限制或排除)批准了某居民区附近建一屠宰场。当地居民要求停建,因为这不符合当地同性性要求,理由是畜生的叫声和它们发出的气味将严重妨害本地区。该地区的居民的停建要求不会被满足。当地居民仅能要求采取保护措施或者补偿。工业生产乃国民经济的基础,赋予受害邻人对大工业生产广泛的排除妨害请求权使得经济公益与环境私益不得平衡。公法相邻关系则能恰当调整。比如,私法相邻关系保护在某些领域被公法排除适用或者受到限制,企业可以信赖行政机关的许可,建设该设施,而不必担心私人提出请求权导致其中断。德国《联邦公害防治法》第14条规定,在一个计划得到公法许可情况下邻人基于民法典第1004条的排除请求权被否定。德国的司法实践将这一思想扩大适用到了公法上的企业、或者虽然是私营的,但是被国家用来服务于公共利益的企业(例如煤气公司、发电厂)、或者是国家实行的措施(例如高速公路建设)。看似公法排除私人请求权堵塞了邻人私法上的排除请求权,但实质在公法上的许可程序中,有可能受干扰被侵害的相邻人基于公法相邻权,在许可程序中有参与权以及对颁发的许可提出异议和无效控告的权利。法律明确规定公法中的计划或者可具有排除私法相邻权的效力,是因为考虑到私法相邻权与公法相邻权的冲突问题,公法上的行政许可具有排除以下领域邻人基于私法请求权所享有的不作为或者排除请求权的效力:(1)由行为所引起的对相邻土地重大干扰侵入的情况,此处参考的是《德国基本法》第14条第2款“所有权应服务于公共福利”的观点。(2)一个计划获得公法许可情况下邻人私法相邻权被排除,德国《联邦公害防治法》第14条以及德国原子能法第7条、航空运输法第11条也属于这类规范。(3)服务于公众利益、对公众生活具有重大意义的企业所应起的干扰侵入。案例a中,行政机构已经事先对司法上的抗辩进行了审查,只要这种抗辩数以一般的法律抗辩,而不是基于特殊的法律“依据”(例如合同),当地居民只能要求采取保护措施或者补偿。

(二)私法请求权与公法请求权相对的双轨制

第6篇

知识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的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就其实质性而言,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1.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传播逐渐成为当今思想政治影响的主要力量

现代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较为狭窄空间的传播,基于网络环境下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逐渐有着多个传输主体,传输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受到教育者自身条件的极大限制,但是其传输的内容有着多样化的个性化特点,不仅仅对于高职学生观念以及知识的更新有着一定的有利影响,同时又有利于网络知识新平台构建。

2.网络环境下信息的选择性传播往往使得信息内容的失真

传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有着单向传递的信息,同时其信息的接受又是出于被动状态的,高职学生所接受的基本上都是具有积极主流意识的信息,对于高职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的培养有着极其有利的影响。但是就其实质性而言,网络具有两面性,在实际的信息选择性传播的过程中,难免造成信息内容的失真,进而对我国思想政治创新教育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3.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逐渐减弱

传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对知识以及道德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其教育往往有着一定的权威性,而教育者难免得到学生的尊重,而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于现代化先进的网络技术,高职学生借助于虚拟的网络平台,其政治思想教育难免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以至于现阶段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逐渐下降。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

信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创新作为民族兴旺发达的主要力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随着网络的大量普及,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1.高职院校应建立高质量的思想教育网站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的网站主要是对学校加以宣传,并不能为学生提供最根本上的服务。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更要建立高质量的思想教育网站,借助于互联网将高职学生的视野拓宽,并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将高职学生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并以高职学生实际的心理特点出发开展网上讲座和心理咨询等活动。

2.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新媒体素质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出科包括学生政治辅导、班主任外,学生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网络时代,是每一个组成部分都需要努力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首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综合素质。网络在高职教育中的普及如火如荼,但综观部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信息素养及媒介素养等方面仍然落后于网络发展的素质,对多媒体等设备的运用技术水平较差,无法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对“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开展,以及开设网络教学辅导班、完善考核机制等手段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将网络信息资源及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不断建设和开拓。针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则可以通过在高职开设专门的大学生新媒体课程等,从而帮助学生清晰分辨网络传播信息的真伪等,促进大学生正确网络信息传播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自主防御能力,自主远离不良思想信息的干扰。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工具

