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语教学论文

德语教学论文

时间:2022-11-25 20:02:07

德语教学论文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1

一.紧贴社会生活,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语文学科具有现实的社会性,高中语文更是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成长实际融为一体。因而,在教学形式上,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走向课外,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之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设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体现,得到升华。在学习曹禺的《雷雨》时,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究竟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而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认清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爱情的实质,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了初步基础。由学生饰演的课本剧《哈姆莱特》,动作滑稽,语言冷峻犀利,对剧中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到位,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组织了一次学生演讲,演讲的题目也是《我有一个梦想》。同学们积极参加,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梦想。笔者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胸怀广阔,志向高洁,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实现自己远大的梦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灵活生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能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学习散文的写作时,笔者将学生带到山林里,带到嘉陵江边,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深刻领会自然景物的美妙,陶冶情操,从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在学习对联的创作时,笔者要求学生为南部县城创建部级卫生城市这一创建活动拟创一幅对联。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进行思索,既学习运用了知识,又关注了社会生活,提高了环保意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时,笔者让学生学习写主持人主持节目的串词,并创设条件,让学生主持一台“五四”晚会。在灵活的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既提高了能力,又增强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学生主动地使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德060育的主体因素。高中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在信息时代,学生更应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先进媒体,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新闻联播”节目能让学生感知社会主旋律的脉搏,“感动中国”能激发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人民日报》能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则成为学生深度了解社会的窗口。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而学生主动地在“强国论坛”留言讨论,则更是彰显了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言传身教,充分张扬教师

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这体现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师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有爱心。爱便是教育。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注意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关怀和指导。同时,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德育的主体地位,“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如:高中生心理障碍与调适,女生安全问题,怎样看待自身与家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在老师爱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使老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本身就给学生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艺术的提高,用自己过硬的本领打动和征服学生。笔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笔者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关心学生但也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职业道德出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师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机智的展现,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师主动参与德育过程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笔者以教会学生做人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借助于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董陶,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进行演讲比赛等。同时,笔者利用课余辅导、作文评语、期末教师寄语等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总结

高中语文教材是知识的海洋,蕴含了众多的德育因素,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能够“每天为学生点亮一盏思想的明灯”;学生是德育因素的主体,学生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参与德育过程,是德育实效优绩的关键;教师是德育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德育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言传身教对学生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正确剖析教材、学生和教师三大德育因素的关系和作用,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能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更能培养品行高尚、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这是我们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的最终目标。

作者:赵晓春单位:四川省南部县第三中学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2

[内容]

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

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童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盛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3

语文教学中文和道是密不可分的,德育因素往往也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它常常寄寓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内容之中。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以及它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受到教育。

语文教科书的选文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语文课本是很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体现当今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因素,根据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来,以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一种育人活动。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意识乃至实践这种意识。

语文课文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理中有情,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能够通过反复“读”出味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让他们进入作者创设的情感境界,在忘我中得到升华。

阅读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面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较,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因此,中学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样,才能形成孩子们对世界向往、对人类关注的自觉性。

在作文教学中,从身边的琐事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这样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命题,让他们从生活中的小事中,透过现场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教师提供某些具体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人生,如从风乍起时,塑料垃圾漫天飞舞联系到白色污染、环境保护等等。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求教师把复杂的、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渗透在各科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陶冶、受到教育,达到德育目的。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媒体,可以从不同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教育。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那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通过乐曲和影像资料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既而带着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笔下“春草图”、“春花图”等构成的春的世界,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昂然的自然美。激发起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作文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的德育实践,使德育得到进一步延伸,特别是课外阅读更是如此。教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引导,让他们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多读名家散文尤其是哲理散文。学生细读作品,实际上就是在培养情感,增进认识,得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熏陶与教益。尤其对文中的精品,教师要激励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人情人境,在情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品德的教益、情操的陶冶。

语文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掌握学生的心理性格等特征, 根据其心理状况和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 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 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层次, 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以初中生为例, 和小学生相比时, 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 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 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 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 他们在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 以人为本, 因人制宜, 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语文教学以传授语文知识为首要任务,德育渗透只是兼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顾此失彼。根据新课标的有关精神,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替代德育本身,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失去了语文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要找准两者之间的融合渗透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语文教学中使德育喧宾夺主或流于形式。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情感渗透认识渗透

教育是一个过程,教学活动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快乐是痛苦?是提升是创造?这全由教师的手来翻阅。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否可以同时在教学中体现,值得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思考。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之间,存在着水融的密切关系

