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22-09-09 01:25:01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精神,结合实际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民族宗教局开展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通过认真的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现将第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做如下汇报:

我作为**民族宗教局的一名工作人员,首先,我加强全面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学习是基础,实践是目的。学习是能力之基。我学习了《邓小平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等学习书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钻研、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等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不断汲取新知识,努力增强政治素质,坚决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推动者和实践者。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水平,通过实践,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其次,及时总结,为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积累经验。学习的知识,只有通过积极的功过实践,才能记得牢,用得上,使得对,用的准,有成效,一是养成每日记工作笔记的习惯。把自己每天干了什么工作记录下来,把领导安排的工作要求等记下来,做完及时向领导汇报,避免遗漏、减少失误;二是把自己承担的工作分类建立档案,积累工作资料;三是每月或每个工作阶段写一个功过总结,总结工作的成功之处,记录工作失误的地方,以利于改进工作。第三,积极实践,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工作能力和水平都是通过积极的工作实践锻炼出来的。从工作中检验学习的效果。总之,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通过积极实践,不断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的水平,为领导分忧,为民族经济工作添彩。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不仅思想认识提高了,理论武装做好了,解决了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构建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2

将文化意识植入大学英语教学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做法。

1,充分挖掘语言教学材料。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许多好教材——既有中国学者的独立之作,又有外国专家的原版论著,或是两者合作。在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关于不同文化的意象和描述,并且让学生评估他们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否与教材中的陈述相符合。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就有许多谈论文化内容的文章,如“cultureshock”“transnationalmarriages”等,新视野听力教程中每单元还有一个专门的栏目叫做“culturetalk”,针对一个特定问题由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谈论在他们各自文化语境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抓住现有教材中的跨文化因素做足文章,将其利用到极致。

2,利用英语传统媒体和文学作品。英语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小说都可以用来作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材料载体。例如文学作品就被广泛用作语言学习材料,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内化”跨文化交流能力。电影,尤其是包含中国元素的作品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教学的绝佳材料,例如《卧虎藏龙》《功夫熊猫》《功夫之王》《雪花秘扇》。这些电影以外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让外国人听得懂、愿意看。用西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这其中的技巧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3,使用信息技术资源。互联网、电子邮件、聊天室、即时信息、基于网络的互动学习都是信息技术带给外语教学的一系列便利。这些资源除了可以像传统资源一样使用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使用者参与到了一个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他们能够通过“做中学(learningbydoing)”这种亲身参与式的体验教学形成文化意识并且根据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反省。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给其他学习者(尤其是处于非中国文化语境的)或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发电子邮件或者通过聊天软件聊天来实现上述过程。

4,探索地方文化多样性。对于缺乏海外经历的学习者来说,以国内或者地方多元文化作为例子来诠释跨文化交流可操作性更强,更能与学习者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并且更经济。学习者发现不同地方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注意到这些群体之间是怎样沟通并和谐相处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这些例子带入课堂,由教师条分缕析,以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行为,并将其中可用的经验、技巧最终推广到不同语言(英汉)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因此因地制宜,通过充分探索地方文化中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引入文化使者。来自英语国家的外教或者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是传播文化的使者,他们往往有许多关于跨文化交流的鲜活例子,这些经验可以被用作课堂教学内容。目前各大学一般都配有外教,执教英语课的教师往往也有着较为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这种与外教或者教师面对面的交流的过程提供了将跨文化交流付诸实践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获得的经验与材料又可以用于课程教学反思,进一步发展文化意识。

以上这些做法试着将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可获得的资源,如课本、教师,和在课堂外获得的但可用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如互联网,一起利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足够多的跨文化交流素材,探索本文化和外文化,并且对比反思这些经验。

结语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3

纵观幼儿游戏中教师的支持性无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材料环境的支持,另一个就是社会知识、游戏经验上的支持。

一、通过对材料的支持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深入开展游戏

幼儿,尤其是小年龄幼儿很容易受游戏环境和材料的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取决于教师为其创设的游戏环境。因此,创设一个有利于引发幼儿多种经验、支持幼儿互动的游戏环境尤为重要。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发现材料投放的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材料投放随游戏的发展步步深入,而不是一蹴而就。教师要善于在游戏中“等待”幼儿的成长,帮助幼儿积累游戏经验;用材料催发幼儿游戏行为的产生。当幼儿在游戏中缺少材料或材料不适宜时,教师要给与支持。当幼儿在游戏中停驻不前时,教师要通过材料的调整来给与推进和引导。

当然,不同年龄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游戏水平不同,因此,在材料支持游戏发展时的方法上也不尽相同。

小班幼儿角色意识淡薄,对角色规范的认知能力也相对较弱。针对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在娃娃家的墙面挂一张全家福来提示、提醒幼儿娃娃家的家庭成员有谁;或者在娃娃家门口放置一个小鞋架,小鞋架上贴有家庭成员的图符,今天游戏扮演谁,就把鞋子放在谁的图符上,这样既限定好游戏人数又帮助幼儿确认好角色;另外道具装扮也是帮助小班幼儿角色分配的另外一个好办法,它既可以帮助小班幼儿建立角色意识,又可以合理解决角色分配中的矛盾。在娃娃家里,每位成员的照片下面都挂着符合各自身份的实物标记,比如,妈妈的围裙,爸爸的领带,爷爷的眼镜,奶奶的头巾,宝宝的小帽子。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中的角色道具进行游戏。如果道具选完了,就代表这个游戏主题的角色也分配完了,幼儿可另选其它主题进行游戏。戴上符合角色身份的道具,幼儿像模像样地玩起我做爸爸,你做妈妈的游戏,逼真的道具,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角色的认识,他们的角色意识也更为明确。当游戏结束时,幼儿又将角色道具放回到相对应的头像下面,在一一对应整理的过程中,不仅再次帮助幼儿建立角色与道具之间的联系,促进其社会角色认知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幼儿从单纯的动作模仿转向对角色的行为职责感兴趣。