对当前的高职学生来说,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于学习的一部分,他们习惯于通过qq、飞信、微信等与他们联系,在天涯、猫扑等各种网络论坛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等。所以在网络背景下,对高职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对学生的这一特性加以把握,充分利用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主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研组可以设立自己的博客,建设所带班级的qq群等,使学生即使身处异地也能通过qq、微信等接收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动态信息,与老师、同学加强联系,积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网络上对党支部、团支部等组织加以建设,使学生在网络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习、工作两不误。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这些不同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特有的系统结构。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优化,就是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使外界环境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自觉手段,并使其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保持最佳状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以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并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是寻求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有效路径的基本要求。

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主要依据

1.马克思主义环境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的根本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环境观认为,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一方面,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由外部环境所决定,并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并不只是单方面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不断通过社会实践改变环境,同时改造自身的思想状况。在环境与教育以及人的关系上,以改变环境为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中,强调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在依据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对环境的改造。马克思主义环境观对于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积极构建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整个系统的子系统而存在。只有用系统的眼光协调其自身内部诸要素的联系,才能实现系统的最佳组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另一重要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还主张在环境建设和优化的过程中,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培养。以上观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3.客观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的现实依据。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优化必须紧紧围绕和充分体现这一精神和要求。二是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人的成长与发展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同时,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要求又是环境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教学环境的优化必须适应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特点。脱离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诉求,环境建设便毫无意义。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新的环境与挑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凸显出来的竞争环境、制度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的媒介环境、虚拟环境;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全方位的开放环境正在出现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应当考虑的客观现实因素。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决定着教学环境优化的内容与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定位及目标、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优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构成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形成具有正能量的育人氛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作为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总和,是十分广泛而复杂的,尤其是近年来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我国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严峻挑战。这些复杂的新形势、新情况,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优化必须把方向性摆在首位,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整体性原则。

现代教学环境是由不同层次的诸多环境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亦应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优化,重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环境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规划与安排。坚持整体性原则,既要注重横向协调,又要注重纵向一致。从横向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等。这些环境子系统相互交叉,综合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因此,必须使之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教育影响的正向合力。从纵向看,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可能会出现各种反复和曲折,这就要求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保持前后一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优化,必须注重总体协调、统筹兼顾,使各个环境要素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有机配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环境的整体功能。

3.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要认识和把握环境建设的规律及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环境的构建和优化,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创造条件。主动性原则的前提是要确立教学主体对环境的自主意识和自觉意识,克服被动和依赖的思想。所谓自主意识,就是主体对环境的独立意识而不是盲从意识、对外界的驾驭意识而不是屈从意识;所谓自觉意识,就是主体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察觉、对环境优劣的及时反应。主体如果丧失了对环境的自主性,就会在环境面前漂泊不定、随波逐流,成为失去能动性的自发因素;主体如果丧失了自觉性,就会对环境的优劣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失去构建和优化的最佳时机。因此,主动性原则具体表现为教学主体对环境的自觉认知、自主选择和积极作为。自觉认知是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发展变化的认识和把握、对复杂环境中的利弊因素分析和鉴别;自主选择是主体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在自觉认知的基础上,选择和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控制和消解环境中的消极影响;积极作为则是研究对策、主动出击,排除教学过程的障碍,努力将不可控的消极因素转化为可控的积极因素,增强教育对象的免疫力,保持正向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4.科学性原则。

即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多学科基本原理,科学、合理地优化教学环境,使之真正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性原则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现实环境还是虚拟环境、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即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教学环境作用的发挥正是通过大学生的身心变化实现的。因此,以人为本要求以大学生为中心,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组合和建设。只有这样,教学环境的优化才具有规律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有效路径