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的。首先是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材料,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性的材料。如《三峡》生动地描绘出三峡景色的瑰丽奇特,充满激情地引发出人们对于祖国、对于生活的热爱。这一类材料大都借助于文学的手段,以生动的形象移情动人,往往感人至深。另一类是理性的材料。从现有的语文教材看,从中学课外阅读材料不难看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材料是十分丰富的。语文教育的传统向来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陶冶教化作用,就是因为文学作品是以形象的方式,从感情入手,渗透感染,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感情体验和理性分析及其结合中,大大加深对世界与自我,历史与现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认识,从而使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使学生的知、情、意、行更好地统一起来。

笔者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力求把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学生学习百草园的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时,应该诱导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百草园里的乐趣,进而产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当学生感受到三味书屋里的沉闷、枯燥和拘谨的气氛和学习作者叙事、写人的艺术手法时,也要引导学生产生厌恶那种学习环境的思想感情,进而珍惜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思想、语文的双重教育。在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咸亨酒店”里的故事。通过主人公在饭馆里的举止言谈来刻画人物性格,刻画了饭馆老板、顾客跟主人公的关系。“咸亨酒店”里的孔乙己,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自甘堕落,酒店里的顾客给与孔乙己这个弱者的是嘲笑、羞辱,连最没有地位的小伙计也鄙视孔乙己。老板记着孔乙己,不是出于关心,而是惦记着欠他的几文酒钱。在教学过程中,我趁势问道:“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鲁迅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深恶痛绝吗?”在学生的感慨及哀叹声中,我在黑板上写下:个人的自强不息,人民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强盛的保证。语文教师实施德育,不能靠贴标签,架空分析而应引导学生因文解道,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精力集中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更要重视情感的体验、生命的领悟、心灵的对话。在教学关系中,师生间如果能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是最有利的。广大教师能否转变观念,能否一视同仁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能否使学生的权利得到公平的体现和保障,关系到是不是会伤害学生脆弱的心,关系到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对生活道路的选择。

二、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强烈感情的推动下学习探索,净化心灵。比如:在教《背影》这篇文章时,分以下三步:(1)诱发感情。先播放《游子吟》等古诗,唤起学生对父母的亲子之情,为领会文章父子惜别深情作铺垫。(2)激发感情。利用教材,用“动情”的语言传达“感人”的事,让字字句句冲击学生的心灵,以感情的火焰点燃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兴奋起来,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语文,受教育,明道理,热爱生活。(3)促使移情。文章中父子之间真挚感人的真情化为学生的“我情我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体贴身边的亲人。

既然一切手段都是为了教育,自然应选择最佳手段,争取最佳效果。德育教育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渗透途径”。一是情感渗透,二是认识渗透。所谓情感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同作者的心、教师的情去感染、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并进而迸发出更为高尚、更为健康的情感的一种渗透方式。所谓认识渗透就是教师在家讲授语文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地将教材中内在的思想认识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起来,变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认识也能提高的一种渗透方式。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德育任务是多方面的,有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学习目的的教育,有道德品质的教育,还有劳动观和审美力的培养教育等。而这许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情感方面的,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情感渗透与认识渗透这两条途径,将它们有机地渗透于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另外,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而中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都处在最佳发展时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或者通过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把德育的诸多内容有机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因此,情感渗透和认识渗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进行有机渗透的两条重要而又可行的途径。此外,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以申诉权,让他从容地讲明错误是怎样发生的;其次,帮助学生认清错误的性质及危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心灵的震动,产生真正的感悟。最终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博爱”的教育主题,已让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角色定为“导游、主持人、朋友”等,不再是独霸讲台高高在上。师生交往应成为情感交往,形成“情感场”。每一位教师都应把自己专注的神情、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倾注在学生身上,让其产生的张力达到最高的境界和层次。因此必须参与和体验,深入学生的感情世界和理智世界中去,与每一位学生零距离接触,全方位沟通,纵深处发展,形成“对话性”课堂。现代教育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当前的语文教学还较为死板、缺少激情、缺少活力,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在情绪体验与具体行动中受到感染和锻炼

