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角色游戏教案

角色游戏教案

时间:2022-05-20 19:17:23

角色游戏教案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1

1、首先写目标,现在是课改阶段上课要有理念分三部分:知识、能力感态度价值观。然后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

2、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可分详案和,详案要设想每句话怎么讲比较麻烦,简案只要写一下时间安排,和每部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2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角色游戏 指导策略 

在幼儿园中,幼儿争抢玩具、自我中心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无不反映了现代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容乐观。角色游戏是幼儿园中常见的一种游戏类型,组织起来简单方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缩影和练习,只要教师加以正确的指导干预,对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将会起到非常可观的作用。 

既然角色游戏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十分重要,那就要求教育者重视角色游戏的进行,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呢? 

一、进行有延续性的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能够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的东西化作幼儿成长所必需的经验让其掌握。但是,现阶段幼儿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强,一项经验的习得往往要靠多次重复,所以游戏的延续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有延续性的角色游戏能够使幼儿将这种经验不断强化、巩固,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角色游戏的延续性可以是同一个游戏的不断延续,如延续几天都进行医生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加强助人精神。也可以是同一种亲社会行为的延续,如几天都进行不同的游戏,但是起到的都是训练幼儿的同一种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强调一点,角色游戏需要有延续性。因此,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时,要注意延续性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生成性教学 

罗祖兵对生成性教学的定义是:生成性教学即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一种教学形态。生成性思维即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以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 

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意大利瑞吉欧教学法,在生成性教学方面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瑞吉欧的幼儿园中,不可能出现教师刻板地跟着计划好的教案一板一眼地教学,不可能出现任何预先设计好的教育活动。完全是教师随学生走,学生的思维想到哪教师就跟到哪,为其提供学习的情境,并及时纠正错误的行为和思维。 

在指导角色游戏时注重生成性教学,能够及时解决幼儿的各种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和日常活动等与孩子共同交往的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孩子的行为与表现,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发生偏颇,教师即应当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组织角色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发现及处理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眼睛,在问题没有变严重之前就加以制止和指导,将孩子引向正确的道路。 

三、积极进行游戏评价 

无论是教师的评价或是幼儿同伴间的评价都具有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功效。教师或同伴加以表扬鼓励,良好的行为得到加强,养成习惯,不良的行为教师制止,加以规避,及时改正。那么,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评价的时机非常重要,可以在严重错误后直接评价纠正,也可以在不严重问题发生的情况下,待幼儿游戏结束后及时评价,并且不能在游戏结束很久,幼儿都失去兴趣时再评价,这时候往往不能对幼儿进行较有效的教育。 

评价方式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精神评价与物质评价。笔者比较主张对良好的行为进行评价强化,对不良行为有所忽略。物质评价主要指教师借助一些贴画、玩具等对幼儿的行为加以评价。对于亲社会行为可以给予强化。精神评价主要指运用言语、行为等对幼儿的行为加以评价。强化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拥抱,或一个赞许的眼神。忽视可以是对幼儿不关注。 

四、“戏”后反思 

在角色游戏进行时,有时候一个问题的突然出现会让人猝不及防,当下不知怎么解决或者当时的解决方式稍有不妥,那么“戏”后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找出不足,在进行深入思考后,想出妥善的解决方法在今后的游戏指导中灵活运用。同样的,如果一个问题被很好地解决时,则也需要反思,哪里做得好?怎么做的?还能不能做得更好?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教学中,每天会经历各种事件和故事,我们可以用文字方式将这些记录下来,既方便以后的整理记忆,又是一个重新思考的过程、自我升华的过程。记录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将一个活动形成方案记录下来,并在方案的基础上写活动后反思,我将它称为方案记录。也可以将形成的经验记录下来,我将它称为经验记录。方案记录比较适合教师观察了游戏的整个过程,能够将游戏从头至尾梳理下来,并在方案后附上自己对此游戏的反思。方案记录的优点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如幼儿在以后的同样游戏中出现类似问题,教师能够以最迅速、最准确的方法手段解决,缺点是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泛。经验记录比较适合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参与进来,没有观察到整个过程,但是从此次指导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将经验记录下来。经验记录的优点是适用范围广,可以广泛运用于今后的游戏中。 

角色游戏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社会交往的机会,从而发展其亲社会行为。教师更应当正确恰当地组织角色游戏,充分考虑幼儿的气质类型,尊重幼儿的想象及自我组织的规则,以帮助幼儿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促进亲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幼儿社会交往的研究[J].教育导刊,2006. 

[2]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3

【案例描述】

区域活动时间一到,在中二班“Happy站台”的角色游戏区里,幼儿机械地重复着上火车去目的地、在火车上购物、下火车到旅游跳蚤市场购纪念品然后再上火车返回出发地的游戏。教师高兴地看着幼儿按部就班地游戏着,就转到其他区去了。突然,“Happy站台”角色游戏区传来了幼儿的尖叫声,司机站在门口,指挥着乘客们下车:“火车失火了,乘客们赶快下车吧!”“不好了,火车着火了!”下了车的乘客在旁边乱跑乱叫。教师急忙跑过去。生气地斥责他们,并从头到尾地把整个游戏过程和玩法给他们讲了一遍,要求他们像刚才那样玩购物和上、下车的游戏。可是没过多久,幼儿又开始新花样了,帅帅闭着眼睛躺在地上,笛笛跪在帅帅身边轻轻地摇着他的胳膊说:“快醒醒,快醒醒。”恒恒在一旁说:“他肯定是生病晕倒了,需要医生来抢救。”宇宇开始帮他按摩,薇薇在给他打针……但看到教师过来了。幼儿赶紧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摆弄着自己在火车上购买的物品,嘴里却小声地说:“一点意思也没有。”

【案例分析】

在“Happy站台”角色游戏区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设置了售票员、司机、乘客、火车卖货员以及旅游跳蚤市场老板等众多角色。但幼儿玩了没多久后就认为“一点’意思也没有”。为什么幼儿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呢?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在组织该角色游戏时存在以下问题:

1 把个人设想当幼儿游戏行为的标准和框架,忽视幼儿兴趣需要。教师将自己的兴趣、计划强加给幼儿,要幼儿按照自己的要求实施游戏,如“从头到尾地把整个游戏过程和玩法给他们讲了一遍”,让孩子们在火车上要“像刚才那样玩购物和上、下车的游戏”。然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角色具有社会性,幼儿主要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或生活经验为情节自由开展游戏。也就是说,幼儿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脚本”。教师如果强行将幼儿的游戏言行与自己提供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游戏框架或“脚本”联系起来。那么固定不变的角色游戏情节和游戏材料就难以维持幼儿的兴趣。

2 把外在形式和效果作为评判游戏的标准,忽视幼儿内在的发展。游戏结束后我们曾问教师:“为何不再等等,看一看孩子们会怎样继续玩‘火车失火’的游戏。”教师说:“孩子们偏离了我原先设想的游戏玩法,任由这样游戏会乱了套,会破坏游戏的效果。”也许按照教师既定的计划去实施游戏,我们会看到条理有序、幼儿忙而不乱的游戏景象。但是这样的游戏有价值和意义吗?上述案例中幼儿真实自然的表现已经给出了答案。其实,游戏的实质就在于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够在活动中实现,而游戏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则具体表现为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自主丰富和发展的“火车失火”“乘客急救”等游戏情节,就是他们独特的创造性的表现,教师只要在观察的同时稍加引导,就可以使之成为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1 变成人设计为幼儿设计――转变游戏主体。教师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不要把自己的兴趣、计划强加给幼儿。当幼儿要玩的游戏不同于自己的“计划”或想法时,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想法,并积极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想法和愿望。教师至多只是游戏“脚本”的“建议者”而不是游戏“脚本”的“编写者”。教师应当给幼儿时间去思考、去探索游戏。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节奏来游戏。这样才能使游戏成为幼儿自己“想要玩的”和“喜欢玩的”游戏而不是“老师要他们玩的游戏”。

2 变裁断为参与――转变教师角色。当幼儿偏离游戏主题教师介入游戏时,教师要以事故调查员的身份介入游戏,而不是充当游戏的裁判,可以让幼儿先说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应该怎么办?还能怎么玩?”这种干预应以教师通过对幼儿游戏过程细致认真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