1.优化社会宏观环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背景。

宏观环境主要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环境要素构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外部大环境。优化宏观环境就是要努力加强这些环境要素的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以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上述各项宏观环境要素的改革与建设,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所必需的宏观背景和重要基础。

2.优化校园微观环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良好的具体条件。

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深刻。校园微观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可分为教学内部环境和教学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改善和优化教学内部环境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教学师资队伍。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举措,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二是优化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三是优化、融洽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良好的人际环境,进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四是优化教学时空安排。不同的教学时间安排和空间组织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有序地组织起来,对师生的身心和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需要在授课时间和班级规模方面进行合理分配。教学外部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因素与支持系统,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以整体校园风貌构成某种暗喻的符号,无声地、长期地辐射出学校倡导的思想、风范和审美准则,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和保障条件;后者则以环境氛围的巨大环绕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软环境,也是校园微观环境的核心内容。优化教学外部环境,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校园物质条件,注重提炼、概括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如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学术氛围等,并广泛渗透到学校制度文化中,融入日常校园文化活动里,以此形成和确立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同时,要把优化、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环境因素的诱惑和消极影响。

3.优化大众传媒环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大众传媒是面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物质载体,表现为报纸、图书、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诸多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日益显现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也是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场”和“势”。因此,改善传媒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成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一条重要路径。从国家层面看,党和政府要有效地控制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要敢于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剖析现实,澄清是非,组织舆论批评。此外,要通过制定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净化和优化网络环境。从学校层面看,要加强校园内部的报刊、广播和网络的管理,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唤醒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建设“红色网站”,增强正面宣传的力度。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 文化 创设与优化

20世纪90年代初,陆庆壬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首次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李辉学者在《现代思想教育环境研究》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要范畴来看,此概念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可以理解为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各类社会环境等;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如思想教育对象等)要素产生影响的外部要素,包括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有计划创设的教育条件,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①

从上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可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环境作为影响教育实践及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外部因素,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有效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不断创设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必要性

(一)社会化进程中,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增加了环境的多重性质,同时也“污染”了各种外部环境。

1.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污染”。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污染,人类社会面临着各种危机,如环境问题、生态失衡问题、核战争危机问题等。同时,科学至上为主导的工业化大生产,给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使人们越发认识到人的精神逐渐滑坡,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人类在这种环境中将很难得到幸福,相反可能还会迷失本性,引发灾难。②

2.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不正当的竞争导致了社会环境的“污染”。

当前,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然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人们对自身合理利益的追求基础上的,因此,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人们在对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同时,一些不正当的竞争破坏了社会诚信,导致了对社会环境的污染等。

3.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信息环境的“污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化过程中为了增加发行量,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为了点击率和收视率等,信息主体加强了对人们的感官诱惑,导致了信息环境的污染。

总之,无论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是信息环境的污染,都会作为外部环境对人类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有效性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恐龙综合症”和“孤岛效应”影响了教育效果。

现代大环境背景下,人与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恐龙综合症”和“孤岛效应”。这两种现象的共同之处是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边缘化,教育效果日趋甚微。

1.人与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类不仅是环境的产物,而且能改变环境。即人在发展中不仅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还要不断地创造和优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人类思想品德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及行为发展一致的地方就是对人类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但环境对人的发展及教育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作用。

人与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恐龙综合症”和“孤岛效应”。

所谓“恐龙综合症”是指物种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化了,而物种却没有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结果如同历史上恐龙的命运。现代社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信息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变化非常迅速,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对这种变化则显得反应迟钝,甚至是由于思维的定势而无视环境的变化,出现“恐龙综合症”现象,由此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影响日渐微弱,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及手段还不能及时跟上环境变化的步伐,教育效果甚微。

由于反应迟钝和无视环境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孤岛效应”便应运而生。“孤岛效应”是指当一个所指事物或系统与其相关的条件或环境脱节,从而被孤立起来以后,就如同大海里的孤岛一样。③孤岛效应存在于各个领域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存在孤岛效应。我国学者李辉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孤岛现象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空间上,思想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割裂开来。二是在时间上,思想教育系统与历史和未来割裂开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纵向上的“孤岛”。如内容选择上轻视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在教育中心把握上,解决实际问题和关照未来方面一致悬而未决。三是在功能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要素割裂开来。如在业务和管理上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机制,造成功能上的脱节;再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没有建立良性的衔接机制,是其在功能上脱节的另一个表现。[1]