在几年的实践中,笔者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还创设了情景性的活动,提供给学生许多实践的机会。“我需要关心,但不是溺爱式的关心;我需要关心,但不需要护短式的关心;我需要关心,更不需要拔苗助长的关心……”这是写在我班学生作文本上的一段话,使我反思。我想,对待学生,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重视,赏识是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只有在青少年时期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一个学生具有健康人格的首要条件。自尊自爱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的人性的光明面。自尊心可以升华为上进的动力,自爱能够激活为奋斗的精神。以上这些都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语文教师,对开展班主任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种种原因,中学语文的德育往往只考虑道德认识和道德感情,而忽视道德行为和意志,因而只停留在初级阶段状态,或者只考虑到课堂内的“感情陶冶”,至于课外怎样去自觉实践,就很少管,甚至不管。这很难说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有些学生一踏上社会就抵挡不住坏人坏事的诱惑而陷入泥淖,他们大部分不是没有道德判断力,而是缺乏道德意志和道德习惯。实践证明,道德意志和习惯的培养更为困难更为重要。我们必须强调德育规律,在确立认识、培养感情的同时,使已经通过形象的感染,感情的渗透所激发出来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有一种经常实践的体会。促使学生“作各种行为方式的迁移”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当然,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语文课的教育和引导,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是形成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它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倡导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重视班集体建设,以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感染学生。笔者认为,建立一个科学民主、平等而又不乏约束力的班集体,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接近学生,真正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踩着新课改的步伐,定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5

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在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人之可贵,在于有志,人无志,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轻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发挥: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老师可以做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作者教育,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首先是要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对这部电视剧进行讨论,看剧中主人公刘慧芳美在哪里?王沪生的形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评、自己辩,通过这项活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电影也一样。如学生观看了故事片《焦裕禄》,语文教师便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认识到,当官要当清官,做人要做真人!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正如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教育人们摒弃一切虚伪的坏东西,了解一切善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美。”这种资源融形象性与审美性于一体,融情感性与教育性于一炉,可以避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味以及抽象化的弊端,增强了德育的可感性。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其次要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谭嗣同舍身变法等等。这次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和道德情操教育。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中专语文教材中,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学生不能总是坐在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让他们把眼光不时地移向社会。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变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共产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青少年学生爱赶时髦、赶潮流,很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教师还得要求作文必须符合调查报告的要求,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要先“调查”后“报告”,反对大话、空话、套话。这些恰当的指导,可以给学生写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二,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6

一、创设情境,激感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过零丁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教学时,我先从诗人不幸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介绍导入,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和一段古筝乐曲,并请学生随着所播放的乐曲进行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那哀婉、感伤的古筝乐曲,那忧伤而又慷慨的诗歌吟诵,一下子便吸引感染了学生。然后进行讲读分析,提问思考,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怀和气概,使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逐渐进入诗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仿佛看见诗人正头戴盔帽,身披战袍,挺胸站立在敌军的船头,面对零丁洋的滚滚波涛,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种情境,怎么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诗人所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怎么能不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这时,再一次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他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诗句吟诵中,胸中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浩然正气。

二、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和美德的内涵以外,适当穿插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材料及活动,使教育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教育的效果更为有效显著。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诵读领会《游子吟》这首千古传唱、感人至深的古诗,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吟诵中,初步领悟做儿女的应心存孝心。然后导入新课,讲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理解,深切感悟文章所表达的那种父子挚爱情深的浓浓亲情。使学生透过“父亲”那“蹒跚地穿过铁道”、艰难地“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深切感知父亲为儿子甘愿付出一切的那份高尚博大的舔犊之情;让学生从“儿子”那“晶莹的泪光”中,深刻领会儿子对父亲的那颗愧疚、感激、思念的心。在学生读其文、明其理之后,又补充讲读了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这则传扬子女侍奉父母之道的故事,并请学生齐唱了一首曾经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这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口唱心悟,激发对父母的眷恋、感激、思念之情。

三、利用图片,激励志向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图片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有关介绍和描绘祖国山水、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工艺作品等方面的课文时,可以通过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的展示、多媒体的播放或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来配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更为生动、直观、形象,而且更能让学生深切感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深刻感悟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不断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和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

在教学名人名篇时,也可以利用文中的人物插图或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孔子、陶渊明、文天祥、岳飞、鲁迅等名人和伟大人物的画像,并让学生通过进行旁批、查阅资料等,注明其主要的作品或成就。让学生通过这一收集活动,深切感知他们高尚的品质、崇高的气节、伟大的志向、不屈的精神,使之不断地受到激励和感染,从而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志向和奋斗目标,并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7

在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中,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陈述了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英语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其中,人文素养的内容应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有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二、要能够深刻认识到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教学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者,本人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当老师在思想上对德育渗透有了高度的重视,才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对学生们的品德的教育。与其他许多学科的老师相比高中英语老师有着更多的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全是英美等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这就意味着会有一些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英语老师不仅仅只是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求他们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品质。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紧抓教材促德育