中班的孩子经过小班一年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在游戏中的动手能力和替代行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因此,在中班期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适量的成品及半成品材料在游戏区中。例如:在“超市”游戏区投放收集的各种瓶瓶罐罐、空点心盒作为商品进行出售;在“点心店”游戏中提供各种毛绒球、纸片鱼、小竹签等。这些材料经过简单制作可以做成肉串、烤鱼等各种游戏材料。这些材料的提供不仅让角色有事可做,同时灵活性也增强了许多,小厨师可以根据客人的要求进行现场加工,同时角色间的互动也增多了。简单的材料促进了孩子动手能力及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游戏室的一角教师还可提供一个百宝箱,里面有孩子游戏时可能需要用到的各种东西,当孩子根据角色的需求要制作一样物品时,百宝箱就能满足他的意愿。例如:娃娃家需要一台电视机而没有时,孩子就会在百宝箱中找到一个纸盒作为替代物把它装扮成一台电视机。当他们在游戏中需要一个手机时,他们也会在百宝箱中找到一个长方形的积木替代手机。半成品材料和百宝箱中各种材料的提供满足了孩子游戏中的各种需要,推动了游戏情节的丰富和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大班孩子在游戏中较之中班孩子来说生活经验更加丰富,角色间的合作性和解决游戏中的问题的能力有所发展。根据大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我们应为大班孩子创设社会往多一点的游戏。例如:“旅行社”、“邮局”和“快递公司”的创设。在这些游戏的环境创设上教师力求简单,主要以一些低结构的材料为主,如:提供低结构的手工纸给幼儿让他们根据需要制作宣传单、派货单、信封等,简单的材料却能让幼儿玩得乐此不疲。又如还可开设“卡拉OK”、“宠物店”、“茶馆店”、“面包房”的游戏等。接地气的游戏形式让幼儿更加接近生活,教师只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自制的话筒,几罐橡皮泥、几包泡茶的原材料、几个娃娃家的塑料杯,就能让大班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幼儿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是他们一日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刻了。

二、通过分享交流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经验,拓展游戏内容

角色游戏是孩子最初接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当游戏结束时孩子们有的满足、有的尽兴、有的遗憾,有的意犹未尽,因此针对当天的游戏情况,组织幼儿集体一起分享快乐、交流心得、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好角色游戏中的分享交流环节,发挥交流分享的作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汲取养料,积累经验,推动游戏情节地不断发展,促进幼儿多元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才能组织好角色游戏中的交流分享环节呢?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游戏分享环境,让幼儿愿意讲。

教师在分享讨论环节中运用亲切的语气及肢体语言来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游戏分享环境,并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给出回应,拉近与幼儿的距离,也是产生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关键在于在交流分享时教师一定要以幼儿为主体,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并给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

(二)选取有价值的点进行分享,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

在一次角色游戏中,往往会发生很多游戏的情节或有趣的事情,也会在游戏中遇到瓶颈,使得游戏情节无法进一步发展。这时候作为教师要耐心观察,筛选角色游戏中有价值的点来进行分享交流,这样更能够引起幼儿的共鸣。如:在点心店中,刚开始由于没有客人,厨师和服务员无所事事,突然有人提议推出广告,设计新的点心样品吸引客人,于是新的游戏情节产生了。只见厨师在制作新品种的点心,服务员在门口制作了一块广告牌,并将点心的图样画好后贴在上面,还站在广告牌旁大声吆喝客人来买。

(三)推出有争议的话题,提升交流互动的经验。

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引领者,在交流分享中要给每一个孩子交流、讨论的机会,而通过孩子们的互动碰撞更容易打开他们的思路,帮助幼儿积累游戏经验,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分享切入方法,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

在游戏的分享讨论环节中,我们尝试以游戏的分享交流为切入点开展师生互动方法的实践与研究,采用多种讨论方式鼓励幼儿对游戏环节提看法、提要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热烈的互动讨论。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4

一、学前教育教材市场变化

近年来,中国学前教育市场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全国幼儿园(所)数量从2010年的15.04万所增长到2013年的19.86万所,增长4.82万所,增长率达32%。在园(所)儿童数量从2010年的2976.67万猛升至2013年的3894.69万,增长918万人,是2010年之前十年的增长总和。①从市场发展的惯性以及近年来国家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等诸多因素分析,国内学前教育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保持快速上升的趋势。伴随着在园(所)适龄儿童数量的不断增长,儿童在幼儿园学习所需的配套教材出版市场亦水涨船高。目前,市场上的幼儿园教材品种多达数百种,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折扣呈现多样化态势。从内容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主科教材,通常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大领域课,另一类是特色教材,主要有英语、拼音、识字等课程。

二、市场变化引发学前教育政策出台

学前教育市场的变化,已经引起政府层面的关注。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10月先后出台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教基二【2011】8号)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基二【2012】4号)两份政策性文件。文件明确规定严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名义向幼儿园推销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幼儿园不得要求家长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除此之外,上述文件还规定:幼儿园(含学前班)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和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园要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为幼儿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和条件。