由此可见,环境的“污染”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恐龙综合症”和“孤岛效应”,不仅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而且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设与优化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设与优化的设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来实现的,包括理论课堂教育载体、信息化教育载体(包括媒介传播与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教育载体。

笔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入手,旨在通过对教育载体环境的优化与建设,提高教育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环境优化。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课程教学中,“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思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创设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进一步优化理论课堂教学环境,提高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介体相互作用,并内在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中。④

2.社会热点问题进入理论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应运而生,如各种社会思潮、就业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引入上述问题,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是加强理论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环境的优化。

1.正确认识传播媒介,优化网络教育阵地。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即通过报纸、书籍、广播、电视、手机、计算机等传播媒体向人们传播各种信息及活动,对现代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信息社会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播速度的迅速化,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影响了他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意义。

但是大学生们在用这种传播媒介传递各种信息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迅速的传播速度,使得学生获取的各种信息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越来越复杂。大量的信息不仅使他们价值取向偏移,而且道德观念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手机、电话、手机短信这些交流媒体的高频率运用,许多学生中产生了“短信瘾症”,引发了消费观念的超前和价值标准错位,以及直接交流能力下降等。⑤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来临,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成为他们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场所。这种虚拟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他们受教育环境不断扩大。然而,虚拟环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忘却现实,忘了社会责任,甚至是丧失道德。[5]

2.创设良性的校园传播环境,加强网络教育环境建设。

校园传播媒介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正确认识传播媒介,净化校园传播环境,加强文明传播思想宣传;加强校园虚拟环境建设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里一种特殊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师生文化素质、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等⑥。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区、公寓文化建设等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3]

1.加强社团文化环境建设。

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建立一种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融学术、知识、思想、娱乐于一体的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既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4]高校社团文化环境建设不仅能繁荣校园文化,还能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文化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高校社团文化具有自发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从特点来看,要加强高校社团文化环境,必须加强社团的指导与管理,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要把社团建设与育人紧密结合,切实体现社团建设学术性、知识性、思想性和娱乐性。

2.建立大学生社区、公寓文化,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随着高校后勤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社区及公寓文化建设日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文化环境。

近年来,高校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加强大学生社区、公寓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生活、学习及其全面发展。如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坚持公寓、宿舍、计算机网络等物质条件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创建制度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学习自主化的和谐育人环境。[5]

注释:

①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22.

②刘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194.

③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200.

④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248.

⑤霍福广,刘社欣.信息德育论.大学生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1):95-113.

⑥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12.

参考文献:

[1]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200.

[2]霍福广,刘社欣.信息德育论大学生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5-113.

[3]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12.

[4]陈启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动态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环境、资源、人口、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冲击力极大的震撼人类社会,并从科学技术层面向其它领域迅速渗透。这场跨时空的信息革命,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具有传统媒体所无可比拟的特点——氛围的和谐性、场景的虚拟性、时空的超越性、载体的先进性、系统的开放性等等,正是这些特点,大大强化了网络作为媒体的传播功能,并由此而造成人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高校是研究与运用网络技术的摇篮和基地,是发展与创新网络信息的前沿阵地,是改革与完善网络环境的探索场地。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萌芽阶段。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Intemet(因特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ll 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由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met的序幕[1]。1994年4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因特网(互联网)——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r)——建成并开始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从此,开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历程。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初始阶段,全国党建第九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对网络趋利避害、加强管理、充分利用、积极建设的原则。第二,始建阶段。以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小组创建的”红色网站”为标志。同时,哈尔滨理工大学创建了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也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在此期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作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第三,发展阶段。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对高校校内网上开展电子公告服务和利用电子公告发布信息作出了明确规定。纵观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三大阶段,党和国家自始至终十分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十分肯定网络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运行载体。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战线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空间各种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经过人类改造后的环境)。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则是指创造一种交往、互动、视听、匿名、虚拟的场景,对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想、道德、言行和心理等方面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可以随时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在线参与,进行多向交流,信息交互,营造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氛围L2}。简言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教育主客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随着网络技术在全球迅速发展,网络环境日益变化,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网络环境以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二、研究动态