教材是品德教育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英语教学中的德育不仅仅需要联系教材,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育德于英语课教学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高中英语教材的渴望内容中有着许多的思想教育内容,从起始阶段的文明礼貌、尊师爱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遵守纪律等思想品德题材到富有时代气息的人口教育、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航天技术等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包括了各行各业。作为老师应该仔细的研究教材,探索课文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寻找出如何表现这些思想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必修四第一单元“Womenofachievement”,里面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女性。她们走向成功的过程都是很好的德育题材。在如必修第一册第五单元的“NelsonMandela--amodernhero”,通过对主人公的描述让同学们了解到作为一个伟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又例如必修三第三单元“TheMillionPoundBankNote”向同学们展现出了面对巨额财富时人性的百态。这些都为德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除此外在教材中还有很多的对德育有帮助的题材,教师们应该仔细的研究教材从中挖掘出德育题材。

(二)在课文阅读中蕴含德育

将思想教育蕴藏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休戚相关、无处不在的。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有着许多具有德育功能的课文,例如必修一第五单元的“NelsonMandela”,第四单元的“WildlifeProtection”。在必修一第四单元的Earthquakes的课文“TheNighttheEarthDidn’tSleep”中,课文主要对唐山大地震震前震中震后的相关情形进行了描述,让学生们对于唐山大地震这一世纪性的灾难有了全面的认识,但为了加深学生们对于地震的认识,笔者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TheBigOne:TheGreatLosAngelesEarthquake”。通过看电影让学生们对于地震会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将学生们带入地震哪种震撼的场景中去,然后在通过学习课文,对文中讲到的灾后救援的困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课文对于灾后的救援工作的描述,则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但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优秀品质很重要。在进行教学时笔者让同学们去仔细的阅读课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人们面对地震后的坚强、团结一致的告诉品德。笔者在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这样提问:“Whathappenedaftertheearthquake?”学生们会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例如,“ThearmysentmanysoldierstoTangshantohelptherescueworkers。”“Thearmyorganizedteamstodigoutthosewhosweretrappedandtoburythedead。”等。通过看电影学生们已经可以知道灾后的救援和重建会十分的困难,这时在给学生放一组现代唐山的图片,让学生们去细细体会我国人民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文章中出现过“Allhopewaslost.”的句子,通过看电影后学生会真切的感觉到那种环境中人们的确已经“lostallhope”。但通过对灾后的救援的教学,学生们更能体会到“Don’tloseheartevenintheworstsituation.”(在困难面前不要放弃希望)这一重要的品德。

(三)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德育

将英语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活动的内容进行结合从而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参与,例如角色扮演、makingadialogue(自编对话)、speech(发表演说)、小组辩论等形式。例如在对必修二第二单元“TheOlympicGames”进行教学时,可以联系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课后让学生自行分组制作“迎奥运”的手抄报,让学生体会当时人们对于奥运的期待,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去了解奥运精神,这样就在无形中进行了德育教育的渗透。再例如上面教学必修一第四单元的Earthquakes中的“TheNighttheEarthDidn’tSleep”时,学生们也许会因为对地震的不够了解而感受不到文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因此,笔者让同学们课后收集关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资料,并让学生们将所得到的资料整理成英语,然后让学生们用英语谈谈心中的感受。对于这种就发生我们身边的事,学生们所能得到的感触会更多,更能感受到我们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那种毫不气馁、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德育也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在例如进行角色扮演,笔者在教学必修三第三单元“TheMillionPoundBankNote”之前让同学们自己先去熟悉课文,然后自行分组扮演“TheMillionPoundBankNote”中的人物,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能更清楚的了解到课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也能有更深的体会。

(四)走近学生,了解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教材的讲授,更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以便于更好的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笔者讲授必修一第三单元“Traveljournal”时,在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之后,组织了一个讨论会,让学生讨论、提出自己最喜欢的旅游方式,并讨论如果是他们自己去湄公河旅游会采用何种方式,并讨论各种旅游方式的利与弊,同时引导学生们他们在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同时在通过对媒体放一组湄公河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们切实的体会我国的大好河山。然后在放一组我国现代对于环境的污染的各种图片。通过思考与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与旅游的相关的语言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对旅游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旅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国际意识,还可以让学生们对于我国环境污染现状的反思,加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例如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朋友,而且他们对于朋友的定义也会各有不同,于是在教学完“Friendship”后,笔者与同学们举办了一个小小的讨论会,讨论朋友应该是怎么样的?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力与同学们在思想上接近,让同学们觉得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德育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已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电影、音乐、短片和各种网络资源。例如笔者在进行必修三第三单元“TheMillionPoundBankNote”教学时,为学生播放《百万英镑》这一部电影,让学生们从电影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金钱至上的残酷现实,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丑态。通过与课文的结合学生们会对在进行必修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教学时,笔者播放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同时播放相关的电影图片,引导学生思考“Whichkindoffriendisafriendindeed”(什么样的朋友才算真正的朋友?),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们会对平时生活中的朋友进行思考,最后学生们对“朋友”给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在特殊的音乐背景下学生们的心灵会受到更多的触动。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德育