3 变对立为包容――改变教育方法,幼儿在火车上玩“买卖东西”“上下车”游戏和幼儿自创的“火车失火”“抢救病人”游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这些游戏内容在真实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教师应顺应幼儿的意愿,从幼儿的需要中生成新的游戏主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火车失火了怎么办?火车为什么会失火?火车上有人生病了,应该怎么急救?通过讨论帮助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游戏的内容,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4

关键词:角色游戏; 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95-001

一、幼儿角色游戏的概念与特征,以及研究的价值

角色游戏,小朋友们通过角色游戏的进行,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能力。角色游戏也就是幼儿在游戏的时候扮演各种和生活中相似的角色,这种活动通常创造性的反映了幼儿生活。它体现了幼儿的主人翁精神。幼儿的创造性游戏能够使小朋友的社会性有更好的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强化幼儿的社会性角色意识以及社会角色规范,通过角色游戏促进社会性中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基本所有的幼儿都非常喜欢进行角色游戏,原因有两个,一,角色游戏的形式非常的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二,角色游戏能满足幼儿进行社会性活动的愿望。幼儿的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作用的研究中,教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游戏来加快他们的社会性的发展。

二、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具体研究步骤

1.集合理论的文献回顾以往的研究进行相关综述,清楚研究的目标和所要研究的相关内容,2.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详细地记录事件的过程,3.整理研究观察记录所得出的结果,4.进一步探讨和得出儿童的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作用的结论。

三、对样本的统计及分析

案例一:有一天,我们正在进行创造性游戏,今天的“理发店”有点乱,我正在忙着收拾屋子,“小姐,你要不要剪头发呀?”一个好甜好脆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正忙着收拾,没有顾及。“毛云慧小姐,你要不要剪头发呀?”她的声音变得好大声,小萱萱这个小丫头,居然还敢这么大声,简直“胆大包天”,我确实很忙就没去理会小萱萱。忽然,我感觉有只肉肉的小手在我的头发上摸着。原来呀,我的“理发师”看上了我的长头发,看来不去理发店剪下是不行的。我在想,小朋友是怎么晓得我的名字的?所幸,趁这个机会,去打探下。接着我,走进理发店,问:“这里谁是理发师呀?”小女孩小萱萱跳了出来,“我是理发店的小小理发师,我剪的头发可漂亮了!”“小萱萱,你怎么知道我叫毛云慧呀?”“我听到李老师叫你毛云慧,我就知道了。”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孩子所扮演的理发师的出现,通过游戏中的理发师的角色,在理发店进行创造性游戏的孩子首先可以观察工作的流程,这和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理发店是相似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给顾客理发的过程中,要尽量与客户进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社交方式,游戏的作用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小伙伴玩耍、角色扮演、使孩子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每个孩子的角色都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孩子通过自己的角色扮演角色的角色。

案例二:又到了创造性游戏的时间,小卓卓今天做出租车司机,小卓卓很开心地把车子开来开去。突然,萌萌飞快地冲了过来,把卓卓狠狠地撞了一下。卓卓摔倒在地上,大声地哭了起来。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幕,我要像往常一样教育萌萌不应该在教室里跑的很快的时候,突然看到萌萌很紧张和很不好意思的表情,我突然改变想法,为什么不改变一种方式,帮助孩子真正理解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以避免同样的行为?所以,我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问他们:“怎么了呀?”卓卓边哭边说:“萌萌刚才把车开得很快,把我撞倒了。”“卓卓,你一定是受伤了,痛不痛?严不严重,快,快让我送你到医院里去检查一下。萌萌还不快来帮忙呀。”我表现出了一副非常紧张的样子。说完,要求萌萌和我一起扶着卓卓慢慢地来到了“娃娃医院”,“医生,快给他检查一下,他刚才出车祸了,萌萌把车开得太快把卓卓撞倒了。”于是,小西医生就让卓卓躺在床上给他像模像样地检查了起来,并不停地责怪萌萌:“你呀,一点也不懂事,为什么把车开得那么快?卓卓的腿折断了。”小西用手抬起腿,说:“不行,必须住院手术。你能不能以后速度开慢一些,知道吗?”萌萌在旁边不住地点头,说:“我下次一定注意,慢一点开。”

案例分析:创造性游戏的过程也就是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发展的过程。角色扮演游戏为儿童提供一个与其他孩子交流的平台,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共同发挥作用,培养孩子的“学合作”意识,培养了孩子的社交能力。角色游戏能够发挥作用,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是角色游戏中儿童发展的重要标志。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表现为:幼儿自我控制、坚持性、自觉性较差,意志品质处于薄弱阶段,意志行动不成熟。

四、研究结论与反思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5

关键词:儿童 角色游戏 亲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55-01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获得,而角色游戏比单纯的教育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不断地修正自身存在的与群体需要相存的行为,学习和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准则,以使自己适应群体、适应他人,这样就会增加幼儿的积极交往行为,减少行为问题的出现。

1 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班):角色游戏时,胡星彤和周鑫宇是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当我在和玩具城的小朋友玩的时候,鑫鑫“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我走上前问“鑫鑫,你怎么啦?”“她抢我的煤气灶。”鑫鑫指着胡星彤说。“彤彤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你们今天在娃娃家里当的什么角色呀?”“当的妈妈和爸爸”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要不要抢东西的呀?”他们两个直摇头,“对呀,爸爸妈妈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你们今天当的是爸爸妈妈,所以也要相互谦让,好吗?”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分析:由于小班的幼儿刚刚开始接触角色游戏,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并且喜欢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但是在玩的时候又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在争夺某一件他们共同喜欢的东西时,他们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就出现上述情况。所以在自主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提醒他们,生活中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做的?宝宝又应该怎么做?经过我们的提醒,争抢的事慢慢少了。

案例二(中班):记得一次角色游戏时。大家都投入到了游戏中,我发现星宇静静地站在旁观看着,我走过去问道:“为什么不参加游戏呢?你看小朋友们玩得多高兴啊!”他看了看我说:“我不想做游戏。”说完低下了头。我知道星宇是个倔强、任性的孩子,硬是拖他去做游戏肯定不愿意,于是,我起身来到娃娃家,邀请一名实习老师扮演的“妈妈”一起去菜市场购物,在购物的时候,我引导“妈妈”发现今天的菜市场有哪儿不好,“妈妈”大声说:“今天的菜市场有些乱。是不是菜市场的管理员忙别的事了,那谁来当呢?”我和“妈妈”一起开始在教室的四周寻找人选,“老师,能找星宇来当管理员吗?只有星宇好像没什么事。”“妈妈”发现了他,“好呀,我们一起请他来。”“星宇,快来啊,今天菜市场很乱,你快来帮个忙,当个管理员吧!”“妈妈”把他请了过来,经过“妈妈”的推荐,星宇接受了这个角色,开心的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游戏。

分析:中班角色游戏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最感兴趣的是角色,但是往往只考虑个人的愿望而不善于分配角色,因此教师在指导中,应正面提醒幼儿注意游戏的集体性,提示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充分展开想象,把生活中的新鲜事件引进游戏里,从而增强幼儿角色扮演的创造性和游戏内容的新奇性,加深幼儿对角色及其关系的理解和游戏内容的思考,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案例三(大班):今天到娃娃家游戏的幼儿有李纯、李开阳、王美懿、许冲四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爷爷、爸爸、妈妈、孩子这几个角色。他们计划玩“为爷爷过生日”的游戏内容。游戏开始时,爷爷说:“早晨空气好,我要出去遛一遛,宝宝你去不去?”孩子高兴地和爷爷走到门口,妈妈马上来到跟前,对孩子说:“听爷爷的话,一会儿回来吃早饭。”说完还不好意思地对爷爷说:“爸爸您慢点。”在家里,爸爸妈妈共同做早餐、摆碗筷,收拾屋子等,一家人一起吃早餐,然后锁上门去买菜、买蛋糕。回来后,他们分别进行过生日的情节,有的做面条、有的插蜡烛、有的为爷爷做礼物,待准备工作就绪,爸爸将时间卡换成“晚上”,并招呼大家坐在一起,给爷爷唱起生日歌等,共同为爷爷庆祝生日。