在国外,网络教育模式(Models for web—based edueafion)不断创新,毕业论文 提出了虚拟大学(Virtual university)的概念[3]。对于网络教育如何扩展,专家、学者们提出了网络教育的三个阶段,即替代式阶段(substitution)、优化式阶段(op曲liz on)和转换式阶段(trans~rmafion),并对若干重要问题(包括网络思想教育)进行了广泛活跃的讨论[4]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在《数字式学习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使思想教育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将思想教育内容的本质隐含在文化知识和科技信息知识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5]。巴尔,尼古拉斯在《资助高等教育》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的网络硬件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由于网络建设资金、硬件投资和人员配备紧缺,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网络普及率不高[6]。桑迪·布林顿,奥拉·里伯在《虚拟学习环境的教学评价框架》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网络环境意识不强,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建设的障碍之一。

在国内,我国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有的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有的制作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主页,有的建立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有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纳入到学校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关于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研究者们一致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乔蔚虹、刘志斌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认为,互联网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促进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素质的提高;互联网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加了思政工作者的控制难度,导致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变。[7]史敏在《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认为,网络带来新机遇: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新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网络带来新挑战:网络信息混杂容易误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西方网络文化对我国主旋律文化的巨大冲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来进行“和平演变”,网络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了不良影响。[8]雷莹在《网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文中认为,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增强其影响力;提高工作的效率;采取交互的方式;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拓宽了师生的交流渠道。[9]程振设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文也认为,网络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为高校思想工作开辟了新领域,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何用正确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如何减少消极的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和影响等方面。[10]张树明在《怎样做好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文中指出,网络的正面影响表现在:使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使得思想教育更具有时效性;网络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容易导致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对思想政治教学大纲内容提出了挑战,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构成了挑战,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形成了挑战。[11]罗湘明在《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中论述到: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提供更加“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网络也增加了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使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增多,从而增加了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困难性。[12]

转贴于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网络环境的措施。面对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应对措施。乔蔚虹、刘志斌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认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以下方面人手:重视法制宣传,加强网上监控;精心策划,积极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探索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提高领导责任意识,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13]史敏在《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以下对策: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专题网页,实现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网络化;加强队伍建设,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上责任落到实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健全管理机制,构筑抵制不良信息的“防火墙”。[14]程振设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文中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出的处方是:把握主动,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精心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制作多媒体德育软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完善规章,加强对网络的监督。[15]雷莹在《网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文中提出,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国家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和建设;社会各界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16]张树明在《怎样做好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文中提出的策略是;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网络素质培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分析和管理;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加紧制定网络政策、法规。[17]

三、借鉴启示

纵观国内外研究动态,国外主要对网络教育阶段与网络实施研究较多,对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研究较少;而国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发展现状、问题、机遇、挑战及其对策,对网络思想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界定也较少,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外部因素(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定量评价就更少,对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对策的研究也有局限性,较多的是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网络进行研究。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伦理学者,从网络道德的视角,侧重研究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信息危机,网络信息污染与网络信息欺诈,网络知识产权与网络个人隐私等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社会学者,从网络规范的视角,侧重研究网络社会的虚拟特征,意识形态、行为规范等网络社会规范问题;传媒学者,从网络效应影响的视角,侧重研究网络传媒的方式方法、影响等网络传媒效应问题;政治学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从网络思想的视角,侧重研究网络德育的观念、特点、对策等网络思想教育问题。

国内外研究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的动态,在方法上为我们系统分析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了借鉴启示:职称论文 其一,运用系统分析法。要在广泛收集和调研国内外思想教育环境信息资料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研究、系统论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相关概念、因素评价与应对措施。其二,运用比较分析法。把国内外思想教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评价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其三,运用定量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与经验,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特尔菲法De1 Method),适当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以便从量的关系上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外因素评价;其四,运用集成分析法。从优化网络环境的角度,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应用“STS”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科学、技术和社会,它产生于美国一个全新学科领域的分析法),即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把环境、社会、教育、管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综合起来研究,把国内外高校思想教育环境建设的经验结合,把理论与实际、调查与分析结合起来,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为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理论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满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考[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64,213,45—46.