教育界人士常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科学文化素质不合格就是次品,如果身体素质不合格就是残品,如果思想道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性。一谈到德育,很多人都以为那是政治老师的事或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事,与我们的英语课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一学科,特别是英语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简单、空泛的说教,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贯穿其内,渗透其中,巧妙结合,有的放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结合初中教材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3Thisismysister.本单元围绕“家庭成员”这一主题展开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活动。教学核心是用英语介绍家人和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人及朋友,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描述,介绍家人和了解朋友的家人,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谊,从而更好地尊重对方,理解家人。再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11Whattimedoyougotoschool?该部分学习内容是询问和谈论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询问或谈论自己或对方的作息时间安排和活动计划,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守时习惯。

二、创设情景,自然启发。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围绕教材的主题,取其精华,精心设问,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思想上得到熏陶。老师和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自然而然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了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的教育意义,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循序渐进。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在日常交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与他人沟通,为今后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2Isthisyourpencil?其教学核心内容是“确认物主”。在教学中可通过寻找主人的游戏和失物招领等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Haveyoueverpickedupothers’thingsorlostanything?Whatwillyoudowiththesethings?让学生说出解决的办法,同时通过与学生讨论问题来培养学生拾金不昧、健康向上的良好品德。

在教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1时,针对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实际,如何调整学习方式的问题,在教学中围绕“Howdoyoustudyforatest?”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及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并写成书面报告,让学生知己知彼、取长补短、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用小组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做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抓住时机,培养良好习惯。

教学既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参与、体验和情感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的真正统一。新课标在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健康的人格,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抓住时机,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掌握综合语言技能,又能提升道德情感。

1.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教育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爱护别人。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引导学生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HappyTeachers’Day.Iamtrulygratefultoyouforwhatyouhavedone.(我深深地感激您所做的一切。)

Thankyouformakinglearningnotadullthingbutagreatjoy.(感谢您使我们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巨大的乐趣。)/Iloveyou,Mum.Youaretheonethatwelovethemost.HaveahappyMother’sDay.(您是我们最爱的人。祝您有一个快乐的母亲节)Onthisdaywehonoryou,dearmother.(亲爱的妈妈,我们向您致敬。)Thankyouforeverythingovertheyears,mom.(妈妈,谢谢您这些年来所做的一切。)/Youarethebestfatherintheworld.ThanksforholdingmyhandwhenIneededit.(谢谢您在我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父母生日时送上一句:Happybirthday!又如在教学单词“should”时,可设计下列问题:①Whatshouldyoudowhensomeoneisintrouble?②Whatshouldwedoinordertomakeourcitymoreandmorebeautiful?学生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同时,既得到了英语口语的锻炼,学生的道德意识也得到升华。

2.文明礼貌教育

在学习一些礼貌用语时,在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礼貌用语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因而要杜绝打架、骂人等不文明行为。如,在教学“Sorry./I’msorry.”时,可针对学生平时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去体会“Sorry./I’msorry.”的正确使用,同时也让学生从中明辨是非,学到一些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在教“Thankyou./Thanksalot.”时告诉学生:It’sverypolitetosay“Thankyou”or“Thanksalot”whensomeonehelpyou.(当有人帮助了你,说声谢谢是很有礼貌的。)

3.遵章守纪,讲公共道德的教育。

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善良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教must/mustn’t时,紧密结合所学语言项目,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句,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后在下列句子加上must/mustn’t,再表达出来:

Finishourhomeworkontime.

Drawonthewall.

Bequietatthelibrary.

Waitwhenthetrafficlightsarered.

Takegoodcareoffollowsandtreesinschool.

Makealotofnoiseinclass.

Spitonthefloor.