分析: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有了初步的时间转换意识,知道妈妈称呼爷爷为“爸爸”;能利用钟表和时间卡等表示时间和游戏的内容,丰富了游戏情结。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懂得自己的角色身份,相互之间利用角色身份进行合作游戏(妈妈、爸爸共同做饭、买菜、过生日等),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交往,促进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2 不足之处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自制能力较差,游戏多为无共同目的的玩耍,合作性的规则游戏较少;中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自制能力有一定发展,但还不稳定,他们之间的合作游戏有所增多,但依旧不多。从大班起,随着幼儿合作意识的不断提高,自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幼儿之间的合作游戏逐渐增加。据此,我们可以说随着幼儿合作意识和自制能力的不断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游戏不断增多,他们之间的合作行为也不断增多。

3 建议

3.1游戏活动中,体验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生活是游戏,游戏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方法。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交往,与同伴配合,与同伴协商,一切一切自我中心化的表现都会阻碍游戏的进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进行诱发,引导,练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

3.2教育活动中,萌发亲社会行为

教师是幼儿每天接触最多的成人之一,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萌发,对幼儿来说是个关键。为此,在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创编故事情景,设计矛盾冲突“现场”,提供真实事迹展现,创设行为表现场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让幼儿通过对他人观点需求的理解,作出相应的亲社会行为。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6

关键词:区域角色游戏;教育评价;游戏世界

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角色游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角色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比如,娃娃家、医院、超市、银行等都是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了角色意识的明确、角色合作的加强、角色责任的提升。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的前提支持,所以,幼儿不仅爱玩角色游戏,也会玩角色游戏。那如何让孩子们在自主、自发的角色扮演中获得真正能力上的均衡发展呢?

一、在品味中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

1.解读孩子的游戏行为

案例:新游戏真好玩

【记录】游戏开始了,今天新设了游戏“逛常州”。两个方向盘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小朋友,他们都“哇噻”地叫了起来。接下来由谁当出租车司机成了孩子们的热门话题,最终由他们推选出了比较安静、内向的成成和皓皓来开车。游戏进程中,只见炜炜快速跑到银行取了钱,乘上出租车就出发了。到站就付一块钱,马上又乘上出租车回来。这样反反复复,整个游戏时间他就是坐出租车乐此不疲,其他什么也没做。对于他的这种行为老师已经说了好几次,但收效不大。这样的孩子在游戏时到底该安排什么角色才能扭转他的这种现象呢?

【解读】并不是只有孩子喜欢新事物,我们成人也有同样的心理,只是成人的控制力稍强罢了。而案例中的炜炜其实是个很有主见、敢作敢为的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会用实际行为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不会受其他人或其他事物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是独立、有个性的个体,作为教师,不可能要求每个孩子在游戏中都表现出一个模式。而是要积极创造、提供机会,促使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分析,炜炜小朋友过多、过分地抢占新游戏的行为,势必也会影响其他孩子的游戏进展。也许当只有一辆出租车的时候,其他孩子就轮不到玩了,随之带来的可能是一次次告状的画面。所以,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对某些孩子某些过火的行为稍加控制、调整,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从集体推选出的内向的司机来看,正是因为他们比较胆小、安静,在某种程度上才导致了炜炜这一反复乘坐出租车行为的发生与延续。

2.解读孩子的游戏交往语言

案例:我是能干的“妈妈”

【记录】在网络培训过程中,我看到女孩子成了妈妈,她抱着自己的娃娃、拎着皮包,在开心地逛街。她带着娃娃在点心屋吃了彩色点心后,就来到了医院,对医生说:“我的娃娃昨天乱吃药,肚子不舒服。”当医生检查后说要住院时,她又高兴地抱着娃娃来到住院部,小心地把娃娃放到病床上,并盖好被子,还摸着娃娃的头好像在说:“宝宝,别害怕,挂盐水一点儿都不疼,妈妈会陪着你的。”

【解读】整个游戏过程,女孩子的“妈妈”角色扮演得非常到位、真实,简直就是大人活动的一个翻版。这说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有很强的观察力、理解力,还具有一定的模仿力、创造力。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生活前期经验,才促使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如此动人的游戏画面与温馨的游戏语言。

二、在欣赏与支持中分享孩子的游戏快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以往的游戏基本评价方式主要是教师讲评、幼儿倾听,失去了“孩子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这一理念。本学期,我从理性、感性相结合入手,大胆尝试采用不同方式的评价,让孩子在公正、真实的评价氛围中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1.感受内在需要,积极评价

【一句话记录】天天说:“我们烧烤店里的人太多,我都不能烧烤了,都坐不下了,最好还要造一个大一点的地方,这样就不怕人多了。”

【评价现场】游戏点评环节,我特意请天天来介绍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很能干,不仅把工作的细节描述得有棱有角,最后还不忘宣传一下:“从明天开始,要看好人数哦,不然都待不下了。”其他孩子被天天的自我讲评深深吸引了,盼望着下次游戏的开展。所以,在游戏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游戏语言,更要积极回应、诱导孩子的进一步游戏语言,获知孩子的真实想法,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实施。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又使得角色游戏添置了新的活力而不断散发魅力。

2.建立规则意识,积极评价

【一句话记录】阳阳在银行门口大喊:“挤死我啦,你们为什么不排队?”

【评价现场】在下次游戏开始环节,我在电脑里播放了“银行”乱推挤的摄像镜头,并请全体孩子一起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银行里的秩序?我放了一些大人们存取钱的真实生活镜头,特别是人们在一米线之外自觉等候的画面。用事实熏陶孩子稚嫩的心灵,让规则意识逐渐充实孩子的游戏世界。解决方法为:在“银行”门口设立一米线,并与孩子们一起认识一米线的规则内涵,让短短的一米线架起孩子游戏与生活、快乐与秩序的桥梁。

3.再现现场,积极评价

【记录】自选游戏时,晓军和闻闻一同进入了“汽车俱乐部”。因为两个人都爱玩汽车,所以都想做汽车游戏。但里面只能进入一个人了,于是,矛盾就产生了。晓军说:“是我先来的,应该我玩。”闻闻说:“你上次已经玩过了,今天轮到我玩了。”晓军不服气:“老师说过我可以玩的。”闻闻也不甘示弱:“老师说过我也可以玩的。”争执了一会儿,闻闻想出了好办法:“这样吧,你先玩一会,我再玩。等你累了,我们再交换,好吗?”晓军很开心:“这个办法好,我们一起玩吧。”

【评价现场】为了扩散孩子之间这种通过友好协商解决矛盾的好办法,教师在下一次游戏开始环节,特意请晓军和闻闻两人在集体面前重现了两人的争执,并请全体孩子进行评价、认可,直至用热烈地掌声肯定两个人的做法。

关于游戏评价的方式还有许多,不管是采用何种方式评价,教师所要坚持的观点就是“评价是肯定、欣赏孩子游戏行为与进步,是促进孩子、教师与游戏三者共同提高的措施,是孩子憧憬下次游戏的动力。”而且教师的身份要转变为倾听者、支持者、赞赏者;幼儿的身份则成讲述者、主动者、个性者。这样教师才会从不同的孩子那里获取最直接、最有代表性的第一手游戏资料,经过整理,下一个游戏过程必会比上一个游戏过程来得更精彩、更有意义。

游戏是孩子家庭美好生活的再现,因为这里有爸爸、妈妈、娃娃;游戏是孩子社会精彩生活的模拟,因为这里有营业员、厨师、医生、顾客;游戏是孩子幼儿园日常活动的亮点,因为这里有笑声、商量声、争吵声……我相信: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走来,我们的孩子在区域游戏中玩得开心、快乐的同时也会获得有效、自主的学习。因为,这才是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的最终宗旨,才是幼儿自主发展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7

摘要:角色游戏与“儿童观”中强调学生主体性的理念十分吻合,因而备受教师的欢迎。角色游戏的展开,离不开幼师的指导,但实践中也有很多因为幼师指导不科学、不到位,造成游戏进度缓慢的情况。本文在分析角色游戏活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确定游戏主题、科学指导游戏、凸显幼儿主体地位以及挖掘游戏价值四方面,对创新角色游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教育;儿童观;主体性