[2]宋亚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5,(3).

13J Harskamp,E.Schoenfeld’s Problem.Solving Modd in a Digital Learning Em4ronment. HIROSHIM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Jan 2005:33.

[4]孙昌达.基于宽带网的远程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8).

[5]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数字式学习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J].广岛数学教育学报,2005,(1).

[6]巴尔,尼古拉斯.资助高等教育[J].金融与发展,2005,(6).

[7]]13]乔蔚虹,刘志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5,(2).

[8][14]史敏.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与交流,2005,(2).

(9](15]雷莹.网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探索,2004,(4).

[10][16]程振设.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5,(2).

第10篇

摘 要: 积极开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本文从趋利和避

>> 试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影响 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论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刍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建设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试论网络文化与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 浅谈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述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家访是拓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郑韵英,韦小铃,严凤英.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开发探析[J].高教论坛,2009,(11):12-16.

[3]王文珍.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2):120-123.

[4]刘容筝.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5):219-221.

[5]蔡芳艳.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时代教育,2010,(1):20-20.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224-03

一、引论

大学生是依托于大学平台,自觉接受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标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科学知识与技能教育、旨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精英主体人群。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条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依赖于优良的环境条件。

古人云:“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见,我国自古有环境育人的优秀文化传统。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方面,环境给人以影响,制约人的活动。另一方面,社会环境虽然复杂,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人的变革实践相应成为了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两者统一的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势必会引起大学生在选择信息、分析信息、接受信息和利用信息方面的变化,从而改变其思想行为。在当今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新兴媒体的普及与广泛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功利化学习价值取向,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化文化思潮的侵入等等,必然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从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培养正确三观并落实于行动。建基于此,我们试图以信息化新媒体为背景,联系实际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路径如何优化进行探究。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涵义与特性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优化的涵义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已然进入到信息网络化与知识经济并立的崭新时代。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态势致使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体进入寻常的千家万户,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提升学习、日常工作、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所谓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电子化手段不自觉地向广大人群或社会单位与生命个人适时传播规范或不规范信息的丰富媒介的统称。自媒体的样式丰富多样且处于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目前主要有博客、QQ、短信、微博、贴吧、微信、社区论坛等形式。

信息化社会,新兴媒体的兴起与广泛运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便利的条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信息背景下,对大学生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涉及的相关的一切外部影响因素的总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借助现代科技新兴媒体,对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社会风气、校园文化、同侪关系、教育者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来文化、价值观念等,进行持之有效的改良,剔除负面效应,发扬正能量效用的一系列举措,旨在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际功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大学生群体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优秀文化思想、提高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素质与能力等任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是指对大学生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活动及全体社会成员发生影响的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是指对大学生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具体教育因素,主要有家庭生活风气、学校学习氛围、社会组织的关注、社区生活的秩序、和同侪群体的关联等教育影响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常常与其自身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等直接关联。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特性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适时性与蔓延性、可创性与人文性等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也都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性。

1.复杂性与艰巨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是属于知识丰富、思想观念多样化、志向与追求多维性等特殊人群。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本身就存在着丰富的内容,具有超短时效性的特点以及广泛的影响范围,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复杂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每一个大系统又包容若干小系统,并且每一个系统无时不在纠正、补充与完善。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信息的生产和再生产持续不断,传统文化在新兴媒体中复现、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思潮随着新媒体不断侵入,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日新月异的发生,市场经济功利化趋势日益明显等等,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净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适时性与蔓延性。与时俱进是历史的辩证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是不可阻挡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也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也在相应地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也要适应时代而实行变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今社会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思想活跃,各种文化观念相互碰撞,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也因为如此,各个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引导大学生健康良好的发展,培养其正确三观。