三、政策推动学前教育教材出版

新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学前教育理念的变革。游戏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游戏为幼儿提供学习有关自我、别人和环境方面知识的机会,去感受自己的能力和验证已有的生活经验。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E.Doll)曾经指出:“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该套课程体系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这为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幼儿课程的设置应追随幼儿的经验和生活,既可以由教师预设,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引发或幼儿自发生成。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探究、自主建构。即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在对各种事物的探究中,自主地建构关于自然的经验;(2)对话协商,社会建构。即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与协作中,进一步深化自己关于自然经验的建构,同时也建构自己关于社会的经验;(3)了解体验,文化建构。即幼儿在对丰富、多元的社会文化的认识与体验中,建构自己关于文化的经验;(4)探索经历,自我建构。即幼儿在对自我与自我成长历程的探索中,建构关于自我的经验。除此之外,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将帮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幼儿的情感培养。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推进了配套教学产品的转型和升级。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材介质的改变。游戏活动将成为今后促进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和认知的主要手段。“游戏材料资源包”应运而生,这种材料包借助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为幼儿提供物质的、情境的、认知的、情感的等多方面的帮助;实现幼儿在认知、情感、审美和社会等多领域的发展。适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各种类型的立体材料搭建多种学习情境,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在情境中进行多领域认知和情感表达学习。另一方面是营销手段的改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除了优秀的产品之外,良好的营销服务是必不可少的。未来,学前教育教学产品的竞争将在以下几个主要领域展开:首先,教学产品的配套资源。除了幼儿使用的各种手工材料以外,教师教学使用的教师指导用书、教学多媒体光盘、教学挂图、教学图卡以及网络配套资源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供应商需要向幼儿园提供丰富的线上和线下资源,方便教师更灵活地教授课程。其次,加大培训力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教育资源供应商与区域机构一起为幼儿教师提供教研、教学的培训支持,包括组织专家讲座、交流教学经验、开展技能比赛等等,使教师尽快掌握教学教法。另一方面是对家长的培训。通过幼儿园活动等不同的方式来组织,让家长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第三,品牌和产品的宣传工作。教育资源供应商要积极配合商和产品用户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对品牌和产品进行整体宣传包装。在广大用户群体中建立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度,制作宣传材料、传播学前教育教学产品的出版信息、学前教育发展动态和经验交流情况。最后,在销售规模较大的地区建立教学指导中心,推动当地幼儿园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建立全国性的学前教育教学产品和学前教育示范基地,向全国的幼教机构全面开放,使之成为产品开发和学前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实践等交流、碰撞、融合、发展的大平台。

综上所述,教育资源供应商要及时抓住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时刻关注教育政策的变化,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主动地与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密切接触、沟通交流,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质教育教学产品。同时,用创新的教育服务理念为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做好培训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郑磊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5

一、 环境――游戏的鼠标 点击幼儿游戏的兴奋点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阐明了幼儿好动、好奇、好玩的个性特征。游戏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活动,小班幼儿尤其如此。因此,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为他们提供物质基础,是自主游戏顺利开展的前提。

(一 )提供有益于满足孩子游戏需要的物质空间

空间可以吸引孩子参加游戏,也可以中断孩子的游戏;可以引发单独游戏,也可以诱发同伴游戏;可以使孩子随意走动、四处闲逛,也可以使他们有目的地活动。因此,教师期待孩子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都可以通过环境的影响来达到目的。

(二)随时提供游戏材料以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

游戏材料是一种信息,是各种符号的综合,是一种信息的被发出和被接受。接受并不是被动的,更确切地说,孩子按自己的发展水平通过游戏活动来理解游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游戏材料对“孩子发展”的作用并不是自我显示,它只是一种隐蔽的潜能,只有当孩子使用物体时才能发挥它的全部意义。如果游戏材料选择得当,它就能激发孩子的活动,孩子就会积极地接受材料的信息,并反作用于这些材料;游戏材料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着比原先的设想更为显著的影响,游戏材料推动了“早期学习”,促进了有价值的早期经验,形成了整个儿童期经验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观察孩子游戏的基础上,精心地为孩子准备游戏材料,并根据孩子需要的不断变化,时常变换、及时补充游戏材料以作出反馈,并使游戏材料能易于孩子随时拿取。

要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熟悉的材料与新异的材料都需要。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去开发新材料或改造部分旧材料。这样不仅能激励孩子从游戏中学习和寻求有用的经验,还使孩子学会怎样去学习。二是成型的和未成型的玩具材料都要准备。成型的玩具往往是把每一个细节都规定好了,不利于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太现成、不太逼真的材料能给将要开展的游戏活动提供更多想象的机会。孩子不仅通过视、听来学习,而且通过创设有问题的情境和影响周围环境的方式来学习。

二、方法――游戏的屏幕 呈现丰富的游戏情节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合作意识较差,他们在游戏中一味地简单模仿,重复单一的动作,因此,教给幼儿必要的游戏技能才能让幼儿循序渐进地发展游戏。

首先我指导幼儿认识游戏主题、材料。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创设适宜的主题游戏后,我一一带幼儿认识,让他们知道游戏的主题以及各种游戏材料的名称用途等。为幼儿玩游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给幼儿适当的游戏技能。小班幼儿模仿能力较强,教师要在游戏中担任角色,以游戏身份和口吻参与游戏,而且这种示范性的动作、语言、表情要先在全体幼儿面前演示,让幼儿感知并模仿。如语言方面:娃娃家游戏中,使用“你好!”“请进”“请喝茶”等,让幼儿学会一些日常礼貌用语。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学习一些相应的动作。平时我提醒幼儿“你爸爸和妈妈在家干些什么家务?他们平时在做饭呀,打扫卫生讲些什么话,”或者家里其他成员在家做什么?说什么?让幼儿在家注重观察,使幼儿学习观察成人的语言、行动、举止,丰富表情,积累生活经验,并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游戏之中,提高游戏能力。

三、问题――游戏的健盘 敲击游戏的问题症结

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或出现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因此必须引导幼儿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不仅是个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表现的过程,社会交往与人格表现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幼儿讨论、交流的环境氛围,引导幼儿自主地开展交流。