正确的儿童观强调教师应尊重儿童作为个体的独立性,并且保障儿童发展成长的各种可能性,提升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同时增强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众多幼儿教育方法中,角色游戏与儿童观的理念贴合度较高,那么角色游戏具体指的是哪些游戏?对幼儿教育产生何种意义?实践中角色游戏是否存在许多不足?如何发挥角色游戏价值?这些都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也是提升角色游戏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幼儿角色游戏概念及意义

(一)角色游戏定义

角色游戏指的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对游戏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教师为他们提供的游戏素材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游戏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情境。幼儿教育阶段角色游戏比较多,不同阶段的游戏种类也不同,常见的游戏种类有娃娃家、医院看病、市场购物等场景。角色游戏并没有固定的游戏模式和思维框架,因而学生在游戏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不同的角色生活。

(二)角色游戏与“儿童观”的关系

幼儿教育是幼儿开始从自然人逐渐走向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幼儿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技能,这是“儿童观”的主要内容,强调以学生个体为中心。角色游戏将儿童置于游戏中心位置,教师只是辅助性作用。在以医院为主题的游戏中,能力比较强、责任意识比较重的孩子往往会选择“医生”的角色,而自我认为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更倾向于“病人”的角色,在游戏活动中他们需要履行不同的职责,承担不同的义务,如果自我认知不到位,很可能无法顺利完成这个游戏。同时在角色扮演中,孩子们也逐渐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考虑自己利益的时候也会兼顾到他人的利益,这正是角色游戏的价值体现。

二、幼儿角色游戏开展中暴露的问题

许多幼儿园都会开展角色游戏,教师的参与是保障游戏顺利开展的关键。从角色游戏活动实践来看,许多教师都能参与到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完成游戏的不同阶段。但也有的教师因为游戏参与比重过多,或者因为引导方式不科学、不全面,造成角色游戏质量偏低,针对这部分问题有必要着重讨论。

(一)教师大比例参与主导了游戏进程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当是被动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即只有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障碍,或者幼儿主动提出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此时教师才会适当对游戏进行引导。但是从实践来看,受到早期“儿童观”的影响,孩子经常被认为是附属品,因而在游戏中许多教师选择的是主动引导的方式,此时游戏很可能就在教师的控制之中,而幼儿的主体性色彩明显被弱化。在被动引导中,幼儿经常会选择提问或者告状的方式,此时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主要是解决该环节出现的问题,但是也有部分教师会主导了整个游戏的发展。

(二)指导不全面阻碍了游戏的进度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包括游戏规则、游戏材料、游戏内容等部分。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每个角色特征,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本次故事的背景情节,能够在游戏中运用到的素材。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应维护秩序不被打破,学生都是按照规则进行游戏。教师对游戏内容指导是否科学全面,也关系到游戏开展是否顺利。实践中有些教师忽略了游戏内容指导环节,而是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慢慢探索这些内容,造成孩子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对游戏兴趣度不高。

(三)指导方式不科学影响个体的发展

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内在介入指的是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在与学生共同游戏中指导学生的某些行为。外在介入指的是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整个游戏,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无论是哪种指导方式,都能对游戏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实践中,部分教师确实认识到了介入对于游戏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介入方式上欠缺科学。比如在外在介入的时候,教师经常以“命令”的口吻指导幼儿,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一些行为,这无形中改变了孩子的思考方式,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

三、借角色游戏让儿童放飞自我的途径探索

(一)针对幼儿不同年龄段,选择适合身心的游戏

不同的年龄段,孩子们对游戏兴趣程度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年龄较小的学生,喜欢模仿大人们的生活,他们更喜欢一些趣味性较强,以家庭生活为背景的游戏。随着年龄的成长,许多孩子渴望像大人一样走入到社会之中,他们更加希望体验社会生活,此时的角色游戏则更加具有“社会化”的色彩。因而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年龄段心理变化,合理选择符合幼儿该阶段心理特征的游戏。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每个阶段的孩子对游戏的偏好呈现以下特征:小班阶段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只喜欢“娃娃家”的游戏;中班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喜欢“超市购物”“医院看病”“饭店点餐”等互动性较强的游戏;大班的学生则喜欢社会交往性较强的游戏,包括“点餐做饭”“美容美发”这种偏向于模拟经营的游戏。在分析完不同阶段幼儿喜好特点的基础上,笔者按照学生意愿选择对应游戏主题。比如小班阶段的学生只喜欢“娃娃家”这一种游戏,那么我们就为他们设计“娃娃家”的游戏。小班孩子的对角色游戏的喜爱和偏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小班阶段的孩子与父母接触时间比较多,与社会接触程度比较浅,因而他们更偏向于家庭类的游戏,他们的喜好应得到教师的尊重。

其次除了教学素材中常见的几十种角色游戏种类,笔者有时也会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设计角色游戏或者提出新的游戏主题。一方面这是尊重学生意愿的重要体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翁,有良好的自我认知。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提出来的游戏主题,来判断幼儿心理变化的过程,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另一方面,采用幼儿所提出来的游戏主题,可以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更加地投入。大班的孩子社会经验相对较多,也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因而在教学中经常会提出自己对游戏的设想,此时我们只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他们一起将游戏优化即可。而小班的孩子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他们还停留在模仿大人所有举动的阶段,对游戏也没有过多的想法。此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他们展现更多的游戏背景,激发他们的思维,辅助他们提出对游戏主题的想法。对待每个孩子,教师都应保持足够的耐心,以平和交流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游戏主题。

比如在大班“医院”主题游戏中,孩子们按照游戏前的讨论分配了医生、护士以及病人的角色。在游戏过程中,“病人”向“医生”表达了自己身体上的不适,“医生”经过诊断确认病因,并且给出诊治的办法。但是在“护士”找药物的时候,却发现现有的素材中没有这款药物。此时有孩子提出:“生活中很多医院对面就是药房,我们可以在对面再设置一个药房,来满足医院购买药物的需求。”在孩子提出这个意见之后,我认为可行,则在“医院”主题游戏的旁边又开设了“药房”主题游戏,将两个角色游戏一起进行,增强了游戏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二)引导学生多参与游戏,增强幼儿的游戏体验

正确的儿童观强调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立成长,让他们能够主动、全面地了解社会。这种观点在角色游戏中表现为:学生应是游戏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应参与到游戏每个环节之中,借助游戏来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逐步走向社会。比如在制造游戏材料阶段,孩子们完全可以亲身参与其中。

在每次的角色游戏材料准备阶段,笔者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在确定了游戏主题之后,笔者便和孩子们商量这次游戏需要哪些素材,这些素材在生活中是否可以找到,能否用废旧的材料制作出这些素材等等。比如在“火锅店”主题的角色游戏中,笔者将材料任务布置给幼儿,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寻找餐具、锅、电磁炉、菜品等不同的材料。有些孩子将自己家中的碗筷带到了学校,有些孩子将今天妈妈买的一些菜带到了学校,还有的孩子正在为没有找到电磁炉而发愁。此时笔者帮助这些孩子想了想生活中是如何涮火锅的,将火锅放在哪里的?有的孩子提出,火锅一般都圆圆的东西上面,我们如何找到这些圆圆的东西呢?这时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找身边废旧的泡沫或者纸箱,在上面挖出一个圆圆的凹槽,符合火锅的大小就可以替代电磁炉了。“对!我们还可以在上面画上几个按键,调节火锅的火力大小。”孩子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互动探讨中,我们一起解决了素材的问题,为这次游戏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体验生活也是帮助角色游戏开展的关键,有时候可以选择与家长合作,共同完成体验生活的任务。比如下次课堂游戏是以“饭店”为主,笔者将游戏主题直接告知家长,请家长在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去附近饭店,看看饭店每种工作人员是如何工作的,让孩子对饭店这个行业有更多了解。

(三)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由幼儿自由选择角色

儿童观强调要尊重儿童独立成长,这是儿童自主性的体现,也应将该观念与角色游戏融合。现实中,当幼儿面对难题的时候,教师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当幼儿的行为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总是第一时间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这种直接指导的方式看似推动了整个游戏的进展,实则无形中将教师的思想强加在了幼儿之上,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明显被削弱了,很多孩子也会逐渐觉得游戏丧失了趣味性。因此当孩子面临难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在旁耐心等待观察,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思考问题时间。在幼儿实在解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也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考。

比如在刚接触“医院”为主题的角色游戏时,笔者发现扮演“医生”的孩子在治疗每个“病人”的时候都采用打针的方式。一般两人之间的对话是:

医生:请问你哪里不舒服?