3.可创性与人文性。可创性是指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和创造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的活动也反作用于环境,即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环境。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或者削弱环境的某些影响。采取各种措施来强化积极影响,限制甚至消除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营造小环境,尤其是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和单位环境等。可以在积极调控大环境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小环境,从而为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运行提供更好的条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其实质是为人的教育服务。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需要有人文特性,它包括人道和人性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需秉持“以人为本”原则,塑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从事思想理论教育实践环节、传扬思想政治教育张力等良好条件,帮助大学生群体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路径选择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的生存发展,思想行为都离不开环境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认为,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环境息息相关,人们的意志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西方,许多思想家也从各个层面来论述环境对人的重要性。洛克认为观念和知识都是后天形成的,提出了“白板说”,强调需要对环境加强控制。欧文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先天就存在的,必须通过环境的影响才能获得。

人的成长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离开环境的影响而空谈教育,所以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并且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教育都会有促进作用。

(一)剔除不良的社会风气,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1.净化社会经济环境,弱化社会经济生活的功利化价值取向。净化社会经济环境,弱化社会经济生活的功利化价值取向,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首先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净化社会经济环境提供稳固的物质条件。然后要建立公正合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采取道德制度双向影响的方式,达到弱化社会经济生活的功利化价值取向的目的。最后,要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在全社会建立和谐的利益关系。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缩小收入差距,真正净化社会经济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2.净化社会政治环境,弱化权钱交换的政治意识。净化社会政治环境,弱化权钱交换的政治意识,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实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政治环境不同于其他社会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强制性,直接对受教育者的品德与行为产生影响。净化社会政治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发展更广泛、更充分、更健全的人民民主,保证公民能有有效途径参与政治生活,发扬和普及最真实、最广泛的民主。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贵在行,也难在行,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实际运用;推行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建设一个高效能、办实事的新型法治服务政府;加大反腐斗争的力度,加强干部道德建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前进。

3.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弱化文化实用主义观念。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持社会文化环境的正确引导性和纯洁性,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净化文化市场,使其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弱化文化实用主义观念,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也注重对人们生活有着直接影响的亚文化环境建设。多方位结合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保障。

4.净化大众传播环境,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流文化。大众传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起着强化或削弱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环境,达到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流文化的目标,必须要净化大众传播环境。坚持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采取榜样激励法,树立先进典型。毫不犹豫、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营之中,敢于剖析现实,开展道德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网络及新媒体环境,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媒体加强自律。

(二)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

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可以从各个角度和层次着手进行,本文主要从家庭环境的主导者――父母的角度来探究。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首先要从自身出发,加强父母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增强其责任感。在家庭里,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培养孩子的人格具有最强的说服力。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合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前提条件就是父母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拥有正确的三观,对孩子施加良好的影响。

二是要倡导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有些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对待孩子,“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期望过高,对待孩子态度恶劣,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资治通鉴》里说: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当今社会存在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要求不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长大后缺乏独立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对家长进行沟通和劝导,引导他们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孩子施教,同时也要尊重孩子,注意态度,为孩子的学习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是父母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强调孩子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在任何情况下,父母情深的首先体现就是要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健康成长,而且应该将这样的深情作为治家的宗旨。父母在片面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忽视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同时对家庭教育也都是有害而无一益处的。

(三)建设和谐繁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环境

各个高校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优化学校环境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第一步。一方面,可以从美化校园物质环境着手。可以以实用性原则为基础,适当添加思想性原则,辅之以艺术性原则为追求目的,以此来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以实事求是为依据,具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建设。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品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作者简介]袁力,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院助教,江苏徐州22100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174―03