在指导幼儿进行交流时,可根据交流讨论的需要,利用灵活动多样的方法如:个别、小组、集体交流、过程交流、结束交流等,可采用:“游戏中你遇到了什么不高兴的事?“有什么困难需要讨论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为了下次游戏玩的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等等,教师可对幼儿游戏时的行为好坏作评价判断,但不能面面俱到。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 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探索

科学,这是一个涵义多么宽广的词语,幼儿园的小朋友要想探究科学,乍一想显得多么遥不可及。其实,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它是幼儿身边新奇的事物和现象,是有趣的探究活动,所有我们身边的小事物,可能都蕴涵着科学知识。

然而在我们传统的集中活动中,不能给孩子提供过多自由的探索空间,所以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以其自由、开放的活动空间,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可以在这种隐性的教育活动中,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创建相应的环境、投放多样化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与环境、材料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一、利用多种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所以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

1.选择多样化的操作材料

科学始于好奇,只有幼儿对操作材料产生兴趣,他们才会进行积极地探索和思考。多种材料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可供幼儿选择的操作、实验材料,这些材料能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可以把整个科学区规划为几个区角:光区、声区、磁性区、水区、电区、力区等,根据不同的区角配备不同的材料。比如在光区中,我们投放了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放大镜、望远镜、三棱镜等,变色陀螺、万花筒以及有机玻璃等有关光的活动材料;在声区中,我们投放了纸杯、棉线、喇叭、海螺、塑料管等有关声音的活动材料;在磁性区中,我们投放了铁粉、沙子、积木以及磁铁和磁性玩具等有关磁的活动材料;在水区中,我们投放了木块、铁钉、泡沫、塑料玩具、石头、纸、蜡纸等有关沉浮和盐、糖、果汁粉、石头、沙子等有关溶解的活动材料;在电区中,为了让幼儿观察摩擦起电的现象,我们提供了塑料梳子、摩擦棒、碎纸屑、丝绸、毛皮、玻璃板等材料,还投放了一个尼龙绳做的布娃娃头,增加实验乐趣;在力区中,我们投放了斜坡、积木、卡纸等有关力的活动材料,另外还有天平、不倒翁、陀螺、平衡小丑等平衡玩具。希望孩子们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自主观察、操作,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2.选择操作效果显著的活动材料

为了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教师为幼儿选择的操作材料,应该具有操作效果显著的特点。这是因为:幼儿由于受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他们获得的多是有关经验性的知识;经验性知识是幼儿在与有意义的操作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的,这些材料能够物化我们的教育目标,而这个教育目标既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也是该年龄段幼儿能够获得的。

3.选择具有层次性的活动材料

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之前要有预先的目标,材料要有难易程度,按照从易到难的要求,把操作的材料分成几个层次,避免由于操作难度太大,使幼儿产生畏难情绪。在幼儿操作前,教师还应给予幼儿必要的提示和指导,使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来选择适宜的材料,较快地进入操作过程。

二、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探索方法,并促进幼儿的合作、交流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每个儿童都是科学家”。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探究式学习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学习方式。

1.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探索的方法

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积极地引导幼儿进行实践,运用各种感官,通过看、听、闻、尝、触摸等方式与材料进行接触,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或获得经验。例如在“搭纸桥”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几张同样大小厚度的卡纸和几叠厚实的书,让他们用这些材料来制作桥,操作中小朋友们设计出了平面桥面、拱形桥面、U形桌面和波浪形桥面等等。这时,我先对他们的创意进行了赞许,接着和他们一起用积木对他们设计出的桥进行了验证,从中发现只有拱形桥面和波浪形桥面能承受较重的物体,所以很多桥梁都做成拱形的,但由于桥面需要通行车辆,所以没有波浪形的桥面,波浪形的物体可以用在建筑中,比如波纹板等。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索学习他们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懂得了一些粗浅的建筑原理。

2.引导幼儿学会记录

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信息,建构科学概念,促进探索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略记录的环节。教师在指导幼儿记录时,应准确把握各年龄段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记录,真正发挥记录的作用。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7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材料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都需要教师同不同的方式对待。

益智区是幼儿园的常规区域,是指可供幼儿活动操作,着力于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活动区角。其材料具有最大程度地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幼儿创造潜能的特点。着名的心里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益智区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区域游戏能否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幼儿对区域游戏的兴趣,同时也影响到能否让每个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得到充分活动和发展的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媒介,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主动参与的兴致。益智区凡是所提供的材料即是幼儿所不陌生,而且容易操作,也是幼儿百玩不厌的。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教育功能,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材料投放前

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是准备区域材料的前提条件。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延伸,根据孩子来自生活中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与之相关的材料。如,我们在主题活动“可爱家乡”中,快乐地学习。孩子们节日里外出去游玩了,他们会带来许多不同名胜地的风景照,以及不同景点的门票,孩子们会高兴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于是我就在区域活动中,把孩子们零星的知识内容进一步丰富、充实,收集家乡的土特产、家乡的名人、家乡之最、家乡历史等,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祖国,了解世界,扩大眼界,热爱自然。

二、材料投放时应注意的原则

1.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从幼儿的认知水平上看,幼儿认知事物具有直观形象特点,认识事物多信赖于感知觉,而幼儿周围的物质世界中物体的形、色、声、味等为幼儿感知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材料要体现所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概念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使幼儿对概念属性获得的较为丰富感性经验。

其次,材料有时属于集体教学的继续、补充,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并配合集中教育活动的进度拟定益智区的具体教育目标,安排活动内容,适时增加操作材料。