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后,可趁热打铁让学生用must/mustn’t自由发言,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好哪些,而哪些是不该做的。此项教学活动既使学生掌握了语言技能,又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树立典范,构建健康和谐的课堂。

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而且还需要平时的训练和引导。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不同的天赋和智慧,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一味地以成绩的好坏来判断他们,真诚接纳、关爱、宽容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用意,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切可信,才能接受老师对他们的一番苦心,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信心较足,学习兴趣较浓,并能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神,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教学技能、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典范,以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去影响学生,让英语课堂弥漫着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要贯穿于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把握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巧妙地设计任务,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又引导学生从中自我发掘德育内容,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以切身的体验去看待问题、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身心方面有所进步。总之,教师应该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过程,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之中,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作用,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桂月、金莺主编.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解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44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想道德教育 渗透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有育人。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德、智、体、美育的和谐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进行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应该利用语文学科和语文教材独特的优势,采用适当的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引入到清新、自然、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德育工作在语文教学中不留痕迹地完成。在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体会。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蕴藏的思想内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被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是接受德育的过程。比如我在教授杜甫的《春望》时,先用缓慢、沉重、略带感伤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去。然后经过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把感情真正投入到文意中去,使学生由对文章的直观感受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感受,把自己融入文章,想象作者放眼望经过战乱的国土一片疮痍,以前豪华繁盛的都城长安现在却也只见草木了,自己沦落他乡,这些都是因为国家的动乱造成的,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和一种自然的情感沟通,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进行的德育渗透。类似这样的思想教育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如《孔乙己》、《范进中举》让我们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认识,《过零丁洋》、《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充满爱国主义的诗文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春》、《济南的冬天》等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的散文,可以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努力挖掘蕴藏在文本之中的情感因素,尽力营造情感氛围,把思想道德的内容点化出来,呼唤出来,用以叩动学生的心弦,对其进行情感的陶冶和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改造学生的意识和心灵,积淀人生的价值和规范,最终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熔铸其意志品格。

二、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往往是作者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尤其是中学生心智逐渐成熟,他们的感情世界丰富多彩,对自然、社会、人生有所感悟,作文成了他们抒发的阵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社会生活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关键要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珍宝的心和眼。比如,在刚过去的2009年,我们团结一致对抗H1N1甲流;在2010年,我们众志成城为玉树同胞再建家园,世界博览会上我们向世界展示着蓬勃发展、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在生活中感悟,学生不仅积累了写作素材,又净化了心灵。

其次,在作文的题目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比如:以“感恩”为题作文,“我懂得了……”,“友谊的珍贵”,等等,多练这些有道德渗透的题目。我校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作文大赛,围绕“给父母的一封信”让学生自拟题目作文,然后把信寄给父母,让父母看信写下心里话后再由学生交给老师。当学生看了父母平时不说出来,但是现在却写在他们作文后面的期望、教诲,受到了感触。我们在平时多做一些这样渗透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作文,并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构思、立意,会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在作文的评语中渗透思想感情教育。学生在作文中所写的基本都是自己的观点、见解,客观地展示了他们内心的真实世界,作文中也就难免出现偏激甚至是不正确的言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通过实践我发现写评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与之进行平等对话,在评语中多一些真诚,少一些严肃,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在无声中受到熏陶,达到德育的目的。

三、在课外活动中对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任何学科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不会例外。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在教养“四有”人才方面,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语文,它是思想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又小学生天真活泼可爱,求知欲望高,在教学时应该抓住各种有利契机,利用各种训练途径自然而然地,切切实实地,卓有成效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师,笔者一直很努力地探索着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并把该方法用到自己的实践教育教学中去。小学语文包含了拼音教学、识字、阅读教学以及作文教学等等。其中除了拼音教学重点贯穿于一年级之外,其他课文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也必须始终贯穿于其中。

一、拼音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拼音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经常是以教会学生能读准、会拼读,能正确书写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不重视,这不仅使汉语拼音教学处于抽象和枯燥中,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同时还浪费了在拼音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好时机。在笔者所接触的教学实践案例中,发现教师们都能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最终取得的效果还相当不错。在学过的声母中学生往往对b、d、p、q混淆不清,很难记住,笔者在课堂上故意装作自己也混淆不清的样子,请求学生给老师想办法,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其中有一个学生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用左右手可以帮助区分左手握拳,大拇指竖起向上是b,大拇指向下是p;右手握拳,大拇指竖起向上是d,大拇指向下是q。接着让全班同学效仿做做看,学生们都觉得这方法不错,老师顺势让大家感谢那位同学帮大家解决了困难,并让大家都记住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一定能解决问题的。对每一个课时而言,它都有一幅很生动和形象的情境图,用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学习相应的字母。我们也可以看得出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是特别用心的,在情境图中,既包含着字母的读音,又都是一幅幅好的德育教材,不仅能教育学生讲礼貌、团结友爱,还可以教育学生爱护动植物和懂得感恩。笔者在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要做到仔细观察,并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行讨论,编成儿歌。如:在上《y、w》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情境图片,通过情境图片可以看到,两幅图分别为:一只老乌鸦吊着虫子正在喂小乌鸦,画面充满了生机,另一图片上是天气变得寒冷时,一位慈祥的母亲将刚刚缝好的棉衣给孩子穿上,充分显示了母爱。在学生观看图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给学生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在学生观看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相应的讲解并从图中引出y和w两个声母,使得学生更加准确的进行记忆。在学生掌握后,我们还可以借助《教师用书》中这首情境儿歌:老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秋风起,天气凉,妈妈给我做衣裳。通过情境儿歌,通过拼音教学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