病人:我头疼。

医生:我给你开个药打针吧。

面对不同的病人,医生给出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这逐渐形成游戏中的“套路”,很快学生就对这个游戏丧失了兴趣。此时笔者并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而是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医生看病的视频,让他们观察自己的行为举动与动画中的医生有什么差别,在观看完视频之后,终于有孩子提出了这样的想法:我发现医生都会问很多内容,包括哪里不舒服?这种情况有多久了?是否有药物过敏历史等等?病人也会回答很多的问题,我们的对话太简单了,而且不是每种病都需要打针的。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将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了孩子自己,由他们来寻找问题所在,这才是孩子主体性的体现,这也是角色游戏本质所在。

(四)充分发挥游戏的价值,提高幼儿动手合作能力

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有些父母对子女的宠爱让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同时因为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只需要和父母相处,很少接触其他同龄的儿童,久而久之他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不断地加重。角色游戏与其它游戏相比,更加考察孩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想共同完成一个游戏,每位孩子都要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足够的认知,了解这些角色的任务和责任,在游戏中还要与其他角色良好沟通,共同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比如在以“饭店”为主题的活动中,负责点菜的孩子需要及时将客人的菜单递交给厨师,这样厨师才能迅速做出相应的饭菜。有些客人不要辣椒,点菜的孩子还需要在菜单上写明确,这些都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与他人沟通能力,并且具有团队意识,这样才能又好又快完成任务。

作为教师,要注重合作能力在游戏中的培养和体现。在游戏开始之初,就为孩子们明确讲解每个角色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应当履行的职责,并且告知如果配合的不够默契,或者哪位孩子懈怠了,则可能造成何种后果。以这种方式让孩子提前明白合作的重要性,这样在游戏中才会更加投入,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角色游戏与其它游戏相比,没有固定的游戏模式和内容,学生需要凭借自己对游戏和角色的认知,来完成整个游戏,这对于幼儿创造力、思维能力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应紧密结合“儿童观”的理念,以促进孩子们的独立成长、全面发展为主来指导游戏的展开。

参考文献

[1].连格,孟迎芳.专家--新手型教师研究述评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4)

[2].戴雪芳.角色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例谈[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6)

[3].徐刁刁.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N]. 延安日报,2011-07-09(005).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8

关键词:教师表现;创设情景;强化规则;注重差异

随着园本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入,我园教师的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得到提高。在我园的“一课三研”体育活动研讨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教师的活动设计很优秀,活动目标明确,指导难点突出,层次目标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游戏设计关注孩子的主动性。但是,这么好的教案,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由此看来,从活动设计转化到活动的组织,教师需要考虑众多现实因素。

一、教师表现——吸引孩子参加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本来就是生动活泼的活动,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活泼的表现。反之,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在一堂教研课上,我听了一个性格文静的老师上的一堂体育课。从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就轻声轻气地发出指令,小心翼翼地做着示范性动作,部分孩子开始还能听她的指令活动,到了活动的探索环节就全乱套了,调皮的孩子根本就不听教师的指令游戏。由此可见,教师的活泼表现是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的活泼表现有爽朗的、激情的语言,有充满活力、动感的动作。只有这样的表现才有感染力,才能吸引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等等。

二、创设情境——引领孩子快乐地参与体育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而生动的游戏情境创设能激发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创设游戏情境的手段很多,有场地情境的创设、师生角色情境的创设。

1.场地情境的创设让孩子身临其境融入游戏

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教师喜欢贪图省力,忽视对活动场景的布置。经常看到教师领着孩子,在没有任何背景布置的场地上对孩子们说:小兔们,和兔妈妈到草地上去玩吧,然后带着孩子们在光光的场地上跳来跳去,孩子们也麻木地、懒懒散散地跟着老师做活动前的准备动作。从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没有进入角色,其效果可想而知。而在公开活动“神奇的山洞”中,笔者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教师在场地上搭了一个大大的山洞。这个神秘的山洞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孩子们跃跃欲试,教师总是变化着各种游戏方式,让孩子们到山洞里去探险。孩子们在情绪高涨中充分练习了手脚屈膝爬的动作,活动开展的十分成功。可见,在活动中场地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是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

2.师生角色情境的设定让孩子兴趣盎然地参与游戏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师通常让孩子扮演某一个角色,然后再组织与这个角色相关的游戏活动,达到训练某个动作的目的。但是,在教师组织活动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教师在活动的开始组织部分,还有角色意识,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教师往往会渐渐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也忘记了孩子扮演的角色,一下子把大家的身份还原到现实——老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把游戏的外衣去掉,把活动的重心移向活动的结果——正确的训练某个动作。情景化的环境全部还原到现实,既破坏了整个活动的游戏性环节,又不利于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可见,师生角色情境的设定很重要,在活动中,教师牢固树立角色意识是上好体育活动的要素之一。

三、强化规则——启引孩子有序参加体育活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好体育课也是一样,合理的规则至关重要。有了规则,孩子的活动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1.场地规则界定孩子活动的范围

活动设计仅仅是虚拟情况下的完美设想。在具体实施教案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实际场地的安排,有的场地比较小,教师就要考虑场地的巧妙重复利用。有的场地很大,教师就要限定场地的范围,让孩子在规定的场地中活动。我园的场地就比较大,在几次体育教研观摩活动中,我发现教师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没有规定孩子活动的场地范围,结果教师一个指令发出去,孩子就四散疯狂活动。由于孩子散得太远,所以,听不到教师的提示性指令。可见,在体育活动的组织中,场地的规则限定不容忽视。

2.游戏规则限定孩子活动的方式

在活动的组织中,孩子很容易被游戏的情节吸引而忽视游戏的规则限定。例如,在体育活动“摘果子”中,教师在游戏前示范讲述游戏规则:要求孩子走过独木桥,跨过小沟,摘到果子就往回跑,然后开始请孩子游戏。而我们的孩子被活动的情节所吸引,忽视了游戏规则,表现为对游戏规则理解不一。有的孩子在去摘果子经过小沟的时候是跑过去的,有的孩子在回来的路上没有直接跑回来,还是看见小沟就跨,看见小桥就走。教师看见这种情况,就慌了神,大喊:“请孩子们遵守游戏规则”。在那个时候,教师的指令似乎不起作用,孩子还是各做各的。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有的孩子根本就忘记了,或者没搞清楚到底该怎样做。由此可见,在体育游戏活动组织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孩子建立游戏规则意识,反复强调孩子要遵守游戏规则、有序地参与游戏,这也是活动成功的秘诀。

四、注重差异——释放孩子游戏需求和表现欲望

在体育活动的教案设计中,教师较多的是考虑环节的完整性和环节循序渐进的过渡性。其实,在具体的活动组织中,还要考虑孩子的能力差异和相应的游戏需求。孩子对游戏的参与欲望和表现欲望是不一样的。好动的孩子希望增加动作难度,这样才有挑战性;胆小的,动作能力差的孩子则希望降低难度,只有降低了难度,他们才有参与挑战的勇气。例如,在“小兔摘菜”这个游戏中,教师要练习孩子双脚并拢向前跳的动作。教师用圆点均匀地贴在场地上,让“小兔们”双脚并拢跳过河去摘菜,能力强的孩子轻松地很快就跳过了桥桩(圆点),能力弱的孩子跳一下,停一会,鼓起勇气再跳一个桥桩(圆点),很是费力,后面等待的孩子不耐烦地催着、叫着。假如在这个游戏中,教师考虑了各种孩子的需求,提供了各种距离的桥桩,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跳哪个桥桩过河,效果会大不一样。由此可见,在体育活动组织中,孩子的能力差异问题一定要处理好。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9