2.丰富性和层次性相结合性原则

在活动中,教师要保证幼儿在丰富的材料中去探索、去发现,因为在活动中提供数量充足的各自材料,可以给幼儿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并有效地减少幼儿“无所事事”及相互争执等现象。在提供材料中要考虑到幼儿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选择到适合于自己的材料及方法进行操作、探索,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趣味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天生好奇,在材料提供上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地对材料产生兴趣,能使幼儿探索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活动中配以设计新颖、有趣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会使幼儿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促进幼儿记忆性、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教师提供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怎么样”,不断促进幼儿从多个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这也为促进幼儿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进而为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方式是否理解,会影响他们对材料的最初探索。有的材料操作方式明显,幼儿能很快进入探索过程。也有些材料幼儿不知道怎样玩,就容易放弃或用做与探索活动无关的手法。通过材料,使幼儿在作作玩玩中学到了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懂得了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在材料提供上,也更注意经济性原则,以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5.摆放合理性和安全性相结合原则

利用把多样化的材料分类放在开放性的较矮的木柜的格子里,或者用透明的容器分类摆放,并用文字或图来表示物品摆放的位置,这样,既能帮助幼儿轻松顺利地联防材料,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便于教师管理。

另外,材料在材质上应体现安全性原则,以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幼儿操作前,我们要详细的给幼儿讲述操作的规则,提醒幼儿注意操作安全等。在益智区的材料摆放上,我们除坚持材料投放的原则性外,还更注意材料摆放的艺术性。因为材料是区域活动灵魂,幼儿依靠材料为载体,在与材料相互中发展。在突出材料摆放的艺术性中,我们注意师幼互动、师生共同设计作品;注意家园互动,利用家长资源,参与材料收集;注意把道具的形象设计、美丽的色彩、有趣的名称和可操作性、可探索性融入到材料的艺术制作中。

三、活动中的规则

制定规则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的游戏规则是和孩子们一起来制定的,这样符合孩子们活动的需要,也容易记住和自我约束。比如固定物品的取放规则,可以自由选择物品,但用完后,一定要整理好放回原处。为了控制人数,我们就用挂牌的方式,如果今天的牌子已经用完了,就不能再进去了。可以自由张贴自己的作品,和带来的资料,但不能破坏或者破坏别的小朋友已经贴在上面的内容。

四、活动中的相互交流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8

佩戴一副略显老成的黑框眼镜,掩盖不了他的青春气质。在贵州大学校园遇到刘飞,你可能会误以为他是一名大学生,或者是一名经过历练、说话得体的学生会干部。

事实上,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今年33岁。他还是牛津大学访问学者、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中国化工学会专家库专家、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贵州省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技术特色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省化工与清洁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前不久,刘飞获评由贵州省委组织部、省科协和省人社厅组织开展评选的第十三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同时,被贵州省推荐参评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不喜欢重复”

“生命的美好,在于可以不断地探索未知,并在探索中享受快乐。”透过眼镜片,能感受到刘飞眼神的自信。

不安现状,讨厌重复,勇于挑战,探索未知。这是刘飞三十多年的人生之旅一以贯之的性格习惯。

当年,成绩优异的贵州兴义八中高三学生刘飞,高考前夕一场意外导致胳膊受伤,在考场上手臂一直渗血,发挥失常的他与全国名牌大学失之交臂,被调剂到了贵州工业大学(后并入贵州大学)。

当年亲朋曾经劝他复读一年再考,但他却选择了就读贵州工业大学材料学。“复读就是重复,我不喜欢做重复的事情。”

这只是“不喜欢重复”的刘飞做出的第一次人生选择。接下来,刘飞的很多选择都在不断挑战自我。本科毕业,他选择了读研深造,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的他又继续选择了到华南理工大学读博。

2010年,博士毕业的刘飞,评上了贵州大学副教授。这时候,对于那个年龄段来说,一定程度上似乎“功成名就”了,“但我却反而比以前更加迷茫,难道我从此就在大学里按部就班地从事教学吗?”刘飞问自己。

刘飞说,在大学当老师,往往面临三种选择:一种是纯粹地教书;一种是教书之余帮助企业撰写各类评价报告,这可带来不菲收入;还有一种是教书之余从事科研工作,这既枯燥又寂寞,被人称为“坐冷板凳”。

最终,刘飞选择了“坐冷板凳”。事实上,那个时候,结婚不久的刘飞急需钱购房,不少朋友劝他“经济建设才是硬道理”。

“活着的意义难道主要是为了钱吗?”刘飞反复思考。在刘飞看来,撰写各类评价报告虽然挣钱很快,但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撰写评价类报告本质上是重复单调的过程,缺少探索未知带来的乐趣。”

一开始,家人也有抱怨,因为痴迷科研的刘飞无暇顾及家庭,慢慢地,深谙其个性的家人从不解变成支持了。

“冷板凳”上熬出“热材料”

3月3日,走进刘飞的实验室,我们看到了摆放着的一堆实验成果样品――瓷砖和涂料。

“这可不是普通的瓷砖和涂料。”刘飞如数家珍道,这是他和团队历尽辛苦研制出来的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多孔保温隔热材料”,主要用途是在建筑方面,功能为“防止热量外流,保持室内温度”。

为何选择从事保温隔热材料研制?“在广东读博士,是选择进入这一科研领域的关键。”刘飞说,广东拥有很多从事开发功能性较强的材料的企业,如生活陶瓷、艺术陶瓷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贵州,企业较为传统,大多生产化工材料,如水泥、玻璃等传统材料。刘飞决定利用读博所学知识,学习广东的先进经验,结合贵州资源特点,在贵州研发功能性较强的材料。

从此,刘飞踏上艰难的科研之旅。遴选原材料、建立检测方法、分析讨论数据……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他都参与。

他创新开发了固体废弃物预处理制备纳米硅酸钙保温隔热功能材料;开展资源催化转化利用的研究工作,掌握了相关多孔功能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能源清洁开发。