二、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一项重点内容,但该课程由于较为枯燥乏味,使得我们的教学过程难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

比如笔者在听一位老师在教学生“相”字时,通过把“相”字的左边的一点写的长一些,让学生和书本上的“相”字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以及哪一种写法更好看,这时学生很快就能够发现书本上的写法比较好看。接下来,笔者就问学生:“谁能够告诉老师为何‘相’左下面的‘木’末笔要改捺为点?”这时就有学生说:因为这样写能使字美观。”,这时教师很及时的肯定了这个学生的观点并加以点拨:我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有“互相谦让”的良好传统;“相”左下面末笔改捺为点可以使右边的“目”舒展开,这样整个字就挺拔有生气了。如果不做变化,各占一半,互不相让,挤在一起则会影响字形的美观。字是这样,做人也是。同学之间交往要能够从整体出发,注重团结友爱和相互谦让。笔者通过这位教师的课很受启发,作为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我们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上老师的教学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进而也避免了在识字教学中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养成良好的行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能够育人的素材,既有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以及环境保护的内容,又不乏思想品德丰富的课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结合,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地、适当地教育,让学生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进而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笔者在上《诚实的孩子》一课时,很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再结合文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知列宁是一个有错误就能改正以及能够勇敢承认自己错误的好孩子。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敢于承认错误和接受批评的良好品质。再如笔者在上《再见了,亲人》一文时,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读出自己的味道,并进行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同时,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语句:“你们的亲人为你们做过那些感动的事?”请你们试着说出来,接下来,笔者又随机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既然亲人这样关心我们、照顾我们和爱我们,那么让我们也为亲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这使得学生们又写出了《我的妈妈》、《父爱如山》等微型作文。因此,让学生走进现实世界,用心去体验,这就能够使得学生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从而也能使得学生的感受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此的情感教育,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进入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11

【关键字】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道德境界;优势体现与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H319

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家的大力培养,如何在培训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工作,成为了现阶段大学教育最常见的讨论问题之一。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从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优势体现和具体方法这点内容展开了论述,为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大学语文教学在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方面的优势体现

大学语文教学在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方面的优势,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资源分丰富,学生的思想易于接受;二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渲染强烈,学生的思想易于感化。

1.1德育资源丰富,学生思想易于接受

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语言文字、民族文化等诸多领域里所沉淀的历史瑰宝,理应受到大学生的关注与学习,从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使自身的道德境界得以提升。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资源,作为母语文化内容,能够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这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奠定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基础。

1.2情感渲染强烈,学生思想易于感化

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极为强烈的情感渲染作用,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群体的骄傲,在民族情感、爱国情感等方面十分敏感,他们会对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流露的各类情感所影响,其个人思想意识易于感化,这对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将情感印证和思想感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优秀的思想品质等。

二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教学方法

2.1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所谓专题讲座,就是将大学语文教学中相类似的文章意境内容选取出来,然后制作成课题演讲公开形式化,由学术研究权威性高、受学生尊敬的导师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某一种道德品质方面受到启发和培养。例如,陶渊明层写到“不为五斗米折腰”,陆机则说过“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而李白也曾表明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通过将这些诗词大家的名句总结,可以向学生灌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做人道理,使大学生受到前人先辈们崇高思想品质的影响。

2.2通过情感的引导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大一的时候找不着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大二的时候为了和同学相处好而烦恼,大三大四则会为谈恋爱、找工作而困扰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学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压力,通过合适的课程内容选择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情的宣泄。例如,大学生在外读书学习,也会时常想念家乡,教师就可以将我国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进行宣讲:“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然后通过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甚至于可以让学生回忆和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