【关键词】教育游戏;多用户虚拟环境;MUVE;Quest Atlantis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62―03

引言

多用户虚拟环境(Multi-User Virtual Environment,简称MUVE),又名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s)是一种基于三维图像的交互式网络虚拟现实环境。用户以“化身”的形式置身于一个虚拟三维空间中,可以与空间中的其他用户及环境物体进行实时交互。基于MUVE的教育游戏对于增强学习者的投入程度、提升学习兴趣、增进学习者之间的思想与情感交流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我国对该类教育游戏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开发的《农场狂想曲》与《学习村庄》[1]以及珠海奥卓尔公司推出的游戏化学习世界(省略)都是此类教育游戏的代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个案尝试和探索阶段,尚未出现一个经过大量实践检验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本文对美国一个较为成熟的案例进行剖析,供国内MUVE教育游戏的研究者参考借鉴。

一 Quest Atlantis案例分析

1 Quest Atlantis项目概述

Quest Atlantis(以下简称QA)是印第安纳大学学习与技术研究中心 Sasha Barab教授主持的一个基于MUVE环境的教育游戏项目。它采用网络游戏的角色扮演模式,将学科知识的学习融入其中,适用对象为9-12岁学生。学习者可以在QA的虚拟世界中漫游,完成被称之为“探索”(Quest)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都是由精心设计的寓教于乐的课程学习任务组成的[2]。

QA自2003年1月至今已经发展到5.0版本,参与的研究者和教师团队已经扩展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土耳其等国家,有超过10000名儿童使用过该系统,已完成的学习项目达数千个以上,覆盖了科学、语言、艺术以及社会等科目[3]。大量的实践表明,QA提供的丰富媒体环境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在促进课程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增强了儿童的社会意识。QA项目为我们研究和探索MUVE教育游戏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案例。

2 QA的结构

QA借鉴大型网络游戏,特别是角色扮演类和探险类游戏的一贯做法,创设了一个作为整体情境脉络的叙事线索(Storyline)。这是一个名为“两个世界同一命运”的传奇故事:生活在Atlantis星球的人们正面临一场灾难,尽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他们却发现他们的世界正遭受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侵蚀,由6名率先觉悟的Atlantis人组成一个委员会,他们各司其职,通过一个名为OTAK的工具与地球人接触,寻求帮助……

学习者通过OTAK进入到不同的“世界”(World)中去,每个“世界”代表着一类问题的集合,由若干“村落”(Village)组成,如“生态世界”中包含“野生动物”、“生活环境”、“水”等“村落”。“村落”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场所。

QA中的学习活动是以“探索”(Quest)的形式呈现的。“探索”是一个基于问题情境设计的学习任务。其独特之处在于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学习活动相结合,将课程知识的学习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以及反思能力的培养相结合[4]。同“探索”类似的另一种学习活动是“任务”(Mission),它更加贴近游戏的故事情节,挑战性、娱乐性更强。

QA还提供了多样化的交互工具、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作为激励机制的“积分进阶系统”。

QA的学习者操作界面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虚拟环境、个人面板及聊天区。另外QA还为教师提供基于Web的管理界面,用于学习任务、安排学习进程及接收作业等。

二 QA设计思想及其启示

1 教育、游戏及社会责任的融合

将教育、游戏以及社会责任三要素的有机结合体作为QA的设计基石[5],是QA的设计者一直十分强调并引以为豪的。这里的社会责任是指融合在教育游戏中的一些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非智力因素学习目标,是QA设计者教育理念的表达,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广义的教育要素。QA的设计者在游戏与教育的融合方面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构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背景,为教育问题的情境化表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创意空间。QA的设计者以西方文化中广为人知的亚特兰蒂斯传说为原型创作的“两个世界同一命运”的故事背景中,“Atlantis星球”实质上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情境化的副本,因此,各类教育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栖身之处。同时,故事情境所包含的角色扮演、探险、挑战、幻想、交互性等正是普通网络游戏中最具吸引力的要素。这就形成了一个容纳教育要素和游戏要素的框架。由此可见,一个既具备普通游戏的动机要素又能够容纳大量教育问题的情境空间,对于教育游戏,特别是大型网络教育游戏的设计,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QA的设计者始终将其视为一种“教学系统” [6],这启示我们,教育游戏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促进学习。QA很像是一个学习环境,但其中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和投入程度远高于一般网络学习环境。这正是因为QA实质上是一个游戏化的学习环境,它所追求的不是游戏的外在形式而是利用游戏的内在特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教育性与游戏性的融合不是两者的混合、组合或嫁接,而是形式与内容、目的与手段的相辅相成。QA的这一设计思想与我国学者提出的“轻游戏”[7]的理论观点很接近,它可以看作是该理论的一个生动案例。

2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

以模块化的专题探究活动作为主要的学习活动形式,将网络虚拟环境的学习活动与现实世界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是QA另一个颇具特色的设计思想。在一个关于水污染问题的“探索”[8]中,设计者给出的情境是Taiga国家公园的管理者为河流中鱼类数量减少的问题寻求帮助,要求学习者进入公园访问当地农民、木材公司、旅游公司,提出问题成因假设,利用水质测试数据验证假设,确定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措施,“两年后”检查成效并制定更为详尽的保护措施,“十二年”后进一步验证。该“探索”被细化为7项子活动,有在教室中完成的,也有在QA虚拟世界中进行的,也有与社区实践活动结合的,每个活动都提供了相关资源和支架,这很类似于WebQuest。不同的是QA充分利用了游戏的叙事性与虚拟性,使现实中不易(如对多类人群的访谈)或不可能(如长时间跨度验证)实现的学习者体验变为可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巧妙结合是QA“探索”的突出特点,这种设计一方面充分利用了虚拟世界的“仿真”特性来增强儿童的投入程度以及提高学习体验的临场感,另一方面又通过现实世界中的活动防止儿童因过渡沉迷于虚拟世界造成“虚幻感”,这使得儿童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游戏的虚拟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仿真世界”,是探究学习问题的“虚拟实验室”。MUVE环境相比传统WEB页面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情境和交互手段,教学设计者需合理利用其技术特性并注意引导学习者建立起对虚拟世界的正确态度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为教师设置角色

通过为教师在游戏中设置角色,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控隐形化,这是QA的设计中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国内的研究者在实践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教师不知道自己在应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控[9]。当学生沉浸在游戏情境中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直接干预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在QA中,虚拟世界中的很多人物,如Atlantis委员会的成员、村庄的居民、学生访谈的对象等,都可能成为教师扮演的对象。这样一来,教师从学生“背后”走到了学生的面前,但又以不被学生察觉的形式出现,教师的监控和指导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和自然。这种设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教育游戏中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的形式,应与教育游戏的特性相适应。

三 QA应用模式及其启示

1 作为探究式学习环境应用于课堂教学

QA的设计和应用目标是促进9-12岁年龄段的学生达到相应课程标准要求,大量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QA确实实现了上述目标。有调查研究[10]表明,目前国内多数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及家长,对教育游戏的认识不够全面,很少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游戏。QA作为一个典型案例,使我们认识到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对于纠正把教育游戏简单理解为“包含教育内容的游戏”这类片面认识有一定的意义。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系统,可以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教育游戏其教学设计和应用模式都应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

2 重视对教师的支持和培训

QA的设计者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核心服务对象。设计在学校的 QA中心有当地教师中的QA积极使用者或教育管理人员为用户提供支持[11]。“教师使用手册”详细介绍了QA的设计理念与使用方法,详尽的设计样例和模板为普通教师设计“探索”等学习活动提供了参考。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把教师仅仅看作是教育游戏的终端用户,他们对教育游戏应用模式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关系教学效果,教育游戏应为教师施展教学智慧提供舞台。国内有关教育游戏的研究中对教育游戏的推广和教师支持的研究仍是空白[12]。QA案例启示我们应该重视教师以及教学应用对促进教育游戏产品成熟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3 教育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

QA项目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体现了教育设计研究(又称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方法论的指导[13]。这一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是从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出发,经过若干次分析、设计、实施、评价、修正、再设计……的往复循环(迭代),生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发展相关理论。该方法强调在实践应用中进行研究,强调研究团队的作用。因此,QA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推广过程其实就是研究过程,它的主要研究成果除了QA教育游戏本身之外,还取得了有关学习投入、学习动机的理论成果。教育设计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育游戏研究的全新视角和设计、研究、开发及应用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四 结语

QA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MUVE的典型教育游戏案例,在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应用方面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应围绕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情景化表征展开,应重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教育游戏的功能定位应是一种游戏化的学习环境;教育游戏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对教师的支持和培训。

参考文献

[1] 周玉霞,李芳乐,李浩文,尚俊杰.玩还是学:学习村庄中学生的知、情、意、行[J].基础教育,2008,(1):57-61.