科研伴随风险。有一次,正在做实验,突然出现硫化氢泄露,而当时设备出现问题无法关闭,刘飞和团队成员只好赶紧把设备抬到空旷的地方。

为检测研制材料的性能,刘飞选择了在温差较大的哈尔滨漠河进行测试。这意味着,刘飞常常奔波于贵阳与哈尔滨之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数年不懈努力,刘飞研制出了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多孔保温隔热材料”,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忙于科研的刘飞,教学工作并未懈怠,成绩同样出色。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他的课生动风趣,他也因此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奖。

教学和科研的不俗,2012年30岁的刘飞评上教授,成为当时贵州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为贵州发展尽一份力”

最近,结束牛津大学为期一年的访学之旅,刘飞回到了贵州大学。事实上,刘飞有在国外和我国发达地区工作的机会。

“一方面,是贵州大学培养了我,我不能忘本;另一方面,我有浓厚的家乡情怀,希望利用所学知识为贵州发展尽一份力。”刘飞说。

“外国的科研工作,在管理制度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实验室一个电灯坏了,立即有专人来维修。但在我们这里,大概一个星期都难以引起重视。”刘飞说,要缩短差距,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访学归来,刘飞带来了外国的先进理念。他带头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各项工作,尽量缩短与世界一流学府的差距:强化基础前沿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层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形成学科主流发展方向;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团队管理模式……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9

一、交流——需要氛围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学生在其中成长发展。”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交流的认识,并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交流的氛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才能进行。

⒈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多让学生说话,多倾听学生的说话,可以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便于教师针对性进行教学。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是非,知得失,在交流中修正自己,发展自己。要达到这样的境地,首先教师自身要充分认识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要留足时间让学生交流。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⒉教师要准备有效的材料。师生要进行有效的交流,除了教师提供学生交流的时空、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说话以外,还应该准备有效的材料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准备材料、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交流——需要广度

传统的课堂缺乏交流,而现实的课堂也有一种不好的现象——课堂成了教师与少数尖子生的对话,许多学生没有参与数学交流,尤其差生,成了课堂的摆设。新加坡教育部长在给校长的委任状上有这样一段话:在你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都对未来抱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和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和有用的生命。如何关注每一个个体,使他们也参与交流并得到发展,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作为教师,不能满足于几个好学生的表现,而要深入课堂深处,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关注生理和心理有些问题的学生,引导他们参与交流,这样才能提高课堂交流的广度,真正体现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

⒈关注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儿童在上小学阶段,年龄大致在6到13岁,身体各部分都处于发育期,包括大脑在内的各个器官,都还很脆弱。由于遗传、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原因,儿童大脑发育情况有所差异,思维能力也有好有差。对于这些儿童,我们不该一味地批评、责备,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现象是有客观原因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日益丰富和能力的不断增强,这样的情况会有所改变。

⒉关注因家庭原因造成的问题学生。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是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保障,是给予学生安全感的港湾。如果一个家庭开始出现分歧或者是支离破碎的,那么这个孩子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学习上都将受到很大打击。

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我们教师找出问题所在,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多与他们进行交流,问题学生也可以变得很可爱,他们同样也是一朵朵可爱的花朵。

三、交流——需要调控

学生的交流并不是与生俱会的,需要培养与引导。

⒈重视问题的预设。交流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材料,还需要设计好问题,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交流成为可能。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0

关键词:精品课程;档案工作;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任松芹(1974-),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院教务处,馆员。(山东烟台26400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38-02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03~2010年,教育部已经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3862门,同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实施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从上到下,形成三级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严格的教学管理与优秀的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构成了精品课程档案。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档案多是纸质材料,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运行、验收等整个过程,其材料主要以电子文件为主。[1]精品课程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在课程网站上与之有关的通知文件和课程共享资源,有效记录、保存精品课程档案,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对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重要意义。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

1.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档案内涵相当广泛,有体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如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申报材料及批准、中期评估以及结题验收、总结等;有体现教学共性资料的,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听课情况记录、教学工作总结、重要教研活动记录、教材建设、考试大纲、试题库、学生成绩等;但更多的是教师个性化的资料,如典型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心得、教学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材料,以及从报刊、杂志、网络上摘抄或剪辑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声像资料等。

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是为了了解哪些材料属于归档材料。精品课程在申报、评审、运行、验收整个过程中,其材料基本以电子文件为主。如申请书及其汇总表格直接通过网络报送电子版,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制作成网页形式,只需报送网址。产生的纸质归档材料主要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申报通知、正式公布年度精品课程函件以及学校签字盖章的精品课程申报表。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源和实体资料两种都要储存备份。

2.按项目建设过程分类产生的归档材料

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归档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运行、检查验收等全部过程。

申报阶段的材料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申报学校在申报平台上,登录‘精品课程工作网站’,录入本年度推荐的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课程网址等信息”。[2]

运行阶段的材料要求:“申报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不断更新上网内容,并要求“每门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2]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3]有形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效果及特色、学校政策支持及辐射等指标,也就是说每项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其相应的材料也应做变更并归档。以师资队伍为例,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工作发生变动,所在学院应及时填写变更决定,上交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并报送精品课程授予单位。无形资源是指蕴含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形资源正是这种无形资源应用于课程改革与实践产生的成果,如果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有所调整,其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可能发生一些改变。

检查验收阶段的材料要求:“对于2003至2009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高教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2]