2.3推荐名著阅读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古往今来,无数文学大家创作了非常多的文学著作,这些文学著作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对每一位读者都会带来思想上的洗礼和升华。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能枯燥的、单一的按照课本照本宣科,而是应该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有选择的进行名著阅读推荐,让大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休息日里孜孜不倦的阅读和感悟文学著作。例如,我国的《论语》《乐府诗集》、唐诗宋词、现代散文大作,以及国外如《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文学巨作,都可以成为大学生闲散时间的阅读内容,通过对这些文学内容的阅读理解,无疑会使大学生在情感和思想方面得到启发,从而在道德境界上获得提升。

三总结

将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相结合,是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性目标,面对现阶段大学语文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广大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和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并采用专题讲座、情感引导、名著推荐阅读等教学方式,使大学语文教学肩负起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宝春,管清佩,孙正凤,刘虎.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方法尝试[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5)

德语教学论文范文12

“品语明道、文道统一”是语文的基本学科属性,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征,德育纳入小学语文教育目标体系不仅是必然,还应与生命教育相互渗透,对此本文基于道德与生命质量的联系,探讨了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推动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重要命题,揭示了小学语文生命道德教育的真谛:让道德去唤醒道德,让爱去启迪爱。

一、小学语文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

小学语文学科具备道德唤醒的基本功能,能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教化需求。首先,小学语文课程渗透了丰富的道德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道德、关注道德、体验道德,通过接纳道德知识,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与规范,逐渐培养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力,鲜明的人文属性意味着语文学科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而道德即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上,语文学科对人性的表达与理解充满了对人精神价值的关注以及使人向善的正面力量,能达到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包括生理生命、心理生命以及社会生命三部分,除了生理生命,心理生命与社会生命都包括道德成分,学生道德成长与生命质量提升的关系在于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即道德教育我们除了爱自己还要懂得爱别人,从而获得充满温情的生命关系。对此,小学语文基于德育内容对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表现为以下内容:第一,生理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安全教育、自尊教育、自爱教育等等;第二,心理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坚强勇敢、谦虚宽容、勤奋上进、自信感恩等等;第三,社会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奉献精神、关爱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助人、学会交往、追求正义等等。因此,小学语文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其基于道德因素的融入,激励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内涵,促进小学生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呵护小学生心理与精神发展的和谐圆满。

二、小学语文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基本途径,是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力量,并基于道德体验认知生命的意义,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归类总结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残疾人题材,向他们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第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哪些残疾人?第二,这些残疾人向我们展示的是什么样的形象?第三,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第一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度,学生需要亲自去归纳与提炼素材,从全新的角度探究课文,最后的结果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中的“盲婆婆”、《微笑着面对一切》中的“桑兰”;中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番茄太阳》中的“女青年”、《给予是快乐的》中的“弟弟”;高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轮椅上的霍金》中的“史蒂芬·霍金”、《海伦·凯勒》中的“海伦·凯勒”等等。这些人物个个都形象鲜明、充满强烈的生命感染力,学生在对残疾人形象的审视中能很快捕捉到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例如霍金克服生命缺陷致力于科学研究、阿炳的眼睛坏了却仍然对音乐充满向往,除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使学生深受感染,亦不乏让人肃然起敬的道德号召力,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残疾青年,为了让“我”不用付钱而心安理得的看书,叮嘱“我”每天为他送马草,其实他根本就没有马。这样的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是何其渺小,但美好的人性力量一旦被发现,又是怎样地光芒四射!学生从普通的甚至显得卑微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的道德震撼比一切说教都要管用,如此经由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分析、归纳与情感体验,教师再让学生展开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发言,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在课前笔者问学生什么是生命的力量,他们往往含糊其辞,现在却会举例告诉你:“霍金坐在轮椅上只有三个指头会动,却写出了伟大的《时间简史》,这就是生命的力量!”问他们什么是道德,他们也会明确地回答:“道德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心。”可见,小学语文生命道德教育的真谛是:让道德去唤醒道德,让爱去启迪爱。

总之,教育之功不在于训练学生谋得职业,而是在激励学生涉猎知识的同时对自身的人格、品行等精神维度亦有所追求,小学教育在小学生“成人”过程中的最大作用是唤醒小学生的道德意识。然而,单纯的道德教育并不足以培植小学生的道德基础,将道德置于生命的真实存在中才会起到撼动人心的教育力量。对此,语文以其独有的人文情怀与生命体验素材成为首选学科,其卓越的道德浸润价值不仅能审美,还可立人,本文主张以语文学科内容为载体,以美引真、以真储善,帮助小学生认识道德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呵护学生精神发展的和谐圆满,推动学生的道德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孙志强.当代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缺失现象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2(11)

陈碧波.点化生命润泽童心——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