[2] Barab,S. A.Making Learning Fun:Quest Atlantis:A Game Without Gun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5,(1):86107.

[3] Quest Atlantis Overview[DB/OL].

[4][11] Quest Atlantis Teacher’s Manual[DB/OL].

[5][6][13]Barab, S.A.Eat Your Vegetables and Do Your Homework: A Design Based Investigation of Enjoyment and Meaning in Learning [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 (1):15-21.

[7] 尚俊杰,李芳乐,李浩文.”轻游戏”:教育游戏的希望和未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4-26.

[8] Taiga Teacher Guide[DB/OL].

[9] 王陆,孙洪涛,刘敬光.教育游戏中的教师角色设计与教师创作工具[J].电化教育研究,2007,(1):38-40.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10

上海长宁区金钟路幼儿园 沈 岚

在开展幼儿自主游戏的研究和实践时,很多教师感到最难把握的是自己在其中究竟应扮演什么角色。教师要不要介入、何时介入、以怎样的方式介入?这些相互关联的问题可以说是教师们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在这一期的“交互平台”栏目中,我们选择了两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游戏案例来和读者们一起探讨。案例是由上海的两位青年骨干教师撰写的,他们观察记录了两个真实的游戏情景,并作了相应的剖析和反思。我们又邀请对游戏指导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上海长宁区教育学院的周淑瑛老师分别对这两个案例进行评析。作为读者,相信您对这两个案例也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逐渐澄清关于自主游戏的一些认识,促使游戏真正体现出促进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

情景再现:

某天早上,中班幼儿陆续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游戏。昂昂选择了娃娃家,他独自在娃娃家煮饭洗碗,玩得有滋有味。过了一会儿,我忽然听到他喊“着火了,着火了”,只见他拿着“电话机”,一边拨号一边念叨:“119,119,我家着火了。”我也假装拿起电话,回应他:“你家在哪里?”他说不清楚地址,只告诉我:“就是娃娃家。”我接着对他说:“你现在能找到安全的地方吗?我们马上过来。”他马上就用手捂住口鼻,蹲着逃出了娃娃家。我赶到后请他一起去把“水龙头”打开,把“火”浇灭了。

这时,宇宇也来玩娃娃家了,他和昂昂一个扮爸爸,一个扮孩子。宇宇一头扎入厨房洗菜、烧饭、整理饭桌,昂昂几次想插手,宇宇都不让他帮忙。宇宇饭还没烧好,昂昂又在厨房叫了起来:“着火了,着火了!”他边叫边向“电话机”方向跑去。我就赶紧假装拿起电话机,打到娃娃家找“爸爸”宇宇,告诉他厨房的“煤气”忘了关,着火了。宇宇赶紧关上了“煤气”,“火”灭了,而昂昂却站在一旁,看上去很失望。

后来又有两个小女孩悠悠和乐乐加入了娃娃家游戏,一个扮妈妈,一个扮姐姐。“妈妈”和“姐姐”有说有笑,烫衣服、洗澡、做功课,昂昂和她们没有共同的话题。于是,他走进厨房,打开“煤气”,又开始叫:“着火了,着火了!”宇宇听到后马上赶来把“煤气”关了。这时,昂昂“哇”地一声哭了,甩着手说自己烫伤了,大家都不知所措地看着他。我进入娃娃家,查看了昂昂的手,对大家说:“真的,被火烧伤了呢,怎么办?”“妈妈”说:“带他去医院吧!”接着,几个孩子围绕看病、照顾病人的主题开展游戏,昂昂快乐地做着病人,娃娃家再也没有着火了。

案例分析:

我认为,游戏中昂昂三次引发“着火”的情节,都是在试图寻找游戏的伙伴。当昂昂第一次利用火灾事件寻求玩伴时,教师参与进来,与他进行互动,共同游戏,满足了他的游戏愿望。可宇宇加入游戏后并没有与昂昂产生互动,于是昂昂又一次利用火灾事件试图寻求玩伴。这一次,宇宇直接用行动(关火)解决了问题,在语言与肢体上并没有与昂昂发生交互。可以说这两个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自我满足的点不同:宇宇满足于对材料的操作,他的角色行为都围绕游戏材料展开;而昂昂更希望从角色之间的互动中获得满足。显然,第二次火灾事件的解决没有让他得到满足,所以他看上去很失望。昂昂第三次试图利用火灾事件寻求玩伴也失败了,于是,他哭了,这种哭闹也是想引起同伴的关注,但同伴没能理解他的意图。这时,教师的参与建立起悠悠(娃娃家妈妈)与昂昂(娃娃家孩子)之间的联系,使大家围绕着看病的主题开展游戏,角色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了。

鉴于这一案例发生于中班上学期,从年龄特点来说,这几个孩子在游戏中还不会共同协商确立游戏主题,大家还是各管各玩,因此,教师必须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在必要时引导他们将游戏主题串联起来,引发更多的游戏情节,引导他们进行互动,从而满足他们的游戏愿望。

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的反映。鉴于中班幼儿在社会性游戏中尚缺乏角色互动意识,教师在日常的交流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人与自己的关系,进而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使游戏发挥它应有的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11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有效评价

角色游戏是孩子最喜欢、最快乐、最自能由表现的活动,也是获得情感发展、社会往最多的活动。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幼儿积累了更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由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思维,游戏表现出更丰富的内容。但是幼儿年龄尚小,社会经验欠缺,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做法。角色游戏的需要和幼儿有限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导致游戏不能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适宜的指导。那么,如何使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更为有效,使幼儿从游戏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个人觉得对每次的角色游戏开展有效的讲评显得极为重要。

角色游戏的讲评作为游戏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幼儿的游戏经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游戏的讲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讲评效果。几个代表性的问题如下:

1.讲评草草了事,只局限于形式。

游戏的讲评来源于对幼儿游戏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但是由于观察目标不够明确,或缺乏一定的观察方法,教师不能及时地发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讲评环节中,教师只能就游戏规则以及幼儿游戏的整体情况作简单且笼统的讲评,纯粹是让整个游戏活动有一个完整的结尾。

2.讲评内容孤立,缺乏问题的延续性,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

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习惯于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因为问题的出现是随机的,评价也就变得毫无计划,只能就事论事,缺乏长远的考虑。在下次的游戏中,又习惯性地着眼于新问题的讲评,而忽略了讲评过的问题的重复发生,使得讲评没有目的,没有计划,缺乏延续性,幼儿游戏发展得不到提升。

3.讲评不能提供引导性策略,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发展。

幼儿依赖性较强,游戏中遇到问题习惯报告老师。这个时候老师往往有两种做法:直接处理解决;鼓励幼儿自己动脑经解决。两种方法都不可取,直接解决,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把问题再抛给幼儿,对于缺乏经验的幼儿来说影响游戏的继续开展。缺乏合适的引导,导致幼儿缺乏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方式中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在讲评活动中,教师不能给予幼儿做出引导以及给出适当的解决方案,使得幼儿在下次游戏的时候对此类问题仍然束手无策,幼儿在游戏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得不到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不断地改变讲评的方式,丰富讲评活动的内容,使讲评活动有效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方法一:由点及面,深入挖掘。

案例:今天轮到两位动作慢的幼儿在银行发钱,银行的队伍排了很长。昊昊急着去医院,直接插到了队伍的前面。嘉宝不乐意了,一边挤昊昊一边说:“老师说取钱要排队,你插队了。”昊昊没有理睬,准备取钱。嘉宝火了,准备推昊昊。我及时制止了危险的发生,让昊昊排到了队伍的最后。游戏继续正常进行。