二、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现状

1.档案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

在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中,领导重视与否是关系到课程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申报阶段,由于时间紧,同时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申报材料的填报,材料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准备得比较完备,而对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精品课程档案的搜集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主,以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参与为辅,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档案训练,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规律缺乏了解,忽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资源规范制度等教学档案基础工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没有及时收集、归档,当需要查询和使用时,无处可找。档案管理部门基本上你交多少,我管多少,对课程档案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2.精品课程档案建设规范性、系统性不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实践过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档案建设也需从申报、评审、运行直至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但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建设周期,只有部级精品课程在文件中提出“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一些精品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档案建设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而且由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其教学资源,其档案资源以电子文件为主,传递过程中或因计算机网络等产生技术问题,一些课程的网站建设处于随意状态。

目前,高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规范主要限于校级,精品课程档案基本上是教学院部上交多少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再移交多少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且教学院部的文件(档案)二级管理没有统一规范,各部门、各院部自行建设,自行管理本单位基础资料。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全部移交给学校,既给学校档案管理带来负担,也造成查阅不便;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移交学校时,由于从档案形成到归档时间过长,部分主要材料遗失,致使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完整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三、精品课程档案的构建

1.强化档案意识

领导重视,将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增强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档案意识,档案工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教师要注重收集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并及时上交;稳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文件规定,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由申报学校存档。高校要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课程建设所在院部、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各司其责,按照工作流程,使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有序地进行。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课程档案建立和利用的最大主体,应指定专人负责材料整理、申报、汇总及归档,并将课程档案管理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课程建设所在院部不仅要加强前期申报阶段的材料整理,而且要强化后期建设的检查、督促;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通知文件,对精品课程档案建设定期检查和验收,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宣传,拟定精品课程归档范围,明确归档材料要求,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研,档案人员要充分挖掘精品课程档案内容,并能根据教学人员需求,将收集的文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经过科学归纳、筛选、整理和集中,由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向三次文献加工发展,形成系统、权威、深层次的信息,使其具有实用性、时效性。

3.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档案管理规范与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以每门课程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进行归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内容上要保持连续性和成套性,教学过程和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考虑到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验收要求,则更应当注重过程材料的归档。重要批复文件作为事件的结果可以先行单独存档,[1]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重要的声像文件如课堂教学录像可以以光盘的形式备份,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管理部门都应留有备份。

4.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将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与课程自身结合起来,以网络为载体,建立一个以共享、开放和立体化为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网络向校内外师生提供课程共享资源。一是对课程档案的文字、图片、录像等材料及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教学系统平台运转,共同使用,把电子化归档和纸质材料归档保管相结合,提高精品课程档案的利用与效能。二是建立档案的实体资料库和网络资料库,实现实体资料库与网络资料库的双重储存。合理设计课程网络资料库的数据结构和界面,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环节和流程的特点,反映多形式教学档案资料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档案。[4]

5.增强精品课程档案的利用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水平的检验。精品课程的实施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及其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就要求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目管理应和其他教学档案一样,按照教学类档案业务工作规范进行编目整理,有针对性地提炼加工课程档案信息,如可做成精品课程咨询服务和教学与研究档案库,放在学校档案室主页上,传递给教学人员和学生,拓宽服务领域。[5]及时为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提供服务,促使档案资源实现最大程度共享。

参考文献:

[1]高永青.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归档范围及要求[J].档案与建设,2011,(5).

[2]教育部.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EB/OL].省略/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159.

[3]施晓秋.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1

目前,各大专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30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内容多而繁杂,一般均超过22个学时,扣除最后2个学时的考试外,实践教学只有6个学时。要在6个学时内让学生尽可能的多了解土木工程材料,教师只能采取演示试验的方法,大部分学生无法动手参与试验,其教学方法与效果不甚理想。

2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改革新方法

实践教学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为了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对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尝试了开拓试验教学新思路,创建实践教学新平台和拓宽实践教学新渠道等方法。

2.1开拓试验教学新思路

如何通过有限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切实需要面对的问题。教师不仅要重视试验课程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还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试验教学方法要求一个教学班利用给定的实验设备、固定的试验步骤和统一的试验参数来进行。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所得到的试验结果几乎一样。因此,不同试验参数对结果的影响是无法显现出来的,学生对试验现象的理解也很浮浅。如果能够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不同参数、不同条件,让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并加以分析讨论,则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例如,传统的水泥技术要求试验中,各试验小组选用相同生产厂家和同样种类与型号的水泥,试验现象与结果基本相同,学生无法观察不同水泥在标准稠度用水量,初凝、终凝等技术性能的差异,也无法观察安定性、力学性能和强度等级等技术要求的标准,各小组之间也无需进行经验分享和共同协作。如果教师能通过自制水泥的方式,制备出未知技术性能的水泥,学生和老师共同通过试验总结出水泥技术要求的影响因素,小组之间通过交流并分享试验结果,观察相关参数对水泥性能的影响,教学效果必将得到提升。又如,根据正交试验原理设定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参数,各小组分别观察水灰比、砂率、单位用水量、粗集料用量和最大粒径等参数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强度的影响,并将最终的试验数据结果统一起来,由学生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写出综合试验报告。显然,水泥性能和混凝土配合比实验经过试验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一些现象的直观印象,还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研究兴趣。

2.2创建实践教学新平台

1)开放试验室

由于试验学时有限,我校在本学年尝试了课余时间为学生开放所有试验室,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开放性试验室进行砂浆、水泥凝结时间测定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设计性、综合性试验,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予指导,使学生充分了解了试验过程和操作方法,达到满足本学科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2)增设土木工程材料试验课程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在2013年新的教学大纲修订的过程中,我校针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增设了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周,利用一周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充分保障实践教学的运行。

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针对部分学生对教师的科研项目具有较强兴趣的情况,我校鼓励学生参与到研究中,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在原材料的选择、成型工艺的控制和性能检测等环节的实际技能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开展基础研究的能力。