环境是指生物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而且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决定性的影响。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的变化都非常巨大,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研究各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由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环境要素所构成的。这些环境因素一方面存在各种差异,另一方面又具有多种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正是这些环境因素的共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有机性与统一性。有机性是指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诸要素、各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统一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要素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影响时在作用方向、方式上的一致性。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有序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要素存在方式上呈现的格式化倾向以及这些因素更替作用的规律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的格式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因素一旦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构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部环境之时,这些环境因素的存在方式就会发生变化,从无序变为有序,形成一定的结构形式。这一变化过程,可以称之为环境因素的格式化过程。二是环境因素更新的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被教育者社会化程度来逐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环境因素更替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违背规律的惩罚。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阶级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所体现的与特定阶级利益相一致的属性,它决定着环境因素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倾向性,并影响环境因素的发展变化。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来看,尽管我国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阶级斗争已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依然存在,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依然存在。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环绕于人周围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而社会生活环境的状况受到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行为的影响。

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社会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社会活动的产物,社会性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生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人来看,人们是通过社会化来使自身符合社会的要求、适应社会的生活。从阶级角度来看,一定的阶级或组织试图通过对人的社会化来培育符合本阶级或组织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社会成员,维护本阶级或组织的利益。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还是社会性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来源来看,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故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构成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中社会性要素占据主导地位,在人的社会化(包括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关键性作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就具有社会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范围来看,它也是指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要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进入2l世纪,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加入WTO,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都将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深刻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从经济环境来看。经济环境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经济环境是诸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它最直接影响着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和规格,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入WTO,现代化的广泛深入,由此而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分配方式的变化,价值取向的转变,思维方式的改变,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了重大而又直接的影响。

2.从政治环境来看。社会政治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的社会政治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受改革开放负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一些自由化思想泛滥、个人主义盛行、公民道德思想滑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犯罪现象增多、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所有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影响。

3.从社会文化环境看。社会文化环境是通过融合在人们周围的各种教育因素,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现代化一体化的发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反思和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对比、借鉴、吸收、消化,我国现阶段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但由于信息化、全球化的不可阻挡,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4.从家庭环境来看。家庭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个性发展,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家庭结构单一,独生子女占多数,家庭的稳定和睦,不仅对家庭成员的幸福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离婚率的增长、单亲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娇惯、家庭暴力增加、家庭道德约束力的下降等社会家庭问题十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

5.从学校环境来看。学校环境对培养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是一种专门培养人才的特殊单位,校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都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但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弱化”现象,中小学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教育,高等学校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和个人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严重制约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6.从工作环境来看。工作环境对成年人来讲是最重要的环境,是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表现自己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生活资料的重要场所。工作单位的风气、人际关系、员工的素质以及工作的性质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不利的工作环境压抑人的思想,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7.从传媒环境来看。传媒环境是社会舆论环境的一个方面,借助人际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形成。传媒环境是影响人们意识和行为的强大的舆论力量,是进行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极为广泛而且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概念,是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着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祖国美好的自然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同时,社会环境中各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因素能催人奋发向上,能树立崇高的理想,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但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也会使人们悲观消沉,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健康向上地发展。

2.优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不是强制的、有形的,经常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都是环境的影响力量。

3.优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人们的行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人们舆论的评价以及法律、道德、纪律、规范的检验,凡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和行为,会得到社会的认同,使良好行为得到强化、巩固和继续发扬;反之则不然。因此,加强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思想品德向良好的方面形成和发展。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

1.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是优化社会宏观环境的主体,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导向分为社会的政策导向和自觉的舆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将党和政府认可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群众的思想政治品德。强有力的社会导向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大气候”,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公认的制约力。在社会导向正确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将事半功倍。加强立法,整治、违法犯罪,整顿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安,加强环境管理,普及环保知识等,确保社会宏观环境的积极增长,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传媒环境。

2.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微观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区这些微观环境的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培养高尚的道德风尚,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而且还可以影响和改善宏观环境。要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要优化学校环境,重视思想理论建设,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解决他们的精神支柱问题,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要优化工作环境,创造公平、民主、团结的理想氛围。

3.加大社会投入。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美化环境,改善设施,合理布局,创造高雅别致、使人心旷神怡的舒适环境,能增强教育效果。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场所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必要的精神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文体活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