评价:游戏结束以后,我把昊昊和嘉宝请到了前面。“插队”看似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却隐藏着安全隐患。针对游戏中的安全问题,抓住这个良好的教育契机,组织幼儿讨论:当发现有人违反游戏规则时,该如何处理?提醒幼儿以暴制暴会制造更大的安全隐患。引导幼儿说教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动用群众的力量。

接下来的游戏中,违反游戏规则的现象时而出现。幼儿之间能相互提醒,避免矛盾冲突的发生。幼儿开始关注身边的事情,相互的提醒,并有一定的安全意识,知道防范于未然。

分析:在游戏中存在各种矛盾冲突。在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幼儿意识到不恰当的解决方法,会导致更大的问题发生。同时,让犯错的一方明白,看似小小的错误,会引起重大的事故,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以后的游戏中幼儿能够彼此提醒,不再重犯。但是如果当时停下来集体式教育会影响到游戏的进程,不利于游戏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引导,以保证幼儿游戏的延续性,将游戏活动顺利的进行到底。讲评时提出,并组织幼儿讨论,使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个幼儿的心中。

方法二:粗中求精,深入研究。

案例:娃娃家是每天游戏中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客人们出出进进很频繁。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忙着招待客人,家里凌乱不堪。

评价:游戏结束之后,请幼儿自己来说一说今天游戏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请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一说:娃娃家总是很乱。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幼儿自发的集体讨论,得出各自认为有效的方法,如:控制客人的数量,客人来做客先插卡,插卡袋满了就不能再接待客人;同时接受礼物时要有选择性,家里不需要的东西可以委婉的拒收。

通过讲评后,大家一致采用了幼儿提出的看插卡进客的方法,限定了娃娃家的人数。现在娃娃家干净整洁多了。客人们也能安心地坐下来喝茶聊天。由于不用忙着招待客人,爸爸、妈妈的活动也变得丰富了。妈妈可以抽时间带着宝宝去逛超市,去看快乐舞台的表演。爸爸想出了各种招待客人的方法。当蛋糕店开业以后,他给宝宝过了生日,请客人们一起分享生日蛋糕。大家的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了。

分析:到了中班,角色游戏都能比较有序地正常开展起来,但是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都比较粗糙,没有得到提升。针对游戏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现象,要引导幼儿想出好的解决办法,减少游戏中一些重复而枯燥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幼儿参照约束自己的行为。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了提高的同时,整个游戏也变得井然有序了、内容也更丰富,不但扩大了幼儿交流的范围,也让幼儿通过游戏了解了成人生活的丰富多彩。

方法三:投其所好,深入发展。

案例:平时就爱滚在地上的豪豪小朋友,今天扮演起了娃娃家的宠物。妈妈在前面走,豪豪跟在后面爬。一边爬,一边发出“汪汪”的声响。由小朋友来扮演小狗在地上爬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如果直接制止这种行为,就表示否认幼儿游戏中的创意,不利于幼儿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评价:在游戏结束时,针对这个现象,引导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如果娃娃家要养宠物我们需要怎样做?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用毛绒玩具代替小朋友做宠物,就像毛绒娃娃代替娃娃家的孩子一样。于是,小猫、小狗被孩子从家中带了过来。

接下来,宠物商店、宠物医院、宠物美容院也随即产生了。商店里的宠物饰品也热销了起来,到医院里给宠物看病的人也多了,宠物美容院的生意可好了,游戏变得更丰富有趣。

分析: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有些孩子会出现奇特的想法。虽然这些想法源于生活,但是孩子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做法欠缺。如果这个信息不被老师及时关注并推广,一个好的游戏点子在下次游戏中就不一定能闪现。幼儿无意间的想法得到肯定以后,往往能促使他更大的发展,想象出更多的更成熟的点子,使游戏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而言之,要组织好角色游戏的讲评环节,必须在仔细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了解幼儿游戏现象背后的教育价值。在讲评的时候,教师要依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切合其游戏能力实际,讲评点要根据其价值进行有效取舍,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从孩子的游戏中不断地积累讲评的方法与策略,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和能力,使孩子们的游戏越玩越丰富,越玩越有创意,促进角色游戏更加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班角色游戏案例[C].版权所有:小精灵儿童网.2010.08.03.

2.冯淑娟.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拓展和延伸策略[J].早期教育2010,(7) :87-88.

3.吴学香.角色游戏讲评的策略[C].现代教育教学网.2010.01.06.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12

【关键词】交际型教学 游戏教学法

一、游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上的内容,或者学到必须掌握的课外知识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说,游戏教学法就是将“游戏”与“教学”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国外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的研究。现如今在国外,教育游戏逐渐专业化,例如微软公司和麻省理工合作的Games-to-teach项目,目前已开发了部分学科的游戏化教学软件的概念框架。

1.新课程标准下的游戏教学理念。《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游戏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更好的服务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习各种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而更好的独立学习,而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

2.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游戏教学理念。为了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英语教学专家已初步勾勒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蓝图:从新课改倡导的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五个方面培育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为以“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组成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而游戏教学法能有效地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化难为易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二、交际型教学中游戏教学的应用设计

1.侧重口语教学的游戏案例与分析。

(1)案例。在侧重口语的交际型教学中,单词表演、课堂情景剧表演,情境游戏和团队竞赛都可以在游戏中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活跃课堂,制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杭州某外国语小学的一位英语教师,教学下列对话:

Student: May I come in?

Teacher: Come in, please. Look at the clock, you are late.

Student: I’m sorry.

Teacher: Don’t be late again.

lead-in环节中,由学生挑选数字来玩游戏。首先为“again”游戏:学生跟着教师的指令做动作,教师说“again”,学生再做一遍动作。接下来是“Let’s say”:由一个图标引出句型“Don’t……”,接着举例“Don’t walk on the grass”,学生复述再看图说话。然后是“Describe the picture”,利用给出的“Look at the… it’s very…”句型描述看到的图片。

(2)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导入了“again”和“Don’t…”的教学内容,推进了课堂进程。但弊端也暴露出来:首先,游戏中的信息输入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易在反复操练中产生抵触心理;其次,没有深入操练和语言输出,在“Let’s say”和“Describe the picture”两个导入句型的游戏中的操练过于简单;最后,知识点巩固不够,例如针对上述案例中的对话教学进行巩固时,可通过角色扮演,增添学生家长的角色,创编迟到后学生和父母的对话,以及父母和老师的对话。这样的课堂不仅导入了新单词新句型,还真正使学生锻炼了口语。

2.侧重阅读教学的游戏案例与分析。

(1)案例。在侧重阅读的交际型教学中,例如猜测游戏,填字游戏,快问快答,角色扮演游戏都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水平。

(2)分析。对于这堂课来说,游戏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充满兴趣,同时增强学习的信心。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和猜测剧情,对阅读文本起到了一个助推的作用,同时也升华了主题。但这堂课也存在着弊端:句型和语法知识点比重过少。教师可利用阅读材料的话题,通过游戏进行拓展练习,针对相关句型进行巩固操练。综上所述,上述案例是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应用建议

1.清楚游戏规则,管理课堂秩序。上述第二个案例中,教师直接抛出问题,开门见山,简单有效。但如果教师在游戏前的规则表述不明或者在游戏过程中对课堂管理不到位,将导致课堂纪律不好维持。所以应讲清楚游戏规则,避免大量陌生英语词汇句子输入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并参与游戏。

2.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应对课堂每个环节了如指掌,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3.丰富的游戏储备和新的语言输入。学习者无法获取新知识,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语言输入时,应确保其处于“i+1”的水平:即只有当我们理解的语言结构略超出我们现有知识的时候,习得才能产生。所以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教学游戏储备,应多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者多参加一些优质课,在其中积累经验,也可以穿插合适的游戏化教育软件进行教学。其次,富有创造力,将以前熟悉的游戏加以改编,融入新知。

4.“习得”与“学得”相统一。游戏操练过于停留表面,学生实际上都仍为半懂不懂的状态。即游戏目的与形式不一,偏离或没有达到预定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语言操练和交际训练作用不大。因此,充分利用游戏,做到“习得”与“学得”相统一。