4)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学科竞赛。同学们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专业技能。例如,我校针对当前建筑垃圾大量堆放所引起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举办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大行动”的学科竞赛。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方法。这场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还让学生们意识到传统建筑材料在其使用结束后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负面影响,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确立节能与环保的思维。

2.3拓宽实践教学新渠道

土木工程材料的实践教学应与理论课程相结合,力求建立材料特性与实际工程的有机联系,尽可能制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建筑材料,让材料抽象的性质具体化。力求建立课内基本试验与工程实际的相互对照,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入接触实际工程,在工程实践中充实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零距离地开展工程实践教学。我校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建材市场、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建筑工地等参观调研,邀请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工程师指导并讲解工程实际的工艺流程。让学生深刻认识原材料选用原则和生产施工流程,从市场中了解现有材料和新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在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学生了解了新拌混凝土的制备流程,意识到试验室中混凝土配比试验与工程实际的差异,也认识到掺合料和外加剂的掺入,对拌合物和易性、力学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感性认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提升了综合专业素养。在普通混凝土试验的实践教学环节,我校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建筑材料研究所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观摩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流程。学生一方面认识到水灰比、减水剂种类与掺量、活性掺合料种类与用量对拌合物工作性能的影响;另一方面,经现场试验技术人员的讲解,学生深入了解了活性掺合料掺入对混凝土性能、结构和经济性的影响,并且了解到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深入认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充分认识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重要意义”行动的深远影响,学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

3结语

家教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2

一、细心观察,创设区域游戏

(一)从孩子生活中来

开学两个星期了,班里的孩子都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他们最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桌面游戏,把塑料插片做成很多造型,玩起“打枪”、“过生日”、“打电话”游戏等。孩子用两个椅子靠在一起玩“洗头”游戏等等。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发展时期,及时创设了“加工厂”“理发店”等区域活动,有效支持孩子兴趣,帮助孩子提示生活经验。

(二)根据幼儿性别创设区域活动

一天,戴方丽小姑娘带来一个娃娃,还佩戴很多不同服装,她给娃娃穿上衣服,嘴里唱着歌曲,一边摆弄娃娃跳着不同舞步。旁边围着一圈小姑娘观看。我问:“你们喜欢娃娃?”“是的。”并向我一一介绍娃娃搭配不同服装。就这样我们班的“服装秀秀”开业了。我发动小女生,把家中娃娃带来,然后我又到缝纫店收集一些废旧布头,投放到区域中,这样孩子设计出不同服装,配上音乐,有声有色表演着。

男孩子天性喜欢汽车,而且每个家里都有多种汽车玩具。我在班级开设一角,布置好车道,投放各种路标,收集不同种类汽车。这样“租赁汽车”就开张了。像模像样的小警察,不厌其烦地为迷路的司机指挥着。

(三)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区域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区域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年龄特点特征。大班幼儿对于角色游戏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能够主动地很好地参与到游戏中,与伙伴之间有丰富的角色语言进行互动,因此我们在大班创设了“爱心医院”角色游戏区。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且喜欢有对抗性的游戏,我们特开设了“棋苑”区域。另外,根据大班幼儿喜欢探索的特点,我们增设了“科学操作区”。

(四)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区域

结合主题的开设投放相关材料,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根据主题教学内容开设相关区域,有目的投放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互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重温活动知识,使所有的经验在自主游戏中获得提升。如:“我的小手真能干”主题教育活动时,有目的开设了“美工角”,让幼儿的小手设计出不同的作品;在进行“我健康、我快乐”主题教育活动中,它又变成“爱心医院”,在进行“春光无限美”主题教育活动时,它又被改建成“春之歌”表演区。

二、细心观察,丰富幼儿游戏材料

区角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发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即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同样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正常开展;复杂性体验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

(一)利用自然资源与废旧资源

花草落叶各类花生果壳和废旧泡沫、纸盒、鞋盒、装饰纸、易拉罐等等。都可以投放到美工角,科学区,语言区,建构区等等。如我们班开设的“建构区”所有材料都是家长准备废旧的易拉罐和各种纸盒。把它们搬在户外场地上,幼儿自由创想拼搭。

(二)材料注重目标性和探究性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活动区材料应该是丰富多彩。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要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标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三)材料注重层次性和动态性

层次性: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投放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吃不饱”的幼儿。

三、细心观察,多样评价游戏

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及时给予评价是提升孩子经验的重要环节。“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老师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要充分调动幼儿思维和智慧,对幼儿的讨论和交流起到引领、支持、整理、提升的核心作用,应该能有效引发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一)与幼儿回顾、反思、分享、交流

“你们今天玩了什么游戏?”“都运用了哪些材料?”“有什么成果吗?”等等。通过教师提问,回忆自己今天玩的材料和做工的游戏,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活动,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引导幼儿分享与交流,根据自己操作经验理解并精细判断,促使幼儿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信息。

(二)将幼儿的作品(成果)进行展示

把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通过自我介绍,将制作的方法、过程告诉大家,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鼓励幼儿大胆创新。

(三)运用多媒体向幼儿展示短暂性的“作品”

在很多游戏中,游戏结束时而无法向幼儿展示作品成果。如“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等。尤其在建构游戏中,孩子拼搭好一个没欣赏一会又把它推倒,又开始尝试新的拼搭组合。孩子就在这样不断尝试体验游戏快乐。而在评价游戏时,孩子只能凭借一点记忆说出自己游戏成果。所以我在观察幼儿游戏时运用多媒体,把幼儿奇思创新,游戏时专注表情,角色表演时神态等抓拍下来。在游戏评价时,向幼儿一一播放,让幼儿之间评价学习,教师给予鼓励。帮助幼儿整理经验、迁移经验和提升经验,激起幼儿再次探索活动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